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人脑的高级功能
1.(2010年高考上海卷)膝跳反射中,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途径是()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 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
解析:选C。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的传递途径是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2.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要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应该设计探究实验。其一是将药物放在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隙,其二是将药物放在传出神经上。这样才能证明药物只作用于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隙,而不是神经纤维上。
3.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A.细胞体
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注意审题,搜集关键信息。止痛药的作用结果是:(1)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2)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躯体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痛觉要传到大脑皮层,就要经过突触,而使用的药物恰好可以与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相作用,抑制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兴奋不能继续传递,从而不会产生痛觉。
4.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解析:选D。专心作答试题时,首先通过视觉性语言中枢将视觉结果转化为语言,然后再通过书写性语言中枢书写在试卷上,这一过程是两种神经中枢不断协调作用的结果。
5.(2011年陕西榆林高二检测)下图是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A.该神经元兴奋时,将④中的物质释放到⑤中的方式是外排 B.若刺激A点,图中电表B将出现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C.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形成突触 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一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解析:选D。突触小泡中的物质释放到突触间隙要通过细胞的外排作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位变化的过程,因此刺激A点,图中电表B将出现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相接触形成突触;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接受神经递质后,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6.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表示该部位受到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
+(1)图中a线段表示________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________,此时Na________(内、外)流。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________。
(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________的结合。
(4)某人在工地上行走时不小心被铁钉刺入足底,当铁钉刺入皮肤时,痛觉感受器可产生传向中枢的________。此人还未感觉刺痛之前就有了抬脚缩腿反应,调节该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
解析:(1)从图可以看出a线段表示未受刺激时的静息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0 mV,+此时Na内流。
(2)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总是由胞体传向轴突末梢,是单向的。
(3)如果某药物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4)感受器的功能为产生和传导兴奋,将兴奋先传至脊髓的低级中枢,产生缩腿反应的同时将兴奋通过传导束传至大脑皮层。
答案:(1)静息 0 mV 内
(2)轴突末梢
(3)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4)兴奋 脊髓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江苏徐州高二检测)在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以及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依次发生在()A.效应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B.感受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C.效应器、突触小体、突触后膜 D.感受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解析:选B。在兴奋的产生过程中,机械刺激在感受器处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在突触前膜转变成化学信号,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2.决定反射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是()A.刺激强度的大小 B.感受器的兴奋性 C.中枢突触数目的多少 D.效应器的兴奋性
解析:选C。反射活动在单个神经元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的,在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方式进行传递。因此,中枢突触数目越多,反射的时间越长。
3.某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种麻醉剂后,痛觉便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A.不同的神经纤维以不同的神经递质传递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解析:选B。不同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靠神经递质。从题意知,某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阻断剂,使用之后,痛觉消失,但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说明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痛觉消失的原因是药物作用于突触,兴奋未传到痛觉中枢。
4.(2010年高考江苏卷)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解析:选D。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条反射弧,传入神经纤维只有一条,起源于伸肌,传出神经纤维共有两条,一条支配伸肌,一条支配屈肌,所以A项正确;b处位于脊髓中的灰质区域,灰质除可作为低级活动的神经中枢外,还担负着与大脑皮层联系的责任,B项正确;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后,a处先后经历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过程,因此C项正确;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刺激Ⅱ处,冲动不会传递到神经中枢,因此不能称为反射,D项错误。
5.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若在a点上刺激,神经就发生兴奋,并从这一点向肌肉方向传播,肌肉就收缩 ②如果给予相同的刺激,刺激点a与肌肉之间的距离越近,肌肉的收缩就越强 ③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大小,与刺激强弱无关,通常是恒定的
④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发生急剧变化,钾离子流入细胞内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⑤a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给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解析:选D。此图是完整的反射弧,a处为传出神经,其神经末梢连在肌肉上,和肌肉一起构成效应器,a点受刺激而产生的兴奋可双向传导,向肌肉方向传导后即可引起肌肉的收缩,故①正确。给予相同的刺激,无论刺激点离肌肉更近或更远,都引起肌肉相同的收缩效果,故②错。刺激达到一定强度就产生兴奋,兴奋的幅度通常是恒定的;刺激未达到一定强度,+不能产生兴奋,与刺激强弱无关,故③正确。当兴奋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改变,Na流入细胞内,故④错。a处的兴奋向中枢方向传导时,由于突触后膜向中间神经元的前膜方向没有化学递质的释放,不能传导,故⑤正确。
6.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毒蛋白,是自然界已知最强的神经毒素。它能选择性地阻遏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的一种)的释放过程,这种毒素对兴奋传导的作用是()A.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B.使兴奋的传导中断 C.使兴奋的传导加速
D.使另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
解析:选B。由题意可知,肉毒杆菌毒素能阻遏乙酰胆碱的释放过程,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递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使兴奋的传导中断。
7.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给予一定的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A.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B.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解析:选A。在A点给予一定的刺激,兴奋由A向右传导到胞体,甲电流表上只发生一次偏转,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不能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所以乙电流表不发生偏转。
8.(2010年高考浙江卷)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解析:选D。由题意知,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可知兴奋由乙传向甲,故可推测:①图未发生兴奋,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相同,均为静息电位,处于极化状态。②图甲处膜外电位高于乙处膜外电位,乙处可能处于动作电位发生过程,即去极化。③图乙处已恢复至静息状态,甲处未兴奋,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相同,均为静息电位,处于极化状态。④图乙处膜外电位高于甲处膜电位,甲处可能处于动作电位发生过程,即去极化,乙处为静息电位,即极化。⑤图兴奋已传过甲,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相等,甲乙两处均恢复为静息电位,即处于极化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
9.(2011年河南平顶山高二检测)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突触后膜仅出现兴奋现象 D.人体内有多种神经递质
解析:选AD。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细胞在向外分泌物质时,需消耗能量。突触小体是轴突分支末端膨大的球状结构,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是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之间完成转变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使后膜出现兴奋或抑制现象,人体内的神经递质有多种,如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等。
10.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解析:选ABC。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知识。静息状态时,是神经细胞内的K
+外流,呈现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组织液中Na浓度增大时会加大神经元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会增大;神经递质通过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上电位的变化,不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而是通过外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借助突触完成的。
三、非选择题
11.(思维拓展题)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支叫做________。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________变化。
解析:(1)图2表示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结构,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后膜,两者之间为突触间隙。(2)神经纤维在A中的细小分支是感受器,其作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刺激A后引起神经系统的反应叫反射。(3)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传导兴奋时,兴奋部位的电位变为外负内正。(4)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答案:(1)突触 突触后膜
(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反射
(3)外负内正
(4)兴奋 膜电位(其他合理答案也可)12.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用箭头在图下方的长框中标出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2)突触结构是由图中的________组成的(填序号)。
(3)图中③内含的化学物质称为________,它们通过④的方式为________,该物质将与⑤上的________结合,将引起⑤部位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
(4)①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________,常见的①是________。
(5)在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中,若此图结构数量越多,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相对________,与图中③形成有关的主要细胞器有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三部分。突触小泡分泌神经递质通过外排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常见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在一个完整的反射弧中,突触数量越多,电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再转化成电信号的过程就越多,冲动的传导便相对较慢,与神经递质形成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是高尔基体与线粒体。
答案:(1)←(2)④①⑤
(3)神经递质 外排 受体 由膜外正电位变为膜外负电位(4)兴奋或抑制 乙酰胆碱(5)较慢 高尔基体与线粒体
13.(2009年高考重庆卷)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________(能、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________________,表明传出神经受损。②如果________________,表明骨骼肌受损。③如果________________,表明部位d受损。
解析:(1)根据反射的定义,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有刺激、有反应、有神经系统的参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与。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没有神经系统的参与,故不是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传出神经,故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位,因为传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d,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一的,只能由传出神经传到肌细胞,而不能由肌细胞传到传出神经。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说明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可由传出神经经突触d传到骨骼肌从而引起骨骼肌收缩,若传出神经受损则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测不到电位。若骨骼肌受损,则直接刺激骨骼肌不会收缩。若部位d受损,则用a刺激神经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c应测到电位,而传不到骨骼肌,骨骼肌不会收缩,直接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会收缩。
答案:(1)不属于(2)不能
(3)①用a刺激神经,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 ②用b刺激骨骼肌,骨骼肌不收缩
③用a刺激神经,在c处记录到电位,骨骼肌不收缩,用b刺激,骨骼肌收缩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第二篇:第二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学案(范文)
第二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导学提纲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中枢神经系统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周围神经系统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
二、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是一种___________的细胞,包括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部分,其中___________有收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三、脊髓
脊髓位于___________内,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其功能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四、脑
1.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部分。2.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层是___________,称为大脑皮层,表层以内是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组成。大脑皮层有若干个功能区,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人类特有的___________等。
3.小脑位于___________背侧,___________的后下方。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维持___________。
4.脑干位于___________下方,是连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桥梁。脑干中有许多能够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例题解析
【例1】在脑和脊髓里,细胞体密集的部位是()。A.白质 B.神经中枢 C.灰质 D.神经纤维
解析:此题考查同学们对几个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在脑和脊髓里,细胞体密集的部位色泽灰暗,叫灰质;而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色泽亮白,叫白质。在灰质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部分结构叫神经中枢。如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等。
答案:C 【例2】某病人肢体震颤,闭目站立不稳,不能完成精巧动作,他的病变部位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解析: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功能,与此题无关,应首先排除掉。根据脑的不同部位的功能,可知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分析题意,此人肢体不能平衡,动作不协调、不准确,可见是小脑发生病变。
答案:B 课堂自测
1.神经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它们是()。A.脑和脊髓 B.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C.胞体和突起 D.神经纤维、脑和脊髓 2.中枢神经系统是由()组成的。
A.脑和脊髓B.脑神经和脊神经C.脑和脑神经D.脊髓和脊神经 3.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神经中枢 B.神经元 C.神经 D.细胞体 4.神经纤维是指神经细胞的()。A.较短的突起 B.较长的突起 C.较短的突起和较长的突起 D.轴突或长的树突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5.脊髓的主要功能是()。A.传导神经冲动 B.反射和传导功能 C.形成感觉 D.协调身体的运动 6.小脑的主要功能是()。A.能对外界的刺激发生有规律的反应 B.能把外界的刺激传导到大脑 C.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D.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7.某人喝醉了酒,走路不稳,说明酒精麻痹了脑的哪一部位?()A.大脑 B.脑干 C.小脑 D.脑神经 8.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是()。
A.视觉中枢 B.听觉中枢 C.语言中枢 D.躯体感觉中枢 9.请将下表填写完整。神经系统
10.根据神经元的模式图回答问题。
(1)神经元又叫___________,是构成神经系统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
(2)图中的①是___________,②是___________,③是___________,④是___________。
(3)人体内有数亿的神经元,各个神经元的突起末端都与多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相连接,形成非常复杂的网络。
知能提升
1.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元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C.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
D.神经元包括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两部分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神经细胞与其他细胞不同,它的细胞体有许多突起 B.神经细胞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 C.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做神经末梢
D.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结缔组织膜,构成一条神经 3.当你的指尖受到刺激时,你会马上将手缩回,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
A.大脑 B.脊髓 C.脑干 D.小脑
4.科学家在研究脊髓功能的实验中,破坏蛙的脊髓后将浸有质量分数为1%的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蛙腹部皮肤上,出现的现象和原因是()。
A.无反射活动,神经中枢被破坏 B.有反射活动,硫酸溶液对皮肤有刺激 C.反射活动不准确,反射弧不完整
D.无反射活动,破坏脊髓后硫酸溶液对皮肤的刺激不敏感 5.某脑血栓患者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这是由于血栓压迫了大脑的()。
A.语言中枢 B.躯体运动中枢 C.听觉中枢 D.躯体感觉中枢
6.经检查,因车祸受伤的病人,闭眼时手指不能准确地指正自己的鼻尖,则肯定受伤的部位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7.神经系统中,哪一部位受到损伤可以立即引起心跳和呼吸停止?()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8.高位截瘫的病人,大小便失禁的原因是()。A.大脑发育不完善 B.小脑失去了协调功能 C.排便和排尿反射消失 D.脊髓失去了大脑的控制
9.“植物人”是指具有呼吸和心跳,而没有其他活动的病人,这种病人的脑没有受到损伤的部位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中脑
10.根据大脑皮层的主要功能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打电话时至少需要[]________和[]________。(2)司机看到交警手势后马上停车,参与这项活动的神经中枢有[]________、[]________。
(3)某人右侧肢体瘫痪,是由于________侧大脑皮层上的[]________受到损伤引起的。
(4)人类特有的中枢是________,这使人和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第三篇:《人体的神经调节》教学设计2
《人体的神经调节》教学设计
一、课题:人体的神经调节
选自:苏教版 八年级生物 第二章 第二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二、设计思想
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明确的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在实施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动力,促进学生体验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与价值是教师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这些理念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说,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我们失去了聪明的学生。我们面对的学生基础较差,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互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如麻醉药的作用机理等问题的探究,都体现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
三、教材分析
《人体的神经调节》是苏教版初中《生物》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一部分知识,本章总共有四节,就人体的稳态、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四个方面进行学习。此部分内容──人体的神经调节,介绍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兴奋的传导过程。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作为积极思维内容,最后讲述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及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既是教学重点又是
教学难点。神经调节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对生物知识有一些了解,但是八年级的知识学生接触的少,研究生命科学的,有很大的难度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非常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也很弱,所以需要教师主导下的定向引导教学活动。
五、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和分布。
2、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层次以及脑、脊髓的位置、结构和主要功能。
3、说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以及反射弧的组成。
(二)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教学难点:神经元的结构特征以及反射弧的结构。
六、学法指导
同学在掌握此部分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观察相关模式图和动画,并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主要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和探究。
七、教学方法设计
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归纳法结合多媒体演示直观教学
八、教学用具
电脑动画:反射弧模式图;兴奋沿反射弧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突触结构模式图;
九、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过程
教师(分发给每位学生一枚硬币):今天上课以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活动。请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纸,用笔沿着硬币的外轮廓在纸的不同位置上画10个圆,给这些圆分别标上10个数字。随意写出这些数字,不要按照顺序。然后再拿起硬币,把它放到圆圈上,按照数字次序依次摆放。
学生:完成活动。
教师:这是一项非常简单的活动,这项活动涉及到那些器官?
学生:(回忆活动的过程)手,眼睛、脑等。
教师:即使一个很简单的活动也需要这么多的器官参与,而且各器官之间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好像受到统一的指挥,你知道身体内的这个指挥官是什么吗?
学生:神经系统。
教师:我们的身体之所以如此协调,做出许多精细的活动,主要是神经系统在起调节作用。神经系统为什么有这么完善的调节作用呢?这与神经系统的组成有关。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师:我们知道人体由许许多多细胞构成,如肌肉细胞、血细胞等(屏幕显示不同细胞)。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叫神经细胞。(展示神经细胞模式图)神经细胞和前面几种细胞有那些区别?
学生:细胞体上有许多长短不等的突起。
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自己的纸上结合神经元挂图画出神经元的结构草图,并要求注明结构名称。
教师: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教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一个神经元结构图并说明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元内部的传导。教师:简单介绍神经纤维、神经末梢、神经的概念,点出神经元的突起末梢相连接,有利于传导神经冲动。
教师再提示:神经元还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问:兴奋是怎样从一个神经元传导到另一个神经元的呢?
1.能够传导的兴奋叫神经冲动。细胞体
2.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鞘叫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末端的小分枝叫神经末梢。
3.神经末梢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4.感觉神经末梢接受来自体内或体外刺激,产生兴奋,又称感受器。
十、课堂练习
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
D.应激性
2.下列神经活动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A.北雁南飞 B.望梅止渴
C.老马识途 D.谈虎色变
3.下列活动不属于反射的是()。
A.眼睛突然遇到强光会闭上 B.天热时出汗
C.婴儿一出生便会吃奶
D.受伤流血后,血液凝固
4.下列有关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
B.条件反射必须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才能发生
C.条件反射是暂时的,可以消退,而非条件反射是永久的 D.条件反射比非条件反射更重要
5.下列生理活动中,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的是()。
A.排尿和排便 B.呼吸中枢
C.心血管运动 D.谈虎色变
6.下列反射活动中,哪一项不是人类特有的反射()。
A.聋哑学校的老师用手语给学生“讲故事”,学生感动得流泪
B.看了感人的电影,同学们都哭了
C.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士兵们立刻缓解了饥渴
D.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7.下列各项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A.马戏团的小狗会表演节目 B.狗吃食物时分泌唾液
C.山羊会表演简单的计算 D.小儿看到护士就哭
8.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A.沸水烫手,立即缩回 B.叩击膝下韧带,小腿前踢
C.预铃响,学生进教室 D.强光刺激,瞬间闭眼 9.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是()
A.脑和脑神经
B.脑和脊髓
C.脑和脊髓灰质
D.脑、脊髓和神经
10.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神经元
B.神经纤维
C.反射弧
D.神经 11.以下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A.碰到针尖立刻缩手
B.吃杏时,唾液腺分泌大量唾液
C.婴儿吮吸奶头
D.见到青杏便分泌唾液
第四篇:《人体的神经调节”优质课教学展播及评析》
认真回顾《“人体的神经调节”优质课教学展播及评析》这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或一句话让您印象最深?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
《人体的神经调节”优质课教学展播及评析》这门课,课程中导入和教学反思这一观点印象最深。能不能上出一堂优质课,能不能创造性地完成概念教学,导入是关键。刘老师以“挑战游戏”形式作为引入,这样的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期待开始学习,并激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展开作了铺垫。最后,刘老师的新课结尾还与导入设计首尾呼应的,这与导入发挥了最大的效能,让全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
如果把课堂比作舞台的话,学生是主演,教师是编剧、导演同时又兼观众。教师不能抢学生风头,把时间和空间更多的留给学生。学生自学、学生活动、学生展示、学生评价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关注学生体验,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嘴说、动脑想,自主建构知识。
听了刘老师这节创新课后,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理念在不断地影响着和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教师的课堂正逐渐走向学生的真正需求和发展,一种使学生们健康成长、聪明发展的课堂氛围正在形成。
所以这一节创新课让我真正了解什么是评课、评课的基本教学理念和方法,明确评课的内容、标准、技巧与思路;通过观摩评课,学
会运用评课的手段和方法,结合教学实践片段,开展评课活动,撰写评课稿,强化教师基本功,提高教研水平。
所以,在教学中应正确又去的导入和总结好教学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教学工作。
第五篇:(课堂设计)2014-2015高中生物 2.2.1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及每课一练 苏教版必修3
(课堂设计)2014-2015高中生物 2.2.1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及每课一练 苏教版必修3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如图示意一个反射弧的结构,就此图分析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g、f、e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e、f、g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C.若g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f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D.若f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解析: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在反射弧中兴奋只能沿单一方向传递,是因为在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从图中可以看出,f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兴奋由e向f方向传递,若f处受损,则兴奋不能由e传向g,即针刺皮肤在肌肉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答案:D 2.下图是反射弧示意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A.在②中兴奋的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的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的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答案:B 3.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膜内外产生局部电流,其流动方向是()A.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B.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C.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D.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解析: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根据电荷移动特点,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答案:B 点拨: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
4.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解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此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其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时,由于有递质的释放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故有一定的时间延搁,所以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步的。答案:D 点拨:突触的结构是其功能的基础,要弄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必须先知道突触的结构。
5.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C.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D.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根据图中⑥突触的结构,可知①为感受器、②为效应器、③为传入神经、④为神经中枢、⑤为传出神经。乙图中a、c部位的电荷分布,膜外为正,膜内为负,都为未兴奋部位(静息电位);而b部位的电荷分布,膜外为负,膜内为正,为兴奋部位。答案:B 6.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报刊时,需要参与的神经中枢有()A.言语区
B.躯体运动中枢 C.躯体感觉中枢
D.以上全部都参与
解析:手指的移动需躯体运动中枢;感受到盲文的凸凹需躯体感觉中枢;盲文的理解需要言语区的参与。答案:D
二、简答题
7.下图所示为相邻的两个神经元,请据图回答:
(1)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________。其结构如图中方框内所示,神经元[A]________的末梢膨大成[B]________,它的顶端[C]叫做________,与[C]相对应的[D]部位叫做________,[C]与[D]之间的[E]部位叫做________。[a]________能释放________进入[E],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
(2)静息时,神经纤维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当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就发生________变化,因而与未兴奋部位之间产生了________,从而形成了________,使兴奋得以传导。
(3)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突或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传递。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上的传递。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刺激引起兴奋部位膜电位的变化,与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从而向前传导。当局部电流由轴突传导到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另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答案:(1)突触 轴突 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突触后膜 突触间隙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2)外正内负 电位 电位差 局部电流(3)轴 树 细胞体 反向
能力提高
一、选择题
1.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解析: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刺激后,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答案:D 2.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谜。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 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科学家对此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最可能是()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沉默突触”说明冲动传递有障碍,②④是有可能的,但①中的细胞核存在于突触小体所属的神经元的胞体中,突触小体中无细胞核;③中有无受体对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无影响。答案:D 3.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解析:A、B、D项所述反射的中枢都在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是人类所特有的,而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答案:C 4.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兴奋的产生及传导的特点。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所以由外正内负转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只能单向传递,在神经纤维上可以(不一定)双向传导。答案:C 5.如图所示,将连接灵敏电压表的导线两端置于神经纤维的外表面或内部(已知表的指针向电流流入表内的接线柱一侧偏转),显示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电位的是()+++
+答案:D 6.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反射弧由A、B、C、D、E组成
B.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C.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 D.结构②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A、传入神经B、神经中枢C、传出神经D、效应器E五部分。若从结构①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③处,效应器也能产生反应;但是若从结构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结构①处,效应器不产生反应。答案:B 7.一只脚踩在钉子上,马上引起腿的收缩以避开损伤性刺激的继续作用,而另一条腿迅速伸直以支持身体,使身体不会跌倒。下图表示这一复杂反射的过程。图示表明()
图中“+”表示兴奋 “-”表示抑制
A.这一活动至少需要四个突触参与完成 B.参与这一活动的神经元至少有6个 C.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同时到达神经元②和④
D.同一神经元在一次反射活动中可能产生不同的神经递质
解析:由图可知这一活动至少需要6个突触、7个神经元参与,图示中由上到下第二个神经元抑制神经元①兴奋,促进另外两个神经元兴奋,所以A、B错,D对。兴奋传至④比②多一个突触,所以兴奋先传至②,后传至④,C错。答案:D 8.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解析:注意审题,该病人的受伤部位在腰椎部,故受损的部位可能为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不可能是效应器。答案:A
二、简答题
9.如图所示图甲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乙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图甲
图乙
(1)图甲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________电位。(2)当该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________性发生变化,________离子大量流向膜________,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乙中的________段。
(3)将离体神经置于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生理盐水中,给予一定刺激后,图中能正确反映膜电位变化与钠离子浓度关系的是()
图中纵轴表示膜电位,横轴表示钠离子浓度对数值
答案:(1)a 静息 c 动作(2)通透 钠 内 b(3)D 10.如图所示中,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6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d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b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e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
(2)当人体产生反射时,兴奋从A到B是以________(填一种物质的名称)形式传递的,用字母、箭头写出整个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途径____________。
(3)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甲中这样的结构有________个。(4)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或________的膜。
解析: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由图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突触,d是神经中枢,e是传出神经,f是效应器。另外,此图中的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组成,故突触有两个。答案:(1)效应器 低级神经中枢(或脊髓)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2)神经递质 a→b→c→d→e→f(3)c 2(4)树突 细胞体
点拨:突触由突触前膜(轴突上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对应的胞体或树突膜)构成。
综合创新
阅读资料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很快消失,肌肉细胞就会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1)图乙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________。
(2)由图乙看出,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________。(3)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甲图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生理盐水、培养皿等。实验步骤: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为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生理盐水的两个培养皿中。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第三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答案:(1)胞吐(或外排)(2)有利于接受递质
(3)第三步:在装置1的培养皿中滴加一定量的有机磷杀虫剂,在装置2的培养皿中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第四步:一段时间后,同时用电极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中的神经,观察现象。实验结果:装置1的指针持续向左偏转,装置2的指针向左偏转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