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16:2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第一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篇一:《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一、地图导入

同学们:眼前的这幅地图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1942年,日军侵华的炮火弥漫在中华大地,大片国土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中华民族危在旦夕??诗人戴望舒因宣传抗日被捕入狱。在狱中,这位昔日“雨巷诗人”威武不屈,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感受这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二、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吟诵这首诗,注意几个生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字词教学

2.读完后说一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用一两个词来概括。爱国、悲愤、凄楚、忧愤、激动、欣喜、热切盼望??(板书)

三、品读鉴赏

同学们说的对,本诗的感情呈现出一种前后的对比,下面我们就按诗人的情感变化分前后两部分作品读赏析。

1、品读前半部分(分析意象)

同学们先在四人小组内有感情地读一读前半部分的诗歌,找一找诗人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组内交流后,代表发言。

教师随机总结

(1)“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微凉。”

(2)“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又分明是那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中沦陷区人民的心境的外化。

(3)“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 怒的呼喊。这幅凄凉的景象让我们想起 “山河破碎风飘絮??”“国破山河在??”

(4)“苦水”表明诗人内心非常地凄凉,“没有渔船”说明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陆地、海里都被占领了,人民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整个占领区的中国人民都生活在残酷的环境里,没有快乐,只有痛苦。

小结:诗人的手掌由北向南,抚过了祖国大片的国土。长白山雪峰的“冷到彻骨”,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这组意象都是消极的冷色调的,通过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情感也是凄楚忧愤的。

朗读指导一:这种情感我们在读的时候语调也应该是深沉低缓的。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来读一读上面这几句诗。(个别读)

朗读指导二:语调把握的比较准确,为了使我们的朗诵感情更充沛,节奏更鲜明。朗读时还应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那些字要重读。(多媒体:标出重音节奏)再请同学读一读这几句诗。(个别读)

接下来男生一起饱含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男生读)我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深切的感受到了诗人对苦难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现在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标题中“残损的手掌”指的是什么?

“残损的手掌”是现实,是被侵略者炸伤的、折磨的手掌。但这里,“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时还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它受伤了,但依然是博大的,和广大的土地一样博大。诗人把内心的创痛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深情的摸索,犹如母亲抚摸着孩子,又像孩子爱抚着母亲。

2、品读后半部分

这一双残损的手就这样摸索着,终于摸索到了“那辽远的一角”,那依然完整的一片国土,此时,他的内心不再痛苦了,他的手也不再抖动了,他开始轻抚这片土地。诗人为何轻抚“那辽远的一角”? 这一部分诗人又是通过哪些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的?品读相关的语句,说出你的理解。

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总结(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那么的柔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令人依恋!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2)“太阳”、“春”具有怎样的的特点?(欣欣向荣,勃勃生机,温暖,给人以生的希望。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小结:通过这一组意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辽远的一角是温暖的、明朗的,是令人向往的、无比香甜的。在这幅暖色调的画面中,诗人找到了安慰,找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他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的赞美,朗读这部分诗句时语调应是高亢激昂的。多媒体:出示几句诗。(女声读)集体朗读下半部分诗句。

3、小组朗读,感受诗人情感。

前半部分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他的情感是凄楚忧愤的。后半部分诗人抚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情绪徒然一变,转而热切期盼。为了更深切的体会诗人的情感,同学们在小组内用自己最饱满的感情读一读,等会儿老师请几个小组来展示一下。可以读片段,也可以读全诗。可以分工读,也可以派代表读。

各组展示朗读(2-3组),中间穿插老师范读。

4、联系背景,进一步体会诗人爱国情怀。

这首诗写于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但是在这样一个阶段,一位柔弱的中国文人,却在日本侵略者阴暗潮湿的地牢里,发出了如此健康、明亮的歌唱,这是多么宝贵的精神啊!在他的友人著名作家冯亦代的回忆中讲到:“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

5、集体朗读,结束课文。

为了再次感受诗人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请全体起立,拿起书用我们最真挚的感情演绎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篇二: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感情线索,用自己的理解、激情大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优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学习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学习难点:

1、对比手法的运用

2、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预习检测

一、给下列字词注音:

锦幛

藻蓬蒿蝼蚁 憔悴

蘸着 灰烬堤上 蹂 躏

二、朗读诗文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至少三点)

三、默写古诗 《 春望》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

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4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生活。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曾经有一位文弱但高贵而倔强的灵魂,用自己的笔为我们谱写了一首激情的爱国诗歌,让我们走近这位诗人——戴望舒,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激情读诗,感受深情

1、你觉得诗歌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诗歌朗读有哪些技巧?

感情充沛:高昂

低沉

语速合理:快速

缓慢

重音准确:

停顿恰当:

字音清晰: 抑扬顿挫:

2、读完本诗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你有什么疑问或困惑?请写下来

① 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等待(二)》一诗中,还写下了这样刻骨铭心的句子: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泔脚缸”,就是废水桶、马桶。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狱中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折磨。可见,“残损的手掌”,首先是写实的。

②“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那里”指什么地方?——根据诗句本身和写作背景推断。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二、细读诗歌,品味语言

1、你觉得本诗中最重要的句子是那几句?

2、齐读诗歌的第1、2行:

①“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这广大的土地”,老师读得对不对?少了一层什么意思?(比较:抚摸,用手轻轻摩擦。摸索,在黑暗之中寻找一些东西。索,是寻找的意思。)

②诗人在寻找什么呢?通览全诗,画一画诗人摸索到的地方,想一想这些地方可以分为哪两个不同的区域?

由这里再看“残损的手掌”,仅仅是写实的吗?

3、齐读诗歌的第3-14行:

⑴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同去感受。读3—14行,你感觉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摸索的?从哪个词句可以感受出来?

三个品点:(①②③选其一)

①第11、12行:为了表达这种悲愤之情,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你能读出这种对比吗? ②第13行:如果改用11、12行那样用对比加以强调,怎么改?“岭南的荔枝花/你当年漫山遍野、香气四溢、蜂围蝶阵、游人如织??/现在却寂寞地憔悴。”这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映,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第14行:南海本该是什么样子?“尽”“没有渔船”,“苦”。海水苦,诗人的内心更苦。④整合深化:明明诗人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愁苦,但是却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特征性事物上,让形象去说话。用艺术的凝想代替狂暴的吼叫,戴望舒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开拓了新时期。(板书:悲愤愁苦)

4、齐读诗歌的第15—26行:

当诗人摸索到解放区的土地时,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哪些词、句或标点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板书:温暖希望)当时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是好喜欢??”

四个品点(①②③选一):

①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句子一向被人称道,为什么?(把自己和解放区的关系比作了恋人和母子关系,它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这两个句子学生缺乏体验:一个还未曾体验,一个早已忘却。)

②第21行:“运”改成“用”行不行?(“运”不仅有“力”,更有“气”,“情”。这里面有全部的力量,全部的希望,全部的憧憬,全部的崇敬,全部的爱戴,全部的向往和全部的委屈。)

③第22行:“贴”改成“放”行不行?(“贴”更紧。“贴”出了诗人对解放区的爱,“贴”出了一切希望,“贴”出了无限的温暖和幸福,“贴”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坚定的信念。)

④第26行:末尾的叹号应该怎么读?(高亢疾呼;深情坚定。)

·想象一下,诗人点下这枚叹号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它是诗人紧握的铁拳,是诗人刚毅的神情。请你加一个动作朗读。(读23-26行)

·诗人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这枚叹号的呢?(社会的大环境;自身的小环境)

小结: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是中华民族最困难的时期,解放区也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很多人都对中国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但是在侵略者阴暗的地牢里,一个曾经多愁善感的诗人,用一双残损的手掌,竟然写出这样豪迈的文字,这是多么可贵呀!(读21-26行)

·叹号虽小,热量无限!它是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人格,更是一个民族的骨气!凭着这种信念和骨气,诗人在铁窗下一次次激昂地歌唱:(音乐声中屏显:

四、美读诗歌,探究赏析

1、看看下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能不能漏掉?

这一角变成灰烬,那一角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①引导分析:“已、只、该、()”的作用。

“已”字表明“这一角”早已经变成了灰烬,那是过去的而不是现在的事情。“该”字强调“这一片湖”应该是我的家乡,但是现在不是了,被侵略军占领了,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悲愤、惋惜之情。“只”字强调“那一角”除了“血和泥”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可见侵略者对我们国土蹂躏之深。括号,表明里面的两行诗写的不是现实中的故乡,而是回忆中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越美,就越能表达诗人对现实的悲愤之情。

2、你觉得诗人在表达这些情感的时候,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3、通过这首诗下列诗句,你能想到那些古诗?

4、赏读诗人的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好在哪里?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

注释: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1942年1月病逝于香港,葬于香港浅水湾。

萧红墓畔口占

[简析]

1942年1月,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2岁。这首诗,是戴望舒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古人作绝句,常说:“口占一绝。”可见.戴望舒是把这首诗当作绝句来写的。

四句诗都很平易,但语淡情浓,字外有音。首句,“走六小时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寂寞”写出自己生活在敌占区又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心境无比孤寂、悲凉。次句,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而且,还表示萧红长眠地下,已无法慰解自己的寂寞。“放一束红山茶”,以一束红艳如火的山茶花,寄托对她的深情悼念,也象征她山茶花般热烈、红艳的生命。第三句‘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自己等待曙光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结句“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含蕴的感情最丰富。这里有伤悼萧红不幸被黑暗势力和坎坷生活夺走了生命;有惋惜萧红因早逝而不能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发出更多的光和热,不能在革命文坛上创造更多更出色的作品,还有羡慕,羡慕萧红已实现了永恒的超越,无须再在长夜漫漫中苦熬苦等了,她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

四句诗,言少意丰,余音袅袅,韵味深长。这首精美动人的新绝句诗,显示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 词的修养。

补充材料

等待

(二)节选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齐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萧红墓畔口占

戴望舒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写作背景: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朗读技巧 :

1、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及音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篇三:3.29公开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彭霞霞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彭霞霞

2016.3.29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诗歌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理解诗歌的方法,这节课主要检测学生进过学法迁移后自主学习的状况。

教材分析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读这首诗,要随着诗人一起去感受,体味诗人那种发自内心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清诗歌写作思路。

2.理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意象)的内涵,品味富有想象的语言,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学会用实际行动热爱 自己的祖国。

教学重点: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艺术形象的内涵,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 多媒体、教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创情境

课前短片欣赏(视频)

同学们,翻开日本侵华的历史,相信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义愤填膺、咬牙切齿。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多少仁人志士奋起抗战,保家卫国,视死如归??戴望舒就是其中的一员。

屈辱我们可以宽容,但绝不可忘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虽身陷囹圄却又激情满怀地歌唱,去听听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的这首献给祖国的恋歌—齐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 题、作者)

二、诵读,理思路

1、解题: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引出时代背景,为理解诗意做铺垫)

《等待(二)》一诗中,有这样刻骨铭心的句子:(幻灯片)

“泔脚缸”,就是废水桶、马桶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狱中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折磨可见,“残损的手掌”——属于实写。

2、我用残损的手掌干什么?(按原文回答,情感朗读)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3、通览全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原文回答,情感朗读)

4、对摸索到的不同对象进行归类,我们可以将诗歌内容划分为哪两个部分?

明确:沦陷区(这一角,那一角)—遭受蹂躏、支离破碎、伤痕累累 解放区(辽远的一角)—亲切温馨、和煦明媚、蓬勃生春

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统摄全文

5、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举例:在描写沦陷区的景象时:

6、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的内心有怎样的情感起伏变化?

点拨:(1)诗人触摸到沦陷区时,感情是极度凄楚忧愤的,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表达了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对祖国支离破碎的惨状无比痛心。

板书——凄楚忧愤(悲愤痛苦)

(2)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时,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充满了热情的期盼、发出了深情赞美。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比向往,和对祖国未来的热切期盼。板书——热切期望 深情赞美

师:诗的前半部分充满凄楚忧愤,应读得沉重、缓慢,以表达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的痛惜之情(男生读);后半部分表现了作者的热切期盼,应读出高昂的情调(女生读)。现在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情感变 化来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歌

过渡:品味富有想象的语言,看看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这份情感的?轻轻读一读,细细品一品,相信我们的感受会更深切,更强烈!

三、赏析,品语言。

这首诗中,有很多写得非常生动形象的句子,请同学们从中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发现。

要求:小组合作,自选角度,研究探讨,品析诗歌(抓意象、修辞、关键词)

提示:1.诗中出现了很多具体可感的意象,你能说出这些意象寄寓的作者的情感吗?

2.诗中出现了很多生动的比喻,你能理解它的象征义吗?

3.诗中出现了很多贴切传神的词,你能品出它的妙处吗?

学生的发言预设:

……

四、拓展,知时代

诗人戴望舒终于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一次次充满韧劲和豪情地歌唱。而且在同时代中也有这样高亢的歌号召着每个爱国者的心。

配乐齐读:

端木蕻良在《土地的誓言》中发出铮铮誓言: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萧红在《生死场》中宣誓道:我是中国人,我要中国旗子,我不当亡国奴,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

大声说出“我爱你中国”

在朗读中结束这堂课

五、作业布置:

1、类文阅读《狱中题壁》练习册p8 板书:

我用残损的手掌

沦陷区

凄楚忧愤、悲愤愁苦

摸索

解放区温暖希望、热切期望

第二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诗歌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2.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他所处的“物理场”受到限制,但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的“心理场”却变得广阔了。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正是这铁窗关不住的爱国之情,使他眼前浮现了一幅中国地图的意象,这幅地图又成为他投射主观情思的对应物:地图是祖**亲的象征,“残损的手掌”则是身陷囹圄的诗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的炽热的爱的写照。

3.名家点评 据冯亦代回忆:“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这首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描写沦陷区阴暗,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面缀连。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摩,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使诗章透现出和煦明媚的色彩。可以说这首诗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诗人在狱中,想像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诗人在虚拟性的总体形象之中,又对现实事物作了直观式的细节描绘:堤上的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发出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夹着泥沙的黄河,岭南的荔枝花等。这一些细节描绘正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值得注意的是,在直观式的细节描绘之中,诗人还运用“虚拟性想像”的手法:触到水的“微凉”,感受到长白山的“冷到彻骨”,黄河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都是直观式描绘中存在的想像与虚拟,是诗的开头“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一幻觉的具体化。至于写到蘸着“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以及在写到对解放区的热爱时,说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则是在想像性的虚拟中,结合着隐喻和明喻。尤其是“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一比喻的恰切,包含的感情的丰富性,一再受到人们的称赞。(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整体感知] 1.语知归类 ① 生字注音

灰烬 jìn

荇藻 xìng zǎo

蝼蚁 láu yǐ

锦幢 zhuàng ② 词语积累 2.理清思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的最艰苦年代。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文章层次如下:

第一层: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感情色彩是消极的,冷色调的。

第三层: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解放区。感情色彩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文章结构图:

沦陷区

灰色

憔悴

阴暗 我用残损的手掌

抚摸

解放区

太阳

蓬勃

温暖

3.讨论解惑

①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损的手掌”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亢的调子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与了热切的希望。

②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像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像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③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像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即“江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④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抒发得细致动人。

(2)“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确民的新生活。

(3)“堤上繁花锦障”是明喻,用“繁花锦障”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4)“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5)“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

(6)“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⑤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骚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

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⑥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

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 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 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 把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想象.对比.比喻等手法对抒发感情的作用。

第三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设计

布里中学 魏翠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2把握诗中意象,品味诗化的语言。3有感情的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

1交代写作背景,营造学习氛围。

2读中品,品中读。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3、比较体验,感受诗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朗读爱国诗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体味诗人情感。教学难点

把握诗中意象所蕴含的内涵,折射出的诗人的情感。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旧——导新

(大屏幕显示艾青的诗作——《我爱这土地》,选择《天空之城》作为背景音乐,配乐朗读这首诗。)师:这首诗中最让我们动情的诗句是哪句?能用心的读一读吗?是什么感动了你?这首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于是,爱国诗人艾青写下了这首充满爱国之情的诗篇。其实,在那个饱经风霜的年代,爱国诗人不止艾青一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样,诗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得热烈。打开第二课,板书课题。

二、吟诵——入诗

1.手掌为什么“残损”的?学生思考,根据词语意思作答。(残损:残缺破损。)深入理解,穿插背景。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写《等待(二)》一诗时,还记忆犹新地写下了这样叫人刻骨铭心的句子: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等待(二)》

结合背景深入理解残损的意思。

2.请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吟诵一遍。3.教师音乐声中范读:请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并思考老师和你的朗读的相同与不同。4.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没有起伏变化?

痛楚忧愤到热切希望。诗中的过度诗句是哪几句?大屏幕出示,指导诵读。◎ 板书:愁苦—希望

.师:有人说朗读这首诗,你叹不出声,只有深沉的悲伤和热切的希望。请同学们把握情感再次朗读这首诗。

三、品读——入情

我们仅仅读了三遍,就产生了如此丰富的感受,真是难能可贵!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宝贵的感受到诗歌中搜寻:看看到底是哪些诗句带给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然后紧紧地抓住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深切,更强烈!

(温馨提示:可以抓住重点的词语、运用的修辞、标点去品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同学自由品析,批注。班上交流。发言预设: 3-14行:

① 看屏幕:看看上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哪一处不能漏掉?(屏显:这一角变成灰烬,/那一角是血和泥;/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引导学生分析:“已、只、该、()”的作用。(屏显正确句子)读一读,把这种种理解读出来!积累赏析方法:比较品析。

② 诗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时候家就在西湖的附近,在他的记忆里,西湖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而他尤其不能忘的是最好的季节里的西湖。不要说是多情的诗人,谁又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何况他的家乡就是胜似天堂的杭州呢?

如此仙境一般祥和美丽的家乡,应该怎样读出?现在如何呢?还有如锦幛的繁花吗?还有奇异芬芳的嫩柳枝吗?还有淡妆浓抹的美景吗?还有悠扬婉转的柳笛声吗?还有戴着柳条帽的无忧的嬉戏吗?

(家乡的美丽与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对比。)

◎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你是什么心情?(忧愤)

③“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板书:掠过)诗人的内心充溢着切肤的沦亡之痛。但是诗人的情感又不是直接明白地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上,这就是诗歌“用形象说话”的特点。

④ 第19、22行:“轻抚”和“贴”是怎样的动作?读一读!(板书:轻抚)

⑤第20行:“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两个一向被人称道的句子,为什么?(它唤起了人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我们就用这种感情来齐读17—26行!

四 演读——巩固。

 分读课文

 老师读1-2行;

 男同学读诗的3-14,读出痛楚忧愤;  女同学读15-26行,读出热切希望。

五、作业——延伸 1.有感情的背诵课文。(必选)

2.积累:爱国诗歌大串联,不少于5首。

3.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或者几句诗,抒发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师:我选择,我喜欢,希望大家通过自己选择的课外作业加深对这节课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篇: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 王吉东 职务:教师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中心中学

手机:***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中心中学 邮编:250113

【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中心中学 王吉东

【课标与教材分析】

2011版《新课标》指出:“诗词教学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且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我希望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挖掘出诗歌中各种美的因素,体会诗歌魅力。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掌握几个重点字词:锦嶂、荇藻、蓬蒿、蝼蚁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在诵读感悟、联想想像、评析欣赏、探究学习中理解诗歌,把握本诗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学情分析 】

1、学生已经知道的:通过七、八年级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对诗歌有了一定的兴趣,而且在上册中也与学生共同探讨了一些阅读诗歌的方法,如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把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感情等。

2、学生想知道的:(1)但浓厚的兴趣还需不断的培养,品味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等鉴赏能力还须通过更多的具体阅读才能得以提高,尤其是要通过比较、拓展、迁移等多种手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审美情趣,全面提高语文素养。(2)诗歌中所体现的“残损的手掌”的象征意义。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对比和象征的表现手法。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4、学困生的分析:诗人如何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从描写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也是学困生需要学会分析的。【教学重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共研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青春中国》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回顾那段历史,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2、师:卢沟桥的炮灰点燃了中华民族的血性,在那个民族存亡的岁月里,我们中国涌现出了一个个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一个柔弱的文人,虽身陷囹圄却又激情满怀的歌唱。

3、生齐读课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诗人为什么说是用残损的手掌?

2、通过学生搜集的背景资料,明确:这里是指诗人那在敌人压迫下受伤的心灵,这里既是写实,又是在象征诗人的坚强意志。

3、师:那作者戴望舒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哪?

4、学生简要介绍。

5、师:看来这一步学生们预习的还不错。下面我们来读一下诗歌,体会一下诗人的感情。

6、师出示幻灯片,提出听读要求。

(1)注意正音,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圈划评注:诗人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什么? 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7、指一名学生读课文。

8、评价朗读。

9、教师范读。

(1)师:我也来读一读,同学们听听我读的怎么样?

(2)师:我读的还行吧?!同学们,不要没有了自信,我读的稍微好一点那是因为我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要比你们多一些。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后,你会读的比老师还好,有没有信心?

10、师:下面,我们下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圈划评注。诗人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什么?找一找文中两个关键的动词。

生:“摸索”“轻抚”

师: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摸索 是探索,在黑暗里寻找一些东西;轻抚 是轻轻的抚摸)

师:看一下,诗人摸索到了什么或者说摸索到了哪些地方? 而又轻抚到了哪些地方? 根据回答,板书: 摸索 沦陷区:支离破碎 轻抚 解放区:温暖如春 师:在这里寄与诗人怎样的情感? 根据回答,板书:

师:我们不难发现本诗运用了强烈的对比,但我们能够感觉出在这里面都拥有诗人一种强烈的什么情感?

根据回答,板书:

摸索 沦陷区:支离破碎 沉痛悲伤

对比 爱国 轻抚 解放区:温暖如春 欣喜希望

11、师:那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请同学的朗读是不是把握了这种感情呢?那我们又改怎样读那?

生:试读。

再指名读。两名同学来读。

三、品读,研读【创新支点】

1、评价,引出品读研读环节:

师:这两位同学的朗读总的来说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但有一些具体的句子,词语处理的还是不够准确。我建议,我们小组内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合作,来提升自己。

下面,组内交流看看哪些句子让我们最喜欢,或者给我们的感受最深,读一读,品一品,看看是不是读的更有味道一些。

教师展示幻灯片,明确品读研读要求。合作探究: 读句子,品句子。

我最欣赏的(感受最深的)是第 行,因为

。所以要这 样读。

2、学生,小组合作。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点拨。

4、师:经过一番的品读,相信,同学们对诗人的感情会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朗读也会更有感情,下面我们再来朗读诗歌。

这一次,我们各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读,可以齐读;可以分开来读;也可以单人读,其他同学配读,当然,如果能够背着朗诵更好。

5、小组合作,再读诗歌,做好展示。

6、小组朗读。

7、评价。

四、拓展延伸。

1、再读诗歌。

老师引读一二行,女生读 行;男生读。

2、师:戴望舒曾以“雨巷诗人”行世,但在民族的危亡关头,他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用文字宣泄了那份内心深处的爱与恨。通过刚才的朗读,我能感觉出同学们也对诗人的深情有了深刻的理解。那处在祖国腾飞的今天,我们能不能也拿起笔来,抒写你对祖国的一份热爱呢?

3、展示幻灯片。抒我爱国情怀:以“我用 的手掌”为题,试写一首小诗。

4、学生写作,或修改。

5、自由朗读自己的作品。

6、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觉醒和振奋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中爱国精神的升华。今天,在祖国蒸蒸向上的日子里,我们也要记住这份深情,这份责任,唱响心曲,让祖国永驻自己心中。

总体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该诗。(B层)

2、爱国诗歌大串联,不少于5首。

3、整理“我用 的手掌”,写在周记本上。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本课的写作背景还是掌握不够,理解不深。特别是在上学生去寻找诗人用“残损的手掌”都做了什么的时候?学生不能够顺利的找出两个词,所以出现了在课堂上费时较多。我想是不是从两个具体的动作入手?

比较出彩的是学生的读,特别是在品味赏读的部分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还有在最后的小写作部分,对于优秀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展示环节,给学生的震撼力很强。

板书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摸索 沦陷区轻抚 解放区支离破碎温暖如春沉痛悲伤 对比欣喜希望

爱国

第五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一、地图导入

同学们:眼前的这幅地图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1942年,日军侵华的炮火弥漫在中华大地,大片国土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中华民族危在旦夕„„诗人戴望舒因宣传抗日被捕入狱。在狱中,这位昔日“雨巷诗人”威武不屈,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感受这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二、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吟诵这首诗,注意几个生字,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字词教学

2.读完后说一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用一两个词来概括。爱国、悲愤、凄楚、忧愤、激动、欣喜、热切盼望„„(板书)

三、品读鉴赏

同学们说的对,本诗的感情呈现出一种前后的对比,下面我们就按诗人的情感变化分前后两部分作品读赏析。

1、品读前半部分(分析意象)

同学们先在四人小组内有感情地读一读前半部分的诗歌,找一找诗人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特点,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组内交流后,代表发言。教师随机总结

(1)“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微凉。”

(2)“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又分明是那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中沦陷区人民的心境的外化。

(3)“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闻不到花香,听不到鸟语,听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叹、那愤 1 怒的呼喊。这幅凄凉的景象让我们想起 “山河破碎风飘絮„„”“国破山河在„„”

(4)“苦水”表明诗人内心非常地凄凉,“没有渔船”说明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陆地、海里都被占领了,人民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整个占领区的中国人民都生活在残酷的环境里,没有快乐,只有痛苦。

小结:诗人的手掌由北向南,抚过了祖国大片的国土。长白山雪峰的“冷到彻骨”,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这组意象都是消极的冷色调的,通过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情感也是凄楚忧愤的。

朗读指导一:这种情感我们在读的时候语调也应该是深沉低缓的。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来读一读上面这几句诗。(个别读)

朗读指导二:语调把握的比较准确,为了使我们的朗诵感情更充沛,节奏更鲜明。朗读时还应恰当地掌握重音和停顿,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那些字要重读。(多媒体:标出重音节奏)再请同学读一读这几句诗。(个别读)

接下来男生一起饱含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男生读)

我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深切的感受到了诗人对苦难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现在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标题中“残损的手掌”指的是什么?

“残损的手掌”是现实,是被侵略者炸伤的、折磨的手掌。但这里,“手掌”已不单是个人的手掌,同时还是整个民族的受伤的、“残损的”手掌。它受伤了,但依然是博大的,和广大的土地一样博大。诗人把内心的创痛化为残损的手掌,对祖国的挚爱与对河山沦落的痛惜化为深情的摸索,犹如母亲抚摸着孩子,又像孩子爱抚着母亲。

2、品读后半部分

这一双残损的手就这样摸索着,终于摸索到了“那辽远的一角”,那依然完整的一片国土,此时,他的内心不再痛苦了,他的手也不再抖动了,他开始轻抚这片土地。诗人为何轻抚“那辽远的一角”? 这一部分诗人又是通过哪些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的?品读相关的语句,说出你的理解。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总结

2(1)“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那么的柔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令人依恋!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

(2)“太阳”、“春”具有怎样的的特点?(欣欣向荣,勃勃生机,温暖,给人以生的希望。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

小结:通过这一组意象,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辽远的一角是温暖的、明朗的,是令人向往的、无比香甜的。在这幅暖色调的画面中,诗人找到了安慰,找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他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的赞美,朗读这部分诗句时语调应是高亢激昂的。多媒体:出示几句诗。(女声读)集体朗读下半部分诗句。

3、小组朗读,感受诗人情感。

前半部分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被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国土,他的情感是凄楚忧愤的。后半部分诗人抚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情绪徒然一变,转而热切期盼。为了更深切的体会诗人的情感,同学们在小组内用自己最饱满的感情读一读,等会儿老师请几个小组来展示一下。可以读片段,也可以读全诗。可以分工读,也可以派代表读。

各组展示朗读(2-3组),中间穿插老师范读。

4、联系背景,进一步体会诗人爱国情怀。

这首诗写于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但是在这样一个阶段,一位柔弱的中国文人,却在日本侵略者阴暗潮湿的地牢里,发出了如此健康、明亮的歌唱,这是多么宝贵的精神啊!在他的友人著名作家冯亦代的回忆中讲到:“我昔日和他在薄扶林道散步时,他几次谈到中国的疆土,犹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香港文学》1985年2月号)

5、集体朗读,结束课文。

为了再次感受诗人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请全体起立,拿起书用我们最真挚的感情演绎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下载《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学习过程:一、板题、示......

    《我用残损的手掌》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课 主备:巩大千审核:张小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

    我用残损的手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篇一: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篇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2 我用残损的手掌从容说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

    缩短了距离 ——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 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引导不好会出现学与教两层皮的情况。而经过我的精心设计,收到了意......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

    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教学的盲区,多数人都认为现代诗歌只要让学生背会,体会出情感就可。往往忽视了课堂中有效地朗读,殊不知学生通过有效地朗读,可让老师轻松许多。今天......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摘要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代表性作品,诗中蕴含寓意深刻的意象以及诗人身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于身处苦难中的同胞的同情,字里行间,表达出......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来听我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