第一篇:化学教案
爱护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初步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二)、过程与方法:
树立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并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短缺善以及水污染情况。要求学生从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搜集与本教材相关的资料和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情况报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2、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3、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案
(一)重点
1、世界水资源的颁布情况、可利用水资源的情况。
2、我国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3、水浪费、水污染及解决措施。
(二)难点
水资源是丰富的,又是有限的,对此学生不容易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程导入
师:大自然的水景是多么壮观、多么变化莫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水资源。
教师可引出课题──爱护水资源。
二、自学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并完成下列测试内容:
1、地球的表面积约有多少被水覆盖着?()
2、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是什么?()、淡水约占全球总水储量的多少?()
4、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大约有多少种?()
5、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几位?()
6、世界人均水量最多的国家是()
7、中国人均水量约占世界均值的多少?()
8、我国人均水量最多的省是()
9、世界水日是几月几日?()
10、我国人均水量最少的省是()
11、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处于缺水状态()
12、南水北调工程将使我国北方城市摆脱缺水困难,请问是将哪里的水调往北方?()
通过这些题目,同学们知道了水的分布现状,也证实了自己的自学能力。(在此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赞扬的语言,多鼓励学生,对于学生们的自学能力给予肯定。)
三、师生互动
1、小结下列知识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水球”
2、海洋水:
(1)储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
(2)作用:繁衍水生生物;蕴藏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海水的含盐量很高,人们可从海水中提取出大量无机盐。)
(3)探究方向:淡化海水
3、由于人口增多、工业、生活用水量增大,水污染也比较严重,造成水资源缺乏。
如:(1)爱护水资源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方面考虑。(2)我国的“节水标志”。
(3)有关水污染而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图片和报道。(在师生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完成下列课程内容。)
二、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可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
2、防止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是指什么?(2)水体污染源:
①工业污染:工厂的“三废”(废气、废渣、废液)倒入江河、地下,污染江河和地下水。
②农业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易造成水的污染。③生活污染: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任意排放,造成水的污染。④其他污染:
A、病原微生物污染 B、需氧有机物污染
C、富营养化污染(赤潮)D、恶臭物污染、地下水硬度升高
F、重金属离子污染(水俣病)J、石油泄露造成的海水污染 H、热污染
I、放射性水污染
(3)水体污染的危害:
影响工农业生产、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三、习题
1、下列关于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B、水是一种有限的宝贵资源,必须保护水资源 C、人类需要的淡水可通过海水蒸馏来补充 D、雨水是天然蒸馏水,所以是纯净物
2、科学家预言“水短缺,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是因为()A、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提取这些资源消耗了水 B、由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水在不断地蒸发减少 C、淡水资源不充足,且分布不均匀
D、水不断受污染,使淡水资源越来越不充裕
3、请你们谈谈自己的节水经验,在爱护水资源方面,你做的有哪些不妥的地方吗?
四、结束语
在优美的风景和诗篇中体会爱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启发学生以“我认识的水”为题,从名称、化学式、组成元素、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等方面写一篇小论文。
课后反思
本堂课与过去明显的不同在于:把单纯的教师传授式改为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再加上艺术欣赏与表演,学生感到很新奇。课堂上所探讨的问题就在身边,更重要的是,不论课前、课中,都是学生唱主角,比给教师当听众要有趣的多,整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配合得很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和谐、轻松。我认为教师能将每堂课都设计好是上好一堂课的成功保证。不足的是我们还可以多让学生走出课堂,如:参观水厂,了解水厂收费情况;了解学校学生每个月的用水情况;了解中山市水的污染问题和歧江河改造工程以及一些矿泉水的水源来源等,使学生们更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第二篇:趣味化学教案
趣味化学实验教案
11级化学﹝3﹞班 王志军 2011203033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1通过对教学实验中若干生动有趣的课堂演示实验的设计意图、步骤、教学收获的分析,加强对化学原理、知识的理解; 1.2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丰富教学内涵。
2.过程与方法
2.1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更能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效掌握化学知识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世界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
3.2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加强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3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趣味化学实验现象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难点:实验过程的操作及实验条件的控制。
三、教学准备
1.用品:烧杯,软木塞,玻璃棒,毛笔,大头针,纸张,表面皿,玻璃棒,酒精灯,镊子,试管
2.药品:细铜丝,硝酸银(s),硫酸(6M),硝酸钾(s),高锰酸钾(s),浓硫酸,木炭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 观察现象 → 联系生活
五、教学内容 【引入】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时常听到一些人受骗上当的事件,对于一些利用化学实验现象、化学知识的骗术我们如何去识别呢?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待这些不良行为,去揭示他们的骗术呢?以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奇妙的变化,却无法解释,不知其中的奥秘.学习了化学的我们知道社会现象的生活化实验设计给我们提供了这种情景再现的可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么神奇的现象怎样用我们的化学来重现!
【 师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有些金属容易生锈,有些金属则相对比较稳定,那么,哪位同学通过我们学习过的化学知识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呢?
【 生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一般排在前面的金属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很容易与空气中物质反应,从而锈蚀。
【 师 】回答得很好,就是金属活动性在这里作怪,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好玩的“银树”实验就是根据金属的这一特性来实现的。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我们知道铜可以将硝酸银中的银置换出来,那么实验该怎么进行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怎样把它做出来。
【教师演示】称取3g硝酸银置于100ml烧杯中,再加入72ml蒸馏水,搅拌溶解即得到4%硝酸银溶液,再加入0.5ml硫酸(6M),使其略显酸性。后将铜丝绕成螺旋状,并与软木塞相连。然后将其置于盛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静置5min后烧杯中就会长出银白色,闪闪发亮的“银树”,杯底出现蓝色。【 师 】实验过程中一定不能震动实验装置,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 生 】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答案,并给出准确答案(银是附着在铜丝上的,震动后会使银滑落,不能看到明显的“银树”效果)。
【 师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神奇的银树是怎么回事儿,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更为神奇的现象,比如说“燃烧成字、魔棒点灯、在烧杯中跳舞的木炭”等等,那么它们又是什么原理呢?接下来我们也用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解释一下。
【 师 】学习过硝酸钾的我们知道,硝酸钾在加热时会分解出氧气,而纸的主要成分是碳,那么我们在纸上用饱和硝酸钾写好字,注意一下,写的字必须笔画相连。(提问)为什么? 【 生 】笔画不连贯,硝酸钾分布不均,会使部分笔画因氧不足而停止。【 师 】回答的非常正确
那么晾干后用红热的大头针插在笔迹的任意处,大家猜猜,我们会看到什么神 奇现象?
【 生 】写的字被燃烧而挖空出来
【 师 】嗯,不错,就是被燃烧挖空。红热的大头针使纸达到燃点,而受 热 的硝酸钾放出氧气为其助燃,所以我们会看到,纸上留下的笔迹很快被“挖’空。【 师 】神奇吧,我们化学就是研究生活中这些奇异的现象,还有更为神奇的呢,下一个就是典型的例子。
【 师 】我们知道只有火柴、打火机等点火工具才能点燃酒精灯,可是,学了今 天的实验我们可能就不这么认为了。大家一定在想,老师是不是在骗人,没有点火工具怎么可能点燃酒精灯啊,对不对?真的不可以吗,咱们让事实告诉我们答案。
【教师演示】取半药勺高锰酸钾晶体,用研钵研细后放入表面皿中。在玻璃棒的搅拌下,在高锰酸钾粉末上滴几滴浓硫酸,形成糊状混合物。把蘸有混合物的玻璃棒在酒精灯的灯芯上沾一沾,看一看是不是我说的那样,我们不用点火工具一样把它给点燃。
【 师 】惊呆了吧,那么同学们一定要问了,为什么呢?是啊,为什么呢,我们知道,酒精的燃点很低,而且高锰酸钾加热会放出氧气,这里我们虽然没有加热,但是大家知道,浓硫酸具有极强的脱水性,而且遇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它的热量足可以使酒精达到燃点,并且使高锰酸钾分解释放氧气,氧气是很好的助燃剂,所以把蘸有混合物的玻璃棒在酒精灯的灯芯上沾一沾酒精灯被即刻点燃。【 师 】如此神奇的化学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接下来的实验更为不可思议,我们经常看到木炭在静静燃烧,但是下面的实验会让我们大吃一惊,木炭在“跳舞”,怎么回事儿? 我们用实验来看看。在试管里放入5g硝酸钾晶体,加热使其全部融化。取一块黄豆大小的木炭,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到红热状态。把这些木炭投入到溶化的硝酸钾中,可以看到红热的木炭穿上明亮的外衣在试管中狂热的“跳舞”。【 师 】细心的同学应该知道怎么回事儿了吧,还没看出来的同学也不要紧,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硝酸钾加热会使其分解放出氧气,而加热的木炭会与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木炭表面产生的二氧化碳受热膨胀,反冲木炭,使木炭“浮”起来,浮起的木炭由于重力下沉,下沉的木炭再次接触熔融硝酸钾,再次“浮”起,就这样木炭就开始跳舞了。
【 师 】这么多有趣和神秘的化学现象,不得不使我们看到化学本身是一面魔术镜,将一百多种元素巧妙地结合,组成神奇美丽的世界。它使碳这一元素形成了美丽高贵的金刚石和柔软廉价的石墨两种天壤之别的形态,跟人们开了玩笑。人们将在他的一个个玩笑中不断摸索进步。而我们的生活也将随着它的进步而进入美好的未来。我们只有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善人类生活,或许将来,化学的益处更多些,弊处少一些。只要大家留心,多观察、多发现,我们生活中的奥秘也将进一步被发现,生活将会更加方便、舒适,用心去体验。
课堂总结: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可以肯定,在实施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效掌握化学知识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世界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更能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第三篇:化学教案1
九年级上册《探究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课 型:实验探究课 课 时:1课时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科学素养目标: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教学过程: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 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板书课题:水的组成 【提问】:
1、一玻璃瓶水结冰后为什么瓶子会炸裂?
2、高原地区为什么要用高压锅烧水?
3、冰能浮在水面上,与水的哪个性质有关?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老师总结。【板出】
一、水的物理性质 :
1、无色无味液体
2、在101.3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3、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演示】:研究水的组成(实验4-5)【提问】接通电源后两极各有什么现象?分别与正极、负极连接的两支玻璃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谁多谁少?
【过渡】通电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如何通过实验进行检验?请注意观察。【演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体积少的气体。【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各空位的填写。【教师小结】负氢正氧;氢二氧一。
[解释] 一开始为什么氢气体积大于氧气体积的2倍。
【板书】
二、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提问】写出水通电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说出其反应类型
【板演】
水
通电
氢气+氧气(分解反应)
[提问]微观上水分子是怎样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展示】水分解微观示意图
【提问】由此图可以得出那些结论?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板出】
1、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课堂小结: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布置作业:书P113检查站习题1,2
第四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比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情感目标:
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对比、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适合,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知识讲解指导:
1.以实验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其一可燃性,其二还原性),特性(剧毒性)。
2.讲解应条理化,有层次。
3.注意对比氢气性质与一氧化碳性质的异同。
教学建议
(1)突出实验教学的功能
实验设计是探究学习中的一种重要验证方式。本节课应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功能,在学生提出假设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论证方案及实施验证,以形成知识。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现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知识、应用知识、验证假设、训练思维。
(2)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原则
无论在课的设计上,还是在课的组织上,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设计课时,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乐在其中。学生在上课时,兴趣较高,积极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3)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
在一氧化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学生仅仅认识co有毒的基础上,通过学习co其它性质,并引导学生分析co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认识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
(4)强化知识和能力的整合。
通过设计高质量的思考题,整合知识和能力。高质量的思考题,不仅能将课堂教学向外延伸,而且能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引向一定高度。如本节课留的思考题(co还原fe2o3),有三个重要作用。其一是引导复习co的化学性质。其二是应用co的化学性质。其三是整合实验装置。将可燃性实验、还原性实验、尾气的处理实验整合起来,设计一套实验装置,这不仅是实验的整合,更是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程结束指导:
1.布置学生小结一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再分别与氢气、木炭等进行对照。
2.以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为内容,进行讨论,着重在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中毒后的处理措施。
3.辩证认识一氧化碳,了解一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一氧化碳中毒及其救治
教学设计方案一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 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
23、图5-
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
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
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
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① 作气体燃料;
② 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高炉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是:
讨论:如何实现co和co2之间的相互转变?
归纳并板书:与co之间的互相转变。
提问:煤气中毒是怎么回事?
讲解: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因为co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的输氧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体内缺氧,产生头痛、昏迷,严重时发生死亡。
3.co的毒性:
co剧毒!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
讨论:如何防止co中毒?
讲解:使用时应注意通风、排气。在液化煤气中添加具有特殊气味的物质能帮助人们判断是否发生了煤气泄漏,避免中毒、爆炸事故的发生。
提问:空气中有无co气体呢?如果有,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性?
阅读:99页中间部分。
明确:①空气中气体污染物有co、、等。②co主要来自汽车排放的尾气等。③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极大,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
4.co对空气的污染。
co危害严重!造成环境污染有很多人为的因素。每个人都应增强环保意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第五篇:初三化学教案
初三化学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荐上教版
九
年
级
化
学
教
案
全
套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荐化学
教
学
设
计
范
例
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3000字)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