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革命心得
只不过是我一周目后的一些看法,本身带有主观因素,觉得观点不同的可以讨论。
《大革命》是系列登陆新世代主机(xboxone/ps4)的第二款作品,得益于主机的性能,该作在画面表现和整体规模都有了跨世代的飞越!本作将历史舞台移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由于与《刺客信条3》的时间线比较接近,所以大革命时期并不是令玩家感到新意十足的设定,玩家更关注的是游戏内容是否能给系列带来一次突破性的“大革命”。画面:
相比历代,《大革命》在画面上的进步是值得认可的,细致的纹理效果、全新的人物面部捕捉,优秀的动态光影几乎将游戏画面的真实度和表现力推向了系列巅峰!而该作为了刻意体现法国大革命时期那种混乱嘈杂的氛围,将同屏人数增加至了上万,光是街上各种人头涌涌的夸张场面前作是不可能看得到的。
地图规模也是大得可怕,不仅按照现实巴黎的面积1:1(差不多吧~)还原,而且可探索的室内环境占了整个地图百分之40左右,包括下水道、咖啡馆、酒吧以及著名建筑。该作绝对是一款以细节为卖点的游戏,据说育碧为了还原巴黎圣母院就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要知道,除了圣母院以外游戏中几乎把所有巴黎的著名建筑都还原出来了,同时大革命时期未建成或者损坏的建筑也添加了上去(育碧表示为的是将城市打造得更为可信,而非一味追求100%的历史精确性)~光是这种态度就不得不让广大玩家佩服!
画面好是好,那么问题来了?优化怎么那么差???这不得不让我对画面分数打折扣。
《大革命》配置要求非常高,加上渣得一比的优化让pc玩家痛心不已,不拿出点顶级配置的电脑估计想30帧流畅都难?特别是连家用机都出现严重掉帧状况实在是不能忍!而官方给予的反应却是一味地给自身找理由(后期修正补丁效果不明显,反而降低画质),这种不讨喜的做法正在一点点削弱玩家对育碧的信任。
剧情:
本次玩家扮演的主人公叫arno(我翻译叫 阿诺~),说实话还真没啥特点呢??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和ezio的发展历程有一些相似,同样是年少轻狂到加入刺客教团~承担使命血洗圣殿骑士为父报仇(嗯?别人的父亲)?但我想说的是,比起2代还是有差距。。开篇成长历程叙述得实在太草率,后期也不过是讲述以抽丝剥茧的方式逐渐找出幕后黑手而达到复仇的目的? 剧情表现上唯一改变的就是刺杀头目后不再是看着对方奄奄一息地交代线索,而是非常直观地窥视对方的记忆。(虐杀原型啊喂!)真不知道这样对系列的“革命”是好是坏? 《大革命》的女主在剧情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吸引玩家目光的地方在于:经过预告来判断女主艾莉丝(elise)和阿诺是青梅竹马,会在腥风血雨的大革命中并肩作战并上演一场浪漫的爱情故事?而且女主的确长得不错?嘿嘿。。但是当你真正体验了剧情后,发现除了在热气球上接了个吻来xxoo(没福利)这种好莱坞用烂的情节以外我对女主还真没啥印象了?说好cg动画中那种当着万众百姓砍杀士兵冲向断头台勇救女主后并肩作战的场面呢!!官方放我们鸽子不止一次了!结尾还要刻意让女主便当!我只想说?不是说来个便当就可以把剧情提升一个层次。前期人物塑造不够丰满再怎么便当我也不会流泪。
预告里给了拿破仑和阿诺的剧情片段,让玩家感到本作主角会与拿破仑来个史诗级的合作?但是在游戏的整个主线流程完毕后,拿破仑总共就出现那么两三场,那点精彩部分都在预告里播得差不多了。。而且拿破仑还操着一口英国口音? 其次阿诺加入的刺客教团时的四位领导三位都像是吃闲饭的,让我觉得整个教团就阿诺一个在干活(当然不是啦~只不过是直观感受?),结尾还把人家开除了。。
剧情值得夸奖的就是让玩家重新审视两大教团,明白刺客与圣殿的两面性,没有哪一方是绝对的好坏,存在的只是价值观上的差异~而在感情因素影响下两者关系会变得更模糊?艾莉丝和她爹都体现的尤为明显。
剧情中虽然涉及到多个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但其意义与整个法国大革命的背景是相同的:都是借助历史舞台来讲述双方的斗争,因此要想在游戏中亲身协助人民发动革命,攻占巴士底狱、亲手砍路易十六的脑袋。实在是想都别想?(我记得主角开头还是在巴士底逃脱的?反而是人民救了他呀。。历史记载巴士底关押了7名囚犯,而游戏中资料显示则是9名?多出来的两位就是阿诺和导师呀)游戏性:
要说该作“大革命”在哪,估计就是游戏性了。刺客信条系列主要的跑酷元素在这一部中全面进化,整个过程酷炫又流畅,下落过程也是非常方便,但时不时还是出现判定错误的现象(不知道是不是我手残?),总体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
格斗系统在《刺客信条》系列一向比较蛋疼,特别是暗杀类题材非常难以平衡,毕竟如果过于强大,很多玩家就不愿意选择暗杀了?但是正面冲突总是有的,到底该怎么做?由于《刺客信条3》的系统革新并不完善,导致后续的几款作品都让玩家成功地把“刺客信条”玩成了“屠杀信条”,随便上街上演无双场面??育碧看到了问题所在,因此在《大革命》中正面冲突变得非常困难,前期得不到好武器的情况下,两三个士兵就可以把你虐出翔,他们格挡甚至比玩家还要漂亮?而玩家面对的反击提示不再是单一的,提示分为两种,普通攻击和重攻击,前者与前作相同,后者是随机发动,玩家必须要看清敌人的发招状态,否则??如果你认为以上两种难不倒你,敌人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直接拔枪给你来一发!本作中的敌人ai进一步作出了调整,瞄准更到位了!特别是在玩家被围攻的情况下,稍微离你远一点的敌人就会开始举枪?根本顾不来啊!个人觉得这样的改进还是应该的,不仅令游戏不再偏离核心元素还能平衡游戏性,不错!
事实上战斗系统难度提升,为的是让玩家更多地以暗杀形式完成任务,不过说到暗杀?是严重扣分点。。敌人跟个白痴似的?看到你溜过去还站原地。对于一款潜行游戏有些说不过去~不过敌人数量还是保证了游戏难度。
《大革命》的技能点升级系统,优先升哪个都对游戏体验有一定影响,不过本鸭觉得部分简直是多余的,历代的双重刺杀、做凳子隐藏什么的都要靠技能点解锁?
值得夸奖的是游戏支持对角色自定义的装扮,给予玩家多种颜色、装备选择,打造属于自己的阿诺? 由于本作历史舞台缘故,取消了海战这一备受好评的新要素,也就意味着我们只能在陆地上找乐趣了,为了弥补游戏性,陆地上加入了更多的支线任务、收集要素和可探索的角落(密集恐惧症别打开游戏地图?),支线是进步了不少,而且都与当时的背景有莫大联系,特
别是破案~相当耐人寻味。话说游戏封面和宣传动画出现了四位主角,事实上其余三位是不存在的,他们不过是联机任务中与你合作的小伙伴~事实上本作一大部分精髓都在联机任务里,本人玩盗版(不要脸),所以体验不到,不作评论。
《刺客信条 大革命》精雕细琢地打造出一座令每位玩家叹为观止的巴黎大城市,足以证明官方对本作所下的功夫。但是在这个惊艳的外壳之下,却没有将游戏内容作出“大革命”,甚至某部分退步明显,并不能让玩家沉浸其中,单单与该系列作品比较,只能说排到中等水平。篇二:感受红色革命心得
感受红色革命心得
五月十七日,公司党委组织了去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展了红色教育活动。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参观了太行纪念馆、窑洞景观,八路丰碑通过参观学习,同志们深受教育。在八路纪念馆看着一张张令人亢奋的照片,听着讲解员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英雄故事,我们的灵魂震撼了,眼眶止不住的潮湿。青山依旧,历史永远不会忘记那些革命烈士那些在艰苦岁月里依然威武不屈、乐观向上的革命志士,那些以“沥尽肝胆为中华”、“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的崇高胸怀恨饮枪弹的英雄先烈。正是他们,在那段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里,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今天伟大的太行精神铸就了震撼人心的内涵。
今天,面对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面对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一定要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弘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世界观武装自己,找到自己准确的人生坐标和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真正把理想信念牢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上,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勤奋学习,坚持
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创造一流业绩。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遵守党的纪律,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员本色。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弘扬正气,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作为一名收费员,更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庆幸遇上了今天好的年代,我们一定要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费收工作,切实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努力学习,身体力行,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依法收费,服务大众,让大众满意”为工作理念,在平凡的岗位上认真履行本职,埋头苦干,奋发进取,以一流的工作业绩来告慰烈士的英灵。篇三:参观革命圣地的心得体会
做革命精神的传承人
参观共和国摇篮-----瑞金心得体会 大株九年一贯制学校
赖印良
10月31日,在县委党校领导和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第二期中青班到共和国摇篮——瑞金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先后参观了叶坪红色旅游景区、二苏大会议旧址和红井景区。
在叶坪,我们参观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印刷厂旧址,见到了当时的印刷机器,真令我惊叹。参观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红军检阅台、红军烈士纪念塔并敬献了花篮,表达了对先烈们的思念。随后,又参观了其他红色景区。
首先,感受到的是革命先辈在艰难环境中孜孜不倦的革命精神。
革命先辈把自己的卧室经常性地和办公地点相临近或者干脆并为一室,挤出尽量多的时间全身心扑到革命工作中。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幕幕这样的画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革命将士们奋勇杀敌,革命领袖们就在这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陋室中日夜谋划、挑灯夜谈、竭尽全力去工作。正是他们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为我们中国革命赢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全国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其次,感受到的是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支持。
我们参观的地方以前都不算富裕,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贫穷落后。正是在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群众正是以母亲般宽大而温暖的胸襟接纳了这些中国革命的先驱者,用并不富裕的资源滋养着革命指战员,让革命在这里蓬勃开展,开辟出了革命的根据地。一件件历史遗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见证了那个风云突变而又豪情万丈的时代。
第三,感受到革命的精神对我们今天干部的重要性。
革命的精神是我们这次考察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的力量。这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正是以这样的革命精神,教育了一批又一批党的好干部好儿女。
它催人奋进,坚定了革命干部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这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革命初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这种革命的精神。
革命圣地给了我们一次关于党性和党的历史的教育,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永保革命精神的本色,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才能把工作切实做好。回顾党的历史,抚今思昔,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说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兢兢业业,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以告慰先烈们的英灵。篇四:革命传统教育心得体会
革命传统教育心得体会
国家安监总局第49期进修班赴上海调研组
二〇一〇年六月十二日
革命传统教育心得体会
5月30 日,我们安监总局党校30名学员在潘银忠副校长、王宇辉老师的带领下,到南京、苏州、杭州、上海等地进行调研和革命传统教育,几天来,我们在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富有活力的地区一路走、一路看,迎面感觉到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感受到的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活力,古朴典雅的苏州园林,景色宜人的西子湖、高楼林立的浦东新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参观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又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九十年前,那个中国革命最黑暗、最恐怖的时代,一件件烈士的遗物,一句句感人肺腑的遗言,一堆堆让人惊骇的白骨,让我们体会了白色恐怖的血腥、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我们的心灵一次次经受着巨大的震撼,仿佛回到了那段中华民族的苦难岁月,重温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雨花台烈士陵园位于南京中华门外1公里处,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高约100 米、长约3.5公里,这里绿树成荫,风景宜人,埋葬着大革命时期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无数的革命先烈。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把雨花台变为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刑场,邓中夏、恽代英、罗登闲等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在雨花台被杀害,自1927年——1949年,约有10万革命烈士殉难于此,可以说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染红了这里的雨花石。我们先后观看了革命烈士雕像,参观了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瞻仰了革命烈士的先进事
迹。这些革命先烈,就义的时候大都非常年轻,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能够义无反顾地英勇前行,勇敢的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烈士们为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和不屈意志,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雨花台巨型的烈士群雕好像让我们看到了烈士就义前的英雄气概,他们有的手上带着手铐,有的双手反绑,虽然他们失去了行动自由,但烈士们却紧紧依偎在一起,坚毅的目光注视着前方,给人以一种震撼的力量。
参观完雨花台烈士陵园,我们又来到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怀着非常沉重的心情,回顾了那段切齿难忘的屈辱历史。在纪念馆内,一件件文物和史料,一堆堆白骨和数不清的历史图片让我们触目惊心。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一起特大惨案,在这里被残忍杀害的同胞达到三十多万,其规模之大,受害人数之众,均为人类历史所罕见。从纪念馆陈列的遗物和资料,我们了解了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1、日军的屠杀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从被俘的士兵,到平民百姓;从青壮年,到老、弱、妇、婴;全城内外,“尸野遍地、人血染地”,其状惨不忍睹。
2、日军杀人手段极端残忍。除去通常的枪杀以外,还有砍头、劈脑、刀戳、穿胸、剖腹等等无所不用其极。
3、日军在南京城内四出强奸。南京妇女不分老幼,惨遭日军蹂躏者不可胜数。
4、日军疯狂纵火焚烧,古城南京有三分之一的建筑化为灰烬。陷城之初,从中华门沿途北向,直至下关江边,遍处大火,烈焰冲天,损失不可胜计。南京城内被烧得一片瓦砾,断垣残壁,焦土无垠。
5、日军大肆抢劫财物。从设备、商品、财物,抢到粮食、牲畜、书籍、字画,甚至是医院、护士的财物、病人被褥等也无一幸免。
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和残暴行径,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这些文物、史料、照片在向人们控诉着日本军国主义令人发指的残酷暴行,张张历史图片见证着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犯下的滔天大罪。我们一行的最后一站是上海,到上海后,我们首先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一大会址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是一处普通的石库门两层老楼,底层的18平方米房间就是“中共一大会址”。在一楼大厅的党旗面前,我们每个学员拍照留念,32名学员和老师们在党旗前面排好整齐的队形,重温入党誓词,庄严的气氛让我们每个人都肃然起敬。在纪念馆的二楼展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展品是从三万八千多件文物、五万多件参考品和复制品以及三万多张历史照片中精选出来的,加上电声及蜡像等现代制作,极其生动而深刻地阐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辉煌史实。
从雨花台烈士陵园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然后到中共一大纪念馆,这三处革命遗址向我们展示了中国革命早期最惨烈的阶段,也是中华民族苦难最深重的一段岁月,一件件遗物、一张张照片,时时刻刻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参观让我们深受教育,主要有这么以下几点感受:
一、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艰难历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逐渐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帝国主义瓜分得支离破碎,无数的英雄人物为救国救民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展品中展出了从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到孙中山
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次次不是被镇压就是以失败告终的史料,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即使是手握重权的像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清廷官僚都无不希望中国富强,摆脱列强的压迫,但是这些人都没有成功,反而是这群年轻的知识分子,用他们瘦弱的身躯、稚嫩的面孔开拓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他们手无寸铁,一文不名,但他们引燃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的火种一经传播,便爆发了不可遏制的伟大力量,在旧中国掀起了开天辟地的变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二、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令人敬佩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心得
初初翻开这本书,却是怎么也读不下去,只有静下心来,落入这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才渐渐读到了书里去。在读过《旧制度与大革命》后,我深切地感受到,其实中国和法国是极为相似的两个国家。书中所提及的现象,大多在中国的历史中都能找到类似的事件。所以这本书对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是具有一定的帮助。它的论述和观点对于当下进行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和法国的大革命相比,关于中国的革命也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的。从戊戌变法来到辛亥革命,推翻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皇朝;从推翻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建立到新中国成立,结束军阀混战的时期,新中国到近年来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无疑都是改变一个时代的革命。在这其中不乏成功的案例,却也存在失败的例证,但无论如何,革命都是在时代下的压迫产物,革命的爆发对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同样的,我们可以作为比对,在法国大革命后,仍然具有大量的残余封建制度,没有带来变革者所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旧制度下引起的变革,从实际出发才能使变革变为可能,进而成功。这也是中国当下的变革值得深思的部分。中国现在的一切都是一边探索一边实践,就现在而言,这句话尤其适用于中国语境下的革命。在逐步的摸索中一步步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创新,要想告别革命,就要先告别旧制度。在读这本书的期间,我想到了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与法国革命虽然没有可比性,但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混乱与经济发展上的停滞不前,很大程度与1789年之后的法国有着一定相似之处:从照抄苏联的不成功、毛泽东对
当时形势的错误判断,到文革时“四人帮”专制统治,对当时意见不同的人及对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进行全面打压,再是邓小平上台后致力突陈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长远的看历史似乎都是螺旋式的上升,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随后的苏联解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应验了制度更迭的曲折道路,也再一次证明封建专制,作为旧制度的残留,引导我们走的是弯路,是错误的方向。而现在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才是让民族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总书记提出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勇气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无疑抓住了问题的根本,“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则是能够找准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我们作为一名党员,不仅要向着党组织靠拢,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思想素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全心全意地投身到党的建设中去,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第二篇:《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心得
《旧制度与大革命》
笔者:Lsj 写作背景:
旧制度下的法国,贵族作为特权阶级,彻底导致资产者与贵族间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而农民则承担着各种捐税徭役,社会阶级分化严重。自路易十四以来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导致司法独立和地方自治的的湮灭,也导致了社会的原子化。孤立的个体热衷于追逐个人私利,却不断丧失单独或者相互合作解决他们所碰到的社会和政治生活问题的能力,只能依附于国家,这就造成了更为程度严重的专制。人民缺少政治参与和政治实践的机会,而缺乏经验的文人却控制了舆论的领导,一时间占据了在自由国家里通常由政党领袖占有的位置,这一切都造成大革命的不可避免。但大革命带来的却是平等和专制并存的法国,“统治者垮台了,但是他的事业中最本质的东西仍然未倒;他的政府死亡了,他的行政机构却继续活着,从那以后人们多少次想打倒专制政府,但都仅仅限于将自由的头颅安放在一个受奴役的躯体上。”从此法国开始了祛除专制、找回自由的历程,却始终徘徊在集权与革命的循环之中。走不出共和国-帝国的历史循环,依然看不见自由的踪影。
原著梗概:
托克维尔在书中以很大篇幅描述了法国在大革命前就已形成的中央集权体制,法国中央集权无处不在,且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并进入到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央集权令名贵族制度名存实亡的同时,也造就了单纯的食利阶层,司法独立的泯灭,中央控制地方行政,旧制度下的法国人相似并疏离,形成一个原子化的社会。一方面,人民不断丧失单独或者相互合作解决社会和政治生活问题的能力,需要强大的政府来帮助他们谋求福利;另一方面,人民热衷于追逐个人私利,倦于参与公共事务,把公共利益弃置一旁,于是这些没有根基、无所适从的个体被日渐强大的集权政府所控制而不能自拔。中央集权的旧制度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而且还塑造了大革命后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结构,成为法国构建自由宪政道路上的隐秘障碍。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现实意义:
什么是旧制度,托克维尔笔下的旧制度其实是两种因素的复合体,一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残余,一是路易十四以来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制。而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中最根本,也是对法国未来最具决定性影响的部分。与托克维尔同时代的很多人都对中央集权制存有误解,他们只看到大革命将以往一切推翻在地的激进性,认为中央集权制是大革命所创造出来的新事物。但托克维尔提出,法国大革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不是大革命的产物,而是“旧制度的产物„„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
不断被承袭下来的究竟是什么?其实是在路易十四以来的中央集权化过程中塑造的认同专制的民情。法国曾经拥有和英国一样的贵族制度,一样的司法独立,一样的自治传统和一样的自由精神,但在路易十四之后,法国的君主们就将中央集权的理念逐步深植于民众的思想中,法兰西民族对权力的依附与服从,对中央政府的信赖,“它们渗透到一切人的精神中,与风尚融为一体,进入人们的习俗,深入到所有各部门,一直到日常生活的实际中。”“大家都认为,若是国家不介入,什么重要事务也搞不好。”这种中央集权主义倾向在19世纪始终是法国人民情的一部分,而它不是肇始于大革命,而是深藏于旧制度。法国大革命后,40 余年余震不断,先后经历了君主立宪派统治、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热月党人统治(即“七月王朝”)等阶段。归根到底,是受到启蒙运动影响而不断追求自由民主的基层民众与不断死灰复燃的专制制度的角力过程的真实写照。
追本溯源,大革命后的动荡不休,还是得归因于改革的不彻底。大革命前的法国,并非欧洲最黑暗的国度,甚至法国国家的经济繁荣领先于欧洲各国,是全欧洲的“模范生”。即便是遭受苛捐杂税盘剥的农民,也基本摆脱了封建领主统治,成了土地所有者,已获得相当程度的自由度。革命的发生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托克维尔独具慧眼地发现了其中的吊诡———大革命并不是在中世纪旧制度保留最多、人们遭受苛政最深的国度爆发,恰恰相反,而是在人们对此感受最轻的法国爆发。这是因为一部分旧制度革除后,使得人们更容易觉察尚存的其它流弊;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人们对那些残存的封建权利越不能忍受,激起的仇恨也就越深重,这种因果联系与人们惯常所认为“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定律完全相反,大革命在“悖论”中发生。而在大革命后,民主时代的新法国又在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涤荡下,蕴藏着专制独裁的种子。正如托克维尔所言,“1789年的勇士们曾推翻这座建筑,但是它的基础却留在这些摧毁者的心灵中,在这基础上,它才能突然间重新崛起,而且比以往更为坚固。”
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我们不能沉缅于现有的成就和进步而对众多社会矛盾视而不见,因为,人们永远不会满足于“较好”,而是要求“很好”和“更好”。何况现在也并非一切“较好”,有些方面甚至“较差”或“很差”。什么都没有的年代里,温饱是最大的奢求,实现了温饱之后,人们会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这是很自然的,这也要求了改革必须使生产力的发展不断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当然,每一次的改革在稳步推进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国民素质的同步提高,思想上的落伍必将导致国家的动荡。
第三篇:《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心得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心得
刘延禄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处在中国反腐浪潮风口浪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想推荐的,虽然是一名工科研究生,我却明显的感受到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特别是托克维尔对于法国大革命背景和旧制度的分析有其独到的视角,改变了我对革命的看法。为什么法国的封建权利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令人民感到厌恶?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是在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最轻的地方发生的?
关于大革命的重新解读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我看来并不是一本历史书。显然,托克维尔并没有采用大量的史料堆积,同样无意于去详细介绍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与具体进程。然而,这本书的影响是如此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能够激起广泛的思考与讨论。
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固然体现在全书中随处可见的精辟的论断与华丽的词句,然而却不仅于此。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是在特定历史结构下,旧制度长期演化的结果,甚至这场革命本身都只是旧制度演化的一个过程。同样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机制只不过是旧有的萌芽的发展,而那些骤然建立起的制度却依然脆弱。
虽然对于革命的宏大意义保持审慎地怀疑,托克维尔却并非简单地主张“告别革命”。相反,对于民情的冷静地考察使他敏锐地看到平等化的观念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浪潮,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广泛地传播开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剧了法国阶级的分离,法国人们变得彼此相似,但却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彼此漠不关心。最后,法国的旧制度被一群相似的人推翻。造成社会阶层分化
因此,尽管我们可能通过史料的不同挖掘与解释,对于托克维尔的某些论断提出质疑,然而,这种超越历史的核心的命题是无法被消解的。不简单地成为纷繁历史的工具,也不轻易地沦为激昂情感的奴隶。正因为此,思想才能穿越时代的隔膜,成为深邃的洞见。
革命的发生并不是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的忍受着罪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们,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他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他开始改革的时刻。”法国大革命就是这种情况。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时就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那时候公共繁荣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财富增长更快,但是却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改革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改革可能促进制度的覆灭。如中国的同治中兴,同治中兴时期清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目标是要恢复古代最完善制度的活力。但同治中兴的伟大目标是复兴儒家价值观念及其制度。同治中兴和路易十六期间进行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路易十六不同的是,他的改革刺激了人民发财的热情,但是其存在的政治制度却阻挠了这种热情实现的可能性,使得人民认定了法国封建体制不得不推翻,从而促成了自身的毁灭。
托克维尔(1805-1859)
经济繁荣何以反倒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在历史教科书里总结革命爆发的原因,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
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托克维尔还观察到了另一个“悖论”: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本来人们认为革命往往是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时候发生的,但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托克维尔的判断是:革命的发生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此前人们对未来无所期望,现在人们对未来无所畏惧,一心朝着新事物奔去。伴随着社会繁荣,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从未如此紧密混合。国家财政管理不善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是公共劣迹之一,这时却成了千家万户的私人灾难。也就是说,改革已经开始,改掉了一部分,使得没有改的这一部分显得分外触目,更令人无法忍受,后者坚持不改,这个时候革命就来了。当今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开始面临一些转型难题。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读者在当当网购买的《旧制度
与大革命》 化、社会不公、政府腐败等现象,都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不得
不正视的挑战和考验。
当前中国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都处于最繁荣的时期,物质财富的增加,催促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敏感,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表达权、批评权。尤其是随着新兴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的增加,人们对于对特权、腐败、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
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势必会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尤其那些依靠权力寻租、依赖特权致富的人群,不愿意改革,不愿意牺牲一些利益,阻力障碍会很大。但是如果停滞、不改革,忽视社会的公平正义,只会增加群众的不满情绪,甚至使社会陷入动荡的危险境地。借用托克维尔的话“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那么中国现在政府不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说明中国社会也处在非常危险的地步。法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在经济繁荣期,政府应十分关注人们的态度,对民众不满的地方要及时回应,及时疏导民众的情绪。要真正实践科学发展的理念,使发展的红利人人得以分享,使发展的代价降到
最低。
试论本书的政治思想(上)
托克维尔在政治理念上的倾向性在这本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衷心的热爱着政治自由和地方自治的治理模式,这从他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不遗余力的褒奖中就可以看出来。在他关于三级会议省朗格多克治理状况的描述(商务印书馆92年版附录一)中,或者在他的旧作《论美国的民主》中,这种对自由的热爱表现得更加明显。在他看来,英国、美国,以及在某种意义上的朗格多克,都是既有平等、又有自由的社会。他评价朗格多克的地方自治制度说:“由于有了朗格多克这种特殊政体,新的时代精神才得以平稳地渗透到这古老的制度中,它什么也不破坏,就改变了一切”、“全部适合现代文明的需要”。
而对于旧制度,托克维尔认为,它既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王权专制的不自由因素,因此是一种弊端丛生的坏制度。他在全书各处不止一次的对这种制度的弊病痛心疾首。他这样评论已经变质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它仍旧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庞大的一种。范围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对国王的中央集权制度,他更不留情面,这里仅举一例:“国王窃取权力任意征收捐税乃是一切流弊的根源。”在大革命后产生的专制帝国里,人们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平等,但也较为彻底的丧失了自由,这也是不合托克维尔理念的。他把1789年革命初期人们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描述得无比伟大和神圣:“这是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时代,尽管它有各种错误,人们将千秋万代纪念它,而且在长时期内,它还将使所有想腐蚀或奴役别人的那类人不得安眠。”与之相对的是,当人们放弃了自由,重回专制君主怀抱的时候,他又非常遗憾的说法国人“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的平等的奴仆”。他甚至断言:“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并进而认为,这场大革命实际上是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的倒退:“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根据他在书中的措辞判断,他对自由的热爱远远超过对平等的热爱。
那么,对于未经王权专制污染的传统封建制度,对欧洲传统的贵族政治,托克维尔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在这方面他的态度仿佛非常暧昧。一方面,他曾列举了1788年时德意志大多数邦国农民生活的惨状,把这些地方说成“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以此看来,他仿佛是反对这一极不平等的制度的。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书中更多的地方,托克维尔反复赞扬传统封建制度下的自由传统,赞扬贵族阶级的高尚精神,对后来贵族阶级的失势表示了极大的惋惜。他说,“在封建时代„„贵族享有令人痛苦的特权,拥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权利;但是贵族确保公共秩序,主持公正,执行法律,赈济贫弱,处理公务。”“多少世纪中一直走在最前列的阶级,长期来发挥着它那无可争议的伟大品德,从而养成了某种心灵上的骄傲,对自身力量天生的自信,惯于被人特殊看待,使它成为社会躯体上最有抵抗力的部位。它不仅气质雄壮,还以身作则来增强其他阶级的雄壮气质。”
托克维尔甚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大革命打倒了贵族,才切断了法兰西民族的自由根基。他说:“世界上所有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已不存在和不能再存在下去的社会。”“永远值得惋惜的是,人们不是将贵族纳入法律的约束下,而是将贵族打翻在地彻底根除。这样一来,便从国民机体中割去了那必需的部分,给自由留下一道永不愈合的创口。”
试论本书的政治思想(下)
在阅读这些词句的时候,我猜想,无论如何,托克维尔本人也许并没有完全超越他的贵族出身。他对抽象自由持有坚定的、异乎寻常的热爱,对社会平等却抱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模糊态度。他最欣赏的当然是自由和平等两全其美的制度,但是,倘若在全民平等却毫无自由的帝国专制制度和极度不平等但存在贵族
自由的封建制度之间选择的话,也许他更喜欢后者。毕竟,他在描绘贵族的传统美德时动用了那么多浪漫华丽的词汇,而这些丰富的感情却从未应用到消除了等级差异的平等社会的身上。
托克维尔在书中还不止一次的描述了贵族政治瓦解之前地方自治带来的美妙效果,以及各阶级之间通力合作的美妙关系:“如果你研究初期三级会议,定会看到„„资产者与贵族那时有着更多共同利益,更多共同事务;他们表现出更轻微的互相仇恨。”“在最初和在长时期内,农村的阶级„„与贵族接近、„„与贵族混合以处理同样的事务。”“资产阶级作为整体,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却占据更有保障的、更高的地位。资产阶级参加政府的权利是无可争辩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议会中起的作用始终是重要的,常常举足轻重。其他阶级每天都感到需要重视资产阶级。„„贵族和第三等级当时„„共同管理事务,共同进行抵抗。”当然,托克维尔的这些话并不是在正面论述封建社会的美妙。他的本意是拿贵族政治全盛时期和贵族政治衰落后的情形作对比,以彰显后者的不堪。但每当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怀疑的感觉:他毕竟表露出了某些倾向性。欧洲封建社会真的这么美妙吗?各阶级之间真的这么通力合作吗?地方自治真的这么卓有成效吗?然后,我看到这一句话:“领主法庭为农村小所有者所作的事情,省三级会议与更晚些的全国三级会议也为城市资产者作了。”引起我注意的是,在这里,领主法庭和三级会议服务的对象是“农村小所有者”和“城市资产者”,也就是说,没有所谓“无产者”的位置。
这个小小的“发现”触动了我的某根敏感的神经。再次读第二遍书的时候,我注意到,托克维尔的用词习惯中,仿佛总是把“人们”和“人民”分开来,“人们”常常指代当政者、特权者,有时也包括资产者,而“人民”则指代劳苦大众。甚至有一句话:“所有阶级都可能与人民分离”,仿佛托克维尔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把人民也算作一个阶级。尽管妄自揣度前人是需要谨慎的,但我还是隐约感到,虽然托克维尔曾经批评过当权者对人民的轻视,并指出这种轻视的确激怒了人民,但在无意之中,他自己也流露出相同的倾向。当然,对于一个出身贵族、一生混迹于政坛的知识分子,要求他对待人民也抱有与对待贵族一样的尊重,这未免也太苛刻了。何况,托克维尔自己也承认:“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但由于本能,我却是一个贵族--这就是说,我蔑视和惧怕群众。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
说到民主,顺便提一点疑问。初读的时候,托克维尔对“民主”这个词的使用总让我感到疑惑。有时,他似乎把“民主”和“平等”等同起来,作为“等级特权”的对立面。在他看来,“民主”和“专制”似乎并不矛盾,一个民主的社会同时也可以是一个专制的社会。从我今天的理解看来,这种对“民主”的理解岂不是很奇怪?“民主”只是意味着平等、无特权吗?难道它不包括对专制权力的反对吗?是这个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内涵发生了变化吗?或者,仅仅是一个翻译上的问题?
《旧制度与大革命》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有人说,中国和法国在传统上是极为相似的两个国家。读过《旧制度与大革命》,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书中所谈及的种种现象,很多都可以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找到类似的对应物。因此,该书对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托克维尔抱怨短暂的王权专制统治给法国社会风尚带来的创伤,而对于中国来说,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一直持续了两千年,它给中国带来的问题,在性质上与托克维尔所提出的问题类似。托克维尔对充满暴力的大革命没有好感,认为它反而加剧了专制制度。他说:“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这就让我想起清末立宪派和革命派的争论--不管立场如何,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不同国家的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也都是一样的。
托克维尔的一大主张是反对超越社会风尚现实去谈论社会的改造。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谈到人民对法律的尊敬问题时,他认为,法国人法律观念的淡薄应该归咎于旧制度对风尚的塑造:“人们常常抱怨法国人蔑视法律;哎呀!什么时候他们才能学会尊重法律啊?可以说,在旧制度的人们身上,法律概念应在他们头脑里占有的位置一向是空的。每个恳请者都要求人们照顾他而撇开现行法规,其态度之坚决和威严就像要求人们遵行法规一样,的确,只有当他们想拒绝法规时才会以法规来反法规。人民对当局的服从还是全面的,但是他们遵从当局却是出于习惯而非出于意愿;因为,倘若人民偶然激动起来的话,最微小的波动立即就可将人民引向暴力,这时,镇压人民的,也总是暴力和专权,而不是法律。”而今天,人们在谈论中国的法治化,托克维尔的观点也许能够给我们以警示:在法治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风尚,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促进风尚的改变呢?
托克维尔说,中央集权制导致人民对政府权力的过度依赖:“由于中央政权已经摧毁了所有中间政权机构,因而在中央政权和个人之间,只存在广阔空旷的空间,因此在个人眼中,中央政权已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代理人。”“大家都认为,若是国家不介入,什么重要事务也搞不好。”“这些改革家们提出的目标虽然不同,他们的手段却始终一致。他们想借中央政权之手来摧毁一切,并按照他们自己设计的新方案,再造一切;在他们看来,能够完成这种任务的,唯有中央政府。他们说道,国家力量应像国家权利一样,没有限制;问题只在于劝说它恰当地使里它的力量。” 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思考中国今天的发展问题、对于我们思考某些具体的政策问题(比如对郎咸平观点的分析和批判),都是有益的。另外,我感觉,中国目前的城乡户籍制度,与当年法国的贵族等级制度有一点类似之处。这两者都是不平等的制度,都是出身论。从前,人们根据某些需要制定了它们,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员的流动,在今天,或者在不远的将来,在中国进城的农民工看来,户口这个东西,正如从前法国农民眼中的贵族特权一样,将会变得毫无必要而且罪恶万分。托克维尔还描述了中央集权国家首都的畸形繁荣和农村的凋敝:“种田人一旦靠勤勉挣到一点财产,便立即令其子弟抛开犁锄,打发他进城,并给他买下一官半职。„„农民与上层阶级几乎完全隔离开了;他们与那些本来能够帮助他们、领导他们的乡亲们也疏远了。这些人有了知识,富裕起来,就避开农民;农民好像被人从整个国民中淘汰下来,扔在一边。”对应中国三农的现实,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惊人的相像。
第四篇:法国大革命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和影响;了解拿破仑帝国兴亡的基本情况。
2、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教学重点:《人权宣言》的颁布,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拿破仑的内外政策。本课难点:对雅各宾派和拿破仑的评价.自主学习
流程一:阅读第一框题的内容,勾划出本框题的重点内容,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时间及标志性事件?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颁布了什么文件来阐明他们的观点?被处死的暴君是谁?分析总结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基础训练(小试牛刀)
1.法国大革命开始于()
A.1689年7月14日 B.1789年7月14日 C.1689年7月14日 D.1789年7月4日 2.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的国王是()
A.路易十三
B.路易十四
C.路易十五
D.路易十六 4.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于()A.1788 B.1804 C.1812年 D.1814年
5.宣称人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历史文献是()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 D.《法典》 6.标志法国大革命进入高潮的是()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C.雅各宾派专政 D.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流程二:阅读第二框题的内容,找出本框题的主要内容,拿破仑建立帝国的时间,对内对外的政策为巩固政权所颁发的法律文件?分析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 基础知识:
1.拿破仑的活动不包括()
A.1799年底,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B.采取革命恐怖手段严惩反动分子
C.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典》
D.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2.拿破仑颁布的《法典》不包括()A.《兵法典》 B.《民法典》 C.《商法典》 D.《刑法典》 3.拿破仑帝国由盛转衰开始于入侵哪个国家之后()A.西班牙 B.普鲁士 C.奥地利 D.俄罗斯 4.在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资产阶级法律文件是()
A《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拿破仑法典》
5.当一个人遭受了重大挫折时,我们经常他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这一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路易十六 B罗伯斯庇尔 C拿破仑
D 克伦威尔 6、19世纪初一位伟大这样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在于打了40次胜战;滑铁卢一战抹往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法典。”这一典故有关的历史人物所说的法典是指()
A《汉谟拉比法典》 B《法典》 C《权利法案》 D《拿破仑法典》
巩固练习:
1.法国大革命开始于()
A.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国王召开三级会议 C.《人权宣言》的发表
D.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成立 2.《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宣称人生来是自由的B.主张在法律上人和人有平等的权利
C.国王有权废除法律
D.规定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3.下列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罗伯斯庇尔执政 ②《人权宣言》的发表 ③处死路易十六 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①②④③ 4.拿破仑对法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A.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B.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发动对俄国的战争 5.19世纪初期,拿破仑对外战争的积极意义是()A.拓展了法国的疆域
B.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C.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D.确立了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6、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 被推翻的封建王朝卷土重来
B外国同盟军两次打败了拿破仑
C 1812年拿破仑进攻遭受重大失败
D拿破仑的侵略引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普遍反抗7.阅读下列材料:
这部法典从法律上维护和巩固了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秩序,促进了资本 主义的发展.恩格斯说,这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在很长时期内它一直是世界各
国制定新法典时的参考蓝本。
(1)结合课文说出这部法典的名字和制定者。
(2)这部法典包括那几个部分?
第五篇: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摘要:法国大革命如旋风般吹遍整个法国,掠过整个欧洲,影响整个世界。它是一场剧烈的阶级斗争,同时也是一项直线上升的运动。
关键字:革命
背景
过程
影响
托克维尔
勒费弗尔
比较
平等思想
当听到马赛曲中“前进,祖国的儿女,快奋起,光荣的一天等着你!你看暴君正在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旗,举起染满鲜血的旗!听见没有?凶残的士兵嗥叫在我们国土上,他们冲到你身边,杀死你的妻子和孩子。”就让我想起19世纪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革命就是几年之内,以迅猛之势推翻几个世纪以来已扎根于土壤之内的旧体制,这些体制似乎是牢固的、不可动摇的,甚至连最激进的改革家也不敢在文章中向其发起进革命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涤除组成国家的社会、宗教、政治和经济等生活本质的东西。法国大革命在《大英百科全书》中被这样定义:“所有革命中最不平凡的一场革命,这无论就这场革命事件本身,还是这场革命的后果来说。”
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8世纪后期腐朽的封建制度既旧制度的没落已十分明显,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了,而矛盾的集中点,便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度之间的冲突。18世纪,法国的工厂手工业发展迅速,这样的发展使资产阶级的财富超过了贵族的财产,成为社会上最富有的阶级。在经济上,资产阶级占据首要位置,然而在政治上他们仍属于 被统治的第三阶级,这种不平衡的社会关系,使他们强烈要求平等参政的自由权利。
作为整个封建制度基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其瓦解程度也十分迅猛。在瓦解的同时,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也正在农业中蔓延,商品粮和经济作物的需求量较以往有明显的增长。于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一部分条件优越的农民便通过租地,买地扩大经营,雇佣工人进行商品生产,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富农,并成为法国农业资本主义的主要代表。
革命前夕,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第二等级为特权等级,占有大量土地,享受官厚禄,却不向国家交纳赋税。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占总人口的97%。农民少地或无地,工人和平民生活困苦,资产阶级要求享有政治权利。社会等级对立严重。
二.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经过
1789年5月由于财政困难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路易十六企图向第三等级征收新税,但第三等级纷纷要求限制王权、实行改革。6月,他们依然决定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会议。路易十六准备用武力解散议会,巴黎人民于7月14日起义,攻占了法国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宣布人与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议会还颁布法令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制度,没收并拍卖教会财产。革命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斐扬派取得政权。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广大群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君主立宪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宪法》,召开立法会议,维护君主立宪制,反对革命继续发展。
第一、二等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取得了妥协,但和占法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没有缓和,相反,人民在斗争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国王。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外国干涉军。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
吉伦特派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对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巴黎公社和巴黎无套裤汉。从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的群众运动高涨起来。以忿激派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以恐怖手段打击敌人。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1793年2~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加强武装干涉;国内也发生大规模保王党叛乱。4月,前线的主要指挥、吉伦特派将领迪穆里埃叛变投敌。在革命处于危急的时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派专政。
雅各宾派颁布《雅各宾法》,废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伦特派叛乱,粉碎欧洲君主国家的武装干涉;但仍保持反劳工的《列·霞飞法》和《农业工人强迫劳动法》,并镇压忿激派和埃贝尔派。
但不幸的是,雅各宾派过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内讧,陷于孤立的罗伯斯庇尔也末能完全守护住法国革命的成果,而反法联盟一而再地被各欧洲封建君主拼凑起来,它们一轮轮地围剿法国革命,企图恢复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中被罗伯斯庇尔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庇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这时革命最危急的关头已过去,热月党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们清除了罗伯斯庇尔时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维护了共和政体,在法国国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但国外围剿革命的势力仍是浊浪滔天,此时,督政府中又一个新的政治明星应运而生,他就是拿破仑,历史又淘汰了热月党人,在“雾月政变”中,年轻的拿破仑执政,担负起了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最后巩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国的革命力量就是这样一波一波地行进,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阶段的历史使命,就被历史无情地淘汰,如此行进直到革命的成功。这次革命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震撼了欧洲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各国革命。
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的历程,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它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四.历史学家对大革命的解释
19世纪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被公认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著作中,托克维尔对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后果提出了一种开创性的解释。这种解释并没有给出一种完美的结论,而是提出了引发后来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托克维尔明确指出:“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业绩。”这段话可以说是表达了托克维尔解释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旧制度下社会演进的结果。
在深入研究旧制度的权力结构之后,托克维尔指出:“如果认为旧制度是个奴役与依附的时代,这是十分错误的。”他发现,旧制度乃是向今天人们所说的“现代性”过渡的转型阶段,是两种体制的复合体,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残余,另一方面是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制。正是这种社会转型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发。这种因果联系恰恰与人们想象的那种“压迫愈重、反抗愈烈”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种悖论的方式发生的。
勒费弗尔是20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法国大革命史家之一。他通过比较的方法,说明大革命对法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特殊意义,以及对现代世界历史演进的普遍意义,从而“获得了一种被早前的大革命史学家所排斥的视角”。通过比较,勒费弗尔澄清了法国大革命别具一格的特征之根源所在。按他的解释,第一个因素是欧洲社会经济和阶级结构的不同。在经济落后的中东欧地区,强大的王权对贵族阶级曲意迁就,贵族享有很大权利,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王权与贵族两厢结合维护着较为稳固的专制统治。在经济发展的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已融为一体,共同促进经济进步,政治上则是社会精英阶层共享权力的君主立宪制。而经济上介于两者之间的法国,其君主制亦介于两者之间,“它不同于俄国和普鲁士,国王并没有把农民完全交给贵族。法国在保留贵族特权的同时,让新贵族大量滋生,又让资产阶级成长壮大。”这种情况,使法国的阶级矛盾尤为紧张,“贵族同时与王权和资产阶级相对立,一方面对压制他们的王权深怀忌恨,另一方面又对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拼命排斥。”第二个因素是思想文化的差异,法国的启蒙哲人,无论功利主义还是浪漫主义,皆未能摆脱法国道德中笛卡尔和高乃依的先验理论性传统,他们张口是维护自然法,闭口是根据人类理性从事改革的自主权。
五.法国大革命的平等思想
通过对英,法,美革命的比较,析出了法国大革命所创生的对世界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对平等的强调。在贵族和上层资产阶级协会统治着社会和掌控着政府的英国,“没有人喜欢谈论平等;实际上,统治阶级要根据出身和财富分配公民和政治权利,将权利平等视为战争的发动机,势必朝着有利于下层阶级的方向翻转既存社会等级。”而美国革命,如同1688年英国革命一样,它的“成功建立在土地贵族与金融家,商人,船主和制造商等上层资产阶级之间达成妥协的基础上”,“革命领导人闭口不提权利平等,不仅是因为他们认为在不承认合法特权的国家这样乃理所当然之事,而且也是因为这种原则能够为下层阶级的种种要求提供口实。”而法国大革命则与此不同,它强调平等的原则并将之在社会领域里付诸实施,它的价值和实践,对今天的实践,对今天的世界仍具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参考书目:曹绍莲 著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勒菲弗尔(法)《法国大革命的降临》
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