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时间:2019-05-12 21:2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五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五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一篇:第五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五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内容的设计要领

3、学习设计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需要的教具 教学课时:十八课时 教学方法:

观摩、讲授、练习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2、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

3、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数学教育目标

数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

2、年龄段目标

以小、中、大班为界,指一年内的阶段发展目标

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指一次教育活动中所应追求的主要目标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

1、认知方面的目标

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初步的、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地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

培养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和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2、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培养幼儿自己独立选择和参与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有热自我意识的建立。在这样的过程中,也会让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协商。

3、操作技能方面的目标

培养幼儿正确使用 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不仅是幼儿动作、技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幼儿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准备。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及年龄段要求

(一)、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

1、感知集合

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进行物体的分类 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

以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相等和不等 初步感知集合间的交、差集关系和包含关系 2、10以内的数概念 10以内的基数(包括数的实际意义、认数、数的守恒、相邻数和10以内 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10以内的序数 10以内数的组成

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3、10以内的加减运算

4、认识几何形体

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

5、量的比较及自然测量

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特征 量的正、逆排序 量的守恒

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 自然测量

6、空间与时间概念

初步认识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 空间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

区分早晨、晚上 ;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年月的名称及顺序

认识时钟(长针、短针及其功用,认识整点和半点)

(二)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与要求 见书p25-27

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方法

(一)操作法

1、操作法的含义

指提供给幼儿何时的材料、教具、环境,让幼儿在自己的摆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获得数学感性经验和逻辑知识的一种方法。

2、运用操作法的注意点

(1)明确操作目的(2)创设操作条件

为每个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可以选择、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也可以发动幼儿自己动手自制一些简单的材料

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合适的场地及足够幼儿摆弄物体并思考、探索的时间

操作中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讨论

(3)交代操作规则

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先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4)评价操作结果

(5)体现年龄差异

(6)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

(二)游戏法

1、游戏法的含义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数学教育中的游戏是有规则的游戏,游戏中有一定的规则和动作,教师可以将要求幼儿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到规则和动作中去,使幼儿在操作游戏规则和动作的过程中引起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至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从而使游戏成为幼儿获得数学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2、种类

(1)操作性数学游戏(2)情节性数学游戏(3)竞赛性数学游戏(4)运动性数学游戏

(5)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6)数学智力游戏

3、运用时的注意点

每种游戏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请参见书上的案例介绍。

(三)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从而获得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比较有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两种,参见书上的图例。

(四)讨论法

讨论法是教师与幼儿,也可以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讨论,它能够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的作用,从而促进分析、归纳,有利于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形成及思维的发展。

讨论应该以幼儿的操作体验为基础,讨论中要注重过程,鼓励幼儿积极开动脑筋参与讨论,教师要注意倾听,了解幼儿的思维形式和活动过程,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

(五)发现法

发现法是教师不把数学的初步知识和概念直接向儿童讲解,而是引导幼儿依靠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去发现和探索并获得初步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运用发现法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为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创设一个合适的环境,能让幼儿在一定材料中操作、发现、讨论、验证,从而学得概念与技能。

(六)讲解演示法

讲解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和运用直观教具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加以说明和解释,具体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一方法的语言必须做到:突出讲解的重点,语言简练、准确、形象、生动;演示的教具要直观、美观、稍大些,但不宜采用过于新奇的教具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七)寻找法

寻找法是让幼儿从周围生活环境和事物中寻找数、量、形及其关系或在其接触感知的基础上按数、形要求寻找相应数量的实物的一种方法。

寻找法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可以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还可以运用记忆表象来寻找。

运用寻找法要利用游戏的口吻、游戏的情节及游戏的场景启发儿童寻找,教师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

第三、四课时 第二节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

——之一物体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分类的含义及常见的分类形式

2、掌握分类教学在不同年龄班的内容与要求

3、掌握分类教学的基本方法及步骤

教学内容:

一、分类的含义及常见的分类形式

(一)分类的含义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特征将其集合成类的过程,也就是把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特征)的物体归并在一起。

分类活动是幼儿数概念形成以及正确计数的基础,同时,分类活动所涉及的思维的分析、比较、观察、判断等基本过程也能够对锻炼和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常见的分类形式

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

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

即按物体的形状、颜色分类

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

即按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等差异分类

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

5、按物体的材料分类

6、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7、按事物间的关系分类

8、按事物的其他特征分类

二、物体分类教学的要求

(一)小班:

按范例和口头指示从一堆物体中拿出

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大小、颜色、形状)数量在5 以内

(二)中班

能按否定方式分类

能按物体量的某一特征(高矮、粗细、厚薄)分类

能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三)大班

按物体的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学习自由分类

学习按标记进行逐级分类

三、各种分类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小班分类教学的设计

1、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

目的:学习从一堆物体中,找出相同名称的物体,并放在一起。

程序:拿出和老师拿的一样名称的物体——排除物体的大小、颜色等干扰,拿出和老师拿的一样名称的物体——按语言要求,独立地从一堆物体中拿出相同名称的物体。基本步骤:

教师介绍所有的物品——教师示范,拿出范例——幼儿操作分类——幼儿用语言描述分类的结果

2、按物体的一个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材料的提供:除了要分类的特征存在差异,其余特征要相同,每一类数量不超过 5 个。基本步骤:

整体出现材料,介绍其特征——提出分类的要求,简单示范——幼儿操作,进行分类——教师指导幼儿用语言描述

(二)中班分类教学的设计

1、教学要求:

2、材料提供:需要幼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3、步骤:与小班基本相同,示范可以减少

(三)大班幼儿分类教学活动的设计

1、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分成后的类别要具有两个同样的特征。

2、幼儿自定标准分类

3、按物体用途的分类

分类时应注意分类后的物体摆放要相对集中,并用手划圈,表示一个集合。教师对小班分类教学进行示范讲解,请学生注意语言的组织及教具的运用。

第五课时

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一对应教学的意义

2、掌握一一对应教学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的意义

1、有助于对元素及数量的正确认识

2、有助于掌握计数 这个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学习将两个集合中元素进行一一对应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是幼儿学习计数及理解数概念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准备。因为计数活动的过程就是将集合中的元素与自然数列的集合建立一一对应的过程。

3、有助于感知理解对应法则

见书114-116页图示

二、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的活动目的

帮助幼儿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培养幼儿初步的比较能力。

三、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方法:

1、重叠比较

将一组物体摆成一行,再将另一组物体逐个一对一地重叠到前一组物体上面,让幼儿观察发现并比较它们的多少。

2、并放法

两组物体是并排摆放

四、两个集合元素一一对应教学的组织

一、教学步骤:

1、先出示一组物体,用重叠、并放的方法,摆放第二组物体,教师用语言表述对应关系。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别两组物体的多少,说出“一样多”“不一样多”“多些”“少些”。

3、幼儿用操作材料进行操作比较。注意:

1、所比较的两组物体应有一定的相关性,2、排列方式要多样化,并注意摆放时的对应关系,3、要尽可能采用游戏的情节。

第六课时

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1和许多的教学目标

2、掌握区别1和许多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区别1和许多教学的目的

1、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2、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即许多个物体可以分成一个一个-------物体,一个一个------物体可以合成许多物体

二、区别1和许多教学的组织

1、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具,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区别1和许多 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材料和环境,让幼儿通过视觉的观察比较来区分和判断物体是1个还是许多个,初步理解1个和许多都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在理解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颜色、大小等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区分判断,以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

2、运用多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

请同学们思考,除了视觉,其他还要哪些感官可以感知判断1和许多。听觉: 触觉: 运动觉:

3、通过寻找物体的活动,加深幼儿对1和许多的认识

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进行——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引导幼儿通过记忆进行寻找

4、通过分与合的操作活动,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操作活动是幼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师还要在语言表达中,强调1和许多的关系。

操作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游戏性。

分析教材中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分的活动是如何体现1和许多关系的,体现的是什么?合的活动是如何体现1和许多关系的?体现的是什么?

教师讲解:分体现了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合体现了1个、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

第七、八课时

第三节 10以内基数教学的设计 ——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及基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特点

2、了解基数教学在幼儿园不同年龄班的不同要求

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计数能力发展的特点

计数的手段是数数,结果是以数的形式出现。

(一)内容方面

1、口头数数

口头数数是指按自然数数序来数数的能力。

一般三岁左右的幼儿能凭机械记忆,按一定顺序背诵这些自然数的名称,但他们并不理解自然数的意义,往往不能正确地用这些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即我们常说的“唱数”,手口不一致。

2、按物点数

是指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逐个说出数词,使说出的每个数词与手点的一个物体一一对应。

这个阶段幼儿能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但往往说不出总数。

3、说出总数

是指在计数过程中按物点数之后,能将说出的最后一个数词来代表所数过物体的总数。一般四岁以后的幼儿大多能数出10以内物体的总数。

幼儿能手口一致点数并说出总数,标志着他已经开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即形成了最初的数概念。

4、按群计数

指计数时不再依赖一一点数的方式,而是以数群为单位,如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等。

一般五岁以后幼儿逐步发展起按群计数的能力。

以上阶段反映了幼儿计数活动的三种水平:

死记硬背式的计数——理性的计数——持久等价的计数

(二)动作方面

1、手的动作

触摸物体——指点物体——用眼代替手区分物体

2、语言动作

大声说出数词——小声说出数词——默数

二、幼儿掌握数概念的标志:

(一)说出数目名称(总数)

(二)知道某数在自然数序中的位置(相邻数)

(三)数的组成

三、各年龄班基数教学的目标

(一)小班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教学的目标

1、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物体,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能按数取物

(二)中班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教学的目标

1、正确点数10以内的物体,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能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10以内)

3、理解10以内相邻两数间的多1和少1的关系

4、初步认识10以内数的守恒

5、学习10以内数的顺数和倒数

(三)大班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的目标

1、认识零

2、学习单、双数和相邻数,了解10以内相邻数间的等差关系

3、学习目测数群及按群计数

第九、十课时

10以内基数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习数数并掌握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能正确示范和讲解点数的要领

3、如何利用教具帮助幼儿获得守恒概念

教学内容:

四、10以内基数教学活动的组织

(一)帮助幼儿掌握点数的正确方法——按物点数

1、教师示范、讲解点数的正确方法

教师利用教具进行示范点数,点数时要明显地做出点数的动作,并用语言讲清点一个数一个

教师可以再次示范,并提醒幼儿观察教师是如何数的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点数,再次强调点一个数一个

幼儿自己点数,教师指导(要求幼儿能做到手、眼口的协调一致)

2、教师要变换多种点数方式

如出示一个物体数一下,移动一个物体数一下等

3、幼儿运用操作材料自己练习教师要交代清楚点数的要求 幼儿的操作材料应生动有趣

尽量创设一个有游戏情节的场景,让幼儿在游戏中完成点数的任务

(二)说出总数

1、帮助幼儿理解点数的最后一个数就是总数

2、点数到最后要用手划圈,表示总数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含义。

3、在点数完后要引导幼儿说出总数

教师对以上的教学方法及步骤进行演示讲解,请同学关注一些教师的示范动作和语言,如何突出重点。

(三)提供机会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来进行数数

请同学们分析我们可以利用哪些感官来进行计数?我们可以创设哪些有趣的活动提供给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计数?

分别举例演示不同感官的计数方法

1、利用听觉进行计数

2、利用运动觉进行计数

3、利用触摸觉进行计数

(四)按数取物

1、按实物找点卡

2、听铃声数拿出相等数量的物体

3、给予数词,取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4、按所给予的数字,拿出相应数量的物体

(五)比较相邻两数的相等与不等

1、教具演示

中班的幼儿基本已经掌握点数的方法,在学习6-10的数的实际意义时,我们主要是利用教具对相邻两个数的比较来进行

教师先出示两组相等数量的教具,然后在第二组添上一个,让幼儿实际感受,在原有的数量上添一,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数。

2、使两组物体一样多

教师可以出示两组数量相差1的教具,让幼儿想办法使两组物体一样多,从而使幼儿理解相邻两个数的多1和少1的关系。

(六)数的守恒 4、5岁的幼儿在判断或比较物体数量时,往往容易受到物体大小或排列形式等的干扰,不能正确地对物体的数量进行判断。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提供给幼儿不同排列形式和空间大小的计数材料,使幼儿逐步学会不受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或排列形式的干扰,正确地判断物体数量,掌握数量的守恒,从而真正理解数的意义。

1、排除颜色、大小、形状的干扰

如书148页图6—10

2、改变教具的排列形式

3、改变教具的距离

如书149页图6-11

4、改变教具的排列位置

如书149页图6-

12、6-

13、6-14

第十一课时

10以内基数教学活动的设计——学习相邻数的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相邻数的概念

2、掌握相邻数教学的基本步骤

教学内容

(七)相邻数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

1、什么是相邻数

相邻数是一个数与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即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任何一个数(除1、0)比前面一个数大1,比后面一个数小1。

相邻数教学的方法:观察比较

3、相邻数教学的步骤:

(1)将三组教具并列摆成直线式,引导幼儿比较观察

以复习数数、认数的方式出示相邻数教学的教具和数字(2)引入观察,比较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讲解来让幼儿了解三组数之间的关系。讲解的关键是以中间一组为中心,先与前面一组比较,再与后面一组比较;讲解的难点是以中间数为中心,要讲清楚数量是多一个还是少一个,数字是大还是小,还要讲清楚中间数与前后两数的位置关系。

讲解举例: 提问:“红苹果与黄苹果哪个多哪个少?多几个?少几个?”

小结:3个比2个多一个,3大2小,3排在2的后面,2排在3的前面。与后面的比较同上。

三个数关系的小结:3比2多1,3大2小,2排在3的前面,3比4少1,4排在3的后面,所以,3的好朋友(相邻数)是2和4。

(3)通过多种游戏活动,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4、相邻数教学需注意

相邻数的教学是从2开始逐个进行的;学习5以内相邻数进度要慢些,多做练习,让幼儿逐步认识相邻数的规律;6-10的相邻数学习可以让幼儿寻找规律,运用类推法来掌握新的相邻数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不用直观教具来进行。

第十二课时

第四节 10以内序数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应的数学基础知识;

2、掌握10以内序数教学的基本方法,能初步设计简单的教学活动并制作教具。

教学内容:

一、学习10以内序数的活动目标

1、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会从不同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

二、学习10以内序数的教学步骤

(一)教师演示讲解,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

教师应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在游戏情节中让幼儿对物体的排列次序进行判断;要示范用点数的方法进行判断,并且要先数一共有几个,然后再确定每个物体的排列位置,用语言表述;要多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判断。

在让幼儿判断物体的排列次序前,一定要明确物体的排列方向,可以用语言和标记来表明。

给出五个小动物,请大家设计序数教学的情境。

(二)通过操作和游戏活动进行练习

教师可以利用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让幼儿练习,也可以在游戏中让幼儿亲自感受序数的含义,来加深对序数的认识,同时,要提醒幼儿能准确地运用序数词。

幼儿的操作和游戏应在整个活动中占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比例。

(三)结合其他各科教学和日常生活活动进行练习

请同学们想象哪些教学活动与序数联系密切,幼儿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与序数有关?

(四)10以内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具排列多样性

2、用一定标记显示序数位置

(1)用同类不同的物体,如鸡、鸭、鹅等。

(2)同类物体以颜色或形状的不同显示序数的位置,如红花、黄花、兰花等。

(3)用数字显示序数位置

3、在判断次序前,一定要让幼儿明确从哪里数起,按什么方向数的问题(可用语言和标记)

第十二课时 第五节

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教学目标

1、如何正确书写10以内的数字;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和正确书写习惯。

教学内容:

一、10以内数的认读与书写的教学目标

中班:会认读阿拉伯数字1-10,并能用数字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的数量。

大班:会正确书写阿拉伯数字1-10,掌握正确的笔顺,字迹工整、规范,姿势、握笔方法正确。

二、10以内数的认读与书写的教学方法

(一)认读阿拉伯数字1-10的教学方法

1、结合数数,利用多种教具,出示数字符号进行讲解

在基数教学中,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过程活动里,就会涉及到数字。幼儿通过数物接龙、数物相联、按数取物等操作练习等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认读数字。

2、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幼儿记住字形

3、让幼儿跟读,念准字音

读要准确,对幼儿念不准的要及时纠正。

4、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对数字的认读和理解

(二)书写阿拉伯数字1-10的教学方法

1、写字前对幼儿进行写字常规及写字姿势的教育

书写常规和书写姿势对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就难以改正。

请同学们说出正确的书写常规和书写姿势。

2、教师示范讲解

教师示范讲解所写数字的字形特点与结构,数字在日子格中的位置比例,缩写数字的笔顺,以及书写数字时的起笔、转笔、停笔等。

3、带领幼儿书空练习

4、幼儿书写练习、教师指导、讲评 教师不仅要指导幼儿将数字书写规范,同时也要指导幼儿用正确的书写姿势书写。

第十三、十四课时 第六节 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数的组成的基本概念

2、理解并熟记10以内组成的教学目标

3、掌握10以内组成教学的基本步骤并能设计相关的教具

教学内容

一、数的组成的含义及学习的意义

数的组成是指数的结构,包括分解与组合两个过程。2以上各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数,这些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对与幼儿来说,只要理解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

学习数的组成可使幼儿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数该你那的理解,并为学习加减运算打下基础。而幼儿是否掌握了数的组成,是幼儿掌握数概念的重要标志。

二、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学目标

1、理解数的组成含义,知道2以上各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数,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

2、知道一个数比它分成的两个数都大,分成的两个数都比原来的数小。

3、懂得分成的两个数之间的互换和互补关系,掌握10以内各数全部组成形式。

三、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的步骤

(一)利用操作演示,帮助幼儿理解数的组成的含义

1、幼儿动手操作,体会分与合的过程

教师给幼儿提供可操作的材料,提出操作的要求,让幼儿进行分与合的操作活动,感受一个整体分成了两个部分,两个部分又合成为一个整体。

这个活动要有分有合,在基本理解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幼儿操作正反两面不同的卡片等材料,进行随机分合,并记录自己的分合结果。

介绍一些常用的操作材料和使用方法,并请幼儿根据日常生活设计一些材料和方法

2、幼儿表述自己的操作结果,教师用教具进行展示

可以用与幼儿相同的材料,也可以用圆点代替

教师的演示材料一定要大,保证幼儿可以看清楚

3、由教具分合式引入数字分合式,讲清数字及符号的含义

讲解时要将数字与实物和操作过程进行对应,帮助幼儿理解数字和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4、将分合式排列整齐,并完整念读分合式

(二)启发幼儿探索互换与互补规律

先将分合式整理整齐,然后根据教具图演示讲解两种规律。

1、互换规律

互换规律:一个数分成的两个数位置互换,结果不变,还是合成为原来的数。

启发幼儿找出圆点数一样而位置不一样的教具图——拿走其中的一组,讲解可以联想起另一组——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其他几组——教师总结,以对应的方式排列

2、互补规律

互补规律:一个数分成的两个数,一边逐一减少,一边逐一增加。

启发幼儿观察两边教具之间的关系,即左右两边自上而下的数字大小变化关系——讲解这样分的优势:整齐、有次序、便于记忆、提高分的速度

(三)用组成规律学习新的组成知识

1、利用互换规律来学习

教师利用教具的特征,先分出一半分合式,让幼儿根据互换规律,讲出另外的一半分合式,从而掌握全部分合式。

2、利用互补规律来学习

教师可以直接用数字卡片或口头说数的方式进行,如先复习8的全部分合式,按互补规律列出,然后,让幼儿根据8的组成式中左右两边数字的规律,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9的全部组成形式。

(四)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一个数的组成,要先让幼儿感知这个数

2、操作和演示活动,要有分有合,先分后合,对这个数的有一个完整的分合式的概念

3、从实物的分合到数字的分合要正确地用语言表述

(五)幼儿进行组成学习的各种练习形式

口头练习:如碰球游戏

找数配对:利用数字卡,找座位、找朋友

实物配对:如猜猜有几个

第十五课时

第七节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幼儿园10以内数的加减教学的目标

2、学习设计简单的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加减含义

3、熟悉设计加减教学的基本步骤

教学内容

一、10以内数的加减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掌握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

3、学会解答简单的口头应用题

二、10以内加减法教学步骤

(一)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1、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利用直观教具,编加减法应用题

教具一般用直观的三幅连环画的方式来表现合并或去掉的过程

加法:用动态表现过来,有合并的含义

减法:用动态表现离开、去掉------,有去掉的含义

减法的教具还可以用痕迹保留法来表现。

请同学们设计思考如何用痕迹保留来表现减法的去掉。

(二)分析题意,帮助幼儿理解加减含义并确定运算方法

教师要带领幼儿读懂题意,并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解答的问题。

加法要强调和突出:求一共用合并,减法要强调和突出:求剩余用去掉。

例如加法题目:树上有两只小鸟,有飞来一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教师分析:这道题先告诉我们什么?又告诉我们什么?问我们什么?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小鸟,就是要把原来的两只小鸟和后来飞来的一只小鸟合并在一起,这种方法就是加法。

教师用教具演示合并的动作,并要点数总数。减法教学同上

(三)学习加减法的列式运算

1、根据口头应用题引入列式运算

这部分的重点是用语言讲清算式中的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以及让幼儿认识理解加减符号和等号的含义,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算式的含义。

2、分析题意,把题中的两个已知数和得数用数字表示

3、分析运算方法,出示运算符号进行介绍

加号表示合并,减号表示去掉,等号表明算式两边相等

4、幼儿跟读算式

5、教师继续利用口头应用题,引导幼儿选择正确的运算方法,并列出算式

(四)利用组成知识进行加减运算

1、利用组成知识列出算式

讲清组成分合式的分合与加减的关系,引导幼儿根据组成式列出算式

2、利用组成式想得数

帮助幼儿能更加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加减法得数

3、运用多种形式复习列式运算

(五)学习自编口头应用题并解答

这部分教学重点是帮助幼儿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自编简单的口头加减应用题,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题意。

1、教师示范编题,引导幼儿分析应用题的结构

2、逐步引导幼儿自编应用题

(1)教师提供教具图,引导幼儿根据图来编题

教师要先帮助幼儿理解图的含义,再提出编题的要求

幼儿编题并列式解答(2)根据算式编题

编题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幼儿找出一件事情、两个数,还有就是要会提出问题。

第六课时 第八节 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十

1、掌握幼儿园几何形体教学的目标

2、掌握帮助幼儿掌握几何形体基本特征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

(一)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目标

1、小班: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不受颜色、大小影响进行分类

2、中班

长方形、椭圆形、梯形,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不受颜色、大小及摆放位置的影响,辨认和

分类;进行简单拼合活动

3、大班 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名称和基本特征;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

(二)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方法

1、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方法

(1)运用视觉和触摸觉感知物体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引导幼儿抚摩、观察物体的面,感知面的轮廓

出示与物体的面相似的几何图形,介绍名称、特征

(2)出示颜色、大小、排放形式不同的图形,巩固认识

(3)运用重叠比较法认识图形

这种方法是在已经认识了某些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适用于中班。主要是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比较、椭圆形与圆形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比较。

(4)通过对图形分割和拼合的操作活动,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

(5)用多种方法练习,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给平面图形涂色

折叠

分类

数图形

拼物体形象

(二)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方法

1、运用触摸觉感知形体及其特征

2、通过自然测量认识形体及其特征

如可以用小棒测棱的长度进行比较――――――――――

3、运用重叠比较认识形体及其特征

主要是正方体和长方体进行比较

4、通过粘贴活动,认识形体及其特征

第十七课时 第九节 量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量的概念

2、掌握量的教学目标及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量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它可以分为不连续量和连续量两种,幼儿初步认识是生活中一些连续量,如多少、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

二、认识量的教学目标

(一)小班

大小、长短差别较明显

(二)中班

粗细、厚薄、高矮等,简单描述

(三)大班

会用目测和自然测量

会正确运用宽窄、远近、轻重等词汇描述物体

三、认识量的教学方法

(一)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比较

1、目测

2、触摸觉感知比较

3、运动觉感知比较

(二)运用重叠、并放法比较

要注意一端对齐

(三)运用寻找、发现法认识物体的量

(四)游戏练习

(五)量守恒的教学

量的守恒主要是通过变换图式和添加干扰因素来进行

1、变换图式

2、添加干扰因素

量的守恒的教学可以让幼儿通过比较或数数来理解,需要幼儿运用逆向思维。

(六)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进行的直接测量。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测量步骤及注意事项

明确测量对象及测量工具——讲解测量的起点、终点、移动及其记号——算出量的结果——重复测量加以验证

2、幼儿操作

四、量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量的比较是通过对两个不同量的物体的比较来认识的2、认识量的相对性

3、教具的选择与使用要正确

在给幼儿提供的教具中,要突出要比较的量的特征差异,其他尽量保持一致

4、教具的摆放要注意

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若重叠比较应该大的在下面,小的在上面。

第十八课时 第十节 认识空间方位和时间的教学

教学目标:

1、掌握时间和空间方位教学的目标

2、掌握时间和空间教学的大致步骤和方法

教学内容

一、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

(一)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目标

1、小班:

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并说出上下、前后方位。

认识并说出近处物体的上下位置。

2、中班

能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并说出物体的上下、前后位置。

学会按指定方向运动。如向上、向下、向前、向后。

3、大班

能从自身出发,区别并说出左、右。

知道上下、前后、左右方位是可以变换的。

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左、右”这些词汇。

(二)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方法

1、教幼儿感知自己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部位

让幼儿直接感知身体有关部位的方位,在配合适当的方位词的描述,逐步理解方位词的含义、认识空间方位。

2、教幼儿以自己身体为中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在自然环境中或在布置好的环境中观察自己不同方位的物体,判断其方位。

3、教幼儿以客体为中心上下、前后、左右

以客体为中心认识左右时,实际上还是以幼儿自己身体为中心去分辨这一客体的左与右的。

4、教幼儿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相对性(1)以不同的物体作主体,确定客体的方位

(2)改变主体与客体的位置关系,认识方位的相对性(3)教幼儿判断上下、前后、左右的活动方向

二、认识时间教学的活动设计

(一)认识时间的教学目标

1、小班

2、中班

3、大班

认识钟表及其用途。知道时针和分针的名称、通途和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和半点。

学会看日历,知道一星期有7天,7天的名称及顺序,能确定当天是星期几,昨天和明天是星期几。

(二)认识时间的教学方法 以认识时钟为例

1、出示时钟讲解用途

2、引导幼儿观察、了解钟面的结构 钟面结构:时针和分针、12个数字

3、演示讲解时针分针转动的方向及规律

把两根针同时都拨到12上,然后按顺序拨,让幼儿观察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

4、演示讲解整点和半点

让幼儿观察整点和半点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

5、幼儿练习、巩固

让幼儿用自带的时钟拨出教师规定的时间

第二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

学前儿童数学活动设计

一、感知集合教育

1、按物体的两个以上特征分类

2、初步理解类与子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比较两组物体的相等与不等

二、认识10以内的数的教学

1、认识两个或三个相邻数的关系

2、初步理解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3、10以内数的守恒

4、初步理解数的组成的实质(等量、互补和互换关系)

三、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

1、学习10以内的加法(或减法)

2、初步理解口述应用题、数的组成、加减算式之间的关系和转换

四、认识量的教学 1、5个以内物体的排序(或10个以内物体的排序)

2、初步理解量的守恒

3、学习自然测量

五、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

1、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初步理解图形守恒

3、认识立体图形(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等)

六、认识空间的教学 以客体为中心认识左右

七、认识时间的教学 认识整点与半点

要求:

1、全班分为5-6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请在上述内容中选择一个活动内容,并自定活动名称以及适合的年龄班。

2、在设计活动前请先认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章节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分析该内容的重点难点,系统全面阐述该章节的内容(对象:全班同学)。

3、每组设计一个活动,阐述备课思路及教具设计意图(对象:全班同学)。自备活动教具,并在课堂上演练(对象:幼儿)。课后请提交教案和课件。

4、教师和其他同学作分析与点评。

5、以小组为单位评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

第三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大纲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学科性质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认知特点及其教育规律,又是一门偏重于教学法的,以培养高师学前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的学科。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运用性。

二、本大纲编写的特点

(一)理论性。本大纲吸收现代发展心理学和认知心理最新研究成果,并借鉴国内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的理论。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二)注重从高师教育的角度确立体系,将幼儿数概念形成与认知规律与学前数学教育任务、内容、方法紧密结合,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三)突出强调学前数学教育在发展幼儿思维和初步数学能力训练的作用。

(四)针对性。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该大纲力求运用认知发展理论组织选择幼儿数学教育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形象和构图等,力求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有所突破。以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要求。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必须使学生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懂得并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基本教育原理。

2、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掌握学前儿童数学概念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点,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好地理论素养。

3、创造条件学习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组织和实施数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自觉地把知识、理论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重点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途径和基本方法。

2、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

3、学前数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培养。

五、教学方法建议

1、根据该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可采用研究,讲授,训练三结合教学模式,在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保证大专教育水平的同时,加强教育能力训练。二者在教学时间分配上约为5:3。

2、为提高能力训练效果,宜组织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实践能力。

3、考核形式:教育能力考核、知识理论考试结合。

4、在知识点上,要贯彻新“幼儿园教育纲要”精神,吸收最新研究成果。

六、主要参考书目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北师大版 林嘉绥、李丹玲著;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大版 金浩主编;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国家教委;

4、《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南京师大版。

七、教学时间:56课时。总学时56课时

章 次

课 题 名 称

课时量

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用任务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第四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记录、记录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第六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第七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5

第八章

学前儿童量的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第九章

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第十章 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对时间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组织数学活动能力集中训练

复习、机动

第一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及任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懂得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学前儿童的生活中以及在入学准备教育的重要意义。

2、明确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一、数学是儿童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养之一。

二、向学前儿童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认识客观事物的需要。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他们后继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四、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对幼儿进行数学的启蒙教育,在学习初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中发展幼儿的思维,为入学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

一、让学前儿童获得一些简单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

(一)幼儿学习的简单数学初步知识内容包括:感知集合及元素;认识10以内数和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初步学到10以内加减法;初浅的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初步认识常见的量,以及空间方位和时间方面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初步技能主要有:对应、计数、简单的加减、自然测量等。

(三)幼儿学习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 与小学数学有很大区别。

(四)幼儿接受简单的数学知识的可能性。

二、发展学前儿童思维能力

(一)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充分依靠幼儿的形象思维,促进幼儿思维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三)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兴趣和发现数学天赋,为此:

(一)选择适合幼儿水平的学习内容。

(二)有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活动的活动形式和数学方法。

(三)提供丰富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和数学形式的新颖性。

(四)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创设数学教育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以上几方面的任务、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和渗透,而且在同一教育活动过程中实现。)

思考与练习(略)

第二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选择组织有目的性和科学性的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

2、全面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体系,分析并把握各年龄班教育内容相互间逻辑联系。

3、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中的关于数量关系的知识。

第一节 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依据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是实现我幼儿数学教育任务的媒介和重要保证,也是教师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依据。)

一、符合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任务的要求

二、遵循数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

三、符合学前儿童数学要领认知发民遥规律和特点

四、符合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为为入学作准备的需要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项目及范围

(一)感知集合

(二)10以内的数

(三)10以内的加减法

(四)简单的几休整形体知识

(五)量的初步知识

(六)自然测量

(七)时间的初步知识

二、各年龄班数学教育内容

(一)小班:

(感知集合、10以内的数、量的知识、几何图形、空间方法、时间。)

(二)中班:

(感知集合、10以内的数、量的知识、几何图形、空间方位、时间。)

(三)大班

(感知集合、1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减、量的知识、几何形体、空间方位、时间。)

第三节 数量关系与幼儿思维发展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中包含的主要数量关系

(一)小班

1和许多关系 对应关系 大小、多少关系。

(二)中班

10以内数中的相邻两数的关系 等量关系 守恒关系 可逆关系。

(三)大班 等量关系 守恒关系 可逆关系 等差关系和相对关系 互补关系 互换关系 传递关系 包含关系 函数关系。

二、数量关系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有力因素

数量关系反映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

第四节 国外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介

一、前苏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析

二、美国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简析

第三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幼儿数学教育有哪些途径及各自特点?

2、理解幼儿数学教育基本方法的涵义及掌握的要求,重在掌握如何运用这些基本的要求

3、组织一次见习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数学教育活动途径、方法。

课程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

幼儿数学教育的途径是实施数学教育所采用的活动形式。

一、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

它是由教师组织或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幼儿参加的数学活动。它有两大型:

(一)教师预定的数学活动:

(二)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

二、游戏中的数学教育

运用游戏形式,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活动过程。

三、其他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

四、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方法

教育方法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为实现教育目标和教育任何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幼儿学的方法 的有机统一。

一、操作法

(一)操作法的涵义及分类

1、涵义:操作法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发现,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

2、操作法的分类:

3、操作法的依据及其价值

(二)运用操作法应注意:

二、游戏法

(一)游戏法的涵义

游戏法是根据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和思维的特性组织数学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游戏法是以幼儿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二)数学游戏的类型

(三)开展数学教育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三、比较法

(一)比较法的含义

比较法是通过对两个(组)或两个(两组)以上物体的比较,让幼儿找出它们在数、量、形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比较法的种类

(三)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数学教育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四、启发探索法

(一)启发探索法的含义

启发探索法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启发他们去探索并获得新的知识。

(二)运用启发式探索法应注意的问题:

五、讲解演示法

(一)讲解演示法的含义

讲解演示法是教师向幼儿展示直观教具并配合以口头讲解,把抽象的数、量、形等知识、技能或规则,具体地呈现出来的教育方法。即边讲解边演示。

(二)运用讲解演示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六、归纳法和演绎法

(一)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含义

1、幼儿数学归纳法是指在幼儿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一些简单的本质特征或规律,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

2、幼儿数学演绎法是指幼儿运用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推理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方法。

(二)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时应注意:

七、运用以上数学教育方法的指导思想是:

(一)幼儿是学习的主体。

(二)教师起主导作用。

第四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计划和记录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掌握制订数学教育学期计划的步骤和内容,并实践制订学期计划。

2、懂得设计具体数学活动计划的结构、内容,运用练习形式让学生自选内容设计一次数学活动计划。

3、明确数学教育记录的意义和要求。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计划

一、学期计划

(一)什么是学期计划

(二)学期计划的内容及步骤

(三)制定周进度计划的步骤

二、数学活动计划

(一)名称

(二)目的(三)准备

(四)过程

三、其他数学活动计划

四、说课

(一)说课的意义

(二)说课的内容

(三)说课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幼儿数学教育的记录

一、数学教育的记录的意义

(一)什么是数学教育的记录

(二)做数学教育记录的意义

二、数学教育的记录类型

(一)日常记录

(二)总结

思考与练习(略)

第三节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计划举例

1、各年龄班数学活动学期计划(北师大版《学前儿童数学教学》P333

2、各年龄班数学活动周计划 〈同例1〉

3、活动名称 大象过生日〈大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概论》P119

4、活动名称《寄“信”》〈大班〉 同例1

5、《小白兔拔锣卜》(小班)北师大教材P107

6、认识数学2(小班)同例3

7、认识球体园柱体的活动设计(大班)《启蒙》天津97.1

第五章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教育目的和任务

1、使学生懂得幼儿感知集合教育的含义,其对幼儿学习数要领的重要性;

2、能理解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年龄特点。

3、教会学生能表述分类的内涵和知道幼儿有哪些种分类,掌握分类教学的要求和方法。

4、教会学生初步学会组织和实施“1”和“许多的数学活动的能力。

5、组织学生设计一次“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活动,通过模拟教学体验设计实施教育活动过程。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一、幼儿感知集合教育的含义

幼儿感知集合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述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中去。

二、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儿童数概念的发生起始于集合的笼统感知

(二)感知集合是幼儿从集合的笼统感知到形成最初数概念的中间环节和必要的感性基础。

(三)渗透集合思想,使幼儿理解集合的包含 关系,有利于幼儿从包含关系上来理解数目,进而为幼儿理解和掌握初步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

一、2岁—3岁左右儿童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但这种知觉是泛化的。

二、3岁—4岁儿童已经迈步感知到集合中的元素能不超出集合的界线,而且,所摆的元素逐步达到精确的一一对应。

三、4岁—5岁儿童已经能准确地感知集合元素,并能初步理解和子集的 包含关系。

四、5岁—6岁儿童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护展。

第三节 物体分类的教学

分类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相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

一、分类的意义

(一)分类能帮助幼儿感知集合(二)分类是计数的必要前提

(三)分类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

(四)分类能促进幼儿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幼儿的几种分类

(一)按对象分类

(二)按包含关系分类

三、教育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四、教育方法

(一)首先让幼儿感知和辩论分类对象的名称、特征和差异。

(二)向幼儿说明分类的要求和分类的含义。

(三)按范例或口头指示进行分类。

(四)启发幼儿思考探索如何进行分类。

(五)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出不同的分类干挠条件,以逐步提高分类的难度。

(六)讨论分类结果,以巩固类概念和理解类的包含关系。

第四节 区别“1”和“许多”的教学

1、区别“1”和“许多”的意义

二、教育要求

(一)使幼儿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二)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三)能在生活中运用“1”和“许多”词汇。

三、教育方法

(一)首先教会幼儿学会区别1个物和许多物体,然后帮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二)通过观察比较教幼儿区别一个物体和许多物体。

(三)采用教学游戏以及幼儿操作等方法,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学

一、比较两组物体相等和不相等的教育意义

(一)可帮助幼儿准确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二)使幼儿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组的数量。

(三)使幼儿感知到物体组中物体(元素)的数量,从而获得数的感性经验。

二、教育要求

(一)学会对应

(二)在学会对应的基础上,不用数进行两组物体的比较。

(三)能理解和运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少”等词汇。

三、教育方法

(一)重叠法

(二)并置法

(三)运用以上两种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思考与练习(略)

第六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和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懂得学前儿童计数教学活动的含义、结构和发展,了解计数活动的意义;

2、理解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发展的一般过程,掌握学前儿童掌握10以内概念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点.3、认识10以内基数、序数和数组成的知识和实施教学要求。通过示范和练习基本掌握其教学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计数活动

一、什么是计数活动

计数活动 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其结果表现为数的形式。

二、计数活动的实质

计数活动的实质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

三、计数活动的结构与发展

(一)内容方面 口头说数----按物点数 说出总数。

(二)动作方面:手的动作和语言动作。

四、计数活动是幼儿形成初步数概念的基本活动。

(一)幼儿直接认知物体数目只局限于小数量的范围。

(二)国外关于幼儿计数活动价值的研究介绍。

第二节 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10以内初步数概念的发展的一般过程

(一)从具体出发

(二)在大量的感性经验基础上产生对数的认识的抽象成分。

二、学前儿童掌握10以内数概念的年龄阶段及特点.(一)第一阶段(2岁半左右至3岁半左右)学数前的准备阶段.(二)第二阶段(3岁半左右至4岁左右)学会计数和初步理解实际意义阶段.(三)第三阶段(4岁左右至5岁左右)计数能力的巩固和初步数概念形成阶段.(四)第四阶段(5岁左右至6岁左右)进一步认识数的关系及数群概念初步发展的阶段.第三节 认识10以内基数的教学

一、教育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教幼儿认识10以内基数及其实际含义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数守恒的方法

(三)学习按数和例数的方法

(四)认识三个相邻数及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的方法。

第四节 认识10以内序数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中班)

(一)使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二)会从不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二、教学方法

(一)可采用集中分段教学的方法

(二)运用直接教具向幼儿讲清序数的含义

(三)教幼儿用计数的方法确定序数

(四)向幼儿说明确定序数的方向

(五)通过操作和游戏活动进行练习

第五节 认识10以内的数组成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运用讲解演示法教数的组成

(二)通过操作,启发幼儿探索数的组成规律

(三)运用数的组成规律学习新的组成知识

(四)运用多种方法复习巩固10以内各数的组成知识

第六节 认读和书写阿拉伯数字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中班

(二)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教中班幼儿认读1-10阿拉伯数字的方法

(二)教幼儿书写1-10阿拉伯数字的方法

思考练习(略)

第七章 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及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结合幼儿实际分析阐述学前儿童加减应用能力的一般发展过程及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基础上为掌握其教学方法奠定基础。

2、使学生领会口述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编应用题的要求、幼儿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的规律等基础知识及它对幼儿学习加减法的作用。

3、教师必须运用范例、见习或模拟教学等方式训练学生学会设计10以内加减法数学活动,较好掌握基本教学方法和教育技能和训练让学生设计10以内加减法教学教育活动以培养并掌握基本教学方法。

4、明确10以内加减应算是幼儿园大班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一般发展过程

(一)从具体到抽象。

(二)从逐一加减到按数群加减。

二、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能力的年龄特点

(一)4岁以前,一般来说基本上不会加减运算。

(二)4-5岁,4岁以后,儿童会自己动手将实物合并或取走以后进行加减运算。

(三)5-6岁, 5岁以后,幼儿学习了顺按数和例数,能不困难地运用到加减的运算中去。

第二节 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中的作用

一、应用题的结构

(一)应用题的结构

(二)应用题的特点

二、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法中的作用

(一)口述应用题是幼儿掌握加减运算的有力工具和必要基础。

(二)口述应用题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无直观材料伴随的口述应用题是发展幼儿加减表象的主要形式

四、幼儿解答口述应用题

(一)幼儿学习的口述应用题的类型

(二)幼儿口述应用题是幼儿学习10以内加减的首要形式。

五、幼儿自编口述应用题

(一)编口述应用题的要求

(二)学会编口述应用题的过程

幼儿解答口述应用题→幼儿自编描述口述应用题→模仿口述应用题.第三节 10以内加减运算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让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口述应用题,在此基础上掌握应用题结构。

(二)让幼儿学会10以内加减法。

二、教学安排

(一)先用小数量(4以内)学习解答和自编口述应用题。

(二)再运用口述应用题向幼儿讲明加减含义、符号和算式。

(三)从2开始逐个数地进行数的组成结合加减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

(一)学习描述和模仿自编口述应用题,让幼儿获得加减法和应用题结构的感性经验。

(二)借助直观教具和口述应用题讲明加减法的含义

(三)教幼儿认识加号、减号、等号及算式

(四)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法的方法

(五)复习10以内加减运算的其他方法

思考与练习(略)

第八章 学前儿童量的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让学生懂得什么是量、什么是连续量、量守恒、量排序、排序的双重性,传递性和可逆性等知识,必须认真领会学前儿童关于大小、长度能力、重量感知能力、排序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并作为实施量的教学依据

2、了解学前儿童量的教学要求

3、运用见习、教师示范、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学习设计量的教育活动片断,并通过实践体验和初步掌握组织教学活动基本方法和教育技能。

第一节 学前儿童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的发展

一、2岁左右 能按成人的语言提示选择大或小的物体,但不能用积极的词汇以表示。

二、3岁左右—4岁左右 能正确区分大小和长短,也能用简单的词汇表示。

三、4岁左右—5岁左右

四、5岁左右—6岁左右

第二节 学前儿童重量感知的发展

一、3岁儿童已能感知和判别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物体重量的不同

二、4岁幼儿基本上能用正确词汇表示对物体轻重的感知

三、5岁幼儿判别轻重差异的精确性有较大提高,并能理解和运用“轻”、“重”词汇。

四、6岁幼儿具备了认识物体重量和体积之间关系的能力

第三节 学前儿童量排序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进行量排序教育的意义

(一)排序有助于学习计数

(二)排序能帮助幼儿认识数的顺序、建立数序概念。

(三)排序能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概念

二、学前儿童的几种排序

(一)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排序

(二)按规则排序

(三)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

(四)按数排序

三、学前儿童排序能力的发展及特点

(一)幼儿对各种量的排序能力的一般发展过程

(二)幼儿排序能力的年龄特点

第四节 认识量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教幼儿比较各种量的方法

(二)教幼儿量的排序的方法

(三)教幼儿学习量守恒的方法

(四)教幼儿认识量的相对性的方法

(五)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

思考与练习(略)

第九章 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师讲授并使学习了解几何形体方面的知识并能用幼儿语言表达以及懂得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一般发展过程及年龄特点

2、知道幼儿关于平面图形的教育要求,通过讲授和练习使学生掌握,教会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方法,认识图形基本特征和守恒的教育方法,让幼儿认识图形间关系的教育方法等。

3、教会学生设计一次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活动。并进行见习和教育能力训练。

教会时间安排

第一节 学前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一般发展过程

(一)认识各种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

(二)形体的感知与词的联系

(三)形体与实物形状的联系

(四)幼儿感知形体方法的发展过程

二、学前儿童认识几何形体的年龄特点

(一)3岁左右至4岁左右,在正常的教育下,能达到的水平

(二)4岁左右至5岁左右,在小班教育的基础上,中班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能力进一步发展。

(三)5岁左右至6岁左右

第二节 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教学方法

(一)认识平面图形的方法

(二)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图形守恒的方法

(三)通过对图形的分割和拼合,让幼儿认识图形之间关系的方法

(四)复习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的方法

第三节 认识几何体的教学

一、教学要求

(一)教幼儿认识球体、园柱体、正方体、长方体,能正确说出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二)教幼儿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知道平面图形只有长、短、宽、窄,几何形体有长短、宽窄和高低。

二、教学方法

(一)在幼儿观察、触摸几何体的基础上认识几何体的特征。

(二)比较平面图形与几何体以及几何体之间的不同。

(三)运用操作探索几何体的特征

(四)运用泥工、手工和建筑游戏等活动,巩固幼儿对几何体的认识。思考与练习(略)

第十章 学前儿童对空间方位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懂得空间方位的几个基本概念

2、使学生必须知道学前儿童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理解幼儿认别空间方位的过程、区域。

3、运用讲授、演示等方法,让学生明确幼儿园关于空间方法教学的要求,并初步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组织教育活动。

第一节 关于空间方位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空间方位和对空间方位的辨别

(一)什么是空间方位

空间方位指物体的空间位置。是属于空间形式的问题。

(二)空间方位的辨别

空间方位的辨别,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在空间所处位置关系的判断.二、确定物体方位需要有一个立足点。

立足点即以什么为坐标来确定客体的空间位置

三、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可变的和连续的。

第二节 学前儿童空间方位

一、学前儿童辨别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

二学前儿童辨别空间方位的过程

1、以自身为中心的定向

(二)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三、学前儿童辨别空间方位区域的扩展

(一)3—4岁

(二)5岁

(三)6岁

第三节 认识空间方位的教学要求

一、教学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让幼儿用感知描述方法区分自己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部位,初步掌握有关方位的词汇及含义

(二)让幼儿用观察、操作和游戏等方法,认识自己和物体及物体之间的位置

(三)用讲解演示法,帮助幼儿理解空间方法中的困难问题

(四)在幼儿一日生活及各种活动中进行空间方位的教育。

第十章 学前儿童对时间认识的发展及教育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自学,让学生理解关于时间的概念及特点等知识

2、讲授并使学生懂得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主要特点

3、掌握幼儿认识时间的教学

第一节 关于时间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一、时间的概念

(一)时间的基本概念

(二)幼儿认识时间的基本问题

二、时间的特点

(一)时间具有流动性和不可逆性

(二)时间具有周期性

(三)时间具有直观形象性

三、表示时间概念、词汇的种类

(一)表示时间次序的词汇

(二)表示时间阶段的词汇

(三)表示时间动态的词汇

(四)表示不确定时间阶段的词汇

(五)表示速度的词汇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一般特点

(一)幼儿掌握时间概念特别困难

(二)幼儿认识时间往往与直观形式的熟悉兴趣的事件联系在一起

二、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年龄特点

(一)3—4岁幼儿能认识一天时间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四岁左右至5岁左右,幼儿已能较好理解和运用“早晨”、天”、“黑夜”的词汇,并知道它们是一天的四个部分.(三)五岁左右至6岁左右开始理解较长间隔的时间单位

第三节 认识时间的教学

一 教学要求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二、教学方法

(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认识时间的教学

(二)在游戏活动中进行认识时间的教学

(三)通过专门的教学活动进行认识时间的教学

“晚上”、“白

第四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自发需求纳入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程序,通过幼儿自身的操作和建构活动,以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

2、数学知识的本质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其存在三种逻辑关系:对应关系、序列关系、包含关系。一个数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代表,而且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关系。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① 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② 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

④ 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1、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和要求P25-27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

1、烈乌申娜

理论要点: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

内容: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他应当包括数前的有关集合概念的教学、数概念与计数的教学以及空间与时间概念的教学。

方法和形式:游戏。

原则:1)发展的(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和联系生活的原则、3)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4)直观性原则、5)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掌握知识的巩固性原则、6)个别对待的原则、7)掌握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2、皮亚杰

理论要点:知识的建构事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知发展过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主张:数学究其本质来看就是一种关系,关系是超出事物之外的抽象,数理逻辑概念

不可能通过传递的方式复制给儿童,而是需要儿童通过自己与外界环境和材料的作用才能在经验感知的基础上得以建构。

3、凯米

理论要点: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儿童的发展

数学教育的目标:“自主”为核心的目标体系。包括认知目标和社会情感目标。

原则:数学的逻辑思考本身比计数来得更重要,可以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来解决数量的比较,鼓励儿童对物体进行分组、归类和排序。

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途径:

1、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教师组织或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儿童参加的专项数学活动。

2、教室预定的数学活动(正式的数学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全体儿童,通过儿童自身的参与活动,掌握初步数概念并发展儿童思维的一种专项数学活动。

3、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非正式的数学活动:由教师为儿童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数学设备和丰富多样的学玩具,引发儿童自发、自主、自由地进行数学活动。

二)方法:

1、操作法:

注意点:

1、明确操作目的、2、创设操作条件、3、交代操作规则、4、评价操作结果、5体现年龄差异、6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

2、游戏法:种类:

1、操作性数学游戏:儿童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游戏,有一定的游戏规则。

2、情节性数学游戏:具有一定的游戏情节、内容和角色,特别适合于年龄小的儿童。

3、竞赛性数学游戏: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培养发展儿童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运动性数学游戏:寓数学概念或知识与体育活动之中的游戏。

5、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强调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强调儿童对数、形知识的充分感知。6数学智力游戏:是运用数学知识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为主的游戏。

3、比较法:按比较的排列形式来分,分成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

对应比较是把两个(组)物体一一对应加以比较。分为三种:重叠式;并放式;连线式

非对应比较:单排比较;双排比较(异数等长,异数异长、同数异长;不同排列形式的比较。

五、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一)集合:集合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概念。定义:在数学中,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

二)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一般说来,两个集合间存在着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便于幼儿理解类包含的观念。

三)感知集合的意义:其重要性不仅因为集合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主要的是因为他符合幼儿掌握初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是幼儿学数前的准备教育,同时也是幼儿正确学习和建立初步数概念及加减运算的感性基础 1.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

四),感知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基础3.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4.感知集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

五)

1、感知集合概念发展的阶段P101:1.泛华笼统的知觉阶段(3岁前)2.感知有限集合阶段(3岁后)3.感知集合元素的阶段(4岁左右)4.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的阶段(5岁以后)

2、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元素同类性的特点2.学前儿童感知等价集合阶段性的特点3.学前儿童感知排成数图的集合的特点(数图:将一定数量的图形以各种排列形式画成的图片)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指在不教给幼儿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具体涉及的教育内容包括:1.分类2.区别1和许多3.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4.感知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特征将其集合成类的过程

分类意义:分类活动时儿童对集合及其元素同类性特征感知和理解的一种表现,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以及正确计数的基础。同时,分类活动所涉及的思维的分析、比较、观察、判断等基本过程也能够对锻炼和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常见的分类形式: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5.按物体的材料分类6.按物体的数量分类.按事物间的关系分类8.按

事物的其他特征分类

一一对应比较的教学意义:1.有助于对元素及数量的正确感知2.有助于掌握计数3.有助于感知理解对应法则

六、数概念

一、基数和序数

二、计数:就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即口说数字、手点实物,使数词和要数的单位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结果用数字来表示。计数也被称做为数数。

数的组成:数的组成指数的结构,包括组成和分解两个过程。数的组合指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数组成的;数的分解指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数。数的组成涉及的是数的分与合,反映了总数和部分数及部分数之间的辩证关系(互补、等量和互换关系P128)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1.内容方面:A口头数数B按物点数C说出总数D按群计数

2、动作方面:A手的动作(触摸物体---指点物体---用眼代替手区分物体)B语言动作(大声说出数词---小声说出数词----默数)

数概念的教育:从教学内容来分可以分为数(基数、序数)、计数(按物取数、按数取物、按数群计数)、数字(认读与书写)、数的组成四个部分

六、序数:教儿童学习序数时首先应明确哪是第一,按什么方向数P141

七、从计数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一一点数(小班)、目测数(中班)和按群计数(大班)

八、目测数数:所谓目测数数,即不用一一点数的方式,而是用眼代替,在心中默数并说出总数。

九、计数能力的培养

十、数字的认读(中班)与书写(大班)进行

十一、“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的重点和要点:1.操作为先,体验为主2.归纳规律,提升概念(互换关系,互补关系)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的一般过程:1.从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概念水平的加减 2.从逐一加减---按数群加减

概念水平:指数群概念水平上的加减运算,也可称是抽象水平上的加减,是指幼儿无需依靠实物的直观作用或以表象为依托,直接运用抽象的数概念进行加减运算。

十四、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1.四岁以前的幼儿基本上不会加减运算

2.四岁以后幼儿能借助于动作将实物合并或取走后进行加减运算3.五岁以后能够利用表象进行加减运算,在运算方法上出现了逐一加减4.五岁半以后.....(看书!!)

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中的作用:包括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学前期的学习主要是用语言来表述的口述应用题。从心理学观点看,应用题的情节为幼儿的表象活动提供了素材,它和纯粹用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加减题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应用题寓加减问题于情境之中。幼儿借助于应用题的情节,引起头脑中对过去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回忆,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来理解应用题中所要求的运算方法。它既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普遍特点,又能引导幼儿较顺利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

十六、口述应用题的作用:1 为掌握加减运算奠定基础 2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十七、口述应用题的特点:1 易受情节干扰 2 对应用题结构的理解能力较差

十八、10以内的加减运算:是中大班年龄段幼儿的教学内容之一,具体可以分为实物加减的教学,口述应用题的教学和列式运算的教学三部分。

实物加减的教育的要点:1 通过演示或操作明确题意和运算方法 2 不出现列式与符号

二十、“口述应用题”是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中能有效锻炼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幼儿还是会出现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首先表现在编应用题的情节方面。(困难:幼儿被情节所吸引,不会提问题)

二十一、口述应用题的教育:从结构的分析入手:幼儿要解答口述应用题,必须对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了解构成要素,分析其关系,然后才能解答。这样的一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它不仅可以使幼儿达到真正理解题意的目的,同时也是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读题的过程入手:在读题过程中,教师除了口齿清楚、语速稍慢外,还要注意通过初读和复读加以区别和强化。从仿编入手

二十二、独立编题的步骤:

1、教师演示教具,让幼儿编题

2、看图编题

3、根据算式编题

4、根据实物和数字编题 5根据两个数字编题 6改编应用题7 让幼儿自由编题

七、空间量

一、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二、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虎口、臂长、小棒、绳子、瓶子等)作为量具来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等。

三、基准:即以什么为基准来确定客体的空间位置

四、儿童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 形-----梯形

儿童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是: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四岁左右小班儿童还不能认识其他量的差异,也不会用词语确切的来表示。他们对于高

矮、粗细、长短、宽窄、厚薄等量的差别,往往都笼统的说成“大”、“小”。这种现象反映儿童对物体各种长度认识上的局限性。

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高矮、轻重等(掌握):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的量

2、运用重叠、并放法比较物体的量 3运用发现法认识物体的量 4 运用寻找法,描述物体的量 5运用游戏法巩固对量的认识

第五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名词解释 1.计数活动:

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儿童掌握计数活动的过程是掌握最初数概念的过程。儿童学习计数一般经过以下过程:

1)计数内容方面

口头数数一按物点数一说出总数

儿童计数活动的发展经历一个口头数数一按物点数一说出总数的过程。

2)计数动作方面

计数活动的动作主要有手的动作和语言的动作。计数活动中的这两部分动作的发展过程如下:动作水平上的点数一视觉的或听觉的点数;有声的语言动作一无声的默数

2.讲解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常配合讲授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有重要作用。

3.数的守恒:

1)通过操作活动,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数数,能够不受大小、颜色、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10以内的 数。

3、)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进一步理解数的概念,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4.分类:

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把无规律的事物分为有规律的.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事物,使事物更有规律!

5.感知集合教育

是在不教给幼儿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使幼儿对什么是集合和元素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学会用对应的办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多少,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内容与方法中渗透集合、子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集合思想。

二、简答题

1.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指导要求: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2)遵从小组内共同的目标与约定,提供充裕的小组交流的时空

3)直言无忌与从善如流,组内交流,组际竞争

4)角色的轮换,维护小组平等机制

5)小组评价,增强小组归属感

6)教师平等参与成为组内一员

2.幼儿教学教育总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样的幼儿教育活动,推动幼儿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适应改革的需要,克服困难,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家长、为社区服务。

工作目标

1)抓队伍建设,促综合素质提高

2)抓特色研究,促办园声誉提高

3)抓班级管理,促保教质量提高

3.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对话:

拿1+1=2例子来说:

老师: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数学,今天老师带了两个苹果,现在被老师吃掉一个了,还剩几个啊?

幼儿:一个。

老师:那如果老师再拿一个苹果出来,那还剩几个啊、?

幼儿:两个。

老师:那么现在老师问你们,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苹果,那么一加一等于多少啊? 幼儿:二!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真棒!

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慢慢的去引导幼儿对事物的认真,从而引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4.幼儿教学教育的基本观点 1)别再忽视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数学是脑力激荡、智能提升课程!数学好-其他学科自然好!当幼童的数学程度表现优越时,也表示幼童之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理解力、分析能力、变通力、反应力、思考能力、逻辑推理等智能发展也在提升。

2)突破传统与现状

长久以来,错误的认知观念,低估幼童的数学认知能力,框限了幼童的数学认知发展;还有错误的教学方法使幼儿在学习路途多走了许多冤枉路,白白浪费时光与金钱!现在我们必须终止错误的认知观念与错误的教学方法,让幼儿的数学潜能可以得到激发与良好发展!

3)摒除传统偏见

偏见1:以数数来认数,没有以感觉教育为基础;

偏见2:画蛇添足的教学,例铅笔

1、白鹅

2、蝴蝶3……等;

偏见3:以扳手指作计算,缺少具体教具探索建构操作;

偏见4:偏重计算速度与结果,以为计算能力等于数学能力;

偏见5:齐头式的教材与教学,忽视幼童差异发展;

偏见6:低估与否定幼童的数学认知能力;

4)快乐的学习

5、幼儿数学教育原

1)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 :这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数学是一种能力;其次,数学是一种思考方式,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能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2)数学学习方式要发生转变

一种是从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到主动建构为主的学习;另一种是从符号为主的学习到实 际意义为主的学习。

3)在生活中学习

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活动的整体成效。幼儿每天接触的各种事物都会和数、量、形有关。

4)科学和数学融为一体的原则

首先科学探究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在较好的完成了科学探究在这方面的工作,幼儿才能更好的投身到数学教育的活动中去,满足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5)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三、活动设计

比较厚薄

适合4~5岁的幼儿

活动计划: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厚薄。

2、能将五六个物体按照厚薄的差异进京正排序和逆排序。

活动准备:

1、厚、薄不同的三本书。

2、厚薄不同的饼干片、黄瓜片、积木等。

3、幼儿操作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直接实物比较,初步感受物体的厚薄

1、出示两本厚薄不同的两本书,让幼儿通过比较说出哪本书厚,哪本书薄?

2、出示第三本书,那它呢?比谁厚?比谁薄?(引出比较是具有相对性的)

3、出示厚薄不同的4块饼干片,请幼儿说出哪个最薄?哪个最厚?并请幼儿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排列。

二、幼儿分组操作

1、幼儿按照厚薄不同,给积木进行从薄到厚或者从厚到薄的顺序排列。

2、幼儿按照指令迅速寻找最薄或者最厚的积木。

三、幼儿集体操作

1、分发幼儿操作图标,请幼儿按照要求圈出最厚与最薄的物体。

2、教师讲解与评价。

下载第五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五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精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有关数学教育的表述: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述: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自发需求纳......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范例(优秀范文5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范例 案例一小熊吹泡泡——复习1—4数数(小班) 活动要求:1、复习1——4数数,能说出总数;2、会归类数数,培养幼儿思维能力。 准备活动:小熊吹泡泡图片一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名词解释大全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名词解释 操作法 答: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学具,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学习,获得数学感性经验,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数学教学活动 答:学前儿童数......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讲稿(模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教案 教学班级:扬州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 宿经贸高职办学点 主讲:陆广地 2012-9----2013-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绪论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5篇材料]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大纲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学科性质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数学学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笔记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指定的依据 1.儿童的发展(个人本位)。2.社会的要求(社会本位)。3.学科的特性(学科逻辑)。4.学习心理学的伦理(心理逻辑)。 皮亚杰的儿童数学学习理论 《儿童的......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精选5篇)

    一、单项选择题 1. 数学所描述的是客观事物的C. 相互关系 2.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在体操活动中,要能够准确站 位和运动,需要运用的知识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