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文档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文体的特点。
2.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培养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善良的本质,让学生体会向往和平的人民共有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把握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学习通过反复、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生动感人。
教学难点:
分析蜡烛、炮火的特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地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下面让我们走进这篇通讯报道——《蜡烛》
二、新授课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用两个字来表达读后的感受。——感动
(二)理清文章内容
这篇通讯的作者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当时他秋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今天,在这里,我就来扮演西蒙诺夫,让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还原一下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
“你好,可爱的战士们,我是记者西蒙诺夫,你们真的很英勇,我听说在战场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你们能给我讲一个吗?”
(请学生复述故事)
“这个故事真的非常感人,但是因为我要写的是一篇通讯,所以要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非常的准确,所以我可以再核实一下这几点吗?”
【时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三)文章主题
(1)“我想请问战士们,你们认为这个南斯拉夫的老妇人与我们的红军战士素不相识,她为什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埋藏我们的战士?”——对战士的崇敬与哀悼
(2)“我们出兵南斯拉夫,老人埋葬烈士的深刻意义在什么地方?”
——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老人和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对和平的共同的渴望
(四)写作技巧
(1)“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是我要突出哪些因素,才能达到更为感人的艺术效果呢?”
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
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形烈士非常吃力
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可以运用反复、动作描写及细节描写,补充说明
(2)“那么,我们给这样一篇文章起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吗?”
蜡烛——象征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
“谢谢大家,那我这就回去赶快完成篇文章。”
三、迁移训练
那么,让我们回到课堂,学习西蒙诺夫来设计一篇感人的文章
一个女孩拾金不昧把钱还给失主。我们为这样一个平凡又感人的小故事设计一些感人的因素。
1、天气恶劣
2、女孩需要钱
3、钱对失主来说很重要。
四、结语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练习题
《蜡烛》练习题
姓名: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拂晓()烧灼()颤巍巍()匍匐()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ūgōngdÌjiàowălÌ
()()()
3.解释下列词语:
精疲力竭:
4.知识点巩固:
(1)通讯(记叙文体)分为:a.b.(2)《蜡烛》是一篇通讯
5.细读课文,揣摩下列语句:
①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
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
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
②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
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
6.记叙文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蜡烛》教案-word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蜡烛》教案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简单好懂的文章。其中的感情最打动学生的心。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背影》创新设计
一 以培养情商主导阅读
前些年多家媒体报道,浙江金华四中高二学生徐力,母亲要求他每次考试成绩要排在班级前十名,他无法实现母亲提出的目标,深感委屈和压抑。2000年1月17日中午,徐放学回家,吃过午饭后,因对母亲的唠叨不满,便用一把铁榔头将母亲砸死。
需要注意的是,与徐力类似的弑父弑母案件近年来不断见诸媒体报道:2008年10月1日,南京一名中学生被母亲勒令不准打游戏后,竟放火烧家,还举刀欲砍母亲。2009年9月11日,中山市沙溪镇云汉村,18岁少女齐萍萍弑杀双亲,并用菜刀、锤子碎尸。2010年6月15日,浙江籍武汉名牌大学毕业生张建军因母亲没有及时给他做午饭引发争吵,先是掴了母亲一掌,然后挥刀将母亲捅死„„
弑父弑母是一些极端的例子,但与父母关系紧张,动辄争吵或离家出走者却不在少数。这可能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但这些人情商太低是重要因素。
情商,是人成才的最重要因素,当然也决定各科成绩的好坏。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智商,基本上是先天的,后天很难改变;而情商,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应把培养情商摆在重要地位。
培养情商,语文教学有着天然优势,因为语文课本和语文课堂更具思想和情感,许多富含美好人情的课文都是培养情商的好教材,例如《背影》。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阅读,就以培养情商为主导。方案如下:
阅读前,我介绍了一个“小知识”——情商:
大家都希望自己智商高一些,智商高,意味着聪明。但教育与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在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只占20%,而情商占80%。
情商,指的是理解别人感情的能力和调控自己感情的能力。
然后告诉大家:阅读《背影》这篇课文,特别有利于培养情商。下列题目的理解,就需要一定的情商,并且提高你的情商——理解得对,说明你情商高;而由不理解到理解,也就是提高情商的过程。
下面是有关情商的阅读题: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真的认为此事“不必难过”吗?他的话该怎样理解?
答案:不是。面临失业和丧母的父亲,心里比儿子更加悲苦和难过。可是当他看见儿子难过得流泪时,却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这表现父爱之博大,说明父亲的爱建立在巨大的悲苦之上。
2.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父亲为什么要啰啰嗦嗦地“再三嘱咐”?
答案:因为不放心,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父爱、母爱往往如此。但即使这样还是不放心,几次踌躇之后,“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3.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了”,是什么意思?该怎样理解“聪明”一词的含义? 答案:这是反语,是不理解父爱的深深自责之情。父亲讲价钱,嘱托茶房,都是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理解不到,还自以为是,觉得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傻了!这个“聪明”,是“自作聪明”的意思。
4.父亲为什么要买橘子?
答案:当然为了给儿子路上吃,但南方方言,“橘”与“吉”同音,因而橘子有“吉利”之意,民间有出行送橘子的习俗。父亲买橘子,代表着他“一路平安”的良好祝愿。5.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答案:不但不轻松,还很吃力。但满足了让儿子一路平安的心愿,心里就感到“很轻松”。但也许是故意装出很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父爱之深。
6.“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你理解这是为什么吗?你觉得这样写是否真实?
7.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你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感叹吗?作者引用父亲的信有什么作用?(答案略,下同)
8.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并将其放在“晶莹的泪光中”有什么作用?
9.分别指出四次写“背影”的时间和作用。10.本文三次写流泪,请分别说明原因。„„
这样以培养情商主导阅读的安排,学习角度的选择也比较新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以培养情商主导探究
以上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体现老师的“导”。下面的探究环节是请同学们主动提出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主动发表见解,大家自由讨论。这样的探究往往更具教育和感染作用。实际教学中,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争辩,如果引导得好,也利于培养情商。举例如下:
生1:一个20岁的大小伙子面临离别,会不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作者流泪,是不是说明他的感情太脆弱了?
生2:流泪,要结合特定的背景来理解。你想,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惨淡,大家心情都很悲苦。在这种情况下流泪是很自然的。
生3:我觉得流泪是由于父爱实在伟大,实在让人感动!
生4:流泪不流泪,要看是谁。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感情极丰富的人——作家、诗人,感情都是很丰富的,他流泪是很自然的。
„„
生5:我觉得父亲年纪那么大了,身体肥胖而又步履蹒跚,买橘子的事让儿子去不是更合适吗?毕竟儿子腿脚灵便得多。但他却非自己去不可,还不惜爬月台,这不是一种溺爱吗?
生6:我认为这样说是不理解父亲的爱。父母为了子女,多是自己甘愿吃苦。亲自去买橘子,正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爱得深切,爱得无私,甘愿为此吃苦。
师:退一步说,即使是溺爱,那么作为被溺爱者,作者是应该谴责、抨击父亲的溺爱呢,还是应该赞扬、感谢这种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
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检测你的情商——作者几次感叹自己“聪明过分”、“真是太聪明了!”你在父母面前,也有过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同学们讨论之后,我告诉大家一个规律: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甚至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到了一定年龄段(特别是初二时),半生不熟,既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母并不可敬,甚至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特别是自己做了父母),即使真比父母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我还告诉大家,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这是联系现实进行的更切实的情商培养。这些问题还可以到网上去讨论,那就是一个更大的课堂了。
三 咬文嚼字 语文课,贵在咬文嚼字——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我每一课都这样做,这课也不例外,其中有些也有助于培养情商。举例如下:
1.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勾留”可以换成“停留”吗?为什么? 答案:不可。“勾留”,是短时间停留,而且是被动的——为事情所牵。“停留”没有时间长短的限制,也不分主动被动。
2.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妥贴”可以换成“妥当”吗? 答案:不可。妥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恰当,十分合适。”这里用“妥帖”不但“妥当“,还有“贴心”之意——比“妥当”更妥当。
3.过铁道买橘子一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4.“走到那边月台„„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这里两次用“爬”,有人觉得,用“登”才对呀,为什么用“爬”呢?对此你的见解是—— 答案:老年人步履蹒跚,对他们来说月台太高了,是“登”不上去的,只好“爬”。后面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也是由于这样。攀:抓住能借以用力的东西向上爬。“爬”“攀”等字,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
5.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案:心里“很轻松”,是故意装出很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爱之深。注意:“„„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
咬文嚼字,有时也对作品“吹毛求疵”。例如:“那年冬天,祖母死了”,不如写成“那年冬天,祖母去世了”。因为“去世”更符合国人习惯,人们一般避讳“死”字,尤其是对亲人。正如父亲失业不说“失业”,而说“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还有“赋闲”。
下载完成后,首先安装python-2.7.msi,注意这个必须是第一个安装的。安装很简单,一路next就行了,然后依次安装pywin32-214.win32-py2.7.exe和matplotlib和numpy,也是一路next。第四个安装setuptools-0.6c11.win32-py2.7.exe,这个是必须安装的。如果不安装setuptools,就会在用easyinstall安装networkx时就找不到easy_install.py,也就导致networkx无法正常安装。
只要正确完成以上软件的安装,就可按照阎老师介绍的easyinstall方法成功安装NetWorkX。具体可参照阎老师的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4069&do=blog&id=337442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教案 《半截蜡烛》
最新版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课前准备: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2、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2017.3.1 最新版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20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