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除法的认识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设计:苏晓霞
评析:姚文娟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页至13页“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与学情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认识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特质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物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今后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除法,就能收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教学准备:情境图课件、实物、学具袋(实物图片、小圆片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
谈话:老师想给同学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课件演示关于故事内容的动画)猴妈妈在果园里摘了6个桃子回来,要分给她的两个儿子明明和亮亮,明明手快,一下子拿走了4个,亮亮拿到了两个。亮亮可不高兴了,嘴撅得老高,说:“妈妈,这不公平。我要和明明分的一样多。”猴妈妈说:“那你说说,你分到几个桃子你俩分的才一样多呢?”亮亮想了想说:“一共有6个桃子,他分3个,我也分3个,我俩分的就一样多了。”猴子妈妈说:“亮亮还真聪明,明明,你觉得呢?”明明听了,仰起头大声说:“妈妈,我是想,这几个桃子不能只是我们俩吃,我们要和妈妈一起分,而且,每个人分到的都要一样多,所以,我这两个是要给妈妈的。一共有6个桃子,妈妈两个,我两个,亮亮两个,我们三个分的就一样多了。”明明说着,就把手里的两个桃子递给了妈妈。听了明明的话,亮亮也不生气了,还大声说:这样分我同意!妈妈看着两个又聪明又懂事的孩子,高兴地笑了。
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想说点什么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有可能学生的回答会偏离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只要学生能说出平均分桃子比较公平这个主题就可以了),其实,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平时在分物品的时候,往往也会像故事里一样,每个人都分得“同样多”。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故事让学生感知平均分,符合二年级学生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征,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教师对于“一共有6个桃子,他分3个,我也分3个,我俩分的就一样多了。”这类语句的完整示范,给学生后面回答问题时的叙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听过故事之后问他们想说点什么,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体现知识的学科整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在数学故事里搜集数学资源的能力。
二、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1、通过主题图,再次感知平均分。教学例1:
你们看,(电脑出示12页主题图)二(1)班要去春游,同学们正在忙着分食物呢。仔细看一看,你知道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分到哪些食物吗?这样分有什么好处?你知道这几个小朋友手中的物品该放在哪里吗?为什么呢?(电脑逐个显示圈出小朋友拿着物品的手。引导学生完整回答:应该放在……,因为只有放在那儿每份分得的××才同样多)
(电脑出示13页上边主题图)你们看,这个小朋友对桌子上食物分配的情况不满意,你能猜到她在说什么吗?
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在分物品的时候,都做到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通常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课题)
现在你能说说,什么叫“平均分”吗?(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做一做:那你们会平均分吗?好,把你学具袋里的面包图准备好,试着分一分,把这10个面包,平均分成5分,每份有几个呢?(分后汇报分法)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太好看明白,但其直观的实物图对学生理解“平均分”又是很好的素材,因此我利用主题图,但是加进自己的理解,12页的图主要是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平均分”,并通过分析几个小朋友手里的东西该放在哪里,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2、应用“平均分”,总结不同的分法。教学例2:
老师这里有15个橘子,我要把这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你们能做到吗?
那就拿出你的圆片代替橘子来分一分吧。分好后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你的分法,看你们分的方法一样不一样?
(指名演示不同分法)
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两个或多个,只要最后使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同学们可真聪明。那你们再和同组的同学研究一下,你还可以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几份呢?该怎么分呢?一定要分一分,试一试。再把你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引导学生说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个)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动手操作、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心理过程。而知识逐步加深的层次性,更利于学生理解和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接受。“你还可以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几份呢?该怎么分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情感需要,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1、(16页第1题)画一画。
你想在每个花瓶里插几朵花,就把它画出来吧。(画后汇报插法,引导说出:把12朵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里,每瓶插4朵)
(通过画一画,增强学生的兴趣。如果有不是平均插的,也不能否认,只要总数是12朵就可以,只是可以强调通常人们都会平均分。)
2、(16页第2题)评一评。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意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1种和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后汇报。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4、(16页)第3题。(先说一说,再分一分,最后说一说分得的结果)
5、你们看,这个卖苹果的人遇到了难题,有 5个人都要买这筐苹果(多媒体显示一筐苹果,标注20斤),为此发生了争论。你帮卖苹果的人想一想,怎么做才能使5个人都满意呢?
【设计意图】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经历平均分物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四、课堂总结,梳理、回顾本课内容。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整体设计意图】“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只有透彻的理解了什么是“平均分”,才能为今后学习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先是从故事情境出发,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现象;接着,创造性的使用主题图,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了什么是“平均分”,并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通过以上几个环节,学生不仅充分的认识了“平均分”,而且能够初步进行“平均分”,为今后除法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评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两大特点: 1.重视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教者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把学生实际生活中听说过的、见到的平均分现象展示给学生看,把生活和数学联系起来,在学生充分感受“同样多”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什么叫平均分。揭示出了“平均分”这一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后突出了学生三次实际操作。第一次,分面包,在直观感知平均分之后重视学生分的结果。体会感受“平均分”的含义。第二次,分橘子。在理解了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重视不同分法,建立了平均分的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概念。第三次,自主分橘子。通过份数变化,观察分的结果,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2.层次清晰,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无论是整节课的设计,还是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设计者都特别注意教学进程的层次性。如,从整节课看先是感知“平均分”,接着实践操作平均分,总结不同分法,最后发散思维,让学生自己创造性地进行平均分。再如,在教学例2时,先是指名演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不同分法,之后又让学生进行与前面不同份数分法的思考。层层深入的设计,将使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自主发现的习惯会逐步养成和优化。
(作者单位:兴城市宁远小学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数学备课大师 www.eywedu.net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第二篇: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除法,初步感知除法算式的含义.2.经历分物体的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文字语言,操作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初步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文字语言,操作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教学过程:
一、借助分学具,在分东西的过程活动中感悟平均分。
1.咱们班有多少名学生?(45)老师把45名学生分成了几个组?快数一数。2.分别汇报。你有什么发现吗?(每组人数都一样多)
3.出示学具。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些学具,我该怎么分呢?(学生各抒己见)4.每个组一袋。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5.谁帮老师发一发?其他同学看一看他是怎么发的?(拿一袋,分一组;拿几袋一组一袋……)
6.现在每个组手里面都拿到了学具,你现在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怎么回事?(每组分的一样多,公平)
7.一个组只有一袋学具,每个组5个人,你们准备怎么用?(分给组内同学,每人一种)(小组长动手分学具,组员看看组长是怎么分的)
8.回想:我们班45个同学分成了9组,每组有5个同学;9袋学具分给了9个小组,每组一袋;五种颜色的扣条,分给了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了1种。我们分的东西不一样,有什么是一样的呢?(我们得到的都一样)9.每份分的同样多,这种分东西的方法就是平均分。(?)
二、借助学具拼图形的活动认识除法 1.把12根扣条平均分成2堆,你会分吗?
2.和小伙伴分享你是怎么分的?(一根一根分,一份一份分)
3.你看懂他的意思吗?你赞同吗?(12根扣条,平均分成2堆,每堆有6根。)4.你们刚才分的过程写成:12➗2=6,你能看懂吗?(12根扣条,平均
分成2堆,每堆有6根)5.介绍除号——平均分
6.有12根扣条,拼同样大的三角形,你能拼几个?(小组合作)7.说一说你是怎么拼的?
8.刚才拼的过程可以用12➗3=4表示,你能结合拼的过程说一说12➗3=4表示什么意思?
三、根据除法算式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1.15÷5=3(学生操作,由于根数的需求,学生因需求而合作。可以定时间)2.汇报:其他同学读懂他们组的做法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关注同伴的交流)15根扣条,每5根做一个图形,可以做3个同样的图形。
15根扣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3根,拼成一个三角形。3.小组自己借用一些小棒,拼出你们组喜欢的形状。4.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说他的想法,并列出除法算式。
四、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分,还认识了除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第三篇:认识除法说课稿
<<认识除法>>第一课时说课稿 黄田中心小学 陈晓燕
一、说教材
《认识除法》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页的内容。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讲练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三.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对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机会很多,所以已粗浅的接触了此类知识,脑海中已有浅略的表象,但却无系统的理念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 学习习近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理解平均分
(四)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第一层: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实际操作
帮助猴妈妈分桃子,让每个小朋友自由地桃子,要求把桃子全部分完,并把结果板书于黑板上。
2、观察问题
通过让同学们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发现有几组每人分的少,有几组每人分的多,有几组每人分的同样多,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的一样多。
3、揭示课题
通过让学生给每人分得一样多这种分法取个合适的名字,从而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平均分,(板书)再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会说把()平均分成()份,每份()。
3、及时练习:判断平均分
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就让学生说说是怎么分的?如果不是平均分的,先说明原因,再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使他变成平均分? 第二层:实际操作
学习习近平均分
1、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2、请小朋友说说你喜欢那种方法
3.小结:虽然分的方法不同,但是每人分到的数量都相同,这就是平均分。第三层: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应用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练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的形式要有变化。
2、练习难度逐步提高.3、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以上的注意点,我主要把练习分成基本练习和拓展性练习。
4、小结:生活中既有平均分,又有不是平均分的,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第四层: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小朋友们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1.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
(1)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2)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3)每只小猴分3个。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 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为什么? 3.小结: 每只小猴都分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板书: 同样多、平均分)
[说明: 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4、及时练习,判断平均分.(1).出示两幅图: 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
(2).提问: 第一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3).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说明: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
小兔提出问题: 我可以把8个萝卜平均分几次搬呢?(1)说一说:“平均分几次搬”是什么意思?(2)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3)汇报: 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 ① 每次2个,搬4次。② 每次1个,搬8次。③ 每次4个,搬2次。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 ① ○○ ○○ ○○ ○○ ② ○ ○ ○ ○ ○ ○ ○ ○ ③ ○○○○ ○○○○
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搬法。请大家说一说,第一种方法是把8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
[说明: 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1.按要求分小棒。
(1)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
(2)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
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3)启发:像刚才这样,还可以每几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几份? 2.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1)出示10个苹果图(每组1张),要求:把10个苹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2)出示15个青椒图(每组1张),要求: 15个青椒,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四.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说明:通过不同形式的基本题与提高题的练习,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第四篇:认识除法教案
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50页例
5、例6和相应的“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经历从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写成除法算式,能根据平均分的情境填写除法算式,并能说明理由。
2.使学生在联系平均分的情境认识除法的活动中,体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数学式子的过程,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平均分的含义,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感受除法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平均分,对与数学相关的生活现象产生一定的兴趣;培养积极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含义。
[教学难点] 除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师生各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新知
(一)按每几个一份地分写除法算式。1.教学例5。
(1)出示例5情境和问题。
讲述:星期天小朋友们到公园里玩,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和读题,告诉大家:你从题里知道了什么?
提问:一共几个小朋友?(板书:6)每几人坐一辆车?(板书:2)要算出什么结果?
(2)引导思考、解决。
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可以怎样想呢?你能得出要坐几辆车吗?自己想一想,有困难可以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得出要坐几辆车,把()填好;再和同桌说说你的做法、想法,结果是要坐几辆车。好吗? 交流:哪位小朋友用圆片摆的?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要坐几辆车?(根据交流教师用圆片演示,得出要坐3辆车)
这是把6个小朋友怎样分的?
有没有不摆圆片自己想的?来说说你怎样想的。
你们听明白了他说的有6人,每2人坐一辆,要坐3辆车是怎样想的吗?谁来说说看?
追问:他的想法实际上是把6个小朋友按什么分的,结果得到什么?
引导归纳:有的小朋友摆圆片分,有的小朋友看图直接想.用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6人怎样分的,结果要坐几辆车?(板书:3)(3)引入除法。
说明:刚才的问题,是把6人按每2人一份地平均分,结果得到坐3辆车。(指板书的数)这样把6人按每2人一份平均分,结果是3份,可以用除法计算,写成算式“6除以2等于3”。(在数中间板书除号和等号)
追问:根据什么写出“6÷2=3”这道除法算式的?
说明:这样的算式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除法算式。(板书课题:认识除法)
说明:这个符号叫除号。(在“÷”下面板书:除号)除号可以这样写:先写中间一小横,然后上面写一点,下面写一点。(让学生跟教师书空写除号)教学算式“6÷2=3”的读法,让学生读一读,并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2.教学例5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和图,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
提问:要知道可以分给几只小熊,应该把12个苹果怎样分,得到结果是什么?(让几名学生说一说,使学生明白:把12个苹果每3个—份地分,看分成几份)
按照这样平均分的分法,你能填写下面的算式吗?(学生填写、交流,集体订正)
集体读一渎算式。
追问:想一想,为什么算式可以写成“12÷3=4”?这个算式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小结。
回顾:请小朋友回顾刚才两道题,是把6个小朋友、12个苹果怎样分的?这样的分法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小结:像刚才两道题这样,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按几份平均分写除法算式。1.教学例6。
(1)出示例6情境和问题。
讲述:星期天小朋友们去植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和读题,想想从题里 你知道了什么,提出什么问题,和大家一起分享。
提问:这是要把6个小朋友怎样平均分?(板书:6 3)(2)引导思考、解决。
把6个小朋友按3组平均分,每组几人呢?看图自己想一想,也可以用 圆片分一分,得出每组几人,填在()里;再和同桌说说你的做法、想法。交流:哪位小朋友用圆片摆的?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组几人。
(根据交流教师用圆片演示,得出每组2人)
这是把6个小朋友怎样分的?
有没有不摆圆片看图想的?来说说每组几人,你怎样知道的。
追问:他的想法实际上也是把6个小朋友按什么平均分的,结果每组几人?
引导归纳:有的小朋友摆圆片分,有的小朋友看图直接想,但都是把6人怎样分的,结果每组几人?(板书:2)(3)引入除法。
说明:这里的问题,也要平均分。这是把6人按3组平均分,结果得到每 组2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把6人平均分成3组,结果是每组2人,(指板 书的数)就写成“6除以3等于2”。(在数中间板书除号和等号)
让学生读一读算式。
追问:根据什么写出“6÷3=2”这道除法算式的?6和3各表示什么?2呢?
说明被除数、除数和商并板书在算式下面,并指给学生说一说。2.教学例6后的“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题目和图,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
提问:要知道每人分得几支,要把8支铅笔怎样平均分,得到结果是什么?
按照这样平均分的分法,你能填写下面的算式吗?(学生填写、交流,集体订正)
追问:为什么要写成“8÷2=4”?这道除法算式的8、2、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回顾小结。
回顾:请小朋友回顾刚才两道题,6个小朋友、8支铅笔都是怎样分的?这样的分法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小结:通过这里两道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巩固内化,加深认识 1.选择答案(口答)。
(1)8个同学在跳绳,每2人一组,分成了(4)组。列式是()。A.2×4-8 B.8÷2=4(2)10人打乒乓球,平均分成5组,每组(2)人。列式是()。A.2×5 =10 B.10÷5-2 提问:这里为什么都要选除法算式?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算式,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说10、2、5各表示什么,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说明:把10砖按每2块搬一次,求几次搬完,要用除法算。3.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算式,集体订正。
提问:为什么也可以写成除法算式?除数3表示什么意思?商3呢? 4.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可以看成怎样平均分的,还可以看成怎样平均分的。
学生独立读题并完成算式。
交流两道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两小题都用除法算?这两道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个朋友知道了只要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还是按几份平均分、求每份是几个,都要用除法计算。
5.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除法算式。
三、全课总结
回顾: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都认识了哪些知识?你认为怎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还有哪些体会?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算法,这就是除法。大家都知道了,在生活里有许多时候需要平均分,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一些物体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分、看分成几份,还是按几份平均分、看每份几个,都可以写成除法算式。不过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分法确定哪个做除数,得到的商是多少。大家还学会了写除法算式,读除法算式,知道了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指“÷”)。那你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现在这样的除号吗?请小朋友看课本第50页的“你知道吗”,把了解的内容互相说一说。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P26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认识除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这过程中,认识除法的意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当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反复说说所列出的除法算式的意思,即除法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这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整堂课下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列出除法算式,还能理解其含义。
2、在练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和找出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接着,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本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3、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比如,除法算式的读,看似很简单,但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生来说肯定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非常注意这一细小的环节,除了齐读,还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这期间我刻意安排一些学习困难生,让他们反馈学习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就让大家一起帮助纠正,这样,有利于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学生学得更扎实到位。
第五篇: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种分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聋校教材第四册40、41页例1到例3及做一做的内容。主要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首先通过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接着老师通过动画展示让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从而引出除法算式以及除法算式的读和写,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除法运算,因此在教学之初一定要用有趣的情境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练习,让学生亲身体会“平均分”含义,从而理解一个数平均分成几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再通过大量的读写练习,让学生能熟练读写除法算式,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目标: A类: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分,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B类: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C类:
1、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3、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在时间操作中充分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于“平均分”含义的准确理解。教具、学具:
PPT、磁钉、实物卡片
教学方法:
实践探究法、讲解法、练习法、协助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平时我们经常要分一些东西,你们会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东西,并且在分的过程中学到新的数学知识,好吗?(1)、老师手里有8颗糖,我现在把它分给大家。(随意分,每个人的糖果数不一)
(2)、大家开心吗?大家手里的糖果数一样吗?(3)、怎样分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呢?(引出“每个人分得的要同样多”)(4)、教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
〖通过亲身分法的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新授
1、创设情境 :有一天,小熊、小猫、小狗到大象伯伯家作客,大象伯伯为他们准备了6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小熊、小猫、小狗都馋得流口水。大象伯伯说:“别着急,我今天请启聪二年级的小朋友来给你们分桃子,他们很公平,一定会给你们每个人分得同样多的。”
〖孩子都有爱听故事的天性,新知识教学之初,教师用一个故事情节导入到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学习下去的欲望〗
(1)、我们要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2)、该怎样分?(出示课件)(3)、学生用卡片动手分一分(4)、观看课件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大家分得时候,老师也再帮大象伯伯分了以下,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分的过程)(5)、请学生们用老师的分法再分一遍。
(6)、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注意让学生多读、多说,在说的过程中既掌握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说的能力。〗
(板书):6
÷
=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1)、认识各部分的名称,读一读。
(2)、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3)、用“12÷4=3”巩固上面所学。
三、巩固练习
1、实践练习:
(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苹果?(2)、有6个磁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几个?(3)、出示例3课件,分纽扣。
〖让学生动手用实物卡片分一分,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动口,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和说的能力〗
2、完成课本做“做一做”
四、归纳小结:
1、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一种新的运算----除法。
2、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特别是A类学生,让学生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说,充分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五、作业
A类:
1、课本练习十一1到5题
2、说一说下边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分别是多少。12÷6=2 25÷5=5 30÷6=
524÷4=6
3、用
摆一摆,再写得数
15÷5=()
18÷6=()B类:
1、课本练习十一1到5题
2、说一说下边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分别是多少。12÷6=2
24÷4=6
3、用
摆一摆,再写得数
15÷5=()
18÷6=()C类:
1、课本练习十一1到5题
〖练习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为A、B、C三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对知识达到巩固,A类学生补充一部分习题,达到对知识的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