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时间:2019-05-12 16:3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篇: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鉴于大家对高中频道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供大家参考!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结构特点,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2)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教学难点

(1)区分岩石圈与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2)地震波传播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教师手持一个匣子,让学生说出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匣子内所装物品是什么.学生议论:有的说钻个洞看,有的说摇一摇听听,有的说用X光透射。

启发教师:那假设这是地球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信息? 学生讨论:改进钻探技术;火山喷发的物质;温泉、热泉;遥感技术

教师解释:很好,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黑匣子,打钻井探究,目前最多只能钻3000米,遥感感知的深度也很有限,目前唯一的办法只能通过地震波间接地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状况.具体怎么利用地震波去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呢?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地震波的基本情况 【板书】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师: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就类似我们常看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是不是水朝周围流去?不是,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只是在原来位置上下跳动。地震波也是如此,只是质点的上下或左右振动造成的。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生: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师:横波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又称剪刀波,破坏性较强。纵波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又称推进波,破坏性较弱.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 师:大家感觉过地震没有?如果有机会可有去台湾或是日本感觉一下,其中,台湾每天平均有40次地震,能够感觉到的有3、4次之多,我们福清也常常波及,那大家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首先感觉到的是左右摇晃还是上下摇晃呢? 生:先感觉到上下摇晃,再左右摇晃。师,那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生: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师,很好,那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船上,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为什么? 师:船是左右摇晃还是上下摇晃?还是和在地面的感觉一样呢? 生:感觉到上下颠簸 师:为什么只有上下摇晃呢? 生:这是因为只有纵波能在液体中传播,横波无法再液体中传播

师:很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物质中地震波的传播是不同的,固态物质中横纵波都能通过,液态和气态物质中只有纵波能够通过,并且纵波的传播速度在三态中也是不同的,固态大于液态大于气态。因此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请同学们总结刚才所讲的,根据表格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分 类特 点

传播速度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点 纵波(P波)较 快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横波(S波)较 慢固 体

师:地球内部物质性质是均一的吗?? 生:(讨论回答)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所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同,师:根据这种不同我们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从而了解地球内部状况。同学们打开书21页,观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波速有没什么明显的变化?并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先投影左半部分,待学生分析推测后再投影右半部分进行对比)深度(千米)0 3 6 9 12 15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速度(千米/秒)S P 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均匀,有突变现象。

师: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左半部分),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

生:离地表33千米处有个莫霍界面,在2900千米处有个古登堡界面

师: 很好,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奇根据地震资料发现了33千米处的这一不连续界面,为了纪念他,人们将此界面命名为莫霍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者古登堡最早研究了2900千米处的这一不连续面,故将此界面命名为古登堡界面。特 点

界 面深 度纵波、横波传播速度变化发现者发现时间 莫霍面33 km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莫霍洛维契奇1909 古登堡面2900 km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消失古登堡1914 师:地震波的波速突然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不连续面上下的物质性状发生了变化。

师:根据两个最主要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几个圈层? 生:地壳、地幔、地核。

师:(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

生:(指认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三个圈层。(板书)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师:请看图说出三个圈层的划分依据、两个最主要的界面、各圈层的范围。

生: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是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莫霍面以上是地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

思考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忽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可能是什么? 生: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师:软流层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回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思考2: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思考3.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构成的,你能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地壳位于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构成,即软流层与地面之间的部分。

师:很好。根据地震波来分析,地核又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形态是怎样的? 生:(讨论回答)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是液态,温度高于熔点。

师:那内核的形态呢? 生:(讨论回答)固态。

思考4: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师:刚才同学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回答得很正确。我们下面作一个全面的分析。

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 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 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 km。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下 地 幔 外 核 地壳 地 幔 地 核 内 核 上 地 幔 岩石圈 软流层

【板书】(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 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上地幔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师:(小结)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板书】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大气圈的空间分布和物质组成,有什么特点?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分析气温垂直分布图(补充),推导对流层和平流层特点.重点抓住co2,水汽吸收长波辐射,o3吸收紫外线.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 大气的分层特点原因

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②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①热量直接来自地面,水汽、二氧化碳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降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对流运动易形成云致雨

平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②水平运动,利于高空飞行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

高层大气密度小,存在电离层空气分子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2水圈的空间分布和物质组成,有什么特点?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如何理解连续但不规则呢?(1)连续:地球上的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给的

(2)不规则:地球上的水分以不同的数量分布在不同地方(3)循环运动:如大气降水到地表,地表又通过蒸发等一系列活动回到大气,又形成降水。

3.生物圈的空间分布和物质组成有什么特点?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板书】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课堂小结】外部圈层的相互关系――整体性;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及大气圈的底部交错重叠分布.【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下 地 幔 外 核 地壳 地 幔 地 核 内 核 上 地 幔 岩石圈 软流层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第二篇: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导入新课:提问: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

学生回答:略

总结:好,我们把鸡蛋分为蛋壳、蛋白和蛋黄三层。可见同学们平日里观察生活还是非常仔细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地球的圈层结构》。记课标(养成习惯)讲授新课:

设问:由于我们平时都吃过鸡蛋,所以同学们都能记住鸡蛋的分层。但是,我们的地球呢?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到地球的内部圈层去旅游过?或者说我们哪天也把地球剥开来看下到底有几层?我们有这样的机会吗? 学生回答:都没有。

提问:既然都没有,那我们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

聪明的人类是利用了一种自然媒介----地震波。通过对地震波进行相关的探测,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现在,请大家花两分钟的时间,快速阅读课本第21页的内容。了解是如何用地震波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的。

地震波(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我们来回答几个问题:地震波可以分为------和-------

(指导学生看图)

纵波的传播速度--------,而横波的传播速度--------

纵波的传播介质有-----------,而横波的传播介质只有----------

两种波的共同点-------。提问:根据这个表格,我们来设想下一个问题,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呢?为什么?

在海洋上,又是怎样的情况?

过渡句:不管是横波还是纵波,它们的共同点,其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的性质有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均一,那么地震波将在地球内部的不同位置上都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我们看图,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还不一致,这就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应该被分成了不同的物质圈层。所以地震波就作为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请同学们看到图1.25。先看到左边的直角坐标图,图中横坐标表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坐标表示地面以下的深部。大家注意观察,这两种波自地面以下随着深度的变化,它们的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留给学生足够的读图和思考时间,必要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在地下33km深度处,横波和纵波波速出现了什么变化? 生:速度都加快。

师:在地下2900km处,横波、纵波又出现了什么明显的变化? 生:横波波速突然变为0,纵波波速从约14km/s突然变成8km/s.师:像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就叫作不连续面。

① 我们看地下2900km处的这个不连续面,它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我们把这个不连续面叫做古登堡界面。古登堡面以下是地核,以上是地幔。

② 另一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它在地下约33km,在它以下,不管横波还是纵波,传播速度都会突然的增大。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我们把这两个面成为“一级不连续面”。

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以下,除了这两种不连续面,还有哪些地方的波速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生:1000km和5000km处。

师:对,这两个地方也有不连续面,我们称之为“次级不连续面”。它们分别将地幔分为上地幔、下地幔,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画板书图)

接下来,我们就对地球的这些内部圈层作一些简要了解。(按表格)

① 地壳指莫霍界面以上坚硬的固体外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为17km,陆壳厚而洋壳薄。

② 地幔介于古登堡面和莫霍面之间,平均厚度为2800km,物质状态为固态,根据地幔物质具有的分异性,可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密度较小,下地幔密度较大。另外,在上地幔的上部还存在着一层部分熔融的软流层。

③ 古登堡面则将地核跟地幔分开,地核的厚度有3400多km,地核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是三大圈层中最大的,由于其物质形态不同,我们又可以将地核分为液态的外核和固态的内核。

讨论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如何证明,找出证据)地幔是固体。

外核是液体,内核是固体。

外核是液体,因为横波不能通过。纵波依然可以通过,直到地下5000km深处。

由外核进入内核时,纵波传播的速度明显增大,说明这里可能是由液态转为了固态。

软流层:给人“液态”的印象,但为什么这里横波依然可以通过呢?

我们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软流层所在的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的熔融状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是固态而不是液体,又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那么当这种可塑性的岩石以岩浆形式喷出地表时,由于压力减小,这时才转化为液态。所以在软流层当中,横波 依然可以通过。

最后,(地壳、软流层与岩石圈的位置关系。)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上地幔顶部也是由岩石组成的,二者合称为岩石圈。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红笔标出顶部、上部、下部

上地幔分为三部分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称为岩石圈。我们要特别区分出岩石圈的范围。

过渡句:要使我们全面的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了解地球内部结构,还需要了解地球外部的结构。那么,地球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的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二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

归纳讲解:大家看到图1.27,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包裹着地球的海洋和陆地。

大气最主要的组成成分是氮和氧,分别占到总体积的78%和21%,除此之外,还有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尘埃杂质和惰性气体。其中,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

臭氧能够吸收大量的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

而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虽少,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天气变化。水汽和杂质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在第一节中我们已经提到,相对于其他天体,地球上能够形成大气圈的原因就在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从地球形成演化的早期开始,就不断地将一些气态物质吸住,极少成多而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圈,在地球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后,由于植物的大规模繁殖,才逐渐形成了如今以氮氧为主的大气成分。

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状况,将大气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① 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底层,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该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也是与人类联系最密切的一层,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最低层。

对流层有如下特点:(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是因为对流层大气最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因此,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

(2)对流运动显著,地面是直接热源,大气上冷下热,由于下垫面性质的差异,同一平面上不同地点的大气受热也是不均的,大气层不稳定,这就为对流运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大气现象复杂多样,对流层中多含水汽和杂质,随对流运动上升后,气温降低,形成的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②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它有以下特点:(1)由于它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所以

其气温是随高度增高的;

(2)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以平流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飞机多在这一层飞行。

③高层大气位于大气圈的最外层,空气的密度已经很小了。在该层的80~500千米的高空有一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大意义。

大气圈的范围没有明显的界限,大致自地面以下5~6米,上至2000~3000千米高空,还与其他的圈层相互渗透,如水圈、生物圈。

【水圈】水圈是由地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和冰川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地球上的水有三相变化,广泛地存在于空中、地表和地下,水还是所有固体和液体中热容量最大的物质之一,相对于其它物质,将相同质量的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将会吸收更多的热量。水的这种热力性质对整个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水圈还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在运动的过程中,水圈对地表物质进行不停的侵蚀、搬运、堆积,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

(可以学生讨论说出)除此之外,水还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除被人类直接饮用外,还是支撑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为人们提供灌溉、航运、养殖等便利的同时,也是一种被广泛利用的清洁能源,如今水电占到了全球发电总量的21%。但是,如果利用不当又将给公众带来巨大的灾难;水的时空分配不均又往往引起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水污染给人类健康造成的迫害时有目共睹的。这些都体现了水圈与人类活动密切关系。

【生物圈】

包括人类在内地球表层生物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共同组成了生物圈。从范围上来说,它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了地表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生物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史十分密切的,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比如说,农业就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以获取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的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

城市中的绿化带就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在国土整治方面,增加植物覆盖率可以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地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旱涝、风沙灾害,支撑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维护生物多样性是摆在当今国际社会面前的重大课题。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人类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和不加节制的肆意捕杀,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一些物种的生存,甚至造成了众多物种的灭绝。如今,维护生物多样性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实行,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也将其下属的全国环境基金中的大部分资金用作保护全球生物的多样性。但是,即便如此。每年全球仍有约6万种物种灭绝,因此,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选择题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

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 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 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划分地壳和地核的是古登堡界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3.下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 B.②圈层即岩石圈 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5.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时,波速都增加 B.在⑤圈层无法观测到横波 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

D.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2010年10月29日,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上的“Bezymyanny”火山爆发,火山灰云有10公里高,并散布到了太平洋的上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6~7题。

6.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7.火山灰满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2011·阜新模拟)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8~9题。

8.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地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9.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A.海平面

C.莫霍面

B.岩石圈底部 D.软流层中部

(2011·济南一模)下图为某学生外出时拍到的照片,观察照片回答10~12题。

10.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2个

C.4个

B.3个 D.5个

1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二、综合题

13.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发出的地震波,对B、E两点所测得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14.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A、B各代表的地震波: A________,B________。

(2)A、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_____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判断C为_______界面。(3)在地下2900千米处,A波_______,B波波速________,从而判断D为________界面。

(4)C面以上为________,C面和D面之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D面以下为_____。(5)E和F的主要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解答案: 1.A

2.D 第1题,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第2题,在莫霍界面以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上,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两个面分别是地壳和地幔、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3.选D 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地理概念存在包含关系,即甲包含乙,乙包含丙,经分析可知D项正确。

4.C 5.B 第4题,①圈层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②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③为软流层,由塑性物质组成,为岩浆的发源地;④为外核,为液态物质。第5题,⑤圈层是内核,受外核为液态物质的影响,横波无法到达⑤圈层。

6.C 7.B 第6题,考查了有关岩石圈的知识。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上部。它和地球的外部圈层关系密切。第7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8.C 9.C 第8题,结合等值线分布特点可知,数值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第9题,由地球内部圈层知识可知: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10.C 11.C 12.B 第10题,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第11题,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第12题,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13.解析:本题考查地震波的特征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地球内部依据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将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一次地震,在震源处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且纵波在地幔中传播速度要大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横波在地壳、地幔中传播,不在地核中传播,地震波还以同心圆向外扩散。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E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小圆以下区域即为接收不到的横波的区域。见上图。

14.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特点及划分依据,是否了解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

答案:(1)横波 纵波(2)33 莫霍

(3)消失 突然下降 古登堡(4)地壳 地幔 地核(5)E为液态,F为固态

第四篇:5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况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我的构建】

【我的疑惑】

【我们合作】

非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在撒哈拉的岩层中,科学家找到了生活在4 000万年前的海洋生物——货币虫化石,3 600万年前的矛齿鲸化石以及同期的红树林根部化石,2 000万年以前的热带沼泽和热带雨林植物化石。

陆地上的盛行风会把陆地上的沙尘吹送到海洋,然后沉积在海底,这些沉积层被科学家称为“时间胶囊”。科学家们通过对撒哈拉“时间胶囊”的研究发现,撒哈拉成为沙漠是近300万年以来的事情。在这300万年的时间里,每隔两万年,它就从沙漠变成草地,循环往复;考古发现,就在七千年前,这个地球上的死亡沙漠还是人类和动物的共同家园。

图1为非洲部分地区图,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1(1)说明撒哈拉地区海陆变迁的过程及证据。

(2)推测撒哈拉变成绿洲草地时黄赤交角可能变____________(大或小)。结合大气环流原理解释撒哈拉由荒漠变绿洲草地的过程。

(3)应该从哪个海域的海底寻找撒哈拉的“时间胶囊”?为什么?

【我来尝试】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认识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有助于我们去探寻和揭示大自然的无穷奥秘。读“某区域地层剖面及水循环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图2

(1)读图,简述该地区地貌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2)如果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请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

(3)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的收获】

【我来检测】

图3是“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读图完成1~3题。

图3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2.图中M和N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A.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3.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处为()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图4是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图4

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 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5.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图中C层

B.图中G层 C.软流层

D.下地幔

图5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5

6.①、②、③、④依次所代表的圈层是()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7.图6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6(1)描述图中喜马拉雅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的地壳厚度分布特点。

(2)“两地地壳厚度的差异不等于其相对高差”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第五篇: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课题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内容安排课时为一个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地球外部圈层两部分。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课堂结构、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六部分,简要向大家介绍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背景

(一)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从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尤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地理读图的技巧。而,初中时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学生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缺乏勇于读图思考、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意识,所以,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为了降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我将更着眼于课本,力求参透课本中出现的每个图、表、活动跟案例,紧扣课文每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二次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书可参,有理可依,减少高一地理学习的盲目性。

(二)教材分析:

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系不大,学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但是,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和读图技能的锻炼,无论是地球运动、还是地球圈层结构,图表教学都应贯穿其中。而教材中无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所以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读图分析的能力,是本节课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根据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2、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划分方法

3、了解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结构和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4、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能准确说明地震波传播特点以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过程

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科学精神认识地球的圈层构造。

三、课堂结构分析

本节课将在老师步步设问的带动下,通过学生自主读图思考,逐步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构建知识网络,提高课堂质量。基本概念初探 读图技巧讲解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大胆假设,提出疑问(10分钟)读图得出结论 地球内部圈层

(25分钟)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不连续面的分布:明确概念(10分钟)提出问题 读图解答

——加强图的运用 教师归纳

拓展探究(5分钟)——地心之旅能否成行? 地球外部圈层(约8分钟)总结归纳(2分钟)

——————提高认识,巩固体系 课堂练习(5分钟)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学案法、表格法、读图分析法,填图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利用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作为话题,提出入地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难题,人类通过钻井技术能到达地球的深度只是地球半径的5000分之一,再深就没办法到达了。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那什么是地震波呢?他是怎样让人类认识到地球的内部的呢?而我们人类目前对地球内部的认识有多少呢?通过一系列设问引起学生对探索地心奥秘的兴趣,引出《地球圈层结构》这一章节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我将新课分成两部分:地球内部圈层25分钟和地球外部圈层8分钟两部分,一、地球内部圈层,这部分讲解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不连续面的分布和拓展探究三部分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的突然变化

本环节是教学的第一个重难点,我将通过三个步骤的教学设计,导出结论

第一步:基本概念初探: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完成学案和表格,初步掌握地震波的概念、分类和主要特点

在讲解地震波的概念时,让学生左手放桌面,右手敲打桌子,亲身感受什么是弹性振动、弹性波。

第二步:读图技巧讲解:读图完成活动一,思考图中两曲线分别代表的地震波是哪种?

【活动一的设计如下】:根据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填写图中虚线和实线所代表的地震波在1000,2000,5000千米深度处的传播速度分别是多少。老师首先以1000千米深度为例作读图示范,边示范边提醒学生读图要领:纵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找到2000千米深度后用尺子划一横线,找到与虚线和实线的交点,然后向上读数,填写表格。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2000和5000千米深度的读数,学生完成表格。对照表格,结合横波纵波传播速度特点,得出虚线表示横波传播速度,实线表示纵波传播速度的结论。【活动的目的】:1,让学生真正学会读懂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读懂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曲线,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结合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的结论,自主得出图中纵波和横波的表示曲线,并非死记硬背,而是有理可依。这里除了要求学生读懂哪条是横波哪条是纵波曲线外,我还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出横波和纵波在地表以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过程。为后面得出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可分成不同圈层以及稍后学生能自主找到地震波发生突然变化的不连续面作技巧的铺垫。第三步:大胆假设,提出疑问:

抓住“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改变而改变”,通过设问与思考,得出“地震波是地球圈层划分依据”的结论 【设问】:假如地球内部物质性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会否变化?答案是不会。那么纵波和横波在不同深度传播速度变化曲线应如何表示?答案是直线。【结论】:既然图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变化曲线是弯曲的,说明地球内部物质性质是不均一的。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物质性质肯定是发生明显改变,所以我们就能根据这点把地球内部划分成不同的部分,而地震波的突然变化就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不连续面的分布 步骤一:明确概念

明确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突然变化后,引出波速发生明显变化的面就是不连续面的概念,不连续面就是地球内部圈层之间的界限。接着继续讲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不连续面的分布。

步骤二: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读图解答

有了活动一的读图基础,到这里,我基本可放手让学生自主读图解答以下问题,1、让学生找出2900千米深处,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分别发生的明显变化,得出第一个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的概念

2:找出第二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及地震波通过此时的变化 步骤三:老师投影表格,小结归纳:

步骤四:读图思考横波在2900千米深处消失的原因,得出不同圈层成分和结构不同的结论 由于2900千米(古登堡界面以下)横波消失,根据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能通过固液气的知识,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在此肯定有非固体的物质阻断了横波的传播,然后老师补充说,外核(液体),地壳、地幔、内核(固体)步骤五:最后,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找出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老师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达到掌握这部分知识的目的。

☆提问一:地壳的位置和外貌?(莫霍界面以上,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固体外壳 ☆提问二:以下四地同时进行地震波测试,最迟收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是

A A珠穆朗玛峰

B四川盆地

C太平洋

D黄土高原

让学生解释原因,因为地壳厚度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地壳厚度最大,所以。。☆提问三:地幔的位置?软流层在哪里? 由于学生会有疑惑,地幔是固体物质,为什么在上地幔上部会有软流层?老师在讲解软流层时要疏导学生,岩浆其实是属于流质固体,它与液体有所不同。☆提问四:地核的位置和主要特征?(温度很高,密度和压力很大)

这样,通过带领学生读图、分析、拓展思考,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到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和基本的读图技巧。

〈拓展探究〉——地心之旅能否成行

为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科学精神认识地球的圈层构造。课堂上还加设拓展探究,让学生所学知识在课堂上立刻得到运用,激发学生勇于思考探究科学的兴趣

材料

19世纪,法国儒勒·凡尔纳写的《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科幻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进展相对缓慢。圈层名称

特征

组成物质

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

地壳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薄,大陆厚)

3、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

坚硬的岩石(硅酸盐类)

逐 渐 增 大

地幔

1、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

2、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由上而下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地核 温度、压力(地心的温度约为7000℃、压力约为360万个大气压)和密度很大

以铁、镍为主

上表是人类利用科学手段获得的地球内部信息,结合表中的信息,你认为人类的地心之旅面临哪些困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为了让学生对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有初步的认识,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找出答案,老师适当梳理,完成教学任务: 1.地球外部圈层的关系 2.大气圈的组成和成分

3.水圈的分类,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含义 4.生物圈的含义和范围。

(三)课堂总结,加固知识框架

课堂小结过程中,让学生边听老师归纳,边回忆地震波特点、划分依据、地球内部分层的划分及其不连续面的分布等知识要点,提高课堂效率。

(四)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从以下方面关注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反应

关注学生在完成活动一,学习读图技巧时的反应,对有读图障碍的学生可下台个别指导 关注学生在自主读图解答问题过程中,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描述的语言准确性,若出现意料外的答案,应及时更正并引导。对未能准确把握老师问题要求的同学给予适当暗示和鼓励。

本课读图量较多,涉及的数字、概念也比较多,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跟上老师的思维和进度,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老师应反复强调

关注课堂小结时,学生反应迟钝的知识点,注意查缺补漏

以上是我对《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明,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下载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过程与方法 1.......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1课时)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为。有两方面的要求,1.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2、要求了解地球自然环境......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2.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无独有偶,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礼记·学......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反思范文一:正如杜威(Dewey)所指出的,“一个人进行反省思维时需要从观察开始,以便审查种种情境。有些观察是直接通过感官进行的;另外一些是回忆自己的或别人......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五篇范文)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选择题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2日证实,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为寻找地外文明又迈进了一......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分解五篇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 中图2003课标版 1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 2、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其相互特征。 3、了解地......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_教学设计_教案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2.了解地球各圈层结构的特征及划分依据 3.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了解各圈层对人类活动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