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__重阳》教学设计1(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6:3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采桑子__重阳》教学设计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采桑子__重阳》教学设计1》。

第一篇:《采桑子__重阳》教学设计1

《采桑子·重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2、理解诗中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精神;

3、能联系已学过的秋景诗,体会毛泽东词的高远境界,并背诵。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意象把握诗歌境界;

2、联系其他秋景诗了解毛泽东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意境高远、词风豪迈等特点,并做好诗词积累。教学难点:

“人生易老天难老”句的情感分析及对整首词词风的作用。预习要求:

1、自学辛弃疾《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

2、查阅一些与重阳有关的古诗词,以增加必要的积累。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也有著名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的特点。1929年,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领导,毛泽东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跌入了人生的低谷。这时的毛泽东,面对重阳的秋景又该是怎样的感慨呢?

(二)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自己体会词中感情和节奏。(将自己放入文本,才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精髓)

2、学生范读,互相点评,从语速与语调、轻重与缓急两方面来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容易在“人生易老天难老”句形成分歧。故意存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3、诵读指导:读出辽远的秋景,读出胜利的喜悦,读出战斗的豪情和自信。

(三)研读诗文 抓住关键句,以点带面进行赏析。

1、分析上片

①“人生易老天难老”、“天若有情天亦老”作者为什么有“人生易老”和“天难老”的感受?

【明确】作者在此仿用了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的“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去,所以感叹“人生易老”。

②为什么在毛泽东眼里觉得“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①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这两句词?

【明确】 “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②全文写重阳秋景,抓住“黄花”和“秋风”两个意象,但作者为什么说“胜似春光”?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战争胜利,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对革命的将来充满着希望与信心,即使是面对秋景,自然而然会有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这也是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③你能列举一些“胜似春光”的古诗词来印证这首词吗?

【明确】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

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④末句为什么用“万里霜”而不用“万里秋?

【明确】A、押韵;B、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再现诗人炼字之精当。

郭老解释“霜”字,以为“这并不是普通的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词,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但‘霜叶’不限于‘红’,还有黄叶。秋色也不限于霜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这是很精到的。霜是白的,但古典文学作品中却有丹霜、紫霜等字面,这就说明了古人用霜字有时不是指霜的本身,而是指经霜变红、紫等颜色的草树之类。所以“万里霜”不是白茫茫的一片,而是五彩斑斓,各种色调都有。“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选用了霜字,不仅由于压韵的关系,也是由于霜字既响亮,又含义丰富。

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因此,“寥廓江天万里霜”,不仅写出了秋天开阔的景象。而且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⑤小结: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四)鉴赏意象

1、意象的概念,找出诗中意象:战地黄花、强劲秋风、寥廓江天。

2、探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战地黄花——革命的热情和豪情,分外娇艳;

强劲秋风——更似革命者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实力。毛泽东曾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更无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革命的热情和无畏;

寥廓江天——秋色无垠,革命家胸怀也无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祖国山河如此壮美,叫我如何不爱她?!

3、领悟意境(比较法:联系诗词中秋景的名句,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比较意境的不同。)

灿烂金秋,借赞美壮阔山河抒发出诗人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之情,他置个人荣辱于不顾,一心为国,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豪情。整首词词格高远,词风豪迈,有着领袖的豪气。

(五)难点探讨

1、“人生易老”句似乎有些悲叹年华老去,光阴难在之意,对此作何理解?(学生自由讨论,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 “易老”是客观事实,对此毛泽东有着清醒的认识,与苏轼“一樽还酹将月”不同,毛泽东从“天难老”中获得启发,意识到应在有限光阴中无限奋斗,所以貌似消极,实则暗含了毛泽东不屈的斗志!

2、初稿时上下阙相反,为何要改成现在这样?请讨论作答。(学生可能会有多角度理解,尽可能给予鼓励。但要引导其从上下阙的关系上来思考,否则,讨论将偏离轨道。)

【明确】上下阙都是写景抒情。上阙以人生感悟开篇,给全词定下了一个哲思的基调。由短暂而生发出奋发之意,由丰硕战果感到由衷鼓舞;下阙以秋风喻革命力量,累累战果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祖国山河如此壮阔辽远,更让诗人无比自豪,对革命充满信心。这样的构思,让思路更具逻辑性,并且,尾句将词的意境扩大得极为壮阔,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精神表现的更加雄健豪迈。

(六)结语

人生的秋天,往往来得突兀。我们如果只看到飘零的枯叶,散落的黄花,只品味其悲凉与萧索,那么这样的人生将布满灰色的暗云。只要我们换一种心情,换一种眼光,我们可以让心灵在秋高气爽中荡涤污渍,可以让眼睛在霜染红林中点燃激情;我们以友爱之心迎接大雁的南归,我们以欣喜之心丰收果实的累累。刘禹锡不是说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所以,让我们带着毛泽东的豪情,再一次朗读《采桑子重阳》。(生朗读)

愿同学们都能以乐观豪迈的气概度过生命中每一个秋天!

【相关链接】

(一)写作背景:

教师结合课文后注释,补充: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心情。

本词是一曲战地秋景的颂歌。历代的诗人、作家,一接触“秋”字,总是要发一通悲秋的感叹;在他们笔下,“悲”和“秋”永远难于分开。主席的诗词一反悲秋的传统情调,把秋写得无比可爱,读了以后给人以很大的鼓舞。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二)补充注释:

【采桑子】44个字。双调。前阕,后阕各4句。平字押韵,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

【重阳】9月9日的节日。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登高”是全家到郊外爬小山。作为菊花节,要喝菊花酒。哪一个都有驱邪的意思。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插茱萸辟邪。4赏菊:喝菊花酒。

【黄花】菊花。重阳节时少不了菊花,所以在李白的诗中有“九日龙山仗,黄花笑逐臣”(见子《九日龙山饮诗》)。李白的诗可能是漂在杯中的菊花瓣儿,但毛泽东的一定是盛开的菊花,秋天花香浓郁。卢照邻的诗里有“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裙。”咏桂花的香味在衣服周围绦绕的情景。

(三)与重阳登高、赏菊相关的诗词:

1、[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2、[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四)辛弃疾《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第二篇:采桑子重阳赏析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日叫“重阳节”。毛泽东1929年10月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省西部汀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所以词中才有了“战地黄花分外香”句。因是重阳节,此时菊花正开。古人常于重阳节这天观赏菊花。《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证:“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花)。”

毛泽东这首词从外观上说,词句晓畅,几乎没有任何费解的地方。然而这首词却采古之风于现代之韵。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太多了,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及时行乐的一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全诗只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愈是“念天地之悠悠”,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生坎坷,处处失意,便不免“怆然而涕下”了。毛泽东这里有说“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就是毛泽东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这首词的核心句子,或者说最足以代表这首词的精神的,便是那句“战地黄花分外香”了。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这如同当年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女儿问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只回答她两个字:“斗争。”这就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可见,毛泽东与马克思的人生态度多么一致。

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这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到。如《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也是一例。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的呵?但是在伟大的革命家笔下就是与常人不同。那些弹洞村壁,在斜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这是词的上半阕。

下半阕主要是描写秋天。毛泽东很喜欢秋天。俄罗斯的大诗人普希金,就很喜欢秋天。每个人都各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这不算特殊。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独树一帜。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联系。老杜的《秋兴八首》,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了。江边、孤舟、悲号中的猿啼……真的叫人泪下。这些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自不必多说。而老杜在那年多病羁留孤城的逆境中,忧国思家,心事重重,这是很自然的。可是,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比起许多诗家却是另种调子。即使在他青年时期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中,也可看到这种特色。尽管他“独立寒秋”,而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以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红烂漫”,比春天的映山红还要红,还要可爱。

总之,这是一首渗透着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战斗者之歌。它感情饱满,总象宏丽。一种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同外部世界的美水乳交融地化为一体了。

第三篇:采桑子重阳教案(原创)

重庆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采桑子重阳教案

一、检查背诵:

分小组检查背诵

二、看一道高考题:(口头回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心境。是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答: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目的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三、导入新课:

用视频导入

四、重阳节介绍: 说“重阳” 重阳节

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板书)

1.登高: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登高的目的——登高望远,思念家乡和亲人;希望自己生活顺利,步步高升;锻炼身体。[唐]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2.吃重阳糕: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3.重阳节还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气味。人常插茱萸辟邪,祝福全家平安。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庆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

诗中很朴实地抒写了对兄弟们的怀念。全诗主客相契,情景交融,“每逢佳节倍思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感情。

4赏菊:喝菊花酒。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五、简要点拨赏析文章

1、分析上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

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而恰恰相反,着重说的是“天难老”,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

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

重庆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

“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为什么“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情怀。

附《秋词》鉴赏: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 3

重庆育才中学校

游华国

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篇:采桑子 重阳 公开课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本词。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讲授理解并背诵这首词。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 比较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文学常识

1、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

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

2、作者介绍

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呢。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

3、写作背景

1929年阳历10月11日是农历重阳节,这一年秋,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抓住有利时机在闽西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壮大了红军,扩大了红军革命根据地。10月22日,红四军前委收到中央来信,毛泽东又回到前委工作,面对此情此景,写下这首词。

三、研习课文

(一)读

一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1、要求学生标出疑难字音并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 重阳

一年一度秋风劲

分外香

不似春光

寥廓 ......

2、要求学生在诗歌中划出节奏 二读:结合注释,读明诗意

1、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或工具书了解诗意

战地

黄花

寥廓

江天

2、遇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组内交换看法 三读:品析意象,读出情感

(二)说

独立说出词意。

(三)品

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 明确: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既对立又统一。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再次,“人生易老”不是慨叹人命朝露,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人生短暂,深刻地警醒革命战士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

2、诗人为什么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词中的“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

“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常。

这是缘于战地浇灌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鲜血,烈火硝烟中野菊花傲然挺立,绚丽芬芳,金黄吐芳。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3、试谈“一年一度秋风劲”中“劲”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秋风强劲有力,不似春风的妩媚。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扫落叶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4、“寥廓江天万里霜”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寥廓与万里”绘出了一幅广阔的江天万里秋景,表现了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概。

5、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毛泽东一反悲秋(颂秋)的传统情调,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之情。

(四)比

1、《采桑子 重阳》中哪句与刘禹锡《秋词》中“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明确:“胜似春光”。

①重阳佳节,丛菊盛开,战地风光,十分鲜丽,使诗人有“胜似春光”的感觉,有如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引发的“胜春朝”。②战斗豪情与刘诗的奋斗不息异曲同工。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与“寥廓江天万里霜”相比,哪句寓意更深些?

明确:前者只表现了一种意境,虽有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精神,但视野却比后者小。“寥廓江天万里霜”中的“霜”字,是秋色的代词,秋色不限于霜叶,“万里霜”意境更开阔,局面更宏大。

四、教师总结

五、检测巩固

(1)毛泽东,字

,人。中国无产阶级

家、家、家。

(2)采桑子,是词的,重阳是词的,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3)表达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的句子是:。

(4)写仲秋壮丽景色的句子是:

六、板书

第五篇:《采桑子·重阳》教案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中学 黄琨灵

一、背景:

1929年6月22日在闽(福建)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因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在闽西征途中,诗人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借景抒怀,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态度。文章写得豪迈,气度恢弘,使人读过,备受鼓舞。

二、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

重阳:节令名,阴历九月初九,又叫重九。因9是阳数,故名重阳。是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的10月11日)。

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音调,读出语气、感情。

赏析

本词为双调。前后两阕各4句。全词44个字。韵脚为:阳、阳、香、光、光、霜。一韵到底。重阳和春光的重复,韵律匀整和谐,但这不是规则,而是作者的技巧。一)“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1、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什么?

这两句起势突兀。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这里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见于《金铜仙人辞汉歌》)。

“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为什么难老?因为那是无情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无穷无尽。如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替,光景常新,周而复始。“人生易老”是说韶光易逝,人生短促。但诗人不是慨叹人生如朝露。恰恰相反,正由于“人生易老”,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尽可能发光发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这里诗人情绪是昂扬的,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2、“人生易老天难老”体现了什么哲理?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构成对比,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宇宙永恒的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二)“战地黄花分外香。”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胜利可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异常兴奋。战地有着烈士的鲜血,战地的“黄花”(满山遍野的野菊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它平凡质朴而生机勃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格外芬芳?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分外香”写出了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古人也有于军中写重阳的,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是什么情调?厌战思家。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

再看看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摩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无数新”(《九日》)、“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无一例外,都没有摆脱俗气。读过这首词便可以“一览众山小”了。三)“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写的是诗人的真实感受。“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不似春光妩媚。但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九日〉〉)。四)“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秋色春光,已有所抑扬。为什么“胜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水天相接的寥廓景象和秋色万里的壮丽景象呢?当然诗人所作出的审美评价,不完全根据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寥廓江天万里霜”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这些寓意和寄托,都隐含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五)叠句妙用

为了表情达意,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又如吕本中词:“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采桑子》一词,上下片的二三两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语势跌宕,韵调优美,句法则为创格。似不着力,却见出深厚功力。

作者sohu

下载《采桑子__重阳》教学设计1(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采桑子__重阳》教学设计1(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采桑子·重阳》读后感大全

    当每次提到中国伟人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想起我们的开国主席,毛泽东------一个我们永远都无法忘怀的名字,这个名字深深刻印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更是深深刻印在中国甚......

    《采桑子 重阳》教学建议[五篇材料]

    《采桑子•重阳》教学建议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上阕着重赞写战地秋菊,下阕吟咏战地秋风秋景,全词通过重阳佳节即景抒情,抒发了作者乐观豪迈......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教案(整理后)

    采桑子·重阳 教学要点: 1、 了解这首词写作的时代背景。 2、学习《采桑子•重阳》,抓住主要句意把握内容,体会诗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旷放的情怀。 3、研读品味语言,尝......

    《采桑子 重阳》教案(五篇范文)

    《采桑子 重阳》教案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采桑子重阳》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词的意境,品味词的豪放风格。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浓郁的诗......

    采桑子 重阳教案(5篇材料)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这首词。教学重点及难......

    重阳节诗词赏析——采桑子·重阳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译文:人之一生多么容易衰老而苍天不老,重阳节却年......

    《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word

    《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2篇】 《采桑子 重阳》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

    《采桑子》教学设计2010.10.12

    采桑子 重阳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2、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2、理解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