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时间:2019-05-12 16:3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文档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第一篇: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一文是由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所写,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欢迎参考阅读!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其音、义。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

3、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

第 1 页 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课堂实录

一、预习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掌握字词。

轩榭(xuānxiè)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第 2 页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学会朗读说明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幻灯片展示: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了解说明的结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2、作者是在开始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明确: “标本”

3、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本文的结构、顺序怎样?

明确: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5、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明确: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

第 3 页 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三、理清全文结构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意在梳理文章结构,明确全文的结构特点。】

1、根据以上问题请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苏州园林总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一层(第2自然段),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二层(第3—9自然段),分说苏州园林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苏州园林要写的不止这些,引人回味。

2、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总——分——总

课后小结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做到了以一统百。这种由总到分再到总的结构、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值得我们学习。

第 4 页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通过一幅幅真实的园林图片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领略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卓越成就。

2、了解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苏州园林的风景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欣赏后的感觉。

——学生边观看边思考(也可互相间轻轻讨论),观看后说说苏州园林在你看来怎么样?

设计意图:

——利用多媒体从不同的角度展现苏州园林的图片,从一幅幅真实的园林图片中让学生初步领略苏州园林的美。

二、背景了解

1、作者生平及写作缘由了解(结合学生的预习)

2、苏州园林基本情况介绍。(多媒体图片展示)

设计意图:

——了解作者的生平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学积累。写作缘由了解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

第 5 页 以及作者对苏州园林独特的感情。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对苏州园林的分布、历史、成就、典型代表等让学生对苏州园林的概况、特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明确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一概念。

三、整体感知课文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2、苏州园林总特征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征?

3、概括3—9小结的内容(用文中的话)

4、从以上问题中,你能说说课文用了怎样的顺序?

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在文中划有关相映的内容,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拨与指导。

设计意图:

——阅读文本内容,熟悉文本内容,让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征有整体了解,如:

1、2两小题。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文本、精读文本,了解苏州园林的局部特征,让学生明确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中心,如:第3小题。在以上的基础上从而让学生明确作者介绍苏州园林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层层推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文本有一熟悉与深

第 6 页 入理解的过程,四、欣赏

多媒体图片展示——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图片的欣赏进一步领略苏州园林的“无论站在哪个点上…………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中心。

设计意图:

——本文是有关园林说明兼鉴赏的一篇美文,但要从文字的描述上来领略苏州园林的美就很困难,利用多媒体把文字的说明转化为一幅幅真实的园林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化繁为简,化虚为实,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了,深奥的道理具体化了,既易于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阅读文本内容,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图片,感受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图画美的特征,而且,播放苏州园林真实的图片,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来体会苏州园林的特点,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领略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卓越成就——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五、重点感知

——学生精读读第四小结,回答下列问题:

1、造假山与池沼的原因是什么?它遵循什么原则?

2、本段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第 7 页 请结合有关内容和图片说说你的理解。

4、假山与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设计意图:

——在整体把握苏州园林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四小结 —— 假山与池沼的配合,从局部研究和欣赏苏州园林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明确苏州园林从“整体——局部”都注重图画美的特征。并配合多媒体教学,欣赏和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领略苏州园林建筑设计的卓越成就,加深对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卓越成就的理解。

六、探究拓展

1、某公园聘请你为园林设计师,你将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如何设计?能让游客有“如在图画中”的感觉?

2、如果你是导游,你还能用怎样的方式来介绍苏州园林?

——适时播放苏州园林的风景图片,有助于探究拓展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设计意图:

——文本与生活相联系,知识与能力相结合,通过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又让学生领略苏州园林建设设计的卓越成就,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 8 页

课后小结

围绕教学目标,师生共同总结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⑴ 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⑵ 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⑶ 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第一课时

第 9 页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èn 相间jiā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第 10 页 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 11 页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第 12 页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

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

第 13 页 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 14 页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⑴ 准确: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⑵ 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 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

第 15 页 美的画。

③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⑶ 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第 16 页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笔答课后练习五、六、七。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⑵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⑶ 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⑵ 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⑶ 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3、德育目标:

第 17 页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依据课文行文思路及内容要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式:

对于说明方法的选择、运用,由学生互动研讨解决,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感性认识即可。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8 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桥之美》让我们从美学的角度感受了桥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

多媒体显示有关苏州园林的音像资料。

设计(二):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苏州园林”美景。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

第 19 页 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

第 20 页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

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

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

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第 21 页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镂空(lòu)邱壑(hè)重峦叠嶂(zhàng)庸俗(yōng)模样(mú)相间(jiàn)蔷薇(qiáng wēi)嶙峋(lín xún)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造句略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示(多媒体显示):

文章是从 角度,抓住 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第 22 页

⑴ 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⑵ 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⑶ 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⑷ 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⑵ 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第 23 页

⑶ 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 学生齐读第4段。

② 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

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

第 24 页 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

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第 25 页

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

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比较阅读,深化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延伸拓展,有助于课内知识的消化及能力转化。

〖教学步骤〗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多媒体显示:

关于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第 26 页 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说明方法及表达作用一览表: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⑴ 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⑵ 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⑶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 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第 27 页

④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 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语文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最后科代表作总结发言。

明确:

《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选用的说明方法有:

1、打比方: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

第 28 页 照。”“江南乡间石桥……”“长桥……”“风雨桥……”

3、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卢沟桥)桥长265米……”

4、引用:

“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多媒体显示: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

第 29 页 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

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第 30 页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

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课堂练习

仿句训练:

第 31 页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要求:利用分总式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结构要整齐,冒号前后为因果关系。

学生任选一句仿写句子,然后选两位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第 32 页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难点: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明确说明顺序;难点探究,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一起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网师园: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教师提问: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2)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3)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4)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3)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①学生齐读第4段。

②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巩固练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蔷薇()轩榭()峦山()

二、根据释义,写出正确的词语。

指在技巧与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不该相同而相同()

三、下面各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填写在后面的括号里。(1)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2)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四、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五、下面是一首咏唱苏州园林中“怡园”诗,次序已被打乱,请将它还原。

A.水芝开出似车轮 B.便有红鱼跳绿苹 C.石幢一尺桃花明 D.叠石疏泉不数旬

正确次序是:

六、拓展阅读

七、小结(学生谈收获)

八、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九、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比较阅读,深化对于说明方法的理解;延伸拓展,有助于课内知识的消化及能力转化。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教师简单介绍有关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的知识。

关于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方法。当然,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

2.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比较阅读,加强对说明方法的理解

运用从本文学到的知识分析《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语文科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最后科代表作总结发言。明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选用的说明方法有:(1)打比方

“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桥洞不是普遍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2)举例子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江南乡间石桥„„”“长桥„„”“风雨桥„„”

(3)列数字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 “(卢沟桥)桥长265米„„”(4)引用

“唐朝的张族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三、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探讨课后练习二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2.学生另找几例品评涵泳。如:“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五、课堂练习

仿句训练

1.“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用一组排比句。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要求:利用分总式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部分结构要整齐,冒号前后为因果关系。学生任选一句仿写句子,然后选两位同学回答,其余同学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板书设计

第三篇: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⑴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⑵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⑶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èn相间jiā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

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⑴准确: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⑵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⑶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笔答课后练习五、六、七。

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苏州园林》是本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带有文艺性的说明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说明了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的对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学习本文层次分明、表达灵活、语言简洁的特点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1、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法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1、问答式教学法:

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讨论式教学法:

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民主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3、情境教学法:

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在学法上可采用:

⑴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⑵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环节】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投影照片)

三、快速阅读,感知形象

在简要的导入之后,立即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3~4分钟内读完全文(本文共1551字,每分钟约读400~500字),并思考,这篇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注意: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色,而是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四、重点研读,筛选信息

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3~9段要求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五、品味鉴赏,学习语言

1、准备一些宫殿式建筑、西方园林中的行道树、北京的宫廷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同学们比较鉴赏,感觉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提高同学们鉴赏造型艺术的能力。

2、⑴文章用语典范,简洁精美,试找出自己喜欢的语例加以品析。如: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⑵文章段式规范,结构严谨,教师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语段设计练习,指导阅读(这个环节要特别注意说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第五段。

六、美文阅读,拓展延伸

可参考《新课堂──同步探究与练习》进行。

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综合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又用生动而具体的语言,从各个方面勾画出一幅幅画面:具有自然之趣的亭台轩谢,重峦叠蟑的假山,“入画”的池塘等。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方便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一.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三.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教学重点:

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很强的概括性。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说和分说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教学设想:

本节课在教学策略上注重激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视频的欣赏、配乐朗读、画面描述等等,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学习中轻松的学习说明文。整堂课就如同一次游览,由清除路障、快乐旅途、放眼四望、收获盘点等几个环节构成。在每个环节中,又通过师生互动、对话交流等形式,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解决字词;搜集作者叶圣陶的相关资料;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共两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中国古典艺术家陈从周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见苏州园林在园林建筑中的重要地位。今天我们有幸追随叶圣陶来一次苏州园林之旅。

旅途中的风景是美丽的.,但旅途却可能是艰辛的,不过乐趣往往就在这艰辛的过程中。好了,先进行第一步——整理行囊。〈多媒体显示〉

【整理行囊】

课文中的这些字并不难,只是我们平时用得少,再有一些字的读音和我们平时读音不相同,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生读)

1.点击生字

轩榭重峦叠嶂邱壑斟酌盘曲嶙峋镂空

2.理解词语

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3.会晤作者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信息,教师多媒体显示叶圣陶的相关材料)

叶圣陶(1894~1984),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中学毕业后因家贫无力升学,后自学成材成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介绍作者轶事:“文坛伯乐”)

4.说明文知识回顾

1)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顺序:

2)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

【快乐旅途】

好了,背起行囊,让我们进入快乐旅途。快乐旅途的第一站是——

(一)身临其境,走进园林

1.美美地看,静静地赏〈视频播放〉

提示思考:苏州园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如何评价苏州园林?)

(学生自由交流欣赏视频后的感受)

师:一幅幅精美的画面让我们领略了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世界,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评价的?

2.进入文章,理解内容

1)指名读1、2段。

提示思考:

苏州园林留给作者的整体印象是什么?(找一个词语概括)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找一个句子概括)

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抓住“标本”“鉴赏”“图画”来理解。

2)赏读3—9段

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园林的图画美的?让我们带着欣赏的语气去读文了解。

指名读文(七个学生接龙式朗读,配乐),学生听读。

提示思考:

每个段落从哪个方面表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友情提示:可关注每段中的中心词语或中心句)

提示:①注意读音;②语调注意轻重缓急;③感情(喜悦)表达要恰当。

学生从以上几方面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概括各段内容,教师板书。质疑:四个方面能调换顺序吗?

3)旅途小憩,知识归整

你发现文章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请分析。

归纳本文的说明顺序: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师:下面让我们进入快乐旅途的第二站

(二)请你描述—诗情画意

请学生选择文章中的一个方面,用流畅优美的语言给大家介绍苏州园林,力求体现苏州园林的特点。那就是图画美。

友情提示:1)你可以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2)你在介绍时还可以恰当地引用古诗名句。总之,聪明的你应该让自己的描述精彩而有新意!

(1)学生欣赏图片准备展示表达。

(2)学生交流。

教师可出示示例:

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放眼四望】

一路走来,边赏边谈,至此,我们已便览了苏州园林的众多景点,我们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称再到花墙廊子的层次,以至于苏州园林的各个细小的地方,都领略到其独具匠心的图画美。

我想到这样一句俗语“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妨让我们开拓视野,放眼四望。〈多媒体〉

1.学科链接: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所依据的原理进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2.请你设计(任选一项):

①某公园聘请你为园林设计师,你将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如何设计,让游客有“如在画图中”的感受?

②想象并设计“21世纪我神往的校园美”,要求从房屋、花树的布置和雕塑、池沼中选一个方面来表现,可以用图画加上说明性的语言,也可以用语言直接描绘。

【收获盘点】

在今天的旅途即将结束之时,我们回顾此行,真是收获颇丰,谁能谈谈你的收获?

(生交流)

【质疑交流】

生交流疑问

【课后延伸】

的确,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典雅的苏州园林图,优美的画面让我们这些游览者流连忘返,是什么原因成就了这篇文章的美呢?

我们说,当然这是苏州园林本身的设计与布局体现了图画美,就文章本身来说,除了条理清楚的说明顺序和有代表性的画面说明外,说明文恰当的说明方法、准确的语言、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下节课再重点研讨。课下读文预习。

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苏州园林》。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

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

这节课我们就本文中的说明方法进行一下整理,看看作者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时间:3分钟

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与讨论

3 老师提请学生回答问题,其他生补充,师点拨,生整理总结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一)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里四个排比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 检查自学效果:

点拨:四个“讲究”的次序不能任意调换,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近而远的关系。如果任意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自学指导(二)

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蔽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点拨(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鉴赏”词最恰当。

(3) “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4)“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

(5)“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6)“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五、当堂测试

《伴你学》7.13.14.15

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的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3、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2、观看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理清结构

1、快速阅读2~6段。

2、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列出提纲。

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3段: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第4段: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第5段: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第6段: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这几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第2段是从整体上概括,第3到第6段是局部的具体说明。

4、默读7~9段,看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三段依次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图案美、颜色美。

四、掌握说明方法

1、为说清事物的特征,说明文常常运用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请从文中找出其中运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A、作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特点;

B、打比方:“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使对象形象可感;

C、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增强说服力。

2、结合《中国石拱桥》,你还能再找出其他的一些说明方法吗?

A、举例子:“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既增加可信度,又使内容血肉丰满。

B、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有准确的了解。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大家基本上把握住了全文内容: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基本的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从而对说明文这种体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

3、请说出以下句子使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的卢沟桥。

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⑶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⑷(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

⑸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二、品味语言

出示投影:

1、请学生找出与下句匹配的原句,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⑴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心中早已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语言简洁、雅致。

⑵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相同。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⑶至于池沼,全引用活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用“大多”来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

2、体会加点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⑴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先“艺术”后“技术”,强调的是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能给人审美愉悦。“不仅”说明没有技术作保障,艺术效果将难以产生,只不过苏州园林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③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使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3、学生自由补充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三、布置作业

参观本地一处景点,写一篇介绍该景点的说明文:

⑴可以整体介绍,也可选择某一特定对象,如桥、山石、树等进行说明。

⑵不少于500字。

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⑵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⑶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做读书卡片和分组研讨方式,层层引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事物特点运用适当说明程序、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

2、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用计算机设计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有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让我们师生一起走近苏州园林,欣赏苏州的`美景,品味园林的佳趣吧!

(请欣赏大屏幕)

景点很美吧,让同学们带着美景的余味,读一读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看看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评价,感受那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

二、感知课文,把握要点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根据屏幕提示做一张读书卡。

从我们制作的图书卡中可以看出这篇说明文顺序是由总到分。在分写部分中,前四段是详细说明,又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⑶~⑹自然段分别照应第二自然段那几句?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三、研读课文,突破重点

在⑶~⑷段中作者进行重点说明,现在就四人一组进行研读,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段落,合作学习,就黑板上提示进行探讨,对优秀合作小组是有奖励的哟。

研读段落:本段中心句:。

说明事物特征。

运用、说明手法。

不太理解的句子:。

附:喜欢自己独立完成的同学可自己填写。优秀者或小组奖励旅游苏州园林景点。

答案:

⑶研读段落③本段中心句:无(亭台轩榭布局)。

说明亭台轩榭不讲对称的图画美的特点。

运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问题: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

⑷研读段落④本段中心句:第一句,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说明假山(讲究艺术)与池沼(讲究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特点。

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问题:雷同――不该相同的相同艺术、技术

“艺术”强调个人独创性活动,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⑸研读段落:⑤本段中心句:第一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的树木也着眼于画意特点。

说明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运用作比较、举例子说明方法。

不太理解的句子:无。

⑹研读段落:⑥本段中心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说明花墙和廊子的“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特点

问题:“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看上去是被花墙和廊子把景分开了,但因为墙是一段空的廊子是无所依靠,景致又如象没有隔开使景致不是一览无余的展开,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更有层次性。

刚才同学们已研读重点段⑶~⑹段。下面简单看一看⑺~⑼段,找出每一段中心句,抓住景物特点。最后一段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多媒体配合)

四、回味课文,拓展创新

经过刚才同学们学习,我们已对苏州园林有了很多了解。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就书上提供内容,老师提供参考画面,尝试做一次导游,要求看大屏幕。

要求:

1、注意导游对象,导游方式

2、抓事物特征,讲究层次性;

3、就课文内容,要求有一定创新。

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导游小姐或先生,小组内讨论,写一份提纲,可拿提纲上台。

今天我们一起愉悦地游览了苏州园林,通过这次旅游,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感想呢?请课外写一篇随笔。

愿我们下次旅游更快乐!

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简介苏州园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四、整体感知

(一) 检查预习: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 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1)再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 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分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 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总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五、小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日我们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那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了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掌握说明顺序。还剩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特征方面没有学习,另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希望同学们下来复习中预习一下。

六、作业: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小结时,我叫大家下去找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不知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来解决说明方法的问题。

二、新授

(一)课堂小测:

默写出说明方法的种类。

(二)明确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见下板书。

(三)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四)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 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 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 “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 “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 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

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 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作业: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第三课时

《苏州园林》重点段落分析

(一)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答: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二)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 ,名 ,著名的 家、 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童话《 》。

叶圣陶 绍钧 教育 文学 古代英雄的石像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 列数字 )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举例子、打比方 )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作比较 )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效果会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后记:

八年级《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划分文章层次及概括层意。

3.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州园林》,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苏州园林(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划分文章层次及概括层意。

3.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 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圈划出不会的生字词并解决,或与同桌小声交流讨论。

时间:4分钟

轩( )榭( ) 嶙( ) 峋( )丘壑( )镂( )空

2. 同学们拿出本子默写生字

3.同桌对调批改,并个别分析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概括内容)

(一)先学。

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学,已经能够正确朗读课文了。下面大家继续自学,请看投影(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读了课文,你认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时间:4分钟

(二)后教

1.生朗读课文并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与讨论

2. 老师提请学生回答问题,师点拨,其他生举手帮助纠正补充,最后修改并记录。

3. ppt出示:

特点: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一):

本文抓住特征,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从多方面加以说明。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文章分为三个层次及概括层意。

时间:3分钟

1 师巡视,个别辅导

2 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与讨论

3 师点拨

第一部分(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二部分(3—9):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三部分(10 ):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所写。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深入阅读课文3—9段,探究这几段文字分别介绍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理一理,想一想,这七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5分钟)

六、当堂测试

伴你学》P71 4.5

七.板书设计

21 苏州园林

第一部分(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第二部分(3—9):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三部分(10 ):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所写。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教版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架设生活与教材相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理解、感受、体悟园林建筑的自然美,让每个学生从心底热爱自然。

二、教学方式的构建

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画面,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认识更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其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园林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利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面与文字叠放,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理解、领悟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篇说明文适合培养学生自我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整体把握”——“具体感受”——“审美探究”的学习过程。

三、教材分析

1、地位:本文是五四制九年义务教育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说明文。本册教材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其次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其准确的说明语言。因此,作为说明文的起始课,本文有着重要的地位,学好本文,对学习其他说明文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2、教材内容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作者叶老先生以其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条分缕析地做了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建筑上的成就,称其为“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即典范之作。然后,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布局,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我觉得本文与其他说明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像导游词一样的平面介绍,也不是呆板严肃的结构剖析,而是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所以作者在文中处处提到“画”字,使读者无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感觉,不见其景却如临其境!学习这样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四、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和教材内容)

用心

爱心

专心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通过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方法与过程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2、培养学生讨论、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

3、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探究的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领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设计方法、手段

我没有去过苏州园林,读了叶老的《苏州园林》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苏州地处江南水乡,园林建筑更是富有诗情画意。虽然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真的不想让这种诗情画意在传统的教学中流逝,于是我让学生抓住“以读为本”的宗旨学习课文——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说话、在读中质疑、在读中鉴赏、在读中感受。具体来说,我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领悟最能表现苏州园林特点的句子,整体把握全篇关键所在,然后通过朗读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苏州园林独有的艺术魅力。同时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自主解决问题,用电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园林,因其独特的园林艺术而名闻天下。

用心

爱心

专心(放多媒体,展示并欣赏有代表性的苏州园林部分图景,让学生看图扩写一句话:这是一处 的园林。)

如果我们能去游览一番,定会终身难忘,可惜条件有限。我们就通过学习叶老的这篇《苏州园林》,来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出示课题、作者的镜头〕

(二)学习新课

第一步:现在,让我们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重要内容、重要信息、关键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交流。读的过程如有疑问、请举手。

同学一起交流(指导读书的方法)

通过学生交流明确“标本、鉴赏”两个关键词

〔放镜头2〕:出示“标本”“鉴赏”

(由“标本”“鉴赏”总领全文,选好教学切入口,有创意)

<1>解释“标本:

让学生说。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标本”呢?

(因为苏州园林“可以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那么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亭台轩榭、假山池诏、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

<4>把这些都有机布置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放镜头3〕关于 亭台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诏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

(出示画册)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苏州园林特点,每一张画片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用心

爱心

专心 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接下来再释义“鉴赏”,和“欣赏”“观赏”比较释意

(同学发言后,师归纳,同义词比较,体现语言课特色)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2、第二步: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这是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这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自由发表意见)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

〔放镜头4〕结构美 总论——分说

从多角度说 的字样,并板书

因为:第一,层次清楚: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再看写假山时也是按总分顺序写的。

第二,多角度来说,如写假山部分:先正画写假山“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最后从游客角度写。游客攀登假山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头看这些文字中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把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放镜头5〕鱼戏莲叶间镜头

板书 语言美 概括性强

用心

爱心

专心

精练而形象

一、概括性强。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结尾句“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又是入画的一景”,句中的“又”字,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又”字,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

3、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第4段。

师小结: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读书也可从两方面读:初读了解,再读精读、鉴赏品味。

下边,请同学们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小组合作完成,然后交流。(引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鉴赏方法)。

(三)知识探究、延伸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实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地方。

老师提示,如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就是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镜头6〕演示楹联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物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值得我们研究。

(这个课题的设计是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探究性课题,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新课程理念)

(四)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苏州园林》带给我们的精彩和美丽(齐读)

用心

爱心

专心

这是我设计的《苏州园林》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将采取分组合作、研讨,让学生梳理归纳全文脉络,并展示给大家。明确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进一步体会说明文语言及其特点(即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板书设计我采取框式结构形式,按文章结构特点来设计的,直观清晰。

七、设计特点:

(一)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安排了三次阅读活动,每次的目的不同,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有创意的读,而不是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读。这样设计符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二)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三次比较集中的合作交流活动。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自己的行动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述起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用心

爱心

专心 6

第五篇: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民族》教学设计

《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教者:杨梅花 班级:八年级3班 时间:2016年9月13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并了解我国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要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养成正确的民族观。

2.培养学生阅读民族分布图的能力,并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学重点:

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教学难点:

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前边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人口特点与分布等内容。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组成了统一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展示几幅民族图片,让学生根据服饰判读这几个图片分别属于哪个民族,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板书】 第三节 民族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1.我国有56个民族

教师给出数据(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壮族

人口超过400万的还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学生活动】让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使学生确认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但各民族不论人数多少,在祖国大家庭中是一律平等的。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区域自治,这是我国的民族政策。

2.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师生互动】老师可以让学生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币,让学生发现人民币上的有几种文字,分别是哪几种?并让学生了解“我是中国人”几种民族文字的写法。

明确:五种文字,分别是:汉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我国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媒体展示】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各民族的特色文化、民族习俗、节日等,并由学生讨论,最后师生得出结论。

明确: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多元发展。我国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风俗、节庆、艺术、体育、宗教等方面各有特点,并且各民族有保持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二、民族分布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华民族分布”图,并设问:(1)找出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2)指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3)找出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少数民族。(4)找出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级行政区。(5)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

由学生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归纳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我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中国的民族特色

播放一些各民族的民族风情图,让学生去感受和了解一些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体会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课堂练习:

出示一些判断、选择、填空等形式的题型,检测学生当堂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民族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1.我国有56个民族

2.民族政策: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二、民族分布特点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三、中国的民族风情

布置作业:

1.配套练习相应部分做完。2.填充图册相应部分做完。

下载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文档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文档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八年级上册《背影》

    讲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西安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四班的付丹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文章《背影》。一、导入同学......

    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同学们好,预习了苏州园林,不知道大家对苏州园林了解多少,为了看看同学们对苏州的了解程度,我们先来对对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南园林甲天......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13、苏州园林(叶圣陶)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教......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 昌图县佟韦学校 赵蕾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文章结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3、寻找、欣赏身边的美,培养对家、......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潍坊八中 曹莉 【课前延伸】 主题阅读—— 美丽的苏州园林 凤章 每次到苏州,我总要到几个园林里走走。 在那玲珑奇巧的假山石畔的小亭里,在那碧水池边的......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李梅 女 中教二级 本科学历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中心中学 联系方式:*** 邮箱:627943152@qq.com 邮编:236800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