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教案03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主要革命事迹,学习制作大事年表。
2、过程与方法: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理念:
初中生在知识的积累和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面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施教者运用精彩、直观的多媒体手段和生动、全面的授课来形成学生的历史观。本课正是基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而运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来开展教学。
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辛亥革命了解比较少,可通过影视作品展示,使学生对孙中山先生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以此为切入点,以孙中山的早期活动为主线,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及意义,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学媒体:
1、运用多媒体教学,放映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播放孙中山革命活动大事年表,了解他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
教学策略:
运用讨论法、归纳列表法等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领导者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
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二)、讲授新课: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然后,讲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过程、口号,并强调“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纳,于是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
最后,让学生读书后回答:①孙中山为什么要成立同盟会?
②同盟会由哪些团体组成?为了积聚革命力量;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组成了同盟会。
2、同盟会成立:提出问题以此指导学生读书: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根据课本中的同盟会政治纲领、目标和旗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孙中山提出的纲领和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
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并指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向革命的新军。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革命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起义成功准备了条件。
2、武昌起义的经过:(播放,《武昌起义》电影片段)
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大革命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
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指导学生看地图: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一半以上省份。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提问:中华民国何时成立?成立地点?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其性质如何?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提问: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 归纳: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教师要特别强调废除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所有封建制度。)
(三)、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经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能够把握三维目标,围绕教学重点,力争突破难点,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引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效果自我感受良好。不足的是,没有将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还是有些少。今后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方法应加大改进力度。
第二篇: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03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从新式学堂的出现到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国近代后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涌现出以鲁迅、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的一批巨匠;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②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精神;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演示图片,教师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中国近代后期的时代特征是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抨击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这一时代特征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巨大影响。进步的文学艺术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了唯物史观的一条原理,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①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的教育改革;②民国时期进步的文学艺术家。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近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及社会变革。
教师小结,引出新课:中国人被卷入历史的洪流当中,想生存、发展下去,只能自强以适应社会的改变,那杰出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科举制自隋朝就一直是我国的选官制度,设疑:晚清的八股取士制度能否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晚清政府迫于形势,迈出近代教育改革第一步,这是本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幻灯片展示:
《北大未名湖》《北大校门一角》
提出问题:这些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地方?它的前身是什么?它的创办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置疑:近代洋务运动以来,中国有识之士为什么创办新式学堂,启动新式教育?它新在何处?
2、展示讨论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①对照《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里的课程,课时与今天课程、课时设置,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②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上中学,你会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说明理由。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对《奏定学堂章程》给一个明确的评价。科举制废除时间?
3、播放视频《黄河大合唱》片段。展示问题: ①说出这首歌的曲作者,创作背景。②这首歌曲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设疑:《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战时期,为什么把它作为今天的国歌?
4、教师小结:
民国时期,正值国家多难之秋,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用手中的笔作武器,讴歌光明,鞭挞黑暗。那么除了我们刚刚了解的以外,这一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文学艺术家及代表作品呢?
5、指导学生制作表格:
展示《民国时期文艺成就》表格,作为小结。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这一时期的文化有着怎样的主旋律? 教师进行组织、指导。
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强化记忆。
板书设计: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一、新式教育开端
1.新式学堂出现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2.新式教育评价与科举制度的废除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鲁迅的文学成就 2.著名的美术音乐作品 3.郭沫若的历史剧 4.解放区的文学成就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辛亥革命-教案
【课程标准】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2)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中华民国纪年法,使学生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基本技能。
(2)通过学习孙中山辛亥革命前后的重要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课文,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重点和难点】
重点:孙中山的重要革命活动(兴中会的建立、同盟会的建立、三民主义、中华民国成立)。
难点 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课件展示孙中山画像,提问:每年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要摆放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这是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上孙中山的画像及孙中山的介绍。教师讲解:“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早年学医,后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开始寻求救国的道路。1894年曾上书要求变法,但变法自强的梦想很快破灭,从此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是从建立兴中会开始的。”引出第一目。
教师介绍:兴中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又成立了许多革命团体,并组织了一系列革命活动,但这些革命斗争先后失败,革命派认识到必须成立一个全国统一的革命组织来领导革命。
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起义者经验不足,没认识到掌握政权的重要性;孙中山、黄兴等领导人不在武昌,说明起义准备不充分;黎元洪这样的任务进入革命队伍,为革命埋下隐患。
4、影响:(板书)革命形势在全国迅猛发展起来。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板书)
1、中华民国的成立(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记忆中华民国成立的概况,同时,课件展示相关图片。指导学生掌握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
2、清帝退位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板书)
教师展示袁世凯画像,介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前后经过。要求学生阅读P36小字内容,提问:辛亥革命果实为什么会落入袁世凯之手?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提出:革命派的软弱和妥协是根本原因。
3、辛亥革命的意义(板书)
①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历史功绩: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中国上空,打击了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③局限性:辛亥革命不彻底,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悲惨命运。在讲解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学生讨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小结]师生共议或指明重点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2.7《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7课《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
②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教学思路
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方法
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②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原因。课前导学
①学生分组查找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情况资料。②学生预习本课,编写歌谣、做小报、结构图总结本课。③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编排历史小短剧。教学渗透点
①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编排历史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②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②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③光盘:科利华备课系统 ●○教学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1、洋务派在()世纪()---()年代掀起了一场()的洋务运动。
2、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是(),在地方以(----)为代表。
3、洋务派前期以()为口号,创办了()、()、()等军事工业。洋务派在后期
用心
爱心
专心
以()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4、洋务派还筹建了()、()、()三支海军。
5、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
6、洋务运动破产在()战争()覆灭以后。
7、洋务运动的性质是()。出示课题——第7课《戊戌变法》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2,讨论“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重难点分析
重点: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自学指导
1、公车上书的背景、时间、领导人、上书要求、结果和影响?(独立完成)
2、上书失败后,康梁又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活动?(细读正文第二段)
3、百日维新的时间、支持皇帝、变法的内容、有何进步性(须合作讨论)、变法失败的标志和原因(讨论)变法的意义?(讨论)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点拨。
(五)教师点拨
1、强调公车上书的意义: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变法内容的进步性
①.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 ②.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③.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变法失败的原因:
1.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2.维新派的软弱与妥协3.没有发动群众
4、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5、袁世凯的出卖
4、变法的意义: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失败了,但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做用,对社会也起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5、动脑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值得吗? 1,他献身的精神对后人起激励的作用; 2,维新人士逃脱后可以继续斗争.6、“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中的“贼”指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无力回天”指顽固派的镇压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
(六)小结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背景:息传到北京.公车上戊书戌变法百日维新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1895年_____,康、梁等人联合各省参加会经过: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影响:公车上书揭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_____》,万国公报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准备强学会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____,定期集会讲演.万国公报他们把《____》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令,实行变法.开始:1898年6月,___颁布了一系列法光绪帝 公车上书:背景,经过,影响准备,开始内容百日维新政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治:新人才.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书刊,开放言论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军事:训练新式军队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失败了,但在失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败:变,谭嗣同等六人被杀,戊戌变法失败.也起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意义
(七)课堂训练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强学会的成立B.《万国公报》创刊C.“公车上书” D.保国会的成立 2.强学会属于()
A.地主阶级政治团体B.资产阶级革命团体C.资产阶级政治团体D.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组织
3、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是()
A、洋务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B、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4、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
5、“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B、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慈禧太后 为首的“后党”的斗争
C、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旧势力的斗争D、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斗争
(八)布置作业,《全效学习》
(九)教学反思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五篇:历史人教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02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在近几年来发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
教师过渡: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看看百年之前上海世博会的各个会馆会展出什么新鲜的事物。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
2、理解这些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历史情景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其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的探索。
三、巧设疑问,突出重点:
1、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阅读材料,理清思绪)时间:1915年,上海召开世博会 地点:上海
人物:小明及其一家人
家庭状况:父亲是某公司职员,家庭较富裕 情景教学: 场景一:
小明一家人参观到中国馆中的一个分馆,这个馆是一组图片,因为实物太大,无法搬到现场。(教师:哦,那这个馆内到底都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图片的内容是:
(1)轮船的发展(2)火车的发展(3)汽车在中国的出现 问题:
1、请你给这个场馆起一个名字。
2、这些交通工具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突出动力的变化,是一种进步)
它们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辛丑条约的内容回答: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
我们是否要拒绝铁路,以此来抵制西方的侵略?(结合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分析,铁路等近代交通形式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3、这些交通工具是怎么出现的?(从西方传入)场景二:
小明在参观英国馆时遇到了他的同学小张和他的家人,小张刚刚剪了新的小短发,穿着黑色的西服,小明的父亲向小张的父亲友好的握手并说:“张先生,你好!”两家人在英国馆门前照相留影纪念。问题:
1、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课文,请同学们自己在场景二中找出都有哪些变化?(发型、服饰、称呼、礼节的变化)
这种变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妇女缠足)
2、以上我们说的这些变化发生在哪次革命之后?说明了什么?(辛亥革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3、相机的出现有什么作用?(为人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场景三:
下午三点两家人参观完世博会,小明和小张两个好朋友要一起去看电影《定军山》,随后两人又去商务印书馆买了几本下学期需要准备的参考书,小明顺便帮爸爸买了一份《申报》。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伴以朗读、录音机或留声机的配音)
2、人们通过报纸可以了解到什么?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报刊,这些报刊都宣传什么思想? 场景四:
小明回到家,看到父亲刚刚收到一封电报:货物已从昆明发出,一周之内到达。望速汇款。父亲看完电报后,立即去打电话给公司。问题:
1、电报这种通讯工具给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促进商品流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从电报中的内容看,当时的中国铁路发达吗?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是怎么出现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这些变化有哪些特点?(不平衡性、受封建守旧思想的阻挠)(这部分给学生提示:上海、家庭较富裕,补充慈禧坐汽车的小故事)
3、如何评价这些变化?(教师总结)
五、师生交流,释疑拓展:
六、归纳总结,点拨提升:
近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任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仅铁路不发达,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见到,报纸、电影等也只能在大城市看到,而且很多旧的习俗依然顽固。中国的社会需要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七、当堂训练,及时巩固:
1、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A 唐胥铁路
B 淞沪铁路
C 滇越铁路
D 京汉铁路
2、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A 《渔光曲》
B 《定军山》 C 《歌女红牡丹》 D 《八百壮士》
3、我国
建
造的第一
艘
轮
船
是()。
A黄鹄号
B 邓达斯号
C 菲尼克斯号
D 克莱蒙特号
4、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A 《渔光曲》 B 《定军山》 C 《歌女红牡丹》 D 《八百壮士》
5、早期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A《时务报》
B 《申报》
C 《国闻报》
D《中外纪闻》
6、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A 商务印书馆
B 红旗出版社
C 中华书局
D 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