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时间:2019-05-12 19:2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一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备课教师贾艳红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编排了三篇课文《雾淞》《春联》《古诗两首》。《雾淞》一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淞的瑰丽和奇特,向学生展现了一派北国风光,还说明了这一奇观的形成原因。《春联》是一篇介绍春联的通俗小品文,介绍了春联这一中国独有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特点,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可以学习语文。《古诗两首》则是要增强学生古诗积累,教学时应充分挖掘诗歌的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喜欢诵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4.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出文中的五副春联。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5.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3、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划分:

《雾凇》

两课时 《春联》

两课时 《古诗两首》

两课时 《习作七》

两课时 《练习七》

四课时

四、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调动情感经验 自由表达

23、雾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积累优美语言,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2、揭示课题。

(1)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2)板书课题。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1)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3)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词:

长堤 俗称 凝固 摄氏 夜幕 零下 淹没 模糊

2、学生自由识记字形。

3、教师重点强调“凝”、“幕”、“摄”等字。

4、学生动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主席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写了什么?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一起来把江爷爷的题词读一下好吗?

2、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

3、读了江爷爷的题词,大家现在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二、精读感悟:

(一)、景观: ①精读第一自然段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出示雾凇课件,或书中插图。

过渡:看,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又象梨花缀满了枝头,把神州装点得分外壮丽。

2、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粉状玉砌、心旷神怡、美不胜收、洁白无瑕„„)

3、大家说得真好,积累的词语真多,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自由地读读第一小节,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1)指名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的句子。(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a、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c、指导把这几个词读一读,要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边想刚才的画面,边读。

(3)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再读读.4、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那美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②精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前一天晚上,十里江堤上还是一片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了!

2、(出示图片或看128页插图)现在,你们已经来到江边了,我想采访一位小游客,说说你初见这雾淞时的心情怎样?(指名回答)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把文章的最后一节读一读。(自由读)

3、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看着后面的感叹号!,读出感叹号的意思,理解这句话。

4、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

(二)、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板书:景观),它们争奇斗艳,是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但令人民感到奇怪的是:这奇特的自然景观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

1、自由读课文,思考: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2、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就可以形成雾淞,而且他们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

3、老师请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每当„„灯光、树影模糊了„„镀上了白银。”)(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指名回答)(将重点字词注上自己喜欢的符号)

(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4、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5、建议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试?

9、小结:雾凇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顺江绵延,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三、指导赏背

1、同学们,《雾淞》这篇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让我们把这篇文章在完整地、自由地读一遍,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2、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你喜欢的语句?

四、总结全文

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中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课后,大家在搜集一下类似的文章,多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山河之美,能完成这个课外阅读作业吗? 板书设计:

22、雾凇

景观 形成

闻名全国的奇观

教学反思:

24、春联

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的五副春联。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2、通过读悟,感受春联的特点:内容美、对仗美、音律美。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读读这些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花园中。今天,咱们就一起到这座百花园中去畅游一番。齐读课题:春联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重点指导下列字的读音:百业兴(xīng)揣(chuǎi)摩

3、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张贴 浏览 增添气氛 歌颂 和睦 欣欣向荣

和谐 声律 揣摩 奥妙 抑扬顿挫

开卷有益

(2)、指名读课文,读了课文,你对春联已有了哪些了解?

4、看来,春联的学问还真不少呀?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呀!

三、学春联

1、快速浏览课文,并用笔画出课文写了那几幅春联?

2、这些春联该怎么读呢?同学介绍经验和方法,老师及时鼓励表扬。

3、自由练读,指读,同桌互读。

4、创设情境,读好

激情:看着这些春联,同学们想不想选一幅过年时贴在自家门上?可这么多春联,你最喜欢哪一幅呢?希望你们以充分的理由来说一说。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幅春联进行准备。(2)推荐春联把自己收集的春联读给大家听。(3)小结引导,鼓励表扬

听了你们的推荐,我感到每一副春联都让我爱不释手,春联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

四、指导学生写字:

1、出示生字词:

增添 浏览 歌颂 欣欣向荣 辞旧岁 声律 开卷有益 张贴 奥妙

2、学生自由识记字形。

教师重点强调“增添”、“览”、“奥”等字。

五、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到春节,人们就会欢天喜地地写春联、贴春联,用这种朴素的文化形式来庆祝自己的传统节日,乐此不疲。那么,春联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具体来说,有哪几方面的“美”呢?

二、品读(第1节)内容美。

1、让我们先来学习第1小节。谁来为大家朗读一遍?

2、那些春联,分别什么意思?默读第1小节,运用做记号的方法自学:用横线标划出春联,标上序号。用波浪线标出相应的意思。

3、同学们,春联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描绘了美丽春光;有的展现了祖国兴旺景象;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更多的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那么对不同的内容分别列举了怎样的春联呢?(学生交流)。

4同学齐读四副春联。

5、出示第一副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谁来单独为同学们朗读?连请三位同学。其余同学边听边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听、闻到了什么?(春天到了,芳草茵茵 碧连天,一树树粉红色的桃花开得很旺,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蜜蜂、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幅春联描绘了美丽的春天。

6、按照刚才的方法学习下面三副春联。(读读,想象,再联系。)

7、交流

(1)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春回大地后大自然的秀色,明媚春光照耀下,呈现出百业兴旺的景象。)

(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欣欣向荣的景象。)(2)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勤劳致富,生活和和美美;全家团圆,其乐融融。)(3)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梅花开放,色彩绚丽,异彩纷呈,翠竹平安生长,生机勃勃。)

(生活丰富多彩,平安吉祥,祝愿。)

8、谁来美美地读读这些对联?

9、读着一副副春联,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我们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一起把作者的感慨读一遍。

10、看着这样火热的场面,听着如此激动人心的旋律,相信同学们的心也和老师一样被燃烧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几副春联。

11、我们在朗读中,充分感受了春联的什么美?板书(内容美)。课文为了有条有理地介绍,用的“有的„„有的„„有的„„更多的„„”这样的句式。让我们来欣赏一遍。分工练习朗读。

12、读了第一段你有什么感受?(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三、品读(第2节)对仗美。

1、课文第2节介绍了春联的什么美呢?(对仗美)读“对仗”。

2、用文中的话解释一下什么叫“对仗”?(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3、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这副对联是怎样对仗的?

4、另四副春联又是怎么对仗的呢?任选一副来评析一下。

5、欣赏 填对子

a.爆竹传吉语;腊梅报新春。b.风绿千条柳-,雨()万朵花。找出春联中的对仗

6、小结:春联中的字句真大,对仗工整、精妙,这是一种高水平的技巧。因此作者说:细心揣摩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四、品读(第3节)声律美。

1、春联第3节是什么呢?指读第3节(声律美)

2、怎样读才能体现出声律美呢?请三个同学读,大家评一下。

(评议中明确“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才是声律美。)

3、各自读练。

五、齐读第四段。

为什么说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学生合作交流)

六、小结

通过《春联》这一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体味到春联的语言美、意境美,所描绘的景色美。)

七、作业

1、摘抄背诵文中的春联。

2、搜集春联的有关资料,准备出一期“创意春联”板报

板书设计:

内容

各种各样

23、春联

特点

对仗

声律美 教学反思:

2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熟悉、理解古诗,学习生字,能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感受过年的热闹喜悦的气氛

3.为学生补充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春节,导入新课

1、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如西方圣诞节一样。大家回想一下,我国的春节都有哪些特有的风俗习惯呢?

学生自由述说。教师交流总结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古诗《元日》,学完以后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板书课题。

3、大家看到课题《元日》,脑子里会产生哪些想法呢?可能 会有同学会问:“元日”到底是什么意思?“元日”就是“元旦”吗。

学生相互交流。

教师总结:“元日”并非现在的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现在“元旦”、“新年”一般会指公历的一年之首,也就是1月1号。而“元日”是农历岁首正月初一,即一般所说的“春节”。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看完课题,现在我们把书打开,看看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自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揣摩诗意。

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

(1)检查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指明读。

教师更正读音,着重指出生字的读音:爆、屠、符。(2)检查看,请同学说说看课本插图的意思,大致说说这首诗主要说了什么?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诗句,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引导学生说出第一句的意思: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弄懂了第一句诗的意思,那有谁能来有感情的读读第二句诗,注意第二句的生字词:屠苏。

师生相互交流屠苏的意思:指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来,全家大大小小朝东喝屠苏 酒。据说喝此酒可以避瘟疫。春风送暖,感受美好的春天来临。

学生小组交流第二句诗句意思,指名回答。

3、师:同学们可真聪明,第二句诗句也弄明白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谁能把3、4两句诗连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师生相互交流重点词意思:①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光辉灿烂的意思。

②总:都的意思。③新桃、旧符:都是桃符的意思。桃符又称桃板。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从汉代起即有用桃木做桃人、桃印、桃符等避邪的风习。我们现在的春联就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

学生相互交流3、4诗意。

师:有谁能够自告奋勇的跟同学们分享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要给你们一个更大的挑战,有谁能把整首的

意思说说呢?先自己在下面整理一下。

(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春风已把温暖吹进了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春联换掉旧春联。)

学生回答,教师随时点拨,或引导学生相互帮助。

5、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太好了,现在我们一起再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6、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小组比赛,哪组背得最好!

四、细读古诗,体悟诗情(课件演示)

1、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来表现春节的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的?又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色的景物来表现的。

师生相互交流: 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议一议,诗人是怎么样通过对新年元日热闹、欢乐的动人景象的描写来抒发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小结: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饮屠苏酒,却是按照先少后老的次序进行的,言辞中寄寓着诗人欣欣然于年轻一辈的健康成长,期待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的有所作为,同样也期待着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个“换”字,王安石不仅仅是期待着新桃“换”(变)旧符,他期待着更大的“变”,更深的“变”,那就是变革政治,变法图强。

五、课后作业

根据诗意,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编写一个古诗故事

第二课时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3.指生朗读。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2.学生交流。说

(1)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指出来。请“小老师”帮助解决。绝:绝迹

径:小路 踪:脚印、踪迹 灭:绝,尽 蓑:用棕或稻草等编成的雨具 笠:用竹叶编成的遮阳、挡雨的帽子

(2)根据诗句指生描述图意: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3)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

(4)你有什么补充的?(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画

(5)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65)听了介绍,在读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

(7)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孤独、清高的老人,一起走进这寂寞、冷清而凄凉的世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教学反思:

习作7

教学目标要求:

1、学习能及时地用文字或照片,把生活中捕捉到的能打动心灵的真实情景和当时的想法记录下来。

2、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多幅图片,准确地把握图意,通过丰富而独特的想象,连贯、具体、生动地写一篇短文,再现当时的情景。教学重难点:

重点做到说写结合,图文结合,把事情的过程写具体,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场景打动我们的心灵,如果我们能做个有心人,及时地用照片、文字或是自己下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打动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组从生活中捕捉到的真实景象。

2、出示文字:星期六的傍晚,天阴沉沉的,还不时飘着细雨,几只家燕在马路上无忧无虑地嬉戏着。突然,一辆大货车呼啸而过,我的心一紧,禁不住闭上了眼睛,我知道不幸的事发生了„„

3、同学们,读到这儿你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4、猜猜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生猜想)

5、出示照片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从现场给我们拍摄到的六幅照片。出示挂图中的六幅照片。

二、指导看图

1、要想详细了解当时的情况,还得仔细地观察图片。让生回顾学过的看图方法。

2、师做总结:观察图片要按序观察,合理想象。(板书)

3、引导观察一至五幅图

三、说一说

1、学生自由练说图意,师巡视指导。根据提示:看看那几只家燕的神态怎样?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它们又会怎么做呢?

2、选择最打动自己的画面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同桌互说。

3、全班交流:哪些画面最打动你?为什么?

四、写一写

1、学生完成初稿

提示: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下列词语中选取几个词运用在你的习作中,也许会给你的习作增色不少。

奄奄一息 挣扎 惊恐 愣住 凝望 不知所措 心如刀绞 悲痛欲绝 泪如雨下 凄惨 哀鸣 声嘶力竭 竭尽全力 拉拽 叼盘旋 默默无言 精疲力尽 无可奈何 肝肠寸断

2、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初稿。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要把文章写得生动,除了仔细观察、合理想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反复地修改自己的作文。俗话话:“文章不厌百回改”所以老师希望你们写好作文后,一定要认真修改,仔细推敲习作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只有这样,作文的水平才能提高得快些。老师相信你们通过努力也一定会把本次习作写得很好的。

二、修改习作

1、学生自己修改

2、小组相互修改

把你的习作跟小组里的同学交换,互相修改。你觉得他哪个地方写的比较好,哪个地方还要修改的?

3、指名朗读习作,师生评议

把修改好的习作读给大家听,看看还有那些地方需修改。师生共同评议。

4、再次修改

三、认真誊抄习作

教学反思:

练习七

【教学目的】

1、处处留心,读短文,理解春联的含义。

2、读读背背,积累成语和春联。

3、写好钢笔字。

4、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压岁钱应该如何用才有意义;每个同学都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准确地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成语,使学生明白压岁钱应该如何用才有意义。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读处处留心一段话。

2、说说你觉得该补个什么字?

3、学生自由练习。

4、交流讨论。

5、照样子对对子。(1)读一读例子。(2)自己试着对一对。(3)同座交流,集体交流。

二、作业:

1、对对子:见书134页 第二课时

一、成语积累:

1,学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后,你们悟道了什么? 2,读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3,查阅词典,结合实际,说说你对成语的理解。

二、分组读背成语: 1,教师巡视检查。2,小组竞赛。

三、学习春联:

1、读一读春联。

2、说说这些描绘了什么景象?

3、学生互读互背。

四、写好钢笔字:

1,观察范字,要注意的笔画。2,练习写钢笔字。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压岁钱怎么用

教学目标:口语练习

一、导入课题。小朋友们,过年的时候,你收到过长辈送给你的压岁钱吗?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话题就来谈谈压岁钱怎么用。随机板书课题:压岁钱怎么用?

二、小组交流。你用压岁钱都做了些什么?在小组内讲给小朋友听听。

三、小组汇报。

1.每组推荐一位小朋友,上台讲讲你是怎么用压岁钱的?其他小朋友请认真听,看看台上哪位小朋友说得清楚、明白。

2.学生上自讲述自己对压岁钱的使用情况。3.学生评价:你认为谁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明白了? 4.台下学生说说自己和台上哪位同学的做法一样。5.如果台下小朋友有自己的做法,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师小结。下面讨论讨论,你认为谁的压岁钱用的最有意义,谁说得清楚、明白。(小组交流)

五、谁愿意当一次小评委,评一评谁的压岁钱用的最有意义?为什么你认为他的压岁钱用的最有意义?

六、教师小结。小朋友评价得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们的压岁钱应该用在孝敬长辈、学习、帮助他人等该用的地方。

七、小组准备短剧。下面我们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最欣赏怎样用压岁钱,编一个短剧表达你们的意思,一会儿我们上台展示。

八、小组汇报。

1.老师指导一组学生表演,学生分角色扮演,目的是使学生交谈起来。

2.再请一组学生表演。

九、教师小结。会天,小朋友明白了应该怎样花我们的压岁钱才有意义,希望大家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好吗?

教学反思: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

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五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主题为“成长的故事”这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读中悟,悟中读。让孩子读中想,想出情境来;想中读,读出感情;读中悟,悟出东西。这样层层深入,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去思考自己为何读书,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语文课应该有诗意的流淌,更应该有思想的流动。所谓冥思,是一种沉入灵魂深处的默想。当孩子调动已有知识、情感积淀与新的问题情境碰撞时,便会产生活泼泼的“悟”来。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第二十五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是谁说的话?多大时?这是少年周恩来读书时立下的远大志向。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围绕少年周恩来所说的这句话依次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还记得吗?并且,我们还学习了其中的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伯父说了一句话让周恩来百思不得其解,是哪句话?(中华不振)这句话是什么含义呢?这和后来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有什么关系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3、4自然段)

1、默读并思考:周恩来是怎样懂得伯父说的“中华不振”这句话的含义的?把相关句子划上波浪线,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提示:书要靠自己读懂,高年级要养成写批注的习惯,这个好习惯受用终生。)

2、读后交流。(因为在租界目睹的情景)释“欺辱”,比较欺辱与欺负的不同。同学们,联系你们课外查阅的租界地资料谈一谈,周恩来当时可能目睹到怎样的情景?(学生结合资料回答后,图片出示当时真实发生的一幕)。

3、你们说,怎么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事在中国发生?(中华不振)这触目惊心的现实让周恩来真切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你们体会到了吗?当周恩来目睹这一切,心情怎样?(沉重)从“沉重”一词中,你读出了什么?指导读出内心的沉重。

4、从租界地回后,周恩来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沉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沉思什么?带着你的想法读这句,引导入情入境,读出沉重心情。

三、学习第三部分(5、6、7自然段)

1、出示图片,这就是当时的周恩来读书时的照片,还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一次上课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读5--7自然段。

2、读后回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同学区别在哪?(其他同学是为自己、家庭而读书,周恩来是为国家振兴而读书)老师听后“为之一振”,释“为之一振”,为什么老师感到震惊?

3、你觉得周恩来这个宏伟大志是出于一时冲动说出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想法?这是少年周恩来发自内心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响亮而坚定)指导读出响亮而坚定的语气。

4、当老师再一次追问时,周恩来又是怎样的语气回答?(释“铿锵有力”)能模仿这种声音吗?想到在租界地看到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受欺辱的情景,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四个字,字字刺痛着他年少的心,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想到自己一定要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周恩来铿锵有力地说:——(学生接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们让我听到了一位志存高远,热爱祖国的少年的心声。

5、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喝彩的近义词是什么?校长当时是怎样为周恩来叫好?指名读。理解“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这句话。校长让同学们仿效周生的什么呢?这位同样也满怀爱国之心的老校长的喝彩,对周恩来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鼓励、肯定、支持)。

6、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

四、学习第四部分(8、9自然段)

1、周恩来在以后生活中有没有信守这个诺言,把这个诺言落实到行动上呢?

2、指名读8、9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证明周恩来信守诺言的句子。

3、引导从学习、生活两方面概括,理解“品学兼优”“忘我”两词。

4、忘我就是忘记自我,周恩来忘记了自己的什么呢?你们知道周恩来以后是怎样忘我的工作吗?(学生结合搜集资料谈)

5、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使他能克服重重困难。展示图片,描述:品学兼优的周恩来受到全校师生的敬重,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免费学生。之后又远赴外国留学,回国后还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打击日本侵略军。解放后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周恩来终生奋斗的目标,为此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在他逝世时,长安街两旁站满了为他送行的人,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致哀。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中国与解放前相比,的确繁荣富强了很多,那是不是我们今天读书就可以松懈一些了呢?那今天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六、课后作业

1、小练笔:给远在天堂的周爷爷写一封信,给他描述一下今天中国的繁荣面貌,再谈谈自己读书的志向。

2、课外阅读:有关周恩来的文章。

第二十六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 愣住 意外

认真平和 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4.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

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①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②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③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

④师生合作读第四自然段。

⑤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①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

②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1.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

2.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1.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课下可以读一读。

2.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3.布置作业。

第二十六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设计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解决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再来读一读,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些事。

2.还记得上节课结束时你们提出的问题吗?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题为什么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学习第二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课文几次写到爬山虎,给你怎样的感觉?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

(1)第七自然段。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让人看着非常舒服。

(2)第八自然段。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①通过对比、朗读的方法感受到这一句描写的爬山虎和第一句不同。

②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此时爬山虎在“我”小小的心中发生了变化。

③通过补充原文了解叶老和肖复兴谈话的内容,体会叶老关爱青少年成长、平易真诚的人品。

(3)这两句都是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随着作者情感的不同,爬山虎在作者心里发生着变化,喜欢哪一句试着背一背,并抄写下来。

(4)和叶老先生的交往让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①都来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两部分内容完成填空。

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意义非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5)这件事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叶老家小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在我的眼前总是那么绿着。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①通过补充课外资料,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

②现在这句话还仅仅是指爬山虎在我眼前总是那么绿着吗?

③这句话语题目呼应,表达了肖复兴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课题。

三、受到启发,交流体会

第二十七课 乌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漱、萨、腊、逻、辑”。

2、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受到启发。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课文。

1、你们独自一个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看样去的?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岁就一个人周游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

2、检查词语的理解。

3、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⑴分组通读课文,教师发现错误,及时引导学生纠正。

⑵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三、深入学习课文,集会文章思想。

(一)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说说你的理由和见解。

(二)学生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

(三)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四、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1、提出讨论的论题: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2、初步了解学生的看法后,根据该和不该将学生分为两部分,在班级反馈。

3、教师根据情况行当评价。

五、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十七课 乌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

(用简短的内容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

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生活经验丰富

热情、活泼

有爱心

胆大心细

有主见

„„

3、同学们介绍异国风土人情。

(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情

1、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现在,同学们自愿结组,赞同我们教育教学方法的在一组,不赞同的在一组,大家进行辩论。

(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

2、展开辩论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布置实践作业

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第二十八课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第二十八课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如果你想和家人、亲戚、朋友或同学沟通想法、分享快乐、倾诉烦恼,你会用哪些方式?(面谈、通电话、发电子邮件、书信„„)

2、从古至今,书信都是人们之间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书信的内容包罗万丈,除了分享快乐、倾诉烦恼,还有请求帮助的、汇报情况的等等。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28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里就有两封信,请大家看看这两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自由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阅读课文,看两封信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简单概括书信内容。

三、深入思考,探究文中道理

1、师:对于张国强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吗?你是怎样做的?

2、柯岩老师提到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觉得有道理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说一说。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四、讨论交流,了解书信好处

1、猜一猜:这么多可以和柯岩老师倾诉烦恼的方式,张国强为什么选择写信而不选择打电话或其他方式呢?

2、交流:写信好友那些好处呢?(1)学生交流(2)教师小结:

a、有的地区还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可以用书信与外沟通。b、不好意思说出来的话,可以用书信表达。c、有时候见字如见人,书信让人有温暖的感觉。d、„„

五、观察发现,认识书信格式

1、自由观察两封信的格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2、教师小结边在黑板上按信的格式板书:

(1)称呼。(把对说信任的称呼写在第一行,顶格。后面加上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是先写问候的话。如果说的事多,就应该分段些,写完一件再写一件。每段起行空两格,转行顶格。)(3)结尾。(正文完了,结尾应该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其中,“此致”“祝你”等字眼,应该紧接正文之后,或单独占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工作顺利”等字眼,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结尾写完后,在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5)日期。(日期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另起一行写。)

六、巩固练习,紧记书信格式

1、出示练习,让学生根据内容改成书信的格式。

练习内容:今天,小明写信通知哥哥爸爸得了急病,请哥哥收到信后马上回家。

2、学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3、指名在黑板写,全班校正。

七、作业:写信

温馨提示:

1、先确定要写给谁。

2、考虑清楚要说些什么内容。

3、注意书信的格式。

语文园地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 全班交流。

⑥ 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语文园地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设计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2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鼓励学生投稿。

语文园地七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④ 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

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 1 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练习设计:

1、补充成语。

()()不解()和()丽 灯()酒()

热闹()()()武()威 左顾()()

2、写近文词:

繁华——()驱使——()踊跃——()

清晰——()欺凌——()惩处——()

得意洋洋——()左顾右盼——()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2、学习叶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待人态度。

3、理解夹叙夹议的表述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概括解释词语的常用几种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划分段落。

4、朗读课文。

二、教学程序: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课堂练习:抄写生字新词,次数学生自己确定。

5、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2、从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文章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程序: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平易近人 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27、乌塔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重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学习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练习设计: 修改病句。

1、我们全校同学和少先队员都参加了这次活动。

2、我喜欢吃西红柿、黄瓜、茄子、苹果等蔬菜。

3、故乡的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4、乌塔是聪明勇敢的一个女孩。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2.了解柯岩其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练习设计:

择优录取,选字填空。·

1、[昧 妹] 表()愚()姐()拾金不()

2、[逾 愉]()期()快()悦 年()古稀

3、[舆 寞] 寂()()非 落()变化()测

4、[非 匪]()常 土()()议 获益()浅·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1、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2、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3、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4、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5、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2、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3、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或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4、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5、全班交流。

6、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1、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处要写具体。

2、“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生发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3、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主要表现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悄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顺。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1、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3、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2、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4、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日积月累

1、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2、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3、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4、背诵名言。

5、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写一句名言。

1、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可随时看到的地方,激励自己。

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2、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3、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4、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练习设计:

照样子,加上恰当的比喻。

例:白 自得像雪一样

绿 快

7、按要求改写句子。

(1)小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缩句:(2)伐木工人用斧子把树砍倒了。

改为“被”字句:(3)笑是很重要的。

改为反问句:

(4)小鸟在枝头上叫着。

改为拟人句:

第四篇:苏少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月亮月光光”

教学内容

听:“月亮月光光”“望月亮”“二泉映月”(1)(2)

唱:“好月光,你走得这样静悄悄”“愉快的梦”

吹:竖笛学升4音,吹“愉快的梦”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二课时《好月光,你走得这样静悄悄》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演唱《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并进行歌词创编。

2.对音的高低及组成的旋律有感受和体验,进行三度音程下行训练。

3、想像地去欣赏《月亮月光光》,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4、唱唱、做做“音乐游戏”

教学重难点

感受歌曲的意境,在歌唱中身体可以随音乐律动;唱好歌曲二声部。教学过程

一、听赏《月亮月光光》

1.导入新课:

①教师展示歌曲内容(田野、房屋、月亮、木床、糖果)的图片 ②完整地听一遍童声二重唱的《月亮月光光》

③要求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安静地听,一边想像从歌曲中听到的景像。

2、教师将歌词的大意讲解一下,尤其是其中的闽南方言:

起厝田中央──在田中间盖房子。亲像水花园──好像美丽的花园。

3.老师在放第二遍音乐之前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①歌中所唱到的一些景物应在什么位置?

②歌曲的情绪是什么?

4.听完第二遍音乐,学生可以上讲台将老师的图片作一摆放,以符合歌词描绘的情景,或将基本的摆放方位解说给同学们听。

5.请同学回答歌曲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情绪,是优美还是欢快?

二、学唱歌曲

1、导入:讲有关月亮的故事,朗诵描写月亮的歌谣,唱有关月亮的歌曲,2.教师提问:谁能讲一个有关月亮的故事?朗诵描写月亮的歌谣和唱有关月亮的歌曲?

3、进行三度音程下行训练,用柯尔文手势。

4、听赏澳大利民歌《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

5、视唱歌曲旋律二声部

6、朗诵歌词

7、学唱歌曲,先唱一声部,再唱二声部,最后两声部合唱。

三、才艺表演

1、分小组进行表演、比赛,看哪一组讲、唱、诵的同学多,给予奖励,以鼓

励发扬集体协作精神。

2、教师小结,并对大胆上场表演的同学当众表扬,以表示对其有主动性和自信心的赞扬。

四、唱唱做做

1、教师向同学们解说这一活动的基本做法及要求,并将写有d r m f s唱名的小红灯笼挂在钉有小图钉的小黑板上。

2、老师指着小红灯笼上的“d r m f s”教唱,注意熟记各个唱名及其音高。

3、当同学们都熟记并知道怎样唱唱名以后,教师将红灯笼按一定的音高和走向排列成组,请同学用手势表现出来,并有节奏、有音高地唱一唱。如挂出,就请大家集体或者个别用手势表示,并有节奏有音高地唱:“mi mi mi mi mi”、“mi mi mi mi mi”。

4、请一位同学上台在小黑板上把写有唱名的灯笼排列出多组旋律线,如:sol mi mi mi do,mi do do do mi等,其余同学在下面有节奏地、有音高地唱出来,并辅以手势。

5、老师按书上所列四种组合,分别用钢琴弹奏出来,同学们尽快用手势作出反映。

6、教师小结:通过这一练习,我们了解了唱名,并知道按一定的音高可排列出优美的旋律线。

五、小结

第三课时《愉快的梦》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感受日本歌曲《愉快的梦》,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使学生受到中日友谊的熏陶和感染。

2、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

3、欣赏动画片《宝莲灯》插曲“望月节”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创编歌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放动画片《宝莲灯》插曲“望月节”,教师带领学生律动走进教室,激情导入:在这美好的夜晚中,给我们带来了愉快的梦,请听赏(放背景音乐《愉快的梦》)

2、师:同学们,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日本小朋友邀请咱班同学到日本去做客,你们想不想去?生:想。

3、师:好,下面就请你们闭上眼睛,老师带你们坐宇宙飞船到日本去,跟老师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一位女生穿着和服走到讲台前)到了,快睁开眼睛看看,下面老师介绍一下,这位是我们的日本小朋友惠子同学,她的中国话讲得非常棒,下面我们就来邀请惠子同学来给我们做导游吧!

4、惠子:(鞠躬)おはようござぃます(早上好)

二、(CAI出示大屏幕)

惠子:(边指大屏幕边介绍)这是富士山,是我们日本的象征,由于富士

山海拔很高,所以山顶终年积雪。这是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我们来到了东京的服装商城,看见了各种各样漂亮的和服,和中国唐朝的服装有点象。对了,我听说中国的国粹是京剧,我们日本也有国粹,我们日本的国粹是歌舞伎,有时间我会带你们到剧院去观看歌舞伎。今天晚上,日本小朋友为了欢迎你们的到来,特地在东京小学举办一场联欢晚会,也请你们也准备几个节目。(到老师耳边告诉老师一个悄悄话)

师:あリがどぅござぃます(谢谢你)刚才惠子告诉我,他们今晚要和我们演唱一首歌曲,对,就是这支歌,快帮老师听听,它是几拍子音乐?生:(听了一会儿举手回答)6拍子音乐。

2、师:对,是6/8拍音乐(师同时作6/8拍的肢体动作)。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生:强弱弱次强弱弱。

3、师:听了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生:(找几名同学谈感受

三、审美实践

1、师:这首歌曲是日本歌曲《愉快的梦》(出示大歌片),下面就请老师范唱歌曲吧!(师演唱歌曲,同时播放CAI动画)

2、师:下面老师唱一句,你们学一句。(教唱两遍)

师:我们齐唱一遍歌曲。

3、师:同学们,你们哪一句不会唱?(学生说)谁能帮助他?(学生指出难点,学生解决)

师:下面我们齐唱歌曲的同时用6/8拍肢体语言伴奏。

4、师:我们邀请惠子同学演唱一遍吧!惠子:声情并茂地演唱。(同学们听了热烈地鼓掌)

5、师:谁能再演唱一遍?我们视唱一遍曲谱。

四、审美提高

1、师:同学们,刚才学习了日本歌曲《愉快的梦》,我想同学们心中也有梦想,那么就用这首歌的曲调来唱出你心中的梦想吧!下面我们先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唱一唱。(CAI显示充满幻想的图片,为学生的创造创设情境)生:(小组内讨论创编歌词)

2、师:哪一组代表先来唱?生:(五名同学分别唱自己的梦想,下面听课的老师热烈地鼓掌)

3、师:同学们的梦想真好,只有有梦想的人才是新生活的创造者,让我们为早日实现梦想而努力吧!同学们,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多才多艺,而且是我们董家沟小学乐队的主力,那么你想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呢?想表演的同学可直接到前面来表演。

生:(同学们通过舞蹈、管乐、打击乐、歌唱等形式表现歌曲,场面热烈,使教学进入高潮)

4、师:同学们的表演真精彩,祝你们今晚和日本小朋友演出成功,下面就让我们和惠子同学一起带着这愉快的梦想飞出教室去参加联欢会吧!

第四课时欣赏《二泉映月》

教学目标

1、欣赏《二泉映月》,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懂得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意义。

2、了解《二泉映月》的乐曲结构,二胡的基础知识及音色。

3、学习并演唱《二泉映月》主题旋律。

4、竖笛学升4音,吹“愉快的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前面几节课里,我们学习、欣赏了中华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古代音乐、民歌、京剧音乐、曲艺音乐这几种类型的音乐作品。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来欣赏、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另一个大的类型——民族器乐曲。这节课里,我们着重欣赏《二泉映月》这首乐曲。

二、新课

1、乐器知识:二胡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乐器,它是胡琴类乐器的一种,也是胡琴类乐器中形状、制造工艺最为完善,流传范围最广的乐器之一。

二胡的音色柔和优美,演奏技巧多样,表现力相当丰富。现代的二胡不仅是戏曲、曲艺、民间歌舞及器乐表演中的主奏、伴奏乐器,也是最常见的独奏乐器

2、作者及作品介绍:1)这首乐曲是我国江苏民间艺人华彦钧(阿炳)作于30年代,是其留给后人的六首代表曲目之一。可以说这首乐曲是作者一生坎坷、凄切悲惨的生活写照。2)华彦钧生于1893年,其父为道士,自幼随父学习演奏琵琶、二胡、笛子等乐器,1928年双目失明,流落街头,常见他肩负琵琶、笙、笛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沿街行走,卖艺为生,故人们称他瞎子阿炳。《二泉映月》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3、巩固新课:1)练习演唱《二泉映月》的主题旋律。

2)说一说,你喜欢二胡还是钢琴,并说你的理由。

三、竖笛学升4音,吹“愉快的梦”

四、下课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第七单元

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6、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7、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8、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3、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

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5、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6、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乌塔》

1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5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树立力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远大理想。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一)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二)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三)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板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耳听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立志)

眼见

深刻体会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2、学习叶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真诚的待人态度。

3、理解夹叙夹议的表述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意思,概括解释词语的常用几种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划分段落。

4、朗读课文。

二、教学程序: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课堂练习:抄写生字新词,次数学生自己确定。

5、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研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2、从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文章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二、教学程序: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教学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

作品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

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乌塔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重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学习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板书设计:

7、乌 塔

我眼看乌塔: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

长出独立的翅膀

正确地认识自已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信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咨询:作文获奖──嫉妒、寂寞

从自身找原因

回复: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书信格式:1、称呼

2、正文

3、结尾

4、署名和日期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 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

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

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 性学习成果。课前准备

① 实物投影仪

② 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 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 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 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⑤ 全班交流。

⑥ 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 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 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 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 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 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 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 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 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 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 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 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四课时(作文讲评)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 的文章。

②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二、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 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 鼓励学生投稿。

第五课时

一、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 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 等方法。

④ 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二、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 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 句名言。

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下载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5篇

    第七单元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5 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

    鲁教版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Unit 7 communication 【单元教材分析】 功能:学习交流的几种方式,如:打电话,发送电子邮件和现场报道等。 教学重点:能听懂、会说、认读并运用句型“This is...speaking.” “May......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http://bbs.pep.com.cn/thread-443810-1-1.html http://www.xiexiebang.com/xiaoyu/jiaoshi/tbjxzy/px4x/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新课标)教案

    第 七 组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到残疾人、普通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人物身上所具有的执着专......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英雄品质”为主题安排了精读课文《倔强的小红军》、《小兵张嘎夺枪记》、《虎门销烟》和略读课文《“0”的突破》以及一个把语......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复习资料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复习资料 姓名:一、背书读书签字:(读表示至少读1次,背会打√,最后家长签字。)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背7、8、12-17段。( )3、《乌塔》读。( ) 2、《那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主讲稿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主讲稿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不解的问题,成功的喜悦,遭受挫折的烦恼由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选编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