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教案补遗(一)

时间:2019-05-12 16:4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歌散文教案补遗(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歌散文教案补遗(一)》。

第一篇:诗歌散文教案补遗(一)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述志达情的主要文脉,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2.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方法与手段:

1.借助多媒体教学,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主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

(二)作品介绍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三. 指导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要求学生在欣赏配乐朗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问题: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要点: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生,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五、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

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

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摇晴” 双 关“摇情”,如同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双关的“晴”字,正写出了游子思妇相思不得相见的苦情。此外,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后,烘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婉转。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思考练习题

一.划分这首诗的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二.如何看待这首诗的思想价值。三.分析这首诗的烘托与铺垫手法。

四.找出诗中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并说明其暗示意义。五.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重点: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一、导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二、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少时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三、解题: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这首诗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指定学生朗读诗歌:

2、学生参看注解,理解诗歌意思: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的月亮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石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隐居者独自来来去去。

3、学生熟读背诵诗歌:

五、赏析全诗: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 ?

首联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2、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手法:首句表现的是远离人寰的安宁静谧的禅境,次句则表现的喧杂纷扰的尘世,两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使人想起诗人洒脱的胸怀。

3、颔联实际上是承接首联的诗意,说说它是怎样承接的?

颔联的出句承接首联的“渔梁”诗意,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对句承接首联中的“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4、村人各自上岸还家,自己回到鹿门。这实际上又含一组对比,即诗人的选择和世人的选择对比。这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志向?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5、颈联写诗人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见到什么景象呢?

鹿门山的树木本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6、如此景象,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我们从哪里看出?

诗人尽情地欣赏归路上的美景,被大自然所融化,自己到达了庞公隐居的地方也不知不觉。这种微妙的感受,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7、尾联中的“幽人”指谁?

诗人自己。

8、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因为这里环境寂寥,诗人生活在这里没有尘世干扰。

六、背诵诗歌:

七、课外拓展: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2、将此诗与王维的《归篙山作》诗对读,说说这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

《归篙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教学重点

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进入本诗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诵。

2.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读出声来)。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 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板书:第一段 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边分析边板书)

月下清丽之景——1至3句(飞:夸张,形容心情急切。送:拟人)

梦游天姥 日升明快之景——

4、5句(引人入胜之景)

第二段 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动词用。栗、惊:使动用法)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 烟霞如仙人

梦醒——

14、15句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意讲解:第三段 惊梦长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1.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 双横线)。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 抗精神。(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联系全诗小结: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本课重点字词

◆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缘景明情。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在四川呆不住了,就坐船顺长江东下,到处飘游到荆州也呆不下,又沿洞庭湖向南飘游,这时杜甫已58岁,还不到60岁,但身体已衰弱不堪了。右臂偏枯瘦,耳朵聋了,而且是老肺病。他全家都住在小船上,飘泊不定。到了岳阳,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放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想不到转过年来的冬天,他就在水上的一条小船里与世长辞,永远停止了歌唱。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朗读

三、整体感知

⒈请用明白晓畅的语言疏通文意。

从前听说过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阳城楼。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分隔在东南两方,日月星辰好像在洞庭湖上漂浮。亲人朋友没有一个字的音信,年老多病,孤身一人,只有一只船伴随着自己。关山以北依然硝烟四起,倚着栏杆我不禁潸然泪下,泪水奔流。

⒉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前两联侧重于写景状物,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

四、课内探究

⒈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状物有何特点?

状写吴楚、乾坤、日月之景。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阔大,景象宏伟绮丽。

⒉颈联、尾联写了哪些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由音信断绝的家事写到老病飘零的孤苦;由战乱未止的国事写到老泪纵横的悲伤;由个人不幸写到国家不幸——身世之悲与国家之忧两相交融。由身家及至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⒊试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赏析本诗。

问题1:颔联和颈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写雄浑阔远的景象,颈联写孤身飘零的身世。景是阔景,情是哀情,以雄浑阔大之景反衬孤身悲苦之情。唯有景之阔大,方能显出孤身漂泊之小,才能彰显境遇之悲苦。“日月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喻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慨。

问题2:颔联和尾联有何内在联系?

颔联气象宏奇伟丽,壮阔无比;尾联由身家遭遇及至时事国运,诗人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为国家危难落泪。从壮阔无比的景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高,这是以浩瀚壮阔、无边无际的景象映衬了诗人心忧黎民、情系社稷、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诗人将湖山之胜与家国多难结合起来抒写,营造了沉雄悲壮的艺术境界。江山的壮阔与胸襟的博大,在诗歌里互为表里。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⒋首联今昔对比有什么丰富的内涵?

昔日满怀游赏之情,诗人想登楼览景,一展济苍生、安黎民的宏伟抱负——憧憬欣喜;今日满腔流落之苦,匡扶社稷、济世报国的理想化为泡影——身不由己,悲苦无奈。昔日血气方刚,才高志远;今日老病孤舟,壮怀未酬。诗人早闻洞庭盛名,然而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能老泪纵横了。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壮怀难酬的感伤。

五、课外延展

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两首诗同时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宏丽景象,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

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菩萨蛮》(其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

2、体会这首词抒发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之意的思想。

二、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思江南,忆江南,望江南。江南好,小桥流水;江南好,笙歌管弦;江南好,文人风流;江南好,烟雨稠稠。“人人尽说江南好”,不知身处江南的游子又有怎样的感受?

2、作者介绍

韦庄(约公元836年一公元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韦应物四世孙。广明二年(公元881年)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未能脱走。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除左补阙。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为西蜀王建掌书记。天桔四年(公元907年),劝王建称帝建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终于蜀,谥文靖。曾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后人又称“韦浣花”。诗多忧时伤乱之作,怀古感旧,缘情而发。其词尤具特色,内容虽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感情真挚,笔调清新,能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多用白描手法,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作家。

韦庄的《菩萨蛮》词,共有五首,前后呼应,一气流转,是在章法结构方面极有次第的一组作品。与其他词人随意为某一曲调填写许多首歌词的情形,颇有不同。韦庄曾多年流寓江南,即江浙一带,这五首《菩萨蛮》为韦庄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课文节选的是第二首。

3、朗读全词,体味情感。

根据教师示范及指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设想情境画面。

4、鉴赏

(1)、构设MTV画面(包括背景画面及人物活动)

[设计说明]:学生在感知诗歌内容后,描绘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并将其整合成一组MTV场景。

制作MTV背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结合想象,重建诗歌意境;MTV中人物活动的制作,可以反映出学生所体会的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2)、对词中“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如何理解。

(3)、比较阅读并思考: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与本词都言江南好,他们各自认为,江南好在哪里?白词与韦庄此词二者同写江南好,各有何用意?

5、背诵诗歌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王维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2、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品味诗人“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

3、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鉴赏诗歌“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特色,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趟进诗歌的河流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六朝古诗到唐诗宋词元曲,大半部中国文学史主要是诗史。人们将中国古代诗歌喻为一条灿烂的银河,这条银河中最灿烂的星群,无疑是唐诗宋词。所以,在现在我们的语文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一直是个必考题。那么,我们鉴赏古代诗歌,要如何鉴赏,鉴赏些什么,考试又要考的什么内容呢?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选修1《唐诗宋词元曲选读》中的第一课《王维诗四首》,以此为例来跟同学们共同探讨。

二、走近作者:瞻仰大师的灵光

1、你喜欢王维的诗吗?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的可不少哦,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么?(课件展示)《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山居秋暝》(高考必背篇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关于王维,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好不好?(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王维(701-761)☆结缘佛教:字摩诘,来源于《维摩诘经》。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诗佛”。

☆仕途经历: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

☆思想分期:前期奋发有为,后期亦官亦隐。

☆艺术造诣:多才多艺,诗书琴画样样精通,被称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歌成就: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王孟”。

(山水田园派是盛唐诗坛两大诗歌流派之一,作品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作品较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这一派代表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三、品鉴诗歌:在诗人的心尖上遨游

同学们以前都已经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鉴赏过很多诗歌了,都是怎样赏析的啊?

学生回答

这样的分析都是正确的,那么今天我们学习鉴赏诗歌,除了这些鉴赏方法之外,还要大家按照高考的要求分析鉴赏诗歌。

(课件展示):

鉴赏诗歌主要分两大块: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下面我们就根据这两个方面来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与诗人对话,体验诗人的感情,换句话说,就是在诗人的心尖上遨游。

品鉴过程:

1、学生根据字音自由大声朗读诗歌。

(课件展示)(朗读)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 蒸藜lí炊黍shǔ饷东菑zī.漠漠水田飞白鹭lù, 阴阴夏木啭zhuàn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jǐn,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

3、检查预习情况。(用现代文理解诗歌)学生提出关于诗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解答。学生根据解答理解诗歌内容。

师:昨天布置大家预习这首诗,在诗歌的字词句的梳理上,有什么困难吗?有的话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解答疑问

请一个学生朗读自己的作业。

师:同学们都做得很认真,做得很好。

(课件展示):连雨季节,天阴地湿,幽静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

勤劳的农妇蒸藜炊黍,送给在村东田地辛勤耕耘的家人。

广漠无际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日幽静的树林

中传来黄鹂婉转啼鸣。我在山中修身养性,观赏木槿晨开 晚谢;在松下采摘露葵,留着清斋素食。我已和村里的人

相处得很融洽,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我了。

师:走进诗人的世界了吗?想象到了一种怎样的画面?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这是一个很贴切的赞誉,诗中的景真的写得很美很有诗情画意,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分析一下。

师问:写景的主要是哪几联?

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这些特点,先从诗中找出所写的形象,也就是诗中所写的景物。

(课件展示)《积雨辋川庄作》一诗中的形象有:

积雨,空林,烟火,藜、黍(蒸藜炊黍的农妇),东菑,水田,白鹭,夏木,黄鹂

问:那么像由这些景物组成的这样的一幅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呢? 师明确:空阔清幽、恬静优美、清静闲适等。

知识链接

(课件展示)诗中的“景”或“物”(包括人)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们往往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极富美感的“形象”。因此,诗中的形象又称为意象。而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就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壮阔、开阔、深邃、闲适恬静、清幽、清新、自然、幽美、淡雅、安谧、平和······),诗人借此来渲染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师:其实我们刚才回答的就是指诗歌营造的意境,通过意境,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感情。这种方式就是诗歌常用的技巧――借景抒情。这也就是诗歌的艺术特色。像刚才所说的“诗中有画”那也是诗歌的艺术特色。那么我们从刚才所归纳出的意境特点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回答

讲了这么多,我们似乎忽略了这首诗的尾联,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

除了刚才所讲的这艺术特色之外,这首诗的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式?有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尾联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方式,表达了诗人与世无争的情怀和志向:既然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自适,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我应该可以脱离世间烦恼,悠游于林泉之中了。“争席”和“海鸥相疑”这两个典故都充满了老庄色彩,共同抒写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表达了诗人离尘脱俗的心态。

4、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师:好的,现在我们就依据这些知识来归纳一下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课件展示)这首诗描写了(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恬静优美、清静闲适)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分析的一般规律是:主要景物—景物的特征—意境— 思想感情)

师:那么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鉴赏这种类型的诗歌的一般规律是:先分析主要景物及其特征,然后归纳意境,再从中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师: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鉴赏诗歌的两大块: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不是相分离的。考试的题型无论怎么变,也无非是这两个方面,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在考试中所遇到的诗歌鉴赏题,看看是不是这样。比如这次次中段考试中的两题,第1小题,问的是写景方面的,这是有关意境方面的,与艺术特色有关,而

第二小题,问的是对“凉”字的理解,这个其实也是考的思想内容方面。)

五、探究讨论:对像王维的这种生活情调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师:

1、回顾《山居秋暝》学生齐背

教师: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大家能把它背出来吗?

学生齐背 教师: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积雨辋川庄作》所表达的感情是否与此一致呢?那我们就要通过分析鉴赏来得出答案。

这首《积雨辋川庄作》与《山居秋暝》所表达的感情是否与此一致呢?答案是一致的,而这也是田园山水诗的一个特点。诗人在仕途上不得意,厌倦而心灰意冷时,往往会寄情山水,隐居起来,使自己的生活归于平淡,获得心灵的平静。那对象王维的这种生活情调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将答案写在作业簿上。

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2.比较学习本文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 2.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背诵 3.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到成都投靠好友严武,在其帮助下,杜甫本可以在成都长久居住,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突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带着家人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二、指导诵读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

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飘泊之意。

三、整体感知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二者异曲同工。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四、朗读,尝试背诵。

五、鉴赏点拨

1.寓情于景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流逝,愈发增添了凄苦无依之感。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2.直抒胸臆

在颈联中,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但又不明说,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梓州写的“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最后两句的意思很明白: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和此后不久写的“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秋兴〃其七》)语意相同。

六、课堂小结,背诵全诗。

七、布臵作业。

1.思考“品读与探讨”第一题。2.完成“积累运用”一、六、七题。附:板书设计 一 借景抒情 首联—近景—孤舟夜泊 2 颔联—远景—雄浑阔大 二 直抒胸臆 颈联—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2 尾联—以沙鸥自况,自伤漂泊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

Ⅰ、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3、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Ⅱ、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Ⅲ、教学难点:

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Ⅳ、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以苏轼的一些名句导入。

二、背景介绍:

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三、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朗读感知

1、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对照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3、有感情的品读。

五、师生合作探究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

委婉表达之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比喻,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拟人,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第二联写野外远景,第三联写农家近景。(意思相近即可)

4、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提示: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小结: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东风多情,雨声有意。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五:知识拓展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注]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赏析: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六、作业:背诵本诗

《扬州慢》教案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领会所用的表达手法的妙处。教学重点:领会所用的表达手法的妙处。教学难点:用典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具学具:计算机 教学过程:

一、检查练习二3。

二、导入新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使用的典型手法是用典。这种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在学一首词,也是用典。却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不同。是引用前人诗句。

三、学习文本。

1、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找出用典的句子。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3、这些用典的句子让你想到了什么?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过去的繁华、热闹。现在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过去的繁华、热闹。现在呢?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豆蔻词工”和“青楼梦好”,它们使人联想到杜牧曾写过许多赞美扬州的诗篇,并且佩服他那出众的才华,可是如果他活到今天,目睹扬州惨遭洗劫后的凄凉景象,有难言之痛,就很难写出诗句来了。今昔对比含在其中。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冷月无声”,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喧哗,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正常语序表达是二十四桥依然横跨在那里,一轮寒冷无声的明月在湖心荡漾着。

为什么作者这样写呢?

想象一下词人当时欣赏的情景和感受:先看到二十四桥,再看到桥下的水波荡漾,最后看到水中月影,因为周围是静寂的,他感觉明月也无声了。在景中含着对比,含着作者“禾黍”之悲。

4、总结本文的手法。

用典。使人联想,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拓展了诗歌的意境。

融情于景。(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用的是拟人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虚实结合。对比

5、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写扬州的今日,才是实写,实写的内容,用词中一个词概括,是什么?结合词解释一下。空城。

四、延伸拓展。

1、慢词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词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读这首词,吐字宜慢,句后停顿也要长一些,要读得从容不迫。

2、用典的原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远远流逝,秋天快要过去了,草木还没有凋落。明月映照着二十四桥,你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取乐。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名。

译文: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女子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日后追忆,乃有如梦如幻、一事无成之叹。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板书设计

扬州慢

用典 融情于景 虚实结合 对比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词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作者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觉。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体会词中

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促成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积淀。

教具准备:搜集作者相关的资料及代表词作。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直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方法?

2、结合这些知识,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词。学生诗词接龙。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介绍作者。师生共同介绍搜集的资料,并齐读作者的名字。

2、学生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学生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黑板上做上记号)

②、学生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③、配插图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声音?指明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③、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作者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

④、学生一起模仿声音。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反复诵读,领会词的音乐美。

1、读词找出词的韵脚。

2、词有节奏,学生给词配上节奏诵读。

3、让学生自己给词配节奏,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注意停顿。

5、练习背诵。

五、课堂延伸。

老师分发课前搜集的纳兰性德的其他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纳兰性德的词的风格。长相思教案 来自费尔教育。点这里回到顶部

第二篇: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辅导教案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辅导教案

(一)1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

《离骚》

《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传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 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

谢(谢灵运 :开创了山水诗派)

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初唐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

盛唐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 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 诗境诡谲)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 哀艳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

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建议你去找些这方面的书看看,因为确实太多了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诗经》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紧接着,又兴起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的光辉代表,就是伟大的诗人屈原。《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以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汉魏六朝,出现了带有民间文学刚健清新风格的新诗体 —— 乐府,强烈的现实感,是乐府的重要标志。《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都是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渐引人注目,到汉末出现了《古诗十九首》,五言诗这种诗体便基本成熟了。七言诗的产生要晚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经过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近体诗进入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古体诗和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中国诗歌同音乐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的关系发展变化经历了以乐从诗、采诗入乐和倚声填词3个阶段。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为高级的形态组合。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起源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五代时,中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到宋代,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成为可与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苏轼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作家。南宋后期,词逐渐失去了和乐能力。而以胡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 化语言而形 成的新诗歌样式——散曲,引起了人们新的兴趣。散曲大量吸收民间方言俚语,具有浓厚的市民文学色彩,并且具有以往诗歌中少见的诙谐和幽默,给诗坛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诗 歌史上最兴 盛的体裁之一。宋词、元曲兴起以后,传统诗歌仍在创作,宋、元、明、清各代都留下大量诗作,而且各具特色,但总的成就都没有超过唐代。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的是散文。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 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 是《尚书》,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虽然文字佶屈聱牙,但已略能叙事,初具文学特质。战国时代,群雄争霸,战争频仍,士人纷纷献计献策,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散文得到迅速发展,其中主要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以《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代表。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主要流派,所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在文学史上影响最大。这时期的散文、有感 情 激 越、论辩性强、辞藻华美、结构严谨、多用寓言、善使比喻等特点,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经确定。汉代散文更讲究文采,对偶句增多,有辞赋化倾向。这时出现了司马迁的《史记》。这部巨著规模宏大又结构严谨,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刻画人物性格、抒情议论,都获得极大成功。因此,《史记》不仅被视为史书杰作,而且纪传部分也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骈文兴盛之后,散文式微。直到唐代韩愈、柳宗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对过于矫饰、渐趋空洞的骈文,散文才恢复了它的生机与地位。唐宋古文,直承秦汉传统,尤以游记散文清新隽逸,生动活泼。后世纯文学散文一直沿着这条轨道前进。明清小品文是纯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样式,它吸收唐代散文的精髓,融入魏晋南北朝笔记文的谐趣和隽永,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赋与骈文,是中国文学中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两种体裁。赋源于楚辞体,流行于两汉,有诗的韵脚,崇尚铺张扬厉。骈文则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句式整齐,强调对仗工稳与音律和谐,但不要求押韵。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中,小说常被当作街谈巷议之言;戏曲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说和戏曲起步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伟大的作家与作品相继出现,戏曲方面,如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也均为文学珍品。《红楼梦》更是纪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并足以和世界许多知名的小说媲美。

先秦:四言诗,《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风格。

楚辞体,也称骚体诗,代表诗人屈原,代表作《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浪漫主义

风格。

汉代:乐府诗,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等,现实主义风格。魏晋南北朝:五言诗,代表诗人曹植,代表作《白马篇》、《赠白马王彪》。

田园诗,代表诗人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诗》、《读山海经》,诗歌风格平淡自然。

山水诗,代表诗人谢灵运,代表作《登池上楼》;谢朓,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唐代:初唐:陈子昂,代表作《登幽州台歌》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王维,代表作《山居秋暝》、《汉江临泛》、《惘川集》;孟浩然,代表作《过故人庄》、《春晓》。

边塞诗派,代表诗人岑参,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风格浪漫主义;高适,代表作《

燕歌行》,风格现实主义;王昌龄,代表作《从军行》 “诗仙”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

“诗圣”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北征》、《春望》等

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诗人白居易,代表作《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现实主义风格。

韩孟诗派,代表诗人韩愈,代表作《山石》,风格以文为诗。

“诗鬼”李贺,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晚唐:代表诗人李商隐,代表作《无题》、《安定城楼》;杜牧,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过华清宫》、《赤壁》、《山行》。

五代:婉约词,代表词人李煜,代表作《虞美人》、《浪淘沙》、《相见欢》、《乌夜啼》。北宋:代表诗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代表作《念奴娇》、《水调歌头》、《饮湖楼上初晴》;

王安石,代表作《泊船瓜洲》;黄庭坚,江西诗派代表诗人,代表作《登快阁》、《寄黄几复》。

婉约词,代表词人柳永,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李清照,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

》、《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

南宋:代表诗人陆游,代表作《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范成大,代表作《田园四时

杂兴》;杨万里,代表作《初入淮河四绝句》;文天祥,代表作《过零丁洋》、《正气歌》。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代表作《永遇乐》《水龙吟》《破阵子》。

婉约派代表词人姜夔,代表作《扬州慢》、《暗香》、《疏影》。元代:散曲,代表作家马致远,代表作《天净沙 秋思》。明代:代表诗人高启,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清代:代表诗人龚自珍,代表作《已亥杂诗》;黄遵宪,代表作《哀旅顺》、《悲台湾》。

第三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录《湘夫人》(第二课时)《游沙湖》《将进酒》《项羽之死》

11《将进酒》

13《将进酒》

14《书愤》和《蜀相》

16《春江花月夜》(第一课时)19《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1《项脊轩志》

24《登岳阳楼》

27《春江花月夜》

29《江南词专题探究》

32《菩萨蛮》(其二)

33《项羽之死》

第四篇:诗歌散文

男人的博学,器宇,智慧,包容,忍耐,能力,果决,幽默,识势,自律方能称之为改革者。

秋之韵

下了点小雨,天气更觉凉了些许!不敢懈怠于时令的变化,亦不敢左右所有的事,因为“无能为力”。

白露过后,秋味更加浓了。山野的草地会把这一切告诉你的,落木欲坠。虽没有“落木潇潇下”的诗韵,不过也足够了!比不上那时,还年少,常常不用思考生活中的锁碎;现在不一样了,什么事儿都得自己问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关心了时令的变化,也许在前不久,也许在尘封了很久的前一页前一页。

太阳没有了消夏的酷热,暖暖的反而觉得它阳光。渐行渐远的朋友,你们都在哪儿呢?春绿了,消夏了,直到落木了。我可不想独自把持着对你们的思念太久太久,亦不会苦守那份年轻时不经意许下的诺言!好吧,都不用理我好了。让年轻的诺言随着秋蝉带进旧梦般的尘土里,直至消失,不再呐喊。我害怕这秋蝉撕声裂肺的鸣叫,如悲如泣的哀歌,如痴如怨的鸣弹;在“落一木而知天下秋”的某一个角落处哀怨,或许这就是我领略这秋蝉的只言片语吧!

拾起一片枫树的落木,夹在书籍的某一页,权当留着这个秋的回忆。

曾经,以为

曾经,以为

柏杨

曾经,以为自己很是坚强。

曾经,以为生命不会无端的失落。

曾经,以为爱只需等待。

曾经,以为有一天会和你看那日落。

曾经,以为一切会如自己的所设想的一样。

曾经,以为假装坚强是那么的容易。

曾经,以为自己心不曾疲惫。

曾经,以为自己是一斗士。

曾经,以为风雨后会现彩虹。

曾经,以为悲伤不属于自己。

曾经,以为我可以不停歇奔跑。

曾经,以为可以挣脱内心的束缚。

曾经,以为生命一降临便是华丽。

曾经,以为你仍会在原地等待。

曾经,以为可以漂洋过海。

曾经,以为、、、、、、可是,生命最挣脱不了的就是命运。

可是,生命一开始并不会所有的都是华丽。

可是,生命和你最后一次看落日那时我们都已老去。可是,生命的驴途你已不在原地。

可是,生命离那心中的海岸太远太远。

可是,生命总不会一帆风顺。

可是,生命会经历失落悲催。

可是,生命赶着了一路风雨的历程

可是,生命难免会遇到悲伤。

可是,生命中真的我终于觉得会累。

可是,生命、、、、、、曾经,以为

可是,生命。

爱,原野

柏杨

奔跑吧,请张开你的双臂。

放纵,放纵的向前冲。

像初生的牛犊,像那桀骜不驯的野马。

爱,就爱上这片原野。

一路,踏上生命的征途。

请卸下包袱,丢掉一直以来束缚你前行的包袱。

来吧,像我一样,张开双臂。

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爱,原野

像雄鹰一样击向长空。爱,就爱上这原野。体验生命的蓝天,尽情享受。

爱,这片原野。

从生命咿呀开始,从那第一个梦想出发。爱上这片原野,这原始的美态。

第五篇:诗歌散文

因为寂寞才会笑

不知从何时起,我渐渐的学会了掩饰,学会了很张狂地笑,学会了用傻笑来掩饰内心的伤与痛,学会了用坚强的外表来掩饰内心的柔弱与无助…不知何时起,我开始喜欢略带忧伤的文字,喜欢悲伤的色调,喜欢一个人看天,看夕阳、看日落…

走在大街上,淹没在人潮里,为得是不显孤单。不料......孤独却在此刻蔓延…悲伤悄然涌上心头…我不知道大街上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迷茫的地一直走着,放逐心扉…在这夜幕下,又有多少人在独自畅饮、独自欢笑…

灯红酒绿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孤独与辛酸?我很喜欢看烟花,但一直都克制自己不去看,刹那间的炫丽过后,落寞便油然而生…

我不知道这世上,有多少人能真正挑战出自我?我们都是戴着面具的小丑,欺骗自己,欺骗生活、欺骗身边的人…全然以为,我是快乐的。可你们却不知道我快乐在假象里,而幸福却浸泡在泪水里…独处时忍不住泪眼迷离。

一个人的忧伤,淡淡的。青春里的那一季雨,淋湿了我们激动的心,是它触动了我们在心底最柔软的那根弦,但同时也演奏出了青春的赞歌,于是,忧伤弥漫了一个又一个感人季结…

曲终人散,青春里遗落的忧伤,扎伤了彼此的心…

蓦然回首,青春却早已逝去…

── 张皓然

2012年2月12日

下载诗歌散文教案补遗(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歌散文教案补遗(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歌散文

    看看窗外弥漫的晨雾,思想到底能飞多远,无欲无求的心灵总抹不去沉郁的潮湿,是雾气太重吗?阳光总能驱散,阴霾还会接踵而来。晴空辽远,总有不期的风起云涌,大海广阔,难禁暮霭沉沉。放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5则范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

    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教案(大全五篇)

    【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的结构。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探究活动】1.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

    高二 下天天练诗歌散文一单元

    高二(下)练习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A.地壳./子弹壳.当.家/螳臂当.车吭.声/引吭.高歌B.刹.车/一刹.那命脉./含情脉.脉血泊./淡泊.明志 C.煞.尾/煞.风景粮囤./囤.积居奇遂.愿/半身......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测试一答案(5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测试一答案 高州市第四中学陈雪婵 1、A2、A或C3、C4、B5、C6、B7、B、 二、默写 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2、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诗歌散文练习(范文模版)

    永川中学高2014级语文备课组诗歌散文专题练习 诗 歌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1 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答: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 哀乐,缘事而发”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

    清明节诗歌散文范文合集

    清明节诗歌散文近清明节祭奠亲人有感二首(一) 清明时节祭坟丘,冥币成灰任去留。身后谁知尘世事,生前多为肚囊谋。(二) 阴阳两界共春秋,地府应无世上愁。亿万冥钞同富贵,不分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