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实效性的思考
初中英考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实
效性的思考
作为语言实践课,英语教学是一个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有机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应是一切活动的中心。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的途径
1.努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前提;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提供必要的保证,而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助于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从容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保障,是成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参与实效性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做到“吃透两头”,即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可小觑。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了解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兴奋点,使日常的教学能合他们的“胃口”,并附以恰到好处的表扬、适时的鼓励,让学生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3.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的、不同规模的、形式多样的、节奏多变的教学活动,且活动的指向明确,受众面广。如,在初一阶段可多些“动手动脚”“大喊大叫”“又蹦又跳”的活动,初二时则多些“相陪相伴”式的活动(如pair work,group work,chain drill等),初三时则理性思考的活动(如演讲、辩论等)可多些,让每位学生在能力所及范围内饶有兴致地、目的明确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变得乐于参与、渴望参与。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教材中“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时,让学生观看两段有关环境的对比录像后,可以设置自由讨论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话题,可以自由选择与同桌讨论或参与四人小组讨论,讨论的话题如下:
(1)What kind of environment do you enjoy?Why?
(2)Do you think the environment in Hangzhou is good enough?What about the environment in our school?
(3)Do you think it is our du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Would you like to do your best?
(4)What shall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make it more beautiful?
话题刚出现,学生就激动不已,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在十分钟后的交流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要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列举了校园及杭州城里存在的种种污染现象及其危害。当回答我们该怎样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时,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但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主动积极地参与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进行了发散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师精心设计的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同时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同学之间存在不同看法并引发争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
4.对于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密切关注,仔细聆听,并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要因人而异,视活动的难易而有所不同。评价可以由老师实施,也可有学生参与。通过评价,使学生明了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成功能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的动机,能持久其参与的积极性;适当的失败亦能促使其调整学习方法,在挫折中寻找成功的机会,并期待在下一次的参与中取得成功。这样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其实效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新课程深入人心的今天,探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实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当每位教师都能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时,当每位教师都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效参与时,又何愁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呢?
第二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实效性的思考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实效性的思考
作为语言实践课,英语教学是一个由教学主体、教学客体和教学环境有机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应是一切活动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况将对英语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记笔记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像一只只“口袋”被动地接受着老师的“倾倒”。这种学习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扼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样的定位强调了学生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令许多教师困惑的是:学生参与的机会多了,课堂热闹了,可教学效果仍然不尽人意,学生的能力仍未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经过仔细的观察与深入的分析,笔者以为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过多地关注了学生参与的量,而忽略了参与的质,即参与的实效性。如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在切实提高学
生课堂参与实效性上下功夫。
一、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的因素 1.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只是被动地参与
兴趣是人们积极从事实践活动,不断获得认识,开阔眼界从而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推动力量之一,在人的全部生活过程中,在人的各种活动领域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钻研,主动阅读有关书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在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更明确,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就会变得更强烈,参与的实效性也就不言而喻了。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在课堂上经常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有时在教师的要求下勉强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的被动参与往往有赶鸭子上架之感,让学生有太多的不情愿、太多的忐忑、太多的尴尬,其结果往往是磕磕碰碰、草草收场。这样的参与不仅难以实现教师预期的目标,还可能使学生因此对参与产生恐惧。这有何实效可言呢?
2.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只是盲目机械地参与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些学生习惯了“接受”式的学习,面对课堂上教师设计的各种需要其亲身参与、体验的活动、游戏、操练等,表现得无所适从,缺乏对活动实质的把握,缺乏独立的思维活动,只是盲目地跟从、模仿,只会以指定的方式参与指定的活动,机械地“游荡”于活动间。这样的参与,其实效性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3.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雷同,使参与显得乏味
单调、雷同的教学形式折射出的是教师创新意识的淡薄、创新能力的欠缺。缺乏创新氛围的教学,是令人乏味生厌的,其生命力是短暂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可以想像的,参与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4.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缺乏梯度,使参与显得尴尬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力类型、思维特点和个性特点,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这是我们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客观基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计能满足不同层面学生需求的、能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往往出现教学活动缺乏挑战性或曲高和寡的局面,进而使学生的参与处于两难的尴
尬境地,最终影响参与的实效性。
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的途径
1.努力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参与的实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前提;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提供必要的保证,而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助于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从容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综合能力与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是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保障,是成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参与实效性的基础。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教师首先要做到“吃透两头”,即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固然重要,但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可小觑。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了解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兴奋点,使日常的教学能合他们的“胃口”,并附以恰到好处的表扬、适时的鼓励,让学生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3.从教材及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的、不同规模的、形式多样的、节奏多变的教学活动,且活动的指向明确,受众面广。如,在初一阶段可多些“动手动脚”“大喊大叫”“又蹦又跳”的活动,初二时则多些“相陪相伴”式的活动(如pair work,group work,chain drill等),初三时则理性思考的活动(如演讲、辩论等)可多些,让每位学生在能力所及范围内饶有兴致地、目的明确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功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变得乐于参与、渴望参与。例如,在教学初中英语教材中“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时,让学生观看两段有关环境的对比录像后,可以设置自由讨论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话题,可以自由选择与同桌讨论或参与四
人小组讨论,讨论的话题如下:
(1)What kind of environment do you enjoy?Why?(2)Do you think the environment in Hangzhou is good enough?What a
bout the environment in our school?(3)Do you think it is our duty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Would you like t
o do your best?(4)What shall we do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make it more beautiful? 话题刚出现,学生就激动不已,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在十分钟后的交流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要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列举了校园及杭州城里存在的种种污染现象及其危害。当回答我们该怎样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时,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但都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学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主动积极地参与了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进行了发散性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师精心设计的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打开思路,同时我们还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同学之间存在不同看法并引发争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由知识到技能的转化,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
4.对于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密切关注,仔细聆听,并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要因人而异,视活动的难易而有所不同。评价可以由老师实施,也可有学生参与。通过评价,使学生明了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成功能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的动机,能持久其参与的积极性;适当的失败亦能促使其调整学习方法,在挫折中寻找成功的机会,并期待在下一次的参与中取得成功。这样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其实效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在新课程深入人心的今天,探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实效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当每位教师都能关注学生课堂参与实效性时,当每位教师都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效参与时,又何愁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不到培
养和发展呢?
第三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新理念、高效率”课堂展示活动,是一项长期工程,目的是促进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我们常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质量,而是要高质量,怎样才能实现“高质量”,还是要看课堂40分钟的效率和质量。《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第十三条明确要求要“提高课程计划实施质量和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率”。学生的课业负担“减”了,教师的课堂效率“加”了,做好了这对“加减法”,素质教育才算真正落实。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反思两点:其一,“实效性”如何界定?通过学习,我认为“实效性”指的是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效性不仅指效率,还包括质量,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体,讲“实效性”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为代价。二是实效性不仅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还包括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脱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将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学习实效性。
其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就是要“实心实意、实话实说、实事就是”。以语文教学为例,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要“实”,指的是确定的教学目标要鲜明、具体、实在;阅读过程要“实”,指的是教学中解决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要实,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要“实”,指的是指的是语言要素要落实,字、词、句段的理解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解决。能力训练要“实”,指的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的落实。要知道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出来的。教师情感要“实”,要纯真、朴实,没有丝毫的虚情假义、装模装样。教师言行要“实”,要恰到其分,恰到好处,没有半点的娇揉造作、弄虚作假。
“课堂展示”活动是有利于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我们展示的是“原生态的课”,而不是“做秀”的课。“课堂展示”活动对于讲课的教师来讲是一次历练,也是大家学习、研究、提高的过程,是大家共同研讨的,是集体的智慧。对听课老师来讲则是一次观摩学习,启发思考的过程,也是促进交流研讨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手段,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好处。一直以来,王校长多次提到要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我想,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海绵吸水的精神,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不分时间,不顾面子,不怕献丑,虚心向他人学习,积极地、无私地参与到研究中去。每个人的学习劲头足了,教研组活动落实了,高效了,建设“学习型”校园才有了保证。
素质教育改革给了我们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实验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肥沃的改革土壤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今天的耕耘,一定能为明天编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画卷!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几年来,学校围绕课程改革做了许多工作。每学期的教学专题研讨、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评优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减少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使教师的“投入”与“产出”能成正比,用最少的“投入”换得最大的“产出”。
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我们感到目前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是困扰我们提高质量的主要原因。在此问题上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如果我们能把此问题解决的好一些,教学质量相信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那么,影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呢?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我这样说,可能有些老师不服气:“我们每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都有呀,有的还就是按教学参考书写的,怎么不行?”不错,老师们是写了,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忘了你的教学目标,随意性比较大。常常混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差别。目的是你要达到的地方,是终极点,目标则是这中间的一个一个的站点。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你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我们有些老师的教学目标叙写用在那节课都行,可谓“放之四海皆真理”。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老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我在听课中曾有意识的统计过4位老师课堂提问的情况。一堂课,最多提问11次,重复问题 3个,真正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即“必须经过仔细推理得出”)共6个,人均1.5个;“需要通过回忆得到答案”的问题共6个;共提问学生43人次,其中“提问后请自愿回答的人”30人次(却都集中在两三个学生身上),“请不自愿回答的人”13人次。可见思考的力度与广度都不够。老师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会了、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更少关注,不提问,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本生动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3、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调动不爱发表意见学生的积极性等,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无效。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地点思维力度。
4、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够,过多的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造成了教师辛苦而无效。
5、对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如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如何体现层次性;如何在课堂中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6、课堂教学组织不佳。部分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够,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把握不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课堂实效性呢?归纳老师们成功课堂的经验,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兴趣,首先得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后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有趣的事例中去。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我们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们的情绪。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
教育改革的方向、目的,就是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而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强调学生主体化和个性化,只有主体化、个性化才能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
作为“导演”的教师,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任务就是努力使得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在下列情况时容易达到此项目标,它们分别是:有兴趣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对自己有更高期待时、对教师充满热爱时。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关注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行动指南,以提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目标,通过有效的行为养成,充分重视感情交流,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时间、空间逐步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没有时间、空间,主体化和个性化就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学生应该参与什么?
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计划和教材的内容,制定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把它分解成子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上,这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目标的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乐意去做自己不明不白的事情,所以学生参与的第一要素就在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目标的认同性上。这种认同,就是教师把预想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并通过启发、说明等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统一和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
其次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倍至。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否则,教师孤掌难鸣。
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名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境界。可是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舞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肤浅,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活动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须动脑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讲作者及主要人物、词语的注音、解释,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参与,没有体现出深入性,没有展现参与的实质意义,只是被动地应付。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最后是结果评价上的接受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教学的质量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评定,以利于下一步调整改进。评价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激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可和接受这种评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各种活动的失败,评价才会成为下一步活动的动力和标尺,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出现异议或反感,就会消弱其参与的积极性,给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是容易的,我们的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我们的教学过程评价,不但要积极评价优秀学生,还要从那些没有回答好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让他们逐步学会,(当然,对不足也要客观的指出,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学生现有的水平,不要将教师的预想结果强加给每一学生)。总之,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变化,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功夫。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一是靠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要备课充分,适合学生的认真能力和需求;要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有恰当、适度的检测和评价。二是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坚持钱梦龙先生“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法”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互动探究的实效性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互动探究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有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内在的动力得以调动起来,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教学中,为了能培养出敢于探究,富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人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一、创设合理、有效地探究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要达到互动探究的有效性,学生首先需要一个温馨和谐、平等安全的心理环境,需要一个有利于观察、思考、实践的自主探究环境,需要一个充满好奇疑问的问题环境,需要一个与伙伴教师互动合作的交流环境。创设学习环境要遵循“实效性”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创设诸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以童话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星期天,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小松鼠边采边玩,到太阳快下山了,才采了 4个。松鼠妈妈采得又快又多,数了数有25个。”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这样教学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了一只拴在木桩上的小羊,提出问题:“你知道小羊能吃到草坪上多大面积的草吗?”引发学生思考,认识到只有知道了如何解决圆的面积才能求出小羊吃草的面积,从而激发学生想办法解决圆的面积求法,唤起探究的欲望。
二、合理的设计操作探究活动,保证学生互动探究的有效性 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探究目标制定的有效性。探究目标制约着探究活动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要注重探究目的的有效性就必须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合理的探究目的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如果设计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不明确,则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例如探究活动的目的设计较低,则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在活动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使得开展的探究活动毫无价值。如果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设计的过高,不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则学生很难在有效的时间里得到探究的答案。过高过低的探究目的都会影响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如何尽量避免这种无效的劳动,合理设计学生探究活动呢?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的安排加以删减和调整,使安排的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更接近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使探究活动的价值更趋于合理化,更加具有实效性。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圆周长的意义,在操作中探究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然后利用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圆的周长。按照教材的安排有三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我在第一次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没有给学生合理的设计操作探究活动。结果学生自己准备的圆,纸质比较软,在直尺上无法滚动,想在圆的周围围上一条线也很不容易,再加上圆的大小不一,给计算上也带来了很大困难,致使学生的探究低效,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重新设计了操作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准备直径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也不让准备毛线或细绳了,而是直接用透明胶带轻轻的在圆的周围粘一周,慢慢的揭下,测量周长。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按照要求有序的操作着、探究着,交流着。这次探究活动的合理设计使学生的互动探究达到了实效。
三、采用的教学形式要有助于学生的互动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采用的教学形式要有助于学生的互动探究,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亲历数学化的过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经验,教师在让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猜测为个位上是3、6、9的数)然后,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100以内的数表上圈出3的倍数,怎样能圈的快。很明显一个人完成等于要计算100道口算,这样使学生想到小组分工合作可以节省时间,促使学生合作互动,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如在我校这次“三课”达标活动中任继敏老师在教学《认识几十》时,以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游戏情境引入,比赛捆小棒,提出要求:10根一捆,比在1分钟内谁捆的最多。老师计时,1分钟到了,老师宣布停止,让学生汇报一下自己捆了几捆,是几个十。然后要求同桌2人把自己捆的小棒凑到一起,看有几捆,是几个十。四人小组凑到一块,6个人凑到一块,数数有几捆,是几个10……这样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要求,设计学习的情境。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脑子中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有益念头,向预定的目标探索前进。让学生有咀嚼的兴味,使他们能够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互动探究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理解了整十数的意义。
四、抓住课堂生成的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互动探究。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探究的出发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用数学问题的魅力引发学生探究的需要。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提出适当的探究问题,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探究数学知识注入活力。如面对探究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进行科学的论证,得出正确结论。在探索中鼓励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巧妙地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调整,使解决问题策略得到提升。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这时教师适时提出一个问题:通过测量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说明什么?(测量的方法会产生误差)接着追问:那现在我们能说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呢?使得学生进一步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生活背景不同,认知个性不同,课堂上孩子们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问题,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会各俱情态。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许多“错误”资源,错误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应用错例,及时地放大错例,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杜绝旧病复发。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错、议错、辨错这一互动探究的过程,生成的知识、技能就更牢固。由于这种学习是学生自发产生的,如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判断身高和体重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学生意见有分歧,我没有立即做出反应,而是让学生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给学生搭建了互动探究的平台。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各自阐述了理由,明白了在某一时期人的身高增加,体重也会跟着增加,但每次增加的值不一定,也就是体重和身高的比值不一定,所以身高和体重不成正比例。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互动、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学生如同拾麦穗的孩子,老师就是麦田的守望者,及时的将走出田埂的孩子拉回到麦地里。
第五篇: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回顾几年来新课程改革所走过的路,以科学研究的精神来分析当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每一门学科教师的职责。严格地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有效、全面提高全体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关键措施之一。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怎样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发挥教师自身才智所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其注意力集中、锻炼活跃、记忆深刻,真正提高课堂效益,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教师始终在努力探索的问题。然而,根据调查、了解,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很多体育课堂存在着低效率的情况。下面,仅从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角度谈谈如何利用学生有限的课堂锻炼时间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一、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现状分析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经常体现在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上。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而“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过度的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和干预。具体而言,低效的体育课堂教学有以下特点:
1、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教师将三维目标割裂,教学目标空洞、泛滥,形如一盘散沙,不切合实际;教学内容安排随意,设置过多,没有主要内容,重点不突出。有的课堂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2、在教学形式上,所谓的参与、合作、探究活动的背后,透露出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被动式地进行“讨论”,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更重要的是淡化了体育的本质——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安排锻炼,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的教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华而不实,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3、在教学理念上,课堂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
4、在教学态度上,依然存在严重的“放羊式”教学现象……
二、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根本的就是关注课堂质量、课堂效率——质量和效率筑起体育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那么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如何着手呢?具体措施及要求如下:
1、教学目标要有效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落实三维目标,才有可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结合当今社会体育热点,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以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体育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练习,这些都是教学目标有效性的评判标准,或者说是选择课堂教学内容的行动指南,具体来说:要多从学生已有的运动基础、生活经验、生理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内容,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但凡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取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小学体育教学同样应讲究预设与生成,讲究“最优化”的锻炼效果。曾经看到一些课,一节新操的动作老师示范了又讲解,讲解了又示范好多遍——正面、侧面、背面示范都用上了,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真正给学生思考和练习的时间太少,直到临下课时才说:课后要多练练今天教的技术动作。一是造成学的新知识少,二是练习密度不够和运动量不足。无效的预设导致生成低下,这种教学效益太低。
3、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感知运动的过程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尝试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掌握运动技能,并在亲历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具体措施和要求如下:(1)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2)创设探究学习的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3)体育锻炼小组实行动态编排小组,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4、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是:要创设体育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创设有价值的体育活动情境、创设美丽的童话情境——如“蚂蚁搬家”游戏的设计、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创设源于体育运动本身的问题情境等。
5、问题的设置要有效
问题的设置既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又要灵活,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无效提问的发生。
6、抓好双基、适度训练
抓住运动技能的本质教学是体育教育永恒的话题,学生通过技能学习增强体质,并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技能必须形成。时刻应该反思以下问题:通过体育训练,学生的运动技能得到提升了吗?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是否得到发展?是否渗透体育的历史文化教育,提高了体育素养。
7、教师的语言要有效
(1)语言要准确。体育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讲解,引导,总结,还是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是精准的。例如:体育课中往往涉及游戏方法、规则的介绍,常常发现有些老师在此耽误了大量的时间,出现介绍冗长、顺序或表达错误、重点没有突出等现象,介绍完了学生还一头雾水,游戏活动当然就显得混乱、低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提高语言表述能力,避免语言不准确,或者是知识性的错误表达,而后去重述或者纠正的现象发生。
(2)语言要简洁。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三、教学理念与艺术——把握前提,增添动力,点面结合1、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来自于老师的责任感。只要发现不守纪律的现象,应及时有效地制止,课后及时批评教育,避免养成不良风气。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相互管理的能力。课堂上师生平等,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和锻炼热情,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运动,为他们设置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2、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首先要充满热情、全身心投入,加强对体育运动的宣传,引导学生欣赏体育赛事转播,在校内经常性的组织一些竞赛活动,使他们耳濡目染,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上课时更以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和行动去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使他们迸发学习的激情,在老师的点拨下成为学习的主人。
3、点面结合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体育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允许存在差异,不搞一刀切,要努力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体育教育。人先天的体质差异并不大,对待差生首先让他们看到与同龄之间的差距,帮他们寻找问题的原因、学习的方法,教育他们加强锻炼,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缩小差距,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也挺“棒”,克服自卑心理,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对于优生,告诉他们不骄不躁,不满足于现状,引导他们寻找追赶的目标,使他们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进一步让他们理解认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总之,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已是一种世界趋势,但是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不断创新,不是忽左忽右的运动。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冷静地看待课改,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教学传统。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李家小学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