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二首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1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辛弃疾词二首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辛弃疾词二首教学设计》。

第一篇:辛弃疾词二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课文精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呤·登建康赏心亭》作于孝宗二年,作者辛弃疾归还南宋的第十二个春秋。

此时此刻的他饱受仕途倾轧之苦,知音难觅,壮士心中蛰伏了十二年的大志何时得酬!

此词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早期作品。赏心亭是当时建康城的游览胜地。然而这里在作者眼中不是一般文人墨客笔下动人心弦的良辰美景,不是一幅幅醉生梦死的歌舞升平画面,却是满目“献愁供恨”,是红巾翠袖难以挥去的英雄之泪。

作者的胸怀,作者的志气,作者的无奈,作者的执著,这一切一切在词中表露无为。

词的上片写景抒情。前三句是实写作者的登楼所见。开篇以山水起势,一个“秋”字直贯全景,虽然不失雄浑清丽,但充满了感伤,从而为全词定下了基调。这种驭情于景的写法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作者心目中,国耻一日不雪,美景给他的只是也只能是忧郁,伤愁。这种感情在“献愁供恨”一句中可见一斑。作者心怀的不是统治者苟安的半壁江山,更是昔日的广大失土,那里有他的故乡,有他的同胞,有他的祖国的种种气息。自小就饱受金人压迫的他,没有比“还我河山”更强烈的愿望。然而他的《美芹十论》《九列》等力陈复国的方略在“谈战色变”的年月里无一幸免地被驳回了一次又一次……但见“落日楼头”上,“断鸿声里”,形影孑立着这位“江南游子”。此句中在落日的结束,孤鸿的断声反衬之下,在作者心目中怕远不止于献愁供恨,而是直接引起孤独的悲慨了。

到此为止我们不仿来领略一下词人非凡的大家手笔:从远景“楚天”到近景“遥岑”“落日”“断鸿”这一系列景物本是作者登楼远眺的实物,它们笼罩全词,正是写尽了登楼题意之际,作者在此时巧妙地逆笔倒入“游子”,刹时峰回路转,使这一切的景物成为了全词主人公出场的大背景,焦点一下由物定格于人身上,让人品起来意犹未尽,于是段末“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显得力透纸背,表现出非凡的感染力量,令人读后不由为之动容。一个满腹悲愤的爱国者形象跃然纸上,生动到了极致。

前人有诗云:“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司空图《诗品悲慨》),正是此时此地作者心情的最佳写照。

辛弃疾之祖父辛赞早年不得已在金国任官,每引儿辈“登高望远,指划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因此辛弃疾早年便立志抗金报国。

绍兴三十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之际,辛弃疾聚众二千树起抗金义帜,是年他二十一岁。

率军投耿京,谏义军归宋,妥建奇功,是年他二十二岁。

张安国杀耿京叛变,他率五十骑奇袭金兵大营,生擒叛将。为此,“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是年,他二十三岁。

血液中只有悲壮没有悲哀,这就是稼轩,一个名副其实的壮士!

词的下片写情作结。国家风雨飘零内忧外患,自己备受贬斥壮志难酬控诉无门,不是有引退避世的忍者吗?不是有醉生梦死的士大夫吗?首句“休说”一词统领下面两句,通过反用张翰弃官南归的典故,孔武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不要跟我说此刻家乡的好,我绝不能一走了之!次句正取刘备斥许的故事,抨击了只顾苟安一隅寻欢作乐,无心为国家战斗热衷为个人谋利的当权派。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刘郎才气”的钦佩与推崇。我们可以感受到壮士在一片悲凉中仍豪气冲天地坚持着一份对国家民族的执著的热忱!这种炽烈的爱国激情,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次,即便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是永远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可惜”一句透露出作者内心的焦灼。光阴一天天似水流逝,眼见已到壮年,如此蹉跎,何时才能拜表出师收拾山河啊!段末再次用典,并采用歇后的手法,在前半句缩住,后半句“人何以堪”含而不露却更加鲜明有力。达到“单句旋折,愈是激昂”的境界(俞陛云)。纵观全段,作者虽然内心郁闷之极但并没有直笔抒壮志空怀之悲,而连用三个故实,以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手法出之,令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执著抗争的壮愈加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结处叹无人唤取红巾“揾英雄泪”,遥应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抒慷慨呜咽之情。其实任红巾再红翠袖再翠歌女再美,又如何能轻易安抚作者对国家沦丧凌云之志久久难酬之痛?”倩何人”?这个不也不可能得到。国难当前,没有人有如此本事唤出如此一个“红巾翠袖”轻而易举地化苦为甜化悲为乐。作者传达出的是一丝丝难言的孤独一阵阵难堪的悲愤。

有人评价辛弃疾的词是如“飞瀑入涧,千回百折,时而水石相激,姿态飞动,时而幽谷潜行,沉着呜咽。”果然独具慧眼!

本词采用六朝骈文做法,纵观全词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眩目的修辞,但铸造语言多样。“遥目远岑”应看作远目遥岑,“供愁献恨”应放在句未看。“江南游子”是“把吴钩看了……”两句的主语。下片“树犹如此”重在省去的“人何以堪”。全词“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感人至深。

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读罢,掩卷沉思。辛稼轩,一个真正的壮士,偏又生于一个悲剧时代,于是历史又成全一个悲剧人物。稼轩为光复故土孜孜不倦奋斗终生,卒后却被弹劾犯“为逆臣开边之罪”!稼轩泉下有知又该当如何?如果历史是一块块功过碑,那么碑上就绝不会遗下这个人这首词,绝不会的。

呜呼!壮士的悲凉,悲凉的壮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 作者简介与时代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生于山东聊城。年轻时曾参加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掌握军中文书)。宋高宗三十一年(1161年)十月,女真入侵,辛弃疾等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授江阴签判之职。以后历任湖北、江西等省安抚使。他写的诗词甚多,至今留存六百多首,他的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与苏轼接近,世称“苏辛”。辛词充满了誓复中原的爱国思想感情。所著有《稼轩词》或《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秋天,那年三月,辛弃疾被宰相韩侂胄任为镇江知府,到达京口。当时,韩高谈伐金,不作实际准备,同时继续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北固亭,一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的意思,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辛弃疾登上此楼,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感慨着历史的兴亡,忧虑着复杂的形势,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此词。

二、总体把握:

词中一方面缅怀古代抵抗外侮,收复中原的英雄,表达了对南宋苟且偏安的不满以及力主抗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一方面援引历史教训,对要草率用兵的决策者提出警告,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这首词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典,全文运用五个典故。

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 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三、具体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看词的上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 指英雄业绩。总: 全、都。

分析: “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 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 孙权。他设京口镇并在此建都,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分析: 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 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从汉末到两晋,中国门第观念极重,惟独刘裕出身贫民,全凭武功当上皇帝。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

为什么要写这两个人物? 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部队精锐,威武雄壮。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上阙: 怀念孙权、刘裕,表现出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下面看词的下阕: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草草: 时间仓促,行动草率。仓皇: 手忙脚乱。北顾: 回头看。赢得: 落得。

分析: 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 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侂胄之冒进。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分析: 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覆辙。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可堪: 哪堪,(堪: 能)怎么能。回首: 回头看。

分析: 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 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 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分析: 这里使用第五个典故: 廉颇。但作者一片复国的热情谁能理解呢!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在更为腐败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廷不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

下阙: 借谴责刘义隆,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

四、名句赏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指英雄业绩。“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很可能他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就变成了事实,韩侂胄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五、全文小结: 中心思想: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及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用典巧妙、贴切:

全词自始自终几乎全在用典使事中展开。首先,这些典故含意丰富,蕴藉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性、明确性、针对性及和谐的统一性,融注着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作者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比,则是内心的独白。用典而不被典所缚,句句怀古,句句不离现实,在历史的波涛中翻卷着时代的风云,使事事更为精辟,抒情益见慷慨。其次,这些典故用得很巧妙,体现了作者的才气与学识,上下几千年,人物五六个,但是作者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处理妥贴有序。借用典故以增加词的容量,扩大词的表现力,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辛弃疾对词的重大贡献。

六.比较归纳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扬州慢》两首词皆吊古抚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特点? 风格不同,境界大迥。

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一个悲吟颓废瞻顾徘徊;

一个追念英雄欲保境安民一展雄才;

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

一个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

一个惜美人芳草风流尽去感时伤世。

2、联系《念奴娇 赤壁怀古》,总结“豪放派”词的总体特点。豪放派词的特点:

1、题材上: 词在五代和北宋初年,题材狭窄,大抵不脱离离愁别恨,男女恋情之类。到苏轼手里,突破陈规,举凡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是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入词。词从“樽前”、“花间”走向转为广阔的人生。辛弃疾则进一步开拓词的境界,思想内容比苏轼的作品更为深广。苏轼的《念奴娇》写赤壁凭吊古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神往,抒发了人生的感慨。这在以前的词中是少见的。而辛弃疾的《永遇乐》更抒发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同样写壮志未酬的感慨,辛词则更富社会内容。

2、语言上: 苏轼一改花间词人镂金描彩的作风,用诗句入词,偶尔也运用口语,每每放笔直书,豪迈奔放。写江山则乱石惊涛,写豪杰则雄姿英发,境界开阔,气魄宏大。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文为词”,举凡经、史、子、集中的书面语言及可利用的口语都拿来为我所用,语言铿锵,感情强烈。《永遇乐》一词中,作者说古道今,议论国事,抒写情怀慷慨悲壮。

第二篇:辛弃疾词二首 整理

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辛弃疾词二首其一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

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羽泉歌曲《辛弃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人柳永和苏轼的词。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大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音律和谐,美妙动听。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同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里。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首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首豪壮的怀古词,《定**》虽然记的是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却表达出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类词。一提到豪放词,大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是谁呢?(学生齐答:辛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板书课题及作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二、作者简介

1、回顾以往所学作品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还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2、作家常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从此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3、写作背景

这些同学们都不需要记在笔记上,只要大致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这一切,就是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的背景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好,让我们一起进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中。

4、解题

“水龙吟” 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词作,正音释义

遥岑(cén):远处的小山。玉簪(zān):用玉做成的簪子。也叫“玉搔头”。螺髻(luó jì):形似螺壳的发髻。脍(kuài):把鱼、肉切细。倩(qiàn):请人代自己做。揾(wèn):擦、揩(kāi)拭。

2、名家诵读欣赏,把握情感

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出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3、三读词作,分析题材(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可以看到词作的灵魂,这一首词的题材是什么? 明确: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我们常听一个词叫“登高而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怀古词)(2)、古人为什么喜欢“登高而赋”?其中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原因? 明确:因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得高,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3)、词作中有没有能够表达词作主题的语句? 明确:细读《水龙吟》,一篇情意,凝结在 “登临意”三字上(4)、你认为“登临意”的内涵是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不求统一,有理则可)明确:①报国无门、收复无望之悲

②宦游江南、孤寂无依之感 ③流年易逝、壮志难酬之叹

四、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登临意”的东西?请把词中描写作者所见的触发他的思绪的景、物的文字找出来?

明确:江景、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们会触动作者心弦,引发他的诗情?能否结合词句具体分析一下,大家先思考讨论,然后我请几位同学分别来分析。

(1)、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①请用散文化语言描绘。明确:“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于楚国; “清秋”点出了登临的时间;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的“千里”“无际”极言视野之广。

改写: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浩浩荡荡的江水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天边。

②眼前景色怎样的特点?

明确:雄浑、壮阔。整句破空而来,写得境界壮阔,笔力遒劲,气势雄浑。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

③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感情如何?

明确:楚天千里清秋——让人不禁想到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佳句。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

水随天去秋无际——让人不禁想到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 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水向东流” 的句子。古人经常以流水的连绵不绝比喻忧愁的连绵不断。而此时词人内心的愁苦伴着这无边的秋色悠长的秋水奔涌而出。

置身于如此浩渺壮阔的秋景,即便一般人也会触发起一种莫名的宇宙意识,一种莫名的人生慨叹。何况满怀报国之情的词人呢?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能不激起词人满腔的报国豪情?“水随天去” 的浩荡之势怎能不使词人热血沸腾?“千里”“无际”的苍凉秋景又怎能不令词人慷慨悲歌、潸然泪下?

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明确:触景生情。

(2)、赏析“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①请用散文化语言改写。

明确:岑,小而高的山。遥岑:远山。“遥岑远目”这里的目:,作动诃,看的意思。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这儿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词,按照今日的语言习惯来说,应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这里用的是倒装。

“遥岑”即远山。登上赏心亭,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秀丽多姿。

②景物描绘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喻手法。把“山”比作“玉簪螺髻”。③如此秀丽多姿的景色,作者感受如何? 明确:“献愁供恨”。④采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明确:移情法——寓情于景的手法。词人不说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说山的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这个愁与恨是词人心中无法排遣的忧愁与愤恨。

⑤愁什么,恨什么? 明确: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愁”的是如何保住这大好河山,让它不受外族蹂躏; “恨”的是侵略祖国的外族人,即金人。(3)、赏析“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①用散文化语言改写。

明确: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落日西沉,传来失群的孤雁声声哀鸣,赏心亭上,伫立着一位流落江南的游子。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②在这短短的十二字的景物描绘里面,包含了哪些艺术技巧呢? 明确:“落日楼头”是眼睛所见,从视觉人手。“落日”,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将尽。“断鸿声里”是耳朵所闻,从听觉写出。“断鸿”,点明季节是秋天,一年将尽。前后两句,一见一闻。两者都写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

③眼前景物,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日暮秋景渲染出一种苍凉悲伤的气氛。而作者在如此苍凉悲伤的气氛中独自登高望远,其悲情就更生动可感了。整句以有声有色的景色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妙不可言。

④这是一种怎样的抒情手法? 明确:寓情于景。

⑤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有何特别的寓意呢?

明确:A、“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衰颓,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种伤神,为国势担忧。

B、“断鸿”,失群的孤雁,不断哀鸣的失群孤雁也正好是诗人的写照。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

C、“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犹如失群的孤雁,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⑥由此来看,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隐喻,虚实结合。

过渡:作者这种被压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有没有人能够理解呢? 明确:没有。从“无人会,登临意”看得出来。

(4)、赏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①“无人会,登临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②词人郁积胸中的情感依旧不能释然,他又用了两个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A、把吴钩看了——

吴钩——春秋时吴国出产的一种钩子,用来挂帐子或宝剑的。但旧时的注家认为吴钩是吴国制造的一种弯形宝刀,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刀的代名词。我们考试的时候,就按书上的来。

看吴钩——杜甫有诗说,“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馈赠和观赏吴钩这样的宝刀,表示能凭借宝刀从事征战,杀敌立功,以锋利的吴钩陪衬怀有豪情壮志的少年。辛弃疾在写给陈亮的《破阵子》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也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把吴钩看了”,则是从另一角度说自己空有宝刀,却派不上用场,不能为国杀敌立功。作者描绘了两个具体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B、栏杆拍遍——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孤独之感、忧愤之意,毕现于字里行间。

多么孤独无奈的英雄,为了让英雄不再孤单,我们一起朗读上片,试着做词人的知己。(5)、小结并背诵上阕 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二)、赏析下阕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明确: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①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是张翰的字。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辛弃疾用此典同张季鹰比较,“季鹰归未?”是用提问语气,既呼应了前面的“游子”,抒发了深挚的乡思,又呼应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②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许汜一样谋求私利,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③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 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3、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明确:用典抒情。

4、本词用典有何特点?

明确: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三句呢?

明确:“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这三句是说,多情的美女或许还能同情自己,为自己擦去悲愤难忍的英雄之泪,然而这样的美女也无人去为自己呼唤前来。没有人来“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抱负成虚,自伤不已,不禁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连个给自己擦的人也没有。作者悲叹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俗话说:“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英雄而至落泪,可见伤心已极。“无人会、登临意”!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面对怀才不遇、时光流逝、统治者苟且偷安、国家即将破灭的情景,最后这位壮志不展、满怀悲痛的作者只能留下英雄泪。虽然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的眼泪,而是不遇时势的英雄的眼泪,是痛苦之极时撒下的悲苦之泪,是最赤诚的爱国之泪。对作者的这种眼泪,我们应该同情,更应该感动、钦佩。

6、通过分析,我们应该可以明白作者“登临意”的全部内涵,是什么呢?

明确: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1)、报国无门、收复无望之悲(2)、宦游江南、孤寂无依之感(3)、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4)、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5)、流年易逝、壮志难酬之叹

五、课堂小结

行文至此,词人的悲情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了。我们回顾一下整首词,从写景人手,慢慢渗透情感,层层推进,至结尾而悲情到达极致。全词气势豪壮,而感情却极为沉郁。在讲解这首词的过程中,我重点是抓住感情这个主线进行阐述,上片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写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由开头的悲壮豪情到备受冷落、空度年华的悲苦伤心,再到“无人会、登临意”的悲伤寂寞。词的下片,作者反用张翰乐于归隐这个典故写出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用许汜谋取私利这个典故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专营私利的小人。可是这样一种雄心壮志在残酷的“树犹如此”这个典故面前,只能化作无情的泪水,任其在词 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

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

罗文昌

人脸上横流。如果这首词有魂的话,我认为它不在作者的孤独寂寞中,也不在作者的怀才不遇中,它的魂就是作者对祖国的爱,爱国是辛弃疾这首词永远不朽的主题,“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这首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泪涂抹而成的。品味着词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爱国词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词,感受辛弃疾最真实的心声。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上片: 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八、教学反思

借景抒情 运用典故

第三篇:辛弃疾词二首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教具准备 PPT 课件。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正字音 2、辨字形 3、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 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上阕

(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

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

【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明确】“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5)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2、下阕

学法指导: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明确】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明确】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地位?

【明确】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请简析。

【明确】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代指女子。揾,拭擦。几句的含义是: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雄因壮志能酬而流下的热泪呢?词中出现“玉簪螺髻”“红巾翠袖”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

(5)小结

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三)概括主旨

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四)布置作业

 背诵这首词。

 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 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依旧。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

二、创作背景介绍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便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三、播放录音带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

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

【诵读指导】韵脚:上、下阕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应读得响亮,作稍长停顿。

停顿:应指导学生处理好句间停顿和句中停顿,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

四、赏析探究

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上阕

(1)前四句:怀孙权

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式调整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给人以遗憾。“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

(2)后六句:怀刘裕

简析:京口是刘裕祖居的地方,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所以词人登高远望,自然便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早已在人间不着一点痕迹,只有词人登高凭吊英雄。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

(3)引导学生探究 :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结论一: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权,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结论二: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结论三: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4)小结

上阕作者登高怀古,触景生情,缅怀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作者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宣泄了出来。、下阕

(1)前三句:引出历史教训

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策略:学生讨论,结合相关背景材料作分析。

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赢得”,换得,落得。“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极写惨败之情状。

(2)中间六句:追忆亲眼所见

“四十三年”至“一片神鸦社鼓”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简析:从 1162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到 1205年写这首词,整整 43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作者清楚地记得 43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作者在南归途中,一路上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43年过去了,当时的惨相还记忆犹新;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么可悲呀!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

(3)结尾两句:怀廉颇以自况

探究: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何具体含义?

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 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4)小结

下阕:讽刺刘义隆是对韩侂胄的警告;慨叹“佛狸祠下”,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则是抒发内心的郁愤。

两首词艺术特色综合概括 1、精当的用典

两首词都有精当的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典主要在下阕,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回乡;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求田问舍,作者对这两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他想表明的意思是:自己既不想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心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下面又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慨叹岁月易逝,报国无门的惆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下阕都运用了典故。上阕作者缅怀孙权、刘裕,两人都从京口起事,创立了赫赫战功,作者用炽热、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精神气概。下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一,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意在讽喻韩侂胄急于事功,草草出兵,将会导致失败。其二,以廉颇自况,是内心的独白,是全词抒情的高潮,也是词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2、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廉颇的遭遇是对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讽刺。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栏杆拍遍”,就是写作者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慨,是对统治者不重用抗金名将的讽刺;写季鹰和许汜是对弃官归隐、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的讽刺。

【课内练习】

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 1~ 4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 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词的上阕用了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即指,又指。“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风格上有何不同? 【答案】、作者登楼远望,不禁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感。其中“何处望神州”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千古兴亡多少事”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答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词人胸中翻滚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时间之漫长久远

词人思绪之无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参考:①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雄大略、兵多将广的曹操较量,具有非凡的胆识。②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坐断东南”,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以弱胜强。③讽谏南宋王朝。孙权所处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但他却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反衬了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沉郁顿挫,忧国、伤时、伤己,两首词同为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词,同时回顾学过的《破阵子》,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的风格。、辛词长于用典,课外摘录几首辛弃疾的词,体会其借助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所表达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

两首辛词学习重点: 典故理解、知人论世 课前导入:

—— 以文入词,英雄之词 横刀跃马登上词坛的英雄。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其词是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没有谁像辛弃疾这样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个性;其词对表现心灵世界有深广的拓展,继苏轼的开拓之后,进一步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其词在苏轼 “ 以诗为词 ” 的基础上,进而 “ 以文为词 ”,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1.其词崇尚追求雄豪壮大之美,“ 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辛弃疾〈临江仙〉)2.“ 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3.其词纯是自画像,是自己思想、情感、遭际、生活的实录,是自己的生活史、生命史、心灵史,词中有他的影子、他的气质、他的性情、他人格的烙印------其词即是其人,词格即是人格。

4.读稼轩词须知人论世(特定的历史时期及特别的身世遭遇)。《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思路:

(一)词中 “ 登临意 ” 是指什么?在词中是如何表现的?(理解内容)即景写意 —— 山河破碎的愁恨

“ 登临意 ” 动作达意 —— 请缨无路的愤懑 典故托意 —— 空负壮心的慨叹

“ 无人会 ”—— 壮怀理想、无人理解的孤独 英雄失路,报国无门 一腔热血,空自冷却

(二)理解:下阕三个典故的内容及作者用意? ①季鹰(反问句):不愿像季鹰那样弃官归隐 —— 报国雄心 ②许汜(推测句):不愿像许汜那样买房置地 —— 北伐之志 ③桓温(感叹句):只能如桓温那样虚流年 —— 不遇之慨

(三)诵读指导、准确把握感情(复杂而起伏跌宕)悲慨、沉郁、婉曲、矛盾------2、多种风格的融合,相映生辉 柔媚、豪放、清新、淡远 3、押韵(际、意等)、长短句的搭配、节奏的停顿 4、舌齿音:

楚、天、千里、清、秋皆舌齿音,吐字肯定清楚,精神魄力都表现出来了,音节结合自然,体现语言修养。

(四)拓展探究:词中诗人巨大的孤独感从何而来?请结合所给词人生平资料,深入解读。(知人论世)

1.(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

2.22 岁聚众起义,23 岁率部南投南宋朝廷,被任命为江阴佥判,后连任地方官职,每任均不长。从 29 岁到 42 岁,13 年间调换 14 任官职。

3.42 岁,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

4.52 岁,复为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5.65 岁,再度被启用,惜不终也。6.68 岁,老英雄含恨而逝。------(五)课上小结:

《永遇乐 ·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思路

(一)阅读理解:结合练习二,了解典故内涵,体会用典用意。(谏书 1.①孙权:能守后亡-----借古抒怀

②刘裕:能战北伐-------抗金救国的雄才大志 ③刘义隆:草率出兵落败---------忌草率 ④扬州路:烽火连天

佛狸祠:神鸦社鼓-------借古讽今 宜速行 ⑤廉颇: 老当益壮------用英雄

报国无门----— 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 2.用典(用事)的艺术效果、便于以极简省的文字表达复杂而深厚的思想感情。、有暗示、启发作用,便于表达不便明说的内容和情感,使作品含蓄蕴藉。3、弄清典故的内容,正确理解作者婉转传达的思想感情。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凿痕,笔力甚峭。—— 以文入词的体现

(二)探究、拓展探究 —— 南宋作品中的 “ 英雄 ” 们(练习四)、比较探究 —— 王国维语 “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请结合两人词作,具体谈谈其表现,并探究其风格的成因。(知人论世)

 写作意图、手法、思想感情等。

 时代、处境、身份、个性等。

苏 轼

辛 弃 疾 超然物外

志在其中(羡慕)

(效仿)出世之思

用世之志 豪放旷达

豪迈激愤 的情思。

第四篇:《词二首》教学设计专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王二厢联合小学 李冰

一、教材简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6课《词二首》的第一首。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设计: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课前交流: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

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

6、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黑板(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7、指名朗读,相互评价。

8、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环节简析]:由于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五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品读感悟

教师过渡:

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知识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5)、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 [环节简析]:“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2、品读下阕

教师过渡:

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学生交流画面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4))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三)、拓展练习:

1、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 境。

2、感受境界——齐读全文。

3、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 作业呢?

4、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 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环节简析]: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者能够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第五篇: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 贾梅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过程与方法

1.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目标:了解辛弃疾,掌握用典手法,理解词人年老被用的心境。

一、导入新课

(板书辛)请以“辛”字组词。(艰辛、辛酸、辛辣、悲辛、辛劳、辛苦„„)

被人们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一生怀着“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块垒,似乎和辛字极有缘,正如他自己的戏说:(出示《永遇乐 戏赋辛字》)

正如他所说,其一生只有艰辛、辛酸辛苦、辛辣,而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晚年的作品《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回顾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出示辛弃疾简介(师)他本是带着“到南方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收复我的故乡”的信念南归的,却没想到南投40多年间,就有20多年的时间被闲置一边,而在断断续续的启用历程中又有37次频繁调动。朝廷不重用他,可他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职,总不忘初心,不断上书。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时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三、自主学习

1、反复诵读,结合下文注释读懂词义,理解关键词。

2、齐读,谈谈初读感受。

四、精讲

1、介绍背景知识的基础上读诗,体会情感。

2、介绍用典抒怀的手法。

3、读诗思考:诗中写了哪些历史人物的哪些事迹?

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君,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保卫了家园。

刘裕:出身贫寒,曾生活在荒僻小街,但计伐桓直,平定叛乱,带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义隆:刘裕之子,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佛狸祠: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之军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百姓年年在这里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廉颇: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为赵出力,“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却还报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于是赵王不再启用他。

(合作探究)

4、凡有用典必有用意,请找出关键词,理解典故与词人间的联系,理解其情怀。

孙仲谋 京口起步,建功立业 刘 裕

刘义隆 仓皇失败 狒狸祠 安作亡国奴

廉 颇 壮心不已,壮志难酬

5、本词除了用典手法外,还有什么手法的运用?

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更能感受到66岁的辛弃疾内心无比苦涩但又孤身坚守,满腔忧虑但又坚决行动的忠义情。(在这样的任上,他搜集钱财,置备盔甲军装;花重金派间谍到北方金人践踏地探听虚实。终遭弹劾“奸赃狼藉”而免职。)

五、当堂训练

反复读词,想象诗境,想象诗人的处境,请以《我手写英雄》为题,写下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示例:他,以武起事,由文而武。在手执软笔时,他失去了钢刀利剑,但没有失去一个武人的信念。他是一个可悲的英雄。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他一遍遍的哭声,一次次的表白:”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看着金人的势力日益壮大,南宋疆土收复渺茫,他心中仍然幻想其坐骑如曹操的的卢般飞驰沙场;当大势已去,老年再被启用时,他仍心怀忧虑忠诚地问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他有着岳飞的霸气,却没有岳飞的境遇。最终,只能喊着”杀敌“含恨而去。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诗。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目标:反复品读吟咏,领悟本词的内涵,体会词人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一、导入新课(课前背诵《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入)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6岁的辛弃疾既喊出了有能力杀敌的忠心,也表达了不被重用的忧愤。他平生以英雄自称,心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本以身许国,准备血洒沙场,马革裹尸,可从23岁南渡归宋十年之久了,还未受重用,正值壮年的他心境如何呢?今天,我们品读他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二、自主学习

结合下文注释,大声朗读文章,理解词义。同时思考:你在本词中看到了怎样的词人形象?(献愁供恨的江南游子,无人会意的流泪英雄)

三、精讲占拨

1、本词上片重在写景抒情,下片重在用典抒情。这两种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手法。品析写景抒情句,我们要从意象入手,描摹意境,感受情感;品析用典句,我们要先弄清典故,找准联系点,理解情感。这两种手法都是含蓄抒情的方法。

2、反复诵读上片,闭目凝神细想你眼前展现出怎样的画面?请描摹(明确意象。)。

示例:南方的天空,一片空阔清冷;江水悠悠,带着无边苍凉的秋色无声地流向天际。遥望远山,如玉簪,又如螺髻,写满了愁怨。落日西沉,失群的孤雁哀鸣不断,我这江南游子独自站在楼头。

引导:天与水写满了秋意,山满怀愁怨,日是落日,雁是孤鸿,人是游子,我们立刻被带入了怎样的意境?(空阔冷寂,苍凉悲苦)此游子是普通游子吗?(亡国游子)

引导:亡国游子面对此景此境,心绪如何?(讲解细节描写)

3、抽学生诵读体会。

师:他默看宝刀,愤拍栏杆时,一定想到了当年拍刀催马,驰骋沙场,独闯敌营的壮举,但如今呢?“无人会,登临意”,他怎样的思想情感无人理解?请细细品读下片的典故,理解深沉的情感。

4、学生先自主品读下片,思考:词人用“张翰、许汜、桓温”的典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合作探究)

5、师译读这三个典故后,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其用意。张翰弃官归隐(难以回乡之激愤)许汜谋求私利(鄙夷谋私之无奈)桓温感叹时光(唉叹时光之痛苦)

6、这是他政治失意时流血的心的忧愤之情啊!这份忧愤之中,当然包含着对朝廷的不满和批判。苟安的朝廷又怎么可能容他?最终,他只能孤寂无奈地悲怆呼喊:“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这句照应了哪一句?

7、齐读感受词深沉悲壮的情感。

四、当堂巩固

在词中,你是否感受到让人荡气回肠的悲壮,是否感受到了让人心痛不已的执著?拍遍栏杆的沙场英雄辛弃疾在你心中是怎样的形象......请用或诗或散文的语言描述。

五、小结

辛弃疾生不逢时。他的文才武略换来的却是大半生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苦痛,于是他常常将满腔雄心壮志化作杜鹃啼血式的悲愤长歌。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分明能品味出他对英雄人格的悲壮追求。然而,也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寄之于词,成为一代词宗,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有“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美称。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课堂实录,

下载辛弃疾词二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辛弃疾词二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清照词二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及其诗词风格。 2.理解诗词蕴涵的思想情感。 3.学习分析词眼和用典,进一步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2和3 教学辅......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延安市新区高级中学 贾梅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品读吟诵,......

    6 辛弃疾词两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

    14.苏轼词二首 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词二首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 1.词所......

    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词作背景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

    辛弃疾 词 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简要生平,理解词人在三首词中表达的感情。 2. 理解作者在词中表现出的欲说还休的愤懑,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目标的专一追求的......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江 哲 一、背诵与识记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鬓。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