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教案4(推荐)
模块四 生物旅游资源及鉴赏讲解
生物是自然界最具活力的组分。在地球上没有生物出现之前是寂静的、单调的,生命的出现使地球上有了生机,有了色彩。生命演化至今,丰富多彩的生物使地球生机盎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物以其特有的方式和作用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进程。
课题一 生物旅游资源认知
一、生物旅游资源
(一)生物旅游资源的概念
生物是地球表面有生命物体的总称,是自然界最具活力的群落,它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据统计,现今被发现、记载并定名的生物体约有2000000种,这使得自然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物景象。作为旅游资源的生物,主要是指由动、植物及其相关生存环境所构成的各种过程与现象。
生物旅游资源以其复杂的形态和由其自身生命节律所表现出的变化性构成了旅游景观的实体,是自然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的类型。
(二)生物与旅游的关系
生物具有构景、成景、造景三个方面的旅游意义。
1、构景
构景指的是生物以其美化环境、装饰山水的功能而成为构成旅游景观的一大组分,失去生物,旅游景观便会因此失去魅力。有的人将植物比作大自然的毛发,“峨嵋天下秀”的“秀”,指的就是在起伏流畅的山势上由茂密 植被所构成的色彩葱绿、线条柔美的景观特色;“青城天下幽”的“幽”,指的是在深山峡谷中茂密的植被更增加了其景深层次,使人产生幽深、恬静的美感。有人将动物比作大自然的精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的就是主要由猿声而构成的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观。“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所形容的都是由生物美化环境的功能所构成的美景。人们早已认识到生物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生物进行园林建筑、装点城市。
2、成景
成景指的是自然界中由动植物本身的美学价值引起人们的美感,吸引游客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而形成的旅游景观。动植物的成景作用源于其形态和生命过程的美、奇、稀的特征。从生物的形态上看,不少植物的花色之艳、花姿之俏,不少动物色彩艳丽、体形奇特、鸣声悦耳,此为“美”;不同环境有不同的生物,致使热带动植物对于温带的人来说充满奇特之感,此为“奇”;世界上数量稀少而又极具科学考察和观赏旅游价值的生物,被视为无价之宝而倍受人们宠爱,如我国的大熊猫,此为“稀”。从生物的生命过程来看,植物随季节变化形成的春季观花、秋季赏叶,动物随季节迁徙形成的蝴蝶谷、天鹅湖等,都能成景。
3、造景
造景指的是人们根据生物的特征,将野生生物驯化后进行空间移置,在新的空间创造出新的具有旅游价值的景观。通过人工营造环境,将各地的植物活体汇集一园形成的植物园,具有较高的科学考察、探奇、观赏、娱乐价值,如英国邱皇家植物园、美国阿诺尔德树木园、加拿大蒙特利尔植物园,中国的北京、中山、华南和西双版纳等植物园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人类驯化并栽培和养殖的生物形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态景观,为大自然添景增色,如极有韵律的梯田、麦浪滚滚的丰收景象、万亩油菜花的壮美、硕果累累的果园等景观,历来为人称颂,成为田园旅游美景。
二、生物旅游资源的特点
(一)生命性
是指生物具有生长繁殖、衰老死亡、开花落叶、迁徙捕食等生命特性。它是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是旅游资源中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类型。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地质、地貌、水文等要素都属于无机物,由它们构成的风景景观,也有动、静的变化,但这种动态变化主要是在内外营力作用下的自然运动过程,是无生命的。而动、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它们的存在给自然界增加了生命的活力。如青海湖鸟岛上的成千上万只禽鸟,使原本孤寂的荒漠景观变得热闹非凡、生机盎然。
(二)丰富性
丰富性指生物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地球上任何地方,无论是陆地或海洋,无论是天空或地下,都有生物存在,而且生物种类、自然生态系统均丰富多样,都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再加上各地区 人工创造的各具特色的生物景观,使地球表面广泛存在着丰富的生物旅游资源。
我国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包括不少特有、独存和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珍稀物种。据统计,目前我国有高等植物30000多种;维管束植物约有27150多种;独有的树木50多种,其中银杏、水松、水杉、金钱松、银杉被称为“植物的活化石”。我国的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有陆栖脊椎动物约2000多种,其中鸟类约有1189种,兽类近500多种,爬行类约有320多种,两栖类约210多种。世界上有不少陆栖脊椎动物为我国特有或主要产于我国,如丹顶鹤、马鸡、金丝猴、羚羊等。还有一些属于第四纪冰川后残留的孑遗种类,如大熊猫、扬子鳄、大鲵、白鳍豚等,都是极为珍贵的物种资源。
(三)观赏性
观赏性是由生物的色彩、形态、发声、习性、运动等特征引起人们美感的特性。这一特性也正是生物成其为旅游资源的根本所在。观赏动植物的色彩是最引人注目、最具感染力的。云南的一棵万朵山茶树被誉为“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边天”,十分壮观。北极熊雪一样洁白的皮毛;鸟类清脆、婉转的鸣啼声,使大自然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猛虎下山、鱼游水中的生物运动曾令不少人浮想联翩。
(四)季节性
季节性是指生物随季节变化而发生的形态和空间位置变换而形成季节性旅游景观的特点。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植物开花,如冬天的梅花、秋天的菊花等。不少植物的叶色也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如银杏的叶子,春夏季为绿色,秋季为黄色。一些动物的毛色也随季节而变化。如雷鸟在冬季为了与雪地的颜色保持一致,它的羽毛会退变为白色,作为防御敌人的保护色。许多动物如候鸟、蝴蝶、驯鹿等,为寻找更好、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会随季节有规律的迁徙,从而出现生物空间位置随季节变化的景象。
(五)再生性
是指由生物的繁殖功能、可驯化功能和空间移置性所决定,由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形成的生物景观的特性。这决定了生物的再生性和利用的可持续性。人们在生物的可繁殖性基础上,借助生物的可驯化性和空间可移动性特征,在局部改变生态环境条件,运用人工干预的手段将许多动、植物进行驯化、移植、饲养、培育,形成人工生物景观。如我国通过人力作用保护了濒危灭绝动物大熊猫和其生存环境,并将它作为珍贵的礼物赠送给许多国家,让更多人可目睹这一珍贵的“活化石”。
(六)脆弱性
脆弱性是指生物及自然生态系统受胁迫增大且在抗干扰能力上较为脆弱的特点。动植物都是有生命的物质,灾害性环境变迁,会使不少生物死亡甚至整个物种绝灭,如地质时期白垩纪时灾变环境,使称霸一时的恐龙绝灭。人类过度地干 扰破坏也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物种的绝灭。如原始的刀耕火种,烧去茂密树林,使动物失去栖息地而影响其生存,土地失去植物根系的固着导致水土流失,这种遭破坏的生态系统必然失去其旅游美学价值。由此可见生物旅游景观是极为脆弱的,在开发利用上只宜提倡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生态旅游。
(七)特色性
特色性指的是生物受地域分异规律控制而形成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生物景观的特点。可以说地球上不存在环境完全相同的地区,地区之间多少存有差异。环境的地区差异,大尺度的遵循纬度地带性、干湿差异性;中尺度的遵循垂直地带性;小尺度的遵循地方性等地域分异规律。生物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生物。热带的植物叶大、常绿、秋冬不落叶,寒带的植物多为针状叶,秋冬落叶;热带的动物皮毛不如寒带的厚。各个地方都存在适应当地环境的生物奇观。人们一提到热带,就联想到陆地上茂密的热带林、独树成林的大榕树、大象和孔雀,海洋中的热带观赏鱼;提到两极就会联想到北极的北极熊、南极的企鹅;提到澳大利亚就会联想到袋鼠;这一系列的“联想”都来自各地特色生物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的自然反映。
(八)冶情性
生物的某些特征中蕴藏着某种备受人们推崇的精神,能够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这就是生物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所在。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不畏严寒的精神,成为人们不畏逆境的精神支柱;孔雀和大象成了傣族人民对美丽和威武追求的象征;不少动植物因其精神价值而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象征,国花、国鸟、市花都寄托着人们的某种精神追求。
三、生物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植物旅游资源
1、观赏植物
根据观赏植物中最具美学价值的器官和特征,将其划分为观花植物、观果植物、观叶植物和观枝冠植物。
(1)观花植物
花是植物中最美、最具观赏价值的器官,花色、花姿、花香和花韵为观赏花卉的四大美学特性。
世界名贵花卉资源极为丰富,如朝鲜的金达莱花、坦桑尼亚的丁香花、奥地利的白百合花等。其中有些花卉极具有观赏价值,如日本的樱花、荷兰的郁金香和我国的十大名花等。
①我国的十大名花
中国具有数以万千的奇花异卉,1986年1月至1987年4月,由上海园林学会等单位发起,通过全国4万余张选票选出了“中国十大传统名花”:牡丹(万花之王)、月季(花中皇后)、梅花(群花之冠、雪中高士)、菊花(寒秋之魂、花中隐士)、杜鹃(花中西施)、兰花(花中君子、空谷佳人)、山茶(花中珍品、花中妃子)、荷花(水中芙蓉)、桂花(金秋娇子)、君子兰(黄金花卉)。
梅花。梅花又称春梅、红绿梅和干枝梅等,属蔷薇科落叶乔木,原产于我国,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在漫天飞雪、万花凋零时,唯有梅花傲然挺立、淡雅悠然,是寒冬唯一的观赏名花。梅花神、色、韵、姿、香俱佳,自古就是观赏名花,我国栽梅、赏梅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许多赏梅胜地。浙江余杭超山的“十里梅海”,素有“超山梅花天下奇”之誉,梅林中两株古梅,一唐一宋,尤为珍贵;苏州邓尉山素有“梅花甲天下”的美称,被誉为“香雪海”。此外,昆明黑龙潭、广州罗岗、闽西十八洞和歙县多景园等都是闻名遐迩的赏梅胜地。
牡丹。牡丹又称洛阳花、木芍药、百两金和富贵花等,属毛茛科落叶小乔木。牡丹原是我国西北深山中的花草,南北朝时,人们将其引种作为观赏植物。牡丹长期以来被看作是幸福、繁荣的象征,它以其花大形美、雍容华贵、气味芳香而获得“花中之王”的美称。河南洛阳、山东的菏泽是我国著名的牡丹产地。每年“牡丹节”期间,洛阳游人如织,盛况空前。近年来,菏泽建立了“曹州牡丹园”、“百花园”、“古今园”等牡丹种植园,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旅游者前来观花赏奇。近年来,作为专项旅游产品的“花展”,受到游客们的青睐。例如从 1983 年起,洛阳每年举办牡丹花会,吸引了四海宾客,真是举城轰动,万众欢腾。正如白居易诗云:“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荷花。荷花别名莲花、芙蓉等。2500多年前,荷花就以叶大青翠、花大色丽,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成为宫廷、园囿和私家花园的珍贵观赏花卉。今天,辽宁金县和新金县沼泽地还有千年古莲花;东北兴凯湖莲花河附近有大片野生荷花,都被列为保护之列。我国荷花分布很广,以武汉东湖、杭州西湖、嘉兴南湖、湖南洞庭湖等赏荷、育荷最为出名。
②日本的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东京的市花。日本樱花有300多个品种,分为白、黄、绿、粉、淡红等多种颜色,其中有一种五色樱,花瓣有五种色彩,其形美不可言。由于受光照、水分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遍布日本各地的樱花,开花时间各不相同,每年,不少游人都不惜财力、精力赏遍各地樱花。
③荷兰的郁金香
荷兰有“欧洲花园”之称,其花卉中郁金香最为出名,也是荷兰的国花之一。郁金香从土耳其引进到荷兰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引进之初,品种极为单一,直到17世纪30年代,由于“疯狂的郁金香贸易”,才使其身价倍增。经过数百年的培育,现已有700多个品种,每年有80%的花卉出口远销到世界100多个国家,让更多的人可以目睹郁金香迷人的风采。
④奇异花卉
奇异的花卉,往往以奇特的美吸引着旅游者。奇异的“奇”是指某种独一无二的特征。如花最大、最古老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热带森林中的大王花奇大无比,直径约1.4米,最重超过5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王莲,直径2—4米,可负载20—30公斤的小孩儿,是世界上最大的莲。
⑤国花、市花
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花卉,被作为某种性格特征和理想、愿望或民族追求的象征,而成为国花、市花。如英国的国花是玫瑰;泰国的国花是睡莲。我国的国花有“一国二花”、“一国四花”之拟,“二花”指牡丹和梅花,“四花”则是按四季排列的牡丹、荷花、菊花、梅花。我国不少城市也确定了市花,多数城市的市花为一种,也有不少城市为两种,如北京——菊花、月季;上海——白玉兰;南京——梅花;西安——石榴、月季;昆明——茶花等。
(2)观果植物
果实是丰收的象征,成熟的果实以其色彩、形态、美味吸引着人们。果实的颜色完备大自然七彩之色。观赏果实的色彩以红紫为贵,如苹果、桃、李、荔枝、山楂、樱桃等,黄色次之,如杏、梨、橙等;果实的形状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篮球,如西瓜,有的小如指甲,有的为圆形,也有的为自己独 特的形状,如梨形;论其味道,甜、酸、香、苦、涩,真是各具风味,且大多数果实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备受人们青睐。集色、形、味为一体享誉世界的十大名果为:榴莲(果中之王)、西瓜(瓜中上品)、中华猕猴桃(超级水果)、梨(百果之祖)、苹果(记忆之果)、葡萄(水晶明珠)、柑橘(美味佳果)、香蕉(长腰黄果)、荔枝(果中皇后)、菠萝蜜(微花巨果)。
(3)观叶植物
叶是植物的生命之源,其品格是创造、是奉献。观叶主要观叶色,虽叶之本色为绿色,但大自然中不少植物叶色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极高的观赏价值,即季相观叶植物;不少植物终年具备似花不是花的彩叶尤为美丽。19世纪末以来,欧洲兴起温室庭园栽培彩叶观赏植物,随后普及全球,故有“人们喜花,更爱叶”的说法,古人也有“看叶胜看花”的诗句。
(4)观枝冠植物
树木的枝冠之美主要由树冠外形和棱序角决定。树冠是树木外围线所包围的部分,其形态有尖塔形、柱形、伞形、卵形、球形、杯形、波形、下垂形、被覆形等,其中如冲天柏的塔形和如垂柳的下垂形较美;棱序角即枝与树干的夹角,一般为 10°-180°,30°-40°为常见枝序,棱序角 10°左右的上向形的美国白杨、棱序角 90°左右的水平型的雪松和棱序角介于 90°-180°的下垂型柳树,均具有极高观赏价值。如雪松被誉为“风景树的皇后”。
2、奇特植物
奇特植物即与人们日常认识的一般植物所不同的植物,以其独特的或地球上绝无仅有的某一特征而闻名。“奇”即“怪”,这里所说的奇或怪是指相对于某一自然环境下的人们而言。如充满植物奇观的热带森林植物,对于生活在热带的人们来说,习以为常,一点也不觉奇,更无怪之感。对于温带、亚热带等地区出游的游客来说,热带植物确为奇观。奇特植物的另一层含义还包括诸如最高、最古老、花最大等在地球上绝无仅有的某一特征而闻名的植物,即世界之最植物。云南马县的钟表花,花的最外层是白色的花瓣,像表壳;第2层是排列整齐的无数细须,中间为紫色环,像表盘;第3层有3片翘起的黄色花蕊,中间又伸出3根棕色的“针”,如同于时针、分针和秒针。
世界著名的植物奇观如:(1)结“面包”的树——面包树(2)产“大米”的树——西谷椰子树(3)流“糖浆”的树——糖槭(4)分泌“奶汁”的树——奶树(5)洗衣树——普当(6)灭火树——梓柯树(7)气象树——青冈栎(8)变味果——神秘果(9)大胖子树——波巴布树(10)绿色水塔——纺锤树 世界著名的植物之最如:
(1)最高的植物——杏叶桉,澳大利亚草原上的杏叶桉,一般树高百米左右,最高竟达156米,比美国巨杉还高14米。
(2)最粗的植物——百骑大栗树,地中海西西里岛的百骑大栗树主干直径达17.5米,周长55米,巨大浓密的树冠可容百骑人马遮阳蔽雨。(3)最大的花——大王花,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门答腊热带森林中的大王花奇大无比,直径约1.4米,最重的超过50千克。
(4)树冠最大的树——榕树,“独树成林”的榕树闻名世界,孟加拉的一棵榕树树冠投影面积竟达一万平方米之多,可容纳几千人在树荫乘凉。
(5)最轻的树木——轻木,南美洲厄瓜多尔的轻木树生长速度特别快,植株的各部分都异常松软,干燥的轻木比重只有0.1-0.25。
(6)最古老的树——银杏,远在2亿7千多万年前银杏就开始出现,1亿7千多万年前与恐龙一起称霸一时,而今恐龙早已绝灭,银杏仍然独存在我国,被誉为“活化石”。
(7)植物的老寿星——龙血树,非洲西部加那利群岛的俄尔他岛上有一棵树,受伤后会流出暗红色树脂,称为龙血树,其树龄至少有八千岁。
(8)最长寿的种子——古莲子,在我国辽宁省金县的深泥炭层中挖出的古莲子,寿命长达830-1250岁,经处理后仍能发芽、开花和结果。
(9)最小的有花植物——微萍,我国南方池塘水面上生长的微萍很小,只有四分之一圆珠笔芯大,其花小如针尖,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10)最孤单的植物——独叶草,在中国的云南生长一种植物,仅有一片叶子,真是孤单到“独花独叶一根草”。
3、珍稀植物
自30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生命起,植物物种的产生、发展和灭绝始终是绵亘不断,新的物种不断产生,老的物种不断走向绝灭。在生物发展史中曾经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物种毁灭,在地质历史的白垩纪很多植物随恐龙一起绝灭,第四纪冰川的移动也造成大批植物的毁灭,只有为数极少的植物物种幸存下来。随着环境的变迁,有的植物甚至不能自然繁殖濒临绝灭。这些珍稀濒危植物是人类保护的主要对象,同时这些植物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在整个世界兴起的旅游大潮中都受到游客的青睐。
世界范围内种类个体和分布面积极为有限、本身又具有独到特征的植物珍品,各国均视为国宝,现列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
(1)神奇的莲中王——王莲,生长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莲,直径2米多,最大可达4米,圆形,叶缘向上卷曲,浮于水面,可载二、三十公斤重的小孩也不沉没。
(2)古老的活化石——水杉,1946年在我国四川发现一株水杉,称为“古老的活化石”。(3)热带雨林巨树——望天树,1974年在我国西双版纳发现一种异常高大的树木,比周围其他乔木高出20多米,欲见其树冠须抬头仰望才能见,最高达80多米。
(4)蕨类植物之冠——桫椤,蕨类是古老的原始植物,现今的蕨类多为草本,桫椤(又名树蕨)是恐龙绝灭后留下的数量极为有限的木本蕨类,极为珍贵。
(5)奇异的长命叶——百岁兰,非洲西南部沙漠地区生长的一种矮树桩似的植物,整株植物只一对叶子,百年不凋,称为百岁兰。
(6)中国的鸽子树——珙桐,珙桐原产中国,初夏开花,花形奇特,似白色鸽子,随风而舞,极端漂亮,西方人引种后称为“中国的鸽子树”。
(7)最重量级椰子——海椰子,海椰子只生长在塞舌尔群岛上,果重可达25公斤,是世界上最重的坚果,海椰子果实虽可随海水流走他乡,却不能在异地定居。
(8)稀世山茶之宝——金花茶,1960年在中国广西南宁发现一种花呈金黄色的稀世之宝的金花茶,花色娇艳,分布面积狭小,数量极少。
中国的珍稀植物无论其珍稀程度还是数量,在世界上都占有瞩目的地位,上述八大世界珍稀植物中,中国的就占5种。在众多的中国珍稀植物中,据其保护价值的大小分为一、二、三类,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条例》,中国已公布一类保护植物8种,二类保护植物147种,三类保护植物212种。其中一类保护植物有:金花茶、银杉、桫椤(又名树蕨)、珙桐(又名鸽子树、水梨子)、水杉、人参、望天树和秃杉。这些植物除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外,也具有科学考察旅游和极高的观赏价值。
4、风韵植物
植物因其物种生长的环境不同,各具有其特殊的风韵,而成为人类社会文化中另一种事物或精神的象征者,称风韵植物。不少植物的某一器官如叶、花、果、枝和整个植株都有其独自的风韵。其中最具风韵的花,最受人们青睐,“国花”和“市花”成了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精神象征。不少植物以它蕴藏的吉祥之意为人们传情送意。
(1)叶之风韵
·坚贞——松柏,孔子《论语》中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高尚——松、竹、梅,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中有:“松、竹、梅 称岁寒‘三友’。” ·常荣——松、柏,素有“松柏长青”之说。(2)花之风韵
·高洁——梅花,宋代佚名《锦秀万花谷》中有:“曾端伯以梅花为‘清友’。” ·门生——桃李,古将桃李喻为弟子,用“桃李遍天下”形容弟子众多。(3)果之风韵
·思慕——红豆,唐代王维《红豆》诗中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寿考——桃,南朝宋王俭《汉武故事》中有:“王母曰:‘此桃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实’。”
(4)枝之风韵
·依恋——柳,《诗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柳柳依依。”用柳条飘动的依依之状来形容惜别之情,故有“依依不舍”之说。
(5)树之风韵
·长寿——椿,《庄子逍遥游》中有:“上古有椿树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潇洒——竹,唐代许昼《江南竹诗》有:“江南潇洒地,本自与君宜。”
5、树木(1)森林景观
在地球的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总面积为50亿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32.6%。过去和现在,森林都是陆地上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同时,森林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是保护环境、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主要的森林景观有以下几种。
①热带雨林景观
热带雨林是由耐阴、喜湿、喜高温的常绿树种组成,并具有丰富的附生植物和木质的藤本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热带雨林中丰富的植物资源和适宜的生存环境也养育了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类等动物种群。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东南亚地区。
②红树林
红树林是分布于热带和部分亚热带的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浸淹淤泥海滩上的一种耐盐的常绿乔灌木植物群落。它能起扩展滩涂、防御风浪潮汐袭击和保护海岸等作用。具有生态保护、经济和科学价值。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北纬32°至南纬44°之间。我国的红树林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浙江等地。其中,位于我国广西合浦县的山口红树林,于1990年建为生态保护区,是首批国家级海洋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发育在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湿润季风气候下的森林植被类型。其树种多为樟科、兰科、山茶科等。丰富的天然食物和良好的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物资源。如昆虫类、鸟类、猿猴类、爬行类等。
我国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主要用于保护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有“天然植物园”之称。④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指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其树种主要有栎、槭、桦树等,动物有鼠、鹿、狐、狼等。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西部、我国华北、东北及朝鲜、日本、北美五大湖和大西洋沿岸低地等地区;南美南端及大洋洲南部也有小面积出现。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不仅音乐闻名世界,森林也给人无尽的美感和乐趣。
(2)古树名木
古树名木是记录历史、指示环境变迁、展示生态特征的历史文物和科学资料,具有科学研究和旅游欣赏价值。古树名木具有两层涵义:第一,指那些以古老的树龄、珍稀的树种和独特的生理结构特征吸引旅游者观赏的树木。如银杏,远在27000万年前就开始出现,17000多万年前与恐龙一起称霸一时,而今恐龙早已灭绝,银杏仍然独存于我国;金钱松又名金松,是我国独有的树木,也是著名的观赏植物。第二,指那些具有历史文化特性,或因名人手植,或因传说故事,或因其形态奇特而闻名的树木。这些古树名木多与庙宇、古建筑、古陵墓、山岳景象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成为旅游者观赏游览的重要内容。如孟加拉有一棵榕树,其树冠投影面积达1万平方米之多,可容纳几千人在树下乘凉,是世界上树冠最大的树;我国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相传是轩辕皇帝亲手所植,树高20米,树龄5000多年,至今挺拔苍劲,枝叶繁茂;山东曲阜的孔林,“因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储异树。”孔林现有古树2万多株,树龄多在数百年至两千多年,成为我国最大的名贵古树园。
浙江西天目山,古木参天,山上到处可见需数人合抱的柳杉、金钱松等,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誉。松树是人们常见的树种,但黄山松树冠扁平、飘逸多姿、针叶短密、苍劲古雅,其形姿和气势别具一格,被列为黄山“四绝”之冠。
6、草原 辽阔的草原既是优良的牧场,也是理想的旅游场地。人们在草原上可以骑马、骑骆驼、乘勒勒车,在观赏草原风光的同时,还可在牧民家中做客,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享受独特的草原风情。
(1)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热带稀树草原是一种以旱生、适高温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散生一些耐旱的乔灌木的植物群落。由于禾草的生长力高以及草原上植被稀疏开阔,有蹄类食草哺乳动物和一些大型食肉动物,如斑马、长颈鹿、非洲狮等多有分布。
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在世界同类植物中发育最典型、分布最广。(2)温带草原景观
温带草原是指由低温、旱生、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其植物种类主要由丛生禾草针茅、羊茅、须芒草等组成,也有散生的小灌木和多种双子叶杂类草,如豆科、菊科植物等。开阔的温带草原适宜善于竞走的大型食草动物生活,如野驴、黄羊、野牛和骆驼等。温带草原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我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有温带草原带分布。
内蒙古草原位于我国阴山以北,大兴安岭以西,是我国最典型的温带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平展坦荡,旷野无比,给人以无限情思,心旷神怡。
(3)高寒草甸景观
高寒草甸以温冷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草层低矮,盖度大,根系浅而密集。我国青藏高原上分布的高寒草甸,仲夏时节,百花盛开,水草丰美,还有乌黑的牦牛、矫健的骏马以及野驴、野牛、藏羚羊、旱獭等多种珍稀动物,构成了一幅别致、生动的高原风情。
(二)动物旅游资源
动物,在自然界中最具活力。与植物相比,动物能运动,会发声,通人性。不少动物的体态、色彩、姿态和发声都极具美学观赏价值,世界各地历来就有观赏动物的传统。在与环境的关系上,动物能主动改变其生活场所,形成壮观的迁徙现象。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类影响强度的加大,野生动物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在急剧减少。
1、观赏动物
观赏动物是指动物的体态、色彩、运动和发声等方面的特征能引起人们 美感的动物。根据观赏动物的主要美学特征将其划分为观形动物、观色动物、观态动物和听声动物。
(1)观形动物
动物的体形可说是千奇百怪、各具特色,特别是一些体形奇异的动物,蕴藏着一种气质美。如虎,体形雄伟,给人以王者之气概,我国的东北虎颇有山中之王的气度;雄狮,体形高大,毛色壮观,发威时头部之毛发根根竖立,其王者风范一点不亚于虎之下;腿修长、头高昂的长颈鹿的体态给人以典雅华贵的感觉;四腿如柱,身躯魁梧的长鼻子大象,虽大却不称王,给人以沉稳之感;尤其是尾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蹄似牛而非牛、颈似骆驼而非骆驼的“四不像”糜鹿,其体形更是耐人寻味,极具观赏价值。
(2)观色动物
世界上以斑斓色彩吸引旅游者的动物比比皆是。有的为纯一色彩,如北极熊,雪一般的白色绒毛给人以洁白无瑕的感觉;黑叶猴从头到脚闪亮的黑色如乌金一般。更多的为彩色组合,如黑白条斑排列极具韵律的斑马;圆形褐斑均匀撒落在黄色皮毛上的金钱豹;黑背白腹的企鹅;红色只点顶的丹顶鹤。更为有趣的是海南岛的坡鹿,背部有一条黑褐色的条带,条带下面点缀着若干平行排列的白斑,肋和腿呈土黄色,腹、胸、脚趾则呈一片雪白,色彩极为美观。还有那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和鸟儿王国更让人陶醉。
(3)观态动物
动物的行动也能引起人的美感,猛虎下山之威武,鱼游水中之自由,骏马奔腾之矫健,猿猴攀缓之灵巧,象出深林之雄壮,雁过蓝天之整齐,熊猫行走之憨态,以及孔雀开屏之美丽,常令人赞叹不已。猴、熊、狗和海狮等聪明的动物,经过人们的精心训练,可进行杂技表演,更是老少皆宜的旅游娱乐项目。
(4)听声动物
不少动物发出的悦耳之声能激发人们的听觉美。“鸟语花香”一词导出了绝大多数鸟是大自然“歌唱家”的奥秘。夜莺之鸣声,悠扬婉转、娓娓动听;黄山八音鸟之鸣声,音调尖柔多变,音色清脆悦声,一声能发出八个音;善仿人言的鹦鹉更历来受人宠爱;有的动物能发出奇特的声音,澳大利亚的国鸟——笑笑鸟发出像人一样爽朗宏亮笑声,云南鸡足山的念佛鸟发出“弥陀佛”的叫声,峨嵋山万年寺的弹琴蛙,叫声如委婉动听的古琴声。
2、迁徙动物
为繁殖、捕食和寻找更为舒适的环境,许多野生动物都有集体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本能。这种上规模的集体远征,使某一物种的动物在某一时段具体空间内形成极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胜景。根据动物迁徙的空间位置和迁徙方式,迁徙动物可分为迁飞动物、迁移动物和洄游动物。
(1)迁飞动物
迁飞动物主要指随季节变化在空中长途迁飞的鸟类和昆虫。鸟类随气温的变化而迁飞,在北半球,一般夏季在凉爽的北方居住,秋天往南迁飞,到温暖的南方越冬,春天又飞回北方,这种迁飞的鸟类叫候鸟。对具体一个地区讲,来此过夏天的叫夏候鸟,来此越冬的叫冬候鸟,途经该地的叫旅鸟。春燕可说是我国人民最熟悉的夏候鸟,每年春天从印度等地千里迢迢飞到我国各地,在屋檐和房梁上筑巢、安家、生儿育女,幼燕长大后的深秋又陆续飞往印度越冬。鸿雁是我国南方的冬候鸟,每年中秋前后,生活在西伯利亚一带的鸿雁云集成群,排成一列纵队或“人”字雁阵,迁飞到我国南方越冬,来年春天再北返。新疆天鹅湖的天鹅、青海湖鸟岛的鸟群、鄱阳湖的鹤群及昆明的红嘴鸥都构成了引人入胜的旅游胜景。旅鸟途经的云集地也颇为壮观,云南大理的鸟吊山“鸟会”的热闹喧腾的盛况,使游人有如置于童话世界一般。
昆虫的迁飞最闻名的要数蝴蝶,地球上14000多种蝴蝶中有200多种能像候鸟一样随季节迁飞。最著名的要数美洲的彩蝶王,每年春天从中美洲长途迁飞到加拿大过夏,秋天又从加拿大返回中美洲,途经45000多千米,历时几个月的迁飞途中,千百万只彩蝶王在碧空长天中与飞云竞驰、和流霞争艳,蔚为壮观。台湾高雄的蝴蝶谷闻名于世,尤为奇特的是在美侬的“黄蝴蝶谷”里,蝴蝶择色为伍,满谷几乎清一色的都是黄蝴蝶,构成了自然界一大奇景。云南大理的“蝴蝶会”也是极为壮观的旅游胜景。
(2)迁移动物
许多动物为捕食、繁殖或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会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动物这种在某一时段一定空间内集体迁徙的行为具有旅游观赏价值。
生活在北半球寒带及北极圈内的驯鹿,每年春季从苔原南部的针叶林中迁移到苔原带的北部,这是由于冬季驯鹿在森林中不被大风雪所袭击,而且又有充足的食物,有利于冬季的繁殖活动。夏季离开森林地带可以躲避蚊虫侵扰,同时在苔原地带可以找到更好的食物,便于抚育幼鹿。非洲的一些哺乳动物也进行周期性的迁移。在热带非洲,当雨季开始时,一些沙漠和草原地带旱生植物迅速复苏成长起来,地面为鲜艳的花草所覆盖,这时羚羊、斑马等草食动物离开高山和河流洼地,向复苏了的草原和沙漠集中。跟踪在这些有蹄类动物后面的是狮、豹等肉食类猛兽和猎狗、豺狼等。当雨季结束,草原在阳光的照射下干枯死去,动物又开始反向迁移。
水中鱼类的周期性迁移通常称为鱼类洄游。鱼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在其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要求不同的环境条件。如产卵期要求的条件和育肥期不同,而越冬又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这些因素导致鱼类在寻找每一个生活时期所需要的条件时进行迁移。如中华鲟鱼、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马哈鱼就属于洄游鱼。大马哈鱼栖息在北太平洋中,每年初秋,成熟的大马哈鱼开始集中,成群到达鄂霍次克海沿岸的河流河口地区,然后逆流而上,到达河的上游产卵。大马哈鱼能以每昼夜30-35千米的速度沿河上溯,并能克服极大的湍流和瀑布障碍,形成“鲤鱼跳龙门”式的自然奇观。小鱼在第二年的春天开始沿河而下,在夏天到达海中,在海洋中生活3-5年成熟后,又开始向它们出生的方向游去。
动物由于生殖、觅食或为了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往往群居于一地,形成壮观的动物集聚现象。如青海湖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每年夏季吸引大批的鸟类在此集聚,形成奇特的景观。每年4-6月间,当青海湖冰雪消融时,各种鸟类便离开南方越冬地,不远万里会聚到这里,生儿育女,繁衍后代。青海湖为群山所环抱,大大小小的河流奔涌汇聚其中,湖畔的湖滨平原、沼泽草甸和湖中的小岛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丰美的水草、藻类和水中肥美的湟鱼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料,因此这里成为了鸟儿的乐园。青海湖观鸟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品牌。
近年来,由于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植被的恢复,一些城市也出现了候鸟的集聚现象。如昆明的翠湖公园、济南大明湖公园冬季都吸引来大批的鸟类集聚,为城市构筑了一道亮丽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景画。翠湖公园位于人口密集的昆明市区内,自1985年冬季开始,这里出现了一大奇观,成千上万的海鸥来这里过冬。白天约有1.5万只海鸥汇聚于此,夜间又飞往滇池、抚仙湖等处过夜。这些海鸥体大如鸽、羽毛洁白、嘴红如血,故称红嘴鸥。由于昆明四季温暖如春,适合海鸥过冬,加之昆明人视鸥如友,昆明市政府还做出不准捕捉海鸥、不准放爆竹惊吓海鸥的规定,红嘴鸥与昆明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每年11月,它们就飞来昆明过冬,次年3-4月,又离开昆明飞往我国东北及西伯利亚等地。
3、珍稀动物
珍稀动物指野生动物中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现存数量又极为稀少的珍贵稀有动物。在此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珍稀动物的科考旅游和观赏价值。
世界珍稀动物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稀少珍贵的动物,这些动物深受世界人民所喜爱,有的被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有的被视为国宝。
我国幅员辽阔、环境多样,具有不少珍禽异兽,许多动物是属于世界性的珍稀动物。中国政府极为重视野生动物的保护,据1987年9月1日公布的《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草案)》中,一类保护动物68种,二类保护动物53种,三类保护动物27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中的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和白唇鹿被称为四大国宝动物。
世界范围著名的珍稀动物有:(1)无翼夜行的几维鸟生长在新西兰的一种鸟因叫“几维”声而得名,几维鸟是鸟中最原始的种类,没有翅膀也没有尾羽,不能飞翔,但它粗壮有力的双脚却行走如飞,时速可达 10 英里(约16千米),新西兰人把几维鸟看成自己民族的象征,定为国鸟。
(2)光彩夺目的极乐鸟南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世界珍禽极乐鸟的主要栖息地,极乐鸟头部为金绿色,披一身艳丽羽毛,长长的大尾羽更是妩媚动人,光彩夺目。极乐鸟对爱情忠贞不渝,一旦失去伴侣,另一只鸟就会绝食而死。巴布亚新几内亚人把极乐鸟视为其民族象征,在其国旗、国徽,甚至民航客机和各种纪念品上均印有极乐鸟的形象。
(3)中国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一万多年前曾遍布我国,现遗留下的数量极少,仅分布在四川、甘肃、陕西的个别崇山峻岭中,成为研究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大熊猫身体胖软、头圆颈粗、耳小尾短、四肢粗壮、一对八字形的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非常惹人喜欢,我国把它视为国宝,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世界野生动物协会还把它选为会标。
(4)中国独有的猴——金丝猴 金丝猴是灵长类中最漂亮的动物,圆头长尾、清面蓝鼻、鼻孔朝天,肩背毛光亮如黄金金丝,因此得名。金丝猴仅生活在中国部分海拔1400-3000米的高山密林中,善长攀树,动作灵活,聪明过人,在神农架等地建有专门保护它的自然保护区。
(5)最大最珍贵的江河哺乳动物——白鳍豚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潜水动物之一,是一种最大的哺乳淡水生动物,长2米多,重约100公斤,背部浅灰蓝色,腹部纯白,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视听器官已退化,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超声波功能,一遇紧急情况,立即潜水躲 避。白鳍豚仅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江湖中,数量极为稀少,十分珍贵。
(6)世界屋脊之鹿——白唇鹿 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鄂陵湖和扎陵湖地区,生长着世界珍稀的一种鹿,因鼻端两侧和下唇为纯白色而称为白唇鹿。1972年一对白唇鹿曾作为和平使者由周总理代表中国少年儿童赠予斯里兰卡小朋友。
4、表演动物
动物不仅有自身的生态、习性,而且在人工驯养下,某些动物还会有模拟特点,即模仿人的动作或在人们指挥下做出某些技艺表演。这些特征具有吸引游人的观赏价值。如香港海洋公园的海豹、海狮、海豚等能在驯兽员的指挥下,随音乐跳跃、顶球、钻圈;泰国北部有一所大象学校,每年有6头3-5岁的幼象接受“教育”。该校的目的是经过6年时间,把大象训练成“森林产业工人”,教它驮人,用鼻子和象牙砍树、拖木头等。许多国家自古就有斗兽的娱乐活动,今天,许多斗兽活动已成为特色旅游节目,如西班牙的斗牛、泰国的赛象、阿联酋的骆驼赛等。
课题二 生物旅游资源鉴赏
一、生物旅游资源的鉴赏价值
(一)观赏价值
生物旅游资源以其形态、色彩、奇异等多种审美因素成为自然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这些审美价值表现在:
1、形色美
形色美是指动、植物的形体、色彩等美学特征。种属繁多的植物,其外形千姿百态,或古朴苍劲,或婆娑多姿。如我国“黄山松”以形态奇美著名,有“迎客松”、“送客松”。植物的色彩也极为丰富,白的玉兰、粉的桃花、紫的丁香等五彩斑斓、夺目绚丽。
不同的动物因地理位置、气候带的不同以及生活习性的差异,显示出不同的形体特征。美洲的巨嘴鸟,是世界鸟儿中嘴最大的;古巴蜂鸟,其成年公鸟平均翼展长2.82厘米,体重仅1克,是世界鸟儿中的“侏儒”;我国的麋鹿,其尾巴似马非马,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颈似骆驼非骆驼,被称为“四不像”。色彩是产生观赏感的重要因素,也是人们观赏动物的主要内容。如非洲火烈鸟,其羽毛火一般美艳;我国海南岛的坡鹿,其背部的黑褐色条带,从颈部沿背梁一直延伸到臀部,黑褐色条带下,点缀着若干平行排列的白斑,色彩极为美观。
2、珍稀美
“物以稀为贵”,动、植物越是珍稀,就越有观赏价值。动植物处于两种情况之下可称为珍稀物种,一种情况是这一物种种群数量有限;另一种情况是物种分布范围狭小,或成为某地的特有品种。一些植物由于其种群数量或分布范围有限而被列为珍稀植物,如海椰子、百岁兰、王莲、金茶花、珙桐、水杉、望天树和木沙椤等。这些珍稀植物,除具有科研价值外,也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如珙桐,又叫鸽子树,是我国特有的被子植物。珍稀动物也有很多种。如马达加斯加岛上的象狐猴,新西兰南北岛上的几维鸟、我国的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物种。
3、奇特美
一些动、植物往往以独特奇异的特征吸引着旅游者。动、植物的奇特美包括了以下方面:第一,“奇特”是相对于某一自然生态环境下的旅游者而言。如澳洲的袋鼠、树袋熊等有袋类动物,因地壳演化、海洋阻隔、古地理环境变化等影响,只分布在澳洲大陆。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第二,“奇特”也指地球上绝无仅有的某一特征。如最高、最快、最大等。我国云南的“独叶草”,仅有一片叶子,是世界上最孤单的植物;南极洲的企鹅,每小时滑雪速度达30千米,是世界上滑雪最快的鸟等。第三,“奇特”也可指动、植物的一些奇异的生理、生态现象。索马里的太阳鸟——小红鸟,它飞到树枝上展翅或使劲抖动羽毛时,即预示着要下雨了;美洲的角蟾,在遇险时,能从眼里喷出鲜血,射程可达l米以上。这些奇特的动、植物极为珍贵,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4、嗅味美
许多植物的茎、叶、花、果能发散独特的香味,使旅游者获得新奇的感受。如非洲坦桑尼亚的木菊花,其花瓣味道香甜,摘一瓣品尝,很快能让人醉倒,被称为醉花;埃塞俄比亚有一种多刺植物,叶片可分泌芳香扑鼻的香脑油,人长时间闻它也会被熏醉,是一种醉草。此外,还有许多植物因香味而得名。如七里香、晚香玉、夜来香等。这些具有香味的植物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以其特有的香味带给旅游者以嗅味美的享受。
(二)医疗健身价值
植物的医疗功能有二:第一,植物可作为中医的药用材料,其药品的药性、药效丝毫不逊色于其他药品。我国目前已知中草药约有千种以上,其中许多是名贵中草药,如人参、鹿茸、麝香、天麻等,这些药材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第二,特殊的植物环境能起到医疗健身的作用。
动物资源也可起到医疗健身的作用。部分动物资源,可作为药材,制成各种药品。如羚羊角可平肝熄风、清热去惊等。
(三)科普教育与文化旅游价值
人类归属于生物界,因此,人类与其他生物休戚相关。保护生物,保护自然已成为人类保护自身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接触动、植物成为近年“回归自然”等生态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生物界具有纷繁复杂的形态与现象,具有审美功能,同时,在这些现象背后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植物的分类、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态适应特征,植物的地域分异规律,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伪装术,动物的迁徙等,这些知识可满足社会大众了解生物世界的需要,成为吸引普通游客,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
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动、植物被人们赋予了某种寓意,使人们的旅游活动和欣赏行为更具文化色彩和精神意义,从而可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如翠绿挺拔的竹子,给人刚强谦虚的感受;古老苍劲的树木,让人产生一种抗争的心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有些花草树木所蕴涵的含义在我国得到普遍的认可,代表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如“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其不畏严寒,成为不畏逆境、勇敢向前的精神象征;“花中四雅”的菊、兰、水仙、菖蒲,则象征着圣洁高雅。生物所蕴涵的这些备受人们推崇的精神,能够使人们陶冶情操、启迪心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鼓励。某些具有典型特征的动、植物,被人们作为某种精神品格或民族追求的象征与吉祥物,成为国花、国树、国鸟、国兽。如加拿大的国树是枫树;智利的国鸟是山鹰;西班牙的国花是石榴;缅甸的国鸟是孔雀等。同时,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一些动、植物被视为圣物、神灵敬奉,成为具有宗教特点的动、植物。如印度将牛视为“神牛”,每年要举行一次敬牛的节日活动。再如,佛教的圣树是娑罗树;菩提树是觉悟之树;莲花象征佛教,它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的品行正与佛教的超然脱俗相一致。这些动、植物具有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和寓意性,受到宗教保护的同时,也成为旅游活动,特别是宗教旅游活动的观赏对象。
二、生物旅游资源的鉴赏方法
旅游者在游览时,都有一个怎样才能观赏到美丽景色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很可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一般来说,根据生物旅游资源的观赏及审美特性,生物旅游资源鉴赏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欣赏主体的心境、观赏时间、角度、距离等。
(一)调节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但比较持久的、影响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的特点。我们常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心境的表现。一个人时而愉快,时而忧伤、烦闷,这是人正常的情绪变化。在前一种状态下,他对一切都感兴趣,看见花草在笑,百鸟在唱;在后一种状态下,他可能对一切都不感兴趣,花草在哭,云愁月惨。一个人如果要进行鉴赏及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一个适宜的心境。心境好,就会将一切事物染上一层愉快的色彩,这是“移情”的心理作用。
在鉴赏活动中,生物对象之所以在人的美感意识中会产生移情现象,大多是因为生物对象的特征和人的感情、性格、活动存在着某种相似或相近之处,它们在人脑中引起同一的条件反应,形成条件联系的泛化,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这种以条件联系的泛化为基础的想象,在人的感情作用下最易于形成移情现象。夜莺歌唱、杜鹃哭泣、云破月花弄影、菊残犹有傲霜枝等,都是在观赏者感情的作用下,根据生物的特征与人的感情、活动、性格的相似而形成的相似联想,在生物对象中寄予了自己的情感。由于移情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人会见景生情,通过想象使人情物景相互交融,通过比拟使生物形式获得情感而产生美感。静心观赏生物景观,暂时忘却人世间的纷争烦扰,才能真正地投入,进入物我同
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二)把握时间
生物景观受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的影响,形成随即季节变化的不同景观。有时不同的气候也会形成不同的景观。“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洗,冬山惨淡而如睡”,这是四季不同的山体生物景观的审美特征。所以,观赏生物景观把握时间尤为重要,时间选择不当,会影响审美效果,甚至看不到生物的美。
观赏生物旅游资源的时间主要是指季节、朝暮、晴雨等。
(三)注意观赏位置
观赏位置主要指观赏距离和观赏角度。角度不同,景观不同,审美感受也就不同。距离选择不适当往往得不到美的感受。对一切景观的审美活动不仅要注意空间距离,还要注意心理距离、时间距离。
课题三 生物旅游资源的保护及讲解
一、生物旅游资源的利用方式
由人与生物共同创造形成的动、植物园及生态农业形成的田园风光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正在日益成为人们科学考察、观光的旅游资源。
(一)动物园
动物园是指由人工饲养、繁育的动物聚居场所。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900所动物园。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动物园的旅游功能被广泛引起重视。它们参与性强、观赏性高吸引着四方游客。
1、综合性动物园
综合性动物园饲养有不同地域、不同种属的各类动物。例如北京动物园是我国最大动物园之一,饲养着我国珍奇动物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性动物500多种,建有犀牛馆、河马馆、熊猫馆等专属场馆。目前,上海、杭州、福州、大连、沈阳等地均建有综合性动物园。英国伦敦动物园,是欧洲最大最闻名的动物园之一,拥有900多种、8000多只世界各国珍奇动物,被列为伦敦十个最能吸引游客的地方之一。
2、专门性动物园
专门性动物园指专门饲养、繁育某一种或某一类动物为主的场所。例如无锡凤鸣谷鸟园,是继广州白云山、大连老虎滩之后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鸟园。占地约2万平方米,园内有孔雀、天鹅、八哥、画眉、丹顶鹤等40多个品种的数千只鸟。又如世界著名的新加坡裕廊飞禽公园,拥有南极企鹅、北极鹅、非洲驼鸟、美洲巨嘴鸟、欧洲黑鹤、澳洲鸸鹋、我国知更鸟等世界各地区的上万只不同种属、形体奇特的鸟禽。此外,我国青岛海产博物馆中的水族馆,美国西部圣迭戈城的海洋世界、檀香山的海生动物园,都养殖着各种供研究、观赏用的海生动物,成为专项旅游产品。近年来,世界各地,尤其是沿海大城市,争相建设该类产品,仅日本,就建有一百多个水族馆。
3、野生动物园
野生动物园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门性的。前者如上海野生动物园,饲养着种类众多的飞禽走兽;后者如南非和博茨瓦纳的卡拉哈里羚羊国家公园,园中多南非大羚羊、南非小羚羊、角马等。野生动物园的特点是动物散居于园中,游客需在车内或其它特定场所观赏禽兽。例如肯尼亚旅游部门设立了乘大气球观赏动物的项目,游客在气球的吊篮里凭空俯瞰,一览全貌,妙趣横生。
有些野生动物园,为天然动物园。如坦桑尼亚的塞伦格蒂国家公园,是坦桑尼亚野生动物最集中的地方,园内野生兽类总数达300多万头。
4、狩猎场
狩猎是一项集健身、探险、旅游为一体的活动。狩猎场的动物既有野生的,也有人工养殖的。如我国甘肃省哈尔腾、哈什哈尔、康龙寺三个狩猎场,均属高山草原型天然野牛动物猎场,具有动物种类多、密度大、开阔地能见度高等特点。今年建成开放的浙江宁波南方狩猎俱乐部,开发了近海的5个荒芜海岛,以放养人工养殖的“野生动物”为特色,可猎“野猪”、“野鸡”、“野鸭”、“野兔”、“角鹿”、“果子狸”等各类动物。
坦桑尼亚的塞卢斯野生动物保护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动物种类最多的天然游猎区之一。在塞卢斯,游客可申请执照在园中狩猎。
(二)植物园
在植物园内,植物种类丰富,观赏植物及奇特植物比比皆是,且园内空气清新、风光绚丽,使植物园的功能由研究和科普扩大到旅游,世界各地著名的大植物园都是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各国各地区的小型植物园也是人们休闲的好地方。
世界各国的植物园数量已近千个。目前国内外著名的植物园有:
1、英国邱皇家植物园(简称邱园)
英国邱园位于伦敦郊区泰晤士河东岸,占地面积1821亩,自1759年起,由英国皇宫在原邱宫经营的一个小规模植物园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现在世界上最有名的植物园。它经过长期引种驯化、栽培的植物现已达到5万种,收藏着600万份标本,建有四座博物馆和植物书籍极为丰富的图书馆,堪称世界第一流的植物宝库和植物研究中心。邱园宜人的美景,虽只被邱园认为是“副产品”,然而这一副产品却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去参观旅游。
2、美国阿诺尔德树木园(简称阿园)
阿园是美国的第一个树木园,以乔灌木为主景,内部很少建筑物,道路曲折迂回,与邱园的人工精心布置不同,强调自然式。阿园位于美国北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城郊区,属于哈佛大学,1872年筹建,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面积1600亩。阿园的创办人萨金特是哈佛大学教授,曾多次到世界各地采集植物,20世纪初到过中国,汇集了世界各地的植物,使阿园植物种类、数量积累极快,在建园100周年时,已驯化种活了6000种。其中禾本科植物在露天自然条件下引种成功的数量之多,世界各植物园没有任何一个能与它媲美。园内定植的树木有75%可以在北美良好生长,为丰富北美的植物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丰富的植物,优美的景观自然成了游客的好去处。
3、中山植物园
中山植物园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植物园,始建于1929年,同时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物园,全园占地2800亩,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选址在南京中山陵附近,取名为中山植物园。一进中山植物园,左为平阔200亩前湖,风景秀丽;右为平坦之地,建为观赏植物与水生植物园;南北纵贯的主干道的行道树为珍贵的广玉兰;园内西北角为一丘陵,顶部是郁郁苍苍的针叶树园,汇集了70多种针叶树,山腰为筹建中的濒危树木园,山麓稍平坦的地方按树木的地理分布划分为中亚热带树木园和北亚热带树木园,整个丘陵已基本形成树木园的轮廓;树木园东侧为60亩的植物分类区,植物按植物分类系统在空间排列种植,堪称一部活的植物分类教科书。另外还有展览温室、引种驯化区等。目前开放的有500亩,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
4、庐山植物园
庐山植物园原名为庐山森林植物园,始建于1934年,是我国继中山植物园之后第二个植物园。庐山以海拔较高、夏季凉爽宜人而早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避暑胜地。该地原有的植物种类就极为丰富,建园后在原有基础上专门从事研究亚热带山地植物的开发利用与引种驯化。建有树木园、松柏区、岩石植物园、草花园、药用植物区、茶园、猕猴桃试验区、温室区和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1400多亩。园内丘陵起伏、溪泉涓涓、松柏参天,每年夏季游人如织。
5、北京植物园
北京植物园于1955年建园,位于北京西郊香山附近,现属中国科学院。经40多年的建设已具一定规模,全园占地874亩,一半为展览区,一半为实验研究区。展览区又分为园林植物展览区和经济植物展览区。园林植物展览区设有温室,可供热带、亚热带植物展出,细分为棕榈室、王莲室、多浆植物、药用植物、兰科植物、芳香植物、热带果树、柑桔类等植物区,是游客最感兴趣的地方。经济植物标本园内有油料植物区、芳香植物区、维生素植物区、淀粉植物区等。整个展览区面积500亩,全部向游人开放。北京植物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其科研、科普和游览三大功能,每年接待10万以上人次。
我国其他著名的植物园还有黑龙江森林植物园、东北林业土壤研究所树木园、西安植物园、民勤沙生植物园(甘肃省)、武汉植物园、杭州植物园、上海植物园、桂林植物园、华南植物园、南岳树木园(湖南衡山)、赣南植物园(江西省)、贵州植物园、昆明植物园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
(三)田园风光
由人类的种植和养殖等农业活动,形成与大自然协调的田园风光,充满美学价值,对游客尤其是城市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形成了近几年俏然兴起的田园旅游。根据农业活动的特点,田园风光又分为种植风光和养殖风光。
1、种植风光
种植风光指由单一作物品种种植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美学价值的田园风光。根据种植作物不同分为乔木、矮树、灌木与草本四类。较为典型的乔木林如热带种植的橡胶林,橡胶在南亚等热带地区均有大片种植,我国海南及云南热带区域也大面积种植。橡胶林高大、排列整齐,形成了与天然林一样的茂密景观。温带水果的桃、梨、苹果等多属于矮树,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十分艳丽。成规模种植的果园,春之花、秋之果,不仅具有观赏价值,更有品赏意义,成为这几年兴起的果园旅游的旅游对象。灌木方面,典型的有热带种植的咖啡园和干旱地区的枸杞园。鲜艳似火的枸杞果使丰收之季的枸杞园充满生机和活力。种植风光最引人注目的、面积最大的要数草木。人类主食的水稻和小麦都属于草木。种植在辽阔平原上的小麦,一望无际,春季绿油油、夏季金灿灿,随风起伏、麦浪滚滚,好一派田园风光;山区的水稻梯田,沿等高线拾级而上,弯弯曲曲的田埂和如镜的田水,使梯田极有韵律,在兰天白云衬托下似仙景般迷人。亚洲南部的丘陵和山区的梯田风光尤为典型,中国云南元阳的梯田堪称人间一绝,有“元阳梯田甲天下”之美誉。另外,金灿灿的万亩油菜花、布满山头的荞麦花等也都是极具美学价值的种植风光。
2、养殖风光
养殖风光指的是大规模地养殖动物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共同组成的田园风光。根据养殖动物的不同又分为兽群、鱼塘、鸭塘等。在草原和高山草甸地区,成规模地放牧牛、马、羊等动物,构成了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也成为千古绝唱的美景。至于万马奔腾的景观更是草原风光之魂,令人叹为观止。闻名于世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不仅具有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态农业意义,同时具有旅游价值。近几年兴起的垂钓旅游又为鱼塘寻找到另一功能。千百万只鸭鹅戏水池塘的景观同样也是城市人所向往的田园美景。
二、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全球广泛设立的自然保护的区域,是地球上自然生态系统保存相对较完整的地段。现全球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保护区网落,自然保护区优良的自然生态景观对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世界及各国的许多名胜地均位于自然保护区内,随着旅游需求的增长,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将成为旅游开发的对象。
(一)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及定义
自然界哺育了人类,而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使森林遭砍伐、动物遭捕杀、环境遭污染、土地遭退化的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濒临绝灭。据统计:全世界500-1000万种生物,17-19世纪每天平均消灭一个物种,如不保护自然,物种消失的速度更快。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1872年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域在美国建立,即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随后自然保护区在世界各国像雨后春笋般地萌生,逐步在全球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以及理论体系。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拯救濒于灭绝的物种,保护自然历史遗产而划定的进行专门保护和管理,并具有法律保证,得到长期保护的特殊地域的总称。自然保护区因其保护的自然性质类型很多,名称也就很多。据统计:全世界自然保护区的名称有40多种,世界性的有世界自然历史遗产、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各国的有国家公园、自然公园、保护公园、生物保护区、森林保护区、狩猎动物保护区等。我国称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
2、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1)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世界各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各不相同,但“保护”是其共同的首要功能。除保护外,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它的其他功能,除极少数绝对保护区外,大多数自然保护区都向着保护、科研、教学、旅游、生产多功能发展。具体体现在自然保护区的结构上,在核心区是严格保护区,不允许生产利用;缓冲带区可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过渡区则可进行保证持续发展的开发利用,如教学、旅游、农业生产等活动。
(2)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由于自然保护区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珍贵的动植物,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以保护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更是旅游者向往之地,是人们探索自然奥秘、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都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如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日本的富士山、法国的阿尔卑斯山,中国的九寨沟、张家界、西双版纳等名胜地。随着经济和旅游的发展,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接待压力越来越重、旅游开发强度越来越大。这与景观优美的自然保护区最大的生态特征——脆弱性相矛盾,若利用和开发不当必然会导致对自然保护区的破坏。因此,自然保护区旅游功能发挥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应开发与保护并重,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仅享受大自然的美,又得到环境教育,主动保护环境。这种把环境教育巧妙地寓于旅游之中的活动称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真正协调发展,使旅游资源真正得到永续利用、经济持续发展。
在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中,森林旅游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随着当代工业化、都市化步伐的加快,“崇尚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热潮悄然兴起,去森林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人们对一般人造园林游尝的一种高质量的补充和发展。各国都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开发,如德国提出了“森林向全民开放”的口号。
(二)世界自然保护区
1、世界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立
世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始于1872年美国黄石公园;1879年,澳大利亚在悉尼附近建立了世界上第二个国家公园,到20世纪20年代世界各大洲都相继建立了国家公园。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建立了国际性组织和国家机构,促进自然保护的规划和管理。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公认的具有显著的世界价值的自然或文化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在全球建立了生物圈保护区;各国相应建立国家级、州(或省)及县级自然保护区。到1986年为止,全世界已建立各类较大面积(1000公顷以上)的自然保护区4190个,面积达58287万公顷。其中世界自然历史遗址69个、生物圈保护区26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07个,形成了全球的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美国是最早开展自然保护的国家;日本是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15%以上);澳大利亚的国家公园数目最多(243个),同时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也最大(1327万公顷);格陵兰国家公园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
2、世界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
世界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各国情况有所不同。在保护区的功能认识方面,有的国家的自然保护区的早期功能仅是保护和科研,随着认识的深入,建立了集保护、科研、教学、旅游、生产为一体的综合自然保护区,其中旅游的发展势头较旺。有些国家的自然保护区一建立就是集保护与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是其主要功能之一,这从世界上繁多的自然保护区名称上可以看出,如“国家公园”、“保护公园”、“自然公园”、“省立公园”、“州立公 园”等均有旅游含义的“公园”二字。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最为成功的首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位于北落矶山、中落矶山之间的熔岩高原上,占地8956平方千米,森林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90%。因园内的黄石河两旁峡壁呈黄色而称为黄石公园。公园富有湖光、山色、悬崖、峡谷、珍稀动植物、瀑布、温泉诸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温泉和生物季相变化。猛犸温泉被称为世界上最奇观的温泉,园内四季皆有佳景。黄石公园一直都以保护自然风光著称于世,自建公园以来,各种旅游资源都 受到法律的保护。历经一百多年来,公园内的服务设施与自然景色协调,每个风景点附近都设有宿营地,每当夜幕低垂时,人们搭起款式多样的帐蓬,点燃篝火,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宁静清幽的良宵。
(三)中国自然保护区
1、中国自然保护区网络的建立
我国真正建立保护区的工作是解放以后才开始的,比美国晚了80多年。1956年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了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之后,1957年和1958年又分别在福建建立了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在云南西双版纳建立了小勐养、勐仑和勐腊自然保护区。其后除国家继续建立外,各省、各地县均建立自己的保护区。截止1992年底,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已达700多个,其中有的具有国际性科学意义,被纳入世界自然历史遗址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有的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区;此外我国还建立了许多具有保护自然性质的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网络。
2、中国自然保护区类型 中国自然保护区根据其保护级别可分为世界级、国家级和地县级三大类,各大类的情况如下:
(1)世界级自然保护区
世界级自然保护区指位于中国的具有国际性科学意义的自然保护区,包括世界自然历史遗址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中国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有19处,即黄山、泰山、黄龙寺、九寨沟、武陵源、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布达拉宫、孔庙孔林孔府、峨眉山及乐山大佛、武当山古建筑群、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庐山、平遥古城、苏州园林、丽江古城。人与生物圈保护区有8个,即新疆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内蒙古锡林格勒自然保护区、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和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都是中国闻名世界的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地。
(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指受法律保护、由国家直接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保护区有62个,其中海南省与云南省的最多,各占5个。著名的有安徽省的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江西省的鄱阳湖候鸟自然保护区、海南省的大州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湖北省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吉林省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等。这些保护区有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旅游开发,有的则处于旅游规划阶段。我国继1983年正式批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后,陆续又建起了浙江天童、千岛湖,广东沙头角、溪流河,陕西楼观台,山东泰山、威海,安徽琅岈山,河南嵩山等森林公园,并列称为我国十大国家森林公园。这些公园的建设目的就是发挥森林的旅游功能,现已是我国的重要风景名胜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分三批公布共119处,其中浙江省和四川省最多,均为11处,云南次之,有10处。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被收入。
(3)省、地、县级自然保护区
各省、地、县均有受法律保护,由当地政府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对象价值也随级别的不同而异,不少已有旅游开发。例如湖北石首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进行麋鹿野生放养,实现了千年时空大跨越,使“四不像”名扬天下,声震五洲,中外游客慕名纷至沓来。
三、讲解案例:洛阳牡丹
牡丹是我国著名的传统花卉,原为野生植物,与荆棘无异,主要产于我国的青藏高原、黄河流域、巴山秦岭、山西的中条山、河南的伏牛山和邙山等地区,原始牡丹群落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牡丹在洛阳栽培,据史料记载:始于隋而盛于唐。“名甲天下”于北宋时期《隋志·素问》中有“清明次五日,牡丹华”的记载。自隋以来,牡丹在民间栽培的基础上,开始进入皇家园林,成为宫廷的宠物。公元604年隋场帝建都洛阳,辟西苑周200里,多种牡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牡丹园。及至唐宋,洛阳一直处于国都、陪都地位,栽培、观赏牡丹之风日盛。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即是当时状况的真实写照。皇家宫苑,寺观园林,私家花园鳞次栉比,宋代理学家邵雍写有“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之名句,可想当时洛阳园林之盛,花卉之壮观。每至春暖花开时“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成为京城洛阳的亮丽景观。诗人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以及宋代文人司马光的“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丛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均描绘出唐、宋时期洛阳人们赏花的狂热程度。
中国的著名花卉数百种,各显其长,入伍群芳,但惟有牡丹品位极高。它花朵硕大,品种繁多,姿色万千,冠压群芳。观古今花谱,佳丽360多种,无一可与牡丹伦比。因此,被誉为“花中之王”。而洛阳地处中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适于牡丹生长发育。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做官时,他饱览了洛阳名胜古迹,对洛阳牡丹情有独钟,著有《洛阳牡丹记》。他的“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的诗句道出了洛阳牡丹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自唐代以来千余年间,洛阳出了不少栽培牡丹的能工巧匠。《龙城录》中记载:“洛人宋单父,字仲孺,能诗,善种植之术。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上皇(唐玄宗)召至骊山植万本,色各别,赐千金归,宫人呼为花师。”历代文人学士吟咏洛阳牡丹流香吐馥、旷代绝姿的诗句美不胜收。唐人王亦真写洛阳牡丹:“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大诗人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写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于悟”,此诗道出了洛阳牡丹的珍贵及人们对牡丹的挚爱。
据说唐太和年间,暮春之日,唐文宗李昂在内殿赏牡丹花,问画家程修己:“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为首?”程答:“中书舍人李正封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李昂听罢赞不绝口,便称洛阳牡丹“国色天香”,于是牡丹便有“国色天香”之誉。
千余年间,洛阳牡丹佳品迭出,千姿百态,艳丽迷人。欧阳修的“客言近岁花特异,往往变出呈新枝”道出了真谛。历史上最盛时牡丹品种可达119个。现在已达500多个品种,概括地说,可分为“三类、九色、十型”。三类,即单头类、重头类和混合类。这个是按当年每枝上的花朵数分类,一朵的为单头花、二朵的为双头花、三朵为三头牡丹。九色是指红、粉、紫、蓝、黄、白、绿等花色,这是按牡丹的颜色分类。十型主要根据洛阳牡丹花瓣的多少、大小、排列方式及花朵的形态特征分类。19世纪,英国进化论学者达尔文在他的巨著《物种起源》里曾援引洛阳牡丹的生态变异,作为他《进化论》学说的佐证。宋时,洛阳姚姓人家的姚黄和后周宰相魏仁博家培育的魏紫分别被称为花王、花后。“姚黄一枝开,众艳气如削”。元丰年间,洛阳进献宋神宗姚黄一朵,花大一尺二寸,神宗兴奋不已,竞不顾他那君临天下的身份,把花插到头上,可见,皇帝对牡丹的痴迷程度,并从此传为佳话。
唐宋以来,不少文人骚客不惜洋洋洒洒为牡丹作诗撰文,形成洋洋大观的牡丹文化,并演绎出众多有关牡丹的神话传说、软闻趣事。
传说,天授二年腊月初一,西京长安大雪纷飞,武则天饮酒作诗,乘兴醉笔写下沼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连夜开放,独牡丹不违时令,闭蕊不开。武则天盛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发配洛阳,并施以火刑。牡丹遭此劫难,体如焦炭;却根枝不散,在严寒凛冽中挺立依然,来年春风劲吹之时,花开更艳,被誉为“焦骨牡丹”。
对牡丹的另一传说,则是唐明皇李隆基偕杨玉环夜游长安宫沉香亭,这位“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贵妃,闻听洛阳牡丹已盛开,而禁苑中的木芍药尚含苞末绽,遂使宫人击鼓催之,花仍不开,她一怒之下,将牡丹全部贬到洛阳。可牡丹到了东京洛阳,刹那间,百花枝头灿烂辉煌,一齐绽放。其实,以科学态度观之,西安虽和洛阳在同一纬度线上,但温、湿度较洛阳均稍低,洛阳则西隔崇山峻岭,又在邙山之阳,较长安春早之故。为此,一代诗仙李白有《清平调》词“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东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之句讥讽杨玉环,由是贵妃衔恨,贬抑一代诗仙李太白,终生郁郁不得其志。
自从洛阳牡丹享誉国内外之后,前来求购的络绎不绝,隋、唐两代中日交往频繁、洛阳牡丹传至日本,被日本人民奉若至宝。我国的邻邦朝鲜、韩国也广为栽培,随后,美洲、欧洲不少国家也相继引种,把洛阳牡丹称为“中国花”或“天都神花”。北宋末年,中原兵陷,洛阳宫苑毁于一旦,牡丹的栽培、繁殖也随之衰微,移至南宋京城杭州。明亮靖年间毫州、曹州人自洛移植牡丹,成为新的牡丹胜地。四川天彭、江苏盐城均有洛阳牡丹名品栽种,自此,洛阳牡丹遍及神州。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尽沧桑,洛阳牡丹只剩下30多个品种。1959年秋,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拖拉机厂,专门询问洛阳牡丹的情况。周总理的关心引起了洛阳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迅速恢复扩大种植面积,相继在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南关花园,开辟了牡丹观赏区,并在邮山新建国色牡丹园,洛浦公园形成了十公里牡丹长廊,并建起千亩牡丹基因库;洛阳市人大常委会把牡丹定为市花,于1983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从此,处处牡丹,户户天香,牡丹品种发展到500多个。每年花会,姚黄、魏紫、青龙卧墨池、贵妃醉酒等牡丹名品,各呈娇态,看花人摩肩接踵,如痴、如醉、如梦、如幻。洛阳王城公园曾创下一天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的记录。花盛期,城内居民蜂拥往观,万人空巷。正是:“看花看到牡丹月,万事全忘自不知。”
与牡丹花会相映成趣的是洛阳牡丹灯会。洛阳灯会,姑于隋、唐,1000多年来,已成为人们喜庆节日的一大习俗。近年来,洛阳花灯声誉鹊起,成为我国三大灯会之一。昼赏牡丹夜观灯,把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推向高潮。每年牡丹灯会,千道流霞染醉漫天星斗,万家灯火摇醒沉寂夜空。彩灯如诗如。画流光溢彩,令你辨不清是置身仙境还是人间。更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初冬,全国竞选“国花”领导小组通过新闻界披露候选国花方案是:一国一花--牡丹。此时,一场早镕的大雪使九朝古都披上银装,而洛阳耐火研究院花圃一株牡丹却适时傲雪怒放,人们奔走相告,无不先睹为快。新华社等数十家新闻单位争相报道,惊呼“国花评选传佳音,牡丹应知雪中笑”的百年奇观。
近年来,洛阳牡丹不仅走出了国门,而且还远销到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结束了牡丹“能看不能买”的历史。牡丹的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各项技术都有新的突破,基本上达到了“花开花落随人意,春来秋去不相关”,为进一步开发洛阳牡丹奠定了基础。
宋人李格非曾记述:“天下之治乱,侯于洛阳之兴衰,洛阳之兴衰,侯于园圃之兴废。”时序更替,沧海桑田,无不向人们昭示着一个哲理:国兴则花荣。今天,我国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牡丹犹如东方之彩霞,装扮着中华大地的锦绣河山。牡丹,这个千古花魂,诉说着我们中华民族图强思变的史诗。牡丹为洛阳着装,洛阳为牡丹扬名。牡丹与古都荣辱与共。花开歌盛世,花谢孕生机;牡丹是洛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纽带与桥梁,牡丹,是古都的美学徽章,它将伴随洛阳前进的步伐,迈向新的辉煌。
案例点评:
花卉是一种重要旅游资源,群芳争艳、碧野花丛,是谁都抵御不了的视觉盛宴,春色撩人之时或者傲霜怒放之际的花卉或给人无限美感,或给人以启迪,鲜花盛放之地更是踏青郊游、休闲放松的绝佳去处,特别是许多摄影爱好者更是四季追逐着它的魅力,因而应运而生许多花卉旅游地。花卉讲解需要突出形态、突出色彩、突出香味、突出性能、突出寓意和文化内涵。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生物旅游资源?简述其特点及旅游意义。
2、我国有哪些具有观赏和科考旅游价值的世界珍稀动物?
3、什么是自然保护区?
第二篇: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试题库4答案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试题库
试题库4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卧龙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樊净山自然保护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自然保护区、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盐城自然保护区。
2、法轮、太极八卦图
3、十字架、新月
4、赛马、射箭、摔跤
5、前6,印度,乔答摩·悉达多
6、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平台
7、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
二、判断(每小题 1分,共 10分)
1、错2、错3、错4、对5、错
6、错
7、对
8、对
9、对
10、对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
1、A BCD2、A BCD3、D4、A5、C6、B7、A8、BC9、ABD10、A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外营力作用——也称外力作用,主要由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所引起。具体表现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3、旅游资源容量——是指在保持利用资源质量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4、旅游资源定性评价——是指评价者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在旅游资源区的考察或游览及其对有关资料的分析推断之后,给以旅游资源的整体印象评价。5、旅游产品——是以旅游吸引物为凭借,以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交通为支撑,产品经营 1
者在旅游过程中为了满足旅游者的要求和实现旅游活动目的所提供的全部实物与劳务的总和。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旅游资源是如何形成的?
答: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其中,影响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要素有:
㈠地球圈层结构构筑了自然旅游资源的存在空间。
㈡地质地貌条件构成了自然景观的基本骨架。
㈢自然环境地域组合规律形成整合的自然景观。
㈣自然环境差异性决定了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内容。
影响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要素有:
㈠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着人文旅游景观的形成。
㈡社会文化的地域差异是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重要原因。
㈢历史遗存铸造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㈣因社会需要而人为创造了各种人文旅游资源。
2、简述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的功能和类型。
答:
一、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的功能
1.审美功能2.疗养功能3.品茗功能4.娱乐功能5.文化功能
二、水域类旅游资源的类型
1.河流2.湖泊3.瀑布4.泉水5.海洋
3、简述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答: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包括:
一、旅游资源质量
1、旅游资源的特性与特色
2、旅游资源的价值与功能
3、旅游资源的节律变化
二、旅游资源规模
1、旅游资源密度
2、旅游资源容量
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条件
1、旅游资源的区位环境条件
2、旅游资源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3、旅游资源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4、旅游资源的投资施工环境条件
5、旅游客源市场环境条件
4、简述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
答: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包括:
(一)旅游资源环境调查
1、自然环境调查
2、人文环境调查
3、政策法规环境调查
(二)旅游资源存量调查
1、类型调查
2、特征调查
3、成因调查
4、规模调查
5、组合结构调查
6、开发现状调查
(三)旅游要素调查
1、交通调查
2、住宿调查
3、餐饮调查
4、其他服务设施调查
(四)旅游客源市场调查
1、旅游者数量调查
2、旅游收入调查
3、旅游动机调查
六、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旅游资源的开发将会带来哪些效应。
答: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应
1.正面经济效应
(1)赚取外汇,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及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2)提供劳动就业机会。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负面经济效应
片面注重经济效益,盲目、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导致旅游资源严重破坏。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效应
科学合理的开发会吸引旅游者,起到引导旅游客源的作用。
拙劣、粗制滥造的开发则会使旅游地丧失原来的客源市场。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
1.旅游资源开发与土壤
游人反复践踏,会引起土壤板结、土壤结构变化,进而影响植被的生长。
2.与水
旅游者数量增加会增大对水的需求量;同时,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会造成水体污染、破坏水体平衡。
3.与植被
建造旅游设施会破坏植被;同时,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也会严重破坏物种和树木。
4.与动物
会影响动物的生活和生存环境,甚至导致一些珍稀物种濒于灭绝。
5.与大气
各种交通工具都会对大气产生污染。
6.与噪声
交通工具及旅游者都会产生噪声污染。
7.与旅游地居民生活环境
使当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变得相对狭小,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四)旅游资源开发的社会、文化效应
1.正面效应
(1)加强联系,消除社会、民族、种族等偏见。
(2)促进当地社会发展,增强相互了解。
(3)改善和提高旅游地居民的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生存理念及当地居民文化水平等。
2.负面效应
(1)会冲击旅游地社会文化和道德导向;
(2)同化旅游地的民俗风情,并可能始终庸俗化。
(3)导致新殖民主义。
第三篇: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名词: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与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其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的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与依据。
资源:属于经济学概念,原指取之于自然的生产与生活资料,现在常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旅游资源质量:旅游资源个体或组合体固有特性和满足需求的程度。
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与上的一种管理办法,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满意,以及组织成员和社会的利益。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是指在一定的区域空间条件和历史时期,旅游资源环境系统的整体状态,即资源环境的总体及其个要素,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及其身心健康以及旅游开发经营活动的适宜程度。
旅游资源环境管理:是指运用法律、经济、规划、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损害旅游资源环境的行为和活动施加影响,协调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与旅游发展相关的各部门、社会集团、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资源环境问题方面的相互关系,以使旅游发展既能满足游客需求,又能保护旅游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总和。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是由内、外地质营力长期作用下而形成的各种地质地貌景观形态,是整个地理环境中具有原生性和基础性等特点并以其原始天然、姿态万千而成为重要旅游资源。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旅游资源中构景的基本要素,是大自然灵气的基础。凡能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并产生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水体及水文现象,都可视为水域风光旅游资源。
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它与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如地质、水文、地貌、气候等共同组成了自然旅游资源总体系。所有生物景观中具有旅游利用价值、能够被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部分,称为生物景观旅游资源。
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气象和气候都是大气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气象是大气短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而气象是长期气象(天气现象)特征的综合表现,包括平均状况及极端变化。我们统称为气候现象,并将进入人们旅游活动领域后的气象和气候景观资源统称为气候旅游资源。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指因历史遗址遗迹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观赏游憩价值而形成旅游吸引力,进而产生社会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旅游吸引物。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的古建筑以及现代标志性建筑、艺术性建筑都属于建筑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社会功能以及历史文化意义的为了一定目的而设置的基础性建筑或建筑群构成的场所场馆等建筑设施都属于设施旅游资源。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指由古今人类所创造、能够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静态的物质文化资源和动态的行为文化资源。
地方特色商品类旅游资源:包括菜品饮食、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水产品与制品、中草药材与制品、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等其他农业手工产品或者克服了地域自然条件限制的现代标准化工业产品,可以作为地方旅游商品开发。
简答:
标准化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和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
2.有利于旅游资源管理组织,包括企业、社区、政府对旅游资源保护和经营的规范化,增强可操作性,减少盲目性,增强保护性,减少破坏性
3.有利于旅游资源保护方面的责任相关方、旅游资源利用方面的利益相关方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法律法规下形成协调
4.有利于旅游资源保护和经营方面的区域性,甚至国际性交流。
旅游资源全面质量管理的意义和特点:
第一,旅游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管理体系,在所有相关方参与的基础上,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第二,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同样存在“成本效益”问题,需要考虑在“成本费用”最低的基础上使效益最大化。
第三,旅游资源管理不仅要满足旅游者要求,同时也要满足社会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的要求。
旅游资源的全面质量管理需要体现“综合效益、保护第一、预防为主、质量教育、持续改进”等理念,具有“三全二多一体”之特点。
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评价意义
为区域旅游环境的综合治理、旅游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政策和措施、引导与控制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和旅游行为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功能特征——吸引力,指旅游资源能不同方面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休闲需要。
控件特征——广泛性,不同的地理圈层、地理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性,它们的形成和存在又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固定性,旅游资源一般来说是旅游者不可带走的。时间特征——节律性,景物有随季节变化的特征;动态性,旅游资源是一个开发的系统和动态的概念。
类型特征——多样性、综合性 经济特征——价值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难以用数字计量;利用的永续性,大多数旅游资源是不会被旅游者消耗掉的。
文化特征——美学性,旅游资源具有自然美、人文旅游资源有社会美、科技没和艺术美;知识性,旅游资源具有知识内涵
自然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天然性(形成)都是大自然作用的结果,受到大自然因素的影响和自然规律的制约 生态型(状态)自然界各个组成要素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
地带性(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植物、动物、水体深受气候影响 变化性(时间)呈现季节性、周期性的变化
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人为性(形成)是人类在不同时代文化创造的产物
民族性、地域性(分布)人类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制约和民族性格的性格 时代性(时间)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
精神性(内涵)尽管人们赋予自然旅游资源以“美”的意蕴,但缺乏精神内容,包括思想和艺术内容。
阶级性、阶层性(层次)由于人类社会存在分等级、阶级、阶层的现象,那么人文文化也就
打上了这种烙印。
旅游资源的分类(概念):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或划出具有一定从属
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类别的工作过程。在所划分出的每一种类别(类别)中,其属性上彼此有相似之处,不同类别(类型)之间中则存在着一定差异。
旅游资源分类的意义:
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加深对旅游资源成因、属性、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等方面的认识。
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级分类可以将众多繁杂的旅游资源条理
化、系统化、信息化,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管理提供方便。
可见,旅游资源分级分类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分类系统的建立、补充,加深对旅游资源整体和区域旅游资源属性的认识,掌握旅游资源的成因、价值功能以及系统组成,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保护利用与开发管理服务。
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共轭性与排他性原则(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划分出的同一级别、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共同属性,不同类型之间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对应性原则,次一级旅游资源必须完全对应上一级旅游资源的类型
容。
递次性原则(分级与分类相结合的原则),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不同
级别、不同层次的亚系统。
标准分别与统一原则
简明实用原则,旅游资源分级分类要简明实用,具有实践的可操作
性。
旅游资源的分了标准:成因,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原因与过程。
属性,旅游资源的性质、存在形式和存在状态
功能,能够满足开展旅游与休闲活动需要的作用
时间,根据旅游资源形成的时间不同,可将旅游资源分为不同类型
其他,如,开发利用情况、管理级别、旅游资源质量高低等。
旅游资源分类的步骤与方法:1.确定分类的目的与要求,明确是普通的一般性旅游资源分类,还是有特殊目的要求的专门行旅游资源分类,并参照一般分类原则和标准,结合实际确定相应的分类原则和标准。
2.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建立分类系统,把各种旅游资源分别归
入不同的类型。
3.通过补充、调整,完善分类系统。
4.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写出简要说明。内容包括该项旅
游资源分类的目的与要求、原则和标准以及分类结果等;
5.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成果,尽可能利用计算机建立旅游资
源信息系统,便于补充调整和实际应用。
依据旅游资源的功能分类:
观光游览型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著名的古代建筑、城镇风貌、园林建筑)、参与体验型旅游资源(冲浪、漂流、赛马、渔猎、龙舟竞渡、游泳、制作、品味、访问、节庆活动、集市贸易)、商品购物型旅游资源(土特产、工艺品、艺术品、文物商品、仿制品)、保健疗养型旅游资源(疗养院度假村、温泉浴、沙浴、森林浴、练功房)、文化教育型旅游资源(各类博物展览、科学技术活动、文化教育设施)、情感寄托型旅游资源(名人故居、名人古墓、各类纪念地)
依据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分类:世界级旅游资源(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
产名录》的名胜古迹,及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旅游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旅游资源(市县政府公布的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资源标准化管理具有包括哪些方面?我国分别出台了哪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旅游资源标准化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标准化,二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标准化。前者首先要建立旅游资源类型和等级的标准体系,形成旅游资源质量保护的技术指标,属于技术事项的标准化;后者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建立旅游资源经营过程的标准体系,形成以“质量循环”为特征的旅游产品过程管理模式,体现了工作和管理的标准化。
目前我国已经发布与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相关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各类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标准,如《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等级划分原则》、《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等级划分原则》、《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综合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标准,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世界自然遗产评定标准》、《国家地质公园评定标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评定标准》、《省市级风景名胜区评定标准》。
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标准及其他规范,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级》、《旅游规划通则》、《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旅游环境管理的本质和内容是什么?
本质上,旅游资源环境管理就是对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有效管理。
1.从旅游资源环境的系统因素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对旅游资源环境系统及其各个要素质量的管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人文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土壤质量、水体质量、生物质量、空气质量、气候质量、声响质量与设施设备质量,以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质量等。
2.从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角度看,旅游资源环境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保护管理和旅游资源环境质量的建设管理。
旅游资源有效管理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前提条件?
1.明确旅游资源权属,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要使资源配置有效,其基本条件在于将生产者置于市场机制约束之下,且市场约束力越大,资源配置越有效。要达到这一条件,就必须明确生产者的产权,即明确生产者对资源、财产的权、责、利。2.分担旅游资源责任,旅游资源保护是旅游资源的所有者、经营者以及政府的义务与责任。3.分享旅游资源利益,所有者与经营者需要发扬企业伦理,形成社会导向型战略,与员工、社区居民、政府分享企业利润,并且经常通过公益性活动或赞助性活动回报社会,树立公众形象,形成“人和”局面,以便共同维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质量。
第四篇: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东北师范大学
毕
业
论
文
课题名称
关于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学生姓名:柳 瑶
联系方式:***
准考证号:011208203343
专
业:旅游管理
2011年8月16日
摘要:
文章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过程中产生的众多环境问题的具体剖析,深刻地阐明两者间的关系及实质,并从现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着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我国的旅游环境资源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和世纪性的论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经济现象,旅游与环境关系密切。良好的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而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也是旅游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国际社会对此予以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目录:
一、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4
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4 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5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9 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10
四、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的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要持慎重考虑 ··················12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12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13 参考文献················································ 14
正
文: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前提。开发和保护关系贯穿在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1.1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关系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发展都必须以蓝天、碧水和青山为依托,离不开环境保护的保障作用,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环境保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环境保护的发展。1.2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一是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现代的旅游景点景观,己经不是以完全原始的形态使消费者无偿地直接享用了,它要经过旅游企业一定程序
开发与建设,将众多的潜在资源变成经济资源,或是将众多的经济资
源现代城市化,从而使自然资源变成商品,或是使已经商品化的天然 资源更易于交易,再通过商品的形式以经营的方式与消费者相交换。这种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所进行的掠夺式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影响。1.3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
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在三合镇,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很有可能进行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因此,相关部门要对此引起充分的重视。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但是事实上在世界的不少地方,由于人们对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作用的片面理解出现了不少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有些地方甚至以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发掘各种旅游资源,过度性地开发和消耗性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带来了生态环境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2.1 中国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水体的破坏
水污染是旅游对自然资源较为严重的一种污染。它主要由干旅游 经营者在大量的工程兴建中、在日常经营工作中所产生并排出的含化
学物质的废水,旅游者在参与旅游项目如乘船、划船、漂流时不经意间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如往水里乱扔废弃物、随意排泄以及毁林开荒所造成的水流失等。这些污染使原本清澈的河(湖、海)水浮上一层厚厚的水藻和油污,水生物无法生存,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2)土地破坏
造成土地污染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量植被遭到破坏,旅游企业在开发资源时对原始森林进行肆意砍伐,工程修建时所需的建筑材料又往往是就地取材,加之部分游人对树木乱攀乱折等,都导致植被破坏,水土大量流失,加之一些企业任意把产生的废物排到企业外的区域,而不是按照规定集中处理,致使土壤中所含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少,盐碱地、土壤呈酸性等现象越来越严重。此外,由干大量游入随身携带着各种塑料制的食品袋、用品袋,或是就餐时的一次性餐具,喝水的瓶子等。用完之后就随地乱扔,这些极难分解的白色垃圾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对土壤的覆盖率极高,使原本贫瘠的大地又一次遭到人为的破坏。(3)大气与噪音的污染
旅游离不开交通,交通工具是使旅游者从居住地转到风景区的载 体,于是,各种车辆纷至沓来,呼啸而过,汽车尾气在空气中四处弥
漫,这种废气不仅污染空气,而且对人体也极为有害。此外,噪声的
污染也不容忽视,导游手持扩音器召集游客的声音,不文明游客的高声喧哗,以及旅游风景区内摊床商贩的大喊大叫等。现在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链条中,文娱活动已被安排为固定节目,于是,康乐中心保龄球的滚动声,夜总会声嘶力竭的纵吼声,迪吧里重金属乐器热烈激昂的敲打声,这些分贝极高的项目成为噪音污染的主要来源。(4)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严重
人类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内源件”破坏,即旅游资源遭到旅游活动本身(如旅游者、旅游建设等)的破坏,主要表现形式为: ①游人在景区的超负荷活动造成对旅游资源的损害或破坏。②少数游客对旅游资源的蓄意破坏。③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建设”。其次是“外源性”破坏,即旅游资源被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动所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①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造成旅游资源的毁坏。某些人为了牟取暴利,滥捕滥伐,致使许多景观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②文化艺术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③工业生产活动对旅游资源的污染及破坏。旅游区外围兴建的小化工厂、化肥厂、农药厂等所产生的废弃物污染和破坏了旅游资源。
(5)文化的破坏
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会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 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收到的资源地的影响。
2.2 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旅游环境有效保护的制约因素可作如下几方面的归纳:(1)旅游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
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我国的旅游业尚没有自己专门的旅游环境保护法,我国政府1985年才将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我国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关于环境保护虽然在立法上作了许多工作,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2)重产值、轻环境
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但对基层企业领导者和经营决 策部门来说,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一直是个两难选择。在许多地区的
旅游开发和发展中,以牺牲长期效益为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3)环保经费紧张
各级财政拨给的保环专项经费和业务费用相当有限,加之工作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许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如数加以征收,再加上污染治理欠帐太多,导致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无法实施,形成恶性循环。(4)旅游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
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
(5)旅游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
三、关于旅游环境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议和思考 3.1 对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首先,实行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科技兴旅”战略,包括实施科技手段,使盲目的、掠夺式的粗放型开发为集约化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减少开发过程中对资源造成的破坏。
其次,保持并增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资 源开发和保护是以资源的文化内涵为中心的。文化内涵是科学处理资源开发和保护之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依据。保持并尽可能地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也将成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新的价值取向,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
再次,培养熟悉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旅游专门人才的同时,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强化环保意识,真正做到政府引导、百姓配合,使旅游环境更好地同经济效益联系,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3.2 对旅游资源环境进行保护的建议 旅游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旅游发展得以永续的前提和保证。保护和恢复我国旅游环境的良好状态,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要通过综合治理。(1)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因此,通过法制观念教育、全面观念教育以及长远观念教育,来提高
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强景区管理。景区管理经验表明,强化跨部门、跨行业、跨
地区协调管理力度,是实现景区管理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景区宏观管理和跨部门综合协调的法律依据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出多门,互不衔接,导致执法混乱、随意、甚至冲突,是目前大多数景区管理面临的问题。(3)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程序要求。国家必须明确规定旅游资源开发的申请、审批的实质条件和程序条件,有关机构、组织、书会团体成立的申请、审批的实质和程序条件;规定为保证旅游资源法律法规的实施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对违反法律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所采取的制裁性措施和被制裁者在申诉、起诉等方面的程序性措施;国家立法规定有关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机构、基金会、社会团体等,并具体规定这些机构或团体的性质和作用,权利义务和责任等
(4)环境权的引入和健全法律法规体制。旅游环境保护在发达国家,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人应生而具有享受清洁健康和充裕的环境的权利。(5)增加环保经费和加强科学研究
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在目前国家财政吃紧、困难较大的情 况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
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维护费;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
环境保护的投资。
(6)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四、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的问题和进行保护的对策建议 4.1 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持慎重态度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最需要加以注意的是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问题。自然保护区所含盖的地域是世界上存留的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珍稀和濒危的生物物种和罕见的自然遗迹存留地。这些地区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种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关键性区域。所以,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在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方面都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
据1999年科学时报报道,全国目前有22%的保护区因开展旅 游而遭到破坏,11%的保护区出现了环境和资源的退化。呼吁要慎重的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
4.2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
与其他旅游开发方式相比,生态旅游开发对现代科学技术具有更大依
赖性。生态旅游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生态系统和旅游系统内在关系的深入研究,以及新技术手段的应用的基础上。
4.3 在保护区内开展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
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要比其他旅游区有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自然保护区不受破坏,国家已经颁布了许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全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建设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所有的保护区在开展旅游时都必须按照规定来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
总之,旅游发展不应把自己同旅游环保敌对起来,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相信在全民环保意识日渐提高的今天,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的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真正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刘汉洪、彭旺元:《南岳衡山“旅游公害”及其防治对策》,《旅游学刊》,1991.6(1);
2、刘振礼:《旅游环境的概念及其他》,《旅游学刊》1989;
3、刘继韩:《对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环境保护的意见》,《旅游学刊》,1994;
4、罗斯?道林(Ross.K.Dow Ling):《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学刊》,1993;
5、傅文伟:《发展旅游与环境管理》,《旅游科学》,1992;
6、谢彦君:《永续旅游;新观念、新课题、新挑战》,《旅游学刊》,1994;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五篇: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案例14: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案例:
台山市是著名的侨乡,依山临海,风景秀美,拥有海岛、温泉、生态、侨乡文化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丰富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为台山市打造旅游强市,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台山市旅游业发展迅速,统计显示,去年,该市全市年接待游客达230多万人次。
然而,在台山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旅游资源保护问题。台山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在调查中发现,由于资源保护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措施不到位,一些很好的旅游环境和资源遭到令人痛心的破坏;有的旅游区资源很好,但由于规划水平低,让人有糟蹋资源之感,如赤溪半岛铜鼓环岛公路旁乱搭乱建食肆大排档,大煞风景,引起游客尤其是摄影爱好者的强烈不满;三合镇嘉怡酒店规模小,以不规范渠道获取温泉资源,如放纵这种行为很容易重蹈从化温泉资源枯竭的覆辙;梅家大院一些建筑随意翻新,与原来建筑风貌格格不入;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布局混乱,建筑风格一般化,与自然环境很不相称;浪琴湾粗放经营,缺乏管理,脏乱差现象严重;飞沙滩、王府洲海浴场沙质日渐恶化,亟待采取保护措施。这些现象和行为,将严重影响着台山市旅游开发的水平档次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针对这种情况,台山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在最近召开的政协台山市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建议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来加强对台山市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社会舆论氛围,形成旅游资源保护社会共识;二是编制《台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使旅游发展、旅游开发有规可依;三是制定《台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条例》,确保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协调统一;四是明确旅游资源保护的职责,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共同保护。(本报记者 严建广)
小组讨论报告:
一、关于选题
本小组选取旅游资源作为讨论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旅游资源与传统意义上的资源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别,它不像土地、森林等资源那么具体,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资源。可以认为是一种共享资源,同时也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具有历史价值)等资源的综合体,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因此本小组认为,旅游资源更具有讨论意义。
二、关于本案例
从案例介绍可以看出台山市可以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给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但由于保护的不力,很多旅游资源遭到了令人痛心的破坏,案例中具体地举了几个破坏旅游资源的现象,归纳起来,这些破坏主要是由于规划不科学,管理不到位,环保意识差等原因造成的,从而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这种矛盾是一种典型的矛盾,即旅游业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之间的矛盾。从本案例中突出反映的一个问题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两者之间紧密联系,存在着辩证关系,对于这一复杂关系我们组要进行了重点探讨并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三、案例分析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难免造成旅游发展、游客活动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冲突等不利影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势必会对其造成破坏。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一般来说,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动一草一木是不可能的。开发就是要对资源地进行适度的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比如案例中台山市相关部门由于资源保护意识薄弱,职责不明确,措施不到位,一些很好的旅游环境和资源遭到令人痛心的破坏;有的旅游区资源很好,但由于规划水平低,让人有糟蹋资源之感。我们认为开发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如下几种破坏:
1、对某些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如开发中对林地的砍伐而规划成其他旅游设施,对整个旅游区的生物物种的破坏,对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些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休养生息,注重保护物种等措施予以挽回。
2、对某些非可再生资源的破坏。如某些旅游区有着很多文物古迹,我们认为其是非可再生的。对其的开发可能造成破坏某些文物古迹如古城墙在开发时被破坏之后政府虽然承诺重修古城墙,但是其历史文物价值已经丢失。另外不少国家级风景区城市化、游乐场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严重。商业旅游开发占用大量土地,开发商大肆在旅游区周边扩张,景区的完整性和整体质量受到严重威胁;在旅游地随意设摊经商,将优美的风景商业化;自然景观中充满了人工气息,失却了自然的野趣。再如开发旅游保护区后,保护区内可能蕴藏的矿物资源可能无法被开发,增加了开发矿物资源的机会成本。
3、一些旅游景区由于资源的开发,游客的涌入量超过了承载力,给资源本身造成了致命的损坏, 如北京故宫很多地砖已被踏破磨平,造成了地面的下陷,增加了保护、修复工作的难度。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形成了巨大的污染源,破坏了资源环境。
而另一方面,旅游资源的开发本质核心也是为了对旅游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开发是保护的表现形式,保护是开发的前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实际上就是要使旅游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合理的开发,才能
招徕旅游者,才能发挥其功能,才能表现出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旅游资源保护的过程中,要做到为保护而开发。如果旅游资源从未被开发,则产权不够明晰,可以认为是共享资源,容易产生“公地悲剧”,无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其开发后,可是实现对资源的系统管理,并通过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有效保护资源,此外,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获得经济效益。
四、关于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可以促进社会文明、科学文化的发展。旅游资源本身带有社会文明和科学文化的烙印,反映某一时代美好的东西,具有艺术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助于艺术、历史民族文化的传播、延续,有助于世界各地区国家间的艺术、文化思想、科学和社会风俗的交流,有助于保护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人文景观的历史性,使后代人与当代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并给人类以丰富的知识内容。
要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案例中台山市政府意识到了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了一定的补救措施,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但内容不够详尽。本小组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与了解,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1、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体系。资源开发前必须对开发区域进行详尽的勘察和分析,针对区域地形地貌特征制定相应的开发计划,力争将对资源的破坏降低到最低。
2、注重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协调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自然状况的景观可以认为是能够被消耗尽且不能替代的资源。因此,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是旅游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当然,“保护”不仅仅是出于旅游目的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而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多样性的保护。同时,要选准开发的领域和内容,分清哪些资源可以开发,哪些资源不可以开发。
3、制定有关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正如案例中台山市政府所颁布的《台山市旅游资源保护条例》,就是要加强这方面的法制建设。对于地域性的旅游资源,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更能够起到法律法规应有的作用,因为对于地方性的旅游资源,地方政府更能够因地制宜具体分析,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法律规范。并且旅游资源对地方的GDP以及绿色GDP都会有一定的贡献,地方政府也愿意为了自己的政绩而依法办事。
4、对旅游资源实行分类管理,在管理上进行分工。实现旅游资源等可持续发展,可以根据景区内自然和人文资源状况,环境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需求的改变进行功能区划,可以将风景区规划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旅游区,实施分类管理,以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使景区的多种价值得到保护,并可集中财力从有限的收入中保证重点保护区域的资金来源。
5、建立旅游区的动态评估体系,从全局出发,对旅游区进行长期的、动态资本的评估,涉及监测、控制、评价三个部分。时刻监测区域的天象、山体、水体、动植物、人文等景观,对于监测的结果进行有效的控制并提出相应的评价。通过监测、控制和评价,对景区的发展作出动态评估,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6、提高公众保护旅游环境的观念。由于公众是旅游资源的主要享受者,公众的行为直接关系到对资源的保护力度。我们经常能在一些旅游景点看到很多的旅游者乱扔杂物,在树上、石头上乱涂乱刻,这些行为屡见不鲜,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加强公众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的作用。
7、设立明确的奖励惩罚措施以及公众监督机制。公众并不是经过宣传教育就会自觉的不对旅游资源破坏,这需要一个机制来监督公众的行为。比如严厉惩罚那些恶意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鼓励那些积极有效的保护旅游资源的行为,并建立相关的公众监督机制,形成一种全民性的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五、总结
本小组之所以选择旅游资源作为最后本门课程的案例分析,主要是因为旅游资源的复杂性与重要性。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性质难以定义,包含内容广泛并且差异性也很大。重要性体现在它是第三产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由于能力有限,只能对案例作一个浅显的分析,不能全面细致地进行深入分析,这也是比较遗憾的,希望石老师能够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