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教案参考.doc

时间:2019-05-12 23:1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词二首》教案参考.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词二首》教案参考.doc》。

第一篇:《毛泽东词二首》教案参考.doc

高一语文《毛泽东词二首》教案参考

课前准备好教案,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高一语文《毛泽东词二首》教案参考吧。

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以语言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

教学难点:

上下阙的景、情、志如何和谐地统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沁园春·雪》的内容,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朗读。师问:你今天重读这首词感受如何,以一句话表述。

二 整体感知

1.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

板书:诵读、领会;品味、鉴赏

1. 诵读

生自读、生齐读,大家对某生的朗读作评析,看该如何准确把握节奏和感情。

老师范读或朗读较好的学生范读。

2.视教师和学生情况,可采用就本词的内容、写法或理解有困难之处质疑,根据质疑,迅速梳理,组织学生讨论作答。或直接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直接组织学生学习。

①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语序往往倒装,而且常省略一些成分,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把诗意组合起来。看看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怎样调整就更顺畅一些,请具体表述出来。(深秋时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

② “看”这一领字,一直控制到哪里?这几句视角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特色何在?(远眺,近观,仰视,俯察;先勾勒出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然后染色“尽染”“碧透”色彩鲜艳丰富美丽,最后赋予动态“击”“翔”“竞”„„)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作者笔下的秋景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③ 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笔下秋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立益,同时也与作者的身份、性格、胸襟、气度、经历关系密切。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④ 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宇宙万物给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面对此景,诗人不由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自然联想到人类社会。形象地写出了词人关注国家命运,写出了词人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

⑤ 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怎样回答的?(小组讨论明确)

(“携来”两句,写出就在这橘子洲头,词人曾与许多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自然从上阙的旧地独自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恰”统领中间7句,形象地概括出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结,形象含蓄的回答了“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蕴含着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出主宰沉浮的凌云壮志。)

⑥ 联系“时代背景资料”,突破难点,体会本词景、情、志如何和谐统一的。

齐声诵读全词。

所谓“意”是指诗人(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所谓“象”是指所写的客观物象(创作客体)。诗歌的意象就是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的融合。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目标: 诵读、领会;

上阙:

品味、鉴赏

秋景 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写景提出“谁主沉浮”

意象 下阙:

“意” 诗人的思想感情

抒情 意气风发、激昂慷慨

“象” 所写的客观物象

设问回答“谁主沉浮”

教案点评:

以语言为依托,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出这些词语的丰富含义。体会上下阙的景、情、志的和谐地统一。

探究活动

学生自愿结组(3~4人)从中学《语文读本》第三册中选取自己喜欢的现当代诗歌中的一首,集体备课,然后将讨论内容展示给同学们。形式各组自定。

第二篇: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词二首

沁 园 春①

长 沙(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②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③;

漫江④碧透,百舸⑤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⑥,万类霜天竞自由⑦。怅⑧寥廓⑨,问苍茫⑩大地,谁主11沉浮12?

携来百侣13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15;书生意气,挥斥方遒16。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集》。②【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湘江中。③【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④【漫江】满江。⑤【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的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地飞,这里形容鱼游的轻快自由。⑦【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天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⑧【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⑨【寥廓】指宇宙的广阔。⑩【苍茫】旷远迷茫。11【主】主宰。12.【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这里是盛衰。13.【百侣】很多的伴侣,这里指同学。14.【峥嵘岁月稠】不寻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不平凡、不寻常。稠,多。15.【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16.【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1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这里是评论的意思。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18.【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的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为他们服劳役。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19.【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20.【击水】指游泳。21.【遏】阻止。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①【黄花】菊花。菊花秋开,秋令在金,故以黄色为正,因称黄花。②【秋风劲】秋风强劲有力。③【江天】江和天,指江河上的广阔空间。④【万里霜】形容秋色无限。

第三篇: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交流,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水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的伟人胸襟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魅力 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胸襟和豪情壮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沁园春·长沙》

由初中已学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导入,初步感受诗人大气磅礴的伟人气象

二、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在这里他度过了13年的火热生活特别是1913—1918年在师范读书的5年间,他常常邀集众同伴到橘子洲头一带畅游而隔江相望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也是他们闲暇的好去处1923年他前往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全国革命形势高涨,2月他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在他的领导下韶山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这引起了当地土豪恶霸的极度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 长沙》 2.朗读诗歌,看看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体会作品的感情基调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忆事豪放、昂扬、奋发

三、鉴赏分析

(一)读上阕,思考下列问题 1.开头三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环境、人物,“独立”一词统领立看、立忆、立思的全篇结构 2.诗人在橘子洲头“看”到哪些景物?诗人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 明确:诗人看到了“万山(红)”、“层林(染)”、“漫江(碧)”、“百舸(争)”、“鹰(击)”、“鱼(翔)”等景物由远到近,由上到下,描绘出一幅湘江秋景图 3.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些景物具有“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特点,体现出诗人“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

4.写景诗句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什么联系?

明确:面对如此充满生机的秋景,诗人景中寓情,情中显志而这一问恰恰体现出诗人“豪放、昂扬、奋发”的伟人情怀

(二)读下阕,思考下列问题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的作用

2.从诗人回忆的往事中,你觉得这些“同学”是怎样的人?

明确:年青有才、奔放热情、关心国家、敢于斗争、藐视权贵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深意? 明确:问“百侣”、“同学”“击水”表面写水涨浪高之时作者与同学战友在湘江中流搏击风浪,兴致高昂;虚指革命的决心和斗志

4.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如何回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下阕通过回忆百侣、同学的往事,回答了“谁主沉浮” 这一问题指出只有像百侣、同学这样年青有才、奔放热情、关心国家、敢于斗争、藐视权贵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者,才能真正主宰国家、社会的前途和命运表现了诗人的革命乐观情怀和豪迈气

第2课时

一、进入新课《忆秦娥·娄山关》

二、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 年1 月 15 至 17 日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从此红军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 1 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准备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之后红军两渡赤水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凭险固守娄山关红军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经过反复争夺,终于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由此可见,娄山关之战包括了 25 日夺取娄山关和 26 日坚守娄山关两个战斗阶段

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凝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的场面,通过如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象征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2.朗读诗歌,体会作品的感情基调 明确:上阕悲凉沉郁,下阕雄劲豪放

三、鉴赏分析

(一)读上阕,思考下列问题

1.上阕描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用四个字来概括上阕的内容

明确:上阕可以用“霜晨行军”四个字来概括交代了时间(残月天边的拂晓时刻),环境(西风凛冽、天空辽阔),景物(西风、霜晨、残月、雁叫、马蹄声和喇叭声)从这些景物可以看出行军环境的艰苦,营造了一个悲凉沉郁的氛围上阕写景,景中含情 2.上阕写法上的一大特点是什么? 明确:以景写人、以动写静

上阕所见所闻构成一个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美丽而带几分悲壮的如画境界这个境界显示了:天气的寒冷、环境的艰苦、任务的急迫、气氛的紧张、心情的压抑整个上阕没有一字说到人,但以景写人,写了人的活动,写了人所听见的各种声响,既显得句句有人在,又创造了一种肃穆的行军气氛这是一种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托无声的手法不仅写了战地行军的肃穆,而且写出了红军慷慨赴敌的英雄气概和坚毅沉着的革命风度,同时也为下阕预蓄了气势与毛泽东诗词一向气魄宏大、豪放雄奇、昂扬乐观的风格不同,这首词上阕的意象十分苍凉凝重,透露了作者的沉郁心情

(二)读下阕,思考下列问题

1.下阕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明确:过娄山关的所见所感有对娄山关这个自然险阻的藐视,有对敌人的鄙视,也有不怕流血牺牲的豪情下阕抒情,但情中有景 2.体会一下诗人的情感气势如何? 明确:雄劲豪放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写攻克娄山关之后的军事行动,词人巧妙地略去了中间的战斗过程,而接着写胜利后越过娄山关的情景这首《忆秦娥》也是在心情沉郁的情况下写成,虽然悲凉,但颇为豪壮上阕意象苍凉凝重,下阕则变为雄劲豪壮的调子,这表现了诗人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和跨越一切艰难险阻的雄放胸襟,歌颂了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又预示了革命前途是无限光明、无限广阔的,但前进的道路艰难曲折,还需经历无数的流血牺牲

第四篇:1毛泽东词二首 说课稿

《毛泽东词二首》说课

《毛泽东词二首》一课所选诗词为《沁园春·长沙》和《采桑子·重阳》。

《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深秋,是毛泽东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中心广州时所写的。当时国内外发生许多重大事件,影响着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在那峥嵘的岁月里,毛泽东同志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正值青春少年,才华横溢,意气风发。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面对大好河山的沉沦,毛泽东同志吟唱出了这首激浊扬清之歌。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同志的闽西苏家坡时所写,这首词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了大好的秋光,展示出作者极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革命精神。

本课的鉴赏重点是:

理解词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主旨和意味。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毛主席的两首词在意象的选择上很有特点,如《沁园春

长沙》的上片运用了山、鹰、江、鱼等意象,表现了词人宽广的胸怀和深沉的思绪。鉴于此,本教案将“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景的特点”和“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主席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作为重点,并把“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及“准确把握《采桑子

重阳》的情感基调”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学习诗歌,首要的在于营造一个能使学生走入诗境的氛围。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本教案不仅设计了引人入胜的导语,而且在“整体感知”这一教学过程之初播放《长征组歌》中“过草地”的音乐,让音乐把学生引入往昔的岁月,并联还制作了CAI课件:“独立寒秋”图,并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使学生能在动态画面中领略一代风流人物的博大胸怀。另外,针对诗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特点,在诗词赏析的教学过程中,还十分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例如,“层林尽染”的“染”,“怅寥廓”的“怅”。因为这些词语不但能显示全文思路,而且能展示诗词积极向上的意境和词人早年的博大情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教学是绝对离不开诵读的,“语言品读法”是贯穿于教学全程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词、品诗词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本教案中形成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能力,进而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品味意象,进一步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沁园春•长沙》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2.准确把握《采桑子•重阳》的情感基调。●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2.点拨法。如《沁园春•长沙》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3.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境”“意”上的比较。

●教具准备

《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音乐磁带;多媒体投影;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沁园春•长沙》,指导学生诵读全词,抓关键词理清脉络;分析体会上片的两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来有才学、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临送目,凭高揽胜,必生万端感慨。日月的变迁,家园的忧患,人生的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端。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以显英雄气概。杜甫吟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叹时运不济。这样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更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宏令吟赏者叹为观止。

二、解题

出示多媒体投影(或资料卡片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资料卡片:

1.写作背景: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2.沁园春:词牌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它原本是配合燕乐(兴起于隋唐,由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融合而成,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燕,同“宴”,因常用于会,故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为了说明词作的主题或内容.有时作者在词牌下自拟标题或加写小序)。毛泽东同志的词,皆属后者。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让我们充满激情地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大的崇高心灵。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播放《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音乐,教师随之朗诵全词。

(2)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道、遏。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教师作诵读提示。

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控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5)学生齐读,老师指正不足之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提问: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l:看到了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学生2:眼前的景物使词人感慨万千,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可得知: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同学们不妨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1)学生朗读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2)让学生将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像把诗意串合起来。这三句词的大意是: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教师展示CAI课件:“独立寒秋”图,让学生根据画面再作一次较为形象而有诗意的描述。

明确:在一个深秋的季节里,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的无尽遐思„„

(4)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学生思考后,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像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1)学习诵读“看”字所控的7句。

(2)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见板书)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解说:“看”的视角变换学生不难看出,可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自己设计板书。这样可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

(3)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将词中文字通过想像在脑海里形成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比照教师制作的CAI课件。

明确(借鉴例子):远山层峦叠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疾驶;雄鹰敏捷矫健,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雨果说:“想像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黑格尔说:“想像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学习诗词,更应重视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培养)

(4)出示投影: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在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心摇其精。而沉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节选自欧阳修《秋声赋》)

提问:同为写秋景,词人同欧阳修在作品中各自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后,明确:古来文人骚客描写秋景,总有“悲秋”情绪,欧阳修便属此类。在《秋声赋》中,以秋声为发端,描绘暮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抒写作者对于因人事忧劳,形神日渐衰老的悲感,流露出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而词人却通过绚烂而充满生机秋景的描写,流露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战争过的故土和祖国山河的挚爱。

(5)提问:诗词讲究炼字,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前人评为“卓绝千古”。《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试作简要说明。

明确:如①“染”字,活画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②“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③“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④“翔”字用得也相当精妙。“漫江碧透”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湘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出一种新的审美想像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翔”字不仅仅是用词的生动,更是一种意境的拓展。

3.品读上片后三句。学生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解说:此问题学生回答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点拨:1925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形势下,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4.品读词的上片,然后背诵全词。

五、课堂小结

秋天,万物凋零的季节。纤弱的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也。而词人毛泽东在此却一洗古代“伤秋”之士的那种哀伤叹息的悲酸之态,以生动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一个新的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熟背全词。

2.将上片的内容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毛泽东词二首(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指定2~3名学生背诵或全班集体背诵)

二、提问

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忆”和“记”二字。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2)学生思考:“峥嵘岁月稠”说明了什么?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如何来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可用历史事实来佐证)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青春年少;热情澎湃,坚忍不拔,才华出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写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他们激昂慷慨,奋笔疾书,为着革命理想,讥时弊、褒先进,评论国事,宣传真理,向军阀官僚、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如: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解说:回答问题时,可先让学生回顾历史课本中学过的知识,然后教师再补充一点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但不要搞一一照应)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然后想像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学生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3.师生一起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然后教师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片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后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词的下片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4.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本词后的感受,然后抽查2~3名同学发言。

(解说:相互交流给了学生展露自己的机会,发言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学到了胸怀天下,心系人民的高尚情操也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5.学生慢速朗读全词,细心品味。

6.教师总结

我国古典诗词很讲究情和景的交融。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同学们思索:“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学生思考并交流后,教师总结:词的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包蕴着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一“忆”字直贯以下七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至此,词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气势恢宏的佳作!

四、组织学生探究阅读

1.探究课题:如何理解“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粪土当年”的结构及含义?

学生讨论后,可能有如下观点。观点一:“粪土”属并列关系的一个词。一般注文说“粪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即“视„„为粪土”。“粪土当年万户侯”即为把“当年万户侯”视作“粪土”,表现了“同学少年”对“万户侯”的鄙夷之情。观点二:“粪土”属支配关系的动词短语。“粪土”句要紧扣上句“激扬文字”讲。激浊扬清的文字(文章)写些什么内容呢?当时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官僚,即“粪土当年万户侯”。因而“粪土”不是粪便和秽土,“粪”在此作动词讲。《荀子•强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说,堂上还没有扫除,则不暇看到郊野之草是有还是无。毛词中的“粪土”当是扫除秽土之意。“粪土当年万户侯”是说,要像扫除脏秽泥土那样对待“万户侯”们。这是修辞上比喻和语法上省略(指“对待”)的综合运用。“粪”在句中是个重点动词。这样解释,“粪土”句不仅包括看法,还充分表现了革命青年的动作和行为。这样讲,才能更好地反映当时“打倒军阀官僚”的口号和历史时代背景。

2.探究课题:《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境”“意”上各有何不同?

明确:(1)“境”异:《雪》描绘的是一幅辽阔壮丽的冰雪景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了北国风光的特征;《长沙》写的是南方,湘江、秋山、天空„„前者境界开阔。(2)“意”异:《雪》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长沙》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显然,前者气势宏大。

五、引导学生自读《采桑子•重阳》

1.解题

重阳,节令名,阴历九月九日,又叫重九,因九为阳数,故名重阳。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当时毛泽东正在闽西。《重阳》一词描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诗人借景抒情,表现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并从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自然观或宇宙观作了形象的揭示。

2.师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人生易老天难老”有怎样的哲理意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正因为“人生易老”,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伟大的革命事业。在此,体现了诗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情绪是奋发昂扬的。

(2)为什么诗人说“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词中的“黄花”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3)试谈“一年一度秋风劲”中“劲”字的表达效果。明确:“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

六、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词的下片,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联想和想像,描绘一幅同学少年群体活动的场面。

2.秋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秋风吹黄的。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秋气染红的。墨菊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请以《我心中的秋色》为题写一精短散文。

● 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园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漫江碧透

湘江秋景图

百舸争流

仰视:鹰击长空 沙

俯瞰:鱼翔浅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峥嵘岁月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第五篇:《毛泽东词二首》知识链接(推荐)

《毛泽东词二首》知识链接

一、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忆秦娥:是一种双调小令,上下片各三仄韵,一叠韵,其词调特征是,句子短促,又多押入声韵,因而音调急促,气势苍劲,中间三字的叠韵句必须重叠前句末尾三字,紧承其前密接其后,使结构显得更为紧凑。

《忆秦娥》又有《秦楼月》等异称,且有多种异体,毛泽东所填的这首词是常格,在音调上完全合谱。《忆秦娥》词,相传始自唐代大诗人李白,该词曾被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推为“纯以气象胜”的千中数一的神品,尤其是词结尾“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更被认为“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该词写的是闺中少妇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这就为该词牌定下了调子,此后所作该词,大体不离怀人窠臼,或为春闺少妇怀人念远,如宋范成大《秦楼月》其一“楼阴缺,栏杆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或为作者自己怀念情人,如元代著名画家王蒙之同名词作:“花如雪,东风夜扫苏堤月,苏堤月,香销南园,几回圆缺 ? 钱塘江上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 ? 谁攀折 ? 西陵渡口,古今离别。”这些词大都写得比较柔弱纤细,只有李白那首确实写得悲壮而富人生悲剧意味,但与毛泽东这首相比,李词不脱伤离念远俗套,境界、内涵均也有所不及,即使结尾八字,也有衰飒之感,远不如“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之豪壮。毛泽东同志为这一词牌注入了新的内涵,新的气象。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二、关于《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雁”和“月”

雁和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原型意象。雁是一种候鸟,秋向南来,春往北去。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雁的记录,《礼记·婚礼》中即有“婿执雁人”的记载,雁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也很早,《诗经》中已有“雍雍雁鸣,旭日始上”的诗句。但雁成为原型意象却与苏武有关。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长达 19 年,宁死不屈,不堕志节,手持节旌,北海牧羊,即使啮毡饮雪也心向汉朝,不改初衷。后来汉使向匈奴要人,匈奴王诡称苏武已死,汉使于是托言汉武帝已在上林苑中得雁足传书,匈奴王只好交出苏武,从而使苏武在有生之年能够再回汉朝。此后,雁就作为原型意象进入文学作品中,包含两种含意:一是比喻信函,常言所说的“鸿雁传书”或“雁足传书”来源于此,唐沈如筠(闺怨》诗“雁尽书难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即是从反面用典;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每当江南木落草衰之际,月白风清之夜,随时可以看到一列列排成“人”字的雁阵,自北向南飞行,偶尔还可以听到雍雍的雁鸣,此时此景,使诗人们的心潮激荡,写出了一首又一首闻雁思乡的佳作,唐韦应物有《闻雁》诗:“故园渺何处 ? 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夜斋闻雁来”,宋严羽也有《闻雁》:“远客惊秋雁,高楼复异乡”。而“月”,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简 1 直就是故乡和团圆的代名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

三、《沁园春·长沙》赏析(向明)

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片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

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2 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

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有删节)

四、多角度解读《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表现了出色的才华。诗人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杰出的诗作。《沁园春·长沙》便是其典范之作,有着丰厚的审美内涵。本文力图从多角度解读这首词。

一、这首词透露了毛泽东冠绝古今的气魄。毛泽东本诗中的写景,富有吞吐今古的气魄。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翱翔水中,上下皆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之气魄。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染、碧皆作动态,且用“万”、“遍”、“尽”一类表现极致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透露了冠绝古今的气魄。全词有曹孟德《观沧海》之豪雄,而无曹孟德之苍凉,有李白傲视群伦的气魄,而无其玩世不恭之洒脱,可以说是卓绝古今!

二、这首词中对秋的歌颂独步古今。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但毛泽东的这首词,却是一曲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尽展了秋的美丽!当然,面对“寥廓”的秋天,诗人也有一丝的惆怅——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但是,从全词来看,3 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怀,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力量!

三、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对着茫茫苍天,一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读出了千年的沉重、千年的孤独。毛泽东在这首词中,面对大地,也发出了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这里,我们读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但在这惆怅过后,更多的是主宰天地的豪情!与屈原的无奈和感伤,有天地之别!

四、这首词的数词,富于力学的美感。在这首词中,诗人几次用了“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万山”突出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用万、千、百等数词营造一种豪放、开阔的氛围,已成为其惯用的手法。

五、这首词的写天写地,营造了一种相当壮阔的氛围。天下之高,无非天也,天下之大,无非地也,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了天:“万类霜天尽自由”,写到了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两字之用,给我们描摹了极为壮阔的意境,使整首词的意境变得无比的壮美!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写天写地实属常见,功能非同一般!

六、毛泽东喜欢水,在这首词中有充分的体现!毛泽东的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名字的“泽”字,即有水字。他喜欢游泳,70多岁了还畅游长江;年轻时喜欢雨中跑步锻炼;在诗词中,也喜欢写水!古人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凡智慧的人,都喜欢水吧。伟人贤人很多与水有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关云长水淹七军;韩愈水边祭鳄鱼,等等,无不与水有关。水,给人无边的美感,它可以是壮阔的、净澈的、明丽的、苍茫的,也可以是浩淼的、寂寥的、无靠的„„,总之,水,给人很大的审美弹性!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提到了水,多次提到江,提到了与水有关的鱼、舸等,给人一种很阔大美好的意境,给人无边的遐想„„

七、毛泽东诗词,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为帝为王者,必有过人之气魄。黄巢写道:“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那种对大自然生灵的呼风唤雨的指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帝王气象。毛泽东不是封建帝王,但他被老百姓称为“万岁”,虽无帝王之实,却有帝王之尊。在这首词中,诗人问天问地,与同学们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又远非凡夫俗子所能道也!确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

八、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这首词中,诗人对动词的使用,是十分成功的。“立”、“去”、“看”、“染”、“流”、“击”、“翔”、“竞”、“问”等等动词的使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击”、“翔”、“竞”等动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翔”字一用,意境尽出,写尽了鱼在水中之空灵、自由、悠闲,写尽了在其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九、这首词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成功!“寒秋”之寒,写出了秋之寂寥、冷瑟。“万山红遍”之“红”,勾勒出了满山的秋色!“苍茫”两字,写出了大地之大、浩大无边,也写出了世界的广阔、宇宙的广袤、情势的复杂、心事的重重!这首词对形容词的使用,十分成功!

十、这首词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寒秋、湘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等意象,都十分鲜明突出,给人难忘的印象,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主席在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中提到的,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内涵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因此,多元视觉解读这首词,有助于我们对它的了解。这种工作,应该是有意义的!

五、《忆秦娥·娄山关》解读

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思想深远,气象壮阔,意境雄浑。

上片写向娄山关进军途中的情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云贵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环境。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悲壮、苍凉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季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视觉、听觉,引人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霜晨月”重复上句,固然是词牌格律的要求,但这重复却承上启下,恰到好处地又一次强调了行军的艰苦,从而引出下文对红军战士戴月履霜、兼程前进之状的侧笔描写:战马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前进,蹄声细碎杂乱;军号声为凛冽的西风所切割和撕裂,断断续续,慷慨悲壮。那细碎清脆的马蹄声和断续呜咽的喇叭声交织一起,一阵阵,一声声,远远近近,汇合成进军的号角,沉郁地回响在霜重寒凝、肃杀冷落的景中,生发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格调,于是红军刚毅沉着的军容、慷慨壮烈的意志就立即浮现在读者的面前,动人心魄。

下片抒写红军跨越娄上关后的豪情以及迎接新征程之艰辛的精神准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换头一笔宕开,不写抢关夺隘的战斗过程,笔锋直插到跨越雄关之后。二句以议论入手,遒劲有力。娄山关雄伟险峻,虽不如李白《蜀道难》所说的“难于上青天”,却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今却被英勇的红军所征服了,还说娄山关象铁一样的坚固呢?实际上当时的娄山关,周围险峰如剑陡立,高耸入云,中间是十步九弯的山路;又有贵州军阀重兵把守。可是,我们的红军战士根本未将其放在眼里,迈开大步不就踏过了么?“从头越”三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关的战绩,而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强信念。此外,“从头越”还包含着遵义会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

论气象与意境,毛泽东此词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亦阔大沉雄,亦有苍凉之气。但这苍凉之中,却又透露出昂扬豪迈的斗争精神与英雄气概。昂扬豪迈与冷峻沉重相交融,遂使这两句包含悲壮美,极富感染力,读之使人感到一种哀兵必胜的壮烈情怀。

下载《毛泽东词二首》教案参考.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词二首》教案参考.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十三 毛泽东词二首 2

    二十三 毛泽东词二首 1、《沁园春 雪》写作背景 2、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4、“望”中望见哪些景物?写景的有......

    词二首教案

    《词二首》教案总第()课时 主备人:仇丽娟 教学目标:1.诵读词,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2.学会品析鉴赏诗词,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 3.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

    毛泽东词二首(卜算子咏梅(五篇范文)

    毛泽东词二首(卜算子·咏梅 沁园春·雪) 【单元学习目标】 1.欣赏并背诵名家诗词,感受诗歌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品味诗歌凝练、生......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1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1.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幸福生......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1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教案1 作者: 加入日期:06-09-01 《毛泽东词二首》 安徽省宣城中学 潘高峰 【设计思想】 《沁园春·雪》:这首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2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2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两首词都含有深刻的寓意,语言精练优美,但由于创作的时代不同,词的风格也有较大的差异,教学中可采......

    《苏轼词二首》教案

    《苏轼词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教育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风。 2、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诗词的意境。 3、比较阅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柳永词二首教案

    《柳永词二首》教学过程一 梁艳玲 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常识,了解作者经历,作家作品。 2.解决字音诵读字形识记问题,粗略疏通文意。 3.从抒情方式中直接抒情的角度初步了解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