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词两首》教案
《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教案1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探究这两首词是如何做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词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
1.体会¨《沁园春·长沙》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诗人豪迈的情感的。2.分析《忆秦娥·娄山关》是如何做到以景传情、景情并茂的。教学难点
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蒙情礴看重,战地的黄花。”你知道这首诗里所写的诗人是谁吗?(毛泽东!)
赏鉴诗词的方法
1、诵读领会,感知内容
2、知人论世,体味意境
3、运用联想,借助想象
4、品味语言,分析技巧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的分类: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写作背景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革命形势日趋高涨,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 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
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
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读准字音
沁园春:
橘子洲:
百舸:
怅寥廓:
苍茫:
携来: 百侣:
峥嵘:
稠:
挥斥方遒:
遏: 朗诵
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节奏并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请大家推荐一位班上朗读能力最强的同学为我们现场倾情表演。
理解字词,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人手,理清思路。请同学们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立、看、怅、问、携、(写景述怀)忆、记。(言事抒情)小
结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谁主沉浮?——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全词主旨 《沁园春 长沙》一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写法分析 情与景的交融
壮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象征)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豪情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象征)波澜壮阔的革命潮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象征)争取自由的革命理想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象征)勇往直前的革命斗志 语言赏析
1、妙字生辉,极富表现力。
例(1)、一“立”一“看”,一“怅”一“问”,一“忆”一“记”,互相联缀,环环相扣,上下贯通,前后呼应,起承转合,异常自然。
2、映衬对照,形象鲜明。万山红遍-漫江碧透——颜色的对比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动作的对照 同学少年-万户侯——明比
万类霜天竞自由-人民被压迫(未点明)——暗比
拓展引申
2、比较阅读:《沁园春 长沙》与《天净沙
秋思》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 •都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佳作。
•《沁园春 长沙》 形象——物大、量多,色彩绚丽;写景顺序——由远而近,由静而动,由仰视到俯视;思想感情——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热爱自然,寄托了革命豪情;
•《天净沙 秋思》 形象——物小、量少、色彩黯淡;写景顺序——由近及远,侧重静态;思想感情——清冷凄凉、孤独无依,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自选词中一景,发挥想像,画一幅写意图。•
3、收集毛泽东的诗词,诵读体会。《忆秦娥·娄山关》 背景资料 朗读全词,疏通文意 内容解读
1、上片中,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几个意象)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
2、诗句赏析:若将首句的“西风”换成“东风”,“长空”换成“天空”,好不好?词中的“雁”与“月”这两个意象的选取有什么意蕴?
不好,“西风”给人以苍凉的感觉,与当进行军的环境相符,”长空“写出了“天空的辽阔”。
雁:作为中国传统诗词中的原型意象,包含两种含意:一比喻信函,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故乡与团圆的。
3、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肃穆苍凉
紧张凝重
4、这种气氛环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呢?
词中前两句虽然只是景物的描写,但景中有人,既曲折地表现了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的战斗生活,又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侧面描写法)
第二篇: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
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
流渡中学:严庄坤
教师寄语:世界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2、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3、学习作者伟大胸襟,豪迈气魄 预习作业:
1、熟读两首词,争取背诵
2、结合注释,读懂词句的意思
3、提出两个以上的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忆秦娥•娄山关》
一、预习交流
二、介绍背景资料,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初期,由于执行了王明的错误路线,红军处处被动,遭到了巨大损失,革命处于危急关头。1935年月1月,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红军越过娄山关,准备北渡长江,蒋介石急忙集结重兵拦截。由于毛泽东果断决策,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两次在娄山关一举歼灭和击溃敌人。娄山关战役是毛泽东指挥的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在胜仗,极大的鼓舞了红军的士气。《忆秦娥•娄山关》就是毛泽东在指挥娄山关战斗取得胜利之后写下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
2、小组内互相听读,把握字音、节奏和感情。
3、师示范朗读,生仿读,齐读。
四、精读课文,讨论解决。
1、默读全词,体会、想象词句大意,勾画疑难词句并交流。
2、整体把握:整首词分为上下两阕,所写的时间、内容、风格是否一样?
3、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把握情感。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情感?(“意象”就是选用恰当的具体的物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即用“具象”表达“意向”)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毛泽东什么样的情怀?
3、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评议描述全词你喜欢的写景句。
六、总结全词:
全词描写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的行军情景和战斗胜利后越过雄关的情形,巧妙地把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成功刻画了红军的英雄形象,表现了红军不怕任何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慨。
七、背诵全词:
八、当堂训练:
1、这首词的词牌是(),它跟词的()有关;词题是(),它跟词的()有关。
2、上阕四、五句写了行军途中的哪两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3、词的上、下阕使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它是()。
4、本词的中心句是:()。你还能想起类似的古诗词句吗?请写出来。
第二课时《沁园春•雪》
一、预习交流
二、介绍背景资料,导入新课:
1936年2月初,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他登上海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应民主人士柳亚子的要求,亲笔写下了这首咏雪词给他。原作因而被爱好者传抄,不久即先后被重庆两家报纸发表,一时轰动山城。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全词,注意读准下列加粗划线字。
分()外妖娆 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今朝()
2、请两位同学朗读,你认为这首词应读出什么情感?
3、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节奏、情感。
4、生仿读、齐读。
四、精读课文,讨论解决:
1、这首词很明显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全词,找出这一过渡句。
2、“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上阕就描写了祖国东山多娇的雪景。思考:概括描写北国壮丽雪景的是哪一句?“望”即“登高远眺”之意,作者望到了什么?作者望着眼前雪景,产生了怎样的想象?
3、“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引起下文,由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思考:哪些英雄为这折腰呢?对这些英雄,作者是如何评价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主为能称得上英雄的人物是谁?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这是一首雄壮的写景抒情诗,意境雄奇壮阔。请反复吟咏,乘上想象的翅膀吧,赏析你喜欢的词句,说说它的妙处。
六、总结全词: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词作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心将胜过前人的自信,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七、全体齐读,背诵全词:
八、巩固训练:
1、运用以动写静,比喻、拟人手法的句子是()
2、想象雪后北国风光的句子是()
3、“惜秦皇汉武”中“惜”如何理解?“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除了本文你还知道毛泽东的那些诗词名句请写出来:
5、默写全词:
第三篇:《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3
《毛泽东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想象作个性化的描述,切身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进而陶冶学生的性情,习得一种乐观、坚定、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毛泽东,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词作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深刻性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本词主题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基础掌握
对照下列词语的意思,读懂全诗。卜算子:词牌名。咏梅:题目。
咏:用诗词等来叙述。
犹:仍然,还。
俏:俊俏,美好的样子。
烂漫:色彩鲜艳而美丽。这里形容盛开的样子。
二、诗句理解
1、带着自己对梅花的理解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梅花的形象。
2、词里的梅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里?
3、梅是怎样开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什么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比较阅读
毛泽东的咏梅与陆游的咏梅诗比较。写作背景:
毛词背景:此词写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保持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
陆词背景:作者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时代,一贯主张收复失地,是坚定的主战派,屡遭主和派的打击,因而情绪愤懑抑郁。通过咏梅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两首词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都以梅花自比。
不同点:陆游:寂寞凄凉、饱受摧残,象征屡受排挤的主战派。低沉孤高。
毛泽东:傲寒俊俏、积极乐观,象征革命者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积极乐观,充满信心。
四、课后作业
请搜集有关写梅花的诗句,读一读,体会感情,并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从背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引入本词的教学。
二、新课
1、毛泽东生平:(学生介绍,老师概括。)(展示其书法作品。)
2、本词写作背景:
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3、字词:
⑴多音字:分、数、汗、还、朝。⑵难字:莽、娆、竞、骚。
4、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5、学生齐读,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缺点予以更正。
6、分析: ⑴上阕:
提问: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
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⑵详细分析上阕: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提问:“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⑶下阕。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明确: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⑷详细分析下阕: ①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古代帝王?“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明确: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应
该看看今天的无产阶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明确:作者以“往矣”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评古”是为了“颂今”。
⑸齐读这首词,力求当堂成诵。⑹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三、解决课后练习
四、布置作业
1、结合本课内容及写法,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第四篇:《词两首》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第五篇:《词两首》教案
《毛泽东词两首》教案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1938年春在延安窑洞撰写了《论持久战》。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 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
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毛主席纪念堂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课文品读
沁园春 长沙
领会本词,应当从审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人手。
首句“独立寒秋”,猛地推出一个“特写”:秋气清寒,充斥宇内,氛围是凝重的,又是寥廓的;“我” 独立于寒秋之中,尽情呼吸和感受着不见形影、漫无边际的秋之气息,内心与外物化为浑沌的一片,一种 苍凉、萧瑟之感油然而生。这就为引发下文的种种情思,蓄积了得以“飞流直下”的势头。
独立了多长时间?不知道。感受了多少寒意?不知道„„我们只看到:“我”终于从默默无语的伫立中,从融身心于天地之间的沉思中,从对清虚的自然之气的感受中醒来了;霎时以飘瞥四方的目光,关心起自然长卷上的“万类”来。我们要着重体察“我”的视点,看它是怎样在大千世界中流动的。
这视点投向了北去的湘江。这是粗粗一瞥,并不稍停,是由'悄然凝思'到'视通万象'的过渡和转折。
继之,它开始专注了。目光指向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满江的碧水,争流的百舸,奋击长空的雄鹰,活跃于江中的游鱼。很显然,“我”在此时此刻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是浓烈的色彩--红要红个遍,碧要碧个透;是数量——万山、层林、百舸,多多益善;是竞争——红与碧争辉,舸与舸争流,鹰与鹰较量,连游鱼也欲与雄鹰比翼。这是在流动中的定点观察。“我”对这些感兴趣的自然物全不放过,要一一看个够;又显得相当急切,所以不断地移动视点,上下、左右、远近、高低„„追随着“我”的飞动而又不断打住的目光,我们可以分明地体察到:这是一位多么热情地留心万物,多么执着地穷究生命之谜,多么兴奋地为运动、为竞争助威喝彩的“我”啊!至此,“我”的色彩和情韵,由最初的冷峻、肃穆、心游太玄,一变而为热烈、潇洒和喜悦。前者酝酿了后者,后者又使前者显得分外深沉,一而二,二而一,“我”的形象在诗情的运动中丰满了,完整了。
经历了这种由“独立”到“流连万象”、“顾盼自如”的感情演化过程,“我”,可以将目光再一次投向广阔无垠的天地,再一次将心事通连于广漠的玉宇了。这,不是“独立寒秋”式的悄然神往、有所思又无所思了,它升华为对世事、人生的执着探询和求索。“我”总观万象,喜悦地赞叹:“万类霜天竟自由”,一切都在运动,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寻觅着通向“自由”之路!“我”思虑遥远,感慨万端,禁不住要问:世界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升沉变化,到底由谁来主宰?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我”的胸襟和抱负闪射出哲人的睿智的光辉。下片的“我”,不是同大自然发生关系,而是同“人”,同“人”的一个群体发生关系。所以,要特别关注“我”与他人的感情交流,他在活生生的人际关系中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随着上片的结束,深沉的哲理思索告一段落。在宏观地揣摩了一个人生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大课题之后,旧地重游的“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青年时代在此求索并开展革命斗争的往事。“携来百侣曾游”,多少年轻的朋友结伴而来,那么活泼,那么畅快,回忆起来,那时光、那生活简直充实而丰富极了!娓娓道来,心弦的鸣响如流泉之叮咚。然而,“我”的胸襟和视野毕竞是开阔的,此时此刻的感情基调毕竟是深沉和飞扬的。他的注意力不在游戏于山水之间,而在对山山水水的富于使命感的指点,在于对192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科学估量,以及对革命领导权归宿问题的正确判断,因此,叮咚的感情流水顷刻间化成了浪拍云天的江潮。以“恰”字为衔接,为转机,“我”一口气喷发出六个四字短句———“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感情越来越激越,气势愈来愈磅礴。种种追忆和万千思绪壅塞在一起,终于进发出一声惊动天地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
看来,“我”是执着于“大”、“深”、“远”、“烈”的,是留意于历史发展的态势的。“我”的性格 风貌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实现。上片中的“哲人”加“斗士”了。其心态、其情韵、其内涵、其外 露、无不闪射着不受羁勒、飞扬腾埠、雄视古今、宏观在胸、微观在握、风流机智的耀眼光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我”,没有个人的单独突出,没有“舍我其谁”的架势,他有机地、自然地融合在“书生”、“同学”之间,他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他“在丛中笑”。这大概是“我”之力量的真正源泉吧?这大概是 “我”之信心的真正依靠吧?词作的思想意蕴到此处结晶了:谁主沉浮?“我”的“我们”,“我们”的“ 我”!有了这,“万户侯”将化为“粪土”,正茂的风华将永葆其美妙之青春!在攀上了词作的思想峰巅之 后,最后三句,以意味深长的一问作收:“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内容是加重的,冲力是巨大 的,但问得很潇洒,举重若轻。所留恋者,难道仅仅是字面上揭出的湘江游泳之事么?非也。“我”和“我 们” 作为革命狂澜之掀动者的英伟形象,正神完气足地凸现于这结句的一问之中!
娄山关·忆秦娥
这首词以悲壮凝重的笔调描绘了遵义会议后红军胜利跨越娄山关的壮举,抒写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思想深远,气象壮阔,意境雄浑。
上片写向娄山关进军途中的情景。“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勾勒了云贵高原的冬日的典型环境。肃杀的西风、迷茫的长空、凄厉的雁声、寒冷的霜华、斜挂的残月等诸多景观相互组合,创造了一个悲壮、苍凉的背景,不仅点明了进军途中的季候特点,而且调动了感觉、视觉、听觉,引人置身于这铁铸般的严 酷之境,领略到红军于险山恶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壮烈意味,以及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去争取胜利的战斗 意志和英雄气概。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霜晨月”重复上句,固然是词牌格律的要求,但这重复却承上启下,恰到好处地又一次强调了行军的艰苦,从而引出下文对红军战士戴月履霜、兼程前进之状的侧笔描写: 战马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前进,蹄声细碎杂乱;军号声为凛冽的西风所切割和撕裂,断断续续,慷慨悲壮。那细碎清脆的马蹄声和断续呜咽的喇叭声交织一起,一阵阵,一声声,远远近近,汇合成进军的号角,沉郁地回响在霜重寒凝、肃杀冷落的景中,生发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格调,于是红军刚毅沉着的军容、慷慨壮烈的意志就立即浮现在读者的面前,动人心魄。
下片抒写红军跨越娄上关后的豪情以及迎接新征程之艰辛的精神准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换头一笔宕开,不写抢关夺隘的战斗过程,笔锋直插到跨越雄关之后。二句以议论入手,遒劲有力。娄喊关雄伟险峻,岁不如李白《蜀道难》所说的“难于上青天”,却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今却被英勇的红军所征服了,还说娄山关象铁一样的坚固呢?实际上当时的娄山关,周围险峰如剑陡立,高耸入云,中间是十步九弯的山路;又有贵州军阀重兵把守。可是,我们的红军战士根本未将其放在眼里,迈开大步不就踏过了么?“从头越”三字笔势豪放,将全词推向高潮,这两句不仅歌颂了红军再克娄山 关的战绩,而且表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藐视和对长征必胜的坚强信念。此外,“从头越”还包含着遵义会 议以后,中国革命在正确路线指引下开始了新的里程的含义。
论气象与意境,毛泽东此词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亦阔大沉雄,亦有苍凉之气。但这苍凉之中,却又透露出昂扬豪迈的斗争精神与英雄气概。昂扬豪迈与冷峻沉重相交融,遂使这两句包含悲壮美,极富感染力,读之使人感到一种哀兵必胜的壮烈情怀。
理解·探究·鉴赏
一、1、有关词的知识填空。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又称曲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能合乐歌唱。盛行于_______________代。最初的词,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曲牌的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沁园春”等。每个曲牌名都限定了这首词的句数、字数、平仄、对偶及用韵等。
2、《沁园春·长沙》写于_______________年,是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_______________。面对绚丽的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3、故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填空:①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_有关;词题是________,它跟词的________有关。
②这首词中押韵的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韵,在古代四声中属于________声韵。
“霜晨月。霜晨月”“从头越。从头越”——这种形式叫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2、说说你对下面两组意象的理解
①“马蹄”“喇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苍山”“残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首词的基调有下面三种说法,选出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A.悲凄 B.悲壮 C.雄壮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解·探究·鉴赏
一、1、诗余 乐府 长短句 宋 小令 中调 长调词 词牌名 2、1925 长沙 国家命运 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 改造旧中国
3、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二、1、①忆秦娥
曲调
娄山关
内容
②烈、月、咽、铁、越、血
入
③叠句
强调某个意象
2、提示:
①悲壮的历程
②也有象征意义
③B或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