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带反思

时间:2019-05-12 16:5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带反思》。

第一篇:二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带反思

二年级艺术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 哈,醒来了(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小鸟在清晨醒来时的愉快情景;通过欣赏法国绘画大师莫奈的《日出·印象》和学生表现早晨的绘画作品,增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鉴赏能力。2.艺术目标

通过绘画教学,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热爱;通过参与音乐表演和歌词创编活动,学会运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创造的乐趣。(二)教学准备

《小鸟醒来了》、《健康歌》歌曲磁带,有关早晨的音像资料,如《人猿泰山》的片断,清晨森林、街道上的景象等相关绘画作品。彩笔、水粉颜料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景激趣

播放清晨景象的音像资料,如:清晨森林中动物们醒来的情景,电影《人猿泰山》中泰山醒来时的片段,清晨大街上忙碌的人们等等。(提示:本活动意在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早晨的美好,创设情景,为后面的想像表演做铺垫。)2.描述感受

你看到的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请大胆描述自己对早晨的印象。(快乐、忙碌„„)3.聆听、欣赏

听,早晨,在大森林里,小鸟儿醒来了,它们在快乐地歌唱。播放歌曲《小鸟醒来了》(本处教师可以配上森林中鸟儿鸣叫、飞翔等音像画面)。(1)节奏练习

播放歌曲,教师引导学生随歌曲一起击掌打节奏。(2)熟悉、哼唱

再次播放歌曲,跟录音哼唱,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4.情感体验

聆听《小鸟醒来了》,感受歌曲意境。(根据这首歌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鸟醒来时的情景,或者讲一个小鸟醒来了的小故事。然后用体验到的心情去唱这首歌。)5.启发、想像

清晨,人们从梦中醒来,小鸟在森林中醒来,还有谁会醒来?他们醒来时的样子是怎样的?醒来后他们会做什么?(引导学生回答)6.模仿表演

根据想像,用动作和声音模仿表演小青蛙、小兔、大象、小鸭和小鸡醒来时的动作和声音。7.创编歌词

尝试一下把《小鸟醒来了》的歌词改编成其它小动物,再相互唱唱听听。邀请部分学生上台表演。8.评价

(1)自我评价。(所参与的活动是否主动或有兴趣?)(2)同学评价。(是否能和大家和谐相处,主动与人合作?)(3)教师评价。(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反映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改进?)(4)师生相互评价。(在艺术课中你学到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1.激发兴趣

播放另一首表现早晨的歌曲《健康歌》。

(早晨,人们醒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用健康充沛的精力去迎接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2.欣赏、分析

(1)欣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

{1} 描述: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日出、河水、晨雾、港口、船舶„„尽量引导学生详细、准确地描述。){2} 比较:教师出示一幅其他画家表现早晨的作品,例如希什金的《森林的早晨》,比较这幅画和其他的画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森林的早晨》在绘画风格上属于写实的。《日出·印象》近看模模糊糊,远看却形象生动。)(2)分析:莫奈创作的《日出·印象》这幅也许看上去不怎么精致的油画,却曾在一百多年前令整个世界的画坛为之震惊,因为在它诞生之前,画家们都是用十分严谨的造型笔法来表现,他追求的是神似效果,有点像我们中国画的写意韵味。你知道为什么近看凌乱不堪,远看有条有理? 3.讨论

我们也可以像大师那样,大胆自由地表现你对早晨的感觉和印象。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两幅学生作品进行欣赏评价,让学生建立自信。(1)《阳光小鸟》,作者宋沛阳。小画家用油画棒大胆地选取早晨的太阳、树、鸟三种景物,运用粗犷的线条、丰富的色彩进行表现;画面饱满,形象表达自由,富有个性。

(2)《大公鸡早早起》则主要抓住早晨富有代表性的动物———公鸡来刻画,公鸡占满整个画面,形象鲜明,主题突出。4.表现

学生自由发挥想像进行绘画,可以运用彩色笔、油画棒等来表现画的内容。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大胆表现。5.评价

(1)对名家名作有哪些了解?

(2)自己的演唱是否表达了歌曲的情感。

(3)在参与艺术活动时,能否做到积极主动,有哪些收获?(4)讨论、交流时的语言是否流畅,具有感染力。

6.小结:请用一句话来描述对早晨的印象,并结束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四)其他选择

1.可以补充其它表现早晨的音乐作品,如: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和钢琴曲《晓风之舞》等。

2.在创编歌词时,针对中间的一小节节奏进行动物象声词的创编:如小鸭子———嘎嘎、嘎嘎、嘎嘎地唱着。

教学反思

本课以早晨为主题,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各种音像、绘画、摄影资料,向学生传递美好的生活信息。采取聆听歌曲、赏析名画、用肢体即兴模仿表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在艺术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我来做早操(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陕西合阳的“花馍”———面花的特点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探究饮食文化的兴趣。用简单的图文形式记录归纳早点文化的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艺术目标

学习泥塑造型中的搓、揉、压、捏等技法,掌握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二)教学准备

《卖汤圆》歌曲磁带。有关早点文化的音像资料,如西餐、广东的早茶等相关早点图片。学生课前收集的各地早点文化资料、橡皮泥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们都吃了早餐吗?(教育学生要坚持吃早餐,让他们认识到吃早餐有利于健康和学习。)你的早餐一般是在哪里吃?谁做的?你最喜欢的早餐是什么? 2.创设情景

教师:你们知道吗?吃早餐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说法。例如:在武汉叫过早,在广东叫喝早茶。不同的地方吃的早餐内容也不一样。(播放几处不同地方吃早餐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开阔学生的饮食文化视野。欣赏:日本的料理,西方的糕点、汉堡包、披萨等;中国南方的汤圆、汤包等。)3.欣赏

在我国陕西的合阳民间,有一种风俗礼馍———面花,它选料考究,制作精巧,用色鲜丽。巧妙地将面粉和食用色素组合,既有能吃的实用性,又有可看的观赏性,被称作“秦艺六绝”,成为民间手工艺品,也被称为视觉盛宴。引导学生边欣赏边思考:

(1)找找教科书中的面花上表现了什么?(2)它主要有哪些颜色?

(3)猜猜它是用哪些工具制作出来的?(4)在制作工艺上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这个面花上有龙、凤,有花、鸟,颜色以红、绿、黄、紫等对比色为主,鲜艳夺目,形象简洁、生动夸张。这么精致的工艺是民间妇女们用剪刀、镊子、铁丝、木梳、锯条、笔套等极其普通的工具制作的,令人为之惊叹。4.介绍

你还知道哪些好吃的早点?小组内学生自己介绍收集的资料和信息。5.分析

根据自己小组的信息资料,教师帮助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风俗不同:如一些民族的食物禁忌。

(2)口味不同:上海浙江一带的人喜欢吃甜食,四川、湖南人喜欢吃辣椒等。

(3)地域不同:因为地域的原因,有的地方盛产什么农作物,就以什么为食。例如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6.归纳整理

请你根据我们的分析,小组合作,制定一个早点小吃文化一览表,内容形式如下: 各地早点小吃一览表

地点 早点名称 图片(或者画出早点)特点 7.聆听

完整聆听歌曲《卖汤圆》,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体会劳动的艰辛。8.评价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我国饮食文化的了解有多少,这节课获得了哪些知识。鼓励学生将收集的资料拿出来交流,师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学反思:

本课将吃早点作为切入点,教学中主要尝试通过收集和查阅资料———交流分享———体验实践等环节,了解我国的饮食文化。通过欣赏反映饮食文化的歌曲和参与制作早点的活动,充分感受中华民族的艺术品位、风俗习惯、审美意识,以及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艺术与生活的关联中,培养对艺术课的学习兴趣,从而增添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品位。本课教学需两课时。

第二课时

1.欣赏

欣赏教材中学生的作品,并讲述其制作方法。2.示范技法

教师示范用彩泥搓、捏、揉、团的要领,学生学着做一做。3.表现

学生动手用橡皮泥制作各式早点:如小笼包、面条、荷包蛋、馒头、饺子等。教师巡视辅导,鼓励学生大胆制作。

做好早点,组织学生一起来玩个“你买我卖”的游戏,推销自己制作的早点。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由模仿见过或听过的叫卖声,并创编叫卖词,参考教材中小朋友的表演;另一种是根据《卖汤圆》的曲调填词。比如将汤圆改成“卖包子,卖包子,小二哥的包子是大又圆,一个包子三角钱哪,买个包子尝一尝呀„„”(学生自由准备,上台表演或者组内表演)4.展示

厨艺大比拼:将同学们的作品集中,办一个班级早点博览会。5.评价

对学生的制作和表演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四)其他选择

1.让学生向妈妈学习做简单的早点,体会为家人服务的快乐。相互交流在家学习做早点的体会。2.为自己制作的早点巧取名称。

3.讲述自己所了解的名菜、名点心的故事和来历。

教学反思

《卖汤圆》是一首风趣幽默的台湾民歌,轻快的节奏和滑稽的叫卖音调,配以浓郁的地方语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民间叫卖的情景。同时,学习此歌也是对我国美食文化的一种了解。

歌曲为五声羽调式,其曲式为乐段体结构。全曲除前奏和尾声以外,共有20个小节,由起、承、转、合四个较为长大的乐句组成。第一、二乐句是起句和承句,各为四小节,属于方整性结构;旋律平稳流畅,紧紧围绕属音和主音在中音区进行,音乐具有一种平和与亲切感;第二乐句本身也是一个重复结构,而且结束音终止在下属音上,由于其不稳定性推动了音乐的进一步展开。第三乐句为转句,旋律仍围绕属音与主音,但在中低音区进行,音乐在亲切柔和的基调上明显带有较强的叙述性。第四乐句共有八个小节,开始是两小节的衬词,接着变化重复了第三乐句的音调,最后主音在四拍的长音中结束全曲。

第三课 催我早早起(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通过制作欣赏小闹钟,初步了解有关钟表的历史文化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感受不同时期钟的造型美,激发学生对艺术与科学的兴趣。2.通过参与表演游戏,感受各种钟表发出的不同声响。通过设计制作各式钟表,学习纸的平面设计制作技法。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二)教学准备

《这是什么》歌曲磁带;各种造型的钟表图片;三角铁、双响筒、碰铃等打击乐器。(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

教师播放闹钟的声音,并提问有关闹钟的知识和闹钟的作用。2.模仿

学生自由模仿闹钟发出的声音。3.聆听、学唱

教师的导入语:小闹钟就像我们忠实的伙伴,每天帮我们记住时间,按时学习、休息。每天早晨,它能准时叫我们起床。

(1)感受《小闹钟》的快慢节奏,并随“滴答、滴答、滴答,当———当”的节奏一起拍手,进行节奏模仿。

(2)用衬词“嗯”、“得”轻轻哼唱,熟悉歌曲《这是什么》的旋律。然后用听唱法学习此歌,教师主要指导1—4小节的唱法。4.表现

小组合作,用打击乐器模仿钟表的声音与节奏,为歌曲《这是什么》伴奏,共同享受合作的乐趣。5.创编

根据书上的节奏,让学生自己为小闹钟设计一种闹铃声,并用这个节奏进行表演。6.观察

教师拆开一个钟表的外壳,让学生仔细观察闹钟内机芯的工作状况,从而了解它们主要靠齿轮转动而工作。7.启发

教师:如果你们还想知道得更详细,可以回家找一个废弃的钟表,和爸爸一起仔细研究研究,找到更精确的答案。8.拓展

教师用课件播放钟的简要发展历史:钟表是近百年来,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计时器。计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早在3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水滴漏”、“沙漏”,和利用太阳光的变化制作的计时工具———“日晷”。后来,又出现了航海钟、落地钟、电子钟、石英钟等。教学反思

大家一起为歌曲《这是什么》配上乐器伴奏,边打击边演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教师要及时渗透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的思想教育。)

第二课时

1.激趣

课件播放各种钟表的造型,每播放一种,发出一种不同的时钟音响,让学生聆听、辨别。2.辨音

(1)引导学生辨别不同时钟发出的声音(秒针:滴答滴答;报时:当———当、布谷布谷等)。

(2)提问:你是怎么分辨出来的?(秒针走得最快,所以是滴答滴答,而且为了不吵人,秒针的声音还很小。报时的声音响而长,是为了提醒人们。)3.模仿

(1)分给各小组三角铁、碰铃、双响筒,随意模仿各种时钟的声音。(2)思考:怎样选择不同的乐器恰当表现时钟的声音?(3)小组合作,根据教师提供的节奏,用乐器进行表演。4.欣赏

小结学生的演奏情况,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出示各式钟表,进行欣赏分析:

(1)这些闹钟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彩色卡纸、图钉等)?(2)你喜欢这些造型各异的时钟吗? 5.探究

(1)观察后探讨:怎样才能制作出这么精美的小闹钟?(2)教师总结:

①画出外形,确定钟面大小和位置; ②制作钟面,可以用剪贴和绘制的方法; ③安装时钟。6.制作

自由制作各种小闹钟,教师辅导:(1)注意加强卫生教育。(2)钟的外形与钟面的比例。(3)安全使用图钉。7.展示 在组内展示自己的小闹钟。8.拓展

钟表除了可以计时,还有什么作用?(因为它制作工艺精密,成为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具有收藏价值。)9.评价

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参与表现。对学生的新想法和有创造性的思维给以肯定。(四)其他选择

1.可以让学生聆听一些其他有关歌曲,如:《时间像小马车》,李玟的《滴答滴》片断,让学生感受其它不同的节奏。2.用打击乐器自由合奏《钟表店里的钟响了》。3.展示时,可以采取开办钟表店的方式进行。

教学反思

闹钟是学生们十分熟悉的日常用品。它虽然普通,但在人们的生活中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列车运行,航班的起飞降落;大人们的上下班,学生上学、放学等。本课的教学,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闹钟声音引入课题;通过开展相关的音乐活动,并用打击乐器模仿闹钟的声音效果,感受声音的高低与长短,明亮与沉闷。同时,让学生观察钟表的内部构造,初步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的历史知识,启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第四课 上学路上(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通过回顾自己上学路上发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感受上学的乐趣。通过看、说自己家所在地区的上学路线,学会看地图,懂得基本的生活常识。2.艺术目标

学习运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所想、所看,有选择性地表现出来。(二)教学准备

《上学的路上》歌曲磁带; 绘画工具:彩笔、油画棒等; 所在地区的交通图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以学生齐唱《上学歌》导入新课。请同学谈一谈自己每天上学时的经历。(教师肯定:能自己独立上学的同学真了不起)2.创设情景

观看录像描述故事情景:

你们看,有一个叫小华的小朋友也是自己背着书包上学。(教师播放一位小学生背着书包,唱着《上学的路上》的歌,蹦蹦跳跳上学时的情景录像。)问:小华上学时心情是怎样的?你知道他唱的是什么歌吗?教师小结:小朋友唱着歌儿上学,多高兴啊!想想还有好多孩子不能上学,我们今天能学习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强调学生要珍惜学习时光)接着一起来听听小华唱的歌(播放歌曲《上学的路上》),并提出思考问题。3.复听

了解歌曲内容之后,让学生再一次完整聆听;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4.表演

(1)继续观看录像:小华在上学路上发生了什么事?(2)说一说,你在上学的路上也发生过有趣的事吗?

(3)演一演:邀请几位同学和你一起,把你在上学路上发生的事表演出来。

(4)大家一起对同学们的表演进行评价。5.探究

(1)继续观看小华上学的录像。

(2)思考回答:小华上学走的路线是怎样的?(3)你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上学路线吗?

(4)教师出示本地区道路交通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自己的上学路线,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5)谈谈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和注意上学路上的安全等问题。

第二课时

1.激趣

教师讲述自己从家到校路上发生的有趣的事,以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2.欣赏、分析

在我们上学路上会发生许多有趣的事,如果我们用绘画的形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存进我们的艺术档案夹,会是多么美好的回忆!先来欣赏其他小朋友们的作品吧:(1)《我又上学了》这幅作品从上学的心情入手,表现了农村小朋友在失学后,又背起书包上学的高兴心情,画面是一群小朋友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走在玉米地里,小鸟也高兴地跟在他们身边。(2)《不要进游戏机室》表现的是城市小朋友在上学路上的故事。画面反映的地点是在街道上,两位小朋友阻止另一位同学进游戏机室,告诉我们上学路上不能受不良诱惑的影响。(提示:欣赏时,采取看、说、评结合的方法进行)3.回忆

让学生回忆叙说自己上学路上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事,筛选其中的场景,进行绘画构思。4.表现

学生自由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视帮助选材,提炼指导。5.评价

(1)教师点评几幅优秀作业,指出共性问题。(2)将学生作品展示,让学生观看,相互评价。

(3)发现闪光点,及时对学生进行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和表现。(四)其他选择

1.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上学的经历,用简单的线条表述自己的上学路线,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2.研究地图时,可以尝试让学生研究几种上学路线,比如怎样走更近,更节约时间。

3.除了表现上学路上发生的事,也可以表现上学路上的景物,引导学生选取主要景物来表现,不要面面俱到。4.进行交通规则和安全方面的教育。5.进行交通标识的绘画设计。

教学反思

上学的路,学生每天要行走多次,路上每一处景物,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去发现它的美。本课在教学中,首先通过观看与上学有关的音像资料,以录像中主人公小华的上学故事为主线,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艺术与生活的探索和学习,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绘画创作上,主要通过欣赏、回忆、交流、表现等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本课教学需两课时。

第二单元 第一课 在农场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使学生乐于探寻声音的奥秘,感受声音的奇妙;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2.艺术目标

围绕“农场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四分休止符;能自然、有表情地歌唱;通过体态律动、模仿、创编象声词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用线条、色彩等基本美术语言,表达对农场的喜爱之情。(二)教学准备

1.有关农场的图片、音乐磁带。

2.小羊、小鸡、小狗等动物的头饰或道具,唐老伯的装扮材料(草帽、烟斗、胡子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导入(1)教师展示几幅关于农场的图片或照片,让学生猜出这是什么地方。(2)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思考,讨论农场都有哪些动物、景象。2.歌曲教学

(1)初听歌曲。不看书本,用耳朵听出《在农场里》这首歌中都唱到了哪些动物?

(说明:如果看书本,学生很容易受视觉注意刺激,而忽略了听觉注意。因此,让学生不看书本认真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集中听觉注意力,听辨各动物的叫声,养成聚精会神听音乐的习惯。)(2)复听歌曲。

(说明: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总是急于知道对与错,在这种热切情绪的支配下,他们总是能对照书本非常认真仔细地寻找答案,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应予以鼓励。)(3)听唱学歌。采用听唱法学习《在农场里》这首歌曲。

(4)认识四分休止符。初步认识“0”在歌曲中代表休止、停顿一拍,感受它在表现歌曲内容上起的作用。

(说明:将四分休止符知识的学习游离于音乐作品之外,肯定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在已经会唱整首歌曲的基础上,插入对四分休止符的学习,是为了借助他们对歌曲的新鲜感,将乐理的学习渗透在歌曲的演唱和表现活动当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音乐基础知识。)3.表演拓展

让学生边唱边跟着音乐做歌词中唱到的小动物的动作。

(说明: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儿童最喜欢模仿各种小动物,边唱边动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快乐有趣的学习氛围中。)4.自评互评

在本课结束前,让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作出评价。如:(1)自评:“我觉得我的表演„„”(2)互评:“×××,我认为你的表演„„”

建议:当学生进行互评时,“请你们在讲述你们对某同学表演的感受时用‘你’字,不要用‘他’字”。

(说明:学生的表达、社交等能力需要不断地得到培养,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突破自我,学会审视他人,对同学的学习负责,对同学的评价负责;同时要体现互评的真诚性———即是一次心与心的互动,而非凡事都要下意识地观察师长的眼光,由老师拿主意。)(提醒:由于学生知识面窄、缺乏经验,他们的评价常常片面或不准确。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以评促教。)

第二课时

1.为《在农场里》的旋律创编歌词。(1)准备阶段

复习歌曲《在农场里》。根据歌曲内容,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告诉学生:农场里又来了几个新朋友,你们看看都有谁?出示小羊、小狗、公鸡的教具,让学生讨论:如果小羊、小狗、公鸡在农场里,歌词应该如何改?

(说明:为创编新的歌词内容做准备。)(2)模仿阶段

启发学生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和动作,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跟随音乐编唱出新的歌词。(3)练习阶段

请几个学生戴上新编歌词中动物的头饰到前面分别领唱。领唱的小朋友只唱每个乐句的前两小节,后两小节全班同学唱。2.欣赏歌曲《唐老伯有个小农场》。

(1)“同学们,唐老伯也有个小农场,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你能从歌曲中听出农场里都有哪些动物吗?”(说明:以此歌为载体,认识更多的动物,感受更多的声音。)(2)欣赏学生作品三幅,参观唐老伯的小农场。介绍农场的有关知识。教师将自己装扮成“唐老伯”,向学生介绍农场里的各种动物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

3.在歌声中进行体态律动表演。4.画一幅农场的画。

(1)欣赏课本中的相关美术作品。

(2)用水彩笔画出你心目中最美丽的农场。(将歌曲《在农场里》、《唐老伯有个小农场》做绘画背景音乐播放)5.比一比,谁画的农场最美丽。

可将学生完成的画贴在展示板上,让他们自己评议:谁的画你最喜欢?鼓励学生说出喜欢的原因。(四)其他选择

教师头戴象征“四分休止符”的头饰,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四分休止符”,感受歌曲中“四分休止符”的停顿作用。

可进行情景表演:将整个教室作为一个农场,让学生分别扮演唐老伯和唐老伯饲养的各种动物,学生在音乐中表演唐老伯与各种动物的快乐生活:如模仿动物吃食、睡觉、下蛋等动作;惟妙惟肖地模仿动物的叫声;扮演农场中的花、草、树木等。通过表演,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大自然各种生物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绘画时,可让学生为自己画的农场命名,并当众表达自己的心声。学生除用水彩笔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地用蜡笔、铅笔等简单工具作画。如果时间紧,对画的要求可以简单一些,抓住农场或动物的大致特征即可。

教学反思

农场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各种动物在这里悠然自得地生活。将歌唱、体态律动、绘画、创编歌词等学生喜爱的活动融入《在农场里》这首歌曲的教学中,旨在通过学生对农场里各种声音的模仿、想像与创造,使学生的听觉、观察力、模仿力、创造力等诸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还能使学生逐步认识到人不只是创造了美好的生活,而且还创造了美妙的声音艺术。应通过关注声音来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第二课时

1.欣赏

欣赏书中的图片。思考:(1)你能从作品里找出声音吗?(2)请试着找一找,画家画了哪些声音?(3)画家用了什么方法画声音? 2.感受

(1)教师放两首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猜猜哪一首符合蒙德里安的《第十三号即兴曲》的特点,为什么?

(2)细心观察,蒙德里安的《第十三进行曲》这张作品用了哪几种线条和哪一些颜色? 3.模仿

(1)请几个学生到讲台前,模仿吴冠中《舞》中的动作,想像一下群鹤扇动翅膀的声音是怎样的?找找画家用了哪些点、线、面,这些点、线、面是怎样排列的?

(2)齐白石画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有什么声音呢?找一找,并模仿一下找到的声音。6.评价

可以小组互评,也可以随机评价。教学反思

1.第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主题性的作业。例如选择《上课了》这一主题,学生按顺序寻找声音:铃声;同学们杂乱的脚步声;拉桌子凳子的声音;翻书包拿书的声音;拿笔盒的声音;老师进门的声音;向老师的问好声等等。让同学们用点、线、形按美的规律画下来。

所定的主题要跟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例如:《上学去》、《早晨》、《郊游》等等。

2.第二课时,可以完全采取抽象画的形式,给学生听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并根据音乐画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单元 第三课 鸭子拌嘴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通过欣赏、制作等综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在生活中与人和睦相处,友好交往。2.艺术目标

通过音乐与戏剧、舞蹈、美术等多方面的综合,使学生在说、听、画、演、奏、做等艺术学习活动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受到艺术美的熏陶。(二)教学准备

各色折纸、头饰、打击乐器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景

教师围绕“鸭子拌嘴”这一主题给学生讲一段简短的故事,创设出“鸭子拌嘴”的情景:

清晨,一群活泼可爱的鸭子来到了小河边,它们三三两两地跳进小河寻找食物。不知怎么的,有两只鸭子发生了误会,它们争吵起来„„ 2.听音乐片断

听两段音乐,想像鸭子在干什么?感受音乐中“散板、有板眼”塑造的两种音乐形象。(1)散板———拌嘴(2)有板眼———走路 3.猜图谱

学生根据听赏的感受,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感受,猜出课本中表示“拌嘴”和“走路”的图谱,并说出理由。4.听全曲

(1)听第一遍。按照音乐的发展,用简单的笔画初步勾勒出图形谱。(教师在黑板上与学生一起画,同时给学生一些提示。)(2)听第二遍。把“拌嘴”的图谱转换成动作,当听出“鸭子拌嘴”音乐时,与老师一起做“拌嘴”的动作,可在座位上做,亦可下座位做。设问:“小鸭子一共有几次拌嘴?”

(3)听第三遍。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为不是表现“拌嘴”情景的音乐编配动作,如鸭子走路、梳理羽毛、找食物等。5.小舞鞋

(1)根据音乐创编故事。

教师可以设立一些问题,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和形象,创编完整的“鸭子拌嘴”的故事。

如:“鸭子从哪里走来,到哪里去?”“因为一件什么事情,两只鸭子吵起来了?”“为什么一大群鸭子都加入到争吵的行列里来了呢?”“最后,是什么让它们结束了争吵呢?”等等。(2)根据故事分角色表演。

请最擅长表演的两位同学扮演最初拌嘴的两只鸭子,将全班其他同学分为两部分,各支持其中的一只鸭子。教师可以扮演鸭妈妈,或者扮演其他调解矛盾的角色。

(3)根据音乐一同来表演《鸭子拌嘴》的哑剧。

(说明:学生碰上自由表演时,常常是热情高涨,兴奋的叫喊声不绝于耳。表演哑剧,目的在于让学生控制自己过于激动的情绪,让音乐来做导演、做指挥,使学生在表演的同时专注地听音乐。)6.小乐手

分小组利用打击乐器(没有条件的可利用身边的材料,如笔盒、座椅等)按“出门”、“嬉戏”、“吵嘴”、“和解”四部分设计、表演四段即兴演奏(长短不限)。

第二课时

1.学做纸小鸭。

(1)教师教学生按课本图示步骤折纸小鸭。(2)学生给自己做的纸小鸭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2.在《鸭子拌嘴》的音乐中,与同桌同学用纸小鸭来表演鸭子走路和拌嘴的情景。3.学习课本小诗歌。(1)朗读诗歌。(2)讨论:

“聪明的小朋友请你想一想,与人拌嘴吵架好吗?碰上问题我们要如何解决呢?”

引导学生认识:拌嘴不是解决矛盾的最佳途径,学会与人和睦相处。4.根据《小鸭子》诗歌的内容,用纸鸭子演出一场“讲文明、懂礼貌”的短剧。(1)理解诗歌内容,创编剧情。

(2)分角色进行排练。(小鸭用折纸,其他动物用头饰或其他饰物代替。)(3)分组展示。

(建议: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背景音乐,伴随着学生的表演随时对音量进行控制,基本原则是:有对白时,音量要小,无对白时,音量要大;开始时音量渐强,结束时音量渐弱。)5.评价、表演。

(1)让学生自己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主角奖”、“最佳配角奖”,学生也可以根据表演的实际情况自己设立奖项。(2)选出表演最精彩的一组,全班在该组剧情、表演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完善,最后师生一起尽情表演。(四)其他选择

1.小组进行“鸭子拌嘴”的即兴创编时,形式可以多样化。如除用鸭子声音来表现外,还可以用动作、语言等多种方式进行。

2.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给小鸭折纸画上眼睛、添上美丽的翅膀,比一比谁折的小鸭最漂亮。

教学反思

鸭子是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让学生欣赏、模仿鸭子拌嘴时的动作和声音,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通过对《鸭子拌嘴》音乐的听赏和表演,让学生尝试对音响进行探索和辨析,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手、眼、耳各方面的协调能力,还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本课的学习,又能使学生学会妥善解决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培养人际交往技巧,提高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第二单元 第四课 风铃声声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通过欣赏、歌唱、制作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欣赏生活、美化生活、热爱生活。2.艺术目标

通过欣赏风铃的造型、聆听风铃的声音及制作各式风铃,培养学生观察、创造声音艺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教学准备

实物风铃及各种风铃的图片;彩色水笔;废旧物品、色纸、剪刀、线、双面胶;音乐磁带《蓝色的多瑙河》;录音机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猜谜导入

老师用布遮住风铃,让学生摸一摸,并闭着眼睛听一听,猜猜是什么。(说明: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兴趣是上好课的关键。摸一摸,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材料;而闭着眼睛听一听,是为了感受风铃带来的悦耳的声音。这两点,恰巧是本课所要解决的两个着重点。学生在摸风铃的时候,只是接触到风铃的局部,他们或许还猜不出是什么,当闭着眼睛听的时候,基本上就能猜出来了。这份成功感会大大激发孩子们继续探究学习的欲望。)2.欣赏模仿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欣赏课本中的图片,看看书本上的风铃有怎样的造型,使用了什么材料;想像、描述和模仿不同材料的风铃会发出怎样的声音。

(说明:本环节可以分四人或六人小组进行。教师应事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欣赏。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把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也可以以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参考问题:

问题1:书本上的风铃的造型有多少种?你觉得它们像什么? 问题2:书本上的风铃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用这些材料? 问题3:你最喜欢哪串风铃?为什么? 问题4:请试着用语言描述一下风铃的声音。

问题5:请试着模仿其中一个风铃的声音。说说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3.学习探究

师生共同了解风铃的悠久历史及其作用。

(说明:教师要避免进行枯燥的讲解。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家都知道,悬挂风铃是为了欣赏它们美丽的造型和好听的声音,但在古代风铃可是有其它作用的哟!你们先猜猜是什么作用呢?当学生进行一番海阔天空的自由想像之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解说,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想像力。)4.绘画表现

每位学生画一个自己想像的风铃。教师把《风铃之歌》作为背景音乐循环播放。

(说明:学生画风铃是为下节课的手工制作做准备,只需画出自己喜欢的造型即可,设计是制作的第一个程序。)5.展示评价

看谁画的风铃造型最美。

(说明:四人小组评出一个造型最美的全班展示,并说明原因。)6.师生齐唱《风铃之歌》

(说明:学生画画时,《风铃之歌》作为背景音乐反复播放,故有在不知不觉中耳熟能详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跟录音学唱时,帮助学生理顺歌词就行了。)7.家庭作业

寻找身边的音源,每人按自己的喜好准备下节课制作风铃的材料。

第二课时

1.提问

“风铃为什么能发出声音?” “你喜欢哪一种风铃发出的声音?”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材料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制作材料,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做铺垫)2.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课本图片,讨论风铃的制作过程。3.描述

把同学们带来的废弃材料集中,分组选择材料,说明选择这种材料的理由。4.制作

(1)分组制作风铃。注意装饰时的色彩搭配。让学生尝试同种材料、不同造型等等的搭配。

(2)用心体会不同风铃发出的声音,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说明:教师演示风铃的制作过程时,着重解决相同材质、相同形状,在大小、体积不同时会出现怎样的声音的变化———音高、音色均会不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5.评价

让学生把制作好的风铃悬挂在课室里(教师事先拉好绳子)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评价。评价标准:(1)造型美观(2)色彩搭配和谐(3)声音动听(四)其他选择

1.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上网搜集有关风铃的资料、相关图片,在课堂上与同学共享,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2.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材料。

教学反思

风铃是生活中常见的装饰品,它既有悦耳清脆的声音,又有多姿多彩的造型。“悦耳的声音”与音乐相关联,丰富多彩的造型、制作,同美术的联系又是那么的密切。要怎样制作它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呢?显然这又与科学紧密关联着。相同材质、相同形状,若大小、体积不同,就会导致音高和音色的不同。本课教学,就是通过用身边的材料制作风铃,来开发学生的听觉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注意环保、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品质。

第三单元 第一课 小小画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不可粗心大意,并结合歌曲及儿童音乐剧,激发学生热爱画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2.艺术目标

(1)风趣而幽默地演唱歌曲《粗心的小画家》,感受2/4拍的音乐节奏,能为歌曲编配适当的打击乐伴奏。

(2)欣赏名家及少儿绘画作品,欣赏有趣味的儿童音乐作品;能用彩笔自由地表现自己喜爱的动物,用身体语言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二)教学准备

音乐磁带、打击乐器、彩色笔(油画棒)及多媒体设备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师生问好,激趣热身。

随着《粗心的小画家》的伴奏音乐进教室,师生音乐问好。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小画家,他叫丁丁。(扮演丁丁的小男孩上场)他给大家带来了他画的画儿,咱们一起来看看吧!3.欣赏四幅画作,发现问题(学生哈哈大笑)。螃蟹———四条腿,鸭子———小尖嘴,兔子———圆耳朵,马儿———没尾巴。

教师:他是个什么样的小画家呀?

4.揭示课题,按节奏朗读儿歌。师生一起律动朗读儿歌。(师)丁丁说他是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他对别人把口夸,什么东西都会画。(生)画只螃蟹四条腿,画只鸭子小尖嘴,画只小兔圆耳朵,画只大马没尾巴。咦!?哈哈哈哈哈哈哈!5.听辨、比较有附点与无附点节奏的异同。

师:老师用两种方法读,你们听听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好听,为什么?

2/4 ×× ××| ×× × 2/4 ×.× ××| ×× ×

6.学生创编律动读节奏(拍手、跺脚等)。7.律动表演读儿歌。8.学习新歌

(1)完整聆听,感受情绪。(2)随音乐慢速哼唱。(3)解决结尾句的唱法难点。(4)律动唱歌曲。(5)有感情随琴表演唱。9.歌曲处理与创造。

(1)学生分两组:一组唱主旋律,另一组在乐句末尾地方加上伴唱。如:丁丁说他是小画家(哦?!),画只螃蟹四条腿(四条腿)等。(2)选用打击乐器伴奏表演。(3)趣味游戏:

{1} 边唱边用彩笔改正丁丁画错的画。{2}猜尾巴。

{3}分组在音乐声中选择喜欢的方式玩一玩。(画、唱、敲、演、创编歌词等)10.展示表演,集体评价。

第二课时

1.导入

以欣赏踢踏舞片段激趣导入。2.复习新歌

《粗心的小画家》———律动表演唱。3.欣赏与表现(1)简介《赶快画》

教师:《赶快画》是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里的选曲,小画家在这里跟邻居家的小伙伴一边对唱一边画画,画出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2)听听歌曲

(3)欣赏优秀画作———名家及儿童画作品欣赏。学生谈观后感。(4)学生分组,听音乐画画、表演、创作。(5)汇报展示,交流评价。4.教学评价

小组拉歌表演,比比谁的歌最多。(四)其他选择

尝试为歌曲填词。(可把画家变成歌唱家、演说家等,告诉学生粗心大意的恶果)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讲述一位粗心的小画家错画动物的故事,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的兴趣;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大胆表现他们所喜爱的动物,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三单元 第二课 线条魔术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用丰富多彩的线条表现生活的快乐。2.艺术目标

通过观察、表述、绘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基本掌握线条的多种使用技巧及不同表现效果。(二)教学准备 磁带、美术作品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认识线条

(1)请大家看一看,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一条直线。)(2)你能画一条跟老师不一样的线条吗?

(3)你还知道有哪些形状不同的线条?画一画。(直线、曲线、波浪线、螺旋线„„)2.欣赏

(1)用各种不同的线条进行组合,可以画出很多美丽的图画。接下来,请学生欣赏米罗爷爷的两幅绘画作品。

{1}你在米罗爷爷的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多种不同的线条、金鱼、恐龙、蝌蚪、星星、小鸟„„){2}米罗爷爷的这两幅作品虽然只用了各种不同的线条,却可以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想像,这就是线条的魅力。

(2)除了绘画作品中有各种不同的线条以外,你在生活中见过线条吗?请看一看教材上的三张照片。梯田

{1}你知道图中所画的是什么地方吗?

{2}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长短不同的曲线、水、山、树等。){3}为什么梯田会出现这么多的曲线呢?(山坡造田、保持水土以利于庄稼生长。)图2:斜拉索桥

{1}大桥的线条与梯田的线条有什么不同?(以直线为主。){2}除了图上的斜拉索大桥外,还有一种垂直拉索大桥,你见过吗? {3}人类利用直线拉索技术居然能建造出如此雄伟的大桥。大家要好好学习,将来发明更多更好的技术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图3:竖琴

{1}你认识这种乐器吗?

{2}请学生观察竖琴的琴弦,你看到了什么?(多根长短不一的平行直线。){3}演奏家拨弄琴弦,竖琴便会发出悦耳动听的乐音。(竖琴音乐片断欣赏。)(3)除了书上的三张照片,你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不同的线条?(自由发言。)3.听音乐画旋律线

(1)请学生跟老师一起做练习:当你听到高低不同的音时,在纸上高低不同的位置画一个小圆点,然后将点连起来,你会看到什么?(一条曲线。)(2)这就是音乐家经常说的旋律线。不同的旋律线条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3)师生共同尝试画出《长江之歌》前两个乐句的旋律线条,体会长江水的波浪起伏与旋律线条的曲线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作曲的奥妙所在。

(4)听一听歌曲《鹰》,并随着录音哼唱,体会旋律音的高低变化。(5)请学生再听一遍,并画出歌曲《鹰》的旋律线条。

(6)重复播放录音,学生相互交换所画的旋律线条图,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4.画自己喜爱的音乐,并相互交流。5.请学生课后收集各种不同线条的图片。

第二课时

1.复习

(1)你还记得上一节课我们欣赏过的一些线条图片吗?(2)请将你收集到的表现线条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看一看。2.学生绘画作品欣赏

教材里有很多学生的绘画作品,选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进行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1)作品用了哪几种线条?(2)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毛线、花瓶、蜜蜂、树叶、花朵„„)(3)作品《三只蜘蛛》看起来最漂亮,为什么?(多种线条的组合运用、丰富的色彩变化、合理的版面布局、夸张的蜘蛛形象„„)3.线条能画出我们喜爱的景物,一起试试看。(1)学生自由创作,老师巡回指导。(2)学生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4.教学评价(1)学生互评。

(2)将自己的作品存入“艺术学习记录夹”。(四)其他建议

让学生寻找或观察身边和生活中常常见到的线。谈谈线在生活中的作用。认识线与生活和艺术的关系。

教学反思

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各种线型以及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旋律线条,让学生获得美术的基本语言———线条,并尝试利用线条进行简单的绘画创作。

第三单元 第三课 神笔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引导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2.艺术目标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唱歌、听赏配乐故事、绘画、创编、表演等,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二)教学准备

故事磁带、多媒体设备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学唱歌曲《蜜蜂蝴蝶你找啥》

(1)在你欣赏过的绘画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2)有一个小朋友的绘画作品非常精彩,他的作品有什么特殊之处呢?请大家听一首歌曲《蜜蜂蝴蝶你找啥》。

(3)朗读一遍歌词并讨论:蜜蜂、蝴蝶为什么会飞到“我的家”?(因为我画的牡丹花太漂亮,蜜蜂、蝴蝶都以为是一朵盛开的真牡丹花呢!)(4)跟着录音哼唱一遍,熟悉旋律。(5)轻声演唱歌词。

(6)全班齐唱歌曲,老师钢琴伴奏。

(7)角色表演:请4位同学分别扮演蜜蜂、蝴蝶、“我”、牡丹花,根据歌词提示进行角色表演。2.听赏《神笔马良》配乐故事

教师: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想知道这个故事吗?(1)学生畅所欲言。

(2)简介《神笔马良》的情节。(3)听赏配乐故事《神笔马良》。(4)谈听后感。教师:听完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答)你喜欢马良吗?你认为马良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后回答)3.评价

举行复述故事比赛。

第二课时

1.欣赏《神笔马良》连环画 2.表演

(1)以猜人物身份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模仿与表演的兴趣。具体做法:教师表演人物形象,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演猜人物的身份。例如:小红帽、老巫婆、小白兔等等。猜对了就一起进行表演。(2)回顾《神笔马良》的故事,大胆述说自己的表演构思。(3)自由交流自己的创作感想,相互评价。(4)分组准备,分角色表演故事及结局。(5)评价交流。3.创编

(1)请讨论并回答:马良用神笔惩罚了坏皇帝以后,到底干什么去了?(2)教材里有一幅学生绘画作品,他画的马良在干什么?你喜欢这幅作品吗?为什么?(马良用神笔画的航天飞机飞上了天,小鸟、小兔也在欢呼。)(3)你能为马良设计一个不同的结局吗?请画出来。(4)学生自由绘画。(5)评价。

学生作品展示,相互评价。(四)其他选择

1.以神奇的画笔为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想像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画自己熟悉和喜欢的题材。)2.举办学生绘画比赛,展示艺术风采。教学反思

“假如我是马良,我会到哪里去呢?我会做些什么呢?”在《神笔马良》这一课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极具趣味性和游戏性的活动,特别是讲述那扣人心弦的神话故事,令学生心旷神怡,在他们心里激起情感变化的涟漪。这一设计旨在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既掌握一定的知识,又受到美的熏陶。

第三单元 第四课 我们的画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分享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2.艺术目标

通过绘画、举办画展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初步了解举办画展的方法。(二)教学准备

磁带、展板(每组一张大白纸)、胶水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回顾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了哪几首关于小画家的歌曲?一起唱一唱。(《粗心的小画家》、《蜜蜂蝴蝶你找啥》)2.歌曲欣赏

(1)请同学们再来聆听一首关于小画家的歌曲《谁是小画家》。(2)请同学们朗读歌词,并跟着录音唱一遍。

(3)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歌曲中说的是哪一个小画家? {1}谁在画?(小鸡、小狗){2} 在什么地方画?(雪地上){3}用什么工具画?(脚){4} 谁画得好? 3.学生绘画作品欣赏

教材里有两幅学生绘画作品,请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进行欣赏,并回答问题:

(1)两幅作品分别画了什么内容? 图1:同学们在操场上锻炼身体。

图2:主人出门后,几只小猫在家里“大闹天宫”。(2)谈一谈你喜欢这幅作品的理由?

(鲜艳明亮的色彩;喜爱的体育运动;家具、地毯、沙发、窗帘的细腻描绘,小猫的不同动作„„)4.你也来试着画一张吧?

(1)指导学生选好绘画主题和绘画内容,注意画面布局,色彩搭配等。(2)学生自由作画,教师巡回指导。(3)教学评价。

教师和学生评价相结合。

5.下一节课我们将举办班级画展,请同学们收集好在本单元所画的绘画作品。

第二课时

1.请同学们讨论:如何才能成功举办一次班级画展?

(收集作品;准备展板;并做好摆放设计;根据绘画主题给画展取名称„„)2.老师给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张大白纸作为展板,请同学们分组将作品摆放到展板上,适当调整后进行粘贴。

3.师生共同设计展览名称,老师协助学生将名称书写到展板适当位置。

4.分组将粘贴好的展板依次摆放到教室外面的走廊,全体学生自由观看展览。5.活动评价

观看结束,回到教室,请同学们对画展以及画展中最喜爱的作品进行评述。

可采取“群众评价”方式,人人参与,给自己认为好的作品贴上“小红花”,看谁得的“小红花”多。6.其他选择

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画展拍成照片存入“艺术学习记录夹”。

教学反思

《我们的画展》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旨在通过总结性的教学活动———举办班级画展,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通过举办班级画展,让学生初步了解举办画展的方式和方法。

第四单元 第一课 小蜜蜂采蜜忙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在唱歌、绘画等艺术活动中,让孩子们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蜜蜂劳动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2.艺术目标

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以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蜜蜂飞》,并以唱游(歌舞)的方式来感受音乐的情绪。(二)教学准备

钢琴,磁带,打击乐;头饰(花、草、树、蜜蜂),绘画纸,彩笔。(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播放歌曲《蜜蜂飞》的伴奏音乐,师生共同布置树林、鲜花场景。教师提问: 你们喜欢小昆虫吗? 你见过哪些小昆虫?

有谁知道昆虫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哪里? 你是怎么对待昆虫的? 小昆虫给你带来的是什么?

(教师以设问引导学生入课,应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体验,注意教学的生成性。)2.交流

谈一谈你所了解的小蜜蜂。3.熟悉歌曲(播放伴奏音乐)(1)教师边用lu哼唱,边将手中的蜜蜂随音乐飞舞。(2)师生共同用lu哼唱。(3)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教师评价学生想像的画面,并用优美的语言再一次将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去。

(4)边唱边做简单游戏。4.学唱歌曲

(1)教师提示,让学生发现旋律的流畅与优美来自于民族性。(2)学生自学歌曲。

方法:学生以小组方式自学,教师给以指导。5.演唱歌曲

(1)教师做指挥,师生按乐句轮流唱。(2)请一位同学也来做做小指挥。6.歌曲处理

师生共同用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7.打击乐练习

(1)你听到的声音是哪一件打击乐器演奏的?(2)选择你喜爱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8.情境剧创作 小蜜蜂的一天 歌表演

(1)学生自己选择道具(打击乐器,花、草、树、蜜蜂等的头饰,口琴等)。

(2)学生讨论并进行角色表演。

(3)创设场景,师生共做邀请小蜜蜂采蜜的游戏。

第二课时

1.欣赏管弦乐《野蜂飞舞》(1)感受

完整听赏乐曲,初步感受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及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2)交流

①听到这首乐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与歌曲《蜜蜂飞》比较,你觉得两首音乐作品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③你曾经看到过野蜂飞舞的画面吗?(生活、动画片等)2.表现

用口哨模仿音乐,以力度变化表现野蜂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飞翔情景。

请同学们像小蜜蜂一样,随着音乐飞起来吧!(用动作即兴表演。)3.作品介绍

《野蜂飞舞》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间曲。音乐描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地飞舞,追叮他所厌恶的人。由于此曲的非凡表现力和所具有的简捷明快的节奏,也常作为音乐会的独立曲目,并有多种形式的改编曲。4.教材图片欣赏 蜜蜂的家园

(1)同学们都有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园,小蜜蜂的家园是什么样子的?(森林、鲜花、蜂房等。)(2)同学们见过蜜蜂的房子吗?

(3)为什么有人称它们是伟大的“建筑师”?(蜜蜂能建造非常规则的六边形房子,准确而精密。)5.绘画表现

(1)教师:书上小朋友画的小蜜蜂漂亮吗?

(2)教师:小蜜蜂的房子是最有特点的,展开你想像的翅膀,给可爱的小蜜蜂设计一个美丽有趣的楼房吧!(学生自由作画,工具、材料不限。)6.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做自我评价。

(教师提示:将你的作品存入“艺术成长记录夹”。)(四)其他选择

让学生收集有关蜜蜂的故事在全班交流。教学反思

本课从小蜜蜂的生活习性入手,通过歌曲演唱、绘画等艺术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感受蜜蜂劳动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

第四单元 第二课 花蝴蝶真漂亮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学生通过学剪蝴蝶剪纸、欣赏蝴蝶邮票、音乐剧表演等教学过程,认识蝴蝶是美丽的化身,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礼物,从而亲近昆虫、热爱大自然。2.艺术目标

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掌握什么是对称图形,了解民间艺术,同时感受到艺术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二)教学准备

各种彩色纸、剪刀、蝴蝶邮票等,有关音乐剧的头饰及音响资料。(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1)教师形象生动地讲述世界上第一枚蝴蝶邮票的故事。

(2)教师通过故事引导并告诉学生邮票上的图案都是有意义的,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邮票欣赏

(1)欣赏教材中有着蝴蝶图案的邮票,感受邮票中蝴蝶的美丽,激发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2)学生分组介绍自己最喜欢的那一张邮票,让他们在交谈中自得其乐,用语言表达自己体会的美。3.歌曲欣赏

听一听:你能听出音乐是怎样表现蝴蝶飞舞的吗? 唱一唱:跟着音乐轻轻哼唱。4.音乐剧表演 草丛里的模特大赛

(1)学生朗读教材中的儿歌。

(2)谈谈怎样表现蝴蝶那轻盈优美的飞舞动作。

(3)让学生各自想像自己是花丛里的一个什么角色,然后设计表演(自选音乐与舞蹈)。

(4)自编情节,以小组为单位推荐“模特”参加“花丛里的模特大赛”。5.评价

(1)教师鼓励学生用大胆、充满想像的动作表现蝴蝶。(2)对有创造性表现的学生进行及时鼓励。6.教学延伸

(1)启发学生当小邮票设计家,自己设计与蝴蝶有关的蝴蝶邮票。(2)擅长绘画的同学也可用绘画方式表现蝴蝶。

第二课时

1.导入

师生共同游戏:

学生将自己收集的蝴蝶剪纸作品,作为美化自己的衣服的饰品,装饰在自己的衣服上,比一比谁的衣服最美? 2.自然知识讲述 蝴蝶美丽的一生

(1)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蝴蝶的美丽。那又有谁知道蝴蝶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呢?(2)学生看教材图片。

(如果条件允许,配合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3)讲述蝴蝶整个生长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了解蝴蝶的一生,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因为有了大自然带来的诸般美丽,世界才如此可爱而富有生气。3.学习剪纸

(1)欣赏教材中民间艺人的照片及剪纸蝴蝶作品,了解民间艺术。(2)分小组观察教材中的步骤图,自学剪蝴蝶或撕纸蝴蝶。

(3)师生讨论出现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同学剪、撕出的蝴蝶只有一半呢?

(4)讲解美术知识:对称图形。

(5)学生再试剪、撕蝴蝶。(此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创意美化自己的蝴蝶;可扩展一些剪纸纹样知识。)4.展示性评价

(1)用你收集或制作的蝴蝶作品办一个蝴蝶展。(2)将你得意的蝴蝶作品存入“艺术成长记录夹”。(四)其他建议

1.可将剪出的各式各样的蝴蝶剪纸用来美化教室,把教室装饰得更有生命活力。

2.可请生物老师配合教学做一次《昆虫》讲座。3.有条件的地方,可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蝴蝶标本展。4.观看有关昆虫的科教影片。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蝴蝶邮票,了解蝴蝶是美丽的化身,是草丛里的模特。通过自己学剪蝴蝶,做一幅漂亮的蝴蝶剪纸,掌握蝴蝶的形状是对称图形的美术知识。最后在音乐剧表演中聆听描写蝴蝶的美妙音乐,体验蝴蝶那轻盈的舞姿,感受大自然里的蝴蝶仙子给我们带来的诸多快乐。

第四单元 第三课 知了知了为啥叫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在多种艺术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知了带来的夏天的热情,体会“螳螂捕蝉”的生活哲理,体验与同学合作表演的乐趣。2.艺术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好奇心,让学生积累基本的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知识。(二)教学准备

音乐磁带、表演头饰、表演服饰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1)夏天来了,谁知道哪种昆虫最能表现夏天的热情?(2)知了是用怎样的叫声告诉我们夏天来了?(3)谁能学学知了的叫声? 2.唱歌(1)运用前面的模仿叫声:“知———了”,唱练声曲。(2)用反复听唱的形式学习歌曲。

(3)听第一遍后,学生感受音乐中描写的夏天像一幅美丽的画面,知了的叫声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4)第二遍听歌曲,引导学生注意:第三乐句的“知了”叫声的表现。设问:如果你是一只可爱的昆虫,你会用怎样的叫声告诉人们夏天的到来?

(5)再复听歌曲,加深歌曲情感的表现。3.欣赏

(1)欣赏教材中的小知了照片,观察小知了的身体结构。(2)讨论:谈谈相关的自然知识。4.表现

(1)欣赏齐白石画中的知了:齐白石爷爷用国画写意的手法画出的知了多么生动!

(2)学生创作:你能画出更生动的小知了吗?试着画一画。

第二课时

1.导入

(1)教师按节奏朗读《知了歌》。(2)请个别学生跟着教师读一读。

谁知道这首儿歌中蕴涵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

(3)按节奏读儿歌。

(4)设问:这小知了只会唱一个调:“知———了!知———了!”它说它什么都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先生呢? 2.讲述故事

总结出故事的名字叫:《螳螂捕蝉》。(谁的知识最渊博,把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1)学生讲故事。

(2)教师总结故事基本情节:

花园中有只蝉,它爬在树梢上,一边吃着露水,一边唱着歌。但它却没有发现有只螳螂正在向它靠近。螳螂只顾捕食鸣蝉美餐一顿,可哪知道旁边逼近的黄雀正要扑向自己。

(3)分析故事角色,为后面的表演环节做准备。角色:可爱的小知了 得意的螳螂 聪明的黄雀

(4)分小组讨论怎样表现角色。(5)师生互动参与,自由创编动作。(配合适当的故事配乐效果更好)3.戏剧表演

(1)先请一组同学登台,教师也参与表演。

学生佩戴教师准备的头饰、穿上表演的服饰,进行表演。(2)表演后,教师请学生点评。(3)欣赏教材中的演出剧照。

(4)为加强故事的情趣,增加相应的表现环境的角色,如大树、蝴蝶及其他的小动物,让学生在童话般的环境中,快乐表演。4.讨论

你从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人生哲理呢?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在今后的生活中吸取螳螂捕蝉的教训,不做盲目自大、好吹牛皮的人。5.评价

(1)教师组织学生互评。

(2)表扬在表演中动作创编新颖的学生。(四)其他选择 收集有关知了的图片与诗文,办一期专栏(黑板报)。

教学反思

谈到知了,人们马上会想到炎热的夏天里知了独特的吟唱声以及螳螂捕蝉的故事。本课从这几条素材入手,让学生在歌曲演唱中感受夏天的气息,在戏剧表演中获得一个生活的哲理并接触简单的戏剧要素(如:角色、语言、声调等);在绘画摄影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好奇心。

第四单元 第四课 萤火虫放光亮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人文目标

在加深学生对昆虫的热爱之情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萤火虫“于黑夜为世界照明”的美好的象征意义,做一个有奉献精神的人。2.艺术目标

尝试用简易连环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萤火虫的赞美之情。(二)教学准备

故事磁带、彩色笔、音乐磁带等。(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聆听(1)让学生随《萤火虫》的音乐自由活动,初步感受《萤火虫》音乐的旋律及其节奏特点。(2)学生跟着音乐哼唱。

(3)师生还可随音乐边唱边跳,模仿萤火虫的动作。2.讨论

(1)这首歌曲是音乐家写来赞美萤火虫的。(讨论:萤火虫有什么值得我们赞美的呢?)(讨论后总结:萤火虫是“光明使者”的代名词,在人类需要帮助的时候带来过光明。)(2)萤火虫是什么样子?谈谈你了解的萤火虫。(自然科学知识:萤火虫是靠它身体的腹部发光的。)3.欣赏

在前面聆听歌曲《萤火虫》和谈论萤火虫后,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学生作品《活灯笼》(连环画故事)。4.学画萤火虫

(1)欣赏了学生作品中的萤火虫,教师请个别同学到讲台的黑板上画一画“心目中想像的萤火虫”。(2)学生绘画。5.教学拓展

除绘画形式以外,还可运用剪贴、捏橡皮泥等制作形式更加丰富地表现。6.评价

师生共同评价,随时鼓励大胆讲述的学生,夸奖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

第二课时

1.欣赏

(1)欣赏连环画《活灯笼》。

(2)此连环画讲述了人类、小动物(小兔)及昆虫之间相互帮助的故事,

第二篇: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带反思(人教版)

课题

长度单位(厘米)

课型

新授课

上课时间

9-3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方法

操作、活动、交流研讨

教具学具

尺子、小棒等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故事导入。1.由古时人们遇到一些事情,如何来进行测量的小故事,引入介绍“1庹” “1拃”。

2.教师示范1庹、1拃。

(二)学生测量。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结合教师手中清晰的尺子来说明。

1.刻度线。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2.教师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各自手中铅笔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庹”“1拃”。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

学生想象

用手来比划1厘米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动手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小结自己的收获

教后反思

长度单位“厘米”教学反思:

今天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来认识和学习厘米这个长度单位。

发现的问题:李梓晨对于长度是没感觉的。在认识1厘米的长度时,他是把尺子上的刻度用来做比较的­­——0刻度的长度。这是出乎我意料的问题。

学生问题:李雨烨、张坤宇、李梓晨的课堂倾听能力几乎没有,做小动作比较多。雨烨动作多,但并不影响听讲。其它两人则不行,基本没倾听。需要继续课堂关注。

整体问题:1.课堂调控的节奏需要把握好。

2.课堂倾听能力有一半同学需要提醒后才能做到位。

课堂设计:

主要几点:1.感受需要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对于1厘米的认知。“尺子上找、手比、练习本上画、生活中的”的途径,感知1厘米的长度,建立表象认知,进而抽象出来,形成认知。

3.画量物品的长度。学会量的方法,量准确。

4.用尺子画出固定的长度。比如3厘米,5厘米的长度。学会方法,感知长度。

反思:

整个课堂还有点乱,思维不乱但程序出现偶尔有颠倒现象。比如“尺子的切入”有点早。

课堂的接受能力整体顾及不错,顾及到了每个学生。辅导差生不错。

小组分组,组长负责制减轻了教师的一部分负担,也能顾到所有的学生。继续沿袭此种小组合作方式。但需要给组长分清责任。

课题

长度单位(米)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9-4、5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方法

操作实践、交流研讨

教具学具

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教师演示:

“"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 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

2.1米有多长?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个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米=100厘米。(板书:1米= 100厘米)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一学生和老师同时测量

小组活动,感知长度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定出各自的答案。

生举例说明

生举例说明

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小组合作

学生进行实际测量

教后反思

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课整体教学节奏很缓慢,目的是让学生清晰的感知“1米有多长”,并能判断出什么时候使用“米”作单位。

整体设计:量出每个学生双手张开1米的长度,让每个学生都有认知感。然后用米尺量量教室里常见的黑板的长、门的高,黑板的宽,教室的宽、教室的长,窗户的长等,让学生建立1米、4米、2米、6米等长度的认知。在测量这些物体之前,都是先让其猜一猜,然后对猜测不太合适的探讨一番,体会猜测是建立在一定的道理上的。然后再进行测量。最后出示跳绳、横幅长等,再猜测,同学进行测量,建立什么时候该选择用米做单位的认识感。

教学遗漏:

再教学米和厘米的进率时,只是让学生认识了包含关系,却对于具体的物体叠加没有进行引领。导致布置的作业学生无从下手。如:大约()支铅笔长是1米等内容。留在明天来点拨。

教学管理:

整体课堂感觉:累。课堂上的规矩意识和自控能力不强。说明自己的教学管理上依然存在着问题。思考:如何来管理课堂?如何让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能够集中?改变课堂的单一教学方式,穿插点内容?规矩意识必须建立。分小组、个人进行每天的课堂表扬,然后记录,成为长期的评价方式,引导长远发展和管理体系。

课题

长度单位(认识线段)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9-6、7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等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尺子量线段和按要求画整厘米的线段。

2.让学生在操作中,形象、直观的感受线段的特征。

3.尝试同学互助的学习方式,会用语言正确阐述发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欣赏数学中图形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难点

感受线段的特征,会用厘米尺量和画整厘米的线段

教学方法

操作感受、交流研讨等

教具学具

学生每人一根30厘米的绳子,一把尺子(厘米尺)等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数形结合、符号意识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游戏

名称:玩绳子。

规则:将一根绳子摆放出不同的形状。

(二)板书:直的(三)导入新课。这样拉紧的一段绳子,可以看作一条线段。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四)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拉直后是什么?(线段)

强调两手之间直的一段看成线段。

(五)板书:”“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一)找一找,摸一摸: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1.小组合作,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全班汇报。(注意纠正学生口头叙述的错误,保证叙述的准确性。)

3.课件依次出现黑板、桌子、书。它们的线段在什么地方?

4.学生边回答,电脑边演示。(抽出线段)

5.教师小结: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6.欣赏生活中的线段。(课件演示)

(二)找一找,量一量: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出示书第5页的三条线段,它们都是线段,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教师板书:都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3.你们真是好眼力。既然线段可以量出长度,请量一量这三条线段的长度。

4.全班汇报。

5.教师小结:量线段时,线段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数字几,线段的长度就是几。

(三)我是小小设计师:画线段

1.在纸上设计一条3厘米的线段。看谁设计的样式多。

2.展示学生的作品,表扬设计好的学生。让他们说说是怎么画的。

”“

3.教师讲解示范后,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画线段时,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不论横着、竖着、斜着画,只要是直的就是线段。

5.你们还想设计多长的线段,自己画一画。

6.同桌检查,再画一条跟同桌一样的线段。

7.(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画法的错误。)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一)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1题。

1.主要从曲和直的特征上去区别线段。

2.要求学生可以口头说明判断的原因。

(二)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第2题。

1.这题放在图形中,增加做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回答:一共画出了3条线段。画出的是帆船。

3.可以适当地说说这道题渗透的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知识。

(三)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汇报。(先测量出线段的长度,再画出和下面同样长的线段。)

3.动手画一画,说说画时要注意什么?

(四)教材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

1.学生认真审题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2.画花在距离旗子3厘米的地方。

3.画树在距离旗子5厘米的地方。

4.画气球在距离旗子10厘米的地方。

5.展示学生的作业。

6.结合图形做一些练习:

(1)花在距离气球()厘米的地方。

(2)气球在距离树()厘米的地方。

……

四、总结评价,完善板书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关于线段你有什么了解?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五、课外延伸

你知道吗?(介绍各种尺子的不同用途,丰富课外知识。)

学生汇报:摆放出绳子的形状,特点。(如果有学生摆出直的,则直接导入新课。如果没有,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直的,说明这样摆放用的时间最短,而且最简洁。)

学生动手拉一拉

小组合作,找找、摸摸

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让学生口述量的方法和过程,说说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我设计

学生画线段,画完后同桌检查,再互相画线段。

自己判断,和同桌交流自己判断的原因

小组交流研讨

学生小结自我收获

教后反思

学以致用

——《线段的学习》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线段是直的。在一系列的找一找、摸一摸、量一量的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验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的特征,为后面的画线段作好铺垫。“我是小小设计师”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将所学知识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感受数学美,从而想学、乐学。强调“看成、作为”,注重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线段有两个端点。

其次学习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找、摸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演示从实物中抽出线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线段是直的感知,帮助学生从直观事物到抽象数学概念,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尝试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感知世界。欣赏活动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便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探究。

再者,学生建立了表象认知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来画线段,学会用尺子来找一些固定的长度,并能准确的画成直直的线段:点好端点,线要直,找开始的0刻度。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使得线段的学习可以学以致用。

课题

长度单位(用米和厘米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9-10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方法

猜测、操作、推理,实践教学、合作交流法等

教具学具

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符号意识,应用意识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

(二)比一比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交流: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2.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3.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四、本课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学生猜测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学生思考,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米、厘米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米和厘米来解决问题,借助于厘米和米的长度感知,借助于尺子、米尺让学生形成长度表象,1厘米的长度、2厘米的长度、5厘米的长度,1米的长度,约2米的门的高度,约4米是黑板的长度……如此的借助实物,表象感知,使得学生对于旗杆的长度能够准确的判断出该使用米来做单位。

整节课中,判断使用什么合适单位不难,难得是学生的语言表述,对于为什么使用“厘米”和“米”也能说出根据,但对于表达“课桌的高”“小鸟的脚印长”“黑板的长度”这些名词却是不易,不能完整的来进行表达。课堂主要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数学的素养需要:会表达,会判断。

又借助书9页的第8题,让学生判断并能完整的说出自己的判断方法,并清晰的说出修改后的表达。能清晰完整的表达出来是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课题

100以内的加减法(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9-11

教学目标

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合作交流等

教具学具

计数器、尺子等。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数形结合、转化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一)创设情境。

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出示教材11页情境图

2.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出示问题。二(3)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尝试列式,体会加法的意义。

要求一共多少人,需要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想一想,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呢?(板书:加法)

2.交流算法,指名学生说口算的过程。

3.图式结合,探究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1)学生操作画小棒。

学生有37人,用3捆零7根小棒表示;有两名带队老师,用2根小棒表示。

(2)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

为什么要先把7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都是表示几个1根小棒)一共是多少根小棒?

(3)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练习本上画画计数器上的变化过程。

(4)尝试列竖式计算。也就是把计数器上的变化过程用数记录下来。理解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弄清为什么“7”与“2”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

(5)全班交流笔算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进一步明确“个位与个位对齐,先从个位上的数加起”的道理。

4.即时练习。

二(4)班学生和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1.出示例2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指名学生列式,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试算35+32。

(1)组织学生先画小棒、画计数器(注意观察学生操作。首先正确摆放出35和32,其次正确地将5个1和2个1相加,3个十和3个十相加)帮助学生对笔算加法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2)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板演算法。

(3)教师追问: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3和3对齐,5和2对齐?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师生小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二)教材15页第1题的后三道。

四、课堂总结

(一)突出重点,回顾新课。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二)回顾小结,完善课题。

1.这节课我们利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计算时,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是否满十?

2.补充课题,板书:不进位

引导学生观察后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

自我尝试

交流算法,说说口算的过程

学生画小棒图

小组交流

拨计数器,学生画计数器,感知算理

尝试列竖式计算

交流笔算方法

学生自我练习,全班交流

放手让学生自我进行计算

学生思考问题并进行交流

学生做练习

学生列竖式计算,重点检查学生的对位问题,提醒学生将竖式的结果填在横式的后面

教后反思

理清法才明

这是一节学校的数学教研课。孩子们很聪明,聪明的知道察言观色,看到有老师来听课,整节课的课堂秩序比起所有的上课时候都懂纪律,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积极回答,效率高。一帮让人不可小瞧的娃们。可见,不是不懂,而是更喜欢自在,想要追求自由放松。

需要扬长处:课堂中的有效性。

一是课前的口算练习。

二是课堂整体的倾听能力。

三是从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整体设计有序,板书工整有序,重点(红粉笔)突出,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学习。

五是借助于摆小棒、想小棒、画小棒、拨计数器、画计数器等操作,将算理清晰明朗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数形结合思想。

六是课堂有的放矢,收放自如,详略得当,重点在于例1的引领,掌握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例2,。

七是教师语言简洁,关键,在关键处发问、追问,让学生理清法明。

需要避短处:需要提醒横式与竖式的对应顺序,使得竖式的学习顺理成章。其次计数单位的适时渗透,再者就是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顺势引领。“把图形用数来表示,就是这样的竖式形式……”一句话的转折即可。

课题

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加)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9-12、13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加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

4.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联系密切,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道理。

教学方法

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法等

教具学具

课件、小棒等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铺垫导入

(一)复习口算

5+34= 63+7= 9+84= 38+50=

(二)复习笔算

32+6= 5+43= 24+61= 43+37=

(三)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进位)。(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提炼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列出算式:35+37=

(二)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三)汇报交流,明确算理

预设一:用小棒摆

1.学生汇报演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

预设二:列竖式计算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你在列竖式计算时,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

3.讨论:5加7满10后怎么办?在竖式中怎么表示?

(四)归纳总结,理解算理

1.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与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2.进位加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

3.课堂小结:笔算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列竖式计算,巩固算法。

2.教材第15页第5题。

判断改错,进一步理解算理。

3.教材第15页第3题。

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课堂小结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口算,并交流算法

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后交流,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

学生提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明晰算理

学生谈课堂收获,总结竖式计算方法

学生自我练习,全班交流,检查问题,调整纠正。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后反思

拥有教育智慧,方能有的放矢

本课教学,是基于一年级下册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前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之上。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加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主要通过“课前复习——合作探究——详细讲解——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等环节,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小组探究,发散思维;算理研究,合理推理;归纳总结,引申练习。使得学生充分发挥个人自主性,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学好数学。

本节课的问题存在学生的课堂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导致课堂成效不大,又专门进行了一天的练习课,才算真正的将竖式计算的细节落实到位。也算是教师课堂的疏忽之处。本节课的问题存在学生的课堂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导致课堂成效不大,又专门进行了一天的练习课,才算真正的将竖式计算的细节落实到位。也算是教师课堂的疏忽之处。思考原因:课堂的关键点在于让学生在交流个位上的数满十时进位时,应该怎么表示。总体感觉费劲。思考费劲的源头是什么?

一是课堂的不安静因素。课堂的不安静影响了老师的心情,在讲课的中间有点被打乱的感觉,管理和调整,使得课堂自我感觉有点乱。

二是课堂上学生的倾听能力。今天课堂的倾听和昨天比起来,大打折扣。认真的倾听,教师基本可以当堂任务当堂顺利完成,学生的出错率也低,课堂有效性高。但倾听能力不足,导致一节课如同对牛弹琴,一切都懵懂状态。练习时费劲纠正。

三是近一半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不太好。如此现象对于这年龄的孩子来说,是常事,但为何有有些孩子的毛病不减反增的感觉。思考:这些孩子的放学状况想要了解一番。有部分孩子是送去辅导班的,辅导班效果好吗?会不会收效不佳,反而养成了不是好习惯的坏习惯呢?

不过,问题的解决不能靠他人,还得从自己的备课上入手,让课堂有吸引力,课堂方法多样化,课堂多些调整休息的小游戏(控制住1分钟之内)设计。从这些方面入手来解决吧。

另外,口算训练的问题也是需要和家长交流的话题。专项训练,口算速度两项要求。

课题

100以内的加减法(不退位减)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9-14

教学目标

1.借助圆片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减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的能力,同时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方法

尝试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课件、圆片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符号意识,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课件演示“奥运金牌榜”情境图。

1.读懂情境图。

(1)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的国家分别是谁呀?分别获得多少块金牌呢?

(2)谁获得的金牌数最多啊?(中国)

2.交流情境图。

(二)根据图中信息揭示课题。

1.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2.提取不退位减法的问题,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其中的三个不退位减法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德国比英国少多少枚金牌?

二、探究算法,明确算理

(一)自选问题,分组探究

1.各组选题,尝试列式。

36—23= 36—16= 19—16=

2.回顾加法,列出竖式

(1)回忆加法笔算方法。(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2)尝试列出竖式。

3.利用圆片,探究算理

(1)理解圆片在不同数位上的含义.例如:在个位和十位各摆放四个圆片,说说这个数是几?这两个圆片代表的含义是否一样?如果老师现在在个位划去一个圆片、十位划去两个圆片,一共划去的数是多少?剩下的数是几?

(2)利用圆片摆一摆,算一算。

4.组内交流,全班反馈

(1)各组摆好后,组内分别说一说。

(2)上台板演,交流做法。

5.竖式计算,交流发现

(1)列竖式计算减法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2)遇到结果的个位是0时要占位。

(3)遇到结果的十位是0时不用写。

(二)尝试练习,分组比赛

1.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一题,根据数位上的圆片计算。

2.“做一做”第二题,计算结果中的个位和十位有0时的处理。

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一)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题。

让学生理解减法竖式的注意事项。

(二)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减法,进一步巩固新知。

(三)练习三的第3题。

图文并茂,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个人评价

(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表现有什么评价?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提出减法问题

选三名学生上台板演

尝试列车竖式

算理探究

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探究

学生自我进行练习

学生练习,交流研讨,解决出现的问题

谈自我收获,进行自我评价

教后反思

请假回来第一天上课,卢老师教了不进位和进位的加法笔算,不知道学生掌握的如何。上课先复习了笔算加法,发现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和算法的掌握都非常好。处理习题的时候,对于简单的推理,不计算判断两个式子的大小有很大的难度。表现为无这方面的意识,或者有几人有意识但表述不出来。

不退位减法的教学,直接给出美国和俄罗斯两个国家的金牌数,让学生提问题,有提加法的,也有提减法的。减法问题保留,多叫了几次,发下有人不会提减法问题,错误多在分不清是多多少还是少多少。

算理的理解上,学生对于课本上呈现的图示认识不足,以至于完成“做一做”的时候又进行了针对性训练。

有关0的写法,十位上是0的时候该不该写,有部分学生写了,得告诉他们不需要写。一般04就写作4。

上课做小动作的人比较多,甚至于北边的挨着个儿地问,老师刚才提了什么问题,问到第7个人才说出来。

课题

100以内的加减法(退位减)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9-20

教学目标

1.借助学具的直观操作,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掌握计算方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会笔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明白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的道理。

教学方法

操作实践、合作研讨法等

教具学具

课件、小棒等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形结合、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一)口算。

15-7= 20-8= 17-9= 13-7=

提示:利用小棒来说明理由。

(二)课件出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三名金牌榜”情境图。

代表团

金牌数

中国

美国

俄罗斯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有关减法的什么数学问题吗?

3.学生汇报有关减法的数学问题,收集如下:

(1)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2)中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

(3)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俄罗斯比美国少多少枚金牌?)

4.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3),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全班交流,笔算时应该注意到什么?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减起)

5.学生根据问题一、问题二列出算式:51-36=,51-23=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尝试练习,制造冲突。

(二)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小组内借助小棒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理解算理。

预设:①11-6=5,40-30=10,5+10=15

②10-6=4,4+1=5,40-30=10,5+10=15

问:为什么都要拆开一捆啊?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三)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1.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学生列竖式计算,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

2.全班交流,掌握算法。

(1)个位:当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该怎么办呢?当被减数的十位上退1后被减数的个位上就是多少?个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2)十位:现在被减数的十位上是多少?十位上减得的差是多少?这时减得的差表什么意思?(提示:几个几)

(3)结合摆小棒的过程,列竖式计算。

(4)学生交流:个位和十位分别怎样算?并形成如下板书:

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退位点记住点。

3.练习巩固。

列竖式计算问题(2):51-23。

(四)运用知识,拓展提高。

1.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

小明到书店买了一本24元的书,付给售货员50元,应找给小明多少元?

2.比较51-36和50-24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五)观察比较,全面认识。

今天学的列竖式计算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一)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二)教材第20页的第5题。

(三)教材第21页的第6题。

课件逐题出示,学生抢答,说明错误的理由,然后强调计算时注意的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动手操作中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学得如何?

五、课后小练笔

教材第20页第4题。

指定某名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想的学生交流信息,提出问题。

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1.学生试着口算51-36=

2.尝试列竖式计算,同桌交流遇到的困难

3.指定某名学生汇报,引发冲突:个位上的数不够减

没有小棒的画小棒表示

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定学生板演。全部交流

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列式,并列竖式计算,指定某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反馈,强调:从十位上退“1”后,个位上要算10减3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同时指定某名学生板演,强调:退位点要点

先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然后全班交流,着重强调:十位上应该怎样算。

教后反思

学生的听课习惯堪忧,昨天上课就发现几个女生一直在用衍纸的小纸条偷偷贴叠东西,没收并批评了她们,今天上课仍然有。上课走神的,抠手的,点名回答问题却磨磨叽叽不肯站起来的,真是让人火大。

这是还没和学生们磨合好。昨天作业少了6本,大课间去教室想办法找出来,叫了几个人都用不动,最后还是我逐个检查有没有刚发下的作业本才找出来。

“做作业是谁的事情?”最先响起的回答是几个人的齐声回答——“老师的”。

再一次明确课堂纪律,上课前准备好课本、练习本、笔;老师提问要马上站起来,大声回答;手放在课桌上,眼睛看着黑板或老师,以保证能认真听讲;当天的作业没完成要利用下课时间完成并送给老师批改;错题补到批改的日期下边……

相对于一次次强调纪律和规定,提醒督促甚至恐吓学生们认真听而言,第二节课练习笔算退位减法时无意中的比一比收到了更好的效果。出题,做完的举手,表扬最先举手的人;然后引导同桌两个互相比,一句简单的“又是你快吧?”“这次是你比同桌快吧?”让学生们的注意力和积极性空前高涨。让我在心里暗叹二年级的小学生真的是容易“哄”。

确立规范和纪律,表扬好的,多利用比一比的话术来规范课堂,是目前应该积极尝试的。

知识方面,退位减法算式51-36=列出来后,学生尝试后,没算出答案的都遇到了减不下的困难,而算有答案都是25。利用加法验证不对后,通过画小棒来理解算理,重点是如何解决减不下的问题,然后用竖式记录刚才减的过程和结果,强调退位点的记法和用法。练习几道题后,前三排学生逐排上讲台板演,规范竖式的写法。两节课,学生初步掌握了笔算退位减法。

课题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会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经历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迁移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画图法,操作实践,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课件、若干个圆片、三角形、小棒等。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模型思想,一一对应,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形结合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游戏导入

(一)摆一摆,说一说。

教师在黑板上粘贴一行○,共6个。

1.要求学生摆一行数量一样多的△。(摆放时指导学生上下行对齐,一一对应。)

2.如果要使△比○多2个,该怎么摆?(让学生上黑板摆,并说一说想法。)

3.圈出△和○同样多的部分,再圈出△比○多的部分,△可以分成哪两个部分?

4.怎样计算△的数量?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探索新知

(一)探究解决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出示教材第23页主题图。

(2)学生交流:哪一列的班级在评比中荣获第一名?你还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出示例4第(1)小题的条件部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理解数量关系。

怎样求出二班得到的小红旗的面数?

(1)根据黑板上的圆片和三角形的对比图,学生模仿着用小棒摆。

(2)同桌互相说一说摆法和算法。

3.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小红旗摆法图,演示画图过程。

(2)学生交流图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3)学生列式、解答。

4.学生交流。

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直接分析出数量关系,也可能运用线段图分析。)

5.引导学生用减法来检验。

二、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24页第2小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2. 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三班和一班的数量关系,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汇报解法及解题思路,课件同时演示解答过程。

4. 口答检验方法。

三、应用提升

(一)教材第25页练习四的第1题。

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理解解决问题的关键句,再列式计算。

(二)教材第25页练习四的第2题。

(三)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课件出示图示,生独立解答。

2.比较这两个问,有何不同?(学生自主交流)

3.教师小结: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哪个数量较大,哪个数量较小。

四、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指导学生体会同样多怎么摆、多几个怎么摆

画并圈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出的部分

观察例题主题图,收集数学信息

学生提问题

学生用小棒摆,然后同桌交流

交流图中的数量关系

列式解答

第二小题,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汇报交流

学生练习后再交流

教后反思

上课时通过画不同数量的正方形、圆、三角形来复习同样多和一一对应的方法,把多的图形分成两部分:同样多的和多的部分。

例题先让学生画图,大部分直接就能画出答案。问题在于画的图分不清哪里是一班的,哪里是二班的,都是一串小旗;点出来后发现有个女生标上了一班、二班。

由于先让学生画图表示条件,而没有先提问题,学生通过画图已经知道了二班有15面了,造成提问题环节学生有困难,提了两个问题:(1)一班比二班少几面?这个问题很简单,不需要计算。(2)两班一共有多少面红旗?李晨华张嘴就来:12+12+3。他不计算二班的也能算出来。问题是我给出来的:咱们还是先算一算二班有多少面吧。

对于画图的指导,学生是比葫芦画瓢,亦步亦趋,还得规范强化。比如描述清楚信息,加上问号等。第二问例题,先学生画了以后我又画,学生掌握的情况堪忧。

课题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课型

练习课

上课时间

9-26

教学目标

1.会用画图的方法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熟练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2.经历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化画图练习,增强用图意识。

教学重点

强化画图练习,增强用图意识,熟练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画图练习,用图意识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具学具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模型思想,数形结合,分析、解决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

1、昨天我们学会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解决的?

2、一班男生有25人,女生比男生多8人,男生有多少人?

二班男生有18人,女生比男生少9人,女生有多少人?

画图列式计算。

二、练习

1、课本24页做一做

A、把题目拆分成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条件和问题描述。

B、尝试画图,可用小棒棒代替蛋,也可画圆圈,或者画线段图。

C、对照图形列式计算

D、小结:谁和谁比,求多的,用加法;求少的,用减法。

2、练习第1题

A、理解题意

()和()比,()多()少。

B、尝试画图

C、列式计算。

D、同桌讲算法:东东和西西比,东东多西西少;求西西是求多的,用加法。

3、练习第2题。

画图,同桌交流:去年和今年比,去年比今年少就是去年少,今年多。问去年有多少只,是求少的,用减法。

4、练习第3题。

提问题:注意图中宇航员的信息。

三、作业

完成练习四第1、2题。画图列式计算。

学生尝试画图,列式计算

两个问题,各挑出有用的信息组成新的题。

画图

语言描述,进一步感知算法

练习画图,可用小棒,也可以用画线段图

完成作业

教后反思

昨天学了什么?生: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本意是让学生总结模型,求比一个数多(少)的数,结果学生直接跳到算法上,开始总结算法了。

把“做一做”挑有用的信息组成两道新题,难度很大。一方面是认真思考的人少,一方面也可能是昨天做过了,觉得老师给改对号不需要再考虑了吧。感觉难以进行,只好我板书一个完整的问题,让学生画图解答。第二个问题要求了半天,只有寥寥几人开始挑信息出题做。只得檫黑板重新板书题目让学生做。反复说:挑选有用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另一个是多余的无用的信息了。

和学生的磨合还得加强。

感觉好点的:第二节课问好后,只有1人课桌上干干净净,其他人都准备好了课本练习本等学习用品;上课时发现程翔的手钻到桌子下边了,讲课时盯着他看了一会儿,手自觉地拿出来了,比起前几天来有进步。

规矩和纪律,还得提醒和强化。

课题

连加、连减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9-27

教学目标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正确地进行连加、连减的两步式题的计算。

2.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感受连加、连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构出连加、连减的模型。

3.在对比练习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

4.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认真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合作交流等

教具学具

课件,尺子。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形结合,运算能力,优化思想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加、减法笔算。

1.出示计算题。

28+15= 94-44=

2.学生独立计算。

3.全班交流。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谈话引入:秋天到了,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小玲和同学们正热火朝天在农家乐参加劳动呢。你们看他们正在那里干什么呢?(帮李大爷家采摘南瓜)

2.出示表格,收集有关数学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28个

34个

22个

3.提取有代表性的问题。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二)连加计算。

1.列式:28+34+22=

2.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

3.交流算法。(课件演示)

4.比较以上三种方法,优化竖式的简便写法。

5.练习。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一题。

(一)学生在黑板上算和作业本上算同时进行。

(二)集体讲评。

6.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加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连减计算。

1.课件出示例2中的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还剩多少个?”)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

4.全班汇报,优化连减的竖式。(课件演示)

5.练习: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二题。

6.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运用知识,提高巩固

(一)比比我最棒!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4题。

2.采用开小火车的形式讲评。

(二)小小运动健儿!

1.出示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3题。

2.理解题目意思。列式计算,并口答。

3.同桌互改.夸夸自己的同桌。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1、2题。

四、全课总结

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3.学了今天的课,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笔算,回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观察表格,收集数学信息,尝试提出问题。

独立列式计算

交流算法,在对比中感受简便写法

学生练习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交流算法,体会算法优化的思想。

练习

完成练习。

总结交流

教后反思

连加式子列出来后让学生尝试计算,28+34+22=,李可心和同桌先被叫到黑板上算,看看其他学生的,两种简便写法都有,各挑了一个人去板演。结果后两人写完了,先叫的俩人却还没完。最后可心两人又把改成了简便算法。

遇到没算过的题目,和可心两人表现一样,犹豫不决,没信心的不在少数,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最后调查大部分都是简便算法,问你们看书了?看《小鲤鱼跳龙门》了。答非所问,真是愁人的娃呢。

薛中庸和李俊豪连加笔算简便写法掌握最慢,叫到讲台前算,薛中庸会,李俊豪不会。第二节课连减,发现李俊豪退位减法还不会算,说话也听不见。

课题

加减混合运算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9-28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合作探究等

教具学具

课件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分析推理,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迁移

课件出示: 60—24—16= 18+27+39=

1.学生独立练习。

2.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连加、连减的顺序和竖式计算的注意要点。

(二)情境感知

课件出示:公交车情境图

1.看情境图说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3.学生汇报:

问题一: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这一问题得先知道什么条件)

问题二:上去的人比下来的人多多少人?

4.揭示课题。

根据学生的问题,适时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学生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

2.尝试列式:67—25+28

3.汇报每步算式的意思。(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笔算。(教师巡查)

(1)分步笔算。

(2)简便写法。

5.引导学生说说笔算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运算符号的变化)

6.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一的其他解决方法。

例如:28—25+67,67+28—25等,若学生用67+(28—25)的算式来解决,教师应予以引导并鼓励,同时可以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自然的导入下一环节──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67—25+28 72—(47+16)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小括号的出现,运算顺序的不同)

3.尝试笔算第二个算式。

4.重点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如果没有,为什么?

三、巩固基础,实践应用

(一)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完成练习五的第6题。

让学生在辨析对错中发现问题,以利于自己在计算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完成练习五的第9题。

这是一道情境题,且有两种解题思路,既可以列出连减算式,又可以列出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子,让学生自由选择。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一)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二)谈谈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回顾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看主题图收集数学信息

提数学问题,交流问题

同桌讨论,列式计算

交流笔算的简便写法

总结笔算时的注意事项

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来解决问题

对比观察,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知道出现小括号会改变运算顺序,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学生练习,巩固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交流收获,总结算法。

教后反思

两步计算时笔算的简便写法,先减后加的可以,先加后减的不能。这一点还得明确。也许得从头理一理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没小括号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本来是列两个算式,现在可以把有的合并成一个简便算式。先加后减的不能合并。

计算出错率很高,主要错误有:1、抄错题,书上的题抄到本子上,就能把数字抄错,还不少人,提醒了几次,抄完题先核对一下再开始算,就这样陈可心还是抄错两次;2、两步计算只算一步,忘了另一步就写答案了;3、两步都算了,算式等号后边不写答案;4、进位的小1和退位的点不写,或者写了没算;5、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计算出错。

应对,1、复习20以内的口算;2、自己找找每个错误是如何来的,该怎么避免;3、提醒检查、进位退位别忘标记别忘算;

课题

解决问题(连续两问)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9-30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学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比较容易的含有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连贯地思考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合作探究等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形结合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准备

(一)尝试补充缺少的条件或问题,再解答。

1.课件出示题目

(1)拍球比赛,小华拍了34个,小强比小华多拍9个,___________?

(2)阅读兴趣小组有男生13人,___________,阅读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认真审题,明确每道题需要补充的是条件还是问题。

3.你能将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吗?

4.指名学生补充条件、问题,再解答。

(二)小结:要解决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两个已知的条件。

二、探究新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自主理解题意。

(1)春暖花开,学校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组织到郊外写生,从图中你了解了什么信息?

(2)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2.尝试提出问题

出示: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___________?

(1)学生审题,发现缺少问题。

(2)补充问题。

①男生有多少人?

②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二)深入探究,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

(1)要解答第二个问题,需要什么已知条件?(女生和男生的人数)

(2)缺少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到哪里去找。

明确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

2.解决问题

(1)先求男生人数,列式计算:14-5=9(人)

(2)再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合起来,求出美术兴趣小组的总人数。

列式计算:9+14=23(人)

(3)学生口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3.检验结果

怎样检验解答是否正确?(方法不唯一)

(1)所求得的男生9人是否比已知的女生少5人。

(2)共有的23人,减去男生的9人,剩下的女生是不是14人。

4.归纳小结

今天学习的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要先根据已知的两个条件解决第一个问题,再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一个条件,和另一个有联系的已知条件结合起来,解决出第二个问题。

三、练习提升

(一)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1.分析问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式计算:33+4=37(人)

3.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把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作为另一个条件。

列式计算:33+37=70(人)

4.检验结果:把自己检验的过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5.学生口答问题。

(二)完成教材第33页练习六的第1题。

1.学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列式计算。

3.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列式计算。

4.引导学生检验结果并口答问题。

四、课堂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二)教师小结:这节课学习的是含有连续两个问题的实际问题,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把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一个条件。做题时要先读懂题目,再认真解答。

复习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明确要求的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为学习解决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做准备。

交流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尝试提问

理解题意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指导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通过画图等方法,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练习,巩固并掌握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练习中引导学生学会检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检查的好习惯。

交流收获,提醒注意事项。

教后反思

例题直接让学生开始做,大部分学生能做对。问题出在两问,有人做完后忘了自己算的是什么了。大部分都是一个式子答一下,两个问题答了两次。郭小丫两个式子简单标了算的是什么,受到了表扬,然后是格式。

读题是关键,认为学生知道了、明白了,做完后却不知道该怎么答。多找人复述题意,在复述的过程中理解题目,知道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不然每次的练习都是错误百出,答非所问。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练习课

上课时间

10-8

教学目标

通过对100以内加减法算式算法的复习,加深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加深学生对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熟练程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具学具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计算能力,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整理复习

1、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点名找学生回答。

交流:笔算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算起。加法个位满十的要向十位进一,减法个位不够减的要从十位借一。

提醒:a、别抄错题,抄完题先检查;

b、笔算的时候看清运算符号,别搞错;

c、进位的小1和退位的小点别忘了写,别忘了加上或减去;

d、横式后边的答案不能丢。

2、出示课本第35页第2题。

观察: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你觉得上下一组的答案会相同吗?

独立计算。

连减,先算前两个或者先算后两个,答案不同。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七第1题。

2、练习七第2题和第3题。

三、作业

练习七第4、5题

交流笔算方法

反思曾经的错误,提醒

观察,计算

计算,错误的找原因

完成作业

教后反思

出错的,让找原因,不少人会说“算错了”,而不去深究是怎么算错的。这一点还得让学生慢下来,帮她们分析,真正找到错误的地方。

做的作业惨不忍睹。格式上胡乱写,前边那张没写完,非得翻一张新的开始;左边写不下,直接写到右边了。第四题错误最多,开始专门画线段图讲了,又简单呈了写的格式,还是愁人,答的不能看,第二问够不够,好多人算剩下多少。

读题,都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

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0-9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用尺子画角。

2、通过指一指、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操作演示。

教具学具

主题图,剪刀,钟表,三角尺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抽象,语言表达能力,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观察导入

请同学观察主题图,你能在图中找到角吗?把你找到的角指出来。

和同桌互相指一指。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认识角的特征

1、画一画,初步感知角的特征

试着把你指出的角画出来,强调只画一个角。

预设:画实物图;画的线段多,一个图中有两到三个角;

引导学生区分生活中的角。

再画,尽可能把角都画出来,画不完可以分分类,一样的少画几个。

2、全班交流,认识角的特征

A、板画角

抽象出剪刀开口的角;抽象出钟表分针和时针形成的角(分针长,时针短);抽象出三角板的直角;

B、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学生指出自己画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C、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一个顶点,两条边。

三、活动:折一折

1、咱们认识了三类角,你能动手做一个角吗?

交流:你准备做哪一种角?怎么做?

2、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

3、交流:指出你做的角的顶点、两条边分别在哪。

四、活动:比一比

怎么能比出来角的大小?

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的位置。

小组里谁做的角最大?比一比?

四、用尺子画角。

独立尝试,点名交流画的步骤。

五、巩固练习

练习八第1——4题。

六、升华提高

学了这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主题图中找角,同桌互相指一指。

尝试画角,区分生活中的角。

交流后再画。

板画,指出各部分名称

动手折角

比角的大小

独立画角

教后反思

这节是学校数学组的公开课,课上的比较沉闷,流程上没有缺失,从头走到尾,到画角时下课。前半节找角、画角还能和学生交流,后半节的折角、比角的大小到活动角,基本对着空气在说话,没有学生应答了。失败,水过而地皮亦不湿,到最后活动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灌输也灌不进了。

评课,意识到两点失误。1、概念不清是导致折角、比大小等活动进行不下去的原因。主题图的运用时间上显得仓促,学生只是找到了小旗和小旗下边的足球场边线的角,三角尺、剪刀,没找到单双杠上的角,也没找到身体形成的。如何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课前自己心里没底,只是单纯地认为让学生画找到的角,画一个角,只有一种画法,就能抽象出角来。这里只是告知、讲解,这样的图形叫做角,一个顶点两条边。如此概念不清,导致后续活动困难。

2、和学生的认知基础不接轨,是导致交流无法进行下去,甚至出现小动作、走神的原因。备课除了备教材,还得备学生,学生的想法在哪儿,他们认为的角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么组成的,画的时候该怎么画,不管不顾,让在学生画表中的角,大部分学生画的还是钟表分针、时针的实物的时候,就该意识到学生还是认为尖尖的东西是角。而这一点,出示剪刀的时候就有不少人认为剪刀的一片尖是角。告知加忽视,没有贴近学生的想法,导致学生听不懂,然后才开始走神、哄哄乱。

充分利用主题图,指一指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想法,而尝试把这个角画一画的活动,应该是抽象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最困难的过程。这里应该给予重视,学生指着尖尖,那就是一个点,画下来明显不对,角在哪里?又该怎么画?角的组成明显不能只有尖,还应该有边。让学生找,用手比,比出边了再画。单纯告知抽象后的结果,无法让学生直观地形成角的表象,真正认识到角。

课题

认识直角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0-10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直角,会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具学具

三角尺等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点吗?(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学生用活动角学具做一个角。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认识直角。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发现。

教师举例:你看,我们黑板的角、国旗的角、数学书封面的角、课桌的角都是直角。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你能在三角尺上找到这样的角吗?

学生寻找,并指出直角。

小结: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找出直角,同桌互相指一指。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学生思考并动手制作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

2.判断直角。

(1)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

(二)教学例4。

1.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尺的直角干什么?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2.归纳直角的画法。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直角很特殊,我们画的时候要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画,才会准确,画的时候先画顶点,再点对点,过顶点画两条边。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6题。

找教室里的直角

找三角尺上的直角

尝试折直角

讨论如何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尝试画直角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直角是一个特殊的角,大小不会变化,首先认识直角后,告诉学生直角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学生才容易进行接下来的活动,不论是折直角、判断直角、画直角都有了理论依据。

上课非常费劲儿。认识了直角,也在教室中找到了很多直角。制作直角的活动却卡壳,学生拿着纸折来折去,大多是锐角,偶尔有两个发现撕下来的纸张的角就是直角,可不是自己折出来的。

一个三角尺中只有一个直角,拿着比划了半天,画直角时,发现张子墨还是不会,不认识直角,把一个锐角当作直角来看待。

原因应该是对角的大小还是没有概念。

课题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0-12

教学目标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小组合作

教具学具

三角尺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模型思想,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复习:比一比直角的大小,画一个直角。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二、探究新知

1.说说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看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演示比角,说明这个角比直角小。

汇报交流: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板书:锐角 比直角小)

演示比角,说明这个叫比直角大。

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板书:钝角 比直角大)

(2)动手操作。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同,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同,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独立尝试完成。

思考:怎样验证?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成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

2.再次揭示课题:锐角和钝角。

三、反馈完善

1.认一认。

(1)认真观察你手上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小组合作,互相拿出角,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题。

2.做一做。

出示活动角,用活动角表示出直角、锐角、钝角。

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0题。

4.画锐角和钝角。(完成教材“练习八”第11题。)

用手比一个直角,和三角尺的比一比,标准不;

用三角尺画直角

用三角尺量队旗和红领巾的角,看看哪些比直角大,哪些比直角小。

用活动角做指定的角

认识三角尺上的角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概念比角简单,都是和直角比大小,大的角是钝角,小的角是锐角。难以接受的还在角如何比大小上。

上课为了让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让同桌两人合作拼指定的角,一个人出一支笔做为角的一条边,这样一个学生对概念还有模糊的时候,同桌能纠正一下,有利于快速形成正确的认识。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0-1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经历把相同数相加算式抽象成为乘法算式的 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沟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 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培养表达能力、推理概括 能力以及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探索 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教具学具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观察主题图

你看到了什么?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认识乘法

1、学生提问题,相机板书: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加法算式,认识到这是5个3。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加法算式,求的是4个6的和。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加法算式,这是7个2相加。

2、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有相同的加数。

3、认识乘法算式

2×7=14 读作:2乘7等于14。

也可以写作:7×2=14 读作:7乘2等于14。

认识乘号,写乘号。

认识各部分名称。

4、尝试写出其他乘法算式。

三、巩固应用

1、气球有几个?

是()个()?加法怎么列?乘法怎么列?

2、画小棒,写加法算式。

4个2 3个4 5个33、完成48页“做一做”。

收集信息并提问

完整提问,先说信息,再提问

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

认识读法、写法

练习

教后反思

上课从收集数学信息并提问题入手,学生列加法算式,理解几个几上有困难。尤其是到练习环节,有部分学生3个5和5个3分不清,对加法是把各部分合并的理解有欠缺,导致几个几分不清。

做练习还得提醒学生同桌互相比,这样才能稍微快一点。做一做的3道题还有人没做完,练习九的前3题有人已做完,差别太大。

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课型

练习课

上课时间

10-1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乘法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熟记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并能熟练地用加法算得乘法的积及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

2、让学生通过类通过合作学习、相互展示、相互交流,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之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加深乘法的意义理解,能熟练地通过加法算得乘法的积。

教学难点

加深乘法的意义理解。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模型思想,数感,转化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乘法的意义

加数相同的加法,才能用乘法表示。

如:3+3+3+3+3的加数相同,都是3,有4个3,求的是4个3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3×4或者4×3。

练习九第10题。

A、直接改写成乘法的算式有5个5相加和4个2相加的式子;

B、哪些能改写成含有乘法的式子?

如:3+3+3+2=3×3+2

独立尝试,然后交流

二、乘法的读法

读法,仍写数字。

练习九第4题,同桌互相读一读。

第9题,点名读一读。

三、练习

1、画图表示5个2,列加法和乘法。

区分2个5,别画成2个5。

2、根据提示写出乘法算式

A、加法改写为乘法的,如6+6+6+6+6

B、语言描述的4个7相加

C、求8个10的和是多少

D、乘数分别是7和9.E、直接给出读法的3、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画图表示乘法算式的意义,完成51页第13题。

尝试计算乘法算式的答案,转化成加法再计算。完成第14题。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相同加数才能改成乘法。

写一写,读一读

画图并列式

尝试画图,改写为加法计算

教后反思

进一步加深乘法意义的理解,对于学生稍有难度的有三点:1、一个加法算式里不仅有相同的加数,如何改为含有乘法的算式。2、画图表示乘法算式的含义,如3×2,需要选择是画3个2还是画2个3。3、尝试计算乘法的答数,需要逆向思考,改写成加法算式再计算。

乘法的意义,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能说出来是几个几或者几个几。这一点还得让学生明确。否则画图表示意义的时候,学生们容易混淆,说不清该选哪种,不确定另一种对不对。

课题

5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0-17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与意义,能熟记5的乘法口诀。

2.熟练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乘法口诀的简洁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编制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合作,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4×5表示什么?画图表示,并算出答案。

交流:表示4个5或者5个4相加。

转化成加法,算4个5相加的和或者5个4相加的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看主题图。

出示一盒福娃,一盒有多少个?(5个。)几个5?(1个5。)

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或5×1。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2)现在有几盒?(2盒。)几个5?(2个5。)

指名学生说说。

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10;5×2=10。)这表示什么意思?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启发学生编成口诀:二五一十。

(3)学生试编口诀。

(课件分别出示3盒、4盒、5盒福娃。)一共有多少个福娃?用乘法算式怎样写?试着编出他们的口诀。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

学生回答:3盒福娃,是3个5,乘法算式是3×5或5×3,口诀是:三五十五。

4盒福娃,是4个5,乘法算式是4×5或5×4,口诀是:四五二十。

5盒福娃,是5个5,乘法算式是5×5或5×5,口诀是:五五二十五。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1×5=5 一五得五 5×1=5

2×5=10 二五一十 5×2=10

3×5=15 三五十五 5×3=15

4×5=20 四五二十 5×4=20

5×5=25 五五二十五

(4)小结:5的乘法口诀有5句。上面的1×5、2×5、3×5……可以用这些口诀来计算。

2.识记口诀。

3.熟记口诀。

学生自由读背、全班背、指名背、开火车背。

三、反馈完善

1.师生对口令游戏。

2.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先看清图意,用一句话说出图意,再写乘法算式。

3.把口诀填完整。(完成教材“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指名填写。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知道乘法口诀的作用

尝试编口诀

识记口诀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学生尝试背诵口诀,对什么时候有“得”字,什么时候没有“得”字,不少人比较模糊,口诀中有没有“十”,也有不少人会掉。对于口诀的背诵,正着会背,倒着有人就不会了,上课让学生尝试背诵,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检查,总有人的声音听不见。

课题

5的乘法口诀

课型

练习课

上课时间

10-18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5的乘法口诀,学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2.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用口诀计算。

教学重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用口诀计算。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用口诀计算。

教学方法

练习法、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计算能力、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1.师生对口诀。

一五()()()()一十 四五()()

三五()()()()二十五 二五()()

2.开火车。(完成教材第53页第4、5题。)

第4题:开火车背出5的乘法口诀。再抽背。

第5题: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再抽背。

二、师生互动

1.填口诀。

完成教材第53页第1题。

2.写乘法算式。

我们学过“正”字,这个字一共几笔?(写一个“正”字5笔。)

正 正

()×()=()

正 正 正

()×()=()

正 正 正 正

()×()=()

3.看图写算式。

△△△ △△△ △△△ △△△

一共有几个三角形,你是怎么列式的?

4.用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二五一十

四五二十

五五二十五

小结:根据一句口诀可以列两道乘法算式,五五二十五只能列一道算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第2题。

看图列出乘法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53页第3题。

大象运木头。

指导学生先看懂题目。

口头回答:每头大象运2根木头,5头大象运()根木头。

3.完成教材第53页第6题——小兔拔萝卜。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对口诀

检查背诵口诀

说答案,用了哪句口诀

完成练习

一个口诀写两个乘法算式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练习课,学生对于乘法的意义和口诀的有了进一步认识,至于口诀的运用,仍有人不是太明确。

乘法可以改写成加法,在学习乘法口诀以前计算乘法,需要改成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形式来计算,学生在这一点上能体会到口诀的简便。

口诀薛中庸、李俊熙、孙雨辰不会背。

课题

2、3、4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0-19

教学目标

1.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

2.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计算题。

3.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4.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重点

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解法、自主探究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模型思想、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开火车对口令:5的乘法口诀。

一五 三五 五五

二五 四五

指名学生上台出题,其他学生对口令。

引入: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出示乒乓球拍图。)

这是一副乒乓球拍,每副有几个?(2个。)一副表示几个2?(1个2。)

用乘法怎样列式?(1×2或2×1。)

你能编出口诀吗?(一二得二。)

两副乒乓球拍有几个?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编出口诀吗?

让学生自己试编口诀,教师板书。(2个2相加,2×2,二二得四。)

再让学生齐读口诀,记忆口诀。

2.教学例3。(学习3的乘法口诀)

(出示气球图。)这里每束气球有几个?(3束。)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让学生自己列式,试编口诀。)

1束气球:1×3=3,一三得三。

2束气球:2×3=6或3×2=6,二三的六。

3束呢?小组合作编出3的乘法口诀。

3×3=9,三三得九。

3.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第1~2题。

(1)第1题。

提出要求:计算并写出口诀。

学生写得数,并说出口诀。

(2)第2题。

看图,说说是几个几相加,用乘法怎样列式,用的是哪句口诀。(学生自主列式,说出口诀。)

4.让学生自主学习例4。

(出示豆沙汤圆图。)说说豆沙汤圆是怎样排列的,自己对照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出示4

学生编写口诀,教师板书。提醒:积是十几时把“得”字去掉。

5.小结:1~4乘法口诀。

(2)观察黑板上1、2、3、4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是几的口诀就有几句,都从一几开始。

(3)尝试背诵口诀。

先让学生按顺序背,再同桌互相背。

三、反馈完善

1.开火车。

(1)对口令。

(2)板写乘法算式,快速说出得数和口诀,学生反复练习。

2.完成教材第56页“做一做”第2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对口令

继续经历编口诀的过程

编制3的口诀

自主编制4的口诀

明确口诀中什么时候有“得”字

尝试背诵口诀

集体练习

教后反思

经历了编制2、3、4的乘法口诀,学生们都明确了什么时候该有得字,什么时候不需要。2和3的口诀少,学生当堂掌握的情况比较好,4的口诀不尽人意,需要课下再背诵。

有什么收获,不少学生会说学习了几句口诀,疑问提不出来。

课题

2、3、4的乘法口诀

课型

练习课

上课时间

10-2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熟练巩固并掌握1~5的乘法口诀。

2.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

3.掌握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1.开火车口算,直接口算并说口诀。(完成教材第56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56页第1题。

跟着小动物边画边说口诀。

二、熟记口诀

1.同桌互相背诵口诀,正着背、倒着背。

2.同桌接力背诵。

3.默写口诀。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第6题。

出示花朵。把得数写在花瓣上,并说出口诀。

2.完成教材第57页第7题。

让学生先写出得数,再说出每道题的口诀。

3.完成教材第57页第8题。

让学生观察图上提供了什么信息和问题,想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1个秋千坐2人,2个秋千是几个2?(2个2相加,是2乘2,得4。)

4.拓展练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完成练习

同桌督促背诵口诀

默写口诀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乘法口诀需要熟练背诵,李俊熙背诵情况不好,非常慢;薛中庸的背诵也很困难;郭小丫会背,上课检查的时候却张不开嘴。

口诀的默写也比较困难,有几个爱做小动作、磨蹭的人,别人默写完了他还是一半儿都没完成。要让学生们知道时间不能浪费,什么时候该干什么,都赶紧儿的干完才好,这样后边的时间才不会被挤占。

课题

乘加、乘减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0-23

教学目标

1.学会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3.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模型思想、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把下边的式子改写乘含有乘法的算式:

4+4+4+5

3+5+5+5

6+6+6+6+6-4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观察课本例5主题图

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点名用语言描述。

旋转木马上有4组木马,3组木马上坐了3个人,还有1组是2个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尝试独立解决。

(3)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

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成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列式:3×3+2=11(个)。

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一个人拿走。列式:3×4-1=11(个)

(3)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

思考:3×3+2中,在3×3下面划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

3×4-1中,在3×4下面划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减1?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2.58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根据小猴子摆的桃子,帮它算算一共有几个桃子?

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反馈交流,指名学生回答:4×3+1=13(个),4×3表示什么?加1表示什么?

5×3-2=13(个),5×3表示什么?减2表示什么?

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乘加、乘减都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或减。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2.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

3.完成教材“练习十二”第5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改写含有乘法的式子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收集到的数学信息

尝试描述清楚

交流自己的算法

明确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教后反思

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时候,乘加的算式学生容易理解,乘减的算式学生理解难度很大,3×4-1,学生会问:4在哪来?数出4个3,最后一个木马上明明不够3,要按3来数来算,学生感到困难。

两种方法都要求掌握,对学生来说要求过高了,应该是会一种方法,能顺利解决问题就行。

课题

6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0-23

教学目标

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的来源,熟记口诀,比较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谈话法、讲解法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模型思想、数感、计算能力、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对口令:2~5的乘法口诀。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

(1)看课本主题图:这是6个豆荚,每个豆荚里面有6颗逗,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豆荚个数

豆子颗数

先指导学生看懂表格,再填写。

交流反馈,说说为什么1下面填6,2下面填12……

(2)小组活动,探究口诀。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吗?

学生自主探究,编出口诀。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1×6=6 一六得六 6×1=6

2×6=12 二六十二 6×2=12

3×6=18 三六十八 6×3=18

4×6=24 四六二十四 6×4=24

5×6=30 五六三十 6×5=30

6×6=36 六六三十六

让学生说说每句口诀的含义。

(3)读记口诀,哪一句口诀记得最牢?哪一句记不住容易忘?你想怎样记住它?

想一想相邻的口诀相差几?(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6。)

(4)熟读口诀。

①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

②指名背,两人互相背。

③师生对口令。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你能用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吗?

3.算一算。

60页“做一做”第2题的杯子图。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1题。

2.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面两组题目。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2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对口令、一列学生同时接受老师的检查

认识表格

完成表格

小组合作尝试编制口诀

尝试记忆6的口诀

背诵口诀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学生前边编制口诀有了一定的基础,经历了5的口诀编制和2、3、4的乘法口诀编制,6的口诀,在学生完成课本表格的基础上,学生们就能顺利完成了。

口诀的背诵和记忆是个难关,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课题

例7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0-25

教学目标

1.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要用乘法计算,不同加数相加用加法计算。

2.会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或加法算式。

教学重点

区别用乘法和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解决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1.列式计算。

根据加法算式来写乘法算式。

3+3+3+3 4+4+4 2+2+2+2+3

2.直接列式。

5个3相加是多少?

一个加数是3,另一个加数是5,和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1)把题目写到黑板上,学生读题。

①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

②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

认真观察,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题意。

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1)小题里的4表示有4排,每一排是5,表示4个5,我们用图形表示,你能画出4个5吗?

学生合作,用图形表示出4个5.列式:5×4=20(张)或4×5=20(张)

第(2)小题也请你用这样的方法画出来,再思考解决的办法。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交流:

列式:5+4=9(张)

(3)我的解答正确吗?

先检查图画得对不对,再看看算式是不是正确地表示图的意思。

学生自行检验,师生共同交流,说说想法。

2.对比小结。

观察这两道题目的解决方法,为什么第(1)小题用乘法计算,第(2)小题用加法计算?

学生互相交流。

三、反馈完善

练习十四1、2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改写算式

学生读题,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尝试画图

根据题意想想还原信息,检查和画图是否相符,用图来验证解决问题的正误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学生学会了乘法,知道求几个几用乘法,却忘了加法。例题的第2问,让学生算了半天,又画图确认自己的对不对,要不是不会画图,要么是弄成了乘减,2×5-1。感觉思路是打开了,可解决问题却搞得太麻烦,加法一步就能解决。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复习课

上课时间

10-29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2.通过研究口诀表的排列规律,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复习有关用口诀解决问题的内容巩固对乘法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发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小组合作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模型思想、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这一单元学习了乘法,看看都学了哪些知识?

自己回想一下,同桌交流。

二、师生互动

1.整理乘法口诀表。

(1)同桌互相提、背诵口诀。

(2)完成课本上空白的乘法口诀表。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朗读乘法口诀表来加深记忆。

竖着:第一列都是求1个几的口诀,按一一、一二、一三……的顺序排列,每相邻的两句口诀的积相差1;第二列都是求2个几的口诀,接二二、二三、二四……的顺序排列,每相邻的两句口诀的积相差2……

横着:第一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二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几行就是几的乘法口诀。

斜着:从上往下依次是一一、二二、三三等相同的两个数的乘法口诀。

(3)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背诵乘法口诀表,尝试默写。

2.计算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第1题。

定时3分钟,让学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完成教材第67页第2题。

乘加、乘减,让学生独立计算,写在教材上,交流时说说计算顺序。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67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67页第5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回想关于乘法的知识。

引导学生竖着看、横着看,为默写做铺垫

背诵并默写

完成习题,全班比赛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完成练习,做了以后让做到作业本上,学生完成情况不好。书写的格式和正确率都比较差。这种每道题中有多个问题的,学生答的时候容易出错,还会有学生把两个问题搞混淆,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哪个问题。

纯文字描述的有多个问题的题目,学生解决起来感到吃力。

课题

观察物体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1-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位置。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小组合作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从不同的地方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图像一样吗?

二、探究新知

1.本位观察。

小组长把本组的数学书收起来,叠放到一起,竖着放到课桌上。每个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画出自己看到的形状。

交流,他画出来的是他所在的位置看到的吗?

四个人看到的一样吗?

2.换位观察。

提出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课本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你现在看到了这摞书的哪一面?

引导: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了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是因为同学们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就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连一连:例题1,把人和图连起来。

4.连一连(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

小组交流,注意车头的方向,区分左侧面和右侧面。

三、练习

1.说一说。(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1题。)

小猴看到了正面,小鸟看到了上面,袋鼠看到了侧面,小熊看到了后面。

2.连一连。(完成教材第3题)

3.猜一猜。(完成教材“练习十六”第2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思考,猜测

画出自己看到的对比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像是否一样

换位验证,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像不一样

观察小熊,连线

观察卡车,连线

完成练习十六1、2、3题

教后反思

上课后发现两处地方和预想的不一样,第一,课本立不起来。四个人的课本摞在一起,立起来比较困难,总是倒,学生观察的时候描述起来也比较困难,因为看到的不是正面,四本书立在四人中间,每个人都能看到三个面了,这样无形中提高了难度,于是没有要求学生再画。第二,左侧面和右侧面是个难点,这是课前忽略的地方,上课时感觉有点儿混乱。如卡车的观察,人在卡车的左面或是右面,看到的车头方向不一致,这时候观测点又移到了观测者身上,卡车左边的人看到的车头在自己的左边,而右边的人看到的车头在自己的右边。这个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支撑,对于空间想象力弱的人困难很大。

调整,先在课本上把每个人看到的车的哪一部分标人的旁边,车左右的两人,标清车头在他的那边。

混乱的地方就在于车左右的两人指的不是图中左右的两人,图中左边是车头的前方,车左边的人是离我们最近的人。

现在想来,不需要那么麻烦,只需要说清楚每个人看到的是车的哪部分就行。如图中左边的人看到的是车的头部;图中下边的人看到的是车的左面,车头在他的左边即可。不然真的把学生也闹迷糊了。

课题

观察立体图形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1-1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摆成的物体。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解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图像可能不同。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2。

1.小组合作探究。

把长方体摆放在桌子的中间,再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观察,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2.看课本主题图

提问:小刚、小强和小英也在观察长方体,从他们的角度,你能说说,这几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

第一幅图是小英看到的,第二幅图是小刚看到的,第三幅图是小强看到的。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3.观察正方体。

小组合作,从积木中拿出正方体,正放在桌子中间,认真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图形?

看到的都是正方形。

为什么看到的都是正方形?(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

4.小结。

观察物体时,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

5.观察圆柱体。

照样子,观察圆柱,你有什么发现?

上面是圆形,从侧面和正面看,都是长方形。

照样子,观察球,你有什么发现?

不论从哪个位置观察,看到的面都一样。

二、教学例3。

1.猜猜看。

老师从一个方向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

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猜测,并说出理由。

小结: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还可能是长方体,因为有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我们单凭一个面能不能确定这是什么物体?(不能,要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2.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方向、全方位地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这样得出的结论才能比较准确。

三、反馈完善

1.完成“练习十六”第4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固定三个观察位置进行观察

理解正面指的是面对我们的那一面

看课本主题图

观察正方体

小结,理解可能的意思

观察圆柱

观察球

小组合作,猜测

交流猜测结果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观察学具盒,当作长方体,画了个表格,从正面、侧面、上面三面进行观察,一起填了正面和侧面,然后每组发了一个学具盒,让学生小组一起观察并填表。

正面

侧面

上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虽然有不少组都是独自拿一个学具在观察填表,但我发现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

学生们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填表,圆柱正面和侧面观察有不少人问,发现有人画透视图,他看到什么就画什么,原来是他看到了上面和侧面两个面。原来是对从正面观察的理解有偏差。

把活动交给学生来完成,比单纯的讲解要透彻点儿。交流的时候还是有人走神儿。

课题

7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1-13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

2.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初步的推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7的乘法口诀,并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讲解法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一、复习导入

对于乘法,我们学过了什么?

同桌互相背诵1到6的乘法口诀,横着背,竖着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看课本主题图,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表格中需要填的是什么?

图案个数

拼板块数

学生完成表格。

(3)学生尝试编制7的乘法口诀

1个7 一七得七 1×7=7

2个7相加 二七十四 2×7=14

3个7相加 三七二十一 3×7=21

4个7相加 四七二十八 4×7=28

5个7相加 五七三十五 5×7=35

6个7相加 六七四十二 6×7=42

7个7相加 七七四十九 7×7=49

(4)齐读口诀。

学生齐读7的乘法口诀。

2.交流编口诀的方法。

这么简练的口诀,你是怎么编的?(学生交流汇报。)

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依次是“一、二、三、四、五、六、七”;

第二个数字都是“七”;

从上往下看,得数依次多7,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少7,反映了“是几的口诀相邻之间的积就相差几”的规律。

3.熟记口诀。

4.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

学生说出得数。

追问“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1、2、3题

2.游戏

每人做1到7七张卡片,同桌两人玩74页的数学游戏。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乘法的意义

背诵学过的口诀

填表格

尝试编制口诀

齐读口诀

观察口诀的特点

背诵口诀

尝试应用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7的乘法口诀,学生有了前边学习1到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很容易就能编制出来。个别的是错误的,计算七巧板的个数不对。也许是加错了,也许是数错了。

口诀的记忆,新的口诀越来越多,如何快速记忆并保持准确度是个难题。今天利用游戏让他们用卡片来帮助记忆,发现上课的时候顺着背背的挺顺溜,一旦打乱,用卡片随机出就麻烦了,同桌两人还得想半天才有结果。

今天布置了带扑克,只带1到7 的28张。希望能对乘法口诀的记忆起点作用。

课题

8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1-15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过程,能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2.会用8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的表内乘法计算。

教学重点

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自主编制并记忆8的乘法口诀。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模型思想,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1.乘法口诀有哪些特点?背诵7的乘法口诀。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8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看课本情境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乐队在训练,站成了8排,每排有8人。)

(2)完成小狗跳的线段图。

(3)尝试编口诀。

学生完成教材第75页填空。

教师巡回检查。

2.寻找口诀内部规律,帮助记忆。

(1)学生齐读8的口诀。

(2)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8的乘法口诀?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找规律:

①第一个乘数:按1~8的顺序排列;

②第二个乘数:都是8;

③每个积都比前一个多8;

④积的个位数是按:8、6、4、2、0、8、6、4排列的。

教师板书9×8,追问:接下去编的话,积的个位会是几呢?积是多少?怎么得来的?10×8呢?

3.识记口诀。

4.完成教材第75页“做一做”。

三、反馈完善

1.同桌两个指着做一做第2题,互相检查用的是哪句口诀,反复练习。

2.完成教材练习十八第1题。

3.完成练习十八2~6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7的口诀,总结乘法口诀的特点,为编制8的口诀做铺垫

完成小狗跳的加法计算

尝试编口诀

找口诀的规律

记忆口诀

应用口诀练习

教后反思

口诀从哪里来的,是几个相同的8求和加出来的,虽然先计算了小狗跳的线段图填空,还是有部分学生不理解,不知道计算的结果就是口诀里对应的积。八的口诀有八句,明显比前边的记忆困难了,做作业时发现不少人会背错口诀,看来口诀要背熟并能准确运用,需要一定的时间。

扑克牌的游戏练习,要求同桌两个人不看牌,喊一二后同时把一张牌翻到课桌上,谁最先说出乘法口诀算谁嬴,同时拿走对方的扑克。规则的建立比较困难,有人每次拿着自己的扑克从里边挑,有人虽然不看,但每次总要洗牌,或者翻开牌了,盯着对方的看,却把自己的捂着不舍得松手。游戏的效率太低。

课题

例3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1-19

教学目标

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要用乘法计算,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会列乘法算式解答。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将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3+3+3+3 4+4+4 2+2+2+2+3

2.直接列式。

5个3相加是多少?

2个4相加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看课本例3主题图,认真观察,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说出图上的信息。

明明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1个文具盒多少钱。)

(根据问题,寻找有用的信息。)

点名,让学生完整地叙述题意。

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

引导:文具盒一个8元,3个文具盒,可以用括线图这样表示:

列式:8×3=24(元)。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

(3)想一想:买7块橡皮,一共要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4)看图:你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吗?

让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其他同学解答,说说解答的方法和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第1题。

同桌互相用语言描述题意,然后列式计算。

3.比较总结。

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小结:只要是求几个几的和的实际问题,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第3题。

2.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第4题。

3.完成教材“练习十九”第5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将加法改写成乘法算式

用语言描述找到的数学信息

完整叙述题意。

明确:单价×数量=总价

先用语言描述,再做题。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文具盒买3个,求的是3个8还是8个3,还有不少人说是8个3。不思考不听讲还是真的不会?

完整地复述题意,上课时要求挑出有用的信息,同时加上标点符号,说出来,逗号、句号、问号。从文具盒的购买,到橡皮的购买,再到自己提问题描述题意,学生们经历了多次完整描述题意的练习,做作业时提高了要求,练习十九的第四题的第二问:还能提出其他乘法问题并解答,要求提一个加法问题、一个乘法问题,比以前写得好多了。只有个别的念不通顺,忘写问号。

课题

9的乘法口诀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1-20

教学目标

1.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初步掌握9的乘法口诀。

2.会用9的口诀进行计算,掌握乘法竖式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9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掌握9的乘法口诀。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讲解,谈话,小组合作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运算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9的乘法口诀。

你知道9的乘法口诀的哪些知识?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1)交流尝试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9的口诀应该有几句?

交流:第一个字应该是从一到九,第二个字都是九,后边的不一样。

积可以通过求几个九的和算出来。

(2)运用类推,独立编出口诀,写到练习本上。

(3)小组交流,互相检查印证。

(4)全班交流。

1×9=9 一九得九 9×1=9

2×9=18 二九十八 9×2=18

3×9=27 三九二十七 9×3=27

4×9=36 四九三十六 9×4=36

5×9=45 五九四十五 9×5=45

6×9=54 六九五十四 9×6=54

7×9=63 七九六十三 9×7=63

8×9=72 八九七十二 9×8=72

9×9=81 九九八十一

(5)把课本80页上的口诀和算式补充完整。

2.找规律,记口诀。

(1)尝试背口诀。

(2)游戏

用扑克记忆口诀。同桌两人拿1到9的扑克,每次随机抽取一张,都和9相乘,看谁先背出乘法口诀,后背出或者背诵错误的把口诀快速背三遍,然后再翻下一张扑克。

(3)师生对口令,检查学生的记忆情况。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

学生说得数,并说出口诀。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第1、2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交流编制的方法,理解该怎么编

独立尝试编制口诀

小组互相检查

全班交流

把课本补充完整

背口诀

同桌互相游戏

快速完成乘法计算

教后反思

上课复习后就要求学生开始编9的口诀,不看课本,会背的凭记忆,不会的用加法。编完后再用连加笔算的形式检查编的口诀是否准确。发现梁浩天完全听不懂,编的口诀是错的,几个9相加也不会,最后叫到讲台上才顺利完成。

扑克仍有部分学生没有带。

对于新学的口诀的记忆,上课时尝试让学生用扑克来辅助记忆,拿一副扑克单练9的口诀,随机背诵9的乘法口诀,背错或者背不出来的把重复背几遍。在教室一组一组地查看督促,发现不少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规则讲过后好多人不明白,游戏慢,背诵的效率低。

课题

9的乘法口诀

课型

练习课

上课时间

11-21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计算。

2.应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同桌两人利用扑克游戏背诵9的口诀。

2、用扑克随机点名检查9的口诀背诵情况。

二、练习

1、背诵并默写口诀:从一七得七到九九八十一。

2、练习二十第4题,圈出9的乘法口诀的积,观察。

3、练习二十第7题

先用完整的语言说出题,然后列式填到课本上。

4、练习二十第8题

算的是几个5米?你是数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

5、练习二十第11题

规律: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每次多9。

6、练习二十第12题

两个问题,答的时候每个问题都需要答,不能丢了。

三、数学游戏

看课本83页“数学游戏”内容,试试看。

四、作业

扑克游戏,熟记9的口诀

默写口诀

练习完整描述题意

找规律填数

教后反思

9的口诀学习的第二天,利用扑克练习了一节课。同桌两人抽查其中的一个,大部分能流利地背出口诀,快的翻一张就能背出一句口诀,翻的速度跟不上背的速度。郭志勇、薛中庸、程翔、史紫轩四人错误较多。

学生们编题仍有困难,张紫墨积极举手,但说不准确。第7题计算的是多少个小三角形,上课时当成了七巧板。第2小题小正方体拼成的是大长方体,学生们描述起来比较困难,不少学生认为拼成的是大正方体。薛中庸、李俊熙的作业交过来光有式子没有题。

课题

解决问题 例5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1-21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乘法解决“两种数量相比,够不够”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具体的问题中,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感,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课本83页第11题,感受规律的多样性。

规律1:从前往后依次加9。

规律2:10-0=10,20-1=19,30-2=28……

2.列式计算

(1)二年级(1)班有50个小朋友,老师准备了42本笔记本,每人发一本,够吗?(不够。)

(2)1号厅有60个座位能坐得下吗?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我们要比较两种数量,首先要知道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这节课,我们继续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看课本例5。

A、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点名回答

已知条件: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

设疑:知道了2名教师和30名学生,你能求“租这辆车能不能坐下”这个问题吗?(不能。)

缺少什么条件?(客车有多少个座位?)

客车座位和总人数进行比较,就知道能不能坐得下。

B、观察座位示意图。

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让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C、交流反馈。

方法一:前面每排4个座位,最后一排有5个,一共有33个座位。

4×7=28(个)28+5=33(个)

方法二:分别算出左边和右边各有多少个座位,再加上最后一排的座位。

2×7=14(个)2×7=14(个)14+14+5=33(个)

……

D、比较:32个<33个,能坐得下。

(2)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

根据鸡蛋图,你能求出多少个鸡蛋吗?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列式解答:

方法一:4×6=24(个)2×5=10(个)24+10=34(个)

方法二:5×6=30(个)30+4=34(个)

现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不够吃。)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4题。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3题。

3.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6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找规律,描述规律,感受思维的多样性

感受比较的两个量

明确谁和谁比,分别计算出比较的两个量

交流计算座位的不同思路,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性

用不同方法完成做一做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今天的解决问题比较简单,前边单独练习过画图后用不同的乘加、乘减算式来计算同一副图,所以学生计算例题的座位数比较顺利。但积极举手发言的情况不容乐观,总是张紫墨、李雨萌、郭宸瑜等几人抢着发言,其他人在发呆。

利用扑克练习了9的口诀,基本都能准确而熟练地说出口诀,又练习7和8的口诀,发现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并且有出错的现象。虽然下午活动拍篮球时,大都能按顺序背诵口诀拍篮球,但用扑克打乱顺序后就又不会或者不熟练了。

课题

整理和复习

课型

复习课

上课时间

11-23

教学目标

1.对乘法口诀进行归纳整理,列出乘法口诀,找出规律。

2.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1到9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乘法口诀表的结构和规律。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小组合作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默写1到6的乘法口诀表

2.尝试把7、8、9的乘法口诀加上去。

3.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读一读“你知道吗?”

二、师生互动

(一)根据口诀找规律。

1.观察整理好的乘法口诀表,找规律。

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横着看:第几横行就是几的乘法口诀;几的口诀就是几句;第一句都是从1开始的;几的口诀到几为止。

竖着看:从第一竖行到第九竖行的口诀句数是按1~9的顺序出现的;第一竖行是“一个几”;第二竖行是“两个几”……;第几竖行就是从“几”开始;每一竖行都是到“9”为止。

斜着看:第一斜行斜着看,也就是“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每句口诀的两个乘数一样。

2.找一找,哪些口诀的得数相同?请把它圈出来读一读。

比如:4:6:8:12:18:24: 36:

(二)背诵并默写口诀。

三、练习

1.完成教材第87页第1题。

2.完成教材第87页第2题。

3.完成教材第87页第3题。

独立完成并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4.完成教材第87页第5题。

引导学生看懂价目表,并解决第(1)(2)小题。

小结:求两个不同数的和,用加法:8+6=14(元)。

求几个相同数的和,用乘法:6×8=48(元)。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背诵并默写口诀

观察口诀表,找规律

找得数相同的口诀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课题

量一量,比一比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1-27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体会测量的实质,能选择合适的标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回顾长度单位。

A、说说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B、你知道1拃有多长吗?一步有多长呢?(一拃长约15厘米,一步长约40厘米)

C、除了这些,你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用测量长度的工具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吧。

二、分组合作活动

1.小组合作,实际测量。

A、全班交流,认识测量方法。

请学生介绍每种测量工具、测量的方法以及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B、观察图片,了解测量的内容。

看课本主题图,交流图中的孩子们在测量什么。

(有测量桌子高度的、也有测量讲桌长度的……)

C、合作测量,体验测量的方法。

D、分组活动,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对象后开展测量活动。

②汇报测量结果并板书。

重点讨论身高和两臂展开的长度比1米长一些时怎么记录。如()米()厘米。

2、变换形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的表象。

①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物体的实际长度。

②用手比:学生比划测量物体的长度。

③比长短:如,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身高比课桌要高得多等。

3.选择“单位”,描述长度。

A、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①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

请两名学生用卷尺拉出6米的长度,让学生们直观感受一下长短。

②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的长度。

猜一猜:如果同学们肩并肩站着,要多少个同学才能达到6米长?

比一比:请同学们上台肩并肩站一站,看看猜得对吗?

预设:20个人并排站着和鳄鱼差不多长。

试一试:如果是同学们手拉手两臂展开呢,几个同学就够了呢?

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描述鳄鱼的长度吗?

B、自主选择活动素材描述其长度。

①看教材第89页表格。

②让学生按照描述鳄鱼长度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描述表格中的物体长度。

三、综合应用

1、估一估,写出两个你身体的某些部位的长度或高度,再量一量。

2、估一估,写出两样学习用品的长度,再量一量。

四、反思

这节活动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后反思

一节课,从复习长度单位开始,比一米一厘米的长度,到复习测量的方法,记录的方法,测量并记录了自己的一搾大约有多长,用时10分钟左右。新课,认识自己的带的卷尺或软尺,找0刻度在哪儿,大部分学生买的新卷尺,没标0刻度,但也不在卷尺的最顶端,大约3cm的地方开始画刻度,一少部分的是从最顶端开始算0刻度的。通过课本了解测量的内容和方法后,大约20分钟。学生开始测量,发现了问题,大多不会配合,两人互相量一庹的时候,不能完成,这时候最少需要3个人,一人待测,一人对准0刻度,另一人在另一边看刻度;测量身高的时候,头顶的读数大多不准;肩宽的测量,有人把尺子紧紧贴着衣服,两端都是弯的了。记录,有人把一庹的长度记到了肩宽上。

一课时,仅仅完成了身体部分的测量。后续再测量教室的物品,用合适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至少还需要一课时。

测量的本质:用标准去量或者比,需要进一步体会和明确。

课题

认识时间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1-28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分;会读、写几时几分。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认读时间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

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小组合作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在钟面上拨出指定的整时。

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时间。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认识钟面刻度——大格、小格及几分。

同学们,拿出桌面上的钟面模型,说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那么分针怎样走表示1分呢?

分针走1小格是1分。

让学生在钟面模具上拨出1分。同桌互相检查。

3.拨一拨,认识几分。

教师拨时间,学生说出几分。

A、分针从12走到3,是几个小格?是几分?你是怎么算的?

B、分针从12走到6,是几个小格?是几分?

30分也可以说半小时。

C、分针从12走到11,是几个小格?是几分?

4.认识“1时=60分”。

继续拨分针。

讨论:分针从12走到12,走了1圈,是几个小格?是几分?

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小结:分针走1圈(60分),时针正好走1大格(1时),他们经过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1时=60分。

(二)教学例2。

1.认读时。

A、刚才我们认读了分,分针对着钟面上的第几小格就是几分。你还记得怎样读时吗?看哪根针?(时针。)

教师拨时针,学生说出几时。

B、练一练。

教师分别拨出时针在3和4之间,7和8之间,11和12之间让学生说出是几时。

2.认读几时几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几时”和“几分”的读法了,下面这些钟面上的时间你能读出来吗?

看例2钟面图。

A、第1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4:05 4时5分)

B、分针继续往前走,学生根据分针的走动边走边数,4时10分,4时15分,4时20分,4时25分,4时30分,第二个时钟显示时间为4时30分(4:30),也称为4时半。

C、分针继续往前走,分针走到45分,时间快接近5时了,现在是几时几分?(4:45 4时45分)

3.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

先拨一拨,再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4.师生共同总结读时间的方法。

要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

三、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三”第1题。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三”第2题。

3.小游戏:我说你拨。

同桌互拨。一人说,一人拨。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复习学过的整时

认识钟面

认识刻度

认识读时间

练习读时、写时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布置了带表,上课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表,甚至一小组也凑不够一个表。周五布置作业说过,也在微信群里给家长说过,可就这么几个,课该怎么上?是让家长往学校送,还是……虽然满心恼火,最后决定还是打印表的图片来用。

利用教具认识了大格、小格、分针、时针后,拨表的环节也出现了很大的困难,纸上打印的表盘,配分针和时针实在是困难,让学生卷个小纸卷做分针时针,那速度真是让人无语。

时间的认识,快整时和整时过一点儿难度很大,还需要努力训练。

课题

时间推算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1-29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合情推理,让学生在确定的一个时间段内,推算出比较合适的时间。

教学重点

掌握合情推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合情推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语音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钟面,教师拨时间,学生说出时刻。

2.拨出指定的时间。

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推算时间。

二、探究新知

1.看课本例题3情境图。

明明和红红是一对好朋友,今天他们一起到公园游玩,这是什么时间,他们在说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说一说过程吗?

明明和红红7:15在锻炼身体,他们说做完作业才能去踢球,10:30还要一起去看木偶剧,9:00明明做完了作业。

2.提出问题:明明可能在下面哪个时间去踢球?

读一读,三个钟面分别表示什么时间?

7:45 9:15 10:50

你能推算出明明去踢球的时间是上面三个钟面中的哪一个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

9:00 ? 10:30

做完作业 踢球 看木偶剧

你是怎样解答的?(指名回答。)

4.检验。

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把所选的答案10:30代到题目中看看是否合理。

学生自己尝试检验。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认识时间

在自己的时钟上拨出指定的时间

理解题意,尝试用完整的话描述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尝试检验

练习

教后反思

时间的认知有部分学生没有感觉,哪个时刻在前,哪个时刻在后,10分钟、20分钟大概有多长,时间观念弱的人对于这类推理的题目感到困难。

课题

搭配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2-3

教学目标

通过两种不同事物的简单搭配,探索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初步感受排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推理活动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的特征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有序思考,模型思想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问题:一条直线上有4个点,一共有多少条线段?

有序思考,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将问题抄到黑板上,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明确,11不符合题意。个位数和十位数一样了。

(2)独立尝试。

(3)汇报交流。

有意识地找几个:不够有遗漏的;没顺序有重复的;

怎样才能保证既不遗漏,也不重复呢?

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比较好。这样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明确:先固定十位或者个位,按顺序写全。

(4)再次有序操作。

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重新摆数,再同桌交流。

小结:搭配数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摆,这样不会遗漏也不会重复了。你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完成小精灵给你的又一个任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题。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2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前边讲的数线段的方法和顺序。

理解题意

尝试搭配组合感悟如何才能不重不漏

同桌交流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上课将题目抄在黑板上,明确了题目的要求后让学生独立尝试。发现了三类:少的,有重复的,完全写出来的就两人。各挑了1人写到黑板上简单交流后,聚焦问题:如何才能不重复不漏掉呢?顺势提出有序思考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序思考写全所有的两位数。

模型的建立,例题和97页的做一做容易对应,红黄蓝三色就是例题里的1、2、3三个数,北城是十位,南城是个位。练习二十四的1、2题和组成两位数的模型对应就有一定的难度。三个人就是三个数字,三个人的坐法就可以用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来表示,固定百位,看有几种坐法,看看有几个百位的变化,一共就有几个几种坐法。而送书的,三本书就是三个数,两个人分别是十位和百位。

一节课的容量太小,模型不够清晰,还得再引导学生认识。

课题

搭配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2-4

教学目标

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感受与顺序无关的搭配——组合,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这种搭配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感受简单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模型思想、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用5、6、7、8、9组成两位数,十位数和个位数不一样,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有序思考,尝试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抄题到黑板上,说说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2)独立尝试。

从3个数5、7、9中任意选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这一道题和前面的求法是不是一样呢?

(3)汇报交流。学生说教师板书:

方法一:用表格表示。

加数

加数

两个数求和与顺序无关,两个数交换位置和还是一样的,因此只填一种。

方法二:画线法。

7 9

得数有3种可能。

(4)深入探究。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摆两位数可以摆出6个数,但求和的时候只有3种可能,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两个数的和与顺序没关系。

2.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3题。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4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复习,不列出所有的而算出来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尝试

汇报交流

思考问题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独立尝试解决例题的时候,没有人用表格的形式来分析,要么列式算,要么画连线的图。交流环节让学生又看看课本,尝试用表格来整理。

和例1进行对比的时候,描述起来有点儿绕口。三个数组成两位数,挑选的两个数放在十位和放在个位,交换位置还能算一个新的两位数;而三位数任取两个求和,挑选的两个数不分前后顺序,得数都是一样的只能算一种情况。一个重复算,一个重复了不算。

课题

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课型

新授 课

上课时间

12-6

教学目标

1.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完成教材第101页第1题。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

从今天起,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学得好。

今天这节课就来复习100以内的笔算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梳理知识

1.复习笔算。

(1)让学生回顾,小组讨论“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笔算加减混合。

(2)笔算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教师板书: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算起;

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不够减,从个位退1当十再减。

2.练一练。

三、综合练习

1.检查刚算的第1题的笔算,进位的1写了没,退位的小点有没有。

2.完成教材第103页第2题。

(1)说说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计算。

(2)说说计算53-9-37和53-(9+37)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得数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都是从左往右计算,遇上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

3.完成教材第103页第3题。

(1)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读懂已知条件。

解决问题:花面神仙鱼有多少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哪句话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花面神仙鱼比黄金神仙鱼多9条。)

两种神仙鱼共有多少条?这里指的是哪两种?题目里的已知条件都告诉我们了吗?怎样列式?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笔算练习

回顾笔算方法

同桌互相检查

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顺序,独立计算,能用简便写法的用简便写法。

描述:谁和谁比,谁多谁少,求的是多的还是少的,多的用加法,少的用减法

教后反思

笔算问题比较大,能完全计算正确的凤毛麟角。

个位上的进位加法还有人出错。写法上不写进位1而计算了的,往写退位点的的,看来有学生遗忘的很彻底。

梁浩天进位的1写在两个加数中间;朱冰洁、李静怡分不清什么时候不能用简便的笔算写法,先加后减也用。

课题

复习表内乘法

课型

复习课

上课时间

12-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应用乘法解决问题。

2.进一步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乘法口诀表,并能熟练地利用乘法口诀表示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求积。

教学难点

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求积。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模型思想、计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6×5= 8×2= 7×3=

7×4= 4×9= 3×6=

5×9= 4×5+5= 6×3-7=

2.揭示课题。

本节课将复习“表内乘法”。

二、复习旧知

1.完成教材第101页第2题。

看课本表格。

(1)仔细阅读题目,看懂填写这张表达的要求。

(2)任意指一个积,让学生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

(3)思考表中从左上角到右下角这一斜行的数,看看它们有什么排列规律。

提示:这条线两边对应方格里的数是相等的,也就是一句口诀表示的两个算式的积是相等的。

(4)将表格填写完整,观察每行或者每列数,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根据规律,填写教材第(3)小题的表格。

2.齐背乘法口诀表。

(1)完成教材第102页第4题。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运算符号,然后独立完成。

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解决问题:南瓜有几个?已知条件是什么?(每筐2个,有4筐。)

列式:2×4=8(个)

冬瓜比南瓜多个,冬瓜几个?

列式:8+5=13(个)

你还能提出其他属性问题并解答吗?

三、巩固提升

1.完成103页4、5题

2.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104页第7题。

(2)完成教材第104页第8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听算式写答案

先观察,再填表格

独立计算

练习

教后反思

学生疏漏和遗忘的:乘法算式的读法,大部分人不会写了。

仍需要加强练习的:解决问题,如辨析加法和乘法的问题,如乘加和乘减的问题,如提问题并解答。

课题

复习长度单位、角的认识

课型

复习课

上课时间

12-10

教学目标

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形成“米”和“厘米”的表象,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测量长度,会画线段。

2.复习角,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各种角。

教学重点

巩固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加强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正确地画角。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数感,解决问题能力,画图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梳理知识

1.让学生自主回顾,同桌讨论“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这两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米和厘米 1米=100厘米

线段 角的认识

直角、锐角、钝角 画角

二、复习旧知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2)完成教材第102页第5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100厘米)

(2)1米=()厘米 500厘米=()米

4米=()厘米 800厘米=()米

3.角的认识。

(1)什么叫角?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①怎样才能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②怎样画一个直角?

(3)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请同学们画一画,然后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小结:把直线画在钝角处,上面增加了一个直角,下面增加了2个直角,一共增加了3个直角。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4页第9题。

2.完成教材第105页第10题。

3.完成教材第105页第11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梳理知识点

用手比一比1米、1厘米的长度

练习转换单位

画角练习

固定一条边水平方向

完成练习

教后反思

单位的选择需要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知。练习中出现的错误:一条河宽约36cm。

画角,要求学生固定一条边水平方向,并标出直角符号和圆弧。

仍有人画的图难看,描的线有重影,不直或者画不到给定的点上。

课题

复习观察物体、认识时间

课型

复习课

上课时间

12-14

教学目标

1.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不同。

2.复习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借助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学会认读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的区别;学会认读几时几分。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练结合

数学思想核心素养

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揭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

1.回顾观察物体。

完成教材第102页第7题。

(1)出示小猪储蓄罐:这是什么?

(2)出示4张储蓄罐图片(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

请你想一想,这4张图片分别的站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小结:从不同位置区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3)说一说。

请小组一个成员将自己的文具盒摆放在桌子上,再请每一位同学从自己的所在位置介绍看到的情况。

2.回顾认识时间。

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第3题的钟面画。

你能读出钟面上表示的时间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拓展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5页第13题。

2.完成教材第105页第12题。

3.完成教材第105页第14题。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观察并连线

观察文具盒,说出自己所看到的形状

标出时间

教后反思

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几何图形没问题,连线都能做对。但从四周观察实物的连线,发现不少学生分不清前后两个方向上看到的图形。这一点费了好大的劲儿去练习。

这次练习,固定观察实物时候的位置,物体正对着我们的方向叫前,对应的面叫后,不以物体为观测点说前后左右。这样,观察者在物体的前面,和我们看到的图形一致,后面正好左右相反。

学生代入位置去想象的时候,空间观念弱的人还是会出错。

第三篇: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人教课标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美丽的秋天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61个生字,会写42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够背诵《秋天的图画》、《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和《黄山奇石》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激发学生收集词语、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喜欢背诵古诗的兴趣。

5.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识字一

教学目标:

1、学认11个生字,会写“宜、实”等10个字。

2、能主动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培养生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词。

2、感受词语描绘的景象,感悟秋天的美。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放大的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CAI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秋天来了,秋天的景色真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画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秋天吧!

二、看图识字。

1.出示课件,课本插图。

认真看图,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把“秋天来了,”这句话说具体。

(根据学生介绍,随机出示词语。)2.交流学生收集的画面。

(l)把你收集到的秋天的画面介绍给大家。

(2)指名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相机出示词语。3.看图读词。

三、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宜、层„„

这些生字你都会认吗?自由试读。

2、出示带拼音的字,自由试读。

3、去掉拼音小帽子,你们还认识吗?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

4、小组合作识字。(互相交流识字的方法。)

5、组词练习:我会读。

6、袖卡片,认读词语。

四、朗读词语。

1、范读词语,读出词的韵味。

2、自由练读词语,指名读。

3、想象词语描绘的景象。

4、生自由选择词语想象说话。

(引导学生这样说:我读到“瓜果飘香”时好像看到果园里梨子黄澄澄的,苹果红通通的,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

5、齐读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宇和词语。

2.改动词语顺序,指名认读。课件出示:

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二、指导写字。

1、抽卡片认读“宜、实、色、华、谷、金、尽、层、丰、壮”。

2、观察字的结构,说一说。

3、师示范写,生观察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生练习书写,评议选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5、练习写字。

三、积累词语。

1、读一读,背一背本课所学的词语。

2、小组对抗赛。比比哪一组说出的有关秋天的词语多。

四、扩展活动。

秋天的景色美吗?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画下来。

板书设计:

识字一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金秋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课后反思:

在教学时,我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复习生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词语的意思。

这是我给这个班上的第一堂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很多的词语还是一知半解,上课不认真听,字迹比较潦草,没有人积极回答问题。但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能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读书习惯和兴趣。

1、秋天的图画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演示课件:演示课件或出示相关内容的风光图片:看图说说这是什么季节?你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秋天的图画。

2、启发谈话。秋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就让我们在这迷人的景象中走进《秋天的图画》吧!(板书课题)自读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句话?

2、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3、小组合作读,要求读正确。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自由认读。

2、借助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读。

3、小老师领读。愿意当教师的同学到前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同学认读。

4、交流识字经验。把自己好的识字记字方法讲给同学听。

5、多方式检查读。朗读

1、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2、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3、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丽、灯、波、浪。学生认读。

2、观察生字特点,交流写时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同桌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选择喜欢的生字组词并造句。精读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4、挑战读,向你认为读得好的同学挑战,看看谁读得更好。诵读

5、课件出示秋天的画面,启发学生谈感受。

6、师引读课文:(随即指导朗读)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梨树„„苹果„„稻海„„高粱„„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3、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4、背诵展示。比一比谁背得有感情。练习

1、出示课后“我会读”,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练习读。

2、说说句子描写的画面。拓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也搞一个“颂秋天”作品展,可以像学习伙伴那样画秋天,用落叶做书签,还可以写句子、儿歌、小诗赞美秋天,等等。在班会上我们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作、字、劳、苹。学生认读。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同桌评价。板书设计:

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

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

1秋天的图画 勤劳的人们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突出了以下三个要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课伊始,通过帖画的出示,引出给画面配音朗读的任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积极性。

2.强化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想像读、评价读、加动作读、齐读、为画面配音等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在读中学会读,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3.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注意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形成的设计。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法探究方面,突出了读文想像的方法指导。

4、通过让学生想象的说、练,让学生学会语言、运用语言。

2、黄山奇石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弄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练习有感情读文。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从几方面介绍黄山奇石的,在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像创造性地练习说话。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激趣导人

1、出示黄山风景图片: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小作者去欣赏黄山的奇石吧。

2、师范读,小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奇石?板书: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谈琴。

二、采取自主、合作的方法探究黄山奇石的神奇

1、先自主学习,要求 : a.选择一块自己最喜欢的奇石,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块奇石,并读一读.b ,图文对照,说说这块奇石的“神奇”之处,并用“——”划出描写巨石样子的句子。

2、再合作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随机学习课文。图展示猴子观海的样子:

(1)这块奇石叫什么名字?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2)演一演,评议。

(3)还有什么补充吗?如:“陡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陡峭的山峰上?为什么是翻滚的云海?

(4)想象说话:几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它仿佛在想什么?

(5)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你们喜欢吗?齐读 图展示仙人指路:

(1)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板书:站 伸 指(2)想象说话:这位仙人仿佛会说什么?

(3)课文并列地写了“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两个内容。我们说一段话里,有时并列地写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这样的段式叫()。那么文中用什么句子把这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呢?请用“~~~”划出连接句。(4)指名说(5)朗读第二段,一生读“猴子观海”,一生读“仙人指路”,其余齐读连接句。

仙桃石:

1、指名汇报,插问:这里的“恰好”是什么意思?“落”还可换成什么词?哪个更好?

2、想象这个大桃子是怎么来的? 图展示金鸡叫天都:

1、哪里是天都,哪里是金鸡?

2、它奇特在哪里?指名说

3、课文第三段并列地写了哪两个内容?同桌分读——男女分读

三、拓展思维,在延伸训练中领会黄山的神奇风光

1、课文哪一段介绍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读读比一比,这段的写法与前面几段相比有什么不同?(样子 名字)

2、“奇形怪状”是什么意思?你搜集了哪些奇石?

3、你能把这些奇 石介绍给大家吗?

4、选择一块奇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一画,或模仿课文写一写,也可以给收集到的奇石图片取名字,当小导游演一演------。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黄山之行愉快吗?你有什么感受?黄山四绝今天我们欣赏了奇石,还有奇松、温泉、云海等,收集资料感受其秀丽神奇。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猴 子 观 海 抱 蹲 望 仙 人 指 路 站 伸 指 仙 桃 石 飞 落

金鸡叫天都 伸 对 叫 天狗望月 仙女弹琴 狮子抢球------教学反思:

学习《黄山奇石》一课,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单调。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使出了浑身招数,谈话激趣,自读自悟,比赛朗读等形式。当“小导游”们介绍完“金鸡叫天都”后,就要比赛读出奇石的有趣。第五小组的一名代表信心十足的站起来,当读到“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他伸着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的啼叫„”这句时,只听我班最调皮的张成用课本挡着嘴巴,正“喔喔喔”地小声叫个不停,一时间,教室里听到的小朋友都在窃喜,好不容易营造的氛围被这只“大公鸡”轻松的破坏了。我心里生气极了,本想劈头盖脑的批评一顿,可转念一想,他这个小家伙,不仅理解了课文中“不住的啼叫”等词,而且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只不过,他用的方式不好。于是我就对他说:“你真是一个细心读书的好孩子,是不是已经看到了那只金光闪闪的大公鸡?我们读书的时候也要像张成一样,眼中有物!”几句简单的话语,不仅传递给学生新的读书方法,而且提醒了他,鼓励了他,此后,他读书更认真了,发言也更积极了,我深感欣慰。试想,假如,当时我没有控制自己,只是从扰乱课堂单方面去批评他,那一定会大大打击他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我们应该善待学生的错误,多点赞赏,少点指责,多点肯定,少点否定,学生一定会懂得了自律,也能让他们在成长的旅途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3、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2、识字写字。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网站、演示课件或相关的挂图,生字卡片。

2、学生了解有关“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的知识。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谈话引入:小朋友,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

2、课件演示:播放蒲公英、苍耳等植物传播种子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今天《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要告诉我们植物传播种子的巧妙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识字

1、自己练读生字。引导学生可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赏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

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如、已、娃、纷、好。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如“已”要半封口,不能写成自己的“己”等。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导入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你选择第几号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读得好,哪读得不好。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演读

1、教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学生自由练背。

3、课文表演。边背边加上动作。也可让学生进行想象发挥,进行小型课本剧表演。讨论

1、“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 练习

1、出示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引导学生多方式读词。

2、扩展仿说词语。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快来与同学交流。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甲、洼、豆、识、经。学生认读。

2、自己练写,小组评议。

3、教师小结,指导重点。

4、学生再练写。种子传播的奥秘

种子的传播方式大致有四种:风传播、动物传播、弹射传播、水传播。如: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炸裂,凤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板书设计:

植物妈妈有办法

蒲公英 风

苍 耳 靠 动物 传播种子

豌 豆 弹力

„„ 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

课后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训练学生读懂句子,把句子连起来了解节的内容。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

为了帮助理解重难点,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引导,借助一些媒体加深理解。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石榴传播种子是通过图片;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然后同桌交换意见,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

(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

(一)。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山 行 荷尽/已无/擎雨盖,远上/寒山/石径斜,菊残/犹有/傲需技。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年/好景/君须记,停车/坐爱/枫林晚,正是/橙黄/橘绿时。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反思:

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

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

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

3、讨论。(查字典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

语文园地一

教学要求:

L、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减一减”的识字方法,激发自立识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2、积累词语,激发学生读诗歌,背诗歌的兴趣。

3、口语交际训练。

4、培养仔细观察,在生活中学知识的好习惯。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读读小伙伴说的话。

二、探索“减一减”识字法。

1、出示第一组字。

jiāo zhī lóng

郊——交(立交桥)枝——支(一支歌)笼——龙(龙灯)

2、读一读,辨一群每组中两个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指名说一说。

(前一个字去掉一部分就是后一个字,字的读音差不多。)

4、归纳。我们把这种识字方法叫“减一减”。

5、用同样的方法5!导学生学习第H组中的生字。

三、学习“我会认’”。

1、指名学生读一读,正音。

2、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四、学习“我会写”。

1、读读这组字,发现有什么规律?(每组字都有相同的地方)

2、你还认识哪些有相同地方的字,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学习“我会读”。

1、教师领读。

2、自由读词语。读准字音。

3、自由选词说句子。

如:奇形怪状一一爸从北京回来时,给我带回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子。

二、学习“读读背背”。

1.老师范读,读出丰收的喜悦之情,学生认真听。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领读,读出停顿,重音。

4.读了诗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让秋天到处都充满了丰收的欢乐。)

5.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试背。6.学生互相检查背诵,比比谁会背。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秋天多么美呀!同学们,你们想去秋游吗?(想)可去哪儿呢,老师想听听同学们的建议。

二、准备交流。

l.启发:建议要说清楚哪些内容?

(到哪儿去,干什么,做哪些准备)2小组交流。

你想去哪儿,干什么,做哪些准备,想清楚后,各抒己见。把自己的建议告诉小组的伙伴,让他们来分析分析哪个主意好?分析之后保留几个比较好的在班上交流。

三、全班交流。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同学们认真听,看哪个组的建议好。

四、评比。

1.教师指名评议,说说哪个建议最好。

2.教师小结,肯定一个最好的,给予表扬。

第四课时

一、谈话激趣。

秋天是个多么美丽的季节呀,同学们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也有很多收获。今天咱们就来看一看,评一评,看谁的作品最棒。

二、作品交流。

1.在课桌上摆好自己的作品。2.自由下位互相看看。

三、评一评。

引导学生评价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说:

我最喜欢的作品,我觉得

四、总结。

今天的展示台上的作品真是棒极了,看来我们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是心灵手巧的孩子,让我们一起齐说:“我们很棒,我们真的很棒!”

单元后记: 本组教材以“秋天”这一线索来编排的课文,其中《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两篇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学习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伟大,从而激起学生去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本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以秋天为线索,又不局限于秋天的景色。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秋天的美好,体会美好的生活是勤劳的人们创造的,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本组教材时,我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秋天景物和气候的特点,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引导学生自己画秋天、写秋天,并动手利用树叶等制作书签、贺卡等。并注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和认真读书的习惯。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学校生活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57个生字,会写46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够背诵《一株紫丁香》。

4.通过学习使学生喜欢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建立自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5.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验课余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识字2 教学要求:

1、会认“棋、弹”等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写“胡、戏”等8个生宇。

3、了解学校丰富多彩的生活,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方法: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

课前准备:放大的教学挂图或投影片或CAI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齐读导语。

同学之间、课堂内外发生过许多难忘的事,学校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

2.出示课本插图。图上的小同学在干什么?

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我们在识字2中,都能找出来。(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找出与图中相对应的词语,画上横线,帮助理解。2.同桌互相读一读,仔细听一听读得是否正确。

三、识记生字。

1.指名读,正音。2.小组比赛读。

3.互相交流识记生宇的方法。

熟字加一部分:棋,钢。

偏旁联想记:弹、钢、喂、鸽、航、模。

(想想偏旁跟字义有什么关系。)

分解部件记:胡、戏、琴。

(古—月一胡、又一戈—-戏、王—王一令—琴、又一见—观)4.抽卡片认读词语。5.组词练习。

京戏 唱戏 航模 航行 钢琴 琴声

钢笔 钢铁 弹琴 弹力 养鱼 喂养 6.会用学会的词组句。

四、摘果子比赛。检查学习效果。

出示识字卡片,词语卡片,学生比赛读,读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可以摘到一枚“智慧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开火车认读生字和词语。

2.用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语情况。

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抽卡片认读“胡、戏、棋、钢、观、弹、琴、养”。2.按结构分类,再说说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字。

找出左右结构的宇:胡、戏;棋、钢、观、弹。

找出上下结构的字:琴、养。3.指导书写。

胡、戏、棋、钢、观、弹要写得左窄右宽。“戏”字不要漏写点。

琴、养上宽下窄,撇捺要展开。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5.评论。

选个别同学写字练习评评,看是否规范。6.完成“我会写”。

学生在田字格里写一写,注意写规范。

三、扩展活动。

除了书上写的活动外,你还开展过哪些活动,用三字词语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识字2 胡、戏、棋、钢、观、弹、琴、养

京戏 唱戏 航模 航行 钢琴 琴声

钢笔 钢铁 弹琴 弹力 养鱼 喂养

教后反思:

本课的词语表现的是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读起来感到亲切、有趣。但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所不同,有的喜爱琴棋书画,有的喜爱吹拉弹唱,也有的喜爱栽花种草。学习时,可充分发挥学生不同的优势,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体验不到的一些乐趣。学生在表达时,有的没把心理话说清楚。学生在谈话时引导他们说准普通话,想好了再说。

5、一株紫丁香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3、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朗读体会课文。

教学方法: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课前准备:

1、课文范读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及图片)

2、收集赞美老师的诗句,抄写下来。

3、回忆一件老师关心爱护自己的事。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谈话:小朋友们,当春天来临,百花齐放时,你就喜欢什么花?(出示紫丁香图片)这是什么花,你们喜欢吗?有一群小朋友非常喜欢它,用它作为了礼物送给了老师,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板书课题)

2、课件演示:出示多媒体课件(或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知道老师窗前的紫丁香是谁送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株紫丁香》。(板书)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进行轮读,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共同研究。

3、交流。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识字

1、学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同桌交流读,互听,并正音。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去掉拼音再来一遍。

4、汇报记忆方法。把你记生字的好办法说给同学听。

5、出示一段顺口溜检查识记效果。(踮起脚尖,走进小院,放下书包,给树除草。牵牵小手,唱唱儿歌,笑声甜甜,不觉疲倦。)朗读

1、教师范读,听后说说感受。

2、小组练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分小节检查朗读情况。

4、赛读。通读全诗,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休、伸、甜、院、除、息、困”。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效果。

5、同桌互相欣赏,提出建议。

第二课时

导入

“开汽车”游戏。(教师手拿生字卡片随机抽出一张指给学生)师:汽车汽车开起来。生:汽车开到我这里。我为汽车加点油。(给教师出示的生字组词,造句。)精读

1、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谈感受。

2、学生练读,指导学生读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3、教师引读。(在于为学生奠定感情基调,更好体会师生间的真势感情。)

4、学生选读。喜欢哪个小节就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哪个小节。

5、配乐朗读全诗。把对老师的爱表现出来。品读

1、小组内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指读第三小节。引导学生:“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联想到什么。

3、如果让你去陪老师你会为老师做点什么?(让学生充分回答)背诵

1、说出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学习自由说)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

2、观看课件画面自己练习背诵。

3、小组表演背诵。

4、全班汇报。练习

出示课后“我会读”中的词语。

1、同桌互相读一读,要读正确。

2、全班开火车读。

3、学习伙伴说这些词语会写的她都要写一写,你们会写哪些也写一写吧。写后同桌展示一下。写字

1、出示“甜、歌、牵、困”四个字。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教师范写,点评。

3、学生练习。同桌展示。互提建议。拓展

交流自己积累的赞美老师的词语、名言、诗句等.板书设计:

5、一株紫丁香

踮起脚尖,走进小院,放下书包,给树除草。

牵牵小手,唱唱儿歌,笑声甜甜,不觉疲倦

课后反思:

1、课文中的紫丁香,是学生送给老师的一份珍贵礼物,代表学生热爱老师的那颗真挚的童心。这一点,教学时引导了学生读中感悟。

2、默读课堂中还是第1次出现,学生没达到要求。

6我选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员、青”等10个生字,认识“委、补、室、宁、愣、切、集、掌”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句子。2.明白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教学方法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课前准备:课文录音。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我选我。

2.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

二、初读课文。

1.带着上面的疑问,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把每句话读通顺,画出不懂药词句。2.交流。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三、学习生字。

1.出示卡片,组织各种形式的认读。2.读音指导。3.小组合作识字。4.扩词,帮助记忆。5.指导书写。

补:左右结构。衣字旁,不是“ ”字旁。

切:左半部分笔顺为一七。

集:上面四横,注意不要写漏。

四、巩固练习。

1.同桌互相当小老师,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2.齐读这些字在文中组成的词。3.完成“我会写”。看清这些字在方格里的布置情况,写规范。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标出自然段序号。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二、学习第1它然段。

1、指名读。

2、读后交流:你从文章中知道了什么?

3、学句子。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是李小青。仿例写句:

刘爽是我的好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齐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2自然段。1.指名读,师生评议。2.指导朗读。

“选谁呢?”读出思考的语气。

“我选我。”读出坚定的语气。3.质疑,有没有不懂的词句。

四、学习第3自然段。1.自由读。

2.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表演“愣住了”。

(当王宁说:“我选我”时,为什么大家都愣住了?)4.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林老师说:“王宁,你为什么选自己?”

林老师亲切地说:“王宁,你为什么选自己?” 5.练习用“亲切”说话。6.理解王宁的话。

①一边读一边用“——-”画出王宁说的话。

②读一读,想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③齐读,你认为王宁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你能做到吗?

④读出有信心、坚定的语气。

五、学习第4自然段。l.齐读。

2.从“一片掌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同学们信任王宁,对王宁勇于展示自我、热爱集体的品格表示赞许。)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l.听录音朗读。2.分角色朗读。

七、扩展思维。·

你参加过班干部竞选吗?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板书设计 : 我 选 我

热爱劳动

王 宁 大方自信

关心集体

课后反思:

班级选小干部是一件孩子们都关心的事,学生很容易将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就更容易了。在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做事有自信心,适当地表现自我,更要有一颗为他人服务的心。在学了课文之后,对学生进行我选我的口语训练及小练笔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7一分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欠、元、包”等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钟、零”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知道时间是不等人的,我们应珍惜时间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知道时间是不等人的,学会珍惜时间。教学方法: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感知一分钟。

同学们默读课文一分钟,老师来把握时间。

二、初读课文。

l.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2.又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

3.指名分自然段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读音指导。

2.小组合作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叹、哈:都是四字旁。

钟、迟、闹:都可以用熟字加部件来记。3.扩词,帮助识字。4.认清字形,指导书写。

元、欠:上窄下宽。

包:将“巳”写在“勺”内,写紧凑。

钟、叹,哈:都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迟:半包围结构,第四笔为点。

闹:半包围结构,“门”里是“市”字,写时里面部分要写得紧凑。

四、巩固练习。

1.抽生字卡片,指名读。2.完成“找找说说”,看谁组的字最多。

钅十中=钟 门十口=问 口十欠=吹 口十合=哈 井十辶=进 门十市二闹 尺十辶=迟)

3.教师指名学生读读自己组的字,并用这个字组个词,加深记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l.指名读生字卡片。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闹钟将元元喊醒后,元元想再睡一分钟。)

(板书:再睡一分钟)2.齐读第1自然段。

重读“一分钟”,表现出一分钟的无足轻重。

三、学习第2自然段。1.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元元在路上遇到了什么事?)2他是怎么说的?

(板书: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3.元元可能会想些什么? 4.分组轮读第2自然段。

遇到红灯了会怎么样,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指名读你从这个自然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

(l)元元等了好一会儿,才走过十字路口。

这说明因为迟了一分钟,碰上了红灯,元元耽误了不少时间。(相机理解“才”,说明时间等的长。)

(2)要是早一分钟,元元就能赶上公共汽车,他感到很后悔,又叹了摩一因气。

(3)元元又等了很久,一直都等不到汽车,决定走到学校去。

(相机理解:“一直”,说明等的时间很长。)3.指导朗读,读出元元焦急、后悔的心情。

五、学习第5自然段。1.齐读第5然段。

2.学习句子,元元为什么红着脸,低着头?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认真体会1分钟和20分钟的概念。3.板书:迟到了20分钟。

六、学习第6自然段。1.齐读。

2元元非常后悔,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时间不等人,我真不该多睡那一分钟,以后我一定要珍惜时间。)

七、自由读课文,总结。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惜时如金)

课后反思:

许多孩子都有睡懒觉的经历,有的起床后还磨磨蹭蹭的,所以也有迟到的经历。但是现在的孩子往往不用自己乘公交车,不用独自上学,快迟到了,自有父母替他们着急,甚至有父母为他们的迟到说情。为此,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回忆自己上学时那紧张的情景,在课堂上进行多向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一分钟的重要性。朗读时抓住一些提示语认真地读,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时间的重要性的认识。

8难忘的一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1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邓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心,树立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了解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关心、重视少年儿童,并支持、鼓励下一代学习现代科学技术。

教学方法: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课前准备:2生率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l.你最难忘的日子是哪一天?为什么难忘?

2小作者最难忘的日子又是哪一天呢?什么事让他难忘?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2.圈出生字、新词。

3.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序号。

4.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口头组词。2.认读新词和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3.把这些词在课文的句子中找出来,每个句子读两遍,看能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然后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四、指导写字。1.认读生字。

2.说说这些字的结构特点。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练习。4.练写生字,完成“我会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片,口头组词。2.说说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

二、引导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①自由读,说说知道些什么?

②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想到就要见到邓小平爷爷了,“我”当时的。动情是怎样的?

③说一说为什么“紧张”、“激动”?指导朗读写作者心情的句子,读出小作者当时紧张又激动的心清。3学习第3自然段。

①自由读,思考:“我”紧张的心情为什么平静下来?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②比较句子:

他向我走来。

他带着慈祥的微笑向我走来。

看着邓爷爷的样子,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

看着邓爷爷和蔼可亲的样子,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

比一比,哪句好?好在哪里?

③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4学习第4自然段。

①自由读,说说这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②观察图画,理解“沉着”的含义。

从“沉着”、“顺利”这两个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③理解“仔细地”。从邓爷爷“仔细地看”可以看出什么?

用“仔细地”说一句话。

④看到“我”操纵计算机那样熟练;邓爷爷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可能想些什么呢?

⑤齐读第4自然段。5.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理解“赞许”。

③用“——”画出邓爷爷的话。读邓爷爷说的话,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邓爷爷关心我们学计算机的情况„„,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国家领导人对青少年从小学习现代技术的关心和重视。)

④指导朗读。

6.学习第6自然段。①齐读。然后说说“我’的心情。

比较句子:

a.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b.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

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②说说我的肩上的责任是什么?

③指导朗读。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天 1984年2月16日

邓小平爷爷 看

计算机表演

我 做 课后反思:

为国家领导人做计算机表演,小学生不仅没有这样的体验,也难以体会这样的事,因此,在教学前要搜集有关当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的史实。把一些图片放大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及感情的升华也会有一定的障碍。因此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的知识。

语文园地二

教学要求

1.学习“加一加”的识字方法,归纳带提手旁字的共同特点,培养识字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2.积累音近字、形近字,学习部首查字法。3.口语交际“我的想法”。

4.展示学生课外生活中的收获。学重难点

学习“加一加”的识字方法;归纳带提手旁字的共同特点;学习部首查字法。教学方法 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课前准备

1.师生每人准备一本字典。

2.学生准备一个课外活动中的拿手节目准备露一手。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比较,发现。

1.板书或贴生字卡片。

白——柏 己——纪 方——纺

只——织 尤一一优 生——胜

弯——湾 立一一粒

2自由认读。读了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二、小组合作,自立识字。

三、探究“我会读”。

1.板书生词,自由认读。2.你发现了什么?。j(带点的字都有提手旁,表示的都是与手有关的动作。)3.拓展:

你还发现有哪些字有共同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读读比比。

1.板书词语,比一比,两组词中带点的字有什么区别。2.学生合作识字。

二、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说说读记的内容是什么? 2.比一比,看谁记得快。3.指名边背边写。

三、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1.复习音序查字法。2.音序查字法可以帮我们认识许多生字,可是如果看书看报时看到了一个字,我们不认识该怎么办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部首查字法。3.自由读“学习查字典”,用“——”画出查字典的发现。4交流方法。师出示儿歌:

遇到生字不用怕,我用字典把字查。

先数部首有几画,部首目录去找它。

部首右边是页码,翻看检字表要靠它。

再数生字剩几笔,检字表中仔细查。

查到生字记页码,翻看正文就会啦!5.比一比,看谁查得快。完成课后练习。6.为优胜者发奖。

第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练习。

1、复习回顾课文《我选我》。

回答:王宁为什么要选自己?

2、提出要求。

(l)分组讨论时,每位同学按顺序发表自己的观点。

发表观点时要有条理、通顺、连贯。看谁说得好,语言是否准确。)(2)听别人说话时要专注地听,不插话,不抢话。

3、分组讨论、交流。

(与同学讨论时,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说你遇到这样的事时,你会怎么做。)

二、“展示台”。

1.学生自由展示自己在课外活动中的收获。2.评一评,谁表现得最出色。

3.说一说,我们以后会怎样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

单元后记: 学校生活是多姿多彩、充满情趣的。在教室里读书、画画、做作业,在操场上奔跑、呐喊、做游戏,在音乐教室唱歌、跳舞、练乐器,在植物园赏花、浇水、追蝴蝶......本组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时应注意结合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进行教学,并注意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先读一读导语,然后再进入识字、课文的学习;教学中举行了主题班会,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教学学生学习部首查字法时,我先在教学本组生字时引导学生按部首给汉字归类认识部首,然后再实践学习查字典。

第三单元:热爱祖国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64个生字,会写44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欢庆》和《北京》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4.能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5.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

识字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重点: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感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神州大地,山河壮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团结奋斗,开拓创新。一艘满载着13亿炎黄子孙的大船,正迎着新世纪的大潮,扬帆远航。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自已的祖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各种风土人情吧!

2、板书:识字三,边板书边让学生书空。

二、自主探究,学习生字。

1、利用拼音,自由小声读出字词,不会读的找同学帮忙。

2、去掉拼音读词语。

3、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识字。比如,各地学生可以结合当地地名认识“州(广州、兰州、苏州)、川(四川、银川)、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峡(三峡、刘家峡)”。再如,通过“江泽民、人民路、人民公园、人民小学”等人名、路名,公园、学校名,认识“民”字。

4、“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中有五个生字,可让学生在读这一句时集中认读和识记。

5、让学生通过生字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如,申—神、勇—涌、鸟—岛、夹—峡、写—与、眠—民、旅—族。“州、川”的意思可通过对“神州、山川”的大致了解来理解。

6、根据课文内容自编韵语,巩固识字。如:

神州大地,山川壮丽;黄河长江,奔涌不息;宝岛台湾,隔海相望;中华民族,奋发图强。

7、教师抽查学生自学情况:

换偏旁:伸——神勇――涌 减一减:写――与

眠――民

加一加:夹――峡

猜谜语:海中一座山鸟儿好家园

三、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要写的字中涉及平翘舌音的较多,如川(chuān)、州(zhōu)、争(zhēng)、族(zú)。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巩固读音。“与”字是三笔写成,“族”字是左右结构,这些都要提醒学生注意。(2)观察发现。

相似的字:川、州。

难写的字:民、族。(3)重点讲解。

夕:撇不宜长,“”的横要短,撇要长。

川:撇要写成“竖撇”,中竖应稍短,右竖要长。

民:字形特点上窄下宽,竖提要直,斜钩要呈弓形,尽量舒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把自已收集到的祖国各地的风光,及知识拿来给同学们看一看,小组交流。

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祖国。

二、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朗读本课,可以诵读为主。让学生以洪亮的声音,自豪的语气,奋发的姿态,反复诵读。读第三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可用低缓、深情的声音,表现宝岛未归的遗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解答。小组解答不了的,由组长向全班提出。

4、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我们的祖国为什么又称为“神州、华夏、中华”?(2)“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在哪儿?是什么样的?(3)台湾在哪儿?为什么说台湾和大陆是一家?(4)“各民族”指哪些民族?我们自己是什么民族的? 以上这些问题你最想了解哪个,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5、选取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回家利用多种途径找答案。明天开一个祖国知识讨论会:“我来说说我们的祖国”。

在理解和感悟“各民族”时,可结合课后“读读认认”中的图画和词语,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三、实践活动

少数民族知识知多少

搜集少数民族的服饰、房屋、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然后在班上交流。可以按民族把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分类整理,在学习园地或板报上办个专栏。

板书设计:

识字3

黄河 长江 珠峰 可入画 相似的字:川、州。

台湾

大陆 是一家 难写的字:民、族。

教学反思:

《识字3》是一篇识字课文,类似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篇课文虽然只有短短的48个字,但容量非常大,祖国的山川大地,黄河汹涌澎湃,长江一泻千里,珠峰高耸入云,台湾隔海相望,祖国渴望统一,小朋友应该努力学习,兴我中华。需要很多的课外知识,才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生字也非常的多,有12个是新认识的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生字,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最好编儿歌来记。小朋友编出了“两个小人立在大耳朵上(耸)、大鸟住在小山上(岛)”等记生字的方法。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结合。“教”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学”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提出学习的目标、要求,指导学习的方法等。这种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生字词的学习通过学生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我以为农村的孩子思路不开阔,可能编不出儿歌。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他们编。结果,他们积极的开动脑筋,编出了字谜,而且有几个同学编得相当好。

9欢庆 教学要求

1.会认带拼音的7个生字,会写“亿、洁、欢”等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朗读、背诵课文。2.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带、小黑板。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课欢庆的是什么吗?(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听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把不认识、不会读的字注上拼音。3.自由试读课文,读准字音。4.小组比赛读,互相评价。

5.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吗?

三、识记生字。

1.出示卡片,学生认读。

2.出示小黑板上的词语,学生认读。3.交流识字方法。

4.组词练习,巩固识字。5.学生齐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

四、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不容易写好的字。

洁:左窄右宽右边是“士”,不是“土”。

祖:偏旁为“示”字旁。

旗:左窄有宽,右边有顶小帽子。2.练习“我会写”。

先描红,再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二、理解课文。

1.教师介绍背景,激发兴趣。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以后每年的十月一日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全国各族人民以各种方式庆祝。

2.指名读,思考:

谁在欢庆?怎样欢庆?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十三亿孩子载歌载舞。)3.师示范读,提问:你想到了什么?

(祖国到处都是一派繁荣富强的景象,人民过着幸福安康的日子。)4.指导朗读,说说我们读时要读出什么样感情?

(欢乐地心情,热爱祖国妈妈的感情。)

5.指名读,闭上眼睛想一想,课文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6.你还想到了哪些欢庆的画面?

(小朋友们举着气球欢快地奔跑,大哥哥们身着节目的盛装在放声歌唱,大街上到处都飘荡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三、拓展练习。

1.把你想象的欢庆画面画下来。

2.收集欢庆国庆的图片。

板书设计:

9、欢庆

——祖国妈妈的生日

田野(图)献上 果实

枫林(图)举起 旗帜

蓝天(图)飞着 鸽子

大海(图)奏起 乐曲

课后反思:

在朗读中我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有个人朗读,小组朗读,接口朗读,示范表演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教师应做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在教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起情感的共鸣,这样一来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理应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其次是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去进行言语实践,并在这样的言语实践中领悟生活的哲理与文学的浪漫,言语表达与人文素养兼得。

10北京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6个新词,会写10个生字。能用部分词语说话。2.使学生知道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词、学句,背诵课文,体会北京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对北京的名胜古迹和现代建筑,很多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的体验,这对他们理解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增加了难度,成为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图片或CAI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你去过北京吗?你心中的北京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北京看一看。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2.画出带生字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3.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每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在每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4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北京的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分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北京的什么?

四、指导学习生字新词。1.认读13个生字。2.认读6个新词。

用图片或CAI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名胜古迹”等词。

3.把含有新词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4.你认为哪些字最难认,你是怎么记住的? 5.重点指导。

矗、似、厦的读音。

6.你认为@隆字最难写?

重点指导:

央:第三笔为长横。

优:右半部分为尤。

城:左半部分为土字旁。7.指导写字。

(l)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布局。

(2)练习写字,完成“我会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率、词。

2说说北京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二、引导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l)齐读第1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中讲了一些什么?“首都”是什么意思? 2.学习第2自然段。

(l)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向我们介绍了北京您哪些建筑物?画出描写这些建筑物的词语。

(3)出示“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结合理解“庄严”、“宽阔”、“矗立”等词语。相机简介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4)指导朗读。

读下面较长的句子,读出对天安门的赞美。

天安门前面店打宽阔的广场。

广场中间/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3.学习第3自然段。

(l)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比较句子,把句子中不同的地方画出来。

北京有柏油马路。

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

(4)“许多”、“又宽又长”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北京马路多,街道宽阔平坦,北京很大,交通很方便。)

(5)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马路两旁的?(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6)课文是怎样描写立交桥和它四周的景物?

(理解:“绿毯似的草坪”、“拼成图案的花坛”、“川流不息”等词语。)(7)看插图结合学习词语,让北京美丽的市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

(8)这一自然段主要是写北京的什么美?

(9)指导朗读。

①读出赞美之情。

(许多、又宽又长、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绿毯似的、图案、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等词语要重点读。)

②注意读好较长的句子。

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立交桥的四周/有绿毯似的草坪/和拼成图案的/花坛。

(10)小结:这一自然段写了北京的市容美。4.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每一句话讲的是什么?

(3)你知道哪些关于北京的名胜古迹和优美的公园?

(4)出示有关的名胜古迹、公园和高大建筑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风景优美”、“高楼大厦”、“许多”“有„„还有„„”。

(5)指导朗读。

(6)小结:这一自然段写了北京的风光美。5.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l)齐读。

(2)这一自然段中的两个感叹号说明了什么?“真”说明了什么?

(3)读最后一自然段课文,读出对北京的赞叹和热爱。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6.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美丽的北京,你爱北京吗?请同学们听课文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抽读13个生字,给生字组词。

2.抽读10个会写字,说说在课文中的词语。3.抽读6个新词。

4.从哪些地方看出北京美?你喜欢北京吗?为什么?

二、指导用“读读记记”中的词语说话。1.读一读词在课文中的句子。

2.仿照词在课文中的用法自由说话。3.指名说、评议、订正。

三、分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四、齐读全文。说一说五自然段的先后顺序。

五、指导背诵第3、4自然段。1.自由小声朗读。2.同桌互背互评。

3.指名背诵、背后评议。4.集体背诵。

六、课外延伸。

课外收集北京的图片或照片,举办一次图画展览。板书设计:

北京(热爱)

天安门———庄严

广 场———宽阔

纪念碑———矗立

柏油路———多、宽、长、美

立交桥———多、美

名胜古迹——多

公 园———优美

高楼大厦——多 课后反思:

这一课真的好难讲,处于小城市的孩子怎么也无法感觉到北京的现代化气息,以及大都市的美丽。再加上学生因为放假,提前的读书准备不好,所以在读起来好犯难。本来的计划是这样的,让学生看两副图并找出相关的段落来读。可是学生就是读不好,速度比平时要慢几倍,就是平时读得好的学生也是嗑嗑巴巴的,我有点生气了。可是怎么办呢,读不好,就学不下去了,如果直接学生字,好像又不扎实。只好让学生在自己读,读给同桌听,在小组里评优秀推荐给全班,全班同学再评一下由谁来领读。最后一步是让小组成员帮助本小组一位读得较弱的同学读好课文。我觉得这本应该是课前的功夫如今全用到课上来了,所以课进行的很慢,不能按正常的进度进行。也可能正是因为反复的读,反复的读,学生要认的字掌握的非常的好。由此我想到两点:一,课前准备一定要有。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并把已经会认的字划出来。其实这是一个小技巧,因为学生的好胜心理,他们会想办法在课前多认几个字,这样既能增强他们认字的主动性,又能让课堂轻松一些。二,只有在课文中识字或者说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才能更容易记得住。平日这句话只是一句理论,通过今天的读我深深的体会到了。

11我们成功了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 10个生字及由生率组成的词语。会认 14个生字。2.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识记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是想象申奥成功那一刻中国人民欢呼、庆祝的热烈情景。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奥运会,激发学习兴趣。

奥运会每四年举行一届。奥运会上各国人民关注比赛情况,甚至通宵达旦观看比赛实况。奥运会不仅是世界性的体育竞技比赛,而且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友谊和进步。奥运会会旗中五环相连,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和各国运动员以公正的比赛、友好的精神在运动会上相见。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听后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生自读课文,圈出文中的生字,并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多读几遍。3.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词语。4.指导读准字音。

平舌音:泽 翘舌音:传、申 后鼻音:京 5.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6.汇报。分小组派代表汇报识字方法。

记笔顺:申、匹、互、京

熟字加偏旁:目→泪 羊→洋

用→拥 包→抱

目→相

熟宇换偏旁:杨→扬

三、指导写字。

1.分析字形,看清田字格里的生字的间架结构,重点指导:

互: 匹: 2.指名在黑板上书写,集体评议。3.完成“我会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2.齐读。

二、感悟课文。

1.板书课题:我们成功了。

“我们成功了”是指我们干什么成功了?成功之后怎么样了?

(我们申办奥运会成功了,成功之后人们非常兴奋,非常激动。)2.学习第1自然段。

(l)读一读,画一画。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表现人们非常兴奋,非常激动的句子。

(2)学生交流。

喜讯传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①“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事先没有商量,但人们都涌上了街头。从中可以看出人们都有同样的心清,都非常兴奋,非常激动。)

②“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

(把北京城比作了海洋,这海洋里装满了欢乐,指北京城里每一个人都非常高兴。)

3.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理解句子。

①天安门广场聚集了几十万群众。(说明来的人非常多。)

②人们挥舞着国旗,在欢庆的锣鼓声中一遍遍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

a.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

么?

b.齐读,把你所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4.学习第3自然段。

(l)指名有感情地读这一段。

(2)学生交流。

①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

②人们相互击掌,相互拥抱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

③江泽民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来到欢乐的人群中,与大家同欢呼,共歌唱,把庆祝活动推向高潮。

5.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l)齐读这一段。

(2)从中读懂了什么?

(3)你从中体会到了人民群众什么样的感情。

(为申办奥运会成功而高兴,为祖国的伟大而自豪。)(4)再读,读出无比自豪办心情。

三、指导阅读。

1.朗读对感情要饱满,要读出为祖国的伟大而兴奋、激动的情感。2.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成功了

几十万群众 天安门广场 挥舞国旗

一遍遍欢呼

人如海

中华世纪坛 歌如潮

击掌、拥抱、泪水流淌

(激动自豪)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把读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本文虽短小但感情充沛,令人振奋。基于这点考虑,在教学中我既充分发挥范读与指导读的作用,又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第二自然段教学中,根据句式特点,设计了引读、接读的朗读方式。“登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 在老师饱满热情的感召下,全班学生振臂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 此时此刻,他们仿佛就是人海歌潮中的一分子,与其说他们在朗读,不如说他们在用心感受。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课文的感悟得到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实现有机的整合。

这篇课文文字虽少,但所呈现出来的场面是恢宏的,气势是磅礴的。在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我适时向同学推荐适合描写这个情境的成语:欢声雷动 欣喜若狂 载歌载舞 灯火辉煌

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把课程标准中关于积累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12看雪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2.读懂课文,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生字卡、词语卡、地图。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台湾省的小朋友看雪的故事。

二、出示地图。

了解台湾省的位置,介绍台湾省的有关历史情况,知道台湾虽然现在没有回到祖**亲的怀抱,但它仍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4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文章分几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3.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五、指导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学会字: 讲 打 指 接 惊 故 候 奇

会认字: 省 店 橱 指 接 讲 铺 毯 银 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认?想什么办法记住的?

“惊、省”是后鼻音。

“银”是前鼻音。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4.指导写字。

(l)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练习写字,完成“我会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说说文章主要讲什么?

二、引导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l)齐读。说说主要讲什么?

(2)这里为什么很难看到雪呢?简介台湾省的气候特点。2.学习第2自然段。

(l)自由读,然后说说台湾省的孩子们在台湾看到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2)想一想,说一说橱窗里的雪景。3学习第3~10自然队

(l)自由读。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台湾的小朋友向往到北京去看真的雪。老师的故乡是北京。老师童年玩雪的情景很有趣。)

(2)指导读四个问句。A.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吗?

D.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要读出问话的语气,AB、C还要读出好奇的语气,D则还要读出对北京的无限向往。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指名读写老师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的句子。“雪毯”、“银装”分别指的是什么?

(4)分角色读第3~10自然段。4学习第11自然段。

(l)范读。

“那里”指什么地方?“你们”、“他们”分别指谁?

(2)齐读。

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体会到什么?

(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3)小结。

(台湾回归祖国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共同心愿,台湾回归祖国,台湾的每个小朋友就可以到北京看到美丽的真的雪。)5.朗读全文。

三、指导完成“我会连”。1.读一读,连线。2.同桌互查。

3.齐凌连好的词组。板书设计:

看雪

台湾

北京

盼着

教学反思:

上完课,劳苦和疲惫九霄云外,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以前,我们对学生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学生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吧!”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声音。

我坚信,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来自课堂的、来自学生的资源吧!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反义词。2.积累词句,朗读诗歌。

3.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通过“展示台对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展示作品。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1.读读小伙伴的话。2.自读词语。

3.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词义相反或相对。)

师:这种词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我们称它们为一组反义词。4.分男、女生对说反义词。

5.合作识记生宇,交流识字方法。

二、学习“日积月累”。1.“我会选”。

(l)读一读四个词,明确:要选的是近义词。

(2)独立选一选。

(3)评一评。2“读读说说”。

(l)齐读句子。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

(4)独立填写。3.“我会读”。

(1)自由读。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合作读。互相帮助读正确,读流利。

(3)交流,你读懂了什么?(4)比赛读。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一起组成一个旅游团,出去游览一下。

二、“导游”招聘。

读愿意当导游给大家介绍你知道的名胜古迹?

三、准备交流。1.启发。

你准备怎样介绍?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介绍? 3.介绍64A注意:

(l)有条理,刘顺序,把话说连贯。

(2)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态度大方。·

四、旅游。

“导游”给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游客随时间“导游”提问题,导游要难心解答。

五、评比最佳“导游”。

互相提名评,说说好在哪里。

第三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1.有很多同学爱在课外读书看报,在课外认识了很多字,现在请他们把自己认识的字读给大家听。

学生拿课外书报用实物投影显示,当场读,读后大家拍掌鼓励。

2.有些同学把自己认识的字写出来了,也请他在实物展示台上给大家读一读。3.交流识字的方法。

4.你以后还准备怎样识字?

二、“图片展示台”。

1.将学生收集的图片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下位观赏。2.请同学们讲讲自己的图片内容,说说为什么收集这张图片。3.对有意义的图片给予表扬。

三、课外兴趣“露一手”。

1.请同学们上台表演在课外学会的歌曲、舞蹈等。2.对表演好的给予表扬。3.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

单元后记: 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赖以生存和成长的摇篮。革命战争年代,祖国的优秀儿女们为了拯救母亲,浴血奋战,勇于献身。新中国一成立,多少流亡海外的专家学者、爱国人士历尽艰难,投入祖国的怀抱。如今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强大起来,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本组教材围绕“热爱祖国”这一专题,从识字、课文到语文园地,都突出了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培植学生爱祖国、爱首都、爱中华民族的情感这一主旨。其中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三字经,有展现隆重、热烈的国庆场面的《欢庆》,有反映我国在新世纪之初的重大国际竞争中显示实力的《我们成功了》,也有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看雪》。学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由此对我们的祖国,对我们的首都,对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有较深的印象,爱国情感会得到提升。

教学时我多让学生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搜集有关资料,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

第四单元: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53个生字,会写50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表演课文。

3.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4.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5.能从成语、寓言和故事中体会到课文所要阐述的道理。

识字 4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12个成语,会认9个生字。

2.能借助成语小故事理解成语的意思,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及新词。2.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卡片。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一些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识字4”吧!

二、交待学习内容。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轻声读课文,把生字做上记号。2.读准字音,看清字形。3.指名读、正音。

4.重点指导“寸、益、彰、豹”的读音。“寸”(平舌音)“益”(第四声)“彰”(后鼻音)

“豹”(声母为b)

5.同桌讨论识字方法。

如“卜”加一加就变成“补”。“耳”加一加就变成“取”。6.师范读词语,领读词语。

7采用多种形式反复练读词语,读到正确流利。

四、理解词语意思。

1.指名读词语,讲一讲关于这些词语的小故事。2.说一说这些新词的意思,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平平常常的人和事物。也会有他的长处。

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

管中窥豹: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五、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学生仿写。完成“我会写”中的部分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前6个成语。

2.说说从成语中受到什么启发。

二、自学后6个成语及生字。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成语,读准生字的音。2.读准字音,看清字形。3.同桌讨论识字方法。4.师范读词语,领读词语。

5.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词语,要求流利、正确。

四、理解词语意思。

1.指名读词语,讲一讲关于这些词的小故事。

说说这些新词的意思,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问题的本质。

拔苗助长: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徒劳无功:白白劳苦一番,并未得到收获。

瓜熟蒂落:瓜在成熟时,瓜的蒂就会断,说明到了成熟之期。

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

五、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学生仿写,完成课后“我会写”。板书设计:(略)课后反思: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识字4”有三组成语。第一组是说人应该“取长补短”;第二组是说看事物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第三组是说做事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三组成语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我 课后,我应该鼓励学生再去找一些成语故事来读一读,然后举行一次“成语故事会”,那么教学就没有局限于书本知识了。

13.坐井观天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新词。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比喻的是什么。并从中受 到启发。

3.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生字新词和小鸟与青蛙的三次对话。

2.揭示寓意,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l.“观”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底看天)

3.谁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它的看法对不对?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生字的读音,看看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在每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

4.这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它们为一件什么事争论?谁的意见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读第1自然段。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井沿”是指哪里?(看图理解井沿。)

2.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次对话。说说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些什么?

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次对话。“你从哪儿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我从天上来„„”要用叙述的语气读,语调要平缓。3.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大话”是什么意思?课文里的“大话”是指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多大?

4“弄错”是什么意思?小鸟说谁“弄错”了?“弄错”了什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是“无边无际”的?(因为小鸟飞了一百多里。)

5.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朋友,别说大话了!„··有那么远吗?”要读出劝告的语气,第二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你弄错了„„”要读出肯定的语气。6.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

7.青蛙为什么笑?(它认为自己的意见对,是小鸟错了。)

8.小鸟笑什么?它为什么劝青蛙出井口看一看?(小鸟笑青蛙的确是弄错了,还自以为是。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的范围只有井口那么大,看不到井范围以外的天,这就是它看错的根本原因。如果青蛙能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就能看到天到底有多大。)

9.指导朗读第三次对话。表现出青蛙很自信的语气,小鸟耐心劝告的语气。

四、朗读全文,思考: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争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对方错了,你认为谁对谁错呢?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卡。2.《坐井观天》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熟读课文,理解成语。1.分角色朗读全文。

2.青蛙和小鸟为天的大小发生了争论,它们各自的看法是怎样的?找出最能代表它们各自看法的一句话读一读。

(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马认为“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3.青蛙和小鸟它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找出课文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青蛙:“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看见了天。”小鸟:“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

4.它们的看法谁对?为什么? 5.揭示寓意,理解成语。

(l)课文中讲的“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2)“坐井观天”是个成语。人们通常用它来比喻那些像井底之蛙的人,批评他们所见有限,还固执己见的态度。

(3)如果青蛙听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它看到的天会是怎样的?想一想,它还会怎么说?

6.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是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从中受到启迪。你读了这篇寓言,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呢?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要眼界开阔,要全面,不要受已有经验的局限,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自以为是。)

三、识记字形,指导写字。1.重点指导:

沿:第五画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答: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

蛙:右边是两个土。

2.练习写字,完成课后“我会写”。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 苦思。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井沿即井口的边,并在黑板上张贴了小鸟和青蛙所处的位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大话就是吹牛、不实在的话;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很快地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老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当然,赏析性评价还可以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例如,孩子这样自我评价:“我觉得我读‘我天天坐在井里,不会弄错的。’读得好,我特别注意读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么自信。”这同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自我反思。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14.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3.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是教学的重点。2.了解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放大的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或CAI课件一葫芦的实物标本。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实物标本或CAI课Pte-一葫芦,形象生动地描绘葫芦,简介故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

1.课文共有几幅图?

2.按顺序观察每幅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图上有几个人?在干什么? 3.想一想这两幅图说了一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课文分为几自然段?在每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找出与两幅图相对应的段落。

4.范读课文,听准字音。看看课文是怎样表达图意的。5.分段指名读课文,正音,并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6.重点指导:

四、分析字形。1.重点指导:

芦:上下结构,下边是“户”。

挂:右边的“圭”由两个“土”字组成。

邻:左右结构,左边是“令”,不是“今”。

居:认识“尸”(尸字旁)。半包围结构。

感:上下结构。

2.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第1自然段描绘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2.第1自然段写了几句话?每句话写了什么内容? 3.这棵葫芦长得好吗?画出写葫芦长得好的句子。4“长满”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为什么用“挂”,不用“结”?(出示第一幅放大的挂图或CAI课件,对照课文观察葫芦的长势,凭借图理解“挂”的含意。)

5.句一中的“葫芦”和句三中的“葫芦”各指什么? 6.比较句子,你认为哪种说法好?为什么?

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小花。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色的叶子,开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可爱的小葫芦。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7.指导朗读:读出小葫芦长势很好和种葫芦的人特别喜爱小葫芦的语气来。8.这一自然段主要写这棵葫芦长得很好。

三、学习第2.3自然段。1.读第2.3自然段。

2.葫芦的叶子有什么变化?种葫芦的人对待叶子和葫芦的态度是怎样的?把有关的句子做上记号。

3.比较句子,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体会反问句、感叹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要强烈些。)4.理解:“自言自语、赛过、邻居、光、盯着”几个词语。

5.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中“怕什么!”要读出不在乎的语气。“我的小葫芦,快长啊„„”读BIP音要轻,要表达出喜爱、期盼的语气来。第3自然段中的对话“你光盯着葫芦„、·快治一治吧!”要读出规劝的语气。“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6.种葫芦的人不管叶子,只要葫芦,他要到了没有?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看图,比较一下第一、二幅图,看看这棵葫芦有什么变化,种葫芦的人神态又有什么变化? 2.读第4自然段。

3.小葫芦为什么落了?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

(种葫芦的人不懂得叶子和果实是有联系的,他又不虚心听邻居的劝告,不去治虫,所以葫芦都落了。)

4.看到葫芦都落了,那人会怎样想? 5.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五、理清文脉。1.齐读全文。

2.说一说葫芦先长得怎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长满)

葫芦(可爱)

长虫───────→落了

长虫───────→落了

课后反思: 作为成年人,我们知道 植物生长一般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个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务之间的联系。而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有点难以理解。于是,教学前我让学生查了资料,教学中以“可爱的葫芦为什么会落?”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习,贯穿整篇课文,并穿插同类的成语与谚语。最后,让学生说说道理.这样的流程下来,似乎蛮顺道。但是,在第二天的复习中,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并不能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原因有二:

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说话你训练面还不够广;

2、本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措施:

1、开展课前一分钟讲演活动;

2、课后多开展表述类活动。

15.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2.会写“院子、树枝、浅绿色”等8个词语。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枣树宽广的胸怀,谦虚的品格。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会写词语,是重点。

难点是体会小枣树宽广的胸怀,谦和的品格。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放大的教学挂图或CAI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将生字画上记号,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字音。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文中生字组成的词和读读抄抄中的词语。3.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和朗读情况。

4.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讲了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什么故事?

三、识记生字。1.“我读你找”。师读生字,生在“我会认”中迅速找出这个字。读准枣、忍、虽、乘、思。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3.开火车认读生字。4.选自己熟悉的字组词。

四、自读课文。

1.学生高声朗读课文。2.相互交流读懂了什么?

3.找出与插图相应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自主观察书上的范字,说说字形特点。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

穿:上下结构,上部分为“穴”字头,下半部是“牙”。

弯:第四笔是竖,不是竖钩。

3.学生描红临写,完成“读读抄抄”。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l~4自然段。1.自由读。

2.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弯弯曲曲,浅绿色的衣服、光秃秃、又细又长”。4.指导朗读,小黑板或课件出示。

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读出骄傲、得意、瞧不起别人的语气。)5.引导想象。

面对小柳树的骄傲,小枣树可能会怎么想?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5、6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2.比较小枣树和小柳树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3.从“过了一天又一天”“实在忍不住了”可以看出什么? 4.再读读第5、6自然段。

三、学习第八8自然段。

1.指名读,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2.理解“温和”的意思,指名用温和的语气读小枣树的话。3.你从中看出了小枣树的什么品格? 4.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此时,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四、朗读全文。

l.接力读,其余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还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2.赏读。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然后小组同学在一起开展比赛,看谁读得好听。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 15.小柳树和小枣树

小柳树 小枣树

外形: 腰细、枝绿 弯弯曲曲

浅绿、真美 光秃秃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a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0刻度线的。(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软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

100厘米=()米

5米=()厘米

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从而引出尺子。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体会尺子的长是1米——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米的长度观念。

在学生的脑海中,1米的概念不是很牢固,让学生硬把1米=100厘米记住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1米=100厘米”的转化中,我请学生拿出卷尺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来测量,1米长的卷尺有几个20厘米,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明白1米长的卷尺上有5个20厘米,问5个20厘米想家得多少?20+20+20+20+20=100厘米。学生就明白1米实际长度。存在不足:

1.米尺、1米长的线应该多准备几份,这样学生就可以常常感受一米的长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米的认识。2.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时,我不够耐心,急于给学生提示,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当时我能不急于帮学生下定论,而是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

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课时: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0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

24+63=

46+53=

62+17=

35+24=

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

42+3=72

7

0 2

+ 2

+ 2 6

+3

9

6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7

5

+ 2 ?

+ ? 4

9 9 开放题: 3 6

+6 3 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9 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鉴。

1、情境的创设由生活中的乘车问题导入,数学源于生活,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处境生情,以乘车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同位的交流,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由于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很显然提出的乘车方法也就很多,但针对这节课的设计,我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组方案进行学习。情境的导入,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2、探索新知由乘车方案入手,让学生尝试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于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口算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课堂上孩子们基本上应用了口算的方法,只有几个孩子用了列竖式的方法进行了计算,针对孩子的做题方法,只是让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对于笔算,指了一名学生进行了板演,此时让孩子认真观察孩子的笔算方法和过程,并且让板书的学生说了自己计算的过程。此时的我,有了新的想法,立标课有一定的模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竖式的写法也是一种模式,学生的第一感觉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竖式的写法时,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让孩子们接触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据板书的竖式,但对于如何计算,便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孩子,先让学生同位之间交流算法,然后学生展示,在展示的时候,有的学生从个位算起,有的学生从十位算起,对于这些竖式的计算方法,我并没有提示孩子非得从个位加起不行,而是给学生留有了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的计算空间。在教学进位加法时,学生对于从个位加还是从十位加产生了疑问,有的学生说,从十位加好,有的学生说从个位加好,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从十位加太麻烦了,个位进的1要加上,还得把十位上的数再擦掉,不如从个位加起方便。给予学生所说,学生进行了练习,从中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2、猜一猜十位上是几。

8 7 1 7

+ 3 9 + 4 +5 3

+3 6

3、数学医院:

9 1

5 + 4 4

+3 9

+ 3 5

3

0 0

说明理由。第三题个位和十位上的“0”是怎么得来的?

4、图形计算。

=5

=3

=4

=7

+

=()

+

=()

+

=()

+

=()

4、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

开放题:谁先正确算出五星表示的数,就奖励给谁。2

7 2

+ 6 9 + 9 + 2 8

+ 6

+ 9 4 6

0

5 9 课后反思: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笔算加法的算理。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对学生进行细心计算反复检查好习惯的培养。教学重点:能正确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花和妈妈要去游乐场,在游乐场的门口贴着一张海报:如果哪一位小朋友过了下面的难关,可以免费进入游乐场。小朋友你们愿意和小花一起闯关吗?

二、自主探究:

1、看谁算的正确?

57+12=

40+38=

16+52=

23+72= 36+47=

28+59=

8+75=

43+37= 24+68=

19+49=

85+9=

18+47=

2、算一算姐姐和妹妹两人共有各种照片的张数。单人照双人照冬装照夏装照表演照 姐姐(张)1924222617 妹妹(张)2118233720 合计(张)

3、第15页的第8题,分组完成。

4、那两个数相加得和是100?请写出算式,写得越多越好。38 40 27 60 85 62 73 50 15 开放题、第15页第10题。

第(2)小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第(3)小题需要选最便宜的两种玩具并计算其价钱,实际上也是让两个数相加得和最小。使学生从小学会计划开支。

2、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能力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德育点:

1、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的笔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图片、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谁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举办?师:我国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中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成功,而且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呼。你收集了哪些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票数统计图,观察图,问: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情预测:北京和多伦多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北京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和巴黎一共得多少票?多伦多、巴黎和伊斯坦布尔一共得多少票?…

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巴黎比北京少得多少票?….学生列式,可以用笔算加法解决。学生计算。问: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2、师:56-22该怎样解决呢?

A、可以口算,50-20=30,6-2=4,30+4=34。B、可以像加法一样笔算。

该怎样列竖式呢?小组合作完成。互相交流算法。

3、你认为笔算减法应该注意什么?

三、拓展运用:

1、解决刚才没有解决完的问题。

2、完成19页“做一做”第1题。小组内交流算法。3、48-18=

35-31=

强调笔算35-31时,十位怎样算?“0”用不用写?为什么?

4、树上有35个桃子,被小猴摘了以后还剩12个,小猴摘了几个?

5、猜一猜。

4

5 0

- 2 5

-1

- 7 0

0

0 开放题:五一节,建强量贩店庆促销,每件玩具优惠6元,几种玩具的价钱如下:

25元

30元

18元 根据上述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目标主要是:

1、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由旧知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向新知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知识迁移,进而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该课按照自己的设计比较圆满的完成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能力点:

1、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会正确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43-23=

89-62=

59-5= 92-71=

2、昨天我们交流了有关北京申奥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以绝对的优势胜出了。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北京以34票的优势胜出多伦多。那么从票数上,你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发言,选出“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让学解决。

二、自主探究:

1、学生列式。该怎样计算呢?从哪一位减起?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拿出小棒摆一摆。学情预测:

(1)先拿出1捆拆开,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2)先拿出1捆,再拿出1捆拆开,去掉8根。(3)先拿出2捆,再从2捆中拿出2根。

(4)先拿1捆拆开与2根合在一起,再从中拿出8根,再拿出1捆。你发现了什么?(要拆开1捆)从几里拿走了8?

2、你能试着列竖式吗?

你认为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十位还剩几?

教师教写竖式的方法,说明退位点的用途,不要忘了减去退位的1。

3、比较56-22与56-28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你认为笔算两位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问: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5、试练:67-39=

35-8=

81-56= 50-24= 问:50-24十位退1后个位上要算几减几?十位再算几减几?

三、拓展运用:

1、你自己出两道今天学的这样的题。自己解决,小组内互相交换检查。

2、做练习三第7题。

3、数学门诊: 7

0

4

0

-2 8

-5 1

-2 3

-1 7

9

9 1

7

4、蚂蚁传递信息。

38-18

()-8

()+35

()-25

()+40

()-26=()

实践调查:回家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看它们相差几岁?5年后,他们之间相差几岁?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后反思:今天教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和一位的退位减法,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在之前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退位的基本思想:“个位减不够,十位要退一作十”的想法。在教学这部分退位减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回家预习这部分内容,然后上课时让学生说一说我们今天将学习什么?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等)随后讨论今天要学习的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引出:当个位减不够的时候就要想到向十位“借”,从而十位要退一还十。通过“借”想到“退”,让学生在脑海中能较形象的体会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由于在这部分内容的渗透,学生在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我把这节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书上的减法竖式的写法,以同桌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研究退位。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鸡一起在吃米,他们找不到妈妈了,你能帮他们找到妈妈吗? 母鸡85

小鸡16+27 62-19 44+41 98-13 90-5 64-45 36+49 91-72 30-11 90-47 19+24

二、自主探究:

1、小鸡和鸡妈妈要回家了,请你帮他们把路铺好。45 -9()-9()

-9()

2、在圆圈里填上“<”、“>”和“=”。30+63

7+32 37 58 90-40 75-36

57-30 27

17+28 44 100-40 36+10

63+8 72-19

3、青蛙妈妈:我吃了58只害虫。小青蛙:我才吃了24只害虫。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虫?

4、小红拿50元买了一把雨伞,阿姨找了38元给他,一把伞多少钱?

5、火柴盒里有60根火柴,妈妈用去了15根,盒里还剩多少根?

三、拓展运用,开放练习: 小明小华小方小兰 跳的个数34414539 看上表,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自从“非典”过去之后,我油区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我校也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1)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二(1)班得16面。(2)三(1)班比二(2)班多1面,二(2)班得13面。(3)四(1)班比三(1)班多2面,三(1)班得14面。(4)四(1)班比二(2)班多3面,二(2)班得13面。(5)三(2)班比二(1)班少1面,二(1)班得16面。…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3、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

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优惠是什么意思?换句话怎样说?(每个球比原来的钱少8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现在足球多少元?(2)优惠后篮球多少元?(3)优惠后排球多少元?

学生自己解决。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1)买一个足球和一个篮球现在要多少钱?(2)足球比排球贵多少元?……

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2、课本24页第2题,独立完成。

3、小明今年9岁,爸爸比他大28岁,爸爸今年几岁?

4、生活中你还遇到那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

开放题:北京什刹海的湖面上有很多的野鸭子,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野鸭子越来越少,最后一只也没有了。后来人们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改变了环境,野鸭子又飞回来了,为了保护野鸭子,人们做了木筏放入水中让野鸭子住,野鸭子一年比一年多,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又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4~25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会比较分析同类应用题。

2、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我收集了我们班课外活动的资料,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能解决。

二、基本练习:

1、跳绳的有27人,踢毽的人数比跳绳的多9人,踢毽的有多少人?

2、小华和小阳在做手工,小阳做了38个,小华比小阳少做9个。小华做了几个?

3、第一小组在玩投球游戏,小军比小明多投中4个,小丽比小明少投中7个,小方比小明多投中3个,小明投中16个,小军投中多少个?小丽投中多少个?小方投中多少个?

4、小南和小娇踢毽子,小南踢了34个,小娇比她多踢12个。

5、,看书的比画画的少5人,看书的有多少人?

三、拓展运用:

1、在玩“猫捉老鼠”的学生中男同学比女同学多9名,女同学有19名,(1)男同学有几名?(2)一共有几名同学?

2、静静、欣欣、帆凡在跳绳,静静跳了36下,欣欣比静静多跳7下,帆凡比静静少跳9下。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再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25页第5、6、7题。

第5题,可提出的问题很多,让学生广泛的提出问题,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学生自由选择问题列式计算。

第7题,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明确题目要求并独立解答。让学生用平时实际算钱的经验得出答案。

开放题:小军、小明、小兰三人在玩猜一猜的游戏,小军说:我拿的是橡皮,小明说:我拿的砂是铅笔,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小明、小半兰各拿的是什么吗?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

能力点: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和迁移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能灵活、正确的计算连加、连减的题目,提高计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体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年农场的西瓜丰收了,202班的同学去帮助收西瓜,他们分小组进行比赛,下面是他们比赛的统计,你们看到这些数据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 28个34个23个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提问题列算式。学情预测:

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 第二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34+23 第一组和第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23 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了多少个?34-28 第二组比第三组多摘了多少个?34-23 三组一共摘了多少个?28+34+23 学生会做得让学生练习,说算法。摘出:28+34+23

2、小组讨论:怎样计算?

汇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计算? 学情预测: 2 8

2

+ 314 + 2 3

2

5 8 + 31 4

2 + 2 3 8 5 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第二个简便?

3、我们一共摘了85个西瓜,叔叔用拖拉机运走了40个,小明用推车运作了26个,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式,并试算。

学情预测:85-40-26

40+26=66 85-66=19 在计算时,能够口算得可以口算,不能口算的进行笔算。

三、拓展运用: 1、46+25+17

75-28-19 注意书写格式。2、54+20+16

90-58-24 能口算的不必列竖式。

3、把每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4、26+()-20=30

73+5+()=98 开放题:路边有一行树,共8棵,每两棵之间相隔3米,从第1棵到第8棵树间共有多少米?(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加减法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重点是学会用一个竖式进行两步笔算的方法,以及根据题意列一个综合算式。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内容都不难,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为学生创设了帮王爷爷收西瓜的情境,并让情境贯穿于本课新知。由分小组收西瓜引导出连加算式,再由同学帮助王爷爷送西瓜引导出连减算式,学生即从中学会了列综合算式,又进行了思想教育,两全齐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

其次,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竖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他们今天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我都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或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本组的计算方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积极创造,寻求更加简便的计算方法。在展示交流中互相质疑,补充回答,完全是学生自己在自主学习。作为老师的我,只是学生在出现不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给予引导或补充,让学生自己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竖式的写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25+28+36=

78-59-11=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笔算?

2、小华有4支铅笔,他又买了3支,后来用去了5支,他还有多少只? 小青有6支铅笔,用了4之后,他又买了2支,他现在有多少支铅笔? 学生列式后,说明这是加减混合运算。问:怎样计算?

二、自主探究:

出示主体图,学生说图意。提醒学生看清题中的信息。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学情预测:67-25+28=

67+28-25 如何计算。先算什么? 学情预测:(1)分着列竖式。

(2)简便写法。

在用简便写法时要注意:不够减时,要退位;相加满10,要进位。做一做:56+24-30=80

78-24+39=93 指名板演:5 6 8

+ 2 4

-2 4

0 4

+ 3 9

3 第一题为什么只写一个竖式?

三、拓展运用:

1、笔算下面各题。

45+35-48

24+15-29 65-43+19

54-28+19

2、比一比看谁先得到小红旗。

+43

-54

+48

3、在圆圈里填上正确的数。

+ 46

- 29

○ - 58

+ ○

4、学校合唱队原有64人,有7人年毕业了,又新加入了15人。学校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课后小结: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能力点:

1、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德育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题图,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家今年分了大庆区的房子,我们要搬新家了。妈妈要去商店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出示暖壶、烧水壶、茶杯。你能猜一猜的它们的价钱吗?学生猜完后,再出示价格。

热水瓶28元

烧水壶43元

茶杯24元

二、自主探究:

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三样东西,够吗?

小组合作交流,估算一下100元钱够不够。你用的什么方法?

学情预测:(1)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30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40元,茶杯的价格大约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因此,100元够了。30+40+20=90(元)90<100(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100-30-40=30(元)30>24(3)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30+40=70(元)100-70=30(元)30>24

三、拓展运用:

1、二年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班39人,二班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校准备了62个座位够吗?

2、做练习六第1题。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比较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的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开放题:我们班有45人,大家要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51元,限乘40人。中船每条租金38元,限乘25人。小船每条租金17元,限乘8人。应该怎样租船?请你设计一个乘船方案,再预算一下大约要花多少钱?哪一种方案较为经济合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2

9

5

7 - 1 7

+ 4 8

- 1 6

+ 7 3

9

7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教后反思: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米尺、长绳、皮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会画角和直角。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能力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抽象思维等能力。

德育点: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三角板、活动角、三角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图,新的一天开始了,同学们都在做早操,同住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抽出实物中的角,问:你们认识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

1、找角。师:不仅图中有角,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把你看到的告诉你的同桌。

2、角的概念。

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仔细观察,角是什么样的?

生:有一个点,有直直的线。师解释边和顶点。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和边?

3、判断下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4、做角。利用学具自制角。交流做法,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角大。怎样判断?

师生共同操作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5、用尺子画角。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学生画角。

三、拓展运用:

1、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2、自由用角做画。动手画画,动脑想想就会做。在下图中增加两条线段,使它有4个角。教学反思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一(经)表象一(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德育点: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教学难点:会判断直角,掌握直角的画法。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直角三角板、活动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 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出示

问:这个角和你刚才的角有什么区别? 师:我们就把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

二、自主探究: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得是不是直角。

3、画直角。学生试画。

师:怎样才能画出一个非常标准的直角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样画图工具,三角板。找出三角板的直角。学生试着用三角板画角。

指导画法:先画顶点――从顶点开始画一条平平的边――把三角板的直角放到这条边上,比这三角板把另一条边画好。

4、用纸折直角。

三、拓展运用:

1、做43页第6题。

思考题、一个正方体的盒子的表面上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1、乘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5~4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德育点: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口算题,学生与教师比赛,引出乘法简便。3+3 5+5+5 8+8+8+8+8+8+8 9+9+9+9+9+9 4+4+4+4+4+……+

415个

2、揭示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问:你在哪见过乘法? 3、3×2=6中间是什么?怎样读? 问:这节课你还想学什么?

二、自主探究:

1、观察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的特点。(口算题)小组讨论:什么样的加法能用乘法计算? 判断下面的算式能否用乘法计算: 6+6+6 3+5+1 7+7 2+2+2+2+2

2、自己尝试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5+5+5 学生汇报,学情预测:5×5 3×5 5×3 5×5×5 师:这么多乘法算式,哪一个对?听老师怎样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例如:5+5+5(1)看,相同加数是几。5(2)数,有几个相同加数。3个5(3)乘,把相同加数和它的个数相乘。(关键)3×5或5×3 问:3是什么?5是什么?

有错的同学改正。闭眼回忆改写的方法。3、5+5+5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5?(板书:5×3或3×5)

3+3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板书:3×2或2×3)学生独立改写:8+8+8+8+8+8+8 9+9+9+9+9+9 4+4+4+4+4+……+4 问: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15个

仿照老师的写一个加法算式。问:几个几?改写成乘法算式。

4、出示一幅图。每行4朵花,共三行,一共有几朵花? 用乘法算式表示:4×3或3×4 横着看:3个4 3×4或4×3 竖着看:4个3 4×3或3×4 问:看法不一样,乘法算式怎样?

师:3×4既可以表示3个4相加,也可以表示4个3相加。师:中间的乘号是由300年前英国的数学家欧德莱发明的。

5、回忆,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说学会了哪些知识?

三、拓展运用:

1、判断能否用乘法计算,能的改成乘法算式。5+5+5+5+5+5 6+8+2 100个5相加

2+2+2+2 7+8+10 a+a+a+a+a+a

2、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

×

×

×

3、连一连。

5+5+5 4+4+4+4+4 4+4 3+3+3 2+2+2+2+2

2×5

3×3 3×4 3×5 4×5

4、回家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有乘法。

5、开放题:6+6+6+5写一个含乘法算式的式子。答案可以是: 6×3+5 6×4—1 5×4+3 教后反思: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虽然学生已经从很多渠道接触过乘法,甚至有很多学生已经能很流利地把乘法口诀背一遍了,可是对乘法的意义,估计只有个别学习好的学生能说出来,所以这节课《乘法的初步认识》对以后学习相关的乘法知识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在课前,我们反复地分析教材,研究教学设计,经过多次试教后,最后敲定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入,里面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算式和图、算式和算式之间的比较,体会乘法的意义。

接下来,我想结合几次试教和今天的这节课,浅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动机。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中的游乐园情景导入,使学生觉得贴近生活,生动有趣,再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由于学生是初次学习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景,从“2个5”到“4个5”再到“16个5”甚至“122个5”,让学生用加法来表示,随着加数个数的增加,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比较麻烦,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三、注重对知识的运用。数学是一门生活感很强的学科,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在练习中,我让学生找一找教室中有没有能用乘法表示的,学生通过观察,用不同算式表示出来,通过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在这节课中,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高度重视的。在试教的时候,几位老师就跟我说过,我对学生“放”得不够,老是把学生束缚住,在这节课里,还是能看到我暴露出这个坏毛病。而且在很多细节上,我处理的还不够周全,比如说在乘法意义小结的时候,我应该让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引导他们发现加法算式的特点:加数全部相同,然后再得出结论,而不是我直接给出结论等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进一步了解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

能力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养成探索、思考的好习惯。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看图列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游戏:

1、用花摆出4个2或2个4,说出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列出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乘法算式。

2、自由摆,摆成几个几,列算式。汇报:摆成几个几,相同加数是什么,有几个相同加数,乘法算式是…。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一幅由5个气球的图,说明是1个5,再陆续摆出两幅同样的图,并且先后问现在是几个5?一共有几个气球?该怎样计算?学生尝试做。5 + 5 + 5 = 5 × = 15 或

× = 15 因数

因数

2、说出下面乘法算式的名称

5×6=30 4×2=8 6×3=18

3、出示例3图,让学生看明白图意,列式计算。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先看图再写算式。

2、列算式。3个8相加,和是多少。

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是3,积是多少?

3、做第4题。让学生把图看清楚,每堆有几只熊猫?一共有几个几只?再按要求填数。

4、开放题:一堆蛋糕,上面的规格:3×4 怎样装?

蛋糕:30克×12枚

说意思,再说说怎么包装。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4、4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2、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的能力。

德育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相同加数求和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看图写出乘法算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

1、摩天轮上每个吊箱有几个人?有几个吊箱?一共有几个人?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列式?为什么?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合作,边提问题边解决,组长记录。

3、小组汇报:

4、自己用小棒摆你想摆的图案。再照课本45页的图摆,算一算你用了几根小棒?

汇报:我摆的是什么?用了几根小棒?

5、你发现了什么?

三、拓展运用:

1、出示4个花瓶,每个花瓶有3朵花。

每束有()朵花,共有()束,一共有()朵花。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摆小棒:每堆摆2根,摆5堆。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3、5乘6 写作:()×(),6乘5 写作:()×()

4、出示4盘苹果,每盘3个。求一共有几个?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是()个()相加。乘法算式是:

5、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6+6+6+6=()×()

5+5+5=()×()

2+2+2+2+2+2+2+2+2=()×()

6、一个因数是7,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多少?

5个2相加是几?

3和4相乘是几?

7、开放题:用12根小棒,摆出2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3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4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摆出6个一样的图形,你能摆出什么图形来? 2、2~6的乘法口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能力点: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能力。德育点: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小棒、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每天做几次眼保健操?(2次)。那一个星期一共要做多少次眼保健操呢?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如果我们每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到积的位置上,真是太麻烦了,我们可以把乘法算式和他们的积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只要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会又对又快。板书: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

2、数一数本组同学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请数的快的学生说说,怎样数的?

强调: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熟的时候可以5个5个数。

3、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

+5

+5

+5

+5 5

()

()

()

()

4、编5的乘法口诀。

(1)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 5×1(分左右两边板书)

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 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2)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10 5×2=10 这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 “二五一十”。(3)摆3把小伞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 试编出口诀。

(4)小组写出4个5相加和5个5相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交流,完成板书。5、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熟记5的乘法口诀。

三、拓展运用:

1、游戏:由“一五”开始,按顺序伸手说口诀。同学合作。

一边说:一五得五,一边伸出一只手;

一边说:二五一十,一边伸出两只手;

一边说:三五十五,一边伸出三只手:……

2、做“做一做”。

先看清图意,再写乘法算式。用哪一句口诀?积是多少?

3、答对正确答案,往前跳。

0 5 ?

??

4、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先师生对,再生生对。

5、猪妈妈找孩子。

小猪身上写算式,妈妈身上写口诀。

6、小猴送信。

小房子上写5、10、15、20、25号,小猴的信上写1×5、3×5、5×4、2×5、5×1、5×3、5×2、5×3+5、5×5-

5、4×5的算式。

问学生用的哪句口诀?

7、开放题:出示钟面,问:分针走1大格代表几分钟,2大格,能用5的乘法口诀吗?拨分针,说几分钟。

拓展:分针指向6、7…时,你能编出口诀吗?

教后反思: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乘法的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用5根小棒摆图形,初步感知几个5的含义,让学生在这节课的开始有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2~4的乘法口诀,所以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我就给学生留下了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初步知道了口诀的意义、来源和用途。在写乘法算式时和编乘法口诀时,带着学生解决了一个,剩下的留给让学生完成,增加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独立学习的让他们经历编口诀的过程,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口诀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出5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一五()()

()()一十

四五()()

三五()()

()()二十五

二五()()

3、听口诀写算式。

4、计算并说口诀。

3 4

二、拓展练习:

1、比一比。填上“<”、“>”、“=”。5×2

5×5

4×5 3×5

5×1

2×5

2、连一连。

5×3

17-7 14-9

5×1 5×5

4×5 30-13+3

33+2-10 2×5

5+5+5

3、列式计算:

(1)每个盘中有5个杯子,3个盘中共有几个杯子?4个、5个呢?(2)53页第8题。

先弄清画面的内容,说一说画面上提供了什么信息,题目要求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表述,初步体会怎样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和怎样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独立完成。

4、开放题:每个人有2只手,每只手有5个手指,4个人共有几个手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

2、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能力点:会解决简单的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难点: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卡片、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天来了,各种植物都发出了新芽,同学们种的向日葵在同学们的精心照料下发芽了,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好吗?

二、自主探究:

1、学习2的乘法口诀。

出示主题图,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一棵幼苗上有两片叶子,表示几个2?用乘法怎样计算?你能编出口诀吗? 两棵幼苗有几个子叶?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你能编出口诀吗? 齐读口诀,记忆口诀。

2、学习3的乘法口诀。

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又去看向日葵,他们长高了。看一看一行有几棵向日葵,应该用几个几表示?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编口诀? 2行向日葵有几棵?3行呢?小组合作编出3的乘法口诀。

3、用四根小棒依次摆成几个正方形,自己对照图形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把书上的算式和口诀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根据“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来推理: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还是1,也就是1×1=1,由此推出“一一得一”。

三、拓展运用:

1、对口令,记口诀。

2、一一()()

()()得四

一()得三

()()得六

三三()()

二四()()

四四()()

()()十二

一一()()

3、听口诀写算式。

三四十二、一一得一、二三的六、三三得九、一二得二 二四得八、一四得四、二二得四、四四十六、一三得三

4、计算,说出用的什么口诀? 3×4

2×3 1×1 4×4 2×4 3×4

5、开放题:两只青蛙一共有几只眼睛?有几条腿?

教后反思:教学 2、3、4的乘法口诀时,因为有了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没有对编乘法口诀进行引导,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再对照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对口诀进行解释,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采取提问、对口令等形式进行记忆。

学生学习的效果不错。我没有按书上的图片进行教学,而是举了个我们每人都有2只手的例子。课堂上学生学的十分到位。最后让学生自学例2、例3的情境图巩固加深理解,效果很好。因为对乘法意义教学比较到位,在乘法口诀的教学中又比较注重学生对图、口诀、算式的理解,既对几个几相加的理解,因此在教学用乘法解决问题时所遇到的阻力很小,学生对“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5人,第二组有4人,一共多少人?”和“有两组同学,第一组有5人,第二组有5人,一共多少人?”能够准确在进行列式。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秋天到了,小熊的实验田丰收了,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究:

根据画面,你能想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学情预测:

1、一共有几株玉米?问:怎样列式?

2、三只青蛙共有几只眼睛?问:怎样列式?

3、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问题1和2学生口答,问题3,小组合作交流。学情预测:

1、3×3+2=11 2、4×3-1=11 3、4×2+3=11 4、3+3+3+2=11 5、3+3+3+3-1=11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观察算式,说说自己的算法。

3×3+2先算什么?在图中求得是什么?…… 师:你们能为这样的算式起个名字吗?

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加乘减,它是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它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找出自己喜欢而且简便的方法。

三、拓展运用:

1、做“做一做”第1题。

森林里的动物们开联欢会时,小猴子带来一些礼物,请大家仔细观察图,这些桃子一共有多少个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4×3+2

3×4+2 5×3-1 3×5-1 2、4×3+4=

2×3-3

4×4-4

5×3+2

学生计算,说计算方法,第1、3题还有什么方法?

3、实际操作:用学具展开想象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用乘加乘减的算式算出你一共用了多少个学具?

4、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乘加乘减解决。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8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实物图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背口诀,对口令。

三三()()

二四()()

二三()()四四()()

三五()()

二二()()一四()()

三四()()

四五()()

2、算一算,说口诀。

4×1

2×3

3×3

4×2

1×3 5×4

3×5

4×3

5×1

5×5 4×4-2 4×5-4 3×4+2 5×3-3 2×4+4

3、看图列式。

4、列式。

(1)3乘4得多少?

(2)4个5连加的和是多少?(3)两个因数都是3,积是多少?(4)5乘3再加上6得多少?

二、拓展练习:

1、在圆圈里填上“+”、“-”、“×”。

1=2

2=6

2=8

2=4

3=6

4=8 3 3=0

3=9

5=15 5 2=3

2=10 5=8

2、下图中共有几个梨?在正确算式后面打。

(1)3+3+3+1

(2)3×2+1

(3)3×3+1(4)3×4-1

(5)3×4-2

3、每人折4只纸鹤,晓东、天天、真真、花花、李明一共折几只纸鹤?

4、每人跳三次,4个人一共跳几次?

5、开放题:小车5元,娃娃3元,魔方2元,手枪4元。

(1)3辆小汽车多少元?

(2)4个娃娃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和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中一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知道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具准备: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森林中住着三只小象,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小象决定盖一座大房子三个好朋友一起住,这样可以天天见面。于是他们去森林中运木头,准备盖房子。看他们干得多起劲。(出示主题图)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板书:每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

3、问:“每个小象运两根”是什么意思?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求一共运几根木头,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算式是2×3=6(根)

三、拓展运用:

1、练习十二第1题。

先教育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然后认真观察画面,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棵树?”所需的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练习十二第3题。

先了解每种商品的价钱,独立解决提出的两个问题。

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59页“做一做”。

出示情境图,学生自己寻找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再独立解答。

6、开放题:森林餐厅每张桌子能坐4个人,还有5张空桌,有22位客人坐得下吗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使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德育点: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学生自主探究6的乘法口诀。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乘法口诀。

第五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带反思)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一单元 解决问题(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学情分析:

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解决措施:

在数学情境中学习,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参与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知识体系与课时分配:解决问题-----------------------4课时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注意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真实例子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较多的生活实践活动,获得感性认识。

第一单元:表内除法

(一)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学情分析: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动手活动。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识体系与课时分配: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注意问题:

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还要合理组织教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

课本P13~14页,例

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习近平均分

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1)、论分配方案。(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3)、学生汇报分法。(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五.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分是在整个除法的初步认识中占比较重要的地位,只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平均分的前提下才能很好的学习除法。所以我带领同学们到多媒体教室去上课。孩子们带着新奇的目光认真的上完了这节课。周校长给予了好评,他说:你看,孩子们多安静,都在认真地听你讲课,根本就不用你组织纪律,课堂效果多好。是呀,讲完课我也进行了深思。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让孩子们学会新知识,更好地掌握运用所学,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第二课时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瞧!图中的小朋友也去春游啦!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租船问题。具体感知“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分成这样的6组,就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三第4、5题。(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设计意图】:设计帮助小动物分食品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六、板书设计

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例3: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们的平均分的多种分法比较繁杂,对于小部分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比较麻烦,弄不清楚多种分法的意义和步骤,有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感觉。大部分同学掌握比较好。能在老师的分析下,合理清晰的研究平均分的多种反法。对于个别差生来说需要个别辅导使之有效的学习、理解和掌握。

第三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教学目标: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读作:除号

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教学反思:

学生看图列式比较容易,但列式思路并不清晰,在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时,有的学生将除号读成:除、除与,学生较普遍现象是对除法含义理解不够。

第四课时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

2、挑战园地:(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今天在课堂上孩子的表现很出色,也许是因为我的心情很好的缘故,我看着孩子们的欣喜的眼光,心情也很好。上起课来觉得很舒畅,感觉孩子们学得也好。但是在做练习时,很多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除法的含义。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听。(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1)、教师巡视(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解图意,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六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教学内容: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4 教学反思:

在上课时,引导孩子真正的去理解乘法和除法之的联系,让孩子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教学中主要带孩子通过理解明白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与方法.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七课时 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教学内容:课本P24页例2,练习五第4~6题。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2、指名汇报。【设计意图】:把计算教学置入生活情境中去,激发学习兴趣。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2(1)、引导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2)、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板书。*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2、你会列式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说说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比较总结求商的方法。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4、小结: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仔细观察都用哪些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比较这些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发现规律。【设计意图】:展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起学生进一步表现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4题。

要求学生口述对题意的理解以及求商的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5、6题。

要求学生读懂题意,理解题意,独立完成。【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每行栽4棵,栽了6行,一共栽了多少棵? 4×6=24(棵)

*一共栽了24棵,每行栽了4棵,可以栽多少行?

24÷4=6(行)

*一共栽了24棵,栽了6行,平均每行栽多少棵?

÷6=4(棵)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图写出三个算式,而且能说出算式的意思。但仍有学生不会编题,只有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达到这个目标。

第八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27、28页,练习五。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表内乘除法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沟通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学生分小组交流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收获。教师巡视。

3、汇报。【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8题。(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学生观察图,与同桌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思考解决方法。(2)、怎样列式呢?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这3个算式分别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7题。(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法、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2)、同桌合作学习,请一个当老师,一个列式,然后交换。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题。(1)、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学生仔细观察图,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2)、怎样列式呢?同桌交流想法。(3)、汇报,教师板书列式。

4、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1题。(1)、出示3个蘑菇房子的贴图。帮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教师谈话激趣。(2)、学生看图,独立完成。(3)、小组竞赛,然后在书上连线。【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提高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9题。(1)、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2)、独立计算,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0题。

请学生把用同一句口诀计算的算式作上相同的记号,再独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立完成后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更为熟练地进行计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能积极的思考,认真的答题。孩子在这节课中已经能比较熟练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尚,在实际的应用中有些差生思考实际问题中有些难度,需要加强辅导。

第九课时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29页例3,练习六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提供丰富、现实、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教学准备:主题图、格子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在课间喜欢玩些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3)、全班汇报。【设计意图】:在愉悦的谈话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情绪饱满、积极投入学习。

二、探索学习

1、教学例3(1)、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一共有多少学生?*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每组5人,可以分几组?(3)、一幅图提出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解答?说说这样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个问题怎么解答?试试看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这样计算的理由吗?(4)、你能说出表示的意思吗?

通过解答这3道题,你能发现它们间的关系吗,和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5)、看!又来了3位同学,那每组应该有几人?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2、出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意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做铺垫。创设开放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应用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引导学生完成P29页“作一做”。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1~3。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的同学选择一道题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3: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15÷3=5(人)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以学校要举行跳绳比赛为契机创设了一个情境,这样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出示例题,学生就很快的解答出了这道题。

第十课时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学、用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3、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4: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12÷3=4(元)4×5=20(元)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孩子通过练习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以更好的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独立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说去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这样做有助于让学生依赖性比较强的同学能够独立的的思考并解决问题

第十一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课本P32、33页,练习七4~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果?(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设计意图】:拓展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巩固复习用乘、除只是解决问题五道大题,其实自己低估了同学们的解题能力,此课完全可以再设计几道有层次的题,这样既能体现趣味性,又能面向全体学生。

第十二课时 练习课

(二)教学内容:课本P34页,练习七8、9、10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汇报。【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完题后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快乐大本营

1.学校舞蹈队有3名老师,学生的人数是老师人数的8倍。如果把这些学生平均分成4组,每组多少人?

2.小猫钓鱼。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小灰猫钓了多少条鱼?(2)三只小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3)把小猫钓到的鱼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条?

(3)5条 3.红心36÷656 8÷2 6×

224÷3 9÷

312÷4 24÷飘向哪儿,我知道!7 25÷

18÷330÷2×2624÷4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虽然这是一节练习课,好象只是在复习理解除法的意义,上课前没有设想到多大的问题。但是在上课时,我发现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在引导孩子列出两道除法算式时有些孩子是机械的记忆,而不是通过理解除法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的意义而列出的算式。孩子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不能用学习的除法的意义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所以乘法和除法的联系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巩固和练习,根本问题是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

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课本P35、36页。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促使学生加深对除法含义的认识。

3、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巩固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自己在本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与反思。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准备:主题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什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单元知识整理。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通过这些新朋友,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呢?(2)、学生回忆在“表内除法”这一单元中结识了哪些新朋友。思考并回答问题。

2、单元复习。(1)、复习除法的意义。

出示第一题主题图:比较这三道算式,说明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指名回答,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板书。(2)、复习除法计算。

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分组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口算的。

总结:我们可以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3)、复习除法应用题。

每位学生拿出8根小棒,平均分一分后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谁能把你的分法和算式说给大家听一听。

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在组内交流分的过程和除法算式。(4)、小结:这几种分法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设计意图】: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P35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2)、汇报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2、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先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第3题。(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并在小组中提出问题进行解答。(2)、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游戏。【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反思,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动手分一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除法的意义。比较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第二单元 图形与变换(单元备课)教材分析:

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板上的 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学情分析:

通过上册“角的初步认识”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流。

教学目标:

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单元教学重、难点:

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解决措施:

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知识体系与课时分配: 图形与变换------------------------------3教时

注意问题: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一课时 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2、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3、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4、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B、比直角大的是()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1)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2)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3)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38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六、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教学反思: 因为上学期接触过而且画过比直角小的角和比直角大的角,因此在此基础上学习锐角和钝角是比较轻松的。当让学生说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时学生很踊跃,并能流利的说出缘由,只是画角时有的学生没有按步骤画脚。

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教具准备:课件、学具。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三、综合练习

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课后活动 :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

四、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孩子对于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掌握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孩子数格子容易出现错误,点在物体上的位置不是很容易找出.特别是在自己绘出平移后的图形时,难度比较大.本来画出对称的完全相同的图形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不要说再画出平移后的位置了.难!

第三课时 剪一剪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二、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a)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

b)方法

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c)方法

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d)方法

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 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设计意图]以上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充分体现新课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的空间观念。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四、板书设计

剪一剪(贴 图)教学反思:

很多学生都能剪出四个的小人图案,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能剪出六个、八个甚至更多的图案,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很快地辨认出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这单元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对本单元有整体概念。

二、出示投影是锐角的在□里画“√,”是钝角的在□里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的44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三、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平移几格?哪些是转动?转动的在□里画√?

[设计意图]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观察,逐渐明确判断的方法。

四、指导学生及时订正,完成课外作业。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练习课的教学中,怎样能让孩子在复习课上每一天都很快乐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如果精心地为孩子准备每一个有趣的习题和练习,这样,我也像那高兴的孩子一样的兴奋,那么我的教学怎么能不成功呢?

第三单元:表内除法

(二)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主要内容有: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用除法计算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乘、除法计算的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技能解诀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运算的实际问题。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口诀求商的方法,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注意问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组织操作活动。方法措施: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2、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3、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课本P48~50页,例1,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

4×5 5 × 8 7 × 9 9 × 4 × 3 6 × 8 9 × 5 8 × 8 × 8 3 × 6 9 × 9 6 × 7

2、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要。

()八五十六 三()二十七 六()五十四

七()六十三 二()一十八()七二十八

3、计算下面各题。24÷6 15÷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设计意图】:复习乘法的相关口诀,为学习除法的求商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

1、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快解决吗?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教学例1。(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

2、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49页做一做。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50页第1、2题。【设计意图】:用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了什么样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56÷ 8=7 81÷9=9 教学反思:

由于教学内容本省难度不大,所以我为学生提供展示自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身学习能力的机会,尽可能多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学生独立学到新知,自学能力有所提高。

第二课时 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51~52页练习十一3~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能较熟练在进行除法的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教学难点: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7、8、9的口诀求商,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童话世界去玩一玩,不过还要请小朋友利用我们的本领解决几个数学问题,好吗? 【设计意图】:趣味引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用童话故事出示第51页第3题小鸟回家主题图(1)学生独立计算(2)连线

(3)汇报每一题计算时所使用到的口诀。

2、完成第4题吹泡泡

(1)小八戒吹出了这么多的泡泡太美丽了,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泡泡上的题目算出来吗?(2)学生独立计算(3)小组交流如何计算。【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减轻计算的枯燥

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性。

三、拓展应用

1、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1)出示题目

4×()=36 6×()=42 63 ÷()=7 32 ÷()=8 48÷()=6 9×()=54(2)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3)填空并说说思路

2、综合应用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35÷7 42÷6 7×7 72÷8 36÷6()>()>()>()>()(1)独立计算求出商或积。(2)比较后再填空。

3、解决问题 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1)用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2)学生自己找信息

(3)解决问题并说说解决办法

(4)请学生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共同讨论解决。【设计意图】: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同时积极开发学生的思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能解决哪些问题了。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做练习的时候整体还是不错的。但是有些差生因为不能够及时的做完作业,所以在讲的时候效果不是很理想。看来,差生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到底怎样才能让他们从学习兴趣、态度、正确率等各个方面有所进步

下载二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年级艺术上册全册教案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带反思

    2015—2016年三年级一班上学期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时分秒 单元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第三次接触时间,学生已经认识了几时几分,而本单元主要......

    二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二年级上册《音乐》 教学设计 教 者:陈燕 2018年秋期 第一课 问 声 好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学习歌曲《早上好》,《小麻雀》体验歌曲变拍子的不同感受,让学生体会歌曲抒情、活泼......

    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5篇)

    语文S版 二年级上册教案 陈云安 语文S版第三册 (二年级下册) 整体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由识字、课文、语文百花园三部分组成。本着“建华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编排原则,按......

    二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阿里里》 2、在聆听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时,能感受到云南彝族人民欢庆节日时欢歌竞舞的热闹情景,并随音乐律动 教学重点:1、学唱歌曲《......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范文

    《会变的线条》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不同种线条带给人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能用不同种线条组织一幅画面,表现出一定的美感。 2、通过对作品的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教案

    课题:流动的颜色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两种颜色调和后会产生第三种颜色。 2、吹画后产开想象,并添画成一副完整的作品。 教学重点:了解三原色,发挥想象力。 教学难点:如何......

    二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汇编)

    第一课 问声好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 一、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情趣,知道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二、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三、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1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