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http://bbs.pep.com.cn/thread-443810-1-1.html http://www.xiexiebang.com/xiaoyu/jiaoshi/tbjxzy/px4x/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和猜疑中走上比萨塔,用事实证明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大胆怀疑,相信科学,追求执著的精神。
2、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设计思路】
1、以课外收集的资料来认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从倍受人们推崇的希腊先哲到年轻的伽利略。他们都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人物介绍中,不要扬此抑彼,各有各的杰出之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互相映证。
2、教师稍作补充当时社会背景,即科学界对权威的崇拜与盲从。16世纪时,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准备】
1、伽利略的生平图像。
2、伽利略的故事。
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电影片断。
4、生字词练习卡片。
5、记者所用的道具如摄影马甲,玩具摄像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伽利略的图像,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
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前预习情况。
二、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除此之外,哪位有心的同学收集有亚里士多德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
学生会争先恐后,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很广。
三、激发完兴趣后,学生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⑴ 自己小声读课文。
⑵ 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 画出生字词,借助字典,消化生字。
2、小组合作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做个好的倾听者。
3、小组自主合作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分别巡视指导。
4、自由默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使自己深受启发的句子。在文章的空白处大胆,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四、全班读书交流
1、自己放声朗读课文,或与同桌互相读。
2、会开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其它同学找其读得好的地方。
3、小组自由合作,推举一位读的好的同学,为大家范读。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听写本课的新词。
2、同桌互相检查正误并互相修改。
二、角色扮演(导演选演员)
1、每小组挑选一位同学来扮演比萨斜塔下的记者。
2、记者分两派:
左派记者,支持伽利略;右派记者,支持亚里士多德。
3、左派记者寻找支持伽利略的围观群众;右派记者寻找支持亚里士多德的围观群众。
三、为演员设计台词
记者和围观群众设计本队的台词,必须每人一句,主要记者,主要群众台词各有三句。
1、如:支持亚里士多德的记者和群众台词: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马克思、思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
2、如:支持伽利略的记者和群众为自己设计的台词:
⑴ 伽利略发明了“液体静力天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当时年仅25岁。
⑵ 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
⑶ 月球表面是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并非光滑。
⑷ 出版《星际使者》、《关于太阳黑子的通信》。
⑸ 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监外执行。他又完成一部巨著《关于力学和位置运动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证明》。
⑹ 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同意断。触怒了地萨大学中的一些人,他被赶出了比萨大学。
⑺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伽利略通过严密的思考发现了疑点,说明他善于思考。
五、教师主持召开记者招待会,让两方记者对辩
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信奉”二字双方记者总结发言:
左派记者: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他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是永远不会被颠覆的。
右派记者: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老师适时提问,请双方记者回答。
10+1>10
自相矛盾
10+1<10
六、全班总结全文,谈体会,议写法
1、学了本文后,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⑴ 我们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盲从。
⑵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⑶ 盲目迷信,崇拜任何人都是不科学和行为。
2、刚才记者会上,同学们的语言表情动作都演的很好,同学们互相评一评谁的动作语言表演的最符合人物身份。并体会一下对方记者的心理是怎么想的,同桌互议,小组共同讨论,找一个代表上来发言。
七、作业
1、课外阅读《艾得旺普斯的故事》。
2、设想试验结束后第二天的报纸会如何报道这件事,写一则新闻。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左派记者
右派记者
↓支持
↓支持
伽利略 亚里士多德
↑支持
↑支持
围观群众 围观群众
【教学后记】
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应先分好组,让支持伽利略的记者多收集有伽利略的资料,并专一准备充足对付另一派记者的台词;让支持亚里士多德的记者多收集有关亚里士多德的资料。为自己所支持的队多找材料。不要当堂再来分派别,准备不充分,临时上演有些慌张。而且还浪费了时间。教学要求:
1、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学过程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许许多多科学家工作起来,都常常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的? 板书:全神贯注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谈谈读后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收集各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类,组织学生交流。
3、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2)最后一自然段茨威格的话怎样理解?
三、全班交流
小组长提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其中部分问题。
四、学生自学,小组、全班交流
自读提示:
课文中那些内容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
先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词句,然后小组讨论,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读议结合,理解语句。
1、读议有关描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句子。
(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觜里叽里咕噜的,好象跟谁说悄悄话。(这说明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忽然,他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说明罗丹想出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
如果改成“眼睛闪着光,似乎在跟谁争吵”那一句好,为什么?
(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说明罗丹工作紧张忙碌)
(4)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好象已经消失了。(说明罗丹完全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2、读读议议罗丹修改完女像发生了什么事?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第3、4自然段中表现罗丹和茨威格行动、语言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讨论下面句子的意思:
罗丹这才猛然想起他的客人,他推开门,很抱歉地对茨威格说:“哎呦!你看我,简直把你忘了。对不起,请不要见怪。”
(“猛然想起”是讲罗丹刚刚从如醉如痴的创作情境中解脱出来。“对不起,请不要见怪”说明他对挚友的一片真情。从把朋友无意关在工作室这件事,进一步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你怎样理解茨威格的话。(结合实际)
六、总结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收集名人忘我工作故事.板书设计
26* 全神贯注
罗 丹
叽里咕噜
把你忘了
(语言)
一会儿„„一会儿„„
踩
(动作)
不停地挥动
眼睛闪光
世界消失
(神态)【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一丝不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聋哑青年忘我的学习态度,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与人合作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课前准备】
1、CAI2、生字词卡片
3、课文插图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专心致志,忘我学习的精神。
2、学会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赏心悦目”“唯一”“一丝不苟”等词。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问、勤动笔积累材料的做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中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我心里”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自己读书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加法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周围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突破重难点措施:
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
1、师生共同读课题。启发激趣:鱼在什么地方游?鱼怎么会游到纸上?鱼游到纸上又究竟是怎么一个故事?
2、学习本课学习要求。
3、明确自学程序与方法及本课时学习任务。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
学生用掌握的整体理解课文的方法并按自学程序与方法的第一、二条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三、知一
1、学生分段读课文,引导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汇报生字掌握情况
3、学生汇报分段,归纳段意情况,教师点拔订正。
4、学生汇报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我”在西湖玉泉遇到一个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画鱼的故事。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方法三(学习第一段)
1、学法提示:
(1)课文写“我”喜欢花港更喜欢玉泉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定这一自然段?
(3)完成旁批中的问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教师个别辅导。
五、知二
1、学生读第一段后述说。这一段讲“我”常到西湖玉泉观鱼。“我”更喜欢玉泉,是因为在玉泉观鱼“池清澈见底”、“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看了心情舒畅。作者写这一段这下文起了铺垫作用。
2、理解旁批中的问题。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六、练知
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生自检、教师点拔订正。
七、结
学生质疑。明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第二课时
一、启
上节刘课我们整体理解了课文,学了课文的第一段。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按自学程序与方法的三、四、五条完成学习目标中的一、三、四点。学生齐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二、读练一——自学程序与方法三(学习第二段)
1、学生常规性读课文。
2、完成旁批中的问题。
学生读、想、说、写,教师重点辅导后劲生。
三、知一
1、学生读第二段后述说。
2、学生读描写青年外貌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学习三、四段)
1、学法提示:
(1)联系第二段想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程度,这从中可看出青年的什么品质?
(2)完成旁批中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读想划批说写,教师巡视辅导。
五、知二
1、学生读第三段后述说:
因为那位青年式笔细描,一丝不苟地画金鱼的每个部位,像姑娘绣花的捭细致;有时挥笔速写,很快画出金鱼的动态,金鱼仿佛活的一样,游动起来。这说明青年画的金鲑十分生动形象。所以小姑娘说“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
2、学生述说:
作者通过三个方面写出了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程度:
(1)从他的动作、神态。
(2)对大家的议论,他没有任何反应。
(3)讲看鱼、画鱼十分投入。
师点拔:我们要学习青年这种忘我的精神,才能把事情做得更为出色。
3、从“他不说一句话”和“胸前的厂徽上”看出他是个聋哑青年。
4、“鱼游到心里”是指对金鱼非常熟悉,头脑中形成了金鱼准确、生动的形象。一个先字点明了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把鱼画得像、画得活,必须先反复观察,使头脑中金鱼的形象鲜明、生动。鱼游到纸上是游到心里的结果,鱼游到心里是游到纸上的前提和原因。
5、学生说从中受到的启发,教师总结。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六、练知
学生做习题三、四、五,教师巡视辅导。
1、学生谈学习体会。
2、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和我以过位青年的逐步认识为线索,表现了这位聋哑青年专注、勤奋的品质。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留心周围的事物,并运用听、问的方式进行观察,有了见闻的感受及时记下来,这是我们积累材料的方法。
七、结
1、学生自说学习所得,教师予以肯定。
2、教师提出学生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板书:
鱼游在水里→鱼游到心里→鱼游到纸上
自由自在呆呆地站
一丝不苟
赏心悦目
静静地看
挥笔速写
鱼游到了纸上
28父亲的菜园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6的生字;
2、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与导入
1、你们谁见过菜园?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讲完,出示菜园图片)
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出示荒坡图片,揭示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很艰难)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的菜园》,快速阅读,说出对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或者疑惑问题;
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
2、教师板书学生问题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
1、教师归纳学生感想和问题:看来同学们对父亲很敬佩。下面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阅读要求:推敲重点语句和词语,语速匀畅,语调抑扬。边读边打记号和写注释。
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你对父亲很敬佩?
(解决开荒的原因,菜园对父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开垦菜园?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
父亲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
(解决开荒的过程和艰辛)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
勤劳、自信、坚韧,热爱
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
(系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亲的形象)
四、拓展
出示荒凉的山坡和父亲的菜园图片
这是被破坏的土地,这是父亲的菜园;
对破坏土地人的行为你有什么评价?父亲和他们比起来你有新感受?
学习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词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上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任务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生动具体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劝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得内容是否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浑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建议,重说某一部分,也可以椐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报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
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愤怒学习的人,这节棵课,让我们把这些任务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要求,通过任务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称赞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按照要求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评议
1、把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做上记号。
2、与组内同学互相习作,写几句评语。
3、再次修改后在组内朗读欣赏,推选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
3、翻阅类似的课文找出类似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课外的读物中有没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4、开展读的竞赛,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练习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2.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教具准备
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同时着地。)历史上谁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伽利略。)2.请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
1564年,伽利略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他考入比萨大学,遵从父命学医。在大学里,他深深地爱上了数学,发明了‚液体静力天平‛,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589年夏天,他受聘为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年仅25岁。他成功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33倍的天文望远镜。在望远镜的帮助下,他发现了新宇宙,维护哥白尼的‚日心说‛,却遭到反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教会的迫害,以致被送上法庭。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科学,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不懂的问题,要记下来。
三、汇报交流
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1)字音。
违背(wéi,不读wěi)的确(dí)更改(gēng)(2)字形。
注意:‚释‛左半部由‚丿‛和‚米‛组成,不要写成‚采‛。
(3)词义。
信奉:信仰敬奉。文中是指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奉若神明,对他的话深信不疑,表现出人们对权威的盲目迷信。
胆大妄为: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文中指人们认为一个年轻的数学教授竟敢反对他们深信不疑的亚里士多德,简直是胡作非为,胆子太大了。
磅:英制质量单位,1磅合0.4536千克。2.课文主要内容。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追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们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四、默读课文
1.思考:伽利略是经过哪几个过程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引发疑问(第3自然段)——反复试验(第4自然段)——公开试
验(第5、6自然段)] 2.读第1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伽利略是个什么样的人。伽利略是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念书时,就善于提出不寻常的问题,可见他是个善于思考的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
重点句子的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伽利略——一个年轻的数学教授,他是怎样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从而使人们改变了盲目崇拜权威的观念的呢?(引发疑问,反复试验,公开试验。)
二、自主学习(第26自然段)1.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结合当时的背景加以体会。2.伽利略是怎样反复试验的?结合上下文想象。
3.伽利略为什么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1.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那亚里士多德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界‚最博学的人‛。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17世纪的意大利人十分信奉他,把他的话当成不容更改的真理。伽利略
就是对这样一位人们眼中的权威人物产生了怀疑。
(1)怀疑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根据的。因为两个铁球拴一起重量是10+1,而速度应是慢的拖住快的,也就是要小于10,即10+1<10;如果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的话,10+1=11,其落下的速度就应比10磅重的铁球快,即10+1>10。这样两个相反的结论显然说不通。
(2)体会:伽利略通过自己的思考,有理有据地提出疑问,即使是人们极为信奉的哲学家,他也决不随声附和,可见他有坚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3)补充资料。当时科学界对权威绝对崇拜与盲从,有的科学家为坚持真理甚至丧失了生命。16世纪的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触怒教廷,到处流亡,多次被捕,但他仍宣传自己的宇宙观,最后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上。可见伽利略敢于向权威质疑,不仅要面对
人们的嘲笑,还要面对精神与生命的双重压力与威胁。
2.伽利略是怎样反复试验的,文中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因为下文公开试验时会详写。)他会怎样反复试验,想象一下。
(1)他把一个10磅重和一个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和一个10磅重的球从同一高处同时降落,结果11磅重的球既没比10磅的先落,也没晚落,而是同时落地。
(2)他把一个10磅重和一个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和一个1磅重的球从同一高处同时降落,结果同时着地。
(3)他又拿其他重量不同的两个球试验……
3.读一段话,出示幻灯片,读出亚里士多德的确错了的意味。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4.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1)因为‚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中,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十分崇拜,把他的话奉为不容臵疑的真理。(读出人们深信的态度。)(2)因为人们不相信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想看他的笑话。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读出人们对伽利略的轻视与嘲笑。)(3)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塔下的人们态度有什么变化,会
说什么,做什么? ①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惊叹:‚啊……‛
②人们会拍手叫好,把帽子抛向空中,相互拥抱……
③人们会说:‚我们错怪了这个数学教授!‛‚这个年轻人真勇敢,能向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质疑,真了不起!‛‚我们错了,看来亚里士多德也有说错的时候啊!‛……
五、总结提升
1.了解了伽利略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过程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要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怀疑要讲科学、讲证据;许多科学创新和发明都是在对权威的批判中诞生的。)伽利略也正是由于这个试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当时他才26岁。
2.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对我们有什么启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把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得十分传神。)
六、板书设计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课堂作业 1.给多音字组词。着 的 更
2.给下面的句子填上关联词。
(1)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谁(要是)怀疑亚士里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2)(因为)大家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所以)都忍不住呼喊起来。
(3)(如果)从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就)说明这个事实有问题。
3.将下列句子换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保持不变。
(1)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无法解释。(2)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怎能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呢? 4.把下列的字重新组合成为四个不同的句子。了
雪
下
大(1)下大雪了。(2)雪下大了。(3)大雪下了。(4)下了大雪。
26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认识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等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2.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制成的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伽利略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执著、求实的精神。下面这篇课文讲的是雕塑家罗丹的故事。你对
罗丹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简介罗丹生平。)今天我们学习的《全神贯注》这篇课文又表现了罗丹怎样的精神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1.请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里最能表现罗丹的全神贯注?把有关语句画出来。
3.读有关的句子,说说体会和感受。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1.字音。
不禁(读jīn)痴痴地(读chī)2.新词。
(1)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文中指罗丹在修改女像的过程中如痴如醉、浑然忘我的工作状态和执著精神。
(2)端详:仔细地看。文中指在茨威格拍手叫好,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对自己的作品仔细地观察,找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3)仪态端庄:一个人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端正庄重。文中用来形容罗丹塑的女像。
3.主要内容。
写了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来
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在的事。
4.文中表现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出示幻灯片。)
(1)罗丹自己端详一阵……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茨威格已经拍手叫好的作品,可罗丹仍不满意,他仔细端详着,还自言自语地找毛病,并马上修改。可见他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2)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手不停地挥动…… 罗丹的工作太投入了,你看他上前、后退、叽哩咕噜、眼睛闪光、踩得地板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可见他已经达到忘我的地步,把全部情感融入其中。想想他可能还会说什么,做什么,还会有什么神态。(这样更好点儿,这儿还不行,不错,摇摇头,满意地微笑……)(3)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罗丹这么长时间专注地投入工作,最后终于满意,表现了他的全神贯注的工作精神。
(4)罗丹径直走出门去,随手拉上门准备上锁。
因为罗丹太投入地工作,竟把自己的客人忘记了,体现了罗丹工作时的全神贯注。
(5)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就应该全神贯注。在学校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可在罗丹这里他学到了做好工作的一种精神,那就是持之以恒、不懈追求、忘我投入。
5.罗丹认真执著、忘我投入的工作热情令我们敬佩,值得我们学习。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部分,再来体会体会。
五、总结拓展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2.课文是怎样把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表现出来的?(1)抓住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来描写人物。(2)运用比喻、联想,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3)词语运用得准确、恰当。3.请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听。
六、板书设计
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体会加点词的作用。叽哩咕噜地说
吱吱地响 丁零当啷地响
哇哇地叫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仪态端庄)的塑像
(激烈)地争吵(完美)的杰作
(仔细)地端详(独特)的眼光
(痴痴)地微笑
3.茨威格为什么说那天下午,在罗丹工作室学到的,比他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 因为在学校多年学到的只是固有的知识,而在这里茨威格明白了,要想把工作做好,就要投入全部的热情,要专注、执著、不懈地去追求完美,也就是要全神贯注。
4.请你想象罗丹修改塑像时的动作、语言及神态,写一段话,突出罗丹的全神贯注。
27鱼游到了纸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文意与文路;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理解鱼怎样游到心里;感受用词的准确与丰富;抓重点词朗读体会年轻人的画技高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年轻人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重点难点
1.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教学准备;准备画有鱼的幻灯片。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具准备
准备画有鱼的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鱼会在哪里游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鱼游到了纸上‛,(板书)鱼怎么会游到纸上了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带着疑问去自读课文。2.提出自读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句子。(2)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什么意思?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1.检查生字读音。
花港(ɡǎnɡ)清澈(chè)鱼缸(ɡānɡ)厂徽(huī)聋(lónɡ)哑(yǎ)一丝不苟(ɡǒu)2.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并指导读好长句。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一个聋哑青年,在玉泉忘我地看鱼画鱼的事。)4.说说你对‚鱼游到纸上‛的初步理解。(出现了三次,赞赏这位青年鱼画得好、逼真,像在纸上游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3.学习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
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的投影片,课文插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研读课文,体会品质
1.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聋哑青年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画出这些句子,把体会简要记下来。
2.同桌交流,读读你画出来的句子,把体会说给同桌听。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重点句子如下。(出示投影。)(1)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年轻人看鱼的忘我、入迷。
(2)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描绘了当时青年人的忘我状态。对人们的围观、赞叹、议论,他没有任何反应,除了他是个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画,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笔下所画的都是鱼,好像和金鱼融为一体了。
(3)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画,持之以恒,非常勤奋执着,才将鱼画得如此生动。(4)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说明青年长期观察,对金鱼的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能使鱼游到纸上,画出的鱼像活的一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老师指导:聋哑青年在看鱼画鱼时,那种勤奋、专注的神情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执着精神令我们佩服。请朗读你喜欢的部分,读出你的敬佩之情。
(2)学生评议。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读了课文,聋哑青年勤奋专注地看鱼、画鱼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观察和描写才使这个人物的形象如此生动的呢?(认真看,仔细听,并与青年笔谈;描写时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2.小结:希望我们也像作者一样,做个有心人,仔细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用我们的笔细致地描写出来。只有这样,我们的认识水平、写作能力才会相应提高。
四、拓展延伸,练习写作
1.(出示插图)围观的人赞叹着、议论着。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的呢?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课堂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qīng chè(清澈)yú gāng(鱼缸)xiù huā(绣花)yì sī bù gǒu(一丝不苟)huī bǐ(挥笔)chǎng huī(厂徽)lóng yǎ(聋哑)shǎng xīn yuè mù(赏心悦目)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明亮的)眼睛(静静地)画画 画得(专心)(清澈的)池水
(自由自在地)游动 笑得(甜美)
(鲜艳的)衣裳(惊奇地)叫喊
(特别的)举止 3.用‚一丝不苟‛造句。
一丝不苟:夜深了,老师仍然在办公室里一丝不苟地批改作业。4.说话用词很有学问,请你将下面的内容用线恰当地连接起来。
5.说说你对‚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理解,两者是什么关系。
‚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是称赞青年画的鱼生动逼真,像在纸上游。‚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说青年坚持不懈地看鱼,了解了金鱼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了生动的形象,才画出了逼真的鱼。二者是因果关系,因为金鱼先游到了青年的心里,所以才能游到青年的纸上。父亲的菜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执着和勤劳。2.认识本课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理解‚父亲的菜园‛的来之不易和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教具准备
1.自学提示的幻灯片。2.受感动的语段。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位普通的父亲,为家人开出了一片菜园,但子女收获的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而且是一生的启迪。是什么启迪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二、自学讨论 1.出示自学提示:(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2.小组交流自学提示中的(2)(3)。
三、全体交流
1.交流最受感动的语句,指导朗读,体会父亲的执着和勤劳。
(1)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
写父亲这样一天天起早贪黑地劳动,才开出三四分黄土地,可见父亲的辛苦与勤劳。
(2)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雨中…… 父亲为了护田,不顾暴雨淋湿,冲出家门。这种执着精神令人佩服。
(3)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矮墙……脚板也磨起了泡。
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为了填土,父亲累得双肩红肿,双脚起泡,靠这种顽强的精神开辟了一块菜园。
(4)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育肥时父亲的一段话,表明父亲不仅了解这块土地,而且十分热爱它,所以他不顾眼前利益,把豆苗翻进土里育肥土地。
2.从父亲的言行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执着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勤劳的品质。)
四、积累语言
选择你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课堂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翠绿)的菜园(平缓)的坡地 荒凉的(山坡)(新鲜)的蔬菜(红肿)的双肩 诱人的(香味)(疑惑)的神情(碧绿)的翡翠 2.看拼音,写词语。
kě bù(可怖)pín jí(贫瘠)qì něi(气馁)hóng zhǒng(红肿)zhēng níng(狰狞)3.文中父亲的哪些做法体现了他的坚毅? 下面这些做法体现了父亲的坚毅:每天天没亮,就扛着锄头、挑起箢箕上山去,傍晚才担柴回家,一星期起早贪黑才开出三四分地;下暴雨时,他放下饭碗,冲进雨水中,雨后在坡地砌了一道矮墙,从山脚把土挑上去,双肩红肿,脚板磨起泡。
4.从父亲把豌豆苗翻在泥土里,让‚我们‛拾粪,并让‚我‛把尿撒在菜地里等做法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我感悟到父亲懂得种田的常识,不仅了解土地,而且热爱土地,想方设法育肥土地。
5.‚春有菠菜、莴笋,夏有黄瓜、茄子,秋有辣椒、南瓜,冬有萝卜、白菜。一年四季,都是一片诱人的翠绿。‛请你想象一下,面对这诱人的翠绿,全家人会是怎样一幅情景? 面对着一年四季各种各样的蔬菜,全家人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回报,自然是一幅喜气洋洋的情景。
语文园地七
教学要求
1.发现身边具有执著精神的人,并向他学习。
2.交流并写一写自己敬佩的人。学习引号的不同用法。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阅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3.提高写作、表达能力。提高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提高阅读短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口语交际及写作指导。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内容具体。
2.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表达和评议。教具准备
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和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些具有闪光精神的人,他们有17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有如醉如痴、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有勤奋专注看鱼画鱼的聋哑青年,有坚忍不拔、勤劳朴实的父亲。他们都让我们钦佩。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说说身边这些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
二、个人准备
1.先选出你身边最令你敬佩的人。
2.选择一件或两件突出的事情,把它说清楚说具体。3.表达出你对人物的敬佩之情。
三、小组交流
1.小组轮流说说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2.相互评议,哪儿说得生动具体,哪儿还有问题。3.选出所说人物中最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
四、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分别发言。
2.评价内容是否清楚具体,是否表达出了敬佩之情。3.评价是否自然大方、声音响亮、有真情实感。
五、延伸拓展
小组共办一份小报,拟出响亮的名字,将敬佩人物的事迹和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将自己在口语交际中谈到的最敬佩的一个人的事迹写成作文。2.提高写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用自己的慧眼寻找到身边许多值得敬佩和学习的人,他们的闪光精神好像就在我们眼前,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好吗?
二、明确习作要求
读习作提示,看作文要求是什么。
1.通过人物的形象和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三、回顾疏理
1.你最敬佩的人是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2.典型的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突出人物品质。3.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使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四、重点指导
1.请一个学生把自己发现的人物事迹说一遍。2.指导学生如何将语言、动作写具体。
语言:语言不在多,但要符合人物身份,突出人物品质。
动作: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动作要分解写。如‚扫地‛可以分解成多个动作:他拿起笤帚,弯下腰,一手扶着桌子,一手一下一下地扫起来。
五、学生习作
1.学生自己写草稿,老师巡视,个别指导。2.发现共性问题给予及时提示。
六、评议修改
1.先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写得好的段落作上标记。2.同桌互换习作评议,写得好的地方写上评语。
3.找出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作上标记,并与对方交换意见。4.自己再次修改,组内欣赏。
5.老师选择一两篇优秀的片段或全文,班上交流。
七、抄写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这三部分。2.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词语。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四个句子,想想这四句话的意思。
2.思考:四句话中引号各有什么作用?(第一句表示特殊含义;第二句表示特殊含义;第三句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第四句表示特殊含义。)3.再找找有关的句子。
4.说说你在作文中用过引号的哪种用法或以后如何使用引号。
二、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读正确。2.说说你理解的成语的意思。
3.观察成语有什么特点。(描写精神意志的。)4.练习背诵,展开竞赛。
三、成语故事
1.轻声读短文,读准字音,想想短文写了什么。2.指名读文,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3.交流读后的感受。(人要有远大的理想。)4.相互交流其他成语故事。
第三篇: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2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 二 课 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25、全神贯注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及通过具体事情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全神贯注的写法。
课前准备
名人名言投影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师生共同背诵名人名言。如: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努力,便成天才。──门捷列夫
天才免不了有障碍,因为障碍会创造天才。──罗曼·罗兰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2.出示名言,请同学仔细读并提出疑问。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
──茨威格
3..检查识字,用生字卡片了解并巩固识记,多笔画字可辨形认读。(如,邀挚痴锁)
二、以自读为重点,读出全神贯注
1.默读,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并做一些批注。
2.放声练习朗读,结合插图,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以诵读为重点,感受全神贯注
1.同一段落比赛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体会得深刻,读得动情。
(如,第一自然段,通过罗丹语言中的“偏了点儿,等一等”等词,说明在朋友认为是杰作的情况下,罗丹仍能找到瑕疵,并“立刻”修改,表明他精益求精、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读时应能领会到这一点。
第二自然段作为重点段落,要读出罗丹动作神态的变化,读出工作的时间长和如痴如醉的状态,读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情景。可通过多名学生比赛读、教师范读、看插图想象情境读等多种形式,将这一段读充分,在评读中逐步深入体会罗丹工作时全身心的投入。)
2.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话,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感受,加深对“全神贯注”一词的理解。
体会写法,积累语言
1.再次速读课文,作者是怎样写出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的,说说自己的发现。(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2.选择你认为描写最精彩的句子摘抄下来。26、鱼游到了纸上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的投影片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提出自读要求
1.鱼会在哪里游呢?今天我们学一篇课文,题目是“鱼游到了纸上”(板书)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
2.请大家带着疑问去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a.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c.“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是什么意思?
学生充分自读后小组内交流
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花港清澈一丝不苟厂徽聋哑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全班评议,并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看鱼画鱼)
4.说说对“鱼游到了纸上”的初步理解。
第 二 课 时
回顾上节课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思考:你觉得聋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这些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简要写在旁边。
2.同桌交流,读读画好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说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并把自己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去体会。(用投影片逐一出示句子)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老是”“呆呆地”“静静地”都说明了这个青年和其他看鱼的人不一样,入神着迷,到了忘掉自我的程度。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青年的忘我。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作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全都是鱼,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鱼,才把鱼画活了。
c.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勤奋执著,才将鱼画得那么生动形象。
d.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青年长期观察后,对金鱼特点非常熟悉,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才会下笔如有神。“鱼游到了纸上”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鱼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a.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青年?
b.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c.指名评读。
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1.聋哑青年那勤奋专注的形象,一定会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那么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描写,才使这个人物如此生动的呢?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自己的发现。(作者不仅仔细观察,认真看、仔细听,并且与青年进行笔谈;而且在描写时注意通过外表、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青年人的执著与专注)
2.小结:作者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但观察细致,抓住人物特点,而且描写细致入微,才写出这样生动感人的好文章。
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随文练笔
1.(出示插图)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
2.指名读作文,进行交流。
3.课外作业:留心观察自己的同学,抓住特点,多看、多听、多问,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27
父亲的菜园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和执著。
3.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文字幻灯片。
2.补充阅读材料。
第 一 课 时
读题设疑,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 父亲的菜园)读一读,大胆推测一下,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
2.到底谁的推测正确呢?让我们快速读课文。
初步阅读,读通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指导读准确:婴儿、疑惑、坚毅、平坡、边缘、可怖、红肿、榨干、荒凉、诱人、信心十足、似信非信、疑惑不解。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研读,体会人物精神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圈画批注,看你能找到几条原因。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a.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
b.当暴雨冲走泥土后,父亲一筐筐挑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
c.为了育肥土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豌豆翻进土里,精心侍候,使土地变得肥沃,让全家人拥有了一个四季常青的菜园。
4.在同大自然搏斗中,古有愚公移山,今天,这位普通的农民以同样的精神在荒凉的山坡上创造了一块菜园。请你用自己的话夸夸这位父亲。(如,您的身上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没有土,没有肥,您都想办法解决,真了不起。做任何事如果都像您一样,不达目的不罢休,肯定会取得成功。您下定了决心就不辞劳苦地付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您虽然平凡,却有一种伟大的精神,才创造了荒凉中的奇迹)
5.父亲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但他身上那种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下面就请同学们任选一段你认为最能体现父亲这种精神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读给大家听。
探究写法
1.作者是如何写出父亲的这种精神的?(典型事例,具体描写人物的言行)
2.拓展阅读《两根指头的声音》。
附录
两根指头的声音
包利民
黎枫是一个高中生,我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他正打着响指,声音清脆悦耳,我看到他只有一只右手,左臂空空荡荡,更让我吃惊的是,他的右手仅有两根指头,他竟用仅有的拇指和食指打出响指!
当我们成为朋友后,我渐渐地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9岁那年,他因顽皮触碰到高压线,从此失去了左臂和右手的3根手指。开始的时候,他万念俱灰,年少的他心中充满了绝望。后来在父母及老师的开导下,他才渐渐平复下来。
有一次,一个伤残人报告团来作报告,父母打算带他去听,好让他知道别的伤残人是怎样奋斗的,以此鼓舞他的斗志。他很高兴。可第二天他又不快乐了,父亲问他原因,他说:“他们做报告时,我怎样为他们鼓掌呢?”
父亲看着他的眼睛说:“两根指头也可以鼓掌呀!”那几天,他学会了打响指,听报告的时候,他以打响指代替了鼓掌。
有一次他和同学们讨论理想,大家异常激动,有个同学站起来,两手握紧拳头大声说:“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拼搏,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黎枫的眼睛黯淡了,他的理想也是成为一个企业家,可他却不能像那个同学那样用双手去拼搏。
回到家中,他一直闷闷不乐,在母亲的关切下,他讲了白天发生的事。母亲没说什么,默默注视了他一会便转身向门外走。忽然,一枚硬币从母亲手中落到了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忙跑过去,把那枚硬币拾起来还给母亲。母亲握着那枚硬币说:“孩子,你看,拾起钱两根手指就足够了!”他一下子愣住了,心中的震撼是无法形容的。
他对我说:“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拼搏不只用两只手,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健全的心!”
再一次看见黎枫的时候,他正用两根手指熟练地操作电脑。我们谈了好久,临别的时候,他打了一个响指和我再见。是啊,即使上天只给你两根手指,你也可以用它扼住命运的咽喉!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她)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重说某一部分内容,也可据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习作
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时,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
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要求按照要求写完后自己修改。
评议
1.先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找一找对方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并帮助对方修改。
3.再次修改后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 四 课 时
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引用、特殊的含义和表示否定,特定的称谓)
3.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4.想想你读过的课外读物中是否有这样的句子,你的作文中用过引号吗,是发挥它的哪一种作用?
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都是描写精神意志的;第三行的两个意思相反,第四行从反面写缺乏意志的后果)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意思。
4.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并练习用成语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测试卷
第一部分:阅读积累(38分)
一.请把下面的句子抄在方格里,注意书写规范、字迹工整。(3分)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二.看拼音写词语。(8分)
lóngyǎ
三.选正确读音画“√”。(3分)
挚友(zhízhì)违背(wéiwèi)诱人(xiùyóu)
榨干(zhàzhá)的确(dédí)厂徽(wēihuī)
四.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6分)
寻常——()违背——()荒凉——()
细致——()责备——()正确——()
五、把词语补充完整,并选用一个词语造句。(4分)
一()不()()心()目
自()不()()之以()
半()而()集()成()
六.按要求写句子。(6分)
(1)伽利略是科学家。(扩句,不少于两处)
(2)金鱼在他的笔下一下子游动起来。(缩句)
(3)人们都惊讶地忍不住呼喊起来。(用修改符号修改)
七.给加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6分)
败:①失败②毁坏;搞坏(事情)③消除④败落
1、枯枝败叶()
2、身败名裂()
3、胜败乃兵家常事()
闻: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③名声④用鼻子嗅气味
1、闻名中外()
2、奇闻怪事()
3、耳闻不如目见()
八.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4分)
例:教室里非常安静。
教室里非常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
1、湖面很平静。
2、我们的教室很干净。
九.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
(1)同学们都称伽利略是“辩论家”。这里的辩论家加引号,意思是。
(2)在《全神贯注》一课的学习中,“我”认识了一个的罗丹。
(3)《鱼游到了纸上》记叙了的事。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30分)
十.阅读课内片断,按要求作答(15分)
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只是碰到过几次罢了说他特别
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一个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金鱼缸边早已挤满了人,多数是天真活泼的孩子。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缸”字是()结构,音序是(),部首是()。(3分)
2.在文中的横线上加上标点符号。(4分)
3.用“”画出描写青年外貌的句子。(2分)
4.这个青年“特别”表现在。(3分)
5.你认为这个青年的画画得好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2分)
6、用自己的话说说“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和哪个成语故事有相通之处?(3分)
十一.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作答。(12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天中午,烈日炙(zhìchì)烤着大地。知了不时鸣叫:“热死了,热死了……”
吃午饭时,我向妈妈提了个问题:“妈妈,有这样一个成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什么意思?”妈妈想了想说:“娜娜,现在不解释,下午带你去游泳吧。”我一听去游泳,特别高兴,一下子就把一碗饭吃得精光。
下午,妈妈(代带)我去东门河,路上,我又提起了那个问题。妈妈说:“游泳时你就会明白的。”
到了河边。我换了游泳衣就进水里,一会儿仰泳,一会儿蛙泳,有时来个鲤鱼跳龙门,妈妈不时地(夸耀夸奖)我,我快活极了。
突然,妈妈好像想起了什么,不再欣赏我的精彩表演,对我说:“娜娜,向上游。”我听清了妈妈的话:“向上游?有什么了不起?游就游。”
于是我奋力向上游,一个大浪冲过来,我来不及躲避,被呛得鼻子发酸,耳朵里也灌了水,竟顺水而下,我只好游到浅滩。过了一会儿,我又迎着急浪,尽力向上游去,但感到越来越吃力,双脚像灌满了铅。我使出吃奶的(力气力量),只前进了几米,稍一松劲,就被急浪冲到了岸边……
妈妈见此情景,对我说:“你体会到成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意思了吗?”“什么?”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刚才向上游,稍不努力,不仅不能前进,反而后退。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向水流相反方向行船,不努力前进就会后退。它告诉了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迎难而上,时代的潮流就会抛弃你。”
哦!听妈妈这么一说,我懂得了许多……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答案。(2分)
2、在文中用“”画出一个拟人句,用“﹋﹋”画出一个比喻句。(2分)
3、在文中找出描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本义的句子。(2分)
4、短文中“向上游”的“上”和“迎难而上”的“上”各是什么意思?(2分)
5、“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一句歇后语,你也能写两句吗?(2分)
A、B、6、“我懂得了许多……”,“我”懂得了什么?(2分)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30分)
在生活中,我们一天天长大,懂得了要努力学习,懂得了要孝敬父母,懂得了要尊重他人,懂得了要珍惜友谊,懂得了要珍惜幸福。请以《我懂得了……》为题,写写你成长过程中的事和你明白的生活道理。字数400字左右。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编排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三篇精读课文、《习作7》和《练习7》。
教学目标:
1.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5.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6.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教学重点:
1.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感受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2.模仿最后一段的构段和表达的方式写出一位自己所敬仰和赞颂的人。课时安排: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3课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2课时
《黄河的主人》2课时
《习作7》2课时
《练习7》3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