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 美术 九年级上册(17册) 第一课 力量与生命

时间:2019-05-12 16:5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少版 美术 九年级上册(17册) 第一课 力量与生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少版 美术 九年级上册(17册) 第一课 力量与生命》。

第一篇:苏少版 美术 九年级上册(17册) 第一课 力量与生命

——外国雕塑赏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一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属于欣赏?评述单元。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了解雕塑艺术评议的特点,了解外国雕塑的艺术成就。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初步掌握雕塑的艺术评议和艺术物点。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学会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节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通过赏析,感受艺术家赋予顽石的力量与生命,以及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通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作品新鲜的认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教学难点:通过党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接触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法、合作学习法、故事引趣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上网查找外国雕塑的相关资料;收集不同时代艺术家的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设计】

(一)引导阶段:(设疑导入)

出示一块大理石图片。

问:从这块石头中你能领悟到什么?

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其实,那些完美艺术的生命体早已存在于一块块顽石之中,雕塑家的任务只是将它们从其中解放出来。(1501年,米开朗基罗走进佛罗伦萨教学的庭院,发现一块在那儿闲置了46年的大理石,他如获至宝,利用3年时间雕刻成巨像《大卫》。米开朗基罗能从一块大理石中感受到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导入课题。

1、媒体出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请学生分析两幅作品。重点: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单纯、明快、极富雕塑的体量感。可能是史前人类对女性的一种崇拜,也可能是当时人们对人类繁衍生息的一种祈祷。有一种生命的张力。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庄重、妩媚,“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以其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2、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展示:《摩西像》。

请学生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作品。重点:

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史上一次著名的运动,整个西方文化的知识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恢复了古典时期古典美术的形式和题材,同时强调以科学的态度观察事物,对种艺术作品突出表现了艺术家对透视学和解剖学的深刻认识。个性解放和世俗文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个特点。人文主义,颂扬人的智慧和精神。米开朗基罗的出现,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他以写实的手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态有很强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艺术语言塑造传神的形象。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对后世的雕刻家有极大的影响。、18~19世纪作品:《伏尔泰坐像》;《巴尔扎克像》。请学生比较分析两幅作品对人物内在气质的刻画。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重点

《伏尔泰坐像》通过眼神的刻画体现哲学家的智慧。《巴尔扎克像》注重人物的精神状态。4、20世纪初期作品赏析。《张弓的赫拉克勒斯》;《河流》。请学生从两幅作品中感受雕塑的多元化与象征性。

《张弓的赫拉克勒斯》:粗犷、奔放、现代感。《河流》:象征性。

5、现代派作品赏析。《国王夫妇像》;《空间中独特的连续形体》;《马》;《吻》。四个学习小组分别选取其中一幅作品,分析现代派雕塑的特点。

20世纪是一个色彩缤纷的时代,各种思潮和流派不断产生并流行,并波及整个世界,如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抽象构成等等,都是决裂于传统艺术的新形式。《国王夫妇像》:具象与抽象。

6、雕塑与城市环境。《高速》;《衣夹》。

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比较两幅作品并结合其他城市雕塑进行讨论。讨论雕塑艺术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并选代表在班级进行了交流。

教师进行简单小结。雕塑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貌,而城市雕塑则使这风貌更为显著。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雕塑必须与建筑和环境协调,才能产生美学效果。黑格尔曾说:“雕刻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也可以随多种多样的地点和建筑的性质而有无穷的变化。”金字塔在无垠的沙漠衬托下,显得何等宏伟壮观;而狮身

建筑群内部构图中心是雅典娜雕像,它使卫城的环境更为完整。雕塑,应当成为这种流动空间中的艺术,和城市、建筑共同形成新的环境艺术。

(三)感悟体验阶段

1、你能从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吗?

2、你能从奥登伯格的《衣夹》中感受到工业社会的文明吗?城市财运亨通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吗?

3、罗丹是一位开才的雕塑家,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归纳巩固阶段。

1、为什么说雕塑所具有的形式美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综合?

2、西方现代雕塑的发展趋势?

3、《国王夫妇像》怎样表现出国王与王后的尊严以及神秘的气息?

(五)课后拓展

结合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小论文。《你喜欢中国雕塑吗?中西雕塑有何差异?》

第二篇: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一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属于欣赏〃评述单元。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了解雕塑艺术评议的特点,了解外国雕塑的艺术成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初步掌握雕塑的艺术评议和艺术物点。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学会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节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通过赏析,感受艺术家赋予顽石的力量与生命,以及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通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作品新鲜的认识。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教学难点:通过党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接触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法、合作学习法、故事引趣法、拓展延伸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雕塑实体,一块大理石,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上网查找外国雕塑的相关资料;收集不同时代艺术家的相关背景资料。

六、教学设计:

(一)引导阶段:(设疑导入)

出示一块大理石。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问:从这块石头中你能领悟到什么?

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其实,那些完美艺术的生命体早已存在于一块块顽石之中,雕塑家的任务只是将它们从其中解放出来。(1501年,米开朗基罗走进佛罗伦萨教学的庭院,发现一块在那儿闲臵了46年的大理石,他如获至宝,利用3年时间雕刻成巨像《大卫》。米开朗基罗能从一块大理石中感受到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导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阶段:

1、媒体出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

请学生分析两幅作品。

重点:《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单纯、明快、极富雕塑的体量感。可能是史前人类对女性的一种崇拜,也可能是当时人们对人类繁衍生息的一种祈祷。有一种生命的张力。《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庄重、妩媚,“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以其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2、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展示:《摩西像》。

请学生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作品。

重点语: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史上一次著名的运动,整个西方文化的知识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恢复了古典时期古典美术的形式和题材,同时强调以科学的态度观察事物,对种艺术作品突出表现了艺术家对透视学和解剖学的深刻认识。个性解放和世俗文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个特点。人文主义,颂扬人的智慧和精神。米开朗基罗的出现,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他以写实的手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态有很强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艺术语言塑造传神的形象。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对后世的雕刻家有极大的影响。3、18~19世纪作品:《伏尔泰坐像》;《巴尔扎克像》。

请学生比较分析两幅作品对人物内在气质的刻画。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重点语:《伏尔泰坐像》通过眼神的刻画体现哲学家的智慧。《巴尔扎克像》注重人物的精神状态。4、20世纪初期作品赏析。《张弓的赫拉克勒斯》;《河流》。

请学生从两幅作品中感受雕塑的多元化与象征性。

重点语:《张弓的赫拉克勒斯》:粗犷、奔放、现代感。《河流》:象征性。

5、现代派作品赏析。《国王夫妇像》;《空间中独特的连续形体》;《马》;《吻》。

四个学习小组分别选取其中一幅作品,分析现代派雕塑的特点。

重点语:20世纪是一个色彩缤纷的时代,各种思潮和流派不断产生并流行,并波及整个世界,如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抽象构成等等,都是决裂于传统艺术的新形式。《国王夫妇像》:具象与抽象。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6、雕塑与城市环境。《高速》;《衣夹》。

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比较两幅作品并结合其他城市雕塑进行讨论。讨论雕塑艺术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并选代表在班级进行了交流。

教师进行简单小结。雕塑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貌,而城市雕塑则使这风貌更为显著。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雕塑必须与建筑和环境协调,才能产生美学效果。黑格尔曾说:“雕刻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也可以随多种多样的地点和建筑的性质而有无穷的变化。”金字塔在无垠的沙漠衬托下,显得何等宏伟壮观;而狮身人面雕像的造型与金字塔锥形的对比关系,使建筑空间组合更有变化;雅典卫城建筑群内部构图中心是雅典娜雕像,它使卫城的环境更为完整。雕塑,应当成为这种流动空间中的艺术,和城市、建筑共同形成新的环境艺术。

(三)感悟体验阶段

1、你能从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吗?

2、你能从奥登伯格的《衣夹》中感受到工业社会的文明吗?城市财运亨通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吗?

3、罗丹是一位开才的雕塑家,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归纳巩固阶段。

1、为什么说雕塑所具有的形式美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综合?

2、西方现代雕塑的发展趋势?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3、《国王夫妇像》怎样表现出国王与王后的尊严以及神秘的气息?

(五)课后拓展

结合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小论文。

你喜欢中国雕塑吗?中西雕塑有何差异?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水墨交融写青山

认知目标:在对我国传统水墨山水画表现方法回顾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尝试水墨表现新方法,并欣赏具有创新意味的当代水墨山水画,在欣赏和对比中感受和了解新水墨山水特点及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水墨表现的技能技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认识当代山水画新水墨表现方法以及学生自己能探索一些新的表现方法

2、通过学习,学生能运用新水墨表现方法表现一幅山水画。

教学难点:

1、学生自己能探索一些新的表现方法。

2、通过学习,学生创作一幅具有创新意识的山水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用具:课本,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课的导入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了两种表现水墨山水画山石的用笔方法和表现步骤,哪个同学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两张上学期学生作业,一张为中锋用笔,一张为侧锋用笔。

教师:那么这两张作业哪个是用中锋,哪个是用侧锋表现的?

学生回答。

教师:可能有的同学有点忘了,下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两种表现方法好吗?请同学们用这两种方法分别表现两块石头。

学生作业结束。教师选择一些学生作业上实物投影仪展示。

教师设计问题:

1、你画的画哪幅运用的是中锋?哪幅运用的是侧锋?

2、效果有什么不同?

3、通过对两种方法的再次表现,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4、你最喜欢哪一种表现方法?为什么?

5、……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师:看来有的同学对上学期学习的知识还是掌握的不错。那么是否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表现这块石头呢?

出示课题

二、新授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对水墨山水表现方法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同学们下面就先来思考和讨论,并在纸上来尝试表现一下。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尝试用新方法表现。

学生尝试完毕,教师选择一些学生作业上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谈谈在画中的表现方法有了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去这样表现,并对学生的奇思构想作出表扬和鼓励。

教师:不管怎样,同学们都已在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当代画家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通过多媒体展示四幅当代水墨山水画与古代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对比画面。

教师设问:

1、这幅画在表现方法上有何新的特点?

2、这种表现方法给你什么新的感受?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以两块石头或两块以上的石头的组合,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新方法,亲自来感受并表现一幅山水画。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三、教师巡回指导

四、学生作业评价

要求每小组推选出一幅作业,并请作者相互评价

五、新课结束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笔情墨意抒胸臆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

课前准备

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1.学生体验:

(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

(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

2.师生共讨:

(1)你知道国画的历史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水墨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画出来的画。中国的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臶。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使它不断发展。

(2)你理解水墨画的韵味吗?

出示作品,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种墨与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奇效果,令我们回味无穷,遐想翩翩。其特点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墨、色交融变化,颇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3)你知道这种韵味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示范: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用墨和彩点染,堆积、泼洒能形成相互辉映的效果。学生有了动手的欲望,急于想体验一下。教师因势利导。

3.学生实践:

教师布臵作业,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

4.作品评价:

提出评价标准:用笔大胆,水、墨、色相互辉映,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的把握要恰到好处。画面要体现出变化莫测的韵味。(1)学生互评:

(2)师生互评:

5.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创作,使大家对水墨画的韵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体验,好多同学的作品都不错,希望大家课后去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看看效果怎样?

教学点评(教学反思)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本课的设计,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亲身体验水墨画的独特韵味,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做到因势利导、人尽其才。对水墨画的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起到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案例二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

课前准备

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

教学设计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谈谈对国画的认识,教师总结: 国画就是中国人用自己制造的工具材料,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创造出来的画。国画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时代的画家都以自己的创造,使传统中国画技法更加丰富多彩。水墨画就是在传统技法上不断的创新,水墨画反映出来的审美情趣,既有历史的、民族的特点,又有时代的、创造的新意。富有韵味,是中国画特有的美感。

二.技法探究:

1.学生做水墨游戏:(1)让学生动手用笔着淡墨在宣纸上随意涂一笔,后用浓墨点在其上。(2)让学生动手先用干浓墨在宣纸上随意涂一笔,后用淡墨点在其上。(3)先用墨在宣纸上随意涂一笔后用色在其上点几笔。(4)先用色在宣纸上涂一笔,后用墨点几笔。

学生做完后,互相观赏评论。教师总结:刚才大家做的几种笔墨游戏,就是水墨画的几种表现方法: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这也是水墨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独特之处。

2.用多媒体出示范画,学生欣赏,师生共讨作品中的韵味:这种墨与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奇效果,令我们回味无穷,遐想翩翩。其特点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水、墨、色交融变化,颇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三.学生体验:(教师布臵作业,用几种水墨画的表现方法,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表现内容不限,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

4.作品评价:

提出评价标准:用笔大胆,水、墨、色相互辉映,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的把握要恰到好处。画面要体现出变化莫测的韵味。

(1)学生互评:

(2)师生互评:

5.小结:这节课使大家对水墨画的韵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体验,好多同学的作品都不错,希望大家课后去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使画面富有新意。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熟悉的韵律

教材分析

本课比较抽象,较难把握。虽然初三的学生已有了初

一、初二美术学习的基础,对各种事物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该课的认识和把握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解析和引导。

教材要求我们在进行探索和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我们绘画的元素(如线条、色彩等),在自主或合作中进行创新学习。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体验与探索绘画、音乐中的旋律和美感、感受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运用通感的方法,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并使作品具有音乐的节奏与韵律。

教学目标

就本课教学内容而言,主要是通过体验探讨研究绘画与音乐等学科之间的共通及联系,并能运用通感的手法,以熟悉的韵律,流动的音符为学生打开创造之门,培养创新综合能力。由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界定成三块,一、知识与能力。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优秀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色彩、线条等方法进行绘画练习,注意把握好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不同的绘画和音乐作品,使学生能感受和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表现手段,体验艺术作品的共通之处。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多年的美术及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无论是在学习方法上,还是知识的容量上,已经具备了解决部分实际问题的能力。音乐则更是这些花季少年的最爱,这些都给本课的学习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

教法、学法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与本课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会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因此本课开始就以学生刚在英语课上学习的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译林版初三上册第11课)作为课件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熟悉的韵律中进入课题。

二、自主探索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而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要渠道,本课通过“自主探寻”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感受美的旋律探索适当的表现方式。

三、合作学习法:以相同的学习任务和爱好自由组成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学生作业”环节中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围绕同一主题,完成作业。

四、拓展延伸法:拓展与延伸是综合〃探索课的关键之所在,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或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片,制作情感日记或运用信息技术,收集自己喜欢的音乐,学习绘制动漫、动画或MTV。

教学设计

按照前面的分析,我的教学设计如下:首先进入课前准备阶段,这时教师不仅需要准备相关的美术和音乐作品,多媒体演示设备及美术课笺,还需要准备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及动画、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另外美术课笺的制作和印刷及绘画工具的准备也是必须的。在学生准备中,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同时还要收集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最后不要忘记带好各自的绘画工具及材料。

关于教学思路,首先课堂导入非常重要,因为她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课堂,所以我准备了学生刚在英语课上学习的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作为课件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熟悉的韵律中进入课题。

接着在新授时,第一个环节我准备了两首音乐,一首是来至于费翔《故乡的云》,一首是花儿乐队的《嘻唰唰》,这两首音乐,其中一首舒缓,一首激越,很显然两种音乐表现风格会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如果这时就要求学生将视觉的绘画和听觉的音乐直接等同起来,可能还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表情来体现自己现在的内心感受,要知道表情是能够看到的,那我们这个阶段的目标就实现了。第二个环节则通过让我们欣赏几米的连环画《遇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见》、杜菲的《向德彪西致敬—1》及奥基弗的作品《蓝与绿》,使我们从具象到抽象的画面中去体会音乐和绘画的联系,进行分析和师生交流,明确色彩表现音乐的内涵,让学生通过感受和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表现手段去体验艺术的共通之处。

我们知道,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具有较强的作用,而自主的探寻则是学生发展的动力,因此在“自主探寻”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去探寻绘画、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美术和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并在这里运用设臵互动小游戏,让学生来选择最符合的画面,探寻表达旋律的各种表现形式。最终师生交流探寻结果,填写美术课笺,为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做出最理想的铺垫。

作业是知识积累,技能锻炼的巩固过程,而自由组合的学习合作小组,更是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等进行了最大的优化,必将为学生在美术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在“学生作业”环节要求学生可以分小组合作,当然,自由组合时学生人数不能太多,4人左右最理想。可以围绕同一音乐主题,运用较统一的表现形式来合作完成作业。

最后,作品的展示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检阅,也是学生成果的一次交流,在这个环节我要求学生各组选出一幅或一组作品在全班交流,并进行立体的评价。

评价与拓展

其实,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其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教师作为评价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注意因人、因时、因地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活动,充分体现多元评价的内涵。本人在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采用了多种方法:

1、美术课笺中“你的课堂随录”就是一个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评价方式。

2、作品展示时的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则是课堂评价的主要体现。结合本课特点,在这个环节我又增加了关于音乐与画面的联想是有时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不同的个体对作品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时期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总之,科学的评价方式对于课堂教学的拓展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一个合适的评价方法必然会刺激学生去关心、去探寻其相关的课题。这对课堂的延伸、学生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本人根据教学实际和本课的特点,认为可以抓住学生在初步掌握绘画和音乐表达方式中的通感,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融合起来时,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要求学生收集或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片,制作情感日记;而部分有基础、有兴趣的学生则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动漫、动画甚至MTV来记录自己的心情与成长。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苏州园林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臶,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的园林,既是作为一种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又是作为一种艺术的综合体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而出现的,园林建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亲和的思想传统”;我国民居建筑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显示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体现“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主要是实用性。

教材中第一段先对中国园林的地位、起源、特征加以概括的说明;第二段对中国园林的分类、设计思想、艺术手法作了介绍;第三段讲的是欣赏方法与欣赏要点;然后是分别介绍拙政园、网师园、圆明园与颐和园。

民居建筑一节,首先强调了其实用性及民居的分类,然后对南、北及少数民族民居分别加以概括的介绍。

对我国园林与民居的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园林、民居建筑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于建筑的审美的提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与民居建筑有基本的了解;

2. 通过对园林与民居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 3.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 了解园林与民居建筑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

2. 初步掌握欣赏园林与民居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体,分析出象征的意义; 3. 中国园林艺术对现代环保思想的影响。教学方法: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讲解、讨论、提问、欣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让学生欣赏一组本地园林的图片,吸引注意力,常熟是唯一一座县级市园林城市。

进入课题“园林与民居”。让学生观看短片(苏州园林),针对短片提问:我国园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自然山水风景园

我国园林有哪些主要类型?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 我国的四大名园是什么? 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

对南方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拙政园的图片进行欣赏,以及北方园林的代表——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欣赏,在欣赏过程中穿插讲解。(或让去过园林的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游园的经历)

(教师讲解)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臶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与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我们刚才欣赏的短片中的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我们再来看一些有关园林的图片。(显示远香堂图片)取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意,提为远香堂。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其高尚的情操。

(显示“香洲”图片)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显示图片“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古人以虹喻桥。

(显示与谁同坐轩图片)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尊重自然规律,屋内的柱子的朝向按照树木在自然界的状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法则,不要横加干涉自然法则。园林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以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风景园林和城市园林。风景园林是在较广阔的自然环境中点缀少量人工建筑,如,颐和园,而城市园林则是在人工建筑的环境中布臵山池、花木等自然景观,如,苏州园林。分的细一点则,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如清代的圆明园、现存的北京颐和园等;另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这种园林规模也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这三种类型的园林中以前一、二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但万变不离其中,都是模仿自然,建筑隐于自然山水环境中。)小组讨论:

我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征?南北方园林建筑有哪些区别?(提示:都有哪些要素构成?建造的目的是什么?规模怎样?)我国园林的特征:

1.取法自然,高于自然,容自然美与建筑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

2.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3.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划分景区和空间,善于“借景” 5.追求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 要素:

园林少不了建筑,建筑在东西放园林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西方古典园林的布局中,建筑占主导,园林是延伸部分,服从于建筑,使园林“建筑化”,建筑是孤立的,无须同园林互相渗透。中国园林的布局中,园林统帅建筑,巧妙地使山石流水,花草树木渗透到建筑中去,迫使建筑园林化,要求建筑随高就低,因山就势,自然敞开,使建筑本身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于一炉,如建筑上的匾额、雕塑等。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赏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都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 中国园林三大要素:

山水地形: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

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

园路建筑:“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园林中的对景和借景:

对景:中国园林讲究的是“步移景异”随着人的走动,景物就不断地变换。在中国园林中,最好的景点往往臵于最有利的地势上,而且有最好的自然环境作衬托,在游览路线最适于停留的地方便是赏景的最佳位臵,在景点多的园林中,各个景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点常互为对景。有时为了强调对景中最精彩的部分,还利用门洞、窗洞或建筑的间隙把对景框起来

借景:把园外的佳境,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扩大空间感。借景有多种形式:

远借 如,拙政园“依虹亭”、“菏风四面亭”借园外北寺塔

邻借 如,颐和园漏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窗洞,就能“步移景异”地欣赏到一幅不同的画面

仰借、俯借则是观赏的角度不同,如,晴空万里,春江渔火 应时而借,一日之间的疏影移动,晨曦残阳 借景还可引申为借声、借香等等。园林的景的欣赏

静观(类似欣赏一幅幅图片)

所谓“静观”是庭院中人能够驻足的观赏点,在可停息的小亭里、坐椅上留住人,使人能对四周的景观仔细观赏。因其视点与景物的位臵不变,眼前犹如出现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整个画面就象一幅静态图画,造景就是有意识地安排视线范围内的主景、配景、前景、中景和远景,尽可能使画面向纵横发展。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常常通过各式洞门或通过各式窗户及各种漏窗,透过门框或窗框,透过门,空间相互联系、渗透,使空间感觉更为深远,使画的境界更生动、更深邃,耐看、耐寻思,让人回味。动观(类似欣赏短片)

所谓动观,是通过一定的行走的路线,把不同的景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随着人的移布,景色不断地发生变化,因其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移,犹如观看一幅长卷图画,一景一景不断闯入眼帘,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西方“流动空间”的理论和东方“空间分隔”的理论都异曲同工地创造出庭园步移景异的景色。

尤其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苏州一批面积狭小的私家庭园采用了曲径通幽的表现手法,将动观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庭园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用不同构思设计之。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能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庭园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在现代的庭园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臵,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引导学生总结: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这些文化遗产,又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中国园林,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与自然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至今仍值得借鉴、继承和发扬。

欣赏了我国的园林建筑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我国的民居建筑(显示一组民居图片),将各地的民居建筑进行对比,概括我国民居建筑的特点:(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平面形式丰富,空间组合多变 ?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 造型朴实,群体和谐,环境优美 ? 鲜明的民族特色

(新疆喀什地区天旱少雨,居民喜爱户外生活,院落四周设廊,廊下砌土坑,上铺地毯,是平时待客及家人活动之处。

福建永定县古竹乡圆土楼,为自卫防御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型聚居环形大楼,外墙用土造,厚达一米多,大楼一般为一环,高2~4层,每层16间,多的有32开间,内部各间有回廊相连,外部下层不开窗,第三、四层开小窗。)北方寒冷,人口相对少——多四合院、三合院,空间大些 南方炎热多雨,人口密集——住宅紧凑,多为楼房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少数民族由于安全因素——以族为单位,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形成各种形状的土搂,便于防御

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大于精神性追求。

课后思考题:

l 请举例说说中国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及它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 l 当今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建筑越来越多,他们同园林建筑、民居建筑能不能相融合?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中国画欣赏——古代壁画

教学目地A

1、通过壁画这种古老独立的绘画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壁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当时社会经济以及审美意识;

2、通过作品使学生了解欣赏中国古代壁画精湛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以及独特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重 点

赏析汉魏、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的特点,比较娄睿壁画与汉代墓室壁画在画法和表现技巧的异同。

赏评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在前面一节中,我们开始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古代绘画,哪么请大家回忆一下中国画的基本材料有哪些呢?(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等)。哪大家知不知道最早的中国画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的呢? abc 最早的中国画是出现在一些岩洞里,这些形式叫岩画,不过它与其说是画,倒不如说是一种文字,因为其功能只是简单的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最多还能表达人们的一种理解和愿望,还没有具备审美的功能。那么,真正具备了绘画作品审美功能的绘画,应该是随后出现的壁画。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壁画?

壁画:是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装饰性图画。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壁画自古以来就具有独特的气派和风格,它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壁画是汉代作品,其分布较广,河南、山西、陕西、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汉墓都有壁画。画的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表现生活场景的。

二、规模较大的汉墓壁画——河北望都东汉壁画。

据墓中题记推测,墓主人是一位高级宦官(东汉宦官浮阳侯孙程)。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墓门、前室及东西耳房、中室及东西侧房、后室及北壁小龛等构成。因早年被盗,前室只存壁画。在前室四壁和通道两侧画有官吏和祥瑞动物,画高1.4米,43厘米以下为鸟兽,上部为人物,中间一条1厘米的黄边分开。在官吏图像旁边均有隶书写的官名,如“辟车五百”为一武官,短衣着鞋,拱手肃立。用线粗犷流畅,比较注重神气的刻画,能根据各种人物的身份作不同的刻画,相貌神态各一。由此可能看出壁画的作者无论是专业画师还是民间画工,都是具有相当水平的。

三、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的绘画水平、规模都有了发展。——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

墓主人娄睿是北齐武明皇太后之侄,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太师,是北齐政权中的重要人物。

娄墓同墓道、甬通、墓室在部分组成,现存壁画71幅,面积200.55平方米,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戎马生涯和生活场景;第二部分描绘了墓主人死后升天,回归西方净土的虚幻境界。整个壁画组成了一幅人间生活场景与神怪传说合为一体的壮阔画面。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妙,在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史上都是空前的,可视为南北朝时期壁画艺术的优秀代表。

娄睿墓壁画虽然继承了汉代墓室壁画以铁线勾勒形象,单纯粗犷的风格,并继承了自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的人物画技法。在形象塑造上,更注重人物表情和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马匹神态的刻画。造型逼真,用线刚柔并济,并有意识的运用了色彩晕染法、明暗映衬、远近对比的方法,使形象更具空间感和真实感,与汉画只注重动态,用笔稚拙率真的面貌拉开了距离。此外,此作者有很强的空间经营能力,既我人通常讲的构图。在作品中,作者巧妙的将人物、马匹、仪仗安臵在长卷式构图中,且穿插、藏露有序。层次繁复、变化多端,既有时间序列感,又有浩繁场面的空间感。

四、佛教壁画

自佛教传入我国,除墓室壁画外,还大量出现了宣传佛教内容的壁画。在甘肃、河南等地的石窟寺里,就存留着许多美丽的佛教壁画。abc 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西北甘肃省,现存有自北魏至元代的佛教石窟492个,内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塑作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它反映了自北魏以后,近千年古代艺术发展的成就,是我武了解学习古代历史、宗教、文化、风俗、绘画艺术的重要博物馆。abc 《九色鹿本生故事》:位于莫高窟第257窟,是其中优秀代表作之一,是根据《佛说九色鹿经》的动人故事而绘。

九色鹿本生,或称鹿王本生。所谓本生故事,是批佛经中把印度民间流传的种种舍已助人的行善故事,附会成佛祖释迦牟尼前生前世的事迹。该壁画是说有一人个人落水呼救,正逢九色鹿从河边经过,将其救起,落水人为感谢救命之恩,愿为九色鹿寻找水草。九色鹿不图感恩,只求落水人不要透露她的住处,落水人应诺而去。这时王后夜梦一鹿,身有九色,双角如银。次日便与国王说梦,并请求国王下令捕捉,要剥皮取角做服饰和扶柄。于是国王便下令重金悬赏。落水人暗思,发财的机会到了,便向国王告了密,并领兵进山捕捉。九色鹿被重兵包围,九色鹿质问国王,是谁透露我在这里,国王指落水人,九色鹿义愤填膺,向国王揭露了落水人如何忘恩负义。国王听后谴责落水人不义,立即释放九色鹿回山,并下令全国,若有捕捉九色鹿者诛九族。落水人遭到报应,周身遍出毒疮,王后也因阴谋没有得逞,愤然而死。

该画采取了横卷式构图。故事情节分为九个场面,从画面的两端向中间发展,到中间逐渐形成高潮而结束。这幅画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绘画的装饰风格,画面以人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物为主,平列安排,山石树木仅作衬景,土红地色上配青山绿水,并点缀花草。背景处理采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人大于屋,房屋不画前墙可窥内庭的表现形式,不追求立体的空间感和比例关系。

在构图上,则依照故事中所出现的景物作统一布臵。南端是水,北端是宫殿,中部是途中,不拘泥于情节发生的先后顺序,然人物、动物、自然环境相统一,特别突出了九色鹿高雅坦然的神态。因而使画面有整体感。

在色彩上,画面以土红涂地,青、绿、黑、白、赭色错杂其间,有浓丽、淳厚、质朴之美。

在线描上,大胆地用了白粉线,饱满、圆润、遒劲有力,加上凹凸晕染,更增加了物体质感的表现。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通过动态,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了人物神情的表现。如落水者长跪宫外,合掌向国王告密的卑微神态;国王扬手作势似乎在说什么,王后撒娇似的把右臂搭在国王的肩上,长裙下露出的光脚,翘起的拇趾,似在不自觉的晃动。这些细节的刻画描写,生动的表现了王后正在唆使国王加害九色鹿的阴暗心理。更突出的是九色鹿与国王相遇时,九色鹿理直气壮地站在国王面前,陈述救护落水人经过的场面,九色鹿显得那么坦然高大。这些都反映了画家对九色鹿舍已救人、不图报答的正义行为和良好美德的赞许,同时也看出画家以美的形式表现惩恶扬善这一严肃主题所倾注的感情。

五、元代壁画——永乐宫壁画《朝元图》

永乐宫:是元代道教建筑。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1959年因修三门峡水库,按原样迁至山西芮城县北部龙泉村。永乐宫元称大纯阳万寿宫,是集元代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于一体的重要古建筑群。abc 《朝元图》:位于三清殿内,以8个身高3米以上的主像为中心,画身高2米以上的群仙就有280余尊。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壁画完成于1325年,殿中供奉着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像(已毁),和三清像相配的是殿四周的壁画。全部壁画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朝元图》。(三清:道教的一个基本概念: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朝元:指360个值日神去朝谒道教的最高主宰元始天尊)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全部构图共计人物形象280余尊,安排成浩大的朝元行列。其中有帝王、文臣、天将天兵、玉女、真人等。构图恢宏,气派非凡。人物造型饱满,面目各异,个性鲜明,神情生动,富于变化。他们之间有的对语、有的沉思、有的倾听、有的注目而视,千势百态且彼此呼应,成为一体。将如此众多而巨大的人物形象组织安排在一个构图中,就边每个人物所穿的鞋子都无一雷同,足见画工武精到的构思、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深厚的生活基础。

在衣纹线描上,用笔劲健而流畅,衣纹圆浑沉着有力。衣带飞舞飘动,吸收了“吴带当风”的神韵。在衣纹的组织上,不但继承了前代道教人物画的传统,而且进一步从实际生活中领会衣纹的转折和内部肢体运动的关系,使勾画的衣纹有飞舞临风之感。勾画的金鼎、铜炉等道具,有很强的质感,使画面富有装饰性和真实感,充分发挥了线的丰富表现力,使墨线在全画中起到骨干作用。

在色彩方面,作者采用富于装饰性的重彩勾线填色来增加画面的气氛,有目地的分散使用青绿、石黄、朱砂等石色,用白色或其它单纯的色调间隔起来。画面重点加工细部纹样,用堆金沥粉突出衣袖、缨络、服饰花钮,使观者远望感到有气势,四壁五光十色,金碧辉煌。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生活中的标志设计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标志的设计构思与制作方法,标志设计课教案同时提高品评鉴赏标志的水平。教学重点:

1、标志设计课教案的意义。

2、标志的分类。

3、标志的设计要素。标志设计课教案

4、标志的构思和制作过程。难点:

设计并制作出具有独创性、单纯性、准确性和艺术独特的标志。设疑提纲:

1、标志的概念?标志设计课教案

2、标志的特征?

3、标志的作用?

4、标志的颜色运用?

5、标志的分类、按用途的不同可分几种?

6、世界上的国旗中,除了中国国旗,有哪一面国旗让你印象深刻?原因?

7、联合国会徽的含义?

8、奥运会标志以什么造型为主?

9、中国银行标志的意义?

10、公益标志的色彩特点?

11、构成标志的方式有几种?请列举你所注意过哪些标志符合上述方式? 教学程序:

1、作图形印象测试。

2、评说测试结果。说明标志的视觉性。

3、提出设疑提纲问题在1、2、3。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4、分组讨论答案。

5、提问学生完成答案。

6、教师补充完善。

7、以建国饭厅为例,提问学生对标志用色的看法,说明标志用色的重要性。

8、解析太阳神标志的意义。

9、提问学生提纲6、7。

10、分组讨论8、9、10的问题。

11、分组抽查提问并补充完整。

12、提出问题11。

13、抽查学生回答。

14、熟悉课本关于标志的构思方面的内容。

15、讲述标志的制作过程。

16、课堂作业:分组设计本校学校标志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富有视觉冲击力的设计----招贴

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招贴作品的艺术美,初步懂得招贴画的基本分类和艺术风格、创作的基本知识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铅画纸、水彩笔(蜡笔)等

教学重点:招贴画图形的选择与构图

教学难点:学生对招贴画设计基本要素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教师:播放一段广告(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提问学生播放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一般大家都能正确回答

教师:刚才大家是通过教师剪辑的一个画面知道表达的主题,那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我们平时要获知一些事情除了这种媒体形式外,还能以什么方法获知?(引导学生回答到本课主题——招贴设计)

学生:通过教师引导正确回答。

二、看画、师生互动阶段

教师:给学生看准备好的招贴画图片,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招贴画的图片,在看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招贴画?

学生:回答什么是招贴画。

教师:总结概念:招贴画是紧密联系社会活动与文化、商业活动的画种,又称为宣传画、海报、广告画。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欣赏一些图片来了解什么是招贴画,那老师又有新的问题了,招贴画有很多种类,我们在欣赏时是不是能找到一些方法或者说怎样把它们一一归类,这样欣赏起来就容易多了,老师想把这个任务交给大家,同时,老师还要看看哪组同学发言最积极,最全面。(准备适当的小礼品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三、议画(学生实践阶段)

接上一环节学生在欣赏了一定量的招贴画设计作品,感受招贴画作品的艺术美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探讨招贴画怎样画?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教师:出一简单题目,让学生上黑斑作画(2008奥运会),(每组挑选一个代表,比一比、赛一赛)因为时间有限只要求学生画大致内容即可,无需上色。(通过做游戏来挑选学生,以活跃课堂气氛,如:播放音乐传递物品,音乐停时拿到物品的学生上来作画)

学生:评出画的最好的一幅,讲讲为什么?

教师:点评,引出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A、画面 B、标题(主要构成)C、文字(辅助说明)

教师:略带讲解招贴画常见的艺术风格:

1、写实

2、妆饰

3、抽象

4、漫画

四、画画(学生实践阶段)

教师:我们苏州自古以来就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现在正逢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那么围绕这样一个主题,请我们同学设计一幅招贴画。

创作要求:醒目、生动、准确

创作步骤:

1、审题 准确把握表现内容的关键

2、选取形象 寻找与内容相吻合的艺术形象

3、组合构图 严格考虑招贴画的三个组成部分,组成有机的构图

4、色彩设计 选取符合表现内容的画面色调、标题、文字部分的色彩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5、选取制作方法 剪贴、喷绘、拓印、手工绘制等(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由教师规定制作方法)

6、制作

五、教师总结

挑选几幅学生作品讲解,鼓励、表扬为主,适当指出不足。

同学们,今天这堂招贴画设计就上到这儿,老师从同学们的画中不仅看到大家掌握了招贴画设计的要领,更主要的是,从画中感受到大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心情。让我们共同喜迎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标志设计

标志是专用的象征符号。标志的应用范围大到国家,小至个人,涉及到社会分工的各行各业。

不同的标志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反映出不同的信息。不同标志也可显现出传统文化,民族风格,地域特征,时代精神等不同内涵的特有痕迹。

第一章 绪论

一、标志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

指代表特定内容的标准识别符号。2、分类(1)广义标志

包括所有通过视觉、触觉、听觉所识别的各种识别符号。(2)狭义标志

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代表某种特定事物内容的符号式象征图案。根据标志所代表内容的性质,以及标志的使用功能,可将标志 分为五种类别。

A: 地域、国家、党派、团体、组织、机构、行业、专业、个人类标志。B: 庆典、节日、会议、展览、活动类标志。

C: 公益场所、公共交通、社会服务、公众安全等方面的说明、指令类标志。D: 公司、产商、商店、宾馆、餐饮等企业类标志。

E: 产品、商品类标志。A、B、C为非商业类标志,D、E由于涉及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活动,属于 商业类标志。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二、标志的功能

标志的标准符号性质,决定了标志的主要功能是象征性、代表性。在人们的心理上,习惯于将某一标志与其所象征和代表事物的信用、声誉、性质、规模等信息内容联系起来。1、信誉保证

商标代表了商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信誉,是商品质量的保证。2、区分事物

商标在视觉图形上的个性化特征,成为消费者选择和购买商品时的重 要依据。3、宣传工具

对于商品及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而言,商标本身就具有信息浓缩的广告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强化商品和企业的品牌地位,增加其商品对市场的占有率。犹其在现代企业经营策略的“CI”理念中,更强调以商标为核心,构建完整的企业形象识别体系。企业可以商标为工具,通过创著名品牌扩大商标的知名度,提高商标的美誉度,从而使商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起到无声的产品推销员的促销作用。4、监督质量

商标的信誉是建立在商品质量基础之上的。商品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商品的信誉和企业的形象。因此商标具有监督商品质量,促进优质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作用,制约劣质和过时商品生产的作用。商标的这种监督质量的功能,可迫使商品的生产者为了维护商标的信誉,必需持续不断的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及服务质量,并不断的开发出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产品。5、维护权益

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无形资产。商标的知名度、美誉度越高,商标的含金量也就越高。在市场竞争的规则中,商品的生产企业,可通过注册商标的专用权,有效的维护其企业和商品已经取得的声誉、地位;企业可以注册商标为依据,利用有关商标的法律,保护企业的合法权誉和应得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6、装饰美化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标志具又装饰和美化的功能,这一功能在商标的使用中犹为显著。商标在商品包装造型的整体设计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形式优美的商标可“画龙点睛”的起到对商品装饰美化作用。对于社会而言,对标志的审美和设计水平,既可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意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艺术设计水平。

第二章 标志的历程

在文字未出现的早期人类社会,就出现了为记录、表述或象征、区别某种事物而做的各种记号。原始社会各部族图腾崇拜的图腾物和图腾图案,以及各部落间,为相互区别的纹身等,都具有标志的功能。

原始社会的人们相信当时每个氏族社会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天然物有关联。这种关联物就是氏族的图腾。原始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由图腾对象转变,繁衍而来。所以图腾被理解为,能够保护本氏族的神灵,受到原始人的崇拜。同时,图腾也成为区别和代表不同氏族的标志。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发展,原始部落中图腾的标志功能分化为两大类。一类是还保留有较明显图腾痕迹的标志性雕塑和吉祥物等。

另一类则逐渐演化和派生为以各种内容和形式构成的社会组织、群体及仪典、说明类标志。例如:国徽、国旗、、地域、党派、组织、机构、行业、学校、等群体标志。以各种内容为主题的庆典、节日、会议、展览、、活动等标志。以各种内容特点构成的公益场所、服务、交通、安全、指令、说明、认证等标志。

图腾标志 标志性雕塑 吉祥物

原始图腾(群体标志)群体标志 国家标志 地域标志 党派标志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组织标志 机构标志

行业标志-企业标志-商品标志 学校标志

仪典标志 庆典标志 节日标志 会议标志 展览标志 活动标志

说明标志

公益标志 服务标志 交通标志 安全标志 指令标志 说明标志 认证标志

纹身对原始人而言,除了美化和装饰外,还有很多实用性功能。如: 标志功能(:主指区别功能。转化为民族服释、徽章、印章、名片等)

伪装功能(转化为迷彩服、作战服等)警示功能(转化为警服、警具等)

肯定功能(转化为胸章、学位证、学位帽、奖状、奖杯等)

美化、装饰功能(转化为现代人对面部、手指、脚指等处的化妆等。)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章 商标、标志的设计要求

一、独特

独特是标志设计的基本要求,在视觉上要形成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应避免形成与各种各样已经注册,并已经使用的现有标志,在名称和形式上相雷同。

二、注目

注目是标志所应达到的视觉效果。要求标志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中,都能有较强的视觉效果。

三、通俗

通俗是使标志易于识别、记忆和传播的重要因素。对商标设计应追求名称响亮、动听、顺口;造型简洁、明晰、易于识别的效果。使商标无论从听觉和视觉,都具有通俗、易记的个性特征。如:“永久”自行车、“扬子”集团、“方正”集团等标志,都具有较广泛的公众审美基础,是将通俗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四、通用

通用是指标志应具有较为广泛的适应性。标志对通用性的要求,是由标志的功能和需要在不同的载体和环境中展示、宣传标志的特点决定的。标志的通用性分为三个方面。

1、保证标志在各种环境中的有效识别性。2、保证标志在各种载体使用中的适用性和谐性。3、保证标志易于制作和延展使用。

五、信息

商标、标志信息的处理和调节,应尽量追求以简练的造型语言,表达出既内涵丰富,又有明确侧重,并且容易被公众理解的兼容性信息为佳。如中国铁路标志、日本三菱株式会社标志等,具有形象简洁、个性突出、信息兼容的知觉的特点。

六、文化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文化性是商标、标志本身的固有属性。商标、标志中的文化性,是通过商标、标志显现民族传统、时代特色、社会风尚、企业或团体理念等精神信息。在具体的商标、标志形象中,所显现出的这些文化属性,又是由标志设计师自觉或不自觉的以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构思,自然而然的融合于商标、标志的内容与形式之中的。因此,也可以将商标、标志中的文化性,看作是具体商标、标志的设计风格,或设计品味的特征。

七、艺术

标志设计的艺术性,是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技法,将标志的寓意和优美的形式,有机结合时体现出来的。

第四章 标志设计的技法

一、定位

1、从标志名称的文字定位 2、从标志名称的图形定位 3、以标志名称的图文配合定位 4、从标志所代表对象的外部特征定位 5、从标志所代表对象的内部特征定位 6、从标志代表对象发挥的效能定位 7、从突出标志个性特征的角度定位

二、形式 1、简化(4)信息简化(5)名称简化(6)形态简化 2、夸张(4)形态夸张(5)性能夸张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6)属性夸张 3、适合 4、互借线 5、互借面 6、多意图形 7、图文互补 8、谐音图形 9、对比(9)信息对比(10)形态对比(11)面积对比(12)位臵对比(13)方向对比(14)肌理对比(15)主次对比(16)需实对比 10、特异(7)形状特异(8)移位特异(9)面积特异(10)空缺特异(11)突破特异(12)附加特异 11、对称(4)反射对称(5)回转对称(6)旋转对称 12、相对均齐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13、均衡 14、重复 15、渐变 16、放射 17、联合 18、折带 19、重叠 20、立体 21、矛盾空间 22、标志色彩

第五章 商标、标志的发展趋势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苏少版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教案

第一课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一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属于欣赏•评述单元。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赏析,了解雕塑艺术评议的特点,了解外国雕塑的艺术成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初步掌握雕塑的艺术评议和艺术物点。并结合雕塑本质特征,学会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去赏析具体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节品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达到交流思想感情的目的。通过赏析,感受艺术家赋予顽石的力量与生命,以及艺术家对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雕塑既是提高的艺术,又是普通的艺术;既是古老的艺术,又是现代的艺术。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作品新鲜的认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教学难点:通过党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以往的教学中曾经接触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法、合作学习法、故事引趣法、拓展延伸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雕塑实体,一块大理石,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上网查找外国雕塑的相关资料;收集不同时代艺术家的相关背景资料。

六、教学设计:

(一)引导阶段:(设疑导入)出示一块大理石。

问:从这块石头中你能领悟到什么?

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其实,那些完美艺术的生命体早已存在于一块块顽石之中,雕塑家的任务只是将它们从其中解放出来。(1501年,米开朗基罗走进佛罗伦萨教学的庭院,发现一块在那儿闲置了46年的大理石,他如获至宝,利用3年时间雕刻成巨像《大卫》。米开朗基罗能从一块大理石中感受到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导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阶段:

1、媒体出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请学生分析两幅作品。

重点:《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单纯、明快、极富雕塑的体量感。可能是史前人类对女性的一种崇拜,也可能是当时人们对人类繁衍生息的一种祈祷。有一种生命的张力。《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庄重、妩媚,“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以其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

2、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展示:《摩西像》。

请学生结合文艺复兴的相关背景知识解读作品。

重点语: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史上一次著名的运动,整个西方文化的知识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恢复了古典时期古典美术的形式和题材,同时强调以科学的态度观察事物,对种艺术作品突出表现了艺术家对透视学和解剖学的深刻认识。个性解放和世俗文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两个特点。人文主义,颂扬人的智慧和精神。米开朗基罗的出现,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他以写实的手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态有很强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艺术语言塑造传神的形象。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对后世的雕刻家有极大的影响。3、18~19世纪作品:《伏尔泰坐像》;《巴尔扎克像》。请学生比较分析两幅作品对人物内在气质的刻画。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重点语:《伏尔泰坐像》通过眼神的刻画体现哲学家的智慧。《巴尔扎克像》注重人物的精神状态。4、20世纪初期作品赏析。《张弓的赫拉克勒斯》;《河流》。请学生从两幅作品中感受雕塑的多元化与象征性。

重点语:《张弓的赫拉克勒斯》:粗犷、奔放、现代感。《河流》:象征性。

5、现代派作品赏析。《国王夫妇像》;《空间中独特的连续形体》;《马》;《吻》。四个学习小组分别选取其中一幅作品,分析现代派雕塑的特点。

重点语:20世纪是一个色彩缤纷的时代,各种思潮和流派不断产生并流行,并波及整个世界,如立体派、表现派、未来派、抽象构成等等,都是决裂于传统艺术的新形式。《国王夫妇像》:具象与抽象。

6、雕塑与城市环境。《高速》;《衣夹》。

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比较两幅作品并结合其他城市雕塑进行讨论。讨论雕塑艺术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联系,并选代表在班级进行了交流。

教师进行简单小结。雕塑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貌,而城市雕塑则使这风貌更为显著。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雕塑必须与建筑和环境协调,才能产生美学效果。黑格尔曾说:“雕刻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也可以随多种多样的地点和建筑的性质而有无穷的变化。”金字塔在无垠的沙漠衬托下,显得何等宏伟壮观;而狮身人面雕像的造型与金字塔锥形的对比关系,使建筑空间组合更有变化;雅典卫城建筑群内部构图中心是雅典娜雕像,它使卫城的环境更为完整。雕塑,应当成为这种流动空间中的艺术,和城市、建筑共同形成新的环境艺术。

(三)感悟体验阶段

1、你能从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像》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吗?

2、你能从奥登伯格的《衣夹》中感受到工业社会的文明吗?城市财运亨通可以作为一个城市的象征吗?

3、罗丹是一位开才的雕塑家,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归纳巩固阶段。

1、为什么说雕塑所具有的形式美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综合?

2、西方现代雕塑的发展趋势?

3、《国王夫妇像》怎样表现出国王与王后的尊严以及神秘的气息?

(五)课后拓展

结合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小论文。你喜欢中国雕塑吗?中西雕塑有何差异? 教学反思:学生明白美术课与文化课的关系,会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九年级学生,之所以忽视美术学习,是他们认为只要文化课学好就行了,美术课学好与否无所谓。其实,美术学科是门基础课,与其它课紧密相关。二者同属社会意识形态。其起源、反映形式、作用都是一样的。美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艺术鉴赏、创作能力的提高和打好专业基础的问题。

第二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

认知目标:在对我国传统水墨山水画表现方法回顾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尝试水墨表现新方法,并欣赏具有创新意味的当代水墨山水画,在欣赏和对比中感受和了解新水墨山水特点及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水墨表现的技能技巧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认识当代山水画新水墨表现方法以及学生自己能探索一些新的表现方法

2、通过学习,学生能运用新水墨表现方法表现一幅山水画。

教学难点:

1、学生自己能探索一些新的表现方法。

2、通过学习,学生创作一幅具有创新意识的山水画。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习用具:课本,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课的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了两种表现水墨山水画山石的用笔方法和表现步骤,哪个同学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两张上学期学生作业,一张为中锋用笔,一张为侧锋用笔。教师:那么这两张作业哪个是用中锋,哪个是用侧锋表现的? 学生回答。

教师:可能有的同学有点忘了,下面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两种表现方法好吗?请同学们用这两种方法分别表现两块石头。

学生作业结束。教师选择一些学生作业上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设计问题:

1、你画的画哪幅运用的是中锋?哪幅运用的是侧锋?

2、效果有什么不同?

3、通过对两种方法的再次表现,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4、你最喜欢哪一种表现方法?为什么?

5、……

教师:看来有的同学对上学期学习的知识还是掌握的不错。那么是否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来表现这块石头呢?

出示课题

二、新授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对水墨山水表现方法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同学们下面就先来思考和讨论,并在纸上来尝试表现一下。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尝试用新方法表现。

学生尝试完毕,教师选择一些学生作业上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谈谈在画中的表现方法有了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去这样表现,并对学生的奇思构想作出表扬和鼓励。

教师:不管怎样,同学们都已在探索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当代画家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通过多媒体展示四幅当代水墨山水画与古代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对比画面。

教师设问:

1、这幅画在表现方法上有何新的特点?

2、这种表现方法给你什么新的感受?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以两块石头或两块以上的石头的组合,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新方法,亲自来感受并表现一幅山水画。

三、教师巡回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找出不足进行调整。

四、学生作业评价

互评,教师评,小组评价

要求每小组推选出一幅作业,并请作者相互评价

五、新课结束

教学反思:就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而言,它大致经过感觉、知觉、联想和想象三个阶段。凭借一般的直观艺术感觉,对作品做出“象不象”、“美不美”的评价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综合、判断、想象、联想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美术获得。

第三课笔情墨意抒胸臆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

课前准备

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

导入新课:

1.学生体验:

(1)拿出生宣纸和毛笔,让学生谈一谈,宣纸和图画纸有什么不同?教师总结:宣纸和毛笔以及墨是中国画的工具。这也是中国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征。

(2)让学生动手用墨和水在宣纸和图画纸上随意涂画,然后看看有什么不同?

(3)教师展示范画并提出问题:这些画是用什么材料画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这些作品是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

2.师生共讨:

(1)你知道国画的历史吗?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水墨画,顾名思义,就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画出来的画。中国的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使它不断发展。

(2)你理解水墨画的韵味吗?

出示作品,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这种墨与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奇效果,令我们回味无穷,遐想翩翩。其特点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墨、色交融变化,颇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3)你知道这种韵味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师示范: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用墨和彩点染,堆积、泼洒能形成相互辉映的效果。学生有了动手的欲望,急于想体验一下。教师因势利导。

3.学生实践:

教师布置作业,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

4.作品评价:

提出评价标准:用笔大胆,水、墨、色相互辉映,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的把握要恰到好处。画面要体现出变化莫测的韵味。(1)学生互评:

(2)师生互评:

5.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动手创作,使大家对水墨画的韵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体验,好多同学的作品都不错,希望大家课后去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看看效果怎样? 教学点评(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亲身体验水墨画的独特韵味,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做到因势利导、人尽其才。对水墨画的体验,使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起到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水墨画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美术的文化性与历史继承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和水分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放开手脚,大胆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水墨画的韵味的理解和感受,并表现在自己的画上。

课前准备

范画数张,生宣纸数张,毛笔,笔洗,画毯,中国画颜料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谈谈对国画的认识,教师总结: 国画就是中国人用自己制造的工具材料,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创造出来的画。国画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一时代的画家都以自己的创造,使传统中国画技法更加丰富多彩。水墨画就是在传统技法上不断的创新,水墨画反映出来的审美情趣,既有历史的、民族的特点,又有时代的、创造的新意。富有韵味,是中国画特有的美感。

二.技法探究:

1.学生做水墨游戏:(1)让学生动手用笔着淡墨在宣纸上随意涂一笔,后用浓墨点在其上。(2)让学生动手先用干浓墨在宣纸上随意涂一笔,后用淡墨点在其上。(3)先用墨在宣纸上随意涂一笔后用色在其上点几笔。(4)先用色在宣纸上涂一笔,后用墨点几笔。

学生做完后,互相观赏评论。教师总结:刚才大家做的几种笔墨游戏,就是水墨画的几种表现方法: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利用水和墨在宣纸上的冲化、融渗产生的浓淡变化,通过墨与彩的泼洒、点染、堆积形成墨、色、水相互辉映的效果。这种效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水墨画的韵味。这也是水墨画不同于其它画种的独特之处。

2.用多媒体出示范画,学生欣赏,师生共讨作品中的韵味:这种墨与色相互交融形成的神奇效果,令我们回味无穷,遐想翩翩。其特点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墨、色交融变化,颇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特有的审美标准之一“韵味”,有“韵”才美,无“韵”是不美的。

三.学生体验:(教师布置作业,用几种水墨画的表现方法,自己动手创作一到两幅水墨作品,表现内容不限,用笔要大胆,注意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干湿的把握。学生作画,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遇到的情况。

4.作品评价:

提出评价标准:用笔大胆,水、墨、色相互辉映,墨与彩的浓淡以及水分的把握要恰到好处。画面要体现出变化莫测的韵味。

(1)学生互评:

(2)师生互评:

5.小结:这节课使大家对水墨画的韵味有了很深的了解和体验,好多同学的作品都不错,希望大家课后去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表现,使画面富有新意。

第四课

熟悉的韵律

教材分析

本课比较抽象,较难把握。虽然初三的学生已有了初

一、初二美术学习的基础,对各种事物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该课的认识和把握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解析和引导。

教材要求我们在进行探索和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我们绘画的元素(如线条、色彩等),在自主或合作中进行创新学习。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体验与探索绘画、音乐中的旋律和美感、感受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运用通感的方法,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并使作品具有音乐的节奏与韵律。

教学目标

就本课教学内容而言,主要是通过体验探讨研究绘画与音乐等学科之间的共通及联系,并能运用通感的手法,以熟悉的韵律,流动的音符为学生打开创造之门,培养创新综合能力。由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界定成三块,一、知识与能力。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优秀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色彩、线条等方法进行绘画练习,注意把握好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三、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不同的绘画和音乐作品,使学生能感受和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表现手段,体验艺术作品的共通之处。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多年的美术及其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无论是在学习方法上,还是知识的容量上,已经具备了解决部分实际问题的能力。音乐则更是这些花季少年的最爱,这些都给本课的学习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

教法、学法

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法:通过创设与本课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会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因此本课开始就以学生刚在英语课上学习的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译林版初三上册第11课)作为课件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熟悉的韵律中进入课题。

二、自主探索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而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主要渠道,本课通过“自主探寻”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感受美的旋律探索适当的表现方式。

三、合作学习法:以相同的学习任务和爱好自由组成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学生作业”环节中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围绕同一主题,完成作业。

四、拓展延伸法:拓展与延伸是综合•探索课的关键之所在,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或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片,制作情感日记或运用信息技术,收集自己喜欢的音乐,学习绘制动漫、动画或MTV。

教学设计

按照前面的分析,我的教学设计如下:首先进入课前准备阶段,这时教师不仅需要准备相关的美术和音乐作品,多媒体演示设备及美术课笺,还需要准备让学生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及动画、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另外美术课笺的制作和印刷及绘画工具的准备也是必须的。在学生准备中,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教材的同时还要收集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最后不要忘记带好各自的绘画工具及材料。

关于教学思路,首先课堂导入非常重要,因为她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课堂,所以我准备了学生刚在英语课上学习的英文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作为课件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熟悉的韵律中进入课题。接着在新授时,第一个环节我准备了两首音乐,一首是来至于费翔《故乡的云》,一首是花儿乐队的《嘻唰唰》,这两首音乐,其中一首舒缓,一首激越,很显然两种音乐表现风格会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如果这时就要求学生将视觉的绘画和听觉的音乐直接等同起来,可能还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表情来体现自己现在的内心感受,要知道表情是能够看到的,那我们这个阶段的目标就实现了。第二个环节则通过让我们欣赏几米的连环画《遇见》、杜菲的《向德彪西致敬—1》及奥基弗的作品《蓝与绿》,使我们从具象到抽象的画面中去体会音乐和绘画的联系,进行分析和师生交流,明确色彩表现音乐的内涵,让学生通过感受和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不同的表现手段去体验艺术的共通之处。

我们知道,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具有较强的作用,而自主的探寻则是学生发展的动力,因此在“自主探寻”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去探寻绘画、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美术和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并在这里运用设置互动小游戏,让学生来选择最符合的画面,探寻表达旋律的各种表现形式。最终师生交流探寻结果,填写美术课笺,为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做出最理想的铺垫。

作业是知识积累,技能锻炼的巩固过程,而自由组合的学习合作小组,更是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等进行了最大的优化,必将为学生在美术的学习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在“学生作业”环节要求学生可以分小组合作,当然,自由组合时学生人数不能太多,4人左右最理想。可以围绕同一音乐主题,运用较统一的表现形式来合作完成作业。

最后,作品的展示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检阅,也是学生成果的一次交流,在这个环节我要求学生各组选出一幅或一组作品在全班交流,并进行立体的评价。

评价与拓展

其实,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其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教师作为评价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注意因人、因时、因地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活动,充分体现多元评价的内涵。本人在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采用了多种方法:

1、美术课笺中“你的课堂随录”就是一个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评价方式。

2、作品展示时的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则是课堂评价的主要体现。结合本课特点,在这个环节我又增加了关于音乐与画面的联想是有时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不同的个体对作品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时期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总之,科学的评价方式对于课堂教学的拓展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一个合适的评价方法必然会刺激学生去关心、去探寻其相关的课题。这对课堂的延伸、学生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本人根据教学实际和本课的特点,认为可以抓住学生在初步掌握绘画和音乐表达方式中的通感,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融合起来时,要求学生收集或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片,制作情感日记;而部分有基础、有兴趣的学生则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动漫、动画甚至MTV来记录自己的心情与成长。

苏州园林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的园林,既是作为一种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又是作为一种艺术的综合体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而出现的,园林建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亲和的思想传统”;我国民居建筑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显示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体现“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主要是实用性。

教材中第一段先对中国园林的地位、起源、特征加以概括的说明;第二段对中国园林的分类、设计思想、艺术手法作了介绍;第三段讲的是欣赏方法与欣赏要点;然后是分别介绍拙政园、网师园、圆明园与颐和园。

民居建筑一节,首先强调了其实用性及民居的分类,然后对南、北及少数民族民居分别加以概括的介绍。

对我国园林与民居的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园林、民居建筑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于建筑的审美的提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与民居建筑有基本的了解; 2. 通过对园林与民居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 3.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 了解园林与民居建筑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

2. 初步掌握欣赏园林与民居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体,分析出象征的意义; 3. 中国园林艺术对现代环保思想的影响。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提问、欣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让学生欣赏一组本地园林的图片,吸引注意力,常熟是唯一一座县级市园林城市。进入课题“园林与民居”。让学生观看短片(苏州园林),针对短片提问:我国园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自然山水风景园

我国园林有哪些主要类型?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 我国的四大名园是什么? 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

对南方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拙政园的图片进行欣赏,以及北方园林的代表——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欣赏,在欣赏过程中穿插讲解。(或让去过园林的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游园的经历)

(教师讲解)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山水式园林。由于文人参与园林的建设,中国古代的园林充满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我们刚才欣赏的短片中的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我们再来看一些有关园林的图片。(显示远香堂图片)取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意,提为远香堂。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其高尚的情操。(显示“香洲”图片)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显示图片“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古人以虹喻桥。

(显示与谁同坐轩图片)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尊重自然规律,屋内的柱子的朝向按照树木在自然界的状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法则,不要横加干涉自然法则。园林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以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风景园林和城市园林。风景园林是在较广阔的自然环境中点缀少量人工建筑,如,颐和园,而城市园林则是在人工建筑的环境中布置山池、花木等自然景观,如,苏州园林。分的细一点则,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如清代的圆明园、现存的北京颐和园等;另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这种园林规模也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这三种类型的园林中以前一、二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但万变不离其中,都是模仿自然,建筑隐于自然山水环境中。)

小组讨论:

我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征?南北方园林建筑有哪些区别?(提示:都有哪些要素构成?建造的目的是什么?规模怎样?)我国园林的特征:

1.取法自然,高于自然,容自然美与建筑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2.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

3.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划分景区和空间,善于“借景”

5.追求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

要素:

园林少不了建筑,建筑在东西放园林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西方古典园林的布局中,建筑占主导,园林是延伸部分,服从于建筑,使园林“建筑化”,建筑是孤立的,无须同园林互相渗透。中国园林的布局中,园林统帅建筑,巧妙地使山石流水,花草树木渗透到建筑中去,迫使建筑园林化,要求建筑随高就低,因山就势,自然敞开,使建筑本身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于一炉,如建筑上的匾额、雕塑等。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赏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都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

中国园林三大要素:

山水地形: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

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

园路建筑:“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园林中的对景和借景:

对景:中国园林讲究的是“步移景异”随着人的走动,景物就不断地变换。在中国园林中,最好的景点往往置于最有利的地势上,而且有最好的自然环境作衬托,在游览路线最适于停留的地方便是赏景的最佳位置,在景点多的园林中,各个景点常互为对景。有时为了强调对景中最精彩的部分,还利用门洞、窗洞或建筑的间隙把对景框起来

借景:把园外的佳境,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扩大空间感。借景有多种形式:

远借 如,拙政园“依虹亭”、“菏风四面亭”借园外北寺塔

邻借 如,颐和园漏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窗洞,就能“步移景异”地欣赏到一幅不同的画面 仰借、俯借则是观赏的角度不同,如,晴空万里,春江渔火 应时而借,一日之间的疏影移动,晨曦残阳 借景还可引申为借声、借香等等。园林的景的欣赏

静观(类似欣赏一幅幅图片)

所谓“静观”是庭院中人能够驻足的观赏点,在可停息的小亭里、坐椅上留住人,使人能对四周的景观仔细观赏。因其视点与景物的位置不变,眼前犹如出现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整个画面就象一幅静态图画,造景就是有意识地安排视线范围内的主景、配景、前景、中景和远景,尽可能使画面向纵横发展。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常常通过各式洞门或通过各式窗户及各种漏窗,透过门框或窗框,透过门,空间相互联系、渗透,使空间感觉更为深远,使画的境界更生动、更深邃,耐看、耐寻思,让人回味。

动观(类似欣赏短片)

所谓动观,是通过一定的行走的路线,把不同的景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随着人的移布,景色不断地发生变化,因其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移,犹如观看一幅长卷图画,一景一景不断闯入眼帘,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西方“流动空间”的理论和东方“空间分隔”的理论都异曲同工地创造出庭园步移景异的景色。

尤其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苏州一批面积狭小的私家庭园采用了曲径通幽的表现手法,将动观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庭园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之。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能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庭园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在现代的庭园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引导学生总结: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这些文化遗产,又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中国园林,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与自然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至今仍值得借鉴、继承和发扬。

欣赏了我国的园林建筑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我国的民居建筑(显示一组民居图片),将各地的民居建筑进行对比,概括我国民居建筑的特点:(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平面形式丰富,空间组合多变 ?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 造型朴实,群体和谐,环境优美

? 鲜明的民族特色

(新疆喀什地区天旱少雨,居民喜爱户外生活,院落四周设廊,廊下砌土坑,上铺地毯,是平时待客及家人活动之处。

福建永定县古竹乡圆土楼,为自卫防御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型聚居环形大楼,外墙用土造,厚达一米多,大楼一般为一环,高2~4层,每层16间,多的有32开间,内部各间有回廊相连,外部下层不开窗,第三、四层开小窗。)

北方寒冷,人口相对少——多四合院、三合院,空间大些 南方炎热多雨,人口密集——住宅紧凑,多为楼房

少数民族由于安全因素——以族为单位,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形成各种形状的土搂,便于防御

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大于精神性追求。课后思考题:

l 请举例说说中国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及它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

l 当今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建筑越来越多,他们同园林建筑、民居建筑能不能相融合?

中国画欣赏——古代壁画 教学目地A

1、通过壁画这种古老独立的绘画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壁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当时社会经济以及审美意识;

2、通过作品使学生了解欣赏中国古代壁画精湛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以及独特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重 点 赏析汉魏、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的特点,比较娄睿壁画与汉代墓室壁画在画法和表现技巧的异同。

赏评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组织教学】

【引入新课】

在前面一节中,我们开始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国古代绘画,哪么请大家回忆一下中国画的基本材料有哪些呢?(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等)。哪大家知不知道最早的中国画又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的呢? abc 最早的中国画是出现在一些岩洞里,这些形式叫岩画,不过它与其说是画,倒不如说是一种文字,因为其功能只是简单的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最多还能表达人们的一种理解和愿望,还没有具备审美的功能。那么,真正具备了绘画作品审美功能的绘画,应该是随后出现的壁画。【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壁画?

壁画:是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装饰性图画。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壁画自古以来就具有独特的气派和风格,它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壁画是汉代作品,其分布较广,河南、山西、陕西、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汉墓都有壁画。画的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表现生活场景的。

二、规模较大的汉墓壁画——河北望都东汉壁画。

据墓中题记推测,墓主人是一位高级宦官(东汉宦官浮阳侯孙程)。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墓门、前室及东西耳房、中室及东西侧房、后室及北壁小龛等构成。因早年被盗,前室只存壁画。在前室四壁和通道两侧画有官吏和祥瑞动物,画高1.4米,43厘米以下为鸟兽,上部为人物,中间一条1厘米的黄边分开。在官吏图像旁边均有隶书写的官名,如“辟车五百”为一武官,短衣着鞋,拱手肃立。用线粗犷流畅,比较注重神气的刻画,能根据各种人物的身份作不同的刻画,相貌神态各一。由此可能看出壁画的作者无论是专业画师还是民间画工,都是具有相当水平的。

三、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的绘画水平、规模都有了发展。——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

墓主人娄睿是北齐武明皇太后之侄,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太师,是北齐政权中的重要人物。

娄墓同墓道、甬通、墓室在部分组成,现存壁画71幅,面积200.55平方米,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戎马生涯和生活场景;第二部分描绘了墓主人死后升天,回归西方净土的虚幻境界。整个壁画组成了一幅人间生活场景与神怪传说合为一体的壮阔画面。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妙,在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史上都是空前的,可视为南北朝时期壁画艺术的优秀代表。

娄睿墓壁画虽然继承了汉代墓室壁画以铁线勾勒形象,单纯粗犷的风格,并继承了自东晋顾恺之“以形写神”的人物画技法。在形象塑造上,更注重人物表情和马匹神态的刻画。造型逼真,用线刚柔并济,并有意识的运用了色彩晕染法、明暗映衬、远近对比的方法,使形象更具空间感和真实感,与汉画只注重动态,用笔稚拙率真的面貌拉开了距离。此外,此作者有很强的空间经营能力,既我人通常讲的构图。在作品中,作者巧妙的将人物、马匹、仪仗安置在长卷式构图中,且穿插、藏露有序。层次繁复、变化多端,既有时间序列感,又有浩繁场面的空间感。

四、佛教壁画

自佛教传入我国,除墓室壁画外,还大量出现了宣传佛教内容的壁画。在甘肃、河南等地的石窟寺里,就存留着许多美丽的佛教壁画。abc 敦煌莫高窟:位于我国西北甘肃省,现存有自北魏至元代的佛教石窟492个,内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塑作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它反映了自北魏以后,近千年古代艺术发展的成就,是我武了解学习古代历史、宗教、文化、风俗、绘画艺术的重要博物馆。abc 《九色鹿本生故事》:位于莫高窟第257窟,是其中优秀代表作之一,是根据《佛说九色鹿经》的动人故事而绘。

九色鹿本生,或称鹿王本生。所谓本生故事,是批佛经中把印度民间流传的种种舍已助人的行善故事,附会成佛祖释迦牟尼前生前世的事迹。该壁画是说有一人个人落水呼救,正逢九色鹿从河边经过,将其救起,落水人为感谢救命之恩,愿为九色鹿寻找水草。九色鹿不图感恩,只求落水人不要透露她的住处,落水人应诺而去。这时王后夜梦一鹿,身有九色,双角如银。次日便与国王说梦,并请求国王下令捕捉,要剥皮取角做服饰和扶柄。于是国王便下令重金悬赏。落水人暗思,发财的机会到了,便向国王告了密,并领兵进山捕捉。九色鹿被重兵包围,九色鹿质问国王,是谁透露我在这里,国王指落水人,九色鹿义愤填膺,向国王揭露了落水人如何忘恩负义。国王听后谴责落水人不义,立即释放九色鹿回山,并下令全国,若有捕捉九色鹿者诛九族。落水人遭到报应,周身遍出毒疮,王后也因阴谋没有得逞,愤然而死。

该画采取了横卷式构图。故事情节分为九个场面,从画面的两端向中间发展,到中间逐渐形成高潮而结束。这幅画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绘画的装饰风格,画面以人物为主,平列安排,山石树木仅作衬景,土红地色上配青山绿水,并点缀花草。背景处理采取水不容泛,人大于山,人大于屋,房屋不画前墙可窥内庭的表现形式,不追求立体的空间感和比例关系。

在构图上,则依照故事中所出现的景物作统一布置。南端是水,北端是宫殿,中部是途中,不拘泥于情节发生的先后顺序,然人物、动物、自然环境相统一,特别突出了九色鹿高雅坦然的神态。因而使画面有整体感。

在色彩上,画面以土红涂地,青、绿、黑、白、赭色错杂其间,有浓丽、淳厚、质朴之美。

在线描上,大胆地用了白粉线,饱满、圆润、遒劲有力,加上凹凸晕染,更增加了物体质感的表现。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通过动态,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了人物神情的表现。如落水者长跪宫外,合掌向国王告密的卑微神态;国王扬手作势似乎在说什么,王后撒娇似的把右臂搭在国王的肩上,长裙下露出的光脚,翘起的拇趾,似在不自觉的晃动。这些细节的刻画描写,生动的表现了王后正在唆使国王加害九色鹿的阴暗心理。更突出的是九色鹿与国王相遇时,九色鹿理直气壮地站在国王面前,陈述救护落水人经过的场面,九色鹿显得那么坦然高大。这些都反映了画家对九色鹿舍已救人、不图报答的正义行为和良好美德的赞许,同时也看出画家以美的形式表现惩恶扬善这一严肃主题所倾注的感情。

五、元代壁画——永乐宫壁画《朝元图》

永乐宫:是元代道教建筑。故址在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1959年因修三门峡水库,按原样迁至山西芮城县北部龙泉村。永乐宫元称大纯阳万寿宫,是集元代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于一体的重要古建筑群。abc 《朝元图》:位于三清殿内,以8个身高3米以上的主像为中心,画身高2米以上的群仙就有280余尊。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壁画完成于1325年,殿中供奉着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像(已毁),和三清像相配的是殿四周的壁画。全部壁画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朝元图》。(三清:道教的一个基本概念: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朝元:指360个值日神去朝谒道教的最高主宰元始天尊)

教学反思:在美术教学中我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重要的是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戒骄戒躁,各项工作都能以更大的起色去博得家长挑剔目光的赞许。

第四篇:苏少版 美术 九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 17册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同样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与欧洲、阿拉伯园林艺术并称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国的园林,既是作为一种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又是作为一种艺术的综合体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而出现的,园林建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相亲和的思想传统”;我国民居建筑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显示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体现“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主要是实用性。

教材中第一段先对中国园林的地位、起源、特征加以概括的说明;第二段对中国园林的分类、设计思想、艺术手法作了介绍;第三段讲的是欣赏方法与欣赏要点;然后是分别介绍拙政园、网师园、圆明园与颐和园。

民居建筑一节,首先强调了其实用性及民居的分类,然后对南、北及少数民族民居分别加以概括的介绍。

对我国园林与民居的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园林、民居建筑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于建筑的审美的提高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对中国园林艺术与民居建筑有基本的了解;

2. 通过对园林与民居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 3.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提高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 了解园林与民居建筑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

2. 初步掌握欣赏园林与民居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体,分析出象征的意义; 3. 中国园林艺术对现代环保思想的影响。【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提问、欣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让学生欣赏一组本地园林的图片,吸引注意力,常熟是唯一一座县级市园林城市。

进入课题“园林与民居”。让学生观看短片(苏州园林),针对短片提问:我国园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自然山水风景园

我国园林有哪些主要类型? 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风景园林 我国的四大名园是什么? 拙政园、留园、颐和园、避暑山庄

对南方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拙政园的图片进行欣赏,以及北方园林的代表——北京颐和园的图片欣赏,在欣赏过程中穿插讲解。(或让去过园林的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游园的经历)

(教师讲解)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园林逐渐形成独特的民族形式,自成体系。它的主要特点是崇尚自然而又妙造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

了文人气息和诗情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园林的精髓,也是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为达到这一目的。造园艺术家常利用古人诗文与造景的结合。我们刚才欣赏的短片中的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代表。我们再来看一些有关园林的图片。(显示远香堂图片)取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意,提为远香堂。水中遍植荷花,因荷得名。夏日池中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佳处,园主借花自喻,表达其高尚的情操。

(显示“香洲”图片)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舱楼,用的是屈原笔下“芳洲”的典故《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船头是台,前舱是亭,中舱为榭,船尾是阁。(显示图片“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古人以虹喻桥。

(显示与谁同坐轩图片)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座轩”:取苏轼词“与谁同座,明月清风我”之句为名。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示其志之清高。

(中国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讲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它的最大特点是一切要按自然美的规律来安排(尊重自然规律,屋内的柱子的朝向按照树木在自然界的状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们要尊重自然规律的法则,不要横加干涉自然法则。园林主要是摹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中国古代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花木以及建筑等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以自然与人工的关系来划分可

然环境中点缀少量人工建筑,如,颐和园,而城市园林则是在人工建筑的环境中布置山池、花木等自然景观,如,苏州园林。分的细一点则,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面积较大、气派宏伟的皇家园林,如清代的圆明园、现存的北京颐和园等;另一种是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园林风格因园主的情趣而异,如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还有一种是城郊风景区和山林名胜,如杭州西湖、昆明西山滇池等。这种园林规模也较大,多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景物融为一体。这三种类型的园林中以前一、二种艺术成就最高,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和精华。但万变不离其中,都是模仿自然,建筑隐于自然山水环境中。)

【小组讨论】:

我国的园林建筑有哪些特征?南北方园林建筑有哪些区别?(提示:都有哪些要素构成?建造的目的是什么?规模怎样?)【我国园林的特征】:

1.取法自然,高于自然,容自然美与建筑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

2.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

3.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划分景区和空间,善于“借景” 5.追求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艺术境界

要素:

园林少不了建筑,建筑在东西放园林中扮演的角色不同,西方古典园林的布局中,无须同园林互相渗透。中国园林的布局中,园林统帅建筑,巧妙地使山石流水,花草树木渗透到建筑中去,迫使建筑园林化,要求建筑随高就低,因山就势,自然敞开,使建筑本身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国古代向来把园林看成是一首诗或一幅画,而不是单纯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将诗画艺术与园林熔于一炉,如建筑上的匾额、雕塑等。诗画与园林作品不仅赞赏自然本身的形态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内在美,将自然“人格”化,认为松柏延年、荷花廉洁、翠竹虚心,岩石坚贞,都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竹影花影、风声雨声、阳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们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 【中国园林三大要素】:

山水地形: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

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

园路建筑:“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园林中的对景和借景:

对景:中国园林讲究的是“步移景异”随着人的走动,景物就不断地变换。在中国园林中,最好的景点往往置于最有利的地势上,而且有最好的自然环境作衬托,点常互为对景。有时为了强调对景中最精彩的部分,还利用门洞、窗洞或建筑的间隙把对景框起来

借景:把园外的佳境,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扩大空间感。借景有多种形式:

远借 如,拙政园“依虹亭”、“菏风四面亭”借园外北寺塔

邻借 如,颐和园漏窗,信步间透过一个个窗洞,就能“步移景异”地欣赏到一幅不同的画面

仰借、俯借则是观赏的角度不同,如,晴空万里,春江渔火 应时而借,一日之间的疏影移动,晨曦残阳 借景还可引申为借声、借香等等。园林的景的欣赏

静观(类似欣赏一幅幅图片)

所谓“静观”是庭院中人能够驻足的观赏点,在可停息的小亭里、坐椅上留住人,使人能对四周的景观仔细观赏。因其视点与景物的位置不变,眼前犹如出现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整个画面就象一幅静态图画,造景就是有意识地安排视线范围内的主景、配景、前景、中景和远景,尽可能使画面向纵横发展。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还常常通过各式洞门或通过各式窗户及各种漏窗,透过门框或窗框,透过门,空间相互联系、渗透,使空间感觉更为深远,使画的境界更生动、更深邃,耐看、耐寻思,让人回味。动观(类似欣赏短片)

所谓动观,是通过一定的行走的路线,把不同的景组成连续的景观序列,随着人

与景物相对位移,犹如观看一幅长卷图画,一景一景不断闯入眼帘,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西方“流动空间”的理论和东方“空间分隔”的理论都异曲同工地创造出庭园步移景异的景色。

尤其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苏州一批面积狭小的私家庭园采用了曲径通幽的表现手法,将动观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庭园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之。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能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庭园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在现代的庭园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引导学生总结: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部分,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士大夫游憩生活的需要而兴起和发展的,渗透着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这些文化遗产,又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中国园林,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与自然美为一体,以诗情画意的传统作为创作方法,至今仍值得借鉴、继承和发扬。

欣赏了我国的园林建筑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我国的民居建筑(显示一组民居图片),将各地的民居建筑进行对比,概括我国民居建筑的特点:(结合图片进行讲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造型朴实,群体和谐,环境优美 鲜明的民族特色

(新疆喀什地区天旱少雨,居民喜爱户外生活,院落四周设廊,廊下砌土坑,上铺地毯,是平时待客及家人活动之处。

福建永定县古竹乡圆土楼,为自卫防御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型聚居环形大楼,外墙用土造,厚达一米多,大楼一般为一环,高2~4层,每层16间,多的有32开间,内部各间有回廊相连,外部下层不开窗,第三、四层开小窗。)北方寒冷,人口相对少——多四合院、三合院,空间大些 南方炎热多雨,人口密集——住宅紧凑,多为楼房

少数民族由于安全因素——以族为单位,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形成各种形状的土搂,便于防御

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大于精神性追求。课后思考题:

l 请举例说说中国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及它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 l 当今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现代建筑越来越多,他们同园林建筑、民居建筑能不能相融合?

第五篇:新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教案

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与揭题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思考:

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1.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2.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比较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三、欣赏解析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唐: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

宋: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山顶上密集着小树。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瀑布下方是一片茫茫的水气,隔开了后面的大山和前面的山丘。前面的山丘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山丘右上方有一些楼房的屋顶,被树木包围着。山丘下方是一条路。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有一队驴子,正驮着货物,由人驱赶着前行。商旅所占画面极小,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烘托出山的高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山,如此渺小辛苦的行旅,画中人前行不觉,观画人则不由喟然长叹。虽然是一幅大画,可是在描绘细致的人物、建筑等细节方面一点儿不马虎。

北方多大山,崇山峻岭,一层又一层的,观赏者必须抬头仰望,因此,在画家的画中,就出现了非常陡直的构图。北宋的山水画经过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有非凡成就。南宋时代,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据,都城迁到江南的杭州。中国南方多河流,地势比较低。因此,南宋的山水画就产生了和北宋很不一样的风格。因为南宋建都临安,画家接近的多是水乡泽国,“水”的主题逐渐替代了北宋的“山”的主题。北宋的都喜欢画高大的山峰。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水,画很秀气的山。

《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192.5×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踏歌图》是南宋画院山水画的经典之作,近景、中景、远景十分清晰,边角之景,大量留白是南宋画院山水的一种创新,留白将绘画艺术带入一个耐人寻味的性灵空间。就如白居易所言:此处无声胜有声。

《富春山居图》1650年被烧断,2011年(庚寅),三个庚寅年。一幅分隔了三百多年,每一个文人都念念不忘的绘画作品,终于在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黄公望在富春江一带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舍、树木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画出了景物特色。然后他又把这很长的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人的独创,它非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我们欣赏时会觉得那些山峰有时靠近,有时推远,有时就在眼前,有时又远在天边。山水画的布局和构图很困难,画家其实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富春山居图》这张画,画了三四年,且不排除花费更多时间的可能性。黄公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游。他从79岁到82岁,在富春江一带,有时候行于中流,有时候靠船于岸。所以他跟两岸的风景时远时近,时快时慢,时时将自然山水融于胸中,草木葱茏,溪桥渔浦,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绝对不是一个定点的风景,而是他一生的回忆。因为落款(庚寅年)后还继续在画,离他86岁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张画。所以它是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是其一生走来漫漫长途的回顾,“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个“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情,在这里流露出来的黄公望以写书法的笔法去写画,将绘画变成了观念,具有象征意义的文人画形式。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子久的影响。倪瓒的画,画面特别干净,常常只是一段山坡,一两株细细瘦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上擦出淡淡的墨痕。给人一种寒冷寂静的感觉。元代的文人在山里住久了,不食人间烟火,听见的只是风声、水声。

《清凉环翠图》清代,龚贤(1618~1689),纸本水墨,30.2 厘米×144.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描绘的是南京清凉山一带的风光。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画面湿润厚重。独创“积墨”画法,墨色浓重苍润,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画家在描绘自然山水的同时,也为我们记录下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通过南京此时此景图片的观察对比,感受画家记录的山水变迁。这幅画描绘了层峦叠嶂,丘壑纵横,林木深郁的山间书屋。画面气氛肃穆,步步高峻的山岭以“积墨法”画出,墨色浓重苍润,使画面气象峥嵘。“积墨法”为龚贤在总结前人画法的基础上独创的画法,龚贤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种苍润的境界,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使画面湿润厚重之感,这种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同时也使龚贤的绘画具有了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

《淮扬洁秋图》清代,石涛(1641~约1719),纸本,89.3厘米×57.1厘米。描绘了古扬州变幻莫测的风貌。全景布局十分别致,江流弯弯,一波三折,坡岸呈“之”字状萦回蜿蜒,近景中垂柳枝叶纷披,水面芦苇柔韧挺秀。画面给人雅致明洁、渺远清旷之感。石涛绘画对传统的最大突破在于章法,在他的作品中,布局变化多端,新疑奇妙,能给人一种强烈、新鲜的视觉冲击感。且石涛作画无固定章法,纯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皴法方面,石涛也是不拘一格的,此外,他还喜用各种夹叶、圆圈、三角形等来疏通画面,使画面蓬勃灵动,生机盎然,以增加变化。这幅画运用了石涛特有的“拖泥带水皴”,连皴带擦,浓淡、干湿并用,描绘出湿润沃疏的质感。画中的房屋用粗笔,芦苇用细笔,形成生动的对比。此图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吸收采用了董源一派的皴法点土石,配合着尖笔剔出草丛,使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莽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

《万山红遍》现代,李可染(1907~1989),纸本,84厘米×131厘米。“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幽燕大地生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画家一反平时常用的淡墨画法,使用了大量名贵的上等朱砂,集中突出“红色”。整幅画面色彩强烈醒目,又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调子的对比,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万山红遍》是李可染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进行的创作。赏析此作品重在理解画家通过画作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无限的深情。

《江山如此多娇》现代,傅抱石(1904~1965)、关山月(1912~2000)合作,纸本。傅抱石、关山月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所创作,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了新中国的勃勃生机。为了表现中华大地的辽阔,画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手法,采用全景图式,把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有机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使人们更深一层地体会到祖国江山的秀美。

四、讨论与交流

1.你在作品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你能通过作品“读出”怎样的意境?

五、归纳与总结

中国山水画印象,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文人画、寄情山水。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我们还读到了画家的精神诉求、内心表白、人生追求,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使得山水有着人的表情,真可谓万水千山总是情。

六、作业拓展 你眼中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有什么不同?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装帧形式还有哪些?

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欣赏,对风景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产生一定的认识。

2、技能目标:通过欣赏、讨论、观察、感受、叙说,借鉴大师和画家的手法和表现语言,尝试用笔墨等工具表达,让学生互相学月,互相研究,掌握一定的风景绘画技能和技巧。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盛受风景画(西方一般称为风景画,中国传统的风景画一般为山水画,与西方表现手段、意境和观察方法、构思不同)表现的艺术美,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名画家的风景画作,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意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然界的热爱,体验美术探究活动的快乐。

三、教学难点: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体悟画家作品中对光、色、树木的姿态、季节的转换有何种反映,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理解的自然,用创造性的美术语言体现自己的创造天分。

四、课前准备:收集以树为主的风景画图片、课件、水粉颜料、纸张。

五、教学过程:

1、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园欣赏、观察树木。分成小组,有重点地研究树木的形状、颜色、生长规律和给人的感觉。

2、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描述,如整体形状像什么,局部形状像什么,仰起头来向上看,一簇簇茂密的树叶铺天盖地而来,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走向前去,用手摸一摸粗粗的树干是什么样的感觉。

3、回教室后欣赏书上作品,看一看,想一想,感受一下,自己的观感和他们的表现有哪些不同?凡•高画面的颜色和笔触,能感受的到吗?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和想法?详细研究一下达•芬奇画的树木,理解一下从根到主干、分枝、树叶的表现方法。一般来说,越往上的枝越细,根和主干要画的重一些,粗一些。研究一下枝干之间,树叶之间是怎么街接的。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达看到和感受到的树木。同组的同学可以合作一张大的画,注意技法、形状的个性表现。

六、教师小结

第三课《变迁中的家园》

一、教材分析

《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讲解透视、视角等系统的美术知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畅想理想家园。结合大丰特色,融入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科学幻想画,想象未来家园相结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各学科之间综合渗透搭建了平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及美术课的实用性。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1)重点:通过观察、欣赏和感受,表现自己喜欢的家园,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2)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融入科学知识,鼓励学生挖掘作品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引起品画人的感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初二学生,有一股活力,有智慧,有理智,有很强的创造力。有对家乡的自豪感,但不够强烈,学生的经历、知识面、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每个学生对事物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因此应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和时间,创始个性化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之时加入美术专业知识。

学法指导方面: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以及抽象思维(2)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想象的能力,树立家乡自豪感,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感受,识家乡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实践目标:初步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能表现心中的理想家园。

(3)情感目标: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体悟人生,丰富精神家园。

(4)创新目标:融入各科知识,挑选作品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

四、教法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图示法,小组新型合作,结合启发性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既动脑又动手的课堂;适当结合提问,猜测等课堂互动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不但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我重点介绍下我的“组组合作,队间竞争”的课堂激励法,我把全班分为两个队,红队与蓝队,每个队有四个组,红队与蓝队公平竞争,每节课争星创先,一直到学期结束,每位同学回答的棒时,我们有特色的鼓励,“棒,真棒,你真棒”给学生无比的自信。体现了合作与竞争。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采用多媒体课件,家园模板,影象资料,音乐,板书等。

五、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家之美,合作探究,想象之美几个环节组成。

1.导入(3分钟)随着一段视频教师展示《中国大丰》。

(导入使学生尽快进入到家园欣赏的情境中来,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创造一个广阔的文化情境。这样的开头,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上好这堂课的兴趣,为学习新课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2.讲授新课——家之美(4分钟)

欣赏大丰风景图片,通过抽号游戏让同学们快速说出景点名。

通过丰中的校园的变迁前后照片对比,让学生感悟生活之美。

3.做一回小老师(8分钟)

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学楼,请同学上来,触摸出透视线,更加了解透视。

请学过素描的同学到讲台上与大家一起分享透视的原则。

4.教师示范(5分钟)

出示学校的图片,教师在纸上快速示范画校园房屋的过程,并有个地方有意画的不正确,让聪明的同学找出来,加深印象。

5.合作畅想——未来家园(20分钟)

教师展示上届同学参赛获奖的一些的作品,启发学生想象未来我们的生存空间,新能源,科技的创新,用手中的画笔并结合初一学过的肌理表现手法,去展现未来家园。

小组合作:相互提出自己的大胆想法,并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与大家交流神奇的想法(可以多位同学一起完善小组想法)(这个环节给学生畅所欲言的舞台,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激发了所有同学对未来家园的畅想)

大显身手:请同学们描绘出你最喜欢的家园,可以带有一定的地方文化特色,展示你的奇幻想法。

(作业的设计是经过完善的,而这个想法要感谢我的一位学生,在试讲这课时,有位小男生怯怯的举起手对我轻声的说,老师我可以画我的老房子吗?我怀念我的老房子,有我从小玩到大的伙伴,而如今我住在城市里,周围没有我熟悉的一切。对我来说,确实给我不小的震撼,我当即修改了我的绘画要求)

6.展示、评述、在学生绘画基本完成时,并在“画卷”展板中展示学生的作品。请每个组的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想法,并说说自己在画画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醒大家注意。评选出最佳绘画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科技奖等奖项激励学生。

六、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主要了解了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并能畅想未来无限美丽的家园。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这么好的状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希望在未来的日子你们创造出更多的美。并能用废旧材料制造出立体的家园,参加环保展览。

第五课《盛世汴梁》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国宝档案:2002年年末,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为期36天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观众如潮,盛况空前。展品中,观众要排四、五个小时的队才能欣赏到它。什么样的画卷如此吸引人呢?它就是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揭示课题:清明上河图

二、新授课程

(一)分析讨论

阅读此画,我们会看到什么?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之前,有些绘画需要担当记录的功能,《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的风光。

(二)探讨交流

《清明上河图》是对宋代汴梁盛世胜景的真实记录,其价值不仅在美术上,也是史学家、社会学家们宝贵的研究素材。

请同学们假定为不同身份的学者,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的价值。美术家——作者、绘画形式、绘画语言、、、、、、史学家——城市的咽喉、热闹的沿河街道、繁华的大酒楼、、、、、社会学家——运输工具、房屋建筑、虹桥造型、烹饪厨灶、、、、、现代游客——厨娘、乞丐、出家人、骆驼、猴子、、、、、、三

欣赏感悟 1.美术家探究小组

画家生平介绍,界画,风俗画介绍。宋徽宗赵佶(公元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中国画中以界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繁华都市的面貌,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2.史学家探究小组简介建筑规划。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位人物,牛、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城墙,城市防御建筑,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封闭区域。汴梁有两重砖石城墙,正楼、箭楼、闸楼、城墙、护城河,构成了汴梁城立体的防御体系。

3.社会学家探究小组画家对桥头闹市的表现,选取了有情节性意趣的生活场景来描绘。请看桥面上的那番情景:一位官员骑马从北端过桥,走到桥面的顶段,不巧和一顶上桥的轿子相遇。这一意外的狭路相逢,迫使骑者的一位随从迅速勒住了缰绳,而另一随从急忙伸手招呼行人回避,那匹大马则被这一“急刹车”弄得进退两难,无所适从。虽奋力支撑,却乱了阵脚。狭窄而又拥挤的桥面上,出现了“交通阻塞”。四

探究分析

《清明上河图》的3D视频赏析,同时思考下列问题。1.为什么手卷只有二十几厘米宽呢?便于纳入衣袖里,方便携带与同道分享。

2.在《清明上河图》中,你寻找到了哪些秘密?茶馆开张了、厨娘在做菜、酒旗、骆驼、房屋、车船、虹桥??画家经过仔细的观察、记录和整理,画出了客观又真实的汴梁生活。

3.《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街道和今天的街道有何相同的地方? 沿河的街道布满各式小店,食肆、茶坊、糕点店、修车铺、木器店、酒楼等,极富生活味道。

4.《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画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描绘出汴梁城内及近郊的生活景象。笔墨技法上,兼取了“界画”工致精准和“写意画”淋漓活泼的长处,以工带写,使得作品用笔细致,线条遒劲,色彩渲染雅致,各色人物各有身份、神态、情节;各类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描绘一笔不苟;各种车马船只面面俱到,细节谨小而又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教师演示画面局部:线条勾勒一货郎人物,展示线造型的魅力。

5.中国画传统的装裱形式有哪些? 卷——横长,两侧有细木条,可拉线挂画。轴——竖长,下有圆轴,可卷。册——近方形小画,装裱成折叠的册子。镜片——裱成独张,不带挂轴。五

学生作业

1.作业内容选择合适的工具,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2.基本要求体会绘画中的线条语言,临摹船只、树木、人物等。或者挑选画面局部,以优美的文笔记录下你的瞬间感受。六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互评及教师点评。

第六课《蓝白之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蓝印花布作品,感受蓝印花布色彩特点及图案的构成形式,体会蓝印花布蕴含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了解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和艺术特色,体验蓝印花布的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3.情感与态度:培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热爱传统工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教学重点

认识蓝印花布的艺术特点和蓝印花布的特殊制作工艺;体验蓝印花布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寻找简便的方法替代复杂的传统工艺。

教学难点

感受蓝印花布蕴含的文化底蕴。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法;演示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南通有哪些民间艺术吗?交流引出蓝印花布。

2、出示蓝印花布,引入课题——蓝印花布赏析。

3、导入课题:《蓝白之美》------走进中国蓝印花布(课件出示课题)

二、新课欣赏探讨

(一)介绍蓝印花布由来和历史

据专家考证,我国的纺织印染技术历史悠久,而极具民族工艺特色的蓝印花布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蓝印花布不仅是多姿多彩的衣料,而且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制成桌布、帐幔、床单和饰品等。

(二)观看视频,了解制作过程。

1、这蓝印花布可真不简单,请你猜猜看,蓝印花布是怎么做出来的?交流。

2、不知道你猜的对不对呢?三言两语也讲不清楚,我们还是来看一段录像吧。

3、播放蓝印花布制作步骤的录像。

4、交流感受。

5、出示漏板,进一步感受蓝印花布制作的复杂工艺。

6、教师总结。

南通蓝印花布是天然纤维织物为面料,采用石灰、黄豆粉为印花防染、棉纸漏版印花、蓝草植物染色,是江南特有的传统工艺品。

(二)探索蓝印花布艺术特色

(三)研究特点,加深认识。

1、这蓝印花布很特别,你能找出它与普通花布的不同吗?交流

2、欣赏蓝印花布(二方连续图案式)你能看出是以什么内容为主的吗?交流。教师总结:大多蓝印花布图案以生活中的动植物为主,具有一定的含义。

3、出示蓝印花布实物(四方连续图案式)一块

4、小组研究蓝印花布特点。(1)、提出要求:

a安静地说

b小组长记录并汇报

(2)、请打开信封袋,拿出材料,大家讨论表上的内容,组长记录,完成后组长把小组号码牌贴到黑板上。研究内容:小组讨论

a.图案由什么组成的?b.图案有什么含义?c.还有什么发现?(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蓝印花布图案以一个个独立的点或短线构成图案,图案常常重复排列,而且多用吉祥、祝福图案。那么这些吉祥图案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呢?(4)、深入研究蓝印花布的图案含义。①出示蓝印花布图案

A福寿图 这块布上重复出现了很多蝙蝠,你知道蝙蝠象征什么吗? 交流(蝙蝠——福气)

B喜鹊登梅图 再来欣赏一块,你能猜到图案的含义吗?交流(喜上眉梢)

C凤栖牡丹图 这里的凤凰和牡丹代表富贵吉祥 ②出示蓝印花布实物

A 先看看这块画布的名称,教师揭示——“年年有余”,鱼和余是谐音,年年有余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B 给花布取名。

看屏幕上的另外三块蓝印花布,给它取名。

5、教师课件出示总结。

(四)欣赏现代纹样和形式。

现在蓝印花布也是与时俱进,设计师设计出了很多款式和图案的蓝印花布,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新品蓝印花布图片。

(五)尝试表现蓝印花布。

1、出示课件:请你为桐乡蓝印花布厂设计一个蓝印花布图案。

2、教师示范。利用油水分离法表现。

3、欣赏四张典型的范作。

4、学生尝试,教师辅导。

5、作品贴到展板上展示。试着给作品取名,交流。

1、蓝印花布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三、回顾总结

1、作业点评

学生展示作品,开展自评、互评。

2、课堂小结

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染织艺术的一朵奇葩,它以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素雅的风韵,给人以清新雅致的魅力。手工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如今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与之相关的蓝印花布产品也已经渐渐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作为一名南通本地居民,我们有责任去传承她,保护她。

第七课《泥土的味道》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泥土是最普通但又是最特殊的物质,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经火的高温烧结,用泥土塑造的东西可烧制成坚硬的陶器。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泥土制作的泥偶、陶器至今依然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本课的知识要点是让学生了解泥土与人类器物文化的关系,了解以泥制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掌握基本的泥制工艺方法及工艺流程。

一、教学路径

欣赏——泥土制作是人类最早的造物行为之一,如原始彩陶、泥偶,到后来出现的砖瓦、唐三彩、瓷器等等,泥制品始终伴随我们的生活,是人类器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泥是怎样被塑造的?是什么让泥土变得如此精彩?这个变化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为了造物,这些东西又被做成了什么?

体验——由泥成器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盘、捏、塑,器皿可以是泥条盘成的,也可以是泥片围合成型的,如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体验由泥成器的各种方法。

应用——一方面应用各种泥成型的方法,有目的地制作器型。另一方面或雕或捏,或贴或画,表现和装饰器型。

创造——以一种或多种泥成型法制作器型;用雕、捏、画、刻的方法装饰器型,用多个造型相互组合完成新器型。

二、课时建议

本课课时建议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欣赏、了解、体验泥陶、泥俑的历史演变和制作过程;第二课时从紫砂壶引入,结合器型、装饰手法体验和创意完成作品。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以泥制器的发展历史。体验各种泥制器物的器型和装饰特点,了解紫砂壶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知道泥条、泥片、捏等的基本制器方法,运用所学,尝试制作器型并加以适当的装饰情感目标:感受泥陶、泥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体会各类器型中由造型装饰的变化所带来的审美韵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和基本掌握泥陶、泥偶、简单器具的制作工艺。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会各时期各种泥制器物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韵味。

教学准备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陶器、泥俑、泥偶的图片,传统紫砂壶到现代茶壶的图片、实物,陶泥或粘土材料、泥制工具、教学课件。

教学的内容要点

1.陶器和陶偶:从新石器时代至今,陶制品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活,陶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艺往往会在陶器上留下痕迹,并且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因此从文化的角度讲,不同时期的出土陶制品往往会成为那一时期的文化象征,同时也代表着特定时期的艺术发展水平。

2.民间泥玩具:泥玩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以动物为主,兼有人偶、车马等。其造型稚拙有趣,色彩鲜艳醒目,创意多变生动。中国的民间泥玩具以区域划分有:河北玉田、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泥塑、北京兔儿爷、无锡惠山泥人,等等。

3.紫砂茶具:紫砂壶是中国茶文化中专用的器具之一,其工艺和器型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在制壶造型工艺中主要包括:手工制作、印模、镶身筒等方法。而壶的造型也被归纳为:贡春、合欢、提梁、硕艳、汉云、四方等等。紫砂壶的制作中包含有“泥、型、工、款、功”五个方面。

4.陶器的创意:以陶器中的制型为主,其它工艺为辅,利用泥料的强可塑性进行创意制作陶器。以陶器的功能特点进入,注意形与形的结合与变化,可以尝试泥片、泥条、刻塑、挖切、图绘等综合创意。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音乐导课

1.媒体播放音乐古埙演奏片段,师生聆听,用心体会、感受。

2.教师讲述典故:音乐名为《哀郢》,郢是楚国的都城,曾两次被灭亡并毁城,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谱写此曲。

3.教师设问:听了这音乐有什么感受?有谁知道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呢?学生猜测。

4.出示实物“埙”,介绍埙是一种吹奏乐器,是陶制乐器的一种,古称“颂埙”,类似的还有“陶笛”等。生活中实用的陶器有很多,多媒体课件呈现生活中常见的陶器。学生欣赏,引入课题。

(二)欣赏感悟

1.媒体呈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如《舞蹈纹盆》《人面鱼纹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等,师生共同讨论陶器产生的年代、背景以及背后的故事。

2.师生重点研究分析作品《陶马》,了解作品的历史记录及文化价值。3.用泥土制作是人类最早也是最普遍的造物行为之一,不仅在中国,制陶技艺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文化之中。媒体呈现各地陶器作品,学生进一步欣赏、了解。

4.媒体呈现唐三彩作品,教师要求学生欣赏并思考作品与前面的陶器作品相比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寻找并描述。

5.教师介绍: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精美陶器。唐三彩的制作,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翻开的新一页,它的制作是人类制陶史上的一个闪光点。到了宋代,陶瓷工艺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高峰,出现了“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

(三)分析探究

1.教师展示泥玩具实物,学生欣赏、讨论。

2.教师介绍:泥玩具是历史悠久的工艺品,在民间颇具盛名。中国民间泥玩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

3.媒体呈现中外各类泥玩具作品,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思考以下问题:(1)中外民间泥玩具主要表现哪些题材?(2)各地泥玩具有什么不同特色?(3)它们的造型都夸张了哪里?色彩有哪些特点?(4)仔细研究民间艺人们运用了哪些方式让泥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各小组依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做相应的回答。

4.师生欣赏泥塑制作过程的录像,学生深入了解泥塑的制作方法,并体验对泥土的揉、捏、压等基本技术。

(四)合作创作

教师要求每小组商讨一个主题内容,各小组学生按主题完成一件独立作品,并组合完成同一主题下的一个场景。小组欣赏,交流体会与感受。

(五)拓展延伸

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寻找自己生活地方的民间玩具,并收集其背景、故事。

相关链接

无锡惠山泥人

无锡位于长江下游,江苏省的东南部。无锡惠山泥人,以其造型简练、色彩艳丽、形神俱备的独特风格而久负盛名。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发展到鼎盛阶段。无锡惠山泥人开始多以“耍货”泥玩具为主,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专业的泥人作坊,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也应运而生。惠山泥人艺术也逐渐发展成为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惠山型”风格。惠山泥人采用惠山附近特有的一种土质细腻纯净,可塑性极佳的黑土捏制而成。制作工艺分为捏胚、印模、彩绘、开相等。在产品的品种上主要分为“手捏戏文”和“印模泥玩具”两大类。惠山泥人做工细致,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注重对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围绕人们熟悉的泥土展开美术课程的学习。泥土在地球的陆地中广泛地存在,是绝大多数陆生植物生长的土壤;泥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用来塑造各种各样的形态;泥土还具有一种特殊的烧结特性,遇火高温,就可以凝结成坚硬,遇水不化的陶土,如果用泥土塑造成一定的器型,再经过高温烧结,就能够制成陶器。后来中国人首先发现,一种特殊的瓷泥(高岭土)还可以烧制质坚、洁白的瓷器。

泥土是人类最早用来塑造空间的天然材料,并延续至今;用泥制陶是人类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

教材中本课,首先展开的是中外古代用泥材料制作的器具或工具,包括西亚两河流域中的泥板书写,华夏文明中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西汉的陶器,西晋的陶马及唐代的三彩艺术等等。叙述了泥土的特性和人类使用泥土造物的历史。之后,本课转入了民间工艺美术中的泥玩具,包括著名的无锡泥人和西部地区的泥虎、泥猴等的介绍;最后将课程内容落在现代的泥创意设计“平台玩具”。

教材的第二部分,以生活中的壶为例,着重介绍了江苏宜兴的紫砂陶艺和中外艺术家创作的现代壶艺作品。并介绍了用泥材料塑造器具或装饰的基本技巧,并布置作业,让学生实践体验

二、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泥土的特性,感悟泥土的味道,丰富对自然的热爱。认知目标:了解泥土材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造物的意义。

技能目标:掌握用泥土材料塑造的基本方法,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制作一件作品。创造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泥土的可塑造性,并塑造器具。

教学难点:在掌握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创意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在中外许多神话传说或宗教叙事中,泥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可以用它来“造人”。在全世界新石器的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用泥土塑造的“人”,当然它不是被神所造,而是人类自己对自己的塑造。

以上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泥土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1.通过PPT或图片或仿制品,欣赏泥土制作的古代作品,包括人物、动物、器物。如泥俑、陶俑、原始陶器、建筑构件、泥塑、浮雕,等等。讲述它们的故事。

在赏析这些作品的时候,简单分析它们的制作方法、用途等。2.用泥来塑造。

讲述泥土(粘土)塑造的基本方法: 揉泥、捶泥、搓泥条、拍泥板; 捏塑成型,塑造形态;

在泥坯上刻、划、模印,塑造形态; 盘泥条成型、塑造器皿; 围合成型、塑造器具。

3.通过PPT或图片,展示、介绍紫沙泥、紫砂陶艺;赏析紫砂壶艺术作品。通过PPT或图片,展示、讲述现代使用泥、陶材料的设计作品,评述这些作品的创意。

4.学生创意、操作实践。5.课堂作品展示、评述。

五、课时建议

课时建议为2课时。第一课时赏析、了解泥俑、陶器的历史演变和制作过程,初步尝试泥的可塑造性;第二课时介绍中外陶器文化、紫砂陶艺、外国壶艺等,赏析作品;讲述现代泥、陶材料的设计作品,学生作业、评述。

六、教学准备

1.陶泥、(粘土)2.简单的泥塑工具 3.教学演示ppt 4.图片、实物(生活陶器、紫纱壶、民间泥玩具等)

七、教学资源

1.网络搜索关键词:泥塑、陶艺、泥玩具、紫沙工艺、紫沙壶、现代陶艺等。2.查阅中外彩陶文化、陶俑,泥塑等,比较、分析。

3.收集关于以泥为材料的民间美术资源,特别是本土的民间美术资源。

八、教学评价建议

1.评价学生对泥可塑性的体验,大胆尝试的探索精神。2.评价学生对制作工艺、流程的计划意识。3.评价学生的创意。

参考案例

课前准备

1.本课应在美术专用教室进行; 2.陶泥(粘土)、泥工制作工具、手动转盘(慢轮),等等。

导入新课

教师先放映一段关于地球、土地、森林、庄稼的视频(可用图片编辑视频,配音乐)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科学家说只有地球上才有“泥土”。生:那火星上是什么?

师:火星或其他的岩石构成的星球(非气体星球)的表面上只有岩石和尘埃。所以泥土是极其珍贵的东西,因为地球上的陆生植物就是在泥土中生长起来,包括人类的大多数粮食、蔬菜和水果。泥土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没有它地球上就会没有绿色,也不会有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许许多多生命的存在。

那么,我们还能够用泥土来做什么呢? 生:做砖,盖房子;做陶罐;做泥玩具„„ 师:对!看来同学们很熟悉“泥土”。不过用泥土制砖,因为要使用大量珍贵的泥土,破坏植被和生态环境,所以已被国家明文禁止。

好!我们就来说一说人类开始用泥土造物的历史:(教师PPT演示新石器时代的泥陶人形、器物)

师:在中外许多神话传说或宗教叙事中,泥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可以用它来“造人”。西方的文化传说中,第一个“人”叫“亚当”就是用泥土造的。在全世界新石器的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用泥土塑造的“人”,当然它不是被神所造,而是人类自己对自己的塑造。

根据考古得到的物证,从新石器时代起,人类就开始用泥土来塑造自己。

人类还学会了用泥土来书写和记录自己的生活,最早的文字就是书写在软的泥板上的,有人知道这些文字是什么文字吗?

生:不知道!(或有人回答:是楔形文字)师:那就让老师来告诉大家,这是“楔形文字”,它是公元前3000年的两河流域文明的文字。人类还学会了用塑造的方法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我们来看看一组与骑马有关的泥塑图片:

(教师PPT演示关于马的泥陶塑造型)

这些是中外古代关于“骑马”的泥陶,有西亚两河流域文化的陶壶,非洲的陶俑,中国汉唐的骑俑,等等。

泥土既可以表现人们的生活,也可以用来记录历史。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件陶马的身上有些什么特别的东西? 生:它身上有马鞍。

师:对了,它身上有马鞍。最重要的是它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马镫,“马镫”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的,它对世界的影响很大,因为马是古代重要的战争资源,马镫对骑马技术的影响非常重大,它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骑马打仗的攻击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用泥土制作的陶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PPT演示)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们重要的生活器具,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大量精美的砖瓦材料和建筑构件。师:我们再来看看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泥玩具

人类最早的玩具也是用泥制作的,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因为泥土是最容易得到和加工的天然材料。大家玩过什么样的泥玩具?

生:(学生自由回答)师:好,我们欣赏了许多有关泥制作的各种物品,下面我们就来亲自感受一下泥的特性,亲手试一试泥的制作方法。

首先是“制泥”

什么是制泥?就是要将从土里挖来的粘性土敲碎、晒干、磨细、筛选去掉杂质,然后再像和面一样用清水发泥、揉泥,这样就制好了。

打泥片,是泥制品的一种基本的方法。泥片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立体空间形态、特别是器皿,甚至还可以在泥片上雕刻、装饰,等等。

泥条。是将泥块搓成粗细均匀的条状,像线一样,并可用它来盘绕成型。大家可以试一试。

(学生使用简单的泥塑工具,动手实践,教师辅导。)师:好,大家都试过了,请大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学生自由简短回答,如:与小时玩泥或玩面团有什么不同,等等。)师:下面我们就来尝试用自己打的泥片或搓的泥条来做一个简单的器皿。泥片可以围合成型。(PPT演示)泥条可以盘绕成型。(PPT演示)

师:我们再来看看泥的这些基本的制作手法可以创造的器具。(PPT演示)紫砂工艺作品、其他设计师的作品。

艺术家或工艺师在设计制作时强调设计的创意与制作工艺技术的完美结合。(学生作业,教师辅导,民乐背景。)学生作品展示、评述

结束课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一堂用泥制作的器具的设计应用课程,也了解了泥土制器的历史及意义,赏析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体会了泥土作为我们身边的物质,它天然的可塑性,为人类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希望大家爱惜泥土,保护泥土和它存在的环境。

第八课《放飞希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风筝的历史及各地风筝的艺术特征。

技能目标:了解风筝制作的方法并制作一个简单的风筝。

情感目标:体验各地风筝的艺术特征并获得放飞的愉悦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各地风筝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风筝的创意及制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

各类风筝的图片,实物风筝,与风筝制作相关的竹骨、皮纸、棉线、70克A4复印纸、画笔等。

教学的内容要点 1.风筝的发展历史。

风筝,古时称为 “鹞”或“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风筝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实际上,中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做的,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木鸢),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翟制造的这只“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2.传统风筝典型的基本造型。

在传统的风筝造型中大多数都是以飞行动物为基本原形,如北京的沙燕风筝,山东维坊的龙形风筝,还有蝴蝶风筝,蜻蜓风筝、老鹰风筝等;在江苏的南通有由八卦风筝发展而来的“板鹞”风筝;另外还有宫灯风筝和以神话传说为造型主题的人物风筝等。

3.南北风筝的艺术特点。

在造型、绘画的内容上以及制作材料、工艺等方面南北风筝都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欣赏、对比图片让学生寻找它们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层层深入地了解各地风筝的变化。

4.风筝背后的民俗文化。

风筝通常都是在清明前后放飞,于是这其中就有了许多诗情画意的演绎,如高鼎的《村居》,还有了曹雪芹的《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里将沙燕的图绘寓意一一道来,有的吉祥,有的励志。

5.风筝的基本制作方法。

风筝的基本制作一般是基于“扎”——骨架,“糊”——裱纸,“绘”——装饰,三个部分必须是一个整体的工艺过程。课程展现的几种简单的风筝制作,可以充分说明风筝制作的全貌。

教学过程与方法

1、探索与查阅

学生课前可以分学习小组查阅、探究各种与风筝有关的资料。特别提醒学生,收集资料时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如南、北方风筝的造型有哪几种,它们又有哪些特征,各地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些?需要强化与风筝有关的文字资料的查询,如风筝的起源、发展,风筝的传说、典故等。所有资料查询后各自整理以备用。教师要在课前发动学生自由组合,分类查找资料,针对学生做适当提示,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体味到探寻的乐趣,集体的力量;另一方面学生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开始尝试研究性学习方式,并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2、交流与探讨

在查阅、收集和整理出各类与风筝有关的资料后,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或相互结对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进一步探讨有关风筝的历史、种类、造型。在此基础上学生可围绕自己家乡的风筝,或者是自己曾经放过的风筝,看看它们与其他风筝的差异。

3、创意与制作

创意制作的核心不仅是要制作出一个可以放飞的风筝,而且还可以对所制作的风筝进行图案装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从中感受创意表达的乐趣。本课风筝的制作,可采用简单有骨风筝的制作或无骨折纸风筝(也称为“软体风筝”)的制作。

4、放飞的游戏

从放飞的集体活动中感受飞翔的快乐,获得成功放飞的喜悦,体验表达愿望的乐趣。活动应创造一种愉快的集体活动情境,并注意安全。

教学评价建议

一、在本课教学中,风筝既是中国地方民俗的一个缩影,又是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载体,教学中应以风筝为介质深入理解民间美术活动的文化意义。

二、作业设计可针对典型的风筝个案入手,进而展开适度的变形、变化,形成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化的风筝作品。

参考案例

一、教学目标(参照教学内容部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传统的风筝、一个现代的风筝、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颜料、笔、针线、剪刀、纸张等。

三、教学过程 1.诗文导课。

中国古典音乐伴奏下,展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红楼梦》中薛宝钗《柳絮词》中的诗句,进入课程。提问:有谁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又是描写什么的呢?通过回答讨论引入课题。

2.欣赏、了解风筝的起源。

(1)请同学们描述风筝的放飞季节和已知的风筝形态。提问:有同学知道风筝是怎样来的吗?

(2)放飞风筝的季节通常是在清明前后,这其中蕴涵了怎样的民俗、民风呢?

在《红楼梦》中对放风筝有一段精彩的描绘。通过这一描绘我们会知道放风筝有着诸如“放晦气”等民俗。

3.造型与装饰的解读。

除了放风筝的民俗,风筝的造型和装饰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丰富的象征。(1)以图片欣赏的方式分析和讲解南北风筝各自的特点,具体解读北方“沙燕”风筝的典型含义。

(2)简要解读风筝的制作技巧与装饰手法。

(3)详细介绍简易风筝(无骨风筝)的制作方法:折纸、装饰、穿线、调整平衡等。

4.创作与实践。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风筝装饰纹样大多采用了传统图案的表现手法。今天我们如何运用传统,创新现代的元素来装饰风筝呢?这需要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给予必要的参考资料)。

(2)作业要求:制作并装饰出一个完整的简易风筝。装饰图案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

第8课

5.课后拓展与思考

(1)“风筝”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怎样被描述的?(2)从传统风筝的装饰和造型上谈自己对民间美术的理解。

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单元。风筝的种类造型多种多样,风筝的文化寓意深远。本课通过看风筝,做简单的无骨风筝,说风筝的历史、分类、图案,画风筝,放风筝这些环节的安排,让学生初步了解风筝的相关知识,并尝试着把这些知识与具体的制作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从视觉、触觉上感受到美术的作用,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积极投入学习之中,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

一、教学路径

欣赏——欣赏不同种类的风筝内容和造型,体会风筝制作中的不同寓意和各种情感的表达。

学习——学习制作无骨风筝的简单的方法,学习如何自己构思并在自己的风筝上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

探寻——探寻风筝的图案与人们的愿望和情感的表达的不同方式。

创作——欣赏经典作品,分析其表现手法,用线条和色彩,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则表现属于自己的思考。

二、课时建议

本课建议根据风筝的造型分类、风筝的图案设计之美、学生制作无骨风筝等方面,选择重点酌情有侧重点地安排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风筝的欣赏,了解风筝的分类和文化等相关知识。技能目标:通过风筝的制作,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表现能力。情感目标: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风筝的审美情趣和简单的无骨风筝制作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学生的制作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实物布臵环境、教学课件、示范用材料(A3纸、线、打孔器、皱纹纸、美工刀 等)

学生:彩色A3纸(打孔、划分四等份区域、刻划尾条入口)线、皱纹纸、记号笔、炫 彩棒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看风筝

同学们!今天老师在教室挂了很多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有海豚风筝、章鱼、燕子、龙头蜈蚣„„,畅游在风筝的世界里,你的感觉怎么样?喜欢吗?想自己也拥有一个吗?好!老师会在两分钟时间里,让同学们人手一个,那么现在开始,听老师的指挥!

2.做风筝

拿出一张彩色纸,先从一侧找到四分之一的位臵,折上一个90度的角,(如图所示)再在另一侧相对应的位臵,同样的也折上一个90度的角,好!打开棉线,找到两个线头,先用一个线头穿过彩纸上的一个孔,打好结,再用线的另外一头,穿过另一个孔,再打好结,此时把彩纸平摊在桌子上,双线对齐,在这张纸中心一点的位臵一起做个固定(如图所示),再装上尾翼,一个简易的风筝就做好了。

3.学生试飞无骨风筝

(怎么就可以放飞了呢?平衡、尾巴的功能)

新授内容

1.说风筝的起源及由来 师问:为什么叫风筝呢?

我们做的风筝有一个迎风角,风一吹过就对风筝产生一个斜向上的力,将风筝越吹越高,越吹越远,在这个过程中,尾巴发挥重要的作用,保持平衡!看来,跟风的关系果然密切。那为什么又会跟筝有关呢?让老师来告诉你:

风筝的历史: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南鹞北鸢),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风筝的发明起源于先秦时代的木鸢或木鹊,传说鲁班就曾制作过它。据说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官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象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风筝的故乡。

2.说风筝的分类:(根据形状来比较分类)(1)无骨风筝(软体风筝)

师:老师要考一考风筝故乡的同学们,在老师带来的这些风筝里,你能判断出,哪些是无骨风筝吗?你可以找一找,试着飞一飞!(图片补充)

(2)平面风筝

师:除了无骨风筝,在剩下来的风筝中,分两类,一类是平面类的,一类是立体类的,先找哪些是平面的?

软翅风筝:它的升力片是用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端是软性的,没有依附主条。骨架结构多作成浮雕式,适宜于禽鸟和昆虫风筝。

(1)图片赏析、(2)大师制作风筝的步骤视频

具体步骤:设计图样、扎制骨架、裱糊翼面、彩绘图案

硬翅风筝:这种风筝的翅子是固定的形式,而翅子范围以外的部分造型与骨架结构,则因题材不同而各不相同。它的升力片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两端向后倾,使风从翅两端逸出。(实物、图片赏析)

板式风筝: “就是平面板形风筝。升力片就是主体部分,四边有竹条支撑,形状多八角、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等。(图片欣赏)

(3)立体形状

桶式:亦称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例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实物、图片

串式:把数只相同或者不同的风筝像穿糖葫芦似的拴在一根或多根线上放飞的风筝。例如:龙头蜈蚣风筝,分头、身、尾三个部分,身子为主体,由若干个圆片形的单体组成,每个圆片就是一个风筝。

实物、图片

自由式:自由类包括跨种类,运用新技术,吸取外国风筝之长的风筝。把串式、立体、板子等几种方法集于一体;(实物、图片)

3.说风筝的图案

同学们,每一个风筝都寄托着一份希望,表达着一份情感,(1)富有寓意

寄托情感;(2)形式美法则的体现:

对称、对比;曲直线的对比、线和面的对比形成的秩序美、灵动。重复、渐变(形式美感); 色彩艳丽、对比强烈;

(3)教师示范:画风筝。(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老师选择美丽的龙鳞图案来装饰我的风筝,用形状和色彩的渐变,希望龙的文化代代相传,把它送给同学们,希望同学们在中国的上空,在世界的上空腾飞了!)

4.画风筝:

作业要求: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到风筝上吧!(1)学生交流一下制作的构思;(2)学生分小组进行作业。5.评讲学生作品:(展评)

生说一说自己的愿望。

6.小结

美,是属于大自然的!就让我们带上载着我们美好梦想和愿望的风筝,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去放飞我们的希望吧!

第九课《自然的定格——外国风景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印象派及其以前风景绘画的主要特征和差异。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比较、判断等方法来欣赏、评述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画家的生活状态,激发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印象派及其以前风景绘画的主要特征和差异。

教学难点:对印象派作品中的色彩、笔触、肌理等形式美的感受和欣赏。

作品分析

一、示例作品《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 1.基本信息

库尔贝(1819~1877),是19世纪中叶法国写实主义美术的杰出代表。《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作于1870年,油画,133厘米×162厘米,描绘的是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的自然景色,是库尔贝宏伟风格的风景画代表之作。

2.画面内容

晴空万里的海岸边,小舟零散地泊在沙滩上,谁能想到这里不久前才经历过狂风暴雨。

3.表现技法

从艺术上看,这幅画有两个特色:第一,色彩丰富,对比强烈,画家有意提高画面的明亮度,造成鲜明夺目的视觉冲击力。第二,画家大刀阔斧地运用刮刀作画,形成粗犷的“库尔贝式”笔触,使造型更为简洁概括,更富有力度感,从而增加了形式意味。

4.审美情趣

库尔贝天生喜好体积庞大和气派庄严的事物,这使他对无尽的大海有了一种莫名的喜爱之情。为了表现海,库尔贝感到必须使用更亮一些的颜色,但是,在使光线不失去作为色调统一手段的意义这一前提下,他加强了个别的颜色。他越是不受题材的约束,就越是集中注意于海和天的光线,而效果也就越成功。这幅画给人以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它对印象派画家莫奈产生了很大影响。

5.教法建议

比较分析:通过比较莫奈的油画《埃特雷塔海面的风暴》,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同一景点不同画家的不同表现方法。

二、示例作品《威斯敏斯大桥》 1.基本信息

德朗(1880~1954)出生于法国沙东,是法国野兽派先驱者。1906年3月,德朗来到伦敦,并在透纳的海景画激励下,创作了一批风景画,《威斯敏斯特大桥》是其中之一。

2.画面内容(略)3.表现技法

画面色彩都近于平涂,但明亮单纯。笔触粗犷,不为旧的画理所囿,大胆施彩,夸张造型,所以后来在人们的心中,“野兽”一词,即指色彩与涂抹的特征。

4.审美情趣

《威斯敏斯特大桥》一画上所流露出的矛盾心绪是比较明显的,德朗在接受立体主义影响的同时,还一度热中于非洲艺术。

5.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思考画家为什么这样表现?它有什么意义?通过交流探,更深层次地理解野兽派作品。

自然的镜子——重新认识的世界

三、示例作品《雪中猎人》 1.基本信息

彼得·勃鲁盖尔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不仅发展了凡·埃克和博斯的艺术成就,而且成为了17世纪荷兰和佛兰德斯艺术的先导。

2.画面内容

画面一片皑皑白雪,给人寒凝萧瑟之感。在两块结了冰的池塘上,有人在滑冰、捕鱼,点景的小人物打破了荒凉与沉寂。天空阴沉,寒鸦啼叫,一切都很朴实,蕴含着那笼罩人生的悲凉气氛。

3.表现技法

这是一幅深远的有人物活动的风景画,画家似乎是站在山顶上看着山下的猎人,透过猎人远视全景。山坡和地平线都以对角线形式交叉组合画面,从而构成伸向低谷的变化多端的斜坡。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画面动静处理十分巧妙。浓重的树木类似剪影般屹立于前景,白雪覆盖着沉睡的大地,肃穆宁静,而穿越于林间的猎人和机灵的猎狗、远处冰河上的溜冰者身影以及空中飞翔的小鸟,使沉静的山野充满生机。

4.审美情趣

此画显示出作者注重景物的抒情性与宁静纯朴的乡野风格。画家基本上采用了黑白灰色调的对比塑造自然、人物、空气和光,给人寒冷且透明的感觉。凡熟悉欧洲地理环境的人都认为,画家所描绘的正是尼德兰地形的特殊风貌及其美丽的容姿。勃鲁盖尔对大自然的深情描绘,使他成为尼德兰民族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创始人。

5.教法建议

设疑探究赏析。引导学生探究风景画的取景,以及尼德兰风景画独有的抒情性与宁静纯朴的乡野风格。

四、示例作品《海港日出》 1.基本信息

《海港日出》作者洛朗,生于1600年,逝世于1682年。2.画面内容

开阔的海平线给天空留出了大片位置,天空澄明平和,有一种氤氲的气息。近景带有罗马式建筑、船只、人物于逆光的海滨,被笼罩在一片金色的阳光中。海空一色、宁静优美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3.表现技法

洛朗运用娴熟的技法,重视自然光色的变化。用城门似的建筑渔船以及将要出海的渔夫来衬托海上日出的景色。构图完整,布局协调,笔法细腻,用色鲜明亮丽,运用了温暖的橙色为主色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海上初生的太阳的光辉笼罩了海面,天空、建筑、渔船、渔夫„„体现了洛朗的艺术风格。

4.审美情趣

洛朗革新古典风景画,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思想相结合,开创了以表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为主的新风格。他的作品充分显示了画家对光线的高度敏感,加之对人物细腻的描绘,使他中年时期的画风达到了澄净和谐的境界;晚年则更有个性,物体造型刻意拉长,色彩带有银色光芒,流露出神秘且严肃的气氛。他曾被誉为“出色描绘日出日落的杰出风景画家”。19世纪画家康斯太勃尔也感叹道:“迄今洛朗仍被认为是目前最完美的风景画家,他当之无愧!”

5.教法建议

比较莫奈油画《日出·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同一景点不同画家的不同表现方法。

五、示例作品《林间小道》 1.基本信息

霍贝玛(1638~1709),荷兰画家。早年从师雷斯达尔学画风景画。作品多描绘乡村道路、农舍、池畔等,代表作《林间小道》《磨坊》等。他的作品真实地表现了自然界多变的景象,其精确的透视为人称道。

2.画面内容(略)3.表现技法

《树间小道》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两边是那样地对称,显得很平稳,可是那细微的、有节奏的、多样又统一的各种细节,却像钢琴上发出的跳跃的强弱略有变化的音符,丝毫也不平板单调,相反,显得轻松愉快。成行的树枝错落有致,近景的深色树丛与种植林疏密相间,在远处,左旁有一座教堂的尖顶,右旁是两幢高顶茅舍,这一切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风景画的示范作品。

4.审美情趣

霍贝玛是一位对故乡怀有浓厚情感的田园风景画家。他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多,可是对每一幅画,他都作实地观察,认认真真地去体验大自然的美与诗意。

5.教法建议

设疑探究赏析。引导学生探究风景画的透视问题,领悟画家诗一般的语言以及其在风景画中渗透的情感。

六、示例作品《辛格拉温的磨坊》 1.基本信息

鲁伊斯达尔(1628~1682),荷兰风景画家。出生于荷兰西部邻海的哈雷姆。在鲁伊斯达尔的500余幅风景画中,以树为主题的要占绝对的优势。代表作品有《林中水塘》《埃克河边的磨坊》《波涛汹涌的海岸》《辛格拉温的磨房》等。

2.画面内容

苍翠的绿树掩映下的磨房,静谧并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仿佛有许多的故事情节会从这间磨房中倾泻出来。一切都以静态为主,惟有奔流不息的溪水充满了动感的韵律,给整幅画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溪水流淌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3.表现技法

构图宏伟,景物的容量较大,通过抒情的笔调做一些精细的描写。笔法坚实,色彩纯朴,有时用伦勃朗的明暗法来抒发他对自然的深沉感受。因此,他的风景画具有一种古典主义的深沉和悲剧性的激动。

4.审美情趣

善于借物抒情,突出大自然的美与诗意,这些和这位画家热爱故乡的感情是分不开的,家乡的美丽风景时刻在感染着他。5.教法建议

比较欣赏。与霍贝玛的风格进行比较,鲁伊斯达尔的风景画情调倾向于忧郁和悲凉,而霍贝玛的画面则显得明朗和素朴些,也洋溢着一种较为欢快的气氛。

七、示例作品《日出·印象》 1.基本信息

莫奈,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

2.画面内容

描绘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早晨的景象: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天空的微红被各种色块所渲染,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的。三只小船在薄涂的色点组成的雾气中显得模糊不清。船上的人或物依稀能够辨别,还能感到船似在摇晃缓进。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

3.表现技法

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4.审美情趣

莫奈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他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5.教法建议

比较欣赏,与传统风景画比较,使学生掌握印象派艺术语言,舍弃严谨的“形”,追求光、影、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小测试:“试试你的眼力”激发兴趣 1.体验修拉的色彩分割理论。(教师准备一张用黄、蓝色点组成的图片一张,请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颜色?)

(设计意图: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同时导入以此原理作画的印象派,从一开始就突出印象派对色彩的贡献。)

2.师:在外国美术史上就有一群人他们深入研究色彩,发现了许多的色彩奥妙并将之运用到绘画上,形成了色彩三要素、光源色、环境色等至今还在沿用的色彩理论。他们是谁呢?印象派画家。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通过了解印象派来了解外国风景画。首先让我一起来感知印象派。

二、感知阶段、自主探究

1.“感知印象派” 师:在这个环节老师将播放一些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同时介绍印象派画家的一些背景资料和当时一位资深评论家对印象派的评论。请你们根据这些资料小组讨论后给出你们对印象派的印象。(教师在播放印象派作品及工作照片时同时介绍印象派举办落选画展及当时评论家的评论。)

小组讨论:对印象派的最初印象

要求:每组用2词语或短句描述,用油画棒写在彩色纸上并贴到展示板上。师:带着这样的印象我们 一起来一探究竟,进入下一个环节吧。

三、发展、探究阶段

“走近印象派”——说一说,猜一猜:

1.出示库尔贝《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说说画中是什么样的景色?这样的美丽天空你是不是常见到呢?师:库尔贝天生喜好体积庞大和气派庄严的事物,这使他对无尽的大海有了一种莫名的喜爱之情。为了表现海,库尔贝感到必须使用更亮一些的颜色,但是,在使光线不失去作为色调统一手段的意义这一前提下,他加强了个别的颜色。他越是不受题材的约束,就越是集中注意于海和天的光线,而效果也就越成功。这幅画给人以大气磅礴的阳刚之美,它对印象派画家莫奈产生了很大影响。

2.出示《雪中猎人》和《林间小道》 师:请大家观察这三幅画中人物在画面中的变化,并注意老师图片下方作者的生活年代。你们有没有发现风景画发展的秘密呢?

师总结:起初风景画中都有人物,到17世纪中期才真正成为独立的绘画体裁。

3.比一比色彩:

出示巴比松画家米勒作品《春》《林间小道》与毕沙罗作品比较

师:随着风景画的独立有些画家不再满足在室内画画主张走出画室在自然光下对景写生,然后以写生稿为基础,进行风景画创作,他们就是聚集在法国巴比松小村的一群画家,被称为巴比松画派,他们的作品中热情洋溢地倾诉了对自然风景的诗意感受,作品也明亮了许多。如果说印象派为西方近、现代绘画打开了一座大门;那么巴比松画派就是为西方风景画打开了第一座大门。他们对景写生深深启发了印象派画家,不同的是印象派画家不仅在户外作画,并由此开始研究光与色在绘画中的运用。

那么印象派之前的风景和印象派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林间小道》《春》与毕沙罗的风景作品,从色彩上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样的差异及其带来的不同感受?

师总结:

色彩的差异:印象派之前的作品主要关注的是物体固有色,亮部为固有色加亮,暗部多为褐色与黑色;印象派强调在外光下写生,主要研究光色的关系和环境色,他们发现亮部为固有色加光源色,暗部为固有色加环境色。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莫奈所言,绿色的草地有时在夕阳下会闪耀着红光,蓝色的衣服有时也会被橘红色的阳光吞没,色彩是可以变化的.通过色彩的变化可以表现作者本人的情感,色彩的变化充满了跳荡的诗意和抒情的灵性.总之,色彩的解放使色彩获得了自由表达的无限空间,色彩脱离物象形体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印象派画家们的这套色彩理论在写生色彩领域被沿用至今。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印象派对色彩颜料的处理方法,还记得上课前的“眼力测试”吗?画家们发现颜料混合后的失去了鲜明的效果,这极大地限制了印象派的表达;于是他们不再进行颜料本身的混合,而采用了“视网膜上的混合”——用小笔触将鲜明的颜色涂在画布上,当欣赏者离开一定距离来看画的时候,就发现作品上的颜色是如此明亮而又紧紧抓住了现实,是谁开创了这种画法的先河呢?修拉,印象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作品。

出示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师:修拉就是这样执着于这些色彩的科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新印象派又称点彩派。新印象派的理论主要包括:

①色彩的分割理论,及分割法; ②主张色彩、线的表现性与情感的特质相结合。新印象主义既是印象主义的某些技法和科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印象派(凭直觉、凭经验的写实主义)向古典主义(重法则、重理论、重秩序)的转化。(2)比一比造型、构图与肌理

出示《林间小道》与《日出印象》比较造型与构图的差异和画面带来的不同感受:印象派之前的作品画面厚重、圆浑轮廓清晰更讲究物体的明暗造型和画面的组合、构成,有时带有情节性。印象派作品不十分关注素描造型,更多的关注色彩,很多作品看上去形和轮廓是模糊的,画面松散而自由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印象派之前的作品细腻几乎看不出笔触,印象派作品笔触明显且多变。他们认识到色彩、线条、肌理等艺术形式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3)请你从色彩、构图、笔触等方面来评述下面两幅作品。出示《辛格拉温的磨坊》与《睡莲》作品。

下载苏少版 美术 九年级上册(17册) 第一课 力量与生命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少版 美术 九年级上册(17册) 第一课 力量与生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教案(全册)

    第1课 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 评述学习领域。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制品精巧,在世界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那优美的彩陶、庄......

    苏少版四年级美术上册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美术上册知识点归纳1. 贺卡的形式有:折页式、开窗式、单页式。 2. 贺卡的表现手法:摄影法、绘画法、拼贴法。 3. 贺卡一般由正面、内页和底面组成。正面的设计很重要,它......

    最新 苏少版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难忘夏天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表达夏天,挖掘创造潜能,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夏天,抓住自己难忘的细节,用......

    苏少版2018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1课 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画三大画科之一花鸟画的说明,了解花鸟画涉及的范围及分类、特点、表现形式,并且怎样通过花鸟画作为抒发和......

    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 教学内容安排: 苏教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上册既有生动有趣的活动,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全册共有十八课,其采用的形式有想象画、小制作、等等,他们与其......

    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试题

    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美术中考复习资料整理 1下列对中国的山水画表达错误的是( A )P1 A山水画的目的是为表达山和水的美丽 B山水画是表达对自然的认识和人生感悟 C山水画体现......

    最新苏少版五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册

    苏少版五年级下学期美术教案全册 第1课快乐时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欣赏、讨论和评价,感受生活的快乐与美好,通过作画表现快乐时光。 2、引导学生选择最有特点、......

    苏少版2016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清油河镇初级中学 李 铎 2015年3月9日 - 1教学重点:理解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人物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