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6 词二首
教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单
元:第六单元——丰富多彩的文化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如梦令》大意是讲述诗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陶醉,找不到回家之路,撑船到处转,没想到闯入了荷花丛中,惊醒了一群同样“沉醉”的鸥鹭。
作者用语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词作侧重在写景,融情于景。通过景物的描画来抒发和表达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故而意境创造含蓄深沉。通篇见景不见人,而事实上作者的行踪早就融入到景物中去,成为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藕”,掌握“鹊”和“藕”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3.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词句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对词的理解,感悟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词的学习、意境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与熏陶。
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重难点分析:
l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词句的含义。通过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诵读,并为他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在美读中编创,从而使阅读、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学习流程循序渐进,在阅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国古诗词的美好情趣。
l 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照注释,已能大致理解词的意思,但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使其不能深刻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的生平背景,教师适当地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一)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二)学生背诵。
(三)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南宋词人辛弃疾)
(四)课件出示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五)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六)课件出示理解题目:“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山道中”是词的题目名。
(七)课件出示教师介绍黄沙道。
二、初读词作,初步感悟
(一)自己放声读一读,读通,读顺。
(二)指名朗读,并让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
(三)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课件出示配乐范读。
(四)女生男生赛读。
(五)全班齐读,边读边想: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课件出示
三、走进文本,读中悟意
导入: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在看着什么?听着什么?闻到什么?想到什么呢?
(一)默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2.此时此刻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或想到的是什么?
(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
1.随机解释个别词语。
2.相机出示下列语句。
课件出示语句赏析1: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谁还从这一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
多美的月夜啊,词人深情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多美的月夜啊,我们深深地赞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月落乌啼”的场面,让我们再次感受诗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课件出示语句赏析2: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教师引导:
你还看到、听到或闻到了什么?
此时此刻,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耳听着欢快的交响曲。词人拥有怎样的心情?
作者行走在黄沙岭的道途之中,沐浴着清风、明月,嗅着晚风送来的稻花的清香,那种轻松与愉悦之情已经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从心湖之中溢出来,流淌出来。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语句赏析3: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教师引导:
你还看到、听到或闻到了什么?
再次读这句词。
课件出示语句赏析4: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教师引导:
你还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从这句诗,你想到了哪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词人此时此刻有怎样的心情?(转急为安、兴奋不已、激动万分„„)
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请你带着词人此刻的心情,再读这一词句。
四、品读词作,读中悟情,欣赏诗词意境
(一)课件出示先配乐,后画面展示。
(二)仔细品读,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三)配乐写话。
教师导语:此时此刻,老师知道你们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请你拿起笔,静静地想,静静地写,写下那动人的画面。(教师巡视指导)
(四)画面取名。
1.给自己的文字取名字。
2.交流讨论:江南夏夜图、山村夏夜美景图、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
(五)师生齐读(或背诵)整首词,整体感知。
五、拓展延伸
(一)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文笔,怎样的风格?(清新欢快、豪放)
(一)由于词人的生活遭遇,他的词风有时又沉郁顿挫、悲壮激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六、请你选择喜欢的一项作业
(一)请把这首词中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来。
(二)如果你想画,拿起你的画笔,画一幅简单的夜行黄沙道图。
(三)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并背上几首。
(四)学完这首词,如果你也想写诗,那就大胆地行动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激趣导入
(一)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复习该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词《如梦令》,看看和我们上节课学习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三)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李清照。
(四)出示课件教师总结补充。
(五)我们已经大略地了解了一下李清照,那大家想知道她此生最难忘的一次少年时经历是什么吗?
二、读准词句,初读感知
(一)自由朗读《如梦令》一词,出示自读提示
1.仔仔细细读上两遍,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
2.同桌对读,相互检查。
(二)指名读《如梦令》,其他同学注意听,找出生字和多音字。
(三)“兴尽”的“兴”是多音字,“藕花”的“藕”是个生字。
(四)齐读“兴”和“藕”字。
(五)齐读句子“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六)再读《如梦今》。出示自读提示想想每句中该如何停顿,用何种语气?
(七)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停顿和语气。
(八)教师相机指导读法。
三、感悟诗情,品读赏析
(一)出示课件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做一个有心的小听众,感受老师对这首词的理解。
(二)了解词作背景和大意。
这首词是描写作者少女时代同闺中密友一次游玩的经历,这在讲究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代是极为难得的!
(三)课件出示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阅字典或询问老师。
(四)感悟诗情,想象画面。
(五)这首词大概是什么意思?
(六)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读一读。
四、想象画面,美读感悟
(一)分句理解,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二)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教师相机追问:
日暮下的小溪凉亭会是怎样的美丽?亭中的姐妹们又在做些什么?河塘深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是什么惊飞了鸥鹭?
(三)这么美的景色,谁忍离去,让我们带着“余兴未尽”之情读一读。
(四)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毕竟天色已晚,而这摇橹而归的途中作者留下什么?带走了什么?
(五)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背诵。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心情,试着背一背这首诗吧!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一)少年时的记忆总是美好的,同是溪上泛舟,让我们再来看李清照的另一首词《武陵春》。出示课件
(二)这次泛舟作者的心情如何?
(三)同样是泛舟,此时作者忆起昔日的溪亭之游,心中会有何感受?
预设:留恋、怀念„„
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这首词。
六、教师小结
课堂的引入以四年级学过的《清平乐·村居》为突破口,既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又可以把课堂带进诗词的意境,很自然地过渡到作者。
通过资料,学生进一步了解辛弃疾,为学生理解诗词做好铺垫。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领会词人的心境。
学会整体观照,揭示诗歌的意境,是古诗学习的重要门径。优秀的诗词是句断意连的,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品读,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
学生在诗句的朗读中,用“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这个问题从整体入手解读古诗,揭示了词的意境。意在铺垫当时的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解读该词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需要读懂诗词的景,用“就在这样的夜晚,作者看着,听着,闻着,还想着„„那么他到底在看着什么?听着什么?闻着什么?想着什么呢?”这一问题统领课堂,借助注释和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知、体会和领悟。追求教学的深意并不容易,但通过问题的创设,词人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自然地从词句中涌现,思路层层深入,词的意境似乎就在学生眼前。
点拨学生透过词句体会词人的情感,鲜明地感受到词人的喜悦之情。此情此景,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激情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对诗词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
课堂教学在自主阅读鉴赏中体现了阅读的主体性,设计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读悟教学法。
诗词的教学也是语言整合的过程。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下自己头脑中的画面,既是遵循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原则,也是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复现优美的意境中,其中的意象一一浮现,通过写进一步加深对诗情的领悟,最终完整地感悟到诗性。可以说是情由景生,由景悟情,真正实现诗词教学的目标。
通过比较两首词的风格,大致了解两位词人豪放词风的异同。让学生的认识相对深入。
从复习回顾入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为进入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把诗词读通、读顺。扫除生字词的障碍,是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语言情境的基础。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悠然而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出读的欲望。
教师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适当地指导品悟,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诵读,为他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在美读中编创,从而使阅读、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学习流程循序渐进地体现出来。
体会词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诗词教学要做到“三拓展”:把诗文读宽,把诗文读深,把诗文读美。
第二篇:《词二首》——《卜算子
23、《词二首》——《卜算子·咏梅》的教学设计
雁峰区五星小学
周丹
教材说明:
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魅力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本课选编了毛泽东的和陆游写的同题词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看到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审美情趣各异,吟咏时心绪不一,使词的思想内涵也明显不同。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弄懂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梅花的高洁品格。
3、了解词的大意,感悟词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词的大意,感悟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感悟梅花因作者所处时代不同,审美情趣各异,吟咏时心绪不一而被赋予不同的形象。教法与学法:
教法: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诗意,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背景资料,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深入体会诗情。
学法:对这两首词进行反复诵读,借助注释思考想象,体会梅花形象,由形象进一步体会其内在品格,再由物及人,进而感受作者的情怀。在此过程中,先自读自悟,然后同学间讨论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把握词的内容及抒发的情感。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歌,看看歌中赞美了谁?赞美了她的什么品格?①(播放乐曲《红梅赞》)问:歌中赞美了谁啊? 生齐答:梅花。
师:赞美了她的什么品格呀? 指名说。
过渡:那么,融合了作者生活背景、人生体验的梅花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3课词二首 卜算子·咏梅》(板书课题:词二首 卜算子·咏梅)解题:“卜算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歌咏梅花。
二、初读二词 对比感知1、2、3、请同学们翻开书97页,自由读读两首词,看看你能读懂多少?你有什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反馈:你读懂了什么?进一步引导提问:你对毛泽东写的“读陆游么发现?
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怎么理解?(教学预设:就是毛主席也是用“卜算子”作词牌名,写的也是梅花,可是这首词表达的意境不相同。)
三、比较赏析 领悟内涵
过渡语:为什么同是写梅花,意境会不相同呢?这跟两位诗人的生活背景有很大关系。
1、让我们先来看看陆游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咏梅词。②(出示写作背景幻灯片)——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坚决主张抗金。但他的北伐主张失败,皇帝不信任他,投降派打击他。他陷入孤立,感到凄凉寂寞。因此作词。2、3、4、5、让我们来听听这首词的范读,请大家一边听一边用“/”标好停顿,用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反复朗读,看看陆游笔下的梅花怎么样?(板学生再读课文,理解全词。师(插话):读的时候要注意关键的词,关反馈:你认为陆游的咏梅词中上阕最关键的词是哪一个?(愁)着重符号标上重音。③(播放陆游词朗读视频)书:梅花形象 思想感情)
键的字词要画下来,做个记号,它会帮助你思考。
6、启发思考:哪些景物衬托出这“愁”?(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黄昏 更著风和雨)谁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指名说。(预设:黄昏时分,此人孑然一身,站在郊外那破败不堪的小桥边,凄凉地看着这些无人过问的梅花,内心的愁苦无法排遣,这时候,偏偏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
7、那么陆游笔下的梅花是怎么样的啊?(预设:陆游笔下的梅花有点凄惨,没有人来欣赏她,就像朝廷里没有人欣赏陆游一样,她孤独寂寞,让人感到悲观伤心。(板书:孤独 悲观)
8、过渡学习下阕:上阕当中的“愁”字让我们看到了陆游笔下的梅花孤独悲观,那么下阕中最关键的词是哪一个?(香)“香”展现了哪种人格魅力?(梅花开得最早,并非有意为之,“一任”表明了毫不在乎的傲然态度。“零落成泥碾作尘”即使是飘零落地化为泥土,或者被车马践踏化作灰尘。也要“香”如故。这里展现了梅花立场坚定的骨气。)(板书:信念坚定)
9、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词呢?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词。④(播放伴奏音乐)
10、那毛泽东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咏梅词呢?让我们来看看。⑤(出示写作背景幻灯片)——1961年,我国连续三年遭到严重自然灾害,国家很困难,加上美国大肆反华,苏联也背信弃义,撤走援助中国的专家,逼中国还债,并攻击中国共产党,说中国共产党想当国际共产主义领袖。毛泽东写这首词来鼓励全党同志。
11、学习方法归纳:刚才我们学习陆游词的时候是通过了解它的写作背景,借助注释,抓关键词,反复朗读等方法了解了陆游笔下的梅花形象以及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毛泽东的咏梅词。看看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和陆游笔下的梅花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
1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师引导思考:词中最关键的字有哪几个?(俏 笑)启发学生思考:“俏”是在什么环境下的“俏”? ⑥(适机出示图片)(“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天气是如此严寒。正是在这样严酷的生存环境面前的“俏”,才能更突出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格。)(板书:坚强)
13、再看看下阕中的“笑”展现了梅的哪种精神境界?【大度、坦荡无私(板书:坦荡无私)】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苏联攻击中国共产党,说他们想当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让我们一起读读词的下阕,看看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真的是想当国际共产主义的领袖吗?(生齐读下阕四句诗)师生交流:“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她不跟别人争奇斗艳,而只是默默无闻地告诉人们,告诉其他的花,春天来到了,让我们一起分享春天的温暖,春天的阳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句中毛泽东似乎把自己带领的中国共产党比成了那朵梅花,把山花比作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中国共产党只是想为人民谋幸福,当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当我们的人民生活富裕的时候,他就会在人民之中,十分地开心。
14、陆游笔下的梅花孤独悲观,我们是用抑郁低沉的基调来读的,那么,毛泽东的这首又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让我们听听课文范读。⑦(播放:毛词朗读视频)
15、同学们练习朗读。
四、以读促思,以情带读
1、都说诗言志,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那么这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先说陆游的,指名说。(表达了他当时不受皇帝信任,而且投降派也打击他,排挤他的时候,他不为动摇,坚定自己的信念,表明自己的爱国情怀永远不变。)
2、过渡:大家再看毛泽东的咏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名说。(毛泽东想鼓励全党同志,不要害怕,要像梅花一样坚强无畏,要敢于和一切困难作斗争,同时表明中国共产党不是想当国际共产主义领袖,我们一切是为了人民。当自己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当我们人民生活富裕了,我们就感到无比地欣慰。)
3、同学们可以读出两首词的不同感情吗?先在同桌之间互相练习吧!
4、指名读。生评价,师点拨:前一首要读得高亢、后一首要读得低沉。再组与组来比较读。师评价:读出区别来了。谁愿意来背诵。
5、会背的站起来背诵。
6、最后希望同学们把今天的这两首词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并把其中自己 最喜欢的一两句诗写下来送给你的好伙伴。
板书设计: 词二首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毛泽东 梅花形象: 孤独 悲观思想感情: 信念坚定 坚强 乐观坦荡无私
第三篇:秋词二首
秋词二首(其一)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注释】
①悲寂寥:悲叹萧条。②春朝:春天。③排:推开。④碧霄: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金陵五题·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赏析】
首句总写台城,综言六代,是一幅鸟瞰图。“六代竞豪华”,乍看只是叙事,但前面冠以“台城”,便立刻使人联想到当年金陵王气,今日断瓦颓垣,这就有了形象。“豪华”之前,着一“竞”字,直贯六朝三百多年历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竞”当然不是直观形象,但用它来点化“豪华”,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它比单幅图画提供的形象更为丰满。
次句在画面上突出了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还应包括另一座“望仙阁”在内)。“事最奢”是承上“豪华”而发的议论,“最”字接“竞”字,其奢为六朝之“最”,可说登峰造极,那么陈后主的下场如何,是不难想象了。这一句看起来写两座高楼,而议论融化在形象中了。这两座高楼,虽然只是静止的形象,但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对楼台中人和事的联翩浮想。似见帘幕重重之内,香雾缥缈之中,舞影翩翩,轻歌阵阵,陈后主与妖姬艳女们正在纵情作乐。诗的容量就因“结绮临春”引起的联想而更加扩展了。
第三句记楼台今昔。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其中极富深意。我们仿佛置身于惨碧凄迷的瓦砾堆中,当年粉黛青蛾,依稀可见;今日累累白骨,怵目惊心。
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这歌声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缓歌曼舞的场面,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感叹。
怀古诗往往要抒发议论的,但这首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这样,我们毫不感到是在听诗人枯燥地讥评古人古事,只感到在读诗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1.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韵译】: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诗意〉野花在朱雀桥边遍地盛开著,乌衣巷口夕阳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与凄凉,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飞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简析】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⑴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抛弃,搁置。
⑷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7)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8)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作品鉴赏】“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他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在满心惆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世事的洞彻和达观。既劝慰自己,也劝慰朋友,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面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应有豁达胸襟。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揄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第四篇:柳永词二首
柳永词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型:基本阅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蝶恋花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后来的话本还据此传有名篇《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影响深远。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在当时的社会效应,我们现在来学习他的词。【译文】
我长久地伫立倚靠在高楼上,微风轻细,望尽天边,春愁黯然而生。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又有谁会理解我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放纵一下,追求一醉,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歌唱,但勉强寻欢作乐又没有什么滋味。衣带渐渐宽松了我也最终不会后悔,为了她我忧愁得容颜憔悴是很值得的。【词作赏析】
师:作者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高楼上做什么? 生:眺望远方。
师:他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草色、烟光、残照。
师:他看到这些景物时,想到了什么? 生:看到这些景物,他想到自己的忧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自己的内心又有谁能够明白呢?因此内心愁闷孤独。
师:词人登楼远眺,看到春草、烟光、夕阳就感受到了内心的愁闷孤独,说明这首词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情景交融。词人将春景与春愁融为一体。师:诗人看到这些景物,感受到了自己的愁闷孤独,那么,他怎样把这种孤独排解出去的呢? 生:打算放纵一下,唱歌喝酒。师:他的排解方法有没有起到作用? 生:没有,“强乐还无味”,勉强寻欢作乐没有什么滋味。
师:词人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感到愁闷孤独?他怎样看待这种愁闷孤独的?
生:为了情人,思念情人但却见不到她,得了相思病,因而茶饭不思,胃口不好,造成了营养不良,使得连衣服穿起来都变宽松了。但他并不后悔,因为那个情人太优秀了,太有才了,所以即使因为思念她而变得消瘦也是值得的。
师:在上阕中,我们只知道作者很愁闷孤独,但并不知道他愁闷孤独的原因,直到现在才明白了,原来他是为了情人。因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在叙事抒情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创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这也是这句话成为佳句和千古名句的原因。
望海潮
【导入语】
柳永写了一首词,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但出师不利,完颜亮在今安徽采石一战中惨败,自己也被手下杀死。
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柳永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词《望海潮》 【翻译】
杭州位于东南方地理形势重要的地区,是江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就很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如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汹涌,卷起来的浪花就像霜雪一样,天然的壕沟江河无边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市民家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相过奢华的生活。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重叠的山峰非常秀丽,山上有秋季的桂子,湖中有十里的荷花。晴天丽日,处处都吹奏者音乐,菱舟夜泛,传来一阵阵的歌声,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高高的牙旗,官员乘着酒醉听箫鼓的演奏声,观赏、吟唱烟霞风光。日后要把杭州的美好景色画下来,带回朝廷去好让皇帝夸奖。【词作赏析】 师:“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与上阕中后面的内容在结构上构成了什么关系?
生:总分。
师:上阕前三句是总写,后面的三部分内容是分写,分别写出了杭州“形胜”、“都会”、“繁华”的特点。那么,哪些语句是扣住“形胜”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都会”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繁华”来写的?
生:“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路桥华美,居室华丽,人口众多。“云树饶堤沙”三句写的是“形胜”,“绕”字写出了树的浓密,“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的气势,“天堑”说明钱塘江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地势险要,“无涯”说明钱塘江无边无际,特别的壮阔,这里的景象显得雄伟壮观,跟柳永一贯的婉约风格不一样,体现出豪放的一面。“市列珠玑”三句写的是“繁华”。
师:可见,上阕着重写了杭州的繁华,其实,杭州不仅仅繁华,而且还很美。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那么,西湖到底怎么个美法呢?现在我们来看下阕。下阕写景的句子是哪些?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写景的句子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这三句写出了景物的秀丽。师:写人的句子是哪些?写了几类人?写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生:写人的句子从“羌笛弄晴”到“吟赏烟霞”,写了两类人,一是老百姓,一是官员。“弄”字写出了潇洒欢快之情,“泛”字写出了轻盈愉悦之态,“嬉嬉”写出了安闲自在的样子,总之,老百姓过着祥和快乐的生活。官员则过着品酒听乐、吟诗赏景的生活。
师:最后两句写要将好景画下来,拿去给皇帝欣赏。景观美好,实际暗指政绩成就卓越,表达了对官员的祝福。【艺术特点】
1、铺叙渲染手法的运用。
师:这首词从表达方式来看,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生:记叙和描写。
师:在记叙时,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作者用了铺叙渲染的手法。这首词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 漓尽致的描绘,大量选用对偶句,并采取艺术夸张的形式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城市的繁荣面貌。
2、点染手法的运用(结合课后练习二)。“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点染”也就是概括评点/叙述与具体描写相 结合。上阕中,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都会”、“形胜”、“繁华”三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下阕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接着的两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别从山中桂花与水里荷花两方面来些,是染。作业布置:预习《苏轼词二首》。板书设计:
总
分
路桥华美
都会
居室华丽
人口众多
上阕
形胜
雄伟壮观
绕:树的浓密
卷:波涛汹涌的气势
天堑:地势险要
无涯:壮阔
繁华
竞豪奢
点(概括叙述)
染(具体铺陈)
景美
重湖叠巘清嘉
三秋桂子(叠巘)
下阕
十里荷花(重湖)
弄:潇洒欢快之情
人美
老百姓
泛:轻盈愉悦之态
祥和快乐
嬉嬉:安闲自在的样子
官员:
品酒听乐、吟诗赏景
最后两句:表达对官员的祝福
第五篇:毛泽东词二首
毛泽东词二首
沁 园 春①
长 沙(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②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③;
漫江④碧透,百舸⑤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⑥,万类霜天竞自由⑦。怅⑧寥廓⑨,问苍茫⑩大地,谁主11沉浮12?
携来百侣13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4。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15;书生意气,挥斥方遒16。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集》。②【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面湘江中。③【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④【漫江】满江。⑤【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的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地飞,这里形容鱼游的轻快自由。⑦【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天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⑧【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⑨【寥廓】指宇宙的广阔。⑩【苍茫】旷远迷茫。11【主】主宰。12.【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这里是盛衰。13.【百侣】很多的伴侣,这里指同学。14.【峥嵘岁月稠】不寻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不平凡、不寻常。稠,多。15.【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16.【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17.【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这里是评论的意思。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18.【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的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为他们服劳役。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19.【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20.【击水】指游泳。21.【遏】阻止。
采桑子重阳(1929年10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①【黄花】菊花。菊花秋开,秋令在金,故以黄色为正,因称黄花。②【秋风劲】秋风强劲有力。③【江天】江和天,指江河上的广阔空间。④【万里霜】形容秋色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