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1认识浮力》说课稿
《9.1认识浮力》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法,说学法等六个方面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浮力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也是中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本节课包括什么是浮力,用称重法测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三部分主要内容。这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的压力、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又为后面的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沉浮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清楚浮力的定义、方向,明确浮力产生的原因。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认识浮力的存在,知道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包括实验、理论分析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原因及用称重法测浮力。
难点:纠正学生由于对生活的肤浅认识带来的错误观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关键:做好探究和演示实验。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浮力”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既熟悉又陌生。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浮力的存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沉底的物体不受浮力,并非易事,需要老师巧妙设计,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三、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生活中例子和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探究,边动手边思考
本节所采用的教法:设疑,引导 四:说学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认识浮力的实验,参加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提高。本节所采用的学法: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五: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共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通过“轮船漂浮在海面上”、“死海不死”、“氢气球升空”、等图片让学生看到浮力的现象,了解到浮力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进行新课
1、浮力概念的建立
浮力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使学生对浮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给出浮力的概念,而是采用了学生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的方法。在分开小组,简单的说明怎样实验后,就不再多讲,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让他们体验将盖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的感觉,在盛水的水桶中放一个球,找一名学生按球,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浮力的存在。然后通过“怎样将落入小洞内的乒乓球拿出来?”的思考题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找出浮力的施力物体,认识浮力的方向,建立浮力的概念。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用称重法测浮力
(教师设疑)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浮力的例子,那么像石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来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并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案
根据学生的方案,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为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水)
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弹簧测测力计挂着石块放入水中时示数比在空气中是减小的,那减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这种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为F浮=G-F′
关于气体对物体有浮力的验证,我是这样设计的: 氢气球放手后能升上高空
教师演示课本中物体在气体中受到浮力的实验。
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三要素,强调浮力的方向和称重法测浮力。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测浮力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探究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3、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我采用比较直观的实验现象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
(1)(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在一个去掉底的、不盖盖子的瓶子中,向瓶中倒水,球会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吗?将瓶子盖上盖子,再向其中倒水,球会怎么样?为什么?
(2)在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猜想,仔细观察,对比两次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
(3)对于该实验不需要学生做出准确的解释,只要意识到不盖盖子时球的下表面没有液体即可。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对浮力产生原因的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
这一步的设计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注意观察,积极动脑思考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纠正学生由于对生活的肤浅认识带来的错误观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第三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总结,注意全体同学的参与,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第四个环节,达标练习,巩固新知。
第五各环节,布置作业,巩固精华。一是完成课后作业,二是收集更多的关于浮力的现象,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采用提纲挈领的板书形式,在黑板的左边书写教材的大点,以及每一大点下面的知识要点;在黑板右边画草图,书写学生的猜想,结论等辅助性内容。
第二篇: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9.1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
1、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器材:
乒乓球、饮料瓶(去口、去底各一个)、水槽、烧杯(装水)、电子课本、电子白板、视频资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设问,实验解决:在去口的较细的饮料瓶中放一个乒乓球,不允许将口倒放,怎样才能取出这个乒乓球?
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很多学生肯定能利用浮力解决问题,从而引入浮力。板书课题:
9.1 认识浮力 进行新课:
1、认识浮力
教师提问: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普遍,能否列举几个事例? 学生举手回答,列举一些常见浮力现象。
打开课本,阅读课本84页,观察图9-1,讨论如下问题:
(1)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2)浮力的方向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得出浮力的定义: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做浮力。演示实验: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金属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2)再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可以发现,金属块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空气中时
了。这表明水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托力(即浮力),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了多少,浮力就有多大。
归纳并板书:浮力=物重-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浮 = G - F′
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其实浮力的产生跟液体压强有关。
学生阅读自学课本85页活动2,并思考讨论其中问题:(幻灯图片展示)(1)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对应部分在水中的深度,因而水的压强也 ;所以长方体左右两个面受到的的压力大小,方向。
(2)长方体前后两个面受到液体压力的情况,跟左右两个面的情况。(3)长方体上下两个面受到水的压力F向上F向下的大小关系是,原因是。板书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产生的。F浮=F向上-F向下
实验演示证明浮力产生的原因:取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放入瓶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当向瓶内倒水时,乒乓球会不会浮起?(学生猜想结果)倒水后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再将饮料瓶瓶口处慢慢浸入大水槽中,看乒乓球会不会浮起来?放进去后,乒乓球浮起来了。
提出问题:(结合浮力产生的原因解释)(1)为什么开始时乒乓球没有浮起来?
(2)把饮料瓶浸入水中乒乓球为什么浮起来了?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把铁块放入水中,铁块下沉了;展示幻灯图片:钢铁制成的航空母舰浮在水面上。
看到上面的情景,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提出猜想。
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形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等有关。
请同学们观看小视屏,看完后归纳出结果。(播放视频资源)
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总结板书:
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跟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及物体浸没入液体的深度等因素无关。强调:并非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关键取决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部分有多少,同种液体中,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1、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2、在你预习的基础上纠正了哪些错误?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第三篇:9.1认识浮力教案(沪粤版)
9.1认识浮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2)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称重法)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的建立。(2)“称重法”测浮力。
难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感受浮力:瓶子里放一个乒乓球,让学生开动脑筋,看看谁不用手伸进瓶子能把球拿出来?由此引入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浮力概念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图9-1各种浮力图片
[思考]:它们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呢?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受到向上托的力,浮力。
[演示实验]验证浮力的存在,进一步认识什么是浮力。
[总结]: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一般用F浮表示。(2)、称重法测浮力。
[思考]:通过刚刚的实验,你可以进一步知道浮力的大小吗? [学生回答]浮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的差值。
[引导]: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还可以通过受力分析理解
[总结]:浮力=物重G-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即 F浮=G-F(称重法)
2、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多媒体展示]:把小桶放入盆子里,在小桶中装满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罐按入水中的情景。
[讨论]:由上述情景,你觉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让同学们联系生活讨论。[猜想与假设]:学生结合上面的情景并联系实际提出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
[制定实验方案]:研究浮力与哪个因素有关时,需要控制内心量不变?改变哪个物理量?怎样改变?怎样比较浮力的大小? [进行实验]:演示实验
[分析论证]:实验后分析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作好总结。
[总结]: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讲解]:并非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关键取决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部分有多少,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想一想]:游泳者感觉到潜入水中时比浮在水面游泳时受到的浮力大,其原因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
六、作业布置
P88 第3题,答案可多种
七、板书
1、定义:
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认识浮力 什么是浮力 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方向: 竖直向上
3、称重法测浮力: F浮=G-F
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引入]: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不禁想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受到向上的浮力?
[演示实验]:取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防入瓶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当向瓶内倒水时,乒乓球是否会浮起?先让学生猜一猜。倒水后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再将饮料瓶的下部浸入大水槽中,看此时乒乓球会怎样?
[讨论]:为什么开始乒乓球没有浮起来?当饮料瓶下部浸入大水槽时,乒乓球为什么浮起来了? [学生阅读]:教材活动2中的内容,并思考讨论其中问题。
[总结]: 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强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强大。浮力就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产生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学生活动]: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回答刚才乒乓球的两种情况。
第四篇:浮力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四节《浮力》。
一、教材分析
通过研读教材,对浮力这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这一常识的基础上,综合的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等知识而展开的。学习完本节内容后,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浮力,如何测浮力的大小及阿基米德原理。为接下来物体的浮与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的内容及其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将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1、感受浮力的存在,理解浮力的概念。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理解阿基米得原理
4、理解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探究,定性认识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学习使用探究学习常用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关观:
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等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我认为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如下:
1、重点:1)浮力的概念,经历探究过程,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1)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教材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理念及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讲授法为辅的方法。即在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基础上,辅助以观察、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的思维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真正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测量,明确浮力的大小,然后通过简单的生活现象的分析使学生的思维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争取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五、教学过程
1、浮力的概念:
浮力的概念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后归纳得出,生生交流后,学生汇报,教师点评。1)浸在液体内部和浮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浮力;2)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3)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的感受,准备2个小实验,一个是释放氢气球,一个是往水里压空矿泉水瓶。
在这一环节,也许有各种问题出现,特别是概念的建构与生活经验的冲突,比如正在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另一个生活经验去反驳,比如在水里提物,比在岸上提物轻松。从而形成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浮力的测量:
明确了浮力的概念之后,在手压矿泉水瓶的实验中,提问学生有没办法测得浮力的大小。给出器材,小组讨论,得出方案。
器材: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细绳
实验步骤:在空气中称出石块的重力,将石块浸没在水里称出此时的视重。
根据现象能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
除此,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会发现两次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正好等于浮力的大小。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
关于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器材:弹簧测力计、圆柱体、盛有纯水和浓盐水的容器各一个。实验步骤可以参考书上P92。学生按照步骤记录数据,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个实验比较简单,计划让同学们自行完成,有问题的举手示意,完成后一起交流。
关于探究浮力的大小,在已经知道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质量、重力)有关。
小组讨论分析实验步骤,明确实验原理而后再进行实验。
第五篇:《浮力》说课稿
全国第二届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比赛—华中师大—陈训毅—《浮力》
浮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陈训毅,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四章第五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以及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展开本次说课,其中,将教学过程和教法与学法综述为设计思想。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过质量、密度、力、二力平衡、液体内部压强的基础上研究浮力的。《浮力》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对浮力的研究为浮力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内容较抽象,综合性强。本节含三个知识板块即认识浮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课时安排为1课时。
其次是学生分析。从学生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学习障碍上来看,一方面由于前概念会干扰学生的认识,另一方面,本节内容较为抽象,不便于理解,所以要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习理解和掌握。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②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③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②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②体会物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③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阿基米德原理。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由三个部分组成:新课的引入、新课的教学、总结和布置作业。
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新课的引入。在新课的引入上,我没有选择课本上的提问引课,而是选择了创设情境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创设情景,并用实验模型进行模拟,同时通过实验进行分析,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到出现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为后一部分的教学奠定基础。
实验结束后,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放在水中会浮在水面,哪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