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二】9.1+认识浮力
9.1 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认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漂浮和下沉物体受到浮力作用,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浮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漂浮和下沉物体受到浮力作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学用具: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力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2.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3.计算压强公式?计算液体压强公式?
4.如图容器中有水,请说出A、B、C、D四处的压强大小关系。
二、引入新课
不会游泳的人掉到河里将会怎样?但如果抱着救生圈就不会下沉。船、木块会浮在水面上;而潜水艇却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入水中;等等的这些现象都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物体沉下水底,却有的浮上水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浮力的知识。
三、新课教学
(一)研究什么是浮力
1、演示:把乒乓球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9—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挂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受到的拉力十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石块重一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③、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
④、引导学生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得出浮力的概念 及测量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⑤、分析实验: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F浮 = G — F 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⑥、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力分析图,弹箧秤的读数(F)=重力(G)
-浮力(F浮)
练习
将一物体系在弹簧称上,称得其重为100牛顿,将它放入水中,弹簧称的读数为80牛顿。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二)研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①、演示:与容器底紧密接触的木块不受浮力 ②、演示:如右图
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F浮=F向上-F向下
(三)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多媒体展示]: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浮在水面上;人悠闲地躺在死海中看书。
[提出问题]:看到上述情景,你想到了什么?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猜想与假设]:学生结合上面的情景并联系实际提出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有关。
[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辅导,视学生的情况点拔。如研究浮力与哪个因素有关时,需要控制内心量不变?改变哪个物理量?怎样改变?怎样比较浮力的大小?要完成实验需要用到那些器材?需要记录那些数据?等。
[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实验后分析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作好总结。
[分析论证]:分组实验后,全班集中交流实验结果,各小组汇报实验的方法和数据、结论。
[总结]: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浸没的深度无关。
[讲解]:并非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关键取决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部分有多少,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想一想]:游泳者感觉到潜入水中时比浮在水面游泳时受到的浮力大,其原因是什么?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求浮力的两个方法称量法和压力差法。浸在空气中的物体也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如气球
板书设计
9.1 认识浮力
(一)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一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F浮= G- F。”
方向:竖直向上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F浮=F向上-F向下
(三)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反思】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将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测量物体浸在水中排开水的重力分开(要注意提示学生保证V排相同,在两次实验中采取让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样做大大简化了繁琐的实验步骤,将实验难点分散,效果较好。但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只有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才会受到浮力的错误认识,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完整理解。
3.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优方案进行实验。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不要让学生留有遗憾。
第二篇:浮力教案
15、浮力
陈艳丽
教学内容:
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浮力》一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浮力现象,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2)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
(3)知道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4)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2)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科学的丰富多彩。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好处。
教学重点: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难点: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课前准备: 1.分组实验
2.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木块、石头、乒乓球、皮筋、钩码、铁钉、测力计等。
3.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个动画片:《文彦博树洞取球》。
师:同学们,假如这个容器就是这个又弯又深的树洞,里面的乒乓球就是他们所踢的球,谁有办法取出这个球来呢? 师:对啊,这个同学的办法就利用了水的浮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浮力。(板书:浮力,课件同步出现)
二、新课:
1、猜想物体的浮与沉。
师:请大家看看桌子上的材料,请你猜一猜,哪些是浮的,哪些是沉的?请同学们先把表格填写完 ,填写完的请举手。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用动作来表示,是浮的我们用拇指向上的动作表示,是沉的我们用拇指向下的动作表示。老师读,你们做,准备好了吗?(好,石头……学生做动作猜想,)
2、动手验证物体的浮与沉 出示实验要求:
(1)、把材料轻轻地放入水中。(2)、实验后把结果填表格里。(3)、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将实验材料分类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些是浮的,哪些是沉的了,那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前面来对这些物体分一分类呢?(课前把这些材料的名字做成磁性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是的,像乒乓球、木块、泡沫这类是浮的物体,我们把他叫做上浮的物体,像石头和铁钉这类的物体叫做下沉的物体。(板书:上浮的物体,下沉的物体。)
4、举例生活中的上浮物体和下沉物体。
师:其实生活有许多像这样的上浮的物体和下沉的物体,那么谁能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属于上浮的物体呢?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属于下沉的物体?
5、学生发表实验疑问。
师: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问题。
6、实验2: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研究乒乓球等物体为什么会浮在水上? 出示实验要求:首先把泡沫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你有什么感觉。按到水底,然后把手移开,你有什么发现?(谁来把实验要求读一读?)学生实验,师巡视,实验完毕后汇报。
师评价:你们真会说话:会知道有一个向上托的力。同学们,下面我们以泡沫为例一齐来跟着老师再来感受一遍这股向上托的力,好吗?用手轻轻的按泡沫,感觉,有一股力托着手,我们再把泡沫按到水底,然后把手拿开,发现这个力是向(上)的!同学们都感受到了吗? 师:也就是说,像乒乓球、泡沫、木块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在水中的物体都受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浮力。(出示板书)师:乒乓球、泡沫、木块是属于(上浮的物体),也就是说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电脑上出示: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7、实验3:验证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师:那么,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电脑出示: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
师:认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请举手,认为不受到水的浮力的请举手。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不要紧,我们还是通过实验来证明。
师:同学们,那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受到水的浮力,或者不受到水的浮力呢?
出示实验3要求:(请学生读要求)
先称一称石头和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再放入水中,称一称石头和钩码在水中的重量,填写表格后说说你的发现。
师:同学们,听清楚要求了吗?先看老师示范如何称这个钩码在空气中和水中的重量。
师操作,注意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填写数据。生分组实验,师巡视。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填写数据。然后汇报发现。师: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变轻吗?
师:对啊,因为石头、钩码、铁球在水中是受到了水的浮力,才会变轻,而石头、钩码、铁球都是下沉的物体,所以说……(电脑课件出示)
学生齐说:下沉的物体也是受到水的浮力的。
师:所以这个概念能不能只是对于上浮的物体来说呢?是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在原黑板概念基础上板书)
师:既然所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那为什么乒乓球等物体就会浮在水面,而石头等物体就会沉在水底呢?其实这是因为下沉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不够大的原因,当两者重量的差是大于或等于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时,物体就会浮在水面,当两者重量的差少于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时就会沉。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吗?
8、浮力的应用:
师:水的浮力与我们的生活非常密切,人类很聪明,早在古代就有人利用了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了,请大家欣赏一个视频《捞铁牛》的故事。学生看完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怀丙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沉在水底的铁牛捞上来的吗?
师:同学们,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或哪些事物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原理的?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老师搜集到的资料。请大家欣赏。(播放图片)
三、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四、拓展:
同样是铁,做成钉子就沉下去,做成军舰就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学生不会说,老师举例:你们猜老师手上的橡皮泥沉的还是浮的(学生猜)老师把橡皮放到水中,有没有办法让他浮起来呢,:同一个物体,那为什么有的物体会下沉有的会上浮呢?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回家后自己登录科学网站找答案吧。
第三篇: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②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②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浮力的存在、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突出重点
2、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利用结合实验理论分析的方法突破难点
三、教学准备:
(1)演示用具:氢气球、大烧杯、红毛线、演示小桌、水﹑蜡块、水槽、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等。
(2)学生用具:曲别针、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空易拉罐、水槽、铁块、细线、盐水、大头针等。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播放视频《死海不死》,学生观看,引出在死海中会产生如此奇特的现象都是与浮力有关的。(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现象,给学生造成悬念,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中,往乒乓球上倒水,水从漏斗下流出,乒乓球沉在水底。这时再用手按住漏斗口,学生观察实验,问乒乓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运动状态?师生分析乒乓球两种情况下的受力情况,初步解决上浮时乒乓球受力情况的分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巩固使用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知识来分析物体的运动,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生活走向物理。)2、演示实验: 手托两块相同的牙膏壳,一块卷成团,一块展成空壳,置于大水槽上,略为介绍后,同时放开。一会儿后提问:同样的牙膏壳为何有不同的效果呢?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实验,说出实验现象及通过对比的方法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以牙膏壳为例,空牙膏壳受到浮力的作用,实心的牙膏皮受浮力的作用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对它的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水对它的浮力,理由是物体没有被浮起来。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因为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缓慢„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好奇心的作用去培养其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然后再去实践学习、获取技能;)提出问题:如何来验证呢?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选出较好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实验,例如右图的实验方案。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个别进行指导。
提出问题:实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想、精神和能力,经历问题的策划和 解决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学习,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与学生一起交流实验心得,交流后提出浮力的定义和浮力的方向;并询问是否有办法得到浮力的大小,畅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评价实验及利用实验的其它所得;说出此实验中的主方法是一种测浮力的方法,同时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在液体中都要下沉呢,浮力产生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受到一定的教育,获取一定的知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测量、计算浮力大小的一种方法。)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1、演示实验:红蜡烛升起来;乒乓球上浮、铁块下沉等;提问:为什么它们会上浮、下沉,继续问:受到的浮力是怎样获得的?学生观察、体验、再分析。
(设计意图:演示的实验器材,都经过细心的精选,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思考,但不教条指引。教给学生理论推导浮力产生原因。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红蜡烛在水中漂浮情况,与学生一起对蜡烛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实验结论分析浮力产生原因)
2、结合水中的物体受力情况,结合压力与液压知识,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设计意图:整个一节的知识点统一形成系统,也和力学其它的知识点很好结合,讲授新知同时强化了旧知。)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1、向同学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可能状态;在学生找到答案后让学生结合书中图片和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别对三种状态进行受力分析。收集生活证据,或者利用身边器材进行实验,很快找到答案;并对物体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学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评估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一起查缺补漏,找出不足,或改进实验或寻求其它实验方案。(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脑后再动手,把生活经验与实验结论结合一起用来解决一个定向性的问题,改变一种本位的思维定势。并学会分析物体的受力,运动情况。通过对实验的评估和改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上浮,下沉,悬浮和漂浮。(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知识的理解。)交流讨论:畅谈浮力在生活和生产、国防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关心科技的发展,从物理走向社会。)小结:学生谈在本节课中的学习体会
作业:课后的自我评价部分,完成家庭实验室。板书设计: 第2节 认识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反思:
1.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这些方面的训练上也应放开手,多启发;
3.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优方案进行实验。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不要让学生留有遗憾;
4.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加上空气对气球有浮力作用的演示实验。并进行简单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第四篇:浮力公开课教案
《浮力》教学设计
执教者:王建宜 班级:初三年4班 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是新课改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五节的内容,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学情分析】
1、兴趣特点:初三的学生对物理已有初步认识,对实验有很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也比较强。
2、知识基础:在上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压强的知识,浮力是对力、密度、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3、认识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②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③知道浮力的应用并能用浮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④能较为系统的运用浮力。【教学重点】 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以及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
运用方法论,快速过关浮力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浮力相关知识。
1、浮力的四种计算方法。A、称重法(受力分析)
B、阿基米德原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C、物体的浮沉条件 ⑴受力分析:浮力与重力(2)密度分析
二、浮力计算思路。
浮力的直接计算与受力分析的组合。
三、例题讲解。(见附件)
四、小结
五、作业
掌握知识,并完成配套练习。(见附件)
第五篇: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9.1认识浮力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4、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教学难点:
1、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器材:
乒乓球、饮料瓶(去口、去底各一个)、水槽、烧杯(装水)、电子课本、电子白板、视频资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设问,实验解决:在去口的较细的饮料瓶中放一个乒乓球,不允许将口倒放,怎样才能取出这个乒乓球?
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很多学生肯定能利用浮力解决问题,从而引入浮力。板书课题:
9.1 认识浮力 进行新课:
1、认识浮力
教师提问: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普遍,能否列举几个事例? 学生举手回答,列举一些常见浮力现象。
打开课本,阅读课本84页,观察图9-1,讨论如下问题:
(1)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2)浮力的方向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得出浮力的定义: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做浮力。演示实验: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金属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2)再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比较两次测量结果,可以发现,金属块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空气中时
了。这表明水对浸在其中的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托力(即浮力),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了多少,浮力就有多大。
归纳并板书:浮力=物重-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浮 = G - F′
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浮力,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其实浮力的产生跟液体压强有关。
学生阅读自学课本85页活动2,并思考讨论其中问题:(幻灯图片展示)(1)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对应部分在水中的深度,因而水的压强也 ;所以长方体左右两个面受到的的压力大小,方向。
(2)长方体前后两个面受到液体压力的情况,跟左右两个面的情况。(3)长方体上下两个面受到水的压力F向上F向下的大小关系是,原因是。板书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产生的。F浮=F向上-F向下
实验演示证明浮力产生的原因:取一个去掉底的饮料瓶,瓶口朝下放置,把一个乒乓球放入瓶内,乒乓球落在瓶颈处。当向瓶内倒水时,乒乓球会不会浮起?(学生猜想结果)倒水后乒乓球并没有浮起来。再将饮料瓶瓶口处慢慢浸入大水槽中,看乒乓球会不会浮起来?放进去后,乒乓球浮起来了。
提出问题:(结合浮力产生的原因解释)(1)为什么开始时乒乓球没有浮起来?
(2)把饮料瓶浸入水中乒乓球为什么浮起来了?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把铁块放入水中,铁块下沉了;展示幻灯图片:钢铁制成的航空母舰浮在水面上。
看到上面的情景,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提出猜想。
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形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等有关。
请同学们观看小视屏,看完后归纳出结果。(播放视频资源)
学生归纳,老师点评、总结板书:
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跟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及物体浸没入液体的深度等因素无关。强调:并非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关键取决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部分有多少,同种液体中,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1、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2、在你预习的基础上纠正了哪些错误?有了什么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