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教学设计
【摘 要】这是创新型教学设计模板,它包括四个方面:教学核心、教学过程、教学板书、训练反馈。本节课是苏教版选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中原子核外电子运动两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特点是将三维目标很地融合在一起,称之为教学核心。【关键词】创新型;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核心
二、教学过程
【知识主线1教学】——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情境创设:学生观看核反应视频,然后复习原子结构,呈现镭原子(8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复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规律:分层、最低、最多、不超)
2.介绍卢瑟福和玻尔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前者是关于a粒子的散射,后者原子轨道。(1)a粒子的散射图片展示PPT(2)原子轨道观点阐述PPT 3.新概念学习。
电子运动的特点:①质量极小②运动空间极小③极高速运动。PPT展示图片。【知识主线2教学】——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1.分层排布:按能量高低分:K、L、M、N、O、P、Q 2.原子轨道:(1)概念:指量子力学描述电子在原子在核外空间运动的主要区域。不同于玻尔的原子轨道。(2)类型:
s、p、d、f(展示图形),同层:Px、Py、Pz(展示图形)轨道类型与轨道数 s、p、d、f 形状 球形、纺锤形、花瓣形 轨道数1 3 5 7 问题:每个电子层含有哪些轨道? K层:1s L层:2s、2p M层:3s、3p、3d N层:4s、4p、4d、4f 能量大小关系:
不同层:4s<4p<4d<4f 同形:1s<2s<3s<4s 同层同形:Px=Py=Pz 3.电子自旋:顺时针和逆时针 概念训练:
1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A.6s B.2d C.3f D.7p 2.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5的是()A.s能级 B.p能级 C.d能级 D.f能级
三、板书设计
四、训练设计
1.指出下列数字和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3p2 3p6 3d5 4f14 2.以下原子轨道的表示方法不正确的是: A.3s B、3p C、3d D、3f 3.下列电子层不包含d轨道的是: A.层 B.M层 C.L层 D.K层 第二课时
一、教学核心
二、教学过程 1.知识迁移。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核电子运动状态还不是够精确,学习了原子轨道以后,对原子的运动状态了解更深入了。如何改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呢? 提供规则:
(1)按次序写出每层原子轨道:1S 2S 2P(2)依次填入最多电子数:1S2 2S2 2P1(体现能量最低原理)规范书写:1S2 2S2 2P1 学生训练:Cl(17)先写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然后要求:(1)用原子实表示原子核(2)原子核外电子轨道表示式 2.归纳小结: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
电子能级顺序:1s 2s2p 3s3p 4s3d4p…
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练习】:写出下列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9K24Cr 3.课堂讨论:试写出铁原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想想铁离子和亚铁离子谁更稳定?为什么?
三、板书设计 三大基本原理
一、能量最低原理
1.先排满K层,然后依次进入L、M、N 2.对应轨道K LMN 1S2S2P3S3P3d 4S4P4d4f 3.电子能级顺序:1s2s2p3s3p 4s3d4p5…
二、泡利不相容原理
1.每个轨道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个 2.自旋方向相反
三、洪特规则
1.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轨道 2.自旋方向相同
3.特例:全空、全充满、半充满
四、训练反馈
1.现有x、y、z三种元素的原子,电子最后排布在相同的能级组上,而且y的核电荷比x大12个单位,z的质子数比y多4个。1摩尔的x同酸反应能置换出1克氢气,这时x转化为具有氩原子型电子层结构的离子。(1)判断x、y、z各为何种元素?(2)写出x原子、y的阳离子、z的阴离子的电子排布式。
第二篇:《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是高中必修二第一章的内容,是在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学习,而本节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又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后面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初中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和元素,对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这一知识点也做了初步了解,所以在此节内容的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具备了一些原子的相关基础知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2.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常见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其规律。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间相互制约关系。
五、教学过程
【引入】大家好,这节课我们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板书】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提问】在进入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以前学习的内容。初中的时候在《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当中我们就学习了原子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原子?原子由什么微粒构成? 【学生回顾】„„ 【板书】
1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带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的负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
【教师】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则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提问】那么为什么原子对外显电中性呢?
【学生】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教师】很好,其中我们还学习到了一个重要的等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质子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相互抵消,导致原子不显电性。
【过渡】好,我们都知道了原子的结构。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电子在原子核外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教师】大家来看ppt上这张熟悉的原子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原子核外有一圈圈的层状区域,由里往外分为好几个圈层,这就是我们以前初三所学习到的电子层——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但却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而核外电子就是在这样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这些都是同学们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
【过渡】那么,大家知道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之后,是不是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核外电子究竟是怎么分层排布的呢?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共同解决同学们的疑问——我们来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板书】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提问】我们来看这个原子结构,从黄色最里一层原子层到蓝色最外一层原子层,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我们要怎么标记它们呢?而它们的能量分布又是怎么样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到核外电子排布第一个规律的学习。
【教师】在化学上,由里往外各电子层的层序数n依次为1、2、3、4、5、6、7,分别用英文字母K、L、M、N、O、P、Q表示电子层。【板书】电子层序数n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教师】我们来看刚才那个原子结构图,我们从里往外依次称为K、L、M、N电子层,能量则是离核越远电子层上电子的能量就越高。而电子在原子核外排布时,总是尽量先排在离核最近(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布K层,当K层排满后,再排L层„„ 【板书】1.能量由低到高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电子层排布: 【投影】
【副板书】
【学生】仔细观察,找规律
【提问】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每一电子层最多能填充的电子数为多少呢?
(提示:用电子层序数n表示)【学生】2n2
【板书】2.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为2n2个
【提问】我们再来看稀有气体的核外电子排布,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都不超过8个
【板书】3.最外层电子数都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教师】那么次外层和倒数第三层呢?
【学生】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板书】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小结】好,学习了那么多。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首先我们由以前学习到的概念电子层引入电子分层排布,接着我们共同探讨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总共有4条规律。1.能量由低到高。2.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目是2n2。3.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大家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超过”的含义,灵活运用。【课堂练习】1.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B
2.某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该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A A.14 B.15 C.16 D.17 3.根据下列叙述,写出元素名称并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1)A元素原子核外M层电子数是L层电子数的1/2;___________(2)B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1.5倍;_____(3)C元素的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1/4;________ 答案:硅 硼 氖
【补充练习】(学生抄回去当作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回顾:
1个单位的正电荷质子:带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单负位电荷核外电子:带一个的=电核子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外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电子层序数n 1 2 3 4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1.能量由低到高
2.每一电子层最多填充的电子数为2n2个
3.最外层电子数都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第三篇:原子教学设计
原子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原子的概念是在分子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是分子继续分解的微粒。因此原子的学习是分子概念的后继学习。同样也是在事物是无限可分的唯物辩证法基础上对物质的认识。
原子是一种微粒,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人们学习实体物质的基本模式是,先观察实体物质,认识到实物最具本质的特征,形成概念,然后再给概念一个名称。原子是一类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也是实体物质,其学习的过程应与实体物质学习过程一致。但学习原子所不同的是,原子是一种微粒,这种微粒人们无法观察,只能靠思维来感知。尽管原子是不能观察到的微粒,在学习过程中也一定要有对原子本质特征的了解,才能真正形成原子的概念。因此,原子的教学首先是凭思维“观察”到具体的原子,“观察”到多类原子的形状、大小、及在构成分子、物质中的意义,才能了解原子的本质特征,才能给原子下定义,然后进一步从化学科学的角度给原子下定义。
原子是对物质进行分解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微粒,因此,“观察”原子实际上应贯穿于物质分解的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
1.继续构建完善物质可分的科学哲学思维。
2.认识到物质可分解到分子,分子可分解为原子。
3.认识多种原子的形象,对原子有一定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大小,形状。4.认识常见的原子,了解这些原子的大小,形状。5.认识原子组成分子(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原子直接组成物质(金属晶体中原子的堆集),组成其他化合物。
6.了解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微粒。认识到化学反应实际是原子组合的改变,但原子本身不变。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上课时我们学习了分子,请问:
什么是分子?
什么是分子?分子有怎样的特征呢? 分子大小、质量有何特点?
我们可以闻到很多气味的原因是什么?
(用手蘸香水在黑板一个写一个“水”字),水字会逐渐消失,为什么?为什么会闻到香水的气味呢?白糖溶解在水里,为什么会不见了呢?这些生活中的现在体现了分子原子的什么特征?还有氨气分子扩散实验的回顾。
让学生再列举一些体现分子特征的生活中事例,进一步巩固分子的特征。
还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分子?(氧气、氢气、水、酒精、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在这里就不需要再问了,因为在讲分子特征的时候,基本上已经体现这个事实了,譬如氨分子的扩散,蔗糖分子,香水分子,酒精分子等。(设计意图:学生充分理解分子,在此基础上将分子分解成原子)
[教师]:以上分子还可以再分吗?请你回答,并说出你的回答问题的依据。(设计意图:强化学生物质是无限可分的物质观。)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会在原子的概念提出时再提出来。我会从您说的那杯水引入? [PPT展示]
以上的分离是不借助于外力的分开,分到最后的时候就是一个水分子了。分子的概念提出: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为什么最小呢?因为一个水分子如果再在一定条件下分下去,就不是水分子了。水的性质的保持者会不会是氧分子呢?(反问会让学生理解的更加透彻)
在一定条件下,分子可以再分吗?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继续分下去,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一旦分解,就不能保持原有物质的性质了。譬如: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氧气和氢气这个化学变化的微观变化过程是:
根据图告诉学生并强调哪些粒子是分子,原子
提问:在这个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有没有改变?
原子的种类有没有改变?
归纳:分子的种类改变了,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定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提问讨论:为什么是最小粒子呢?
归纳: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强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到原子之后,原子没有再继续分下去,在物理课里我们已经知道在一定条件下,原子还可以继续分下去:分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但是在化学变化中只是分到了原子。
接下来以熟悉的化学变化为前提,进一步强调这个实质,强调分子,原子 譬如:
氧化汞的分解,氢气的燃烧,氢气氯气的燃烧等
(我觉得这样安排更有整体感,宏观看现象,微观找本质,把宏观的化学现象,和微观的粒子分子原子特征以及分子原子的变化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因为通过前面短短一个月接触化学,学生大脑里累积的就是些生活经验和宏观看到的一些现象。在此基础上讲,学生可能会觉得亲切些。)
[学生]:讨论此问题。
[教师]:同学讨论得很好,也充分树立起了正确的物质观。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分子再往下
分,分出来的粒子是个什么样呢?
以下的内容有很多定量的科学数据,会让学生更加客观的意识到原子的特征。老师,我也不知道这样处理对不对:我会把这些数据放在化学变化这个前提下讲分离和结合。
我们先看氧气(Oxygen)分子的分解:科学研究发现,一个氧气分子可以分解成两个相同的微粒,这种微粒我们称为氧原子。也即是说一个氧气分子是由二个这样的氧原子微粒结合在一起的。
[板书]
二、原子 [PPT]
这种氧原子粒子的半径是73 pm, 质量为:2.657x10-23 g
氢气分子可以分解出两个微粒,我们称为氢原子。
水分子可分解出3个微粒,其中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
PPT:
以下这个部分作为学生知识拓展很有吸引力。
[讨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分子分解成的微粒,数量、形状,种类、大小、质量、类别,并与氧气、氢气、水等的分解图形放在一起。(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到多种原子,包括大小、质量,对原子有个感性认识。)[小结]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认为什么是原子呢? [板书]:1 认识原子
1)原子是一种直径很小,而且质量也很小的微粒。2)原子是一种球形的微粒。
3)不同的原子,大小不同,质量不一样。
4)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微粒(PPT:列举其他分子模型)
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碳60分子结构模型
二氧化碳分子模型
5)金属是由其金属的原子按一定方式堆集构成的(PPT:列举铁、铜等金属晶体模型)
6)化合物也是由一些原子构成的(PPT:列举一些化合物结构模型)
(设计意图:学生感知多种原子,并感知它们的形状、质量,通过小结清晰地认识一些原子的本性,并从原子的粒子性质上给原子下定义)
老师是把这个部分放在后面的啊,我是以这个为前提再按着老师的思路讲原子概念的。[教师]:现在我们从原子的角度来认识一些化学反应: 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
氢气
+ 氧气
点燃
水
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1个氧气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所以一个氧气分子必须要2个氢气分子才能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从上面的说明中,我们看到,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反应生水时,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都不存在了,但氧原子和氢原子在水中存在,没有变化,这个反应中变化了的是原子组成变化了,但原子没有变。② 氧气与碳
③氧化汞受热分解(讲解:略)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实例,说明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组合,而原子本身不变)
研究所有的反应,我们都可以知道,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发生变化,但原子本身不变,而原子的组合发生变化。
[板书] 3 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对原子下个定义是什么呢? [板书]: 原子
是在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设计意图:从实际反应的例子说明化学反应中原子没变化,只是原子的组合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分子。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定义原子)
[讨论]:你们如何认识原子?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设计意图:沟通,了解学生是如何想的,学习的结果如何,还有什么问题。)
第四篇:原子教学设计
《原子的构成》教学片段 ————原子的构成
1、教师:
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汇报:
学生1:原子像一个乒乓球。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2、教师点拨转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子粒子已经发现了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
3、教师提问: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教师播放flash动画:(动画部分内容: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微粒”围绕“球体”在运动)
4、教师: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你对“原子的结构 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
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同组之间相互交流对“原子结构”的新看法。小组汇报:
学生1:原来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它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学生2:在原子内部一些小的微粒在围绕一个大微粒运动,但我们不知道这些微粒是什么? „„
5、教师:学生 2的问题问得好,那么这些微粒究竟是什么呢?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汤姆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6、教师:用投影播放用“a粒子轰击金箔“的史料图片及文字说明,并提出新问题: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学生1: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a粒子没有受到阻挡,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学生2: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a粒子反弹了回去,我们可以想象到a粒子碰到了坚硬的东西,原子内部可能有一个实心的核,就象我们家乡的杏子中有一个“核”一样。„„
7、教师小结:大家猜测得很对!
教师适时地点击动画中心的“球体”,出现了渐放的“原子核”字样,点击“微粒”出现了渐放的“电子”字样。
学生观看动画印证自己的猜想。
8、教师:原子核是否和大家的猜想一样可能是一个实心的核呢?请大家看动画
师点击“原子核”屏幕上出现了渐放的原子核结构示意图。学生1:原子核不是一个实心球,它也是由许多微粒构成的。学生2:从图示上看,应该说它是由一些带正电的微粒和不带电的微粒构成。
9、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对原子的构成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下面让我们来系统观看“原子结构”的动画,并试着用文字简述原子的构成。
10、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原子的结构 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表4-
1、表4-2,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呢? 学生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个部分构成。学生2: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学生3:我认为应该加“一般”两个字。
学生4: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学生5:原子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学生6: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虽然由一些带电的微粒构成,但它并不显电性,我的理由是„„
11、练习: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写一篇科普习作,并向其他班的同学们介绍原子的构成。
本人认为,《原子的构成》这一内容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图片、动画创设情景,通过形象的描绘、科学的推理、史料的佐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将原子的结构直观而形象地展示出来。在解决“原子构成”的问题中,教师采用了设想、讨论交流、动画启示来逐步完善思维过程的群体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整个设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了一系列的“问题情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也得到较好的体现。
第五篇: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2.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3.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原子内有“广阔”的运动空间。在这“广阔”的空间里,核外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点评】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过渡到新课的引入;由新的问题的提出,给出将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一种探究学习的氛围。
【板书】
二、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电子的运动具有区别于宏观物体的几大特征:(1)质量很小(9.109×10-31kg);(2)带负电荷;(3)运动空间范围小(直径约10-10m);(4)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因此,电子的运动特征就与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着极大的不同一一它没有确定的轨道。
【质疑】我们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
【交流与研讨】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讨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
【简介】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 2.汤姆逊原子结构模型:
3.卢瑟福原子有核模型 4.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点评】通过原子模型的历史回顾,让学生体验假说、模型在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尝试运用假说、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本第六页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哪些规律?
并派代表回答。
【归纳并板书】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
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
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
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讨论】电子与原子核距离远近、能量高低有何关系?
【板书】
电子层 1 2 3 4 n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
离核距离近远
电子的能量 低 高
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2 8 18 32 2n2
【媒体显示并讲述】尝试运用上述规律,排出钠原子核外的电子,并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加以表示。
电子层
原子核
电子层上的 电子数 核电荷数 【试一试】完成下表,看看谁较快。
核电荷数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各层电子数
K
L
M
氢
H
氦
He
锂
Li
铍
Be
硼
B
碳
C
氮
N
氧
O
氟
F
氖
Ne
钠
Na
镁
Mg
铝
Al
硅
Si
磷
P
硫
S
氯
Cl
氩
Ar
【媒体显示】
核电荷数从1到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迁移与应用】
1.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
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点评】通过上述应用,使学生加深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的认识,对容易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我发现,以加深印象。
【阅读、思考、交流】学生阅读教材第七页,思考、交流下列三个问题:
1.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 金属钠、金属镁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还原性,而氧气、氯气在化学反应中常表现出氧化性,你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对这一事实进行解释吗?
2.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多少?
3.元素的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什么关系?
【点评】通过上述交流与讨论,让学生认识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内在联系,初步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打下基础。
【概括与整合】
构成原子的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知识如下图所示。
原子中各微粒间的数量关系、电性关系、质量关系 原子核(质子、中子)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原子结构 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