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时间:2019-05-12 16:3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第一篇: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教学要求:了解及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几种主要方法:观察、试验操作、交流讨论、科学游戏等,并能结合具体教材内容、教育对象、与教学条件设备等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应用。教学时数 :10 教学目标:(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几种主要方法观察、小实验、技术制作、交流讨论、科学游戏等。

2.结合具体教材内容、教育对象、与教学条件设备等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应用。教学重点:观察、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方法的运用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课时:10 教材处理:讲清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实际练习掌握所学内容。教学方式: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几种主要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类型只是比较典型的,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可以以这几种类型的活动为基础,结合具体活动内容的具体实际,加以改变或综合。

例如,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在实际活动中,除了专门性的观察活动之外,可以将观察和分类、测量等方法结合,使学前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系统和精确。此外,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也可以和其他几种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在实验操作类和动手制作类等科学教育活动中,儿童要通过观察获取信息,有些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也是在儿童观察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再如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也可以和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学前儿童通过实验探索和发现某种科学现象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科技小制作的活动那个来巩固和运用儿童的科学发现。

总之,这章内容提到的是典型的活动类型,而具体的活动室复杂多样的。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借鉴这些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方法进行生动而丰富的再创造

第一节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

一、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 【观察的定义】P52 观察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事物或现象,将各种感觉捕捉到的信息经过思维加工形成概念,来获取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的一种方法。需要注意,观察不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听、触、闻、尝等其他感知觉。但不是所有感觉都能上升为观察。只有感觉还不是观察。

观察是一种特殊的知觉,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的知觉。[概念] P53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就是以观察为主要认知手段,让学前儿童探索客观事物、现象的特征,发展儿童的科学认知、培养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的一种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二)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

1.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提问:WHY?)

观察,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也是学前儿童了解自然的基本途径,是学前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婴儿诞生后,他们不通语言、缺乏经验,只有生物本能。他们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了解,首先是靠生物本能,通过感觉器官的感知来获得。在成人的帮助下,形成颜色、声音、气味、形状、温度等概念来描述事物和现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理性思维。所以说,观察室学前儿童了解自然的基本途径,是学前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在其他类型的活动中,也需要运用观察的能力。2.观察能促进学前儿童多种能力的发展

发展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3.观察力的发展对小智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观察的目的性、完整性、细微性、敏捷性、概括性

二、观察的类型 1.一般性观察 指幼儿对特定的某一自然物、自然现象或科技产品进行观察,而有目的地运用多种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或现象直接接触,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和习性。

如观察水果、菊花、小兔 2.比较观察

比较观察指幼儿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科技产品进行观察和比较,使幼儿在观察中更正确的认识自然物,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为概括分类奠定基础。

如自行车与摩托车的比较(大小之别;驱动方式之别;快慢之别等)3.长期系统观察

长期系统观察是指幼儿对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现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它的特点是观察的时间长,对幼儿观察的持久性要求高。如:观察春蚕孵化——成长——结茧——羽化——产卵的过程; 观察青蛙从卵-蝌蚪-青蛙的过程; 豆芽发芽的过程

有益于培养幼儿观察的持久性、兴趣性以及培养幼儿对观察对象的感情。

三、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

(一)一般性观察的组织指导

第一步,确定观察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1.首先确定观察内容,并提出确切的观察要求。

根据《刚要》,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及本版幼儿的知识经验,确定观察内容。观察要求一般有: A 幼儿获得或巩固哪些知识? B 学习哪些词?

C 帮助幼儿形成怎么样的概念? D 发展哪方面的能力

2.熟悉观察对象,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比较全面地掌握对象的知识和技能,要以自己的兴趣和渊博的知识去影响幼儿。3.创造观察条件

物质材料也是儿童学科学的环境要素之一。它指的是由教师设计和提供给儿童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为了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给幼儿观察的对象应以实物为主。

数量要足够,便于分组观察,甚至单个观察。

在选用实物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形象逼真的图片、幻灯片、投影仪等补充实物的不足或代替实物供幼儿观察,比如:观察飞机、坦克、火箭、北京天安门等。分解图版; 擦手毛巾、纸巾等。

第二步:引起学前儿童观察的兴趣。

明确观察的目的,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或游戏的口吻、游戏的方法开始观察活动。也可以用儿歌、谜语、故事、提问和启发性谈话等方式开始。(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只要一分开,衣服就扯破。【谜底】蒜;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谜底】西瓜)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呈现实物。

第三步,尽量让学前儿童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观察对象的各种属性。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能吃的还可以尝一尝。

1.儿童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植物可以从根——茎——叶——花——果实;也可以果——花——叶——茎——根。观察动物可以从头——身——尾——四肢。观察水果可以从外到里。这种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灵活处理。

2.教儿童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

3.观察中要注意发展幼儿的描述语言。在观察的同时交给相应的词汇。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印象、情感和态度。

4.教师的提问应围绕观察目的,提出明确的问题,使其对观察的范围和思考的线索都十分清楚。

避免连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或者只提一个问题却又包含了许多观察内容。

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避免暗示性。提“是什么”,“什么样”一类的问题,可以使学前儿童将观察到和记忆中的事物描述出来。提“为什么”、“怎么样”一类问题,可促使儿童通过观察去发现事物现象之间的关系,思考问题。

“是不是”“对不对”等一类问题,只要求儿童作肯定或否定的回到,甚至有的问题按时了答案(小白兔的眼睛是不是红色的),这些问题儿童可以不假思索,随声附和地回答,不利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应该尽量避免。

5.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适当的讲解,以帮助儿童加深印象,但是不能对儿童的观察急于求成,将教师的认识讲给儿童听,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儿童的观察。第四步,帮助幼儿做好观察记录。

记下他们的感受、体验、发现和认识,这是培养幼儿认识世界的兴趣,是提高观察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幼儿观察记录的形势:

1.动作体现: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动作变现出来,是最简单、最明了的一种记录方式,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小班。

如小班的科学活动“落下来了”,有90%的幼儿都能用动作来表现一下不同物体从高处落下来的不同姿态。表现鸡毛落下来,小朋友就张开小手转着圈从高到低慢慢地落下来,有的就用小手来回轻轻摆动着,边摆边往下落。表现纸条落下来的样子,小朋友就转着边飞边跑,最后落下。表现积木从桌子上落到地下,小朋友则跳起来一下子落下,表示落得很快。

2.语言表达: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又进了一步。“纸条落下来象在跳舞”、“鸡毛是轻飘飘落下来的”、“积木是一下子掉下来的”、“鸡毛落下来像是飞机降落一样”。还有的是幼儿进行动作的表现,老师用语言帮助其归纳进行记录的。3.符号记录:从动作表现到语言表达,再到用符号记录,幼儿的思维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简单的符号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表现出来,既形象又便于操作。

4.艺术表现:绘画、粘贴等艺术形式。

如记录天气预报,可以引导幼儿用拨动预先准备好的天气转盘上的指针来进行记录。或者贴上一个代表不同天气的贴纸。

记录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准备好种子的发芽需需要条件的图片,幼儿只需要选图片来补充粘贴即可。

这种形式对个别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来说,操作性很强。第五步,结束时,要巩固加深儿童所获得的印象。

可以由教师作总结,也可以请能力比较强的儿童小结(中、大班)。或者可以朗读儿歌、诗歌、谜语或唱歌、舞蹈; 或做有关的游戏及绘画等方式结束。

(二)比较性观察的组织指导

提问:先观察不同点还是先观察相同点,为什么?

比较性观察一般是从不同点开始进行观察比较,然后再比较事物的相同点。因为不同点容易被观察到,而相同点一般是要经过比较、概括才能找到的。

三岁左右的幼儿可以进行这类观察。

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儿童比较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要纠缠一些非本质特征。还可以引导儿童认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在认识植物的根时,告诉儿童,植物都是有根的。

又如,汽车和自行车比较,应该注意轮子的个数、动力方式,而不是比较轮子大小或者载人数量等。

(三)长期系统性观察的组织指导

观察对象是动植物生长发展过程、四季特征和轮换顺序。此类观察室在观察对象发生显著变化时组织的一系列观察。

每次观察时,引导儿童将眼前的现象与上一次观察到得情况进行对比,以了解观察对象发展变化的情况,也可以引导儿童找出变化的原因,从而看到事物之间的关系。

让儿童把观察到得变化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既可以巩固认识,又可以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对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长期系统性观察活动中,教师或家长应预先设计好观察计划,引导学前儿童养成定时、定点长期系统地观察某一实物或现象变化的习惯,并做好观察记录。

如,观察向日葵或者玉米、蚕豆、牵牛花等的生长过程; 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对各个季节特征的观察等。

【注意】四岁以前的幼儿控制力、目的性还比较差,不大可能对实物进行长期系统性的观察。

组织长期系统性的观察,可以使户外,也可以户内,可以采用上课的形式,也可以在课外时间如晨间活动、散步、户外活动中进行。

四、活动案例及评析(见“教辅”P62,有上学年的材料做参考)插入《可爱的不倒翁》视频

第二节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打印案例“沉浮”

开始上课前,用十分钟时间阅读课后案例“磁铁”,然后讲授理论性知识。讲授完毕再组织学生结合刚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案例“沉浮”进行讨论。

一、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仪器和器材,以发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关系的科学活动。对于0-3岁的婴儿,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操作活动,实验活动主要针对3-6岁幼儿。它强调的是学前儿童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过程。

(二)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 1.对幼儿经验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知识经验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只有通过儿童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才能主动建构起他们的智力。没有活动,即没有自己动手操作,儿童不能实现智力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换。2.对幼儿生理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实验操作类活动对幼儿手上小肌肉的生长发育、手指的协调运动、左右手的配合以及手眼的协调和手脑的协调能力的训练都有帮助。3.变深奥的科学道理为直观的科学现象

有的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对于有声、有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科学领域里,有很多原理看似简单,却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用于解释这些原理的专业术语对孩子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实验操作类活动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可视性,幼儿园科学实验一般过程和操作方法都比较简单,现象比较典型,非常直观地向幼儿展示其中的科学道理,易于被幼儿接受。幼儿能很快掌握或探究出实验的方法,能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并在直接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所发生的明显变化和产生的有趣现象。

4.对实验材料要求不高,易于准备

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不同于其他正规的科学实验,由于幼儿动作的精细性相对较差,不可能做要求很高的实验。因此,幼儿园的实验多以操作简单,容易出效果的实验为主。对实验材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也不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找到的东西。如:木块、磁铁、电池、纸板、纸片、各种小瓶子、蜡烛。教师准备起来比较方便,不需要耗费过多的人力、财力。

(三)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分类 1.演示探究类: 即教师演示,然后学前儿童对应操作,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发现。这种设计学前儿童实验探究的目的性较强,但对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会有一定的限制。2.引导探究类:

即由教师通过材料引导儿童,让其现行自由探究,然后再组织儿童交流,引起儿童进行有兴趣、有目的地进一步探究。这一思路能较好地将儿童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结合起来,取得较好的效果。3.验证探究类:

即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启发儿童先猜想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让儿童进行实际探究活动来验证之前猜想是否正确。这种方式适合于儿童已有类似的生活经验的情况,如果验证探究的问题幼儿不熟悉,难理解,这种设计就失去了意义。

二、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1.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以下几点原则:(1)生活化原则

如小班的孩子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教师就提供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吹泡泡的工具,让幼儿观察不同的工具制造出来的泡泡的异同点。再如教师发现幼儿对物体下滑感兴趣,就设计了“会滚动的皮球”这一活动,让幼儿观察通过不同材质的轨道下滑的现象,在玩中学,在实验中比较。(2)启蒙性 材料简单,现象明显的原则。

不要过于复杂,幼儿易于理解和操作;发生的现象要容易观察和感受,便于理解。比如磁铁吸铁、沉浮实验、水的溶解性等实验。2.在材料的选择方面,有以下几点原则:(1)材料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数量充足。

选择他们常见的材料,就地取材,多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使儿童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而要材料充足,保障每个儿童的操作欲望得到满足。(2)材料要针对教育目标选择,不要提供容易分散儿童注意力的材料(塑料小鱼、能发出声音的小鸭子等)。

符合儿童的发展水平,才能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探索的热情。过于简单,儿童容易失去操作兴趣,过难,儿童会不知所措,难以下手操作。3.材料的内容要丰富。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多种可以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现象的材料,并创造条件让不明显的关系明显化。

如在“沉浮实验”中,玻璃球和玻璃瓶子都是玻璃制品,也都会在一定条件下沉入水底。但是下沉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如果把玻璃瓶子盖上盖子,就不会下沉;装了半瓶水的瓶子也许会漂浮;整瓶水就会下沉„„ 如摩擦力实验中,如果水平方向不同材质的地面小车前进速度不明显,就提供斜面,造成明显的实验现象。

注意:“物化的教育功能”,单一材料蕴含的教育意义(儿童手中的一根竹竿——金箍棒、马儿、连杆、探杆、捅马蜂窝的用具、模仿教师的教具等)(4)材料使用的安全性。避免锋利、尖锐、易碎、高温、有毒和超过人体安全电压的电源等。

在提供小豆子之类的材料时,注意不要让幼儿放入鼻孔或者而耳朵里。

(二)目标设计

活动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指导着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活动始终。因此,一旦教学内容确定后,制定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作用。

实验操作类活动,首先要符合科学教育活动的大目标,然后根据实验操作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制订出具体的活动目标。(复习提问,科学教育活动的大目标是什么?)1.强化核心目标(见课本P61)

科学好奇心:一般按如下表述——注意到新异的食物或现象;原意探究新异的食物或现象;对新异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科学探究能力:一般按如下表述——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获取发现;能对问题作出假

设并用自己的经验来加以检验;能根据已经获得的资料进行合理推理,得出结论;能根据过去的经验或逻辑推断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2.具体目标要求(结合“磁铁”实验讲)

(1)目标的制定必须具体,让人一看便知,学前儿童通过活动能获得什么,使活动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行为目标,避免过空过大。(2)目标的制定要有针对性,要能体现本活动的特点——发展什么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产生对那种现象的兴趣(磁铁吸铁的现象)?

(3)目标制订要有层次性,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智发展不同,活动目标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实际发展水平、特点和个体差异来设计,以满足不同儿童发展需要。(只有大班儿童可以发现并解决问题和进行合作协商,体现了年龄特点)

(4)要凸显实验操作性活动的特点,重视儿童亲身经历,自主探索。让他们学习探索方法,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一般不宜强调科学知识的获得。

(5)目标要体现综合性,从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综合考虑。

(三)过程设计 1.活动的导入

将活动的内容亲切地、自然地、趣味性地引发出来,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将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到活动中来。一般可以通过如下一些方法导入实验操作活动: 以摆放在儿童面前的操作材料导入; 以教师的演示实验导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通过幼儿生活中的某一常见的科学现象导入; 通过谜语、儿歌、故事、影像资料导入等。(会跳舞的小人儿,“水底捞针”)

【提问】课后案例“磁铁”中是怎么导入的?(比赛:夺红旗)导入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求知欲。2.活动的展开

这部分是活动的主要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设计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第一,活动顺序要有安排 幼儿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层次递进。

在开始实验前,部位幼儿提供统一的试验方法和结果,而是引导幼儿观察所提供的材料,通过设疑使幼儿对即将产生的现象进行假设和猜想,产生参与实验的愿望。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即将产生的现象或操作方法进行猜测。

每个人的猜测肯定不尽相同,这就为幼儿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亲自动手尝试的愿望,提高了活动的目的性。如在《沉与浮》中,教师没有先让幼儿立即开展实验,而是让幼儿猜一猜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哪些东西会沉入水底,哪些又会漂浮,并在所提供的卡片上用标记进行记录。每位幼儿都开动脑筋进行了猜测和记录,对活动的兴趣大大提高,并一直保持到活动结束。第二,知识点明确,重难点明确;

要让儿童在实验中获得哪方面的知识、经验,在实验前必须要明确。具体做法是活动内容要针对活动目标来安排。预先估计哪些地方是幼儿难以理解的,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和示范操作的,甚至在儿童操作过程中需要具体指导的。

【例如】“磁铁知识吸铁,对其他看起来像铁的金属却没有作用”就是该活动的重点。摩擦力实验中,“相同物体在不同材质的地面滑行速度不同”就是该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第三,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法各异。

多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有时也用集体、小组、个人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大班的幼儿可积极鼓励合作探索。

第四,材料投放根据需要可以一次性投放,也可以多次投放。投放材料应有层次性,要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讲操作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基于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能自主地探索。

如大班探索“斜坡与球”的活动,在操作之初,教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运动是不同的方式; 接着提供不同长度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

再提供不同材料的斜面,引导幼儿发现比较其中的秘密;

最后提供不同弧度的轨道让幼儿观察,球在不同弧度的轨道上滚动会产生不同速度的现象。

再如“钓鱼”游戏,可以先投放静止的鱼,后投放在水中游动的鱼,在幼儿熟练掌握了“钓鱼”技巧之后,可以增加一面镜子,让幼儿通过镜子里的景象,尝试“镜中钓鱼”。分多次投放材料,可以突出教师的指导意图,使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展开,对幼儿逻辑思维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都有很大好处。第五,问题的设计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智力发展水平,从他们的兴趣入手,以引发学前儿童的探究欲望。【拓展知识】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提问的方式

(一)开放式提问

所谓“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没有明确固定的标准答案或有多种正确的答案,幼儿可根据想象并结合自身经历自由地来回答。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积极地思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幼儿勤于动脑,乐于探索。例如:在一次音乐活动中,教师请幼儿戴头饰扮演小鸡宝宝。(“T”代表教师,“C”代表全体幼儿,“C1”、“C2”代表个体幼儿,以下相同,不再重复说明。)

T:“如果你是蛋壳里的小鸡宝宝,你想怎么出来?” C1:“用嘴咬!” C2:“用拳头打!” C3:“拿脚踢!” C4:“拿头顶!” C5:“用嘴啄!” C6:“用膝盖顶。”„„

首先,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在生活中都见过毛绒绒的可爱的小鸡,因此他们对这一问题都十分感兴趣,并纷纷踊跃发言。在幼儿的这些回答中,尽管只有“用嘴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教师并没有立即对幼儿的回答做出评判,而是在随后的活动中请幼儿把他们自己的想法随音乐表演出来。这一方面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幼儿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使幼儿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与快乐。由于开放式提问所发挥的功能多种多样,引发幼儿思考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笔者又将开放式提问又可划分为以下四种子类型: ⒈探讨式提问

所谓“探讨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某一问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或经验进行自由地探讨,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例如:T:“小朋友们长大之后可以为爸爸妈妈做哪些事情?” C1:“做饭!” C2:“洗澡!” C3:“买菜!” C4:“洗衣服!”„„

幼儿在回答探讨式提问的时候,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并结合自身经历自由地来回答,因此,这种提问方式非常有利于对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并且,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容易激发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⒉理解式提问 所谓“理解式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某一情景提出问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例如:T:“小姑娘为什么要悄悄地走进草地?” C1:“因为她怕小动物们不和她玩儿!” T:“那她为什么怕小动物们不和她玩儿呢?” C2:“因为她怕小动物们把她家弄脏了!”„„

通过进行理解式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到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因此,这种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幼儿通过回答这种问题,也可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⒊概括式提问

所谓“概括式提问”,是指教师要求幼儿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自己得出某一结论。它通常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进行。例如:教师在给幼儿讲完《小羊和狼》的故事后,开始对幼儿进行提问。T:“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C1:“团结起来力量大!” C2:“要互相帮助!”„„

这种提问要求幼儿对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提炼和概括能力,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选择适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使幼儿“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以帮助和促进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⒋移情式提问 所谓“移情式提问”,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幼儿暂时抛开自己的角色和身份,站在其他角色上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T:“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姑娘,你会对小动物们说什么?” C:“请你们到我家里去玩儿吧!”„„

这种提问可以使幼儿逐渐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学会关心和理解别人,有助于对幼儿移情能力的训练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二)封闭式提问

所谓“封闭式提问”,是指教师就幼儿刚刚学习过的内容或生活中的简单常识或具体事实进行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它要求幼儿朝着教师预设好的方向去思考,幼儿只需回忆所学知识或生活中的简单常识或具体事实就可以回答。对于幼儿回答的正确与否,教师会做出明确的评判并要求回答错误的幼儿立即更正其已有的错误认识。

例如:T:“你们谁能告诉我,这座房子的墙是什么颜色的?” C:“红色!”

T:“那它的门和窗是什么颜色的?” C:“绿色!”

封闭式提问有利于幼儿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通过进行封闭式提问,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幼儿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按照其功能的不同,封闭式提问也可划分为以下四种更为具体的提问方式: ⒈复习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是指教师通过提问对幼儿刚刚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幼儿只需简单回忆所学知识就可以回答。

例如:教师给幼儿讲完故事后,开始就故事内容对幼儿进行提问。T:“胡萝卜先生看到了谁?” C:“鸭子。”

T:“鸭子怎么样了呢?”

C:“它拿了好多书,都掉在地上了。” T:“然后,胡萝卜先生又做了什么?” C:“又拔了一根胡子。” ⒉是非问

在封闭式提问中,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提问方式。所谓“是非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只需要幼儿在“是”或“非”中选择一种来回答。幼儿并没有经过真正的思考,而只是根据教师提问的语气来说出答案。教师在进行“是非问”时也分为两种情况: ⑴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是非问”。

这类问题本可以激起幼儿的思考,但由于教师采用了不当的提问方式,导致幼儿只是根据教师提问的语气来猜测答案,失去了提问本身的意义,变成了无效提问。

例如:T:“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吗?” C:“不是。” T:“不是一样长的?” C:“是。”

⑵教师在征求幼儿意见或询问幼儿意愿的时候会进行“是非问”。例如:T:“咱们一起来唱一首歌,好吗?” C:“好!”

这种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营造学习气氛的作用,但其数量不可过多,否则会降低教学的效率,并且使幼儿养成不愿动脑思考、人云亦云的坏习惯。⒊进展式提问

所谓“进展式提问”,是指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提问。它常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或教学中幼儿自由活动的时候提出。通过进展式提问,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幼儿活动的进展情况,从而为合理地组织教学、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例如: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让幼儿戴头饰。T:“小动物们,准备好了吗?” C:“准备好了!” T:“咱们出发喽!”

从表面上看,这种“进展式提问”与“是非问”的形式很相似,幼儿的回答也都是从“是”或“非”中选择一种,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对于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的“是非问”,幼儿并没有真正开动脑筋去思考,他们只是根据教师提问的语气来猜测答案,教师语气变化时,幼儿马上会改变自己的回答。这种提问实际上属于无效提问。而“进展式提问”则不然,它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教师通过进展式提问可以了解到幼儿活动的进展情况,从而合理地安排下一教学环节,保证教学活动的紧凑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进展式提问也可以督促那些动作慢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快速地完成教师安排的活 动或布置的任务,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⒋提醒式提问

所谓“提醒式提问”,是指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了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或幼儿的活动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的时候,教师通过提问给幼儿以必要的提醒。它不要求幼儿用语言来回答,但却要用实际行动表现出对教师提问的回应。

例如:T:“一个小朋友在发言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应该怎样做?” 再例如:T:“小朋友们在做完实验后,应该把实验材料放在哪儿?” 教师在提问中应该:

(一)教师应明确提问的目标,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尽量减少“是非问”的次数。

教师的提问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他的每一次提问都要以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幼儿发展为宗旨。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尽量避免教学中的无效提问。

(二)教师应认识到开放式提问独特的教育价值,加强自身随机教学的能力,为恰当地进行开放式提问打好基础。

教师应该看到开放式提问独特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树立“为促进幼儿思考而提问”的观念,精心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提问。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并努力汲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学习现代的生成课程、支架教学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学活动更具弹性。3.活动的结束和延伸

学前儿童对活动要进行自我小结和评价,并着重对过程、方法和现象观察的小结评价。

(1)要提出要求,让幼儿将本次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应用于生活,或提出生活中某种相关的现象,让幼儿继续探索,使活动得到延伸。(2)提出类似问题情境,让幼儿用所获得的经验去解决,以检验和巩固幼儿新学的知识经验。

这一环节,教师切忌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幼儿,过高地要求实验操作过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免把自己推向两难境地。

三、实验操作类科学活动组织指导时注意的问题

(一)为学前儿童创设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

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认同、赞扬和尊重会给幼儿带来满足和自信,这种满足和自信给幼儿强大的动力,使之更加努力地去进行新的探索。相反,教师的批评和不适当的评价会造成幼儿心理紧张,情绪不安,这时候他们往往只是关注教师对自己的态度而不去关注操作本身,完全丧失了对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很重要。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当前的“错误”代表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在成人看来幼儿那些“错误”的东西,在幼儿的认知水平上却是合理的,正确的。在幼儿实验过程中,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会使幼儿感到放松、安全。

教师应该重视每个幼儿提出的每个问题,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感受到他们在探索中发挥的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也不要矫枉过正,无论幼儿做出怎么样的操作都进行表扬。对待错误,可以包容,但是不能滥用表扬。否则,表扬的激励作用就会丧失。

(二)为活动提供充足、多样的材料

材料充足,幼儿可以获得更多的亲自操作的机会,不会出现争抢材料的现象。材料越丰富多样越能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经验。

(三)引导每一个儿童积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主动建构认识 1.引导过程占用时间不宜太长,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探索。引导和支持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自主地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积极主动地去体验活动过程。

2.教师对幼儿的实验操作除了安全方面的考虑外,不应该做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幼儿必须使用什么材料,必须按什么程序操作等),而应该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尝试解决问题。

3.鼓励幼儿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变化使用材料,尝试多种试验方法,包括学习他人的方法。允许幼儿有不同的实验结果,认同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解释实验现象。4.积极热情地对待幼儿在操作中提出的问题。幼儿的问题可能是操作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不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做,应启发幼儿展开讨论,引导其度过这一难关,使其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四)表达和记录实验过程

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观察到了一些现象之后,引导幼儿用语言或者图表记录、表达自己的试验过程和现象,有助于幼儿将实验过程、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验证,从而改进试验方法,调整原有认识,促进新经验的主动构建。

次过程教师应引导幼儿按活动的结构层次进行梳理,对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最后得出结果,并与预先的猜测进行比较,深化原有的经验和认识或调整原来的认识,建立新的经验。

讨论、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以表象的形式重现实验操作的过程。通过交流,幼儿的不同实验操作方法,不同的实验现象会引起幼儿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思维过程去认识同一事物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对同一活动的信息量,进一步扩展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五)重视预备性实验

科学小实验的成功有时需要同时具备几个条件,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使预期的变化和现象呈现,教师在课前必须进行预备性实验,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

如在“神奇的泡泡”活动中,教师在预备性实验中发现鸡蛋在加苏打的水中不容易浮起来,于是将鸡蛋换成体积较小容易被泡泡托起来的鹌鹑蛋,实验现象就可以较快地出现。在“斜坡与球”活动中,教师不事先选择好适当的斜面材料,摩擦力不够,球在不同材质的表面下滑速度没有明显差异,活动中就可能出现等待时间过长,实验反应不明显,幼儿兴趣不高,探索的积极性低落,儿童理解困难等现象。

又如,在聚光实验中,放大镜倍数不够,不能让纸片燃烧起来,会影响活动的进行。

附:活动案例——沉和浮(中班)活动目标:(提问:是否行为目标,是否具有综合性、层次性、针对性、操作性)一、二、三、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上来。让幼儿学习分类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探索兴趣。活动准备:(材料丰富,有结构性)

一、属钥匙等。

二、活动过程: 每人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每人小筐两只,内有积木、塑料玩具、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金

一、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导入能否引起儿童兴趣?)“看一看,你的小筐里有些什么?”“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来试一试,每人选一样东西放到水里,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指导幼儿把东西放到水里,看看怎么样了,再拿起来,告诉大家。

二、引导幼儿探索沉浮现象。(提问如何进行,采用哪些提问方式?)“刚才有的小朋友发现,有的东西放到水里会沉下去,有的会浮在水面上。请 你们再试一试,看看哪些是沉在水里的,哪些是浮在水上的。要把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幼儿操作并讲述,如讲述有错误,可让其当场再试。

三、合作)引导幼儿通过分类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指导幼儿动手操作,最好有“现在请你们把筐里所有的东西分一下,把会沉在水里的放在一个筐里,把能 浮在水上的放在另一个筐里。如果你不知道,就把它放到水里再试试。等会儿老师来看你们分得对不对。”幼儿实验、分类,教师个别指导,请幼儿讲述时怎么分的。

四、小结,扩展幼儿经验(语言发展,扩展延伸)“今天我们发现了东西放到水里,有的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你还看见过 哪些东西是浮在水上、哪些东西是沉在水里的?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轮船、鸭子等是浮的,石头等是沉的)活动评析: 以幼儿动手操作引出教学内容,然后引导幼儿作出进一步探索。整个活动过程紧扣活动目标,层次清楚,以幼儿自主操作为主,突出幼儿亲历活动过程。由幼儿自我讨论、交流和小结,深化了幼儿有关沉浮的经验。

第三节 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

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是以学前儿童的最大参与为目的,让儿童充分感受和操作使用简单的科技产品,学习使用工具;设计并开展小制作的一种科学教育活动。

(二)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

从身体发展上来说,在技术制作类活动中,学前儿童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物体和材料,促使其在材料的选择、摆弄、制作过程中,锻炼了身体,促进了手眼协调。

从心理角度来说,小技术制作、操作的成功体验能促使儿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信心的增强。

从治理角度来说,当儿童在从事哪些不断面对问题的工作和活动时,他们必须投入更多的注意和思考,在手脑并用中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得以较大发展。从道德角度来看,此类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合作操作过程和交流讨论过程,能促使他们逐渐懂得尊重他人意见,更好地培养社会性。

从美育角度来说,科技产品蕴含的设计美、功能美、技艺美三大美育特征,体现出依附于它内部的使用价值,有依附于它的外在形式上的观赏价值,还有制作者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的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的和谐美,都无不感染着学前儿童。

(三)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分类

感受——操作类;运用——操作类;学习——制作类;设计——制作类

二、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强调“主动”创作,强调活动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和交流。2.让儿童亲历过程的探究性原则 3.与学前儿童的合作性原则

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或家长对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担不是简单的“教”和被动的“学”的过程,幼儿的学习是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帮组下通过动手动脑去验证他们的设计的过程。教育者应该始终和幼儿共同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案,尽可能地组织协作学习,以合作者的身份同孩子们一起开展交流和讨论,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4.资源共享原则 家长和社区的支持在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中尤为重要。动员和组织家长参与到这类活动中,可以为活动提供大量的可利用的资源和智力支持。同时,这些资源还密切了幼儿和社会的联系,提高了活动的实效。

(二)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

1.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第一,是充分的感受和正确操作科技产品的能力; 第二是掌握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三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按规定步骤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四是幼儿自行设计并动手开展科技小制作的能力培养。2.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如下表:

(三)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设计 1. 设计思路

第一类活动即感受——操作,是让儿童充分接触和感受运用技术产品。满足他们渴望了解“技术”的愿望,培养幼儿关注科技的兴趣。此类活动通常先有教师演示讲解产品的用途并演示其操作使用步骤,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动手尝试,最后经过共同讨论完成正确操作。第二类活动即运用——操作,是让幼儿学习使用工具。例如,正确使用小剪刀、订书机、测量工具、生活工具等。让儿童了解工具的用处,掌握使用工具的方法,获得技术使用的体会。此类活动可以使独立的活动内容,也可以是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

活动的一个部分。通常由教师或家长启发、引导幼儿操作使用,幼儿在不断的失误中总结,最重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第三类活动即学习——制作,是通过开展小制作活动让幼儿按固定步骤学习制作。例如,制作降落伞、潜望镜、万花筒等。此类活动通常由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幼儿动手实践,师幼共同交流最后制作完成作品。第四类活动即设计——制作,是让儿童进行简单的科技创作。例如,设计并制作石膏玩具、不倒翁等。此类活动是在小制作的基础上,通过自主设计,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个性化地完成作品的创作和制作过程。2.技术制作类几种教育活动的设计模式

三、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 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应本着面向全体儿童展开,着重探索过程的指导,尽量地让幼儿主动创造,努力把此项活动变成幼儿乐于参与的活动。

(一)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过程 1.活动前的准备。2.活动过程的领导

第一步,设置能一起幼儿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导入。第二步,鼓励幼儿围绕主题进行假设或设计。第三步,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第四步,引导幼儿积极开展交流和思考。3.活动总结

(二)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

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不断地鼓励学前儿童通过实践操作区证明他们的猜想,一边做一边思考:“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告诉我拟发现了什么?”“与 22

你过去的发现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1.观察思考 2.操作与建构 3.讨论与支持 4.阶段与系统 5.记录与总结

(三)开展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目标合理定位。教师不应只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关注幼儿的社会 性发展。

2.在活动内容的设计、安排上应体现系统性、连贯性,避免盲目。3.角色合理定位。既要给儿童以充分的活动、思考、研讨空间,又要重视教 师的引导作用。

4.重视活动过程中幼儿之间的合作、讨论等交往活动。5.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6.支持手段上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设备在活动中的应用。

7.注意家园联系并充分获取价值的支持。

四、活动案例及评析《泥塑,我的降落伞》

第四节 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数学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的含义

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运用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研究学前儿童学习数学额认知特点、规律和方法,引导儿童在生活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儿童的数学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的意义

1.数学教育可以让学前儿童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具备了解与认识世界的工具,比较清楚地感知和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较好地与人交往以及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后,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他们才能解决一些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家里有几个人?小猫有几条腿?自己有几只手?(数量)用的手帕、玩的皮球、搭的积木式什么形状?(形状)大小、多少、长短、粗细、高矮怎么区分?(度量)上下、前后、左右区分。(空间方位)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时间)

2.数学特有的精确性、抽象性、逻辑性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概括地认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儿童获得一种思维方式,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促使他们的思维和智力得到较快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三)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1.0-3岁儿童的数教育

研究表明,3岁前的儿童已经开始了数概念的发展,而且这一时期是数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宝宝接触数学。例如,0-1岁的宝宝已经可以听数字、看物体,那么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唱数字歌谣,灌输数字概念;1-2岁,儿童可以进行简单的数数,区别多与少;能开始识别物体的大小。2-3岁,儿童能连续数数,并记住较为复杂的数字组合,比如记忆门牌号,电话号码等。2.3-6岁儿童的数教育

《纲要》关于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的描述如下:

目标与要求: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起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数和形式幼儿数教育领域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所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以数形概念为主的原则。

二、数学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以“集合概念的教育”和“认识几何形体”为例,其余“数概念的教育”、“10以内的加减运算”、“量度教学”、“等分”、“空间方位”、“认识时间”几个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安排学生进行自学。)

(一)集合概念的教育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数概念以及正确进行加减运算。

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举例说明:2岁的幼儿模糊感知糖的多少。

数前准备教育,集合的包含关系为数的分解与组成以及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幼儿感知集合(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erception on set)感知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发生、发展的基础,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

①2-3岁左右幼儿产生丁对集合的笼统感知,但这种感知是泛化的。此时儿童还看不到集合的范围和界限,不能一个接一个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也不能精确地意识到元素的数量。如果让幼儿用重叠法感知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他们往往会将物体摆出集合的范围。

②3-4岁幼儿能感知到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知觉也从泛化向精确过渡。这一阶段的幼儿对集合中元素的认识不能超出集合的界限,他们一般把注意力集中在集合两端的元素上,同时所摆的元素逐步达到准确的一一对应。另外,此阶段幼儿已经开始具有简单的分类能力。幼儿能感知集合的界限及元素,也就能辨认物体(元素)并将它们归类(形成集合)。3岁以后,幼儿能进行简单分类,即按物体外部特征分类(形成集合),如按物体大小、形状分类等等。

③4—5岁幼儿已经能够准确地感知到集合及其集合中的元素,并能够初步理解集合和子集的包含关系。此时幼儿已经提高了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的能力,他们可以按物体的简单用途和数量分类。另外,在直观条件下,幼儿能够对集合(类)和子集(子类)作出比较,能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④5-6岁幼儿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扩展。他们能够按照两种特征将集合分成子集,比如可以把颜色和形状不同的一组几何图片分别从形状和颜色两个角度分类。另外,他们还能够比较好地理解集合和子集的包含关系。1.学前儿童的分类教育

分类即按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用途、数量等不同特征进行区分。分类能力是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基础,日常生活中学前儿童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具有不同大小、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的各种物体,教他们从错综复杂的许多事物中,根据某一共同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才能找到物体之间的异同点,然后才能对物体进行分类。才有可能对它们分别进行记数活动,从而认识数的实际意义。因此,它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教学目标,按小、中、大班分,难度逐渐加深,区分的维度逐渐增多。(见“教辅”P91)

(2)教学建议:物体分类的教学,一般应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进行,同时,尽量结合已学的有关数、形、量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前儿童按物体的名称、物体的外部特征、用途、数量等进行分类。利用各种活动进行分类练习。如,吃饭之前分餐具,请他们分发碗盘杯筷,饭后再让他们根据杯盘碗筷的不同用途分别将它们跪在一起;又如,请孩子按男女、老幼、戴眼镜与不戴眼镜等不同特征区分家庭成员等等。

2.学前儿童的排序教育

排序依据物体的差异如颜色、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先后、多少等特征,按一定的规则或次序进行排列。

排序要建立在对物体比较的基础上,它需要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对幼儿来说,排序要比对物体进行分类困难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排列规律,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明显到隐藏,由少数到多数的原则。

(1)教学目标按小、中、大班分,难度逐渐加深,排序的目标物体逐渐增加,排序的维度逐渐增多。

(2)教学建议:小班的教学,可以将大小、长短排序教育和比较大小、长短教育结合。教学时,要注意让幼儿学会把物体的一端对齐,以便区分物体的长短。3.区别“1”和“许多”

1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许多”是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区别了“1”和“许多”,了解了他们的关系,目的是幼儿学习数概念之前,使他们初步认识一组物体(集合)是由单个物体(元素)组成,初步形成集合的概念。为以后学习点数,了解记数的结果做准备。(1)教学目标

第一,教会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视觉、听觉、触觉。第二,使幼儿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任何“许多”都是由“1”组成的。第三,让幼儿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1”和“许多”及其常用的数量词。第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初步的归类能力。(2)教学建议

第一,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教幼儿认识“1”和“许多”。利用实物或焦距,引导幼儿边观察边摆弄边比较。

第二,组织幼儿进行分合操作活动从中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第三,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第四,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这个环境可以使设置的,也可以是自然的,还可以是记忆表象的。4.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在学前儿童初步了解集合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懂得“1”和“许多”的意义以后,应进一步教他们比较两个集合中元素的多少。(1)教学目标

学会用重叠对应和并放对应比较的方法正确判断两组物体哪组多,哪组少或一样多。

教幼儿掌握“一样多、不一样多、多些、少些、多一个少一个”等词语的含义。

发展幼儿初步的分析比较能力。(2)教学建议

利用多种比较方法,(重叠——并放——自选)

(二)认识几何物体

幼儿认识几何形体的特点为:幼儿往往把几何图形与所认识的事物混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混淆;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常受摆放形式的影响;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幼儿认识立方图形的顺序是: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1.各年龄班教学目标(略)2.教学建议 在观察中比较,尽量从生活中的物品中抽出几何图形让幼儿观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立体图形。

在操作活动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比较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让幼儿寻找身边的集合图形。利用手工活动巩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3.活动设计(立方体与长方体)第五节 科学游戏

一、科学游戏活动概述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是幼儿探究、认识世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和基本活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把科学变成好玩的游戏,让幼儿完全像做游戏一样,在富含科学内容的游戏中学习科学,能够说使幼儿更多地感受到科学的快乐,保持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

(一)什么是科学游戏

借助于自然界的物质材料,包括水、石、砂、土、竹、木、树叶、贝壳等以及科技产品、玩具、图片等物,把科学的道理寓于游戏之中,通过幼儿参与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玩耍、操作活动,达到某一科学教育的要求,促进幼儿的发展。

它是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科学游戏的种类(1)感知游戏 主要通过幼儿的感觉器官,感知辨别自然物体的属性和功能。如“奇妙的口袋”、“听一听谁在叫”

(2)排列游戏 以各种自然材料按照各种物体某种特征有顺序进行排列;或按自然物的生长过程有顺序排列。如青蛙的生长

(3)分类游戏 这是幼儿根据自然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区别分类的游戏。

(4)配对游戏 这种游戏要求幼儿根据一种自然物或人造物与相同的或相关的自然物或人造物进行配对。如“它们的家在哪里?”

(5)情景游戏 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幼儿观察、操作,寻找自然物或科技产品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它们的原因等等。如“找得对,找得快”游戏。

(6)活动性科学游戏 这类游戏适宜在室外进行,活动量较大,如捉影子、吹泡泡

(7)实验性游戏 这类游戏与科学实验直接相联系

(8)棋类游戏 棋类游戏有利于巩固幼儿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三)科学游戏活动的特点

1.科学游戏完全是幼儿自主选择参与的活动。

2.游戏过程中,幼儿时自主的,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游戏进行的内容、方式和游戏中止的时间。

3.科学游戏中,学前儿童的情感是积极愉悦的。4.科学游戏中,幼儿在不断地重复动作。

二、科学游戏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科学游戏活动的设计 1.选择与设计科学游戏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游戏; 多样性原则,集体游戏、小组游戏、个别游戏相结合。2.教师设计科学游戏的注意事项 游戏目标要明确; 游戏材料要有效用性; 游戏的规则要具体

3.科学游戏中教师角色与作用 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二)科学游戏活动的组织指导

对于集体性的科学游戏活动,教师可以按以下五个步骤来组织。1.营造游戏气氛 2.理解游戏规则 3.组织游戏活动 4.参与游戏过程 5.评价游戏活动

第二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综合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2.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3.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4.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5.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6.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7.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8.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9.科学知识教育目标: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10.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儿童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11.科学活动室:是指在幼儿园建立的,专供学前儿童进行选择性科学活动的场所。

12.科学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1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14.幼儿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15.时代性原则: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16.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填空题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_《幼稚园的自然》__________》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2.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__操作实验类___制作创造类。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4.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_____经验知识______和理论知识。

5.1999年,由中国科协提出了一项为期50年的国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____2049计划___”。

6.___访谈法______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当面问答,来获取信息的一种评价方式。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观察法、__访谈法______、问卷法、测试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___中、短期发展目标___

9.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游戏可分为感知游戏、___分类游戏_____和运动性游戏。

10.测量的类型包括______观察测量____、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11.学前儿童___科学教育材料 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

12.注意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___启蒙性_要求。

13.早期科学阅读作品,应该围绕________一个科学现象或概念___展开其情节,使儿童通过阅读能对周围事物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14.选择科学教育材料的原则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材料的可操作性、__材料的探索性_________、材料的丰富性和层次性等。

15.区角活动中材料和设备的设计是关键,在设计材料和设备时,除了在性能上安全可靠等要求外,还应考虑以下几点:材料的层次性、材料的新颖程度、材料的易理解性、材料的____丰富性___________、材料的探索性。

16.教师在指导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在学前教育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____比较观察法___________和典型特征观察法等几种观察法。

17.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__整合性要求而设计的。

18.在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_家庭中_____接受科学教育。

19.以认识冬季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__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_______的方式选编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20.根据材料的加工程度可以将材料分为成品材料、__半成品材料____________和自然材料。

21.学前儿童科学素养主要包括:___科学知识经验的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等三个方面。

22.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分类类型有_挑选分类______________、二元分类、多元分类等三种。

23.把青菜、西瓜、桔子、萝卜、香蕉等放在一起,让儿童进行分类:青菜、萝卜等都是蔬菜,西瓜.桔子.香蕉等都不是蔬菜,这是二元__分类。

2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评价;二是对____对学前儿童发展____的评价。

25.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的一角,供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儿童收集的非生物及实验用品等的场所,是学前儿童开展区角科学活动的地方。

2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包括物理学习环境,也包括心理学习环境。

27.文学艺术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低幼文学作品等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目的的一种方法。

28.运用图像记录的方法要在学前儿童___获得大量感性经验__的基础上进行。

29.“做中学”项目特别强调以下几个基本环节:设置情景——提出问题——_动手操作_—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几个环节。

30.美国的“___2061计划_____”,这是一个内容广泛和全面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

31.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时,其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__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______相一致。

32.评价者事先明确观察行为和事件的类型,等候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并作记录,然后进行分析的是__自然观察____评价方式。

33.组织开展幼儿园生命教育活动时应遵循体验性原则、人文性原则和___整合性____________原则。

34.幼儿园内房舍以外的场地,包括环境的绿化、美化,以及草地、花坛、小菜地、动物饲养角、水池、沙箱等,这些统称为幼儿园的__________园地_____。

35.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儿童_重演科学家科学探索活动_____的过程,所以要创造条件,组织儿童通过各种实践来学习科学。

36.学前儿童的认识常常不符合事实或科学的理解,因此他们的“理论”常常被称为___幼稚/天真_________理论。

37._问题测试__是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直接进行回答,即由评价者提出问题,被评价者回答的方式进行。

三、选择题

1.科学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把科学定义为:科学是关于()。D.思维、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2.长期系统性观察主要在哪个年龄段进行()。D.5~6岁

3.提出儿童概念发展理论的是()。C.维果茨基

4.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目标的是()。D.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5.科学技术的功能包括()。C.认识功能、生产力功能

6.要求学前儿童按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发生在()。B.3~4岁

7.“能按照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科学教育目标()。B.3~4岁

8.帮助学前儿童学习把物体按两套标准进行分类,宜放在哪个年龄阶段进行()。D.5~6岁

9.家庭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A.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潜移默化性

10.学前儿童爱向成人提出各种有关自然界的问题,他们问“月亮为什么是圆的?”,这类问题属于()。B.理论性问题

11.竭力倡导发现学习的是()。C.布鲁纳

12.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是运用一些自然物,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是()。A.非正式量具测量

13.下列主要内容中,不属于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的内容是()。C.风土人情

14.各年龄阶段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有所不同,5-6岁年龄班的要求是()。D.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15.渗透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包括()。D.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16.从各种水果、蔬菜、花卉中挑选出水果来,这种分类是()。A.挑选分类

1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应具有()。D.启发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

18.长期系统性观察主要在哪个年龄段进行()。D.5~6岁

19.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不包括()。D.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20.“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的的教育目标()。D.5~6岁

21.世界上首创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教学的是()。B.墨子

22.调查者对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及评价的方式是()。B.自然观察

23.下例动物中,适合学前儿童饲养的是()。B.乌龟、金鱼、蝌蚪、蚕

24.下列评价中,不属于对学前儿童发展评价的是()。B.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

25.“自然”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出现在我国学前教育体系中是由谁提出的()。D.陈鹤琴

26.“能按照对事物内在的、物理特性分类”,是哪一个年龄的科学教育目标()。D.5~6岁

27.学前儿童通过眼睛.手等感官来测量物体,这种测量方式是()。B.观察测量

28.以下物品中可以作为学前儿童自然测量工具的是()。A.绳子

29.“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起源于()。B.美国

30.幼儿园科学教育评价是一种()系统,可以用来判断科学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是否有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科学教育的质量。C.反馈——校正

31.我国的儿童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自然课程进行,是在清代()年间。B.同治

3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要求有:()。B.发展性、趣味性、开放性、活动性和整合性

四.问答题

1.简述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意义?(1)操作材料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工具(2)操作材料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3)操作材料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意志力

2.散步活动实施与指导的要点是什么?(1)制定活动计划,要粗而灵活。(2)明确散步的概念。(3)明确散步的目的。(4)在散步时进行随机教育。

3.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1)科学是以认识自然为目的,而技术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3)科学是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而技术是创造、发明新产品的过程。

4.以实例说明观察活动的指导要点?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指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

5.阐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可以称之为纵向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并且分别阐述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是什么?科学性、启蒙性、系统性、时代性、地方性、季节性

7.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确定的原则?(1)全面性与整体性(2)连续性与一致性(3)可行性与可接受性(4)社会性与时代性

(5)辩证统一性

8.请结合实例说明教师在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1)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支持者(2)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促进者(3)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4)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者(5)教师首先是个研究者

9.如何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好奇好问?对于学前儿童的这些问题,始终应该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1)直接回答

(2)引导思考、鼓励探索(3)指导阅读(4)启发联想(5)留下期待。

10.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好科学教育材料?(1)材料的投放要有明确的主题并且紧扣具体活动目标(2)投放材料难度形成一定的层次(3)投放材料的开放性(4)同种材料与多种材料的灵活运用

11.请结合实例说明“做中学”对学前儿童的意义?(1)以儿童的好奇心为基础,从日常生活出发,更好的了解自然界;(2)带着问题做实验,探究性的学习的方式,帮助儿童自己建构科学知识;(3)对于儿童语言发展与人际交往的促进。

12.简述科学玩具与游戏的运用?(1)在选择游戏时,应注意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活动性、规则性(2)让学前儿童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

1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社会资源在选择与利用时应注意哪些方面?(1)选择适合的社会资源 选择时,要充分地考察资源的适应性,包括学前儿童年龄的适应性、内容的适应性、空间的适应性、路线的适应性等问题。(2)能配合学前儿童学习能力、兴趣及需要 选择时,应以能启发学前儿童思考的社会资源为佳,不仅如此,所选择的社会资源还要能引导学前儿童扩大、延续学习的,也就是选择的科学教育社会资源,不仅在本次教学中起到作用,而且能因此而诱发孩子再次探索的兴趣,或再次观察的愿望,这样才能真正对孩子学习科学有利。

14.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1)科学教育的目标是以科学素质为出发点培养学前儿童的完整人格(2)科学教育内容是基于学前儿童的生活背景来建构(3)科学教育方法应以学前儿童亲自探究的方式进行

15.什么是“STS”教育?幼儿园“STS”教育的特点有哪些?.“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以此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特点: 首先,幼儿园“STS”教育必须是建立在学前儿童的经验层次上的。其次,幼儿园“STS”教育是儿童科学教育的拓展。

16.科学教育中家园互动的方式包括哪些?(1)利用家长会介绍科学发现(2)家园联系手册(3)幼儿园组织亲子活动(4)家庭志愿者

17.分别阐述科学教育分类目标的内涵?(1)所谓的科学知识,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2)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能力方面的教育目标,是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3)学前儿童科学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目标,是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等,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

五.设计题

1.请用设计一份以《庄稼的好朋友——青蛙》为主题的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并对其中方法的设计进行说明。

2.请设计一个区角活动,并说明其中活动材料和设备的设计思路。

3.请设计集体科学教育活动“聪明的电脑”(大班),并说明其中活动目标的设计思路?

4.请用设计一份以《庄稼的好朋友——青蛙》为主题的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并对其中方法的设计进行说明。

5.根据以下活动主题,设计一个科学教育活动,并以理论说明其中活动目标的设计思路。

怎样开动玩具车(大班上学期)

6.请用以下素材和已有知识,设计一份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并对其中方法的设计进行说明。

蜗 牛

与田螺相似,蜗牛也具有一个螺壳。蜗牛是陆生的,它不用腮而是用肺呼吸。头部具有两对触角,眼长在后一对较长的触角顶端,可以较容易观察周围的情况。它的足厚而多肉,能分泌大量的粘液而自由的行走。

蜗牛取食食物的茎叶,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害处。

要求:

1.格式正确。

2.目标、内容、活动材料与环境的设计、过程。

3.方法或内容设计的理由。

第三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2.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3.小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5.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6.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7.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8.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9.时代性要求: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10.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11.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12.作品分析法: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画、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析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

13.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14.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15.内容选编的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1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填空题

1.2.1935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3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56.在我国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

910

1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12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516.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学前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的启蒙性要求。

18.美国的“,这是一个内容广泛和全面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

19.“做中学”项目特别强调以下几个基本环节:——记录信息并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几个环节。

20.教师在指导学前儿童观察事物的同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他们一些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在学前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21.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 要求而设计的。

22实验用品等的场所,是学前儿童开展区角科学活动的地方。

23.学前儿童的认识常常不符合事实或科学的理解,因此他们的“理论”常常被称为理论。

526.科学教育活动过程是儿童 重演科学家科学探索活动的过程,所以要创造条件,组织儿童通过各种实践来学习科学。

28.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中,来建构的。

29.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这种观察称为长期系统性观察。

30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目的的一种方法。

313

233.把青菜、西瓜、桔子、萝卜、香蕉等放在一起,让儿童进行分类:青菜、萝卜等都是蔬菜,西瓜、桔子、香蕉等都不是蔬菜,这是二元分类。

34龄小,操作技能差。

三、选择题

1.科学技术的功能包括(认识功能、生产力功能)。

2.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的是(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3.渗透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挑选分类)。

4.从各种水果、蔬菜、花卉中挑选出水果来,这种分类是()。

5.世界上首创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教学的是(墨子)。

6.学前儿童爱向成人提出各种有关自然界的问题,他们问“月亮为什么是圆的?”,这类问题属于(理论性问题)。

7.调查者对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进行观察及评价的方式是(自然观察)。

8.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不包括(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9.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是运用一些自然物,对物体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是(非正式量具测量)。

10.“学习使用准确量具进行测量”,是哪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5~6岁)。

11.帮助学前儿童学习把物体按两套标准进行分类,宜放在哪个年龄阶段进行(5~6岁)。

12.能按照对事物内在的、物理特性分类”,是哪一个年龄的科学教育目标(5~6岁)。

13.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分类目标的是(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1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

1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是(科学性、启蒙性、系统性、时代性、地方性和季节性)。

16.用于科学教育的文艺作品范围很广,主要有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下例作品中不属于艺术作品的是(科普画册)。

17.在创编学前儿童科学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开放性、科学性、趣味性、整合性)。

18.学前儿童通过眼睛、手等感官来测量物体,这种测量方式是(观察测量)。

20.各年龄阶段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有所不同,5-6岁年龄班的要求是(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2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的选择原则是:(材料的生活性、探索性、可操作性、丰富性、层次性)。

2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要求有:(发展性、趣味性、开放性、活动性和整合)。

23.长期系统性观察主要在哪个年龄段进行(5~6岁)。

24.以下物品中可以作为学前儿童自然测量工具的是(绳子)。

25.“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起源于(美国)。

26.不属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是(实验法)。

27.“自然”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出现在我国学前教育体系中是由谁提出的(陈鹤琴)。

28.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幼儿园园地(自然角)。

29.家庭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潜移默化性)。

四、问答题

1.确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1)心理学依据;(2)社会依据;(3)学科依据。

2.什么是“STS”教育?幼儿园“STS”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以此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特点: 首先,幼儿园“STS”教育必须是建立在学前儿童的经验层次上的;

其次,幼儿园“STS”教育是儿童科学教育的拓展。

3.科学活动中的材料应如何投放?

(1)材料的投放要有明确的主题并且紧扣具体活动目标;(2)投放材料难度形成一定的层次;(3)投放材料的开放性;(4)同种材料与多种材料的灵活运用。

4如何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好奇好问?

对于学前儿童的这些问题,始终应该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1)直接回答(2)引导思考、鼓励探索(3)指导阅读(4)启发联想(5)留下期待。

5.以实例说明观察活动的指导要点?

尽可能提供实物、实景;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引导幼儿多角度地观察事物;指导幼儿学习观察方法。

6.科学教育中家园互动的方式包括哪些?

(1)利用家长会介绍科学发现(2)家园联系手册(3)幼儿园组织亲子活动(4)家庭志愿者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具有什么特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在引导学前儿童了解周围环境的同时,了解人体自身;(2)让学前儿童感受技术、崇尚科学;(3)在认识周围环境的同时,进行环境保护教育;(4)把认识个别物体的属性和认识物体的多样性结合起来;(5)从学前儿童的身边取材。

8.简述材料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的意义?

(1)操作材料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工具;(2)操作材料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3)操作材料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意志力。

9.请结合实例说明“做中学”对学前儿童的意义?

(1)以儿童的好奇心为基础,从日常生活出发,更好的了解自然界;(2)带着问题做实验,探究性的学习的方式,帮助儿童自己建构科学知识;(3)对于儿童语言发展与人际交往的促进。

10.在进行区角活动的材料设计时,除了要求材料在性能上安全可靠外,还应考虑哪些因素?

(1)材料的探索性;(2)材料的新颖程度;(3)材料的易理解性;(4)材料的丰富性;(5)材料的层次性。

11.(请结合实例说明教师在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1)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支持者(2)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促进(3)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4)教师是学前儿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者(5)教师首先是个研究者

12.分别阐述科学教育分类目标的内涵?

(1)所谓的科学知识,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2)科学方法是“人们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能力方面的教育目标,是指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

(3)学前儿童科学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目标,是指对科学活动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否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等等,特别强调好奇进取、负责合作、客观、虚心、细心、耐心、信心、自动自发、喜欢创造思考等态度、情感的培养。

13.简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确定的原则?

(1)全面性与整体性(2)连续性与一致性(3)可行性与可接受性(4)社会性与时代性(5)辩证统一性

14.散步活动实施与指导的要点是什么?

(1)制定活动计划,要粗而灵活。(2)明确散步的概念。(3)明确散步的目的。(4)在散步时进行随机教育。设计题

1.请设计集体科学教育活动“小汽车嘀嘀嘀”(中班),并说明其中活动目标的设计思路。

2.请用设计一份以《会变色的青蛙》为主题的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并对其中方法的设计进行说明。

3.根据以下活动主题,设计一个科学教育活动,并以理论说明其中活动目标的设计思路。怎样开动玩具车(大班上学期)

4.请用以下素材和已有知识,设计一份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并对其中方法的设计进行说明。

蜗 牛

与田螺相似,蜗牛也具有一个螺壳。蜗牛是陆生的,它不用腮而是用肺呼吸。头部具有两对触角,眼长在后一对较长的触角顶端,可以较容易观察周围的情况。它的足厚而多肉,能分泌大量的粘液而自由的行走。蜗牛取食食物的茎叶,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害处。

5.请用设计一份以《庄稼的好朋友——青蛙》为主题的中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并对其中方法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四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方案设计

活动名称:《好吃的西瓜》(小班下学期)组员:印雅婷、朱远雪、朱雯珊、吴琦

活动目标:

1、运用多感官观察认识西瓜的基本特征(外形、颜色、味道等),并能使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表述。

2、勇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喜欢吃西瓜,乐于和西瓜宝宝做朋友。延伸目标:

知道夏天吃西瓜对身体的好处,乐于用西瓜或瓜皮进行美术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知道西瓜的名称。

吃过西瓜,知道西瓜的瓤是红色的(或黄色的),味道是甜甜的。

2、物质准备:

① ② 西瓜每组1个:外形显著不同的西瓜,红、黄瓤的西瓜。(尽量保证大小、形状、外皮颜色的不同)西瓜PPT 注:在本次实施过程中准备红、黄瓤西瓜各1个。(尽量保证大小、形状、外皮颜色的不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小5班来了两位小客人,我们来看看它们是谁啊?(展示2个西瓜)

二、观察过程

㈠未切开的西瓜(摸一摸、看一看)

你们都认识西瓜宝宝,那你们看看自己的西瓜宝宝长得什么样?(幼儿观察本组的西瓜)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呢?(补充提问)

你们真棒,西瓜宝宝高兴地打了个滚(推西瓜),西瓜宝宝是怎么滚动起来的? 我们摸一摸西瓜宝宝。

你们感觉西瓜宝宝摸上去怎么样,谁来告诉我? 那我们捏捏看、拍拍看呢? 这两个西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

1、西瓜皮的颜色

西瓜是绿色的,有的地方有黄色。西瓜皮上可能会有花纹。

2、西瓜的形状

西瓜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是圆形的,有的是椭圆形的,推一推会滚。

3、西瓜的外皮

西瓜摸上去滑滑的、硬硬的;西瓜皮上有西瓜梗。㈡切开的西瓜

(复习上部分内容)西瓜宝宝穿了身漂亮的绿衣服,那你们知道它里面是什么颜色的吗?

是不是像你们猜得那样呢?我们打开来看一看„„

小结:

1、西瓜里面有什么

有一层白色的西瓜皮,有肉肉,有西瓜籽

2、西瓜里面的肉肉、籽是什么颜色的,肉肉有的是红色,有的是黄色的;籽儿是黑色的(可能有白色的)㈢吃西瓜

哇,西瓜看起来很好吃啊,要不要尝一尝!(播放幻灯图片)

西瓜的肉肉尝起来是什么味道的呢?甜的?酸的?干干的?有许多水?

三、总结

和西瓜宝宝做朋友,把它吃到我们的小肚子里面去,你们喜不喜欢和西瓜宝宝做朋友啊?今天我们和西瓜宝宝做朋友,知道它长得圆圆的(有的是椭圆),有的大,有的小,穿着一身绿衣服,上面还有花纹。西瓜宝宝的肉肉甜甜的,有红色的、有黄色的,肉肉里面有好多水,还有黑黑的、小小的籽儿„„ 那我们今天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和西瓜宝宝做朋友有什么好处呢?

区角活动: 搬运“小西瓜”

(在操作中巩固对西瓜形状特点的认识)自然角材料:

西瓜籽一盘

不同品种的西瓜照片若干 也可依据幼儿兴趣投放其他材料

第五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

第一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概述 活动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内涵及特点,熟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语言领域的目标、内容要求及指导要点。

2.掌握0-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步骤。

3.增强专业认识,提高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活动准备 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儿童对语言的获得包括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理解与表达;语言还是一种交际工具,儿童语言获得还应包括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获得。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对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言运用的综合习得。

一般以儿童说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为界,将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分为前语言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

(一)前语言发展

儿童的前语言阶段,是一个语音核心敏感期,围绕语音,儿童发展三个方面的能力:

1.前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辨音能力的发展)

辨音水平(0—4个月)→辨调水平(4—10个月)→辨义水平(10—18个月)

2.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前语词发声阶段(10—18个月)3.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

(二)语言发展

语言的发展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即语言形式、语言内容和语用技能。语言形式是指儿童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和系列规则,儿童对语言形式的获得包括了对语言和语法的获得。1.语言形式的获得(1)语音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语音发展可以从语音的辨别、发音能力的发展和语言意识的产生3个方面来考察。

A、语音辨别能力的发展。一般而言,这一时期儿童语音辨别主要表现在对母语音位的区别性特征的获得方面。

B、发音能力的发展。儿童正确发音一般比准确辨别音位要困难,发音能力的发展也晚于辨音能力的发展。有研究表明,汉语儿童到4岁时,基本掌握母语的全部语音。

C、语音意识的产生。语音意识是指儿童自觉地辨别发音是否正确,自觉地模仿正确发音,并自觉地纠正错误的发音的一种能力。这种语音意识主要表现在:能评价别人发音的特点,指出和纠正别人的发音错误;能够有意识并自觉调节自己的发音。

2、3岁儿童开始出现语音意识。

(2)语法的获得——主要考察儿童句子的获得与发展

儿童句法结构的获得大致呈以下的规律:

A、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如:“妈妈”一词可能表示要母亲做什么事情,也可能表达情感);

B、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逐步严谨; C、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2.语言内容即语义的获得

儿童语义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词、句子和语段3个语言结构层次在理解上的发展和获得。儿童语义的获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根据当前的语境和已有的经验猜测语词的意思,最初的猜测通常是不全面或不正确的。②对语义的理解经历理解词或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理解语言的实用意义和理解句子的各个语词的含义等几个阶段。儿童获得词义要比获得语音、语法更加复杂,可以说,对词义的获得贯穿人的一生。

(1)对词义的获得:

发展趋势:

A、从部分的、个别的语义向掌握全面的语义特张发展 B、从一个词的单义向多义发展(2)对句义的获得

在儿童语法获得的过程中,对句子的理解早于对句子的产生。儿童在说出某种结构的句子之前,已经能基本上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学前儿童是如何理解一个自己尚未掌握的新句子的?一些心理语言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常常采取一定的策略,即找出一定的“诀窍”去理解一些新句子。这些策略是个体从已有的语言和非语言经验中总结概括出一些“规则”去理解和解释听到的新句子。结果,他们有时会较快地理解,当出现理解错误时他们又进一步修改和充实原有的“规则”,从而产生新的理解策略。学前儿童理解句子常用的策略有语义策略、词序策略和非语言策略。

①语义策略是学前儿童最初使用的一种理解句子的策略。儿童只注意句子中的几个实词,将句子中的几个实词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以组合来理解句子,全然不顾句法结构。例如:相当多的儿童把“用皮球打小狗”理解为“小狗打皮球”,因为他们觉得“小狗打皮球”更符合常理。

②词序策略就是根据句子中词的先后顺序去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句子的意思。由于在儿童的经验中,句子的结构是名词——动词——名词词序,表示动作者——动作——承受者,因此,他们也会习惯于用这种策略去理解被动句。如把“小明被小华碰了一下”理

解为“小明碰了小华”。研究发现,词序策略产生于3岁左右,4岁表现最为强烈,5岁以后逐渐减弱。

③非语言策略是指儿童在理解一句话或其中的某些词时,常常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而非这句话本身的语言信息进行预测。例如:认为“张老师被小华背着去教室,他的脚跌伤了”中的“他”指的是小华,因为“张老师跌伤了腿”与他们已有的经验不相符。

3.语用技能的获得

语言中的许多现象仅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在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还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的语言和非语言背景,以及交际当时的语境和具体情境。同样语法结构的句子在不同的情境中含有不同的含义,而有些语法结构的非常简单的句子不在一定的情境中就无法理解其意义。语言运用可以用来对具体情境中的交际语言进行分析和解释。语用技能的发展是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用技能是指运用恰当的、社会可接受的言语表达方式去适应不同的情境,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语言交际能力。主要表现为儿童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适当的策略开展与他人的交谈,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学前儿童的语用技能可以从语言操作能力、对交际外在环境的感知能力和心理预备能力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基本认识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儿童积极主动地与人交谈,与周围的语言环境不断地交互作用,从而获得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能力。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特点

1.特殊性—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习过程 2.目的性—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目的是使儿童获得语言经验 3.整合性—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是整合的教育过程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 1.谈话活动(以后的课程详细讲解)2.讲述活动 3.听说活动 4.文学活动 5.早期阅读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要点(重要内容)1.确定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目标一般应包括情感态度、认知和能力三个维度。

(3)表述目标是要简洁明了,角度一致,最好从幼儿的角度提出发展性目标,不要再出现“让幼儿……”“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等,应用“理解……”“懂得……”“正确使用……”等术语。

2.选择活动内容

选择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适宜性、情趣性、整合性。3.策划活动过程

(1)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2)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3)讲究多样的活动组织形式(4)合理地安排活动环节 4.拟定活动方案(1)活动名称

(2)活动目标(3)活动准备(4)活动过程(5)活动反思及评价

(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 1.幼儿是活动主体的原则 2.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原则 3.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原则 4.示范与练习相结合的原则

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语言领域的解读

(一)《纲要》中语言领域的总目标 1.《纲要》中语言领域的总目标(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2.解读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的总目标(1)将情感态度的目标放在首位(2)养成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3)积极交谈,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4)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增进对作品的体验与理解(5)培养早期阅读的兴趣,提高对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

(二)解读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 1.注重真实语言交往环境的创设

2.注重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3.注重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4.回归文学作品学习的本意 5.注重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6.注重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三)解读语言领域的指导要点 1.关注语言运用及语言学习环境 2.关注语言发展的多元途径 3.关注幼儿语言学习的个别化特点 4.关注语言障碍幼儿的教育

四、课后作业

设计一个语言活动的教案

第二章

0—3岁婴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指导 活动目标

1.理解0-3岁婴幼儿听话活动、说话活动和早期阅读的目标。

2.掌握0-3岁婴幼儿语言指导的方法和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3.培养和提高设计0-3岁婴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能力和初步具有指导0-3岁婴幼儿家长语言教育的能力。活动准备 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0-3岁婴幼儿听话活动的指导

研究表明,婴幼儿在语言发展方面,理解先于表达,即听话比说话要早得多。所以,培养0-3岁婴幼儿的良好听话习惯,提高其语音听觉能力,是婴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

(一)0-3岁婴幼儿听话活动的目标

1.喜欢听优美、悦耳的声音,乐意听别人的声音。

2.听到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用声音、手势、表情或者单词做出反应。3.能安静地倾听并参与成人念儿歌、讲简短故事的活动。4.能听懂并执行生活常规的指令。

(二)0-3岁婴幼儿听话活动的内容和指导方法 A.0—1岁婴儿听话活动的内容和指导方法

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婴儿学说话的关键期。此时,婴儿反复地自我发音,其特点是听得多、说的少,理解多、表达少。因此,听话活动是0—1岁婴儿最重要的语言教育活动和内容。1. 感知声音的指导方法

(1)创设有声的环境,让婴儿感知声音。

(2)播放优美悦耳的轻音乐,适应婴儿产生最初的节奏感和乐感。

(3)提供尽可能多的不同种类的声音刺激。(自然界的声音、人类活动的声音)(4)寻找声源。2. 辨别语音的指导方法

(1)区分语调训练(不同情景,不同表情,不同语调与婴儿对话进行训练。)(2)对不同频率、强度、音色声音的识别能力训练。

(3)坚持每天与婴儿交谈。(大大的苹果,甜甜的苹果,红红的苹果。)(4)给婴儿长儿歌或念顺口溜。3. 听懂词义的指导方法

(1)训练婴儿把一些词与常用物体联系起来。

a.动作配合法:父母说,“站起来”的时候,扶婴儿起来。b.实物配合法:“这是勺子,妈妈拿勺子喂宝宝吃饭。” c.游戏法:“把小兔拿过来。”

(2)增加语言交流的机会。

(3)给婴儿讲故事、念儿歌、唱童谣。B.1—3岁婴幼儿听话活动的指导方法 1.激发倾听兴趣 2.创设宽松的倾听环境

3.提供婴幼儿倾听文学作品的机会

4.开展语言游戏(小小录音机、猜猜我是谁、小宝宝听仔细、传声筒游戏)

二、0-3岁婴幼儿说话活动的指导

(一)0-3岁婴幼儿说话活动的目标 1.有“说”的兴趣。2.能正确发出基本语音。

3.学说普通话,会与别人对话或表达自己的愿望。4.学习围绕一定的话题交流,培养口语表达能力。5.学说简单的语句,愿意用语言与人交往。6.学会简短的儿歌。

(二)0-3岁婴幼儿说话活动的内容和指导方法 1.0—1岁语言准备阶段的指导(1)用儿语和婴儿说话(2)让婴儿看着成人的嘴形说话(3)给婴儿念故事、唱儿歌(4)指物命名

(5)玩一些口腔动作游戏或者发音游戏(6)重复婴儿的语音

2.1—1岁半理解语言阶段的指导

(1)鼓励婴幼儿发音。(三四月起,发“a”等音节。)

(2)尽可能多地告诉婴幼儿有而自己的身体部位和物品名称及特征。(3)鼓励婴幼儿学习人的称呼并说一些日常礼貌用语。(4)看图说话。

(5)鼓励婴幼儿用语言和首饰表达需要。3.1岁半—3岁语言表达阶段的指导

概念: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口语学习敏感期(1)让婴幼儿表达自己的需求。

(2)给婴幼儿看图书说故事而不是念故事。(3)教婴幼儿学念儿歌。

(4)鼓励婴幼儿自由地复述所见所闻。

(5)用不同的话表达相同的内容。(宝宝是妈妈的儿子;我是宝宝的妈妈。)

三、0-3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指导

阅读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基础。婴幼儿如果能及早开始阅读,将有助其脑力及语言能力的发展。虽然婴幼儿还不认字,但是并不代表他不能读书。婴幼儿通过咬、翻、抓等对图书的探索行动,也可以开展他的阅读之旅。

(一)0—3岁婴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 1.提高对图书、符号、标志和文字的兴趣。2.有摆弄图书的意识,能在成人的指导下翻阅图书。3.手指点读图书及周围事物等。4.喜欢看图,听故事。

(二)0—3岁婴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方法 1.选择适合的早期阅读材料

一岁特点:选择单幅、不连贯的图片,形象要大,色彩鲜艳,内容简单等等。两岁特点:喜欢问“这是什么”,心理学称为“命名期”,扩展大生活范围。两至三岁:婴幼儿读物分为图片和图书两大类。

2.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补充家庭教育、早教、胎教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1)0—1岁婴儿的亲子共读

0—6个月:每天为婴儿阅读,目的是让婴儿熟悉父母的声音,习惯看到书、抚摸书,产生对书的兴趣,形成阅读的自然习惯。

6个月—1岁:教婴幼儿认识画面中的物体和名称。婴儿的认读方式是整体认读。(2)1—2岁婴幼儿的亲子共读 a.从身边小事入手。b.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c.声情并茂地朗读图书的内容。d.发挥婴幼儿的想象。(3)2—3岁婴幼儿的亲子共读 a.安排好合适的阅读时间。b.培养阅读兴趣。

c.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

四、0-3岁婴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方式是当前中国0—3岁婴幼儿最合适的、最主要的指导形式。

实施个别化教学就是根据婴幼儿的个别特点而进行的有的放失的教育培养。1.游戏活动在0—3岁婴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2.设计0—3岁婴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1)活动性、游戏性原则

(2)整体教育思想(独立的人、完整的人、生长发育中的人)(3)差异性原则

(4)环境育人的原则

(5)反复性原则(反复操作同一种玩具,反复倾听一个故事)3.编制个别化语言教育游戏活动的基本内容(1)了解0—3岁应有语言发展的基本状况(2)确定教学计划的起点和游戏活动的内容(3)制定适宜的游戏目标(4)实施游戏活动的相关服务设施(5)实施游戏活动中的观察和评估(6)实施游戏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4.游戏活动方案编写的基本格式(1)游戏名称(2)游戏准备(3)游戏玩法(4)注意事项

五、布置作业

设计一个说话游戏活动

第三章

幼儿园谈话活动的指导 活动目标

1.理解幼儿园谈话活动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2.明确幼儿园谈话活动的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学习制定谈话活动的目标,掌握幼儿园谈话活动设计、组织实施的基本思路和结构。

3.提高设计和组织实施幼儿园谈话活动的能力,了解评价谈话活动成的能力。活动准备 案例

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幼儿园谈话活动的基本认识

1.幼儿园谈话活动的内涵及教育价值(1)幼儿园谈话活动的内涵(2)幼儿园谈话活动的教育价值

a.有利于幼儿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学会人际交往 b.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c.丰富幼儿知识,促进信息交流 d.促进幼儿养成礼貌的语言习惯 2.幼儿园谈话活动的特征

(1)谈话活动具有一个明确的话题(2)谈话活动拥有丰富的谈话素材(3)谈话活动是多方互动交流的过程(4)谈话活动的语境宽松自由(5)教师在谈话活动中起间接引导作用 3.幼儿园谈话活动的类型

(1)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日常个别谈话、日常集体谈话)(2)有计划的谈话活动

二、幼儿园谈话活动的教育目标

1.充分发挥幼儿在谈话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2.强调幼儿在谈话中的全面发展 3.突出谈话活动的实践性

4.注重谈话活动中基本交谈规则的学习

三、幼儿园谈话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幼儿园谈话活动的设计(1)选定谈话活动的话题

(2)确定明确适宜的谈话活动目标(3)做好谈话活动的准备工作(4)安排科学有序的谈话活动流程 2.幼儿园谈话活动的组织

(1)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

(2)引出幼儿围绕话题运用已有经验自由交谈(3)围绕中心话题扩展谈话内容 3.幼儿园谈话活动的评析 第四章

幼儿园讲述活动的指导 活动准备

1.理解幼儿园讲述活动的内涵及特征,明确讲述活动的类型、教育总目标与各年龄班的目标。

2.初步掌握讲述活动的设计、组织与评析要点。3.锻炼和提高讲述活动撰写,组织以及评析的能力。活动准备 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幼儿园讲述活动的基本认识 1.幼儿园讲述活动的内涵及教育价值(1)幼儿园讲述活动的内涵(2)幼儿园讲述活动的教育价值

a.使幼儿的讲述能力得到提升,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b.使幼儿的独白语言能力得到锻炼,逐渐增强幼儿讲述的连贯性。c.使幼儿学习认识事物的顺序和方法,初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d.使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得以发展,逐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2.幼儿园讲述活动的特征 a.讲述活动具有一定的凭借物 b.讲述活动具有相对正式的语境 c.讲述活动要运用独白语言 d.讲述活动需要幼儿多种能力的参与 3.幼儿园讲述活动与谈话活动的比较 a.目标不同 b.内容不同

c.语言运用方式不同 d.语境不同

4.幼儿园讲述活动的类型 A.按语言的主要表达方式分类 a.叙事性讲述 b.说明性讲述 c.描述性分类 d.议论性分类 B.按凭借物特点分类 a.图片讲述 b.实物讲述 c.情景(境)讲述 d.音响讲述 e.动画片讲述

对点案例:户外情景讲述“热闹的农场”

二、幼儿园讲述活动的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讲述活动的总目标

1.幼儿园讲述活动总目标的内容 2.幼儿园讲述活动总目标的内涵分析 a.培养幼儿的感知理解能力

b.培养幼儿在集体场合自然大方讲话的态度 c.培养幼儿运用规范语言进行讲述的能力 d.培养幼儿应对场合的语言调节技能

(二)幼儿园讲述活动各年龄班的目标 小班(略)中班(略)大班(略)

(三)幼儿园讲述活动目标的制定 1.根据《纲要》精神整合讲述目标 2.根据“三维目标”制定讲述目标 3.根据幼儿的已有讲述经验制定目标

4.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讲述能力发展制定讲述目标

三、幼儿园讲述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讲述活动的设计 1.确立具体明确的讲述活动目标 2.选择合适的讲述活动

3.做好讲述活动前的准备,恰当的活动方式 a.物质准备即教具 b.经验准备

4.设计科学合理的讲述活动流程 a.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b.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c.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d.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二)幼儿园讲述活动的组织 1.图片讲述活动的组织 a.观察图片 b.启发提问 c.组织个别讲述 d.组织完整讲述 e.扩展讲述经验 2.情境表演讲述的组织 a.创设情境,观看表演 b.讨论交流 c.完整交流 d.集中倾听

(三)幼儿园讲述活动的评析 1.讲述的目标制定是否切实可行 2.讲述活动中选取的凭借物是否恰当

3.讲述活动过程中是否创设了相对正式的语言运用环境 4.讲述活动的组织是否促进幼儿独白语言的发展 第五章

幼儿园听说活动的指导 活动目标:

1.理解幼儿园听说游戏活动的内涵及特征,明确幼儿园听说游戏的主要类型和。教育目标。

2.初步掌握幼儿园听说游戏设计、组织指导与评价的要点。

3.锻炼听说游戏计划的撰写能力、组织听说游戏的能力和评价听说游戏成效的能力。活动准备: 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幼儿园听说游戏的基本认识 1.幼儿园听说游戏的内涵 见课本116页

2.幼儿园听说游戏的特征

(1)语言教育目标内隐于游戏之中(2)游戏规则是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3)活动过程逐步扩大游戏的成分 3.幼儿园听说游戏的类型 a.语音练习的游戏 b.词汇练习的游戏 c.句子和语法练习的游戏 d.表述能力练习的游戏

二、幼儿园听说游戏的教育目标 1.幼儿园听说游戏的总目标

(1)幼儿园听说游戏总目标的内容(略)(2)幼儿园听说游戏活动总目标的内涵分析 a.注重按一定规则进行口语表达练习b.注重提高幼儿积极倾听的水平

c.注重幼儿在语言交往中的语言能力和素质的发展 2.幼儿园听说游戏各年龄班的目标(略)3.幼儿园听说游戏目标的制定

a.所确立的目标要准确 b.所确立的目标要重点突出 c.所确立的目标要全面

三、幼儿园听说游戏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听说游戏的设计 1.游戏内容的选择 a.游戏要有趣味性 b.游戏规则要明确 c.游戏内容要难易适度 2.游戏目标的制定 3.游戏材料的准备

a.要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b.要考虑材料的数量。c.要考虑材料的典型特征。4.游戏过程的安排 a.设置游戏情境。b.交代游戏规则。c.教师引导游戏。d.幼儿自主游戏。

(二)幼儿园听说游戏的组织

1.创设游戏氛围,引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2.教师讲解游戏玩法及规则

3.教师带领幼儿游戏,进一步熟悉游戏规则,理解游戏的程序。4.幼儿自主游戏,完成游戏任务。

(三)幼儿园听说游戏的评析

1.评析内容的选择情况 2.评析游戏目标的确定情况 3.评析游戏的准备情况 4.评析过程的指导情况 布置作业:

设计一篇听说游戏活动方案 第六章

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指导 活动目标:

1.理解文学活动的内涵、教育价值及活动特征,明确幼儿园开展文学活动的主要类型和教育目标。

2.初步掌握各类文学活动设计、组织指导与评价的要点。

3.锻炼和提高撰写文学活动计划的能力、组织文学活动的能力以及评析文学活动成效的能力。活动准备: 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幼儿园文学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幼儿园文学活动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1.幼儿园文学活动的内涵 见课本138页

2.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教育价值(1)导思(2)染情(3)益智(4)添趣

案例:《猪八戒吃西瓜》《胆小先生》《卖火柴的小姑娘》《拔萝卜》

(二)幼儿园文学活动的特征及类型 1.幼儿文学活动的节本特征(1)围绕文学作品展开学习活动(2)蕴涵着审美感染的学习过程(3)呈现出多层次的学习环节 故事《野猫的城市》

(4)提供多种交互作用的学习途径 2.幼儿园文学活动的主要类型(1)作品欣赏活动(2)作品表现活动(3)作品创编活动

(三)幼儿园文学活动的选材要求及作品赏析 1.幼儿文学作品的选材要求

(1)形象要具体鲜明,语言浅显易懂(2)情节要有趣,结构条理清楚(3)主题要健康明朗,内容丰富多样 2.幼儿园文学活动的作品赏析 对点案例:

(1)幼儿诗歌:《小老鼠上灯台》(2)幼儿散文:《春雨沙沙》

(3)幼儿故事:《金黄色的马车》《蓝色的树叶》

二、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文学活动的总目标 1.幼儿园文学活动目标的内容

(1)情感、态度方面(2)认知、习惯方面(3)技能、能力方面

2.幼儿园文学活动总目标的内涵分析(1)让幼儿享受参与文学活动的乐趣(2)提高幼儿对语言多样性

案例:《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小弟和小猫》(3)使幼儿掌握倾听和艺术发生的技能 a.倾听 b.朗诵 c.讲述

案例:《猜猜我有多爱你》

(4)发展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

(二)幼儿园文学活动各年龄班的目标 小班(见课本151页)中班(见课本152页)大班(见课本152页)

(三)幼儿园文学活动的制定

1.全面性(认知、能力、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2.针对性

a.针对文学作品类型 b.针对具体文学体裁 c.针对不同的年龄班 3.一致性

a.要求上应与上级目标保持一致

b.描述上应做到主体一致

三、幼儿园文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文学活动的设计 1.初步感知作品 2.理解体验作品 3.迁移作品经验 4.创造性表现作品 对点案例:

《借你一把伞》(中班)

(二)幼儿园文学活动的组织 1.故事活动 a.欣赏故事

对点案例:讲故事《曹冲称象》;

讲故事《陶罐和铁罐》; 讲故事《聪明的乌龟》

b.表现故事 复述故事 故事表演游戏 c.编构故事 三种类型: 一是扩编和续编; 二是转换编构; 三是独立完整编构。2.诗歌、散文活动 a.欣赏诗歌、散文

b.朗诵、表演诗歌、散文 c.仿编诗歌、散文

(三)幼儿园文学活动的评析

1.活动内容是否符合幼儿审美需要和年龄特征 2.活动方式是否利于幼儿学习能力的发展 第七章

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指导 活动目标

1.理解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内涵、教育价值及活动特征,明确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主要类型和教育目标。

2.初步掌握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设计、组织指导与评价的要点。

3.锻炼撰写早期阅读活动设计的能力、组织早期阅读活动的能理解评价早期阅读活动成效的能力。活动准备 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幼儿园早期阅读的基本认识

(一)幼儿园早期阅读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思考:当前幼儿园在开展早期阅读活动存在的误区

引导:早期阅读简单等同认字、识字和写字活动,将图画书阅读与看图讲述、看图讲故事、故事教学等活动混淆在一起。

原因:根源在于没有全面理解早期阅读的内涵,不明确早期阅读的教育价值。解决策略:有效指导阅读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对早期阅读的内涵和教育价值的分析、理解。1.早期阅读的内涵

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凭借成人形象

生动的读讲来理解读物的活动。

幼儿园早期阅读活动的含义(课本173页)2.早期阅读的教育价值

(1)愉悦身心,增加幼儿的生活情趣。(2)开阔视野,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3)增进交流,提高幼儿的语言水平(4)刺激大脑,开发幼儿的智力潜能。(5)学习阅读,培养基本的学习能力。

(二)图画书的选择与赏析 1.图画书的选择

考虑的原则:情趣性、艺术性、教育性、科学性、适应性等原则。观看《亲爱的小鱼》绘本 2.图画书的赏析

赏析《颜色》绘本的封面、扉页、内页的插画 赏析《猜猜我有多爱你》绘本故事

(三)幼儿园早期阅读的特征 1.良好的阅读环境 观看环境创设的图片

思考幼儿园与家庭阅读区域的环境创设 2.丰富的阅读材料

特点:直观、形象、生动、具体。材料:图书、画报、杂志、光盘等。

题材:生活、科学、环境、生命教育、亲情、克服困难、奇险经历等。文体:童谣、儿童诗、故事、传记、散文、剧本等。3.多样的阅读形式

(1)引导幼儿阅读不同类型的图画书

(2)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阅读广告招牌、街上的标志、餐馆的菜单、家中的电话簿、玩具的说明书等。4.整合的阅读活动

(1)幼儿认知的综合整体。(2)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整体。

(3)语言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相互联系的整体。(4)幼儿学习、教育与生活融合一起的整体。

图画书《月亮的味道》的封面与内页 5.鲜明的文化背景

引导幼儿理解母语的特性与文化背景(认识汉字的起源、汉字的结构规律、汉字的书写工具、尝试运用毛笔写字、作画等)观看图片:有趣的象形文字、文房四宝

(四)幼儿园早期阅读的类型 1.专门性的阅读活动(1)阅读教学活动(2)阅读区活动 2.渗透性的阅读环境(1)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阅读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中,包括晨间接待、早谈、早操、早点、集体活动、区域活动、午餐、午间活动、午点、户外活动等各环节之中和各环节之间自然结合、随机开展的阅读活动。(2)游戏活动中的阅读活动

指在各类游戏中渗透阅读的内容,或利用阅读的手段,结合阅读的要素,强化阅读教育功能的活动。

如角色游戏中玩“书店”“书吧”的游戏。表演游戏中根据图书的内容进行的表演。(3)领域教育中的阅读活动

五大领域:幼儿园健康、社会、科学、艺术和语言领域 科学活动:《颜色的变化》记录观察; 美术活动:《好看的色彩》(4)家庭生活中的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是早期阅读的一种有效形式。

亲子之间亲密地共同进行有关阅读活动,如一起阅读图画书、一起讲述图书的内容、一起看图书玩游戏等,既能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又能有效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二、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早期阅读的总目标 1.幼儿园早期阅读总目标的内容 目标的三大维度:(1)情感、态度方面(2)认知、习惯方面(3)技能、能力方面

2.幼儿园早期阅读总目标的内涵分析(1)注重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2)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3)注重锻炼幼儿基本的阅读能力(4)注重促进幼儿语言的综合发展

(二)幼儿园早期阅读各年龄班的目标 小班(见课本187页)

中班(见课本189页)大班(见课本189页)

(三)幼儿园早期阅读目标的制定 1.体现《纲要》精神 2.做好细化分解 3.突出情感目标 4.讲究表述方式

对点案例:(见课本192页)1.小班图书阅读:《爱吃水果的牛》活动目标 2.中班图书阅读:《小蓝和小黄》活动目标 3.大班图书阅读:《白羊村的美容院》活动目标

三、幼儿园早期阅读的设计与组织(一)幼儿园早期阅读的设计 1.阅读前的准备工作 2.引导幼儿接触阅读材料 3.幼儿自主阅读 4.师幼共同阅读

5.围绕阅读主题扩展延伸(二)幼儿园早期阅读的组织 1.图书阅读活动的组织

(1)以有趣的形式导入,引出阅读内容(2)观察猜测封面,认识图书的名称(3)自主阅读图书,了解阅读的内容(4)集体分享共读,谈论阅读的主题(5)运用多种形式,迁移阅读经验

对点案例:(见课本196页)图书阅读:国王生病了(大班)2.阅读区活动的组织

1.创设安静、温馨和舒适的阅读区域 2.有计划地投放阅读材料,并定期更新

3.随时开放阅读区,建立阅读常规,加强活动指导 4.开展图书自制、图书内容创编讲述和表演活动 对点案例:中班民间故事《天乌乌》阅读活动(三)幼儿园早期阅读的评析

1.评析的内容(教师方面、幼儿方面)2.评析的注意点(1)明确评析的目的(2)综合评析的要素(3)运用多种方法 3.阅读教学活动的评析指标(1)阅读内容选择的适宜程度(2)阅读目标制定的恰当程度(3)阅读活动准备的充分程度(4)活动过程指导的有效程度

布置作业:阅读两本幼儿书籍,并挑一本写读后感。

下载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施方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方案李雪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一门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来研究学前......

    学前儿童家庭科学教育浅谈

    学前儿童家庭科学教育浅谈 郑红 【摘要】:在学前儿童家庭科学教育中,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支持和引导儿童的经验建构,提高其科学能力,并善于进行......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题目类型:概念、填空、选择、简答、设计 一、概念 1、 观察的方法p79 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环境与材料

    第六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环境与材料本章提要:本章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环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等二方面的内容。主要学习要求: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与材料的概念......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的教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教案 第一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概述 活动目标 1. 理解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内涵及特点,熟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语言领域的目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总结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教学总结 ——罗丽华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一门针对学前教育师......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试题(一)范文合集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试题(一)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判断正确3分,给出依据7分)。 1.学前儿童谈话活动与讲述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和倾听能力,在活动设计与实......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小编收集了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案,欢迎阅读。 学前儿童科学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