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词二首
秋词二首
(163人评价)8.2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写翻译 写赏析分享
评价: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纠错
译文及注释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相关赏析
写赏析
鉴赏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第一首诗的大意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作者介绍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第二篇:秋词二首
秋词二首(其一)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注释】
①悲寂寥:悲叹萧条。②春朝:春天。③排:推开。④碧霄:青天。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金陵五题·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赏析】
首句总写台城,综言六代,是一幅鸟瞰图。“六代竞豪华”,乍看只是叙事,但前面冠以“台城”,便立刻使人联想到当年金陵王气,今日断瓦颓垣,这就有了形象。“豪华”之前,着一“竞”字,直贯六朝三百多年历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竞”当然不是直观形象,但用它来点化“豪华”,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它比单幅图画提供的形象更为丰满。
次句在画面上突出了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还应包括另一座“望仙阁”在内)。“事最奢”是承上“豪华”而发的议论,“最”字接“竞”字,其奢为六朝之“最”,可说登峰造极,那么陈后主的下场如何,是不难想象了。这一句看起来写两座高楼,而议论融化在形象中了。这两座高楼,虽然只是静止的形象,但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对楼台中人和事的联翩浮想。似见帘幕重重之内,香雾缥缈之中,舞影翩翩,轻歌阵阵,陈后主与妖姬艳女们正在纵情作乐。诗的容量就因“结绮临春”引起的联想而更加扩展了。
第三句记楼台今昔。眼前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这与当年“万户千门”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成”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其中极富深意。我们仿佛置身于惨碧凄迷的瓦砾堆中,当年粉黛青蛾,依稀可见;今日累累白骨,怵目惊心。
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这歌声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缓歌曼舞的场面,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感叹。
怀古诗往往要抒发议论的,但这首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这样,我们毫不感到是在听诗人枯燥地讥评古人古事,只感到在读诗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乌衣巷》
【作者】:刘禹锡【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1.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2.朱雀桥:今江苏省江宁县,横跨淮河。
【韵译】: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
【赏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过去却是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诗意〉野花在朱雀桥边遍地盛开著,乌衣巷口夕阳正在西落,映照著失望与凄凉,昔日的辉煌与显赫早已不复存在。过去的燕子停留在王导、谢安等豪华宅第人家,而如今却已飞到了普通的百姓家中。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简析】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⑴酬:答谢,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22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抛弃,搁置。
⑷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7)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8)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作品鉴赏】“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他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在满心惆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世事的洞彻和达观。既劝慰自己,也劝慰朋友,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面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应有豁达胸襟。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揄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第三篇:《秋词二首 刘禹锡》阅读答案
秋词二首刘禹锡其一摘自: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注]嗾:sǒu教,使。⑴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第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6分)答: ⑵这两首诗的秋天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两首诗中“春”的作用有何不同?请你分别作简要分析。(6分)答: 参考答案:14.⑴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表层意思,3分)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此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深层意蕴,3分)⑵①其一,侧重写秋高气爽的天气和生机勃勃的活力,激励人们振作精神,奋发向上。其二,侧重咏叹秋天明净清白、青黄浅淡的色彩,使人感到思想澄净,情操清白。②其一,肯定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正面衬托秋的生机和活力。其二,否定繁华浓艳、教人若狂的春色,对比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第四篇:诗朗诵 作者: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诗朗诵 作者: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法规
历史
文学
天文
地理
伟人
军事
时政
生活
收藏 图片
网络
教程
音画
娱乐
素材
诗文500篇以上 且用量最多者
【白居易】
【杜
甫】
【李
白】
【刘禹锡】
【元
稹】
【韦应物】
【李商隐】
【杜
牧】
【刘长卿】
诗文500篇以上 诗文200篇以上 诗文100篇以上 诗文50篇以上 诗文25篇以上 诗文10篇以上 诗文10篇以下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有声诗朗诵目录台城
秋风引
赏牡丹
望洞庭
乌衣巷
再游玄都观
浪淘沙词九首(其一)
浪淘沙词九首(其六)
竹枝词二首(其一)
竹枝词九首(其九)
堤上行三首(其一)
秋词二首(其一)
杨柳枝词九首(其一)诗朗诵 作者: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第五篇:赵秋羽《柳永词二首》
一首诗词引发的血案——《柳永词二首》课堂教学简录
2011-07-25 13:34吉林大学附中高中部 特级教师 赵秋羽[博客]6253 字, 阅读 276, 评论 1 本文收录在9027: 语文百花园
【上课开始】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宋词欣赏”课。提起宋词,大家知道,按流派分为哪两派?
【学生】(齐答)豪放派和婉约派。
【教师】是的。按时间先后,应该回答“婉约派和豪放派”。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望海潮》《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属于哪一派呢?
【学生】(齐答)婉约派。
【教师】正确。宋词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而网络“恶搞”大受青年人的追捧,今天咱们研究柳永词也从“恶搞”开始。我们的题目是“一首诗词引发的血案”,大家知道模仿的是哪一出吗?
【学生】(齐答)《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教师】先给大家解释一下血案引发的原委。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没到过南方,在一首描写西湖的诗中才发现南方那么美,引发好奇之心。接着,便发兵南下,一场战争爆发了。你能猜出是哪一首诗词吗?下面有若干首,大家猜猜看。齐读,看看能是这首是吗——
【PPT展示】
晓出净慈寺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生1】我认为不是。这首诗虽然提到西湖四时风光之美,但没有具体生动的描写,只写了西湖荷花之美,不足以引起一场战争。
【教师】言之有理,我也同意。看看下一首——
春 怀 黄庭坚
回肠无奈别愁煎,待得鸾胶续断弦。最忆钱塘风物苦,西湖月落采菱船。
【学生2】我认为更不是。这首诗的景物描写的情感基调是离别的凄苦,不可能引发好奇之心。当然也引发一场战争。
【教师】显而易见,我也同意。再看下一首——
再赋梅花 陆游
松筠共叹冰霜晚,桃李从教雨露偏。此去西湖八千里,破愁一笑得无缘?
【学生3】这首也不是。本诗所写景物距离“西湖八千里”,与西湖无关。【教师】正确。再看下一首——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学生4】这首有可能,“山外青山”,写西湖之美丽;“楼外楼”,写杭州之繁华;“游人醉”,写人们的欢乐。我读了以后也有想去西湖的愿望。所以,我认为有可能是这首。
【教师】你分析的非常好,透彻、全面、准确。但是你忽视了最后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试想,杭州与汴州比较,哪个更繁华呢?比方说,这里跟家乡一样好。究竟是“这里”好,还是“家乡”好呢?
【学生】(自由回答)还是“家乡”好。
【教师】同理,“直把杭州作汴州”,还是汴州更好。史载,当时杭州有人口16万户,汴州有人口18万户,是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北方人不能忽视汴州而打杭州。再看下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生5】本诗虽好,但太笼统,描写不具体。北方人未必有什么体会。【教师】有道理。再看下首——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学生6】本诗写西湖划船的乐趣。虽然反映了歌舞升平的景象,但没有更直观、更具体的场景描写。未必能引起战争。
【教师】如此说来,上面若干首诗词,哪一首都没有《望海潮》描写得生动具体。我可以公布答案了:就是这首《望海潮》词引发了一场战争。战争就要流血,无数血案构成战争。那么,大家分析,哪一句写的尤其好,引发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好奇之心,才驱使他挥兵南下,牧马江南的呢?请先齐读《望海潮》。
【学生】(齐读《望海潮》,然后听林志颖演唱的节奏欢快的歌曲《望海潮》,体味意境):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学生7】
我认为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首句点明杭州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悠久的历史,一定会引起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兴趣。
【学生8】我认为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战争的目的是掠夺财富,杭州如此富裕,是北方所见不到的,因此,可能引起战争。
【学生9】我认为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上阕写杭州的繁华,下阕写西湖的美丽,这一切都落脚于“嬉嬉钓叟莲娃”。即社会富庶、景色优美、人民安居乐业,这是北方君主所追求的社会理想。他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可能会发动战争。【学生10】我认为可能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刚才同学说的都对,但是“社会富庶、景色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等等,必须有一个载体,那就是具体的一个典型场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景象是江南所独有,桂花飘香,他们不曾闻,荷花吐艳,他们不曾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载的是一个繁荣的社会。所以,可能会引起战争。
【教师】大家的发言非常好,既分析词中的景物描写,又揭示了战争的本质,而且,猜对了。正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句。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本词传于金国,金主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宋金战争爆发。
(学生哗然,议论纷纷)
【教师】这么说来,柳永岂不成了罪人?非也。这是历史上的一次“恶搞”。据史料记载,金主完颜亮生于1122年,宋金战争爆发于1125年。此时,金主完颜亮才三岁。不可能发生此事。此事虽然并不属实,但说明了一个问题。谁说,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11】说明了柳永词传播范围广,影响也特别大。
【教师】正确。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确实把杭州西湖写得精妙绝伦,特别迷人。那么,是因为杭州繁华吗?是因为西湖美丽吗?大家应该知道,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不是杭州,而是京城“汴州”。同学们看看,写京城“汴州”的词《雨霖铃》如何呢?比杭州还繁华、比西湖更美丽吗?请大家先听配乐朗诵录音,然后再齐读《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学生】(齐读《雨霖铃》)
【教师】大家读《雨霖铃》的感觉和读《望海潮》一样吗? 【学生】(齐答)不一样。【教师】请大家说说两首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小组讨论一下,一会儿汇报。(学生4人一组回头讨论)好,哪组先说?
【学生12】两词都写了大都市的风光,然而感情基调却是不一样。《望海潮》以欢快明丽的笔调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和西湖的美丽风光。而《雨霖铃》则是以凄凉悲哀的笔调,写出都市郊外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寒蝉”“骤雨”等来烘托离别之情的。
【教师】说得好。能不能在原词中各找一个词,概括每首词的特征? 【学生】(七嘴八舌)《望海潮》是“繁华”,《雨霖铃》是“凄切”。【教师】正确。这两个词分别是各自的“词眼”。抓住“词眼”,继续分析。
【学生13】都写了秋天,但所选的景物——也就是意象不一致。《望海潮》写“烟柳画桥”、“桂子荷花”表达蓬勃向上的情绪;《雨霖铃》写“寒蝉”“暮霭”、“晓风残月”,抒发的是冷寂缠绵的情感。
【学生14】都写了人的存在。《望海潮》写“嬉嬉钓叟莲娃”,不论男女老少,都是一片欢乐的祥和景象;《雨霖铃》写“执手相看泪眼”渲染极度悲哀的气氛。
【学生15】许多景物都是相同的,但写法不同。比如,同写树,前者“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风景如画;后者“杨柳岸,晓风残月”,欲哭无泪啊。同写水,前者“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波澜壮阔,昂扬向上;后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压抑沉闷,怅惘迷茫。还有两词都提到了“良辰”“好景”,前者“归去凤池夸”,后者“更与何人说”,对比鲜明,悲欢迥异。
【教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列举了。但是,大家想到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同写都市,却悲欢两重天?请分析原因是什么?
【学生16】注释中写道:“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作《望海潮》。这时他对前途充满希望,因此词也写得乐观向上。而《雨霖铃》写于作者科举失败,“离开都城汴京时”,所以写得无限忧伤。【教师】一语中的。这正是我想告诉大家的鉴赏诗词的方法。鉴赏诗词的方法共有“八看”,今天先说“一看作者”。作者的经历遭遇,决定了他的思想情感,而他的思想情感一定会通过作品体现出来。
史载,柳永少有才气,诗文闻名。年轻时求取功名,要建立功业,心中充满热情,展望前程,对前途充满希望。17岁时,离家赴京赶考,经杭州时作《望海潮》。吟咏都市繁华,展现乐观情绪,表现进取之心。
然而,他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柳永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姿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简单解释本词)
可以说是,敢写,敢唱,敢为,敢叛逆;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
此间,往来于往来于繁华都市间,风流倜傥,出没于歌管楼台。爱好文学,致力填词,教唱于歌女,传遍京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第三次参加科举,名列前茅。仁宗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遂将名字抹去。从此,功名梦灭,他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浪迹江湖,飘泊天涯。柳永离京出走,做《雨霖铃》。描绘凄惨离别的凄凉景象,表达他仕途受挫、怀才不遇的悲观郁闷的情怀,曲折表现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学生】(交头接耳,唏嘘之声)
【教师】大家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如果将“无语”变为“有语”,会是什么“语”呢?我想,一定会是对朋友的难舍难分之情,对繁华都市的无比留恋,对科举失败的万分懊丧,对怀才不遇的极度郁闷,对朝廷黑暗的切齿痛恨,对封建社会的猛烈抨击,等等。千头万绪,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好“无语凝噎。”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于是,作者选择了能表达这些感情的事物做意象,如“寒蝉”“骤雨”“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抒发心中的苦闷情怀。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完成板书】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杭州)《雨霖铃》(京城)展望前程,充满希望。仕途受挫,怀才不遇。
(乐观)(悲观)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比、呼应)
顺便交代一下柳永的结局。后来,年过半百,他才中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此是后话不提。
【教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朗读柳永词二首。【学生】(高声朗读《望海潮》、《雨霖铃》)
【教师】今天的课堂上我们重点研究了柳永词的思想内容,还没有来得及研究柳永词的艺术特色。今天先留一个作业:《雨霖铃》是如何前后呼应的?提示一下,上阕写“对长亭晚”,下阕就写“晓风残月”,傍晚和天亮的时间呼应。上阕写“都门帐饮无绪”,下阕就写“今宵酒醒何处”,醉酒和醒酒的事件呼应。还有许多,大家找找,写在作业本上。明天,我们深入探讨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下课!同学们再见。【学生】老师再见。
【教师】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来宾的光临表示感谢。【学生】(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