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观运河博物馆感想
我们的大运河
——参观运河博物馆有感
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他们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到了隋炀帝杨广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南粮北运,控制南方经济中心会稽,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400千米。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这就是现在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早期的运河是因军事与经济目的开凿,而随着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形成,运河的漕运功能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使运河成为了历代王朝建都和稳定政权必须考虑的因素。大运河便捷的交通还极大地活跃了沿岸的经济,使这些地区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的地方。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像戏曲等文化气象蓬勃发展起来,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著作和具有地方风味的作品。
有人说,大运河和长城是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沙锅内写下的一个巨大“人”字,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物转星移,沧海桑田,当我们进入新的文明,大运河的功能衰落了。但它所体现的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精神,它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依然激励着我们,成为我们精神生活永不枯竭的源泉。
第二篇:参观博物馆感想(模版)
世界博物馆日我校学生参观博物馆
回首历史
——参观博尔塔拉博物馆感想 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也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接触交错地带。一些民族兴起,消亡,更多的民族则逐步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新疆多民族聚居的格局。诸多古代文明在新疆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域文明,其基本内核逐步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主流中之中,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我们高二16班全班同学有幸地跟着老师参观我们美丽的家乡的博物馆,作为文科生,我们为此感到深深地崇敬,对于历史,我们学会了敬畏,我们会记住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教训,特别是对于新疆地方史,我们觉得,也很稀缺,更多新疆史实,让我们了解了生我们养我们的这片热土,耸立这一座令人向往的丰碑。
首先,我们第一个进入的是历史馆,正对着我们的是一尊鼎,虽然我们已记不清它出土什么时候,它叫什么名字?但是,我依然可以记得那个锈迹斑斑的鼎,显然已经历了无数的沧桑岁月,可以想像,在那个时代,它是多么的辉煌。接着身后,就是数年前的化大——象牙,它们象征着时间匆匆而过。再接着,我们走过一个弯曲处,看眼前,如同天边苍穹虽然近在眼前,感觉却是那么辽远,看脚下的复活节的石人,庄严而肃穆,它们好像在等待着什么?在遥望着什么?在祷告着什么?……任苍穹变幻,他们依然不改自己坚守的位置,再往
前走,这是科技的发展,利用物理的倒影成像,给我们展现了察哈尔部落西迁的艰难历程,如各种各样的历史文献典籍,各种饰物……还记得我们第一个伊犁将军朋瑞,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这是何等的精神力量。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要向前发展,就要让我们高中生以史为鉴,明辩是非,这样,才能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1年5月18日
高二16班博尔截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观后感 2011年5月18日下午,我们班组织去参观博物馆,对于从未去过的地方,内心总是充满期待,我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路上都吵吵闹闹的。
博物馆颇为壮观,还没有进入馆内,就被博物馆特殊的气势所感染,我们尤其钟情于楼梯上铺的红地毯,有一种参加颁奖典礼的感觉,鲜艳的红触动了我们那根不安分的神经,大门两侧具有民族风情的雕饰,精致又华丽,让我们对馆内的好奇更深了一层。
博物馆分上下两层,历史馆和民俗馆,步入历史馆,就像是进入
了时空隧道,把你带入了那远古的洪荒时代,我站在那古朴,泛着铜锈的青铜器前,我欣赏的它不是它的器形,凝缩了博州几千年的信息向你释放着。当我俯视那一件件美轮美奂的玉器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古人琢玉的场面,过去人们形容大自然的造化是鬼斧神工,看到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你就理解什么是巧夺天工了。在浏览神来各异的瓷器时,想的更多是不可思议,我想到古人,金木水火的运行,让一种物质,你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步入民俗馆,有种步入大草原的感觉,蒙古包、银耳坠、人物像、牛羊像、蒙古刀应有尽有,值得一提的是一塑塑逼真的人物像,精细的,每一根胡须,每一根眼睫毛都分明可见,掌心的纹理也清晰分明,刚看到时,心也不禁为这颤动,活灵活现的,蒙古包更是迷人,毡内摆设齐全,像家一样温暖,甚至边蒙古人的民俗元素丰富又美妙,各式各样的衣着让我们眼花缭乱,馆内还展示了蒙古人的历史,蒙古人的文字,蒙古人的生活用品。让我们对民族风情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然还展示了关于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的一些历史及物品,扩展了我们的知识面。
离开博物馆,我们还意尤未尽,还三五成群的讨论着馆内的物品,我们不得不赞叹,中华文华这真是博大精深啊。
2011年5月18日
参观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留念
第三篇:博物馆参观感想
博物馆复兴之路观后感
今天我们党课第三小组来到了国家博物馆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
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馆围绕着千年巨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六大主题的基本陈列。通过详实的史料,恢弘的气势,深沉的语言,珍贵的历史图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民族复兴的画卷。回顾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改革开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说明了历史的正确选择,使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看完展览,我的心中充满感慨、感动与感激。感慨的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所遭受的苦难,感动的是许多仁人志士为国家救亡图存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感激的是中国人民经历了很多曲折艰难、甚至是一些痛苦的选择,最终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一个成功的发展道路,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稳定的生活。
今天,中华民族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一个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一个致力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中国,必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谱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璀璨篇章。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和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中华文明曾对人类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民族兴旺、国家强盛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
历史总是沉默着不说话,复兴之路基本陈列馆就这样默默向我们展示着一段段过往,当我们即将走出陈列馆时,回想起这一路来一代代中国人努力奋斗的艰辛与不易,我不由得想起《苦难辉煌》的作者金一南的话:“那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他们的生命都没有超过一个世纪,但他们的故事,将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地传诵下去。”而我想,金将军所说的故事,将由我们来承接,来改写。而我们,也必将如斯,珍重地接过这历史的篇章。
雪后的北京分外宁静安详,走出陈列馆,走下国家博物馆的台阶,踏上归途,同时,也走上了另一条心灵的道路。
几代人,一个梦,我们在路上。
第四篇:博物馆参观感想
博物馆参观感想
课程:服装史
学号:170812128
姓名:王九艳
指导老师:孙庆国
参观地点一:翁同龢故居
灰黑青砖,斑驳白墙,带着股雨后的清新湿润,伴着傍晚的余韵,透着股岁月的沧桑,这是我对翁同龢故居的第一印象。
进入之后,没有想象中的雕梁画柱,金碧辉煌,处处透着的是朴素大方和细致。印象最深的是那长着青苔的斑驳白墙和那门上细致精美的雕花,时间在白墙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却丝毫没有退却雕花大门的风华,一种强烈视觉的冲突,让人心灵受到了震撼,原来时间过了那么久了,原来也就是那中华几千年历史上短短的一篇。
老先生爱书法,或草书,或楷书,或隶书,或行云流水,或严谨细致,虽不通书法,却能感受到作者的雅致淡然。素雅的青花瓷,处处可见的形态各异的假山石,古木框中摇曳生姿的花,即使只有那浅浅淡淡的墨色,也透着股清新淡雅的色彩,突然就觉得,奥,这就是江南啊!
院子里,沿着长着青苔的青砖小路,或一座小假山,或一方石桌,边上摆着三两个石凳,或一小片的竹子,或一颗倚着墙的树。。。从这个小院到那个小院,一边走一边想象着老先生的生活,好不惬意。
许多话道不明,留下的是很多触动。
参观地点二:南京博物馆
不同于翁同龢纪念馆的江南古韵,南京博物馆给我们带来的是恢宏的气势,仿佛来到了古代帝王的住所,金碧辉煌,气势磅礴。
恢宏的外观之下,是一个比一个夺人眼球的展馆:
民国馆——感觉就像情深深雨蒙蒙的拍摄年代,那个年代的交通银行,照相馆,火车站,当铺,首饰铺,理发店,报社,服装店,邮政局,中药铺,加上灰蒙蒙的天空布景,仿佛置身于民国时期的街道上,繁华落寞,依旧能想象出当时的繁荣热闹。
特展馆——走进佛前——清代帝王和皇室崇信藏传佛教,佛像有泥·石木·金铜等多种材质,其中金铜佛像形制规整,比例精确,堪称艺术珍品。没有亲眼目睹过莫高窟佛像壁画的精美绝伦,但特展馆的佛像给我视觉冲击力也很震撼,细腻的雕工,一根丝带也能用坚硬的石头表现出其轻柔的质感。
金色中国首饰展——金枝玉叶·珠光宝器——包括头饰,耳饰,项饰,手饰及配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衣服蔽体之外的装饰功能远满足不了人们一颗爱美的心,从远古的石头贝壳,到古木青铜,到金银珠宝,越发的夺目璀璨。展馆内的首饰,精美的让人不敢相信那是古董,很难想象在那个没有精密仪器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制作如此精良的首饰的。犹记得明太祖的那顶皇冠,入眼便是象征皇家地位的金黄,华贵奢侈,雕工繁复的龙盘旋而上栩栩如生。
时间的原因,没有细细的看每一个馆,遗憾的同时又带着大大的满足,不虚此行。
参观地点三:杭州丝绸博物馆
虽说是丝绸博物馆,但我觉得更像是中国服装和面料的的发展史。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年轮的运转轨迹。
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直至清王朝的覆灭而来的民国时期,不大的展厅展示出了中华几千年的服装历史。带着刘姥姥进大观园般的心情,感受着古人们的智慧结晶,精美的服装面料,繁复细致的刺绣,即使是荷包、腰带、扇套、鞋子上,都绣着华美的刺绣,不禁让我感慨古代女子的细腻和对美的向往的热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料的发展也造就了今日服装的多样。在面料的发展中毛麻绫罗绸缎,各种刺绣对面料的二次加工,印花,即使已过数载依旧熠熠生辉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诉说着他们的故事。
身至二楼,便满眼的花花绿绿的面料,土家锦、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图案从生活中去寻找,从神话中去寻找,有热闹喜庆,有朴素大方,有清新淡雅,有气势磅礴,看得人眼花缭乱,感慨古人们的智慧和勤劳。
参观地点四:江南大学纺织学院博物馆
刚听说时以为是在市区的一个博物馆,后来才知道是是江南大学纺织学院的博物馆,惊讶的同时又艳羡了。
他们的博物馆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旗袍、云肩、和三寸金莲。
从原先的褂子和百褶裙到了后来合体修身的旗袍,不得不说是对女性身体的一大解放,更展现出女性的窈窕身段,其中一件黑色镂空旗袍让我非常讶异,即使在开放如今天的时代,也是没多少人穿着如此薄透衣服,感叹当时女性的大胆前卫。
当然,云肩是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听老师说,一个云肩的制作需要很长很长时间,一个女孩从会刺绣起,就为着自己婚嫁之日绣起云肩,而且是和自己的姐妹们一起制作,因为来之不易,制成之后通常是谁有重大喜事的时候使用,上面绣满了少女对美好生活向往,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各种象征美好的事物她们恨不得都绣上去,满满当当。在现代这种快节奏的社会里,能有几个人能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去做一件事呢,老师笑着说,你们看看,她们绣的多精细,叫你们画个画都说难。。。我们悻悻然,觉得未免自己心思太过浮躁。
这一次也让我接触到了畸形审美下产生的三寸金莲,一双比我手还短的鞋子,我很难想象能塞下一只脚绣满绣花的鞋子解像是一种讽刺,讽刺男人们对女人的禁锢,讽刺畸形的审美。
还有熨斗,还有护额,还有皮鞋,还有肚兜,许许多多的东西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属于他们的故事,源远而流长。
第五篇:运河博物馆
1.Hangzhou is the terminal point of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The development of Hangzhou is closely linked to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canal which connects the past and the future.Near the Gongchen Bridge, which is the sign of the southern terminal point of the Grand Canal, there is a grand and unique museum which is called China Grand Canal Museum.I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Canal Culture Square.More than 100 million yuan has been invested in the building of the museum which has a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of 10,000 square meters and exhibition area of more thatn 5,000 square meters.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端点。杭州的发展与运河的跌宕起伏是密切相连的。拱宸桥,这是京杭运河的南部终端点的符号,附近有大和独特的博物馆。这就是“中国的北京-杭州大运河博物馆”。它位于杭州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南侧。杭州运河博物馆投资一亿多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展览面积五千余平方米。
2.作为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通过四个展览厅收集、保护、研究运河文化数据。四个展厅分别是“京杭运河的开凿和变迁”,“大运河的利用”,“沿运河城市”和“运河文化”。它们反映并演示了大运河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目前,博物馆收集和展示的数以千计的文物和历史数据,充分表明大运河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的作用。
As the first large-scale special museum on the theme of canal culture in China, China’s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Museum collects, protects, studies canal culture data from four exhibition halls.The four exhibition halls are “digging and change of the Grand Canal”, “utilization of the Grand Canal”, “Along the Canal city” and “canal culture”.It reflects and demonstrates the natural scenery and historical culture of the Grand Canal.At present, the museum collects and exhibits thousands of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data, fully shows the fun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3.The first highlingt of the museum is the history of the Grand Canal.Thousands of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al records collected by the museum shows the critical role the canal has played i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China.The second highlight is people life and culture along the Grand Canal.The Canal Culture Square, where the museum is located, stretches to the bank of the canal.The ancient Gongchen Bridge and the museum form a fine contrast, adding charm to each other.As canal boast passing by every now and then, people can be seen enjoying their leisure time and children playing games on the verdant lawn, all of which make a dynamic part of the museum.第一亮点是再现大河历史。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目前收集、展出的上千件文物和史料充分展示了大运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亮点是展现运河沿岸文化生活.博物馆所在的运河文化广场一直延伸到大运河岸边,古老的拱宸桥与博物馆遥相辉映。桥边绿地里休憩的老人、孩子以及时不时驶过的船只成为博物馆有机的动感部分。
4.第三亮点是高新技术为古韵金河添彩。通过运用现代的的高新技术,将文物史料与高科技巧妙结合,它生动地再现古运河曾经的繁荣景象。这在目前国内博物馆中均属首屈一指。另外,每年寒暑假,博物馆会为台湾大学生承办一系列活动,并举办讲座。并且组织在杭高校大学生参加大运河考察社会实践活动。The first characteristic is that the high-tech adds luster to the ancient Canal.Combining the record and high-tech by using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t vividly records visions of Prosperity in Grand Canal.It is in the top position of its kind in China.In addition, in every year’s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the museum will the several activities for the students from Taiwan and organizes the lecture.It also organizes the student in Hangzh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practice about a survey of Grand Ca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