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王国维时代及《人间词话》内容(十六) (6)

时间:2019-05-12 16:5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尔雅王国维时代及《人间词话》内容(十六) (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尔雅王国维时代及《人间词话》内容(十六) (6)》。

第一篇:尔雅王国维时代及《人间词话》内容(十六) (6)

王国维时代及《人间词话》内容

(十二)已完成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所作。

    A、秦观 B、晏殊 C、晏几道 D、王国维 我的答案:B 2

“欲寄彩笺兼尺素”中,“彩笺”和“尺素”都指书信。我的答案:√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描写了春秋季节的变化。我的答案:×

“欲寄彩笺兼尺素”中“兼”使得这句词有矛盾。我的答案:√

“槛菊愁烟兰泣露”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    A、对偶 B、比喻 C、拟人 D、通感

我的答案:C 6

王国维认为自己在“菡萏香销翠叶残”中悟出了美人迟暮的感觉才是真正了解和读懂了词的真意。我的答案:√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中“彩笺”和“尺素”表现了两重相思。我的答案:√

“菡萏香销翠叶残”的下一句是:

    A、众芳芜秽 B、美人迟暮 C、小楼吹彻玉笙寒 D、西风愁起绿波间 我的答案:D 9

王国维认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作者是?

    A、姜夔 B、李清照 C、柳永 D、晏殊

我的答案:C 10

下列哪一项对王国维《人间词话》描述不正确的是?

    A、王国维认为李后主所作的词的眼界气象远胜于温韦 B、王国维认为词有境界,则自成名句

C、王国维由晏殊《蝶恋花》词联想到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境界。D、王国维对“境界”有明确的定义和论述 我的答案:D 11

对于南唐李璟的《山花子》,王国维最推崇的是其中“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我的答案:× 12

晏殊的词《蝶恋花》第一句“槛菊愁烟兰泣露”运用了移情的方法。我的答案:√

王国维从哪首词联想到“众芳芜秽,美人迟暮”?

    A、《山花子·菡萏香销翠叶残》 B、《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C、《青玉案·元夕》

D、《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我的答案:A 14

王国维提到的三种境界是()的体会。

    A、王国维

B、从其他词人身上获得 C、从不同词作上获得 D、从历史词评中获得 我的答案:A

第二篇: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人间词话读后感1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所以这本书极大程度的保存了这种写作的真实。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录。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阅读此书的念头,其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老师推荐必读的书目中就有这本。因为经验的浅薄,阅读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匆读了一遍了事。但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人生的阅历积攒的比较丰富,阅读了较多的书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读他一读。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剧增。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确实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评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味,感悟,获得美的熏陶。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引导作者和读者向更高的层次迈步。

《人间词话》中还有一种观点正中了我的心扉,让我感受很深。那就是在《乐府诗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来排遣愁苦的东西不外三样东西:酒、诗和死亡。而人又来享受欢愉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哪里还有功夫来排比字句,搜索枯肠呢?”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就是求真,任何技巧都无法掩饰对真实的敷衍。所以经历苦难才能写出好作品。

人间词话读后感2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这是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极大评赞。在学习的生活中,我早就听身边的朋友和老师介绍过这本书,趁着空当我便也仔细的品读了一遍。

《人间词话》写得很有见地很有特色。这是我个人的最大感触。书里面大多穿插着诗词、注释和评论。咋一看很凌乱很散的样子,其实不然。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罢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样喜欢将它喻为“立志”、“勤奋”、“成功”三个阶段。第一境界为立志,也是最初层次的境界。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诗人独上高楼,登高极目远眺,找到出路。第二境界为勤奋,即表述如何去奋斗的。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终不后悔。第三境界为成功。经过打拼、努力、千辛万苦地奋斗,终于水到渠成,获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须经过立志、奋斗。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是每个奋斗的目标。立志是前提,奋斗是保障。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越王勾践,为了成就自己的理想,经历百倍挫折,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楚国是个小国,在强大秦国面前十分弱小,但他们通过努力,终于吞并了秦国。此可谓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没有志向,一切努力是徒劳的。只要有志气,朝着奋斗的方向努力,我们就会找到我们的成功的归属。我们立志不难,但需要认清我们自身的形势,因材制宜地确定奋斗目标。

没有勤奋,一切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朱熹有“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之古训,今有“空谈于国,实干兴帮”鉴言。成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得来的。原北京大学校长季羡林给成功下了个定义: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天资是先天性,机遇是可遇而不可得的,唯独勤奋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如果不勤奋努力,天资再聪慧都无济于补,机遇再多都白驹过隙,难以抓住。

成功是预期的实现值,虽有预见性,但却隐含未知性。我们理解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最重要就是要躬于行、亲于践,努力把握好今天,以曾国藩“日以学为业”的精神,加强学习,多于锻炼,提高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

因为,奋斗其乐无穷。

是的。一旦有了寄托和目标就会奋力拼搏,因为是自己愿意的,所以不管遇到什么,都会是兴奋而执著的,这条道路上兴许痛苦却是快乐的。

当你到达一定的高度时,是孤独的,能理解你的又有几个呢。不然伯牙怎会为子期断琴,故知音难遇。特别是君王,一个人站的太高,是寒不胜寒的。而后,寻寻觅觅,泠泠清清,终于漂泊归于宁静,却发现原来一直追寻的在你不经意间朝你微笑,这一直寻找的就是你的眼前。

人生一世,如此而已。

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收益颇深,可惜只是浅尝辄止,甚至可谓囫囵吞枣。想到如此,心生遗憾。望有闲时,再细斟读。

人间词话读后感3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宝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这里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好,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叹息,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的故事。有些人,站在这山望着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境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针对那些走过大半辈子或经历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经历了种种事件,看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也许经历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会为无谓的事或无伤大雅或不可能实现的事而伤脑费神。任尔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他们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观棋者、看戏人的角度来看事物,也许事情会简单许多,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国维所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都希望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这第三境界,体味那战胜自我,超越极限后一览众山小的胜利感,然而在这自我提炼、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悠悠岁月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所有的故事都没有结果而结果,我们只有从容走过,无需彷徨,无需犹豫,无需茫然。我们应当往第三种境界发展,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人从烦恼和执着中来,应到无烦恼无执着处去。其实凡事看开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说明了人应当看戏者,观棋者吗。也许别人是对的,但我们也没有错,很多事情都无法挽回,再伟大的事情最终也成云烟,所有疯狂之后总归于平静,我们除了平静又能怎样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一切,平静珍惜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云春梦,接受世事无常。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人间词话读后感4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之后,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王国维先生早年从事过西方哲学的研究,而《人间词话》却写于他已厌倦西方哲学而兴趣转移于中国旧文学之际,故其中虽然时时流露出早年所受西方思想之影响,然而就全书的体裁和批评方式而言,其实与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是相似的。

接触到《人间词话》,便不可避免地谈论到“境界”一词,王国维先生开篇便将“境界”一词作为评词的基准:“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在接下来,则是标举境界说的一些批评理论如“造境”和“写境”之说、“有我”和“无我”两种境界的讨论等等,后部分为批评的实践举例部分。

作为纯粹的诗词评论,“境界”一词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地点出了优秀词作所必须具有的特点。境界为词之根本,而“兴趣”、“神韵”乃词的表象。有了意境,“兴趣”“神韵”便自然而然显现出来。无意境之词,纵然辞藻华丽,也不过是其外金玉而已。其实对于各种文学体裁,都是要有境界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样才能久远,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通常认为《人间诗话》是王国维关于诗词之学的著作,这只是说对了一半,可以说,王国维其实是以评词的方式,在言说着一种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归结到“境界”这一词上来说,境界不仅仅是对于词、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要求,其实更反映在人生的意义上。

大多数人接触到王国维先生的评词是从他的“三种境界”开始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在这里,王国维将这三种境界讲的似乎很透彻分明,阐述了那些成就大业,有大学问的人所需奋斗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体现在“独”和“望尽天涯路”上面,指一个人在孤独中寻求自己的梦想,意为人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第二个阶段,体现在“为伊消得人憔悴”上,确立目标后,应为之付出无悔的努力;第三个阶段,体现在“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上,就是说付出了努力,所追求的的目标便会自然的实现。在这里,作者用评词的方式说明了人生哲学的道理。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例如:“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这可以归到理想与现实的讨论;而“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的论述可以作为自身修养对于处事的影响的论证。

在《人间词话》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所要表达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我想,王国维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是因为看重于其可以真切生动地表达感受,对于内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写的景物而言,没有比“境界”更好的词语了,但“境界”在文中到底该做怎样的解释,从自己的理解以及在对别人的评价做参考之后,似乎有了一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但终究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那种朦胧的感觉,可能还是没有读懂的缘故吧,不过从叶嘉莹著的《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中关于境界的讨论来看,似乎有了一点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认为王国维选择“境界”一词来作为他的评词的特殊用语,是因为这种选择符合中国文人在用词时强调“有出处”的惯例,所以尽管语义含糊模棱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艺术,但也依然为读者所接受。可也许这也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用词的魅力,没有精确的解释,却有很广博的意境,有一种很大气的味道在里面,这是很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

第三篇: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感

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感

刘千河中学 马彦峰

说来惭愧,第一次听到王国维这个名字,应该追溯到我读本科时的一次文学理论课上。当时只含糊不清的记住了这个名字,并且对他的“境界”之说有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认识。之后就不了了之了。值得欣喜的是,上完本科我又顺利地考了陕西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有幸在知识与学术海洋里作更深层次的遨游。可以说,我对王国维真正了解,对王国维作品的拜读就是从这时起步的。作为近代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生平著述60多种,举凡哲学、美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金石学、翻译学等无不涉猎。当然,其中最负盛名的著作当数他的《人间词话》了。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经典之作,更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同时,它也是中文研究生必备书目。我本人就非常钟爱《人间词话》,几年来,零零散散已经读了好几遍,感受颇深,获益匪浅。其中的一些观点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为之折服。此书开篇即以“词以境界为上”开宗明义,“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而所谓“境界”是什么呢?是情与景的统一,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统一,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鲜明真切的表达。用词句来讲,“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当然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国维所说的真不仅仅是真切的一已之情,而且是诗人对宇宙实底、人生本质、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体察。换言之,就是以人类感情为其个人一已之感情,惟其如此,才能称得上是大诗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当下的一些诗人,他们一味的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呤风弄月,甚或无病呻吟,写出一些肉麻无趣的诗句,是多少的浅薄和拙劣!写诗可以个人化,但更多的应该是关乎民 1 生社稷、人生哲思的。这足以看出王国维本人的境界!事实上,整个《人间词话》参透着王国维本人对人世间对人生真义的哲学思索。在此基础上,王国维对“境界”作了“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类,使得“意境”说更为深入和完善。按我的解读,“造境”乃浪漫主义一派,以屈原、李白为代表。“写境”就是现实主义一路,以杜甫、白居易为典型。至于“有我之境”就是以我观物,物著我色。“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而“无我之境”则是以物观物,不知何为物何为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也。与“境界”说密切相关,王国维还提出人作家、诗人本身所应该具有的素质和修养。他的“修养”论,不仅独到,而且精妙。可谓如雷贯耳、振聋发聩。他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成经历三个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这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未径、上下求索的执著与忍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是功夫到家参透真谛的喜悦与释然。其实扩充而论,这是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都要经历的人生历程。可以说,三境界说,是王国维最经典的语录了。它看似爱情诗歌,其实象征着人一生对理想的追求过程。正如古人们所说“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增益其所不能”,最终才能见伊人于灯火阑珊。可惜的是,人生三境界,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通通体尝的,有的人未上高楼,就已经先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

读了《人间词话》,让我感受很深。它让我领略到词的博大和精深,让我看到了人生理想的阔大和高远。有如培根所说,读书使人充实,作文使人准确。在我看来,细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然后 2 再写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可谓人生一大快事也。因此,我希望更多的像我一样的老师们,都能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会是你忙碌工作之余最贴心的朋友!

第四篇:也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也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作者:h 点击次数: 9674 摘 要:《人间词话》是一部词学文献著作,也是首次在词话中将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相结合的产物。在阅读中尤对其境界感触颇深,因此结合前人的研究心得,对境界做了一些新的阐释。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

《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词学的文献著作。读完《人间词话》,发现里面多次提到“境界”一词,据粗略统计,有20处之多,其中第一部分有12处,第二部分有8处。由此可看出王国维对词境界的重视。

“境界”一词,从训诂学上来看,境的本字作竟。《说文解字》中解释“竟,乐曲尽为竟。”段注:“曲之所止也。引伸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界的本义也是竟。《说文解字》中“界,竟也。”段注:“竟俗本作境。今正。乐曲尽为竟。引伸为凡边界之称。界之言介也。介者,画也。画者,介也。象田四界。”“境”与“界”原都有“尽”的意思,它们被引伸为事物或土地的边界范围。从表面辞义来说,并不包括情意和感受,只能说明文学作品某一方面的素材。因此,《人间词话》第六则又给以补充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1]由此可见,王国维所谓有境界的作品,包括两个方面,即外在的景物人事,和内在的思想情意。

《人间词话》的第一条就讲“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1]境界成为评判词高低的标准。那么境是怎么形成的,王国维认为有两种方法,即造境和写境。造境属于理想,但却又与自然相否,顺应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写境属于现实,对自然中变化发展的事物予以描述。两者颇难分别。而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

境界分为两种,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我和物都是客观实在的,以实写实,无论人物,景色,情感都是具体可感的。以我的眼光看世界,所以世界都带上我的色彩。“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作者以我的眼睛看花,花也因为我的泪而著上了忧伤的色彩。无我之境的词,句句没有情,都是白描,但实际上字字传情。“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从字面上看全是写景,没有主人公的影子,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如果透过这些文字,把它一层一层的剥开就能看到主人公隐藏的情。“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1】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静与动之静,区分静与动之静的标准是美与欲念的关系。当美与欲念的束缚进入宁静状态时,创造的是“无我之境”;当美与欲念处于对峙状态,美对欲念的超越只有可能达到暂时的平衡时,这时创造出“有我之境”。”[2]

境界有“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幕,有遗世之意。而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各有深浅焉。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诗人能写之,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者尤广。”“能感之”指作者特别具有的感受力和观察力;“能写之”指作者特别具有的表达能力。这是构成有境界的作品不可或缺的条件。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就是指的这种表达能力。

境界有大有小,在王国维看来,只有抒发全人类共有的情感才算是大境界,而只是表达个人的身世遭遇就是小境界。“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把李煜与宋徽宗作比来阐释只有担当人类苦难,才能深入人生体验。他们同为亡国之君,宋徽宗的词作之所以不及李煜,是因为他所表达的只是个人的身世之慨,这种个人的身世之慨未能上升到人类普遍情感的高度,故不足以打动千百人的心,因而也就不能成为上品。而李煜的身世之感融汇了人类生存中的失意悲伤,是他个人的,也是人人的,所以一发而为名句,流传千古。

此则与第八则所说境界无大小优劣之分相矛盾,在同一篇著作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体现出王思想的复杂性,以及对境界理解的模糊性。对王国维的死亡解读众说纷纭,但其中都会谈到他人生悖论的两难处境。长期从事哲学研究的工作,使他常运用逻辑的推理与理性的思考探索人生,但自身性格细腻、感情丰富,这种情感与理智的不可兼容使他难以自拔。这种矛盾的心理与思想在人间词话中体现出来。

谈境界,不得不提王国维自己所提到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对这则词话基本是从两点予以阐释的,一种表层的理解是诗人要达到这种境界所必需经历的三个步骤,“悬思——苦索——顿悟”。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然后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即便衣带渐宽、形容枯槁也永不言悔;最后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顿悟,于是仿佛在不经意间就通达到“诗人的境界”了。第二种理解为人生的境界。首先上寻,千百度的寻,但寻而无果。于是突然改变方式寻,最后才发现目标所在,这实质是一个意志力考验外加判断力考验的艰苦过程。而只有在正确的判断力的指导之下的意志力才有其价值和意义,否则一切都是徒劳和无效的。此外,境界是需要于虚静寂寞中才能提升,常人大多留恋的是灯火辉煌,而心怀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却能超越常人之境界,所以能“剑走偏锋”,“志”由虚静中得以“立”。境界的达成乃是磨难的积聚,又是快乐的积聚,使历经曲折之后的翻然顿悟,由此有着一种难以言说、不可名状的愉悦。

词话中用了四则篇幅来阐释“隔”与“不隔”,可见其也属于境界的一个构成的部分。从“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的观点看,王国维所谓的不隔是指用鲜明生动的语言真切自然的表现真情感真景物。“生年不满百”句,自然真切地传达出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慨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句,鲜明地描绘出旷野之情景如在眼前,使人自然地萌发对草原空旷、辽阔、恬静的美景向往的心理,而“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可理解为“不隔”是“真”的另一种说法。看一则文章说“隔与不隔之别”是不用典与用典之别,认为不用典而描写的事物显得鲜活生动,这便是不隔,用典则似乎隔了一层而不够鲜活,这就是隔。而童庆炳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更深入全面的解释:“所谓‘隔’是因为用典过多或认为显得过于肤浅过于晦涩,不能生动鲜活地表现事物,不能使所描写的事物灌注诗人生命的体验,从而不能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所谓‘不隔’不但是因为“语语如在目前”更重要的是因为灌注了诗人的鲜活的生命情感,而使读者的生命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

王国维的“境界”有三层基本的含义:一是,“境界”即生活,是人类一种有意志的生活,是不同层次的人在不同层次上对生活的感受;二是,“境界”即人类共同的欲望,人类通过“竞争而得胜”,“超越于他人之上”,从而达到更高层次,实现从基本的“烟酒”到普通的宫室、车马、衣服,再到稍微高级的跳舞、书画、古物、戏剧,直至最高级的艺术需要。三是,文学的境界代表全人类的境界,是最高境界,能够引领人的低级的嗜好、消遣和游戏,从而使人达到一种崇高的生活境界。

“境界”的内涵,用马正平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感受、气氛,一种情调,一种空间,一种感觉,一种艺术的高度、精神的高度,一种人的生命自由的状态与体验。”[4]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王国维原著.刘锋杰、章池解读.人间词话解读[M].安徽:黄山书社,2007.[3]翦智辉.论王国维“境界说”的主要内涵[J].企业家天地,2007,(7).[4]马正平.生命的空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admin)

第五篇: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键入文字]博文小札2013/10/29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综:是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是材料更加精炼明确、更有逻辑层次;

述:是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地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目的: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论述和模型,是以述带论,说明现有研究状况,缺点在哪里,我准备做的贡献是什么。侧重介绍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文献。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Abstract:

Problem:前人研究从意境的角度来研究境界,把境界等同于意境,或看成意境的一种------境界小而意境大

My view:意境------艺术层面;境界-----艺术、人生、文化层面------意境是境界的一个层面------意境小而境界大 Research method:艺术、人生、文化角度分析境界

Instruction:

Literature review

(1)研究现状:

第一个阶段,上世纪20代到50年代:介绍评判------俞平伯,缪钺

第二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批判------王国维看作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或封建主义学者 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后至今:价值------中西方美学、中国诗学、中国戏

曲学、《红楼梦》研究等诸方面的价值和成就

①认为“境界”属于意境范畴,有些人甚至认为“境界”就是“意境”。这是研究“境界”理论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

②学者们都以“境界”为“意境”,认为“境界”主要就是情景交融或更深层次地认为“境界”为虚实相生,意境两浑,是“意境”。在“意境”说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境界”就是“境”,而“境”就是景,只不过是“意境”中的一个方面,还不如“意境”

(2)缺点problem

“境界”就缩小为“意境”的一个构成内容,或把“境界”等同于一般的艺术形象,这些其实都把“境界”的内涵给缩小了。实际还是在“意境”范围内讨论“境界”,但“境界”并不等同于“意境” 注: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3)自己的观点

笔者的观点是,“境界”在谈到艺术的美感特性时,要求达到意与境浑融一体,是与“意境”范畴相同的,但“境界”与“意境”又是有区别的,无论从出发点、落脚点,还是内涵与外延来看,二者都是不同的。“境界”除了包括艺术美外,更包含着哲学上、文化上的内涵,有自己独特的内涵,非“意境”所能包括。可以说“境界”和“意境”是两个不同范围内的概念。意境的美学形态主要是优美,境界的美学形态则主要是壮美。“意境”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把“意境”概念无限扩大开来,把一切讨论情、景、境的传统理论都看成“意境”,只看到“境界”的一般性特性,而没有看到“境界”的特殊性,从而把二者混为一谈。

Bibliography: 201

参考文献按照顺序分类列出 论文行文顺序(目录、内容);参考文献的年代

Acknowledgement尼采:爱一切用血写的文字---真情实感

下载尔雅王国维时代及《人间词话》内容(十六) (6)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尔雅王国维时代及《人间词话》内容(十六) (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宛若月下纷扬的落花,华美绝伦却又悲喜交集。——卫琪 《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1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而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在中华书局精装本《人间词话》上这样评论:“晚清以来......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有词 高一(5)班 陆 敏 燕 静安先生所著“人间词”作文艺评论,超脱境界之深,在诗词中体得诗人之悲苦,却又识得诗外意横生。寥寥数词,我欲在品,品其中那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深情。不......

    《人间词话》读后感[本站推荐]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着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人间词话》读后感1在寒假期间阅读王国维的......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宁津县新城实验学校教师:张雪岁月不居,天道酬勤。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历经风雨,尽管道路坎坷,尽管困难重重,但却成绩辉煌!2021我们继续要付出,努力过后曙光出,未来......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1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在高中的时候读过,不过那时候由于课业的负担,对于这些课外书也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到了大学,选了“民国学人......

    人间词话 摘抄

    [十九]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与中、后二主词皆在《花间》范围之外,宜《花间集》中不登其只字也①。 注释: ①冯正中:冯延已 ②中、后二主:李璟和李煜......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词话出于人间,存于人间。由人而感,由人而抒。诗词是诗人感想的文字整合,字里行间都是人生感悟。对词话的品味,也就是对人生的感想。阅读《人间词话》,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