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心得

时间:2019-05-14 05:5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材解读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材解读心得》。

第一篇:教材解读心得

教材解读学习体会

蔡淑月

2018年9月6日语文教师参加了中学语文教材培训。走在回家的路上,那精辟的教材分析、可行的教学建议、激烈的教学讨论不时地在脑海里浮现,那精彩的教学情景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徐立人、区教研室副主任初中语文教研员王莉、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孙建强及各学校语文教师参加了活动,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参加本次活动的体会,那就是受益匪浅。

1、在本次培训中,主讲老师从几方面的教学建议中,使我对人教版教材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做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2、会议由区教研室副主任、初中语文教研员王莉老师主持。会上,王莉主任对初中阶段教材做了纲领性的解读,同时提出了四个要求。因此教材培训建立了这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

3、讲授新教材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材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材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我校的孟荣华老师及开发区其他学校的5位教研组长分别对七年级到九年级五册书做了细致、务实的解读。内容主要围绕全面解读“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理念,就初中语文教材编写体例进行解析,深入分析主要内容及教材特点,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细致全面,可操作性强。

5、徐立人老师的讲课游刃有余,非常精彩。王辉老师的西游记解读更是让我觉得懂得太少,应该多读多学。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这次中学语文教材培训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会认真学习,结合实际,把本期工作开展得更好。

第二篇:教材解读心得

“语文教材解读 ”心得

上周二一天时间,我校全体教师在校领导的组织带领下全力进行各学科的教材解读。我们每位教师在教材解读活动中,分别对语文教材的全册及八个单元进行了分析解读,并针对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写话教学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学建议和策略。通过分析、梳理、讲解,使我茅塞顿开,对教材也有了一个更具体全面的规划指引,同时对自己的教学也很有指导作用。

这次学习,更使我深刻地领悟到:实施开放式学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在低年级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实施新课标、新课改的策略平台。因此,我们应该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足见育人的重要和不易。

本次的学习,还使我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得到一些启发:

1、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语言编排学习内容。

2、用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和提问。

3、采用有意义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之中。

4、教学方法灵活可变,以适应学生学习进度的差异。

5、设法把课程内容和学生课外生活结合起来。

6、自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好更积极地学习)。

学习教材,挖掘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得吃透教材。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同的课文我们要有针对性的教学……”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本人认为: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

1、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争议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体现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感。

2、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即一堂课,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让学生得到怎样的思想教育,这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学起于思,没有学生的思维参与的课堂,就像一潭死水,而互动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3、灵活机动地实施教学体现在上课环节上,要关注学生的听讲状态、互动情况。我们教师一定要摒弃那种“我讲我的,学生做自己的,老师很累,学生没有收获”的现象,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氛围,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三维目标的合理达成。在课后反馈环节上,课后也要通过检查作业、反馈练习、谈话聊天、互动反思等多种手段关注学生的收获程度,疑难问题的解决程度,从而做到追踪记录,及时总结。我们只有眼中有学生,整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在“发现问题——诊断问题的病因——反馈解决”这样的良性循环中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个问题,通过学习、总结我领悟到:

一是阅读提前,营造阅读氛围。二是精读带路,领略神奇和美好。三是阅读延伸,发挥整合功能。具体做法如下:

一、引导“悟读”,培养学生“悟性能力”

“悟读”应从“悦读”开始。教学中,学生如果对文本有了兴趣,有了期待,那么就会产生阅读的冲动,从而给“悟”带来动力。因此我们要个性化地处理教材,“掏”出文本中最宝贵的可感因素。如教学《荷花》时,可引导学生品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a、“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冲、露、伸、探、钻、长……)b、读读这段文字,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用力、使劲、一个劲儿、生机勃勃……)c、课件变化、播放荷花录象,引导学生想象冒出来的荷花想干什么?说什么?(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仿佛要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在向小朋友展示自己的努力……)通过引导比较品评文字,感悟到了作者用词的分寸感;描写的形象感。

二、指导“研读”,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这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自主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学习课文时,我们以着力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一两个问题,让学生通揽全文,自主读书,探究 这种自主性的阅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潜心读书,边读边标出有关语句,积极讨论,大胆交流着自己的见解,体现着发现者的愉悦。

三、鼓励“演读”,发挥学生表现能力

鼓励学生以自己新的创意去表演读,学生就有可能超越文本,生成新的感悟,获得新的启示。让学生扮演课文中角色,为角色设计台词,在实践中积累语言,在应用中提高语言能力。“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是可以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

四、注重“创读”,尊重学生独特体验

语文材料来自生活,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差别地解读文本,注重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阅读的再创造。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都着力抒发着内心的情感,表达着内心的体验。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经验等,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与课文的情感相碰产生火花,从而感悟文章语言中的内涵。

五、竭力加强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展,在活动中,让学生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体会读书的趣味,享受读书的快乐。每节语文课前,进行好书推荐活动,请学生介绍自己最近读到的好书,并简介书中内容。

六、灵活布置家庭作业,少做机械性的重复作业,将剩余时间留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读课外书20分钟,并做读书笔记(主要是摘抄或感想)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留下读过的痕迹(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为其加上拼音,不理解的词语做个问号,写得精彩处、重要处,划上波浪线)

定期抽查读书笔记,定期举行读书感悟交流会,对于一些不爱读书的学生,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多买童话和故事情节紧张、有趣的书读,听听故事电台等等 以便吸引孩子。

对于学困生来说,阅读也是重要的手段。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曾经说过:“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阅读不仅能使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还会发展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孩子学习困难时,不要靠补课,而要靠阅读

阅读的功效绝不仅仅是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是帮助点燃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的智力。语文学科是学好各个领域知识的基础和工具所以,阅读不仅仅是语文的事情,它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必要的。同样,阅读也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情,需要各科老师都重视起来。一旦学生的思维版图被打开,那么它就会很自然地建构起事物、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这远远要比最简单最直接的教育方式——“补课”更能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反思下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到底应该以怎样的热情去备战,我们经常看到“教学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不断的创新。”是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提出的问题更是千奇百怪的,因而教师的行业是很具有挑战性的,我们一定要以学无止境的心态去面对,活到老学到老。

教材解读心得

-------学好语文

闻志英

阅读是根

第三篇:教材解读心得

生本教育,我们在路上

----教材解读心得

周二一天时间,我校全体教师在校领导的组织带领下全力进行各学科的教材解读。我们每位教师在教材解读活动中,分别对教材的全册及教学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学建议和策略。通过分析、梳理、讲解,使我茅塞顿开,对教材也有了一个更具体全面的规划指引,同时对自己的教学也很有指导作用。

这次学习,更使我深刻地领悟到:生本课堂是最快乐、自然、高效的。每位教师都谈到自己对生本课堂的一些实践方法。我就谈谈这次的收获体会:

很多时候,我们想教育孩子,是因为我们自认为比孩子更懂得这个世界,但其实,关于这个世界,不是孩子不懂,而是我们不懂。当我们想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已经站在了道理制高点,我们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和逻辑,却很少顺着孩子的眼睛,真正去理解他的想法,解决他的困惑,成全他的渴望。

把教化当做教育,这样的教育,不如放弃。

不管对于我们老师还是对于已经成为家长的各位,我们都应该放弃这样的教育,我们很幸运,有了“生本的理念”指导。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观。

1、建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

树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教学质量标准已是大势所趋。这种新的教学质量标准的主要内涵是: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共同提高,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既要重视教的质量,更要重视学的质量;既要重视知识传授的质量,更要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既要重视结果质量,更要重视过程质量。课堂教学是生成的,只有在生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体现真实的生命成长。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凸显了活动生成的特征,课堂的生动可变性就能得到体现,在这里,重要的是学生是否敢于和善于去思考、去联想、去猜测,至于结论如何、是否存在已然不是那么重要了。

坚持做生本,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增强活动的教学设计。

1、问题设计:问题是思维的疑点和矛盾,是课堂活动的动力,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因此,把创设问题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总结提升一起贯穿课堂始终。问题的获取有四个途径,一是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找出迷惑的问题;二是教师深入分析教材,根据学科特点和思维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提出恰当的、新颖的、有层次性的、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维;三是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四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使学生在个体或群体积极主动的开展思维探索活动中,搜索问题。

2、结构设计:师生活动的课堂,对于课堂结构应该是十分重视的,要精心设计,否则一堂课就容易偏离主题。笔者建议,一堂课的结构设计应具备以下部分:(1)明确任务,提出问题;就是师生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和内容,提出要研究并准备解决的问题。(2)自学探究,发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先学,再进一步发现自己存在的新问题,这样就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问题,既有集体统一的问题,又有个体独特的问题。(3)讨论交流,分析问题;个体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那就展开小组讨论,取长补短,节约时间。关键是学生讨论的质量,导论要围绕问题,真正的分析问题。(4)成果展示,解决问题;讨论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教师要组织好成果展示,要引导、点拨,要及时总结、概括,以期形成深刻印象和学科规律。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务必有学科方法和思想的渗透,实现学生知识的自然生成。(5)练习实践,回扣问题;教师提供一定的实践性尝试是必不可少的,实践工作要和问题情景相结合。(6)总结归纳,体验升华;每堂课必须要有总结归纳,让学生回味一节课所解决的问题。这一结构的实施,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能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师的教学中,能通过对知识的问题化,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学会求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发展。课堂的组织既要生动活泼,又要讲究学科的学习氛围,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巩固。教师在课堂上的设问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知识的关键点,问题的难度深度要适宜,要兼顾学生的成功感。

(三)、提倡小组活动,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活动为核心是师生活动课堂的重要部分。学生在参与中不但收获了知识,而且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积极,越来越有责任感,师生活动课堂成为学生一种幸福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达到从重“智商型课堂”向重“情商型课堂”的转变。

“生本课堂”上,有些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之间不知道该怎样合作学习,不知道该如何发挥个人优势,整合小组力量。对此,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一些有效的合作学习方法。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1、让学生学会交流的方法。

交流是思维产生碰撞,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答案一致的要总结经验方法,答案不相同的要质疑、讨论,找出解决的办法。教师要指导和训练组长小组交流的组织与协调,比如发言的顺序;意见的补充与不同意见的表达;集体交流的任务分工。交流的时候,可以逐题交流,组长分好工,轮流讲,其他人补充或提醒,也可以整体交流,一个同学把全部问题都与同学交流后,本组同学再讨论、补充。

2、让学生学会表达。

这里我首先要说的是学生能否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首先取决于教师选择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还是前面提到的问题设计要简单、根本、开放。这样的问题即体现了文章重难点,又使学生有话可说,易于表达。学生运用 “因为„„所以„„”“我是这样想的„„”“我给大家带来了„„”等句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完整、准确的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条理,更加清晰。通过交流不但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通过自我纠错、自我改正,提高了他们合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开始用小组时,学生不习惯,后来利用奖励方式。认真倾听的并能经过思考提出自己想法的会有加分。现在全班同学已经都学会倾听。

4、在交流中学会互助。

当学生在小组交流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向组内其他同学请教,并且说清楚自己不懂或不会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学会说“这个地方我不是很明白,你能帮我再解释一遍吗”,“对不起,刚才你说得我没有听清楚,你能再说一遍吗”等向别人求助的话语,从而逐渐形成“以点带组,以组带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课堂氛围。

小组长也是很重要的角色。刚开始用小组的时候不懂如何操作,后来发现小组长是一个组的关键。我采取培训以及奖励的方式。开始每个小组长都有同样的一个奖品。(红笔等)如果组员在课上表现及作业方面都有所进步,分数提高,小组长还有额外奖励。在作业布置方面,我也充分利用小组。以前礼拜天的作业都由我统一布置,总是有同学不做,去年我发现,让小组长去了解,组内自己讨论布置作业。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质量都提高了。

(四)、注重积累,发掘学生潜能。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掘学生的记忆潜能,把外在的信息整体内化在自己的心理层面上,最后积淀于身心组织之中,形成综合的语文素养。让孩子多读书,读到的多了自然就熟读成诵,不仅能增强学生语感,而且学生的人格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谓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积累了新鲜语汇、巧妙句式、优美语言,思维得到训练,记忆力不断提高。在教材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日积月累板块。三年级的日积月累一般分为词语和句子两个板块,到四年级只剩下了一个板块,以后直到六年级下册都是一样,只有一个板块的。整体来看,词语的积累明显比重下降,句子的积累增多,形式还是比较多样的,有对联、歌谣、儿童诗、古诗、文言文中精选的名言警句,现当代名人的名言警句等等。这里特别提一下第三单元的儿童诗,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写的,金波曾经五次荣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出版过很多适合儿童阅读的书,有诗歌、有童话、有散文,老师们不妨以这首诗为窗口,向学生推荐一些他的作品,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阅读,形成精读、略读、泛读同时进行的读书氛围。

中段的阅读目标中,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的具体要求,所以不止日积月累中有所体现,而且整册文章的课后思考题,也有很明显的体现。大家可以翻开看看,有很多的课后思考题,都提到了背诵积累,还有抄写精彩的语句。我在努力推进大阅读,尽量让学生多多积累课内外的语言素材。(晨读 午读)

(五)、注重迁移,开启学生智慧。

《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解决简单问题。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语文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长智慧和才干。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材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比如,《幸福在哪里》:你最喜欢文中哪些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说喜欢的句子,是让学生积累以供日后迁移;联系生活实际谈理解,是迁移性说话练习。此外,在布置作业时可设计习题:写写关于幸福的成语、名言;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在旧识与新知间架起桥梁,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运用,是一种典型的迁移。对于这些形式的迁移性练习,我们必须精心设计、巧妙引导。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反思下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到底应该以怎样的热情去备战,我们经常看到“教学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不断的创新。”是的,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所提出的问题更是千奇百怪的,因而教师的行业是很具有挑战性的,我们一定要以学无止境的心态去面对,活到老学到老。

生本教育,我们在路上

----教材解读心得

闻志英

第四篇: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写作背景:

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的文章。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学情分析

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还不可能深入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的痛苦、失望、反省、内疚、自责······这样负面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法 情感熏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重点难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一听,读一读,思一思。

1、歌曲《母亲》。这就是母亲。师:“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永远牵挂着儿女的安危,永远包容着儿女的过失,永远理解儿女的一切。因为有了母亲,我们才幸福。

师:可21岁的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这一年,母亲突然去世,这对他真是致命的打击,每次想到母亲,史铁生这样安慰自己(请大家默读这段话):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你读懂了什么?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预设:苦)

师: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史铁生的课文《秋天的怀念》,去体味这位母亲的苦,母亲的爱。(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通过母亲的语言、表情、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三、自读课文,感知“母亲”:

要求:请自读课文,用曲线画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可随手写下自己的感受,跟着自己的感觉和理解读一读这些话。

四、品词嚼句,诠释“母爱”(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读出母亲的苦,读出母亲的爱。)

1、一语双关的话。“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一个21岁的年轻人突然双腿瘫痪,可想而知,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谁来读一读,体会体会他的脾气怎么暴怒无常。生读第一自然段。(生读到“我活着有什么劲!”言外之意,我想不想活?)

如果你是他的弟弟、妹妹、朋友、同学,你会怎么劝他?生说。师读“我活着有什么劲!”那么最了解他的母亲又是怎么做的,才能让儿子从心里改变。生读“咱们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区分:母亲走过来,拉住我的手,止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原文更能体现母亲的焦急、担心。母亲“扑”住的是儿子想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的命)

母亲“忍”住的仅仅是她的哭声吗?再读第一自然段,小组交流(预设:儿子的坏脾气、自己的病痛、儿子的打击„„)再读这一句。

“母亲病重”你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简单介绍肝癌。抓住“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理解母亲的坚强与无私。)师读“母亲常常肝疼„„睡不了觉。”送这位母亲一个字“忍”!

母亲还忍住了“我”的坏脾气。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母亲忍住了“我”的坏脾气?生读。

面对“我”的暴怒无常,面对自己的病痛,(对比)她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她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她有没有捶打自己双腿大声呼喊我活着有什么劲?为了忍住儿子的坏脾气,深受苦楚母亲是怎么做的?(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来,圈出重点词,读一读。师友交流。)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圈出其中的叠词)文中还有一处“悄悄地”: „„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品味“悄悄地”,体会母亲的这份“忍”:小心、耐心、关心、心疼。)“悄悄地、躲、偷偷地”看出了母爱是宽容、母爱是理解。请带着母亲的小心、理解再读这三句话。母亲自己活着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她对儿子却是用心良苦。她忍着 儿子的坏脾气、忍着自己的病痛,还劝儿子“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 儿活„„”

再读课文。母亲想让儿子怎么“好好儿活”?

2、常说的话。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儿活”,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去看菊花。当我乱发完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进来,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当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 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分角色朗读课文1--3自然段。为什么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去看菊花?

当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史铁生看到落叶,会想到什么?幻灯片出示: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想。聚焦“挡”住儿子想死的念头。透过这一挡,你知道母爱是什么吗?预设: 母爱是呵护,母爱是给儿子生的希望。

3、多说的话。儿子同意去看菊花后----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敏感”,透过一个“敏感”,你看出了什么?母亲平时说话都小心翼翼。)

4、最后的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读文4--5 自然段。史铁生知道母亲接下去要说什么吗?透过母亲还没讲完的话,想想母爱又是什么呢?预设:母爱是牵挂、割舍不下。

读文最后一段(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生命也可以如花般绽放;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5、轻声读课文,把“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是牵挂” 批注在合适的地方。

五、拓展延伸

1、母亲死后,史铁生才慢慢悟出母亲的这些爱以及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 的意思。作者最终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成了著名的作家。

又一个秋天,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 ;听着听着甜美的歌声,我 ;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六、作业设计:

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用《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也可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表现人物内心),给妈妈写一封信。

伟大的母爱 教学反思:

在曲都小学讲完了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十二、三的孩子,深入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的痛苦、失望、反省、内疚、自责······这样负面的情感,难度太大了。

因为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所以第二节课我没听课,我在这个班讲了第一课时。在第一课时我范读课文时,读到“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时有两个女生笑了,我就反思孩子们心中的母亲平时只是唠唠叨叨地嘱咐孩子日常生活琐事,肯定没有像文中母亲这样的情况。孩子们也不知道怎么读算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范读课文之后想找几个孩子读一读,再怎么鼓励就是没有人举手,我只好一人一句开火车读。不过在第二课时有孩子们举手了,也能跟着老师试着有感情地读了,我心里感到还是比较满足的;还有就是我自己也有很大的进步:我终于能反复地范读课文了(因为在“全程化跟进式目标教研中”老师们给我提议让我范读,训练学生朗读)虽然今天我可能读得有点多,学生反而读得少了一是孩子们确实不敢张嘴读;二是我也想读到孩子心里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渐由“扶”到“放”这一教学模式改为放手让孩子们尝 试自己学会自学。连着四次讲课,我觉得收获还是很多的。

第五篇: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教材解读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分为: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有趣的自然科学等8组。教材富有儿童情趣,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每单元由导语、一课“识字”、4-5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构成.联系紧密,蕴含教育价值。如第一组,在优美简短的导语之后,以成语或四字短语编写了识字内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鸳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8个反映春天景色的词语,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学生既认了字,又激起了热爱春天的情感。4篇课文,有春天的景,有春天的人,有春天的事,有儿童喜爱的故事,有琅琅上口的古诗。学生找春天,画春天,在“语文园地”中唱春天,在“口语交际”中讲春天。教材安排的几幅精美图画,可帮助一年级小朋友更好地欣赏春天的美景。全单元体现了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的整合,把语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

(一)根据(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识字写字是小学一年级学习的重点。本册教材在第一册的基础上,本着多认少写的原则,要求认识550个常用字,会写250个在本课认识的或以前已经认识、在本课重现的字。识字课改变了以前集中安排的做法,把8课识字分别安排在每组的开头。识字课的内容均贴近每一组专题、每一组课文的内容及语文活动的内容,这样,减轻了随文识字的压力。为了让孩子们乐于识字,教材选取了孩子们喜闻乐读的内容,采用了活泼多样的形式。如“识字4”:“蜻蜓半空展翊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这些句子,读来节奏感极强。学生认识了“蜻蜒、蝴蝶”等表示小动物名称的词,初步了解了形声字声旁标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还悟到了“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一句式的表达特点。教材还采用了诗歌、谜语、谚语等形式,渗透了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也产生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教材在编排时,还设置了发现情景,把许多识字方法,字词句中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暗含在学习内容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如“语文园地一”中,设计了“今天,我发现了两种识字的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语文园地二”中采用同伴提示语的方式:“我发现这些宇可以用减一减,加一加的办法来学。你发现了吗?”学生自己逐步掌握识字方法,举一反三.由已知推及未知.由新知贯通旧知,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使识字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观察、不断探究、不断发现的过程,学生能充分享受不断发现识字规律的快乐。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教材还将孩子们的视野从;幅本引向身边的生活和社会情景中.引导他们从同学的名字中认字,看电视时认字,去商店买东西时认字,走在大街上认招牌、广告上的字,在其它学科的教科书上和课外书上认字„„将识字教学延伸到孩子们的生活。为鼓励学生主动认字,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教材以“识字擂台”、“识字加油站”等形式,或竞赛,或激励,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所学所得,品味努力之后的成功感,真正落实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本册教材共有34篇课文,另加5篇选读课文,新编选的课文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土:。教材选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不仅选择了传统的经典性文章,如《司马光》《乌鸦喝水》《秤象》《古诗二首》等,还选择了反映保护环境,介绍自然常识和科技成就,渗透现代合作、诚信、关爱等意识的文章。选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有童话、散文、诗歌、故事、科普文章等,优美有趣,令人耳目一新.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想像世界。

(三)“语文园地”是本套教材的一大亮点。内设四个板块:“我的发现”主要引导学生陆续发现一些常用的识字方法;“日积月累”帮助学生巩固生字,鼓励积累美浏佳句;“口语交际”促进学生相互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旨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生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

教材的叙述性语言极具亲和力,不论是课前的导语,还是课后的练习,或是语文园地,都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亲切、自然地道出。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伙伴关系和朋友关系。

教学建议

首先,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全新理念,不再将教学目标局限在知识和能力的狭小范围。因而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编辑意图,把握教材以专题形式编排的特点。要通读全册教材,一组一组地钻研,把握每组教材围绕哪个专题,选用哪些内容,有哪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习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采取自主、合作学习的措施。如教第二组,可充分利用导语“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引导学生走进温暖的家。以三字经形式编写的识字课,要求学生在会认、会写、会读的基础上,懂得尊敬长辈、敬爱父母、主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道理。《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棉鞋里的阳光》,《月亮的心愿》等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告诉孩子:多替他人着想,敬爱长辈,乐于助人。在“说说做做”里,可安排“我替爸爸——;我帮老师——;我为大家——”的句型训练,这既是语文基础训练,又可培养学生主动为大家服务的意识。在口语交际中,可讨论:“要是爸爸妈妈不让自己做家务事该怎么办?”总之,教师要通盘考虑、整体设计,制作出让学生乐于学习的“课堂大餐”。

其次,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师可大胆实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①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辨析、会文悟道,进行参悟式学习。教授第18课《四个太阳》,可设计提问:“绿绿的太阳”、“金黄的太阳”、“红红的太阳”、“彩色的太阳”分别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你认为四季的太阳是怎样的颜色?回答这些问题,既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求学生有独特的感受。②创设话题情境,引发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本册教材非常重视写字教学,与第一册不同.每课要写的5-6个字大多有一定的规律。可在学生书写之前引出话题:我怎样写好这几个字。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掌握汉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养成自主写字的能力。③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进行体验式学习。具体方式有:摹读求体验。如《美丽的小路》,可摹仿鸭先生、兔姑娘、鹿先生进行对话,体味他们语言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比较体验。如第29课《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中有两幅教学插图,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第一幅图中“焦急不解的雄日”与第二幅图中“笑逐颜开的雄日”比较,领悟诚信的含义。视听求体验。一年级学生受年龄与经历的限制,对很多复杂的事理难以获得真切的感受,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真实直观地层示出来。④创设语用情境,在真实的生活中让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实用式学习。总之,不论运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教学中,只要学生愿意思考,学习取得实效,就是好的学习方式。

第三,重视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一年级学生处于入学的启蒙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是不可忽视的。一是认字要落实。要求认识的550个字一定要认准,并能在其他环境中认识。二是字要写好。要求会写的字要写对写好,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并要了解字义,能口头或书面组词。三是课文要读好,能用普通话读出味道,读出乐趣。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谈谈一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

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在编排体例上作了很大的改革。每个单元均围绕一个主题来组织课文。针对这样的编排体例,在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兼顾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大任务。

一、认字学词,积累语言

认字学词,是一年级下册阅读教学仍需关注的一个重要任务。

识字,关键是要求适当,方法、策略对头。

课内识字,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要采用各种方法,如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新词读一读;小组互相交流识字方法,在合作中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大家听等,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复习巩固字词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将要识记的字词编成句子或短文,如“上午,我把棉被晒出去,晚上,脱了衣服躺在床上,盖着阳光照过的被子,真舒服,不一会儿,就合上了眼睛。”这一段话中,就复习了课文中的11个生字(《棉鞋里的阳光》)。识字必须及时巩固,不断巩固,创造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自读,互考,学生看字卡、师猜生字等,在活动、游戏中,借助语言环境巩固。

生活中识字要调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招牌、商标、广告、报纸等,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识字本”,或剪剪贴贴,或自己写,或家长写,定期交流评比,多多益善。

二、朗读感悟,层层推进

有了第一册教材的阅读经历,学生虽具备一定的阅读体验,但仍要结合对少量词和句的理解,体现由读正确──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

第一次读,初读,大声读,自由读,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圈出生字词读,把课文读正确,在反馈正音时,教师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音;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现在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是,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往往在拓展性和创新性上思考比较多,并且总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展示出来,这样,读正确、读通顺的练习时间受到压缩,草草过场,然后在后面的教学环节里又来“炒冷饭”,得不偿失,缺少实效。因此,教学中,一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给予充分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和感知,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但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仍然是个难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借助外在辅助手段,烘托气氛,情境中朗读

外在辅助手段包括色彩鲜艳的图片,形象逼真的声音,各类声、色、形俱备的多媒体课件等。如《棉花姑娘》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一节时,教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图上的棉花姑娘脸上还有泪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棉花姑娘好像在说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就体验了棉花姑娘当时那种难过、急切的心情。

2、发挥朗读示范作用,互赏互听,模仿中提高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朗读示范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激励学生在模仿中逐步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朗读示范要以是教师的范读,可以是录音范读,更要发挥学生中的榜样作用。

3、激起学生情感体验,自读自悟,体验中投入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如一位教师在教《棉花姑娘》时,就引导学生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棉花姑娘,在最难受的时候,突然看见燕子、啄木鸟、青蛙来了,你心里会怎么想?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读第2、3、4自然段中棉花姑娘说的话。

4、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正确导向,合作中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使得有些教师误以为无论对错,只要是学生的体验,都要绝对尊重。于是,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的评价往往是“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读得真好”你好,我好,大家好,朗读指导就只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其实,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读要有指导,读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富有情趣,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如“是啊,小水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在感谢你呢!”(《荷叶圆圆》第二段。)

上述这四种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运用,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更要注意的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朗读的基调,避免把句子单独拎出来,一句一句地指导。

三、拓展阅读,鼓励写话

小学一、二年级,除课文外,要求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一年级下学期的阅读教学,要重视课外阅读,并切实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建立班级图书角,及时更换其中的图书;有意识地表扬喜爱看书的学生;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等。还有一个方法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但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

2、教师要及时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材料

学生对课外读物缺乏取舍与辨别能力;一部分家长,也对此无能为力。提供和推荐高质量的阅读材料,教师责无旁贷。

3、教师要努力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校内,可以开展故事会、儿歌诵读比赛等活动,可以在班内评比“阅读大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课外,与家长取得联系,营造家庭阅读氛围,提倡亲子阅读。

4、抓住时机进行写话练习

⑴ 要抓住阅读时适宜写话的时机。如学了《月亮的心愿》,让学生写一写“我的心愿”;学了《四个太阳》,让学生也画一画,写一写“我心中的太阳,它是什么颜色的呢?因为„„”。句子不在于长短,也不在于好坏,在于学生喜欢写话,乐意写话的兴趣。

⑵ 要抓住生活中适宜写话的时机。春天到了,让学生写写春天;出去郊游,写写郊游的事情;六一节到了,写写开展的活动和自己的心情;快期末考试了,写写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提醒学生,引导学生,做个关注生活的人,培养动手写的习惯。

四、指导示范,培养习惯

低年级,习惯培养十分重要。显效慢,但一旦习惯成自然,能转化为毅力、方法、能力,受用终生。养成不良习惯,影响终生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处理好活跃和有序的关系,动而有序,活而不乱。具体来说,也就是听、说、读、写都要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听:集中注意力,既认真听教师的讲课,又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避免一人在讲,众人各顾各的情况发生。教师要反复强化,不断引导。

说:个别发言时,声音响亮,表达完整;站着发言,身子要正,头放平;小组讨论,要积极发表意见,在这里,要发挥小组长的协调、监督作用。

读:读的姿势要正确,坐着读,站着读,大声读,小声读,不管怎么读,都要求入情入境,专心致志。

写:写字姿势非常重要,除了常规要求的“一尺、一寸、一拳”,教师还可以自编一些短小的歌谣,让学生在写字前唱一唱,念一念,做到常提醒,严要求。

习惯培养的关键是教师心中要有杆“秤”,眼、耳要明,手、口要勤。一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要片面追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也不要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忽视课堂教学的真正效益。要始终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正确把握实验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总之,一句话,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下载教材解读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材解读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读教材[推荐]

    浅议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解读阅读教材的能力和策略 摘 要:语文课程改革已有数年,长期以来,如何深入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的症结,而处于核心地位的阅读教学,是全面提高学......

    女娲补天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女娲补天 周美慧2014年4月19日 31 女娲补天 【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所......

    教材解读提纲

    教材解读提纲:1、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对教材的钻研, 2、案例:通过对《两位数乘十位数》教材的认识理解怎样来读教材。 通过对《四边形的认识》怎样来分析教材,根据对教学内容承载的......

    教材解读讲稿

    教材安排: 1.和其他几册一样,本册教材也是主要有八个单元组成,每四个单元安排一个复习,共有两个复习。这样的安排基本上和小学的半期考和期末考相对应,便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 2......

    解读教材感受

    方向·改革·进步 ----朝着方向进行改革走向进步“听歌星演唱快乐一时,听名师讲学幸福一生,听专家解读轻松前行”。3月18日,我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三---六年级下册教材研修课程......

    深度解读教材

    深度解读教材,构建生本高效课堂 新修订的《课标》中也曾指出,教师不仅是读者,教者,更是编者,要明白编者的意图,这样,教师对教材解读到位,才能把握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做好充分的......

    穷人 教材解读

    《穷人》教材解读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

    教材解读心得体会

    教材解读心得体会 3月23日,我校举行了第六届教材解读比赛。通过这次比赛,我对教材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材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材的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