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案《写好人物的语言》.

时间:2019-05-12 16:4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于永正教案《写好人物的语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于永正教案《写好人物的语言》.》。

第一篇:于永正教案《写好人物的语言》.

于永正对话素描(五年级课堂教学实录 2006-11-14 作者(来源:陈荣明记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三段 指名读 周叶在伯父家做客,伯父谈碰壁这件事的时候,写的最 多的是人物的什么? 板书课题:人物对话

2、谈话: 再看从第一小结到倒数第二自然段,都是人物的对话。同学们,在你们日常生活当中,好多事情都是在对话当中进 行的,对话完了,事就结束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写人物的 对话。第二点,人物的语言是表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 它是反映人物的性格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写好人物的对话 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还告诉你们一个写作文的窍门:字不 够,对话凑。

3、周叶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他是怎么写的? 板书:分段(不管他说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写话分段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一看上去非常舒服,很容 易读。第二读时眼睛不疲劳,第三能使文章写得很长。如果 不分段半张纸就写完了,一分段写满一张纸。

4、由于作者分段写的对话,他在提示语的运用上也是 非常讲究的。板书:提示语

什么叫 “ 提示语 ” ?交代这话是谁说的,还告诉我们是怎 么说的(看第一段,谁说的,怎么说的。伯父是怎么说的:嘴里嚼着,嘴唇一动一动的。这叫具体,生动,栩栩如生,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提示语在前,冒号,在后,句好,在中,句号。

还有的没有提示语,只有两个人说话可以省略提示语, 读者不会混淆。

如果提示语都是在前,你读起来有什么感觉?枯燥单 调。

因此在写提示语的时候要有变化,告诉大家一句话:没 有变化就没有艺术。

5、小结:要写好提示语要注意分段

二、听录音,对话素描

1、听记: 王老师关切地问:“ 你们休息好了吗? ” “ 休息好了。” 同学们齐声回答。

注意分段。记好要检查,养成好习惯。同桌交流,互相 学习。同学把答案拿到投影上交流。

2、在你日常生活中,有好多事是在对话当中进行的, 对话完了,事也就结束了。所以你要善于倾听。只要你注意 听,就会发现好多可写的素材,可写的事。

3、听一段录音: 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 男: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了,你!男:来劲了,是吗!

老者: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4、这段对话你在哪里听到过?(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 告

想象一下,板书:想象

有一个人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 知道这是谁说的吗?(爱因斯坦

写作文说到底是考你的想象力的,比如说刚才录音中三 个人的对话, 你要展开想象, 三个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说这些话的?想象要有根据。接着往下想:表情怎么样动作 怎么样?特别是那个老者,他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用什 么表达。当两位年轻人听了老者的劝后结果怎么样?再放录 音。

5、想象一下,他们三个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这段 话的,他们三个人说话的表情动作语气,甚至于包括他们的 穿戴,再想象他们听了那位老者的劝告后会怎么样?

6、先想个题目,题目自拟。板书:好题文一半。

7、开始写

8、交流 ⑴买票

一天,电影院里播放一步非常好看的片子,由于只有一 场播放这部篇子,所以许多人争着买票。(好篇子,只放一 部。考虑周密。

“ 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 ” 女青年急于买票,气 冲冲地对站在他旁边的男青年说道。

男青年脾气不怎么好, 接着说:“ 年轻轻的, 怎么不说人 话? ”

女青年也没善罢甘休, 接着说道:“ 哎, 你挤着我了, 你!” 男青年听后,不甘示弱,说:“ 来劲了,是吗!”(“ 不甘 示弱 ” 词用得好。

突然, 一位老人走来,平和地对他们俩说:“ 算了, 算了, 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把 “ 突然 ” 改成 “ 这时 ”。两个年轻人听了之后都羞愧地排上了队,再也没有挤, 再也没有吵。

写得很好,可惜提示语没有变化。⑵争吵

在上班高峰,一位妇女从超市出来,上了一辆公交车, 妇女拎着大包小包上了车,一位男士也向她走来。

那妇女瞪着那位男士,说:“ 哎,你挤什么挤, 没长眼睛 啊? ”

“ 年轻轻的, 怎么不说人话? ” 刚才一直沉默的男士叫道。“ 哎,你挤着我了,你!” 那妇女使劲朝男士那边挤去。那位男士也粗鲁了起来:“ 来劲了,是吗!”

旁边的一位老者发话了:“ 算了, 算了, 年轻人把心放宽, 就不挤啦!” 刚才还争得面红耳赤的一男一女低下了头。清清楚楚,提示语也变化了,字也写得工整。⑶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天,上班高峰时,在一辆公交车上,人们都抢着去上 班,由于人太多,一位西装打扮的年轻男士挤了一下一位穿 着漂亮的时髦女士,争吵了起来。

“ 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 ” 女士叫道,眼睛瞪得 大大的,似乎在冒火。(想象 男的回敬道:“ 年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 回敬 ” 一 词恰当 “ 哎,你挤着我了,你!”

咳,男的拉起袖子,眼睛瞪得比嘴巴还大,火冒三丈地 吼道:“ 来劲了,是吗!”(一个比一个厉害。他为什么会写得那么好?因为他会 想象 男的挥出拳头,准备大打出手。

“ 算了,算了。” 一位老人急匆匆地赶过来,把两位年轻 人拉开, 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 “ 年轻人把心放宽, 就不挤啦!”(多好啊,声情并茂,三分文章七分读。

两位年轻人羞愧地低下了头,伸出右手握了握手,不再 争吵,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啊!(这叫篇末点题,恰到好处,如果没有篇末点题,读者 就会感到莫名其妙。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通过声音想象人物动作, 想象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事情的结果。这节课想请你们 看一幕哑剧,顾名思义,哑剧中的演员只表演不讲话,因此 请你们看的时候要想象剧中的人会说什么,上节课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只见其人不闻其声。因此重点想象他们会说什 么?看完以后请大家写下来。

二、指名一学生和老师表演哑剧

在剧中分别扮演老师和学生,同学们给老师和同学起个 名

想象老师和同学说什么?当同学做对了,老师怎么说 的,同学做错了,老师又是怎么说的。

第一写人物对话要分段;第二要写好提示语,注意提示 语的变化。

三、交流

1、请同学报题目,其他同学想想你喜欢哪个题目? 乐极生悲、老师的烦恼和快乐、老师的脾气时好时坏、不稳定啊你什么时候变成稳定的、在数学课上、和绅的错与 对,喜怒哀乐的一堂课、两次数学作业、仔细是最重要的、在课堂上、真惨、恨铁不成钢、糊涂的老师、夸奖与批评(同学一致推选 “ 恨铁不成钢 ”

2、学生读作文: 恨铁不成钢

丁铃铃,上课了,王老师带着微笑走了进来。这时,王 老师最喜爱的学生张铁弹走了过来,把一本写得整整齐齐的 作业本给了老师,并朝老师笑了一笑。王老师戴着老花眼镜 看起了作业本,张铁弹十分紧张,生怕自己写错。第一道全 对啊!王老师开心地在作业本上打了个红勾,他笑笑说,铁 弹有进步吗!铁弹做了个 “ yes ” 的动作说:“ 那是你教导有方!” 第二题也全对,铁弹心里想急忙回家把这个喜讯告诉父母。第三题似乎有一点小错,噢,不对,是很多错。老师似乎不 耐烦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画了个大×。老师把本子一 丢,生气地说:“ 张铁弹同志, 你太过分了,我已经对你很客 气了, 你竟然还要错, 你上课不听啊!铁弹委屈地哭了, 说:“ 老师,你错怪我了!下次我会改的。” 老师生气地说:“ 我再 给你最后一次机会。” 张铁弹擦干眼泪, 回到座位, 认真地把 作业订正完。你瞧,王老师真是恨铁不成钢啊!

3、继续报题目: 大意失荆州、上作文课、乐极生悲、粗心害人不浅、一 场考试、粗心 —— 害人不浅的坏毛病、仔细一点终身有用、代价、三道题、表扬与批评、白字先生、变幻宝宝、不诚实 的余马哈、别翘尾巴(同学一致推选“大意失荆州”)

4、这句话哪儿来的?(三国演义)谁大意失荆州?(关 羽)学生读作文: 大意失荆州 丁铃铃,上课了,张老师走进教室。张老师说: “同学们,家庭作业做完了吗?”“做完了。”同学们齐声回答。张老师示 意马小虎把作业交给他看。他们一起仔仔细细地看着。“嗨,太棒了,第一题就做对了。”一上来就给张老师一个惊喜,张 老师竖起大拇

指夸赞道。接着,老师批了第二道,“好样的,第二道最难算,马小虎居然做对了!”张老师仿佛千言万语中 表达不尽他的喜悦,说:“这可是很难的题目,你能做出来真 是我们的骄傲。长大当数学家!”“这么简单的题目,我一会 儿就能做好。”马小虎闭上了眼睛,得意地说。(老师加:这 么简单的题目能难倒我吗,简直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 碟)张老师又批第三道题,只见他的脸色从晴转阴,又从阴 转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是怎么回事?”马小虎可真 是大意失荆州啊!马小虎抹着眼泪说: “三国演义我都看了这 么多遍了,可我怎么没有吸取关羽的教训呢?关羽是大意失 荆州,我是大意失百分啊!” 张老师气愤地说:“我们要吸取这个惨痛的教训啊!”马 小虎哭着回到了座位。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两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在读课外书 的时候,在读作家的书的时候,关注作家怎么写人物对话的,你们对人物的对话描写一定会更精彩。

第二篇:于永正(本站推荐)

于永正: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在报刊上,经常见有人引用爱因斯坦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全部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也不知翻译得是否准确,但当我联系到自己时,觉得此话说得颇有些道理,值得深思。不要说数理化,就拿我最喜欢的语文学科来说吧,忘掉的东西就很不少。从小学到师范学校,12年,读了24本语文书,绝大多数课文内容忘掉了,许多课文连题目都记不得了。忘得最惨的是老师的分析、讲解——几乎一句也没记住。如此说来,24本语文书白念了?语文老师白教了? 不是。

那么,语文和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能使我们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留下了认识和情感。

留下了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

回顾在学校的12年的语文学习,我最感谢老师的是让我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读书、写作的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便不会有上面的一切,自然也不会有我的今天。我还要感谢我的小学老师培养了我的书写能力,并对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应该说,是读书、写作、书写的习惯(顺便说一句——还有唱京戏、拉京胡的爱好),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守护了我的精神家园,成就了我的教育人生。一个人,一旦成了读、写的“奴隶”,他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语文。

不妨再说得远一点,我的老师还给我留下了众多的爱好和好身体。12年的学习期间,老师给我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我读书时,老师没有布置任何家庭作业,更无寒暑假作业。读初中和师范时虽有晚自习,但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的作业,便是读书、写作,或者画画、练字。那时没有练习册,更无“哈达卷”,星期天和寒暑假,完全属于自己。我感谢我的老师给我留下了读书、写作的时间,给我留下了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给我留下了睡眠和锻炼身体的时间,给我留下了一个好身体!吕叔湘先生说,他的语文能力,30%得益于课内,70%得益于课外。大约我也是的。假若老师没给我留出课余的时间,哪里有时间读书、写作?哪里会有我的今天? 我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什么?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识字量)和2500(会写)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有了较好的语感。第二,十分重视写字。学生写不好字,我觉得是块心病。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学生也特别喜欢写作文。多数学生留下了读写兴趣和初步的读写能力。老师善读、善书、善写,才华横溢,是最直接的激发兴趣的因素!我读小学三年级开始写“仿”——把纸蒙在张敬斋老师写的字上描。张老师的字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把张老师写的范字描洇了,他就为我们再写一张,我们就再描;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乐此不疲。每篇课文,张老师一朗读完,我们就兴趣盎然地哇哇模仿,直至成诵。

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受张老师影响,我们全班学生在小学阶段全部临摹的是柳公权的《玄秘塔》。老师的批改很简单——画圈儿!写得好的字,画一个红圈儿,特别棒的画双圈儿!每天的写字作业一发下来,我们就比谁得的红圈儿多。谁要得了双圈儿,那是天大的奖励!全班同学都会为他高兴。我们的书写兴趣,完全是老师的红圈儿激励出来的,并在不断地获得红圈的过程中巩固的,以至于一辈子爱上了书法,练了一辈子的字。1984年暑假我去西安旅游,在西安碑林见了玄秘塔碑,肃然起敬,激动万分,不由得双膝跪下!是呀,在这神圣的、不知启迪了多少人的智慧、塑造了多少美的心灵及人格的伟大艺术品面前,不应该顶礼膜拜吗?

写字如此,读书、作文也是如此。在中学,李晓旭老师夸我的作文“有老舍风格”;在师范,我写的第一篇作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赵维仁老师不但在我们班读,还拿到别的班读(赵老师教两个班语文),这对我是多么大的鼓励呀!从初中,我对语文的兴趣就变成了志趣——想当作家!从此,读、写不断,读、写的习惯伴随我终生。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是他们让我懂得了,语文教学要把兴趣留住。兴趣是和习惯连在一起的。

我的老师还告诉我: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确要“少做题,多读书”。有远见、有良知的语文老师,要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扼杀天才的教育!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任何天才都是从小根据兴趣学习的人。没有兴趣,天才难有。我的一个朋友的外孙女到国外读书去了。他说:“我之所以最终同意让外孙女出国学习,就是为了让她有充足的睡眠。”多么无奈而又发人深省的话啊!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充足的睡眠,有健康的身体吧!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使我明白了,分数不等于人才。我们要给学生留下自由成长的空间。我从不把学生的空间用作业填满。

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我虽然退休了,不能身体力行了,但,我寄希望于带着思考教书的年轻一代!

第三篇:于永正老师上课教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评析: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于永正——《长相思》教学实录

作者:于永正

资料袋:长相思,词牌名,36字。前后片各四句。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词。

一、揭课题。

写课题。读课题:长相思三首。出示资料袋。

T:过去人们通常用来写怀念之情,思念之情的。预习过了么,谁来读一读。

二:初读

1、指读:

第一首:“汴水流„„”唐·白居易

第二首:“秋山青,秋水„„”明·张煌言

第三首:“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宋·万俟咏(指出复姓:万俟)

(分别叫3个学生来读这三首词)

T:通过预习,能把课文读到这个程度,老师很满意。下面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看看能读动多少,看看还有哪些读不懂。(这就是要求)。

2、自由读。

T:一边读一边看注释。

(1)、默读,再看注释,老师巡视。

T:看看能读懂多少?

(2)、交流。

T:通过看注释,你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问题?是不是通过看注释,你基本上把整首诗的意思弄明白了么?

理解“汴水”“泗水”。

T:看懂了,记住了,谁能不看讲稿告诉老师。(方法的渗透,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

T:“月明人倚楼”中的“人”指的是谁?这要弄明白。

S(回答略)

T:不错,有收获。

T:你对张煌言了解么,知道的站着说。

S:(略)

T:我要求好的记忆,能不能不看着说。

S:(略)

T:说完了,有补充了么?

S:被“叛徒”俘虏了。

T:说的通么?改改。

S:被“敌人”俘虏了。

T:说完了。为什么要分3次说完。你能不能一次说完?

S:张煌言因为叛徒出卖,被敌人俘虏,慷慨就义。

T;张宁死不屈,„„孤军作战„„杭州,何等的壮烈!(教师补充相关资料,体会是一个爱国者)

T:午梦惊秋醒未醒。

S:(略)

T: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把话清晰的说了。

T:“梦难成„„不道愁人不喜听”怎么理解?

S:(略)

教师接着学生的讲解做适当的补充。

T:不错。

T: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办法。(学法总结)

二、悟诗情。

1、2首

1、前两首,他们思念的是谁?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并吟诵:思幽幽,恨幽幽,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老师引经据典。)

2、S:想念丈夫。(板书丈夫)

3、读。

T:张煌言思念的又是谁呢?

S:故乡(板书故国故乡)

T:妇人,还有张煌言是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边读边做记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要圈圈点点。(无时不刻渗透方法)

S:是夜晚的时候。

T:同意么?看老师写字。(板书:夜)读

S:“思幽幽„„”

T再读

S:第2首“故国盟„„”

T;思念亲人,思念故国为什么在夜里的思念特别强烈呢?

S:漫长,寂寞,沉寂,„„

T:夜深人静,一个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国家的人,是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有一个诗人说(诗略)(教师相机吟诵,引用了一首诗,足见其文学的功底之深厚)„„所以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

S读第一首。第二首。

T:板“?”,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这晚上都有什么?看书!拿出笔,找准,这样你的记忆就非常牢固。(学习方法的渗透)

S学生看。

S:这夜晚都有月亮!

T: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巧啊!太巧了,都是有月亮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巧,都有月亮?说说看!

S;因为月亮代表思念亲人的。(板书:月)

T:有补充么?他说的有道理。

T:听我说,月亮本身就是一首诗,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还记得,静夜思么?背!

S:(略)

T:苏轼在中秋节写了一首词,记得么,有这样的饿=诗句:“月有阴晴圆缺„„”

想的太奇特了。唐朝的杜甫也写了《月夜忆舍弟》其中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T:难怪白居易笔下的妇人如此思念她的亲人啊。读!

S读整首词。(两首都读了)

T:真好!

T:再来看第一首,皓月当空,妇人看到了什么?

S:汴水 泗水

T;她的心也随着水流到了那里?

S:“流到瓜洲古渡头”

T;她好像看到了——

S:“吴山点点愁”

T;是啊,她望啊,望啊,想啊,想啊。(板书;望)她想什么?望什么?

S:她盼望着丈夫哪年回来?

T:是啊!(板书)是啊,多么深情多么感人。读!

S:读全文。

T;妙啊!

T:再看第2首。这什么字?

S:秋!

T: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了。”这“秋”字非常有意思。

S读“秋山青,秋水明”

T: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的这么美?

S:(略)

T:是的。大明朝灭亡了„„物是人非。所以他睡的着么?一个“惊”字写出了他„„(教师用叙述的方式把学生带到“愁”的境界)妙就妙在“孤鸿三两声”。

“故国盟!„„”学生齐读!

T:长相思,长相思,真的写了思念之情。

第3首

T:下面请看第3首,作者写的是什么时候。

S:也是一个晚上。

T:可是写了雨,有了几分愁绪,雨啊~~~读!

S读

T:下的大么?下的长么?读!

T:„„雨打芭蕉„„万俟可能会思念什么?想象,猜测一下。

S:思念家人

S:思念到了恨的人。

T:换个词语,应该是“想到”,这时不能用思念。

S:想到了他恨的人

T:这个可能性不大。

T:雨,把诗人的心境衬的多好啊!他思念什么?(学生不能讲到老师预设的点子上)

一个学生引入了一首诗“风一更,雪一更,„„”(是清·纳兰性德的)(表扬)

S齐读第3首。

四、教师总结:好的古诗文要背,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下课)

于永正《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实录及评析 执教:于永正 课前花絮

师:同学们好!生:于老师好!

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 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 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众笑)还讲什么? 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笑声)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是男是女?(众笑)师:你们老师贵姓? 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有什么想法? 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众笑)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来,握握手。(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 生:是的。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

生(大声):一言为定。(抚肩示意生坐下)

(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第一课时

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知道学哪篇课文吗? 生(齐):《圆明园的毁灭》。师:书读了几遍? 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

生:我。(三、五个举手)

师:好,请坐。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课题)

(评: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流露的是情感、责任、体贴。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教师巡视)

(评:于老师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通过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悟课文内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教师指导)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每位同学的脸上。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生: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

师:他读出一个难过、痛心、恨。(板书“恨”字)注意“恨”这个字的写法,竖心,先两边后中间。这位同学说了,他一恨英法联军,二恨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同学们,你读到课文哪一段最恨?

(评:时时不忘写字教学,在写字评析中提升情感。)生:第五自然段。

师:读到第五自然段最恨,请同学们再把第五自然段读一读,把你的恨读出来。(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师:请你读第五自然段。(一生站起来读)

师:请坐。看黑板,(板书掠、搬、毁、放火)价值连城的国宝统统掠走,这个“掠”活化了侵略者的嘴脸,这是第一可恨。二可恨,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三可恨,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同学们,任意破坏的是无价之宝呀!最可恨,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行是活的东西,销毁了吗?同学们再看书,这是帝国主义的嘴脸,一齐把最后一段读一读,1860年10月6日——读(生齐读)

(评:课文朗读,于老师没有从技巧上指导,感情是体会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学生通过悟,体味出了一个“恨”,学生读得很到位。)

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2、3、4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要会读书,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如果你发现了请做记号。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教师指导)

师: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书切忌在慌忙,潜于功夫兴味长”要静心、专心读书。(教师指导)

(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品味出来。于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体会来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 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师:书读了一半。

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不但而且)

师:看黑板,这就是2、3、4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毁灭了,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读一读,这叫会读书,告诉我,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谁来读,请你读。(一生读2、3、4自然段。生边读师边讲解。)

师:停,大家想象一下,它有三个大圆组成。大家一齐读,它由哪三个大圆组成。(生齐读)

师:停,想象这三个大圆周围有许多小圆,这就叫什么? 生:众星拱月。

师:这一段主要写圆明园的什么? 生: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圆明园由三个大圆和三个小圆组成。师:继续读。

师:这两节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里面用了两个“有„„也有„„”,谁站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一学生读这一节)。

师:停,蓬莱瑶台,有知道的吗?

生:我在电视上看的,说蓬莱岛上住着许多神仙。

师:书上这样说的,海上有三座神山,其中一座叫蓬莱,还有一座方丈、还有一座叫瀛洲,神话传说中说的,海上三座神仙住的山,其中一座叫蓬莱。瑶台你懂了吗?就是山上的建筑,神仙住的地方。这是根据古代诗人的文章,神话传说中的景物来建造的,这是想象。

师:武陵春色,有懂的吗?我看谁书读得多。生:大概指张家界的武陵源吧。

师:张家界的武陵源是根据陶渊明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来命名的。这一部分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是想象。继续读。

(评:于老师教学生理解字、句的意思,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循循善诱,相机点拨,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理解的能力。这个做法值得仿效。)师:流连其间——,读。(一生读,师鼓励并指导)

师: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再读一遍。师:我给你拿着,读—— 师:不是很好,看来人与人需要互相帮助。读了五遍终于读好了。掌声鼓励一下。(掌声)请坐,读不好是正常,一遍读好了是超常。三遍读不好是正常。(评:“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于老师不断给这们学生鼓励,并暗示互助对学习的帮助。可见,于老师对课改有着准确而深入的理解。)

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2、3段?

(学生自由读)

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3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开始读。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非常好,真是非常自豪。请你站起来读,表现跟刚才一样。

师:真好。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读—— 师:我发现每位同学的表情都在告诉我,你们心中燃烧着恨。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情读第4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师:很好。齐读,“所以”——,读——

师: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月10月6日,这是中华人民的国耻,拿好书读。1860年,读——

(评:于老师巧妙地将两部分截然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感情,再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师: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休息一会儿。第二课时

师:我发现同学们有两大优点。第一,读书非常投入,越读越好,越读越懂,感情越真挚。第二优点,读书会做记号。有许多同学把第二、三、五段画了许多波浪线,而且有人在旁边写了一句话。喜欢第三自然段的能不能把原因告诉我。生:因为这一段主要讲了我们中国各个地方的美丽景色。

生:圆明园很美丽,它是中国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师:好,这是他说的几句话。这就是会读书。这一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还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第五段做了记号,因为你读了两恨,一恨,英法联军;二恨,满清政府。这两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继续上课。

师:课文2、3、4、5段都读了,唯独第一自然段没读,谁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纠正“估量”的“量”读第四声不读第二声。)师:一齐把这一节读一读。

师: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个损失吗?(板书“?”)你对作者对这一部分的议论有意见吗?同学们,听我说,英法联军,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舰队不远万里驶入中国领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弹、炮弹屠杀中国人,然后,逼迫满清政府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这仅仅是损失吗?我想每一个中国人读了这篇课文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至今还在搞霸权主义的国家说。把此时此刻要说的话写下来,待会儿交流交流。愿意对自己说的对自己说,愿意对别人说的对别人说。(师巡回看)师:看了课文的插图,那样好的皇家园林变成残垣断壁,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

(学生自由写作,师来回指导)

(评:《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门槛,要求学生乐于将自己想说的写出来,愿意与人交流。于老师摒弃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方法,学生不受限制,可以自由表达,这样的写作合乎学生心理。于老师这种做法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师(边走边问):有写诗的吗,咱们班有诗人吗?

(评:于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看似提问,实是引发,是对诗意的追寻。这种暗示是教学的机智。)

师:把自己写的意思读出来,读出你的情。再读一遍,发现问题自己改。(请坐端正)我们交流一下各人的感受。

生: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真是丧尽天良。我们祖国现在强大起来了,再也不怕你们到我们的国土上胡作非为!师:我们今天强大起来了,他们再来胡作非为已是不可能了,历史不会重演!生: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的一种伤害,一种深刻的教训。帝国主义,罢手吧,这是世界每个渴望和平、渴望平等之人的呼唤。我最想对自己说的是:落后就要挨打,朋友们,站起来吧,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起来吧!(掌声)

师:代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声,小小年纪,说出了所有中国人想说的话。

生:我恨,他们凭什么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我恨,当时的满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无能。团结起来吧,用我们的行动告诉那些狂妄自大的人们:今天的中国很强大,明天的中国更强大,让帝国主义在我们面前发抖吧!(掌声)(每一个发言的孩子都充满激情)(评:这是本课的又一高潮。学生之所以情绪高,正是这一环节的设置。先是读,后是写,现在又读,环环相扣,环环都围绕一个中心——言语训练。)

师:同学们说的话,表达了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声,英法联军可以把圆明园从中国的版图上抹掉,但是,圆明园将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我建议每个人把第三自然段背诵下来,让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我给大家四分钟的时间,背的时候注意这些关联词。先记住有什么也有什么,下面依照什么,根据什么,概括不仅有什么还怎么样,最后写游览的感受。记住这些关联词,记住层次有助于你背诵。(教师巡回指导)

(评:背诵切忌死记硬背。于老师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自然成诵,这样学生会记得更长久。)

师:请你背这一段,你叫什么名字,生:施帅旗。师:率领的率? 生:元帅的帅。师:什么旗? 生:红旗的旗。

师:看你能不能起表率作用。当好一面帅旗。(对旁边一学生耳语:如他背不出来提醒一下)

(评:一种关爱在不经意间流淌。)

师:相当了不起!(鼓掌)还有谁想背的?好,请你。(一女生再背,同样耳语)师:(掌声)时间关系不背了。师:英法联军可以把圆明园从中国的版图上抹掉,却不能从中国人民的心中抹掉。师:今天,我又发现大家很会背书,很会写文章。下面请大家认真读、看课文后面的生字,这就是字帖。什么叫读帖,就是认真观察,每一笔的笔顺,起笔、落笔。边观察边书空。不出声,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读完了,请观察这四个字:苏、艺、奉、唐。现在推荐四个小书法家上来分别写这四个字。(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态度认真,近乎虔诚)师:字写得好得红圈。

师:这个字哪里圈红的?要圈就圈这里吧。(在“艺”字的折处圈了一下)师:下面看于老师写一个苏,江苏人要把“苏”写好;艺,上面小一点,下面大一点;奉,一撇一捺要写得夸张一点。请大家坐好,我送大家一句话:“堂堂正正地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师生交流 师:下课,有同学有话说。

生:我真的觉得于老师和同学很接近,这很好。

师:我得了两个字——“很好”,谢谢施帅旗对我的评价。生:(深情地)你不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同学。

师:握握手,老同学和小同学握握手。拍照。(古剑按动快门,众笑)生:你虽然是老年男性,听了你的课,觉得你是青年男性。师:再上两次课就成幼儿园的了。(众笑)生:(深情地,眼圈红润)你是我永远的朋友。

师:朋友,还是永远的朋友,握握手,合个影。(古剑按动快门,掌声)(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教者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突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的交流。它昭示着教育的平等、民主,昭示着教育的人文关怀。特别是教者的读、写训练的巧妙安排,真可谓“匠心独运”!

作者 一苇 第一课时

1、开门见山,板书课题。强调鼎字的写法、含义

2、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预习了吗?知道鼎湖山在哪里吗?你怎么知道那里的?(激励:这就叫勤学好问!学问,学问,就是自己学,主动地问。课后,大家查一查地图,再估算一下,徐州离肇庆有多远。)

(2)、生字认识了吗?(出示生字卡,认读,教师领读“肇、淙、汩、浊”这四个字

(3)还有哪些收获?(知道泉很多;泉水的声音很多,很好听;基本上把课文读通顺了„„)

3、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自由读,教师边巡视边引导:有的同学还在第二段、第四段画上了波浪线 指名5位朗读能力差的同学读(把班长叫上来耳语,由班长指定),适当指导:当读完第2段时,4、深入探究问题:白天听泉水和晚上听泉有什么不同? 于永正《鼎湖山听泉》课堂实录(1)我们是什么时候跟随谢大光先生一起进山的?一直听到什么时候为止?板书:白天晚上

(2)、我最想问的问题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是:白天听泉和晚上听泉有什么不同?不少同学在2、4两个自然段上做了记号,认为这两段写得最精彩。就请你默读这两段,看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比较难,但答案却隐藏在字里行间,隐藏在不起眼的字词里,只有细心的人才能发现。

[这个问题抓到了要害,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好的提问能统领全文,激发读书的兴趣。] 引导:如果能看出入夜是怎样听的,那么白天和晚上的不同就很容易发现了。把书上相关句子读一下;白天呢?边走边看边听。板书:走、看、听

第二课时

1、静心回忆上节课的收获。白天,怎么样;晚上,怎么样„„

2、白天,我们跟谢大光到鼎湖山边走边看边听泉。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大家听到泉声了吗?请把听到的泉声画下来;教师边巡视边板书如下词语:淙淙、不绝于耳、清纯悦耳、活泼欢快、美妙;一起读这些词语;教师解释淙淙的意思,“不绝于耳”你们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越往上走,泉声越“清纯悦耳”?(这位同学的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理解这些词语,必须有亲身的感受,所以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由读;指名读;

3、晚上听泉。

谈话:晚上听泉最有意思。请大家朗读第四段,看看“我”是如何聆听、辨析、品味的(板书:聆听、辨析、品味)

问题:考验你们的时候到了,看看你们谁能从繁杂的声音中识别出哪些泉来? 学生默读第四段

教师巡视,并根据观察板书:小溪、涧水、细硫会聚深谷、飞瀑跌入深潭、细泉。品味:作者真会听,真会辨,他能从这么多的声音里听出哪是小溪,哪是„„他又是怎么品味的呢?——请大家读读第四段,咱们和他一起来欣赏(学生练读,指名读:把你的品味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教师根据学生读书,中间中断,分别在小溪、涧水„„下面板书:小提琴、琵琶„„ 再指名读,激励再请人读。

4、老师总结,引导积累。作者能从众多的声音里辨识出哪里是小溪,哪里是飞瀑„„这就叫会品味,这就叫会想象!这就叫独特的体验!这就叫诗!诗一样的语言,诗一样的想象!(教师情不自禁地背诵这一段); 让学生读读背背。

5、最后一段。启发:作者如此欣赏泉水的声音,仅仅是它好看好听吗?读最后一段,看是什么原因。„„孕育了万木„„

6、第1、3段。谈话:泉水对大自然对人类有益,才是最重要的。同学们,既然是听泉,为什么还写第一段和第三段呢?迅速默读这两段,看去掉行不行。默读、思考。交流:(生:第一段不能去,因为它交代了地点。师:那第二句“下了几天小雨”可以去掉吗?学生只知道不能去,为什么说不出,教师这时候讲解之——该讲的一定要讲)(第三段是过度段,没有交代,晚上没法听泉)师:文章是个整体,有些段落,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少不了。再读课文一遍,体会一下。

7、写作方法。引导:谢大光怎么这么有本事,能辨别出那么多的泉水的声音?我也去过鼎湖山,怎么没听出来?我百思不得其解,你们能帮我找到答案吗?„„这篇文章写得很妙,让人百读不厌,越看越有味。我也去了,可是就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来。你们替大光总结一下经验,让我也学一下。

8、读写迁移。还有任务——造句。用“犹如”,“像„„一样”各造一个句子。我改一下,请大家用这个词语写一段话。指导:学校开过运动会吗?你仔细观察过同学们的课间活动吗?你们的校园漂亮吗?这难不倒大家。指名读,当堂讲评。

细节让课堂如此美丽——听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有感

细节让课堂如此美丽——听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有感

非常幸运地,我和几位同事一起到省城南京参加了全国第二届“现代与经典”语文阅读教学观摩会。几位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均堪称“经典”。特别是于永正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让我感受多多,回味无穷。究其原因,正是关注细节,让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如此美丽。关于“预习” [课堂实录] 师:在上课之前,哪些同学已读过课文了?(学生都举起了手)

师:很好!我非常赞成老师没教就预习课文的做法。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母亲很轻。师:最重的时候是多少? 生1:89斤。

生2:作者是非常孝顺的儿子。生3:母爱很伟大。师:看来大家对母爱有了了解。

生4:母亲很伟大,这么轻的体重能挑那么重的担子。

师:唔,大家知道得还真不少。通过预习,生字认得了吗?我们来检查一下。

感受:

众所周知,预习是一种好习惯,是语文课的前奏。前奏起得好,语文课就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可是,很多教师却一边鼓励学生预习,一边在上课时把学生当成什么都不知道来对待,或者问学生:“你想知道些什么?”或者花大量的时间用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形同虚设,毫无实效。其实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在预习时已疏通了课文,脑海里烙下了主要内容的印记。于老师以学生已有的认知高度为起点,开门见山,既尊重了学生的预习成果,又使课堂结构紧凑。

关于“停顿” [课堂实录](一个学生读得很正确,但很匆忙)

师:请大家注意,读书要注意停顿,没有停顿就没有思考,没有想象。(师示范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得抑扬顿挫)(学生读)

师:好极了!你们的表情和声音,都让我感动。备课时,我读了好多遍。请听我朗读全文,特别是停顿,怎样给听的人留下想象、思考的时间。

(声情并茂地范读,读到文章的结尾处,于老师哽咽了,学生们热泪盈眶,听课的教师嘘唏不已,礼堂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师:(动情地)同学们,过去,有人把读书叫作“煮书”,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也可以“煮”呢?原来,是讲书读得多了,才能读出韵味来,读出感情来。刚才,我一边读,一边想象,有时,我仿佛就站在病床前;有时,我仿佛就是病人的儿子;有时,我仿佛就是生病的母亲„„读书时,该慢的、低的,就一定要慢下来。读书要有变化,快慢的变化,高低的变化„„记住: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再来练读课文。

感受:朗读是一门艺术,入情入境的朗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情操的陶冶,精神的震撼。指导学生朗读,“感悟”如形,“口诵”如影。只有口到心到,才能读出意蕴,读有所获。于老师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感悟与思考,拓展了思维的空间,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关于“重担”

“重担”是文中的一个重要的词,它折射出的是母亲的艰辛,教学时,于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课堂实录] 师: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字,另一只则看到字的背面。也就是说,我们要读出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现在,当我们用一只眼睛看重担,那就是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一百多斤的担子。当我用“两只眼睛”读“重担”,仅仅是挑的担子吗?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1:我觉得是家庭的重担。生2:我觉得是生活的重担。

师:家庭的重担,生活的重担!还有不同的理解吗?重担仅仅是挑的东西吗? 生3:还有抚养子女的辛苦。师:除了子女还有谁? 生:还有老人!

师:对,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担子都压在母亲肩上。吃的,穿的,花的„„都要母亲来提供。“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悉心地照料。“昔孟母,择邻处”说的是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而操心;“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说的是儿女即将远行的时候,母亲的牵挂„„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这样理解“重担”,就是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定要学会读书!感受: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第斯多惠语)指导学生学习课文,重要的就是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学会思考。正像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于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我们如果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斯霞语)于老师研读课文之透彻,引导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关于“细节”

(有一个学生自告奋勇读)师:看起来平凡的动作,普通的话,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好人。再一起来读。(生齐读:护士把旧床单拿走„„)

师:看于老师写两个字——“细节”,这就是细节,最让人感动、难忘的,不是大海的广阔,不是高山的险峻,而是小草的茵茵,溪流的潺潺„„母亲、儿子以及护士,都是通过无数的细节感动我们的。

师:你们看,护士夸奖母亲,她却“笑了笑”,不让人家说,而且说“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就是细节!伟大就在细节里!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1:母爱是无私的,不应该用语言来表达。生2:我觉得她很谦虚。生3: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生4:母亲不想让儿子感到心疼。

生5:她没有把这些事当成是丰功伟绩,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生6:为了儿女能茁壮成长,母亲心甘情愿。

师:是啊,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同学们,这就是透过细节用心去体会母亲的无私。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我觉得,准确地说,应该是母亲的胸怀!感受: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于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语文课都不是完全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从心与心的缝隙中,从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若干细节组合而成的。

于老师的语文课,因细节而闪烁着一种流动生成的变化之美。在于老师的课堂上,与其说学生在学习语文,不如说是在享受语文,享受语文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望月》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望月》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

(板书:望月)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望”的第三笔是竖提。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 生:七遍。生:五遍。

师:这篇文章写谁在哪儿望月?

生:写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轮上望月。师:一定是作者吗?

生:写课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长江江轮的甲板上望月。生:还写了他们一起背古诗,一起谈论月亮的事。

师:课文读了五六遍,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很可以了。

[自评:学生预习了,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交谈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得怎么样。这也是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老师出示生字:甥、瞳、烁、斑、沐、仁、喻、絮、锁、呵、欠)

师: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同位的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师:请班长读一读。(师指生字,班长读。读得很正确。)不愧是班长。——谁再读?(接着又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

[自评: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所以只能请班长指定部分学困生来读。他们认得了,其他学生问题就不大了。我经常说,教学一定关注学困生。] 生: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师: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笑声)

生:我们平时也是这样的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笑声)

师:实话实说。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为什么?为了给班级争光,为了让于老师满意呀!养成预习这个习惯非常好。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我能流利地读下来了。(该生是男同学)

师:那我就请你,你再邀请两位同学一起读课文,好吗?(该生邀请了两位男同学)

师:你不能都请男生,也要给女同学一次机会嘛。再换一位女同学——咱们不换了,再增加一位女同学好吗?

[自评:当时我想,不能换!否则被换下的男同学也会不好受的。于是决定再增加一位。善待学生应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小的方面。小的方面,学生感受更真切。](该生又请了一位女生。老师为他们做了分工,四人一起把全文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个别读得不好的地方,做了纠正,有些句子还领读了一下。初读课文很实在。)

[自评: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还说,“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是“保底工程”。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么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在初读中,我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决不罢休。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只要我们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多多鼓励,人人都可做到。] 师:听我读一遍行吗?——请听好。看看哪些地方你认为读得好,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你认为不可取。(老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老师读得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读完,掌声雷动。)

[自评:范读我都是选择在学生“尝试”过之后。美文要美读。我体会到,教师读好了,就会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富有生气。不但使教学有成就,而且省力气。] 师:我备课时,至少读了五六遍,但我今天读得还不太好,有两个地方读得不连贯。大家为我鼓掌是鼓励我。同学们,课文读好了,真是一种享受。大家再读读看。(学生读书的兴致十分高涨。)

[自评:学生是很爱自己的老师的。我对学生表达的对我的爱,一定向学生发出“我知道,而且领情”的信息。此外,还是表示感谢,因为师生是平等的。我范读过之后,学生的读书热情总是很高涨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有激情激趣的作用,有使学生顿悟的作用。] 师:下面还有点时间,请全班同学把生字写一写。先在书上,把生字描红一遍。然后拿出写字本来仿影、临帖。

(学生按要求写字,最后,老师强调了“甥、瞳、锁”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的左右各占的比例,并作了示范。)(下课休息)

第二课时

师:下面我找同学读课文1、2两段。

(一学生起来后开始读,读完课题后被叫停。)

师:读完课题以后要注意停顿,读课题声音要响亮一些,你再读一下。(该生按要求读了,然后请那位学生继续读课文。)师:读得正确、流利。——你读了几遍? 生:二三遍。

师:“二三遍”不顺嘴,改为“两三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不容易。文中的这段文字,写出了月色下景物的宁静,你能不能试着把这种宁静的感觉读出来。不要快,要体会“宁静”。全班同学都练一练。

(学生练读,人人声音很轻。)师:(指着一个练读时表情特别好的男同学)你的表情特别好,能到讲台前读一下吗?(该生动情朗读,众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中又不懂的词语吗? 生:“芦荡” 师:谁知道?

生:江边长了很多芦苇。

师:应当再加三个字——江边长了很多芦苇的地方。生:什么叫“剪影”?

师:刚开始我也不太明白,后来看了几幅照片,特别是到了雁荡山看夜景,才真正理解了。请同学们看几幅雁荡山的照片。(投影出示群山剪影的画面,两幅是日落以后山和树的剪影,一幅是月色下“犀牛望月”的剪影。)什么叫“剪影”懂了吗?月光下,那山、林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真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

[自评:“剪影”是个实词,对于类似的词语,最好的理解方法是把它所表达的客观事物战士在学生面前,或者通过叙述,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象。] 师: 词语理解了,我想你们会读得更好。刚才读书的那位女同学再读一下好吗?(指第一位学生)

(该生有感情朗读,读得比第一次更好。)

师:大有进步。于老师读读可以吗?谢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师配古筝音乐朗读。生热烈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板书:?月)什么月?请你思考。看谁能把这两个自然段读成几个字。生:明月。生:亮月。

师:你们怎么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生:用眼睛看到的。

师:对,这两节写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么月呢?——是“眼中月”。(擦掉问号,在横线上板书:“眼中”,形成眼中月。)

[自评:一次,我和高林生先生一起听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评课时,我们把这一部分概括为“眼中月”。老师们觉得有点道理。于是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引导学生这样去概括。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很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课课都这样训练,要因文而异。] 师:这部分写的是看到的月。你接下去读3-12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学生朗读)师: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先找同学来读读这一部分,找两个人分角色读。(找同学分角色读“对诗”那一部分。)

[自评:概括能力虽然很重要,但较之朗读,还是次要的。所以我还是让学生朗读。] 师:接下去,齐读第12段。(学生齐读。读完,老师又动情地复述了一遍:“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自评:语文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个“情”字上。读要有情,说也要有情。] 师: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众笑)

师:谁能做我的外甥,请你(师指一名男同学)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一位男同学到前边和于老师分角色读。师生读得都有感情。同学鼓掌。)

[自评:我之所以充当文中的“我”,一是从年龄上考虑的,二是从情趣上考虑的。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是很美妙的。] 师:(对“外甥”)今天月色这么好,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生:好。

师:你先说。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笑)师:你们笑什么?

生:你们背的是一首诗里的句子。师:可以吗?

生:可以,都有月。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师:梨花园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风。生:老师背的句子中没有月!不能算。

师:没有?“溶溶夜”,说的就是月色溶溶!有吗? 生:有!

师:你再接下去背。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师: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生大笑,说不是古诗,是老师胡编的!)

师:是古诗!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做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你再背。(生笑声不止)[自评:我是故意背杨衙内的歪诗的,不是为了别的,为了让学生感到有意思。这种调侃,相信老师们也会接受。——至于学生,是肯定接受的,而且会长时间不忘的。课后,他们围着我,说上我的课真有意思(我不是第一次在这个班上课了。)俗而不伤大雅,这是我“幽默“的底线。一旦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上我的课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生:„„

师:他被我的歪理邪说搞得有些晕头转向,背不出了。刚才我也有点晕头转向,所以才憋出一首歪诗来的。说实话,这位同学很不简单,大庭广众之下,应对得这么好。下面我们同学分两部分,这一半当“舅舅”,那一半当“外甥”。来个比赛好吗?(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比赛背诗。)

(学生背诵踊跃。因为太快,记不下来。)师:第一轮,“舅舅”败了,因为没接上茬儿。再给一分钟时间准备,然后再比。

生:能不能背山水类的? 师:可以。

(两部分学生争相背山水诗,气氛更活跃。因速度更快,也没记下来。)师:(发现一个学生背诗吐字不清。)请你到前面来,你虽然刚才吐字不太清晰,但是你会的诗很多,很活跃,你能不能认真背一首?

(学生认真地、有感情地背一着杜甫的《望岳》,博得大家的掌声。)

师:这一轮比赛,不分上下,棋逢对手,平起平坐。同学们,如果说1、2两段写的是“眼中”的月,那么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板书:?月)生:(异口同声)诗中月!(师擦掉问号,在横线上写上“诗中”。)

师:如果眼中月只是看到的月亮的样子,那么诗中月就融入了人的感情。眼中月是美的的,诗中月更美。

[自评:这两句话是对一、二部分的概括。课后有老师说,于老师,您的语言很美,应了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说,有些关键的话,比如对一、二部分概括的话,我是备课时就想好了的。] 下面请同学读课文后一部分,看看这一段又写的什么。(学生读课文,然后进行交流。)生:想中月。生:幻中月。

师“为自己鼓掌吧。但是不要为了和上边的一致,非说成三个字不可。这是写的幻想中的月,或者说想象中的月。(板书:幻想中的月)

[自评: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都是我和高林生琢磨出来的。] 师:这一部分能读好吗? 生:能。(学生练读。)师:先找个男同学来读。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尤其强调人说话时的语气。)师:同学们注意,“不假思索”为什么用“假”而不用“加”? 生:“假”是借用的意思,是不用大脑思考的意思。

师:对的。注意不要写错这个字。大家把这个词书空一下。“假”和“加”读音就不一样,只要读准了,就不会写错。再齐读一下。(生齐读“不假思索”。)

[自评:中学语文老师常常对我说:于老师,您教的学生进了中学,作文错别字较少,字写得较端正,我们就感谢不尽了。是啊,小学语文老师干什么?不就是教学生认字、写字、读书、作文吗?这些基本功扎实了,真是功莫在焉!] 师:小外甥的话该怎么读,他说月亮困了,实际是表示什么呢?该用什么语调呢?大家练一下。

(学生用心练读。练读过之后再请那位男生读,读得有昏昏欲睡的感觉。)师:我们一听就知道小外甥也困了,他想睡觉了。再找一位女同学与前面的男同学比赛。(一女生读第三部分。)

[自评:指导朗读也应该而且能让学生感到有情有趣的。就看我们读没读好,会不会启发。] 师:(读到“又冒出了一个问题”打断读书女同学)为什么说“又”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又”呢? 生:因为他前面提过问题了。师:那为什么用“冒”?

生:他突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有道理。除了“突然”外,第二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提得怎么样? 生:更有价值,更让人没想到。

师:对了,所以说“冒出了一个问题”。——接着读。(该生读完。)

[自评:实际上我是告诉学生读书要思考,要注意前后照应。但我没直说。有时候,直说反而不如不说。] 师:读得真好,把我们带到了童话的境界中去了。(又找一名同学把最后一节读完。)

师:读得真是有梦幻的感觉。你们也幻想一下,闭上眼眼想象一下月亮。(学生闭目想。片刻之后——)你们想象中的月肯定也很美。这篇文章与了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幻想中的月十分奇特,孩子们幻想中的月是最美的。(指三名同学分角色读第三部分。)

师:文章写得美不美? 生:美!

师:写得美,读得也美。大作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自评:有句谚语叫“灯不拨不亮”(过去点油灯)。学生们潜能很大,但需要点拨、需要激发。](下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狐假虎威》教学赏析

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一直被视为“软肋”。在常态课中,我们要么叫上几个学生将查字典得出的答案公布于众,要么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收效甚微;而在公开课上,因为怕耽误时间,词语教学更如蜻蜓点水,只是走过场,效果可想而知。

最近有幸观摩了于永正老师的一些录像课,不禁折服于他那朴实、扎实、灵动、有趣的词语教学。词语教学原来也可以如此精彩!现摘录一些片段以飨读者。

师:大家看看“管理”这个词在哪句话里。

生:(读)“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

师:咱们班张明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张明同学是我们班的图书管理员,是管理图书的。

师:你们的家长干什么工作?

(学生纷纷举手。其中有一个同学说他妈妈当会计。)

师:你妈妈当会计是管理什么的,知道吗?

生:我妈妈在杂品公司当会计,她是管理„„

师:有知道的吗?我告诉大家,是管理财务的。(板书:财务。)(又有一学生说他爸爸是交警)交警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管理交通的。

师:能不能根据你们家长的工作,用“管理”说一句话?

生:我爸爸是交通警察,他是管理交通的。

师:好,“管理”这个词用上了。谁接着说?

生:我爸爸在路灯管理所工作,他是管理路灯的。

师:这项工作很重要,以后路灯不亮就找你爸爸。(笑声)

生:我爸爸在监狱工作,他是管理犯人的。(笑声)

师:告诉你爸爸,要时刻提高警惕,别让犯人跑了。(笑声)现在请把作业本拿出来,用“管理”写一句话。有没有困难?对了,能写几句话更好。

赏析:“管理”,一个比较抽象的词语,经于老师的点拨,变得触手可及,具体生动起来。他巧妙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唤醒了学生的经验世界,由“咱们班的张明是干什么的”到“你们的家长干什么工作”,不经意间,精彩文章尽在小学课堂网,“管理”一词已在学生的脑中“活”起来,继而在学生的口中“活”起来。此外,于老师运用幽默的方式,如“这项工作很重要,以后路灯不亮就找你爸爸”,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管理”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更有一份责任!“管理”一词。就这样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了。

第四篇:写好人物语言

写好语言描写

教学目标:根据对话人的动作、神态,加上适当的修饰词来描写人物的对话。

重难点:1·运用四种对话形式来描写,并能灵活交叉使用。

2.展开想象,生动地描述一段对话。

一·写好人物对话的重要性

人物对话在人物描写中占有非常的地位。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可以是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

二·人物语言的几种书写形式(1)提示语在前

例:李老师笑着问:“同学们,你们星期天过得快乐吗?请告诉我!”

(2·)提示语在后

“同学们,你们星期天过得快乐吗?请告诉我!”李老师笑着问。

(3)提示语在中

“小明,你要认真想想!”王老师严肃地说,“你这样做,应该吗?”

“同学们,”李老师笑着问,“你们的星期天过得快乐吗?请告诉我!”

(4、)在清楚地知道双方的对话人是谁的前提下,省略提示语,连续地写双方对话。

小刚和小明的悄悄话,我听得很清楚。

“昨天你在哪儿?”

“我在动物园玩。你可别告诉别人!”

为使行文简洁,在不会使人发生异议的情况下,可以省去一些“××说”之类的交代。而且可以把引述的每一句话分成一个个自然段来写。即:一个人说的话,可以单独成为一个自然段。

以上四种形式可以在写作时自由选择,也可以在写作时综合使用。一句话,要用得自然、得体、恰当。三·、人物语言描写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语言一定要符合其年龄、性别、身份、职业、性格、文化修养、思想认识水平以及人生经历等特点。

(2)描写人物语言时,要能真实地写出人物说话时独有的语气、神态以及习惯性动作等。以此来表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等。

(3)记录人物语言时,要做到准确、紧凑、连贯、简练、鲜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平时说话时,往往会或多或少地掺进一些语病或废话。因此,我们在记录时,要有选择,不能完全照搬。有时,而应该作适当的加工调整(有特殊需要时除外)。

(4)记录人物语言,要根据一定的需要,要灵活、合理地运用“直接引述”与“间接转述”这两种记录方式。

(5)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及表现人物特点服务的,因此,与此无关的人物语言决不能塞进你的文章里。

对话集中时,对话要分开小节写,这样条理更清楚。提示语的位置也要根据对话情景的不同灵活多变:标点的使用也不同

1.一只小兔子走过来,温柔地问:“你怎么啦?”

2.“笑是很重要的。”老木匠对自己说,“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有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3.“嘻嘻。装得一点都不像!你瞧,应该像我这样”小兔子龇牙咧嘴地做了个痛苦的表情,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我给学生一个这样的标点使用儿歌—— 提示语在前面,冒号引号紧相连;

提示语在中间,点个逗号在后边;

提示语放最后,结尾画个小圆圈。、指导观察练写对话

学会灵活使用提示语,并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提示语去表达,以下是学生的描写。

1、我气喘吁吁地说: “妈——快渴死我了!”

2、“妈——快渴死我了!”我一边用手擦着汗一边说。

3、“妈——”我有气无力地,“快渴死我了!”

4、“妈——快渴死我了!”我端起一大杯水咕咚、咕咚猛喝起来。

5、“妈——快渴死我了!”我把书包扔在沙发上,端起水杯痛痛快快地喝起来。

同样一句话,提示语使用不同,给别人不一样的感受,2.写对话有时要借助于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加强语气,增强对话的表现力。

有些同学写对话时,只写“我说”、“他说”、“小王说”、“小李说”,而对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不作任何描写。这样,就较难把对话写好。

实际生活中,人们每说一句话,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藏,总会伴随一些动作和神态,这额动作或神态往往同说话的内容是一致的。因此,在写对话时对此作一写适当的描写,不但增强了对话的表现力,而且更鲜明地刻画了人物。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指出,这种动作和神态,一定要自然流露,应当和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心情相吻合;描写做到的恰到好处,自然贴切,不能装腔作势,过分夸张,娇柔造作。不然,效果将适的其反。

3.写对话时,前往不要写“大话、空话、套话”。总之,人物对话要力图写的自然、真切、恰当、准确。

发现作者在提示语中注意描写了任务的什么,学生发现:

(1)写了人物的动作

“放开!放开”小红狐拼命挣扎。(2)写了人物的神态:

“报告警官,他抢我的包!”小红狐撒谎一点都不脸红。“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3)写了人物的语气: 一只小兔子走过来,温柔地问:“你怎么啦?”(4)写出人物声音特点:“那是我的,我的,我的!”小木偶尖叫。(5)叙述故事的情节:“嘻嘻。装得一点都不像!你瞧,应该像我这样”小兔子龇牙咧嘴地做了个痛苦的表情,蹦蹦跳跳地走开了。

五·巩固练习(写好人物语言表达的内容)感谢爸爸对我的磨练 六

·习作

题目:

1、道听途说;

2、我和××的一场争论;

3、××来到 我的家 要求:任选一个题目写作,要使用对话的三种形式。注意文通句顺.例文欣赏

在路上遇到的一件事(2)

中午,我到副食商店去买酱油,刚走出家门就看见一辆自行车飞驶过来,我心一惊,身一侧,那辆车就从身边擦过去,真险呀!我放眼一看,骑车的是一个身穿花格子的青年,后货架子上还坐着一个大个子。我正想走,忽然一声喊:“站住!”原来,一位老爷爷在招呼那两位骑车的人。这时,只见那老爷爷走上前去,说:“你俩下车,先别走!”花格子头一歪,神气地说:“你凭什么不让我们走!”“凭什么,就凭你们违反交通规则!”老爷爷理直气壮地说。“走!别理他!”大个子一声招呼,花格子又要推车走。老爷爷一把捏着车闸,说:“谁敢走!”两个年轻人见走不了,只好换了口气说:“大爷,我们有急事,就这么一回,下不为例。”“照你这么说,只要有急事,交通规则就可以作废了!”老爷爷激动地说。“这„„”两个年轻人哑口无言了。大个子跳下车来,连连说:“我们错了。”他又转身告诉“花格子”:“你先走,我步行去!”临走时,两人还回头向老爷爷说了声:“谢谢!”这也许是老爷爷使他们懂得了交通规则的重要。

用对话的方式叙述一件事情时,要注意交待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开头结尾的相互照应。本文叙述一位老爷爷制止一位青年人骑车带人、违反交通规则的一件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先写老爷爷发现骑车带人,连忙制止;紧接着写以理说服,批评教育;最后写青年人接受教育,勇于认错。从中使我们懂得,人物的对话,可以推动事情情节的展开,更好地表现中心思想。

忘带作业的感觉真不好(3)

快上课了,我急匆匆地走进教室,刚坐到凳子上,急切的催促声传了过来。

“宋子鋆,快点儿交作业!”学习委员胡安琪在一旁催我。

我匆忙打开书包,快速翻找作业,“咦?怎么没有?”我心里暗暗着急,“是不是忘带了?早上我还拿出来看了看,怎么现在就‘失踪’啦?”

“是不是忘带了?”胡安琪着急地问道。

“唉,先按没带给我记上吧!”我沮丧地说。心想,一会儿何老师肯定会批评我,我就会成为同学们的笑料,真希望何老师能宽恕我一回。

快上课了,何老师走进教室。

“宋子佳、郑耀飞,你们怎么忘带作业了?”何老师偏偏哪壶不开提那壶,我脸上顿时火辣辣的,感觉同学们的目光同时唰唰地射了过来,耳边都是嘘嘘声和嘀咕声:“宋子鋆会忘带作业„„”,此时我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

我不甘心作业自己会飞跑,就又开始在书包里挨个寻找“逃跑”的作业,急得满头大汗,还是一无所获。

“咋不找了?找到了没?嘻嘻,你也有今天!”我的同桌赵浩宇在一旁幸灾乐祸

我既尴尬又羞愧,想立即转移话题,这时李志豪也跟着起哄嘲笑:“就你这样,不带作业,可给我们带了个好头,模范,模范,我们都要向你学习喽。”

我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但无话可辩,只觉得全身的血液在沸腾,嘴紧紧地绷着,几乎咬破了自己的嘴唇,才抑制住愤怒的感情。

我后悔莫及,可怜的我,如果能按时交作业,就不会弄得满城风雨,也就不会被同学们嘲笑,忘带作业的感觉可真不好,我以后可得改了这个粗心的毛病。

四·巩固练习感谢爸爸对我的磨练(以下内容注意用神态和动作当提示语)人物性格:我,有些娇气,但经过磨练后,形成了坚强的毅力。爸爸: 对我要求严格,主动磨练我,但又很爱我。

第一自然段:一年级时,每天爸爸送我上学,我为此常炫耀自己。

第二自然段:上二年级的一天,爸爸决定不开车送我上学。(写出爸爸的语言)

第三自然段:我想到以前常用的方法“撒娇”,于是就像爸爸“撒娇”。(写出我的神态语言)

第四自然段:爸爸的语言:

第五自然段:我见爸爸不答应,便“撒泼”起来。(语言描写)

第六自然段:爸爸生气了,十分严厉地责骂我。(爸爸的语言描写)

第七自然段:我趁爸爸不注意,来个“先下手为墙”,钻进车内。(我的心理活动,动作描写)

第八自然段:爸爸发怒了,把我从车厢内来出来。(爸爸的动作,语言)

第九自然段:从此,我每天都步行上学。

第十自然段:在这年冬季的学校运动会中我取得了八百米长跑第一名。此时,我非常感谢爸爸对我的磨练。

第五篇:三下于永正《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两个课时)

于永正《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

第一教时

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生:(齐)欢迎!

师:谢谢!那我们上课!

生:(齐)好!

师:小朋友非常热情。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

生:想!

(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小朋友齐声说:“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

(师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

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

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笑声)

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笑声)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

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

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

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

生:想!

(出示幻灯片二)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

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但是什么变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

(无人举手)

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说完,又重复出现这两段对话,学生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师: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

生:都喜欢!(笑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写的。

生:有的课文写的和第一篇一样,有的和第二面一样,所以我们都喜欢!(笑声)

师: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请大家把第二篇短文抄一遍。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

(学生认真抄写,用投影仪展示了四位抄写正确、字迹工整的同学的作业。)

师:抄写得不错,人人都符合要求。只是有个别小朋友字写得还不够端正。

师:下边,咱们听写几句对话,看看能不能做到:第一,分段;第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师:(念)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完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听写完毕,老师要求学生自查:一看对话分段没有;二看标点是否点得正确。然后同桌的互查。最后,幻灯展示老师写的,让学生自己对照修改。幻灯片如下)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妈妈对我说:“今天上午咱们到动物园里去吧!听说动物园里新添了一对大熊猫。”

“是吗?那我们这就动身吧!”我放下手中的书,迫不及待地说。

“不着急。”妈妈说,“等我洗好衣服,咱们再去也不迟。”

【评:听写练习比抄写练习提高了难度,但仍紧扣分段和标点的训练重点,教学主线一以贯之,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

第二教时

师:有一天,一只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小猴子和妈妈有一段对话,可有意思了!请看——

(幻灯出示下面卡片)

小猴子:妈妈,妈妈,我想吃桃子!

猴妈妈: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不猴子:不够,不够!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猴妈妈: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够了,够了,谢谢妈妈!

师:每个同学读一读,看谁能读出小猴子和猴妈妈的语气。

(学生高兴地练读;师指名读;然后挑了两个读得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一个扮小猴子,一个扮猴妈妈表演这段对话。)

师:猴子有一个经典姿势(说完,于老师双手提起,十指下垂,放于胸前,同时,脖子一缩,眼睛一眨。众大笑。)来,你们二位学一学(生学,众笑。)猴子还有一个经典动作——抓耳挠腮(说完,师学猴子挠头和脖子,众笑)。来,你们再学学(生又学,众笑)。

师:可以了!来,你们表演吧!

(学生表演。然后,老师分别扮演小猴子和猴妈妈,各表演一次。老师表演得生动、逼真,生大笑。)

师:这件事有趣吗?请小朋友把刚才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的事写下来。要求:第一,写对话要分段;第二,写好提示语——把猴妈妈和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写下来,同时尽量做到“变化”——让提示语搬搬家。先起个题目,再写。

(学生思考)

师:题目想好了吗?你准备起个什么题目?

生:小猴子吃桃子。

师:它吃到了吗?

生:没有,是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

师:是向妈妈要桃子,还没吃呢。我们可用“小猴子要桃子”做题目。还有别的题目吗?

生:小猴子的故事。

生:傻猴子。

师:(高兴地)都是好题目!题目自定。请大家按要求写吧!写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请举手示意。

(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暂停一下。这是一件小事。开头,别忘了交代时间、地点。有个小朋友是这样开头的:“一天,一只小猴子在门口玩,看到一个卖桃子的人,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跑回家„„”这样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原因。

(学生继续写。这期间,老师常常提醒小朋友注意的问题,如写对话要分段啦,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变化啦,正确使用标点啦,等等。)

师:多数小朋友写好了。请写好的同学再读读我写的这一段话(再次出示第二张幻灯片),看看老师是怎样写我们的对话的,怎样点标点的,再看看自己写的,有没有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有,就改过来。

(学生读、改)

师:如果改得自己满意了,再请同桌的提提意见。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互相学习,互相修改。

(同桌交流)

师:我想请几位小朋友到前边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注意听,看看这些同学写的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并听听于老师是怎样评改的。

(生走到讲台前,师用投影仪出示该生写的作文)小猴子要桃子

在一天中午,一只小猴子在树林里和伙伴们玩耍。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他满头大汉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吃桃子!”

“好哇!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妈妈说。

小猴一听,用手挠着头,连声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又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谢谢妈妈!”小猴子高兴地说。

妈妈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师:先看有错别字吗?

生:有。“满头大汗”的“汗”不是“男子汉”的“汉”,是三点水,加一个“干”字。

师:是呀,满头都是男子汉,谁受得了呀!(众笑)

师:这篇作文哪些地方符合要求?

生:写对话分段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有变化。

师:标点符号使用也正确。

师:咱们细读一下,看第一段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第一句话的“在”字划去行吗?(生回答:行。)对,要删掉,这是个多余的字。第三句话前边要不要加一句话?他为什么跑回家要桃子吃?

生:加一句:他玩着玩着,觉得肚子咕咕叫。

师:是呀,饿了,才跑回家向妈妈要桃子。这样,事情起因就有了。小朋友这里的“肚子咕咕叫”,可不是要拉肚子!而是饿了!(笑声)第三段你认为哪些地方应该划上波浪线,给予肯定?

生:“用手挠着头,连声说”要加波浪线,刚才您就是这样表演的。(笑声)

师:是的,写得很形象,很真实,我们读了,就像看到小猴子说话的样子。——第五段还可以怎样写?有写得和他不一样的吗?

生:我写的和他不一样。这一段我是这样写的:“够了,够了!”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一蹦三尺高,拉着妈妈的手说,“谢谢妈妈,谢谢妈妈!”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这位女同学把提示语放在说的话中间去了,而且写出了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你(对展示作文的同学)回去按照大家的意见,再改一改,好吗?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好。——谁再来展示一下?

(一女生走到讲台,老师将她的作文投在大屏幕上)小猴子要桃子

一天,小猴子正在门口玩耍,一个卖桃子的人走了过来,边走边叫:“卖桃子喽!桃子又大又甜,不甜不要钱!”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他连忙向家里跑去。

一进门,便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要吃桃子!”

“是吗?”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一天吃三个,够不够呀?”

小猴子急了,摆着手说:“太少,太少,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妈妈伸出兰花指,比划着说:“三天吃九个,够不够呀?”

“够了,够了!”小猴子了连跳了两下,高兴地说,“谢谢妈妈!那你赶快到门口买吧!门口就有个卖桃子的!”

猴妈妈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说:“傻孩子!”

小猴子摸着后脑勺,说:“我怎么傻呢?门口真有个卖桃子的呀!”

(老师让学生把作文读了一遍。赢得了一片掌声。)

师:掌声是对这篇作文的最好的肯定!说说看,你欣赏哪些句子?

生:我欣赏开头一段。“小猴子馋得直流口水”,很生动。

师:这是事情的什么?

生:这是事情的起因。

师:对!这位同学很会想象。这个起因令人信服。你们还欣赏哪里?

生:喜欢她写的提示语。

师:把你喜欢的读一读。

生:(读)“妈妈关上电视,笑着问”;“猴子急了,摆着手说”;我最喜欢“妈妈抻出兰花指”这句话。刚才您的手就像兰花指。(笑声)

师:看来你们对兰花指挺有研究。(笑声)是不是喜欢看京剧?不过,我可不是故意的!(老师说完,真的伸出右手,做出了个“兰花指”。众笑。)小朋友,这位女同学的提示语写得真实、生动,说明她观察得仔细,平时喜欢读书。这位同学还有个大优点,就是她注意前后联系。第一段写了“门口来了个卖桃子的”,所以后面,小猴子才要求妈妈去买,告诉妈妈,“门口就有卖桃子的”。

(接着,又评讲了两篇小学生习作,略。)

师:小朋友,我们听了这几位同学写的作文,一定很受启发,知道该怎样写这篇作文。找时间把你们的作文改一改,再誉写到作文簿上去,请你们的老师批改一下。好吗?今后读书的时候,一定关注作家是怎样写人物对话的,读慢一点,多读一点,今后你们会把人物对话写得更好。

(下课)

想不到——于永正《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赏析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我喜欢看武侠小说,心里总有种臆测:先生于永正兴许就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他的武功深不可测,每每出招,必一招中的,让我在惊叹之余随即产生无限幻想:下一步是什么呢?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新的一招又到。就这样被征服,欣赏之余发出无限感叹:真想不到啊!

耳畔,先生爽朗温润的声音响起:徒儿,看招。我定睛观瞧,原来是一堂习作指导课:

受众: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关键节点;课型:专项“语言描写”训练;

难度系数:5.0;

这样的年级,这样的课型,真让我来上,想一想,汗不敢下。且看先生,保持着一贯的孩童般烂漫笑容,如京剧里的厚道老生出场了:

案例片段呈现之一:

师: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生:(齐)欢迎!

师:谢谢!那我们上课!

生:(齐)好!

师:小朋友非常热情。我把刚才的对话写来了。想不想看看于老师是怎样写的?

生:想!

(幻灯片出示下面短文,请一小朋友读这段话)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小朋友齐声说:“欢迎!”

于老师高兴地说:“谢谢!那,我们上课吧!”

想不到,素材的选取竟然如此驾轻就熟。语言描写训练是典型的写作技法传授及实战训练课,专业性和实用性都很高。训练从哪里入手?所需的“抓手”从何而来?先生的设计给出了最佳答案:从“当下”来。一入课堂的对话,马上转变为师生共同研讨的素材,这样的素材好像一个刚刚认识的朋友,显得那样亲切,自然,让人愿意接近,而这样的感受带来的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练习表达的兴趣。开课之初,艺术的氛围就被我们嗅到了。问一问先生,什么是“当下”,先生笑而不答,手指眼前的课境说:当下的生活,当下的环境,当下的言语,当下生发的情态,当事时正在进行的一切„„当下就是每一个你所能把握的生成。“当下”有什么优势呢?显而易见的是活泼,新鲜,现场感十足。而这些,正是激活儿童表达欲望,激发学习情趣的关键要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想到,课堂进行未到两分钟,先生就出了奇招。高手,总在不经意见让你高手到威力。

“想不到”也勾连起一次难忘的海边传道经历。一次,邀请先生到福建的马尾港,就在海边一艘渔船上吃海鲜。从捕捞到船到加工上桌,每味最多不超过半小时。先生大快朵颐后说:福建人知道怎么吃海鲜,要趁着新鲜吃,最好就是到海边吃。写作也一样,选用的素材就要鲜,鲜则活,活则生香。记忆中,先生总能这样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直接拿来,所以,他的课,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因为鲜活的素材,让课堂学习变得畅快,痛快。

案例片段呈现之二:

师: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

生:是一句一句地写的。(笑声)

师:不错!是一句一句地写的,不是两句两句地写的。(笑声)不过,我已经感觉到你心里是很明白的。你是说,我的话写完了,又写你们说的,对吗(指屏幕)我写完了我说的话,是怎样写你们说的话的?

生:是另起一行写的。

师:(高兴地)我就知道你心里明白!你说得很对!大家看,我是分段写的!怎么分段的?

生: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

师:只两段?(笑声)

生:对话的时候,您说的话是一段,我们说的是一段,接下来您说的又是一段。

师:完全正确!写对话,我是分段写的,不管谁说的,也不管说了多少话,都占一个自然段。

想不到,技法的传授竟能如此简约自然。不妨问问自己:语言该怎么描写?面对三年级的儿童又该怎么教?先生的高招又会是什么呢?想不到吧,是“无招胜有招”。他用了最为朴素,简单但同时最为有效的方法——自觉发现。通过启发对话,在儿童发现的基础上,适时点拨,生发而成的技法是自足自满的,也是持久有效的,有润物无声之美感。这样的“老套”手法居然解决了许多现代教育手段所不能达的效果。我想,这正是于永正先生无言而教的教学艺术体现。不许赘言,一切已“尽在不言中”。

顺又想起了早年跟随先生备课,方法无他,就是反复诵读。先生的徐州口音比较重,但奇怪的是拿起课本来一读,仿佛就是个普通话播音员般纯正。先生教我诵读的三字诀。一曰“细”。读的时候要注意咬文嚼字,不要错过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滑过,不要平调唱读。二曰“全”。诵读时力求将字句读完整,不丢,不漏,不增,不减,特别是每个字的音要读完整,不要读成了“半拉子”。三曰“多”。反复多次读。先生说完就一遍遍带着我读课文,手把手教,如旧时私塾无异。恍惚间,先生认真而执着的形象定格,切进我心,宛如慈父。教学的手段仅是表象,而其间所蕴含的美感,源于这份纯真的善念与宽大的情怀。

案例片段呈现之三:

师:分段写对话看上去清晰、舒服,读起来也不累。我还写了第二遍呢!想知道吗?

生:想!

(出示幻灯片二)

上课了,于老师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

“欢迎!”小朋友齐声说。

“谢谢!”于老师高兴地说,“那,我们就上课吧!”

师:这一次写的和第一次写的内容一样,字也一样,也是分段写我们的对话的。但是什么变了?

生:提示语的位置变了。

师:对!写对话的时候,提示语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提示语的位置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

(无人举手)

师:看看“说”后面的标点,对比一下。(说完,又重复出现这两段对话,学生明白了,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前面,“说”后面是冒号;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说”后面是句号,提示语放在说的话的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师:你喜欢第一篇,还是喜欢第二篇?

生:都喜欢!(笑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写的。

生:有的课文写的和第一篇一样,有的和第二面一样,所以我们都喜欢!(笑声)

师:是的。这两种形式都可以。不过,我主张提示语适当变化一下。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一下,就显得活泼些,不死板。——请大家把第二篇短文抄一遍。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

想不到,在不拘一格的教学艺术范畴中有一种美叫严而有格。很少有人能用一两个词概括出于永正先生的艺术风格,因为普式的词汇往往难以全面描绘艺术,艺术的特征就是不拘一格。先生的课堂教学艺术正是信手拈来,轻松惬意的。按照先生自己的话说:简简单单教语文,不拘一格教语文。瞧,你刚刚满足于语言描写的基本格式,先生马上呈现另一种变式,这就仿佛一道美味刚尝毕,另一道随即端上桌。课堂成了儿童饕餮的精神盛宴。

但是,千万不要以为不拘一格就是随意妄为。面对这不同年龄层,不同学情的孩童,先生的课是严而有格的。这里的“格”即是一种规范,制约,体例,也可以是一种必要的限制,这是对教学底线的严守,对儿童学习效果的负责。抄写,这招恐怕是我们大多人都想不到的,在先生的课堂上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夯实表达习惯,规范言语呈现形式,提升表达质量的重任。一句“我怎么写,你们就怎么抄,要做到字迹工整,格式正确,不抄错标点符号”让我们在大感意外之时也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课真扎实,真是在教语文,教表达。我暗香,如果先生年轻几岁,怎么着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先生班上,那才是真正学语文。

又想到曾经对课堂华美效果的追求,惭愧。一段时间里,语文课堂追求华美效果,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审美的标尺,我也是这无数追逐者中的生力军。曾几何时,我也旗帜鲜明地欣赏和崇拜着一些名家的经典示范课。同样一篇教材,经过他们的处理能感觉到未曾想到的深远意味,宏大内涵,充沛情感,深刻说理。课堂上,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被挖掘得很深很透彻。曾经一度下定决心也要让自己的课堂有这样的文化气场,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中得到滋养。可认真看经典课堂上的孩子,感觉他们真的很无奈。他们的思想被牢牢牵引,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自主动力,探究乐趣,更失去了犯错的机会。他们能做的就是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下,一步步地“渐入佳境”。越是华美的课堂,孩子的表现空间越小,发言只剩下只言片语,更多情况下是一两个简单的词汇,其实,他们的思想早就被引入一个事先预设好的格式中,这样的课给孩子们会留下什么呢?一点欣喜,一阵茫然,一份疲劳,思想经过一番洗礼后,难免会有些残留的感觉。可是除了这些刺激外,语文学习的任务目标又完成了那些呢?所幸,先生用他质朴如古玉般的课堂演绎让我惊醒:教学,不是为了展示自我,而是为了儿童成长,教育,可以成就教师,但更成就儿童。

还是感觉于永正先生是武林高手,因为他符合三个特质:飞花摘叶也能伤人,先生的教学素材取道自然;手中无剑,运气成刚,先生做到了不教而教;内外兼修,蓄养正气,先生认认真真为儿童打好学语文的基础。

下载于永正教案《写好人物的语言》.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于永正教案《写好人物的语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永正简单语文

    1、简单语文的实质是什么? 简单语文最早我是从崔峦先生那儿读到的,他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后来,张庆先生也说:语......

    于永正名言

    于永正老师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 一、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小朋友尤甚),你不要......

    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望洞庭》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名师于永正

    名师于永正《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教学课堂实录 欣赏一片习作(一)(描写景物片断) “细雨刷刷的飘着,雨丝笼罩着柳树,笼罩着房屋,远处的山已经和天空中的云融为一体了,燕子似乎特别喜......

    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老师 “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 备课观点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

    于永正经验

    教育的两个名字 2011-08-26 2011年08月26日 作者:于永正来源:人民教育 教育的两个名字 ●于永正 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局长强国先生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工作,没做过教师,但他任局长......

    于永正语录

    于永正语录 1、 有人说,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但是,不能缺少这样一份清醒: 不要亵渎那纯洁的崇拜。教师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 2、 如果把老教师比......

    于永正课堂实录

    于永正课堂实录 欢迎PPT: 清照故里,恰是杨柳依依。上善若水,清澈如许。唱一曲如梦令,我们在等您。 看教育的灵动绽放在夏花里,稼轩屋前,恰是芳草萋萋。水流花开,灿烂如许。奏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