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
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文的结构层次。
二、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理解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
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文的结构层次。
难点:
理解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时安排
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了解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文的结构层次。
2.理解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文科普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导入新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91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三、感知文,整体把握。理清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1)讲立体构成。
(二)讲平面布局。
第二层次:
(三)至
(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
第三层次:
(六)至
(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四、研读文,讨论问题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第二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
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生总体把握课文: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导引: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课文,探究文本的内容,以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特征”的限定范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三、以图片感知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
导引:我们就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来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
(1)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师:(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
①第一幅:岳阳楼。(师解说:黄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上还点缀吉祥兽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钩心斗角!)
请学生仿照教师解说来叙述下面一幅图片,②第二幅:滕王阁。(绿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有雕梁画栋,房顶还有动物雕塑。)
③第三幅:蓬莱阁。(有雕梁画栋,柱子上有楹联。)师:看到楹联了,其实这也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个特点,下一个学生,严妍。④第四幅:黄鹤楼。(黄顶,红木支撑,每一层还都有回廊。)导引:接下来看一个四合院,听着解说看大屏幕。
解说: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
老式中国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时,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
导引: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四、探究课文
检测学生理解程度
1、导引:梁思成先生向我们讲了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请把这9大特征概括为三个角度。(大屏幕出现问题)概括需要注意全面、准确、精炼。(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2、导引:时间到,我请两组代表回答问题,男生代表一组,女生代表一组。虽然总说“女士优先”,但冲锋陷阵的时候当然是男子汉大丈夫挺身而出了。
(男生:①②③是中国建筑的构成,④⑤⑥中国建筑的结构,⑦⑧⑨是中国建筑的装饰
女生:①②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③④⑤属于结构特征,⑥⑦⑧⑨属于装饰特征。)
3、导引:抛开男女生的立场,平心而论,你更赞成哪一组的说法?(赞成女生回答的人数多),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也赞成女生的归纳。
那位女生能再巩固一下我方的观点,批驳一下对方的见解。
①的中心句应该是“个别的建筑物,一般的主要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②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一节一些练习性的建筑物,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这都是从不同角度总括中国建筑的特征。③的重点讲的是“立柱”“横梁” ④是“斗拱” ⑤是“举折”“举架”
这是中国建筑构成的主要部件,也可以说是主体结构的部件。所以总结为主体结构特征为好。
问:那么,为什么认为它的分析好?(她先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句、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句、关键词总结概括。)
4、导引:接下来我们来探究第二个问题: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问: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
(小结: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从装饰到位置,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5、导引:一篇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好处也是很多的。最后,我们来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说说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师:回答问题的模式请看大屏幕: ①把……比喻成……
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回答模式相应变成: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①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
①以“帷幕”比喻墙壁,②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①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②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五、课堂小结
现在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目标,(看大屏幕)
1、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建筑的特征
2、锻炼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导引: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呢?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从结构特征,从装饰特征。
总体上:有台基、房屋本身、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构成;一所房子有回廊、抱厦、厢、耳、过厅、庭院或天井组成。
从结构特征上看:木质,有柱、梁、斗拱、举折、举架等构成。
从装饰特征来看:瓦面弯曲、红为主色、有彩色绘画图案、浮雕,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
怎样概括文段呢?(抓中心句、关键词)
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如何阐释?(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六、作业
试比较《谈中国诗》和该文的异同。
第三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韩丽丽
一、教材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五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普遍兴趣不高,学习本课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本课将抽丝剥茧主要选取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透视关键语词抓取语言信息的能力,对说明文阅读和写作,是十分有益的。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建筑与文化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建筑九大特征,列出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理清文章建筑九大特征的具体内容,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探讨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探讨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存留问题,引发学生思索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
2、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中国建筑九大特征的分析,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2.积极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挖掘中国 建筑背后隐含的人文内涵,激发对我国悠久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建筑是无声的语言,建筑是优美的音乐,建筑是经典的诗篇,它凝结着美学的追求,铺陈着文化的结晶,透露着人生的哲理。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猜猜这是哪国的建筑?
【学生谈】美国白宫、罗马竞技场、悉尼歌剧院、日本东大寺、韩国景福宫,这些伟大的建筑已然成为各国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而中国的故宫太和殿、黄鹤楼,这些建筑一看就是中国制造。
这是一座垂花门,它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无不透露着浓郁的中国味,今天我们将跟随作者走进这扇门,探寻中国建筑神秘而精彩的世界。2.作者简介
提起中国建筑史,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我们可以称它为“熟悉的陌生人”,不了解的人可能会称它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我们来看看他的三重身份:开创者、设计者、保护者。3.信息筛选提炼训练。
提问:
1、用简洁的词汇概括九大基本特征,并且分条概述每一特征的要点或作用,使用的说明方法。
2、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分小组讨论,每组确定中心发言人。请找出关键词、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注意:把“长文章读短”,筛选主要信息,提炼勾画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并加以概括
(一)单个建筑由立体结构分三部分。
(二)平面布置:建筑群(“所”)、轴对称、主屋朝南、有庭院
(三)木材结构:立柱横梁形成“间”,墙门窗设置自由。
(四)斗拱:柱梁交接处,层层挑出,斗是方形,拱是弓形,减少剪力,有装饰性。显著特征。
(五)举架形成屋顶斜坡弯曲面。
(六)屋顶:有四面坡,四角翘起,有壮丽的装饰性。主要特征。
(七)朱红彩绘,用色最大胆。
(八)结构部分成为装饰。
(九)建筑材料的装饰性(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4.小结:九大特征的顺序安排。
问题: 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作者从总体特征说到结构特征说到装饰特征,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5精雕细琢纵深探究
提问: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中国建筑、劳动人民乃至中华民族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文章几处表达情感的地方,学生齐读,体会作者民族自豪感,这种感情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提问:深入探讨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的相关性。注意:合作探究,自由发言。
明确:
1、群体建筑特征,便与情感交流,也体现中国儒家礼教等级制度,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男女有分。
2、房屋或庭院的平面布置左右均齐匀称
一是整体美观。二是跟中国人审美有关,我们中国人一贯喜欢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符合中庸之道,不偏不倚。
3、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
取得更多的阳光。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一向讲究方位,在坐北朝南的宫室南向为最尊,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4、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为什么?
四角翘起,不但扩大采光面,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态美。整体上翘起飞檐与坡顶、正脊构成柔美曲线,成为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使得中国建筑轻盈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5、屋身的主要颜色用“朱红色”
古代色彩也有等级之分,此外朱红色还代表热烈忠心,具有富贵的象征,杜甫有诗句讽刺为富不仁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文本内容课外拓展
提问:这么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文化内涵的中国建筑在现代社会保存如何? 明确:在现代文明发展的今天,我们被禁锢于钢筋水泥的森林之中,人与人变得冷漠隔阂。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发扬优秀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明确:立足传统,展望未来。
建筑与人血脉相连,息息相关,它绝不是冷冰冰的存在,有的设计者找到了最好的解决方法。(播放视频资料)院落,是在张扬传统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也是在验证一种理想——无论在什么高度,有人分享的生活才是美丽的。作业布置:
找寻你身边的古代建筑或是你家房屋最能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点写成一篇文章。
第四篇:《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并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文化宝库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学生七嘴八舌、脱口而出)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
金碧辉煌、美轮美奂(这两个成语需要特别注意字:“碧”“轮”)
鳞次栉比、登堂入室(鳞次栉比,是形容房屋很多的。登堂入室,后来的意思成了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2、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学生总体把握课文: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导引: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指导学生如何快速阅读课文,探究文本的内容,以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特征”的限定范畴: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三、以图片感知中国建筑的一些特征
导引:我们就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来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
(1)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鲜艳的红、绿、黄)师:(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2)下面我们来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①第一幅:岳阳楼。(师解说:黄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上还点缀吉祥兽雕塑;房檐是典型的钩心斗角!)请学生仿照教师解说来叙述下面一幅图片,②第二幅:滕王阁。(绿色琉璃瓦,红色木质主体,有雕梁画栋,房顶还有动物雕塑。)③第三幅:蓬莱阁。(有雕梁画栋,柱子上有楹联。)师:看到楹联了,其实这也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个特点,下一个学生,严妍。④第四幅:黄鹤楼。(黄顶,红木支撑,每一层还都有回廊。)导引:接下来看一个四合院,听着解说看大屏幕。
解说: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老式中国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时,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
导引: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一鳞半爪,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四、探究课文 检测学生理解程度
1、导引:梁思成先生向我们讲了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请把这9大特征概括为三个角度。(大屏幕出现问题)概括需要注意全面、准确、精炼。(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
2、导引:时间到,我请两组代表回答问题,男生代表一组,女生代表一组。虽然总说“女士优先”,但冲锋陷阵的时候当然是男子汉大丈夫挺身而出了。
(男生:①②③是中国建筑的构成,④⑤⑥中国建筑的结构,⑦⑧⑨是中国建筑的装饰 女生:①②是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③④⑤属于结构特征,⑥⑦⑧⑨属于装饰特征。)
3、导引:抛开男女生的立场,平心而论,你更赞成哪一组的说法?(赞成女生回答的人数多),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也赞成女生的归纳。那位女生能再巩固一下我方的观点,批驳一下对方的见解。
①的中心句应该是“个别的建筑物,一般的主要有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②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一节一些练习性的建筑物,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这都是从不同角度总括中国建筑的特征。③的重点讲的是“立柱”“横梁” ④是“斗拱” ⑤是“举折”“举架”这是中国建筑构成的主要部件,也可以说是主体结构的部件。所以总结为主体结构特征为好。
问:那么,为什么认为它的分析好?(她先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句、关键词,然后根据关键句、关键词总结概括。)
4、导引:接下来我们来探究第二个问题: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问: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小结: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从装饰到位置,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5、导引:一篇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好处也是很多的。最后,我们来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说说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师:回答问题的模式请看大屏幕: ①把„„比喻成„„ 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回答模式相应变成: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①以弟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的关系,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属于一个系统(大家庭),从而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了国家的界限。①以“帷幕”比喻墙壁,②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中墙壁的作用:“隔断内外”,“划分内部空间”,而不担负承重的任务。
①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②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小的感觉经验,来体会建筑规模大小的不同,恰切明了。)
五、课堂小结
现在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目标,(看大屏幕)
1、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建筑的特征
2、锻炼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导引: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呢?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从结构特征,从装饰特征。总体上:有台基、房屋本身、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构成;一所房子有回廊、抱厦、厢、耳、过厅、庭院或天井组成。
从结构特征上看:木质,有柱、梁、斗拱、举折、举架等构成。
从装饰特征来看:瓦面弯曲、红为主色、有彩色绘画图案、浮雕,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
怎样概括文段呢?(抓中心句、关键词)
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如何阐释?(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六、作业
试比较《谈中国诗》和该文的异同。
第五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二、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难点: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15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
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部分: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1)讲立体构成。
(二)讲平面布局。第二层次:
(三)至
(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
(四)说明斗拱的作用。
(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第三层次:
(六)至
(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
(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第三部分: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第四部分: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四、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全文按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顺序来展开。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
(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