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案[范文大全]

时间:2020-12-30 01:0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案》。

第一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案

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与周围生活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活动中整体协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幼儿社会教育不能只限于社会领域,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愿意大胆地向大家介绍自己。

2、增进对自我的认识,体验相互交流的乐趣。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大图卡一份,小图卡每人一份(附后),小话筒一个。

2、会唱歌曲《认识你呀真高兴》。

活动过程

一、师生相互介绍姓名

1、师:小朋友们好,今天和你们一起学本领很高兴,你们想认识我吗?互不认识又想认识的时候可以先作自我介绍。(教师做自我介绍:我叫胡丰亚。认识你们真高兴。)

2、师:我也很想认识你们,谁来介绍一下自己(请3~4名幼儿,每人介绍完,教师与其握手,并说“认识你真高兴”。)

二、了解自我介绍的基本内容

1、师:你们还想了解关于我的哪些信息(事)?

2、师:你们问了这么多问题,下面教师就来进行详细的自我介绍吧。可是,自我介绍时有些信息可以告诉你们,而有些信息老师不方便告诉你们噢!请你们仔细听,我介绍了哪些内容?(老师介绍:我的名字叫……我的家住在……我喜欢(爱好)……我的好朋友是……)

3、师:刚才老师介绍了哪些内容,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卡。

4、师:老师也想和你们做好朋友,更多了解你们,谁愿意像老师一样介绍自己。(请1~2名幼儿介绍,幼儿集体鼓掌。)

5、提问:他介绍了哪些方面?对照图卡,不完整的地方引导幼儿补充。

三、找个好朋友介绍自己

1、每个幼儿拿着小卡片,先把自己的介绍记下来(可以画画或做记号),然后对照着卡片内容和好朋友相互介绍自己。

2、请个别幼儿上台来介绍自己(提供话筒),幼儿集体鼓掌。

3、师:客人老师也想认识你们,找个客人老师介绍一下自己(介绍好了请客人老师在纸上贴颗红星)。

4、师:什么时候需要介绍自己呢?还可以介绍哪些方面?

四、结束活动

师:今天老师通过你们的自我介绍认识了你们,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我真高兴。我们一起来跳个舞吧!(放《认识你呀真高兴》音乐)

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案2

活动目标:

1.对情绪有初步的认识,知道人的情绪会变化,会用情绪温度计记录自己的情绪。

2.懂得保持良好的情绪对身体的好处。

3.让幼儿知道愉快有益于身体健康。

4.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5.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气温温度计一个

2.脸谱图:兴奋、高兴、伤心。

3.可调式情绪温度计若干。

4.磁带:《快乐舞》、《小熊的葬礼》音乐

活动过程:

1.提问:“气温的变化用什么表示?”教师出示气温温度计,让幼儿知道气温的变化可以用温度计来表示。

2.认识情绪,知道人的情绪也会变化。

(1)请幼儿分别欣赏《快乐舞》和《小熊的葬礼》的音乐,感受自己的情绪的变化。

(2)出示不同的情绪脸谱并认识:兴奋、高兴、伤心,让幼儿说说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情绪。

(3)认识情绪温度计:知道情绪同气温一样会变化,可以用情绪温度计来记录自己的情绪。

①幼儿操作自己的情绪温度计,并同旁边的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情绪。

②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情绪温度计给大家看,猜一猜他的情绪是怎样?使幼儿懂得情绪温度计不仅可以记录自己的情绪,也可以了解别人现在的情绪。

3.通过故事,了解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1)提问:“你喜欢什么样的情绪?为什么?什么样的情绪最让人舒服,对身体最有益。

(2)讲故事《小兔过生日》、《长颈鹿丢了花帽子》,让幼儿懂得过分高兴和过分伤心对身体不利,最让人舒服、最利于健康的情绪就是“高兴”

鼓励幼儿平时用情绪温度计记录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天天都有“高兴、开心”的情绪,这样本另会学得更好,身体会更健康。

活动反思:

让孩子认同自己,有情绪空间,能自由、开放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使某些原本正常的情绪感受不因压抑而变质。我和孩子一起看图片学习怎样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如:在愤怒的时候,不妨跑跑步、打球来释放;在悲伤时,不妨大哭一场等。只有驾驭自己的情绪,才能成为健康的孩子。

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案3

活动目标:

1.了解水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懂得水的宝贵。

2.能积极设想保护水资源的方法,乐意参与保护水资源的行动。

3.通过设计标志,萌发节约用水的意识。

活动准备:

圆形白纸若干,勾线笔若干,图片若干,视频,音乐。

活动过程:

(一)了解水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1.播放水流声。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水)2.师:你们知道水有什么用吗?(可以引导幼儿从人类、动物、植物三方面讲)教师总结:(水的用途)我们喝水、洗澡、洗手、洗衣服都要水,洗衣洗菜、饲养牲畜、灌溉农田、水上运输、水力发电等都要水;因为有水,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喷泉,可以坐船出去玩。

动物也要喝水,要用水洗澡。

植物的生长也需要水。

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动物和植物也需要水。

3.欣赏冰箱和冒热气的锅的图片,了解水的固态和气态。

师:我们刚刚说的水都是液态的,那水还有其他样子吗?

看冰箱的图片,师:冰箱里有水吗?在哪里?冰有什么用?

看冒热气的锅,问:这张图里有水吗?在哪里?其实锅上面冒着的热气其实也是水,它叫水蒸气。冰是水的固态、水蒸气是水的气态,虽然它们和水长得不一样,可是它们都是水。

4.师: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水,会怎么样?

教师小结:人会渴死、动植物会因为没有水而不能存活……人没有水喝会活不下去,没有水洗澡会很脏,没有水洗菜、食物会很脏。动物没有水喝,也会无法生存下去。植物离开了水,就不能生长,最后干死。没有了水,我们再也看不见美丽的大海,灿烂的喷泉了。

(二)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启发幼儿积极构想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1.师:现在有很多水都变脏了不能用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变脏的水给我们的地球带来的危害吧。(看视频)2.师:我们的水在不断的变脏、受到污染,我们怎么保护它呢?(不向河道里乱扔垃圾,不向河道排放工业废水,加强水资源的管理……)3.师:水是我们的好朋友,水是不是用不完呢?

4.师:既然水是有限的,那我们就要节约用水。如何节约用水?(围绕幼儿园、家庭两个方面来说)幼儿园:

关紧水龙头;洗手时水开得小一点;喝水时不浪费水;不玩水;家庭:

1.用淘米的水浇花;用洗衣服的水拖地;用洗青菜和洗手的水冲厕所或浇花;下雨的时候用盆和桶接水,存着以后拖地洗车用等。

2.刷牙:用口杯接水,用剩下的水来洗刷衣物。

3.洗衣:衣物集中洗涤,减少洗衣次数;小件、少量衣物提倡手洗;洗涤剂投放适量。

4.洗浴:间断放水淋浴,搓洗时及时关水,避免过长时间冲淋。盆浴后的水可用于洗衣、洗车、冲洗厕所、拖地等。

5.炊事:先用纸擦除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再洗涤;控制水龙头流量,改不间断冲洗为间断冲洗。

6.洗车:用水桶盛水洗车;使用洗涤水、洗衣水洗车;使用节水喷雾水枪冲洗;利用机械自动洗车。洗车水处理后循环使用。

7.马桶水箱:可以往马桶水箱中放入一个装满水的500毫升水瓶,每次冲水就可以减少水量。

8.一水多用法:先用清水淘米,淘完米后用淘米的水洗菜,洗完以后用洗菜的水涮拖把,涮完拖把以后用涮拖把的水冲马桶。

(三)设计节水小标记,为节约用水出一份力。

1.师:我们一起了解了很多的节约用水的好办法,你们学会这些方法了吗?我们国家也十分重视节约用水,为此设计了一个节约用水的标记,一起来看一看。

2.师:接下来,请小朋友们为我们班级的卫生间设计一个节水标记,提醒班里的小朋友节约用水。你会怎么设计呢?(个别幼儿发表意见)3.师:那我们就围绕关紧水龙头这个主题来设计吧。

4.幼儿自由绘画,教师个别指导。

5.请个别幼儿上台说说他们设计的节水标记。

6.师:你们画得节水标记可真漂亮,老师相信,你们在生活中也能做一个节约用水、爱惜水的好孩子。现在,请小朋友们拿起你们的节水标记,贴到我们的班级里去吧。

活动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了解水的现状,并学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爱水、惜水的好孩子。

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案4

活动目标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帮助个别幼儿发展自己的长处,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鼓励幼儿找出自己的长处,并能发现别人的长处。

活动准备有关故事的图片或投影片,磁带。

操作卡片:每人一张画有各种幼儿长处的小卡片。

老师与幼儿进行“你有什么本领”的谈话。

幼儿操作材料“我也有长处”。

活动过程依次出现故事中的小动物。

讨论:这些小动物都有哪些本领?

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主要内容,启发幼儿知道每一种单位都有自己的长处。

第一遍讲述故事(分两部分讲述)。小动物都有长处,小河马友长处吗?我们来听故事“小河马找长处”。

讲述故事第一部分。

提问:谁在哭,它为什么哭?小河马在各项比赛中都输了,心里感到怎么样?它伤心地说了什么?小河马有长处吗?他的长处是什么?

讲述故事第二部分。

提问:小河马为什么哭了,它说了什么?小河马知道了什么道理?

启发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的道理,鼓励幼儿找到自己的长处,也能发现别人的长处。

幼儿自己找长处并相互讲述。

幼儿进行操作活动,请幼儿将找到与自己长处的卡片,别的小朋友可进行补充,帮助能力较弱的小朋友发现自己的长处。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长处告诉大家。

老师小结:小动物有自己的长处,每个小朋友也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相互学习,做个聪明能干的小朋友。

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案5

活动目标1通过交流讨论等方法,感受到自己长大后身体的变化。

2愿意大胆地在集体面前发表自己的想法。

3感受爸爸妈妈养育自己的辛苦。

活动准备1 ppt课件。各类婴儿衣物、物品等,长颈鹿测量尺。

活动过程一、出示照片,引发思考。

1、出示小朋友们小时候的脚丫图片。

1你们知道这是小朋友多大时候的脚丫吗?那现在你们的脚丫有多大呢?

两个脚丫比一比,你们发现了什么?

二、操作比较:

(1)小朋友都带来了小时侯穿的衣服,去试一试现在还穿得下吗?(幼儿试穿小时侯的衣物,感觉身体上的长大。)(2)幼儿说身体的变化。

三、出示长颈鹿测量尺,感受身高的变化,1幼儿和长颈鹿比身高,利用图卡记录比较身高的变化。

老师这里有一头长颈鹿,它也想和小朋友比比身高,谁愿意和长劲鹿比一比呢?

2、小结:我们的头、身体、手、脚等各个地方都长大了,说明我们真的长大了。

四.讨论自己怎样长高长大的,感受爸爸妈妈的辛苦。

交流:每天,是谁在帮助我们一天天地长大?他们辛苦吗?都是为我们做什么呢?

幼儿自由表达,我们应该给爸爸妈妈说什么呢?

五、扮演爸爸妈妈,体验爸爸妈妈的辛苦。

1模仿爸爸妈妈照顾宝宝。

六、拓展延伸,出示幼儿由胎儿到上幼儿园的一组照片,回家让妈妈爸爸讲讲你长大的故事。

七、小结:我们小时侯都要爸爸妈妈帮忙,现在长大了会自己做各种事情,希望小朋友们长大后学会更多的本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案

第二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实用标准文案

第二篇

精彩文档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 实用标准文案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本章将帮助你:

1、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个性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发展及道德的发展。

2、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以重视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

3、了解《纲要》提出的幼儿社会教育的目的。

4、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行为、社会情感和社会认知。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

5、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包括目标原则、主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强化原则。核心概念: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是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特征。

社会性的内容主要包括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友好相处的能力,自律的能力,表现与理解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等。社会性内容的实质即如何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并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适应环境的能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内容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社会交往、道德的发展五方面。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等。

(一)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的时期,在婴儿前期,婴儿还是物我不分,啃自己脚还以为是其他的玩具。婴儿末期开始才能把自己的身体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来,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3岁左右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此时的儿童能把自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分开来,能够在镜中识别自我。能够准确的使用代名词“我”,但最初儿童提到自己时,还往往像谈论别人那样,如说“宝宝要抱”、“贝贝吃糖”等。他们开始出现自尊心,若儿童遭遇不公正待遇时,会出现哭闹、反抗等行为。

(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可自我观察到身体特征、动作、能力、爱好、所有物。幼儿的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要特点是:主要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一般都过高地评价自己。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增强。

二、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包括情绪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等。

(一)0-3岁儿童情绪情感的产生与发展

新生儿已有明显的情绪反应,“落地哭”就是由于身体不舒适引起的消极情绪,3个月左右,婴儿出现社会性的微笑。婴儿通常用表情与他人进行交流,人们通常把表情称为“情绪的语言”,2-3岁的儿童在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件事时,总是一边说,一边做表情和动作。3岁左右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的儿童能比较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也能正确领会别人表露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二)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情感的社会化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趋势,主要表现为:

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儿童引起情绪反应的动因从主要为生理需要的满足逐渐过渡到主要为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如幼儿在园吃穿都没有问题,但同伴排斥他,幼儿会产生痛苦的情绪,若老师对幼儿进行表扬,幼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3、表情日渐社会化

日常观察发现,3岁前儿童一般毫无保留地表露自己的情绪,3岁后则会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情绪表现方式。如幼儿在父母面前摔倒了就会露出痛苦的表情,大哭起来,如幼儿在老师面前摔倒了,就会忍住不哭,露出坚强的表情。

(三)幼儿园中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培养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1、幼儿园情感培养的目标(1)培养幼儿的自信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自信感,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对别人、对集体是重要的;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并相信自己只要去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够成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之后,心里感到快乐和自豪。

(2)培养幼儿的信赖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信赖感,使他们能喜欢并亲近父母和老师,乐意接受他们给予的爱抚;喜欢与小伙伴们交流,并乐意将自己的事情告诉他们;有了不会做的事,主动请亲近的人帮助,并为此感到快乐。

(3)培养幼儿的合群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合群感,使他们感到与小伙伴一起玩游戏是件高兴的事;在活动和游戏中乐意遵守规则,并能宽容别人的无意过失,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从中体验到相互合作、谅解的愉快。

(4)培养幼儿的惜物感

通过培养幼儿的惜物感,使他们从小养成保护周围环境和动植物的习惯,体验到优美环境带来的身心愉悦,爱惜劳动成果,对损坏的东西感到可惜,并对自己损坏物品的行为感到内疚

(5)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通过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让他们学会当别人高兴时能表示快乐,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当别人伤心时,会表示安慰:能同情周围较弱的同伴,并能主动地接近他们。

2、情感活动在实践中的运用(1)专门的情感活动

它是以班级或小组的形式开展的情感培养活动,每周1-2次。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为了确保有目的、有计划的情感目标的落实;其二是为了萌发幼儿的某一情感提供一个契机,为以后这一情感的发展做一个先导。例:“我爱我的幼儿园”、“祖国山河多美好”、“我上小学了”等。

(2)渗透性的情感活动

在游戏或其他教育活动时间里,强化其中的情感因素。例:两个小朋友为争一个角色互不相让,教师不是简单干预,而是提供一些方法让孩子去协商,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

在体育活动中,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成绩直接影响到小组的成绩,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与同伴紧密合作,产生为小组争先的愿望,以实现群体合作目标。

3、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效

在实施了幼儿情感教育之后,无论是幼儿的情感素质,还是整体面貌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情感教育使幼儿积累的体验日趋丰富,符合社会期望的需要相对稳定.情感能力得到了有计划的训练,因而他们外在行为上就会表现出:情感的感受性强,觉察敏锐,较易领悟他人的情感,能较快地激活自己的情绪,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由于“情感”这一动力机制的促进,使幼儿在认知、语言、品行、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体质、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诸多素质都得到了整体和谐的发展。

三、个性的发展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兴趣、需要、气质等几个方面,还包括兴趣、爱好、需要等。学前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

四、社会交往的发展

社会交往指人与人为交流认识或情感而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0-3岁儿童社会交往的产生与发展

婴儿最初的社会交往发生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婴儿以啼哭、微笑、皱眉等行为表明他们与父母交往的需要,而父母经常做出呼唤、拥抱、抚摸、微笑等行为,婴儿也会有相应的反应。婴儿形成的最初的人际关系是婴儿与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即亲子关系。

2-3岁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有益于他人的行为,还能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二)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

幼儿交往的范围扩大了,幼儿交往的对象除了父母和亲人,还增加了教师和同伴。

1、幼儿与教师的交往

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幼儿和教师之间是相互尊重的,且幼儿要服从教师的权威。

2、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幼儿有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他们可以相互协商、讨论、分享、交流,交往的能力和水平会不断提高。

幼儿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1)在幼儿前期,模仿现象普遍存在,表现为别人做什么,我做什么。

(2)物品是重要的交往媒介,许多交往由物品引起。(3)语言在交往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道德的发展

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为时表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学前儿童的道德内容主要包括移情、利他心、同情和怜悯、互惠和分享、遵守社会规则、同情和依恋父母等。

(一)0-3岁儿童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婴儿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道德感,到了两三岁,儿童才出现道德感的萌芽。如把饼干给妈妈吃受到表扬,受到表扬后的愉快情绪使儿童再次出现把饼干给妈妈吃的行为。

(二)幼儿道德的发展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幼儿的道德是从无律阶段发展到他律阶段的。幼儿从不会判断对和错到能根据一些规则、权威判断是非,幼儿期的儿童的道德水平较低,需要教育者对幼儿做出正确的引导。

(三)学前儿童德育的内容

1、培养学前儿童文明行为习惯

(1)培养学前儿童做到待人热情有礼貌,能主动有礼貌地称呼人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请”、“您”、“没关系”等。

(2)让学前儿童懂得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要注意听,并能有礼貌地回答别人的问题,别人说话时不随便打断,不乱插嘴。

(3)培养学前儿童富有同情心。

(4)培养学前儿童遵守本班和幼儿园及公共场所的各项规则和纪律。

(5)培养学前儿童爱清洁、讲卫生,保持环境整洁有序,不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

(6)培养学前儿童不乱折花草,不到处乱涂乱抹,不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

2、培养学前儿童对同伴友爱互助

(1)培养学前儿童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学习同伴的好榜样,不学、不模仿不良的行为。

(2)培养学前儿童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同伴。

(3)培养学前儿童逐步学会自己解决彼此间的纠纷,不欺负小朋友。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培养学前儿童爱父母、爱老师、爱幼儿园

(1)让学前儿童了解父母的职业,了解父母工作的意义。(2)让学前儿童知道父母在家里做家务同样辛苦,使他们体谅父母,当父母学习、休息时不去打扰;当有好东西的时候,知道与父母分享;当父母劳动时,知道去帮忙,去做力所能及的事。

(3)培养学前儿童学会尊重父母,愿意听父母的话。(4)逐步扩展学前儿童爱父母的情感到爱教师、爱幼儿园。

4、培养学前儿童爱劳动、爱劳动人民

(1)培养学前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包括简单劳动: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洗手脸、刷牙、收拾玩具(自己的物品)等;为集体的劳动:擦桌椅、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等;社会性劳动:拾麦穗、拾树叶等。

(2)让学前儿童认识成人的劳动:介绍他们生活中最熟悉、与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成人劳动。(清洁工、司机、警察、售票员、老师、医生等)。

(3)教师做好劳动榜样。

5、培养学前儿童诚实、勇敢的品质(1)教师树立诚实榜样、不撒谎。

(2)教师给孩子制定一些必要的规则,培养学前儿童遵守规则。如用别人的东西必须先征得别人的同意,用完后归还,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带回家。

(3)正确对待孩子的说谎。

6、培养学前儿童初步爱祖国的情感

(1)通过培养学前儿童爱父母、老师过渡到爱幼儿园、爱家乡,再过渡到爱祖国。

(2)通过接触周围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培养情感。

7、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1)对学前儿童进行目的性的培养(2)对学前儿童进行坚持性的培养

8、培养学前儿童活泼、愉快、主动开朗的性格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多开展活动,鼓励学前儿童多参加(2)平等对待学前儿童,使学前儿童喜欢表现。(3)用成人愉快的情绪影响学前儿童。

(四)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

了解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有利于我们及早采取预防与矫正措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以下为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

1、攻击性行为

主要表现在对别人身体上的伤害。如打人、踢人、咬人等行为。这样的孩子以后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暴力行为,危害社会。

2、嫉妒行为

是对别人在品德、能力方面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不满和怨恨情绪时表现出的一种消极行为。如当妈妈去抱别的孩子时,孩子就会哭闹。这样的孩子容易心理不平衡,出现算计他人的行为。

3、退缩性行为

主要是指只顾自己,对他人的存在没有反应。如有的孩子不管周围有多少人,都不会理睬别人,只是自己活动。这样的孩子较冷漠,当人们需要帮忙时,他们不能够主动相助。

4、破坏性行为

有别于探索性的行为。如孩子以损坏财物为乐,就是破坏性行为,则要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这样的孩子如不及时进行教育就会经常出现破坏性行为,对各种物品、甚至是人都会造成伤害。

5、残忍行为

主要指不顾动物或人的感受,对他们进行身体上伤害。学前儿童的残忍行为主要表现为虐待小动物。如把虫子的翅膀折掉,或掐小兔子直到兔子叫出声音。这样的孩子缺乏同情心、责任感,若不及时纠正,长大后严重的还会引起犯罪。

6、欺骗行为

学前儿童的欺骗行为主要表现为偷拿别人的物品和说谎。如有的孩子总会把幼儿园中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学前儿童的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说谎行为主要指孩子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愿望而有意识地欺骗成人和隐瞒事实或嫁祸于人,是有别于孩子混淆想象与现实的行为。有欺骗行为的孩子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有效的教育,容易养成习惯,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任甚至引发犯罪行为。

对于学前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办法:

1、及时制止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让他们从心里产生内疚感。

2、通过观察、与家长沟通等方法了解学前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

3、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有问题的学前儿童进行教育。教师除了设计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有针对地对他们进行教育,还应该做到长期坚持对有问题行为的儿童进行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同样是智力中等或智商水平较高的人,为什么有的人与他人关系和谐,懂得乐群合作,受人欢迎;有的人却与他人关系紧张,攻击性强,孤僻易怒,受人排斥呢?

原因是有的人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有的人不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所以,我们要开展社会教育,使孩子们能够适应这个社会。

一、社会性发展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展

例:在体育活动中与别的孩子玩得开心,会处于兴奋状态,呼吸和血液循环加快,能够带入更多的氧气,使全身的脏器更好地工作。他们的骨骼正在成长,心脏跳动更有力,肌肉更强健,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

在一些阅读、棋类等安静活动,和小朋友和谐相处能使他的内分泌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全身各腺体正常工作,这同样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和发育。

据医学专家研究表明:心平气和的孩子比生气、烦躁的孩子免疫力更强,更不易患传染病。

二、社会性发展有利于学前儿童心智发展

教育专家研究发现,智力水平中等的孩子,如果非智力因素发展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得好,那么,他的学业成就就完全可以比智力水平高而非智力因素发展得不好的孩子高许多。

三、社会教育教学前儿童如何学习做人

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程。我们要引导学前儿童接纳、认同自己文化,了解自己的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了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完善学前儿童人格、培养学前儿童良好个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就是要引导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方面协调发展,使学前儿童成为诚实守信的人、活泼开朗的人、善于交往的人、乐于助人的人......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教育,旨在促进儿童的社会化,教育的根本目的,即通过教育使个体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成熟的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一个由多种内容构成的、多层次的体系。目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共分为以下六个层次:总目标(也称社会领域目标、课程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单元教育活动目标(周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目标。

总目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制定其他所有健康教育活动目标的重要依据。《纲要》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总目标,目标主要表明了该领域重点追求什么,它主要的价值取向何在。以下为《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的五条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等三方面的内容,在儿童的社会活动中又表现出其明显的个性特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和个性等方面。

(一)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因自己的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主观感受。社会情感分为积极情感(快乐、高兴、自豪、依恋、自尊、自信、同情、羞愧、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和消极情感(悲伤、沮丧、愤怒、害怕、妒嫉等)。社会情感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认识、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

(二)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学前儿童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发展的,认知所获得的经验影响其社会行为,要帮助学前儿童得到积极的社会知识经验。

1、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特征以及自身与他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身体外貌、内部状态、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

(1)帮助幼儿认识和接纳自己,增进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2)帮助幼儿学习认识、理解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

(3)帮助幼儿学习自由选择,自我决断,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

(4)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想法、态度。例:在一次认识菊花的活动中,老师请小朋友闻闻菊花的味道,当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说出“清香”时,有一个小朋友说出“菊花是臭的”,教师并没有责怪该幼儿,而是与该幼儿一起寻找答案,结果发现该幼儿闻的菊花刚施过肥。

该例子说明,孩子会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现,教师要支持、鼓励,不要随意阻止,否则会阻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2、对周围人的认识

(1)了解父母和亲人的工作和工作场所(请父母介绍自己的工作、参观父母的工作场所),感受生活中父母和亲人对自己的爱(说说父母和亲人如何爱自己,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懂得爱父母和亲人,并懂得用一般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感谢和爱,知道不打扰他们的工作或休息(给父母和亲人过节)。

(2)关心、理解幼儿园的同伴和老师,愿意与他们共同友好地进行各种活动;了解幼儿园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知道他们的工作都是为幼儿服务的,懂得感谢,尊重他们的服务。(炊事员、保健医等)

(3)了解其他公共场所服务的人们的劳动,如社区的清洁工人,知道他们的劳动给大家带来的方便和愉悦,懂得尊重劳动的人和他们的劳动。(可参观社区垃圾站等)

3、对周围环境、现象的认识

有大环境,小环境,小到幼儿园、家庭,大到国家、世界。(1)家庭:知道家庭主要成员的称呼、姓名、家庭成员与自己的关系及一些邻里关系、家庭的主要设施、家庭住址、电话等。

(2)幼儿园:知道名称、地址、班级、小组、基本的集体活动规范、幼儿园工作人员及其与自己的关系、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等

(3)社区:知道社区主要机构名称、工作人员及主要工作、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及主要设施等。

(4)交通工具和设施:知道水、陆、空交通工具及辅助设施等。(5)国家及民族:知道主要省、市、县、街道、门牌等名称;知道国名、认识国旗;知道首都及部分主要城市;知道家乡特色;知道主要民族的名称、分布、风俗及文化特征;知道人口及人种特征;知道主要风景名胜及特产等。

(6)世界知识:知道主要人种,邻国、强国、大国等。如,表弟在幼儿园中学习后,对七大洲,五大洋如数家珍。(强调大环境,尤其是在国际交流频繁的今天,更应有国际全球化意识。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4、社会文化

(1)社区人文景观:所在社区的主要人文景观、特征及有关故事传说。

(2)民间节日:知道节日名称、时间、主要特点及庆祝方式。(通过故事形式)

(3)民间艺术:当地一些主要工艺品的名称、用材、简单制作方法及当地主要地方剧种等。如浦江水晶。

(4)文化精品:民族的文字、书法、我国主要剧种等。(5)英雄人物:

思考:传统英雄人物与现代英雄人物的区别变化。(6)世界文化

思考:当土节日遭遇到洋节日----(分析思路:举例说明现状——分析原因,比较土节日与洋节日——如何发扬传统节日文化。)讨论:“当土节日遭遇到洋节日”。思考:

1、现状:“情人节”“圣诞节”的热门,气氛超过了传统的本土节日。

2、原因:洋节日有快乐、轻松的氛围,有人们喜爱的吉祥物,媒体商家参与多,节日的时间多在人们熟悉的阳历,而不象本土节日很多按农历------

3、对策:也许根本不用担心,“情人节”“圣诞节”只是在年轻人眼里热门,而幼儿和中老年人并不热衷;我们的节日兴吃的多,兴玩的少,而吃在现在随时可以象过节一样,所以应多提倡节日间轻松的玩;应从如何让幼儿获得节日的愉快着手思考-----

(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指人们在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对周围环境的人或事情做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包括合作、助人、同情、安慰、节约、爱护环境、遵守规则、破坏、违反规则等。我们要帮助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帮助学前儿童掌握交往技能,发展交往能力(1)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赞赏他人的态度。

例:大(1)有一男孩钢琴弹得很好,常得到老师的赞扬。一天,老师请别班的一位女孩到大(1)班来弹琴,女孩的琴也弹得很好,也得到了老师和其他幼儿的赞扬,只见这位男孩噘了噘嘴说了句:“有什么了不起”,就趴在钢琴上哭了。小女孩站在一旁不知所措,其他幼儿则议论纷纷。

该例子表示没有尊重和赞赏他人的态度,无法和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鼓励幼儿积极交往,指导学习并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包括态度友好、多用语言进行交往、学会尊重他人、乐于谦让、分享、帮助他人等。

2、引导学前儿童遵守规则

(1)文明礼貌规则:知道对人要热情、注意倾听他人的话、会使用礼貌用语等。

(2)生活中的基本规则:注意个人卫生、健康饮食、着装、懂得自我保护等。

(3)集体活动时的基本规则:遵守游戏规则、勤于思考、积极参加学习活动、懂得文明礼貌、友好交往等。

(4)社会公共规则:爱惜公物、公共卫生规则、公共交通规则、各种社会活动遵守的规则(购物、进入银行、邮局等遵守的规则)等。

(5)初步的社会公德(不随地扔垃圾、尊老爱幼、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等)

(四)个性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与个性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勇敢、自信、自尊、独立、坚持、友爱、坚强等。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纲要》中提出了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该部分说明了为实现教育目标,教师应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基本内容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二)各年龄段幼儿的社会教育内容

1、小班幼儿社会教育内容

(1)帮助幼儿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身体的部位、特征及作用,懂得保护自己的一些最基本常识。

(2)帮助幼儿意识到自己是哪个班的小朋友,熟悉生活环境,了解同伴、教师、保育员,初步适应集体生活。

(3)教给幼儿基本的卫生常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4)帮助幼儿掌握礼貌用语,能运用“你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语言,有礼貌与别人交往。

(5)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和同伴一起活动,能与同伴协商、轮流、友好玩耍,不抢占、独霸玩具。

(6)培养幼儿初步的独立性和自控力,保持愉快的情绪,遵守集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体的规则,爱护玩具、图书。

(7)能按照教师的标准学习评价人和事,能对同伴作出公正的评价,能正确地评价行为的结果。

(8)教给幼儿粗浅的交通安全知识,使幼儿学会遵守交通安全规则。

(9)了解自己父母及同伴父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

(10)知道中国的重大传统节日,初步了解祖国文化,并为之感到自豪。

2、中班幼儿社会教育内容

(1)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和同伴,并能说出一些异同点。(2)帮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并能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来了解别人的情感,对别人有好感。

(3)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不任性,不随意发脾气。(4)引导幼儿学会同情别人,关心别人。

(5)帮助幼儿掌握礼貌用语,并能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加以运用。(6)培养幼儿与同伴轮流、分享、合作、谦让的能力。(7)增强幼儿的独立性,鼓励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帮助幼儿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8)帮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学习对行为的动机进行评价;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9)引导幼儿认识社区的公共设施,了解周围人们工作的性质、特点和作用,萌发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

(10)帮助幼儿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间工艺品,加深幼儿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情感。

(11)帮助幼儿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3、大班幼儿的社会教育内容

(1)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自己的进步是父母和教师教育、帮助的结果。

(2)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促进幼儿学会关心别人,并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增加幼儿对集体的了解,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4)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要求幼儿自觉遵守各种规则。(5)帮助幼儿克服各种困难,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6)发展幼儿的独立性,指导幼儿按照社会准则进行自我评价,并能对自己的行为动机进行评价。

(7)形成幼儿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培养幼儿的内疚感、公正感、爱惜感。

(8)引导幼儿认识社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帮助幼儿理解人们的职业分工、工作性质与特点,并学会尊重不同职业的人们,萌生环保意识。

(9)使幼儿认识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培养幼儿的爱国心。

(10)帮助幼儿了解一些世界名胜古迹、工艺美术品、风土人情,使幼儿学会尊重外国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四、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要求

(一)根据国家级的课程标准和当地幼儿教育纲要中社会领域方面的要求,确定社会教育的内容

目前,我国最有权威的课程标准即是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在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时应该首先符合《纲要》中提出社会教育领域方面的要求,然后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当地幼儿教育纲要中社会领域方面的要求,确定社会教育的内容。

(二)利用学前儿童当时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作为课程标准和教育纲要的载体

我们选择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与儿童当时生活背景和生活环境紧密相关的,儿童对这些教育内容是熟悉且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儿童当时的生活背景及生活环境,寓教育于生活。如利用围绕在儿童生活中的全国对即将在2008年举行奥运会的宣传,向儿童介绍奥运会、介绍北京等社会文化,激发儿童的爱国热情等。

(三)根据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确定教育内容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我们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必须考虑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主要是指儿童的年龄特点,本园、本班儿童的发展水平及儿童的个体发展水平。另外,教师还应该观察儿童的日常生活,发现儿童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确定教育内容,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

第四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随机性、长期性、实践性的特点,因此社会领域的教育应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即将教育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自然的形式对学前儿童进行熏陶,如将社会教育渗透到学前儿童的交往、探索活动、游戏中等,使学前儿童适应环境,内化规则。而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一、目标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活动的方式、活动的结果等都要受到目标的制约,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必须遵循目标原则。

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选择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要围绕目标进行。

除了要遵循国家教育部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领域设定的目标外,教师还要为社会教育活动制定具体且合理的目标。如目标中提出“培养学前儿童关心他人的品质”,这样的目标就比较空洞,很难落到实处,不具有操作性,对活动也起不到指导作用,可改为“知道应该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人;在扮演角色中学习帮助别人的方法;愿意在别人遇到困难和痛苦时主动去关心、帮助他们。”通过制定具体而可操作的目标来实现更大的教育目标,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所要遵循的原则。

二、主体活动性原则

尽可能把课程内容设计成幼儿各种自主性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要为儿童创设活动的空间,如提供活动的材料、布置环境等;给儿童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主动体验、观察、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操作以获得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教师还要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当的指导以提高儿童的活动水平,如在他们需要帮助时,给予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儿童的水平,再给他们提出一些更高的社会活动的要求,激发他们产生更高、更多的社会活动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活动水平。

三、渗透性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中,为了实现该领域的教育目标,要通过渗透,对学前儿童进行长期的社会教育,让学前儿童自然地进行社会学习。渗透的方法有:

(一)渗透到各领域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属于幼儿园领域教育的一个部分,要实现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渗透到其他领域的中去,如要培养孩子谦让的品质,可以渗透到艺术领域中学唱“排排坐,分果果”的歌曲、渗透到语言领域中学讲“孔融让梨”的故事等。

(二)渗透到各游戏中。

教师应该设计一些与社会教育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前儿童在愉快、自然的氛围中进行社会学习。如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根据角色的社会行为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处理着角色间的人际关系;在结构游戏中学前儿童可养成认真仔细、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的习惯。

(三)渗透到一日生活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进行社会教育的契机,及时进行社会教育。如教师发现幼儿有争抢玩具的现象,可以随机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分享的品质。

(四)渗透到家庭教育中。

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并不仅仅靠教师的力量可以实现的,教师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必须依靠家长的配合。教师要向家长宣传儿童在幼儿园的社会学习及一些恰当的社会教育的方法,让家长在家中继续对他们进行社会教育,实现家园配合。

四、实践性原则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要和社会行为相结合。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要通过实践才能内化。如当我们要让孩子记住“红灯停、绿灯行”的社会规则时,必须要让他自己过过马路,体验红、绿灯亮时自己应该出现的行为。贯彻实践性原则应该做到:

(一)帮助并教给幼儿具体的行为方式

在学前儿童实践前应给学前儿童讲清道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体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另外,孩子缺少行为实践的经验,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为他们在今后的社会行为实践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儿童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给学前儿童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身体力行、反复练习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和习惯。在鼓励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在实践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可使实践的效果更好。

五、强化性原则

强化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通过言语、动作或表情等方式,对儿童的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之增强巩固或削弱、消除,以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强化对于儿童的社会性教育相当重要,因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低下的发展阶段,家长,尤其是教师对他们言行的态度直接影响他们的言行,因此,我们要恰当地运用强化,贯彻强化性原则应做到:

(一)教师要采取明确、适宜的强化方式

当学前儿童出现良好的行为时,教师要对儿童明确地表示肯定、赞同;当学前儿童出现不良的行为时,教师要对儿童明确地表示不满,甚至批评,但要讲究批评的艺术,使儿童易于接受。

(二)强化应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

强化不是为了让儿童做出某种特定的行为,而是重在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如对儿童进行肯定时,老师不宜经常采用物质奖励等外部强化手段(如小红花、小玩具等),这容易使儿童为了获得某种物质奖励而去做某种特定的行为。而教师多采用身体动作、语言的强化方式,如点头、微笑、抚摸、摇头、叹息等,效果会比物质强化更能打动儿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童的内心,可使儿童为了得到某种行为的愉快体验而再次出现该行为,或为了不感到某种行为的难过体验而不再出现该行为。

(三)强化应及时

研究结果表明:倘若儿童的行为与教师反应间隔的时间太长,强化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对儿童没有太大影响。研究性学习:

收集1-2个学前儿童“争吵”的案例,试分析“争吵”行为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并思考如何对待“争吵”行为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二章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施

本章将帮助你:

1、了解在幼儿园中实施社会教育的优势及影响社会教育的因素。

2、知道幼儿园社会教育可分为专门的社会教育和非专门的社会教育。其中专门的社会教育的方法包括参观、谈话、讲述、实践活动、情境教学、综合性活动等;非专门的社会教育方法包括生活活动、游戏、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等。

3、学会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的设计。

4、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施的要求有为学前儿童创设条件,提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供时间和空间;要有目的地影响学前儿童更高层次的发展;要长期坚持社会教育;要对学前儿童进行随机教育;要家园配合实施社会教育 核心概念:

幼儿园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的设计;社会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因素

一、幼儿园实施社会教育的优势

(一)幼儿园为学前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同伴交往的机会 学前儿童进入幼儿园后,交往的范围扩大了,同伴也成为他们主要的交往对象,学前儿童可以从同伴处得到各种信息,得到更多的社会认知(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环境的认知等)。通过与同伴的交往,还可以学习交往行为、规则行为等。

(二)社会教育更有目的性

在家庭中实施的社会教育缺乏目的性,随机性较强。在幼儿园中教师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教育,让学前儿童进行社会学习,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三)幼儿园的社会教育资源更加丰富

包括:同伴;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环境:幼儿园有保健医、炊事员;布置娃娃家、超市、银行等环境(有助于进行社会交往,了解社会环境,懂得遵守社会规则)

(四)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断乳”

在家庭中,孩子在生理断乳之后,父母对孩子还是关爱有加,无法使孩子在心理上形成断乳。

在幼儿园中,幼儿园、教师、同伴相对于每个幼儿来说既是熟悉的(天天见面),也是陌生的(幼儿来园之前,没有见过老师和同伴,大家互不认识)。鉴于这种陌生感,幼儿会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有利于幼儿心理断乳。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因素

(一)人的因素

1、教师

教师受过专业的训练,长时间和学前儿童在一起,有权威性,是学前儿童模仿的对象,也是向学前儿童实施社会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人。

2、同伴

学前儿童通过与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从同伴那得到许多社会信息,如了解不同父母的工作,了解来自不同地方的儿童的家乡的环境等。通过与同伴交往,还可以发展幼儿的交往技能,发展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

3、其他工作人员

包括园长、保健医、炊事员等,有助于幼儿了解他们的职业,了解这些职业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等。

(二)物的因素

1、图书

图书是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的物质媒介之一。图书本身渗透有许多社会教育的内容,如儿童故事《小马过河》教育幼儿遇事要多动脑筋,会独立思考;《小羊过河》教育幼儿要有礼貌、谦让;还有一些图书让幼儿了解各地的风俗民情,了解各种不同的节日等。这些书中的内容都有助于幼儿进行社会学习。

进行阅读活动时,同样具有社会学习的价值。如幼儿可以学习到不争抢图书;爱护图书;一本一本轮流看书;一页一页看书;看书时可以彼此讨论书中的内容,但要小声,不能影响其他小朋友等。

2、生活用品

幼儿园的生活用品包括:杯子、碗筷、毛巾、桌椅等。幼儿可以通过使用生活用品进行社会学习。如爱护生活用品、能把它们摆放有序等。

3、玩具

玩具是幼儿进行交往的重要媒介。有研究表明,玩具的出现会大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大增加幼儿交往的频率,提高交往的质量。如幼儿在参加活动区活动时,通过相互操作玩具开展活动,有助于幼儿认识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适当的社会行为。

第二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专门的社会教育方法和途径

(一)参观

参观法是根据社会领域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组织学前儿童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让学前儿童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而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

1、参观前的准备

(1)确定参观对象,与被参观的地方联系上。对某一社会设施或社会现象进行参观

社会设施包括:邮局、商店、学校、图书馆等。

社会现象包括:售货员在商店里卖东西,顾客买东西;邮局工作人员分发信件、投递信件;小学生们在课间游戏、学习等。

参观的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地点不要太远。(2)确定行走路线。

要注意安全,考虑好沿途可能存在的问题。(3)制订参观计划(含参观目的和步骤等。)(4)作好物质方面准备,如水、纸等

2、参观的组织

(1)出发前的组织:整队集中检查行装,组织简短谈话。(2)出发途中的组织:保证儿童的安全,如步行时教师走在马路外侧,坐车时提醒儿童不要将手脚伸出窗外。

(3)到达时的组织:重新整队,简短谈话,但方式可以用提问的方式。

(4)参观过程中的组织:教师与参观地的工作人员合作,组织学前儿童有秩序的参观,介绍时避免用行话。

(5)结束时的组织:选用适当的方法。如参观邮局,考虑到工作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人员忙,可自然结束;若不忙,可用联欢和实践的方式体验和结束。

3、注意事项:参观时间最好选上午;组织人员适当增加;参观回来后,可组织谈话;可开设相应的活动区域(延伸活动)。如参观邮局的延伸活动可以是“邮票展”“与邮局有关物品展”“寄信”。

4、学习案例“参观食品店”

参观食品店

[活动目标]

1、产生对参观食品店的兴趣,尊重营业员的工作,形成礼貌待人的品质。

2、初步形成给食品分类的能力。

3、了解食品店里的主要商品,知道食品可以分类,了解营业员的工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选择好参观地点。

2、制定好参观路线。[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起幼儿对参观食品店的兴趣,并提出参观要求;参观食品店里卖什么东西,营业员是怎么卖东西的。

2、带幼儿参观食品店

(1)引导幼儿参观食品店的食品,告诉幼儿每种食品的名称。(2)引导幼儿观察食品店除了卖糖果、糕点还卖什么,从而使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幼儿知道食品店是卖吃的东西的地方,建立食品店的正确概念。

(3)引导幼儿观察食品店里营业员和顾客的活动。请幼儿记住营业员和顾客之间的简单对话。

食品店里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营业员是怎样卖食品的?她们是怎么对待顾客的?

(4)请幼儿仔细观察营业员是怎么放置食品的,使幼儿知道不同的食品要分开放置,建立初步的分类概念。

3、幼儿在教师带领下进行购物活动,感受营业员对大家的热情服务。

4、参观活动结束后,幼儿与营业员礼貌道别,组织幼儿回园。

5、参观后让幼儿进行谈话活动。(1)请幼儿回忆食品店里卖什么?(2)“没有食品店会怎样?” [活动延伸] 收集与食品有关的东西,各种包装袋,在活动区开展“食品商店”游戏。

[活动评析] 该活动选择的参观对象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的食品店,是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开展的。参观的步骤清晰,任务明确。参观的形式多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样,既观察静态的食品,也观察营业员与顾客之间的活动,还让幼儿实践,进行购物活动,这样既让幼儿进行了社会认知(食品店的食物、食品的摆放、营业员与顾客的活动),又发展了幼儿的社会行为(学会购物、学会与营业员打交道)。活动延伸则巩固了幼儿社会学习,以便幼儿在实践中正确应用。

(二)谈话

谈话法就是教师与学前儿童相互提问、对答的教育方法。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也使用谈话法,目的主要是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会教育中使用谈话法,目的主要是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逐步适应社会环境。教师借助于恰当的问题,帮助学前儿童分析、提炼原有的社会知识经验,使之系统化或明确化,谈话法也可使学前儿童获得社会性规范性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

1、谈话准备

选择贴近学前儿童生活的、能引起学前儿童兴趣的、有教育意义的话题。

例:谈谈“适合小朋友穿的衣服”这个话题很有意义,但若要谈谈“衣服上有机器猫的图案好看还是奥特曼的图案好看”就无法实现本领域的目标。

2、谈话的组织

(1)引导学前儿童谈话兴趣。

如“我会帮助别人了”活动中老师的导语设计:“咱们班的孩子个个是能干的孩子,今天就请你们来说说你是怎样的能干?你帮助过别人吗?你是怎么帮助别人的?”

(2)引导谈话,步步深入。如“我会帮助别人了”活动中,有幼儿说,“我帮奶奶找针。”老师进一步启发“为什么奶奶需要你帮忙?”“你帮奶奶找到针后,奶奶说了什么?”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教师在与学前儿童谈话中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符合谈话主题的,问题应是清楚明了使学前儿童易懂的,问题的排序应是由浅入深的,尽可能地设计开放性问题,让更多的儿童发表不同的见解。

(3)谈话结束后要小结。

3、注意事项:允许答案多样性,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谈话方式可以多变等。

4、学习案例“我的家人”

我的家人(中班)

[活动目标]

1、增进幼儿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亲爱之情。

2、锻炼幼儿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家人并表达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为幼儿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

2、请幼儿平时在家注意观察,家里的人谁会什么,谁喜欢什么。[活动过程] 教师自然地引出与家有关的话题。如问:“今天早上谁送你来幼儿园的?晚上谁来接你?”然后开始谈话,话题可以是:

1、“我家都有谁?”请幼儿拿出“全家福”照片,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人。

2、“平时我们在家里干什么?”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家里谁最喜欢我,我最喜欢谁,为什么?”

4、“家里人有什么爱好、特长?”(如果有的幼儿说不出来请他们回家后再仔细观察)

5、教师引导幼儿小结:我们和家人在一起很快乐,我们应该爱我们的家人。

[活动延伸] 可以组织幼儿在自愿的前提下,制作“我的家人”画册,然后讲给大家听。

[活动评析] 活动所选择的话题是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每个问题都简单易懂,开放性强,问题的程度由易到难。幼儿容易回答,且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通过这个谈话活动,幼儿表达了对家人的认识,感受到与家人在一起的愉快情绪,逐步学会爱自己的家人。

(三)讲述

讲述是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前儿童描述事物的特征,解释事物间的关系,向学前儿童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规则及意义的一种教育方法。讲述法可以拓宽学前儿童的眼界,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学前儿童学习社会规则,懂得处世之理。

1、讲述前的准备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选择恰当的讲述内容

应该选择学前儿童感兴趣的、与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2)选择教具或情境进行辅助

讲述活动以教师的语言描述为主,只有配合教具或情境,学前儿童才会对活动产生兴趣。

2、讲述活动的组织

(1)引导学前儿童对教师讲述的内容产生兴趣

如教师扮演成学前儿童喜欢的角色进行讲述,利用学前儿童对角色的喜爱激发他们对讲述的内容产生兴趣。

(2)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讲述

如用图片、模型、音乐、影象等配合讲述,通过情境表演进行讲述等。

(3)讲述活动开展中或讲述活动后要有学前儿童的参与 如在讲述活动时对学前儿童进行适当的提问,请学前儿童参与情境表演;讲述活动后要请学前儿童进行总结。

3、讲述活动的注意事项(1)讲述的内容具有实用性

学前儿童早已熟知的内容就不用再进行讲述了,幼儿不能够理解的知识也不用进行讲述。

(2)讲述时要具有直观形象性

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单一的讲述不便于幼儿的理解,且不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使幼儿在活动时没有兴趣。

(3)讲述的语音、语态要有变化

学前儿童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为了让他们听清楚且有兴趣听教师的讲述,教师的讲述要清晰,明白易懂,避免不必要的口头语。讲述速度适中,音量合适,声音抑扬顿挫、随角色的变化而变化。讲述时配合适当的动作,使讲述变得生动有趣,有感染力。

4、学习案例:“认识少数民族”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认识少数民族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认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人的服饰,了解并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知道他们是我国的少数民族。

2、培养幼儿观察、辨认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人的能力。[活动准备]

1、由四位教师分别扮演不同性别的维吾尔族、蒙古族人。

2、教学挂图《少数民族》

3、一幅大的《中国地图》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启发幼儿谈话,导入课题。

请幼儿看地图,告诉幼儿我们祖国很大,人口很多,有很多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在我们国家还有几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所以一般称为少数民族。

2、认识少数民族的特点

(1)今天来了几位少数民族的客人,要热情招待。(2)两位维吾尔族人随音乐跳舞入场。

A、向客人询问,你们从哪里来,是哪个民族的?并在地图上指出家乡的位置。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B、引导观察客人的服饰,并请客人介绍自己(维吾尔族人都喜欢戴一顶小帽子,女的穿黑色小背心、长裙子,梳很多小辫子;男的穿对襟长袍。维吾尔族人喜欢唱歌、跳舞、弹冬不拉,还喜欢吃烤羊肉。)客人拿出哈密瓜、葡萄干等,向小朋友介绍新疆的特产,并请幼儿品尝。

(3)两位蒙古族客人随音乐跳舞入场。

A、B同上(蒙古族人喜欢扎头巾,穿斜襟的衣服,穿皮靴。许多蒙古族人住在蒙古包里,在草原上牧马、牧羊,喜欢喝奶茶,拉马头琴,还喜欢摔跤、骑马。)

(3)帮助幼儿了解内蒙古的一些特产。

那里出产羊毛,用羊毛可织成衣服、围巾,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3、请幼儿和客人自由交谈,可以向客人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最后,客人邀请小朋友到新疆和内蒙古去做客。

4、出示教学挂图,请幼儿说出图上这些人是哪个民族的。[活动延伸] 在班上布置“新疆”、“内蒙古角”,摆放他们的特产,还可以请小朋友画出这两个少数民族的小朋友。

[活动评析] 该活动的优点有:有充分的教具,师幼互动较好。需改进的地方: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幼儿参与活动方式还可多样,例如:摸摸少数民族人的服饰,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体验民族风情。

(四)行为练习法

教师创造一定条件,组织学前儿童按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去实践的方法,行为练习法是形成和巩固学前儿童社会行为习惯的一种基本方法。行为练习法的形式多样,有教师人为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前儿童进行行为练习,如当学前儿童掌握了几种分享玩具的具体方法,教师就创设情境让学前儿童选择一种或几种分享的办法,进行“分享”行为练习;有教师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劳动;还有在各种生活情境中教师组织的学前儿童行为练习,如来园和离园的礼貌行为练习、用餐前后的行为练习等。

1、行为练习前的准备(1)选择恰当的内容

学前儿童生活中常接触的、感兴趣的、比较容易操作的。例:洗手绢、剥豆、擦桌椅、收拾玩具、整理生活用品等。(2)物质准备

教师和学前儿童共同准备

由于行为的练习是针对每一个儿童的,所以物质准备的数量应该充足,做到人手一份或每小组一份。

2、行为练习过程的组织(1)开始

引发愉快的情绪、激起行为练习的愿望

例:放一首歌曲《洗手帕》或简单表演小动物洗手绢的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2)示范(仔细示范)

示范动作要慢,每个步骤都要示范清楚,让学前儿童看到,示范时配合语言讲解,语言浅显易懂。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学前儿童行为练习

学前儿童在行为练习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如发现有问题或进行不下去,教师要作出指导(不一定要把答案告诉学前儿童,引导他们步步引出答案)

行为练习时教师参与,一方面做无形的指导,一方面也鼓励学前儿童参与的积极性,对学前儿童进行鼓励,提高行为练习的积极性。

(4)享受行为练习的成果

例:将洗好的手帕带回家给父母欣赏;吃自己剥的豆子等。

3、注意事项:行为练习的要求应该前后一致,长期坚持以便学前儿童能持之以恒形成习惯。

4、学习案例“我们学剥豆”

我们学剥豆(中班)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剥豆的兴趣,乐意剥豆,体验剥豆带来的乐趣。

2、引导幼儿观察并学习剥豆的方法。

3、培养幼儿动手剥豆的能力。[活动准备]

1、每组幼儿一小盆毛豆、一个托盘、一个碗。

2、事先和厨房联系好相关事宜。[活动过程]

1、组织讨论,帮助幼儿解决“怎么剥豆”的问题。

2、让幼儿动手剥一会豆,然后老师请剥得好的小朋友示范。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3、讨论怎样才能剥得又快又干净,教师建议拿一个碗放豆子,一个托盘放豆壳。

4、集体剥豆。(学习剥豆,体验劳动的乐趣。)

5、带领幼儿把剥好的豆送到厨房。

6、打扫桌面。

7、午餐时,提醒幼儿多吃点自己剥的豆子。[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回家后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活动评析] 活动所选择的内容是幼儿在生活中能够接触的,易于幼儿进行操作,且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准备地充分。幼儿在进行操作前通过讨论对如何剥豆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操作,再讨论,对剥豆的技能进一步掌握。最后把剥好的豆送到厨房,并在午餐时吃自己剥的豆,这使幼儿能够享用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成就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

(五)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设置一种情境,使学前儿童在这一特殊的氛围中受到情感的感染,从中受到某种教育的社会教育方式。

学前儿童的情绪性强,容易融入情境,在情境中自然地受到教师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的影响,最后,教师将学前儿童在情境中受到的教育转化到现实生活中。

学习案例“节约用水1”

节约用水(大班)

许多幼儿不懂得节约用水,如洗手时总不注意关紧水龙头,在保温桶的水龙头处接水喝时,一个幼儿接完水后也不关水龙头,下一个幼儿就把水杯伸过去。教师虽然经常提醒幼儿节约用水,但效果都不理想,便设计了一次情境教学。

A、教师带幼儿散步,让幼儿发现窗户上有泥点;孩子在玩娃娃家时发现小床脏了;孩子进行手工活动,手上粘满了胶水;保育员拿来打蔫的花请幼儿想办法等。(评:教师安排情境让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想到用水。)

B、由幼儿找水。幼儿无法找到水,教师事先把水阀门关掉了。(评:当幼儿在需要用水而得不到水的时候,才感受到水和生活的密切性,感受到水的宝贵性。)

C、让幼儿听“水”的不满。(评:让幼儿发现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产生愧疚感。)

小水滴的话“小朋友们都回家了,我还在滴滴答答地流,我很伤心,人人都说我用处大,能帮助大家做很多好事,大家都离不开我,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可有的小朋友不珍惜我,我又哭了一晚,这次我太伤心了,我不想让小朋友再用水了。”

大部分幼儿产生了共情,向小水滴道了歉,保证不再浪费。D、让幼儿重新用上水。小水滴接受了小朋友的道歉,并相信小朋友以后也会珍惜用水的,教师重新把水阀门打开。(评:幼儿在用上水的时候体会到水的来之不易,并在情感上接受了要节约用水)

E、可以继续组织延伸活动,做节水标志,学节水儿歌。(评:通过延伸活动,幼儿之间还可以相互提醒,有利于幼儿保持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同样的问题,还可以设计以下情境“节约用水2”

教师当着幼儿的面,在上午把小鱼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盆里,但盆上有个小小的洞,到了下午,再让幼儿观察水和上午相比有何变化,小鱼和上午相比又有什么变化。(让幼儿明白,即使是小水滴,如果浪费了,也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必须要节约用水,不浪费每一滴水)

(六)综合性活动

综合性活动是指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并将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活动有机地综合起来,在多种形式、多种活动中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一种社会教育形式。

学习案例:“我的名片”。

我的名片(大班)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学习,使幼儿能说出名片的作用。

2、通过制作名片,使幼儿能认识到自己的爱好。

3、通过互赠名片,加深幼儿间的了解,增进友谊。[活动准备]

1、教师自制名片2小张、2大张,内容一样。(若用幻灯机则不需大张)

2、空白名片纸多与小朋友数。

3、水彩笔、小剪刀幼儿自带。[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导入)

(1)情景表演:公交车上。两位许久未联系的好朋友相遇——分手赠名片。

(2)问题:他们互相给的是什么?(导入课题——名片)

2、进行部分

问题:他们为什么互相给名片? 欣赏表演中的名片。

(1)问题:这下小朋友能说说名片的作用?(过渡语:小朋友们想不想拥有自己的名片呢?)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动手做名片

①教师示范,注意强调与前面的名片的变化,如图案形状颜色信息的变化。

②幼儿操作。

(3)结束部分:互赠名片,在老师编的儿歌中结束活动“小小名片不起眼,大大作用不一般,送给同班某某某,满心欢喜乐开怀。

[延伸活动] “名片展”、学儿歌 [活动评析] 名片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所接触,名片是成人为了介绍自己而使用的,幼儿并没有使用过名片,幼儿对认识名片和使用名片充满了新鲜感。活动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情境表演让所有幼儿对名片有了最初的认识,通过谈话使幼儿了解名片的作用,通过做名片和使用名片进一步熟悉名片,并体验使用名片的快乐。活动步骤循序渐进,活动方式多样,幼儿在活动中进行了社会认知(认知名片),学会了适当的社会行为(与他人相互使用名片)。

二、非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方法和途径

指活动的本来目的不是要向学前儿童进行社会教育,但是在活动中可以顺便进行社会教育的活动。如吃饭本来目的是填饱肚子,但同时是学习良好用餐习惯和礼貌的好机会。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一)生活活动

社会教育可以渗透在一日生活中,使学前儿童能够自然地进行社会学习。

1、早晨来园(礼貌教育)

2、晨间劳动(爱劳动、做事认真)

3、晨间洗手(讲卫生、排队意识、节约用水)

4、值日生劳动(做事公正、服务他人意识)

5、进餐(爱惜粮食,文明进餐)

6、入厕(生活自理能力,文明如厕)

7、午睡(穿脱衣服正确姿势,正确睡姿)

(二)游戏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最能发挥主体性的活动,游戏本身就是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认识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环境,了解不同的社会规则,提高交往的技能,产生恰当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和个性等。对社会性发展影响较大的游戏,主要是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

1、区角游戏

在区角游戏中,儿童自主选择,自发地活动。区角游戏主要靠投放活动材料来实现教育功能。幼儿园中的区域有娃娃家、建构区、表演区、科学区、自然角、益智区等。

娃娃家游戏规则(小班)

1、进入游戏区先来后到。(培养幼儿轮流意识)

2、能自定角色,学习角色行为。(提高幼儿社会角色扮演能力,去自我中心化)

3、不独占、不争抢玩具,能共享玩具材料。(培养幼儿谦让能力与共享行为。)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4、爱护玩具,不乱扔乱丢。(培养幼儿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的能力)

5、会用语言表达个人的情感愿望,用语言与伙伴交流,商量主题情节。(引导幼儿学习与同伴的正确表达方式与协商能力。)

6、活动中不大声吵嚷,会有礼貌地接待“客人”。(引导幼儿礼貌待人,培养幼儿遵守社会行为规则的能力。)

7、游戏结束时,能收放和整理玩具,按类放回原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户外集体游戏

幼儿园的户外集体游戏一般是指由教师组织的、在户外进行的、以发展幼儿体能为目的的集体游戏。这些游戏在发展幼儿体能的同时,也有社会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去自我中心化、学会合作等方面。

例1: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

[活动规则]由一个小朋友扮演老狼,其余小朋友扮演小羊,小羊围着老狼问:“老狼老狼几点钟?”老狼可任意回答时间,当老狼说到“12点钟”时,狼就要抓小羊,小羊可以跑到“家里”,被抓住的小羊即退出游戏。

[活动评析]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在该游戏中社会教育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培养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大部分幼儿在游戏时,除了只顾自己快速奔跑外,还要站在老狼的角度,考虑老狼会往哪个方向追,老狼跑步的速度等。

例2:游戏“拉网捕鱼”

[活动规则] 由一名幼儿先扮演网,其他幼儿扮演鱼,网可以抓任意的鱼,鱼被抓住后,也成为网,扮演网的小朋友要手拉手共同捕鱼,网若“破”了,捕到了鱼也不算数。

[活动评析] 该游戏的社会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上。幼儿组成的网为了抓到更多的鱼,既要牵住同伴的手不放,又要和同伴把前进的方向统一好。幼儿在游戏中就能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合作的方法。

(三)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

1、要根据本班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可盲目选用。

2、要考虑本班儿童的特点

3、作品的难度、水平与本班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

例如:《小猫钓鱼》(做事一心一意,有毅力);《狐狸与乌鸦》(不轻信他人,学会识别善恶);《龟兔赛跑》(要谦虚,不要骄傲);《李小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多分果果》(学会谦让)。

第三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活动名称的设计、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准备的设计、活动过程的设计及活动延伸的设计。

一、活动名称的设计

活动名称的设计没有特殊的要求,在取名称时尽量符合儿童化的特点即可。如“小鬼当家”、“哥哥姐姐真能干”、“会说话的标记朋友”、“学做小客人”等。

二、活动目标的设计

(一)活动目标的内容

活动目标包括三个纬度:情感、态度、价值观、习惯;能力;知识。

例:本领域情感纬度的目标可包含的内容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礼貌、讲卫生、勤俭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情心、乐于助人、分享、谦让、关爱、感恩、宽容、责任、诚信、爱护公物、爱护环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意志力、自信心、勇气、自制力、自尊心、自主、耐心、细心等);良好的态度(认真、虚心、有始有终、一心一意、努力探索等)。

本领域能力纬度的目标可包含的内容为: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想象力、认知能力、自主能力、独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是非判断能力、移情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注意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本领域知识纬度的目标可包含的内容为:有关自我意识发展的知识、有关社会环境的知识、有关社会文化的知识等。

(二)设计活动目标的要求

1、目标的内容应该包括情感、能力、知识三方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领域的活动目标一般包括社会情感目标、社会认知目标和社会行为技能目标。这样制定的目标完整、便于落实。但活动目标不一定都包含三个方面;每一个目标也未必只含一个纬度的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内容。

2、目标的要求难度适中。

例:大班活动目标:学习准确使用“谢谢”、“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目标的要求过于简单)

小班活动目标:了解有关台湾的基本知识,了解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标的要求难度过高)

3、目标表述明确,重点突出,具有可操作性。

例: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目标笼统,重点不突出)可以改为: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

学习做力所能及的事。(目标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改为:学习洗手帕。

4、目标的表述方式要统一

例:

1、了解大班幼儿的生活、学习情况。

2、激发幼儿向大班哥哥姐姐学习,争做大班小朋友的愿望。(目标1中的行为主体是幼儿,是幼儿的发展目标,目标2中的行为主体是教师,是教师的教育目标)可改为

1、让幼儿了解大班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

2、激发幼儿向大班哥哥姐姐学习,争当大班小朋友的愿望。(全是教师的教育目标)或改为了解大班幼儿的生活、学习情况。

2、产生对大班哥哥姐姐学习的愿望,争当大班小朋友。(全是幼儿的发展目标)

5、目标的数量适中

一般情况下,目标以3条最为合适。目标制定得太少,说明对“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挖掘不够,活动的价值较低。目标制定的太多,易出现书写条理不清晰的问题,并且易出现要求过多,一次活动难以实现的问题。

注意:目标的顺序并不重要,需要把握的原则即是按目标的重要程度排序,最重要的目标排在最前面。但也有其他的排序方法,如按活动进行的顺序排列目标;按情感、能力、知识方面分别阐述目标,不刻意追求顺序。

三、活动准备的设计

(一)教师的准备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物质的准备(各种教具、玩具等)

2、环境创设的准备(坐位的摆放、环境布置、情境表演、角色的扮演等)

(二)学前儿童的准备

1、知识的准备(事先参观、事先学习等)

2、物质准备(要求学前儿童从家中带的一些材料、学前儿童自己动手制作的材料等)

3、心理准备(如教师要学前儿童形成勇敢的品质,要学前儿童介绍一些害怕的体验,教师就需要事先让学前儿童能坦然地面对以往自己害怕的经验,让学前儿童做好心理准备)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

1、导入:(导入的方法可以多样化)例:《我的标记朋友》谈话导入 《我帮玩具找到家》情境导入 《谁对谁不对》情境表演导入 《我的小伙伴》音乐导入 《合作会更好》操作导入 《你谦我让》游戏导入 《诚实的孩子》故事导入

《我是哥哥姐姐

(一)》展示教具导入 《幼儿园的地图》直接提问导入

除了以上几种导入的方法,请思考其他导入方法。

2、引导学前儿童参与;

3、引导学前儿童逐步思考;

4、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总结

五、活动延伸的设计

活动延伸指在教育活动后,教师继续设计一些与此相关的辅助活动,使教育内容渗透到一日生活中,使学前儿童受教育的时间能够持续,使教育的目的能够更好地实现。活动延伸的形式可以是家园共育、领域渗透、环境创设、区角活动、游戏等。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学习案例

我上幼儿园(小班)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长大了,要上幼儿园。

2、通过幼儿园的共同活动,体会幼儿园的生活是快乐的。

3、愿意开开心心上幼儿园。[活动准备]

1、各种插塑、小积木及插塑插出的小车、花朵等。

2、在下午的组织活动中已学会歌曲《我上幼儿园》。[活动过程]

1、创设好玩的环境,引导幼儿快乐活动。

每组桌上放置一篮玩具,教师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玩具的名称。教师:瞧,许多好玩的玩具想和我们一起玩呢!(出示搭好的小车、花朵)这是老师和小插片玩的时候给小插片变了样。你们想和小插片玩吗?如果想,就站在桌子这边玩;如果想玩其他的玩具,请将手中的玩具收好后再到其他组去玩。

幼儿自选玩具,教师与幼儿一起玩。

在玩的过程中,教师协助幼儿插搭一些小玩具,引起幼儿活动兴趣,并询问幼儿:你高兴吗?你喜欢在幼儿园玩吗?玩得开心吗?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2、谈谈说说,感受幼儿园的生活是快乐的。教师:你们刚才玩什么了?好玩吗?开心吗?

教师小结:刚才你们玩得都很开心。小玩具说想天天和你们一起玩,你们愿意天天到幼儿园来和它们玩吗?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园还有什么好玩的?你愿意天天来幼儿园吗?

3、教师和幼儿共同演唱歌曲《我上幼儿园》。[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一天都做了哪些事,最高兴的是什么,感受幼儿园生活的美好。[区角活动] 布置“心情角”,放置玩具电话和脸谱面具,让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心情。如:幼儿可打玩具电话表达对父母的情感,也可戴上“高兴”“伤心”等脸谱面具自由表达心情。

家园共育:家长每天接幼儿回家,应多询问幼儿在园生活,并鼓励幼儿喜欢幼儿园生活。[教学材料]

我上幼儿园

1=C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词 汪爱丽

曲 5 3 3 | 5 6 5 | 3 5 6 | 5 —

| 爸爸 妈妈

去 上 班

我上 幼 儿

园。

| 5 6 | 2 5 2 | 1—

|| 玩

乐。

[活动评析]:

(1)导入:呈现玩具(环境创设的导入)

(2)引导幼儿参与:玩玩具(让幼儿自由玩耍,自然产生快乐的情绪)

(3)引导幼儿思考:(活动时是否快乐,是否还愿意来幼儿园)(4)教师和幼儿讨论总结

我的标记朋友(小班)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标记。

2、知道爱清洁、讲卫生,会用自己专用的毛巾、茶杯。

3、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活动准备]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1、每人三张相同的标记图(分别用来贴在茶杯架、毛巾架、晨检袋上),全班每个幼儿的标记图都不同。

2、晨检牌人手一张。

3、小红星若干。[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出标记图。教师:洗完手后,我们用什么擦手?

教师:这么多毛巾都一样的,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一条是自己的毛巾呢?(引出标记图)

2、实践操作,幼儿选择并粘贴标记。

介绍标记图,并让幼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标记,教师帮助幼儿把标记贴在毛巾架的挂钩处。(分组进行)

教师:小朋友的毛巾都有自己的标记图了,以后擦手就不会用错毛巾了。现在我们喝水的茶杯、早晨的晨检牌还没有标记,我们快快给它们贴上自己的标记吧!

3、游戏“看谁找得快”。

让幼儿分组找自己的毛巾、茶杯、晨检牌的标记,并给找得有对有快的幼儿发小红星。

每人发放一个晨检牌,教师鼓励幼儿看清楚、记住自己的标记,精彩文档

第三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试题

社会历年考试资料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受到羞愧,表明集体舆论开始发挥作用。

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 负面情绪 和 恐惧成分。

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 参与度、情感、互动程度、学习习惯_几个方面。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 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提供学前儿童自主互动的机会,训练他们的交往与互动技能,能够主他们深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题与内容,还能进行生成性的学习,对学前儿童的自由发展有重要作用。

讨论法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说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

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 情感自主性 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的能力,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 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 有教育意义 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 的一种研究方法。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代币疗法可以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 群体行为 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 更实用、更方便,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指导研究设计,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制定指导方案,选择教育材料。

幼儿的 自我中心 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的传

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为主,强调 以德养性 童蒙养正,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

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可扩充性。

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 ;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亲社会行为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 反社会行为 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共情 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 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 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 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

(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

(3)考虑幼儿的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

(4)要征求家长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

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1

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简述角色扮演法的内涵与运用要求。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学前儿童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并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的方法。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

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

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1)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即选择幼儿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的内容。选择幼儿理解的、有益于幼儿发展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

(2)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均衡地选择社会教育的内容。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3)时代性与民民族性原则 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1)自律被破坏,强化关注对幼儿行为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作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作出自我评价的机会。(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强化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3)影响师生关系(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评价。

1、教师能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确定所的教学方法,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2、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结合,克服只重教而轻视学的倾城倾国向。依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可接受能力选择教育方法。

3、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考虑使用各种方式和方法的组合。

4、既能采用常用的教育方法,又能采用社会教育的特殊的方法。

5、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诸如图书、实物、图片、仪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

6、注意接受法和发现法的结合。

7、注重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着眼于学前儿童的信息处理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行为控制等四个领域的发展的方法。

8、注重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结合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带来的影响

从有利的方面看,儿童通过电视开阔了视野,认识了社会角色,学习了相应的行为规范.健康的电视节目有助于培养儿童合作、友好、自制的行为,在助于增加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简述使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

1)陶冶法利用的是整个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因此幼儿园要协同每个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幼儿园文化。2)教师在创设良好环境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使整个幼儿园环境氛围具有整体性,而不能零敲碎打。3)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主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规定。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 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内涵、依据与应用要求。

内涵:全面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全面涉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浅显的、具体的、启发性的知识,是为儿童发展所必须学习的基础性的知识。提出依据:培养健康与完整的儿童 的社会教育目标 应用要求:(1)均衡的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2)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试论述焦虑行为的主要指导策略。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对其的干预指导主要针对四个基本问题:即歪曲的信息处理过程;对知觉到的威胁产生的生理反应;缺乏控制感;过分的逃离和回避行为。具体的干预指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为干预

这种策略即是让幼儿面对令他们感到恐惧的情境或物体,并提供除逃离和回避以外的其他应对方法。也称为暴露法。具体的方式有

(1)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步骤,教幼儿学会放松;建立焦虑等级;在幼儿保持放松的情况下,逐步呈现引起焦虑的情境和物体。在多次实验后,使幼儿面对这些引起焦虑的情境或物体时,仍感觉放松。(2)冲击法:即长时间、反复地实施暴露,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处在引发焦虑的情境中,并不停地对自己的焦虑水平进行评分,直至幼儿的焦虑消失。对年龄较小,无法理解基本原理的幼儿要谨慎使用。在行为干预的方法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呈现令幼儿恐惧的情境或物体,这些方法包括呈现现实的情境或物体、角色扮演、通过想2

象或观察他人在面对这些情境时的表现等。2)认识——行为干预

这种方法让幼儿理解思维是怎样促使焦虑的产生,以及如何调整自己思维来减少躯体症状。具体通过暴露和正强化、放松联系等其他行为技术,可以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如何改变思维。认知——行为方法通常与行为干预相结合。3)家庭治疗

因为幼儿焦虑经常发生在家庭关系不正常的和父母存在高焦虑行为的家庭,这种方法要求家庭成员有关交往、情绪管理、沟通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辅导。

焦虑的干预还有一些方法:帮助幼儿确立规律的生活,给予足够的爱,说话算话,不骗孩子。娃娃家游戏中,三个5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女孩找到了理由:“今天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B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我也可以做妈妈。”C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结果B赢了,A很不服气,说:“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

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了哪些态度与能力?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

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

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请分析下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一个指导计划。

案例: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小雨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小雨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小雨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 小雨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小雨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 小雨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小雨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小雨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小雨拿着他插的宝剑在赵孜纯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小雨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

喊:“老师,他打我。” 小雨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小雨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小雨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小雨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小雨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答: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小雨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小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3分)指导计划:(1)和家长沟通,帮助调整教育方式。请家长给予小雨更多温柔的关爱和照顾,比如经常抱抱他,给他作一些身体的按摩。有助于他内心的安定,避免攻击与暴力。(2)请家长协助尽量不要小雨看暴力性的动画片,向家长介绍一些有益的动画片。(3)请被打的小朋友和小雨进行对话,让他了解别人被打时的感受,同时辅以讲相关故事的方式,让小雨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4)在幼儿园通过分派给小雨积极有益的任务,让他建设性的运用自己精力。转化他的攻击行为。

小杰在午睡后想和小瑞一起玩。不巧的是,小瑞刚刚醒,只想单独呆着。出于沮丧,小杰变得具有攻击性,最终诉诸身体接触来引起小瑞的注意。行为从轻轻碰升级成用力推,然后就是打。小瑞号啕大哭起来。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帮助他们?请说明你的理由。

2、处理建议:当小瑞哭时候,老师要及时去安慰中。因为小瑞此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个人的需要,所以老师最好选择让小杰离开,并解释说他不能让小杰打小瑞。老师可以冷静地把小杰带到隔壁的方面说:“打人会痛的。”并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小瑞受到伤害了,他需要感到安全。”

这样老师并没有命令小杰多长时间不许接近小瑞,也没有利用成人的权利来做所有的决定,相 反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握需要多少时间。并让小瑞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判断何时控制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杰为自己负责并且能变得更加自律。

一天早上,小谦特别霸道地对待他邻座的同伴,命令她不能坐在他的旁边并抢她的玩具玩。到了室外活动时间,很多幼儿都躲开他,不让他参加他们的游戏。他开始抱怨:“为什么不要我玩?”小沙直率地回答:“因为你总是想当头!”。

试分析小谦在这一情景中会体验到什么?教育者如何引导小谦从中有所学习?

答:小谦会体验到之前的行为带来的延迟的自然后果。教育者可以帮助小谦思考这一体验,而不是通过让他避免这种体验来帮助他。尽管对他受到的感情伤害表示同情是恰当的,但是解决小谦引发的问题却不能帮助她学习。有些成年人坚持认为,任何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排斥,这种想法会毁掉小谦的教训。教育者更好的回应是鼓励小谦思考将来他应该采取什么行为才能被其他同伴所接受。

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3

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

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常常通过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对各种影响容易接受或模仿,更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

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这有利于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做事,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事而导致的。(2)创设积极的环境。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积极意义指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3)树立榜样。榜样可以作为积极的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有的地位和价值。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因此,榜样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榜样示范主要示范的是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研究表明不同的榜样对儿童学习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榜样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同伴的榜样、成人的榜样、文学作品中的榜样等等(4)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优点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确是非、增强自信。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强于别人的方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每个学前儿童的独特优点,多元化地评价每个学前儿童。同时,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前儿童的进步,多采用纵向评价,使学前儿童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但要注意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太频繁。过于频繁的鼓励和表扬会降低激励人的能量。当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批评在修正学前儿童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批评要以尊重和肯定为前提,要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老师批评我不是否定我,而是还有一些方面需要修正,老师还是爱我的。另外要注意的是,批评要分场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批评。

小米向老师抱怨说,连一把新的剪刀也没有了。老师听了很奇怪。只有两个人在剪东西,还应该有3把新剪刀。他检查了小柜子,注意到小华那里有一些碎纸片。想到可能是小华收东西时无意中放到自己的小柜子里的,老师把它们拿了出来。当他移开小华的衣服后背口袋时,老师感觉到一只剪刀从衣服里掉出来。(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1)可能原因:A、小华可能喜欢剪刀;B、小华可能用过后顺手放在自己的衣服袋里了;C、小华可能还不能很好区别处置集体的东西与自己的东西的不同方法。

(2)对事件的处理。A冷处理一定时间,观察小华是出于何因发生这样的行为偏误,如果是无意的,自己将剪刀放回去了,就不用再提起;(给孩子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B、如果小华确出于喜欢,想据为己有。也不要直接批评,要用间接提醒的方式,让他知道集体的东西不能一个人占有;(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处置集体财产与个人财物的关系);C、间接提醒其他小朋友要及

时将用过的东西归位(培养孩子的集

体意识,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以六一节日庆祝为内容的主题方案及活动。主题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意义,感受“六一”节的快乐气氛,感恩周围的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2.学习策划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建立初步的计划意识和自主意识。

3.学习调查、组织、协商等方法,提高社会交往的技能。语言综合活动:“六一”节真快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过“六一”节的欢快情景。2.鼓励幼儿用绘画来表现节日中最感兴趣的情景或最开心的时刻。

3.培养幼儿愿与朋友分享快乐之情。活动准备:

1.幼儿园过“六一”节的录象片段。

2.围绕“六一”儿童节启发幼儿谈论、交流。3.纸、笔。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讲述“六一”节的快乐。

(1)昨天是什么日子?这天你过得怎么样?(2)讨论:为什么觉得快乐?你都做了哪些事?(帮助幼儿回忆过“六一”节的情景:一起布置教室、玩趣味游戏、有许多好吃的东西等)2.讲述别人的快乐。

(1)昨天杨老师把小朋友在玩游戏时高兴的样子都拍下来了,我们来看一看录象里谁很快乐,他在做什么?

(2)你看到谁很快乐,他在做什么? 3.讲述最感兴趣或最高兴的一件事。

“六一”节使你最感兴趣或感到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4.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快乐。(1)“六一”节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快乐,让我们把它画下来吧!

(2)幼儿作画,教师鼓励幼儿把最感兴趣的情景或最开心的事画下来。(播放歌曲“快乐的六一”)(3)把先画好的作品张贴在展板上,幼儿结伴欣赏并交流作品。

(4)集体欣赏,请个别幼儿来介绍一下作品。5.下一节课我们再把这些画打扮一下,老师把它们订起来做成一本“六一”小画册,早上爸爸妈妈送你来的时候,请他们翻翻我们的小画册,让他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好吗?

第四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试题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

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受到羞愧,表明集体舆论开始发挥作用。

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 负面情绪 和 恐惧成分。

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 参与度、情感、互动程度、学习习惯_几个方面。

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 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提供学前儿童自主互动的机会,训练他们的交往与互动技能,能够主他们深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题与内容,还能进行生成性的学习,对学前儿童的自由发展有重要作用。

讨论法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说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

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 情感自主性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的能力,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

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代币疗法可以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 群体行为

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 更实用、更方便,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指导研究设计,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制定指导方案,选择教育材料。

幼儿的自我中心

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的传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为主,强调

以德养性

童蒙养正,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

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可扩充性。

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

;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亲社会行为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 反社会行为

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共情

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 试误与练习

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 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 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

(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

(3)考虑幼儿的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

(4)要征求家长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

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简述角色扮演法的内涵与运用要求。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学前儿童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并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的方法。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

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1)

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即选择幼儿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的内容。选择幼儿理解的、有益于幼儿发展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

(2)

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均衡地选择社会教育的内容。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

(3)

时代性与民民族性原则

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1)

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1)自律被破坏,强化关注对幼儿行为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作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作出自我评价的机会。(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强化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3)影响师生关系(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评价。

1、教师能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确定所的教学方法,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2、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结合,克服只重教而轻视学的倾城倾国向。依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可接受能力选择教育方法。3、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考虑使用各种方式和方法的组合。4、既能采用常用的教育方法,又能采用社会教育的特殊的方法。5、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诸如图书、实物、图片、仪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6、注意接受法和发现法的结合。7、注重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着眼于学前儿童的信息处理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行为控制等四个领域的发展的方法。8、注重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结合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带来的影响

从有利的方面看,儿童通过电视开阔了视野,认识了社会角色,学习了相应的行为规范.健康的电视节目有助于培养儿童合作、友好、自制的行为,在助于增加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简述使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

1)陶冶法利用的是整个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因此幼儿园要协同每个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幼儿园文化。2)教师在创设良好环境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使整个幼儿园环境氛围具有整体性,而不能零敲碎打。3)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主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规定。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内涵、依据与应用要求。

内涵:全面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全面涉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浅显的、具体的、启发性的知识,是为儿童发展所必须学习的基础性的知识。

提出依据:培养健康与完整的儿童的社会教育目标

应用要求:

(1)均衡的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

(2)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

试论述焦虑行为的主要指导策略。

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对其的干预指导主要针对四个基本问题:即歪曲的信息处理过程;对知觉到的威胁产生的生理反应;缺乏控制感;过分的逃离和回避行为。具体的干预指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为干预

这种策略即是让幼儿面对令他们感到恐惧的情境或物体,并提供除逃离和回避以外的其他应对方法。也称为暴露法。具体的方式有

(1)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步骤,教幼儿学会放松;建立焦虑等级;在幼儿保持放松的情况下,逐步呈现引起焦虑的情境和物体。在多次实验后,使幼儿面对这些引起焦虑的情境或物体时,仍感觉放松。(2)冲击法:即长时间、反复地实施暴露,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处在引发焦虑的情境中,并不停地对自己的焦虑水平进行评分,直至幼儿的焦虑消失。对年龄较小,无法理解基本原理的幼儿要谨慎使用。在行为干预的方法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呈现令幼儿恐惧的情境或物体,这些方法包括呈现现实的情境或物体、角色扮演、通过想象或观察他人在面对这些情境时的表现等。

2)认识——行为干预

这种方法让幼儿理解思维是怎样促使焦虑的产生,以及如何调整自己思维来减少躯体症状。具体通过暴露和正强化、放松联系等其他行为技术,可以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如何改变思维。认知——行为方法通常与行为干预相结合。

3)家庭治疗

因为幼儿焦虑经常发生在家庭关系不正常的和父母存在高焦虑行为的家庭,这种方法要求家庭成员有关交往、情绪管理、沟通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辅导。

焦虑的干预还有一些方法:帮助幼儿确立规律的生活,给予足够的爱,说话算话,不骗孩子。

娃娃家游戏中,三个5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女孩找到了理由:“今天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B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我也可以做妈妈。”C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结果B赢了,A很不服气,说:“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

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了哪些态度与能力?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请分析下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一个指导计划。

案例: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小雨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小雨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小雨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

小雨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小雨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

小雨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小雨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小雨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小雨拿着他插的宝剑在赵孜纯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小雨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喊:“老师,他打我。”

小雨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小雨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小雨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小雨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小雨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答: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小雨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小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3分)

指导计划:(1)和家长沟通,帮助调整教育方式。请家长给予小雨更多温柔的关爱和照顾,比如经常抱抱他,给他作一些身体的按摩。有助于他内心的安定,避免攻击与暴力。(2)请家长协助尽量不要小雨看暴力性的动画片,向家长介绍一些有益的动画片。(3)请被打的小朋友和小雨进行对话,让他了解别人被打时的感受,同时辅以讲相关故事的方式,让小雨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4)在幼儿园通过分派给小雨积极有益的任务,让他建设性的运用自己精力。转化他的攻击行为。

小杰在午睡后想和小瑞一起玩。不巧的是,小瑞刚刚醒,只想单独呆着。出于沮丧,小杰变得具有攻击性,最终诉诸身体接触来引起小瑞的注意。行为从轻轻碰升级成用力推,然后就是打。小瑞号啕大哭起来。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帮助他们?请说明你的理由。

2、处理建议:当小瑞哭时候,老师要及时去安慰中。因为小瑞此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个人的需要,所以老师最好选择让小杰离开,并解释说他不能让小杰打小瑞。老师可以冷静地把小杰带到隔壁的方面说:“打人会痛的。”并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小瑞受到伤害了,他需要感到安全。”

这样老师并没有命令小杰多长时间不许接近小瑞,也没有利用成人的权利来做所有的决定,相反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握需要多少时间。并让小瑞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判断何时控制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杰为自己负责并且能变得更加自律。

一天早上,小谦特别霸道地对待他邻座的同伴,命令她不能坐在他的旁边并抢她的玩具玩。到了室外活动时间,很多幼儿都躲开他,不让他参加他们的游戏。他开始抱怨:“为什么不要我玩?”小沙直率地回答:“因为你总是想当头!”。

试分析小谦在这一情景中会体验到什么?教育者如何引导小谦从中有所学习?

答:小谦会体验到之前的行为带来的延迟的自然后果。教育者可以帮助小谦思考这一体验,而不是通过让他避免这种体验来帮助他。尽管对他受到的感情伤害表示同情是恰当的,但是解决小谦引发的问题却不能帮助她学习。有些成年人坚持认为,任何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排斥,这种想法会毁掉小谦的教训。教育者更好的回应是鼓励小谦思考将来他应该采取什么行为才能被其他同伴所接受。

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

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常常通过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对各种影响容易接受或模仿,更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

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这有利于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做事,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事而导致的。

(2)创设积极的环境。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积极意义指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3)树立榜样。榜样可以作为积极的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有的地位和价值。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因此,榜样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榜样示范主要示范的是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研究表明不同的榜样对儿童学习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榜样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同伴的榜样、成人的榜样、文学作品中的榜样等等

(4)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优点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确是非、增强自信。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强于别人的方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每个学前儿童的独特优点,多元化地评价每个学前儿童。同时,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前儿童的进步,多采用纵向评价,使学前儿童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但要注意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太频繁。过于频繁的鼓励和表扬会降低激励人的能量。

当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批评在修正学前儿童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批评要以尊重和肯定为前提,要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老师批评我不是否定我,而是还有一些方面需要修正,老师还是爱我的。另外要注意的是,批评要分场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批评。

小米向老师抱怨说,连一把新的剪刀也没有了。老师听了很奇怪。只有两个人在剪东西,还应该有3把新剪刀。他检查了小柜子,注意到小华那里有一些碎纸片。想到可能是小华收东西时无意中放到自己的小柜子里的,老师把它们拿了出来。当他移开小华的衣服后背口袋时,老师感觉到一只剪刀从衣服里掉出来。(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1)可能原因:A、小华可能喜欢剪刀;B、小华可能用过后顺手放在自己的衣服袋里了;C、小华可能还不能很好区别处置集体的东西与自己的东西的不同方法。

(2)对事件的处理。A冷处理一定时间,观察小华是出于何因发生这样的行为偏误,如果是无意的,自己将剪刀放回去了,就不用再提起;(给孩子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B、如果小华确出于喜欢,想据为己有。也不要直接批评,要用间接提醒的方式,让他知道集体的东西不能一个人占有;(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处置集体财产与个人财物的关系);C、间接提醒其他小朋友要及时将用过的东西归位(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

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以六一节日庆祝为内容的主题方案及活动。

主题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意义,感受“六一”节的快乐气氛,感恩周围的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2.学习策划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建立初步的计划意识和自主意识。

3.学习调查、组织、协商等方法,提高社会交往的技能。

语言综合活动:“六一”节真快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过“六一”节的欢快情景。

2.鼓励幼儿用绘画来表现节日中最感兴趣的情景或最开心的时刻。

3.培养幼儿愿与朋友分享快乐之情。

活动准备:

1.幼儿园过“六一”节的录象片段。

2.围绕“六一”儿童节启发幼儿谈论、交流。

3.纸、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讲述“六一”节的快乐。

(1)昨天是什么日子?这天你过得怎么样?

(2)讨论:为什么觉得快乐?你都做了哪些事?(帮助幼儿回忆过“六一”节的情景:一起布置教室、玩趣味游戏、有许多好吃的东西等)

2.讲述别人的快乐。

(1)昨天杨老师把小朋友在玩游戏时高兴的样子都拍下来了,我们来看一看录象里谁很快乐,他在做什么?

(2)你看到谁很快乐,他在做什么?

3.讲述最感兴趣或最高兴的一件事。

“六一”节使你最感兴趣或感到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4.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快乐。

(1)“六一”节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快乐,让我们把它画下来吧!

(2)幼儿作画,教师鼓励幼儿把最感兴趣的情景或最开心的事画下来。(播放歌曲“快乐的六一”)

(3)把先画好的作品张贴在展板上,幼儿结伴欣赏并交流作品。

(4)集体欣赏,请个别幼儿来介绍一下作品。

5.下一节课我们再把这些画打扮一下,老师把它们订起来做成一本“六一”小画册,早上爸爸妈妈送你来的时候,请他们翻翻我们的小画册,让他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好吗?

第五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复习资料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增进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目的是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提升儿童的生命品质。

2、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良好的教育引导,从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形成社会行为技能,内化道德价值观念,具备良好品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3、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较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和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的幼儿心理特征。44、社会情感:是指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包括情绪、依恋感、愉快感、同情心和责任感等。50

5、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50

6、移情就是识别他人情感,并对他人情感做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

7、幼儿社会认知指:幼儿在与社会性客体,诸如家庭、幼儿园、社区及大众媒介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掌握有关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等。40

8、亲子交往:1 含义:是指儿童与其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进行的,伴随情感关系的交往过程。2 特点:1亲子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2亲子关系具有持久性;3亲子关系具有强迫性;4亲子关系具有不平等性;5亲子关系还具有情感无私性和亲切性。57

9、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含义:是指学前儿童对他热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和捐赠等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671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是为了完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的总体考虑。16511、言语启发策略: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内容及本班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儿童表现运用言语进行启发,以此来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及提高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性教育的目标,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及其效果做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过程,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2371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指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方面、社会认知方面、社会情感方面、社会行为技能方面、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和道德品质方面等。108

1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法:是指教师和学前儿童为了实现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完成共同的社会教育活动的任务,在活动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5、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传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些浅层的、表面的知识,而是要力求抓住社会性教育的根本——形成儿童一定的作为一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习惯。

16、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及做出反应的能力。43

1、“社会性发展”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个体发展的三大主题。

2、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03、自我认知的范畴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觉知、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

4、自我控制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发动作用;其二是制止作用。

5、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性别认同(1.5—2岁)、性别稳定性(3—4岁)和性别恒常性(6—7岁)。

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所包括的成分及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这些成分包括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品质六大系统。⑴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⑵社会认知是指幼儿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⑶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⑷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参加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⑸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接受新环境,适应矛盾冲突情境的能力。⑹道德品质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幼儿身上的反映,即幼儿内化了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父母的教养方式⑴权威性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的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儿童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他们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坚定的实施规则,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表示不满,而对其良好行为表现表示支持和肯定,鼓励儿童获得成就、独立和探索的行为。这是一种高控的、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给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⑵专制型 也属高控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态度方面,父母倾向于拒绝和漠视儿童。父母对儿童时常表现出却反热情的、否定情感的反应,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而又往往要求儿童无条件地遵循有关的规则,但却有缺少对规则的解释,他们常常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⑶放纵型 这类父母和权威型父母一样对儿童充满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他们不对幼儿提出任何的要求,而让其自己随意控制、协调自己的一切行为,对儿童违反要求的做法采取忽视和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和训斥,纠正儿童。⑷忽视型 父母对儿童既缺爱的请感和积极反应,又缺乏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很少,父母对儿童缺乏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任何行为反应都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想搭理的态度。223、儿童对社会的约定俗成和一般规则的理解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无规则概念”阶段;第二阶段:“成人即规则”阶段;第三阶段:“清楚认识”阶段;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导入策略、言语启发策略、情景再现策略、隐性渗透策略和延伸与拓展策略。

5、依恋的特点:⑴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⑵在行为表现上,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⑶在对个体的心理意义或直接后果上,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可以从中获得一种慰藉和安全感。⑷在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意义上,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⑸在其赖以形成的基础上,依恋双方具有某种和谐性。506、依恋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混乱型依恋。

7、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特点:实践性;直观性;重复性;渐进性;激励性。

8、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方法:⑴榜样示范法;⑵移情训练法;⑶角色扮演法;⑷环境陶冶法;⑸行为训练法;⑹综合教育法。87

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确定的依据:⑴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依据;⑵以一定的社会要求为依据;⑶以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依据,941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确定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基础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发展适宜性原则。97

11、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依据:1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为依据;2以社会现实为依据;3以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为依据。4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中,还必须考虑到季节、节日、资源等其他因素。112

12、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1游戏能增强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2游戏能增强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3游戏能增强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12913、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的途径:主题教育;区域活动;一日生活。

1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方法主要有语言传递法、直观教学法、实践训练法、陶冶熏染发、移情训练法及角色扮演法。153

15、运用言语启发策略应注意的问题:1运用言语启发策略的提前是教师和儿童双方对社会性教育活动都有较高的热情;2言语启发策略的运用应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3运用言语启发策略要求教师在社会性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4运用言语启发策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17216、最近发展区:㈠小班幼儿社会行为技能教学的最近发展区 社会行为技能主要包括:交往技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关心、同他人的情绪等。最近发展区 :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不善于主动地与人交谈,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也不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境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作出应答,解决矛盾。204㈡中班幼儿年龄小,思维外显于行为中,气社会技能直接以行为来表现。中班幼儿的问题解决意识和是非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强,但对同伴的交往的冲突的解决能力和水平上却需要教师的帮助比如:商量、容纳、分享等合作能力方面。不同的孩子合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206 ㈢大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并能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能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显示出很强的独立能力。但在学习习惯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如依赖、固执等。大班幼儿更喜欢和同龄的幼儿一起玩游戏,与同龄伙伴之间的关系得到迅速的发展。20817、生成的意义话主题活动的特征:孩子关注;能够探索;能够延伸。

18、学前儿童评价:为发展而评价;对发展的评价;在发展中评价。

19、学前儿童评价的具体做法:1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让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2,重综合性评价,努力实现平价主体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及评价方法的多元化;3重过程性评价,即不把评价当做幼儿的最后发展结果,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对幼儿的观察、思考与帮助上,从而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与家长、幼儿对话的起点,能够促进评价主体的共同发展。20、学前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过程性原则;4情境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24021、评价一次社会教育活动是否成功,可以从活动目标的评价、活动准备的评价、活动内容的评价、活动过程的评价及活动效果的评价几个方面考虑。

下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案[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案[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复习要点分析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1.“学科性质”,对相关的表述要求能够再认; 2.“研究......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公开课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2013-11-21 授课教师:学科:《学期儿童社会教育》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学期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方法,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

    250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2011年7月)

    试卷代号:2505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2011年7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指导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作业2 (第四章——第七章) 一、填空题 1、平行式介入法、交叉式介入法 2、遵守活动性、游戏性原则、整体教育思想原则、环境育人原则、遵守反复性原则 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导学案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面授教案 时间第九周(10月30日) 一、大纲说明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

    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评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评讲(3) (第五至六章) 责任教师刘 琬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同时也是一门统设必修课程,具有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及答案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指个体在掌握社会、形成社 会、学习社会的 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2、丹涅尔、戈尔曼研究表明:孩子的未来取决......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5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3 (第五至六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 分)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 、、整合性原则。2、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应掌握的基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