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高山流水》教案
第十册第六单元 《高山流水》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高山流水》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春秋时期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回味。
全文共82个字,3句话,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尤其人物对话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深刻而强烈地表达了“知音难觅”的真挚情感,让人回味无穷。【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在五年级第一学期学过《读 书 有 三 到》、《论语·学而篇》。本课语言极为凝炼,由于古今词义和句式的差异,学生理解文言文会有一定的困难,但课文有“注释”和“译文”,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很容易理解。就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学生较难理解。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这篇古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文言文。根据“为”的含义了解“为”字不同的读音。在情境中积累描写景色的词语。
2、尝试借助注释、译文,大致了解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故事,并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3、知道“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懂得要珍惜知音。【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音乐欣赏,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欣赏一段音乐。
2、师:你觉得这段音乐怎么样?生谈听后感受
这是一首古筝曲名叫《高山流水》(板书课题:高山流水)这首曲子中还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3、指导朗读课题
(二)通过注释,初通文意
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朗读,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和译文。
2、师:课文讲述的是谁?(伯牙和钟子期)
伯牙在鼓琴,钟子期在听,他们演绎了“高山流水”的经典故事。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在刚才的朗读中,你觉得哪些句子最难读?
3、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A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指导学生了解“为”因其含义不一样,读音也就不一样了。第一个念wéi,第二个念wèi,为什么不同,借助译文来看看。
(不一样,前一个念wéi,解释是以为认为;第二个念wèi,为了谁的为。)师:含义不一样,读音也就不一样了。(2)断句,读出节奏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破琴绝弦”(xián)
“弦”字的读音读正确
破琴——把琴摔破了,绝弦——把琴弦剪断,“破琴绝弦”就是——把琴摔破了,把琴弦剪断。通过注释我们理解“破琴绝弦”的含义。
(4)“足”(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来了解意思)
(出示)你觉得“足”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 足:①充足、足够;②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③足以(多用于否定式)”
(5)现在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次朗读此句)B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乎”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善哉乎就是——好啊!美啊!秒啊!在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不信我们来找个同学读读。
4、在理解的基础上全文朗读。【说明】
《高山流水》文言文的学习,毕竟是小学生,才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如何教会他们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是很重要的。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理解上两处分别设置“没有注释,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有时候我们可以用现代问汇代替古文词汇”这两种学法,真正实现顺学而导。在这个课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为“熟读成诵”。设置了不同层次、逐步推进的朗读,从读通到读好再到读懂,最后读出情味,还有老师的范读、师生的对读穿插其间,意在渗透古文诵读的断句、延长等技巧,渲染古文抑扬顿挫、古朴悠然的情味。
二、高山流水明知音
1、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钟子期有没有听懂伯牙的琴声呢?“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2)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理解“志”在这里是“想”的意思。
2、理解“善哉乎” 指导朗读
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谁能把这种由衷赞叹读出来。
3、“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体会此处意象(1)理解 “巍巍乎”怎样巍峨的泰山画面?(2)理解 “洋洋乎”,“江河” 长江与黄河
师: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这里的“江河”也不是一处随意的江河。“江河”在古文里是有特指的(这里的“江河”是指长江和黄河。)(出示学生已经学过的关于长江与黄河的诗句)就是这样的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绵延悠长 就是这样的黄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东流到海 就是这样的长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气势磅礴
就是这样的黄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 波涛澎湃(3)指导朗读文中句子
4、创设情境,积累描写景色的词语。
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巍巍泰山、洋洋江河,他还会怎样的场景呢?(播放音乐,学生畅谈想象的画面)
师:伯牙弹到——绵绵细雨;伯牙弹到——依依杨柳;伯牙弹到——皎皎明月;伯牙弹到——淙淙溪水。(出示画面与词语,同桌合作说话练习)
于是会怎样赞叹呢?(出示句子:善哉乎鼓琴!乎若。)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伯牙鼓琴,志在溪水——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师小结:无论你伯牙弹什么,我钟子期都能知道。钟子期听懂这琴声之外,还听懂了什么?(伯牙心里的想法。)【说明】
本单元的目标之一是积累词语。因此在这节课中,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想象画面,再出示具体画面与词语,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句式“善哉乎鼓琴!乎若。”同桌进行说话练习,在这样的情境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许多描写景色的词语,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5、深入理解“知音”,实乃知志
(1)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这样想来,钟子期说“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说的也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吧?(出示)
“巍巍乎若泰山
洋洋乎若江河”
(2)引导学生思考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和胸怀。
出示: “巍巍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样的胸怀。”(板书:志)
6、顺着 “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出示《列子》中的一句伯牙的感慨话语“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
心也。”
师小结:好啊好啊!先生你听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和情怀简直和我心里所想 的一模一样。这两个人之间的默契,用我们常用的一个成语讲——心有灵犀。(板 书:心)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人,才可以叫做—— 知音。(板书:知音)
7、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说明】
在教学中,首先从学生已知中揭示出未知——“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说的仅仅是高山和流水吗?这是学生认识的进一步刷新。说到底子期作为伯牙的知音,其实他听懂并且一语道破的就是伯牙琴声中的志向、情怀、抱负和心声,与此同时我又将文中最为重要的富含知音内涵的“志”字呈现,并在此基础上练笔,继而引入《列子〃汤问》中伯牙得遇钟子期的感慨“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如此层层推进,最终明确只有“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知志、又知心的人才可以称作是知音”。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从“钟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出示:钟子期死)(指名读,缓慢,有悲戚)
(出示: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悲痛欲绝的他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一首短歌(生朗读)
(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师:从此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擦去板书:志。)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擦去板书:心。)
子期已逝,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啊!(擦去板书:知音。)
3、纵情朗读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千古传唱怀知音
1、师过渡:同学们,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
2、全文分层朗读,感受“知音”故事的代代相传,熟读成诵。
(1)就在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古书《列子》就记下了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齐读(2)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出示)——男生一起读!(出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3)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1000多年后的唐代,人们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出示)——女生一起读!
(出示)“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2000多年后的明朝,人们又用小说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齐读全文)
(5)2500年后的今天,孩子们你们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知音故事——高山流水。
3、布置作业
背诵古文 【说明】
这个文本本身就埋藏着相当丰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古琴”文化、“知音”文化、“高山流水”文化,“泰山、江河”文化,“绝弦”文化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只有理解和传承了这个符号、这种密码的人才是真正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人。在这一点的落实上,我主要分散在理解语言、诵读语言、品味知音等过程中,最为集中的是课的最后,师生的一段诵读,不仅为学生的熟读成诵打下基础,更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经典文化的魅力与传承。
板书设计 高山流水
志
知音
心
第二篇:《高山流水》教案
《高山流水》教案
《高山流水》教案1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乐曲。
学生:搜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直接导入
1.课前大家预习了《高山流水》这一课,会认课文里的词语吗?一起读读吧!
晋国 奉命 抒情 坟墓 友谊
心急如焚 如泣如诉 风平浪静
气势磅礴 烟波浩渺 催人泪下
一见如故 高山流水
2.师:高山流水,是一个成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板书)。
二、题目设疑,初读课文
(一)想象画面,导入课文。
1.看到题目(课件),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2.其实呀,高山流水也是一曲古筝曲,这段音乐中还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去了解本课的重要内容。默读课文,开始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俞伯牙通过一曲《高山流水》遇到了知音钟子期。)
2.师:课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板书)
3.谁知道知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懂音乐的人、好朋友)。那课文里的意思是什么,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我们运用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俞伯牙是怎样一个人,课文哪一段告诉了我们(第1段)。抽生读。课文里还有一个词语也告诉了我们他在音乐上成绩卓著,找找。(琴艺高超)
1.作为音乐家要找到懂自己音乐的人,容易吗?(为什么这样说)
2.课文什么地方写俞伯牙知音难寻。(第2段)
3.抽生读。
4.读后有什么样的感受。(一直都没找到知音)
5.在第2段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音乐家知音难寻。(琴艺高超,始终)
6.从琴艺高超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始终你有什么体会。
7.是呀,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伯牙虽琴艺高超,但始终没有遇到能听懂他音乐的人,能用你们的朗读传达伯牙这种知音难求的心境吗?齐读。
(二)知音难寻,乐曲无人赏识,作为一位音乐家来说是多大的憾事,就像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伯牙在做官出使的途中,只能面江对月,借曲抒情,弹奏起自己最喜欢的一曲《高山流水》。
1.课文3、4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伯牙弹奏曲子时的景象,请用笔勾画。
2.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美景和琴声相伴的那个傍晚,可以闭上眼想象当时的画面。
3.抽生答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正在伯牙抚琴而奏时,子期来到伯牙的身边,他听到《高山流水》又会看到些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学习5~7段。
1.自读5~7段,勾画出写听了乐曲后钟子期的神态和语言的句子。
2.交流,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梳理。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3.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你是从哪些重点词语体会到的。(啧啧赞叹,意味深长,真妙)
5.啧啧赞叹说明了什么,意味深长又表示什么?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赞的是什么?为什么赞叹?他是怎么赞叹的?真妙,妙在哪里?
对,一个妙字就道出了子期听懂了伯牙的音乐。那意味深长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意味深长地说?从这个词语你体会到什么?他又是意味深长地说了些什么?子期又一次称赞伯牙的琴声,可以说伯牙弹得妙,子期赞得也妙。
6.抽生读。(谁来道出子期那发自内心的赞叹)
评价,从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感受到了子期在肯定伯牙的琴声,谁再来再试试。
7.齐读。
8.听了子期的赞赏,伯牙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先是看一眼,只觉惊讶,后来再也)
9.我们能感受到这时的伯牙心情非常激动,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他此时激动不已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猛地站起来)这些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为什么会激动?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呀!伯牙和子期就这样成为知音。此时也许伯牙还会激动万分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10.是啊,伯牙苦于无法找到知音,却偶然遇到一个能听懂自己音乐的人钟子期,子期这样的赞赏怎不让他激动。
11.教师引读,把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通过朗读去体会伯牙激动不已的心情。
(四)学习凭吊知音部分
正因为这样,两人才会一见如故,有了来年的约定。第二年伯牙如期来到江边,盼望着子期的到来,而等来的是子期的死讯。
1.自读课文8~12段,说一说让你最感动的地方。
2.生汇报。
3.为什么让你感动。
4.哪些词语、句子让你受到感动,从噙着泪水你想到了什么,从摔得粉碎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唯一的知音让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5.大家在读的时候就要通过这些词语把伯牙此时悲痛伤心的心情表达出来。
师:谁来读。
师:我们听出来了,子期也许是短暂地离开,不是永别,谁再来读。
师:说说哪些地方读得好。
生:强调了
师:为什么要强调。
师:是呀,通过伯牙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出他此时的痛苦,咱们再读一读。
四、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1.自读理解。
这样的偶遇让人激动,这样的离别更让人心碎不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流传至今,碎琴山、古琴台也因此得名,成了他们友谊的见证。
自读13、14段。
2.回顾总结。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通过边读边想知道了伯牙和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同时对知音这个词语也有了新的理解,知音也成了(生答)让我们再读课题,想想学了课文后对高山流水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3.拓展延伸。
是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音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俞伯牙和钟子期以一曲《高山流水》结为知己的动人传说,在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中,让我们品味到了友谊的真正含义。孩子们,珍惜你的朋友,珍惜你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吧!
《高山流水》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琴曲《流水》的欣赏,感受、体验其音乐中的绘景抒情。
2、初步了解古琴音色特点及古琴文化的悠久历史,让学生了解古琴音乐在一个很大的层面上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高远的审美意识。
3、通过对我国古代音乐《流水》的欣赏,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聆听、感受、体验音乐。
教学难点:了解音乐中绘景抒情的审美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音乐用《广陵散》片断。
一、 欣赏与体验
1、聆听音乐《流水》
思考 (学生讨论、回答):
a、聆听作品的同时,请你用给音乐命题。(点题)
b、作曲家是通过哪些手法来描绘景象的?
c、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曲子。(古筝与古琴对比)
2、师生合作归纳
音乐具有绘景写意的审美功能。
作曲家借助音色模拟、节奏模拟等手法,模拟、表现自然界音响,以此引发人们想象和联想,达到绘景写意的目的。
3、介绍古琴文化的悠久历史及部分古代乐器
4、介绍音乐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
5、作品分段欣赏与分析
(音色三种,即散音、泛音、按音。散音浑厚如钟;泛音玲珑剔透;按音或虚或实,或清越明净、或沉浑洪亮,变化异常。琴音韵独特,空灵苍远,古朴幽深,极具沧桑感。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
6、完整欣赏作品,感受、体验音乐中的绘景抒情的特征。
(它以抒情性的曲调为主,模拟性的描写为辅,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形象描写了涓涓流动的山泉和小溪,刻画了洋洋流水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把富有无限生命力的自然现象人格化了,实际上是人们崇高感情的升华,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思想境界。)
二、讨论与探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音乐能否表现出具体的情景?
三、总结与拓展
1、总结:音乐是以旋律、节奏、音色等来表达作曲家及演奏人的思想情感。音乐能够把诸如快乐、安详、激动、悲伤、活泼、庄严等的情感传达给听者,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音乐能不能表达具体的事物?像高山、流水。应该说也是可以的,不过没有文字那么确切。音乐表达的手段是“声”,所以,凡是描写有声的事物,比较能够写得像。(《百鸟朝凤》、《赛龙夺锦》)这些音乐称“描写音乐”。音乐还能够描写比“高山流水”更为复杂的事物。《十面埋伏》《图画展览会》等。但这些作品,听者都需要先知道内容,才能够把内容体会得具体。当你已经知道那些音乐的内容,又多少习惯音乐的表现方法,就能够听得出那些音乐中生动的形象了。
2、“《流水》遨游太空”的故事: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这是否可以作为与地球以外的人勾通的一种语言呢?
3、结束语:
我国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瑰宝。古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深邃、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琴被视为“八音之首”。古琴是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化身。早在春秋时代,古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古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谦和之风。曲风文雅,意境高远。
《高山流水》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深情厚谊。
3、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俞伯牙与种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
2、感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友谊的可贵,知音的难求。
教具准备:
《高山流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二、回顾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1、回忆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课文围绕这两个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肺腑的故事,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用上高山流水这个成语说说。
3、俞伯牙与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的重要内容吧。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细读课文,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朋友的。
2、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5——7自然段:
1、 请画出钟子期赞赏伯牙所奏音乐之美 的句子,并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2、 请划出描写伯牙被赞赏后,感觉找到知音而心情激动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先自己朗读、标画、写体会,再与小组内同学交流。5分钟可以吗?)
1、自学质疑: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在组内按要求自学。
2、合作释疑:在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划出描写伯牙被赞赏后,感觉找到知音而心情激动的句子
3、展示评价:各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4、巩固深化:欣赏图片感受高山的雄伟,江河的宽广。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子期赞叹的话,相机理解词语:啧啧赞叹、意味深长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这时,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了起来,拉 着子期的手,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想不到在这里能遇上您这样一位真正了解我的人啊!”
五、出示自学指导二
自由读8——12自然段,划出表现伯牙丧失 知音之痛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句 子,找出其中一处写出自己的体会。 (4分钟后,比一比谁最棒。)
1、自学质疑: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在组内按要求自学。
2、合作释疑:在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划出表现伯牙丧失 知音之痛的神态描写、动作
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
3、 展示评价:各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4、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十分伤心、失声痛哭、噙着泪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站、叹、摔”),有感情的朗读句子。倾听俞伯牙吊唁钟子期的乐曲,感受痛失知音的悲伤心情并谈自己的体会。
(1、)伯牙噙着泪水,弹起那首《高山流水》。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
(2、)伯牙弹着弹着,忽然站起来,接着长叹一声把瑶琴朝地上一块青石摔去,顿 时琴被摔得粉碎。
(3、)“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
六、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老师导读引出“纪念”知音
2、学生齐读最后一部分内容
3、体会题目内涵
4、老师小结
(一、)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1、相知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能珍惜身边的友谊。
2、出示珍惜友谊的名言警句,学生齐读一遍
(二、)总结全文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让我们永远铭记《高山流水》的故事,让我们永远珍惜身边的友谊
布置作业
以“友谊”为题写一写你和小伙伴之间的感人故事。
《高山流水》教案4
教学目标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1. 解题:“高山流水”指代什么?“知音”又指什么?结合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2. 结合课题和最末一段,提出疑问。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 通读课文,勾出生字新词,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特别是“捺”字的读音。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 结合课后2题,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提出疑问: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自己的知音?伯牙得子期赏识后,为什么激动不已?
(2)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5~7段,勾画描写子期和伯牙的神态、语言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3)交流。
(4)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 学习凭吊知音部分。
(1)提出疑问:为什么钟子期要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听伯牙的琴声?伯牙为什么会失声痛哭,进而把琴摔得粉碎?
(2)请学生重点理解课文8~12段,勾画感受最深的语句,边读边体会。
(3)交流。
(4)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四、创设情景,强化感悟
1. 自读课文13~14段,想一想:如果来到碎琴山,登上古琴台,你会说些什么?
2. 交流。
3. 积累本课词语,完成课后第3题。
参考资料
☆俞伯牙诗两首
其一
忆昔去年秋,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 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尺瑶琴为君死!
其二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高山流水》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古琴曲《流水》,感受古琴的音色、古琴的文雅深邃等风格特征。
(二)通过自学探究,使学生了解古琴的历史、有关古琴的典故等古琴方面的知识。拓展学生对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流水》的欣赏,通过伯牙、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琴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瑰宝——古琴的热爱。(二)古琴深邃的历史文化。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一)导入
1、山高水远,琴声袅袅,叙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学生配乐讲述伯牙钟子期的动人故事。学生的讲述更能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2、欣赏音乐故事《流水》(课件资料),同时第一次欣赏到《流水》在琴声中感受故事。音乐故事气氛的升华。情景中感受音乐更加深刻、更加难忘。
3、一曲《高山流水》、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国古代音乐、走近古琴,来感受中华文人情致、感受——高山流水志家国。(出示课题)在这种气氛中进入课题。让学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进入到主题就不会感到枯燥,而是追求一种意境!
(二)正课1、欣赏由演奏家演奏的《流水》全曲。(视频课件资料),其实是第二次欣赏《流水》。学生在这种气氛中直接进入音乐。这一时刻从意境中过渡到直观的看演奏家演奏古琴,从而从故事中过渡到知识——古琴上来。
2、古琴(视频课件资料)顺其自然的了解古琴不产生任何枯燥感觉。
3、在《流水》的音乐中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关于古琴的知识与图片。畅谈古琴文化用《流水》音乐作陪衬,了解古琴文化始终音乐不断,气氛不变,既加深了《流水》的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象,又使了解古琴文化不显枯燥乏味,反而增加了这种文人情致的气氛。
4、古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是中国最古老、深邃、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乐坛乐坛上,琴被视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千百年来,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邃的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是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化身。是一座无尽的宝藏。xx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和口述文化遗产名录。而《流水》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两艘“航行者”太空船,科学家们希望它有一天能遇到地球以外的“人类”。太空船上带有一张喷金的铜唱片,它即便过十亿年也仍锃亮如新。唱片上录有27段世界名著的音乐作品,其中就有中国的琴曲《流水》。聆听这一段总结性言语其实是对学生们发言的一个概况性总结,这段文字特别的精湛,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及热爱本民族音乐的情绪,最后和《流水》的总结性文字相连,是为了点题。对本节课的正课做一个小结。
(三)拓展与探究
1、欣赏第3题中《梅花三弄》、,《十面埋伏》谈听后感。
2、第4题中有关编钟和埙的资料搜集,欣赏编钟音乐及埙的视频音乐资料。欣赏、发言讨论、欣赏这一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拓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传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四)总结一曲《流水》让我们结识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一曲《流水》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华古琴的渊源文化,从而又进一步了解到了一些中华传统音乐的`精髓作品,中华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在今后的道路上同学们能够更多的去了解,去传扬,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的音乐要靠你们来发扬光大!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信心,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
《高山流水》教案6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乐曲。
学生:收集有关钟子期、俞伯牙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读生字、词,引出课文。
1、师:课前大家预习了《高山流水》这一课,会认课文里的词语吗?一起读读吧!
风平浪静气势磅礴烟波浩渺(读了这一组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琴声呜咽如泣如诉催人泪下(这一组词让你体会到什么样的心情。)
那我们再来读读这组词
一见如故琴艺高超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是一个成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课吧!)板书--读课题。题目设疑,初读课文。
(一)想象画面,导入课文。
1、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2、其实呀,高山流水也是一曲古筝曲,这段音乐中还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去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师: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呢?
2、生:俞伯牙、钟子期。(板书)
3、师:两个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用上《高山流水》把主要内容说一说。
(俞伯牙通过一曲高山流水遇到了知音钟子期。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
(板书:知音)你把长文读短了,把主要内容抓出来了,真是了不起。
(板书:知音)知道知音的意思吗?浏览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吧!(知己、知心朋友的代名词)
4.那伯牙、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一、二段,你对俞伯牙有哪些了解呢?
2、作为一位琴艺高超的音乐家要想找到一位懂自己音乐的人,容易吗?
3、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寻找知音的不容易。请把它找出来作上记号
4、这一段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音乐家知音难寻?遗憾说明俞伯牙的内心怎样?给始终换一个词语(一直)说明时间怎样?(很长)从这个词语当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5、是呀,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伯牙虽然“琴艺高超”,但“始终”没有遇到能听懂他音乐的人,能用你们的朗读传达伯牙这种“知音难求”心情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齐读)
6、师:作为琴艺高超的音乐家他也始终没有碰到过听懂他音乐的人,是多么遗憾的事呀!但值得庆幸的是在他奉命出使楚国的途中遇上了知音钟子期。
2.巧遇知音
师:默读课文57段,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呢,用“—”把它勾画下来吧?
(1)生默读勾画并汇报。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点课件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感受到。
(2)你是从哪些重点词语体会到的?
抓住“啧啧赞叹”体会读。
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不停地赞叹。)能用它造个句吗?
子期为什么啧啧赞叹呢?(因为琴声美)(琴声惟妙惟肖,所以会啧啧赞叹.)
“真妙”妙在哪里?
品味“感叹号”读
这句话的句末用了“ !”,这个感叹号饱含着什么,(惊喜)你从感叹号里体会到了什么?(赞叹)
你们会怎样读,表达这份惊喜,发出你的赞叹。你也来啧啧赞叹!(2个)
想象画面读。
a.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b.你说。(抽2-3个)哪些词让你产生这样的想象。想象着画面读一读。
c.我们也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一起啧啧赞叹!男生先来,女同学啧啧赞叹道,听了同学们的赞叹,老师也想来赞叹一下,我们一起啧啧赞叹道。
d.通过大家的品读,读出了感叹号里饱含的惊喜,读出了语言文字蕴藏的画面。
这让伯牙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找到了知音。
(3)过渡:除了这一处,你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点课件
师:这里意味深长的意思是什么?(含蓄深远,耐人寻味、有味道)
抽读。你就来有味道地读读。
此时的音乐一定是优美、柔和,舒缓、动人的。同学们,你们看,你看,看到了什么?看到的是被烟雾笼罩的汉阳江面宽广无边,犹如仙境一般。(范读)
再抽读。把这种感觉送出来读。想象着子期此时的表情、神态说。
我们一起意味深长地说。
过渡:一曲高山流水让子期看到了气势磅礴、挺拔雄伟的泰山,让子期还看到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3、拓展想象
师:伯牙的音乐多么美妙,多么让人陶醉。孩子们,闭上眼睛,走进伯牙,咱们来静静聍听他的高山流水。
当伯牙抚琴而奏,弹到志在高山时,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当伯牙又抚琴而奏,弹到志在流水时,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学生听师巡视
师:当伯牙弹到“志在高山”时,你仿佛看到什么?
当伯牙弹到“志在流水”时,你又仿佛看到什么?
师:仿着句子把它写下来。(学生边听边写)
生:当伯牙再一次抚琴而奏,弹到志在时,子期地说:“ 。”
师:你的体会太真切了,你也是伯牙的知音。你懂我。
师:你懂我,我要为你再弹一曲。
师:你懂我心声,我要永远向你倾诉。
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还原音乐中的画面,听老师的的提示:
师:一曲高山流水让男同学饱含深情地啧啧赞叹道……(接读)
让女同学沉醉其中意味深长地说……(接读)
过渡:这是他们一生中一次难忘的巧遇,那他们在何时何地有了这一次巧遇呢?请看课文3、4自然段。
生:湖北汉阳江口。8月15日中秋节的傍晚,做官出使途中,傍晚时,风平浪静,清辉落地,景象迷人。
师:那是一个景色宜人的傍晚,来我们一起齐读描写傍晚美景的句子。(读)
课件
师:缓缓地、轻轻地,来感受这样的傍晚。(读)
师:就在这花好月圆之际,景色宜人之时,面对秋江圆月,伯牙借曲抒情,心中有说不出的畅快,更想不到一曲高山流水让他找到了知音。
(4)当伯牙听到子期的两次赞叹后,心情和神态有有怎样的变化。请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很觉惊讶,看了一眼子期。(当伯牙听了子期的赞叹后,为什么觉得惊讶?心里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看了子期一眼)
激动
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起来,拉着了子期的手……齐读!点课件
体会此时伯牙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如此激动?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激动的心情?自由读。让我们在读中去进一步体会吧!边读边勾画。生汇报
师:这一站、一拉、一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此时此刻伯牙的心中是多么地激动啊!
引读。他激动万分地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
子期啊,您就是我的知音。
你就是唯一听懂我音乐的人!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情景,通过大家的表演来还原当时的情景,谁愿意来表演。
4、痛失知音
师:一次巧遇,却一见如故,他们两人成了好朋友,并约定来年在此相会。请大家发挥想象,大胆想一想第二年的相会是如何的情景。
(转)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子期的身影,他心急如焚,等来的却是谁?(他的父亲)是怎样的消息?……(是因病去世了)
他失约了吗?(没有)
他留下了什么遗言?(子期临终前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好的听先生的琴声。)抽生读课件
反问。他真的失约了吗?
总结:活着信守诺言,而去世了也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还要来相会,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友谊!
当伯牙得知子期去世这一消息后,心情如何?请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
抓词语体会
从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伯牙心中的悲痛?
生回答
是呀,伯牙是含泪而弹,那琴声是为谁而哭?那他的琴声里又在诉说什么?
还有吗?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这一段的动词。
师:你从这些动词体会到了什么。
生:悲痛欲绝
师:我们来回忆一下伯牙巧遇知音时的情景,这一站、一叹、一摔表现了伯牙悲伤的心情,应该怎样读?
(学生读)
唯一的知音就这么走了。
唯一的知音去世后仍要把坟墓葬在江边听他弹琴。
这才是真正的知音。
总结:这瑶琴曾弹出多少让人沉醉的音乐,这瑶琴曾一直陪伴在伯牙左右;这瑶琴曾是他的最爱,可是如今知音已去,留琴何用!
引读伯牙长叹道:(出示)修改反问句和诗歌
同学们,当你来到碎琴山,登上古琴台,你会说些什么?
5.体会题目内涵。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师:好一曲感人至深的------高山流水
好一曲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
好一曲刻骨铭心的高山流水
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
四、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总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珍惜身边的友谊。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孩子们,让高山流水般的情意永远珍藏在他们心间,也永远珍藏在我们心间。
板书
19高山流水
知音
俞伯牙钟子期
第三篇:《高山流水》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下五单元
《高山流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字词。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读中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2.乐曲赏析:感受《高山流水》乐曲的美妙。
3.分析故事、人物形象,加深理解,让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2.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难求。重点、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的词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友谊的可贵、知音难求。
教师准备:ppt 学生准备: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引出课文。
(一)认读生字、词,引出课文
1.师:课前大家预习了《高山流水》这一课,会认课文里的词语吗?一起读读吧!(课件展示)
风平浪静
气势磅礴
烟波浩渺
(读了这一组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琴声呜咽
如泣如诉
催人泪下
(这一组词让你体会到什么样的心情。)
那我们再来读读这组词
一见如故
琴艺高超
高山流水西师版四年级下五单元
2.“高山流水”,是一个成语,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课吧!(板书课题)读课题。
3.看到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4.高山流水不仅是美景,它也是一曲古筝曲,这段音乐中还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那就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去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检查小组预习情况,汇报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汇报)
2.师: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呢? 生:俞伯牙、钟子期。(板书)
师:两个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用上“高山流水”把主要内容说一说。
生:俞伯牙通过一曲《高山流水》遇到了钟子期,他们结为知音。师:谁是谁的知音? 生:子期就是伯牙的知音(板书:知音)
3.你们知道“知音”的意思吗?浏览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你的理解吧!(知己、知心朋友的代名词)
4.那伯牙、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让我们带着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一)学习“知音难寻“部分。
1.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由朗读课文一、二段,谈谈你对俞伯牙有哪些了解?(抽生回答:从“琴艺高超“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音乐家)
2.作为一位琴艺高超的音乐家要想找到一位懂自己音乐的人,容易吗?
3.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寻找知音的不容易。请把它找出来作上记号(始终)“始终“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一西师版四年级下五单元
直)从这个词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知音难寻)
4.遗憾说明俞伯牙的内心怎样?是呀,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伯牙虽然“琴艺高超”,但“始终”没有遇到能听懂他音乐的人,能用你们的朗读传达伯牙这种“知音难求”心情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抽生读、齐读)
(二)学习“巧遇知音“部分。
1.师:作为琴艺高超的音乐家他也始终没有碰到过听懂他音乐的人,是多么遗憾的事呀!这时,伯牙做官出使楚国,来到汉阳江口,他只能面对秋江圆月,借曲抒情,弹起了他最喜欢的《高山流水》。请孩子们自读3、4自然段。
2.小组交流:哪些地方描写了伯牙弹奏《高山流水》时的情景?我们一起齐读描写傍晚美景的句子。
3.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种有琴声的傍晚,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师读3-4段)
4.孩子们,你们听到的这首曲子,就是《高山流水》,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正当伯牙弹起这首曲子时,钟子期来到了伯牙身边。请孩子们在小组内默读5-7段,钟子期听了音乐后,他会说点什么呢?读后请勾画出描写钟子期神态、语言的句子。
6.生默读勾画并汇报。
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点课件
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1)子期啧啧赞叹道:“真妙啊,气势磅礴,就像挺拔雄伟的泰山!”
①这是子期对伯牙的赞美,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从子期的话说明伯牙的琴弹得好,弹得妙,能用你们的“读”表达出音乐中所蕴藏的气势磅礴、挺拔雄伟的泰山吗?(抽生读;齐读)
③抓住“啧啧赞叹”体会读。
啧啧赞叹是什么意思?(不停地赞叹。)赞叹什么?(琴声美、妙、西师版四年级下五单元
琴声惟妙惟肖等)他是怎样赞叹的?(再齐读)
④想象画面读。
a.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b.我们也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一起啧啧赞叹!男生先来……女同学啧啧赞叹道……我们一起啧啧赞叹道……
(2)子期意味深长地说:“真妙,我看见了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
①过渡:除了这一处,你还有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子期能听懂伯牙的音乐?(点课件)
②师:这里意味深长的意思是什么?(含蓄深远,耐人寻味、有味道)你来有味道地读读。(抽读)
我们一起意味深长地说……
③看到了音乐中所描绘的景色,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烟波浩渺、宽广无边的江河流水。我们想象着子期此时的表情、神态说……(再读)
(3)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
过渡:当伯牙听到子期的两次赞叹后,心情和神态有怎样的变化。请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①伯牙很觉惊讶,看了一眼子期。(当伯牙听了子期的赞叹后,为什么觉得惊讶?心里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看了子期一眼)
②伯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猛地站起来,拉着了子期的手„„齐读!(点课件)
③体会此时伯牙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如此激动?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激动的心情?自由读。
④师:这一站、一拉、一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此时此刻伯牙的心中是多么地激动啊!
⑥引读。他激动万分地说“高山流水知音难遇„„”
7、朗读训练。
①师:伯牙的音乐多么美妙,多么让人陶醉。孩子们,闭上眼睛,走进伯牙,咱们来静静聍听他的《高山流水》。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还原音乐中的画面,听老师的的提示: 西师版四年级下五单元
②师:一曲《高山流水》让男同学饱含深情地啧啧赞叹道„„(接读)
让女同学沉醉其中意味深长地说„„(接读)
③从伯牙的神态、动作、语言这几方面都能体会到伯牙遇到钟子期激动不已的心情,此时,伯牙也许在说:“钟子期,你就是唯一能听懂我音乐的人,你真是我的知音啊!”(齐读)
(三)学习“痛失知音”部分。
1.师:一次巧遇,却一见如故,他们两人成了好朋友,并约定来年在此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左等右等,始终不见子期的身影,他心急如焚,等来的却是谁?(他的父亲)是怎样的消息?„„(是因病去世了)
2.他失约了吗?(没有)
他留下了什么遗言?(子期临终前留下遗言,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好的听先生的琴声。)(抽生回答)
3.总结:活着信守诺言,而去世了也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还要来相会,这是一种何等凄美的相会。这是一种何等深厚的友谊!
4.当伯牙得知子期去世这一消息后,心情如何?请找一找文中的相关词语或句子。
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可以体会出伯牙心中的悲痛?(生回答)②是呀,伯牙是含泪而弹,那琴声是为谁而哭?那他的琴声里又在诉说什么?
③还有吗?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这一段的动词。④师:你从这些动词体会到了什么。(生:悲痛欲绝)
⑤师:我们来回忆一下伯牙巧遇知音时的情景,这一站、一叹、一摔表现了伯牙悲伤的心情,应该怎样读?(学生读)
⑥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上天安排给我的知音为什么又不辞而别呢?伯牙——(示意学生齐读11自然段)
⑦引读12段。这瑶琴曾弹出多少让人沉醉的音乐,这瑶琴曾一直陪伴在伯牙左右;这瑶琴曾是他的最爱,可是如今知音已去,留琴何用!西师版四年级下五单元
伯牙长叹道:“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齐读)
去年今日,子期与我弹琴论道,共话人生,如今子期却舍我而去„„(示意学生齐读)
⑧你能把它改为陈述句吗?(对比读)连个反问句道出了伯牙在得知子期死讯后会摔碎瑶琴的缘由,准确地表达了伯牙此时悲痛欲绝的心情。
⑨出示诗歌。
忆昔去年秋,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四)学习纪念“知音”部分。
1.师:伯牙遇子期而激动万分,又因离别而心碎不已,正因有了这个故事,才有了“高山流水”与“知音”的佳话,“碎琴山”“古琴台”因此而得名,“高山流水”、“知音”也有了新的含义。
2.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师:好一曲感人至深的------高山流水 好一曲荡气回肠的―――高山流水 好一曲刻骨铭心的―――高山流水 这就是友谊,这就是知己,这就是知音。
四、总结延伸,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有自己的知音吗?谁?为什么说他是你的知音?你是怎样对待的知音的?
2.总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一段段珍贵的友谊就在你我左右,在这里老师把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珍惜身边的友谊。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西师版四年级下五单元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孩子们,让高山流水般的情意永远珍藏我们心间吧。板书 高山流水
知音
俞伯牙 ――― 钟子期
第四篇:高山流水志家园 教案
高 山 流 水 志 家 园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文人情致”单元第一课时,选用的是中国古代音乐中代表性的器乐作品:古琴曲《流水》和《广陵散》,这两首作品反映了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高远。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古琴曲的音乐“清、微、淡、远”风格特点,通过欣赏,学生可以了解古琴曲中各种不同音色特点以及多种指法的运用特色,赋予音乐丰富的表现力,意境幽远而有古朴性。课前选用古琴主奏的音乐《阳关三叠》入手,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歌声,创设音乐情境,高一学生对唐诗----《阳关三叠》中的歌词并不陌生,可以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引出课题----文人情致。聆听《流水》的部分音乐,结合课本和课件文字相关提示,初步感知古琴的韵味。重点欣赏《流水》,通过引导学生用唱一唱主题音乐,对比不同风格的音乐等方式参与欣赏,进一步从感性到理性,加深对古琴曲的音乐风格特点的印象。最后的环节主要拓展学生对中国十大古乐和古代乐器的知识面,告诉到学生正确聆听音乐的方式方法,做到学有所获。
教学目的
1.欣赏两首古琴曲---《流水》和《广陵散》,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古琴的风格特点。2.初步知道我国古代音乐概况和古琴知识。教学重点
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和我国古代音乐的风格及古琴的音色特点,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欣赏古琴曲《流水》,体会它的丰富厚重的文化蕴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展示图片,提问:同学们,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小龙女)
提问:大家对她很熟悉啊,那么大家对她手上弹的这件乐器熟悉吗?(有的说是古筝,有的说是古琴,还有说不知道。)2.介绍古琴
展示古琴图片,文字简介:这件乐器是古琴。古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之一,琴被视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古琴是文人必修的乐器,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化身。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因其古老而又七根弦,故习惯上称为“古琴”或“七弦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谦和之风,音色有三种:散音,浑厚如钟;泛音,玲珑剔透;按音,或实或虚,清越明亮。古琴音韵极佳,空灵苍远,古朴幽深,极具沧桑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琴音乐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仅琴曲就多达三千多首,这在古典音乐中是绝无仅有的。而且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中,古琴曲就有7首。(《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梅花三弄》、《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
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和口述文化遗产名录。
二、鉴赏古琴乐曲
(一)《流水》 1.聆听全曲
接下来我们将欣赏古琴曲《流水》,进一步了解古琴是通过哪些手段来表现它独特韵味的。听完后请同学谈一谈通过这段古琴音乐你联想到了什么?
(小溪
山泉
大海)
琴曲《流水》是我国最古老的琴曲之一。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涓涓的山泉和小溪,也刻画了奔腾的江河与大海,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航天者”宇宙飞船,携带了一张特别的名为“地球之音”的镀金唱片,其中录有《流水》,科学家希望这首琴曲能在漂渺无限的太空中为地球上的人类找到天外的知音。
2.分段欣赏(边听边欣赏)
乐曲为复杂的多段体结构。原分九段,可以划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这段音乐歌唱性较强,富于欢快、跳跃的音乐个性。创造了流水在高山峡谷中自由自在流淌的意境。
第二部分是乐曲的展开部分。它通过主题音凋的变化加以发展,音乐情绪欢快、跳跃,犹如一股股山泉细流汇集成江河,一泻千里。
第三部分这就是由四川演奏家张孔山增加的段落,实际上也是乐曲的华彩部分。表现流水悠然自得的在太阳光下旋转缓缓流淌。
第四部分包括八、九两段,是乐曲的再现部分,形象地表现了流水似乎已经穿越急流险滩,以从容不迫的姿态向前奔流,浩浩荡荡地注入大海。
3.典故
听完了这首《流水》之后,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想到“高山流水遇知音”这句话呢?学习了语文,相信同学们对这个故事十分了解,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说说这个典故?
请同学们讲一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教师补充: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一年,伯牙出使楚国,当他返回晋国时,在汉阳遇上了大雨。望着大好河山,一时兴起,就抚起琴来。弹着弹着,琴弦突然断了。按照当时的说法,只有遇到懂得音乐并理解弹琴人心境的人时,琴弦才会绷断。伯牙走出船舱,见到岸上有一个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樵夫,那就是钟子期。刚才在附近躲雨时,被俞伯牙的琴声吸引而来。伯牙问他:“你听我弹琴,但是你能听懂其中的寓意吗?”钟子期答到:“能。”于是,伯牙马上换好琴弦为他鼓琴一曲。钟子期说:“你的琴声威武雄壮,这是在赞颂巍巍高山。”伯牙又鼓琴一曲,子期说:“你的琴声浩浩荡荡乎,是在赞颂汹涌澎湃的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二人一见如故,结为知交,约好明年此时再到这里相会。但是伯牙如期赴约,却没有等到子期。打听之下,方知子期已经因病去世。伯牙悲痛欲绝,跑到子期墓前,献曲《高山流水》以作悼念。他感叹自己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知音”之典故由此而来。)
这是一则感人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俞伯牙与钟子期后在湖北省武汉市筑建了一座古琴台。(看图)
(二)。《广陵散》
在古时除了这首《流水》广为人知之外,还有另外一首,那就是《广陵散》了 1.乐曲介绍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原为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今扬州地区)的民间乐曲。该曲早期书中并无记载,很多数琴家是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乐曲。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民间传说呢? 《聂政刺韩王》大意是说: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了限期而被杀。聂政立志报仇,先作泥瓦匠混入韩宫,谋刺韩王不成,他只身逃入山中学琴十年,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回到韩国,以他出色的琴技轰动了远近的听众,最后利用韩王请他进宫演奏的机会,趁韩王听琴不备,从琴腹中抽出匕首将韩王刺死。为避免连累母亲,聂政毁容自尽。在知道这部作品的背景之后,我们来完整聆听全曲 2.聆听全曲(因乐曲较长,边听边介绍)
这首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庞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为中华民族古老的音乐文明提供了闻之有声的实例。
乐曲是对聂政壮烈事迹的讴歌和赞扬,表现了他从怨恨到愤怒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画出他的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作曲家把聂政那种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通过古琴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拓展欣赏
中国十大古乐曲:《高山流山》、《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打★除外,其余均为琴曲。
(结合课本169页拓展与探究第三题)
1、听《十面埋伏》片断,说说主奏乐器,音色特点。(多媒体展示埙图片)
简介:《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是琵琶武曲的顶峰之作。这首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
2、听《梅花三弄》片断,说说主奏乐器,了解编钟。(多媒体展示编钟图)
简介:我国古代的打击乐器,被称为“歌钟”,它是依据钟大小不同而有次序地悬挂在木制钟架上,用木槌敲击发音,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四.小结
中国的古代音乐,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值得大家一听,聆听、聆听、再聆听,你会从中获得许多,不信,你可以试试,让这些音乐能够相伴你左右,为你的生活、学习添加色彩,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到GOOGLE或百度网站,输入你想听的作品的曲名,你就可以享受音乐,当然,MP3也非常适用你聆听。
第五篇:高山流水_教学设计_教案(推荐)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部分字词古今词义的区别。借助注释、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把伯牙弹琴、钟子期听琴的情景说具体。
4、知道“高山流水”的含义,感受朋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真挚友情,懂得要珍惜知音。
2.教学重点/难点
1、能学会用查字典的方法来了解部分字词古今词义的区别,能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
2、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适当、合理的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朋友”这两个字虽然普通。但它在孔子眼里是“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李白的笔下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王勃的心中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当两个人成为志同道合、互相欣赏的朋友时,“朋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知音”(板书)
2、说起“知音”的来历,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则古文。
板书
26、高山流水
3、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文言文?我们都是用哪些方法来学习的?
4、出示学习古文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读通古文。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较难读,很难区分停顿的句子可以划出来。
2、学生交流难读的句子。教师引导。(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指名读好停顿,自由读,齐读。
师:相信现在下面这句话你也一定会读了。(2)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自由读,齐读。
(3)下面这句话特别难读,请大家根据停顿符号,多读几遍。
(指名读,分男、女读,齐读)
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4、师生合作读。(教师读译文,学生读相关古文)
5、提问: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著名的琴师。
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挑担子、拿板斧的樵夫。
三、研读课文,理解古文的意思
1、师:对照注释和译文,默读课文,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理解了?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打上小问号。
2、逐句出示课文,理解重点字词。(1)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①指名学生来说说意思。板书:鼓琴 ②师:伯牙弹(瑶)琴的时候,钟子期在一旁听,听什么?(听伯牙弹琴)。这就是“之”的意思。
板书:听之(2)方鼓琴而志在高山,①师:这句话中的“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下面两句话中“志”的意思一样吗?②我们来查查字典理解一下。②学生交流。
志在高山:志,心里想着
志同道合:志,志向。理解“方鼓琴而志在高山”的意思。
(3)用同样的方法理解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这句话的意思。(4)理解: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① 理解“曰”、“善哉乎”(善哉:善,好。哉:表感叹,相当“啊”。)②查字典比较“洋洋”的意思。
(第一个“洋洋”的意思是水大的样子,第二个“洋洋”的意思是内容丰富)③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④指导朗读。抓住感叹号读出赞美的语气。⑤试着背诵。(5)教师引读
师读: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师读: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读:“ 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6)师:一次巧遇,两人一见如故,成了音乐上的知音。他们约定来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如期来到汉阳江口时,得到的是钟子期病故的噩耗。唯一的知音已去,世上再无懂琴之人。于是——出示: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板书:死
绝弦
①据译文想想这两个“复”的意思。②朗读这句话。
③据意思试着背背这句话。
7、创设情景背诵:
钟子期死后,伯牙依旧鼓琴而志在高山,他又想起了当时钟子期曰:“„„”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他又想起了当时钟子期曰:“„„” 可如今„„
课堂小结
四、小结,背诵。
1、俞伯牙破琴绝弦,其实是断了自己的艺术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再觅知音的希望。因为他认为钟子期是他唯一的(知音)。让我们带着敬意,跟着高山流水的音乐,有感情地读读整篇文章。
2、试着背诵全文。
课后习题
五、作业:朗读并背诵课文。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解释词语:
(1)方:
(2)巍巍:
(3)少选:
(4)洋洋:
(5)破琴:
3、翻译下列句子:
(1)巍巍乎若泰山:
(2)洋洋乎若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