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合集]

时间:2022-07-21 01:3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第一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

一、设计理念

《苏州园林》一文是叶圣陶先生应承香港一家出版社为苏州园林摄影集而作的序。文章条理明晰,结构简单,语言生动,词藻丰富,富有表现力。序文尽显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追求一幅完美的图画目的。文章虽然是介绍性说明文,但它为我们打开了窥探苏州园林艺术之门的奥秘,让我们领略到祖国壮丽的山河。我着重引领学生走进文章,积累语言,学会感悟,发现苏州园林的美。通过拟广告词,发现美等环节,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说明顺序;

2、积累、感悟语言,品味如诗如画的画面和准确的语言;

3、通过发现设计者和匠师们创造的美丽画面和创造手法,感染学生热爱祖国壮丽的山河的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品味如诗如画的画面和准确的语言,感受美的意趣。

四、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导入

出示一组苏州园林的的图片,让大家猜想这是哪里的圣景?美不美,请用一句话或一个词、短语表达这种心境(学生回答苏州园林,美,各抒己见话苏州园林)。我们同学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今天叶圣陶先生将带领我们去发现苏州园林美的奥秘,同时领略其中的美。

板书: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苏州园林,叶圣陶

第二板块:知作者,读课文,理顺序

作者及文章介绍: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言,最初发表在1979年第四期的《百科知识》上,原名为《拙政诸园寄深眷》。叶圣陶先生本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十分熟悉,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典范,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多角度、全方位向读者说明到了园林就如在画中感觉。

默读课文,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并找出其中相应段落。

理清顺序(总说,分说,从大到小,从主到次的说明)

第三板块:广而告之

过渡语:苏州园林的美历来备受人称道,影视将苏州园林之声、光、色搬上舞台,风光无限;佳作美文极尽绚烂,演绎多少缠绵故事;游人如织,碧空荡漾多少欢声笑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是天堂里的瑶宫贝阙。

请阅读课文1、2自然段,从中摘取一句作为宣传苏州园林的广告语,并说说你的意思

心驰神往(教师摘取辑录)

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5、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6、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

(以上几句通过全班齐读,再由男女生错读,读出苏州园林的独特美)

第四板块:美点寻踪

写意山水园

过渡语: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和文化意蕴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在园林中游赏,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

默读课文3—10段内容,发现美点。(可以从审美的观点,美丽的画面,创设美的手法,组合美的元素等方面谈谈。)(通过发现,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品味句子的精妙用法,同时掌握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

诗画园林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第五板块:溢美之辞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出自人手、宛然天成(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对苏州园林独特美的感受和理解)

第六板块:思维之花

结合本文探究“美”是什么?

和谐是美的状态,而美的状态是自然状态。

和谐即美,美即和谐。

和谐自然,才是美的最高法则。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掌握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语言特点;学习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学性质:

教读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查字典解决字词问题;找出总说和分说的段落;把多次出现又体现着苏州园林总特点的一个词找出来,加以体会。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是字词。

(二)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分说部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几个特点。

(联系预习题)

(三)快读第1自然段,画出能表现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的句子,品味“据说”“到过”“要我说说”“我觉得”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四)阅读第2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2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3分析“图画”一词有什么作用。(联系预习题)

4画出强调本段中心的语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提示:有关的语句有──

(1)可是……有个共同点……一致追求

(2)务必……无论……总是……

(3)总之,一切都……决不容许……

(4)……唯愿……

(5)……没有一个不……

5反复熟读,在读中体悟,堂上基本背诵下来。

(五)阅读第3自然段。

1概括大意(本段的中心)。

2分析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提示:主要运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借以突出苏州园林布局方面讲究“自然之趣”(美术画)而“不讲究对称”(图案画)。

3画出强调本段大意的语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4朗读,体悟。

第二课时

(一)参照阅读第3自然段的方式,自读第4至6自然段。

要求:分别归纳中心(大意),分析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可以把全班分为三组,每组侧重研读一段,尔后交流、讨论。

提示:

1分析过程当中,应注意分说与总说的内中联系,时时顾及本文的“文眼”(图画之美)。

2各段中,强调中心的词语,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绝对肯定的,话讲得不留余地,如“那是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二是述其大概,讲带有倾向性的特色,但话讲得留有余地,不排除特例,如“大多引用活水”。

3要提醒学生多读。语言方面的妙处,往往不读是体会不深的。

(二)略读第7至9自然段。

一方面,联系第2自然段的总说的内容,辨明它们与全文中心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与第3至6自然段相比较,辨明它们在全文中的位置,从而理解先写主要内容、后写次要内容的说明顺序。

(三)小结。

1、深入理解总说与分说的一致性,从而把握本篇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特点。

2、语言准确严密,处处紧扣中心、强调和突出中心。

3、在表达方面,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以概括的说明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写形容景物,以简短的议论分析原理,结合多种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的特征说得明确突出,又生动形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应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

3、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放映幻灯片或看有关电视专涵片等,与课文学习相配合,更便于学生理解。

4、预习要求。

⑴ 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⑵ 看预习提示,查字典,给加点字词注音,读课本上的注释。

⑶ 鼓励学生提出有关课文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正音、正字,解释词语;通读课文;了解作者构思和文章结构;辨析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本文文体

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第宅园林的名篇──《苏州园林》。

本文作者叶圣陶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就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来说的。叶老的这篇文章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正音、正字,解释词语

根据预习提示,给加点字词注音。

同学注音、朗读,教师提示读准字音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规则。

补充两个多音字;对称chèn 相间jiān

解释词语:(出示投影──几个重点词语的注释)

同学解释、教师重点提示的词语:

标本、布局、映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别具匠心等,强调要把词放在句中来解释。

三、朗读课文

要求。掌握字的读音;进一步理解词在文中的意思;思考作者怎样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探求作者的思路)

四、从写作构思入手,分析文章结构

(可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导入,也可由教师提出。)

问: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课文内容,即第2段中“……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图画”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问:作者怎样抓住中心构思全篇,安排全文的结构呢?

文章开头:结合重点词“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实物,这里有“范本”的意思)、“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理解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全文的总起,确立本文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总体)。

问:第2段课文,作者围绕苏州园林共同特征,写了几层内容?

第一,撇开不同点,专说共同点。

第二,苏州园林共同点具体在四个“讲究”。

第三,再一次强调共同点什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

第四,用游览者的话证实作者的评价—突出本文是从欣赏者的角度写的。

问:课文的第3、4、5、6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每一段与前面的~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

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问: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问:读第10段,想本文结尾有何特点?

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总观全文的结构脉络(投影显示):

总说(完美的图画)──分说(第2段)

大处讲究:布局(3段)配合(4段)映衬(5段)层次(6段)

细部注意:每个角落(第7段)门窗图案(第8段)色彩(第9段)

课上做练习一,填写结构图表。

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

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本文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在段中也有体现。以第4段为例作分析。

问: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试找出第3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运用作比较、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园林是美术画,讲求自然之趣。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会写、会注音、会解释。

2、笔答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生字词

二、结合讲评检查课后练习二的作业完成情况,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同学举例说明

1、作比较。如第5段:“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再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采。

3、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重点分析本文语言的多样性

提示: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逐项分析时,先由同学举例、分析,再由教师补充,归纳。举例时尽量照顾课文的先后顺序: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问: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同学发言,归纳。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问: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例子吗?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问:前面看到本文有不少具体描述的句子,其实文中也有不少概括说明的句子。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问:请同学们找找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⑴ 准确:

结合练习三,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⑵ 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 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⑶ 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问:能找出本文中使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吗?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

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配乐朗读课文(边出画面配合),进一步体会本文的两个学习重点,从而获得知识和美感

六、布置作业

笔答课后练习五、六、七。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方法和结构

2、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教学法] 讲述和问答相结合[教学途径] 多媒体和黑板[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美的园林图片并伴随一些轻音乐,让学生第一感受园林的美。

其次,引入本文,对作者进行再次的介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来学习。它不仅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二、整体把握

1、解决生僻字词 在黑板上写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让学生朗诵出来,如:

轩(xuān)榭(xie)丘壑(he)嶙峋(lin xun)镂空(lou)蔷薇(qiang wei)

2、解决难理解字词

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一起进行解释,如:

①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②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

③嶙峋:枯瘦的样子。

④广漆:一种天然漆。由熟漆或生漆和桐油调制而成的,色泽棕黑。

3、听录音 在标准的语音中感受文章的美

4让学生通读课文

5、讨论和提问学生

①同学们,通读完整篇课文后,你们觉得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

②在对苏州园林进行说明过程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来进行的?

③同学们复习课文后,你们觉得课文分成几大段?

④我们之前已经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过学习,有哪位同学在课文中找出哪些说明方法,并具体找出在什么地方?

第二课时

一、分析段落。通过上一节课的讨论和提问,我相信大家对苏州园林都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对课文的每一段进行详细的分析。

第一段(1)总领全文,引出要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为什么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划为第一段呢?有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这一段中有个标志性的词。

第二段(2—3)拿苏州园林跟古代建筑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两个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手法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的?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找找看。

第三段(4—9)详细地对苏州园林的假山、池沼、树、墙廊、角落、门窗和彩绘进行了对比,从细微的地方突出苏州园林的特点,再次强化。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如此详细的进行说明呢?这样会不会显得很累赘?同时作者是从怎样的一个结构进行说明的?有哪位同学知道的?

{假山:重峦叠嶂或配合着竹子花木;池沼:中心;树:高低搭配、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墙廊:层次多;角落:图画美;门窗:别具匠心;彩绘:不刺眼的。

第四段(10)总结全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二、研讨与练习

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三、课后作业

结合本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园林或公园,字数不限。

亮点:首先,本教案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为了避免说明文讲解过程中过于枯燥,在开始的导入中,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进行切入,先引起学生一些感性的感受,为接下来的讲解和深入学习埋下伏笔;再次,课堂的讲解和重复提问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个符合了人的遗忘规律;最后,在正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

不足:提问掌握不当,可能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出现混乱,给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困难,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提问是很关键的。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的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3、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2、观看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理清结构

1、快速阅读2~6段。

2、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列出提纲。

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3段: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第4段: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第5段: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第6段: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这几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第2段是从整体上概括,第3到第6段是局部的具体说明。

4、默读7~9段,看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三段依次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图案美、颜色美。

四、掌握说明方法

1、为说清事物的特征,说明文常常运用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请从文中找出其中运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A、作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特点;

B、打比方:“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使对象形象可感;

C、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增强说服力。

2、结合《中国石拱桥》,你还能再找出其他的一些说明方法吗?

A、举例子:“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既增加可信度,又使内容血肉丰满。

B、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有准确的了解。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大家基本上把握住了全文内容: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基本的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从而对说明文这种体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

3、请说出以下句子使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的卢沟桥。

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⑶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⑷(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

⑸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二、品味语言

出示投影:

1、请学生找出与下句匹配的原句,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⑴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心中早已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语言简洁、雅致。

⑵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相同。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⑶至于池沼,全引用活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用“大多”来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

2、体会加点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⑴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先“艺术”后“技术”,强调的是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能给人审美愉悦。“不仅”说明没有技术作保障,艺术效果将难以产生,只不过苏州园林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③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使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3、学生自由补充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三、布置作业

参观本地一处景点,写一篇介绍该景点的说明文:

⑴可以整体介绍,也可选择某一特定对象,如桥、山石、树等进行说明。

⑵不少于500字。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理解说明事物的特征

2.了解说明事物的层次

教育目标:

1.使学生认识祖国江山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2.使学生认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征

2.总说分说的结构层次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教育重点○1)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拥有许多让我们引以自豪的山川大河名胜古迹,有谁能说出几个?—北京的长城、故宫、桂林山水……有句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以什么闻名?—西湖,那么苏州呢?—园林,同学们也许我们未曾到过苏州园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游览一下苏州园林,一饱眼福。

二.介绍作者(教育重点○2)

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一字行,江苏苏州人,著名文学家,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他写自己的故乡,表达他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如果让我们写写我们的故乡,也会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吗?——会。

三.生字生词(出示小黑板)

轩榭(xuānxiè)丘壑(hè)嶙峋(línxún)镂空(lòukōng)重峦叠嶂(zhàng)

标本:保持原样,经过特殊制作供学习、研究、参考的动物、植物、矿物。

鉴赏:鉴别,欣赏。

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笔。

重峦叠嶂:形容层层叠叠,山连着山。

雷同:不该相同反而相同。

玲珑:器物精巧细致。

四.掌握单元教学要求和本文学习重点,主要结合思考题1~2完成:

重点1:从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思考○1

重点2:总说分说的结构层次。——思考○2

五.划分层次

一.<1>介绍苏州园林的地位——“标本”

六.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并思考这一部分哪个词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

答:“标本”。它在文中是“典范”“精品”“榜样”的意思,这个词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各个园林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问:“鉴赏”一词为什么用的好?

答:这里有鉴别,欣赏的意思。

(二)分析第二部分(2~9)

1.第一层次(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问:苏州园林的特点是什么?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问:是怎么达到“处处如画”的这个目的呢?

答: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就体现在一亭一榭,一草一木,各个近景远景之中。

问:“他们”是指谁?(教育重点○3)

答:设计者和匠师们。

问:如果只有设计者或只有匠师们,行不行/

答:二者缺一不可。

2、第二层次(3):默看课文,老师提问问题。

问:这一层与上一层是什么关系?

答:是上一层说部分的分说,是第一个讲究。

问:这一讲究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不对称。

问: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答:对比,用我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突出了苏州园林的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的图画美。

3.第二层次(4):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一层主要写什么?采用的是什么层次?

答:主要是第二个讲究,用的是总起分述的结构层次。

问:写假山主要有几种形式?

答:两种形式。○1层峦叠嶂○2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问:游览者在登山时为什么会有“只觉身在山间”,而“忘却苏州城市”的感觉?这是谁的功劳呢?(教育重点○4)

答:这是因为设计者和匠师们“胸中有丘壑”经验丰富以及很深的艺术修养,才使苏州园林的假山建造的如同真的一般,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问:写池沼共写了哪些景观?你认为哪一个景最美?

答:有的池沼宽敞就作为全园的中心;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决不雷同,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玲珑的石头;花草;池沼里有各色金鱼,鲤鱼,荷花,睡莲;最美的是“鱼戏莲叶间”一景,给人的总是“如画图”般的感觉。

4.第二层次(5):学生齐读

问:哪些地方运用了描写和议论,有什么作用?这一讲究是怎么着眼“画意”的?

答:“古老”“盘曲嶙峋”“满眼的珠光宝气”描写,说明苏州园林的树木讲究自然,画意(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议论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第三层次(6~9):学生分组讨论○6○7○8○9四个自然段主要理清两个问题:

○1从哪个角度突现“图画美”?○2结构层次怎么样?

第一组读○6段:主要是从花墙和廊子来写,层次多,景致深,景中套景,画中套画的艺术境界。

第二组读○7段:主要是从各个角落的布置来写。图片美

第三组读○8段:主要是从门窗的雕琢来写。总起分述

第四组读○9段:主要从色彩美来写。

问:为什么要用淡色调?(教育重点○5)

答:可以给游览者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因为游览者来到这里主要是为了欣赏

美,在美的享受中得到休息,所以要意淡色为主,给人一种安静,闲适的感觉,可见设计者和匠师们考虑的多么周全完美。

(三)分析第三部分(10):学生齐读,思考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更加向往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特点。

二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设想:

一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通过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揣摩语言,深入阅读课文,达到教学目的。

二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抓住重点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

二理清全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感知课文内容,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

具体方法:学生准备读书。教师提出要求:读完课文后,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回答,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明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说明]学生不一定很快就能够抓准,如果真是这样,可以先带着他们简单分析一下每一段所写的主要内容,然后再完成开始提出的要求就容易做到了。

二分析《苏州园林》结构上的特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具体方法:

1、学生快读2到7段,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看看这六段之间的关系。要求先在笔记本上写出提纲。

明确: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概括下文的分项说明。第3到7段分别对四个讲究做具体说明。

[说明]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结构之间的总分关系,写提纲,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中动手的习惯。在分析段与段的关系时,第6段与第7段之间的关系要引导学生认真看一看:这两段都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写的。第6段的开头写道“必然会注意到……”,第7段的开头写“必然也不会忽略……”,段与段之间联系得紧密,不好分开。

2、读一读8、9段的内容,看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第8段介绍苏州园林的门、窗在雕镂琢磨上的特点;第9段说明建筑物的颜色,也是构成图画美的一个条件。

[说明]全面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快速流览一遍全文,说一说全文紧紧抓住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哪一点来进行介绍和说明的。

明确:图画美。全文从“无论使游览者……”开始,一直文章末共有10次提到“图画”,始终强调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点。

[说明]这一步工作完成后,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基本上把握住了。但是,做好这一步,教师要耐心。学生或许不能一下达到教师期待的答案,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再看一看表述苏州园林总体特征的句子和每段的内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去分析思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理解课文语言,培养语言感受能力。

二体会本文语言运用准确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具体方法;出示下列语句(有条件的可用投影),请学生将画线的语句换一种说法表达,但是不能改变原义。

(1)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2)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明确:(1)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心中早已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2)决不相同。

[说明]这是变换一种方法解释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指导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二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具体方法:打开课本,完成课后练习三。可独立做,也可以两个人一组。要求尽可能说出所选答案的理由。

明确:第1题(鉴赏)。所给的四个词语,除了“玩赏”以外,其它三个词语在语法上都没有问题。但是,根据上一句“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的意思,就只能选择“鉴赏”了,因为这个词中还含有鉴别比较的意思。第2题先(艺术)后(技术)。这一句强调的是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不仅”说明“堆叠”假山还是要有技术的,没有技术作保障,艺术效果是难以产生的,只不过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作者用词是多么准确。第3题先(图案)后(美术)。第4题(依傍)。第5题(忽略)。[说明]课上做这个练习时,不必全做。教师备课时挑选2~3道题就行了,但是尽量能够引导学生简单说一说选词的理由,要知其大概。

三理解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

具体方法:先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表达效果为何不相同(可利用投影);再从课文中找出三个同样的例子。

(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2)至于池沼,全引用活水。

明确:

(1)句用“大多”来说明比较客观,作者是仅在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内介绍苏州园林的,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而(2)句用“全”就太绝对,如果没有一处一处的考察,不宜这样说。从这个句子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正确恰当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可以更准确的表达所要说明的意思。

课文中的例子有: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用彩绘。

明确:由于对所说明的情况了解掌握得全面、准确,在说明事物的范围、程度等的时候,就不能再用“往往”“大多”一类留有余地的词语了,如:“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这两句里的“都”“可决不”表意肯定,不含糊,同样是准确的表达。

[说明]正确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种体现。阅读中,揣摩具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比较,不失为一种方便的办法。

四落实本课需要掌握的词语。

具体方法;用出示下面的词语,要求学生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能用划线的词语造句。

鉴赏轩榭映衬因地制宜对称邱壑嶙峋自出心裁

模样镂空琢磨别具匠心斟酌诸如此类

[说明]这些词语最好能在教学进程中视具体情况出示,那样效果更好。词语的掌握,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要不断地练习。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并在此基础上写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七。

[说明]因为有的练习随着教学过程已经做了,所以作业重点在对全文内容的进一步把握和理解语言上,最终达到本单元和本课的教学目的。

附课后练习一、四、五、七题及参考答案

一本文的结构有总说,有分说。总说和分说紧密结合,按文章内容填写下表,并举例谈谈总说和分说的一致性。

[参考答案]

2、假山的堆叠,或重峦叠嶂,或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时,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池沼,大多是活水,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或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些花草,目的在使它取得一幅画的效果。

3、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如高低树的配合,常绿树和落叶树的配合,季节不同的花的配合,栽种藤萝,不栽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等。

4、注意花墙和廊子的“隔”和“界”的作用。

5、注意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

6、注意门、窗的雕镂琢磨和图案美。

7、注意园林的色彩美。

从1~7,每一项分说都紧扣“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说。如“2”“取得一幅画的效果”,“3”也着眼在画意,“5”注意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等等,都是总说和分说一致性的例子。

四课文中有不少概括性的句子,如“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一句概括性的语言,它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它是全文的中心,是一个对苏州园林的总体认识。“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也是概括性的语言,它概括了假山的艺术特点。揣摩这些概括性的句子,并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两句来。

[参考答案]

概括性的句子有:

(1)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2)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五“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这句话精练而形象,它写出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这样富有画意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不少,试找出几个例子加以体会。

[参考答案]

例一: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画面,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例二:阶砌旁边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蔷薇、木香,墙下的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各个都是一幅幅画面。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能根据语境具体分析。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培养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文本中苏州园林的特征。

2.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围绕说明内容组织材料的方法。

3.了解我国园林的发展、南北风格异同、构成要素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园林的特征,激发学生对祖国园林艺术热爱与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能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常用说明方法。

三、教学策略

1.首先请个别学生介绍一处自己喜欢的园林(苏州园林最好),体会园林艺术的丰富多彩。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找出说明对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进而明确全文的总分总结构特点。

3.梳理段内各句间关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说明对象及特征,具体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4.补充“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介绍,加深学生对中国园林的了解,拓展所学,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园林艺术的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提起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环秀山庄、狮子林、退思园等苏州诸多园林,都不禁让人心向往之。你欣赏过哪座园林,试着说说它的特点,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增强感性认识,避免因教材说明性强而影响阅读兴趣。

2.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苏州诸多园林的共同点吗?这个看似不可能回答的问题,有人居然给出了答案。请大家阅读《苏州园林》,从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中找出答案。

(二)整体感知

1.从文章中找出能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一句话。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教师引导:全段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肯定了苏州园林各具特点的事实,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和作者思维的严谨。第二句明确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即提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第三、四句是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角度具体阐明如何实现这一特点的,要抓住关键词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指代的是上一句内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则表明第三句是说明采取的具体方法措施,第二句才是最终表现出来的特征。第五句是从游览者的角度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特征,这样三、四句和第五句就从设计建造和欣赏两方面充分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总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段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关键词句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2.明确第二段与后文之间的关系。

第二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第三至九段:从不同角度具体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第十段:总结全文。

总结:第二至十段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

【设计意图】了解说明文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这点虽然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本文作为开始学习说明文的例文,为了让学生巩固基础,还是有明确的必要。

3.读第一段,概括第一段所写内容。

高度评价苏州园林的地位。

教师引导:第一段有四句话,第三句是高度评价的中心句。第一二句看似与中心句无关,作者比较自谦地说明了实地欣赏过苏州园林和其他地方的园林,实则表明了作者的一种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标本”的高度评价是有事实依据的,体现说明文用事实说话的严谨。第四句“因此”,补充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重要,同时也说明本文在园林鉴赏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因为概括全文说明内容的句子在第二段,所以第一段比较容易被忽视。将第一段进行重点分析,希望学生体悟作者的思维过程,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

(三)梳理层次,准确把握说明内容

依次概括第三至九段的说明内容。

(明确:说明内容包括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帮助学生有意识用完整语句概括。)

第三段: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不讲究对称)

教师引导:本段重点落实说明方法的赏析。第一二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我国的绝大部分建筑与苏州园林的建筑进行比较,说明其不对称的特点。第三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园林的不对称的特点。第四句设问,承上启下,使文章内容关联更紧密,引出下文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追求自然之趣、不对称的特点。全段所有说明方法的运用都紧紧围绕“布局不对称”的特点展开,中心明确,特点突出。

第四段:苏州园林假山池沼的配合追求自然之趣。

教师引导:本段有两个问题要强调。一是首句只明确了说明对象是“假山和池沼”,说明对象的特征要从后文内容中概括。二是说明池沼部分内容比较纷杂,包括引用活水、边沿设计自然、池沼鱼莲有画意等,概括出特点。

第五段:苏州园林栽种、修剪树木着眼画意。

第六段:苏州园林近景远景层次多、景致深。

教师引导:本段明确苏州园林中增加近景远景层次的方法有“花墙和廊子”,还有“镜子”,两者间是由主要到次要的关系。

第七段: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第八段:苏州园林的门窗体现图案美。

第九段:苏州园林极少用彩绘,突出自然美。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要解决本课的重点,即“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能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常用说明方法”。很多时候学生读一篇说明文看似读明白了,实则不求甚解,只有真正明确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说明内容,明确说明方法的作用。以上内容看似涉及面很广,但都是围绕划分语段中各句间的关系而展开,在授课过程中主线明晰,重点突出,同时提升了学生对多种说明文阅读能力。

(四)知识拓展,情感体悟

苏州园林能够“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正如作者所言,“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叶圣陶先生只是为我们揭开了园林鉴赏的一角,如何更好地欣赏中国园林,值得我们探究的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知识。

【设计意图】要想让学生爱上中国古典园林,就应该先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最好是激发兴趣让他们主动去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自身的魅力能够让学生只要窥见一斑,就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五)布置作业

1.阅读陈从周《梓翁说园》或《园日涉以成趣》),与本课进行比较阅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相同的园林鉴赏说明文,不同的写作风格。既扩大了阅读量,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形成自己的认识。而且陈从周的文章多引古诗文,多读能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2.请为你的校园设计一角园林景观,明确特征并围绕特征展开说明,三百字左右,可附上设计图。

【设计意图】如果让学生说明一处园林景观,一则现在信息过于丰富,难以避免抄袭,再则学生现在能力与认识水平很难抓住某一既成园林的特点。这里让学生自己设计园林一角,那么园林的特点就由学生主观决定,训练的是学生根据特点选取相应设计内容的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又因为是为自己的校园设计,激发学生作为主人翁的创作设计热情。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2、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教学重点】

⑴难点⑵

本册有三个单元的说明文,本单元的要求是“说明事物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学习这个单元的文章,看看它们分别抓住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又是怎样逐层深入地进行说明的。”可见,编排者旨在通过一定量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说明文这种文体的写作。而说明文的写作也包括阅读,最首要的是能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条理清晰的说明。对于这一点,在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可采用点拨法、讨论法加以落实。建筑是凝固的诗,中国园林又是极富传统文化意蕴的诗,要让学生学会用鉴赏者的眼光来看园林,扩而大之是看传统艺术,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可采用图片欣赏法、比较法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性的体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课前预习】

查阅工具书,正音熟悉字形;解释词语。

补充解词:

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

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

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

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8、闲适:闲静舒适。

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下面让我们伴着风流儒雅的昆曲,先来看一组苏州园林的图片,感觉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看图片后的感觉

(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叶圣陶素朴的文字《苏州园林》,看看叶圣陶跟你们有没有同感呢。

三、要求

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整体把握课文,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四、同学讨论明确中心句

师问:每段的中心句找到了,那么这篇文章的呢,叶对苏州园林有怎样的印象?(第一段中句)

说明:可通过语言品味明确语段的意思。标本一词,在这里比喻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物。也说是说通过苏州园林这样一斑可窥我国各地园林之全豹。足见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不该错过”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认识、欣赏价值。

问:苏州园林在哪一点上可作为中国园林的标本?这就是第二段中的内容。

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换句话来说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如在画图中”。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四个讲究,一个一切。四个讲究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一切是说不仅止于此,而是处处讲究图画美。这一句是开启7至9段。

明确文段关系,以简约的文字形成板书。

〖板书〗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置

叶圣陶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

地位价值:标本,不该错过近景远景的层次不止这些

特点 :如在画图中角落的图画美

四个讲究,一个一切)门窗的图案美

色彩的和谐美

总分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检查字音字形字义掌握情况(以同桌为单位,互相检查,师抽查)

二、图片欣赏,引导学生品读一些语段

1、对比欣赏对称性的建筑和苏州园林的布局,明确苏州园林布局的自然之趣。

2、假山和池沼,抓住“艺术而不是技术”。技术是可以复制的,而艺术是不可复制的,是更个性化的,“忘却”“只觉得身在山间”,是以假乱真;池沼的安排也是首先在顺其自然。

3、对比欣赏宝塔式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不足取”,说的还是自然。

4、图片欣赏,让学生理解”隔而不隔,界而未界”行成的层次感。

可以多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让学生领会。比如杜甫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三、小结课文

总之,无论是布局,还是配合、映衬、层次,还是小到角落门窗色彩,虽然是人工,但巧夺天工,而它的美,简而言之,就是美在自然。所以在上节课的板书后面我们还要加上”巧夺天工,美在自然。”本文写作条理清晰,语言朴素。

四、布置作业

比较阅读读本上的《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0

【目标预设】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教学要点、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

【教具的使用】

多媒体 powerpoint 课件。

【教学步骤和实施】

一、导入课文

欣赏评弹,导入新课。

由欣赏苏州评弹,联系到苏州的园林,导入新课

二、讲析

1、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⑴(幻灯显示课题、作者)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⑵(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⑶ 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范读开头两段,幻灯展示)

① 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② 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

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③ 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瓜州于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④(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⑤(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课件显示图片欣赏(幻灯),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① 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② 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③ 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自己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④ 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

Ⅰ、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Ⅱ、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

Ⅰ、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Ⅱ、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3、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⑴ 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① 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② 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⑵ 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① 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② 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 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 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② 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⑷ 讲析第6自然段:

① 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② 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4、略谈其他段落:

① 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② 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

4、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简介苏州园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四、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提示:

(1)再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 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花墙廊子的层次美。分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 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总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五、小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日我们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那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了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掌握说明顺序。还剩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特征方面没有学习,另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希望同学们下来复习中预习一下。

六、作业: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小结时,我叫大家下去找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不知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来解决说明方法的问题。

二、新授

(一)课堂小测:

默写出说明方法的种类。

(二)明确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见下板书。

(三)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四)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

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作业: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第三课时

《苏州园林》重点段落分析

(一)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答: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

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二)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名,著名的 家、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童话《 》。

叶圣陶 绍钧 教育 文学 古代英雄的石像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列数字)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举例子、打比方)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效果会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教学后记:

第二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园林自然之趣。

2.学习文章围绕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先总后分、由主到次,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1.领略我国江南园林自然之趣。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周密 2.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苏州园林的图片,说出自己对苏州园林的印象。

二、学生默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苏州园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 1.学生读文,勾画有关词句

师疏导:抓住第二段有关语句,并联系第三段至第九段的内容 2.学生交流

亭台轩榭的布局美 假山池沼的配合美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近景远景的层次美 角落的布置美 门窗的雕琢美 色彩的搭配美

3.学生齐读第二段,再次明确苏州园林图画美

三、学生探究课文,与作者对话

★文章1、2段与3-9段的内容有何关系,全文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3-9段能否随意调换位置?这部分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为什么这样安排说明顺序? 1.学生读书思考

2.学生交流,师板书:先总后分、由主到次

四、学生研读课文,与同学对话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四段,思考提炼:

★假山池沼的配合是如何体现出设计者和匠师的巧妙心思? 是如何体现自然之趣的?

2.学生将本段分层,并明确本段的说明顺序 3.学生理解本段用词的准确严密。师引导:“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这句中“大多”一词为何不能去掉?本段中还有哪些词使用准确严密?

五、总结拓展

作者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了苏州园林的 图画美,让同学们对说明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知道叶圣陶 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说明文吗? 1.师投影有关资料

叶圣陶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闲暇之余,常常与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这篇说明文时,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写的《苏州园林》一书。2.师生总结:多留心生活,思考生活;学习模仿别人优秀的文章 作业:

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仿写一篇文章,向别人介绍自己校园的特色。板书设计:

亭台轩榭的布局美 假山池沼的配合美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近景远景的层次美 角落的布置美 门窗的雕琢美 色彩的搭配美 先总后分

(执教者:晓店初中葛修斌)教学反思:

第三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课题: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大名中学 栗晓东

一、教学内容分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益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要素,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本文特点,探究美,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首先,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等,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构、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美能力的培养

五、情境导入使用资源(介绍本课的情境导入使用的资源类型、名称、来源等)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全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播放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等。来源:网络收集。

六、情境导入实施步骤(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情境导入各个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一)、欣赏苏州园林:

幻灯片展示苏州园林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学生谈感受: 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看看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儿童文学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指导阅读, 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幻灯片展示: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了解说明的结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点勾画幻灯片展示问题:(1)作者是在开始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明确: “标本”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本文的结构、顺序怎样? 明确: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教师活动:充分利用小组学习探究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朗读、展示等。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让学生借助文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七、信息技术应用

运用视频、ppt等在教学中穿插使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第四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2.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3.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美。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2.在反复诵读、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时数: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心系园林 回顾其美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苏州园林的美,确实“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们知道,叶老是苏州人,苏州人游园林,写园林,当然倍感亲切。可他怎么就能看到一幅完美的画呢?可见,作者是从“鉴赏”的角度来写的。今天就让我们再读课文,同样也从鉴赏的角度看看,本文《苏州园林》究竟美在何处?

二.字斟句酌

探寻其美

从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来品析文章的精彩段落——第四自然段。p3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然后圈点勾画,独立分析它的美点,待会咱们共同交流探讨。

1.结构美——先总后分 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层来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先总后分,条理清晰。

温馨提示:在阅读说明文时,我们一定要关注每一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因为它往往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2.语言美—— 精美凝练

(“胸中有丘壑”,见多识广,心中有很多关于山水风景的奇思妙想。

“高低屈曲”,这些边沿不强求整齐,而是任其自然的特色。

“鱼戏莲叶间”,你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一幕描绘出来吗? 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看看谁写的最精彩!

语言美—— 准确严谨。

比较分析: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过渡:刚才我们从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鉴赏了这一精彩段落。课下,同学们也可以放眼全篇,继续按照这样的方法,寻找本文的美点。

3.分析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温故知新,链接中考 说明方法是中考语文试卷上必须面对的考点。请同学们运用已学的知识,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

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

四、拓展延伸 学习审美

学以致用,我们学习了苏州园林这篇课文,你从中领会到了哪些欣赏园林的方法呢?

自然即美,和谐即美。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 请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写一段文字,介绍校园一景,要求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板书 苏州园林

叶圣陶

结构 总——分

美 和谐

语言 精练 准确

第五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败笔、丘壑、镂空、因地制宜、重峦叠嶂、标本”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3.理解本文结构清晰、井然有序说明的特点。4.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5.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难点:文章语言的特点。

三、教法与建议 1.讲读课型。

2.可采用图片法、比较法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性的体悟。准备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苏州园林》的视频资料。

3、课时安排:2课时

四、学法与要求

1.准备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上网查看《苏州园林》的视频资料。2.预习课文,尝试归纳要点,列出结构提纲。

五、教学练评活动程序 阅读导航:

苏州城历史悠久,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闻名遐尔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苏州园林占地面积小,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拙政园享有“江南名园精华”的盛誉。宋、元、明、清历代园林各具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特色。

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得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活动1】诊断性评价

1.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他曾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过书,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很多,最有名的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出版有《叶圣陶全集》。叶圣陶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 集《苏州园林》写的序。2.给加点的字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斟酌()盘曲嶙峋()池沼()模()样

蔷薇()相间()庸俗()镂()空 3.辨明词义。①鉴赏: ②因地制宜: ③败笔: ④雷同: ⑤斟酌: ⑥层峦叠嶂:

4.思考:什么是文段的中心句?

【活动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问题1:感知每一自然段所说明的内容。点拨:

第一段: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第二段: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段:说明苏州园林亭台轩榭不讲究对称。第四段:说明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讲究配合。

第五段:说明苏州园林花草和树木的配合也着眼在画意。第六段:说明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的设计增加了景致的深度。第七段: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第八段:说明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上的特点。第九段:说明苏州园林色彩上的特点。第十段:结束全文。

问题2:说明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提取文段的内容?

点拨:学会提取关键的句子,主要是每段的中心句(能够高度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就是这段的中心句。找出中心句就抓住了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抓住了中心意思,分析层意、归纳段意就不难了)

中心句有的可直接提取(总起句、结论句、主旨句等);有的要经过概括得出。这是快速提炼文段关键信息的重要方法。

【活动3】精读文段,分析说明顺序

问题1:文章从第2段的四个“讲究”到“3——6”段的分别展开是采用什么顺序说明的?

点拨:由概括到具体。

问题2:文章从“3——6”段到“7——9”段又是采用什么顺序说明的? 点拨: 3、4、5、6段是从大处着眼,7、8、9段是从小处补充,都为了体现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说明的顺序是由主到次。问题3:请归纳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顺序 点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活动4】再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

问题1:请分析1、2两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

点拨:第1段是全文的总领,第2段总的说明苏州园林特点,它们分别对应了下文各段内容,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问题2: 3、4、5、6段先后顺序能否互换?

点拨:不能,因为3、4、5、6段与第2段内容是一一对应的并列关系。问题3:你能归纳出理清说明文结构的一般方法吗? 点拨:看全文前后的总分关系(总分、总分总,递进式); 看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并列、递进等);

【活动5】交流互动,展示习得

问题:请根据老师提供的画面,试着用书中的语句进行解说。点拨:略 【活动6】分析句子,重点探究

问题: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点拨: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活动7】把握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 问题: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点拨: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

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说明方法,请把它们写在下面,并从本文中找出运用了这些方法的句子。

结合实例谈谈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引用等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在介绍了一种现象或说明了一个道理后用具体例子加以证实,既增加了

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作比较: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列数字:准确而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打比方: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用古诗文还可以增添文

章的艺术感染力。

【活动8】合作探究,难点突破

问题1:本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第5段为例说明。还能找到运用多种表达

方式的例子吗?

点拨: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林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另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如第7段中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

作了画龙点晴的评价。

问题2:完成下列练习,并归纳本文运用词语的特点。

(1)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

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点拨: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2)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点拨: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

点。

(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

有什么区别?)

点拨:“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4)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点拨: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

这一层意思。

(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点拨: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

目。

(6)“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

界”是什么意思?

点拨:“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7)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点拨: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

音调为色彩。

归纳:

1、准确

2、周密

3、精练

【活动9】形成性评价

1.为了达到“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 讲究,讲究,讲究,讲究。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鉴赏 映衬 因地治宜 自出新裁 曼延 鳞峋 别具匠心 称心满意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

它景物配合着布置。

②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③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

出来。

4.属于生动说明的句子是()

A.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B.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C.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和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

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D.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

5.下面都是概括性句子的一组是()

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②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③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④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⑤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6.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7.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参考答案:

1.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2.制 心 蔓 嶙

3、①说明。介绍池沼的特点。②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高树与低树上下相望的风姿,富有动态感。③议论。用议论来说明这样栽种树木的艺术效果。4.C 5.C 6.(1)“大多”说明很多,但不是全部,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极少”说明不是不用,只不过用得很少,体现语言的准确性。7.(1)作比较(2)摹状貌(3)举例子(4)打比方

板书

完美的图画

井然有序 结构清晰

六、拓展延伸(选学)

苏州园林简介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之地,取“拙者之为政”的语意而名,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布置为园林

博物馆展厅。

沧浪亭地处城南三元坊,在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代至正二年,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固,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而得名。狮子林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

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光。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尤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网师园,全园占地约八亩余,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怡园,在苏州园林中建造最晚,得以博采诸园之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由于其布局紧凑,手法得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全园面积约九亩,东西狭长。园景因地制宜分为东西两部,中以复廊相隔,廊壁花窗,沟通东西景色,得以增加景深,廊东以庭院建筑为主,曲廊环绕亭院,缀以花木石峰,从曲廊空窗望去皆成意蕴丰富的国画。廊西为全园主景区,池水居中,环以假山、花木及建筑。中部水面聚集,东西两端狭长,并建曲桥、水门,以示池水回环、涓涓不尽之意。池北假山,全用优美湖石堆叠,山虽不高而有峰峦洞谷,与树木山亭相掩映。

下载《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 十二中 教师 贾红 一、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丁集中学 姬永康 一、教学设计意图: 《苏州园林》是有关园林说明兼鉴赏的一篇美文,课文以合理而又严谨的说明顺序向读者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让读者领略......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抓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探究如何体现图画美及具有图画美的原因,学习鉴赏园林的方法,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叶圣陶 教学重点: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感受苏州园林的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学习抓......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 教学目的: 1.学习总说和分说; 2.学习语言的多样性; 3.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欣赏苏州园林网狮......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底庙中学 房伟伟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2、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3、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4、感受苏州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