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试笔:一点秋思,两种风情5篇

时间:2019-05-12 16:4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材解读试笔:一点秋思,两种风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材解读试笔:一点秋思,两种风情》。

第一篇:教材解读试笔:一点秋思,两种风情

教材解读试笔:一点秋思,两种风情 ——《渔家傲.秋思》和《天净沙.秋思》解读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读到范仲淹的这一首《渔家傲.秋思》,在为这首词的豪迈悲壮所折服的同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另一首可能名气更大的“秋思”,这就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一词一曲只是这两首“秋思”表面的不同,根本的区别还是在风格和情感的迥异,真称得上是“一点秋思,两种风情”。

首先作者身份的不同,决定了这两首“秋思”的风格迥异。范仲淹的这一首“秋思”,是以一位常年镇守边关的重臣角度而写的。词人的身份是一位被西夏称为“腹中有数万甲兵” 的封疆大吏,这样苍凉的西北之秋,虽然也勾起诗人的一片“思心”,这片“思心”也让人鬓发苍白,老泪纵横,但这样的“秋思”最终服从于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理想,最终被边塞男儿的宽广胸怀所释怀。而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作于他漂泊无定的年轻时代。作为一个如秋蓬般漂泊的文人,自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直至“断肠”。

作者身份的不同,个人胸怀的大小,决定了两首秋思“境界”不同,也决定了两个人写作角度的不同。《渔家傲秋思》站在戍边将士的角度来写,描绘的是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表现的是这个群体的“秋思”;因此呈现出迥异于马致远个人“秋思”的特点。个人尽可以肠断,但征人们在抹去思念之类后仍要坚守战场。

传承的文化基因不同,也决定了两首“秋思”的风格迥异。“渔家傲”的苍凉悲壮,具有从唐代边塞诗派一脉相承的天然基因。可以说正是唐代的边塞诗歌在宋词时代的回响。读《渔家傲.秋思》,那秋风的萧瑟,那四面的边声,那白发的征人,仿佛读到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仿佛读到了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仿佛读到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而《天净沙.秋思》的基因来自于晚唐词人和宋代婉约派词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竟然和晚唐词人温庭筠的“望江南”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惊人相似。都是用夕阳衬托思念之情,都因为极度的思念而断肠。读《天净沙.秋思》,仿佛读到了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缠绵悱恻;仿佛读到了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两首词都画面感十足,但在意象的选取上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渔家傲”中那一幅“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风景画,苍凉之感油然而生。范仲淹也为边塞的将士们,也勾勒出了一幅催人落泪的风情画:“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念日重,何况是在这样天气渐寒,大雁南飞的秋日,怎能不勾起浓浓的思念之情,所以辗转反侧,所以双鬓早白,所以老泪纵横。“秋雁”、“风声”、“长烟”、“落日”、“古城”、“羌管”、“秋霜”„„这一系列打上边塞秋日刻痕的意象,营造出了浓郁的异域“秋日风情”。《天净沙.秋思》也是依靠意象出名,并登上中国古代诗歌高峰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开始三句堆叠了九个意象,像机关枪一样喷涌而出,中间没有一点衔接和照应,创造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奇迹。再加上最后两句的“夕阳”,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竟然有十个意象之多。这些意象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就是为男主人公——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提供一个最好的舞台布景。这首“天净沙”确实做到了,如果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的男主人公还不“断肠”,都好像是情商缺乏了。

《天净沙.秋思》和《渔家傲.秋思》堪称古代诗歌的“同课异构”。同一个秋思,迥异的风情,诠释了生活的舞台有多么广阔,个人的角色有多少不同,创作的舞台就有多么广阔。

问题聚焦:

1.两首“秋思”均有“夕阳’,二者有何不同?

虽然同为夕阳,虽然都有“夕阳尚知返,人儿独未归”之感,但边塞的“落日”在苍凉的大背景下,显示的是一种壮阔之景。而“天净沙”的那个夕阳,是整个“断肠”舞台的背景底色,唤醒了游子心底最深处的那一缕思乡的情感。

2.两首“秋思”均写到了“秋声”,二者各有何特色?

两首词都没有忘记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秋思”,显示了作者的文学水平的高妙。“渔家傲”写秋声的有两处,一处是“边声”,一处是“羌管”的乐音。“边声”是边塞各种声音在秋风的协调下,汇聚而成的充满悲凉之感的交响曲。而“羌管”作为一种边塞独特的乐器,发出的声音自然是“边塞之音”。这两处声音,在耳边回荡,让人仿佛置身边塞,苍凉之感浸入骨髓。而“天净沙”中的声音也有多处:有黄昏乌鸦的聒噪,有溪水的潺潺,如果想象一下的话,可能还有人家的热闹之声。溪水的潺湲,人家的热闹,都反衬出游子内心的孤寂和悲伤;乌鸦回窝的聒噪也会让游子触目惊心。

3.为何“天净沙.秋思”更为有名?

应该说这两个“秋思”各有特色。好的诗歌都是能够引起共鸣的。《渔家傲.秋思》从群体着笔,写出了边塞征人普遍的情感;《天净沙.秋思》以抒写个人情感为主,表面看好像很“小众”,但其实更加广泛地揭示了天涯游子共同的情感体验,因此,千百年来,能够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再加上《天净沙》秋思篇幅短小,易读易记,在写法上九个意象的堆叠颇有特色。还有一个原因是“天净沙”有一句主打的名句“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话就概括了游子之悲,所以“天净沙”可能就有了更多的粉丝。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字不在多,精妙就行。”

第二篇:《秋思》文本解读上传百度文库

秋风起 思乡切 传家书 诉离愁 ——《秋思》文本解读

秋风瑟瑟,秋意浓浓。金秋时节,花谢、草枯、大雁南飞,落叶化作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落叶要归根,家人要团聚。鸿雁能传情,家书能否带走我的思念?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解读的是“秋风起 思乡切 传家书 诉离愁”的《秋思》”。(出示全文)

一、人生沧桑诗作来伴

张籍,唐代中后期诗人。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访张籍。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荐张籍,贞元15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遭受病痛折磨的张籍漂泊在外,精神上的寄托便是以诗作为伴,他的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

二、思乡心切家书来传

自古以来,“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张籍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一生飘浮,以诗为伴。又是一年秋风至,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的他望着萧瑟的秋风,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十年了,未曾回家的张籍孤独而居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起,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但是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在张籍的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这封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他是恨不得把所有的思念都化成文字,(复恐匆匆说不尽)在发走之前,又担心自己还有些许遗漏,于是(行人临发又开封)。

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不仅仅是信,它还带走了张籍的心„„

在《秋思》里,张籍的思念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信,就是这极平常、极平淡的事物、动作,却承载着一种不平常、不平淡的思念之情。难怪王安石会这样评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读诗悟诗产生共鸣 《秋思》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同组的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组诗词反应的主题是:思乡情。根据单元目标、学情、我确定了《秋思》的教学目标

一、和学生一起在读中感悟诗情。

首先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师生配合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诗中的“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而“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我引导学生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风是无形的,看不见但作者却感受到什么?再出示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接着出示张翰的诗作,当学生感受到张翰能弃官而回,而诗人却只能通过写家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

三、指导学生在写中深化诗情。

通过多种形式读、理解感悟诗意,想象诗境后,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深入领悟诗人浓浓的乡愁。最后挑疑:当捎信人带走了信时,这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它还带走了什么?及时把学生引入孟郊的《归信吟》:书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了张籍的心中。

或许若干年后,学生中的一些也可能成为游子,他乡见秋风,《秋思》来解愁;或许秋风一起,北雁南飞,我们也会触景生情,感慨颇多。愿我们一切都安好!

第三篇: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写作背景:

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的文章。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学情分析

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还不可能深入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的痛苦、失望、反省、内疚、自责······这样负面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法 情感熏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一听,读一读,思一思。

1、歌曲《母亲》。这就是母亲。师:“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永远牵挂着儿女的安危,永远包容着儿女的过失,永远理解儿女的一切。因为有了母亲,我们才幸福。

师:可21岁的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这一年,母亲突然去世,这对他真是致命的打击,每次想到母亲,史铁生这样安慰自己(请大家默读这段话):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你读懂了什么?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预设:苦)

师: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史铁生的课文《秋天的怀念》,去体味这位母亲的苦,母亲的爱。(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通过母亲的语言、表情、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三、自读课文,感知“母亲”:

要求:请自读课文,用曲线画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可随手写下自己的感受,跟着自己的感觉和理解读一读这些话。

四、品词嚼句,诠释“母爱”(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读出母亲的苦,读出母亲的爱。)

1、一语双关的话。“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一个21岁的年轻人突然双腿瘫痪,可想而知,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谁来读一读,体会体会他的脾气怎么暴怒无常。生读第一自然段。(生读到“我活着有什么劲!”言外之意,我想不想活?)

如果你是他的弟弟、妹妹、朋友、同学,你会怎么劝他?生说。师读“我活着有什么劲!”那么最了解他的母亲又是怎么做的,才能让儿子从心里改变。生读“咱们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区分:母亲走过来,拉住我的手,止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原文更能体现母亲的焦急、担心。母亲“扑”住的是儿子想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的命)

母亲“忍”住的仅仅是她的哭声吗?再读第一自然段,小组交流(预设:儿子的坏脾气、自己的病痛、儿子的打击„„)再读这一句。

“母亲病重”你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简单介绍肝癌。抓住“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理解母亲的坚强与无私。)师读“母亲常常肝疼„„睡不了觉。”送这位母亲一个字“忍”!

母亲还忍住了“我”的坏脾气。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母亲忍住了“我”的坏脾气?生读。

面对“我”的暴怒无常,面对自己的病痛,(对比)她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她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她有没有捶打自己双腿大声呼喊我活着有什么劲?为了忍住儿子的坏脾气,深受苦楚母亲是怎么做的?(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来,圈出重点词,读一读。师友交流。)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圈出其中的叠词)文中还有一处“悄悄地”: „„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品味“悄悄地”,体会母亲的这份“忍”:小心、耐心、关心、心疼。)“悄悄地、躲、偷偷地”看出了母爱是宽容、母爱是理解。请带着母亲的小心、理解再读这三句话。母亲自己活着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她对儿子却是用心良苦。她忍着 儿子的坏脾气、忍着自己的病痛,还劝儿子“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 儿活„„”

再读课文。母亲想让儿子怎么“好好儿活”?

2、常说的话。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儿活”,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去看菊花。当我乱发完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进来,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当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 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分角色朗读课文1--3自然段。为什么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去看菊花?

当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史铁生看到落叶,会想到什么?幻灯片出示: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想。聚焦“挡”住儿子想死的念头。透过这一挡,你知道母爱是什么吗?预设: 母爱是呵护,母爱是给儿子生的希望。

3、多说的话。儿子同意去看菊花后----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敏感”,透过一个“敏感”,你看出了什么?母亲平时说话都小心翼翼。)

4、最后的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读文4--5 自然段。史铁生知道母亲接下去要说什么吗?透过母亲还没讲完的话,想想母爱又是什么呢?预设:母爱是牵挂、割舍不下。

读文最后一段(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生命也可以如花般绽放;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5、轻声读课文,把“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是牵挂” 批注在合适的地方。

五、拓展延伸

1、母亲死后,史铁生才慢慢悟出母亲的这些爱以及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 的意思。作者最终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成了著名的作家。

又一个秋天,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 ;听着听着甜美的歌声,我 ;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六、作业设计:

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用《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也可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表现人物内心),给妈妈写一封信。

伟大的母爱 教学反思:

在曲都小学讲完了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十二、三的孩子,深入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的痛苦、失望、反省、内疚、自责······这样负面的情感,难度太大了。

因为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所以第二节课我没听课,我在这个班讲了第一课时。在第一课时我范读课文时,读到“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时有两个女生笑了,我就反思孩子们心中的母亲平时只是唠唠叨叨地嘱咐孩子日常生活琐事,肯定没有像文中母亲这样的情况。孩子们也不知道怎么读算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范读课文之后想找几个孩子读一读,再怎么鼓励就是没有人举手,我只好一人一句开火车读。不过在第二课时有孩子们举手了,也能跟着老师试着有感情地读了,我心里感到还是比较满足的;还有就是我自己也有很大的进步:我终于能反复地范读课文了(因为在“全程化跟进式目标教研中”老师们给我提议让我范读,训练学生朗读)虽然今天我可能读得有点多,学生反而读得少了一是孩子们确实不敢张嘴读;二是我也想读到孩子心里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渐由“扶”到“放”这一教学模式改为放手让孩子们尝 试自己学会自学。连着四次讲课,我觉得收获还是很多的。

第四篇: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教材解读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科学等8组。教材富有儿童情趣,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每单元由导语、一课“识字”、4-5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构成.联系紧密,蕴含教育价值。如第一组,在优美简短的导语之后,以成语或四字短语编写了识字内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鸳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8个反映春天景色的词语,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学生既认了字,又激起了热爱春天的情感。4篇课文,有春天的景,有春天的人,有春天的事,有儿童喜爱的故事,有琅琅上口的古诗。学生找春天,画春天,在“语文园地”中唱春天,在“口语交际”中讲春天。教材安排的几幅精美图画,可帮助一年级小朋友更好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全单元体现了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的整合,把语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一)根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识字写字是小学一年级学习的重点。本册教材在第一册的基础上,本着多认少写的原则,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在本课认识的或以前已经认识、在本课重现的字。识字课改变了以前集中安排的做法,把8课识字分别安排在每组的开头。识字课的内容均贴近每一组专题、每一组课文的内容及语文活动的内容,这样,减轻了随文识字的压力。为了让孩子们乐于识字,教材选取了孩子们喜闻乐读的内容,采用了活泼多样的形式。如“识字4”:“蜻蜓半空展翊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这些句子,读来节奏感极强。学生认识了“蜻蜒、蝴蝶”等表示小动物名称的词,初步了解了形声字声旁标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还悟到了“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一句式的表达特点。教材还采用了诗歌、谜语、谚语等形式,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也产生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教材在编排时,还设置了发现情景,把许多识字方法,字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暗含在学习内容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如“语文园地一”中,设计了“今天,我发现了两种识字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语文园地二”中采用同伴提示语的方式:“我发现这些宇可以用减一减,加一加的办法来学。你发现了吗?”学生自己逐步掌握识字方法,举一反三.由已知推及未知.由新知贯通旧知,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使识字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观察、不断探究、不断发现的过程,学生能充分享受不断发现识字规律的快乐。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教材还将孩子们的视野从;幅本引向身边的生活和社会情景中.引导他们从同学的名字中认字,看电视时认字,去商店买东西时认字,走在大街上认招牌、广告上的字,在其它学科的教科书上和课外书上认字„„将识字教学延伸到孩子们的生活。为鼓励学生主动认字,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教材以“识字擂台”、“识字加油站”等形式,或竞赛,或激励,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所学所得,品味努力之后的成功感,真正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本册教材共有34篇课文,另加5篇选读课文,新编选的课文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土:。教材选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不仅选择了传统的经典性文章,如《司马光》《乌鸦喝水》《秤象》《古诗二首》等,还选择了反映保护环境,介绍自然常识和科技成就,渗透现代合作、诚信、关爱等意识的文章。选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有童话、散文、诗歌、故事、科普文章等,优美有趣,令人耳目一新.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想像世界。

(三)“语文园地”是本套教材的一大亮点。内设四个板块:“我的发现”主要引导学生陆续发现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日积月累”帮助学生巩固生字,鼓励积累美浏佳句;“口语交际”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旨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生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

教材的叙述性语言极具亲和力,不论是课前的导语,还是课后的练习,或是语文园地,都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亲切、自然地道出。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伙伴关系和朋友关系。

教学建议

首先,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全新理念,不再将教学目标局限在知识和能力的狭小范围。因而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编辑意图,把握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的特点。要通读全册教材,一组一组地钻研,把握每组教材围绕哪个专题,选用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措施。如教第二组,可充分利用导语“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引导学生走进温暖的家。以三字经形式编写的识字课,要求学生在会认、会写、会读的基础上,懂得尊敬长辈、敬爱父母、主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道理。《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告诉孩子:多替他人着想,敬爱长辈,乐于助人。在“说说做做”里,可安排“我替爸爸——;我帮老师——;我为大家——”的句型训练,这既是语文基础训练,又可培养学生主动为大家服务的意识。在口语交际中,可讨论:“要是爸爸妈妈不让自己做家务事该怎么办?”总之,教师要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制作出让学生乐于学习的“课堂大餐”。

其次,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师可大胆实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①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辨析、会文悟道,进行参悟式学习。教授第18课《四个太阳》,可设计提问:“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分别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认为四季的太阳是怎样的颜色?回答这些问题,既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求学生有独特的感受。②创设话题情境,引发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本册教材非常重视写字教学,与第一册不同.每课要写的5-6个字大多有一定的规律。可在学生书写之前引出话题:我怎样写好这几个字。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养成自主写字的能力。③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进行体验式学习。具体方式有:摹读求体验。如《美丽的小路》,可摹仿鸭先生、兔姑娘、鹿先生进行对话,体味他们语言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比较体验。如第29课《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中有两幅教学插图,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第一幅图中“焦急不解的雄日”与第二幅图中“笑逐颜开的雄日”比较,领悟诚信的含义。视听求体验。一年级学生受年龄与经历的限制,对很多复杂的事理难以获得真切的感受,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真实直观地层示出来。④创设语用情境,在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实用式学习。总之,不论运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教学中,只要学生愿意思考,学习取得实效,就是好的学习方式。

第三,重视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一年级学生处于入学的启蒙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一是认字要落实。要求认识的550个字一定要认准,并能在其他环境中认识。二是字要写好。要求会写的字要写对写好,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并要了解字义,能口头或书面组词。三是课文要读好,能用普通话读出味道,读出乐趣。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谈谈一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

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在编排体例上作了很大的改革。每个单元均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课文。针对这样的编排体例,在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兼顾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大任务。

一、认字学词,积累语言

认字学词,是一年级下册阅读教学仍需关注的一个重要任务。

识字,关键是要求适当,方法、策略对头。

课内识字,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要采用各种方法,如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读一读;小组互相交流识字方法,在合作中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等,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复习巩固字词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将要识记的字词编成句子或短文,如“上午,我把棉被晒出去,晚上,脱了衣服躺在床上,盖着阳光照过的被子,真舒服,不一会儿,就合上了眼睛。”这一段话中,就复习了课文中的11个生字(《棉鞋里的阳光》)。识字必须及时巩固,不断巩固,创造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自读,互考,学生看字卡、师猜生字等,在活动、游戏中,借助语言环境巩固。

生活中识字要调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招牌、商标、广告、报纸等,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识字本”,或剪剪贴贴,或自己写,或家长写,定期交流评比,多多益善。

二、朗读感悟,层层推进

有了第一册教材的阅读经历,学生虽具备一定的阅读体验,但仍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

第一次读,初读,大声读,自由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圈出生字词读,把课文读正确,在反馈正音时,教师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音;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往往在拓展性和创新性上思考比较多,并且总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展示出来,这样,读正确、读通顺的练习时间受到压缩,草草过场,然后在后面的教学环节里又来“炒冷饭”,得不偿失,缺少实效。因此,教学中,一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和感知,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但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仍然是个难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借助外在辅助手段,烘托气氛,情境中朗读

外在辅助手段包括色彩鲜艳的图片,形象逼真的声音,各类声、色、形俱备的多媒体课件等。如《棉花姑娘》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一节时,教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图上的棉花姑娘脸上还有泪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棉花姑娘好像在说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体验了棉花姑娘当时那种难过、急切的心情。

2、发挥朗读示范作用,互赏互听,模仿中提高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朗读示范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激励学生在模仿中逐步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示范要以是教师的范读,可以是录音范读,更要发挥学生中的榜样作用。

3、激起学生情感体验,自读自悟,体验中投入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如一位教师在教《棉花姑娘》时,就引导学生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棉花姑娘,在最难受的时候,突然看见燕子、啄木鸟、青蛙来了,你心里会怎么想?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读第2、3、4自然段中棉花姑娘说的话。

4、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正确导向,合作中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使得有些教师误以为无论对错,只要是学生的体验,都要绝对尊重。于是,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的评价往往是“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读得真好”你好,我好,大家好,朗读指导就只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其实,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富有情趣,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如“是啊,小水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在感谢你呢!”(《荷叶圆圆》第二段。)

上述这四种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运用,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更要注意的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朗读的基调,避免把句子单独拎出来,一句一句地指导。

三、拓展阅读,鼓励写话

小学一、二年级,除课文外,要求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一年级下学期的阅读教学,要重视课外阅读,并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角,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有意识地表扬喜爱看书的学生;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等。还有一个方法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2、教师要及时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材料

学生对课外读物缺乏取舍与辨别能力;一部分家长,也对此无能为力。提供和推荐高质量的阅读材料,教师责无旁贷。

3、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校内,可以开展故事会、儿歌诵读比赛等活动,可以在班内评比“阅读大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外,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倡亲子阅读。

4、抓住时机进行写话练习

⑴ 要抓住阅读时适宜写话的时机。如学了《月亮的心愿》,让学生写一写“我的心愿”;学了《四个太阳》,让学生也画一画,写一写“我心中的太阳,它是什么颜色的呢?因为„„”。句子不在于长短,也不在于好坏,在于学生喜欢写话,乐意写话的兴趣。

⑵ 要抓住生活中适宜写话的时机。春天到了,让学生写写春天;出去郊游,写写郊游的事情;六一节到了,写写开展的活动和自己的心情;快期末考试了,写写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提醒学生,引导学生,做个关注生活的人,培养动手写的习惯。

四、指导示范,培养习惯

低年级,习惯培养十分重要。显效慢,但一旦习惯成自然,能转化为毅力、方法、能力,受用终生。养成不良习惯,影响终生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处理好活跃和有序的关系,动而有序,活而不乱。具体来说,也就是听、说、读、写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听:集中注意力,既认真听教师的讲课,又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避免一人在讲,众人各顾各的情况发生。教师要反复强化,不断引导。

说:个别发言时,声音响亮,表达完整;站着发言,身子要正,头放平;小组讨论,要积极发表意见,在这里,要发挥小组长的协调、监督作用。

读:读的姿势要正确,坐着读,站着读,大声读,小声读,不管怎么读,都要求入情入境,专心致志。

写:写字姿势非常重要,除了常规要求的“一尺、一寸、一拳”,教师还可以自编一些短小的歌谣,让学生在写字前唱一唱,念一念,做到常提醒,严要求。

习惯培养的关键是教师心中要有杆“秤”,眼、耳要明,手、口要勤。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要片面追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也不要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忽视课堂教学的真正效益。要始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正确把握实验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总之,一句话,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第五篇:解读教材[推荐]

浅议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解读阅读教材的能力和策略

摘 要:语文课程改革已有数年,长期以来,如何深入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的症结,而处于核心地位的阅读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对阅读教材的解读能力,成了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关 键 词:语文教师

解读阅读教材

困惑和挑战

迫切性和必要性

策略 语文课程改革已有数年,如何深入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的症结。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五大板块:识字和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其中阅读教学处于核心地位,在日常教学中占据大部分阵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成了课堂教学中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解”即释之义,就是将一样东西讲明白,“读”即悟之义,可以是自我的悟读,也可以是领悟的范读。对小学语文课堂来说,“解读”是让学生真正弄懂教材,领悟教材。

一、现行语文教材呈现出的特点

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发挥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苏教版教材,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无论是在目标确立,还是在内容的选择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变。与原教材相比,就是把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定为语文学科的目标,具有教材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具有实践性强,培养能力,引导创新,促进发展等一系列特点,呈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和空间,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的新理念和时代特色。由于语文教材具有开放性特点,学习内容覆盖面广,与社会,学生生活,学习兴趣和需求及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理教材时面临的困惑和挑战

面对新教材的变化,不少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首先表现在对新教材的把握不准,理解不到位,感到难以适应。对于老教师,在原教材使用中积累的经验难以用上;对于经验不足的新老师,在系统而全面地理清知识体系和驾驭好教材方面存在困难;就连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有时也显得力不从心,由此产生了困惑。其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部分老师缺乏专业成长的动力和条件,面对教材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教案完全按照教科书的观点,甚至照本宣科。现行新

课程教学用书,对教学过程和内容,对教材的处理,采用建议的形式,不再像以前的教学参考书一样,可照抄照搬,加上图书市场上的各种教学参考书良莠不齐,一些老师面对新教材更是一头雾水。再次,在旧的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还没走出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观,对教材呈现缺乏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力,局限于教授教材知识,把教材看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摆脱不了教材的束缚,谈不上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最后,“应试教育”直接影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容易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导致教学设计没有考虑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等个性目标。形成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真空带,形成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三、阅读教学中教师处理教材能力提升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新教材是新课程理念最直观的载体。如何使新教材的作用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如何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是语文教师只有正视课程改革中的困难,敢于突破教材变化带来的实践难度,提升驾驭教材的能力,增长教学智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是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和有个性魅力教学风格,这其中的前提和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的高低。现行语文新教材最突出的是以主题式单元编排,每个单元有两至三篇主体阅读课文,以阅读教学为主线,落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见,提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非常必要。

四、探寻阅读教学中教师处理新教材能力的原则、策略(一)阅读教学中教师处理新教材的原则

1、把握阅读教学中新教材的特点,把握语言的独特内涵

应把握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文学性,是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主,体现文学教育。语文教师在面对教材时,要遵循文学教材的完整性,不要对其做机械的肢解。其次,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儿童文学的主体性,如一年级下册的《三个小伙伴》,三年级上册中的课文《三袋麦子》,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教材。然后,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主要表现为独特的语言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内隐的语言文字背后,并具有多义性和弹性,会因阅读者的生

活体验和想象力的不同而变得各不相同。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透过语言形式去把握内涵,并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体差异。

2、遵循文学阅读的基本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中。要引导学生钻研读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阅读乐趣。阅读要从整体入手,从整体结构的背景中认识各个组成的特点,不能孤立地通过各个部分的分析来认识整体,要自然而然地欣赏文本,让学生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体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学生实际和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产生。要加强指导、引领和点拔,但不能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阅读,要善于用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如在三年级下册课文《庐山的云雾》和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读悟想象,将文中的含蓄之意,比喻之意感悟出来,感受语言之美的同时,感悟情景之美,境界之美,人物与世无争的精神之美,使学生的思想沉浸,陶冶在作品的思想,感情之中。

(二)阅读教学中教师处理新教材的策略

1、钻研小学语文新教材,准确理解教材

教师首先应了解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全册内容,钻研教材,要从掌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到了解整套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体系,结构,内容和特点,把握各部分内容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处理好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新课程教材在编写时都充分考虑了低,中年级教材的衔接与过渡。如三年级,是关键过渡的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教师在了解全套教材的基础上,细读精研任教的全册教材,从整体上了解一册教材的全部内容,编排特点,教材结构和训练重点的安排,明确全学期的教学要求;掌握主题单元之间,单元内各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面对教材,准确理解编者意图,发挥教材的良好导向作用。比如在三年级《雪儿》一课中,引导学生感悟其结尾,想象和续写,会切实加强学生语文理解能力和写作技能。

2、加强文本鉴赏,创造性使用小学语文新教材

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要加强文本鉴赏,而不仅仅是只备教材。在准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解读教材要“力透纸背”。要联系

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如三年级级下册课文《恐龙》和《海底世界》,怎样围绕“三维”对学生进行说明文教学?教师把两篇不同风格的说明文让学生进行异同比较阅读,一篇讲的是远古的神奇,一个是讲的是现代科学的探索。它们在文章结构的构段方式,说明的方式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又掌握了学习说明文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以新课程目标为终极目标,要有高尚的教育思想。如四年级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有趣的文章,思考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一个现象,但不是学过这篇课文,很少有学生能发现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的例子。一个教师干巴巴教授教材,总是再强调“思考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而另一个教师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班级的实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做了这个苹果横切实验,通过阅读、观察、想象、动手、验证来得出结论。这样的效果不言而语,前一个教师还在用传统的方法,原因是他没有领会编者意图,准确解读教材。后一个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正是新课程对教师要求的。

总之,阅读教学在新教材的实施中是一个焦点难点。面对新教材的变化,有从教材解读的角度研究,但仅停留在教材解读层面,属于教研范畴。有从教材观角度入手,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具体教材内容。因此,一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处理教材中的困惑,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个体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

下载教材解读试笔:一点秋思,两种风情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材解读试笔:一点秋思,两种风情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女娲补天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女娲补天 周美慧2014年4月19日 31 女娲补天 【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所......

    教材解读提纲

    教材解读提纲:1、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对教材的钻研, 2、案例:通过对《两位数乘十位数》教材的认识理解怎样来读教材。 通过对《四边形的认识》怎样来分析教材,根据对教学内容承载的......

    教材解读讲稿

    教材安排: 1.和其他几册一样,本册教材也是主要有八个单元组成,每四个单元安排一个复习,共有两个复习。这样的安排基本上和小学的半期考和期末考相对应,便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 2......

    解读教材感受

    方向·改革·进步 ----朝着方向进行改革走向进步“听歌星演唱快乐一时,听名师讲学幸福一生,听专家解读轻松前行”。3月18日,我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三---六年级下册教材研修课程......

    深度解读教材

    深度解读教材,构建生本高效课堂 新修订的《课标》中也曾指出,教师不仅是读者,教者,更是编者,要明白编者的意图,这样,教师对教材解读到位,才能把握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做好充分的......

    穷人 教材解读

    《穷人》教材解读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

    教材解读心得体会

    教材解读心得体会 3月23日,我校举行了第六届教材解读比赛。通过这次比赛,我对教材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材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的编......

    教材解读心得

    “语文教材解读 ”心得 上周二一天时间,我校全体教师在校领导的组织带领下全力进行各学科的教材解读。我们每位教师在教材解读活动中,分别对语文教材的全册及八个单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