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2

时间:2019-05-13 01:2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2》。

第一篇: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2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2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两首词都含有深刻的寓意,语言精练优美,但由于创作的时代不同,词的风格也有较大的差异,教学中可采用一课一首的教法,引导学生诵读、赏析,在学习中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并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

一、学习《沁园春•雪》

(一)导入新课

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高塬,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品味全词

1.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播放录音,学生看书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3.上阕写北方的雪景,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望”字领起下文,望到了什么呢?作者是怎样由眼前的实景,写到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的?

4.下阕写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

5.作者为什么以议论评说古代帝王?(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6.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梳理归纳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二、学习《卜算子•咏梅》

(一)由介绍词牌“卜算子”和题目“咏梅”导入。

(二)听范读,感知《咏梅》这首词。

(三)诵读、点拨、赏析

1.请学生试读,略评

2.点拨分析

①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梅是怎样开的?通过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梅花在冬季开得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春天又将会怎样呢?像《春》中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吗?是通过哪些词表现出来的?在你的眼里梅花是什么样子的?

③此词用的是什么手法?词的意境美在哪里?

④对比赏析陆游的词。

A.疏通全词大意。

B.看看陆游笔下的梅花是什么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词的境界如何?

C.两首词的相同点在哪里?

(a.都写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b.都写了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c.都写了梅花的高尚品质。)

D.两首词的不同点在哪里?

(a.形象不同。陆游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打击摧残的形象。毛泽东词的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向上的形象;b.感情基调不同。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陆游的词是低沉孤高的。)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运用阅读感悟的方法,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比较《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陆游“咏梅”词与毛泽东“咏梅”词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熟读感悟

1.播放雪景图片,学生结合个人体验谈感受。

2.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二、体悟交流

1.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谈,如写作思路、修辞方法、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

2.师生讨论。教师作好点拨、总结,突出《沁园春•雪》一词的立意、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

3.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两首诗词在取景角度上的异同。

三、诵读两首《卜算子•咏梅》

1.指导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品味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2.介绍两位作者的生活时代和他们的个性特征。

比较赏析《卜算子•咏梅》应注意:(1)两首词的上阕分别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形象特征?(2)下阕分别表现出梅花怎样不同的精神气质?

四、归纳两首词中的梅花形象,词人都以梅花自喻,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精神气质。

五、再读这两首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诗词的教学要强调朗读,毛泽东这两首词的教学也不例外,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注意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把对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朗诵、背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步骤:

一、教师范读或放《沁园春•雪》的录音。

二、学生自由诵读这首词。

三、启发学生概括上下阕的大意,了解上阕与下阕的联系,结合历史背景,领悟词作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讨论词作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对表现思想主题的作用。

五、结合词的主题,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含义。

六、由感知毛泽东诗词的不同,引入另一种风格的词《卜算子•咏梅》。

七、诵读、点拨、赏析

1.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作者却表现出梅花一种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带着积极乐观的感情齐读上阕。

3.拓展想象,作者赋予了梅花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

4.对比赏析陆游的词,从词中所刻画的梅花形象和所表现的梅花的精神品质入手。

5.理解背诵这两首词。

【资料整合平台】

《沁园春•雪》创作和发表的背景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胜利后,又从陕北出发,渡河东征,奔赴抗日救国第一线。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创作了这首《沁园春•雪》,高度概括了中国革命完成战略大转移、迎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新时期的政治形势。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掩饰其阴谋,蒋介石一面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一面积极反共,不断制造军事摩擦。毛泽东高瞻远瞩,不计个人安危,亲赴重庆。在渝期间,著名诗人、民主人士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求词,于是毛泽东就将这首《沁园春•雪》赠与柳亚子先生。后来便发表在《新华日报》上,柳亚子也和了一首《沁园春》:“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带,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沁园春•雪》在重庆一发表,立即引起了轰动,并教育了广大革命群众和民主进步人士,使他们认清了形势,坚定了信心,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

第二篇:毛泽东《采桑子重阳》教案(整理后)

采桑子·重阳

教学要点:

1、了解这首词写作的时代背景。

2、学习《采桑子•重阳》,抓住主要句意把握内容,体会诗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旷放的情怀。

3、研读品味语言,尝试朗读训练,迁移训练。

4、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且背诵这首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导入新课

重阳是传统的登高赏菊的日子,文人骚客也少不了吟诗为文以记,但凡作诗文咏重阳,大抵离不了《登高》赏菊、吟秋的内容。多有凄凉之慨。在青年革命家毛泽东笔下重阳节所见所感的又是什么? 板书:采桑子·重阳

2、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本为古乐采桑曲。又名丑奴儿、罗敷媚、醉梦迷、伴登临。重阳,题目。我国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传统上有文人登高赋诗的习俗。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阳历的十月十一日。便呈现出“寥廓江天万里霜”的壮丽景象,“万里霜”写出了秋天的神韵和朝气,由于诗人的革命乐观精神,连秋景也“胜似春光”。全词极大地鼓舞了革命的斗志和信心。

3、写作背景:

1929年的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九月来信”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他在病中的心情。

自主合作

1、初读诗歌,对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寥廓江天万里霜 ..

2、诵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感情和语气。

诵读提示:这首词写的是秋景秋情,但没有叹老悲秋的调子,而是赞美秋天的壮美景色,抒发诗人的壮志豪情。全词营造了极为壮阔的意境,诵读时,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雄健豪迈的气势。

3、学生再读课文,师生共同研读,探讨以下问题:

①“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句极富有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

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正因为“人生易老”,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伟大的革命事业。在此,体现了诗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情绪是奋发昂扬的。②为什么诗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词中的“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③试谈“一年一度秋风劲”中“劲”字的表达效果。

“劲”安,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

提升拓展

1、思考:《采桑子 重阳》一诗写于金秋十月,而《天净沙 秋思》也是对于秋天的思考,这两首词对“秋”处理方式是否相同?试把自己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谈。

《天净沙 秋思》点明是“悲秋”,《天净沙 秋思》悲的情调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①诗中绝大多数的景象都是衰老、衰落、萧瑟、惆怅、忧愁的。②“断肠人在天涯”是关键的一句,几近于直接抒情,告诉了人们天涯游子的思乡悲情。③“小桥流水人家”,孤立的看,似少忧悲情调,但其景象为弱小型(不是壮观的大桥、奔腾的江河),又在这惆怅图景的氛围中,所以也给人孤独、寂寞的感觉。又,“小桥流水人家”的团聚、温馨景象正反衬出羁旅游子的漂泊、思乡之愁。比起刘禹锡来,毛泽东便是自觉地和秋愁唱反调。但是,面对秋天的景象,面对秋天的传统母题,毛泽东调动起来的感兴,和刘禹锡、范仲淹、马致远大不相同。重阳季节在他内心激发起来的不但没有忧愁,相反是一派革命乐观主义的豪情。同样是战地的菊花,在陶渊明流传下来的传统中是文人的高洁娴雅,而在毛泽东那里,则是因为战事而特别芬芳。正是因为这样,毛泽东觉得,虽然是秋天,但这样的秋天比春天更美好:“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2、布置作业:

① 背诵全诗

② 回忆或查找几首写秋的古诗词。

第三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精品教案)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的】

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

1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2、启发式导读。

按诗词阅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过程为:读释——串解——赏析——悟旨,期间,利用课文注解和教学幻灯片材料作为辅助手段,师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人少年多立志”,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对50位名人作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均是其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了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让我们通过学习,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推动我们早立志,早成才。

毛泽东诗词,我们在初中里已学过《七律·长征》、《沁园春·雪》。

二、解题和背景介绍:

1911年,毛泽东18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3年。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主题曲)。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到1925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韶山经长沙赴广州接办 1

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水陆洲、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追述往事,写下了这首词。

三、全诗导读

上阕导读:

第一层(第一个整句)

【读释】

1、寒秋:深秋。2湘江北去:湘江,源出于广西灵山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汇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为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串解】

提问:本整句为了填词的需要,变动了词序。据词义,其正确的词序应怎样?明确: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深秋时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只见)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赏析】

提问:从上阕看,这个整句的作用有哪几条?

明确:其一,点明时令;其二,交代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其三,引出作者;其四,作出铺垫(A、为下文描写“湘江秋色图”作铺垫;B、为下文“万类„„”的哲理作铺垫)。短短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还要注意:“独立”、“寒秋”二词的巧妙: “独”字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应,说明作者形独而心不独。“寒秋”,秋深有寒意,因为深秋,所以枫叶才会“红遍”;因为深秋,江水才有“碧透”之状;因为深秋,才觉“长空”,才能赏雄鹰搏击。可见,这些匠心独运的字词,要从宏观来把握,方悟其妙。“独立寒秋”,表面是切合时令特点和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是“反弹琵琶”,“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第二层(第二、三个整句)

【读释】

1、万山红遍:万山,指湘江两岸岳麓山和附近的许多山峰。红遍:红尽之意。

2、漫江碧透:漫江,满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字来写它,可谓恰到好处。碧,极言江水之清;碧透,即江水碧绿之极;透,同“遍”意相近,程度副词。(一说:“透”,言水清。)

3、百舸争流:舸,大船;百舸,许多船。争流,争着行驶。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宇宙成物;霜天,秋天;竞,竞相,争。

【串解】

远望许多的山上,重重叠叠的枫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般;近看碧绿至极的湘江上,无数的船只在争着行驶。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鱼儿在清澄的江水里自由轻快地游动,宇宙间的万物,都在这深秋的时节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赏析】

提问: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是如何描绘出一幅“湘江秋色图”的?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

1典型各作为一个点,再用万类概括面。

2不同色彩:“红遍”、“碧透”;不同形态:“层林”、“漫江”、“争流”、“击”、“翔”等,描写湘江秋色多姿多彩的画面,构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哲理图画。此段描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遍”写枫色之广,“层”写枫林之茂,“染”写树色之浓,“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湘水之清,“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鱼儿之乐。锤炼精妙,令人拍案叫绝。(古诗词的欣赏,捕捉关键性的词语作分析,是一种重要方法,其技艺往往体现在用词上,而用词的技巧又往往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锤炼上。)

远望——万山红遍(高)[群山]

近看——漫江碧透(低)[江水]

仰视——鹰击长空(高)[长空]

俯视——鱼翔浅底(低)[水面]

动作之劲——“争”“击”“翔”

色彩之浓——“红遍”“碧透”

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算

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

类别之齐——动物、植物、人物、环境

[扩展]由实而虚,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眼前自然景物到所有自然景物

由自然景物到自然界的主宰——人

这是感情的升华,物我同一,诗情与哲理同一。

第三层(第四个整句)

【读释】

1、怅寥廓:怅,感慨;寥廓,宇宙的广阔。大千世界。

2、苍茫大地:苍茫,旷远迷茫。

3、谁主沉浮:主,主宰;沉浮,事物的升沉,消长,兴衰。

【串解】

面对这勃勃生机的一派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深悟“问„„浮”句的含义。这大自然的盛衰荣枯该由谁主宰,这世界,这国家的命运该由谁来掌握?透过这一非同寻常的询问,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虽问而不答,但答案可悟,下阕结尾,予以呼应,显章法之谨严。

【悟旨】

“主沉浮”是诗人及其同伴的远大理想,是诗人革命一生的主线,年轻时确立的这一理想,成为一生的奋斗目标。这也是词意升华的表现。过渡语:上阕写“今日之游”,描眼前之景,提出“谁主沉浮”之问;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之峥嵘,回答“谁主沉浮”之问。

诗人是在思考谁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这个问题中转到回忆往事的。

下阕导读:

第一层(第五、六两个整句)

【读释】

1、携来百侣曾游:携,同;来,助词,无意,又如:“归去来兮辞”;侣,革命战友,百侣,很多伴侣。

2、峥嵘:原指山势高峻,词中指不平凡。

【串解】回忆过去,曾经与许多战友在这里浏览聚会,度过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赏析】从上阕的“独”游,联想到过去的“百侣曾游”,前后呼应,过渡自然,别具深义。“峥嵘岁月”引起下文的忆述。

第二层(第七、八句)

【读释】

1、恰:正当。

2、风华正茂:茂,盛也;风采才华正盛。

3、书生:同学。

4、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当;遒,强劲有力。

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江山,国家天下大事;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6、粪土: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粪土,视„„为粪土。万户侯,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串解】那时,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斗志旺盛,经常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一般。

【赏析】 一个恰字领起,像上阕的被领起部分一样,用铺陈的手法,使诗句连贯而下,非常有气势,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推向一个高潮,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读着这几句,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在岳麓山上,湘江水旁,慷慨激昂,陈述志向的情景。这种气势多么豪迈,这种气势多么磅礴!

【悟旨】忆往昔,意在话今朝,诗人铺陈昔日情景,意在用艺术的形象,回答上阕的“谁主沉浮”。

第三层(第九句)

【读释】

1、中流击水:中流,江心水深处;击水,游泳。作者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之句。

2、遏:阻止。

【串解】还记得么?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飞速前进的船只。

【赏析】用询问,引出诗人及战友们当年搏击波浪的画面,使词的收尾谊迈有力,富有气势,整首词昂扬激越的风格在结尾处越发充分表现。寓意深刻,含蓄隽永。一“击”一“遏”,其实力至强,其神至壮,刻划出主人的激昂情态和英武精神。

【悟旨】诗人收篇句的寓意,在回答上阕的询问:“到中流击水”的英豪就是“主沉浮”的新生力量。“到中流击水”实际上喻示他们必将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小结:

1、主题思想: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作者及其战友们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2、写作特点:

(1)用词精当,写景传神。

(2)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3)前后呼应,布局严谨。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词。

第四篇: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教案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教案

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中学于红霞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

1、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

2、鉴赏词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

1、理解毛泽东,真正领会词人博大的胸襟以及鉴赏词的方法。

教学设想:

¨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气氛和词人博大的胸怀。

¨

2、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词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方法:

¨朗诵法、点拨、讨论、合作探究、讲析相互结合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二、简绍词的有关知识 :(学生介绍,师补)

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

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词的分类: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三、介绍写作背景:(生介绍)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指导朗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uò)遒(qiú)遏(â)

五、教师读词的上阙:

1、词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2、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⑴ 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⑵ 教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

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3)描绘了一幅这样的图景?

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4)用散文化语言描述画面:(生)

3、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⑴ 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中间七句。

⑵ 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⑶ 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 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

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

8、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9、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⑴ 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教师小结: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

明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三、阅读铺叙

1、导入 :“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2、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

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3、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4、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2、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3、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4、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阅读煞尾:(后3句)全班齐读:

手法:情中显志

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师:用散文化语言描述?

师:主要内容: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

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总结:

这首词上阕写景,用精当、形象的词语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景色,以设问结尾,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结尾仍用设问句,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祖国的命运和革命未来应该由博大胸怀、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来主宰。作业[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这首词,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

文。

(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上阕 雄奇壮观之景 以写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 刚健有力之行 借叙事传人物之神

第五篇:《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朗诵

听朗诵

学生自由朗诵

推荐学生朗诵

老师给些朗读建议

五、上阕分析

提问:给上阕分层,每层讲的什么?

明确:

第一层: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活动

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

请学生体会“独立”一词的表现力。

“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第二层:

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看”统领,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领字”的常识:领字又叫“一字逗”。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

提问:毛泽东看到哪些景物?

林江舸鹰鱼万类

这些景物有没有共同特点,请用一两个词来形容。

视觉上的开阔,心灵上的跳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里,我们就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了,秋天在众多文人墨客眼里,是“悲”的代名词,在我国古典诗词里,古人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如“自古逢秋多寂寥”“万里悲秋常客”“秋风秋雨愁煞人”,而毛泽东笔下的秋天为何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闹?

毛泽东具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这首词中的秋天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这些景物是带上毛泽东主观情感的意象。

这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湘江秋景图不仅与毛泽东的激昂情怀与乐观精神息息相关,也离不开诗人自己深厚的炼字功底。我们再来具体赏析一下。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拟人手法。

漫江碧透:江水的清澈

百舸争流:拟人手法

鹰击长空:显示出雄鹰的展翅奋飞、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飞)

鱼翔浅底: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游)

万类霜天竞自由:拟人手法。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都)

小结:这幅秋景图,选景典型、色彩绚丽、视角多样(上下、远近)、第三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提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的仰天发问,可以看出毛泽东具有怎样的情怀?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总结上阕,朗读。

六、下阕分析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提问: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投影显示史诗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提问:赏析重点字词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中流击水”的典故:《晋书 祖狄传》:祖狄中流击楫而誓曰:“祖狄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名词。在这里表现了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总结: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七、总结全词。

该词上阕重在写景,描绘了一幅生机蓬勃的寒秋图。下阕重在回忆,展现出一群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无论是写景还是回忆,都穿插着作者复杂的情感在里面。有热爱壮丽河山的欣喜之情,有面对黑暗中国的愤怒之情,有面对峥嵘岁月的激情,有立志改造旧世界的豪情。这些情感之间的联系是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在这首词中,毛泽东始终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和昂扬的斗志。

八、拓展阅读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思考:上阕作者借战地黄花表现了战斗者怎样的心情?

豪迈、喜悦的心情。

下阕中为什么说秋光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作者实际赞美什么?

因为秋光虽不及春光和煦、温情,但秋光自有一份豪迈、博大、强劲的伟力。赞美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cn/beik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1344

下载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词二首》教案参考.doc

    高一语文《毛泽东词二首》教案参考 课前准备好教案,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高一语文《毛泽东词二首》教案参考吧。 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初......

    采桑子重阳教案(原创)

    重庆育才中学校游华国 采桑子重阳教案 一、检查背诵: 分小组检查背诵 二、看一道高考题:(口头回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

    《采桑子·重阳》教案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铁佛中学 黄琨灵 一、背景: 1929年6月22日在闽(福建)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因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二十三 毛泽东词二首 2

    二十三 毛泽东词二首 1、《沁园春 雪》写作背景 2、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4、“望”中望见哪些景物?写景的有......

    沁园春长沙教案2

    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沁园春长沙》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 2014-05-07 → 手手机用户请点此切换到大字体页面 一、教材......

    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词二首沁 园 春① 长 沙(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②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③; 漫江④碧透,百舸⑤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⑥,万类霜天竞自由⑦。怅⑧寥廓⑨,问苍茫⑩......

    毛泽东词二首范文合集

    《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交流,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水平3.情感态度与......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1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1.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幸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