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是一部向人们讲述怎样成为一个教育家怎样做一个教育家的传世佳作。图书目录
我的人生主题——激情与思想
一、自立
(一)一个朴素的愿望
(二)一封勇敢的“书信”
(三)一次特别的公开课
(四)一种幸福的积淀
二、自觉
(一)实现课堂教学的“三情共振”
(二)追求教学艺术的“三种审美”
(三)尝试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
(四)探索主题教学的“三个维度”
三、自省
我的教育主题——为生命奠基
一、“二个超越”的实践经验
(一)学好教材超越教材
(二)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三)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二、“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
(一)何为主题教学
(二)如何确立主题
(三)主题教学的内涵
(四)主题教学的操作
三、主题教学的分项实践及推展
(一)主题教学质量目标的确定
(二)主题教学探索的三条路径
(三)主题教学行动研究的策略
(四)主题教学的未来展望
四、主题教学下的哲学思考
(一)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
(二)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之议
(三)试问内容与形式间的行走
(四)且看学生的生动与心动
(五)教学的觉醒:拥有面对文本的力量
(六)返璞归真、返本开新、反躬自省
五、读书,点亮人生的主题
(一)教师不应是“贩卖人”
(二)读书,我心灵的呼吸
(三)乘着诗文的翅膀飞翔
(四)且从这样的港口出发
(五)光合作用与化学反应
六、通信,倾听“对话”的主题
(一)期待着你跨入中学的那一天
(二)永远喜欢你的微笑
(三)你将飞得更高更远
(四)语文教学的弹性
(五)关于汉字教学
我的课堂主题——温度·广度·深度
一、守望儿童心灵的故乡 课文——《再见了,亲人》 实录——《再见了,亲人》 反思——小径分岔的花园
点评——由《再见了,亲人》一课感受窦桂梅 教学追求
二、突破、突破、再突破 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实录——《圆明园的毁灭》
反思——用理性而非仇恨的光照耀孩子 点评——之一:文化积淀中的“主题教学” 之二:与残柱并立起来的 之三:一节真正的语文课 „„
我的社会反响——激励与鞭策 后记
第二篇:《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范文
张 凤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思想解读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思想解读
摘 要
主题教学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非常流行的一个趋势。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教学形式。也许,相比任务驱动,主题教学显得更生动,活泼,也更能体现出教师对课程认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其次主题教学,与流行的文化风紧密合拍。大家跟风的同时,一个显要的弊端出来了。好的主题应当是和课程知识点紧密耦合的,主题完成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点的教学,同时也推动了主题的深入。有些主题教学采用的主题在考虑其中的紧密耦合上缺乏熟虑,比如主题和知识联系的恰当性,主题推动环节如何设置,主题在推动技能需求上是否合理,环节间连贯性如何,是否是自然的必须的连贯,通过获得技能支撑后,是否体现了对主题的认识或者思考的提升。不然,主题只能漂浮在课堂上,文化成为了装饰品。主题式教学是既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模式之一,又符合探究性课程的设计要求,对主题教学模式的探索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一是目前探究性课程没有统一的主题课程教材,要求教师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大纲灵活设计,设计各类主题式教学活动;二是主题学习既适应跨学科教学,也可渗入到学科教学中。无论用于哪类教学形式,都需要来自广泛知识领域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持资源是主题学习一个要素之一。
关键词:窦桂梅 语文教学 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是窦桂梅在提出“三个超越”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题教学是是三个超越的超越。窦桂梅谈她当时主要是由于联想到了比较文学中的母题研究,因而结合儿童自身特点和学习现状,、从教材自身建构,提出了“主题教学”思想。从而进一步从生命的层次,在语文课程概念下,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这是一种着力于文与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整体构建课堂教学的一种思想。
主题教学重在坚持以儿童的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的精神生命的成长。它的具体含义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主题教学到底何为主题 ?古人做文章讲“题题”,就是“确定主题”,指“命题”“提纲”“中心”之意。我们不妨还可以用英语的词意来说明:theme,指“主旋律”、主干词;topic,指标题或旨意;purport,指意图、涵义,偏重作者的主观意向;再就是subject指主题、主体或主语。因此,“主题”,应该说是包括这四层意思。它是多重意义的,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暗含的、暗示的;可以是文本本来确定的,也可以是提炼于文本,独立于作者的由师生“读”出的,属于“主干词”、“涵义”、“意义”的这些“词语”。因此这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简单意义的词语,它一定与学生的生命体验有关。到底 “主题”是体现在某个词语上,还是某个句子中,或讲的就是通篇作品的主题——这都要根据文本的不同来确定。也许,通篇作品就只是一个符号,我们发现了这个符号,或者说教者创造出了一 个符号来确定主题——以此培养学生对语言的一种敏感,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主题教学就是要培养这种能力,即对这样一种“语词”的敏感力。具体来讲,主题教学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体系的“全身”,即由“主题”把那些散乱的“珍珠”串联起来,统整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的整体效果。、主题教学的“主题” 不是思想主题,主题教学的“主题”是在教材中努力寻找和挖掘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这些主题往往可以表现为一些“词语”,或者说一些“关键词”。挖掘到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词语”。这个“词语”是一个上位概念,不同于以往的思想教育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而是统领这些主题。教师在多角度开掘主题时,既可以是人文词语,也可以是知识词语,只要是儿童能接受的。从具体每一篇课文来说,我们找到的这个“词语”可以看作是教材的“眼点”,或者说是“文眼”。即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等。如窦老师讲过的《珍珠鸟》中的“信赖”,《圆明园的毁灭》中的“毁灭”、《秋天的怀念》中的“好好儿活”,《晏子使楚》中的“尊重”等,这些词语来源于教材,又从教材中升华了其意义,教师围绕其进行主题教学的时候,这些词语就成了“课眼”,既教学的灵魂。这样一来,教学中的“主题”就以“意义主题”为抓手,这就实现了对思想主题、知识主题、写作主题等内容的重新构造。所以,这样的“词 语”已经不仅仅是积累或理解了一个词语,而是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学生未来的精神成长中起到启发、引领的作用,这些“词语”就成了人生成长的必要“因子”,成为未来精神发展的一个个精神的“脚印”,是一颗颗精神成长的种子。原则上来说,无主题不成课堂。不过窦桂梅老师强调,用什么样的主题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定。但前提是,确立主题时,要以教材为依据,要以孩子的自身特点为根本,还要教师恰到好处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选择补充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深化既定主题,以求教学的高效。根据不同的年龄,低年级的教学确立主题时应相对感性、浅显些,而高年级的教学确立主题时应相对理性、深刻些。
主题教学是诞生于传统教学,但又发展了传统语文教育。主题教学通过确立主题,将“听说读写”训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等都统整起来。所以它有三个特征:一是丰富性:容量大、密度高、效果强;二是基础性:充分利用教材的“课眼”组构、建构、整构教材,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时,关注学生阅读质量;三是发展性:教师既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师”,充当着母语课程资源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的双重角色。
主题教学可从三个层面提炼、挖掘:一是文本负载的语言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二是母语文化系统包含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底蕴;三是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确立主题有三条路径:人与自然的主题确定、人与社会的主题确定、人与自我的主题确定。教学时,首先要抓住以上三个层面的“共振点”,也就是那些连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触发点”,即主题。也许你有这样的感受,学习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人世间的爱恨与冷暖,领悟到的是大自然万物的生命短暂和崇高。感慨高科技带来的神奇和悲欢……也就是说,首先吸引你的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语言表达形式。这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兴奋点”,如“诚信”“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就是主题。当然,主题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
主题教学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的主题。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华。
2.积累——建立第二对关系:人和母语文化
主题教学好比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既包括母语文化和世界文化这个巨大的“场”,也包括母语文化的承继、世界文化的吸纳,还包括每个学生成长的精神环境,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要考虑的必要因素。让所有孩子拥有基本相似的母语文化背景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丰富人生的涵养。
比如,对于我国古代诗词的积累。以前我只注重量的积累,并没 有过多考虑如何积累更有效。如果利用“主题”来建构,比如按照四季、地域、风俗等分别组合成“山水”“离别”“节日”等,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从而学会对比与区分。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被“统整”之后,就如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人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实现学习的快慰、成长的欢欣和人生的积极。
譬如对蕴含在童话、寓言、对联等中外文化〃精神的传承,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内涵,既有精神成长、社会生活以及世界万象的内容,更包括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母语文化的深刻认同。
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
如果说强调积累是强调对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那么主题教学中的另一个层面,反省——自我的确立,就是,强调对于个体人格或个性的塑造。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在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以同一个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 《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社会,补充其他语文资料以及音像资料,跨越时代,跨越国籍,跨越自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对亲人的理解,体会多种亲人的重量。教学时,、从会意字“亲”人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亲人之血脉相连。然后引导学生倾听窗外的声音,在那些抗洪抢险的战土,抗击非典疫情的白衣天使,以及中央电视台 播出的“感动中国的人物”中体会同一个祖先同一个中华的亲人之爱。
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世界,体会中朝友谊《再见了,亲人》中爱的奔流与燃烧,人间至贵的爱的轰轰烈烈。最后回到《我的老师》中不是血缘关系,不同于轰轰烈烈的平平淡淡的爱。另外,结尾推荐几本书给学生,如描写人间亲情的《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等。另外,索性引发开去,推荐沈石溪的《鸟奴》《红奶羊》《一只猎雕的遭遇扎〃椋鸠十的《独耳大鹿》《雁王》《消失的野犬》等动物亲情故事。我想,这小小的课堂是不能把“亲人”的主题讨论全面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引发开去,我相信,学生作为父母的亲人,老师的亲人,在这堂课中不仅仅是学、会感动,他们将各自带着对“亲人”的体悟,把这堂课获得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学会去爱。那么,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凡凡,随着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感悟,会带着各自的领悟和体验体现这份爱的实实在在,并伴他们走好生命的每一天。这样,主题教学就在个体人格建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那么了解了窦老师的主题教学,如何依据主题展开教学,主题教学有哪些操作步骤?主题教学根植于儿童,根植于教育,根植于母语,根植于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由一个个的主题构成,那人生的一个个主题,就构成了人生的真正生活。主题教学的基本操作框架是:生活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升华自我。这是个开放的框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有侧重,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 单元,也可以依据自己建构的主题单元,挖掘教材自身的主题内涵,结合相关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规划、实施教学。主题教学强调人文性,注重学生精神成长、灵魂升华,但是主题教学从不缺乏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涵咏,而且不仅是掌握一种交际工具,更是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情感活动和心灵活动。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北师大语文教材,就是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来构建的。作为实践主题单元教材的教师,就不用花大气力对教材进行统整,而应该领悟教材以主题单元编写的意图,很好的使用教材进行主题教学。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研究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不可把主题教学作为解决所有语文教学的全部,我们根据所学内容确定一个“抓手”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牛鼻子”,牵一发动全身。每一节课,都能打造成儿童精神主题的乐园。
第三篇: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课前5分钟发言稿
小教114
王楚楚
2011210486
大家好,我是小教114班的王楚楚。今天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2006年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窦桂梅老师的一些重要思想。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一下北方小教界大亨的一些思想,丰富我的专业积累。读完之后觉得这本书写的确实不错,有许多很好的观点。
本书主要分为5个板块。依次为“我的人生主题----激情与思想;我的教育主题----为生命奠基;我的课堂主题----温度·广度·深度;我的社会反响;后记。
第1个板块“我的人生主题”从自立、自觉、自省三个方面,结合窦桂梅老师的亲身经历来告诉我们如何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窦老师认为:一旦踏进教师岗位,环境是次要的,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是最重要的,只要自立自强就可以在小教界扎根;小学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冲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建构主题教学;教师要时刻反思,在批判中成长。
第2板块主要讲的是主题教学的一些思想,也是全书的核心部分。窦老师的主题教学指的是主题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以验,通过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的主题,既非思想主题,亦非知识主题,而是一种文化主题。她主张在实际教学中,将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语文学习文本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的功能增强,容量变大。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操作框架,即:话题切入——探究文——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我觉得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思想和群文阅读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确定一个主题进行多文本阅读。所不同的是窦老师的主题不是知识主题,而是文化主题。确定怎样的主题进行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多角度的,结构是灵活多样的。所以上课前教师就要对教学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教学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教学的设想、教材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都需要细致策划。
第3个板块“我的课堂主题”主要讲的是主题教学的三个维度----温度、深度和广度。温度主要指的是文字中所蕴含的感情。老师要帮助学生将课文中“好”的地方开发出来,根据不同教材进行不同情感储备和调动。广度是针对超越教材来说的。教师必须将语文当做课程来开发----博览群书、开拓视眼、深入思考。窦老师指出教育要面向未来,关注学生的思想性。
我认为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书中的观点条理清晰,并用实例加以阐述。书中不仅介绍了教师的成长,也介绍了语文课堂的一些建议,是一本值得读的专业书籍。
第四篇: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有感
最近,我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感触很多。打开《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首先是窦老师的一张照片,下面写着“课堂,我的生活世界”这句话。书分为四大块内容:
一、激情与思想,谈到三个自——自立、自觉、自省;
二、为生命奠基,讲述教育观,谈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老师,还讲到主题教学、鼓励老师多读书养心;
三、课堂实录,收录了《落叶》、《再见了亲人》、《圆明园的毁灭》等五个课堂实录,有专家点评。
我重点阅读了《我的教育主题——为生命奠基》这部分,对于主题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何谓主题教学?窦老师认为:主题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以验,通过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的主题,既非思想主题,亦非知识主题,而是一种文化主题。它主张在实际教学中,将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语文学习文本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的功能增强,容量变大。它不仅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更是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窦老师在文章中谈道:“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操作框架,即:话题切入——探究文——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我认为这是一个开放的框架。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是按主题设单元,教师应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和策略,让学生“入境”,所谓“入境始与新”,再通过对重点文本的揣摩、领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窦老师称之为“典范方为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
读完全书,除了由衷的敬佩外,还平添几分惭愧,今后,我会不断努力,向着窦老师为我们指引的方向而努力!
我真诚地为主题教育喝彩!
第五篇:《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最近,我阅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书中窦桂梅老师提出的主题教学,让我颇受启发。
何谓主题教学?窦老师认为,主题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的主题,既非思想主题,亦非知识主题,而是一种文化主题。它主张在实际教学中,将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语文学习文本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的功能增强,容量变大。它不仅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更是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那么,主题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否果真如此?窦老师的教学实录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在教学实践中,“主题教学”在“面”上铺得开、在“点”上切得深,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的综合受益不可限量,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
窦老师在文章中谈道:“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操作框架,即: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在我看来,这是个开放的框架。教师应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所谓“入境始与亲”;再通过对重点文本的揣摩、领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窦老师称之为“典范方为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
在窦老师文章的启发下,我也对主题教学作了一些思考。我认为,实践主题教学应抓住三个层面,即整合、积累和提升。
第一,关于主题教学中的整合问题。
近年来,我们进行的语文教学研究,用窦老师的话来讲就是“茶壶里翻波浪”,一味地停留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篇单薄的课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活动舞台太小太窄,就像荷叶上的青蛙,摇摇欲坠,一蹦就没戏。面对语文教学课时越来越少的现实,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突破“教学内容单薄”的格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缺乏必要的基础条件。仅仅抓住有限的几篇课文,把提高语文能力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上,那永远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因此,教师要以课本内容为基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把原本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组成立体的主题。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升华。
窦老师在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用同一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通过结合现实生活,补充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亲人”的深广含义。教学时,她从会意字“亲”入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帮助学生领会亲人之间的血脉相连。然后,窦老师引导学生从抗洪抢险的战士、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以及“感动中国的人物”身上体会“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的“亲人”之爱。接下去,她又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全球,学习《再见了,亲人》,体会其中轰轰烈烈的爱,最后拓展到《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谊。这样,窦老师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多角度地整合在一起,学生对“亲人”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得以提升,“亲人”所体现的真挚情感一次次激荡学生的心灵。事实上,何老师、江老师早在两年前指导我们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时就指出: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文本,教材只是个例子,要用教材教,而不是去教教材。今天,在读了窦老师的主题教学之后,我对此有了更深的感受:利用主题建构语文教学,对教材增、删、取、舍,整合之后为我所用,能够做到用好教材,还能超越教材。第二,关于主题教学中的积累问题。
我们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发展,学会学习,并建立终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建立积累意识、学习积累方法并进行知识、能力、兴趣等的有效积累,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丰富人生的内涵。小学阶段是个体开始体认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过程的重要阶段,仅仅依靠有限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怎样让学生在目前学习科目多,学习压力大的前提下,对母语文化的积累做到高效率──这确实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就拿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来说,有些老师只单纯注重量的积累,让学生每两天背诵一首古诗,对于如何于较短时间内在积累方面达到更好的效果,尚没有形成一个让大家共同认可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做法。而窦老师独具匠心,利用“主题”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窦老师把古诗词按照四季、地域、风俗等分别组合成“山水”“离别”“节日”等主题引导学生积累,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而且学会了对比与区分。用窦老师的话来说:“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被‘统整’之后,就如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实现学习的快慰、成长的欢欣和人生的积极。” 主题教学的过程就像在一幅伟大作品的背景或者框架中,整体把握、螺旋渐进,积累语言材料、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情感等多方面内容。从而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过程中,完成一幅壮美深远的图画。
第三,关于主题教学中的提升问题。
如果说强调积累是强调对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那么强调提升就是强调对于个体人格或个性的塑造。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窦老师在谈到自己的基本立场时说:“不是在教学中造就学生的思想,而是学生个人的思想从课堂学习中汲取营养而成长,由种子到大树,到开出花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对此,我的看法是:主题教学是学生的灵魂吸取自身成长需要的营养的过程。在主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每个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个性及经历产生不同的感受,走上正确便捷的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的跑道,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满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在执教《圆明园》一课时,窦老师紧紧围绕“圆明园”这一主题,以三大版块构建主题教学,即“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充分重视个性体验。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学习,通过对经典文本《圆明园的毁灭》揣摩、领悟、反思,使学生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和相关的语文实践。在课堂上,窦老师引入了圆明园毁灭的真实史料,把学生引向了另一番广阔的天空。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怎么正确对待历史,怎么面对历史做反省、反思?都说语文是人学,是精神之根,此时此刻,在这种既广远又深沉的超越了教材的学习中,孩子们在认识获得推进的同时,灵魂也得到了净化。
在大文化大教育的背景下,窦老师提出的主题教学把语文教育的范畴扩大到了生活的范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使课堂教学渗透着人文的精神,饱含着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感悟语文的同时,也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进而让一个个主题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使母语文化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
读完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窦老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关注。她的成功缘于她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超越自我。人们常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教师先得有“一桶水”。因此,我想,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多阅读教育教学著作,多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