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问题设计

时间:2019-05-12 16:4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谏太宗十思疏》教学问题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谏太宗十思疏》教学问题设计》。

第一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问题设计

苟三才

一、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二、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三、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答: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四、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答:要“十思”、宏“九德”。五、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答: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六、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七、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答: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八、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九、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十、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答: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十一、魏征此时为何向唐太宗上奏本文?

答: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作者msn

第二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及语法现象。

2.诵读课文,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3.研习“德治”的重要性。4理解“十思”的具体内容。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及语法现象。2.理解“十思”的具体内容。教学难点

研习“德治”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魏征,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可是,他之所以彪炳史册,得到后人景仰,却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刚正不阿、敢于冒死直谏的“诤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写给唐太宗的十思疏。(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

1.解题——谏:劝谏

“疏”疏—分条陈述,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奏章,属议论文体。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考查句式)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考查词类活用)

(重,大:形容词作名词 重任 ;重大的地位

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居有天地间重要的地位,将推崇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考查重点词与特殊句式)...(虽然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内心却不服气。)

三、梳理脉络

师:同学齐读三句话,再来看看这三句话之间存在什么联系?请选用你认为适当的关联词语串连这三句话的内容,使之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果国君想要永保无疆之休就必须积其德义,去除严刑;只有积其德义,百姓怀仁,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君才能永保无疆之休。)

师:能不能听出来,同学的表述中实际上都突出强调了“积其德义”强调了“德”:只有积其德义才能使国家安定,百姓怀仁,国君永保无止境的美善。而这正是作者表达的重要内容。

接下来同学就围绕“德”(板书德)来梳理文章脉络,找出每一段的观点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提取关键词板书:

积德

衰德

宏德)

四、重点探究 师:(1)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小组活动进一步理解每一段的内容,理解角度建议如下: 第一段:讨论“必积其德义”重要性体现在哪里?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

第二段:讨论“德衰”的表现、后果„„

第三段:理解十思的内容,分析它们的共同点与侧重点„„(2)展示研究成果

关于第一个问题———作者怎样表达“积其德义”观点的?

(论证手法:类比论证

正反对照

假设论证

强调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形象 有力

语言上:不卑不亢,先由自然界的事物自然引出所说话题,符合自然规律,自然不突兀,皇帝不腻烦;“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名哲呼?” 不忘臣子身份,抬高皇帝但又不让有反驳的余地。结构上:首尾照应)

积其德义的重要性在于: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板书:国家长治久安)明确:“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是魏征斩钉截铁的结论,没有半点迟疑,没有半点犹豫。另外加深一点,我想说作者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积”,更强调要让德义“厚”重起来。(投影)那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看当时的背景: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找关键词)。

关于第二个问题:

师:作为国君,懂不懂得“积德”的重要性?懂不懂得“厚德”的重要性?既然懂得,那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国家都灭亡了?当然有很多因素,但作者认为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国君不仅没有厚积自己的德义,反而衰减了。我们来听听第二小组的思考。(选一个代表回答)

“德衰”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纵情以傲物 董之以严刑

震之以威怒 后果怎样?

骨肉为行路

不怀仁

不心服

覆舟,可畏惟人,不厚积自己的德行,只能招致人民推翻的命运。

国家灭亡,真的是百姓可怕吗?百姓不可怕,可怕的是国君的“德衰”。作者这里着重强调了德衰的危害,强调了人民的力量:你纵情傲物,严刑威怒百姓就不会怀仁心服。反过来说所只有“积德”“厚德”,人民才会怎样? “人民怀仁心服”(板书)

师:第一段的“德”与第二段的“德”有什么联系?

明确: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在谈“厚德”的重要性:第一段是从正面论说,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说; 第一段是从国家的层面讲,第二段是从人民的层面讲;第一段是从现实的层面讲,第二段是从历史层面揭示了自古以来国君不积德行纵情傲物的普遍规律。(投 影)

关于第三个问题:

师: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那作为一国之君,怎样厚积德行呢?那就是“十思”:(自由读 请一生读)

十思的概括:一思知足不纵欲;二思知止不扰民;三思谦冲不傲物;四思居下不傲慢; 五思三驱不纵猎; 六思慎重不懈怠; 七思兼听不妄行;八思正身不近恶; 九思施恩不谬赏;十思惩罚不滥刑。

明确:十思共同点

形式上:整齐

构成排比,两两为一组

内容上:每一思都是在事情没有发生时候的告诫,体现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都要求国君端正自己的德行从而辐射到外在的事物。这就是“正己安人”(投影)

(宏德——国君正己安人

板书)

侧重点—— 概括为“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或者:生活方面

戒奢侈——俭

待人方面

戒骄躁——谦

处事方面 戒放纵——慎

用人方面

戒偏邪——正 执法方面

戒偏颇——明(投影)

师:尽管同学分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两点可以达成共识:1.这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既体现出魏征对这些问题的深思熟虑,也表现了这位谏臣的胆识与智谋。2.这十条劝诫都是要国君时时刻刻端正自身,约束自身,通过“正己”来“安人”,也只有厚积自己的德行才能进一步去“宏德”。(投影)

师:如果真能做到些,会是怎样的一番图景呢?(同学齐读)

从两方面强调:臣子各司其职;国君垂拱而治!

五、总结提升

师: 魏徵直接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十思”,但魏徵是不是只是让唐太宗做到“十思”就可以了?如果国君再有问题了,是不是又会写十一思,十二思?(不是,关键是让国君会反思)所以我认为魏征是借“十思”,让唐太宗借此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态度,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能够从思想上醒悟,弘扬“德治”。

魏徵通过这一奏章,表达了对唐太宗忠诚恳切的告诫,而他告诫的背后是“德”的支撑。德治不仅对唐太宗,对历代国君都非常重要,而且对我们这个以儒家为背景的民族来说,宏“德”也始终是社会坚守的信条。

六、结束语

送两句话与大家共勉: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海涅

人,当面对世界的时候,需要的是一扇窗户;而面对自己的时候,需要的是一面镜子。

第三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教师巡查答疑。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具体学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第四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一是“参差美”。前者在骈文、赋当中表现突出。“参差美”即错落之美,指语言形式上有规则地错落,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骈散结合的文本即是一例,采用既整齐又错落的句式(几乎全用排比句、对偶句构成,间以反问和其他长短句式),因此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充畅。例如“反问”句式的使用——第1节中“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从内容上看,正面设喻,用的是陈述句;反面设喻,改用反问句,变换句式,避免板滞。第2节引用历史教训,在五组对偶句中插入一些反问“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除内容的需要以外,也是为了使语言富有变化。第3节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处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煞尾,“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语意恳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再如,第2节“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君臣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采用比喻,力求语言精练含蓄,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排比:如文中第3节列述十思,一连十句,各句字数略有参差,但句子结构相似,语气连贯,构成排比,铺陈议论,一气呵成,明白晓畅地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内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魏徵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怀。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处时,作者又连用“智者尽其谋”等四个排比句,这样的铺陈描写,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尽忠的图画,既说明了“积其德义”的重大意义,又以这幅动人的图画来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纳自己的意见。叠用十个“思”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余味无穷。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 :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择善而从(之):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附板书: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现象; 2.在诵读过程中,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3.体会本文的忧患意识,认识“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等重点文言现象 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直言进谏,有的人被放逐,有的人招来了杀身之祸。但是在唐代,有这样一位大臣,他的直言进谏不但没有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这位大臣是---魏征,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看看他是如何向君王进谏的。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骈文讲求对仗整齐音律铿锵),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很多骈偶句,也突破了骈文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变化。

2、魏征简介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魏徵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隋末,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徵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背景介绍

这篇奏疏是魏徵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魏徵“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

三、疏通文意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正音释义。求木之长(chánɡ)者 塞sè

明确字音后,通过投影仪展示本段重点实虚词,采取学生质疑的方式解决。(3分钟)

2、个别学生朗读第二段,正音释义。殷忧yīn 明确字音后,通过投影仪展示本段重点实虚词,采取学生质疑的方式解决。具体研习第1-2段,思考:(1)、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点拨: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德不厚则不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正反对比后,作者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反面来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结尾处,不但照应前面(“积德义”和“德不厚”),提出了文章主旨,而且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2)、第二段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原文回答)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重点研习第3段

(1)学生领读第三段,纠正读音,疏通文意,教师结合“十思”内容做简单的解读。

分析:本段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其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知足”“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谦冲而自牧”“江海下百川”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务,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三驱以为度”“慎始而敬终”是戒纵欲,劝皇帝不要放任自我,不要怠惰,而要勤勉政事;“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是戒轻人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是戒赏罚不公,劝皇帝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作者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同时阐明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再次齐声朗读“十思”,加深理解。小组合作探究:

结合自己的见闻,谈谈“十思”的现实意义。

要求:小组合作分析,并将答案落实到书面上。(5分钟)小组成果展示,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

4、在学生解读了“十思”的基础上,再次诵读本段,争取背诵。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终于明白正是有了“十思”这样的治国法宝,唐太宗才得以开创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当然,十思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学生们也有了准确的把握与理解,现在的大家的朗读声中,再一起回顾一下文章的思路。

板书

下载《谏太宗十思疏》教学问题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谏太宗十思疏》教学问题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谏太宗十思疏》文句精华

    《谏太宗十思疏》 作者简介:魏征(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曲阳(现河北晋县)人。少孤贫好学。隋末,诡为道士。初从李密,后随密降唐。后为窦建德所获,署为起居舍人。建德败,入唐为太子......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心得

    《谏太宗十思疏》有着深刻的思想价值,丰富的哲理内涵,精湛的写作技巧,是一篇高质量的政治散文。虽然文章写于1300多年前,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阶级的统治,具有特定的阶级局限性,但文......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 《谏太宗十思疏》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首篇课文,现结合教改要求及教学程序设计就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从大纲、教材、教法、学情、心理、设计意图、......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一、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范文模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最终定稿)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学生)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第一课时 【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常识整理 词语理解(用作成语的) (1)卑以自牧:指以谦卑自守。 牧是养性之意。 (2)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3)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