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柳永词二首复习说课稿
《柳永词二首》复习教案
2012年9月24日第八、九节 主备;年顺仙
参备;李勇
陈睿 王仲梦
王鹏
王中
李才云
贺小秋
陈丛红
罗辉 教学目的;温习本课基础,提高学生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名句鉴赏,背诵
教学方法;共同梳理,诵读,讲练结合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柳永,知人论世,细读相关材料,找出人物素材可用的点。二.基本梳理。
三.名句鉴赏与拓展。四.完成相关练习。
一、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才子词人”“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二、字词重点 1.生难字
参差(cēn cī)
天堑(qiàn)
罗绮(qǐ)
豪奢(shē)
叠巘(yǎn)
钓叟
(sǒu)
千骑
(jì)
骤雨(zhîu)
凝噎(yē)
暮霭(ǎi)
2.多音字
骑 jì千骑
qí骑马
差
cī 参差
差异chā
chà 差劲
chāi 出差 3.古今异义词
无绪
古义;没有心思,心情不好。今义;没有头绪。3.一词多义
胜
东南形胜 形容词 优越
故百战百胜
动词
胜利
何
更与何人说
代词
什么
却看妻子愁何在代词
哪里
吾何畏彼哉
代词
为什么 4.词类活用
烟柳画桥
烟,象烟一样。画,像画一样。名词作状语。云树绕堤沙
云,像云雾一样。名词作状语。异日图将好景
名词用作动词
绘画。嬉嬉钓叟莲娃
名词作动词
采莲。
三、鉴赏练习:
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
(2).本次注重应用铺叙的手法来写景,其中又用点染的手法来突出景象,请从诗中找出点染的地方。
(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重湖叠巘
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卷”字有何妙处?
(写出了钱塘潮涌的排山倒海、波浪飞溅的气势,写出了强大的力度和澎湃的气势)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本诗中的艺术手法有哪些。(其一,用哀景写悲情。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 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其二,以无情衬有情。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积累运用练习:
1、下列诗句的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
(D)
A.东南 / 形胜,三吴 / 都会,钱塘 / 自古 / 繁华。
B.有 / 三秋 / 桂子,十里 / 荷花。
C.寒蝉/凄切,对 / 长亭 / 晚,骤雨 / 初歇。
D.便纵有 / 千种风情,更 / 与何人 / 说。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A.繁华fán 帘幕mù
参差cī
叠巘清嘉xiàn
B.罗绮qǐ
钓叟sǒu 箫鼓xiāo 吟赏烟霞yín C.寒蝉chán 骤雨zhîu 暮霭ǎi 良辰美景chén
D.凝噎yē
经年jīng 甘霖lín 兰舟催发cuī
3.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1字内、中调90字内、长调91字以上;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C.慢词就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D.词牌一般是与词的内容相关的。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望海潮》写的就是杭州胜景等。
第二篇:柳永词二首
柳永词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型:基本阅读。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蝶恋花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死之时,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而葬。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从他开始,慢词始盛,打破了小令词垄断词坛的局面,使词体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其词多描写羁旅行役、离愁别恨和同情妓女之作,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艺术上,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韵谐婉,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后来的话本还据此传有名篇《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影响深远。
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在当时的社会效应,我们现在来学习他的词。【译文】
我长久地伫立倚靠在高楼上,微风轻细,望尽天边,春愁黯然而生。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又有谁会理解我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放纵一下,追求一醉,面对着美酒应当放声歌唱,但勉强寻欢作乐又没有什么滋味。衣带渐渐宽松了我也最终不会后悔,为了她我忧愁得容颜憔悴是很值得的。【词作赏析】
师:作者一个人长久地站在高楼上做什么? 生:眺望远方。
师:他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草色、烟光、残照。
师:他看到这些景物时,想到了什么? 生:看到这些景物,他想到自己的忧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自己的内心又有谁能够明白呢?因此内心愁闷孤独。
师:词人登楼远眺,看到春草、烟光、夕阳就感受到了内心的愁闷孤独,说明这首词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情景交融。词人将春景与春愁融为一体。师:诗人看到这些景物,感受到了自己的愁闷孤独,那么,他怎样把这种孤独排解出去的呢? 生:打算放纵一下,唱歌喝酒。师:他的排解方法有没有起到作用? 生:没有,“强乐还无味”,勉强寻欢作乐没有什么滋味。
师:词人到底为了什么事情而感到愁闷孤独?他怎样看待这种愁闷孤独的?
生:为了情人,思念情人但却见不到她,得了相思病,因而茶饭不思,胃口不好,造成了营养不良,使得连衣服穿起来都变宽松了。但他并不后悔,因为那个情人太优秀了,太有才了,所以即使因为思念她而变得消瘦也是值得的。
师:在上阕中,我们只知道作者很愁闷孤独,但并不知道他愁闷孤独的原因,直到现在才明白了,原来他是为了情人。因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话在叙事抒情的基础上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创造了一个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这也是这句话成为佳句和千古名句的原因。
望海潮
【导入语】
柳永写了一首词,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但出师不利,完颜亮在今安徽采石一战中惨败,自己也被手下杀死。
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柳永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词《望海潮》 【翻译】
杭州位于东南方地理形势重要的地区,是江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就很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如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汹涌,卷起来的浪花就像霜雪一样,天然的壕沟江河无边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市民家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相过奢华的生活。白堤两侧的里湖、外湖与重叠的山峰非常秀丽,山上有秋季的桂子,湖中有十里的荷花。晴天丽日,处处都吹奏者音乐,菱舟夜泛,传来一阵阵的歌声,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高高的牙旗,官员乘着酒醉听箫鼓的演奏声,观赏、吟唱烟霞风光。日后要把杭州的美好景色画下来,带回朝廷去好让皇帝夸奖。【词作赏析】 师:“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三句与上阕中后面的内容在结构上构成了什么关系?
生:总分。
师:上阕前三句是总写,后面的三部分内容是分写,分别写出了杭州“形胜”、“都会”、“繁华”的特点。那么,哪些语句是扣住“形胜”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都会”来写的,哪些语句是扣住“繁华”来写的?
生:“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路桥华美,居室华丽,人口众多。“云树饶堤沙”三句写的是“形胜”,“绕”字写出了树的浓密,“卷”字写出了波涛汹涌的气势,“天堑”说明钱塘江就像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地势险要,“无涯”说明钱塘江无边无际,特别的壮阔,这里的景象显得雄伟壮观,跟柳永一贯的婉约风格不一样,体现出豪放的一面。“市列珠玑”三句写的是“繁华”。
师:可见,上阕着重写了杭州的繁华,其实,杭州不仅仅繁华,而且还很美。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那么,西湖到底怎么个美法呢?现在我们来看下阕。下阕写景的句子是哪些?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写景的句子是“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这三句写出了景物的秀丽。师:写人的句子是哪些?写了几类人?写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 生:写人的句子从“羌笛弄晴”到“吟赏烟霞”,写了两类人,一是老百姓,一是官员。“弄”字写出了潇洒欢快之情,“泛”字写出了轻盈愉悦之态,“嬉嬉”写出了安闲自在的样子,总之,老百姓过着祥和快乐的生活。官员则过着品酒听乐、吟诗赏景的生活。
师:最后两句写要将好景画下来,拿去给皇帝欣赏。景观美好,实际暗指政绩成就卓越,表达了对官员的祝福。【艺术特点】
1、铺叙渲染手法的运用。
师:这首词从表达方式来看,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生:记叙和描写。
师:在记叙时,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作者用了铺叙渲染的手法。这首词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 漓尽致的描绘,大量选用对偶句,并采取艺术夸张的形式浓墨重彩地写出了城市的繁荣面貌。
2、点染手法的运用(结合课后练习二)。“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点染”也就是概括评点/叙述与具体描写相 结合。上阕中,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都会”、“形胜”、“繁华”三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下阕中,“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接着的两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分别从山中桂花与水里荷花两方面来些,是染。作业布置:预习《苏轼词二首》。板书设计:
总
分
路桥华美
都会
居室华丽
人口众多
上阕
形胜
雄伟壮观
绕:树的浓密
卷:波涛汹涌的气势
天堑:地势险要
无涯:壮阔
繁华
竞豪奢
点(概括叙述)
染(具体铺陈)
景美
重湖叠巘清嘉
三秋桂子(叠巘)
下阕
十里荷花(重湖)
弄:潇洒欢快之情
人美
老百姓
泛:轻盈愉悦之态
祥和快乐
嬉嬉:安闲自在的样子
官员:
品酒听乐、吟诗赏景
最后两句:表达对官员的祝福
第三篇:柳永词二首教案
《柳永词二首》教学过程一
梁艳玲
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常识,了解作者经历,作家作品。
2.解决字音诵读字形识记问题,粗略疏通文意。
3.从抒情方式中直接抒情的角度初步了解作者两首诗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解决诗词鉴赏中知人诵读的基础问题。2.弄清抒情方式中的直抒胸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
二、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三、柳永的生平简介:(投影)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补充柳永词《鹤冲天》
(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望海潮》、《雨霖铃》这两首词。
四、《望海潮》
1、自读,正音,诵读
2、相关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3、.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二、具体分析
朗读练习
(1)教师范读后作朗读要求。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阙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2)学生朗读体味。)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三、亮点探究
1、.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2、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3、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解释何为“点染手法”。
《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两句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其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①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
“形胜”、“繁华”四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②“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4、总结:(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雨霖铃》
一、相关背景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赏析
这首词是写作者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可以从中看到柳永慢词的艺术特色。
词中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节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这是秋天骤雨刚停的黄昏,是舟楫齐备、急待出发的时刻。对这些景物的描写都是为抒发离情别绪服务的。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以“寒蝉”“长亭”“骤雨”这一系列形象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正当离人依依难舍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了,他们只有泪眼相向,“无语凝噎”,万千话语只能堵在心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用一个“念”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透不过气来,极目南望,令人不胜伤感。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
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利用时间的跨越,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词人先宕开一笔,说离人伤别,自古如此,是多情使然;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这样就拓宽了词的境界,下面再设想别后生活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酒醒,伊人不见,风清月冷,情何以堪?“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无情物,但是在满心愁绪的词人眼中,却都成了“情语”。而“经年”的“千种风情”便从此失去了意义,因为知音已远,良辰不再。这首词情事纷陈,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幽咽,充分表现了慢词的优点和柳词的艺术特色。
三、亮点探究
1、精读《雨霖铃》。教师范背,学生划出节拍,按教师范背的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
2、思考、讨论:(1)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2)怎样体现“虚实相济”的特点?
【明确】(1)上片写恋人离别,下片写别后心情。(2)起头“寒蝉”三句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这三句不只是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是情景,融凄苦之情人景,暗寓离别之意。“都门”二句是情事,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将人物置于矛盾这样集中的情境之中。进出“执手”一句,语言极为通俗,感情也极真挚,伤极痛绝之情态毕现。至此,写的是实景实事实情,“念去去”二句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去去”三句读时要一字一顿,声断气不断,这二句是别后想象之景,茫茫辽远的空间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烟霭,在半虚半实间突出了离愁的深切。下片是虚写。下片开头“多情”一句承接巧妙,是对上片的归结,写人间离别伤感是普遍现象,“更那堪”又转入现实,“冷落清秋节”既照应首三句,又以景寓情,更深地开拓了诗境。“今宵”一句是名句,词人想象今宵酒醒之后的所见之景,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凄清的画面使离人更感孤单,言外之意无穷,以别后想象之景写离愁。“此去”四句是直接抒情,问句作结,言外之意是与离人分别以后,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兴致了。下片虚写着重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读罢回首上片,我们方能从景物中体验情思,从实境中探寻虚境。意境由实境与虚镜组合而成,实境就是具体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艺术整体的境界,虚境就是实境中所包含的一种象征境界。词中的事、景、态都是实境,词人的情思就是虚境。我们要透过实境看虚境。
3、【提问】《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一个“念”字引出了很多的思绪:“去去”是说他将越行越远,直到楚天尽头;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远别;他更怕夜里酒醒后,看到在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这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将非常孤独、寂寞,美丽风景无心观赏,相思之情无处述说,他就更加忧郁、悲伤了!
4、【提问】这首词的上、下片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明确】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黏”。这首词上片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真是既不“全脱”又不“明黏”。下片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家称这类句子为“换头”,意思是跟上片的起拍句字数不一样),也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5、【提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两首词,体悟词中意境。2.完成课后练习。
《柳永词二首》教学过程二 赏析诗歌中的景与情
一、情景导入:
1、歌曲播放《菊花台》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 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2、诗歌展示:长亭送别
——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古人眼中的景与情: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胡应麟《诗薮》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希文《对床夜话》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
二、教学目标
1.领悟柳词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情与景,提高审美情趣。
三、两首词对比阅读鉴赏
1、《望海潮》一词通过哪些景物描写绘出了都市繁华美丽的景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雨霖铃》本词哪些句子写景?分析词中景物有何特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试着对本词写景部分进行情景扩写
四、拓展训练:歌曲《烟花易冷》感受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繁华声 遁入空门 折煞了世人 梦偏冷 辗转一生 情债又几本 如你默认 生死枯等 枯等一圈 又一圈的年轮
浮图塔 断了几层 断了谁的魂 痛直奔 一盏残灯 倾塌的山门 容我再等 历史转身
等酒香醇 等你弹一曲古筝 听青春 迎来笑声 羡煞许多人 那史册 温柔不肯 下笔都太狠 烟花易冷 人事易分 而你在问 我是否还认真
千年后 累世情深 还有谁在等 而青史 岂能不真 魏书洛阳城 如你在跟 前世过门
跟着红尘 跟随我 浪迹一生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
4、根据歌词,改写成古诗词
例1: 未见君已十秋春,战火连绵归期问。
烟花易冷情意真,不忘誓言心愿等。
故里已是草木生,孤城至今剩何人?
牧童伴笛多过问,枯等永恒白发生。
例2:听,牧童笛声,闻,孤村野城。
感,烟花易冷,叹,人事易分。
等,泪不归人,待,轮回缘生。
永,盼为君筝,恒,故白发生。
第四篇:柳永词两首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关于词知识、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柳永词两首》教案。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
教学难点:
鉴赏词中的形象。学习表现手法,领会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品读,感悟、探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事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
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精通音律,熟悉暗调,并能创作新调。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妓、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还怀有真挚的情感。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从她们哪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一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
作品内容反映都市生活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
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奢卿,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初名三变,字景庄,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他在宋仁宗景佑元年中进士,曾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官,最后做屯田员外郎,亦称柳屯田。他的词集《乐章集》。
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二、背景导入: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整体感悟: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问题探究: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教案《《柳永词两首》教案》。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小结:
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第五篇:赵秋羽《柳永词二首》
一首诗词引发的血案——《柳永词二首》课堂教学简录
2011-07-25 13:34吉林大学附中高中部 特级教师 赵秋羽[博客]6253 字, 阅读 276, 评论 1 本文收录在9027: 语文百花园
【上课开始】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宋词欣赏”课。提起宋词,大家知道,按流派分为哪两派?
【学生】(齐答)豪放派和婉约派。
【教师】是的。按时间先后,应该回答“婉约派和豪放派”。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望海潮》《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属于哪一派呢?
【学生】(齐答)婉约派。
【教师】正确。宋词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时代。而网络“恶搞”大受青年人的追捧,今天咱们研究柳永词也从“恶搞”开始。我们的题目是“一首诗词引发的血案”,大家知道模仿的是哪一出吗?
【学生】(齐答)《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教师】先给大家解释一下血案引发的原委。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没到过南方,在一首描写西湖的诗中才发现南方那么美,引发好奇之心。接着,便发兵南下,一场战争爆发了。你能猜出是哪一首诗词吗?下面有若干首,大家猜猜看。齐读,看看能是这首是吗——
【PPT展示】
晓出净慈寺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学生1】我认为不是。这首诗虽然提到西湖四时风光之美,但没有具体生动的描写,只写了西湖荷花之美,不足以引起一场战争。
【教师】言之有理,我也同意。看看下一首——
春 怀 黄庭坚
回肠无奈别愁煎,待得鸾胶续断弦。最忆钱塘风物苦,西湖月落采菱船。
【学生2】我认为更不是。这首诗的景物描写的情感基调是离别的凄苦,不可能引发好奇之心。当然也引发一场战争。
【教师】显而易见,我也同意。再看下一首——
再赋梅花 陆游
松筠共叹冰霜晚,桃李从教雨露偏。此去西湖八千里,破愁一笑得无缘?
【学生3】这首也不是。本诗所写景物距离“西湖八千里”,与西湖无关。【教师】正确。再看下一首——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学生4】这首有可能,“山外青山”,写西湖之美丽;“楼外楼”,写杭州之繁华;“游人醉”,写人们的欢乐。我读了以后也有想去西湖的愿望。所以,我认为有可能是这首。
【教师】你分析的非常好,透彻、全面、准确。但是你忽视了最后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试想,杭州与汴州比较,哪个更繁华呢?比方说,这里跟家乡一样好。究竟是“这里”好,还是“家乡”好呢?
【学生】(自由回答)还是“家乡”好。
【教师】同理,“直把杭州作汴州”,还是汴州更好。史载,当时杭州有人口16万户,汴州有人口18万户,是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北方人不能忽视汴州而打杭州。再看下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生5】本诗虽好,但太笼统,描写不具体。北方人未必有什么体会。【教师】有道理。再看下首——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学生6】本诗写西湖划船的乐趣。虽然反映了歌舞升平的景象,但没有更直观、更具体的场景描写。未必能引起战争。
【教师】如此说来,上面若干首诗词,哪一首都没有《望海潮》描写得生动具体。我可以公布答案了:就是这首《望海潮》词引发了一场战争。战争就要流血,无数血案构成战争。那么,大家分析,哪一句写的尤其好,引发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好奇之心,才驱使他挥兵南下,牧马江南的呢?请先齐读《望海潮》。
【学生】(齐读《望海潮》,然后听林志颖演唱的节奏欢快的歌曲《望海潮》,体味意境):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学生7】
我认为是“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首句点明杭州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再加上悠久的历史,一定会引起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兴趣。
【学生8】我认为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战争的目的是掠夺财富,杭州如此富裕,是北方所见不到的,因此,可能引起战争。
【学生9】我认为是“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上阕写杭州的繁华,下阕写西湖的美丽,这一切都落脚于“嬉嬉钓叟莲娃”。即社会富庶、景色优美、人民安居乐业,这是北方君主所追求的社会理想。他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可能会发动战争。【学生10】我认为可能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刚才同学说的都对,但是“社会富庶、景色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等等,必须有一个载体,那就是具体的一个典型场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景象是江南所独有,桂花飘香,他们不曾闻,荷花吐艳,他们不曾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载的是一个繁荣的社会。所以,可能会引起战争。
【教师】大家的发言非常好,既分析词中的景物描写,又揭示了战争的本质,而且,猜对了。正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句。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本词传于金国,金主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宋金战争爆发。
(学生哗然,议论纷纷)
【教师】这么说来,柳永岂不成了罪人?非也。这是历史上的一次“恶搞”。据史料记载,金主完颜亮生于1122年,宋金战争爆发于1125年。此时,金主完颜亮才三岁。不可能发生此事。此事虽然并不属实,但说明了一个问题。谁说,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11】说明了柳永词传播范围广,影响也特别大。
【教师】正确。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确实把杭州西湖写得精妙绝伦,特别迷人。那么,是因为杭州繁华吗?是因为西湖美丽吗?大家应该知道,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不是杭州,而是京城“汴州”。同学们看看,写京城“汴州”的词《雨霖铃》如何呢?比杭州还繁华、比西湖更美丽吗?请大家先听配乐朗诵录音,然后再齐读《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学生】(齐读《雨霖铃》)
【教师】大家读《雨霖铃》的感觉和读《望海潮》一样吗? 【学生】(齐答)不一样。【教师】请大家说说两首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小组讨论一下,一会儿汇报。(学生4人一组回头讨论)好,哪组先说?
【学生12】两词都写了大都市的风光,然而感情基调却是不一样。《望海潮》以欢快明丽的笔调写出杭州的繁华景象和西湖的美丽风光。而《雨霖铃》则是以凄凉悲哀的笔调,写出都市郊外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寒蝉”“骤雨”等来烘托离别之情的。
【教师】说得好。能不能在原词中各找一个词,概括每首词的特征? 【学生】(七嘴八舌)《望海潮》是“繁华”,《雨霖铃》是“凄切”。【教师】正确。这两个词分别是各自的“词眼”。抓住“词眼”,继续分析。
【学生13】都写了秋天,但所选的景物——也就是意象不一致。《望海潮》写“烟柳画桥”、“桂子荷花”表达蓬勃向上的情绪;《雨霖铃》写“寒蝉”“暮霭”、“晓风残月”,抒发的是冷寂缠绵的情感。
【学生14】都写了人的存在。《望海潮》写“嬉嬉钓叟莲娃”,不论男女老少,都是一片欢乐的祥和景象;《雨霖铃》写“执手相看泪眼”渲染极度悲哀的气氛。
【学生15】许多景物都是相同的,但写法不同。比如,同写树,前者“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风景如画;后者“杨柳岸,晓风残月”,欲哭无泪啊。同写水,前者“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波澜壮阔,昂扬向上;后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压抑沉闷,怅惘迷茫。还有两词都提到了“良辰”“好景”,前者“归去凤池夸”,后者“更与何人说”,对比鲜明,悲欢迥异。
【教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列举了。但是,大家想到了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同写都市,却悲欢两重天?请分析原因是什么?
【学生16】注释中写道:“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作《望海潮》。这时他对前途充满希望,因此词也写得乐观向上。而《雨霖铃》写于作者科举失败,“离开都城汴京时”,所以写得无限忧伤。【教师】一语中的。这正是我想告诉大家的鉴赏诗词的方法。鉴赏诗词的方法共有“八看”,今天先说“一看作者”。作者的经历遭遇,决定了他的思想情感,而他的思想情感一定会通过作品体现出来。
史载,柳永少有才气,诗文闻名。年轻时求取功名,要建立功业,心中充满热情,展望前程,对前途充满希望。17岁时,离家赴京赶考,经杭州时作《望海潮》。吟咏都市繁华,展现乐观情绪,表现进取之心。
然而,他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柳永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姿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简单解释本词)
可以说是,敢写,敢唱,敢为,敢叛逆;真情,真爱,真词,真男人。
此间,往来于往来于繁华都市间,风流倜傥,出没于歌管楼台。爱好文学,致力填词,教唱于歌女,传遍京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第三次参加科举,名列前茅。仁宗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遂将名字抹去。从此,功名梦灭,他自称:“奉圣旨填词柳三变。”浪迹江湖,飘泊天涯。柳永离京出走,做《雨霖铃》。描绘凄惨离别的凄凉景象,表达他仕途受挫、怀才不遇的悲观郁闷的情怀,曲折表现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学生】(交头接耳,唏嘘之声)
【教师】大家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如果将“无语”变为“有语”,会是什么“语”呢?我想,一定会是对朋友的难舍难分之情,对繁华都市的无比留恋,对科举失败的万分懊丧,对怀才不遇的极度郁闷,对朝廷黑暗的切齿痛恨,对封建社会的猛烈抨击,等等。千头万绪,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好“无语凝噎。”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于是,作者选择了能表达这些感情的事物做意象,如“寒蝉”“骤雨”“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抒发心中的苦闷情怀。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
【完成板书】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杭州)《雨霖铃》(京城)展望前程,充满希望。仕途受挫,怀才不遇。
(乐观)(悲观)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比、呼应)
顺便交代一下柳永的结局。后来,年过半百,他才中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此是后话不提。
【教师】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朗读柳永词二首。【学生】(高声朗读《望海潮》、《雨霖铃》)
【教师】今天的课堂上我们重点研究了柳永词的思想内容,还没有来得及研究柳永词的艺术特色。今天先留一个作业:《雨霖铃》是如何前后呼应的?提示一下,上阕写“对长亭晚”,下阕就写“晓风残月”,傍晚和天亮的时间呼应。上阕写“都门帐饮无绪”,下阕就写“今宵酒醒何处”,醉酒和醒酒的事件呼应。还有许多,大家找找,写在作业本上。明天,我们深入探讨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下课!同学们再见。【学生】老师再见。
【教师】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来宾的光临表示感谢。【学生】(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