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作文教1.

时间:2019-05-12 16:4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师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作文教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师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作文教1.》。

第一篇:西师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作文教1.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 语文作文教案

整理故事、创编故事【第一课时】 都司镇小 李金娜 教学理念:

让孩子徜徉在习作的快乐中,在快乐中实践语言,乐于表达,提高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向孩子们学习,徜徉在他们想象的世界中。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看过,听过的故事写下来。2.指导学生编好故事。教学重点:学习编写故事。教学策略:

有限的时间开展有效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编写故事的特长,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学准备:

课件,教师下水文。教学过程设计及相关说明:

一、感受故事,走近故事。

1、交流故事题目导入。

孩子们,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吗?你们都听过哪些故事?大家说说看?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喜欢的故事。生回答:《小红帽》等。

师总结:是呀,小时候,我们依偎着妈妈,听妈妈讲故事;长大了,我们捧着书本,津津有味的看故事。可以说,是故事伴随着我们成长,是故事教会我们怎么做人,是故事丰富着我们的人生。

2、认真听故事感受。

请同学们听故事。边听边思考: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你都听明白了什么?都有什么感受?” 【出示课件:三只小猪】

通过听《三只小猪》故事和孩子们交流故事内容。

(对孩子提出“听”的要求,然后再谈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受故事的语言魅力。让孩子通过交流故事内容明白故事的特点,轻轻松松的走近故事。)

二、讲讲故事,走进故事

1、“小小故事会”。同学们已经读过了很多童话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哪一篇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谁愿意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让孩子自己讲故事,并交流这个故事。通过孩子讲故事,让孩子明白讲故事应注意哪些地方?

2、交流。哪位同学故事讲得好?为什么能讲好?

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讲的真好。把我们讲的故事完整的写下来,就是整理故事。在今天的作文中同学们可以写一篇自己听到或看过的故事。但一定会有同学要说我自己写一个故事怎么样?那太好了!我希望同学们能写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要对孩子提出“讲”的要求,能把故事有感情的完整的叙述下来。让孩子在讲故事的环节中,培养孩子写作的兴趣,激发孩子创编故事的愿望,高高兴兴的走进故事)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出示习作要求:

请同学们先读读习作的要求,然后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这次习作要求有几方面的内容。

4、小组合作交流“怎样创编故事?”。

【1】、你确定的“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故事的人物不宜选得过多,可以是书上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选择的。

【3】、故事要有一定的发生发展的顺序.【4】、想象的“故事”要注意说清楚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么发生、怎么发展、结果怎样。

【5】、故事最好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给人以启迪。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可以直接写出来,也可以蕴含在故事里面。

【6】、故事要有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7】、如果自己编故事,还要注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故事情节要合情合理。

5、编写故事提纲,简要写出故事主要内容。

1)、让孩子从听故事,讲故事,自然的进入编写故事的环节。2)、交流故事主要内容。

6、老师读下水文。出示课件: 鳄鱼的眼泪

在一条大河的沼泽地里生活着鳄鱼妈妈和她的儿子。小鳄鱼很瘦小,妈妈很希望儿子能长得强壮一点,所以她为儿子起名壮壮。

壮壮一岁半了,已经有一米多长了,它经常跟着妈妈出去寻食。那时河水满满的,鱼虾一群一群的,小壮壮快活极了:游泳、嬉戏、和妈妈捉迷藏,练本领,日子无忧无虑。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小壮壮逐渐变得壮实起来。而鳄鱼妈妈却变得日渐苍老无力。以前,每次都是妈妈觅食给它吃。可是,现在,差不多都是壮壮觅食给妈妈吃。

壮壮是个很孝顺的孩子,所以,无论寻来的食物多少,它都要妈妈吃饱。最近,壮壮老是饿着肚子,它发现河里的鱼虾越来越少,这给它觅食带来很大困难。好几次,它都只能带几条小鱼回家给妈妈,这让它很愧疚。如果只是这样,它也用不着担心,可怕的是,它发现自己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还有几个朋友莫名其妙失了踪。

这一天,它忧心忡忡地跑回家,将这个担忧告诉了妈妈,妈妈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告诉你,是万物之灵的人类,是他们杀害了我们的同类,这几年,河里的鱼虾越来越少,污染越来越严重。更可恨的是,有的人为了利益,竟残忍地杀害了我们的朋友。人啊人,你们这样做,岂不是也害了自己。”

壮壮不由得流下了伤心的眼泪。它不晓得自己的命运将会怎样。望着日益发黑的河水,它不由得大声呼喊:“人类啊,快放下你们的双手,保护我们的家园吧!”

三、整理故事,创编故事

下面,就开始动笔写吧,老师相信,你们就是最出色的童话大王。今天就让我们开动脑筋,拿起笔来编写童话故事吧!但是老师也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写时要有一定的顺序,故事的过程要写清楚,看谁编写得有趣。

2.语句要通顺。

3.写完多读几遍,注意修改。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并提出相关习作要求.

四、讲评故事,修改故事.

五、拓展习作范围:

1、欣赏名人故事.

2、把这节课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3、编写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

作文教学经验交流材料

给孩子一双写作的翅膀

邓州市都司镇中心小学

李 金 娜 2011年九月 给孩子一双写作的翅膀

都司镇小 李金娜

让我介绍一些关于作文教学的经验,说实话,心里有些忐忑。因为关于作文课,自己感觉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经验”存在,有的只是一些粗浅的看法。作文包含的内容太广泛了,以下是我自己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拙见和看法,与大家交流探讨一下。一.感受生活,走近作文

1、写好日记

作文的源泉来自于生活,要让孩子坚持记日记,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样写起作文来,才不会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好写。

2、激趣引入,写好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想了一些办法,如创设情景,进行一些表演活动。在写《快乐的星期天—钓鱼》时,我会让他们把钓鱼的过程表演一下,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许多同学抢着表演,效果还是不错的。

在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我还把一些写作的基本技巧要陆续教给他们,目的是尽快使学生的写作规范化。如:标点的用法;习作正确的书写格式;怎样开头和结尾;修辞手法的运用;说明方法的使用等。其实以上这些,在课文的学习中都会逐渐的涉及到,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有重点的教给学生,通过文后的小练笔,读书笔记等方式进行专项的训练,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进步是会让我们对写作教学充满信心的。

二、掌握方法,走进作文

1、重视语文课标的单元作文教学:

新课标安排的每一单元的写作任务都是与单元学习主题相一致的,我们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在写作方法,表达特点,观察方法等方面要进行讲解,为学生本单元的写作铺垫。学生写的时候,心里就数了。我在教材单元作文教学中一般是先提前几天与学生一起把写作的任务学习一下,明确内容,安排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写作材料,写出作文提纲和素材准备。作文课上,先拿出一些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作文内容,请一部分学生在讲台前说作文,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教师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疏导,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要求。学生成文后,再通过小组间互相修改,有时也会全班性的交流学生的成文。最后,往作业本上誊抄前强调书写和作文抄写方面的注意事项。这样通过几个阶段的交流,学生间的互通也带动了一部分作文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看似麻烦,其实形成习惯以后,学生能熟练的自己完成细节方面的工作,教师负责协调,处理大面积存在的问题,强调注意事项等。学生掌握了写作方法之后,我再因势利导,根据单元训练题材多方位练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2、进行作文系列化训练

想提高作文水平仅靠教材上的单元习作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系列作文训练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又一有效办法。

1)、生活中的作文训练;

如新学期刚接住新班,师生都不太了解,为了尽快了解学生,摸清他们的写作水平,我特意制定了一些新的班规班纪,定下总题目,《老师,我想对你说…》然后分别以《我熟悉的一个人》《我们的新老师》《新学期新计划》等进行习作练习。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新学期的变化写自己的感受,写好后从中选出几篇特别出色的文章在全班同学面前范读,结果通过这项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从而打开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也是我很快摸清了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以便今后进行习作练习。在生活中要善于抓住一些重要日子进行习作练习。如在国庆节,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赞美祖国的文章。劳动节时,可以让孩子赞美我们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像农民伯伯、清洁工人、警察叔叔等;在学生过生日时,可以布置一道作文题回家询问父母自己出生前后的故事及名字的故事,然后把自己从父母那里了解到的写下来。这种习作练习不但起到了练笔的作用,而且还是学生通过从父母那里的了解,知道生命的来之不易,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从而进行感恩教育。

平时学校举行的重大活动,升旗仪式,书法比赛,广播操比赛,故事会,诗歌朗诵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练习机会,学生都参加啦,我们只需要稍加指导,学生就能写成一篇很好的文章。

另外善于抓住动植物的特点进行写作训练,如写一种小动物,要求学生对所写的动物先进行观察,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然后通过上网或查资料了解,教师再做适当的点拨并写下来,这样写出的文章肯定比坐在教室里凭想象写出的要生动。2)、不同题材习作训练

四年级的作文题材比较单一,一般以写人记事为主,还有整理故事,想象作文,如《未来的…》、《假如我是…》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多层次的系列训练。

如在教学写人的文章时,我会首先让学生掌握写人文章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掌握了写作方法之后,接着从写自己开始,然后写亲人,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再到熟悉的人,如老师,同桌,最后练习写不熟悉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如清洁工,售票员,交警叔叔,通过这样的层次系列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又如在教学写故事时,我首先把写故事的方法教给学生,然后在一年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课外阅读,还是教材上的课文,只要适合写故事,我便让学生练习写。学生都买了很有价值的课外读物,有的经常到书店借书读,针对学生如此高的读书热情我就布置了一项作业,每读一本书都要写读书笔记,精彩的片断写成读后感,这项工作在平时做得比较扎实,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情境作文的训练

作文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接触作文的时间还短,需要多练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创设写作情景,把孩子们内心的宝藏挖掘出来,从而激发他们本身具备的写作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同一题材的系列习作训练,不但避免了学生同一题材作文的千人一面,而且通过多写多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老师,我会努力为他们插一双写作的翅膀,让他们在作文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以上是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的一看法,说得不当之处还往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五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主题为“成长的故事”这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读中悟,悟中读。让孩子读中想,想出情境来;想中读,读出感情;读中悟,悟出东西。这样层层深入,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去思考自己为何读书,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语文课应该有诗意的流淌,更应该有思想的流动。所谓冥思,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当孩子调动已有知识、情感积淀与新的问题情境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泼的“悟”来。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是谁说的话?多大时?这是少年周恩来读书时立下的远大志向。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围绕少年周恩来所说的这句话依次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还记得吗?并且,我们还学习了其中的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伯父说了一句话让周恩来百思不得其解,是哪句话?(中华不振)这句话是什么含义呢?这和后来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有什么关系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3、4自然段)

1、默读并思考:周恩来是怎样懂得伯父说的“中华不振”这句话的含义的?把相关句子划上波浪线,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提示:书要靠自己读懂,高年级要养成写批注的习惯,这个好习惯受用终生。)

2、读后交流。(因为在租界目睹的情景)释“欺辱”,比较欺辱与欺负的不同。同学们,联系你们课外查阅的租界地资料谈一谈,周恩来当时可能目睹到怎样的情景?(学生结合资料回答后,图片出示当时真实发生的一幕)。

3、你们说,怎么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事在中国发生?(中华不振)这触目惊心的现实让周恩来真切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你们体会到了吗?当周恩来目睹这一切,心情怎样?(沉重)从“沉重”一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指导读出内心的沉重。

4、从租界地回后,周恩来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沉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沉思什么?带着你的想法读这句,引导入情入境,读出沉重心情。

三、学习第三部分(5、6、7自然段)

1、出示图片,这就是当时的周恩来读书时的照片,还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一次上课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读5--7自然段。

2、读后回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同学区别在哪?(其他同学是为自己、家庭而读书,周恩来是为国家振兴而读书)老师听后“为之一振”,释“为之一振”,为什么老师感到震惊?

3、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大志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响亮而坚定)指导读出响亮而坚定的语气。

4、当老师再一次追问时,周恩来又是怎样的语气回答?(释“铿锵有力”)能模仿这种声音吗?想到在租界地看到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受欺辱的情景,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四个字,字字刺痛着他年少的心,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到自己一定要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们让我听到了一位志存高远,热爱祖国的少年的心声。

5、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喝彩的近义词是什么?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指名读。理解“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这句话。校长让同学们仿效周生的什么呢?这位同样也满怀爱国之心的老校长的喝彩,对周恩来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鼓励、肯定、支持)。

6、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四、学习第四部分(8、9自然段)

1、周恩来在以后生活中有没有信守这个诺言,把这个诺言落实到行动上呢?

2、指名读8、9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证明周恩来信守诺言的句子。

3、引导从学习、生活两方面概括,理解“品学兼优”“忘我”两词。

4、忘我就是忘记自我,周恩来忘记了自己的什么呢?你们知道周恩来以后是怎样忘我的工作吗?(学生结合搜集资料谈)

5、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使他能克服重重困难。展示图片,描述:品学兼优的周恩来受到全校师生的敬重,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免费学生。之后又远赴外国留学,回国后还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打击日本侵略军。解放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周恩来终生奋斗的目标,为此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在他逝世时,长安街两旁站满了为他送行的人,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致哀。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中国与解放前相比,的确繁荣富强了很多,那是不是我们今天读书就可以松懈一些了呢?那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六、课后作业

1、小练笔:给远在天堂的周爷爷写一封信,给他描述一下今天中国的繁荣面貌,再谈谈自己读书的志向。

2、课外阅读:有关周恩来的文章。

第二十六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 愣住 意外

认真平和 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4.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

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①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②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③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④师生合作读第四自然段。

⑤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①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②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1.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2.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1.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课下可以读一读。

2.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3.布置作业。

第二十六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设计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解决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再来读一读,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些事。

2.还记得上节课结束时你们提出的问题吗?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题为什么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学习第二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课文几次写到爬山虎,给你怎样的感觉?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

(1)第七自然段。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让人看着非常舒服。

(2)第八自然段。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①通过对比、朗读的方法感受到这一句描写的爬山虎和第一句不同。

②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此时爬山虎在“我”小小的心中发生了变化。

③通过补充原文了解叶老和肖复兴谈话的内容,体会叶老关爱青少年成长、平易真诚的人品。

(3)这两句都是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随着作者情感的不同,爬山虎在作者心里发生着变化,喜欢哪一句试着背一背,并抄写下来。

(4)和叶老先生的交往让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①都来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两部分内容完成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意义非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5)这件事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叶老家小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在我的眼前总是那么绿着。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①通过补充课外资料,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

②现在这句话还仅仅是指爬山虎在我眼前总是那么绿着吗?

③这句话语题目呼应,表达了肖复兴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课题。

三、受到启发,交流体会

第二十七课 乌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漱、萨、腊、逻、辑”。

2、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

1、你们独自一个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看样去的?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

2、检查词语的理解。

3、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⑴分组通读课文,教师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学生纠正。

⑵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三、深入学习课文,集会文章思想。

(一)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

(二)学生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1、提出讨论的论题: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2、初步了解学生的看法后,根据该和不该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在班级反馈。

3、教师根据情况行当评价。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十七课 乌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

(用简短的内容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

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生活经验丰富

热情、活泼

有爱心

胆大心细

有主见

„„

3、同学们介绍异国风土人情。

(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情

1、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现在,同学们自愿结组,赞同我们教育教学方法的在一组,不赞同的在一组,大家进行辩论。

(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

2、展开辩论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布置实践作业

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第二十八课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第二十八课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如果你想和家人、亲戚、朋友或同学沟通想法、分享快乐、倾诉烦恼,你会用哪些方式?(面谈、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

2、从古至今,书信都是人们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书信的内容包罗万丈,除了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还有请求帮助的、汇报情况的等等。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里就有两封信,请大家看看这两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看两封信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简单概括书信内容。

三、深入思考,探究文中道理

1、师: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你是怎样做的?

2、柯岩老师提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觉得有道理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四、讨论交流,了解书信好处

1、猜一猜:这么多可以和柯岩老师倾诉烦恼的方式,张国强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选择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呢?

2、交流:写信好友那些好处呢?(1)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

a、有的地区还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b、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c、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d、„„

五、观察发现,认识书信格式

1、自由观察两封信的格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边在黑板上按信的格式板书:

(1)称呼。(把对说信任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些,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3)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5)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六、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

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

练习内容: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3、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

七、作业:写信

温馨提示:

1、先确定要写给谁。

2、考虑清楚要说些什么内容。

3、注意书信的格式。

语文园地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 全班交流。

⑥ 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语文园地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设计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2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鼓励学生投稿。

语文园地七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④ 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

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 1 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练习设计:

1、补充成语。

()()不解()和()丽 灯()酒()

热闹()()()武()威 左顾()()

2、写近文词:

繁华——()驱使——()踊跃——()

清晰——()欺凌——()惩处——()

得意洋洋——()左顾右盼——()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2、学习叶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待人态度。

3、理解夹叙夹议的表述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概括解释词语的常用几种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划分段落。

4、朗读课文。

二、教学程序: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课堂练习:抄写生字新词,次数学生自己确定。

5、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2、从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文章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程序: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平易近人 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27、乌塔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重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学习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练习设计: 修改病句。

1、我们全校同学和少先队员都参加了这次活动。

2、我喜欢吃西红柿、黄瓜、茄子、苹果等蔬菜。

3、故乡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4、乌塔是聪明勇敢的一个女孩。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2.了解柯岩其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练习设计:

择优录取,选字填空。·

1、[昧 妹] 表()愚()姐()拾金不()

2、[逾 愉]()期()快()悦 年()古稀

3、[舆 寞] 寂()()非 落()变化()测

4、[非 匪]()常 土()()议 获益()浅·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5、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2、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或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4、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5、全班交流。

6、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处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生发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悄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顺。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2、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4、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日积月累

1、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2、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3、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4、背诵名言。

5、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写一句名言。

1、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可随时看到的地方,激励自己。

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2、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3、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4、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练习设计:

照样子,加上恰当的比喻。

例:白 自得像雪一样

绿 快

7、按要求改写句子。

(1)小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缩句:(2)伐木工人用斧子把树砍倒了。

改为“被”字句:(3)笑是很重要的。

改为反问句:

(4)小鸟在枝头上叫着。

改为拟人句:

第四篇: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考试卷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与积累运用(37分)

一、我会拼,我会写。(5分)

mófàn chǎo rǎng chéng chǔ xiōng huái shān diào

()()()()()

二、给词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你一定行。(4分)

冒昧(mēi mèi)惬意(qiè qià)洗漱(shùsù)铿锵(qiāngjiāng)

三、我知道要先比一比,再组词。(5分)

存()屈()燥()删()篇()

荐()崛()操()册()编()

四、本单元学了许多四字词语,我能把以下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8分)

灯()酒()()()非凡 耀武()()

风()日()()()匪浅 形()影()

我还能写两个四字词语:

五、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写上序号。可要动脑筋啊!(3分)

博:①多,丰富 ②宽广 ③取得

1、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2、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3、叶圣陶老先生知识渊博。()

浓:①稠 ②颜色深 ③程度深

1、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显得虎虎有生气。()

2、爸爸下班了,我为他沏了一杯浓茶。()

3、最近,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加上恰当的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具体。(4分)

1、()广场上坐满了()观众。

2、()市场上摆满了()蔬菜。

七、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8分)

1、有志者。

2、,慌于嬉;,毁于随。

3、莫以,莫以。

4、尺有所短。

5、盛年不重来。及时当勉励。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3分)

一、阅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片段,回答问题。(18分)

叶老先生见了我,象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chēngchèn)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mómú)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给文中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划上“——”。(2分)

2、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对近义词。()——()(2分)

3、用“~~”划出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 比作。(3分)

4、从以上片段中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 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划下来。(4分)

5、作者认为“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非凡”的意思指,意义非凡的原因是。(3分)

6、“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句话的含义是()(2分)

①、爬山虎的颜色很绿,让人难以忘怀。

②、叶圣陶先生接见我,教诲我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刻苦写作。

7、你喜欢叶圣陶先生吗?为什么?(2分)

二、阅读《华罗庚》,回答问题。(15分)

华罗庚

那是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写的《堆叠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的计算错了。这好比是在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见完全正确,他很有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写信的青年也被邀请来参加会议。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1、根据下列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3分)

①、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的相符。()

②、改正已发表的谈话或文章中有关内容的错误。()

③、不停地称赞。()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2分)

普通()错误()

3、陈景润写信的时候,华罗庚是一位,陈景润是一位。(4分)

4、读第三自然段,“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中“明珠”指 ;“一粒微尘”指。(4分)

5、用“√”标出下面正确的答案。(2分)

①、本文歌颂了华罗庚虚心接受批评,善于发现人才的精神。()

②、本文赞扬了陈景润钻研学问,认真严密的精神。()

③、本文赞扬了陈景润敢于向专家提意见的精神。()

第三部分:习作(30分)

给你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告诉他(她),你的成长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把经过写具体。注意写信的格式。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第七单元

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6、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7、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8、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3、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

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5、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6、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乌塔》

1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5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树立力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远大理想。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一)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二)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三)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听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立志)

眼见

深刻体会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2、学习叶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待人态度。

3、理解夹叙夹议的表述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概括解释词语的常用几种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划分段落。

4、朗读课文。

二、教学程序: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课堂练习:抄写生字新词,次数学生自己确定。

5、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2、从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文章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程序: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

作品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

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乌塔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重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学习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板书设计:

7、乌 塔

我眼看乌塔: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

长出独立的翅膀

正确地认识自已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咨询:作文获奖──嫉妒、寂寞

从自身找原因

回复: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书信格式:1、称呼

2、正文

3、结尾

4、署名和日期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 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 性学习成果。课前准备

① 实物投影仪

② 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 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 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 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 全班交流。

⑥ 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 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 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 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 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 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 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 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 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 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 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 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四课时(作文讲评)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 的文章。

②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 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 鼓励学生投稿。

第五课时

一、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 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 等方法。

④ 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二、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 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 句名言。

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下载西师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作文教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师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作文教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5篇

    第七单元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体会:让我懂得了如何自立,如何与人相处。 教材内容分析: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试卷(5篇)

    第一部分基础乐园一、 看拼音写词语。(20分)ní nìnɡ wànɡ xiǎnɡ yōu jìnɡ mí sàn huānɡ wú( )( ) ( ) ( ) ( )jiān dū chōnɡ jǐnɡ zūn xún xiū sè j......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5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试卷

    一、识字与写字1.看拼音写汉字。fǎnɡ shū xī mào huī采( ) ( )远 分( ) ( )昧 余( )模( ) ( )服 爱( ) ( )子 ( )煌2.把词语补充完整。( )兴中华 和( )相处 受益( )......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英雄品质”为主题安排了精读课文《倔强的小红军》、《小兵张嘎夺枪记》、《虎门销烟》和略读课文《“0”的突破》以及一个把语......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复习资料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复习资料 姓名:一、背书读书签字:(读表示至少读1次,背会打√,最后家长签字。)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背7、8、12-17段。( )3、《乌塔》读。( ) 2、《那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主讲稿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主讲稿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不解的问题,成功的喜悦,遭受挫折的烦恼由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选编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