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例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实例
一、导入新课,初识苏州园林。
1. 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冠江南
窥苏州园林之一斑—— —见全国园林之全豹
(三副对联由浅入深、由远及近。以这种方式导入课文,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突出了苏州园林的地位,使学生对本文的说明对象———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有初步的认识。)
教师总结: 第一联,盛赞了苏州园林的美丽,第二、三联,写出了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
2.请学生在第一段中找出与上面对联意思相同的词语。
(要求学生划出标本一词,理解“标本”的含义,幻灯片板书。)
3.教师介绍苏州园林。
由陈从周《中国园林散记》: “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引出,并简略介绍苏州园林特点、数量以及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
林、拙政园、留园)基本情况。“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第 21届会议对苏州古典园林的高度评价。(以上文字及四大名园图片都制作成幻灯片,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展播。教师介绍苏州园林,作必要的内容补充,为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感知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作铺垫。)
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1.学生带问题欣赏介绍苏州园林的风光写实视频资料。
(视频资料的解说词为课文内容概括,其中 1、2两段为原文,时间大约 6分钟。如果全文录读,太费时。)
(1)这篇课文是介绍苏州某个园林的特点的,还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艺术特征的?(2)苏州园林凭什么成为全国园林的标本?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在哪些方面下了工夫?
(播放苏州园林风光写实视频,形象的画面与概括的介绍互为补充,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得到美的熏陶,又不露斧凿痕迹地达到了文本内容与课外延伸的融合。)
2.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这个部分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小问题:
(1)这篇课文是介绍苏州某个园林的特点的,还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艺术特征的?让学生明确:本文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的艺术特征的。
(2)文章哪一段是介绍苏州园林总体的艺术特征的?(第 2 段)
(3)苏州园林凭什么成为全国园林的标本?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什么?苏州园林的设计师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幻灯片板书:完美的图画。)
(4)为了达到“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从哪些方面下了功夫的?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大声朗读。学生找出“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
草 树 木 的 映 衬,讲 究近景 远 景 的层次”这四个句子并朗读。(幻灯片板书)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板书: 标本——完美的图画—----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映衬
(这四个小问题环环相扣,简洁而重点突出)教师补充什么是图画美。
(因 为 课 文 有 十 多 处 提 及 “ 图画”、“中国画”、“画意”等词,所以必须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图画美是指“中国画”的布局、立意、线条、色彩之美,同时也使苏州园林的特点
根植于学生心中,以让学生获得一点鉴赏审美的知识。)最后,以四个“讲究”统率哪几 个段落(3—6 段),引出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重点研读,把握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1.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3- 6段,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面探索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原因(既可独立探究也可小组合作,或互相探讨,或询老师,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圈点批注)
思考: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苏州 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此为主问题)
(通过此问题的探索,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也对欣赏园林艺术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学生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训练,要巧妙地插问,承上启下,使课堂教学流畅,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稍作补充评论,既起到点拨作用又提高学生的认识。
语言是文章的灵魂,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准确而充满情趣。要把探求苏州园林的艺术之美与品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结合起来,以体现语文课堂的本色。
③对于文章提到的艺术特点的品析,应随即播放相应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交流内容预设: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自然之趣(此处主要扣住“绝不讲究对称即可。)
(2)假山池沼的配合有“入画之感(这一部分重点研读,为学生精读 文 本 提 供 范例,提 升 学 生 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A、假山的特点
假山的总体特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造型,它们千姿百态,重峦叠嶂;搭 配,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效果,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都能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教学时用“改词”、“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辨析“艺术”与“技术”。
学生思考: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删除“仅”字,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为什么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改 成“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行吗?
⊙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能否改成“一生中见过许多 山水风 景 的 形 象,深 知 其 中 的 趣 味”?
B、池沼设计特点
池沼的设计大多引用活水,因地制 宜,根 据 园 林 的 具 体 情 况 布置池沼。要求学生说出四点:
一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二是水面成河道模样,设计决不雷同的小桥;
三是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若自然,目的是为了“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补充说明:可与《小石潭记》里的描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比较。由此可见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所追求的这样的一种自然之趣,都是为 了取得称为一幅画的效果。)
四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增加了园林的生趣,而且水中养鱼种荷,“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一景。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可以改为“决不相同”吗? 不可以,“雷同”是不该相同而相同的意思,突出了苏州园林桥梁的各具情趣)
⊙用减词法品味下列修饰限制性的词语,领悟它们准确的表达作用。如:
① 至 于 池 沼,大 多 引 用 活水。“大多”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
②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③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板书——
—课件展示
宽敞的与其他景物配合成河道模样的与桥梁配合 池沼的配合 图画
河岸与石头花草的配合水与莲的配合
(3)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这个环节利用抓关键词的方式,抓住“映衬”一词,让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是如何映衬,达到 画意之美的?
A、三个“映衬”:
高树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这个环节既要让学生领略苏州园林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又要引导学生体会精练而形象富有诗意的语言之美。如:
①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它形象写出了俯下的高树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画美。
② 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繁华和欢娱。“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 出 藤 萝 花 的 典 雅 风 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图画,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4)近景远景的层次变化之多:
设计花墙和廊子是为了增加园林的层次和景致的深度。花墙上有各式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隔不隔,界而未界,层次多了,景致深了,画面就有变化了。
(请学生欣赏沧浪亭的复廊和廊墙漏窗图片,体会什么是 “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3.感知细小之处的艺术特点。原文: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决不容许这幅图画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学生找出句子后,引导学生品味“败笔”这个词。原意—— —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园林中的败笔指———建得不好的地方„„不合图
画美的设计„„欠美伤美的设计。
学生交流 7- 9 段学习所得,内容如下: 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内容门和窗也具有图案美和雕镂美,色彩有中国画的淡雅美:
(注:如果学生这个环节没有提及且课堂时间不够,就略去或作为课外作业。)
4.理出课文说明顺序,教师小结。
课文先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再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也就是从主要到次要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个整体的了解,并以此牵出课文的说明顺序,感受课文严谨的结构。)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
亭台轩榭的布局有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的配合有“入画”之感 主
花草树木的映衬的画意之美 标本——完美的图画近景远景的层次的变化之多
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门和窗也具有图案美和雕镂美 次 色彩有中国画的淡雅美
总 分
四、作业。
说明文要求作者用准确的语言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为了突出这个事物的特征,作者往往会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使用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打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用准确而充满情趣的语言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请你模仿课文,选择一个地方用准确的语言介绍出来。
[评析](葛明霞)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练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的介绍。文章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加以说明,使读者在得到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一些欣赏园林的方法。
课文是范例。语文教学,教师应有“文字、文章、文化”三种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三方面兼顾。本文是一篇结构严谨的说明文,但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充满情趣,是引导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好范本。语言是文章的灵魂。学习一 篇 文 章,注 重 语 言 的 咀嚼品味,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感悟、积累语言,提高语文能力,方能体现语文课的价值。教学一篇课文,应有文章整体意识,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既可长文短教,又可避免肢解文本。像《苏州园林》这样的文章,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切不可忽视。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收获,使他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应该是最 终 的教 学 目 标。我 们 的 教 学 追求
是: 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案例,即每 一 堂 课,都 应 该让学生学会点什么,哪怕只有一点。
鉴于以上认识,本文的教学分三个环节步步深入:
一、导入新课,初识苏州园林;
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三、重点研读,把握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在本教案设计中,抓住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图画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苏州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怎样体现图画之美的?通过对问题的探索,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也对我国的园林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对欣赏园林艺术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学习过程中,侧重抓关键词句,用“改词”、“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体会语言的准确精妙之处。主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如:默读、朗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等方式)进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指导,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
养,重视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训练。
本文语言精练,文化意蕴丰富。对联导入,教师的讲解评说适当插入有关苏州园林的知识,引用了一些名家评说和前人诗文,不仅达到激趣的目的,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使整个课堂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鉴于学生对苏州园林并不熟悉,为了化抽象的语 言 为 形 象,达 到 教 学 的 最佳效果,所以必须精心设计精美的课件,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不露斧凿痕迹地达到了文本内容与课外延伸的融合。至于说明方法,因前几篇文章已学过,因课堂时间有限,也不必面面俱到。所以不作教学的重点,如果学生提到,就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14《故宫博物院》教案设计
【温习导入】由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简介故宫知识导入 【明确目标】一 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二教师归纳如下:1 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2 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3 学习方位词。
【自学探究】方式自主完成预习提纲,不会的问题在题号上画“√”并归纳在问题整理表中。老师要注意归纳问题为展示课做准备。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也可以运用多媒体)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提示: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4.研读5——8段重点介绍 太 和 殿 的部分,讨论:(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写太和殿:
明确: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明确: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5.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 养 心 殿 的部分,讨论:(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按时间顺序 13.苏州园林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轩()榭 ②嶙()峋 ③镂()空 ④蔷薇()⑤对称()⑥相间()⑦庸()俗 ⑧丘壑()2.按注音填字组词。
①重峦叠zhànɡ()②自出心cái()③翻了一fān()④斟zhuó()3.辨析近义词,选恰当的填入括号内。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签 标本 标志)②谁如果要(欣赏 鉴赏 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③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好 美好 完美)的图画。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 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 方法)⑤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扬 赞颂 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
4.指出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
①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②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③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④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5.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②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③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国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④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二、阅读(考试链接)
(一)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名,著名的 家、家、家。2.选文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 ”。句中“ ”二字,贯穿全篇,全文紧扣这两个字分项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3)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是什么意思?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6.文段中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7.“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二)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其中又以 为主。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假山堆叠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说明此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沼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沼或河道边沿布置石头或种花木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5、池沼的相同点是,不同点是。
6、这段文字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7、“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与“ ”相呼应,说明假山堆叠的艺术美。
8、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9、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话来回答。1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11.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2.“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是怎样配合布(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5552)置的?
①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 配合;②池沼河道的石岸与 配合; ③池沼养的鱼与
配合。
13.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另一类是:。两类的共同点是:。
14.句中“鱼戏莲叶间”加引号的作用是()15.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16.《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 17.解释下列词语。
(1)丘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雷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玲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给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将选定义项的序号填在括号中。(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A.着力 B.着重 C.下手 D.考虑
(2)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A.单调 B.冷清 C.孤独 D.清闲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A.曲折 B.缠绕 C.突兀 D.蔓延 2.这段话正确的层次划分应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3.这段话说明中穿插的表达方式是(B)。
A.记叙和描写 B.描写和议论 C.描写、抒情和议论
4.这段话所说的事物的特征是:
5.这段话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多选)
A.下定义 B.打比方 C.分类别 D.举例子 E.作比较 F.列数字
6.把本段中起描写作用的词句写在横线上: ;作用是:。
7、本段说明的是苏州园林
8.“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的“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9.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10.“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一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这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11.文中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是指,用“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一句的目的是为了说明
(四)(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回廊()○2镂空()
2、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
3.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5、苏州园林的花墙和廊子的特点和作用各是什么?
6.“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放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
“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
7、乙中“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的“适当的位置”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人教版)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28分)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4分)A洨(xiáo)河
轩榭(xiâ)
矗(chù)立
河堤(tī)B.匀称(châng)
肃穆(mù)
和谐(xiã)
蟠(fān)龙 C.依傍(páng)
擅(shàn)长
湛(shân)蓝
点缀(zhuì)D.池沼(zhǎo)
斟酌(zhuó)
镂(lòu)空
藻(zǎo)井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4分)A、自出新裁 周到如砥
葱笼 嶙峋
B、不毛之地 万物鼎盛
古朴
丘壑
C、巧夺天功
稀稀落落 逼真 点缀
D、珠光宝器
郁郁葱葱 突兀
匀称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4分)①我们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屈辱的外交历史,有力地
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民族的尊严。
②信息讲述、生命科技、脑与认知科技将成为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先导与主流;终生学习与努力创造将成为人们追求的。
③无怪乎许多来到大理的旅客都要设法去
一下这个人间的奇景。
A.保护
时尚
观察
B.维护
时尚
观赏
C,保护
潮流
观看
D.维护
潮流
观赏 4.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4分)A.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B.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大相径庭。
C.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守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D.马可•波罗说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A.从这些小事中,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B.姹紫嫣红的月季、芳香四溢的玫瑰,构成了令人陶醉的花的世界。
C.第十个五年计划是我国今后五年发展的总蓝图,是全国人民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D.学校采纳并研究了学生会的意见,这是使学生们欢欣鼓舞的事情。
6、按要求变换句式有误的是:()(4分)例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A变换成被动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我总被一些事情感动着。B变换成否定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不能不使我感动。C变换成反问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吗? D变换成感叹句: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啊!
7、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依次判断正确的是()(4分)
1)秋目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
2)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月艮啊!3)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4)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晾望孔望见的景致都是足够赏心悦目的。
A.描写
议论抒情
叙述
描写
B.叙述
抒情议论
说明
描写 C.描写
议论抒情
说明
叙述
D.描写
议论抒情
叙述
叙述
二、非选择题(22分)
8、填空(12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2)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作者想做官而没途径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歌行》中晓喻人们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出两句描写江南美景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对“桥”的解释。请你仿照示例,以形象化的语言介绍一下“书”、“黑板”、“家”(任选一题)。
示例: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谷,那就形成一座桥。(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的发现。(5分)
材料一
德国一家造纸厂在一次配料时由于疏忽,忘了加黏合剂.造出废纸,一写字,墨迹就渗开。厂主为了避免亏本,便发动工人思考它是否还有另外的用途。有位工人发现,有墨水的桌子用它一吸就于干净净。于是他建议把这种纸当作“吸墨纸”推销。产品上市后,果然不同凡响,销路大开,利润滚滚而来。
材料二
制造晶体管的原料是锗,但要把它提炼得很纯。日本的江崎博士和助手黑田百合子也孜孜不倦地探索。黑田的操作十分小心,仍不可避免地混进一些杂质。她想:既然绝对的提纯不可能达到,不如干脆添入少量的杂质,看到底能提出什么样的晶体。照此方法,他们进行了一连串的实验,结果,当江崎博士把锗的纯度有意降到一半时,一种极为优异的半导体晶体诞生了。江崎为此还荣获了诺贝尔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题(5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5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1、全段首句与其他句子间构成________________关系。(3分)
12、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3、假山堆叠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此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4、池沼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沼或河道边沿布置石头或种花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5、“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一句中“艺术”与“技术”不能互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5分)
16、这段文字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说明方法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25分)
厄尔尼诺的前兆
①2001年入冬后,由于北半球“经向”环流发展,偏北气流加强,使我国12月份的气温明显偏低。今年1月份,大气环流发生了明显转折,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路径偏北偏东,而南方暖空气随之加强,使我国很多地方暖气融融。
②大气环流之所以发生阶段性调整.乃至出现异常,是与天体活动、火山、地震、大陆积雪触化、海洋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等诸多因素有关,而厄尔尼诺则为其中的一个因素。
③厄尔尼诺是指处于赤道区城的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暖的现象。正常情况下,位于南美厄瓜多尔、秘鲁以西的太平洋东部的海水温度比位于印尼附近的太平洋西部要高
8-9℃。但在特定条件下,如赤道附近由东向西吹的信风减弱,甚至出现西风,则太平洋西部的暖海水将被吹向东岸,使厄瓜多尔、秘鲁附近的海水持续上升一段时间,这就叫厄尔尼诺.由于海温变化对大气温度影响甚大,如100米厚的海水升温0.1℃所释放的热量足以使其上空5000米厚的大气升温6℃,所以厄尔尼诺所引起的气象异常可波及全球。
④从去年秋冬开始,西太平洋赤道附近的西风渐渐加强,而东太平洋的东风不断减弱,使中、东太平洋赤道附近海面50米以内的水温上升。至今年1月中旬,厄瓜多尔以西部分海面的温度已出现正距平(比多年均略高)。国际上一般将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大面积海温比同期平均高出0.5℃,且持续6个月以上,才称为一次厄尔尼诺。但目前已出现厄尔尼诺的某些前兆。
⑤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设置在环太平洋沿岸的监测器近日显示,今年1月份这一海城的海水出现了反常升温,说明这一地区海城上空的气流出现了异常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造成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
⑥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通常是2至7月,每次强度和时间都不同,有时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有时则会造成巨大的自然灾害。资料记载,发生厄尔尼诺的当年容易干旱,而次年则有洪涝,我国历史上著名的1954、1969、1998年等大涝年,都是厄尔尼诺发生后的次年。
17、第①段的段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8、为“厄尔尼诺”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厄尔尼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9、第③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是为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0、第五段中“而这种变化也是造成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中“这”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1、“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通常是2至7月”中“通常”二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答案
1.D 2.B 3.B 4.B(改为“迥然不同”)5.B 6.C
7、C 9.略(答此题,一要考虑修辞;二要考虑句式)10.逆向思维所带来的结果有时比预期的效果更好。11.总分
12.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眼于图画美
1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或者„„身在山间 14.大多引用活水 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15.“艺术”指创造美的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艺术”包括“技术”且高于“技术”,本文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强调其艺术美。16.分类别
17.2001年人冬以来我国大气环流出现异常。
18.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大面积海温比同期平均高出0.5℃,且持续6个月以上的现象。19.列数字
海温变化对大气温度的影响甚大。20.太平洋沿海海域的海水出现了反常的升温现象。
21.不能删去。“通常”是说多数情况下这种现象发生在2至7月,但不排除特例,刚去就变成只发生在2至7月,不符合实际情况。
第二篇: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一、导入语:
同学们好,预习了苏州园林,不知道大家对苏州园林了解多少,为了看看同学们对苏州的了解程度,我们先来对对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全国园林之全豹。
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这三个对联中第一联盛赞了苏州园林的美丽,二、三联称赞了苏州园林在全国园林建筑中的地位。苏州园林为什么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感受她的魅力。学习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
2.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谋篇布局的方法。3.揣摩,领会文章的语言美,通过阅读赏析,学习遣词造句。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谋篇布局的方法。学习难点: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
二、阅读识美 跟叶圣陶学鉴赏和谋篇布局
1、请同学们用心聆听老师泛读,走进苏州园林。在第一段中找出与上面对联意思相同的词语。标本
2、苏州园林之所以能成为园林的标本,是因为苏州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共同点就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重读务必、无论、总是,起强调作用,强调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的效果。)3.为了说明苏州园林“务必使......完美的图画”的特征,作者是怎样展开说明,安排全文结构的呢? 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表现苏州园林的美呢? 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从哪几方面下了功夫?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排比句读出高低起伏,读苏州园林像散步,慢一点。)
4、文章正是围绕这一段来谋篇布局的。文章的行文脉络可以从文章段落中筛选中心句或关键句来进行分析归纳,请找出对应四个“讲究”的关键句子,在阅读中勾画出来关键词句来。第3段:亭台轩榭布局不对称 第4段:假山池沼配合有艺术 第5段:树木栽种修剪有画意 第6段:花墙廊子有层次
5、同学们刚才抓住了3到6自然段的中心句,初步梳理了文章的行文脉络,我们会发现文章的行文顺序就是先总说再分说,在分说时始终围绕苏州园林的总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来加以介绍说明。那么,文章七至九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这些段落,提炼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第7段:角落重修饰
第8段:门窗重图案
第9段:色彩重配合
6、同学们能够抓住关键句子进行概括,很好。那么,7—9自然段与3-6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属于什么关系呢?能否先写七至九自然段再写四到六自然段呢? 生:7—9自然段与3-6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属于并列关系,但是,它们之间是有主次之分的3-6段是主要方面,而7—9段是次要方面,不能颠倒顺序来写。小结:叶圣陶说,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本文结构严谨,抓住“图画美”,用“总分”的结构,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写,脉络清晰可见。
7、学到了谋篇布局的方法,我们再来学点鉴赏园林的方法。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从文中领会到了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呢?
我认为园林在色彩的选择上应该与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能给人一种恬静淡雅的舒适感。第5段:“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我从这里读出了美的园林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应该在每个季节都让人感受到活力。
我觉得园林中的建筑物应当不要对称,园林应该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不要像故宫那样整齐划一,应该是错落有致的要有一种自然的感觉。这是文中提到的“图案画”和“美术画”的区别。一座好的园林还要有个性,不要像我们现在的一些旅游景点一样,搞很多雷同的东西。文中第四段说“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
......跟着叶老学了谋篇布局、鉴赏园林的方法,我们再来跟着语言大师学点语言功夫。
三、精读品味,跟语言大师学语言 1.言简义丰话“结尾”
《苏州园林》的结尾只有一句话:“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有同学提出,相对于点明苏州园林重要地位的开头和突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主体部分,结尾未免简单了点,仓促了点。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那如果换成你来写结尾,你会怎么写?
“这就是景色如画,堪称各地园林标本的苏州园林。”不但点了题,还和开头相呼应了。
“苏州园林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和匠师们的聪明智慧,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欣赏。”把主题概括了出来。
“别具特色的苏州园林如一幅水墨画清新雅丽,代表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朋友们,还是实地一游吧,您的感受会更深刻。结尾颇有“导游词”的意味。”
师:我发现你们几个的结尾,修饰性的词语多了,还用上了比喻的修辞,确实比原文语言“生动”了不少。同学们很有创作热情,而叶老,却“草草”结尾难道叶老对苏州园林的“爱”,真比我们少了几分不成?
应该不会吧。叶圣陶是江苏苏州人,作者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可见,作者是非常推崇苏州园林的。作者介绍苏州园林时,围绕着它“图画美”的特点,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苏州园林的褒扬和赞美。景美如画的家乡园林,作者没有理由不爱!那如此看来,作者惜墨如金的背后,定是另有原因!PPT:
1979年初,香港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内容还没有看到怎么能写序文呢?好在叶圣陶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有名的园林他都熟悉。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摄影集未出版。后来此文被《百科知识》杂志社要去,发表在了第4期上,删去了说明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摄影集做序文的最后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删去了第一段;原先的题目“拙政诸园寄深眷——苏州园林”改为了“苏州园林”;编者做了一条注解,可惜没有说明这是一本摄影集的序文。
小结:看完这段资料,同学们如何理解本文的结尾?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了写作 的内容。原来这是给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课文的结尾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让读者自己去摄影集中饱览苏州园林之美,所以才说“不再多写了”。这样的结尾言简义丰,留给读者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同学们,《苏州园林》的结尾短短一句话,言简义丰:有对读者的引领,有对苏州园林的赞美,更有作者身为苏州人的自豪。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共同感受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2、咬文嚼字品词语
叶圣陶被人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说明文《苏州园林》的结尾,更体现了叶老用语朴素精炼的特点。大家再读读品品。哪些词还很有味道?
“当然”一词用得好,表肯定的语气,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是公认的,毫无疑问的。写出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热爱和作为苏州人的自豪感。
“不止”说明苏州园林的美好之处还有很多,写都写不完。这个词写出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之情,流露出作者的自豪感。.......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本来墙是起隔断作用的,但因为墙上有花窗,能够透过花窗看到墙那边的景致,就形成了“隔而未隔”;本来廊子是起分隔景物的作用,但因为廊子大多是两边是无所依傍的,即“界而未界”,使本来隔开的景物融为一体了,使景致更深了。④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叶圣陶语言美是因为:
有准确严谨的表达力 有典雅端庄的文言范 有生动形象的音韵美 有过目不忘的画面感 有真挚热爱的情感美
因为叶老热爱家乡,有一种自豪感,从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文字才这样动人。我们写作时,也要用手中的笔抒心中的情,让我们的语言文字灵动起来。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苏州园林旅游公司正在招募导游,为了体现大家的导游能力,请围绕苏州园林的一个景点或某个特点,撰写导游词。课堂小结:
林语堂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在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我想这也许是对苏州园林最好的诠释吧!
五、板书设计: 总
分 —— 主 →次
总
第三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并用词造句。
2.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3.了解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初步学写说明文。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弄清作者介绍园林的条理和顺序,培养学生按事物本身规律组织材料,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能力。
2.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揣摩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
1.理解绘画与园林建筑的联系。
2.搞清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学法指导
1、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牢记文学常识,学会运用。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语句,自主进行批注解释。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
4、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答疑解惑。●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以下题目,由小组长检查批阅。)
1、搜集整理有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
2、给重点字注音并解释重要词语。
轩榭()池沼()邱壑()模()样
重峦叠嶂()相间()嶙峋()庸俗()镂()空 蔷薇()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
3、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三、合作探究(先独立思考,再在组内对学,对学解决不了的组内或组间群学。)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2.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用“ ”画出本文中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结合一二处实例说说其作用。
四、拓展延伸
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如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等)
五、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轩榭()叠嶂()镂空()斟酌(相间()模样()对称()庸俗(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鉴赏 映衬 因地治宜 自出新裁
曼延 鳞峋 别具匠心 称心满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属性?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太平街学校
苏
建
芳
第四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课文没有泛泛地介绍苏州园林的景物,而是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征,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小处,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读者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得到美的享受,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大有稗益 学情分析
首先,这是初二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等,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其次,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课文、分析品味语言、鉴赏美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引导、激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说明文的要素,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本文特点,探究美,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 构、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 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问答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更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结合图片,导入课文《苏州园林》并板书课题.二、简介作家作品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另著有小 说《隔 膜》、《线 下》、,散 文 集 《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 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三、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2、感知苏州园林图画美,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
3、探究文章结构方式和说明顺序。
四、大声朗读课文,积累生字新词 1.给下列红体字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池沼()相间()着眼(2解释下列词语 ⑴鉴赏: ⑵因地制宜: ⑶映衬: ⑷重峦叠嶂 ⑸阅历: ⑹雷同: ⑺景致: ⑻别具匠心: ⑼斟酌:
五、自主学习
以导游的口吻读课文,勾画出文章的关键语句(主旨句、每段的中心句或首括句),完成以下问题:
1、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
六、合作解疑
1.小组讨论,交流自探成果。
2.组长带领,人人参与,有序进行,重点解决自探中的疑难问题,达成共识。
3.小组长作好记录,以备展示和点评。
七、展示点评
1.文中哪句话能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亭台轩榭的布局(3)假山池沼的配合(4)花草树木的映衬(5)近景远景的层次(6)角落的布置(7)门窗的琢磨(8)油漆的调配(9)3.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1段)
高度评价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总领全文。第二部分:(2~9段)
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总-分)第三部分:(10段)尾声,回味无穷。
八、拓展运用
1、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还有别的思路吗?
按照游览的时空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
2、对联诗词话园林:请同学们自拟一副对联或几句诗句来分别描述3—9节的内容,尤其要注意说明对象的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例:上联:重峦叠嶂艺术美,下联:池沼宽畅生态妙。
九、课文小结: 1.学科组长总结
2.教师点评:本文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十、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口头介绍一个学校,或一条街道,或一个村庄。
十一、板书设计
亭台轩榭的布局(3)
假山池沼的配合(4)3到6是主要方面 花草树木的映衬(5)近景远景的层次(6)角落的布置(7)
门窗的琢磨(8)7到9是细微方面 油漆的调配(9)
十二、教学反思
第五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13、苏州园林(叶圣陶)
教学目标: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类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州园林》。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三、简介苏州园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
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四、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邱壑(hè)
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提示:(1)再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2)同桌、小组讨论完成结构层次划分;
(3)全班订正。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 假山池沼的艺术美。第二部分(3-9)分类具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花墙廊子的层次美。分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 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总
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五、小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前两日我们明确了学习说明文的方法,那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了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掌握说明顺序。还剩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特征方面没有学习,另外本文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希望同学们下来复习中预习一下。
六、作业:
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小结时,我叫大家下去找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不知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来解决说明方法的问题。
二、新授
(一)课堂小测: 默写出说明方法的种类。
(二)明确说明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见下板书。
(三)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四)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精读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
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三、总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六、作业: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第三课时
《苏州园林》重点段落分析
(一)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文中有一个词语“单调”,形容开窗对着白色墙壁的感觉,请你具体解释补上竹子或芭蕉就可以去掉单调感觉的原因。
答:有色彩,减少单调感觉;有图画,增添观赏兴趣。2.这两段文字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哪一特征?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第一段中的“适当的位置”这一短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不可以。此短语说明设计者的安排的精心,要确保每一点设计都有美的效果。
4.请你写出花墙、廊子的特点和作用。
答:特点:墙有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作用:增加层次感,增加景致的深度。
(二)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名,著名的 家、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童话《 》。
叶圣陶 绍钧 教育 文学 古代英雄的石像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列数字)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举例子、打比方)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效果会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六、布置作业
1.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2.预习《故宫博物院》,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
第二份教学设计
一、引入激趣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我这人哪,自以为是很有个性的,但我很想知道我在你们的眼里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告诉我好吗?请注意:特点就是我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之处。(让学生自由的发言,教师适当评点,真诚地肯定找出老师特点(包括缺点)的发言。鼓励学生说真话,说独特的感受。)
正如同学们所说,老师不完美,也说不上漂亮,可我很快乐,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也一样。同学们能找出老师的特征,可以说我们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已完成了一半。因为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用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
二、学生自己寻找苏州园林的特征并进行说明
1、请大家观看介绍苏州园林的影片,说说自己总的印象。
(学生一般会说出苏州园林很美,老师追问究竟美在何处。引导学生抓苏州园林的特征。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2、定格一个画面,让学生鉴赏品位,理解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的美,指导学生有层次的鉴赏和说明(板书代表性的答案)。
三、探究课文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特征的,体会课文说明语言的准确
1、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先生曾写过一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来介绍苏州园林,我们来读一读看他是怎样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的。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
(明确: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讨论作者从那些角度来说明这幅画的完美的。
(明确:作者指出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进景远景的层次,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3、比较先前板书的学生答案,思考并讨论作者说明顺序的清晰和说明语言的准确,指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指导学生理解说明顺序的由总到分,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
4、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语言的特点,找出文中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准确性。思考,除了准确以外,这篇说明文语言还有什么特点。明确其语言的优美典雅。
四、拓展
有这样如画的园林,的确不愧人间天堂之美誉。其实,我们的祖国本就是一幅宏伟绚丽的画卷,咱们的家乡绵阳,不正是其中精美的一笔吗?
1、看绵阳人民公园和富乐山公园的图片,学生按自己的喜好分两组,讨论、概括自己所选公园的特点,比一比哪一个公园更好。
2、教师点评:同学们唇枪舌战,互不相让,真是难分难解。咱们请听课老师来评判胜负好不好?大家假设老师们是外来游客,请你当当小导游向他们推荐自己所选的公园,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写解说词,每个组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导游。哪个小组最后吸引的游客最多,哪个小组得胜。当然,如果有游客投诉宣传不实,有欺骗旅游者的语言,那个小组就取消比赛资格了。老师们,投诉请到我这儿,“3·15”到了,我一定为消费者主持公道。学生写解说词。
3、选出的学生代表模拟导游。听课老师以掌声热烈程度评判胜负。
4、教师点评比赛结果,结束本课。
苏州园林美的解读
①不对称、不整齐。这正是中国画所追求的自然灵动之美。对称和整齐也是一种美,如故宫。但作者认为这只是“图案美”,而非“图画美”。“图案美”虽然规范、整齐、华美,甚至可能雄伟、恢宏。然而,中国士大夫们认为其缺乏自然之灵气与生机,便无画意、画趣,显得死板。“苏州园林是艺术不是技术。”艺术追求的是“活”、是灵动,最忌讳“死”。因自然本身不是整齐划
一、工整呆板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品貌各异、个性纷呈,变化无常,曲折万端。中国人追求的审美理想是与道合一,与自然合一,因此,在整个艺术中皆体现出这种追求。西方音乐重个体内心的情感抒发,如小夜曲、贝多芬的交响乐等等。而中国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多把情感寄托于山水,以山水返照内心,在自然的吟唱中找到心灵的慰籍。中国之绘画以山水、花鸟画最为著名,仍重在追求自然之灵动之趣。这种对不对称、不整齐的自然灵动之美的追求是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总体的审美取向。
②隔而不隔,界而不界。这一特点是中国画虚实相生审美趣味的反映。中国画历来讲究实景与虚景的结合,已形成了委婉曲折、深邃幽远之意境。这也正是自然之趣的反映,联想:①大自然中便隐藏着诸多委婉曲折之美,如“春虹饮水”、“轻烟戏林”、“藤蔓盘旋”、“虬枝婉转”。委婉曲折代表一种自然生命本有的节奏。②这种对含蓄朦胧之美的追求,也是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宇宙观的一种反映。老子曰:“三十辐供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本源于“道”,“道”是“无”与“有”的统一。“道”之体是“无”、是“空”,虚灵而不昧。道之用是“有”、是“物”。这“空无”之“道”并非空无一物的死寂,而是流动着勃勃生机,包蕴着灵动的生命之气。正因“道”之空,便能包容一切,化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而形成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世界。“道”是“无”与“有”的统一,世界本于“无”而生于“有”,古代中国人的这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延伸至人生、用于艺术,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人生观和审美观。“空”是本,“实”最终是为了形成“空”,但是“空”要有“实”才能形成。因而在绘画、园林、建筑等艺术上,非常强调隔、界,在文学上,主张要言要象。因其隔、界,便不能一眼望穿,便有曲折之感便显得含蓄蕴藉,更能勾起人幽深玄远之思。一眼望穿,一览无余便没了趣、没了韵。
又因其不隔、不界便能灵气贯通,隔死了便失去了生气,失去了灵气。正是在这隔与不隔之间,体现了深邃幽远含蓄之美。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的惊奇感。这便是“隔而不隔、界而不界”美之所在吧。③古人作诗也讲究虚实相生,古人有“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古人诗论有“草蛇灰线”,“语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讲究若无实有,似断而实续。如《天净沙·秋思》。刘勰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正是中国人的讲究:隐而不露,藏而不显的审美趣味的反映。“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从总体上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③讲究“点缀”。中国画重在追求画之灵气和神韵,顾恺之有“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中”的论断。“画龙点睛”,追求点与面的结合,“点”如睛,一点即活。联想:①古诗:“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星”与“雨”与厚重的“天”与“山”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星”之亮、“雨”之柔。②齐白石的画,最讲点染。大面积的留白,只在角落画几只蝌蚪,几片荷叶,一幅画便生灵活现起来。⑧现实中的点缀之美:医院苍白的房间,放一束鲜红的玫瑰,充满了生气和活力,逼走了死亡。另外自然、家居装饰中适当的点缀给生活带来的生气等等。
④简朴而别具匠心。素朴淡雅历来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审美风格,它体现了一种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这是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这源于中国人“天人合一”、“人道合一”的人生理想与审美理想。本着“道法自然”的原则,中国人认为人生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素朴自然的境界。但这种素朴不是简陋、粗糙,而是精雕细琢之后却又不见人工痕迹的素朴淡雅,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中国人艺术与人生不分家,艺术和人生都讲究朴素自然的审美风格。联想:(1)就诗文而言:陶渊明和王维的诗,鲁迅的文是很好的典范。(2)就人生而言,以苏轼为例,其从“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孤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到“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与旷达,便是人生中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苏州园林的简朴而独具匠心的审美风格正体现了这种自然素朴的风格,达到了进乎技而至于道的境界。
小结:自然之趣:重神似而不重形似;重意境的深远含蓄;重灵气;重素朴淡雅。这是苏州园林美之所在。“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标本”,自然之趣也是中国园林之艺术特色。庭院深深深几许,正在曲径通幽处,苏州园林乃至中国园林以“时间”的方式展开(非如西洋画重从空间的呈现),总给人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自然之趣和幽深之思。自然之趣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而这种自然之趣的审美趣味正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们安静闲适生活情趣的一种体现,反映出中国人的人生追求和生命意识。
此课设计本着对苏州园林之“美”的解读,来带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如此,课本就不只是一种文体知识范本,它更成为了一种解读文化的一个范本,一个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窗口,并且这样的阅读必将解除课本与学生的隔膜,为语文从教书到育人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苏州园林》问题探究
问题一:
本文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的?课文为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分项说明?
[点拨]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而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全文的脉络是这样的:先说明苏州园林总体上的特色,然后就形成这个总体上的特色,在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方面具体说明,并捎带谈到一些次要的特色(门、窗、梁、柱的特殊风格),最后结束全文。问题二:
文中很多地方提到了图画之类的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点拨]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各个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具有图画的美感,这正是苏州园林建筑最重要的共同特点。接着根据园林景物的种类,分门别类的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表现在“四个讲究”上,下文有四节文字,详细地阐述每一个方面园林景物体现出来的图画的美感,体现出景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又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领起文章最后三节,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个角落景物的构图美。“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全篇,联结园林的各类景物的说明,不仅使文章各部分先后有序,联结自然,就是对园林某部分景物的说明也条分缕析,层次分明。问题三:
本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何用呢? [点拨] 本文以说明为主,还兼用了描写和议论。比如文章的开头就以议论的笔调总述了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第五段为了说明花草树木映衬“着眼于画意”这一特点,作者就运用描写、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文章给人无以言传的美感。文章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是为了更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画意美”,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另外,也使得其语言更富有表现力与生动性,彰显出个性为文的独特魅力。语法研究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0级教育硕士贺登川
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是初中课文必选篇目,以语言“严密又生动”著称,被誉为说明文“经典之作”。这篇课文笔者教授过数遍,就笔者粗陋管见,这篇文章语法错误甚多,“生动”有余,“严密”不够。说明文语言最大的特点应该是严密准确。叶先生为人严肃,治学严谨,堪称我辈楷模。现冒对先生不恭之嫌,例举数句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下画线为笔者所加,下同。)
问题不在于“据说”的意义,听别人说或者是看到过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但不是很清楚记得苏州园林的总数目,也或者是苏州园林的总数目本生就是动态的(由于新建或是改为它用总数目在不断增减),更或者是不需要写出具体数目,都可以用据说。语言的模糊性本生就是语言准确性的表现。问题出在“据说”的位置。“语序就是指词在话语中的先后顺序。”①“苏州园林”是施事部分(A),“据说”是动作部分(B),“有一百多处”是受事部分(C)。而汉语正是这种“ABC”类型。这句话所传达的信息是“苏州园林”(A)—“据说”(B)—“有一百多处”(C)。“苏州园林”是一个“自然物体”,是不能充当施事主语的。“据说”状中式合成词,是因缩略而习成的。它的完整意义是的“据别人说”或“据报道说”。谁“据别人说”或“据报道说”呢?好象是作者。但是我们不能说“我据说”,没有这种用法。但是绝对不能说“苏州园林据说”。“据说”这个词前面是不宜放主语的。从习惯用法来看也存在这种现象。这势必造成逻辑上的错误。如果用中心词分析方法来进行语法分析,就看得更清楚了: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
“据说”正确的位置应该在“苏州园林”的前面。这个句子的正确语序是:
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同样的句子如: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2、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美,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这里的错误是很明显的,能放在一起比较的事物应该有可比性,应该是属于一个范畴的。“图案美”与“美术画”没有可比性。“美”是一个表性状的抽象语义,而“画”是一个表名称的具体物体。它们如同数学交集一样存在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的关系。是可以相互修饰的,“画很美”,“美的画”,“如画般的美”都表明了这种修饰关系。这是其一。我们再来看“图案”和“美术”,这两个词就更不是一个范畴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对这两个词是这样解释的:“美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造型艺术的统称。”“图案——设计者根据使用和美化的目的,按照材料并结合工艺、技术及经济条件等,通过艺术构思,对器物的造型、色彩、装饰纹样等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制成的图样。”图案是工艺美术中按设计方案制成的图样,而工艺美术是美术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这样理解,图案是属于美术的,它们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在本文第8自然段作者也有同样的表述,“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既然这样,这一句就属于明显的病句。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体现自然之趣,不拘泥于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的程式化和技术化。这正是中国画的艺术追求。这样,“美术画”的问题就解决了。至于“图案美”的问题,可以把它改为“图案画”。
整句话不妨该为: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中国画,而园林是中国画,中国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3、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主语是什么?是“这”么?显然不是。因为“这”指代“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是“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么?也不是。原因有二:一是这样分析以后“这就”二字无法分析。如果用中心词分析方法来进行语法分析,就看得更清楚了:
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二是“一年四季”实际上也不能做主语——“一年四季”怎么会“寂寞”,抑或不“寂寞”呢?“寂寞”或者不“寂寞”分明是人吗!有人会说,用拟人用法就不可以吗?当然可以,但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分析。“语境的作用是指语境能够把有多种可能的意义转换成符号表达需要的唯一的意义,也就是语境能够把义位变成作为义位变体的义素。”②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分析,这里不存在拟人的修辞。
其实,这一句真正的主语是“游客”,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应该是游客。“游客”是不能省略的。省略以后容易造成歧义,这是其一;省略以后句子成分发生了变化,兼语句的谓语变成了整个句子的谓语,这是其二;省略以后句子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一个使动句变成了主动句,这是其三。这里就不详细论说了。这一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使游客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4、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珠光宝气”这个词使用切当与否?“自然之趣”应该是苏州园林建筑的审美追求,“珠光宝气”是否俗了点,因为这个词约定俗成的意思是多少有点贬义的。仿佛来了一位贵夫人,披金挂银,一派雍容华贵之态。如果正如作者所说“有几个园里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副好画。”这画的确“珠光宝气”,是不是会成为“完美的图画”中“欠美伤美的败笔”。何况,“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它开的花不会是“珠光宝气”吧!毕竟,“欢悦”的感受与对“珠光宝气”的感受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也是个病句。“繁华”不是“游览者感到”到,“繁华”是一种景象。它一般情况下作形容词表语,如“这段路面很繁华”或“市场很繁华”,而不能作副词补语。综合上述,这一句可以该成: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珍珠玛瑙,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欣喜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还可以举出一些,这里我就不加赘述了。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先生一生从事语言研究和教学工作,著述甚丰,为吾辈汲取不尽之营养。鄙人才疏学浅,不妥之处,还望诸位导师、学友批评指正。
①《语言理论》311页,中南大学出版社,彭泽润、李葆嘉主编。
②《语言理论》292—293页,中南大学出版社,彭泽润、李葆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