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六章学前儿童英语教育
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掌握幼儿园各种英语教学活动类型的特点、作用以及设计与组织技巧等,是从事幼儿园英语教育工作的基本功。学前儿童英语儿歌教学活动
一、英语儿歌的特点(二)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三)简单易记,易于说唱
(四)语言精炼,富有韵律美
(五)历史悠久,传承异国文化
二、英语儿歌在学前英语教育中的作用
(一)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实践证明,用儿歌来进行英语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在乐中学,学中乐,是叩开幼儿英语入门教学的有效形式。
(三)帮助幼儿深刻持久记忆词汇、句型 学习回答助动词“Be,Do,Can”等引起的一般疑问句:
(四)帮助幼儿训练口语,克服害羞心理 成段的说出英语让儿童体会到成就感,孩子感到心理放松,从而敢于表现和表达。
三、英语歌谣的分类
(一)游戏歌
(二)数数歌
(三)问答歌
(四)猜谜歌
四、英语儿歌教学设计与组织技巧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3.听辨操作法 如,在歌曲“Vegetable Song”中,幼儿通过先听辨歌词中蔬菜的名称,然后在教师提供的商场背景纸上贴上“carrot,bean,pea,tomato,cabbage,corn,turnip,French bean”,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听辨操作法不仅培养了幼儿听的习惯,提高了听力,而且手脑并用,促进了幼儿大脑的发展。
5.创作表现法 如:幼儿在掌握歌曲“Good Morning”后,在这首歌的曲调下,把“Good Morning”改成“Good Night”就成了一首新歌:“Good night to you”。同样,在幼儿掌握了“One two three, play with me, four five six, pick up sticks„”的节奏之后,填入新的词,就成了一首新的儿歌。创作表现法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6.情景表演法 利用角色扮演,创造模拟情境。如儿歌《Traffic?lights》:“
Red, yellow?and?green,The?traffic?lights?are?seen.Red?means?stop.Green?means?go.? Yellow?means?wait,It?shines?in?between.”7.多通道活动法 8.全身反应法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英语儿歌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2.辅助进行词汇教学 如幼儿要学习数字1―10,可以通过歌曲“Ten Little Indian Boys”或是小诗“One, Two, Tie Your Shoe”; 3.辅助进行语法、句型教学
(五)英语儿歌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示例 I.英语词汇II.主
要活动形式 III.活动与建议 ★情景表演A New Friend In Our Class 活动内容:复习用英语与同伴打招呼、介绍自己,学习句子“We are good friends”.活动过程建议:教师可以请班里新来的或外班的小朋友站到前面来。★儿 歌Friends, Friends, Friends ★歌表演Hand In Hand 活动内容:复习单词we cat dog bird rabbit monkey horse tiger lion 活动准备:小动物的图片或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建议:1.教师出示图片, 复习学过的小动物的单词。2.在复习单词的基础上,边指图片边学说儿歌。3.在学会儿歌后,可以佩戴头饰进行表演。4.教师尽可能将环保意识和关心动物的情感渗透在活动中。教唱歌曲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户外游戏We Are Good Friends 单元建议: 1.利用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欣赏学唱歌曲Hand In Hand 2.在各项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使用英语互致问候。3.要求幼儿理解人称代词的用法,不强求一定能正确使用。
五、英语儿歌的改写与创编
(二)问答式
(三)猜谜式
六、英语儿歌30例(点击下载)第二节 学前儿童英语故事教学活动
一、英语故事的特点1.重点词语的重复A duck is coming.“Will you play with me, Mr.Quack?” He asks, ”Will you be my friend?” “I’m sorry.I can’t play with you.” The duck replies.The kitty is sad.He says to himself, “Will no one play with me?” A girl is coming.““Will you play with me, little kitty?” She asks, ”Will you be my friend?” “Yes, I will play with you.” The kitty answers happily.“I will be your friend.” 2.词语的替换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程度和要求,对故事中的一些词语进行替换。如上面故事中的动物可以根据需要换成马、鸡、袋鼠等。如故事 Zebra And His Friend.这个故事完全可以转换成一个戏剧表演。还可以转换成这样一个对话: A: Can you guess what fruit is red, round, sweet and juicy? B: I think it’s a litchi.A: No.It’s bigger than a litchi.B: I think it’s an apple.A: No.It’s smaller than an apple.B: I think it’s a plum.A: Yes, you’re right.4.内容的伸缩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幼儿的英语水平进行内容的伸缩。如我们熟知的故事“小熊请客”,它的开头部分可以是这样的: 5.英语故事整合相关的学习内容 一个故事,无论童话还是生活故事,对于幼儿来说,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习。6.提供多种途径发展幼儿的语言及其他
能力
二、英语故事的作用
三、英语故事的分类
(二)故事活动前的准备This brush is for you etc.2.语音准备 注意所有词语的发音及意义、语速、语调及节奏。教师可通过反复朗读、跟磁带读、读给他人听等方法,保证自己的语音语调的准确及规范。
(三)故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5.如果在故事中有对话或独白,每个角色的声音要不同,教师本身的声音要和故事中人物的声音有区别。
6.教师讲故事时要给自己周围留有足够的空间,使自己给幼儿一个舒服、放松而又自信的感觉。老师和幼儿之间也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样老师可以照顾到所有的孩子,孩子也会感到放松。7.故事讲述的节奏要有张有弛,使幼儿始终能够注意力集中。(连接示范
(四)幼儿园英语故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2.组织步骤 第三步骤,讲述故事 如: ?闭上双眼,在脑海里浮现出故事中的某一画面,然后进行相互交流。?在讲述过程中时不时停下来问幼儿有何感受,或问在同样的情形下他们怎么做。?停下来请幼儿为故事添加一些内容,从而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3)让幼儿用某种行为来表示理解和参与的活动(4)口头作出反应表示参与的活动 在教师讲述故事的时候,还要注意处理生词,并决定是先教词语还是边讲故事边教词语。在介绍生词时,教师可通过如下方法:(1)用事先准备好的图片或当场勾出的简笔画来帮助理解。(2)用实物来加强效果
(3)用动作表演来介绍或解释生词。(4)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来解释词语。(5)直截了当地借助母语翻译来解释词语。第四步骤,学习故事?展示有关故事的一组图片,要求幼儿看图回忆故事的内容。然后取走其中一张图片,请幼儿讲出该图所画内容。随着图片一一被取走,幼儿遂能复述出整个故事。?将有关故事的一组图片放到地上,幼儿站在图的周围,依次跳到一张张图片上,同时讲出故事的内容。或将图片成直线铺在地上,幼儿一步步走过去,复述故事的全部内容。?帮助幼儿分析故事中的场景、人物、问题、事件和结果。幼儿可试着变换其中的某些细节和顺序,构成新的故事。?抛纸球,让幼儿接力复述故事。?传图复述故事中相关的句子。?用简图来表示故事中人物的关系。?用简单的词语来描述故事中人物的特性。(3)帮助幼儿表示理解并表达自己意见的活动(4)帮助幼儿表示理解并进行创造的活动
五、英语故事的改编和创作 4.小班和中班前期所用的故事情节不要复杂,人物不要太多;教师讲述稿的文字不超过100个,对幼儿只要求听懂故事能说出主要词语即可。并要有图片、玩偶、挂图、实物等视觉辅助材料。5.中班后期和大班所用的故事情节可适当复杂,人物也可适当增加,有些故事可有开放性的结尾供幼儿自由想象表达。教师的讲述稿的文字可增加到200字左右。可用挂图、大幅图书、真实或模拟场景等作辅助。并可以和戏剧表演、美工活动等相结合。
一、英语歌曲的作用
二、英语歌曲的应用
(二)用于导入语言材料 语言材料引入过程可以这样: 1.老师先演奏旋律两遍; 2.老师拿出小鸟画,贴在黑板上,边谈边唱两遍;3.老师戴上小鸟的头饰边唱边舞,表演给学生看。分析:语言未启, 音乐先行,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吸 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三)用于展示语言材料的内涵,帮助幼儿理解理解语言材料的过程:1.老师边弹边唱,让儿童通过听,熟悉旋律和歌词; 2.老师手拿木偶,边唱边表演双方见面后,互致问候的情景。3.请幼儿模仿表演,老师配唱。4.请幼儿说出自己所猜到的歌词含义
(四)应用中注意
三、英语歌曲的运用实例 活动过程: 1.让我们到小兔家去。(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小兔家做客)T:Boys and girls, today is Rabbit’
s birthday.Now let’s go to the Rabbit’s home.Are you ready?老师带领孩子们歌表演。Song: 《Traffic Lights》and 《Riding in my car》
2.见面互相问候 孩子们与小兔对唱 Who is it 兔打开门,合唱问候歌Nice to see youR:Come in ,please.Welcome!Welcome!(孩子们入座)T: Today is Rabbit’s birthday.Who can say” Happy birthday to you!” He willgive you a kind of fruit.(老师示范表演)T:Happy birthday to you!R:Thank you!What do you like? T:I like apple.R:Here you are.(教师鼓励孩子们一起练习讲“Here you are.”T与R继续表演:Here you are.――Thank you.)
3.孩子们向小兔祝贺生日 小兔与孩子们对话练习。请个别幼儿帮小兔一起发水果。巩固句型:I like..Here you are.Thank you.齐唱Happy birthday to you 4.和小兔道别 T:Now it’s time to go home.Let’s say Goodbye to the Rabbit.Song: Bye,Rabit.The bus is coming.四、学前儿童英语歌曲(点击下载)
一、游戏的特点 1.游戏具有自主性:幼儿从事游戏,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2.游戏具有趣味性:每种游戏都含有趣味性。3.游戏具有重复性:由于幼儿受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的游戏常常是重复性的练习。
4.游戏具有假想性:如表演游戏“Spring is coming.”(春天来了。),创设现
实生活中春天来了的情境,让幼儿戴头饰,扮演春风、春姑娘、树、草、花、小鸟等角色,使他们在欢快的气氛
第二篇: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案
中班英语活动——Action Adventure
活动名称:Action Adventure
活动目标:
1、能听清楚老师的英语发音
2、能大方清晰的说出老师所教的几个关于动作的单词
3、喜欢玩英语游戏,能够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扮演
活动准备:与动作有关的Flash cards<正面为单词,背面为动作图案>、音乐《小步舞曲》、动物头饰
活动难点:清晰地说出walk、run、jump、fly,并理解意思;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角色扮演 活动重点:说出单词walk、run、jump、fly,并理解意思
活动过程:
1、课前律动:反口令,教师用英语喊坐下、起立、向左转、向右转等口令,幼儿做相反的动作。例如
T:stand up(学生坐下)
2、导入部分:
T:Good morning, my dear babies.T: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冒险吗?
T:嗯,小朋友们想做些什么呢?
T:哦……,小朋友们真厉害!你们猜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们想冒什么险呢?
T:他们呀,要开始动作冒险啦!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和动物宝宝们去动作冒险好不好? T:OK,we will conduct action adventure!Go!
3、基本部分:
T:可是,在他们冒险之前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袋鼠宝宝要学会跳,小鸟要学会飞,小象要学会走,小狮子要学会跑。所以呢,我们也需要和动物宝宝们一起学习。Now, we learn to action words.T:OK, you can see this word ”walk”.(老师出示闪卡)My babies,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walk”?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walk”的意思吗?嗯,那你们看老师的动作猜一猜。(老师在教室里缓慢的走)
T:What’s the meaning?是什么意思呢?
T:OK,“walk”的意思正是“走”。Now, read after me.“walk”“walk”“walk”(老师可以多教几遍)
T:看我们平时啊,基本上都在走,小朋友们,学会“走”了没?
Now, read after me again, 现在再跟着我读一读,“walk”“walk”“walk”,小象学走“walk” “walk”“walk”
T:小朋友们,我们学了“走”,“跑”该怎么说呢?
T:那我们来学习这个”run”, ”run”就是“跑”的意思啦!Now, read after me.”run””run””run”,小狮子要学跑呢,来,我们和它一起原地跑。And read after me,大声跟着我说: 小狮子学跑”run””run””run”
T:袋鼠宝宝要学跳啦!我们也一起,”jump””jump””jump”
T:”jump”是什么?
T:Oh…very good!You are very clever!跳一跳,就是”jump”,来,我们和袋鼠宝宝一起学,”jump” ”jump” ”jump”,大声的说,跳起来,”jump” ”jump” ”jump”
T:小鸟呀,才不想认输呢,它呀,要学会飞啦!”fly” ”fly” ”fly”,小鸟要努力的飞到天上去哦!T:Now, read after me.”fly” ”fly” ”fly”,飞、飞、飞,小鸟努力地”fly” ”fly”。小朋友们都知道”fly”
是什么意思了吧?
T:小朋友们,学会了吗?”walk” ”run” ”jump” ”fly”
Now,我们开始动作冒险啦!
3、游戏环节
可以进行两个小游戏
1>TPR
游戏玩法:A、老师说单词,幼儿做动作,老师做动作,幼儿说单词
B、让小朋友上台做动作,下面的小朋友说单词
反应快的小朋友老师给予奖励。
T:小朋友们,知道规则了吗?那我们开始了
T:”jump”
T:”walk”
T:”run”
T:”fly”
……
T:下面我们请小朋友上来引导我们玩,好不好?
……
2> Action Adventure
游戏准备:4种动物头饰分别2个
游戏玩法:8名幼儿戴上动物头饰,请一名没有戴头饰幼儿喊动物名字,被喊到戴了动物头饰的小朋友就大声的说出学的单词,并做动作。
小象——”walk”
小狮子——”run”
小鸟——”fly”
袋鼠——”jump”
T:小朋友们,我们快来玩这个游戏吧!
……
4、结束部分
T:Oh.Dear!You are very great!你们做的非常好,游戏玩的也很好哦!开心嘛,学会这几个单词没?那我们回去告诉爸爸妈妈,好不好呀?让爸爸妈妈跟着宝贝们一起学学,好不好? 看,爸爸妈妈来了,快回家吧!
第三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实用标准文案
第二篇
精彩文档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实用标准文案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本章将帮助你:
1、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个性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发展及道德的发展。
2、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以重视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
3、了解《纲要》提出的幼儿社会教育的目的。
4、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行为、社会情感和社会认知。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
5、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包括目标原则、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强化原则。核心概念: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特征。
社会性的内容主要包括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友好相处的能力,自律的能力,表现与理解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等。社会性内容的实质即如何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并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适应环境的能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内容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社会交往、道德的发展五方面。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等。
(一)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的时期,在婴儿前期,婴儿还是物我不分,啃自己脚还以为是其他的玩具。婴儿末期开始才能把自己的身体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来,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3岁左右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此时的儿童能把自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分开来,能够在镜中识别自我。能够准确的使用代名词“我”,但最初儿童提到自己时,还往往像谈论别人那样,如说“宝宝要抱”、“贝贝吃糖”等。他们开始出现自尊心,若儿童遭遇不公正待遇时,会出现哭闹、反抗等行为。
(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可自我观察到身体特征、动作、能力、爱好、所有物。幼儿的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是: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一般都过高地评价自己。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增强。
二、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包括情绪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等。
(一)0-3岁儿童情绪情感的产生与发展
新生儿已有明显的情绪反应,“落地哭”就是由于身体不舒适引起的消极情绪,3个月左右,婴儿出现社会性的微笑。婴儿通常用表情与他人进行交流,人们通常把表情称为“情绪的语言”,2-3岁的儿童在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件事时,总是一边说,一边做表情和动作。3岁左右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的儿童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也能正确领会别人表露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的社会化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趋势,主要表现为:
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儿童引起情绪反应的动因从主要为生理需要的满足逐渐过渡到主要为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如幼儿在园吃穿都没有问题,但同伴排斥他,幼儿会产生痛苦的情绪,若老师对幼儿进行表扬,幼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3、表情日渐社会化
日常观察发现,3岁前儿童一般毫无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3岁后则会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情绪表现方式。如幼儿在父母面前摔倒了就会露出痛苦的表情,大哭起来,如幼儿在老师面前摔倒了,就会忍住不哭,露出坚强的表情。
(三)幼儿园中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1、幼儿园情感培养的目标(1)培养幼儿的自信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自信感,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对别人、对集体是重要的;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相信自己只要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够成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之后,心里感到快乐和自豪。
(2)培养幼儿的信赖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信赖感,使他们能喜欢并亲近父母和老师,乐意接受他们给予的爱抚;喜欢与小伙伴们交流,并乐意将自己的事情告诉他们;有了不会做的事,主动请亲近的人帮助,并为此感到快乐。
(3)培养幼儿的合群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合群感,使他们感到与小伙伴一起玩游戏是件高兴的事;在活动和游戏中乐意遵守规则,并能宽容别人的无意过失,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从中体验到相互合作、谅解的愉快。
(4)培养幼儿的惜物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惜物感,使他们从小养成保护周围环境和动植物的习惯,体验到优美环境带来的身心愉悦,爱惜劳动成果,对损坏的东西感到可惜,并对自己损坏物品的行为感到内疚
(5)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通过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让他们学会当别人高兴时能表示快乐,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当别人伤心时,会表示安慰:能同情周围较弱的同伴,并能主动地接近他们。
2、情感活动在实践中的运用(1)专门的情感活动
它是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开展的情感培养活动,每周1-2次。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为了确保有目的、有计划的情感目标的落实;其二是为了萌发幼儿的某一情感提供一个契机,为以后这一情感的发展做一个先导。例:“我爱我的幼儿园”、“祖国山河多美好”、“我上小学了”等。
(2)渗透性的情感活动
在游戏或其他教育活动时间里,强化其中的情感因素。例:两个小朋友为争一个角色互不相让,教师不是简单干预,而是提供一些方法让孩子去协商,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
在体育活动中,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成绩直接影响到小组的成绩,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与同伴紧密合作,产生为小组争先的愿望,以实现群体合作目标。
3、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效
在实施了幼儿情感教育之后,无论是幼儿的情感素质,还是整体面貌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情感教育使幼儿积累的体验日趋丰富,符合社会期望的需要相对稳定.情感能力得到了有计划的训练,因而他们外在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情感的感受性强,觉察敏锐,较易领悟他人的情感,能较快地激活自己的情绪,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由于“情感”这一动力机制的促进,使幼儿在认知、语言、品行、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体质、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诸多素质都得到了整体和谐的发展。
三、个性的发展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兴趣、需要、气质等几个方面,还包括兴趣、爱好、需要等。学前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四、社会交往的发展
社会交往指人与人为交流认识或情感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0-3岁儿童社会交往的产生与发展
婴儿最初的社会交往发生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婴儿以啼哭、微笑、皱眉等行为表明他们与父母交往的需要,而父母经常做出呼唤、拥抱、抚摸、微笑等行为,婴儿也会有相应的反应。婴儿形成的最初的人际关系是婴儿与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即亲子关系。
2-3岁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有益于他人的行为,还能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二)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
幼儿交往的范围扩大了,幼儿交往的对象除了父母和亲人,还增加了教师和同伴。
1、幼儿与教师的交往
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幼儿和教师之间是相互尊重的,且幼儿要服从教师的权威。
2、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幼儿有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他们可以相互协商、讨论、分享、交流,交往的能力和水平会不断提高。
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1)在幼儿前期,模仿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别人做什么,我做什么。
(2)物品是重要的交往媒介,许多交往由物品引起。(3)语言在交往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道德的发展
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为时表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学前儿童的道德内容主要包括移情、利他心、同情和怜悯、互惠和分享、遵守社会规则、同情和依恋父母等。
(一)0-3岁儿童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婴儿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道德感,到了两三岁,儿童才出现道德感的萌芽。如把饼干给妈妈吃受到表扬,受到表扬后的愉快情绪使儿童再次出现把饼干给妈妈吃的行为。
(二)幼儿道德的发展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幼儿的道德是从无律阶段发展到他律阶段的。幼儿从不会判断对和错到能根据一些规则、权威判断是非,幼儿期的儿童的道德水平较低,需要教育者对幼儿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
1、培养学前儿童文明行为习惯
(1)培养学前儿童做到待人热情有礼貌,能主动有礼貌地称呼人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请”、“您”、“没关系”等。
(2)让学前儿童懂得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要注意听,并能有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题,别人说话时不随便打断,不乱插嘴。
(3)培养学前儿童富有同情心。
(4)培养学前儿童遵守本班和幼儿园及公共场所的各项规则和纪律。
(5)培养学前儿童爱清洁、讲卫生,保持环境整洁有序,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
(6)培养学前儿童不乱折花草,不到处乱涂乱抹,不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
2、培养学前儿童对同伴友爱互助
(1)培养学前儿童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学习同伴的好榜样,不学、不模仿不良的行为。
(2)培养学前儿童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伴。
(3)培养学前儿童逐步学会自己解决彼此间的纠纷,不欺负小朋友。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培养学前儿童爱父母、爱老师、爱幼儿园
(1)让学前儿童了解父母的职业,了解父母工作的意义。(2)让学前儿童知道父母在家里做家务同样辛苦,使他们体谅父母,当父母学习、休息时不去打扰;当有好东西的时候,知道与父母分享;当父母劳动时,知道去帮忙,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3)培养学前儿童学会尊重父母,愿意听父母的话。(4)逐步扩展学前儿童爱父母的情感到爱教师、爱幼儿园。
4、培养学前儿童爱劳动、爱劳动人民
(1)培养学前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包括简单劳动: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洗手脸、刷牙、收拾玩具(自己的物品)等;为集体的劳动:擦桌椅、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等;社会性劳动:拾麦穗、拾树叶等。
(2)让学前儿童认识成人的劳动:介绍他们生活中最熟悉、与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成人劳动。(清洁工、司机、警察、售票员、老师、医生等)。
(3)教师做好劳动榜样。
5、培养学前儿童诚实、勇敢的品质(1)教师树立诚实榜样、不撒谎。
(2)教师给孩子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培养学前儿童遵守规则。如用别人的东西必须先征得别人的同意,用完后归还,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带回家。
(3)正确对待孩子的说谎。
6、培养学前儿童初步爱祖国的情感
(1)通过培养学前儿童爱父母、老师过渡到爱幼儿园、爱家乡,再过渡到爱祖国。
(2)通过接触周围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培养情感。
7、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1)对学前儿童进行目的性的培养(2)对学前儿童进行坚持性的培养
8、培养学前儿童活泼、愉快、主动开朗的性格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多开展活动,鼓励学前儿童多参加(2)平等对待学前儿童,使学前儿童喜欢表现。(3)用成人愉快的情绪影响学前儿童。
(四)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
了解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有利于我们及早采取预防与矫正措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以下为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1、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在对别人身体上的伤害。如打人、踢人、咬人等行为。这样的孩子以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暴力行为,危害社会。
2、嫉妒行为
是对别人在品德、能力方面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不满和怨恨情绪时表现出的一种消极行为。如当妈妈去抱别的孩子时,孩子就会哭闹。这样的孩子容易心理不平衡,出现算计他人的行为。
3、退缩性行为
主要是指只顾自己,对他人的存在没有反应。如有的孩子不管周围有多少人,都不会理睬别人,只是自己活动。这样的孩子较冷漠,当人们需要帮忙时,他们不能够主动相助。
4、破坏性行为
有别于探索性的行为。如孩子以损坏财物为乐,就是破坏性行为,则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这样的孩子如不及时进行教育就会经常出现破坏性行为,对各种物品、甚至是人都会造成伤害。
5、残忍行为
主要指不顾动物或人的感受,对他们进行身体上伤害。学前儿童的残忍行为主要表现为虐待小动物。如把虫子的翅膀折掉,或掐小兔子直到兔子叫出声音。这样的孩子缺乏同情心、责任感,若不及时纠正,长大后严重的还会引起犯罪。
6、欺骗行为
学前儿童的欺骗行为主要表现为偷拿别人的物品和说谎。如有的孩子总会把幼儿园中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学前儿童的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说谎行为主要指孩子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愿望而有意识地欺骗成人和隐瞒事实或嫁祸于人,是有别于孩子混淆想象与现实的行为。有欺骗行为的孩子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有效的教育,容易养成习惯,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甚至引发犯罪行为。
对于学前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办法:
1、及时制止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让他们从心里产生内疚感。
2、通过观察、与家长沟通等方法了解学前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3、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有问题的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教师除了设计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有针对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还应该做到长期坚持对有问题行为的儿童进行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同样是智力中等或智商水平较高的人,为什么有的人与他人关系和谐,懂得乐群合作,受人欢迎;有的人却与他人关系紧张,攻击性强,孤僻易怒,受人排斥呢?
原因是有的人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有的人不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所以,我们要开展社会教育,使孩子们能够适应这个社会。
一、社会性发展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展
例:在体育活动中与别的孩子玩得开心,会处于兴奋状态,呼吸和血液循环加快,能够带入更多的氧气,使全身的脏器更好地工作。他们的骨骼正在成长,心脏跳动更有力,肌肉更强健,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在一些阅读、棋类等安静活动,和小朋友和谐相处能使他的内分泌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全身各腺体正常工作,这同样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和发育。
据医学专家研究表明:心平气和的孩子比生气、烦躁的孩子免疫力更强,更不易患传染病。
二、社会性发展有利于学前儿童心智发展
教育专家研究发现,智力水平中等的孩子,如果非智力因素发展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得好,那么,他的学业成就就完全可以比智力水平高而非智力因素发展得不好的孩子高许多。
三、社会教育教学前儿童如何学习做人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前儿童接纳、认同自己文化,了解自己的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了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完善学前儿童人格、培养学前儿童良好个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就是要引导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方面协调发展,使学前儿童成为诚实守信的人、活泼开朗的人、善于交往的人、乐于助人的人......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教育,旨在促进儿童的社会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即通过教育使个体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成熟的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一个由多种内容构成的、多层次的体系。目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共分为以下六个层次:总目标(也称社会领域目标、课程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单元教育活动目标(周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总目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制定其他所有健康教育活动目标的重要依据。《纲要》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总目标,目标主要表明了该领域重点追求什么,它主要的价值取向何在。以下为《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五条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等三方面的内容,在儿童的社会活动中又表现出其明显的个性特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和个性等方面。
(一)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因自己的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主观感受。社会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快乐、高兴、自豪、依恋、自尊、自信、同情、羞愧、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和消极情感(悲伤、沮丧、愤怒、害怕、妒嫉等)。社会情感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认识、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
(二)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学前儿童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发展的,认知所获得的经验影响其社会行为,要帮助学前儿童得到积极的社会知识经验。
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特征以及自身与他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身体外貌、内部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
(1)帮助幼儿认识和接纳自己,增进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2)帮助幼儿学习认识、理解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
(3)帮助幼儿学习自由选择,自我决断,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
(4)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想法、态度。例:在一次认识菊花的活动中,老师请小朋友闻闻菊花的味道,当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说出“清香”时,有一个小朋友说出“菊花是臭的”,教师并没有责怪该幼儿,而是与该幼儿一起寻找答案,结果发现该幼儿闻的菊花刚施过肥。
该例子说明,孩子会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现,教师要支持、鼓励,不要随意阻止,否则会阻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2、对周围人的认识
(1)了解父母和亲人的工作和工作场所(请父母介绍自己的工作、参观父母的工作场所),感受生活中父母和亲人对自己的爱(说说父母和亲人如何爱自己,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懂得爱父母和亲人,并懂得用一般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谢和爱,知道不打扰他们的工作或休息(给父母和亲人过节)。
(2)关心、理解幼儿园的同伴和老师,愿意与他们共同友好地进行各种活动;了解幼儿园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知道他们的工作都是为幼儿服务的,懂得感谢,尊重他们的服务。(炊事员、保健医等)
(3)了解其他公共场所服务的人们的劳动,如社区的清洁工人,知道他们的劳动给大家带来的方便和愉悦,懂得尊重劳动的人和他们的劳动。(可参观社区垃圾站等)
3、对周围环境、现象的认识
有大环境,小环境,小到幼儿园、家庭,大到国家、世界。(1)家庭:知道家庭主要成员的称呼、姓名、家庭成员与自己的关系及一些邻里关系、家庭的主要设施、家庭住址、电话等。
(2)幼儿园:知道名称、地址、班级、小组、基本的集体活动规范、幼儿园工作人员及其与自己的关系、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等
(3)社区:知道社区主要机构名称、工作人员及主要工作、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及主要设施等。
(4)交通工具和设施:知道水、陆、空交通工具及辅助设施等。(5)国家及民族:知道主要省、市、县、街道、门牌等名称;知道国名、认识国旗;知道首都及部分主要城市;知道家乡特色;知道主要民族的名称、分布、风俗及文化特征;知道人口及人种特征;知道主要风景名胜及特产等。
(6)世界知识:知道主要人种,邻国、强国、大国等。如,表弟在幼儿园中学习后,对七大洲,五大洋如数家珍。(强调大环境,尤其是在国际交流频繁的今天,更应有国际全球化意识。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4、社会文化
(1)社区人文景观:所在社区的主要人文景观、特征及有关故事传说。
(2)民间节日:知道节日名称、时间、主要特点及庆祝方式。(通过故事形式)
(3)民间艺术:当地一些主要工艺品的名称、用材、简单制作方法及当地主要地方剧种等。如浦江水晶。
(4)文化精品:民族的文字、书法、我国主要剧种等。(5)英雄人物:
思考:传统英雄人物与现代英雄人物的区别变化。(6)世界文化
思考:当土节日遭遇到洋节日----(分析思路:举例说明现状——分析原因,比较土节日与洋节日——如何发扬传统节日文化。)讨论:“当土节日遭遇到洋节日”。思考:
1、现状:“情人节”“圣诞节”的热门,气氛超过了传统的本土节日。
2、原因:洋节日有快乐、轻松的氛围,有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媒体商家参与多,节日的时间多在人们熟悉的阳历,而不象本土节日很多按农历------
3、对策:也许根本不用担心,“情人节”“圣诞节”只是在年轻人眼里热门,而幼儿和中老年人并不热衷;我们的节日兴吃的多,兴玩的少,而吃在现在随时可以象过节一样,所以应多提倡节日间轻松的玩;应从如何让幼儿获得节日的愉快着手思考-----
(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指人们在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对周围环境的人或事情做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包括合作、助人、同情、安慰、节约、爱护环境、遵守规则、破坏、违反规则等。我们要帮助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帮助学前儿童掌握交往技能,发展交往能力(1)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赞赏他人的态度。
例:大(1)有一男孩钢琴弹得很好,常得到老师的赞扬。一天,老师请别班的一位女孩到大(1)班来弹琴,女孩的琴也弹得很好,也得到了老师和其他幼儿的赞扬,只见这位男孩噘了噘嘴说了句:“有什么了不起”,就趴在钢琴上哭了。小女孩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其他幼儿则议论纷纷。
该例子表示没有尊重和赞赏他人的态度,无法和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鼓励幼儿积极交往,指导学习并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包括态度友好、多用语言进行交往、学会尊重他人、乐于谦让、分享、帮助他人等。
2、引导学前儿童遵守规则
(1)文明礼貌规则:知道对人要热情、注意倾听他人的话、会使用礼貌用语等。
(2)生活中的基本规则:注意个人卫生、健康饮食、着装、懂得自我保护等。
(3)集体活动时的基本规则:遵守游戏规则、勤于思考、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懂得文明礼貌、友好交往等。
(4)社会公共规则:爱惜公物、公共卫生规则、公共交通规则、各种社会活动遵守的规则(购物、进入银行、邮局等遵守的规则)等。
(5)初步的社会公德(不随地扔垃圾、尊老爱幼、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
(四)个性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与个性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勇敢、自信、自尊、独立、坚持、友爱、坚强等。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纲要》中提出了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该部分说明了为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基本内容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二)各年龄段幼儿的社会教育内容
1、小班幼儿社会教育内容
(1)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身体的部位、特征及作用,懂得保护自己的一些最基本常识。
(2)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哪个班的小朋友,熟悉生活环境,了解同伴、教师、保育员,初步适应集体生活。
(3)教给幼儿基本的卫生常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4)帮助幼儿掌握礼貌用语,能运用“你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语言,有礼貌与别人交往。
(5)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和同伴一起活动,能与同伴协商、轮流、友好玩耍,不抢占、独霸玩具。
(6)培养幼儿初步的独立性和自控力,保持愉快的情绪,遵守集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体的规则,爱护玩具、图书。
(7)能按照教师的标准学习评价人和事,能对同伴作出公正的评价,能正确地评价行为的结果。
(8)教给幼儿粗浅的交通安全知识,使幼儿学会遵守交通安全规则。
(9)了解自己父母及同伴父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
(10)知道中国的重大传统节日,初步了解祖国文化,并为之感到自豪。
2、中班幼儿社会教育内容
(1)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和同伴,并能说出一些异同点。(2)帮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并能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了解别人的情感,对别人有好感。
(3)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不任性,不随意发脾气。(4)引导幼儿学会同情别人,关心别人。
(5)帮助幼儿掌握礼貌用语,并能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加以运用。(6)培养幼儿与同伴轮流、分享、合作、谦让的能力。(7)增强幼儿的独立性,鼓励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帮助幼儿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8)帮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学习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评价;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9)引导幼儿认识社区的公共设施,了解周围人们工作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萌发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10)帮助幼儿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间工艺品,加深幼儿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情感。
(11)帮助幼儿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3、大班幼儿的社会教育内容
(1)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自己的进步是父母和教师教育、帮助的结果。
(2)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促进幼儿学会关心别人,并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增加幼儿对集体的了解,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4)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要求幼儿自觉遵守各种规则。(5)帮助幼儿克服各种困难,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6)发展幼儿的独立性,指导幼儿按照社会准则进行自我评价,并能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价。
(7)形成幼儿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培养幼儿的内疚感、公正感、爱惜感。
(8)引导幼儿认识社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帮助幼儿理解人们的职业分工、工作性质与特点,并学会尊重不同职业的人们,萌生环保意识。
(9)使幼儿认识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培养幼儿的爱国心。
(10)帮助幼儿了解一些世界名胜古迹、工艺美术品、风土人情,使幼儿学会尊重外国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四、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要求
(一)根据国家级的课程标准和当地幼儿教育纲要中社会领域方面的要求,确定社会教育的内容
目前,我国最有权威的课程标准即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在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时应该首先符合《纲要》中提出社会教育领域方面的要求,然后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当地幼儿教育纲要中社会领域方面的要求,确定社会教育的内容。
(二)利用学前儿童当时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作为课程标准和教育纲要的载体
我们选择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与儿童当时生活背景和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的,儿童对这些教育内容是熟悉且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儿童当时的生活背景及生活环境,寓教育于生活。如利用围绕在儿童生活中的全国对即将在2008年举行奥运会的宣传,向儿童介绍奥运会、介绍北京等社会文化,激发儿童的爱国热情等。
(三)根据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确定教育内容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我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必须考虑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要是指儿童的年龄特点,本园、本班儿童的发展水平及儿童的个体发展水平。另外,教师还应该观察儿童的日常生活,发现儿童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确定教育内容,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
第四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随机性、长期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社会领域的教育应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即将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自然的形式对学前儿童进行熏陶,如将社会教育渗透到学前儿童的交往、探索活动、游戏中等,使学前儿童适应环境,内化规则。而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一、目标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活动的方式、活动的结果等都要受到目标的制约,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必须遵循目标原则。
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选择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要围绕目标进行。
除了要遵循国家教育部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领域设定的目标外,教师还要为社会教育活动制定具体且合理的目标。如目标中提出“培养学前儿童关心他人的品质”,这样的目标就比较空洞,很难落到实处,不具有操作性,对活动也起不到指导作用,可改为“知道应该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人;在扮演角色中学习帮助别人的方法;愿意在别人遇到困难和痛苦时主动去关心、帮助他们。”通过制定具体而可操作的目标来实现更大的教育目标,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所要遵循的原则。
二、主体活动性原则
尽可能把课程内容设计成幼儿各种自主性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要为儿童创设活动的空间,如提供活动的材料、布置环境等;给儿童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主动体验、观察、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操作以获得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教师还要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当的指导以提高儿童的活动水平,如在他们需要帮助时,给予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儿童的水平,再给他们提出一些更高的社会活动的要求,激发他们产生更高、更多的社会活动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活动水平。
三、渗透性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中,为了实现该领域的教育目标,要通过渗透,对学前儿童进行长期的社会教育,让学前儿童自然地进行社会学习。渗透的方法有:
(一)渗透到各领域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属于幼儿园领域教育的一个部分,要实现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渗透到其他领域的中去,如要培养孩子谦让的品质,可以渗透到艺术领域中学唱“排排坐,分果果”的歌曲、渗透到语言领域中学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等。
(二)渗透到各游戏中。
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与社会教育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前儿童在愉快、自然的氛围中进行社会学习。如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根据角色的社会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处理着角色间的人际关系;在结构游戏中学前儿童可养成认真仔细、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习惯。
(三)渗透到一日生活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会教育的契机,及时进行社会教育。如教师发现幼儿有争抢玩具的现象,可以随机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分享的品质。
(四)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并不仅仅靠教师的力量可以实现的,教师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必须依靠家长的配合。教师要向家长宣传儿童在幼儿园的社会学习及一些恰当的社会教育的方法,让家长在家中继续对他们进行社会教育,实现家园配合。
四、实践性原则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要和社会行为相结合。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如当我们要让孩子记住“红灯停、绿灯行”的社会规则时,必须要让他自己过过马路,体验红、绿灯亮时自己应该出现的行为。贯彻实践性原则应该做到:
(一)帮助并教给幼儿具体的行为方式
在学前儿童实践前应给学前儿童讲清道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体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另外,孩子缺少行为实践的经验,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为他们在今后的社会行为实践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儿童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前儿童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身体力行、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和习惯。在鼓励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在实践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可使实践的效果更好。
五、强化性原则
强化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通过言语、动作或表情等方式,对儿童的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之增强巩固或削弱、消除,以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强化对于儿童的社会性教育相当重要,因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低下的发展阶段,家长,尤其是教师对他们言行的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言行,因此,我们要恰当地运用强化,贯彻强化性原则应做到:
(一)教师要采取明确、适宜的强化方式
当学前儿童出现良好的行为时,教师要对儿童明确地表示肯定、赞同;当学前儿童出现不良的行为时,教师要对儿童明确地表示不满,甚至批评,但要讲究批评的艺术,使儿童易于接受。
(二)强化应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
强化不是为了让儿童做出某种特定的行为,而是重在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如对儿童进行肯定时,老师不宜经常采用物质奖励等外部强化手段(如小红花、小玩具等),这容易使儿童为了获得某种物质奖励而去做某种特定的行为。而教师多采用身体动作、语言的强化方式,如点头、微笑、抚摸、摇头、叹息等,效果会比物质强化更能打动儿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童的内心,可使儿童为了得到某种行为的愉快体验而再次出现该行为,或为了不感到某种行为的难过体验而不再出现该行为。
(三)强化应及时
研究结果表明:倘若儿童的行为与教师反应间隔的时间太长,强化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对儿童没有太大影响。研究性学习:
收集1-2个学前儿童“争吵”的案例,试分析“争吵”行为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对待“争吵”行为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二章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施
本章将帮助你:
1、了解在幼儿园中实施社会教育的优势及影响社会教育的因素。
2、知道幼儿园社会教育可分为专门的社会教育和非专门的社会教育。其中专门的社会教育的方法包括参观、谈话、讲述、实践活动、情境教学、综合性活动等;非专门的社会教育方法包括生活活动、游戏、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等。
3、学会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的设计。
4、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施的要求有为学前儿童创设条件,提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供时间和空间;要有目的地影响学前儿童更高层次的发展;要长期坚持社会教育;要对学前儿童进行随机教育;要家园配合实施社会教育 核心概念:
幼儿园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的设计;社会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因素
一、幼儿园实施社会教育的优势
(一)幼儿园为学前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同伴交往的机会 学前儿童进入幼儿园后,交往的范围扩大了,同伴也成为他们主要的交往对象,学前儿童可以从同伴处得到各种信息,得到更多的社会认知(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环境的认知等)。通过与同伴的交往,还可以学习交往行为、规则行为等。
(二)社会教育更有目的性
在家庭中实施的社会教育缺乏目的性,随机性较强。在幼儿园中教师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教育,让学前儿童进行社会学习,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三)幼儿园的社会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包括:同伴;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环境:幼儿园有保健医、炊事员;布置娃娃家、超市、银行等环境(有助于进行社会交往,了解社会环境,懂得遵守社会规则)
(四)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断乳”
在家庭中,孩子在生理断乳之后,父母对孩子还是关爱有加,无法使孩子在心理上形成断乳。
在幼儿园中,幼儿园、教师、同伴相对于每个幼儿来说既是熟悉的(天天见面),也是陌生的(幼儿来园之前,没有见过老师和同伴,大家互不认识)。鉴于这种陌生感,幼儿会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有利于幼儿心理断乳。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因素
(一)人的因素
1、教师
教师受过专业的训练,长时间和学前儿童在一起,有权威性,是学前儿童模仿的对象,也是向学前儿童实施社会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人。
2、同伴
学前儿童通过与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从同伴那得到许多社会信息,如了解不同父母的工作,了解来自不同地方的儿童的家乡的环境等。通过与同伴交往,还可以发展幼儿的交往技能,发展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
3、其他工作人员
包括园长、保健医、炊事员等,有助于幼儿了解他们的职业,了解这些职业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等。
(二)物的因素
1、图书
图书是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的物质媒介之一。图书本身渗透有许多社会教育的内容,如儿童故事《小马过河》教育幼儿遇事要多动脑筋,会独立思考;《小羊过河》教育幼儿要有礼貌、谦让;还有一些图书让幼儿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了解各种不同的节日等。这些书中的内容都有助于幼儿进行社会学习。
进行阅读活动时,同样具有社会学习的价值。如幼儿可以学习到不争抢图书;爱护图书;一本一本轮流看书;一页一页看书;看书时可以彼此讨论书中的内容,但要小声,不能影响其他小朋友等。
2、生活用品
幼儿园的生活用品包括:杯子、碗筷、毛巾、桌椅等。幼儿可以通过使用生活用品进行社会学习。如爱护生活用品、能把它们摆放有序等。
3、玩具
玩具是幼儿进行交往的重要媒介。有研究表明,玩具的出现会大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大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提高交往的质量。如幼儿在参加活动区活动时,通过相互操作玩具开展活动,有助于幼儿认识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适当的社会行为。
第二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专门的社会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参观
参观法是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学前儿童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让学前儿童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而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
1、参观前的准备
(1)确定参观对象,与被参观的地方联系上。对某一社会设施或社会现象进行参观
社会设施包括:邮局、商店、学校、图书馆等。
社会现象包括:售货员在商店里卖东西,顾客买东西;邮局工作人员分发信件、投递信件;小学生们在课间游戏、学习等。
参观的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地点不要太远。(2)确定行走路线。
要注意安全,考虑好沿途可能存在的问题。(3)制订参观计划(含参观目的和步骤等。)(4)作好物质方面准备,如水、纸等
2、参观的组织
(1)出发前的组织:整队集中检查行装,组织简短谈话。(2)出发途中的组织:保证儿童的安全,如步行时教师走在马路外侧,坐车时提醒儿童不要将手脚伸出窗外。
(3)到达时的组织:重新整队,简短谈话,但方式可以用提问的方式。
(4)参观过程中的组织:教师与参观地的工作人员合作,组织学前儿童有秩序的参观,介绍时避免用行话。
(5)结束时的组织:选用适当的方法。如参观邮局,考虑到工作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人员忙,可自然结束;若不忙,可用联欢和实践的方式体验和结束。
3、注意事项:参观时间最好选上午;组织人员适当增加;参观回来后,可组织谈话;可开设相应的活动区域(延伸活动)。如参观邮局的延伸活动可以是“邮票展”“与邮局有关物品展”“寄信”。
4、学习案例“参观食品店”
参观食品店
[活动目标]
1、产生对参观食品店的兴趣,尊重营业员的工作,形成礼貌待人的品质。
2、初步形成给食品分类的能力。
3、了解食品店里的主要商品,知道食品可以分类,了解营业员的工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选择好参观地点。
2、制定好参观路线。[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起幼儿对参观食品店的兴趣,并提出参观要求;参观食品店里卖什么东西,营业员是怎么卖东西的。
2、带幼儿参观食品店
(1)引导幼儿参观食品店的食品,告诉幼儿每种食品的名称。(2)引导幼儿观察食品店除了卖糖果、糕点还卖什么,从而使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幼儿知道食品店是卖吃的东西的地方,建立食品店的正确概念。
(3)引导幼儿观察食品店里营业员和顾客的活动。请幼儿记住营业员和顾客之间的简单对话。
食品店里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营业员是怎样卖食品的?她们是怎么对待顾客的?
(4)请幼儿仔细观察营业员是怎么放置食品的,使幼儿知道不同的食品要分开放置,建立初步的分类概念。
3、幼儿在教师带领下进行购物活动,感受营业员对大家的热情服务。
4、参观活动结束后,幼儿与营业员礼貌道别,组织幼儿回园。
5、参观后让幼儿进行谈话活动。(1)请幼儿回忆食品店里卖什么?(2)“没有食品店会怎样?” [活动延伸] 收集与食品有关的东西,各种包装袋,在活动区开展“食品商店”游戏。
[活动评析] 该活动选择的参观对象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的食品店,是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开展的。参观的步骤清晰,任务明确。参观的形式多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样,既观察静态的食品,也观察营业员与顾客之间的活动,还让幼儿实践,进行购物活动,这样既让幼儿进行了社会认知(食品店的食物、食品的摆放、营业员与顾客的活动),又发展了幼儿的社会行为(学会购物、学会与营业员打交道)。活动延伸则巩固了幼儿社会学习,以便幼儿在实践中正确应用。
(二)谈话
谈话法就是教师与学前儿童相互提问、对答的教育方法。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也使用谈话法,目的主要是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会教育中使用谈话法,目的主要是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逐步适应社会环境。教师借助于恰当的问题,帮助学前儿童分析、提炼原有的社会知识经验,使之系统化或明确化,谈话法也可使学前儿童获得社会性规范性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
1、谈话准备
选择贴近学前儿童生活的、能引起学前儿童兴趣的、有教育意义的话题。
例:谈谈“适合小朋友穿的衣服”这个话题很有意义,但若要谈谈“衣服上有机器猫的图案好看还是奥特曼的图案好看”就无法实现本领域的目标。
2、谈话的组织
(1)引导学前儿童谈话兴趣。
如“我会帮助别人了”活动中老师的导语设计:“咱们班的孩子个个是能干的孩子,今天就请你们来说说你是怎样的能干?你帮助过别人吗?你是怎么帮助别人的?”
(2)引导谈话,步步深入。如“我会帮助别人了”活动中,有幼儿说,“我帮奶奶找针。”老师进一步启发“为什么奶奶需要你帮忙?”“你帮奶奶找到针后,奶奶说了什么?”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教师在与学前儿童谈话中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符合谈话主题的,问题应是清楚明了使学前儿童易懂的,问题的排序应是由浅入深的,尽可能地设计开放性问题,让更多的儿童发表不同的见解。
(3)谈话结束后要小结。
3、注意事项:允许答案多样性,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谈话方式可以多变等。
4、学习案例“我的家人”
我的家人(中班)
[活动目标]
1、增进幼儿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亲爱之情。
2、锻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家人并表达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为幼儿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
2、请幼儿平时在家注意观察,家里的人谁会什么,谁喜欢什么。[活动过程] 教师自然地引出与家有关的话题。如问:“今天早上谁送你来幼儿园的?晚上谁来接你?”然后开始谈话,话题可以是:
1、“我家都有谁?”请幼儿拿出“全家福”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人。
2、“平时我们在家里干什么?”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家里谁最喜欢我,我最喜欢谁,为什么?”
4、“家里人有什么爱好、特长?”(如果有的幼儿说不出来请他们回家后再仔细观察)
5、教师引导幼儿小结:我们和家人在一起很快乐,我们应该爱我们的家人。
[活动延伸] 可以组织幼儿在自愿的前提下,制作“我的家人”画册,然后讲给大家听。
[活动评析] 活动所选择的话题是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每个问题都简单易懂,开放性强,问题的程度由易到难。幼儿容易回答,且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通过这个谈话活动,幼儿表达了对家人的认识,感受到与家人在一起的愉快情绪,逐步学会爱自己的家人。
(三)讲述
讲述是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前儿童描述事物的特征,解释事物间的关系,向学前儿童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规则及意义的一种教育方法。讲述法可以拓宽学前儿童的眼界,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学前儿童学习社会规则,懂得处世之理。
1、讲述前的准备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选择恰当的讲述内容
应该选择学前儿童感兴趣的、与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2)选择教具或情境进行辅助
讲述活动以教师的语言描述为主,只有配合教具或情境,学前儿童才会对活动产生兴趣。
2、讲述活动的组织
(1)引导学前儿童对教师讲述的内容产生兴趣
如教师扮演成学前儿童喜欢的角色进行讲述,利用学前儿童对角色的喜爱激发他们对讲述的内容产生兴趣。
(2)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讲述
如用图片、模型、音乐、影象等配合讲述,通过情境表演进行讲述等。
(3)讲述活动开展中或讲述活动后要有学前儿童的参与 如在讲述活动时对学前儿童进行适当的提问,请学前儿童参与情境表演;讲述活动后要请学前儿童进行总结。
3、讲述活动的注意事项(1)讲述的内容具有实用性
学前儿童早已熟知的内容就不用再进行讲述了,幼儿不能够理解的知识也不用进行讲述。
(2)讲述时要具有直观形象性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单一的讲述不便于幼儿的理解,且不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使幼儿在活动时没有兴趣。
(3)讲述的语音、语态要有变化
学前儿童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为了让他们听清楚且有兴趣听教师的讲述,教师的讲述要清晰,明白易懂,避免不必要的口头语。讲述速度适中,音量合适,声音抑扬顿挫、随角色的变化而变化。讲述时配合适当的动作,使讲述变得生动有趣,有感染力。
4、学习案例:“认识少数民族”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认识少数民族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认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人的服饰,了解并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知道他们是我国的少数民族。
2、培养幼儿观察、辨认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人的能力。[活动准备]
1、由四位教师分别扮演不同性别的维吾尔族、蒙古族人。
2、教学挂图《少数民族》
3、一幅大的《中国地图》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启发幼儿谈话,导入课题。
请幼儿看地图,告诉幼儿我们祖国很大,人口很多,有很多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在我们国家还有几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所以一般称为少数民族。
2、认识少数民族的特点
(1)今天来了几位少数民族的客人,要热情招待。(2)两位维吾尔族人随音乐跳舞入场。
A、向客人询问,你们从哪里来,是哪个民族的?并在地图上指出家乡的位置。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B、引导观察客人的服饰,并请客人介绍自己(维吾尔族人都喜欢戴一顶小帽子,女的穿黑色小背心、长裙子,梳很多小辫子;男的穿对襟长袍。维吾尔族人喜欢唱歌、跳舞、弹冬不拉,还喜欢吃烤羊肉。)客人拿出哈密瓜、葡萄干等,向小朋友介绍新疆的特产,并请幼儿品尝。
(3)两位蒙古族客人随音乐跳舞入场。
A、B同上(蒙古族人喜欢扎头巾,穿斜襟的衣服,穿皮靴。许多蒙古族人住在蒙古包里,在草原上牧马、牧羊,喜欢喝奶茶,拉马头琴,还喜欢摔跤、骑马。)
(3)帮助幼儿了解内蒙古的一些特产。
那里出产羊毛,用羊毛可织成衣服、围巾,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3、请幼儿和客人自由交谈,可以向客人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最后,客人邀请小朋友到新疆和内蒙古去做客。
4、出示教学挂图,请幼儿说出图上这些人是哪个民族的。[活动延伸] 在班上布置“新疆”、“内蒙古角”,摆放他们的特产,还可以请小朋友画出这两个少数民族的小朋友。
[活动评析] 该活动的优点有:有充分的教具,师幼互动较好。需改进的地方: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幼儿参与活动方式还可多样,例如:摸摸少数民族人的服饰,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体验民族风情。
(四)行为练习法
教师创造一定条件,组织学前儿童按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去实践的方法,行为练习法是形成和巩固学前儿童社会行为习惯的一种基本方法。行为练习法的形式多样,有教师人为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前儿童进行行为练习,如当学前儿童掌握了几种分享玩具的具体方法,教师就创设情境让学前儿童选择一种或几种分享的办法,进行“分享”行为练习;有教师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劳动;还有在各种生活情境中教师组织的学前儿童行为练习,如来园和离园的礼貌行为练习、用餐前后的行为练习等。
1、行为练习前的准备(1)选择恰当的内容
学前儿童生活中常接触的、感兴趣的、比较容易操作的。例:洗手绢、剥豆、擦桌椅、收拾玩具、整理生活用品等。(2)物质准备
教师和学前儿童共同准备
由于行为的练习是针对每一个儿童的,所以物质准备的数量应该充足,做到人手一份或每小组一份。
2、行为练习过程的组织(1)开始
引发愉快的情绪、激起行为练习的愿望
例:放一首歌曲《洗手帕》或简单表演小动物洗手绢的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2)示范(仔细示范)
示范动作要慢,每个步骤都要示范清楚,让学前儿童看到,示范时配合语言讲解,语言浅显易懂。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学前儿童行为练习
学前儿童在行为练习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如发现有问题或进行不下去,教师要作出指导(不一定要把答案告诉学前儿童,引导他们步步引出答案)
行为练习时教师参与,一方面做无形的指导,一方面也鼓励学前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对学前儿童进行鼓励,提高行为练习的积极性。
(4)享受行为练习的成果
例:将洗好的手帕带回家给父母欣赏;吃自己剥的豆子等。
3、注意事项:行为练习的要求应该前后一致,长期坚持以便学前儿童能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4、学习案例“我们学剥豆”
我们学剥豆(中班)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剥豆的兴趣,乐意剥豆,体验剥豆带来的乐趣。
2、引导幼儿观察并学习剥豆的方法。
3、培养幼儿动手剥豆的能力。[活动准备]
1、每组幼儿一小盆毛豆、一个托盘、一个碗。
2、事先和厨房联系好相关事宜。[活动过程]
1、组织讨论,帮助幼儿解决“怎么剥豆”的问题。
2、让幼儿动手剥一会豆,然后老师请剥得好的小朋友示范。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讨论怎样才能剥得又快又干净,教师建议拿一个碗放豆子,一个托盘放豆壳。
4、集体剥豆。(学习剥豆,体验劳动的乐趣。)
5、带领幼儿把剥好的豆送到厨房。
6、打扫桌面。
7、午餐时,提醒幼儿多吃点自己剥的豆子。[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回家后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活动评析] 活动所选择的内容是幼儿在生活中能够接触的,易于幼儿进行操作,且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准备地充分。幼儿在进行操作前通过讨论对如何剥豆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操作,再讨论,对剥豆的技能进一步掌握。最后把剥好的豆送到厨房,并在午餐时吃自己剥的豆,这使幼儿能够享用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成就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五)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设置一种情境,使学前儿童在这一特殊的氛围中受到情感的感染,从中受到某种教育的社会教育方式。
学前儿童的情绪性强,容易融入情境,在情境中自然地受到教师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的影响,最后,教师将学前儿童在情境中受到的教育转化到现实生活中。
学习案例“节约用水1”
节约用水(大班)
许多幼儿不懂得节约用水,如洗手时总不注意关紧水龙头,在保温桶的水龙头处接水喝时,一个幼儿接完水后也不关水龙头,下一个幼儿就把水杯伸过去。教师虽然经常提醒幼儿节约用水,但效果都不理想,便设计了一次情境教学。
A、教师带幼儿散步,让幼儿发现窗户上有泥点;孩子在玩娃娃家时发现小床脏了;孩子进行手工活动,手上粘满了胶水;保育员拿来打蔫的花请幼儿想办法等。(评:教师安排情境让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想到用水。)
B、由幼儿找水。幼儿无法找到水,教师事先把水阀门关掉了。(评:当幼儿在需要用水而得不到水的时候,才感受到水和生活的密切性,感受到水的宝贵性。)
C、让幼儿听“水”的不满。(评:让幼儿发现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产生愧疚感。)
小水滴的话“小朋友们都回家了,我还在滴滴答答地流,我很伤心,人人都说我用处大,能帮助大家做很多好事,大家都离不开我,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可有的小朋友不珍惜我,我又哭了一晚,这次我太伤心了,我不想让小朋友再用水了。”
大部分幼儿产生了共情,向小水滴道了歉,保证不再浪费。D、让幼儿重新用上水。小水滴接受了小朋友的道歉,并相信小朋友以后也会珍惜用水的,教师重新把水阀门打开。(评:幼儿在用上水的时候体会到水的来之不易,并在情感上接受了要节约用水)
E、可以继续组织延伸活动,做节水标志,学节水儿歌。(评:通过延伸活动,幼儿之间还可以相互提醒,有利于幼儿保持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同样的问题,还可以设计以下情境“节约用水2”
教师当着幼儿的面,在上午把小鱼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盆里,但盆上有个小小的洞,到了下午,再让幼儿观察水和上午相比有何变化,小鱼和上午相比又有什么变化。(让幼儿明白,即使是小水滴,如果浪费了,也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必须要节约用水,不浪费每一滴水)
(六)综合性活动
综合性活动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并将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活动有机地综合起来,在多种形式、多种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一种社会教育形式。
学习案例:“我的名片”。
我的名片(大班)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学习,使幼儿能说出名片的作用。
2、通过制作名片,使幼儿能认识到自己的爱好。
3、通过互赠名片,加深幼儿间的了解,增进友谊。[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名片2小张、2大张,内容一样。(若用幻灯机则不需大张)
2、空白名片纸多与小朋友数。
3、水彩笔、小剪刀幼儿自带。[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导入)
(1)情景表演:公交车上。两位许久未联系的好朋友相遇——分手赠名片。
(2)问题:他们互相给的是什么?(导入课题——名片)
2、进行部分
问题:他们为什么互相给名片? 欣赏表演中的名片。
(1)问题:这下小朋友能说说名片的作用?(过渡语:小朋友们想不想拥有自己的名片呢?)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动手做名片
①教师示范,注意强调与前面的名片的变化,如图案形状颜色信息的变化。
②幼儿操作。
(3)结束部分:互赠名片,在老师编的儿歌中结束活动“小小名片不起眼,大大作用不一般,送给同班某某某,满心欢喜乐开怀。
[延伸活动] “名片展”、学儿歌 [活动评析] 名片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所接触,名片是成人为了介绍自己而使用的,幼儿并没有使用过名片,幼儿对认识名片和使用名片充满了新鲜感。活动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情境表演让所有幼儿对名片有了最初的认识,通过谈话使幼儿了解名片的作用,通过做名片和使用名片进一步熟悉名片,并体验使用名片的快乐。活动步骤循序渐进,活动方式多样,幼儿在活动中进行了社会认知(认知名片),学会了适当的社会行为(与他人相互使用名片)。
二、非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方法和途径
指活动的本来目的不是要向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但是在活动中可以顺便进行社会教育的活动。如吃饭本来目的是填饱肚子,但同时是学习良好用餐习惯和礼貌的好机会。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一)生活活动
社会教育可以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使学前儿童能够自然地进行社会学习。
1、早晨来园(礼貌教育)
2、晨间劳动(爱劳动、做事认真)
3、晨间洗手(讲卫生、排队意识、节约用水)
4、值日生劳动(做事公正、服务他人意识)
5、进餐(爱惜粮食,文明进餐)
6、入厕(生活自理能力,文明如厕)
7、午睡(穿脱衣服正确姿势,正确睡姿)
(二)游戏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最能发挥主体性的活动,游戏本身就是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认识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环境,了解不同的社会规则,提高交往的技能,产生恰当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和个性等。对社会性发展影响较大的游戏,主要是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
1、区角游戏
在区角游戏中,儿童自主选择,自发地活动。区角游戏主要靠投放活动材料来实现教育功能。幼儿园中的区域有娃娃家、建构区、表演区、科学区、自然角、益智区等。
娃娃家游戏规则(小班)
1、进入游戏区先来后到。(培养幼儿轮流意识)
2、能自定角色,学习角色行为。(提高幼儿社会角色扮演能力,去自我中心化)
3、不独占、不争抢玩具,能共享玩具材料。(培养幼儿谦让能力与共享行为。)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4、爱护玩具,不乱扔乱丢。(培养幼儿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的能力)
5、会用语言表达个人的情感愿望,用语言与伙伴交流,商量主题情节。(引导幼儿学习与同伴的正确表达方式与协商能力。)
6、活动中不大声吵嚷,会有礼貌地接待“客人”。(引导幼儿礼貌待人,培养幼儿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的能力。)
7、游戏结束时,能收放和整理玩具,按类放回原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户外集体游戏
幼儿园的户外集体游戏一般是指由教师组织的、在户外进行的、以发展幼儿体能为目的的集体游戏。这些游戏在发展幼儿体能的同时,也有社会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去自我中心化、学会合作等方面。
例1: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活动规则]由一个小朋友扮演老狼,其余小朋友扮演小羊,小羊围着老狼问:“老狼老狼几点钟?”老狼可任意回答时间,当老狼说到“12点钟”时,狼就要抓小羊,小羊可以跑到“家里”,被抓住的小羊即退出游戏。
[活动评析]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在该游戏中社会教育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培养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大部分幼儿在游戏时,除了只顾自己快速奔跑外,还要站在老狼的角度,考虑老狼会往哪个方向追,老狼跑步的速度等。
例2:游戏“拉网捕鱼”
[活动规则] 由一名幼儿先扮演网,其他幼儿扮演鱼,网可以抓任意的鱼,鱼被抓住后,也成为网,扮演网的小朋友要手拉手共同捕鱼,网若“破”了,捕到了鱼也不算数。
[活动评析] 该游戏的社会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上。幼儿组成的网为了抓到更多的鱼,既要牵住同伴的手不放,又要和同伴把前进的方向统一好。幼儿在游戏中就能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合作的方法。
(三)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
1、要根据本班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可盲目选用。
2、要考虑本班儿童的特点
3、作品的难度、水平与本班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
例如:《小猫钓鱼》(做事一心一意,有毅力);《狐狸与乌鸦》(不轻信他人,学会识别善恶);《龟兔赛跑》(要谦虚,不要骄傲);《李小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多分果果》(学会谦让)。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活动名称的设计、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准备的设计、活动过程的设计及活动延伸的设计。
一、活动名称的设计
活动名称的设计没有特殊的要求,在取名称时尽量符合儿童化的特点即可。如“小鬼当家”、“哥哥姐姐真能干”、“会说话的标记朋友”、“学做小客人”等。
二、活动目标的设计
(一)活动目标的内容
活动目标包括三个纬度: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能力;知识。
例:本领域情感纬度的目标可包含的内容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礼貌、讲卫生、勤俭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情心、乐于助人、分享、谦让、关爱、感恩、宽容、责任、诚信、爱护公物、爱护环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意志力、自信心、勇气、自制力、自尊心、自主、耐心、细心等);良好的态度(认真、虚心、有始有终、一心一意、努力探索等)。
本领域能力纬度的目标可包含的内容为: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想象力、认知能力、自主能力、独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是非判断能力、移情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注意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本领域知识纬度的目标可包含的内容为:有关自我意识发展的知识、有关社会环境的知识、有关社会文化的知识等。
(二)设计活动目标的要求
1、目标的内容应该包括情感、能力、知识三方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领域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社会情感目标、社会认知目标和社会行为技能目标。这样制定的目标完整、便于落实。但活动目标不一定都包含三个方面;每一个目标也未必只含一个纬度的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内容。
2、目标的要求难度适中。
例:大班活动目标:学习准确使用“谢谢”、“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目标的要求过于简单)
小班活动目标:了解有关台湾的基本知识,了解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标的要求难度过高)
3、目标表述明确,重点突出,具有可操作性。
例: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目标笼统,重点不突出)可以改为: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
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目标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改为:学习洗手帕。
4、目标的表述方式要统一
例:
1、了解大班幼儿的生活、学习情况。
2、激发幼儿向大班哥哥姐姐学习,争做大班小朋友的愿望。(目标1中的行为主体是幼儿,是幼儿的发展目标,目标2中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是教师的教育目标)可改为
1、让幼儿了解大班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
2、激发幼儿向大班哥哥姐姐学习,争当大班小朋友的愿望。(全是教师的教育目标)或改为了解大班幼儿的生活、学习情况。
2、产生对大班哥哥姐姐学习的愿望,争当大班小朋友。(全是幼儿的发展目标)
5、目标的数量适中
一般情况下,目标以3条最为合适。目标制定得太少,说明对“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挖掘不够,活动的价值较低。目标制定的太多,易出现书写条理不清晰的问题,并且易出现要求过多,一次活动难以实现的问题。
注意:目标的顺序并不重要,需要把握的原则即是按目标的重要程度排序,最重要的目标排在最前面。但也有其他的排序方法,如按活动进行的顺序排列目标;按情感、能力、知识方面分别阐述目标,不刻意追求顺序。
三、活动准备的设计
(一)教师的准备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物质的准备(各种教具、玩具等)
2、环境创设的准备(坐位的摆放、环境布置、情境表演、角色的扮演等)
(二)学前儿童的准备
1、知识的准备(事先参观、事先学习等)
2、物质准备(要求学前儿童从家中带的一些材料、学前儿童自己动手制作的材料等)
3、心理准备(如教师要学前儿童形成勇敢的品质,要学前儿童介绍一些害怕的体验,教师就需要事先让学前儿童能坦然地面对以往自己害怕的经验,让学前儿童做好心理准备)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
1、导入:(导入的方法可以多样化)例:《我的标记朋友》谈话导入 《我帮玩具找到家》情境导入 《谁对谁不对》情境表演导入 《我的小伙伴》音乐导入 《合作会更好》操作导入 《你谦我让》游戏导入 《诚实的孩子》故事导入
《我是哥哥姐姐
(一)》展示教具导入 《幼儿园的地图》直接提问导入
除了以上几种导入的方法,请思考其他导入方法。
2、引导学前儿童参与;
3、引导学前儿童逐步思考;
4、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总结
五、活动延伸的设计
活动延伸指在教育活动后,教师继续设计一些与此相关的辅助活动,使教育内容渗透到一日生活中,使学前儿童受教育的时间能够持续,使教育的目的能够更好地实现。活动延伸的形式可以是家园共育、领域渗透、环境创设、区角活动、游戏等。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学习案例
我上幼儿园(小班)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长大了,要上幼儿园。
2、通过幼儿园的共同活动,体会幼儿园的生活是快乐的。
3、愿意开开心心上幼儿园。[活动准备]
1、各种插塑、小积木及插塑插出的小车、花朵等。
2、在下午的组织活动中已学会歌曲《我上幼儿园》。[活动过程]
1、创设好玩的环境,引导幼儿快乐活动。
每组桌上放置一篮玩具,教师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玩具的名称。教师:瞧,许多好玩的玩具想和我们一起玩呢!(出示搭好的小车、花朵)这是老师和小插片玩的时候给小插片变了样。你们想和小插片玩吗?如果想,就站在桌子这边玩;如果想玩其他的玩具,请将手中的玩具收好后再到其他组去玩。
幼儿自选玩具,教师与幼儿一起玩。
在玩的过程中,教师协助幼儿插搭一些小玩具,引起幼儿活动兴趣,并询问幼儿:你高兴吗?你喜欢在幼儿园玩吗?玩得开心吗?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谈谈说说,感受幼儿园的生活是快乐的。教师:你们刚才玩什么了?好玩吗?开心吗?
教师小结:刚才你们玩得都很开心。小玩具说想天天和你们一起玩,你们愿意天天到幼儿园来和它们玩吗?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园还有什么好玩的?你愿意天天来幼儿园吗?
3、教师和幼儿共同演唱歌曲《我上幼儿园》。[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一天都做了哪些事,最高兴的是什么,感受幼儿园生活的美好。[区角活动] 布置“心情角”,放置玩具电话和脸谱面具,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心情。如:幼儿可打玩具电话表达对父母的情感,也可戴上“高兴”“伤心”等脸谱面具自由表达心情。
家园共育:家长每天接幼儿回家,应多询问幼儿在园生活,并鼓励幼儿喜欢幼儿园生活。[教学材料]
我上幼儿园
1=C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集
体
词 汪爱丽
曲 5 3 3 | 5 6 5 | 3 5 6 | 5 —
| 爸爸 妈妈
去 上 班
我上 幼 儿
园。
| 5 6 | 2 5 2 | 1—
|| 玩
具
多
朋
友
多
真
呀
真
快
乐。
[活动评析]:
(1)导入:呈现玩具(环境创设的导入)
(2)引导幼儿参与:玩玩具(让幼儿自由玩耍,自然产生快乐的情绪)
(3)引导幼儿思考:(活动时是否快乐,是否还愿意来幼儿园)(4)教师和幼儿讨论总结
我的标记朋友(小班)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标记。
2、知道爱清洁、讲卫生,会用自己专用的毛巾、茶杯。
3、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活动准备]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每人三张相同的标记图(分别用来贴在茶杯架、毛巾架、晨检袋上),全班每个幼儿的标记图都不同。
2、晨检牌人手一张。
3、小红星若干。[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出标记图。教师:洗完手后,我们用什么擦手?
教师:这么多毛巾都一样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一条是自己的毛巾呢?(引出标记图)
2、实践操作,幼儿选择并粘贴标记。
介绍标记图,并让幼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标记,教师帮助幼儿把标记贴在毛巾架的挂钩处。(分组进行)
教师:小朋友的毛巾都有自己的标记图了,以后擦手就不会用错毛巾了。现在我们喝水的茶杯、早晨的晨检牌还没有标记,我们快快给它们贴上自己的标记吧!
3、游戏“看谁找得快”。
让幼儿分组找自己的毛巾、茶杯、晨检牌的标记,并给找得有对有快的幼儿发小红星。
每人发放一个晨检牌,教师鼓励幼儿看清楚、记住自己的标记,精彩文档
第四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设计
44工具孕育了美术的造型活动。
人类社会还处在原始社会时就产生了原始美术。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感到自已软弱无力时,便转向对外部力量的依赖和祈求,由此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于是艺术品成为崇拜对象的替代物。原始宗教利用造型艺术特有的形象性,把造型艺术品作为祖先灵魂、神灵、动物灵魂的寓所和化身,成为祖先崇拜、灵魂崇拜、图腾崇拜的直接对象,为求种族兴旺,生活物品富饶或消灾而顶礼膜拜。这在新石器始民族的艺术中是有很多例证的。
二、美术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一)美术的基本特征
美术通常指绘画与雕塑,广义的美术也包括工艺美术、书法篆刻与建筑艺术。无论何种形式,美术的本质都是运用一定手段,通过塑造静态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视觉来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美术具有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的特征:
1、造型性与视觉性。美术是在空间中构成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也可以说是利用事物的空间特征来表达意义。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称美术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
2、瞬间性和永固性。美术作品是静止的,即使描绘一个运动过程也只能截取其中的一个瞬间。这个瞬间一旦被美术作品创造为形象,就永久固定下来。
美术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反映现实和表现题材方面的某种局限性:这就是不能直接表现运动或情节发展过程,也难以表现图像所能显示的视觉范围之外的事物。不过,美术作品中理想的直观形象所表现出来的凝炼、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效果又使它在艺术世界中能独树一帜,赢得永恒的魅力。
各种美术类型除具有上述共同特征之外,还各有不同之处。例如,绘画作品是在平面上展现的,以一般的纸、布和笔墨、颜色为工具,运用线条和色彩构成图像;而雕塑作品则是采用可塑性材料创造的立体形象,运用材料与体积形成了量感和质感。
三、儿童美术
儿童美术指的是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其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
3~6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美术活动,从种类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一绘画活动从使用的工具、材料及表现形式上区分,呵分成蜡笔画、彩色铅笔画、粉笔画、水墨画、彩色水笔画、手指画、棉签画和水彩画等;从性质上区分,可分为命题画、想象画、故事画、填色画和集体合作丽等;从内容上区分,可分为物体面、情景画、意愿画和装饰画等。手工活动可分为纸工和泥工等。欣赏活动是对各种造型艺术作品和具美学特征的环境的观赏。
第二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指导学前儿童美术活动设与实施过程的关键准则。确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各项目的能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得以体现。
一、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取向
由于人们对幼儿发展的规律、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以及对知识的性质和价值的看法存在着差异,在制定教育活动的目际时,也存在不同的目标取向。
(一)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指在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时,以行为方式陈述美术活动的目标: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陈述目标的最为有效的形式,是既要指出要使儿童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运用的生活领域或者内容。泰勒对课程目标的贡献是强调以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
在陈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太过含糊或笼统是没有意义的,例如:“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儿童发展美术潜能,透过美术经验而实现创造和成长。”这样的目标即属这类型。同样,在陈述目标时,如果描述的是教师的任务和行为,例如“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为幼儿提供美术材料”,这样的目标也不妥当。主张行为目标取向的泰勒认为,应该运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内容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以行为目标加以表述,能明确儿童通过活动将会学习一些什幺,例如“提供给幼儿一张硬纸和一些毛线,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它制作一个像框”,这样的目标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期望达到的结果。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采取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其长处在于它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能被观察到的行为加以表述。这种目标取向在陈述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时,必然会遗漏许多很有价值的内容。
(二)过程目标
过程取向的目标关注的不是预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提出的相应目标。也就是说,行为目标关注的是活动的结果,那么过程目标注重的则是过程。
英国学者斯滕豪斯认为,教育由4个不同的过程构成。它们是:(1)技能的掌握;(2)知识的获取;(3)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4)思想体系的形成。如果说,前两个过程尚能用行为目标陈述的话,那么后两个过程则是无法用行为目标表述的。他认为,设计教育活动时不应以事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加以展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采取过程目标的方式,在理论一是十分吸引人的,在实践中却缺乏可操作性。由于过程目标是在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展开的,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及美术表现的特征,熟悉美术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还要有相当的教科研能力,自愿花费大量的额外工作时间和精力,这一点教师是非常难以做到的。
(三)表现目标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较少地期望儿童产生预期的行为,而一般希望儿童能独特而富于想象地运用和处理美术材料。在解决问题以及美术创造方面,也不存在单一的正确答案。艾斯纳“发明”了表现目标,以此补充行为目标,而不是取代行为目标。艾斯纳认为,行为
49映出儿童个体与众不同的个性、兴趣和需要。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既要顾及全体幼儿的发展水平,又要顾及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使目标能真正有益于儿童的发展。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师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他批评了传统的教育学,认为它是以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为依据的教学,定向于儿童思维已经成熟的特征,定向于儿童能够独立做到的一切,然而这只是教学的最低界限。他指出,除了最低教学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学界限,这两个界限之间的期限就是“教学最佳期”,它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他认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儿童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们的研究已经揭示了迄今为止人们对儿童美术发展过程的认识,教师可以依据儿童的美术活动过程和作品,判断儿童美术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托幼机构美术活动的部分目标应立足于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让幼儿在这样一种水平上自由地表现自我,使幼儿能在这种美术游戏中实现完善自我的价值。这样的活动目标,主要应以过程目标和表现目标的方式加以陈述。
托幼机构美术活动的另一部分目标应超前于儿童的发展水平,设置在最近发展区内。这样的活动目标能激发和形成儿童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使幼儿美术的表现日趋接近合乎美学基本原理的表现方式。这样的活动目标,主要应通过行为目标的方式加以陈述。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科目本身的性质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这一科目的性质的认识也是制定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一个依据。因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科目具有与其他科目不同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学习方式和发展趋势。
学前儿童美术是幼儿从事的视觉艺术活动,通过自己发展的或者习得的“美术语言”,如线条、造型和色彩等,创造可视的形象,以表达幼儿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在托幼机构美术活动中,如何既尊重幼儿自发创造和发展的美术符号系统和美术形象.又要让幼儿的美术表现手法逐渐纳入符合美学原理和原则的创作轨道;如何在活
(4)知道以安全和适当的方式使用材料和工具;
(5)懂得视觉形象特征之问的差异,知道美术表达想法的目的;
(6)能够初步讲述不同的表达特征和组织方式是如何导致不同的结果的;
(7)知道从美术作品中能获得各种经验,能享受到视觉艺术的美;
(8)体验视觉艺术与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历史的或其他特殊的联系。
(二)情感目标
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情感目标如下:
(1)喜欢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能体验美术作品的线条、形状、色彩、质地等;
(3)对美术活动能感兴趣,并积极投入创作、欣赏和评价活动;
(4)能产生与美术作品涵义相一致的感受,并能表达这种感受;
(5)喜欢各种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
(三)技能目标
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技能目标如下:
(1)让幼儿能选择材料和象征性符号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2)让幼儿能初步学会运用线条、形状表现力度、节奏与和谐;(3)让幼儿能初步掌握一定的秩序和变化规律进行美术创作;(4)让幼儿能初步感受和欣赏到美术作品中形象的美学特征;(5)让幼儿能对自己或他人的美术作品作初浅的美学评价。(四)创造目标
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创造目标如下:(1)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行美术创作;
(2)能使用各种象征性符号,并加以组合和变化,创造与众不同的艺术现象;
(3)能使用色彩,自由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幻想;(4)能综合运用多种美术媒介进行美术创作;
(5)在欣赏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美术作品时,能讲述自己独特观点。托幼机构美术教育活动的上述目标还是比较笼统的。在实施美术
53第二章 儿童美术的发展
本章将帮助你:
1、学习儿童美术的发展过程:涂鸦线——图形——图形的组合——曼陀罗与“太阳”——蝌蚪人——人以外的其他初期图形。
2、通过了解图形的选择和组合、避免图形的重叠、图形独自的界线、图形的融合、水平一垂直关系的处理、事物之间关系的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初步掌握儿童美术的特征和表现方式。核心概念:
涂鸦线;图形的组合;曼陀罗与“太阳”;蝌蚪人;图形的选择和组合、重叠、界线、融合以及关系处理
第一节 儿童美术的发展
儿童的美术活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许多学者对儿童美术的发展过程进行过研究。正如美国学者加登纳所言,“2岁的孩子抓起一支粉笔在其遇到的任何东西的表面上起劲地涂抹着。3岁的孩子则画出大量不同的几何形状,其中包括谜一般的曼陀罗形状——把一个十字形置于圆圈式方块之中。4—5岁的孩子则在再现对象方面进行不停的创造与再创造„„这些画生机勃勃,表现力强,体现出对形式的牢牢控制和突出的美。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儿童绘画经历了他们自身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循环。仿佛他们刚刚脱离了襁褓的幼儿自身,又开始创造起自己的后代一样——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存在着标记、形式、对象、场景及幼稚的艺术作品。谁也没有去教这些孩子们如何去于——但同样令人惊讶的是,每一个正常的按其自己的速度发展起来的幼儿似乎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美国美术教育家凯洛格对一百万张儿童画进行了研究,归纳了儿童从动作到有意义表征的发展过程。
一、涂鸦线
大约在l岁半左右,儿童开始用笔在纸上涂划,画的东西纯属涂
55形所要表示的意思。
经过分类,凯洛格将偶发的图形区分为17种类型,前9种偶发的图形都包含了交叉点,它们是儿童住3岁时画出的正十字形和斜十字形的雏形,其余8种偶发的图形,则是除十字形以外的图形的雏形。
二、图形
儿童绘画中的图形可以分为6种,其中5种是具有几何意义的图形,它们是矩形(含正方形)、椭圆形(含圆形)、。三角形、十字形、斜十字形和不定形。
儿童所画的图形,从视觉特征而言,与样式配置或偶发的图形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个时期的儿毫在画线时除了更具有眼手协调能力外,也反映了儿童的记忆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图形是儿童经过思考和计划而画出的,儿童常想起自己画过的图形,并自发、自愿地再现它们。
三、图形的组合
在儿童画中,图形常常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其他涂鸦线或者与其他图形相伴出现的。
(一)结合体
凯洛格把两个图形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图形称作结合体。从理论上说,图形的结合如果不涉及以哪个图形为主,那么组合的可能性共有21种;如若考虑两个图形以哪个为主,哪个为辅,亦即在组合中区分诸如椭圆中的三角形与三角形中的椭圆,那么组合的可能性共有36种;如若不仪考虑两个图形以谁为主的问题,同时又要虑及两种图形在分离、重复和彼此包含等状况下的组合,那么,组合的类型就有66种之多。此外,还可以有其他的思考儿童画结合体的组合方式。
在实际上儿童并不是以理论假设的方式画结合体的,在儿童画中最常出现的结合体有正十字形、斜十字形、矩形、圆形、不定形与正、斜十字形的结合,或者圆形与圆形、矩形与矩形的结合。
(二)集合体
凯洛格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图形结合而形成的图形称作为集合体。当儿童能画出集合体时,他已经发展了属于其个人的绘画方式。
57心正方形等结合体或集合体等也是儿童画中常见的曼陀罗。
(二)“太阳”
2岁的儿童已能画出直线和曲线,这些直线和曲线都可以成为儿童画“太阳”的组成成分。虽然“太阳”的结构看上去简单,但儿童在会画复杂的集合体之前是不会画出“太阳”的。
儿童最初画“太阳”,只是喜爱这种给人以良好视觉形象的图形,并不是真的在画天空中的太阳。在儿童美术发展过程中,凯洛格认为这是儿童画与成人画之间的又一座桥梁。在儿童美术发展的过程中,由成人命名的线条不能算是儿童画的,因为成人所命名的这些线条在以后儿童画“人物”时并不经常出现。这就是说,儿童之所以画这些线条,是由于儿童受到了自己本身以前描绘“太阳”的刺激所致。
曼陀罗和“太阳”这样一些儿童所喜爱的图形,常成为儿童以后表现较为复杂的事物时的组成单位。例如,有的儿童将“太阳”作为人的手,把曼陀罗作为人的躯干。
五、蝌蚪人
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人”是儿童美术作品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儿童早期画的“人”使人联想到蝌蚪,光光的脑袋上长着长长的尾巴,于是,人们便称之为蝌蚪人。
儿童最熟悉的是人,但儿童画“人”并非基于他对周围人的观察和认识,他们画的“人”也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凯洛格认为,“人”是儿童由早期绘画自发而又自然演化而成的,它反映的只是儿童对均衡性和规则性等形式美的追求。儿童往往也会接受和认同成人对他所画的“人”的各个部分的命名,然而,他们自己的表现形式毕竟与成人的认识相去甚远。
凯洛格对儿童从会画“太阳的脸”和“太阳人”发展到画“人”这一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儿童所画的初期的“人”头上添加了别的图形:或是头上画了手;或是头上没有画任何图形状;或者没有手臂;或者具有各种躯干部;或者在躯干部卜有手臂;最后接近完整的人物。
在成人的眼里,蝌蚪人是不完全的,不是缺少身躯和腹部,就是
59调整时,儿童才能将“动物”与“人”的图形作明确的区分。而对4—5岁的幼儿来说,已经能完成这一调整过程,能从成人的画中认识到动物的形状,并在自己的画中加以认同,使其所画的“人”与“动物”加以区分。
(二)“植物”
儿童初期所画的“植物”与没有手臂的“人”十分相似,因此以推论,儿童所画的“植物”也是经由涂鸦线、图形、结合体、集合体、“太阳”、“太阳人”这样一条途径发展而来的。在儿童初期所画的“花”、“树木”等植物中,经常含有曼陀罗、“太阳”等样式的成分。随着儿童的发展,儿童慢慢的认同成人画中的植物样式,并使自己所画的植物与成人趋同。
(三)其他图形
儿童在其美术发展的过程中,所画的“建筑物”、“交通工具”等图形往往不是儿童观察了这些实物之后照样子画出来的.而是从结合体和集合体等发展而来的。儿童画中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原型的形在全世界具有共性。
七、儿童美术的国际性
全世界各国儿童的早期美术作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很难从他们的美术作品中区分他们的国籍。如果说,在他们的美术作品中还能找出一些差异的话,那么这种差异可能更多地与儿童使用的美术工具和材料有关,而不是与国籍有关。
凯洛格曾收集了数十个国家的儿童画,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她发现,各国儿童都以几乎同样的方式发明和创造“美术语言”。有人更直截了当地指出,绘画形式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儿童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而世界各国儿童的神经系统的基本特征不随文化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受其生活的社会中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他们的画中显示出日益明显的社会文化差异。
里德在评述凯洛格的研究结果时指出,根据凯洛格的假设,所有儿童都是依靠象征化这种方式的发现,而有着同样的绘画发展历程,即从无固定、无意识的涂鸦开始,到能画几个基本图形,而后进步到
61362运用这种表现手法表现事物还有待于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
三、图形独自的界线
年幼的儿童认为,每个事物都应是独立的,在画面上每个图形都有其独自的界线。让儿童画一垛墙,或者一堆苹果,他们会为每一块砖或者每一本书画上各自的界线。
随着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能理解一根线条能同时被两个图形合用,可以既是这个图形的界线,同时又是那个图形的界线。很多儿童都十分醉心于用蜡笔在纸上画天空中的虹。如:年幼的儿童常会把各条彩虹线分开来,这不仅因为他们的眼手协调动作没有发育完善,还不能较为准确地运笔,而且因为他们要保征每条彩虹都要有自己的界限。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发展,儿童画的彩虹会一条紧挨着另一条,达到两条彩虹共用-条线条的状态。如果他们运用彩色笔画彩虹,那么他们会以一条彩虹线紧挨着另一条其他颜色的彩虹线的方式画彩虹,这时,两种不同颜色的交界处就成了两条彩虹共同的界线。
四、图形的融合
在幼小儿童的画中,所画的各种物体一般都是由椭圆、矩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图形拼搭而成的,各种图形常常清晰可辨。例如,儿童将一个圆、一个矩形和四条直线组合成一个人物,组成人物的各个图形明晰可辨,基本上都是独立的。
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和眼手的逐渐协调,儿童画中的各个独立图形会出现融合的趋势。儿童会用轮廓线勾画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图形的外部界线,而图形之间相互结合的部位则融合成一体,图形之间的界线消失了。这种图形与图形的融合使线条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图形更具整体感,事物的形象更为生动。儿童运用一条轮廓线就将史前动物的躯干、头、颈部和肢体的各个图形勾画出来了。由于儿童运用轮廓线把动物身体各部融合成一体,所以史前动物的形象显得栩栩如生。可以设想,如果动物全部是由一些半圆、矩形、椭圆、三角形等图形拼组而成,那么史前动物就会像机器动物一样缺乏生气。
运用图形与图形相互融合的方式绘画,既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需要视觉与动作较高程度协调的活动.儿童必须对其
64人物的躯干、四肢、树木、标牌等,要么是水平线构画,要么是垂直线构画。
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他们会逐渐地对自己的那种过多地使用水平线和垂直线的构图表现出不满,试图运用倾斜关系来表现复杂的事物,使构图向更为高级的阶段发展。当儿童不仅能够在水平一垂直关系的参照系统里运用水平线和垂直线表现事物,而且还能熟练地在此系统里运用不同倾斜度的线条表现事物时,儿童表现的能力大大增加了。例如,他们不但能用直线和斜线将倾盆大雨和狂风暴雨区别出来,而且还能用不同的倾斜度表示风的强烈程度或人在奔跑时的速度。这样,儿童美术作品就显得更为逼真,更有表现力。但是儿童运用复杂的倾斜关系替代机械的水平或垂直关系表现事物,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
六、事物之间关系的处理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表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比起儿童表现某一孤立的事物要刚难得多,这就跟儿童理解一辆汽车比另一辆汽车开得快要比理解汽车这个物体更为困难一样。
年幼的儿童常将事物看作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纸上画的物体往往是一个个单独存在,与其他事物缺乏联系,而且还常是飘浮在空中与地面也没有关系。例如,儿童画一个人戴一顶帽子,这顶帽子可以与人的头部没有任何接触,而是飘浮在天空之中。
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儿童在绘画时开始使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发生相互的联系。在开始阶段,儿童是以十分简单的方式处理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的,例如,当儿童画一个人骑在动物身上或者坐在一张椅子上时,他们只是将所画的人的躯干紧贴着坐骑的背部或者椅面,人的腿“消失”了,人和动物或者人和椅子双边的关系仅仅表现为紧密接触,而又“互不侵犯”。有些儿童在处理类似问题时,仍然画出人和动物或者人和椅子双方的完整图形,并且简单地将双方重叠在一起,使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同属,给人以一种动物或者椅子是透明的感觉。
儿童在处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时,更为高级的水平是X光式质检图画的消失。儿童在处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时,如果只画出人
66可能地相互接近,在这种情况下,人是站立着的,皮球还是只在地上。有些儿童则用另一种方式表现这一动作,那就是将皮球画在人的手中。还有些儿童采用的表现手法是增加所画的人物的手臂长度,使之能捡取地上的皮球。这三种表现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儿童所画人物的主轴线是垂直于地面的。
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儿童所画的人的轴线发生了变化,开始人物的主轴线是与地面成一个倾斜的角度的,以后,人物的主轴线可能呈现倒“V”形或者倒“U”形,但是,在真正意义上要能表现人捡皮球的动态,人物的主轴线常是不规则的,是按照所表现的动作而确定的。儿童在画一个人在地上捡皮球的动作中,不管人物的主轴线发生了何种变化,都较主轴线垂直于地面的表现方式高级。
八、透视
以儿童画立方体为例,年幼的儿童只能把三维的立方体画成二维的正方形,以后,他们会用多视点构图的方式尝试画立方体,到了一定的年龄,接受了一定的教学和训练,才使所画的立方体最终符合透视规律,成为能理想地表示三维立方体的图形。
有人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儿童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构图,将这些不同的构图方式连贯起来,可以显示出儿童掌握透视规律的发展过程:5—6岁的儿童会把桌面画成一个矩形,桌面朝外,桌上的东西全都飘浮在空中;7—8岁的儿童会把画面画成近乎一条直线,各种杂物都画在这条直线之上;大约从9岁起,儿童开始尝试画立体画,他们把桌面画成矩形,各种杂物与这个矩形的面相接触;大约从14岁起,儿童才开始真正学会画透视画。运用透视规律进行构图挺有难度,不是大部分儿童能够自发学会的,不少人由于没有学习过这种方法,即使到了成人期,也不能运用透视法绘画。
九、色彩
在绘画过程中,最初使儿童感到激动和兴奋的是绘画本身,而不是色彩。例如,儿童在涂鸦期一般对绘画所运用的色彩的选择并不给予太多的理会,他们或者只是使用单色笔任纸上涂划,或者偶尔地交替着使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重复地涂划。这并不是说那时的儿童不懂
68369长能力以外,还被带到一个美的天地里,使情感世界发生变化,情感变得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加其独创性,发展创造美的能力,这便是美术教育在各种教育中的独特性与优势。所以,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性应当受到特别的重视,否则,美术教育便不成其为美术教育。
按照我国美学家的意见,审美心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审美准备阶段;
2、审美体验阶段;
3、审美效应阶段。在这里,效应特指审美领域的效应。在实际活动中,由审美体验而来的效应可能有两个,一是审美效应,二是创造效应。当人以自身的内在情感去呼应外物时,心中会产生一种美的体验'由审美体验产生审美判断和更高的审美需要,以及更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更丰富的情感生活。除此之外,稍有艺术创造力的人还会萌发出创造的冲动,在时间和物质材料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进入创作,创作出美的作品。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牢牢地把握住一点,即以美的事物和方式启发幼儿的观察、想象和创造,用美鼓起幼儿的活动热情,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这样做,不仅是把审美作为推动幼儿从事美术活动的手段,同时,也是作为美术教育的目的。因为,幼儿在不断地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审美趣味和创造美的能力将得到提高,内在的情感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并可以不断地创作出生动而富有情感的好作品。
具体做法是保证幼儿直接观察美的对象,这需要有美的环境和美术作品,使幼儿经常接触美的事物。生动感人的语言也是重要的,教师以语言为媒介拨动幼儿的心弦,引起或加强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情感共鸣,这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还要保证幼儿有自由创作的时间和可利用的美术材料,只有这样,使他们能及时顺利地将自己心中对美的感受和认识表现出来。
一、积极性原则
把幼儿作为美术活动的主体,引起和保持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和主动态度。使他们热忱地投入美术活动,沉浸其中,情感与智力各个方面活跃起来,各种潜能充分发挥,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喜受美术,乐于从事美术活动。
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主动的态度由他们从事美术活动的愿望、实
71这种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幼儿从自己所做的许多造型尝试中得到成果和发现,如幼儿由涂鸦线中发现有意义的形状,再反过来加以运用。二是随着幼儿视觉理解力的增长,他们对自己初级阶段上造型式样产生不满,于是,向着更加高级的阶段探索,如:幼儿开始时没有对自己把一个人画成垂直一水平的式样不满,这个式样不能把正在奔跑的人和静止站立的人区别开来这一缺陷也没有使他们感到烦恼,可是到后来他们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看到形象呈现出现实中的那种样子。于是他们尝试探更索加高级的表现形式。
作为教育者,必须按照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实施美术教育,以促进其发展。为此,首先要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和掌握幼儿美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每个幼儿的当前水平和经过努力可达到的水平做到胸中有数。其次,教育者还应研究美术的内容、方法和工具、材料等等的性质,以便恰当地提出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美术教育目标、方法和材料,逐渐形成美术教育的系统课程。再就是要保证幼儿享有足够的美术活动的机会和丰富的美术活动的工具材料,接触那些他们能理解又高出他们已有水平的美术作品,使幼儿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之中提高自身的美术能力和素质。
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与幼儿自身的努力相结合,就可使幼儿的美术能力和素养充分和谐地发展起来。
三、创造性原则
创造首先是一个过程,同时又是艺术的一个门类一一美术的根本特点。幼儿美术创作依赖的心理功能是“象征”,即创造某种具体可视之物,同形的另一事物或情感,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用线条、图形和色彩等将自己头脑中的经验、印象和情感转化为美术形象。这一转化过程即是创造。作为教育者,首先应保证幼儿的美术活动经历这一由感知一思考一完成作品的完整过程。这样,就要求教育者运用的教育手段和提供的教育环境能够诱导幼儿进入创造的过程,使幼儿从小学会艺术的思考,而不是只针对某个片断,跨越其他环节,造成只会复制现成形象或作品。
除此之外,创造的过程必然地具有主体性、操作性、求新求异性
73情况,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的潜能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为此要对目标、方法材料、达到或掌握目标的程度、达到这些目标的时间期限这四种因素灵活处理,以便为每个幼儿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同时,应向幼儿展示多种多样的表现媒介,让幼儿自己选择,因为幼儿的选择取决于他们的美术能力和兴趣,所以往往是最符合他们的发展需求的。表现媒介的多样性体现在表现手法、风格、材料和工具的变化上。材料的多样性体现在材料的形状、大小、质地、色彩、可塑性等方面,要引导幼儿把这些作为艺术美的要素来思考,工具的多样性首先要适应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如画笔,幼儿使用的画笔应有大小不同的规格,如果只有大笔,当幼儿知觉分辨力提高,希望表现细节时,就难以做到,这样就会限制他的美术能力的发展,所以要向幼儿提供多种规格和品种的工具。除此之外,应特别注重开发工具功能,创造性地运用工具。
第二节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指导方法
一、观察欣赏法
观察欣赏法是教师指导幼儿有目的地感知事物外形特征、获得美的体验的方法,是观察和欣赏的结合。观察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欣赏则是在感知时对对象产生情感呼应,这样观察就带有了欣赏性质。观察和欣赏是发展幼儿美术能力和培养美感的重要方法。
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在感知事物时缺乏像成人那样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不能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视觉。幼儿通常注意了整体就忽略了局部,注意了局部就忘掉了整体。有些幼儿倾向于整体知觉,观察时表现为笼统、粗略,而另一些幼儿倾向于局部知觉,观察时表现为琐碎、不着要点。无论哪一类幼儿,他们感知事物的选择都是受他们兴趣的支配,而这种兴趣可以说又是来自于他们的童心。例如,幼儿往往被一些会动的、形态新奇、色彩鲜艳、发光、发亮的东西吸引,忘我地注视这些东西,甚至欢欣鼓舞。这是幼儿欣赏的起点,事
75看上去就像一个大皮球。它的眼睛、耳朵、嘴和四肢上的毛都是黑色的,尤其是它的眼睛周围有一圈黑色的绒毛,就像戴着一副黑眼镜。它的眼睛又圆又亮,好像两颗黑色的玻璃球。它的腿又短又粗,走起路来一摇一摆,真可爱。”其次是辅之以增加欣赏效果的活动。如,让幼儿用声音、动作、表情模仿对象,听与对象有关的音乐、诗歌等,让幼儿充分领略对象的美,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萌发表现的愿望,创造出生动、富有情感的作品。
二、线索启迪法
线索启迪法是教师提供某种刺激,激活幼儿的思维,唤醒他们沉睡的经验,进入美术创造的思考过程的方法。
运用线索启迪法的关键是制造一个悬念,也就是造成知与不知,明了与不明了之间的矛盾,诱发幼儿想看、想知的好奇心,让他们去发现、思考,将原有的经验引申、改造,塑造出丰富多彩的美术形象。
在运用线索启迪法时,教师提供的线索要与幼儿已有经验有适度的相似性或关联,而这种相似性与关联又要能被幼儿感知到,这样,创造的灵感便被激活从而进入良好的创造状态。
三、直观显示法
直观显示法在幼儿园美术指导方法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在美术活动时,常会遇到一些幼儿,他们不知如何将自己感知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此时,教师就需要通过直观显示法给幼儿以启迪。常用的直观显示法有两类,一类是动作活动演示,也称示范;另一类是范例演示。示范是教师以自己的动作向幼儿演示如何画或做,幼儿通过看和摹仿,掌握美术创造的各种技能。
一般来说,纯技能技巧、描绘或制作的步骤顺序,幼儿不能从观察实物或作品中学到,如怎样握笔、调色、涂色,怎样使用各种工具,怎样一步步地塑造出完整的形象,特别是手工制作,都要通过教师的示范才能解决。
示范有三种形式:
1、整体示范
整体示范即是教师连续完整地向幼儿示范如何塑造美术形象。
773、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富于美感,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和表现的兴趣
4、范例要多样化,具有一定数量,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事物的面貌。以开阔幼儿思路,为其创造性表现提供基础。
作为教师要明确使用范例的目的,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运用范例。因为,范例选择运用得当与否,对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是有影响的。不适当地过多使用范例会限制幼儿挖掘自己观察和积累的经验,抑制创造的愿望,倾向于模仿,还可能对美术产生错误的认识,以为美术就是照现成的作品去画就可以。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直接观察的条件,引导幼儿动脑筋。独立地画和做,在幼儿需要的时候适当地采用一些范例作为帮助幼儿进行美术表现的辅助性手段,为他们提供独立创造的条件。
四、语言分析法
教师用语言进行分析讲解,使幼儿深入清晰地了解事物的特征,进行完整的构思。语言在幼儿对事物的感知、保持和再现上具有很大的作用。幼儿所创造形象的完整、深入和生动程度与教师的言语提示有密切的关系。
教师的语言分析要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用语言分析事物的主要部分、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使幼儿头脑中产生一个关于事物的概括全面的认识。
2、用语言阐明事物形象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深化幼儿对形象的认识。
3、用艺术化的语言感染幼儿,增强幼儿感知事物时的美感,唤起幼儿记忆仓库中的表象,如,幼儿在听童话、诗歌时能产生更鲜明的视觉形象,清晰地想象所要描绘的事物。
五、游戏练习法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大量时间是幼儿的练习,也就是画和做,这是幼儿将头脑中的艺术构思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实际操作过程。根据创造成分的多少,练习可以分为技能练习、模仿练习和创造练习三种。
79380(1)认知目标
①认识物体的整体结构和各种空间关系。②增强配色意识,提高对颜色变化的辨析能力。
③知道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能表现不同效果的作品。(2)情感目标
在安排画面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均衡、对称、变化等形式美。(3)技能目标
①能较灵活地表现各种人物、动物的动态。
②能运用对比色、相似色、同种色等多种配色方法,注意色彩的整体感与内容的联系。
③能有目的地安排画面,表现一定的情节,并变化多种安排画面的方法。
(4)创造目标
①能将图形融合,尝试用轮廓线创造多种图画,形成自己的图式。②综合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绘画创作。
(二)绘画活动的类型及有关的基本技能
托幼机构绘画活动的类型有物体画、情节画、意愿画和图案画。儿童在不同类型的绘画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各不相同。各类型活动的内容、课题设计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
1、物体画
物体画是由教师确定某一物体,并教给儿童有关该物体形状、色彩、结构的画法,从而使儿童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物体画是绘画活动的起点,也是培养儿童造型能力的基础。对于发展儿童的观察能力,提高其绘画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儿童物体画的内容
小班:小班的儿童的认识能力较差,生活经验较少,所接触的事物范围较小,而且绘画技能较差,教师应十分注意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而不是一味强求统一。注意设计那些儿童有一定知识经验、形象鲜明生动、创造余地大的内容。
中班:中班儿童绘画的内容应该在小班基础上,更为精确地描绘
82相互关联的各个形象恰当的安排在画面上,以形成一个情节,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
(1)情节画的内容
小班:主要在于培养其画画的兴趣,认识基本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能用简单图形表现物体的轮廓特征,所以,小班儿童没有情节画的教学要求。
中班:中班儿童在情节画中,主要是在画面上作简单的布局,他们已具备了在绘画中表现物体相互关系的能力,但是他们的空间知觉的发展还不完善,对物体间较复杂的空间关系不能理解。所以,在为中班儿童设计情节画课题时,可以先从简单的课题着手,即要求儿童在画纸上重复地画某一物体,然后在主要物体旁添加背景或辅助物以构成简单的情节。
大班:要求大班儿童根据主题的需要,在画面上合理安排一些形象,不仅要求表现出其中的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的区别,还要求能将事情发生的地点或环境也表现出来。
3、图案画
图案画是用各种花纹、色彩在不同的几何图形、生活用品的纸形上和谐、有规律地进行美化和装饰的一种绘画形式。图案装饰艺术,对于儿童来说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类型。通过画图案画,儿童可以学习简单的图案装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儿童的耐心、细致、有顺序地工作的习惯,培养儿童的美感。
(1)儿童图案画的内容
图案画是在儿童的视觉、动作日趋精确,空间知觉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进行的绘画活动。一般从中班开始进行图案画。
中班:中班儿童主要学习一些比较简单的图案花纹,为中班儿童设计图案画课题时,主要侧重于纹样的变化,色彩要求简洁、鲜明。根据儿童颜色视觉发展的特点,可选择二至三种对比度较大的颜色,让儿童学习色彩的装饰。
大班:大班儿童要学习一些简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并能用同类色或近似色装饰画面,使画面层次清楚、色彩和谐。为大班儿
84内容更加丰富。由于儿童年龄小,独立思考能力还比较差,常常不知如何选择作画的内容。因此,教师应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按照每个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及表现能力,启发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确立表现的内容。
大班:随着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大,大班儿童应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绘画,并能围绕这一主题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他们的意愿画内容极其广泛,凡是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梦到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意愿画的内容。
(三)儿童绘画教学的方法
儿童绘画教学的方法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绘画教育目标,在绘画活动中具体运用的方法。一般来说,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际体验法、联想法、范例演示法和游戏练习法。
1、观察法
启发幼儿观察物像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事物间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等,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方法。观察法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指的是教师为了使幼儿获得对周围生活的丰富印象,借助与事物的直接接触来观察事物的方法。间接观察是对于那些因条件限制而无法直接接触的事物所进行的观察。如:标本式观察、图片式观察。
为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训练幼儿具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教师要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思想健康、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观察内容,有系统地组织幼儿观察,并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描绘对象的形状、结构和色彩。
2、实际体验法
实际体验法是让幼儿尽量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多通道地去感知各种事物。通过摸、看、闻、尝、听、抓、捏的等动作来了解物体的各种特性。如:画苹果,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滚一滚、尝一尝等多种动作来充分认识苹果后再描绘它。
3、联想法
联想法是指教师用故事、实物或对事物的“联想”,把幼儿引进想
86的精确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儿童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一)各年龄阶段手工活动的目标
1、小班(3-4岁)儿童手工活动的目标(1)认知目标
①初步熟悉泥工、纸工等的工具、材料。②了解泥的可塑性质。③了解纸的性质(2)情感目标
通过玩泥、撕纸等活动,体验手工活动的快乐。(3)技能目标
①掌握泥工中团圆、搓长、压扁等基本技能。
②学习撕纸、粘贴,初步撕出简单形状粘贴成画;并学会用自然材料拼贴造型。
③学会用印章、纸团、木块等材料,蘸上颜色在纸上敲印。(4)创造目标
能大胆地运用印章、纸团、木块等材料在纸上按意愿压印。
2、中班(4-5岁)儿童手工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
进一步熟悉泥工、纸工及自制玩具的工具和材料。(2)情感目标
通过泥工、纸工及自制玩具的活动来积极投入手工作品的创作,并培养儿童对手工活动的兴趣。
(3)技能目标
①能正确使用剪刀剪出方形、圆形、三角形及组合形体,并拼贴成画。
②掌握折纸、撕纸的基本技能,折出简单的玩具或撕出简单的物体轮廓。
③学习用泥塑造出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4)创造目标
88使用一些简单的辅助材料表现出简单的情节,并能按意愿大胆塑造。为了使儿童塑造的作品形象更生动、真实,应为儿童设计一些使用辅助材料的课题。
大班:
大班儿童在泥工活动中,应用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辅助材料塑造某些细节部分,学会塑造人物、动物的主要特征和动作,表现出主要的情节。为大班儿童设计课题时,能让儿童运用辅助工具和材料细致、生动地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和细节。在表现内容上已不再是简单的水果、器皿,而是以形体较复杂的动物、人物为主,同时要求塑造出形象的突出特征和某些细节。
(2)儿童泥工的基本技能
根据儿童泥工活动的内容,泥工的基本技能包括团圆、撮长、压扁、捏、伸拉、分泥、嵌接。
小班儿童学习的主要技能有以下几种:团圆、搓长、压扁。中班儿童学习的主要技能有以下几种:捏、挖、嵌接。大班儿童学习的主要技能有以下几种:分泥、伸拉。
2、纸工
纸工是以不同性质的纸为主要材料,运用折、剪、撕、贴等各种技能进行造型的活动。纸工活动有助于训练儿童手指肌肉及手指的灵活性,培养儿童的目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儿童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变化的等。
(1)儿童纸工活动的内容
小班儿童的纸工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折纸、剪纸、撕纸和粘贴。不同年龄班的儿童在四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
小班:小班儿童的纸工活动内容主要是以培养兴趣为主,初步学习纸工的简单知识和技能。为小班儿童设计的课题主要是玩纸、撕纸和粘贴。小班儿童喜爱玩纸和撕纸,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颜色各异、性质不同的纸让他们撕着玩,在玩纸、撕纸的过程中体验纸的不同特性,发现各种形状的变化,并初步撕出一些简单的形状。如“蘑菇”“球”“太阳”“饼干”等。
903、自制玩具
儿童自制玩具是儿童综合运用所学美术知识和技能,使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材料制成简单的玩具。通过自制玩具可以使儿童认识各种材料的性质、用途,培养儿童动手、动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工作的能力。
(1)儿童自制玩具的内容
一般在大班才进行,但在中班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自制玩具活动。中班:为中班儿童设计的自制玩具课题应是简单易做的,大多由老师画好图样,做成半成品再由儿童粘贴而成。
大班:大班儿童的知识经验逐渐丰富,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为他们设计的课题应侧重于让儿童独立地完成制作过程,并综合运用各种操作技能和工具材料表现立体的玩具。自制玩具活动还应注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2)儿童自制玩具的基本技能
自制玩具的基本技能有撕、折、剪、粘、弯曲、连接等。在此重点介绍弯曲和连接两种技能:
①弯曲
是将纸卷曲,成为圆柱体、圆锥体等的方法。常用的有几种:用圆木棒或笔把纸卷在上面,使纸定型,放开后在纸圈内垫衬物体,再加压粘合;把较小的纸边放在手掌上,用铅笔刮压使之弯曲。
②连接
用浆糊、胶水粘贴是连接纸的最简易方法。用乳胶可以粘连竹、木、自然材料等。布制品可以用针线缝合。
(三)、儿童手工教学的方法
儿童手工技能的获得是通过有关的操作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迁移而形成的。儿童掌握技能一般要经历感知、模仿、练习、创作这样几个过程。
1、感知
首先让儿童感知教师整个操作的方式、步骤,特别是操作中的关键动作、难点和重点。为了使儿童能有效地感知,教师必须正确的示范及讲解。示范时,要注意动作的正确性;在儿童初次感知不熟练的动作方式,教师示范的速度不易太快;示范时,一般整体示范与分段
第五篇:第四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第四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教学要求:了解及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几种主要方法:观察、试验操作、交流讨论、科学游戏等,并能结合具体教材内容、教育对象、与教学条件设备等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应用。教学时数 :10 教学目标:(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几种主要方法观察、小实验、技术制作、交流讨论、科学游戏等。
2.结合具体教材内容、教育对象、与教学条件设备等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应用。教学重点:观察、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方法的运用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课时:10 教材处理:讲清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实际练习掌握所学内容。教学方式: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几种主要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类型只是比较典型的,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可以以这几种类型的活动为基础,结合具体活动内容的具体实际,加以改变或综合。
例如,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在实际活动中,除了专门性的观察活动之外,可以将观察和分类、测量等方法结合,使学前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系统和精确。此外,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也可以和其他几种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在实验操作类和动手制作类等科学教育活动中,儿童要通过观察获取信息,有些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也是在儿童观察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再如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也可以和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学前儿童通过实验探索和发现某种科学现象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科技小制作的活动那个来巩固和运用儿童的科学发现。
总之,这章内容提到的是典型的活动类型,而具体的活动室复杂多样的。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借鉴这些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方法进行生动而丰富的再创造
第一节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
一、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 【观察的定义】P52 观察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事物或现象,将各种感觉捕捉到的信息经过思维加工形成概念,来获取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的一种方法。需要注意,观察不仅是用眼睛看,还包括听、触、闻、尝等其他感知觉。但不是所有感觉都能上升为观察。只有感觉还不是观察。
观察是一种特殊的知觉,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的知觉。[概念] P53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就是以观察为主要认知手段,让学前儿童探索客观事物、现象的特征,发展儿童的科学认知、培养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的一种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二)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
1.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提问:WHY?)
观察,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也是学前儿童了解自然的基本途径,是学前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婴儿诞生后,他们不通语言、缺乏经验,只有生物本能。他们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了解,首先是靠生物本能,通过感觉器官的感知来获得。在成人的帮助下,形成颜色、声音、气味、形状、温度等概念来描述事物和现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理性思维。所以说,观察室学前儿童了解自然的基本途径,是学前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在其他类型的活动中,也需要运用观察的能力。2.观察能促进学前儿童多种能力的发展
发展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3.观察力的发展对小智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观察的目的性、完整性、细微性、敏捷性、概括性
二、观察的类型 1.一般性观察 指幼儿对特定的某一自然物、自然现象或科技产品进行观察,而有目的地运用多种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或现象直接接触,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和习性。
如观察水果、菊花、小兔 2.比较观察
比较观察指幼儿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科技产品进行观察和比较,使幼儿在观察中更正确的认识自然物,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为概括分类奠定基础。
如自行车与摩托车的比较(大小之别;驱动方式之别;快慢之别等)3.长期系统观察
长期系统观察是指幼儿对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现象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它的特点是观察的时间长,对幼儿观察的持久性要求高。如:观察春蚕孵化——成长——结茧——羽化——产卵的过程; 观察青蛙从卵-蝌蚪-青蛙的过程; 豆芽发芽的过程
有益于培养幼儿观察的持久性、兴趣性以及培养幼儿对观察对象的感情。
三、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
(一)一般性观察的组织指导
第一步,确定观察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1.首先确定观察内容,并提出确切的观察要求。
根据《刚要》,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及本版幼儿的知识经验,确定观察内容。观察要求一般有: A 幼儿获得或巩固哪些知识? B 学习哪些词?
C 帮助幼儿形成怎么样的概念? D 发展哪方面的能力
2.熟悉观察对象,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比较全面地掌握对象的知识和技能,要以自己的兴趣和渊博的知识去影响幼儿。3.创造观察条件
物质材料也是儿童学科学的环境要素之一。它指的是由教师设计和提供给儿童的操作材料和制作材料。为了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给幼儿观察的对象应以实物为主。
数量要足够,便于分组观察,甚至单个观察。
在选用实物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形象逼真的图片、幻灯片、投影仪等补充实物的不足或代替实物供幼儿观察,比如:观察飞机、坦克、火箭、北京天安门等。分解图版; 擦手毛巾、纸巾等。
第二步:引起学前儿童观察的兴趣。
明确观察的目的,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或游戏的口吻、游戏的方法开始观察活动。也可以用儿歌、谜语、故事、提问和启发性谈话等方式开始。(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只要一分开,衣服就扯破。【谜底】蒜;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谜底】西瓜)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呈现实物。
第三步,尽量让学前儿童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观察对象的各种属性。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能吃的还可以尝一尝。
1.儿童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植物可以从根——茎——叶——花——果实;也可以果——花——叶——茎——根。观察动物可以从头——身——尾——四肢。观察水果可以从外到里。这种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灵活处理。
2.教儿童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
3.观察中要注意发展幼儿的描述语言。在观察的同时交给相应的词汇。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印象、情感和态度。
4.教师的提问应围绕观察目的,提出明确的问题,使其对观察的范围和思考的线索都十分清楚。
避免连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或者只提一个问题却又包含了许多观察内容。
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避免暗示性。提“是什么”,“什么样”一类的问题,可以使学前儿童将观察到和记忆中的事物描述出来。提“为什么”、“怎么样”一类问题,可促使儿童通过观察去发现事物现象之间的关系,思考问题。
“是不是”“对不对”等一类问题,只要求儿童作肯定或否定的回到,甚至有的问题按时了答案(小白兔的眼睛是不是红色的),这些问题儿童可以不假思索,随声附和地回答,不利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应该尽量避免。
5.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适当的讲解,以帮助儿童加深印象,但是不能对儿童的观察急于求成,将教师的认识讲给儿童听,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儿童的观察。第四步,帮助幼儿做好观察记录。
记下他们的感受、体验、发现和认识,这是培养幼儿认识世界的兴趣,是提高观察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幼儿观察记录的形势:
1.动作体现: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动作变现出来,是最简单、最明了的一种记录方式,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小班。
如小班的科学活动“落下来了”,有90%的幼儿都能用动作来表现一下不同物体从高处落下来的不同姿态。表现鸡毛落下来,小朋友就张开小手转着圈从高到低慢慢地落下来,有的就用小手来回轻轻摆动着,边摆边往下落。表现纸条落下来的样子,小朋友就转着边飞边跑,最后落下。表现积木从桌子上落到地下,小朋友则跳起来一下子落下,表示落得很快。
2.语言表达: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又进了一步。“纸条落下来象在跳舞”、“鸡毛是轻飘飘落下来的”、“积木是一下子掉下来的”、“鸡毛落下来像是飞机降落一样”。还有的是幼儿进行动作的表现,老师用语言帮助其归纳进行记录的。3.符号记录:从动作表现到语言表达,再到用符号记录,幼儿的思维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简单的符号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表现出来,既形象又便于操作。
4.艺术表现:绘画、粘贴等艺术形式。
如记录天气预报,可以引导幼儿用拨动预先准备好的天气转盘上的指针来进行记录。或者贴上一个代表不同天气的贴纸。
记录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教师可以准备好种子的发芽需需要条件的图片,幼儿只需要选图片来补充粘贴即可。
这种形式对个别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来说,操作性很强。第五步,结束时,要巩固加深儿童所获得的印象。
可以由教师作总结,也可以请能力比较强的儿童小结(中、大班)。或者可以朗读儿歌、诗歌、谜语或唱歌、舞蹈; 或做有关的游戏及绘画等方式结束。
(二)比较性观察的组织指导
提问:先观察不同点还是先观察相同点,为什么?
比较性观察一般是从不同点开始进行观察比较,然后再比较事物的相同点。因为不同点容易被观察到,而相同点一般是要经过比较、概括才能找到的。
三岁左右的幼儿可以进行这类观察。
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儿童比较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要纠缠一些非本质特征。还可以引导儿童认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在认识植物的根时,告诉儿童,植物都是有根的。
又如,汽车和自行车比较,应该注意轮子的个数、动力方式,而不是比较轮子大小或者载人数量等。
(三)长期系统性观察的组织指导
观察对象是动植物生长发展过程、四季特征和轮换顺序。此类观察室在观察对象发生显著变化时组织的一系列观察。
每次观察时,引导儿童将眼前的现象与上一次观察到得情况进行对比,以了解观察对象发展变化的情况,也可以引导儿童找出变化的原因,从而看到事物之间的关系。
让儿童把观察到得变化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既可以巩固认识,又可以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对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长期系统性观察活动中,教师或家长应预先设计好观察计划,引导学前儿童养成定时、定点长期系统地观察某一实物或现象变化的习惯,并做好观察记录。
如,观察向日葵或者玉米、蚕豆、牵牛花等的生长过程; 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对各个季节特征的观察等。
【注意】四岁以前的幼儿控制力、目的性还比较差,不大可能对实物进行长期系统性的观察。
组织长期系统性的观察,可以使户外,也可以户内,可以采用上课的形式,也可以在课外时间如晨间活动、散步、户外活动中进行。
四、活动案例及评析(见“教辅”P62,有上学年的材料做参考)插入《可爱的不倒翁》视频
第二节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打印案例“沉浮”
开始上课前,用十分钟时间阅读课后案例“磁铁”,然后讲授理论性知识。讲授完毕再组织学生结合刚学过的理论知识对案例“沉浮”进行讨论。
一、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仪器和器材,以发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关系的科学活动。对于0-3岁的婴儿,主要是一些简单的操作活动,实验活动主要针对3-6岁幼儿。它强调的是学前儿童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过程。
(二)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 1.对幼儿经验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知识经验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只有通过儿童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才能主动建构起他们的智力。没有活动,即没有自己动手操作,儿童不能实现智力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转换。2.对幼儿生理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实验操作类活动对幼儿手上小肌肉的生长发育、手指的协调运动、左右手的配合以及手眼的协调和手脑的协调能力的训练都有帮助。3.变深奥的科学道理为直观的科学现象
有的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对于有声、有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科学领域里,有很多原理看似简单,却很难用语言解释清楚。用于解释这些原理的专业术语对孩子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实验操作类活动有极强的操作性和可视性,幼儿园科学实验一般过程和操作方法都比较简单,现象比较典型,非常直观地向幼儿展示其中的科学道理,易于被幼儿接受。幼儿能很快掌握或探究出实验的方法,能亲自动手操作和实验,并在直接的操作过程中观察到所发生的明显变化和产生的有趣现象。
4.对实验材料要求不高,易于准备
幼儿园的科学实验不同于其他正规的科学实验,由于幼儿动作的精细性相对较差,不可能做要求很高的实验。因此,幼儿园的实验多以操作简单,容易出效果的实验为主。对实验材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也不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找到的东西。如:木块、磁铁、电池、纸板、纸片、各种小瓶子、蜡烛。教师准备起来比较方便,不需要耗费过多的人力、财力。
(三)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分类 1.演示探究类: 即教师演示,然后学前儿童对应操作,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发现。这种设计学前儿童实验探究的目的性较强,但对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会有一定的限制。2.引导探究类:
即由教师通过材料引导儿童,让其现行自由探究,然后再组织儿童交流,引起儿童进行有兴趣、有目的地进一步探究。这一思路能较好地将儿童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结合起来,取得较好的效果。3.验证探究类:
即针对某一问题,教师启发儿童先猜想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让儿童进行实际探究活动来验证之前猜想是否正确。这种方式适合于儿童已有类似的生活经验的情况,如果验证探究的问题幼儿不熟悉,难理解,这种设计就失去了意义。
二、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1.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以下几点原则:(1)生活化原则
如小班的孩子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教师就提供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吹泡泡的工具,让幼儿观察不同的工具制造出来的泡泡的异同点。再如教师发现幼儿对物体下滑感兴趣,就设计了“会滚动的皮球”这一活动,让幼儿观察通过不同材质的轨道下滑的现象,在玩中学,在实验中比较。(2)启蒙性 材料简单,现象明显的原则。
不要过于复杂,幼儿易于理解和操作;发生的现象要容易观察和感受,便于理解。比如磁铁吸铁、沉浮实验、水的溶解性等实验。2.在材料的选择方面,有以下几点原则:(1)材料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数量充足。
选择他们常见的材料,就地取材,多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使儿童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而要材料充足,保障每个儿童的操作欲望得到满足。(2)材料要针对教育目标选择,不要提供容易分散儿童注意力的材料(塑料小鱼、能发出声音的小鸭子等)。
符合儿童的发展水平,才能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和探索的热情。过于简单,儿童容易失去操作兴趣,过难,儿童会不知所措,难以下手操作。3.材料的内容要丰富。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多种可以产生相同或者相似现象的材料,并创造条件让不明显的关系明显化。
如在“沉浮实验”中,玻璃球和玻璃瓶子都是玻璃制品,也都会在一定条件下沉入水底。但是下沉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如果把玻璃瓶子盖上盖子,就不会下沉;装了半瓶水的瓶子也许会漂浮;整瓶水就会下沉„„ 如摩擦力实验中,如果水平方向不同材质的地面小车前进速度不明显,就提供斜面,造成明显的实验现象。
注意:“物化的教育功能”,单一材料蕴含的教育意义(儿童手中的一根竹竿——金箍棒、马儿、连杆、探杆、捅马蜂窝的用具、模仿教师的教具等)(4)材料使用的安全性。避免锋利、尖锐、易碎、高温、有毒和超过人体安全电压的电源等。
在提供小豆子之类的材料时,注意不要让幼儿放入鼻孔或者而耳朵里。
(二)目标设计
活动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指导着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活动始终。因此,一旦教学内容确定后,制定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作用。
实验操作类活动,首先要符合科学教育活动的大目标,然后根据实验操作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制订出具体的活动目标。(复习提问,科学教育活动的大目标是什么?)1.强化核心目标(见课本P61)
科学好奇心:一般按如下表述——注意到新异的食物或现象;原意探究新异的食物或现象;对新异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科学探究能力:一般按如下表述——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获取发现;能对问题作出假
设并用自己的经验来加以检验;能根据已经获得的资料进行合理推理,得出结论;能根据过去的经验或逻辑推断对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2.具体目标要求(结合“磁铁”实验讲)
(1)目标的制定必须具体,让人一看便知,学前儿童通过活动能获得什么,使活动目标具有可操作性——行为目标,避免过空过大。(2)目标的制定要有针对性,要能体现本活动的特点——发展什么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产生对那种现象的兴趣(磁铁吸铁的现象)?
(3)目标制订要有层次性,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智发展不同,活动目标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实际发展水平、特点和个体差异来设计,以满足不同儿童发展需要。(只有大班儿童可以发现并解决问题和进行合作协商,体现了年龄特点)
(4)要凸显实验操作性活动的特点,重视儿童亲身经历,自主探索。让他们学习探索方法,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一般不宜强调科学知识的获得。
(5)目标要体现综合性,从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综合考虑。
(三)过程设计 1.活动的导入
将活动的内容亲切地、自然地、趣味性地引发出来,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将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引导到活动中来。一般可以通过如下一些方法导入实验操作活动: 以摆放在儿童面前的操作材料导入; 以教师的演示实验导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
通过幼儿生活中的某一常见的科学现象导入; 通过谜语、儿歌、故事、影像资料导入等。(会跳舞的小人儿,“水底捞针”)
【提问】课后案例“磁铁”中是怎么导入的?(比赛:夺红旗)导入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起儿童的兴趣和求知欲。2.活动的展开
这部分是活动的主要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设计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第一,活动顺序要有安排 幼儿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层次递进。
在开始实验前,部位幼儿提供统一的试验方法和结果,而是引导幼儿观察所提供的材料,通过设疑使幼儿对即将产生的现象进行假设和猜想,产生参与实验的愿望。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即将产生的现象或操作方法进行猜测。
每个人的猜测肯定不尽相同,这就为幼儿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和亲自动手尝试的愿望,提高了活动的目的性。如在《沉与浮》中,教师没有先让幼儿立即开展实验,而是让幼儿猜一猜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哪些东西会沉入水底,哪些又会漂浮,并在所提供的卡片上用标记进行记录。每位幼儿都开动脑筋进行了猜测和记录,对活动的兴趣大大提高,并一直保持到活动结束。第二,知识点明确,重难点明确;
要让儿童在实验中获得哪方面的知识、经验,在实验前必须要明确。具体做法是活动内容要针对活动目标来安排。预先估计哪些地方是幼儿难以理解的,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和示范操作的,甚至在儿童操作过程中需要具体指导的。
【例如】“磁铁知识吸铁,对其他看起来像铁的金属却没有作用”就是该活动的重点。摩擦力实验中,“相同物体在不同材质的地面滑行速度不同”就是该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第三,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法各异。
多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有时也用集体、小组、个人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大班的幼儿可积极鼓励合作探索。
第四,材料投放根据需要可以一次性投放,也可以多次投放。投放材料应有层次性,要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讲操作材料“细化”,并在幼儿活动时,基于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能自主地探索。
如大班探索“斜坡与球”的活动,在操作之初,教师提供平面、斜面和小球,鼓励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运动是不同的方式; 接着提供不同长度的斜面,让幼儿操作观察;
再提供不同材料的斜面,引导幼儿发现比较其中的秘密;
最后提供不同弧度的轨道让幼儿观察,球在不同弧度的轨道上滚动会产生不同速度的现象。
再如“钓鱼”游戏,可以先投放静止的鱼,后投放在水中游动的鱼,在幼儿熟练掌握了“钓鱼”技巧之后,可以增加一面镜子,让幼儿通过镜子里的景象,尝试“镜中钓鱼”。分多次投放材料,可以突出教师的指导意图,使活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展开,对幼儿逻辑思维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都有很大好处。第五,问题的设计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智力发展水平,从他们的兴趣入手,以引发学前儿童的探究欲望。【拓展知识】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提问的方式
(一)开放式提问
所谓“开放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没有明确固定的标准答案或有多种正确的答案,幼儿可根据想象并结合自身经历自由地来回答。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幼儿积极地思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幼儿勤于动脑,乐于探索。例如:在一次音乐活动中,教师请幼儿戴头饰扮演小鸡宝宝。(“T”代表教师,“C”代表全体幼儿,“C1”、“C2”代表个体幼儿,以下相同,不再重复说明。)
T:“如果你是蛋壳里的小鸡宝宝,你想怎么出来?” C1:“用嘴咬!” C2:“用拳头打!” C3:“拿脚踢!” C4:“拿头顶!” C5:“用嘴啄!” C6:“用膝盖顶。”„„
首先,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在生活中都见过毛绒绒的可爱的小鸡,因此他们对这一问题都十分感兴趣,并纷纷踊跃发言。在幼儿的这些回答中,尽管只有“用嘴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但教师并没有立即对幼儿的回答做出评判,而是在随后的活动中请幼儿把他们自己的想法随音乐表演出来。这一方面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幼儿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使幼儿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与快乐。由于开放式提问所发挥的功能多种多样,引发幼儿思考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笔者又将开放式提问又可划分为以下四种子类型: ⒈探讨式提问
所谓“探讨式提问”,是指教师提出某一问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或经验进行自由地探讨,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例如:T:“小朋友们长大之后可以为爸爸妈妈做哪些事情?” C1:“做饭!” C2:“洗澡!” C3:“买菜!” C4:“洗衣服!”„„
幼儿在回答探讨式提问的时候,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并结合自身经历自由地来回答,因此,这种提问方式非常有利于对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并且,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容易激发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⒉理解式提问 所谓“理解式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某一情景提出问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
例如:T:“小姑娘为什么要悄悄地走进草地?” C1:“因为她怕小动物们不和她玩儿!” T:“那她为什么怕小动物们不和她玩儿呢?” C2:“因为她怕小动物们把她家弄脏了!”„„
通过进行理解式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到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因此,这种提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幼儿通过回答这种问题,也可以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⒊概括式提问
所谓“概括式提问”,是指教师要求幼儿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概括,自己得出某一结论。它通常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进行。例如:教师在给幼儿讲完《小羊和狼》的故事后,开始对幼儿进行提问。T:“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C1:“团结起来力量大!” C2:“要互相帮助!”„„
这种提问要求幼儿对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提炼和概括能力,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选择适合他们“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使幼儿“跳一跳”就能“够得着”,以帮助和促进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⒋移情式提问 所谓“移情式提问”,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幼儿暂时抛开自己的角色和身份,站在其他角色上去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T:“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小姑娘,你会对小动物们说什么?” C:“请你们到我家里去玩儿吧!”„„
这种提问可以使幼儿逐渐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学会关心和理解别人,有助于对幼儿移情能力的训练和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二)封闭式提问
所谓“封闭式提问”,是指教师就幼儿刚刚学习过的内容或生活中的简单常识或具体事实进行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常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它要求幼儿朝着教师预设好的方向去思考,幼儿只需回忆所学知识或生活中的简单常识或具体事实就可以回答。对于幼儿回答的正确与否,教师会做出明确的评判并要求回答错误的幼儿立即更正其已有的错误认识。
例如:T:“你们谁能告诉我,这座房子的墙是什么颜色的?” C:“红色!”
T:“那它的门和窗是什么颜色的?” C:“绿色!”
封闭式提问有利于幼儿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通过进行封闭式提问,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幼儿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
按照其功能的不同,封闭式提问也可划分为以下四种更为具体的提问方式: ⒈复习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是指教师通过提问对幼儿刚刚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幼儿只需简单回忆所学知识就可以回答。
例如:教师给幼儿讲完故事后,开始就故事内容对幼儿进行提问。T:“胡萝卜先生看到了谁?” C:“鸭子。”
T:“鸭子怎么样了呢?”
C:“它拿了好多书,都掉在地上了。” T:“然后,胡萝卜先生又做了什么?” C:“又拔了一根胡子。” ⒉是非问
在封闭式提问中,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提问方式。所谓“是非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只需要幼儿在“是”或“非”中选择一种来回答。幼儿并没有经过真正的思考,而只是根据教师提问的语气来说出答案。教师在进行“是非问”时也分为两种情况: ⑴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是非问”。
这类问题本可以激起幼儿的思考,但由于教师采用了不当的提问方式,导致幼儿只是根据教师提问的语气来猜测答案,失去了提问本身的意义,变成了无效提问。
例如:T:“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一样长的吗?” C:“不是。” T:“不是一样长的?” C:“是。”
⑵教师在征求幼儿意见或询问幼儿意愿的时候会进行“是非问”。例如:T:“咱们一起来唱一首歌,好吗?” C:“好!”
这种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营造学习气氛的作用,但其数量不可过多,否则会降低教学的效率,并且使幼儿养成不愿动脑思考、人云亦云的坏习惯。⒊进展式提问
所谓“进展式提问”,是指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提问。它常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或教学中幼儿自由活动的时候提出。通过进展式提问,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幼儿活动的进展情况,从而为合理地组织教学、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例如: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让幼儿戴头饰。T:“小动物们,准备好了吗?” C:“准备好了!” T:“咱们出发喽!”
从表面上看,这种“进展式提问”与“是非问”的形式很相似,幼儿的回答也都是从“是”或“非”中选择一种,但二者的区别在于:对于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的“是非问”,幼儿并没有真正开动脑筋去思考,他们只是根据教师提问的语气来猜测答案,教师语气变化时,幼儿马上会改变自己的回答。这种提问实际上属于无效提问。而“进展式提问”则不然,它可以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教师通过进展式提问可以了解到幼儿活动的进展情况,从而合理地安排下一教学环节,保证教学活动的紧凑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进展式提问也可以督促那些动作慢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快速地完成教师安排的活 动或布置的任务,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⒋提醒式提问
所谓“提醒式提问”,是指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了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或幼儿的活动与教师的要求不相符的时候,教师通过提问给幼儿以必要的提醒。它不要求幼儿用语言来回答,但却要用实际行动表现出对教师提问的回应。
例如:T:“一个小朋友在发言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应该怎样做?” 再例如:T:“小朋友们在做完实验后,应该把实验材料放在哪儿?” 教师在提问中应该:
(一)教师应明确提问的目标,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尽量减少“是非问”的次数。
教师的提问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行为,他的每一次提问都要以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幼儿发展为宗旨。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尽量避免教学中的无效提问。
(二)教师应认识到开放式提问独特的教育价值,加强自身随机教学的能力,为恰当地进行开放式提问打好基础。
教师应该看到开放式提问独特的教育价值,在教学中树立“为促进幼儿思考而提问”的观念,精心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提问。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并努力汲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学习现代的生成课程、支架教学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教学活动更具弹性。3.活动的结束和延伸
学前儿童对活动要进行自我小结和评价,并着重对过程、方法和现象观察的小结评价。
(1)要提出要求,让幼儿将本次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应用于生活,或提出生活中某种相关的现象,让幼儿继续探索,使活动得到延伸。(2)提出类似问题情境,让幼儿用所获得的经验去解决,以检验和巩固幼儿新学的知识经验。
这一环节,教师切忌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幼儿,过高地要求实验操作过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知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免把自己推向两难境地。
三、实验操作类科学活动组织指导时注意的问题
(一)为学前儿童创设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
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理解、认同、赞扬和尊重会给幼儿带来满足和自信,这种满足和自信给幼儿强大的动力,使之更加努力地去进行新的探索。相反,教师的批评和不适当的评价会造成幼儿心理紧张,情绪不安,这时候他们往往只是关注教师对自己的态度而不去关注操作本身,完全丧失了对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很重要。教师要认识到,幼儿当前的“错误”代表幼儿当前的认识水平。在成人看来幼儿那些“错误”的东西,在幼儿的认知水平上却是合理的,正确的。在幼儿实验过程中,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会使幼儿感到放松、安全。
教师应该重视每个幼儿提出的每个问题,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感受到他们在探索中发挥的作用。
应该注意的是,也不要矫枉过正,无论幼儿做出怎么样的操作都进行表扬。对待错误,可以包容,但是不能滥用表扬。否则,表扬的激励作用就会丧失。
(二)为活动提供充足、多样的材料
材料充足,幼儿可以获得更多的亲自操作的机会,不会出现争抢材料的现象。材料越丰富多样越能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经验。
(三)引导每一个儿童积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主动建构认识 1.引导过程占用时间不宜太长,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探索。引导和支持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自主地进行科学实验活动,积极主动地去体验活动过程。
2.教师对幼儿的实验操作除了安全方面的考虑外,不应该做过多的限制(比如,要求幼儿必须使用什么材料,必须按什么程序操作等),而应该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尝试解决问题。
3.鼓励幼儿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变化使用材料,尝试多种试验方法,包括学习他人的方法。允许幼儿有不同的实验结果,认同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解释实验现象。4.积极热情地对待幼儿在操作中提出的问题。幼儿的问题可能是操作中的难点和重点,教师不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该怎么做,应启发幼儿展开讨论,引导其度过这一难关,使其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四)表达和记录实验过程
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观察到了一些现象之后,引导幼儿用语言或者图表记录、表达自己的试验过程和现象,有助于幼儿将实验过程、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验证,从而改进试验方法,调整原有认识,促进新经验的主动构建。
次过程教师应引导幼儿按活动的结构层次进行梳理,对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最后得出结果,并与预先的猜测进行比较,深化原有的经验和认识或调整原来的认识,建立新的经验。
讨论、交流的过程也是幼儿以表象的形式重现实验操作的过程。通过交流,幼儿的不同实验操作方法,不同的实验现象会引起幼儿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思维过程去认识同一事物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对同一活动的信息量,进一步扩展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五)重视预备性实验
科学小实验的成功有时需要同时具备几个条件,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使预期的变化和现象呈现,教师在课前必须进行预备性实验,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
如在“神奇的泡泡”活动中,教师在预备性实验中发现鸡蛋在加苏打的水中不容易浮起来,于是将鸡蛋换成体积较小容易被泡泡托起来的鹌鹑蛋,实验现象就可以较快地出现。在“斜坡与球”活动中,教师不事先选择好适当的斜面材料,摩擦力不够,球在不同材质的表面下滑速度没有明显差异,活动中就可能出现等待时间过长,实验反应不明显,幼儿兴趣不高,探索的积极性低落,儿童理解困难等现象。
又如,在聚光实验中,放大镜倍数不够,不能让纸片燃烧起来,会影响活动的进行。
附:活动案例——沉和浮(中班)活动目标:(提问:是否行为目标,是否具有综合性、层次性、针对性、操作性)一、二、三、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上来。让幼儿学习分类的方法。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探索兴趣。活动准备:(材料丰富,有结构性)
一、属钥匙等。
二、活动过程: 每人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每人小筐两只,内有积木、塑料玩具、有盖的小玻璃瓶、玻璃球、金
一、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导入能否引起儿童兴趣?)“看一看,你的小筐里有些什么?”“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来试一试,每人选一样东西放到水里,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指导幼儿把东西放到水里,看看怎么样了,再拿起来,告诉大家。
二、引导幼儿探索沉浮现象。(提问如何进行,采用哪些提问方式?)“刚才有的小朋友发现,有的东西放到水里会沉下去,有的会浮在水面上。请 你们再试一试,看看哪些是沉在水里的,哪些是浮在水上的。要把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幼儿操作并讲述,如讲述有错误,可让其当场再试。
三、合作)引导幼儿通过分类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指导幼儿动手操作,最好有“现在请你们把筐里所有的东西分一下,把会沉在水里的放在一个筐里,把能 浮在水上的放在另一个筐里。如果你不知道,就把它放到水里再试试。等会儿老师来看你们分得对不对。”幼儿实验、分类,教师个别指导,请幼儿讲述时怎么分的。
四、小结,扩展幼儿经验(语言发展,扩展延伸)“今天我们发现了东西放到水里,有的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你还看见过 哪些东西是浮在水上、哪些东西是沉在水里的?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轮船、鸭子等是浮的,石头等是沉的)活动评析: 以幼儿动手操作引出教学内容,然后引导幼儿作出进一步探索。整个活动过程紧扣活动目标,层次清楚,以幼儿自主操作为主,突出幼儿亲历活动过程。由幼儿自我讨论、交流和小结,深化了幼儿有关沉浮的经验。
第三节 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
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是以学前儿童的最大参与为目的,让儿童充分感受和操作使用简单的科技产品,学习使用工具;设计并开展小制作的一种科学教育活动。
(二)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
从身体发展上来说,在技术制作类活动中,学前儿童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物体和材料,促使其在材料的选择、摆弄、制作过程中,锻炼了身体,促进了手眼协调。
从心理角度来说,小技术制作、操作的成功体验能促使儿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信心的增强。
从治理角度来说,当儿童在从事哪些不断面对问题的工作和活动时,他们必须投入更多的注意和思考,在手脑并用中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得以较大发展。从道德角度来看,此类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合作操作过程和交流讨论过程,能促使他们逐渐懂得尊重他人意见,更好地培养社会性。
从美育角度来说,科技产品蕴含的设计美、功能美、技艺美三大美育特征,体现出依附于它内部的使用价值,有依附于它的外在形式上的观赏价值,还有制作者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的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的和谐美,都无不感染着学前儿童。
(三)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分类
感受——操作类;运用——操作类;学习——制作类;设计——制作类
二、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强调“主动”创作,强调活动中的小组学习、合作和交流。2.让儿童亲历过程的探究性原则 3.与学前儿童的合作性原则
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或家长对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担不是简单的“教”和被动的“学”的过程,幼儿的学习是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帮组下通过动手动脑去验证他们的设计的过程。教育者应该始终和幼儿共同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案,尽可能地组织协作学习,以合作者的身份同孩子们一起开展交流和讨论,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4.资源共享原则 家长和社区的支持在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中尤为重要。动员和组织家长参与到这类活动中,可以为活动提供大量的可利用的资源和智力支持。同时,这些资源还密切了幼儿和社会的联系,提高了活动的实效。
(二)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
1.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第一,是充分的感受和正确操作科技产品的能力; 第二是掌握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三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按规定步骤操作能力的培养; 第四是幼儿自行设计并动手开展科技小制作的能力培养。2.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如下表:
(三)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设计 1. 设计思路
第一类活动即感受——操作,是让儿童充分接触和感受运用技术产品。满足他们渴望了解“技术”的愿望,培养幼儿关注科技的兴趣。此类活动通常先有教师演示讲解产品的用途并演示其操作使用步骤,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动手尝试,最后经过共同讨论完成正确操作。第二类活动即运用——操作,是让幼儿学习使用工具。例如,正确使用小剪刀、订书机、测量工具、生活工具等。让儿童了解工具的用处,掌握使用工具的方法,获得技术使用的体会。此类活动可以使独立的活动内容,也可以是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
活动的一个部分。通常由教师或家长启发、引导幼儿操作使用,幼儿在不断的失误中总结,最重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第三类活动即学习——制作,是通过开展小制作活动让幼儿按固定步骤学习制作。例如,制作降落伞、潜望镜、万花筒等。此类活动通常由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幼儿动手实践,师幼共同交流最后制作完成作品。第四类活动即设计——制作,是让儿童进行简单的科技创作。例如,设计并制作石膏玩具、不倒翁等。此类活动是在小制作的基础上,通过自主设计,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个性化地完成作品的创作和制作过程。2.技术制作类几种教育活动的设计模式
三、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 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应本着面向全体儿童展开,着重探索过程的指导,尽量地让幼儿主动创造,努力把此项活动变成幼儿乐于参与的活动。
(一)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过程 1.活动前的准备。2.活动过程的领导
第一步,设置能一起幼儿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导入。第二步,鼓励幼儿围绕主题进行假设或设计。第三步,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第四步,引导幼儿积极开展交流和思考。3.活动总结
(二)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
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不断地鼓励学前儿童通过实践操作区证明他们的猜想,一边做一边思考:“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告诉我拟发现了什么?”“与 22
你过去的发现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1.观察思考 2.操作与建构 3.讨论与支持 4.阶段与系统 5.记录与总结
(三)开展技术制作类集中教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目标合理定位。教师不应只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关注幼儿的社会 性发展。
2.在活动内容的设计、安排上应体现系统性、连贯性,避免盲目。3.角色合理定位。既要给儿童以充分的活动、思考、研讨空间,又要重视教 师的引导作用。
4.重视活动过程中幼儿之间的合作、讨论等交往活动。5.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6.支持手段上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设备在活动中的应用。
7.注意家园联系并充分获取价值的支持。
四、活动案例及评析《泥塑,我的降落伞》
第四节 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数学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
(一)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的含义
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运用学前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研究学前儿童学习数学额认知特点、规律和方法,引导儿童在生活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培养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儿童的数学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的意义
1.数学教育可以让学前儿童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让他们具备了解与认识世界的工具,比较清楚地感知和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较好地与人交往以及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后,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他们才能解决一些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家里有几个人?小猫有几条腿?自己有几只手?(数量)用的手帕、玩的皮球、搭的积木式什么形状?(形状)大小、多少、长短、粗细、高矮怎么区分?(度量)上下、前后、左右区分。(空间方位)昨天、今天、明天的概念。(时间)
2.数学特有的精确性、抽象性、逻辑性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概括地认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儿童获得一种思维方式,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促使他们的思维和智力得到较快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三)学前儿童数学类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 1.0-3岁儿童的数教育
研究表明,3岁前的儿童已经开始了数概念的发展,而且这一时期是数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宝宝接触数学。例如,0-1岁的宝宝已经可以听数字、看物体,那么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唱数字歌谣,灌输数字概念;1-2岁,儿童可以进行简单的数数,区别多与少;能开始识别物体的大小。2-3岁,儿童能连续数数,并记住较为复杂的数字组合,比如记忆门牌号,电话号码等。2.3-6岁儿童的数教育
《纲要》关于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的描述如下:
目标与要求: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起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数和形式幼儿数教育领域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所以,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以数形概念为主的原则。
二、数学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以“集合概念的教育”和“认识几何形体”为例,其余“数概念的教育”、“10以内的加减运算”、“量度教学”、“等分”、“空间方位”、“认识时间”几个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安排学生进行自学。)
(一)集合概念的教育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数概念以及正确进行加减运算。
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举例说明:2岁的幼儿模糊感知糖的多少。
数前准备教育,集合的包含关系为数的分解与组成以及加减运算打下基础幼儿感知集合(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perception on set)感知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发生、发展的基础,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体现出以下特点:
①2-3岁左右幼儿产生丁对集合的笼统感知,但这种感知是泛化的。此时儿童还看不到集合的范围和界限,不能一个接一个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也不能精确地意识到元素的数量。如果让幼儿用重叠法感知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他们往往会将物体摆出集合的范围。
②3-4岁幼儿能感知到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知觉也从泛化向精确过渡。这一阶段的幼儿对集合中元素的认识不能超出集合的界限,他们一般把注意力集中在集合两端的元素上,同时所摆的元素逐步达到准确的一一对应。另外,此阶段幼儿已经开始具有简单的分类能力。幼儿能感知集合的界限及元素,也就能辨认物体(元素)并将它们归类(形成集合)。3岁以后,幼儿能进行简单分类,即按物体外部特征分类(形成集合),如按物体大小、形状分类等等。
③4—5岁幼儿已经能够准确地感知到集合及其集合中的元素,并能够初步理解集合和子集的包含关系。此时幼儿已经提高了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的能力,他们可以按物体的简单用途和数量分类。另外,在直观条件下,幼儿能够对集合(类)和子集(子类)作出比较,能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④5-6岁幼儿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扩展。他们能够按照两种特征将集合分成子集,比如可以把颜色和形状不同的一组几何图片分别从形状和颜色两个角度分类。另外,他们还能够比较好地理解集合和子集的包含关系。1.学前儿童的分类教育
分类即按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用途、数量等不同特征进行区分。分类能力是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基础,日常生活中学前儿童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具有不同大小、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的各种物体,教他们从错综复杂的许多事物中,根据某一共同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才能找到物体之间的异同点,然后才能对物体进行分类。才有可能对它们分别进行记数活动,从而认识数的实际意义。因此,它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教学目标,按小、中、大班分,难度逐渐加深,区分的维度逐渐增多。(见“教辅”P91)
(2)教学建议:物体分类的教学,一般应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进行,同时,尽量结合已学的有关数、形、量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前儿童按物体的名称、物体的外部特征、用途、数量等进行分类。利用各种活动进行分类练习。如,吃饭之前分餐具,请他们分发碗盘杯筷,饭后再让他们根据杯盘碗筷的不同用途分别将它们跪在一起;又如,请孩子按男女、老幼、戴眼镜与不戴眼镜等不同特征区分家庭成员等等。
2.学前儿童的排序教育
排序依据物体的差异如颜色、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先后、多少等特征,按一定的规则或次序进行排列。
排序要建立在对物体比较的基础上,它需要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对幼儿来说,排序要比对物体进行分类困难一些。引导幼儿发现排列规律,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明显到隐藏,由少数到多数的原则。
(1)教学目标按小、中、大班分,难度逐渐加深,排序的目标物体逐渐增加,排序的维度逐渐增多。
(2)教学建议:小班的教学,可以将大小、长短排序教育和比较大小、长短教育结合。教学时,要注意让幼儿学会把物体的一端对齐,以便区分物体的长短。3.区别“1”和“许多”
1是自然数的基本单位,“许多”是含有两个以上元素的集合。区别了“1”和“许多”,了解了他们的关系,目的是幼儿学习数概念之前,使他们初步认识一组物体(集合)是由单个物体(元素)组成,初步形成集合的概念。为以后学习点数,了解记数的结果做准备。(1)教学目标
第一,教会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视觉、听觉、触觉。第二,使幼儿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任何“许多”都是由“1”组成的。第三,让幼儿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1”和“许多”及其常用的数量词。第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初步的归类能力。(2)教学建议
第一,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教幼儿认识“1”和“许多”。利用实物或焦距,引导幼儿边观察边摆弄边比较。
第二,组织幼儿进行分合操作活动从中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第三,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第四,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这个环境可以使设置的,也可以是自然的,还可以是记忆表象的。4.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在学前儿童初步了解集合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懂得“1”和“许多”的意义以后,应进一步教他们比较两个集合中元素的多少。(1)教学目标
学会用重叠对应和并放对应比较的方法正确判断两组物体哪组多,哪组少或一样多。
教幼儿掌握“一样多、不一样多、多些、少些、多一个少一个”等词语的含义。
发展幼儿初步的分析比较能力。(2)教学建议
利用多种比较方法,(重叠——并放——自选)
(二)认识几何物体
幼儿认识几何形体的特点为:幼儿往往把几何图形与所认识的事物混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混淆;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常受摆放形式的影响;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是;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
幼儿认识立方图形的顺序是: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1.各年龄班教学目标(略)2.教学建议 在观察中比较,尽量从生活中的物品中抽出几何图形让幼儿观察,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立体图形。
在操作活动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比较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让幼儿寻找身边的集合图形。利用手工活动巩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3.活动设计(立方体与长方体)第五节 科学游戏
一、科学游戏活动概述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是幼儿探究、认识世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和基本活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把科学变成好玩的游戏,让幼儿完全像做游戏一样,在富含科学内容的游戏中学习科学,能够说使幼儿更多地感受到科学的快乐,保持和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强烈好奇心。
(一)什么是科学游戏
借助于自然界的物质材料,包括水、石、砂、土、竹、木、树叶、贝壳等以及科技产品、玩具、图片等物,把科学的道理寓于游戏之中,通过幼儿参与有一定规则的、有趣的玩耍、操作活动,达到某一科学教育的要求,促进幼儿的发展。
它是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科学游戏的种类(1)感知游戏 主要通过幼儿的感觉器官,感知辨别自然物体的属性和功能。如“奇妙的口袋”、“听一听谁在叫”
(2)排列游戏 以各种自然材料按照各种物体某种特征有顺序进行排列;或按自然物的生长过程有顺序排列。如青蛙的生长
(3)分类游戏 这是幼儿根据自然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区别分类的游戏。
(4)配对游戏 这种游戏要求幼儿根据一种自然物或人造物与相同的或相关的自然物或人造物进行配对。如“它们的家在哪里?”
(5)情景游戏 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创设特定的情景,让幼儿观察、操作,寻找自然物或科技产品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它们的原因等等。如“找得对,找得快”游戏。
(6)活动性科学游戏 这类游戏适宜在室外进行,活动量较大,如捉影子、吹泡泡
(7)实验性游戏 这类游戏与科学实验直接相联系
(8)棋类游戏 棋类游戏有利于巩固幼儿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三)科学游戏活动的特点
1.科学游戏完全是幼儿自主选择参与的活动。
2.游戏过程中,幼儿时自主的,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游戏进行的内容、方式和游戏中止的时间。
3.科学游戏中,学前儿童的情感是积极愉悦的。4.科学游戏中,幼儿在不断地重复动作。
二、科学游戏的设计与组织指导
(一)科学游戏活动的设计 1.选择与设计科学游戏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游戏; 多样性原则,集体游戏、小组游戏、个别游戏相结合。2.教师设计科学游戏的注意事项 游戏目标要明确; 游戏材料要有效用性; 游戏的规则要具体
3.科学游戏中教师角色与作用 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二)科学游戏活动的组织指导
对于集体性的科学游戏活动,教师可以按以下五个步骤来组织。1.营造游戏气氛 2.理解游戏规则 3.组织游戏活动 4.参与游戏过程 5.评价游戏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