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原 第五册第二课 教案
草原 第五册第二课
(2008-10-23 09:49:33)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常规教案
总第课时
本轮第课时
第周 星期
上
课题:
2、草原(第1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并通过其它的创编活动来初步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过程与方法: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大胆探索、自主学习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感受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教学难点:通过听、唱、奏来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
教学方法:综合法
听唱法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歌曲复习
导: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那我们有学过哪些少数民族的歌曲,还记得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放音乐,师生一表演唱 起表演)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大草原上看看,那里的蒙古族历史悠
久,文化丰富多彩,那儿的音乐、舞蹈、民间故事、风俗习惯都富有指名说 民族特色,你们想去吗?那就让我们骑上马,出发吧!放音乐《草原巡逻兵》,学生跟音乐律动。
导:来到大草原了,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去参观参观,在看的时
候请你用动作表现出来的感受。放音乐《草原上》及草原风光(2)情境想象,进行主题
导:草原是不是很美呀?谁来说说唱的哪些景色让你印象特别深刻?
(3)初步掌握歌曲风格
导:刚才听的时候,有没有同学注意到这首曲子是什么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
引导学生从四方面思考:速度、情绪、节奏、旋律。
速度
情绪
节奏
旋律 《草原上》
中速
舒展地
宽广
优美 《小酒窝》
稍快
活泼地
紧凑
欢快 A、比较:
导:我们再听一段《小酒窝》(片段音乐),对比两首曲子的速度、情绪、节奏和旋律。
B、老师与学生一起小结内蒙古歌曲的风格。
3、新歌教学:
(1)记歌词,听录音跟唱一次。
导:在草原上蓝天怎么样?太阳呢?草原是什么样的气氛啊?为什么
热闹呢?……
(2)有感情地跟老师伴奏轻唱
要求有感情地,就好像我们刚才在大草原上享受着美好的风光一样。
4、知识点
(1)初步感受
导: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
一些词唱得短一些,有的要唱得长一些? 一组同学唱短音,另一组唱长音,然后轮换
齐唱、指名唱
导:我们把这个长音叫做二分音符,短音叫做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后
面有一条尾巴。(2)实践活动
导:你认为哪些乐曲可以表现出长音,哪些可以表现短音?那用这些乐器为歌曲来伴奏好吗?
(3)分组创编表演
6、课外延伸,进一步掌握风格
导: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老师带来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叫《蒙
小组唱
古人》,你来听听它是怎样的?
听后总结特点。
小组交流、合作表演
三组织下课
速度
情绪
节奏
旋律 板书 《草原上》
中速
舒展地
宽广
优美 设计 《小酒窝》
稍快
活泼地
紧凑
欢快
教后
反思
齐唱
总第课时
本轮第课时
第周 星期
上
课题:
2、草原(第2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流畅地唱好《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自编动作表演 过程与方法:聆听《草原巡逻兵》,再次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蒙古族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感受蒙古族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教学难点:通过听唱奏来掌握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
教学方法:综合法
听唱法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复习歌曲 边唱边表演
表演唱
学
生
活
动
导:《草原上》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
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 听范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
2、新歌教学(1)再听音乐
指名说 仔细聆听
导:歌曲表现了小牧民怎样的心情?你能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示呢? 聆听(2)学生随音乐自由编创动作表演,老师适时指导 师生随音乐一起表演
指名说
(3)学生跟唱范唱(4)跟琴唱
重点唱准:60 60 |565 3 |6 56 |3 –| 跟琴模唱,唱准八分休止符和倚音(5)连唱
边唱边用动作表演,表现出小牧民自豪、欢快的情绪。(6)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7)表演歌曲
4、聆听《草原巡逻兵》
自由表演
齐唱 齐唱
表演唱
齐唱
(1)导:小牧民们以大草原为豪,长大后都要做保卫草原的巡逻兵,你们听,他们来了。
初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听主题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
仔细聆听、指名说
出示主题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着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
乐的风格。(3)初听全曲
导: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4)复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编讲故事。(5)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6)简介笙
三、组织下课
仔细聆听、指名说
仔细聆听 指名说
仔细聆听 生讲故事 自由完成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
总第课时
本轮第课时
第周 星期
上
课题:
2、草原(第3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过程与方法:聆听《草原放牧》,再次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蒙古族歌舞的民族风格,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教学重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综合法
听唱法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复习歌曲《草原上》 边唱边表演
2、复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表演唱
学
生
活
动 边唱边表演
3、分组活动
表演唱
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再分成三小组,让学生自报图示中的任何一分组表演 部分。三小组的同学各自讨论如何表演好自己这组的一部分,教师适
时指导,可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分组排练
分组按ABA的顺序表演
第一组表演完后,第二组表演,相互交流、评价
4、聆听《草原放牧》
(1)导:小牧民们生活在草原上可真快乐,其中有一对小姐妹…… 讲述《草原小姐妹》的故事,介绍《草原小姐妹》音乐创作的背景(2)初听音乐第一段,说说音乐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3)初听音乐第二段,说说音乐情绪,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情景?(4)复听全曲,启发学生根据乐曲标题名称及琵琶弹奏的音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用图形来表示。
仔细聆听
(5)再次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即兴编舞进行表演
指名说
仔细听
5、编自己的歌
指名说
(1)出示3、5、6三个音符
仔细听
请学生跟着琴边做手势边唱。
(2)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5、6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
比一比,看哪一组编得多,编得好听
仔细听
(3)教师把学生编的曲子在黑板上记下来进行展示。
(4)将好听的曲子大家一起唱一唱
集体交流
三、组织下课
板书3
设计
mi
sol 教后
反思
la
齐唱
小组讨论、编创
齐唱
第二篇:草原牧歌_第十一册第二课_教案
课题:
2、草原牧歌(第1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银杯》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教学难点: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
教学方法:综合法
教学用具:电子琴、录音机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创设情景用问题导入:
我们平时过节都是怎么过的呀?
2、学习歌曲《银杯》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 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聆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9)完整演唱。
3、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1)学习中国民歌中的“长调”、“短调”。(2)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3)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分组模拟在蒙古包中宴请亲朋,按照蒙古族人 民的风俗和礼节,相互问候并演唱酒歌《银杯》。模拟蒙古 族同胞唱酒歌时,要注意蒙古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如:敬酒、唱酒歌时,要把酒杯举至头顶;客人要恭敬地接过酒杯并把
学
生
活
动
学生自由讨论 完整地聆听 视唱歌谱 演歌谱唱 齐唱 自由读 齐唱
齐唱
酒喝干。
4、演唱《银杯》,结束新课。
三、组织下课
自由学习
齐唱
课题:
2、草原牧歌(第2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辨别女中音、男高音马头琴的音色;知道本单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阶。
过程与方法: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点: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风格。
教学难点:能够辨别女中音、男高音及马头琴音色;知道本单元歌曲中所使用的音阶。
教学方法:综合法、欣赏法
教学用具: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1)初听,完整地聆听作品。
学
生
活
动(2)复听,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歌手聆听 的音色。
(3)介绍歌手德德玛。说说对她音色的认识
和理解。
(4)再听,跟唱主题旋律。体会蒙古长调的风格。
2、聆听歌曲《万马奔腾》
仔细聆听 仔细聆听
欣赏
(1)初听时完整地聆听作品,并要引导学生
感受、体验、判断乐器的音色。
(2)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的特点,感受
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3)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背景材料。
仔细聆听
(4)聆听《万马奔腾》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本上的旋律线图谱,也可鼓励学生用
他们喜爱的方式记录、表现自己聆听的现象。
3、聆听歌曲《天堂》(1)初听,完整聆听作品。
仔细聆听(2)复听,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判断歌手的音色。
聆听
(3)介绍歌手腾格尔。说说对他音色的认识
和理解。
(4)再听,跟唱主题旋律。
仔细听
(5)对比德德玛和腾格尔的音色,认识他们
不同的演唱风格。
三、组织下课
课题:
2、草原牧歌(第3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过程与方法: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教学难点:能用齐唱、轮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教学方法:综合法、演唱法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学
生
活
动
1、表演《小黄鹂鸟》
(1)完整地聆听范唱。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观看录像。(2)学习齐唱部分 A、听师范唱。B、小声跟琴唱谱。
C、点出难点乐句跟琴反复模唱。
D、注意控制歌曲的节奏、速度及旋律中的大跳。(3)学唱合唱部分: A、分析合唱曲谱。
B、找出低声部与高声部不同的曲谱跟琴学唱。C、完整练习低声部。(4)合唱练习。
A、试唱合唱,找出容易跑调的乐句。B、复习卡农的合唱形式。C、跟琴按句练习。
聆听
仔细聆听 齐唱 练唱
齐学 练唱
齐唱 齐唱
D、完整练习合唱部分,加歌词,注意两个声部间力度上的均衡及层齐练 次感。
(5)再听录音范唱,体会歌曲的调式特点。(6)分析歌曲情绪,有感情的跟伴奏演唱。
三、组织下课
仔细聆听 齐唱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
总第课时
本轮第课时
第周 星期
上
课题:
2、草原牧歌(第4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筷子舞基本动作要领 过程与方法:配合队形变化完成组合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运用蒙族舞风格表现筷子舞欢快而又抒情的舞蹈特点。
教学重点:筷子舞是学生入学来第一次使用带道具的舞蹈,因此对筷子的制作,拿法,舞蹈中筷子的朝向都应详细介绍,力求学生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筷子在不同体态,不同位置所击打出来的声音不同,要能够区分。教学方法:综合法、演唱法
教学用具:钢琴、录音机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音乐活动
(1)找出《银杯》与《小黄鹂鸟》共同采用的音符。(2)即兴创作旋律。
集体完成 自由完成
学
生
活
动(3)老师小结。
2、学习演奏《筷子舞》
(1)观看蒙古舞蹈录象——筷子舞(2)简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
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3)基本介绍
A、筷子舞
B、道具筷子的制作
仔细聆听
C、筷子拿法
(4)站立部分基本动作:
A、平步打肩
B、平步打背
C、踏步后重心位击胯
D、展翅位击胯
E、肩胯连击
(5)跪地部分基本动作:双膝跪地预备。
(6)组合动作演奏《筷子舞》
随音乐舞蹈。
(7)分组展示。
齐演
三、组织下课
分组表演
板书
设计 教后
反思
第三篇:三年级第二课《草原》教案设计
第二课 草 原(三课时)
第一课时《草原上》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草原上》
2、表演歌曲《草原上》
3、音乐知识:四分、二分音符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草原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草原上》,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上》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二:新课学习: 1:导入:(谈话、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乐)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3、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影片)
1)听歌曲录音《草原上》(也可选看光盘影片内容);
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4)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5)边唱边即兴表演。
6)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三、音乐知识
1、学生跟着琴边看谱边唱唱名。
2、师:歌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mi sol la 看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表示着“3、5、6”三个音。(学生唱)
教师弹琴,开火车游戏,教师弹一组,学生按节奏唱一组,一个接着一个。(唱音高时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音的高低。)
3、加上时值唱一唱 3 6 5 ― 6 2 5 ―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由节奏入)Ⅹ Ⅹ Ⅹ ―读一读 唱一唱 边拍手边读
4、节奏游戏找妈妈
将《草原上》的歌谱分割成卡片,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别贴在黑板上归类,边听音乐边贴,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贴得快,贴得最正确。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学唱歌曲《草原上》
音乐知识:四分、二分音符
第二课时《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草原巡逻兵》
2、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3、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聆听《草原巡逻兵》,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的内蒙古民歌的音调,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二、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三、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进行表演。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4:柯尔文手势复习唱 “3、5、6”三个音。二:新课学习:
(一)聆听《草原巡逻兵》
1、初听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的快板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听主题曲调,(情绪怎样?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出示主题曲调,学生看曲谱再听音乐,并随音乐哼唱,体验蒙古音乐的风格。
3、听全曲。设问:全曲与我们刚刚哼唱的主题有什么关系?速度上有什么变化?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师生交流答案:主题变化发展。
4、听全曲。要求:听完后,按音乐发展的情景,简单编讲故事《草原巡逻兵》。
5、完成课本上的作业,听音乐排序号。教师简单介绍“笙”的性能。
(二)新歌学习
1、导课:复习《草原上》边唱边表演 师:《草原上》这首歌的情绪是优美,抒情的,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首蒙古族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他的情绪是怎样的?(听范唱录音,学生体会歌曲情绪。)学生自由回答
2、听音乐,表现了小牧民怎样的心情?(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随音乐自由编创动作表演,老师适时指导。(师生一起随音乐表演)
4、学生跟着范唱录音轻声演唱。(唱准八分休止符和倚音)
5、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边用动作表演,表现出小牧民自豪、欢快的情绪。
7.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 草原
欣赏乐曲《草原巡逻兵》
表演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第三课时《草原放牧》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草原放牧》
2、歌表演《草原放牧》
3、即兴创编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聆听《草原放牧》,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中独奏的民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协同演奏所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还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二、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草原放牧》,体验天真可爱、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放牧》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3、5、6”三音进行练习)4:柯尔文手势复习唱 “3、5、6”三个音。
二、编创与活动ABA
1、复习《草原上》(要求:边唱边表演)
2、复习《我是草原小牧民》(要求:边唱边表演)
3、分组活动(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再分成三小组,让学生自报图示中的任何一部分。三小组的同学各自讨论如何表演好自己这组的一部分,教师适时指导,可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4、分组排练。(分组按ABA的顺序表演)
第一大组表演完后,第二大组表演,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三、聆听《草原放牧》
1、导入: 师:小牧民们生活在草原上可真快乐„„(讲解《草原小姐妹》的故事,介绍《草原小姐妹》音乐创作的背景)1)听音乐第一段,说说音乐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
2)听音乐第二段,说说音乐情绪,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
3)听全曲,启发学生根据乐曲标题名称及琵琶弹奏的音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用图形来表示。
4)再次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即兴编舞进行表演。
四、编自己的歌
1、出示“3 5 6 ” 三个音符
2、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 5 6 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比一比,看哪一组编得多,编得好听。
3、师把学生编的曲在黑板上记下来一一展示,将好听的曲子大家一起唱一唱或用竖笛吹一吹。
五、教学反思:
六、板书设计:
1、欣赏乐曲《草原放牧》
2、歌表演《草原放牧》
3、即兴创编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第四篇:六年级音乐 第二课《草原牧歌》教案(xiexiebang推荐)
第二课《草原牧歌》(共三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欣赏女中音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3、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点:
1、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草原图、唱名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导入: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出示大草原画面)
二、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提问:你在草原上看见什么景色?(请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初听。师:听草原上传来什么声音?感受歌曲的情景和内容。听听歌曲中唱出了内蒙大草原怎样的景色?
3、学生回答。
4、再听。
师:大草原多么美丽啊!如果我们生活在这里,会是怎样的心情?歌曲中表达草原人民对草原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学生回答)
出示歌词,进一步了解歌曲表达的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美丽的草原我的家,2、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水清草美我爱它。
彩蝶纷飞百鸟唱,草原就像绿色的海,一弯碧水映晚霞。毡包就像雪莲话。。。。。。。。。
5、了解女中音的音色特点。提问:比较一下和女高音的音色有什么不同?
介绍:女中音——音色柔和、优美、浑厚,它的音色不像女高音那么明亮、华丽,但有一种亲切柔和,不张扬的感觉。
6、跟录像学学内蒙舞蹈的基本动作,随音乐表演。
7、请学生根据歌曲情绪,设计一些简单的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 分组讨论,可加入小乐器伴奏。
三、复习学过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要求:演唱时声音亲切、自然。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内蒙音乐,学跳了内蒙舞蹈,在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能有更进一步地了解,开阔我们的视野。
五、结束课堂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银杯》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作品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
2、了解什么是“大调”“小调”“中国民歌”的概念及区别。
3、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教学重点:能够根据作品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银杯》歌曲教学
1、揭示课题,让学生先用口风琴进行识谱
2、学生自学时间
3、检查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学生将歌曲完整吹奏一遍
4、抽查个别学生的自学情况
5、讨论交流学生吹奏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小结中进行纠正。
6、可让学生提问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交流中进行解决
7、学生清唱歌曲旋律,问:歌曲具有怎样的情绪?应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
8、交流、小结:热情的、积极的声音演唱
9、再次清唱,思考:歌曲的调式?
10、(五声调式).宫调式:1 2 3 5 6(1)
.商调式:2 3 5 6 1(2)
.角调式:3 5 6 1 2(3)
.徵调式:5 6 1 2 3(5)
.羽调式:6 1 2 3 5(6)
10、复习五声调式的音阶,可用琴带,可用清唱
11、简单介绍歌曲的背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的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12、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乐器、歌声)
三、音乐知识介绍:
1、由《银杯》的短调特性导入
2、短调:蒙古族的一种民歌。旋律优美抒情,起伏较大,表现感情细腻,音乐结构工整。
3、长调:旋律悠长辽阔,起伏较大,情绪热情奔放。
4、中国民歌: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丰富。
四、旋律创编
1、引导学生用五声调式的各音进行旋律的创作
2、要求:八小节、4/4拍
3、学生小组活动
4、各组汇报创作的情况
5、评出优胜小组,给予奖励
五、课堂小结
六、结束课堂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黄鹂鸟》《筷子舞》 教学目标:
1、能用正确的情绪情感演唱歌曲《小黄鹂鸟》。
2、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3、能够完整、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教学重点:完整、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教学难点: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歌曲。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学生自带的筷子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小黄鹂鸟》教学
1、初听歌曲,设问:
(1)听一听,你能听出歌曲的调式吗?(五声宫调式)(2)歌曲的演唱形式有哪些?(齐唱、轮唱两部分,但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
(3)歌曲的音乐风格是什么?短歌?长歌?(短调即短歌)(4)学生听后针对以上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
2、再次复听,感受以上所提到的调式、风格等等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3、学生单独借助口风琴进行学习,由于轮唱部分的旋律基本相同,因此学生学习第一声部即可。
4、全体学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吹奏第一声部。
5、随琴视唱歌谱,利用头声唱法仍是歌唱教学的重点。
6、组织学生与同桌为伴,用口风琴合作练习歌曲的轮唱部分。要求:注意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把握稳定的速度。
7、学生练习时间
8、鼓励更多的合作小组为同学进行表演,观看的同学可以以老师提出的要求对表演的同学进行评价
10、全体同学分组进行合作表演
11、引导学生用轻快、活泼、赞颂的情绪演唱歌曲
三、《筷子舞》学习
1、先将学生分成四个声部:口风琴部、筷子部、碰铃部、手鼓部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声部自行分析谱例
3、在老师的组织下各组进行粗线条的练习
4、分组分声部各自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分组试奏
6、各声部进行合成
7、教师弹奏第一声部,各组进行演奏
四、课堂小结
五、结束课堂 课后小记:
第五篇:《草原》第二课教学设计(改)
16、草原(第二课时)(改)
丹阳市正则小学 单文娟
一、导入: 1、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同其他作家、画家、歌唱家、舞蹈家等20多人,同中央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共同组织,到内蒙古的东部和西部进行了参观访问。这一次,老舍见到了草原(点题),在参观的过程中,老舍一行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盛情招待,老舍即景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草原(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板书:景 人)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草原的独特风光!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草原风光
1、指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草原风光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圈画出关键词句。
2、交流:从上到下(板书:天 天底下)
3、那里的天有什么特点?指读,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那么清新”是一种怎样的清新,你能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来说一说吗?(2)“那么明朗”又是一种怎样的明朗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会想要怎样?作者呢?你能把作者的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读)老师听出了你内心的愉快,但还不是满心的愉快,谁再来读?齐读
4、天底下呢?有什么特点?指答,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你读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大、绿)
(2)文中还有表现草原大的句子吗?指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怎么走都可以。)这句话作者用什么方法突出了草原的大?(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师:读文章就要前后联系起来读!
(3)“茫茫”是一种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课文有答案吗?(指读,出示句子:“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A“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a比喻贴切形象;用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草原的形态美和色彩美。b动态美: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
c用字精炼:羊群本来只是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眼中,它们说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地为这无边的绿毯绣着白色的大花。一个“绣”字把这幅图变得精美而又灵动了!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妙啊!c喜欢这句的一起读读,读出你们的喜爱!
B“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见过中国画吗?“渲染、勾勒”就是国画中的两种画法,老师这有一幅中国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能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吗? b这里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目的是什么?
c“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想象一下,是一种怎样的状态?(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d总结:老舍被公认为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他认为,我们写作须去找到那最自然最恰当的字,如果说形象贴切的比喻让老舍笔下的草原图画变得精美,那么“绣”“流”两个精妙的用字则让整个画面灵动了起来,突现了草原的无限生机和活力。(板书:灵动)
e喜欢这句的同学一起来读。你们的朗读把老师也带到了那个境界中去了。
4、第一自然段最后还有两句话,指读,写了什么?前面写景,这里写感受,这种写法叫——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板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衬托出草原的美妙;引起读者的共鸣)请我们带着这份独特的感受一起来品读一下这段美妙的文字。齐读第一自然段。
5、这段文字把草原描写的如诗如画,除了采用的情景交融的写法,还有哪些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呢?(集体交流,相机板书:动静结合,形象比喻,用词精妙,按照顺序,抓住特点)
6、这么美妙的文字,我们一定要把它背诵下来,有人会吗?预习导航上就有这个要求,指名背诵。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一下。
三、学习第二部分——人美
1、随后,作者写了访问的经过,这部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的?(远迎、联欢、话别)
2、自读:找出描写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句子,圈画出关键字词作简要批注。
3、集体交流:
A、“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欢迎远客。”
“各色的衣裳”(盛装打扮);“几十里外”是多远?“飞”(内心的激动和急切)B、“也不知怎的,„手抓羊肉。”(用蒙古最具特色的食物招待我们)C、“干部向我们敬酒,„我们再举杯。”
这段话,我们其实可以用一个来概括——“频频举杯”,好不好?
透过这段话,你仅仅只读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吗?(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板书:情浓)
4、作家老舍的语言就是这样平白朴素而又深含意味。其实,这份浓浓的情谊流淌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要我们去细细品味,你还能发现这样的句子吗?(指名交流)
5、此刻,蒙汉两族同胞欢聚一堂,情意融融!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你能想像出他们当时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依依惜别的情景吗?想一想,找一个典型人物说给同桌听; 6写一写。集体交流。
6师总结:是呀,这正是作者所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现在你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了吧,指名说说。
7、在这次参观访问中,除了这篇文章,老舍还写了一篇《林海》,更是写景散文的典范,希望同学们课后好好去品读一番!
四、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笔;
2、背诵1、2自然段。
3、推荐阅读:《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