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导学案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面授教案
时间第九周(10月30日)
一、大纲说明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课内学时为72,共4学分,开设一学期。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和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课程主要内容有: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及其专业准备;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及其指导。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2.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规律;3.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提高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了解:是指能够通过阅读,知道所阅读内容的大意。
理解:是指对于学习的理论、原理、原则等深刻领会其含义,达到能够举例说明,能够归纳核心内容,能够正确阐释(包括能够准确表述各个基本概念、原理)。
掌握和应用:是指能够把学习的原理、原则、方法等运用到具体情境中,也就是运用所学习的理论来分析、说明、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核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期末为闭卷考试。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史、学科性质与内涵的掌握情况。
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与专业准备。3.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定义与研究任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及相关概念。
理解: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及课程领域的关系;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专业准备与教育效果间的关系。
应用:对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分析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以及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3.考核要求
识记:几种主要理论的代表人物、核心概念;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类型、表现及其方式。
理解:各理论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及其教育启示;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亲社会行为发展之间的关系;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应用: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问题与现象;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各因素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以及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内涵与功能;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与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及其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范围及组织。3.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概念及功能类型;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原则的内涵与作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的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内容选择原则的内涵、依据与运用要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及组织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理解:不同目标功能之间的关系;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主题与课时目标的特点及相互关系;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各内容范围的关系及不同组织策略的特点。
应用:能运用相关原则分析社会教育目标的合理性;能根据各层级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目标的分解与制定;能运用相关原则进行教育内容的选择,并分析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合理性;能根据组织原则分析内容组织的合理性,并进行内容的组织设计。
第四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相关原则、方法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以及灵活运用这些原则、方法的能力。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与社会教育的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方法;幼儿园的专门教育活动;幼儿园的随机教育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
3.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的内涵与运用要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内涵、依据与运用要求;幼儿园教学活动及游戏与区域活动的主要特点;随机教育的特点与进行随机教育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合作的基本方法,以及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社会学习之间的关系;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主要特点及相互间的关系;不同活动形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同作用及其应当注意的问题;随机教育与其他教育途径与方式之间的关系;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合作的意义。
应用:会运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分析教育实践中的现象与问题,组织教育实践活动;会根据教育目标、内容与对象分析方法选择的合理性,并能进行恰当的方法选择;能根据目标、内容与儿童的特点开展相应的社会教育活动;能运用相关原理与方法进行有效的随机教育;能运用相关原理与方法进行家庭与社区的合作。
第五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相关原则和方法等知识的了解及理解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活动设计的能力。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应掌握的基本信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与基本架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区域与教学活动设计的基本特点与方法。3.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基本原则与应掌握基本信息的内容;社会性主题方案的基本特点;主题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与基本要素;社会教育区域活动设计的特点与方法;社会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理解:基本原则的内涵以及信息掌握的方法;理解方案设计的主要方法与思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区域活动与教学活动间的关系及其设计的原理。
应用:会运用相关方法收集信息;能运用相关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社会性主题方案的设计;能运用相关原理与方法进行社会性区域活动与教学活动的设计。第六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程度。
2.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涵、原则与意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方法。3.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涵;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与内容范围,社会活动评价的内容范围与主要要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的内涵与运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社会测量法的基本类型与方法;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与步骤;教育行动反思法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意义与原则;社会性发展评价与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联系与区别;不同方法的特点、作用与运用中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应用:运用相关原则分析评价的合理性;能根据要求评价相关内容;能运用相关方法收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和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信息。并能在这些信息基础上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社会教育活动进行具体评价。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矫正 1.考核目的
本章主要考核学生对常见的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及矫正方法的掌握程度。
2.考核的知识点
社会性行为问题的界定与分类;学前儿童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常用的指导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3.考核要求
识记:正常行为的一般标准;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与特征;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表现;各种常用指导方法的内涵与程序;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及每一程序的主要内容。
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分类几种基本维度;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成因;各种常用指导方法运用要注意的问题及其有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指导中的每一环节要注意的问题。
应用:会运用相关原理分析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成因;能联系具体的行为问题运用这些基本方法;能根据实际案例设计指导方案。
三、课程辅导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明确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的专业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与专业准备;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初步梳理了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性质与内涵,概要阐释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并讨论了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准备,以帮助学习者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有系统地了解,明确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应的专业准备。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定义: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注意与常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等教育概念的辨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有着丰富内涵特性的教育概念,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生活性与人文性,只有综合的理解,才能恰当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真正内涵。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在幼儿园的课程领域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并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地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
▲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结构看,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从时间上看,是终身的完整发展。
(二)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积极的社会化并不会自然的发生,它需要在教育者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并加以适当引导才能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就是要寻找创设积极教育环境与适当引导的原理与方法。
(三)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一个公民是承载了一定文化传统,并积极参与现实生活的人。这决定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公民的培养,既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引导孩子有参与现代全球化生活的眼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
(一)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格习性与处世的行为和态度。这种培养是通过学前儿童的所有活动领域来进行,并需要结合诸多教育力量来达成的。因而,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二)掌握相关的知识、教育原理、规律与教育策略
相关知识:一是关于自我社会性与品格成长的知识。二是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知识。三是关于社会教育内涵、目标与内容的知识。
相关教育原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设定、内容与方法选择原理;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设计与教育评价原理。
相关教育规律: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规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规律。
相关教育策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设定、内容与方法选择、活动设计与组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策略。
(三)提升自身的品格、社会能力与教育能力
1、主要的品格素质尊敬、爱、坚忍、自制与勤奋。
2、主要的社会能力社会洞察力、社会适应力、社会行动力。
3、主要的教育能力主要指设计、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教育研究能力。
对于教育者来说,拥有卓越与完美的品格、社会能力与教育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有追求卓越的意愿,这种意愿本身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成长力量。因为孩子也正处于成长的途中,一个愿意成长并追求成长的老师会成为他们同行的伙伴。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种经典理论;识记精神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依德、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
核心概念: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阶段、原型、社会性心理需要、信任对不信任等。
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是:
1、认为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与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2、认为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4、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要影响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养
2、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命经验
3、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与心理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冲突,促进其发展。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沃尔特斯。
核心概念:替代性强化、自我效能感、直接学习、观察学习
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2、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
4、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
2、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就的机会与舞台
3、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榜样
三、认知发展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柯尔伯格
核心概念:自我中心主义、前道德阶段、角色承担、前习俗水平
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
1、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的机制就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
2、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他们分别提出了道德发展三阶段和三水平六阶段论。
3、道德发展的动力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儿童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道德经验,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
对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1、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接受幼儿不成熟的思维,也要为他们走向成熟搭建桥梁,帮助儿童向更高的理解水平发展。
2、道德经验的丰富是儿童道德认知结构变化的基础,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积累道德经验的机会,并引导儿童从对这些经验的反馈中学习。
四、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洛伦茨、威尔逊、凯恩斯、布朗芬布伦纳
核心概念:习性学、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生态学
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观点:
1、儿童的健康发展与早期依恋的形成有重要联系,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人类行为有生物基因的继承性。
3、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引起并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
4、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重视建构儿童良好的早期依恋与同伴关系。
2、引导儿童社会行为发展时要考虑到成熟水平与经验的匹配性。
3、注意建构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生态环境。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区分人与物的不同,区分照顾者的不同情绪,区分不同的意图与行为等。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
1、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发展内容
发展特点
自我认知 由主客不分到将自己与外在事物分离,代词“我”的使用标志自我意识的形成。其认知有外在化的特点。
自我评价 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与外在性。
自我控制 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2、对他人认知的发展
发展内容
发展特点 对他人外形认知 2岁以后,幼儿能逐步发现与他人在外形上的差异。准确地使用“你”、“他”这两个人称代词时,标志幼儿已把他人当作独立个体。
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 能通过行为特征与结果来理解他人内在情绪与推断他人在集体中的地位。
3、对社会环境和规范的认知
发展内容
发展特点 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扩展和深化。
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使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规则的真正目的。在游戏和行为中往往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他们往往首先在别人的行为中发现违规。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
1、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容易变化,情绪呈现出两极化的特征;容易受感染;具有冲动性。
2、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依恋的发展、道德情感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及发展阶段
产生阶段: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亲社会行为意图确定阶段;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阶段。发展阶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阶段。
2、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 发展内容
发展特点
助人与分享 儿童很早就表现出利他行为,但这种行为是随着儿童社会化的认知的发展而变化的。儿童的利他规范是一个逐步确立的过程。合作 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合作行为开始发生并迅猛发展。而研究也表明儿童合作行为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的。
安慰与保护 儿童早期就会对他人悲伤情感作出不同反应,并逐步发展出复杂的亲社会性干预意图与行为。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儿童自身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生理成熟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认知发展水平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有计划、有目的教育活动的影响。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计划性与目的性保证了幼儿社会教育的方向性与价值性。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美观、和谐、设计合理的环境有利于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的品格。宽松、温情的精神环境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
教师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教师良好的行为示范、积极的期望与恰当的强化方式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学习态度与行为。
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家庭、社区与大众媒体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父母是儿童行为的榜样并引发儿童的学习模仿行为,父母直接指导儿童的行为,儿童对父母的认同;社区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念、归属感、理性目标、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传媒手段的丰富,大众传媒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电视,教育者要合理利用与引导才能避免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伤害。
第二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试题
社会历年考试资料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受到羞愧,表明集体舆论开始发挥作用。
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 负面情绪 和 恐惧成分。
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 参与度、情感、互动程度、学习习惯_几个方面。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 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提供学前儿童自主互动的机会,训练他们的交往与互动技能,能够主他们深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题与内容,还能进行生成性的学习,对学前儿童的自由发展有重要作用。
讨论法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说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
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 情感自主性 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的能力,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 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 有教育意义 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 的一种研究方法。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代币疗法可以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 群体行为 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 更实用、更方便,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指导研究设计,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制定指导方案,选择教育材料。
幼儿的 自我中心 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的传
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为主,强调 以德养性 童蒙养正,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
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可扩充性。
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 ;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亲社会行为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 反社会行为 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共情 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 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 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 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
(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
(3)考虑幼儿的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
(4)要征求家长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
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1
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简述角色扮演法的内涵与运用要求。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学前儿童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并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的方法。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
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
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1)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即选择幼儿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的内容。选择幼儿理解的、有益于幼儿发展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
(2)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均衡地选择社会教育的内容。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3)时代性与民民族性原则 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1)自律被破坏,强化关注对幼儿行为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作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作出自我评价的机会。(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强化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3)影响师生关系(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评价。
1、教师能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确定所的教学方法,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2、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结合,克服只重教而轻视学的倾城倾国向。依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可接受能力选择教育方法。
3、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考虑使用各种方式和方法的组合。
4、既能采用常用的教育方法,又能采用社会教育的特殊的方法。
5、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诸如图书、实物、图片、仪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
6、注意接受法和发现法的结合。
7、注重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着眼于学前儿童的信息处理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行为控制等四个领域的发展的方法。
8、注重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结合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带来的影响
从有利的方面看,儿童通过电视开阔了视野,认识了社会角色,学习了相应的行为规范.健康的电视节目有助于培养儿童合作、友好、自制的行为,在助于增加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简述使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
1)陶冶法利用的是整个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因此幼儿园要协同每个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幼儿园文化。2)教师在创设良好环境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使整个幼儿园环境氛围具有整体性,而不能零敲碎打。3)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主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规定。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 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内涵、依据与应用要求。
内涵:全面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全面涉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浅显的、具体的、启发性的知识,是为儿童发展所必须学习的基础性的知识。提出依据:培养健康与完整的儿童 的社会教育目标 应用要求:(1)均衡的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2)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试论述焦虑行为的主要指导策略。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对其的干预指导主要针对四个基本问题:即歪曲的信息处理过程;对知觉到的威胁产生的生理反应;缺乏控制感;过分的逃离和回避行为。具体的干预指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为干预
这种策略即是让幼儿面对令他们感到恐惧的情境或物体,并提供除逃离和回避以外的其他应对方法。也称为暴露法。具体的方式有
(1)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步骤,教幼儿学会放松;建立焦虑等级;在幼儿保持放松的情况下,逐步呈现引起焦虑的情境和物体。在多次实验后,使幼儿面对这些引起焦虑的情境或物体时,仍感觉放松。(2)冲击法:即长时间、反复地实施暴露,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处在引发焦虑的情境中,并不停地对自己的焦虑水平进行评分,直至幼儿的焦虑消失。对年龄较小,无法理解基本原理的幼儿要谨慎使用。在行为干预的方法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呈现令幼儿恐惧的情境或物体,这些方法包括呈现现实的情境或物体、角色扮演、通过想2
象或观察他人在面对这些情境时的表现等。2)认识——行为干预
这种方法让幼儿理解思维是怎样促使焦虑的产生,以及如何调整自己思维来减少躯体症状。具体通过暴露和正强化、放松联系等其他行为技术,可以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如何改变思维。认知——行为方法通常与行为干预相结合。3)家庭治疗
因为幼儿焦虑经常发生在家庭关系不正常的和父母存在高焦虑行为的家庭,这种方法要求家庭成员有关交往、情绪管理、沟通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辅导。
焦虑的干预还有一些方法:帮助幼儿确立规律的生活,给予足够的爱,说话算话,不骗孩子。娃娃家游戏中,三个5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女孩找到了理由:“今天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B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我也可以做妈妈。”C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结果B赢了,A很不服气,说:“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
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了哪些态度与能力?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
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
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请分析下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一个指导计划。
案例: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小雨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小雨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小雨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 小雨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小雨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 小雨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小雨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小雨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小雨拿着他插的宝剑在赵孜纯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小雨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
喊:“老师,他打我。” 小雨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小雨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小雨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小雨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小雨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答: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小雨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小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3分)指导计划:(1)和家长沟通,帮助调整教育方式。请家长给予小雨更多温柔的关爱和照顾,比如经常抱抱他,给他作一些身体的按摩。有助于他内心的安定,避免攻击与暴力。(2)请家长协助尽量不要小雨看暴力性的动画片,向家长介绍一些有益的动画片。(3)请被打的小朋友和小雨进行对话,让他了解别人被打时的感受,同时辅以讲相关故事的方式,让小雨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4)在幼儿园通过分派给小雨积极有益的任务,让他建设性的运用自己精力。转化他的攻击行为。
小杰在午睡后想和小瑞一起玩。不巧的是,小瑞刚刚醒,只想单独呆着。出于沮丧,小杰变得具有攻击性,最终诉诸身体接触来引起小瑞的注意。行为从轻轻碰升级成用力推,然后就是打。小瑞号啕大哭起来。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帮助他们?请说明你的理由。
2、处理建议:当小瑞哭时候,老师要及时去安慰中。因为小瑞此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个人的需要,所以老师最好选择让小杰离开,并解释说他不能让小杰打小瑞。老师可以冷静地把小杰带到隔壁的方面说:“打人会痛的。”并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小瑞受到伤害了,他需要感到安全。”
这样老师并没有命令小杰多长时间不许接近小瑞,也没有利用成人的权利来做所有的决定,相 反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握需要多少时间。并让小瑞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判断何时控制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杰为自己负责并且能变得更加自律。
一天早上,小谦特别霸道地对待他邻座的同伴,命令她不能坐在他的旁边并抢她的玩具玩。到了室外活动时间,很多幼儿都躲开他,不让他参加他们的游戏。他开始抱怨:“为什么不要我玩?”小沙直率地回答:“因为你总是想当头!”。
试分析小谦在这一情景中会体验到什么?教育者如何引导小谦从中有所学习?
答:小谦会体验到之前的行为带来的延迟的自然后果。教育者可以帮助小谦思考这一体验,而不是通过让他避免这种体验来帮助他。尽管对他受到的感情伤害表示同情是恰当的,但是解决小谦引发的问题却不能帮助她学习。有些成年人坚持认为,任何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排斥,这种想法会毁掉小谦的教训。教育者更好的回应是鼓励小谦思考将来他应该采取什么行为才能被其他同伴所接受。
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3
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
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常常通过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对各种影响容易接受或模仿,更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
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这有利于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做事,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事而导致的。(2)创设积极的环境。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积极意义指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3)树立榜样。榜样可以作为积极的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有的地位和价值。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因此,榜样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榜样示范主要示范的是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研究表明不同的榜样对儿童学习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榜样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同伴的榜样、成人的榜样、文学作品中的榜样等等(4)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优点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确是非、增强自信。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强于别人的方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每个学前儿童的独特优点,多元化地评价每个学前儿童。同时,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前儿童的进步,多采用纵向评价,使学前儿童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但要注意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太频繁。过于频繁的鼓励和表扬会降低激励人的能量。当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批评在修正学前儿童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批评要以尊重和肯定为前提,要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老师批评我不是否定我,而是还有一些方面需要修正,老师还是爱我的。另外要注意的是,批评要分场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批评。
小米向老师抱怨说,连一把新的剪刀也没有了。老师听了很奇怪。只有两个人在剪东西,还应该有3把新剪刀。他检查了小柜子,注意到小华那里有一些碎纸片。想到可能是小华收东西时无意中放到自己的小柜子里的,老师把它们拿了出来。当他移开小华的衣服后背口袋时,老师感觉到一只剪刀从衣服里掉出来。(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1)可能原因:A、小华可能喜欢剪刀;B、小华可能用过后顺手放在自己的衣服袋里了;C、小华可能还不能很好区别处置集体的东西与自己的东西的不同方法。
(2)对事件的处理。A冷处理一定时间,观察小华是出于何因发生这样的行为偏误,如果是无意的,自己将剪刀放回去了,就不用再提起;(给孩子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B、如果小华确出于喜欢,想据为己有。也不要直接批评,要用间接提醒的方式,让他知道集体的东西不能一个人占有;(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处置集体财产与个人财物的关系);C、间接提醒其他小朋友要及
时将用过的东西归位(培养孩子的集
体意识,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以六一节日庆祝为内容的主题方案及活动。主题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意义,感受“六一”节的快乐气氛,感恩周围的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2.学习策划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建立初步的计划意识和自主意识。
3.学习调查、组织、协商等方法,提高社会交往的技能。语言综合活动:“六一”节真快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过“六一”节的欢快情景。2.鼓励幼儿用绘画来表现节日中最感兴趣的情景或最开心的时刻。
3.培养幼儿愿与朋友分享快乐之情。活动准备:
1.幼儿园过“六一”节的录象片段。
2.围绕“六一”儿童节启发幼儿谈论、交流。3.纸、笔。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讲述“六一”节的快乐。
(1)昨天是什么日子?这天你过得怎么样?(2)讨论:为什么觉得快乐?你都做了哪些事?(帮助幼儿回忆过“六一”节的情景:一起布置教室、玩趣味游戏、有许多好吃的东西等)2.讲述别人的快乐。
(1)昨天杨老师把小朋友在玩游戏时高兴的样子都拍下来了,我们来看一看录象里谁很快乐,他在做什么?
(2)你看到谁很快乐,他在做什么? 3.讲述最感兴趣或最高兴的一件事。
“六一”节使你最感兴趣或感到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4.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快乐。(1)“六一”节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快乐,让我们把它画下来吧!
(2)幼儿作画,教师鼓励幼儿把最感兴趣的情景或最开心的事画下来。(播放歌曲“快乐的六一”)(3)把先画好的作品张贴在展板上,幼儿结伴欣赏并交流作品。
(4)集体欣赏,请个别幼儿来介绍一下作品。5.下一节课我们再把这些画打扮一下,老师把它们订起来做成一本“六一”小画册,早上爸爸妈妈送你来的时候,请他们翻翻我们的小画册,让他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好吗?
第三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历年试题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
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
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受到羞愧,表明集体舆论开始发挥作用。
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即强烈 负面情绪 和 恐惧成分。
从“学”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 参与度、情感、互动程度、学习习惯_几个方面。
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 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提供学前儿童自主互动的机会,训练他们的交往与互动技能,能够主他们深化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题与内容,还能进行生成性的学习,对学前儿童的自由发展有重要作用。
讨论法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说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
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 情感自主性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的能力,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
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代币疗法可以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 群体行为
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 更实用、更方便,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是:确定指导对象,指导研究设计,建立个人档案,行为观察记录,制定指导方案,选择教育材料。
幼儿的自我中心
常常使儿童表现出自私或无理行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古代重视道德的传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为主,强调
以德养性
童蒙养正,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
幼儿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有: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可扩充性。
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
;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亲社会行为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 反社会行为
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共情
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 试误与练习
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 强化练习,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 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简述制定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
(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
(3)考虑幼儿的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
(4)要征求家长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
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简述角色扮演法的内涵与运用要求。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境,让学前儿童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学前儿童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并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的方法。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
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1)
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即选择幼儿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的内容。选择幼儿理解的、有益于幼儿发展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
(2)
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均衡地选择社会教育的内容。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
(3)
时代性与民民族性原则
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1)
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1)自律被破坏,强化关注对幼儿行为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作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作出自我评价的机会。(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强化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3)影响师生关系(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评价。
1、教师能依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确定所的教学方法,注意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2、注重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结合,克服只重教而轻视学的倾城倾国向。依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可接受能力选择教育方法。3、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考虑使用各种方式和方法的组合。4、既能采用常用的教育方法,又能采用社会教育的特殊的方法。5、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诸如图书、实物、图片、仪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等。6、注意接受法和发现法的结合。7、注重恰当地选择和使用着眼于学前儿童的信息处理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行为控制等四个领域的发展的方法。8、注重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结合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带来的影响
从有利的方面看,儿童通过电视开阔了视野,认识了社会角色,学习了相应的行为规范.健康的电视节目有助于培养儿童合作、友好、自制的行为,在助于增加词汇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简述使用陶冶法应注意的问题
1)陶冶法利用的是整个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因此幼儿园要协同每个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幼儿园文化。2)教师在创设良好环境时应当有明确的目的,使整个幼儿园环境氛围具有整体性,而不能零敲碎打。3)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潜移默化,因此,要尽可能主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规定。
(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内涵、依据与应用要求。
内涵:全面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全面涉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浅显的、具体的、启发性的知识,是为儿童发展所必须学习的基础性的知识。
提出依据:培养健康与完整的儿童的社会教育目标
应用要求:
(1)均衡的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
(2)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
试论述焦虑行为的主要指导策略。
虽然各种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有所不同,但是让幼儿接触引起焦虑的环境,物体和情境是所有指导策略的基本路线。对其的干预指导主要针对四个基本问题:即歪曲的信息处理过程;对知觉到的威胁产生的生理反应;缺乏控制感;过分的逃离和回避行为。具体的干预指导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行为干预
这种策略即是让幼儿面对令他们感到恐惧的情境或物体,并提供除逃离和回避以外的其他应对方法。也称为暴露法。具体的方式有
(1)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步骤,教幼儿学会放松;建立焦虑等级;在幼儿保持放松的情况下,逐步呈现引起焦虑的情境和物体。在多次实验后,使幼儿面对这些引起焦虑的情境或物体时,仍感觉放松。(2)冲击法:即长时间、反复地实施暴露,在整个过程中,幼儿一直处在引发焦虑的情境中,并不停地对自己的焦虑水平进行评分,直至幼儿的焦虑消失。对年龄较小,无法理解基本原理的幼儿要谨慎使用。在行为干预的方法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呈现令幼儿恐惧的情境或物体,这些方法包括呈现现实的情境或物体、角色扮演、通过想象或观察他人在面对这些情境时的表现等。
2)认识——行为干预
这种方法让幼儿理解思维是怎样促使焦虑的产生,以及如何调整自己思维来减少躯体症状。具体通过暴露和正强化、放松联系等其他行为技术,可以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如何改变思维。认知——行为方法通常与行为干预相结合。
3)家庭治疗
因为幼儿焦虑经常发生在家庭关系不正常的和父母存在高焦虑行为的家庭,这种方法要求家庭成员有关交往、情绪管理、沟通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辅导。
焦虑的干预还有一些方法:帮助幼儿确立规律的生活,给予足够的爱,说话算话,不骗孩子。
娃娃家游戏中,三个5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女孩找到了理由:“今天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B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我也可以做妈妈。”C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结果B赢了,A很不服气,说:“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
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了哪些态度与能力?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这能更好的发挥儿童的自主性。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几个人扮演反面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
请分析下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一个指导计划。
案例: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小雨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小雨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小雨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
小雨大喊:“我要玩。”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小雨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
小雨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小雨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小雨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小雨拿着他插的宝剑在赵孜纯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说完,他用“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小雨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喊:“老师,他打我。”
小雨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小雨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小雨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小雨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小雨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答: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小雨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小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3分)
指导计划:(1)和家长沟通,帮助调整教育方式。请家长给予小雨更多温柔的关爱和照顾,比如经常抱抱他,给他作一些身体的按摩。有助于他内心的安定,避免攻击与暴力。(2)请家长协助尽量不要小雨看暴力性的动画片,向家长介绍一些有益的动画片。(3)请被打的小朋友和小雨进行对话,让他了解别人被打时的感受,同时辅以讲相关故事的方式,让小雨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4)在幼儿园通过分派给小雨积极有益的任务,让他建设性的运用自己精力。转化他的攻击行为。
小杰在午睡后想和小瑞一起玩。不巧的是,小瑞刚刚醒,只想单独呆着。出于沮丧,小杰变得具有攻击性,最终诉诸身体接触来引起小瑞的注意。行为从轻轻碰升级成用力推,然后就是打。小瑞号啕大哭起来。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帮助他们?请说明你的理由。
2、处理建议:当小瑞哭时候,老师要及时去安慰中。因为小瑞此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个人的需要,所以老师最好选择让小杰离开,并解释说他不能让小杰打小瑞。老师可以冷静地把小杰带到隔壁的方面说:“打人会痛的。”并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小瑞受到伤害了,他需要感到安全。”
这样老师并没有命令小杰多长时间不许接近小瑞,也没有利用成人的权利来做所有的决定,相反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握需要多少时间。并让小瑞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判断何时控制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杰为自己负责并且能变得更加自律。
一天早上,小谦特别霸道地对待他邻座的同伴,命令她不能坐在他的旁边并抢她的玩具玩。到了室外活动时间,很多幼儿都躲开他,不让他参加他们的游戏。他开始抱怨:“为什么不要我玩?”小沙直率地回答:“因为你总是想当头!”。
试分析小谦在这一情景中会体验到什么?教育者如何引导小谦从中有所学习?
答:小谦会体验到之前的行为带来的延迟的自然后果。教育者可以帮助小谦思考这一体验,而不是通过让他避免这种体验来帮助他。尽管对他受到的感情伤害表示同情是恰当的,但是解决小谦引发的问题却不能帮助她学习。有些成年人坚持认为,任何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排斥,这种想法会毁掉小谦的教训。教育者更好的回应是鼓励小谦思考将来他应该采取什么行为才能被其他同伴所接受。
试论述如何充分利用游戏与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为促使学前儿童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发展社会性,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游戏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材料,材料是学前儿童想象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为了使学前儿童更好地开展游戏和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应当丰富多样,保证每个学前儿童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水平的材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越丰富越好。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学前儿童的注意。分层次逐步递进地呈现材料对学前儿童来说更有吸引力,更有促进其发展的价值。此外,提供的材料还要考虑有可操作性、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能激发学前儿童的想象和思考。(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游戏反映的社会活动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游戏和区域活动开展得活泼而有秩序,也需要规定一些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这些规则往往是学前儿童自觉自愿遵守的,因此,他们不会感到失去自由,相反更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教师要注意的是,当学前儿童建立起一定的规则意识时,可以让他们参与到制定规则中来。由他们自己协商制定的规则更容易被他们自己接受并遵照执行。这一方面发挥了学前儿童的主体性,又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游戏和区域活动中,会使学前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组织者,是和大家平等游戏的伙伴,她和大家一样分担角色、进行活动,和大家一起商量游戏活动的进行,接受大家的建议。好的教师常常会以这样的身份出现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拉近自己和学前儿童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的是,作为游戏伙伴并不是教师完全失去了指导的地位,一位清醒的教师不会完全迷失在游戏和活动中,她会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在游戏过程中以提出问题、给予建议等方式去激发学前儿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指导。
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由于学前儿童正处于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最初时期,他们的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们常常通过观察来学习,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熏染和生成中完成的,对各种影响容易接受或模仿,更多依赖外部评价来评价自我,因此,更需要成人从正面加以引导。
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所谓积极的方式,即我们在希望学前儿童做一件事情而不是做另外一件事情、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做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我们直接告诉学前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要去做什么。这有利于儿童学会如何正确做事,许多孩子的错误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做事而导致的。
(2)创设积极的环境。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诱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指的是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积极意义指教师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学前儿童活动的方式,通过学前儿童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3)树立榜样。榜样可以作为积极的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具有自己独有的地位和价值。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的,因此,榜样示范对学前儿童来说非常有效。榜样示范主要示范的是良好的社会行为,学前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学习。研究表明不同的榜样对儿童学习带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榜样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同伴的榜样、成人的榜样、文学作品中的榜样等等
(4)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对学前儿童的优点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帮助他们明确是非、增强自信。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强于别人的方面。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每个学前儿童的独特优点,多元化地评价每个学前儿童。同时,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前儿童的进步,多采用纵向评价,使学前儿童一直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但要注意的是,鼓励和表扬不能太频繁。过于频繁的鼓励和表扬会降低激励人的能量。
当然,以鼓励表扬为主,并不意味着不能批评。批评在修正学前儿童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批评要以尊重和肯定为前提,要让学前儿童意识到,老师批评我不是否定我,而是还有一些方面需要修正,老师还是爱我的。另外要注意的是,批评要分场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前儿童要采用不同方式的批评。
小米向老师抱怨说,连一把新的剪刀也没有了。老师听了很奇怪。只有两个人在剪东西,还应该有3把新剪刀。他检查了小柜子,注意到小华那里有一些碎纸片。想到可能是小华收东西时无意中放到自己的小柜子里的,老师把它们拿了出来。当他移开小华的衣服后背口袋时,老师感觉到一只剪刀从衣服里掉出来。(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
(1)可能原因:A、小华可能喜欢剪刀;B、小华可能用过后顺手放在自己的衣服袋里了;C、小华可能还不能很好区别处置集体的东西与自己的东西的不同方法。
(2)对事件的处理。A冷处理一定时间,观察小华是出于何因发生这样的行为偏误,如果是无意的,自己将剪刀放回去了,就不用再提起;(给孩子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B、如果小华确出于喜欢,想据为己有。也不要直接批评,要用间接提醒的方式,让他知道集体的东西不能一个人占有;(既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处置集体财产与个人财物的关系);C、间接提醒其他小朋友要及时将用过的东西归位(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
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以六一节日庆祝为内容的主题方案及活动。
主题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意义,感受“六一”节的快乐气氛,感恩周围的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2.学习策划六一儿童节的活动,建立初步的计划意识和自主意识。
3.学习调查、组织、协商等方法,提高社会交往的技能。
语言综合活动:“六一”节真快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过“六一”节的欢快情景。
2.鼓励幼儿用绘画来表现节日中最感兴趣的情景或最开心的时刻。
3.培养幼儿愿与朋友分享快乐之情。
活动准备:
1.幼儿园过“六一”节的录象片段。
2.围绕“六一”儿童节启发幼儿谈论、交流。
3.纸、笔。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讲述“六一”节的快乐。
(1)昨天是什么日子?这天你过得怎么样?
(2)讨论:为什么觉得快乐?你都做了哪些事?(帮助幼儿回忆过“六一”节的情景:一起布置教室、玩趣味游戏、有许多好吃的东西等)
2.讲述别人的快乐。
(1)昨天杨老师把小朋友在玩游戏时高兴的样子都拍下来了,我们来看一看录象里谁很快乐,他在做什么?
(2)你看到谁很快乐,他在做什么?
3.讲述最感兴趣或最高兴的一件事。
“六一”节使你最感兴趣或感到最高兴的一件事是什么?
4.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快乐。
(1)“六一”节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快乐,让我们把它画下来吧!
(2)幼儿作画,教师鼓励幼儿把最感兴趣的情景或最开心的事画下来。(播放歌曲“快乐的六一”)
(3)把先画好的作品张贴在展板上,幼儿结伴欣赏并交流作品。
(4)集体欣赏,请个别幼儿来介绍一下作品。
5.下一节课我们再把这些画打扮一下,老师把它们订起来做成一本“六一”小画册,早上爸爸妈妈送你来的时候,请他们翻翻我们的小画册,让他们一起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好吗?
第四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复习要点分析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1.“学科性质”,对相关的表述要求能够再认; 2.“研究任务”有三个方面,要求能够作完整的表述。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主要是定义,要求能够表述。4.与相关教育概念的辨析,要求对相关的表述能够再认。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对相关的表述要能够再认。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了解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强化的概念和作用;关于直接学习的基本观点;关于观察学习的基本观点。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表述进行再认。
3.认知发展理论
(1)了解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对相关表述能再认。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对三水平六阶段的内容要能简要表述,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对与其基本观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一般特点:其四个方面的要点要能完整表述。
2.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要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对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3.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了解其三个方面的要点,要求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4.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
(1)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情绪社会化的几个阶段;情绪社会化发展的内容:社会性微笑、母婴依恋、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这部分知识的要点要能够完整表述。
1(2)儿童依恋的发展。依恋的发展过程:了解几个阶段,对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能够再认。幼儿依恋的类型与特点:主要掌握安斯沃斯的分类,即安全型儿童与不安全型(焦虑型)儿童,不安全型儿童又分为回避型和拒绝型两类。应了解各种类型依恋的主要表现,能对相关表述再认。
(3)道德情感发展。①共情:基本概念、儿童共情发展遵循的阶段。②羞愧感:基本概念、羞愧感出现的时间。③内疚感:基本概念、内疚感与羞愧感的差别。对这部分内容的要点要能作基本的表述。
5.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1)亲社会行为的概念。(2)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时间。(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内容。①助人与分享:出现的基本时间。②合作:出现的基本时间;合作行为是儿童最常见的亲社会行为。③安慰与保护。儿童亲社会行为并非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必然增多。对这部分内容的要点要能作基本的表述。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1.儿童自身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生理成熟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2)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3)认知发展水平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对与以上知识点相关的表述要能再认。
2.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有计划、有目的教育活动的影响。(2)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3)教师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教师良好的行为示范、积极的期望与恰当的强化方式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学习态度与行为;皮格马利翁效应。(4)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三个方面的要点。以上四方面影响的要点要能完整表述,其具体内容,要求对与其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3.家庭、社区与大众媒体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要求能进行简要阐述。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功能:从不同视角对社会教育目标的功能进行的分类。对与这些功能分类相关的表述要能再认。
2.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与原则
(1)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内在依据;外在依据;操作性依据。要求能准确表述上述三方面的依据的内容要点和《幼儿 2 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社会教育的领域目标的明确规定(即社会领域的总目标)。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①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②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③科学性与动态性原则。对这三方面原则的要点要能准确表述,对与原则的内涵、作用等相关的表述能再认。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及其内容分析
(1)总目标:①总目标的特点;②总目标的内容取向分析。上述知识点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认。
(2)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①年龄阶段目标;②分类目标,目标分类的两个基本视角,学前儿童社会性学习的五大方面内容;③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分类目标的关系。对这部分知识点要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能就相关表述进行再认。
(3)主题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①主题教学目标的含义;②课时教学目标的含义,行为目标、生成目标与表现性目标。要求理解主题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四种依据。(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三条原则。对“依据”和“原则”的要点部分应能准确再现,对其内涵和应用要求部分应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表述再认。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范围。(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纲领性描述:八个方面,主要应了解其涉及的几个空间范围的生活。(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范围的分类描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内容范围的四个方面应能进行基本的阐述。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组织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原则:三条基本原则。(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策略:①基于活动的渗透式组织;②基于核心主题的整合性组织;③基于经验的拓展性组织。上述知识点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的阐述,对相关的表述能加以再认。
第四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
1.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1)随机性和无意性;(2)长期性和反复性;(3)情感驱动性;(4)实践性。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这四个特点。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1)情感支持性原则;(2)生活教育原则;(3)正面教育原则,良好环境的基本特征;(4)实践性原则;(5)一致性原则。这一知识应全面牢固地掌握,并能够对每一条原则的内涵及贯彻的基本要求进行准确地阐述。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1.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方法:对于这三种方法,既要掌握它们的内涵,又要掌握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即如何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的阐述。
2.以观察、实践为主的方法:三种。理解其内涵,了解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对相关的表述能进行再认。
3.以语言引导为主的方法:四种。理解其内涵,了解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对相关的表述能进行再认。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 1.幼儿园的专门教育活动。
(1)教学活动:了解其基本特点。
(2)游戏与区域活动:游戏的重要性;游戏与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相比所具有的特点;教师如何更好地利用区域与游戏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这一知识点内容要求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的阐述。
2.幼儿园的随机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和其他领域活动中随机教育,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又分为日常生活各个环节中主动的随机教育和偶发事件的随机教育。要求对相关的表述能进行再认。
3.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
(1)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基本地阐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2)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要求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第五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概述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活动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合性原则。要求清晰地把握这三条原则,并对其内涵有所认识。
2.设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应掌握的基本信息: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了解,要求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设计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设计概述:了解社会性主题活动 4 的基本特点,能对相关的表述进行再认。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1)主题的确立: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从儿童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2)主题目标的设计。(3)主题内容的选择。(4)活动方式的确定。这些知识要点要能清楚表述。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的架构
(1)社会教育主题方案架构的基本要素:引发认知;情感体验;实践尝试;经验积累;情感迁移(行为建立)。这些要素要能准确表述。
(2)主题方案架构的几种思路(样式):主要是了解每一种样式的基本特点,并能够在实践中加以尝试。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区域与教学活动设计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设计
(1)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2)社会教育区域活动设计方法:四个方面。这些知识要点要求能完整地表述。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主要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具体运用,即能够按照要求设计完整的社会教育教学活动教案。
3.教学活动设计原理与实例分析。要求能在实践运用这些设计原理,并以这些原理为依据对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评析。
第六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概述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涵: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是对教师工作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评价。了解有关“评价”的内涵,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包括两个领域。
2.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意义。
3.明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原则: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对各原则的内涵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 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
(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要求能够进行基本的阐述。
(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内容:要求对《幼儿品德和社 5 会性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有较好的了解,对相关表述能够进行再认。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和落实的评价,主要是了解。(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方法使用评价,主要是了解。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准备、实施与结果分析的评价: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从5个方面测评。要能进行基本的阐述。
(4)社会教育活动中学前儿童学习的评价:四个方面的要点。要能进行基本的阐述。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方法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中收集信息的常用方法:四种方法。对每种方法的基本操作和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要求对相关表述能再认。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结果评价的主要方法:①指标体系法,主要是了解;②教育行动反思法:五个方面的反思内容要求能进行表述。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及其指导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概述 1.社会性行为问题的界定
(1)掌握“正常行为的一般标准”,六个方面的要点应能够较为准确地阐述。
(2)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与特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表现:行为不足、行为过度、不适当行为;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这些要点应能准确表述。2.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分类
(1)基于行为问题原因的分类:由发展不成熟所导致的行为问题、由于需要未被满足而导致的行为问题、特殊的生理心理原因引起的行为问题。(2)基于行为问题严重程度的分类。(3)基于行为问题表现的分类。能够运用这些分类分析具体的案例。
二、学前儿童常见社会性行为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1.认知性的不成熟行为:违规;自私;说谎;偷窃。要求理解各种行为的成因和实质,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2.焦虑行为:重点是焦虑行为的干预指导策略,要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要点进行再现。3.攻击性行为
6(1)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愤怒的反应性攻击和非愤怒的主动性攻击。能以这种分类为依据对具体的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正确归类。
(2)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了解其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重点掌握其社会认知因素。
(3)攻击性行为的指导。对于这些干预指导策略,应能基本掌握并加以运用。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基本指导策略 1.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常用的指导方法
(1)后果法:自然后果法和相关后果法(隔离、剥夺、补偿)。(2)强化法:正强化法和负强化法,强化可能带来的问题。(3)代币疗法
应熟悉上述各种指导方法的概念、操作方法、特点等,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对不当强化带来的后果能进行基本的表述。
2.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指导程序:在理解其具体内容的基础上能清晰再现这6个步骤,并能准确阐述制订指导方案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幼儿社会教育的课程经历了(B)的过程。B 从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到独立设置幼儿德育课程再到确立社会领域课程
2.个人童年期的生活经验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A)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A 弗洛伊德
3.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大约在(D)个月间。D 21~24 4.从两个月起,幼儿便开始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这体现了(A)。
A 儿童情绪的社会化
5.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B)两大类型。B 安全型与不安全型
6.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这是(C)。C 共情 7.多数研究认为,(A)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A 3~6岁
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是(D)。
D 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
9.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促进儿童学习的关键是(D)。D 教师与儿童之间特定的心理氛围
10.社会性的发展不是天生的,而是学前儿童在与成人、同伴之间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实践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反映了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C)特点。C 实践性
11.教育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及时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B)原则的要求。B 生活教育
12.在多方合作过程中,应当承担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责任的是(A)。A 幼儿园
13.通过一些形式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这种方法是(C)。C 共情训练法
14.比较适合在大班应用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是(B)。B讨论法
15.与教学活动相比,游戏和区域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A)。A 自主性
16.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基本策略的是(D)。D 基于学科特征的系统性组织 17.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A)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A 材料的投放 18.(D)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D 交往 19.通常教学活动的第一个部分是(D)。D引起幼儿注意 20.研究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最常用的定量化方法是(D)。D 社会测量法
在中国,萌芽阶段的幼儿社会教育以(C)为主。C 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
二、是非判断题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
2.语言的内容以及运用语言的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整合性教育。√
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 5.柯尔伯格提出的个体道德的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顺序是可以改变的。×
6.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 7.个体的自言自语及言语的内容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8.儿童的共情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 9.研究表明,3岁—6岁是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
10.表现性目标关注教学的结果,强调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11.学前儿童的实践主要有生活实践和游戏两种形式。√
12.整合性原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 13.科学性原则是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 14.幼儿违反规则一般都有主观的动机。× 15.幼儿的说谎行为与发育不成熟有关。√ 16.幼儿的攻击行为是以人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这在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上属于工具性攻击。×
17.让幼儿自己去体验由于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这种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指导方法是相关后果法。×
18.行为不足是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之一。×
1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原则之一是由近及远。√ 20.社会性微笑是婴儿的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1、多数研究认为,3岁至6岁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
三、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答:(1)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即学前儿童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学前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和儿童的终身发展;(2)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3)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2.幼儿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观? 答:(1)人格陶冶的教育目标观;(2)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3)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3.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答:(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4.简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答:(1)共情。共情是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情感。(2)羞愧感。羞愧感是个人知觉到自己在一 9 定情境中的行动与这种情境要求的合理的、道德的或公认的行动标准相背离时产生的情感体验。(3)内疚感。内疚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过错或过失的感知,个体的行为违反了内部道德准则时,就产生了悔恨自责的内疚情感。5.简述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
答:(1)助人与分享。有关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不同程度存在分享行为,分享的技能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儿童助人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变化,而且有其他儿童在场时,会由于恐惧减少而增加助人行为。(2)合作。研究表明儿童合作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作出积极反应。(3)安慰与保护。年幼儿童可以对周围其他人的情感悲伤作出亲社会的反应。尽管并不总是很恰当,但儿童的这类行为却明显地包含有真正关心他人的成分。
6.幼儿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的影响;(2)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3)教师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4)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7.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1)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8.简述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答:(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2)电视可能会影响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社会领域提出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10.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答:(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2)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3)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4)相关学科知识。1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答:(1)随机性和无意性;(2)长期性和反复性;(3)情感驱动性;(4)实践性。
1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原则。
答:(1)情感支持原则;(2)生活教育原则;(3)正面教育原则;(4)实践性原则;(5)一致性原则。
13.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答:(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3)在制度上是明确和必要的。(4)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和暗示性的。
14.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境,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参与其中。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1)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2)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3)允许学前儿童犯错误。15.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答: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影响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教育者自身影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16.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答:(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17.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1)要取得家长的信任;(2)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3)要保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18.儿童社会性教育的主题可从哪些方面进行设计?
答:(1)从传递社会知识经验的角度设计主题;(2)从规范儿童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主题;(3)从儿童的生活事件中挖掘主题;(4)从儿童问题行为中生发主题。
19.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
答:(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20.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中,有必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测评?
答:(1)在活动的导入环节要能引起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2)在活动中要充分保证儿童的自由活动时间,使儿童真正得到学习和锻炼的机会;(3)尽量让每个儿童有动手操作方面的参与;(4)教师通过适合学前儿童的提问,引导儿童顺利开展活动,并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5)在儿童遇到困难时,及时加以示范和指导。21.应从哪些方面对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儿童学习进行评价? 答:(1)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2)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态度;(3)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4)儿童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习惯。
22.简述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答:(1)持久性的困难;(2)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3)不理会现实;(4)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23.简述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答:(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24.制订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方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根据幼儿的具体行为问题的表现类型、性质,选择与此相匹配的指导方法,也就是说,不同的行为问题应选用不同的指导方法;(2)依据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3)考虑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选择有效的指导方法;(4)要征求家长的意见,选择家长愿意接受的指导方法或使家长可以接受的指导方法。25.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答:(1)自律被破坏。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作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作出自我评价的机会。(2)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3)影响师生关系。(4)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答:(1)要取得家长的信任。(2)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沟通。(3)要保持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上的一致。(4)要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5)要争取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决策。
四、案例分析题 1.涛涛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子的生活,另一个专管接儿子上学下 12 学。涛涛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要求,所以对她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保姆到幼儿园接涛涛下学,本来在班里能干的涛涛只要一见到保姆来了,就会支使她做这做那,并且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和她说话。
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涛涛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如何对涛涛进行教育引导。
分析: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获得并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且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
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受动物性本能的驱动,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由此,家庭中的父母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
教育者既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讲故事的方式)让涛涛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他人。
2.娃娃家游戏中,三个5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女孩找到了理由:“今天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B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我也可以做妈妈。”C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结果B赢了,A很不服气,说:“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
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了哪些态度与能力?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面有哪些作用?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分析: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童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面形象为主。(4)角色扮演中,如果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 13 密感。
3.一天早上,小谦特别霸道地对待他邻座的同伴,命令她不能坐在他的旁边并抢她的玩具玩。到了室外活动时间,很多幼儿都躲开他,不让他参加他们的游戏。他开始抱怨:“为什么不要我玩?”小沙直率地回答:“因为你总是想当头!”。
试分析小谦在这一情景中会体验到什么?教育者如何引导小谦从中有所学习?
分析:小谦会体验到之前的行为带来的延迟的自然后果。教育者可以帮助小谦思考这一体验,而不是通过让他避免这种体验来帮助他。尽管对他受到的感情伤害表示同情是恰当的,但是解决小谦引发的问题却不能帮助她学习。有些成年人坚持认为,任何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排斥,这种想法会毁掉小谦的教训。教育者更好的回应是鼓励小谦思考将来他应该采取什么行为才能被其他同伴所接受。
4.小杰在午睡后想和小瑞一起玩。不巧的是,小瑞刚刚醒,只想单独呆着。出于沮丧,小杰变得具有攻击性,最终诉诸身体接触来引起小瑞的注意。行为从轻轻碰升级成用力推,然后就是打。小瑞号啕大哭起来。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帮助他们?请说明你的理由。
分析:当小瑞哭时候,老师要及时去安慰中。因为小瑞此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个人的需要,所以老师最好选择让小杰离开,并解释说他不能让小杰打小瑞。老师可以冷静地把小杰带到隔壁的方面说:“打人会痛的。”并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小瑞受到伤害了,他需要感到安全。” 这样老师并没有命令小杰多长时间不许接近小瑞,也没有利用成人的权利来做所有的决定,相反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握需要多少时间。并让小瑞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判断何时控制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杰为自己负责并且能变得更加自律。
5.在幼儿园的室外自由活动时间里,小安快乐地拍着皮球,他一路跟着皮球跑,一不小心就碰到了小华身上,小华摔倒在地上,膝盖一下破了。小华站起来很生气,骂道:“讨厌,王八蛋。”小安于是也开始回骂:“撞了你怎么了,哼。”两人开始吵起来。小华准备打小安,这时老师走了过来。(1)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及理由。分析:(1)可能原因:A幼儿注意分配能力发展不足,往往不能在活动时关注更多的事物,因而,没有注意到小华在旁边。B幼儿还不关于控制自己的情绪C幼儿还没有理性解决冲突的能力(能分析到两条原因就可,原因可以不限这些,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14(2)对事件的处理。参考方法A分开两人,(避免冲突升级)B关心小华的伤(安抚受伤者,平稳情绪)C 请小安帮小华涂药(让他感受到自己行为给同伴带来的伤害)D安顿好后请两位小朋友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学习了解对方感受与沟通)E说说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如何做?(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
(事件处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处理方式既能体现老师的主导性,也能体现孩子的主动性并让孩子有反思有学习;对事件处理的原因分析合理即可。)
五、应用题
请为大班上学期幼儿设计一个与“保护自己”主题相关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活动内容自选,活动名称自拟。
要求: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可操作性;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活动教案:生气了,怎么办?
活动目标:
1. 看图了解小动物生气的原因,学习针对图意讲述
2.知道生气时寻找适合自己的缓解方法,转移自己的不良情绪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幼儿活动前与家长讨论消气的方法 活动过程:
1.看幼儿用书上的前三幅图,说说这三只小动物(1)观察小动物的表情,神态,说说他们怎么了?(2)小动物为什么会生气?猜猜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了? 2.交流自己生气的经历
你有没有生气过?为什么事情生气? 3.分享交流消气的方法
(1)了解生气是一种自然情绪,并且懂得生气过多会影响身体健康
(2)以帮助小动物的方式交流消气的方法(引导幼儿畅所欲言,教师适时引导)
可是这三个小动物还在那儿生气呢,快想想办法帮他们消消气吧,谁有好办法?
(3)看幼儿用书上后面三幅图画,相互说说小动物用什么办法消气
4.小结启发
建议: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消极情绪,及时地分析疏导,在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提高幼儿自我控制与调节情绪的能力。
请为中班幼儿设计一个以“认识自己”为内容的社会教育活动方案,活动名称自拟。要求:教案完整(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或建议);目标全面、具体、恰当、有操作性;准备充分,活动过程安排合理,注重了幼儿身心与学习特点,基本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建议与延伸适当。
参考教案设计: 活动设计:我的好朋友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寻找和认定自己最喜欢的朋友愿望。
2.学习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介绍朋友,增进友谊。3.了解朋友之间该怎样相处,学习玩具分享宽容等。活动准备
照相机、卡纸和水笔,共享玩具和手拉手玩的图片。活动过程
1、画朋友
幼儿自取一张卡纸,把自己最好的朋友画出来。
2、说朋友
说说你画的是谁?为什么你把他作为最好的朋友(教师及时提取幼儿叙说中的理由)
3、好朋友们在一起做什么?
你和好朋友在一起都常常做些什么呢?好朋友在一起应该怎样做呢?(教师用重复语句的方式罗列朋友该怎么样)。
展示相关的两幅图“共享玩具、手拉手排队行进”(有条件的可用反映幼儿真实生活的照片在电脑上展示)。
活动建议
1.第三环节幼儿简单讲述就可以了,这环节只是起到提示作用。
2.第二环节中的拍摄照片可作为“朋友”主题墙的饰物,也可作为分别给照片中的朋友作为幼年朋友留影纪念。
第五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公开课教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2013-11-21 授课教师:
学科:《学期儿童社会教育》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学期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方法,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儿童社会教育基本方法的适当选择。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一)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答:
1、随机性和无意性:无处无时不有
2、长期性和反复性:漫长的过程
3、情感驱动性:情绪性
4、实践性:生活,交往,探索,游戏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答:
1、情感支持原则:投入积极情感,激发良好社会情感
2、生活教育原则:善于抓细节,长期一贯坚持
3、正面教育原则:积极提要求,创积极环境,树榜样,表扬为主
4、实践性原则:创活动机会,教给正确的方式,允许犯错误
5、一致性原则:教师自身言行一致,协同内部力量
二、新课学习:
第四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一)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方法
1、陶冶法: 指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气氛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期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方法.随机性和无意性
注意事项:利用的是整个环境,要有目的有计划,潜移默化让行动说话.2、共情训练法: 指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学期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的方法。讲故事、续编故事、情景演示、生活情景体验
案例分析:荡秋千
这样一种谈话帮助孩子明白了妹妹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而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由此,这个孩子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妹妹的感受,并且会好好想一想,认真对待。共情训练法。
3、角色扮演法
是指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景,让学期儿童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学期儿童体验角色的情绪情感,并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的方法 如扮演白雪公主、小小邮递员、交警叔叔等
(二)以观察、实践为主的方法
1、参观法: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期儿童观察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社会技能的方法。如商店、邮局,学校等。
2、实践法:
指老师创造一定条件,组织学期儿童亲自参与某项活动,感知体验或者学习某种社会实践技能的社会教育活动
3、行为练习法:指组织学期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使学期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
(三)以语言引导为主的方法
1、谈话法:
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期儿童围绕一个生活中的主题,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的方法。
2、讲述法:教师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帮助学期儿童了解某一知识,道理、规则,解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3、讨论法:
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就某些社会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
4、行为评价法:
教师对学期儿童的社会行为表现给予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以增强和巩固其好的行为,消弱、消除其不好的行为的方法。
三、随堂讨论:
学习了这么多种学前儿童教育的方法,哪些方法用得比较多?你认为哪个效果最好?
比如说要教育学期儿童逛街的时候不可以随便拿人家的东西,要付款。(参考:参观法、角色扮演法等)比如说要教育学期儿童交通规则。(角色扮演法、讲述法,共情训练法)
或者是你们生活工作中经常用哪些方法教育学期儿童什么内容? 案例分析:压岁钱
四、课后作业:完成形考册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