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
【摘要】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是:“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学懂”,轻无限知识的“会学、会做”;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的讲授和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它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知识储备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它显然不能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地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数学教学的新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改革
一、树立新的教学观,指导和促进教师形成数学教学新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即在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1、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主要包括: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面向全体的学生观,面向未来的素质观,学生主体的发展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特别关注较为后进的学生乃至一般学生在共同体中的处境。例如,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以下的做法就不能说是完全恰当的:作为“教学工作应当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立场的具体体现,有学者在一篇题为《新课程教师怎样关注学生》一文中[1]主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关注学生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需要”;上述的主张当然是完全合理的,但是,由文中所给出的各个实例可以看出,任课教师在此所关注的事实上主要是少数几个较为“调皮”(但思维又较为敏捷的)的学生,即如何才能保持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要轻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与创新意识,如教师把“最具分量的幸运星”奖给了说出“8是16的儿子”的学生,尽管后者并不能被看成一个严格的数学表述;以及因学生指出“被减数与减数完全相同的时候,可以交换它们的位置”而承认自己先前关于“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绝对不可交换”这一断言是错误的;等等。因为,即使我们暂且不去考虑这些做法是否真的有益于上述目标的实现,在此显然也应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做法对于班上的大多数学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由于大班教学正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事实,而我们的学生又不能说在是非问题上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判断能力,因此,不管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教师在课堂上都不应成为少数学生的“尾巴”,也即只是为“迎合”少数学生的“表现欲望”或什么别的“需要”而忽视了因此而对大多数学生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2、现代数学观
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计算机普及运用,数学的本质和应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具有以下特点: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是一门技术,数学是一种文化,而现在大家都时兴大数学观念。所谓的“大数学观”主要是指,不把数学当作纯数学来教学、认识、研究,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反哺生活的特质。这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教育的趋势和目标。为创新中国做出贡献的教学观、学习观、认识观。
3、现代数学学习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以已有认识结构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理、判断,从而建构起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建构的过程,学生是信息的加工者,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这种建构过程是通过数学活动来实现的。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以下的论述就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仅仅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我们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在动口、动手,还要关注在合作小组内,每个学生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22]当然,从更为深入的角度看,我们则又不仅应当关注学生在做什么(what),而且还应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why),这样做了又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how)。避免数学课堂上我们只看到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但却看不到数学。
4、现代数学教学观 现代数学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数学教学新观念,主要包括:数学的应用,问题解决与数学建模,数学交流,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化,数学活动,猜想、发现和创造等。具体地说,作为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有不少学者都曾突出地强调了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导入—讲授—巩固—作业—小结’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五环节教学法,历来把学生封闭在教师划定的圈子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开放’一些,给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的空间?‘创设情境—活动尝试—师生探究—巩固反思—作业质疑’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否成为常规?”又如,“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公理—定理、公式—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开内容”。
二、鼓励探究、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自主创新与合作学习并不矛盾。创新需要合作,合作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教师要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我在数学教学中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理念,分组学习,六人一组,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建立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正确引导,巧妙疏导,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去做,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才有充分的机会来表现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成功体验,正是学生个性、自主性形成的基础。
比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的过程中,首先我设计了学生非常熟悉的—个生活场景:桌面上非常凌乱的课桌,问学生如何整理。学生很容易答出:将文具放入文具盒里,书整理成一摞,作业本放在—起,分别摆放整齐。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逐步引导学生意识到“归类”的重要作用,即它不仅使生活有条理,更可以在数学运算中达到化简的目的。其次,我又让他们运用归类的思想进行速算竞赛:求代数式的值。有了第一步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一部分学生会联想到把代数式中的常数项先结合,然后再合并计算,这时教师可引导探索,能否把代数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也合并呢?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样做可以吗?于是,我安排了—个分组讨论活动。论题是:这样做可以吗?根据是什么?哪些项可以这样结合在一起?学生充分讨论,自由发表见解,互相协作,最后得出“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每一项所包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这样的项叫同类项);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合并同类项)是根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为了巩固学生的探究成果,我安排了两个游戏:一个是同类项速配,另—个是“找朋友”。正当学生沉浸在游戏的欢乐和喜悦时,我又提出了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怎样合并同类项?玩兴正浓的学生显然觉得这个问题很突兀,于是我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4m+3m等于多少?学生齐声答出7m。我又问,你们是怎么做的?学生答:4m+3m=(4+3)m=7m(根据乘法分配律),学生又接连做了几组这样的习题后,我再让学生总结法则。学生中无一人回答,于是我又引导学生从单项式的结构考虑,学生想到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两部分构成,马上就豁然开朗,总结出“系数相加,作为结果的系数,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的法则。
三、实施数学教学的新方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不再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体现现代数学教育教学观念。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教法的尝试: 1.引导发现法
教学结构: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猜测--提出假设--推理验证--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是通过教师讲解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发现知识。这种方法以数学问题为中心安排教学程序,强调学生自己发现、强调发现的过程、强调获得知识的方法。2.实践活动法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因为,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的意义,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显然也十分有利。但是,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在此显然又应提出这样的问题:“情境设置”是否应当被看成数学教学中引入课程内容的唯一合理方法,以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采取其他的方法,即“单刀直入”地直接引出主题?为了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教师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通过和学生自由谈话引出:“老师想了解一下咱们班这两队同学的拍球水平,你们说该怎么办?”在学生谈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以后,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肯定了“每队选几个代表拍球”的做法,并在教室中实际组织了如下的活动:学生限时地拍球,教师记录两队中每位同学的拍球个数;然后,教师又提出了如下问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两队中每位同学的拍球个数,哪队同学拍球水平高?你有自己的想法吗?”在独立思考和全班交流后,教师又以游戏者的角色加入其中拍球水平低的一队,从而引出了“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什么才能公平”这样一个问题,并“通过辩论”得出了如下的结论:“比较平均每人拍球的个数才公平”。这样,我们就由上述的特殊情境最终引出了“平均数”的概念。教学结构:创设情境--实践活动--讲解--小结。这种教学法让师生共同参加实践活动,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找资料、搞调查、做实验、搞制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讨论交流法
就“小组讨论”而言,究竟什么是这一方法最为有效的组织形式,特别是,什么是采取“小组讨论”最为恰当的时机?我们又应如何去处理在“小组学习”中所经常会遇到的一些困难或问题,如“学生在一起会聊天,但不会讨论”“学生的讨论经常偏离主题”“学生的说明别人听不懂”“讨论的时候教室变得很嘈杂”“老师应在什么时候介入?如何介入?”“如何读懂学生解题的意义?”“运用讨论的方式,学习的进度很慢”“如何解决家长对于‘小组讨论’这一学习方式的疑虑?”等等。在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小组讨论”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此相对照,更为恰当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而只是在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时才依据观点的不同进行分组并以此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和辩论,因为,只有在后一种情况下,小组讨论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并很好地避免这一学习形式所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教学结构:提出问题--课题对话--交流反馈--小结。这种教学法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通过问题的形式开展讨论。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讨论,交流思想,探究结论,掌握知识和技能。4.自学辅导法
教学结构:提出问题--自学--提问--讨论交流--答题讲解—练习。这种教学法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阅读课本,自己探索、研究和总结,教师引导和点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数学活动是数学兴趣的生命。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并从中享受乐趣,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而且还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思想方法是数学兴趣的灵魂。学生不喜欢整天板着面孔的老师,批评过多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自卑心加重、师生对立。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表现,对于可取之处需要不断鼓励,并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解剖,从中找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树立教学新观念,实施数学教学新方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创新,必将有利于教育教学成效的不断提高。教师究竟应当如何去发挥所说的指导作用呢?什么又是教师发挥这种作用的最佳形式与恰当时机呢?就教师在组织全班讨论时应当如何很好地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而言,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思尼克(L.Resnick)就曾指出:“重复学生的语言,再一次确认学生的意思,是教师控制教室对话的两种最明显的策略,这两种策略可以让学生的发言,从个体自我意思的表达,转化为全班可以共同沟通的语言。” 另外,台湾的邬瑞香老师也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三种方法:第一,对于教室运作有用的信息应予以增强;第二,干扰或暂不能处理的信息则予以忽略或淡化处理;第三,教师应缩小自己(的权威),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1)自主探索。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对学生的“读书”有所忽视。从长远看,一个人不可能终身依靠教师,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终身学习是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的要求。我们就应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一些同行们在这一方面所得出的如下经验:“‘自主探索’也不是‘自由探索’,漫无边际和毫无目标的胡思乱想,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误导学生对科学探索的‘严谨性’。”另外,在这一“总结性材料”中所引用的一个学生的以下体会则可以说十分清楚地表明了上述的基本立场事实上也就可以被看成学生的实际要求:“过去,当我遇到一个问题,还没有来得及思考,老师就开始讲解了,我有一种被拖着走的感觉……现在,教师给了我们较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但是,当我们经过思考和讨论还无法解决问题时,是多么渴望老师讲解!”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要学会阅读自学。首先是学会阅读教材。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教学中我一般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2)实践操作。新课标要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再现数学的抽象过程,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提出、构造问题,鼓励学生去猜想、实践、验证,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实践操作性学习向课外延伸。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质疑、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阐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思考、质疑、研讨、发现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数学学科学习的乐趣,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领悟数学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3)思考质疑。要培养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质疑,可以深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思考质疑,还可以使学生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转移,产生新的发现。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极的思考质疑,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而课堂提问正是我国广大数学教师十分善于应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例如,在八年级的一堂几何课中,教师共出了105个问题,其数量之多甚至连任课教师自己也不敢相信。但是,这又正是国际上的一个发展趋势,即我们不应唯一注意提问的数量,而应更加注意提问的质量,特别是,我们应努力减少那种纯粹回忆的问题或不需任何思考就可回答的“简答题”,而应在所说的“问题的启发性”上狠下工夫。
(4)结论表达。就是要培养学生将抽象的数学内容结论用具体、易懂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得以充分的体现。【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要(试行).20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3]易虹辉:《新课程教师怎样关注学生》,《小学青年教师》2003年第4期。
[4]郑毓信:《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4期。
[5]顾泠沅等:《寻找中间地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节
[6]《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特点》,《数学教育学报》2000年第4期。
第二篇:更新观念,改革数学教学方法[范文]
更新观念,改革数学教学方法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学改革必然涉及两个方面:教学理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本文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谈对教学改革的理解。
一、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沟通的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台为中心。教与学的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而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关系渗透着教师的权威,即在教学形态里教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数学课程标准揭示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那么,怎样改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第一,要注重同学生的交往。教学中应有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具有独立人格价值,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
第 1 页 的建立和表达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是交往。如果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将严重剥夺学生的自主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将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将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第二,要在教学中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
第 2 页 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又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与交流;评定的功能由侧重甄转向侧重发展。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生活中的图形》一章的学习评价可分几个方面进行: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在家折叠与展开图形的情况(可由学生评比);小组讨论时的发言;书面测试;作业情况;以及同老师的谈话等等。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在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改变教学形式,重视数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一支粉笔和一张讲台,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很少有数学活动进行,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另一
第 3 页 方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总是的能力,学会学习,进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我认为数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
具体地说,在开展这一活动时,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三,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们推荐活动,学生可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第四,这一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每周至少花两个小时进行同一主题的活动,并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五,孩子们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学生通过这一活动逐渐学会操作,同时加强并巩固口头和书表达能力。
第 4 页 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再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来呈现;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以适应课程改革地需要。
第 5 页
第三篇:2008~2009学教学方法改革经验总结
2008~2009学教学方法改革经验总结
我国职业教育倡导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必需与够用、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要达到此目的,职业学校就要建立高素质技能型教学体系,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作为一门需要特殊的行业知识与要求的专业,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下面对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些做法作一阐述。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观,在采用“能力本位”观的基础上,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具体改革的目标是: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5.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点
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把教学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性教育。1.以“能力本位”观为主导 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观为主导,广泛吸收多种课程观的长处,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能力本位”观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
(1)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简课程内容。
(2)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3)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化学检验工中级工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确定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书和化学检验工中级工证书。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职业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企业(行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5)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专业课程体系由企业(行业)、专业管理和学校联合调整、选定。
(6)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2.实现课程结构的理实一体化和模块化
旧课程结构不仅因门类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而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过度学习”的浪费,打断了学科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 2 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可构建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1)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简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开设本专业前沿的讲座,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课程设置采用两种结构:一是模块化,二是理实一体化。
(3)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要满足行业岗位必备的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4)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保征实验课教学和理论学时之比至少为l:l。(5)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学生具备创造、创新能力。3.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台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教学。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对于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1)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2)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
(3)熟悉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职业学校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1)实施实践教学法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一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课的教学主要采用实践教 3 学法,增加实践课的学时,增加综合实训的内容,并对实践内容进行考核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其内容安排大多数与工厂实际相连,让学生感到学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一教学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很多学生都说实践教学法使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非常充实,而且感到学习有用也很有趣,效果非常好。
(2)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本专业课程课件与精品课程的建设,本专业现已有七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技术教学。本课程大部分教师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改变了原来黑板加粉笔的教学状况,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使课堂教学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把教学时间主要集中于对重点问题的分析,不再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明显地改变了课程教学的状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些疑难问题,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提升了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3)考试改革举措
考试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相结合。即平时作业、考勤、发言等成绩占40%,期末卷面成绩占60%。部分课程为平时作业、考勤、发言等成绩占60%,期末卷面成绩占40%。大大调动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部分课程采用期末考试开卷部分和闭卷部分的分值各占60%和40%,其中闭卷部分主要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开卷部分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增加实践考核的内容。部分课程实行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由于平时也要进行实践考核,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实验及平时的实验模块内容的练习更加认真,受到了较好的效果。有些课程实行了实践考核占100%,比如《工业分析》这门课的基础理论已在其他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中学习,其主要任务是这些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能够自学,只要适当加以辅导就行,所以这门课只安排了8学时的理论课,其主要精力放在实际应用,内容安排注意实用性,明显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普遍感到得心应手。
四是把学生的平时操行纳入考核的范围。对平时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给予 4 加分;对品行不端者,酌情减分;对严重违纪受到行政处分的学生,其最终成绩评定为不合格,要求其重修。
第四篇:教学方法改革总结
合肥市腾飞职业技术学校 教学方法改革总结
合肥腾飞职业技术学校市经合肥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主体的职业学校,目前学校开设六大专业。以动漫专业和数字出版专业为龙头,广告美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为主体。强化就业技能为突破的多元化、宽门类的特色专业体系。经过几年的发展,我校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在82 %以上,在全市中职职业技能大赛中多次荣获嘉奖。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将提升办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改革方面力度较大,专业建设在创特色上下功夫。从本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重组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与企业深入交流合作,走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通过社会人才需求调查和预测,认真研究未来若干年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而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基地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并不断地进行总结,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积极探索能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中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的改变同时也推进了教学方法的变革,因为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教学方法改革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当然,职业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学生生源文化质量及道德素质问题;教师观念及师资培训问题;教材问题;实训设备问题;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改革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也存在学生实训设备及耗材损耗量大而造成的教学投入成本多;教学场地及设备不足导致无法全面普及学分制等问题。另外,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训课比例较大,课堂突发事件较多,所以小班型授课或打乱班级授课仍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如何克服上述问题,因势利导取得教学效果的最佳“性价比”是教学方法改革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我校经过几年的探索,结合先进教学法,在部分专业采用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校合作教学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
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1、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师资培训及教学方法改革平台
(1)课堂教学坚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德育工作先期稳定学生,保障课堂纪律,采用教学部门与德育部门配合任课教师严抓课堂纪律,保障课堂秩序,克服生源质量低,自制力弱,缺乏耐性不善于学习的问题,从课堂纪律方面为教师开展教学创造好的环境。
(2)根据学校专业建设需求和教师专业教学特长建立完整的教师长期培训规划,为每一位教师创建中长期培养规划档案。教师培训按照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校企联合培训、教师自我培训的三种模式全面开展。学校成立教学督导部门,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考核跟踪,保障培训质量,信息类学科技术发展是非常迅猛的,对教师进行有规划的不间断的培训就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从而保证了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
(3)制定奖励制度促动教师主动、开创性的工作。不仅要建立教师常态听课评课的制度,更主要的是开展各类说课活动,不仅要说授课内容,更要说学生,说措施原因。开展阶段性的教师比武,为其搭建施展舞台,创造改革创新环境。学生对授课教师进行打分,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用压力与奖励机制的双重作用来促进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下真功夫。开展教师之间教法心得交流,每学期在期末进行教法总结和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2、依托企业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培训教师并由企业技师教授“点睛”课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以学科教学标准为准绳,学生的最终归宿是企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就是学科教学标准的最重要的参照,因此,学校的学科专业教学标准都是在有一定行业背景的企业参与下制定,教材由企业推荐或在企业指导下编写,学生学习的内容与企业正在做的项目很贴近,学生能“看到”企业的实际设计生产,兴趣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就上来了,学生在任务及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驱动下,就能够积极主动的高效的汲取专业技能,在同样的时间里获得了更多的专业技能知识。(2)企业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大课堂,是保证学生就业与企业零距离的关键所在,教师进入其它学校或培训机构学习与进企业实际接触生产是截然不同的,每学期有计划的派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3)校企合作已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涉及报酬、企业正常生产等原因,企业真正进入课堂在一段时间内还难以普及,我们为借助企业力量,采用企业技师分阶段有计划的进校进行讲座,我们将设定的讲座完全融入到本学科学期教学计划当中,按照“课”的模式进行,讲的是学科在企业中最需要的,最关键的知识,我们努力使讲座在学科学期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在教学模式及教学过程实施中推陈出新(1)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理论教学方法也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求教师根据课程设计灵活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问答法、实验实习法、参观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个别科目也融入了任务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我们采用校外各种参观、各种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结合书本理论进行结合授课,更重视学生的礼仪与交流,改变德育课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授课方式;语文课多鼓励学生朗读、演讲、写作;数学课我们将其教学内容依据专业课内容进行划分,如立体几何中融入了3D建模设计,平面几何中融入了CAD辅助设计,课后作业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设计的方式完成,学生即学习了数学知识,同时又对平面及三维设计软件有了了解,更有的老师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了小论文,由学生完成,题目新颖,避开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课恐惧,效果极佳。
(2)实训教学力推任务驱动和项目开发相结合的复合教学法
专业实训课教学与企业零距离是我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为实现教学目标,实训教学更注重实效性,以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普遍运用的是新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即将任务驱动和项目开发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法,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它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在将课程分类成模块后,在企业的配合下将每个模块开发成一个项目,再将项目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任务,在平时教学中完成各个任务,最后整合成一个完整项目,好的项目也运用反推法完成,效果显著。学生通过整体项目学习后,不仅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创新意识,而且还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营造浓厚的岗位氛围,效果显著,如我校动漫专业整合上海帝景数码有限公司动画片制作,以项目实战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学生已经独立完成了三维动画机器猫的动画片制作。
(3)实施量身定做的“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评价” 我们要求任课教师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内容和要求,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将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设计课程学习目标时,任课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所设计的学习目标必须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通过设计的学习目标能初步预计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结果,即能预测出学生从这些问题中能够巩固旧知识点,或从中获得新知识。我们也提出了教学评价分层,即评价各个层次的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应该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后,即完成一个任务(作品)后进行。采取两种形式: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就是在课后教师分别组织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剖析,找出成败的原因;教师评价就是教师通过提问、查看笔记、作业练习和检验测试等,了解不同层次学生达标的情况。同时教师也要根据评价结果,在必要时调整相应层次学习目标的内容,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实际操作效果良好。
(4)改变以笔试或几个技能点为主的传统考核方法为综合项目设计考核,促进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够准确反应学生的能力。我校计算机实训考核以综合性项目设计为主要的考核方法。考核的项目包括分析、设计、制作、调试与相关辅助说明文档写作”,相当于项目的开发全过程。既锻炼学生的技术水平与多方面能力,又起到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的作用。综合项目设计考核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方式,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注重知识应用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试不再是单纯的考试,它也是综合应用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考试结果不仅较准确的反应了学生的能力,也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与不足,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
(5)保障教学互动的多边性、学习过程的合作性 我们强调教学活动是一种多边活动,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获取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在Internet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相关学科知识都在爆炸式增加,以多边互动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新趋势。在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我们采用学生分组,同学科教师也进行分组,交叉教学,突出多边互动,这对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网络资源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专业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效果。现代企业比较看重团队精神,新教学方法中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的过程,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6)充分运用技能比武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改革 化专业学科案例、任务及项目教学,将学生成果进行竞赛展示,将各学科技能竞赛深入到常态教学中,课堂上以练习项目为主进行竞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参与度与兴趣,从而提高授深课效率;课外以检验成果为主旨进行同学科挑战赛,树立典型,展出优秀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技能标准,通过比武竞赛拓展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通过组织“专业大比武”,提高全校教师对课堂教学创新的认识,进一步把握新课程教学理念,建立新的教学观、师生观和质量观;通过技能大比武打造新型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通过学生比武竞赛,发现和培植一批好学苗,以点带面,加快全校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真正实现以赛带学、以赛带培、以赛带训,引导学生创新式学习,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伴随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改革也必将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永恒话题,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改革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教学的其他环节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整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以教学方法改革也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改革不单是方法论自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牵动教育教学的整体。
第五篇:教学方法改革典型材料
教学方法改革典型材料
汽车工程系
教学方法改革典型材料
为了摆脱一本书、二节课、三支粉笔的周而复始的枯燥而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了打破专业课、实验、实习这种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为了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汽车维修的先进技术,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教学实践基础上,我专业组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主干课程如《汽车电器》、《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等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改革的思路和具体做法做一下介绍。
一、改革指导思想
以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瞄准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各岗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灵活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掌握现代汽车维修新技术,以实现让学生毕业后就能够适应岗位,胜任岗位,更好的服务岗位。
二、改革基本原则
1、以全面素质为基础,强化能力。
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要把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主导就业。
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定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密切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模式。同时要邀请相关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教学文件的制订,课程内容调整设置。
3、以企业新技术为内容,确定教学课程。
密切关注汽车制造和维修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4、以学生为主体,灵活组织教学。
要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和兴趣,为他们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改革的具体措施
1、强化实践教学的环节
自2005年起,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主干课程如《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器》、《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自动变速器》全部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集中教学,同时从修理厂聘请一位技术骨干做实践指导教师,将维修生产中用到的一些拆卸、检修、装配、调整等基本技能与课程教学结合,尽量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完全实现“拆卸之中找故障,装配之中学原理”。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门课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后续学习课程的重要基础。该课共分9个部分,每一个部分为一个独立的章节,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以《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第三部分配气系统为例具体介绍授课过程。
(一)、首先让学生观看有关配气系统的教学片,让学生对配气系统有一个全面的、粗略的了解。
(二)、自行设置一个化油器回火现象,让学生观看,并且告知学生回火现象是由配气相位调整不当引起的,要处理此故障必须正确调整配气正时。这种由故障现象出发,带着问题学习新的理论,最后用所学到的理论处理故障能够更好的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明确的目的性、指导性。对故障处理的渴望能够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更加勤奋。
(三)、讲解配气系统每一个部件,每一个零件后,都马上让学生亲自拆解,亲自组装,在拆解组装中,学生对刚学过的理论就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四)、讲解完该系统后,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运用学到的知识处理化油器回火。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锻炼。
2、实行集中化教学
(一)、时间的集中
每一门重点专业课都集中在连续的几周内授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实践、反复练习、强化训练、增强记忆。
(二)、教学内容的集中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技巧,每门主干课程的内容都采用集中式教学,即一段时间内完成一门主干课程的内容。这样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学好汽车的每一个部分。
3、构建一种闭环控制的教学模式
每个系统理论实践讲解完毕后,让学生书写一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报告书》该报告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理论部分 第二部分,实践部分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教学反馈。其中的第四部分教学反馈可以及时让老师知道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程度,教学效果的优劣,学生对教学的评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品位、认知能力。始终做到“教学统一,和谐相长”。
4、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和弦音,教学改革正常运行的润滑剂。“爱其师,乐其业,终善其业”,揭示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成为学生学海行舟的助推器。课上,微笑教学;课下,善待学生。与学生既有师生关系,又有朋友关系,从学习、生活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人格上尊重学生,不挖苦、讥讽、嘲笑学生。
5、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方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汽车维修技能,汽车实训中心每天课余时间及星期天对学生开放,并有实践教师专职辅导。一些有问题的学生可以随时到汽车实训中心解决自己的遗留问题和疑难问题。
6、考试方式变革
为了加强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实践技能锻炼,所以在考试方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摈弃了传统教学仅考笔试而没有实践考试、平时较差考试突击的缺陷,全面实行了“理论实践一齐考、更加重视平时学习”的考试模式。具体方法是:
(一)、平时教学每一个单元完成后,学生都要写一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报告书。该报告书分四部分,即理论部分、实践部分、案例分析、教学反馈。教师在批阅报告书时,要结合平时学习态度、考勤、学习效果给出成绩,该成绩占最后成绩的30%。
(二)、期末考试
期末要进行理论和实践考试,其中理论考试命题范围是学生平时所学的一些理论基础知识和具体应用,占最后成绩的40%;实践考试命题范围是学生平时进行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养成,占最后成绩的30%。
7、教具的开发和研制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或独自研究教具的开发和制作。比如发动机试验台的开发、空调试验台的开发、点火线路板的制作等。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能够增加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也能够为学校节约一定的资金。
四、近期要实现的目标
我系成立了“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汽车底盘实训室”、“电控发动机实训室”、“汽车电器实训室”、“汽车实训基地”等。在这些具有高职教学特征的教学场所,教师在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达到教、学、做合一,手、口和脑并用,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形成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摸索,要逐步形成“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双证书”为框架,以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两翼,以教育教学管理为纽带,以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五、改革预期效果分析
1、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理论掌握的程度,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的揉合在一起,升华理论、加强实践,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2、可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扩大生源。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和修理厂更加接近,缩短了学生的工厂适应期,更加深受用人企业的欢迎,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学改革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是学校工作的主基调。我们会高举职业教育的大旗,继续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