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2上教案
第一课 云儿朵朵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自然景观中云的不同变化,了解有关云的知识。2.引导学生大胆地对天空中的云朵进行丰富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初步尝试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来创作画面,表达内心所感所想的云朵变化。通过引导学生对云 课前准备
(学生)油画棒、彩色水笔、水粉颜料、画纸等常规用具和材料,4—6人的小组并选好小组长
(教师)课件《云的图片》、相关云的知识、绘画用具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谈谈感受。
(1)请学生先说说印象中的云朵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及有关云的一些知识。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对云朵的感受。
(2)教师问学生:你平时把云朵画成什么样子?(请学生上台演示)别人画的云朵与你的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进行比较,谈谈感受。(3)再次提问:想不想看看在大气层中云朵的样子?这和我们平时看到的云朵在外形上、色彩上有什么不同?
2.引导欣赏,全新体验。
(1)出示课件,欣赏图片。结合书本中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范作,学生欣赏。
①看看一天当中云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从颜色、形状上观察。)
②看看在狂风吹动的时候,云朵发生了哪些变化。
③再看看下雨前,云朵的颜色有哪些变化。
(2)提问:你还能说出云朵的其他变化吗?让学生讨论交流,说说感受,教师小结。
(3)揭示课题:《云儿朵朵》。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1)提问:请看看书中的几幅学生作业,你能说说是怎么画出来的吗?用了什么方法和材料?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2)学生上台讲述、演示方法,教师帮助补充辅导。(提示:可以用油画棒来画云朵,也可以用水粉颜料来画云朵。可以改变云朵的颜色和形状。)
(3)提问:怎样对所画的云朵造型进行联想和表现呢?(提示:通过对形的想象,抓住事物特征,运用添加、概括、夸张等手法进行表现。)
(4)提问:怎样使云朵变得更可爱,使画面变得更有趣呢?(提示:可以编一个小故事,表达一个主题内容等。)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出作业的主题:有趣的云儿朵朵。
(2)出示课件并提供创作的建议:画出自己对云朵的想象和感受,要有创意,造型要与众不同;可以互相讨论画法。(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选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业,全班展示评价,教师小结。(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自己的感受;②作品构思是否有创意;③作品中的云朵在造型、色彩上的表现是否有趣等。)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学生课外的研究思路:在什么样的天气变化下,天上的云朵会变得更神奇、更美丽?
第二课 好大的向日葵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向日葵的形状、色彩、大小等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能进行艺术再创造。
3.激发学生热爱花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能养成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的好习惯。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用具、各种纸张等
(教师)课件或录像、范作和图片等
教学过程
说明:本课例以一个童话故事的形式构筑主要脉络,让学生进入奇异的童话王国。王国中向日葵是多么特别,色彩富有魔力,各种材料都是王国的构建材料„„
1.聆听音乐,进入情境。
给学生听《天天追太阳》等音乐,并作适当的语言引导,让学生的思绪进入向日葵王国。
2.猜猜谜语,进入王国。
(1)教师出示谜语,并说明猜出谜语就能打开向日葵王国的大门。例如:圆圆的脸儿围着太阳转。追到东,追到西,它的籽儿大家都爱吃。(答案:向日葵。)
(2)揭示课题:《向日葵》。
3.出示课题,观察特征。
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带领”学生进入向日葵王国[参观一]。
(1)出示实物照片或有关向日葵的录像,并提问:向日葵的花盘、叶子的形状有什么特点?(也可以与其他花进行比较,把课题补充完整:《好大的向日葵》。)
(2)出示学生作品或教师范作:让学生认识色彩,寻找相似色,并告诉学生相似色彩的名称。
4.欣赏作品,互动表演。
(1)出示作品(教师运用语言来说明这是向日葵王国的艺术长廊):凡·高、伍必端等画家有关向日葵的作品或者有关在风中的向日葵的录像等,让学生边看边想象,边做动作,再互相交流[参观二]。
(2)播放课件:学生边看边想象向日葵的特征,也可想成故事,然后再交流。
5.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提供想象的分类内容:夸张(变大、变小等);用途(一般、特殊等);结构(枝、叶、花等);拟人(或拟物等)。
(2)学生用彩笔把向日葵以实物写生或想象的形式画下来[参观三]。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在涂色方面可告诉学生用点、线、面的不同形式及组合,同时在色彩的统一、相似色等方面做些指导)。
6.评价作品,课外拓展。
(1)提供评价的建议:从技法、构思、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
(2)请画好的同学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全班交流或者每小组抽一张来交流(教师运用语言来说明我们是参观最酷最前卫的向日葵创作展)[参观四]。
(3)教师以恰当的语言小结,提醒学生热爱大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4)结合课件,教师说明参观向日葵王国没有结束,让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①比较向日葵与其他花的区别。
②对色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色彩相似色训练与实验。
第三课 奇妙的字母
一,教学目标:
1.把认识的26个字母变成具体的
2.加深学生对字母的想象,进行添画练习。
3.使学生养成联想的好习惯,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的工具、各种彩纸或橡皮泥等手工材料
(教师)录像、音乐、范作、实物等,编写字母小故事
教学过程
1.唱字母歌曲(导入)。
(1)欣赏字母歌曲,以此导入。
(2)学生同唱字母歌。
(3)出示课题:《奇妙的字母》。
2.编有趣的故事(展开)。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等形式),用一两分钟的时间编一个字母小故事。
(2)学生交流自己编写的字母故事。
3.欣赏字母作品(深入)。
(1)出示实物(或课件):①出示精致的小工艺椅子和两只小手表等实物,让学生分别猜猜包含哪些字母;②提问:如果让你画或拼贴,你准备怎么做?
(2)欣赏字母作品(分别出示学生和教师范作)。
(3)播放录像或课件:欣赏由字母组合而成的东西,请学生说说它们由哪些字母组成,有什么特别之处;如果让他们来画或拼贴,准备怎么做等。
4.做心中作品(实践)。
(1)学生创作,用绘画或拼贴的形式均可。根据字母的外形特点,大胆想象,四周可以添上合适的内容,也可以编写字母故事等。
(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在设计方面做重点的指导)。
5.想象评价创作(联想)。
(1)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
(2)延伸:把编好的字母进行剪拼,编写字母故事,寻找有关字母的来历、典故、诗歌、音乐等。
第四课 多姿多彩的课程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程表的研究与制作,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图表设计的一般规律,提高动手能力。
2.对课程表的图表设计进行适当的夸张与装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图形的设计与应用能力。
3.体验手绘图表的乐趣,培养学生对课程表及图表设计的喜爱之情。课前准备
(学生)课程表、颜料等,关注日常生活中图表设计与应用的情况,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展示
(教师)课件、各种图表资料、若干种课程表、颜料等 教学过程 1.动画引入。
(1)猜一猜: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类是靠什么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的?(2)看一看:欣赏远古人类绘制的洞窟壁画和岩画等,找出它们共有的特点。(3)学一学:仿照远古人类的方法绘制几种代表不同事物的图形(如日月星辰„„)。
(4)小结: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人类便已经使用图像来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了(点击播放课件,展示远古图像)。2.展开。(1)继续欣赏各种手绘图像,逐渐地导出图表图片,进而出现现代的各种图表。同时,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各种图表资料。
说一说:现代生活当中,各行各业都在大量地使用图表,你发现了哪些图表?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如股市行情图、图表新闻、电脑图表设计„„)
说一说:这些图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如形象、直观、简洁、生动、一图胜千言„„)
说一说:这些图表有什么不同?(从外形、用途等方面说明。)
(2)比一比:文字填写的课程表与用图形表示的课程表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展示各种各样的课程表,让学生想一想:一张完整的课程表,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如表格、时间、课序等,并给设计好形状的课程表配上花纹图案。)(3)设计制作用图形表示的课程表,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逐一解决用简洁的图替代文字的问题。
首先设计容易用图表表现的课程,如音乐、美术、体育等,再设计其他课程的图表。3.作业与辅导。
(1)作业要求:模仿或创作图表形式的课程表。(2)学生大胆制作表现,教师巡视指导。4.评价与小结。
(1)展一展:采用实物投影方式展示学生作品,达到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可先让其他同学辨认课程表中的各种课程,再让小作者作自我介绍。(2)评一评:谁做的作品最简洁、生动、富有创意、容易识别。(3)延伸:课后请同学们试着制作电子图表。
第5课 小闹钟
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几何形体及其他各种形状的物体。
2.能够设计出各种形状的钟面,初步学习运用绘画与拼贴的形式来表现。3.培养学生爱设计,敢于创造、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同时使学生学会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并准备好小闹钟实物,收集有关闹钟发展的资料,准备蜡笔、彩色水笔、画纸等作画工具
(教师)课件、录像、小闹钟实物和范作等
教学过程
1.认识闹钟。
(1)师生共同讨论闹钟的发展史,出示闹钟实物。
(2)引导学生观察闹钟的特征。
(3)学生述说特点、外形、组成结构等(注意:闹钟的刻度是固定的)。
(4)教师小结并板书:形状、色彩、结构、用途。
2.分析问题。
(1)提问:现在的闹钟在外形、结构上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汇报。
(3)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提出设计思路。
板书设计思路(或者出示课件):
外形:几何形、生活用品形、仿生形等。
作用:一般用途、特殊用途等。
想象:幻想未来等。
结构:外部、内部等(教师可以拆开一个小闹钟让学生认识内部结构)。
3.欣赏作品。
(1)出示书本中的闹钟作品及范作,让学生说说设计上的优点、问题及可以借鉴的地方。
(2)小组互相交流。
4.设计创作。
(1)主题:我心目中的小闹钟。
(2)建议:用绘画的形式设计闹钟,要注意钟面的造型设计,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反面或正面的恰当位置,写上设计说明,也可以小组合作创作一张闹钟设计图。
(3)教师应在创意、造型、质地和着色等方面对学生做些指导。
5.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可从珍惜时间等方面深化主题。
(2)调查研究:到本地市场实地调查与研究出售闹钟的情况。
(3)课外作业:按照4-6人的分组收集有关制作闹钟的材料,下节课准备制作。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胶水(或两面胶)及制作闹钟用的其他工具材料等
(教师)范作、实物小闹钟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1)汇报上节课调查的情况。
(2)谈谈珍惜时间等方面的问题。
2.出示范作。
(1)出示范作:两类小闹钟(平面和立体的)。
(2)交流讨论: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自己喜欢的闹钟。
3.讨论制作。
(1)分组讨论闹钟的设计思路。
(2)指名说说设计闹钟的思路(可从形状、色彩、结构、功能、造型等方面来述说)。
4.学生创作。
(1)平面设计2人一组,立体设计3-6人一组。
(2)制作较新颖别致的闹钟。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对安全、构思、技法等方面做些指导)。
5.拓展主题。
(1)调查闹钟的来历、分类。
(2)研究性学习主题:废旧的闹钟如何回收和利用、闹钟的未来发展等。
(3)讨论思考如何努力学习,紧紧抓住今天的美好生活。
第六课 我的老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人物的五官和表情特征。
2.通过对老师的观察、理解,用绘画的形式创造性地把他们的形象表现出来。3.培养学生爱老师、敬老师的情感。课前准备
(学生)美术课的常规工具
(教师)范作、有关人物形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让学生讲自己喜欢的老师,并讲明原因。
(2)教师小结,并板书:《我的老师》。
2.谈谈感受。
(1)让学生具体讲自己所喜欢的老师的外貌特征,提问:老师五官中的哪一部分是最与众不同的?老师的脸上常带着怎样的表情?给你什么感觉?
(2)学生互相交流(采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形式)。
3.欣赏范作。
(1)出示范作(书本及教师本人自己的范作)。提问:老师的五官有什么特征?最与众不同的是哪一部分?看了作品后有什么感受?你会怎么画老师?
(2)教师小结(针对五官特征及表情变化等方面进行总结)。
4.布置作业。
(1)提出主题:我的老师(创作工作、生活或想象中的老师)。
(2)提出建议:仔细观察老师的五官特征及表情,注意突出主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运用合理的作画工具进行创作。
5.师生共评。
(1)自己评、小组评、集体评与教师评相结合。
(2)教师从美术创作、画风的掌握、人物表情的刻画等方面进行引导。
6.课外拓展。
(1)仔细观察你喜欢的老师工作时的表情、动作等。找一些关于老师的绘画作品或相关文章。
(2)举办一个关于“我的老师”的主题画展。
第七课 爸爸妈妈真忙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对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活动及场景的观察、回忆,学画简单的人物动态和场景。
2.通过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捕捉人物服饰、动态、场景等进行造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描绘人物的兴趣和热爱、喜爱父母的情感。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父母外形的特征(重点观察父母在工作、生活中忙碌的情景)、有关父母的照片、常用的绘画工具。
(教师)美术工具一套、范作、课件、数码照相机、带有表演镜子的教室(如形体教室)
教学过程
1.演演、看看、猜猜、说说,趣味导课。
(1)出示课题:《爸爸妈妈》。
(2)复习有关人物特征的旧知识:请一位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父母的容貌特征,说说自己的模样什么地方像爸爸妈妈,并简单表演父母最有代表性的神情及有趣的样子。
(3)教师出示课件“我的父母相册”,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父母照片,让学生猜猜他们分别是谁的父母。
(4)学生各自说说自己喜爱父母的原因。
2.出示课题,情景表演,观察感受。
(1)出示补充课题:《爸爸妈妈真忙》。请学生介绍父母忙碌的生活。提出问题:父母忙碌时是怎样的?
(2)请学生回忆自己父母忙碌的样子,并表演一下。
(3)学生分成4人小组,互相表演,并猜猜各自父母的职业,说说自己喜爱父母的原因,夸夸自己的父母。
3.探究学习。
(1)学生出示自己所拍的父母工作或生活时的照片。
学生说说父母忙碌时有哪些特征。小组讨论如何表现父母忙碌时的情景。
教师可出示课件启发学生观察不同职业的服饰、工作环境、人物动态特征来进行人物动态造型。
(2)让学生通过欣赏继续探讨表现主题的造型方法。
①欣赏大师表现人物忙碌的作品,进一步启发学生,开拓视野。
②让学生欣赏各种表现手法的儿童绘画作品,启发学生用线描、油画棒等方法自由表现主题。
4.自由创作表现。
自由选择绘画方法进行创作。教师辅导时应特别注意单亲家庭孩子的创作情感。
5.评价交流,增进感情。
作品展示交流,自评、互评、总评相结合。鼓励学生将画送给父母。
第八课 快乐的假日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用各种方式表现假日的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对假日生活的感性认识。
2.学习运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热烈的色彩来大胆地表现假日愉悦的心情,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3.通过引导学生对假日的回忆、想象与表现,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油画棒、自己喜欢的假日照片等
(教师)课件、各种有关假日的图片资料、笔、油画棒、水粉颜料等
教学过程
1.组织纪律。
稳定教学秩序,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2.感知引趣。
(1)了解学生的假日生活,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假日生活的图片资料。教师展示课前收集的一些假日画面或活动的录像资料等。师生共同回忆、叙述快乐的假日时光,从而确定值得表现的内容。
(2)引导学生观察快乐的人物的体貌特征,利用课件由远及近地展示人物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充分感知人物快乐时的肢体与表情的主要特征。
(3)让学生走到讲台上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大胆表现快乐,并让其他学生在黑板上把相应的动作与表情画下来。师生共同点评,解决人物动作与表情的表现难点。
3.欣赏激趣。
(1)欣赏《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这一名画。
让学生谈谈对此幅画的感受:阳光灿烂、休闲„„
(2)欣赏学生的假日图片:阳光、快乐、活泼、欢笑„„
(3)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与真实的图片进行对照,鼓励学生表演作品中的人物神情,体会怎样才能更好地抓住并表现人物在眼睛、嘴巴、肢体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征,明晰夸张、想象在塑造人物神情等方面的作用。
4.尝试探趣。
(1)作业要求:表现自己真实感受到的快乐假日。
(2)把心中所构思的图形进行大胆自由地造型表现。教师巡视时及时给予鼓励与提示,对发现的普遍问题,如主题欠明确、构图散乱、形象拘谨等,给以必要的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5.评价延趣。
(1)即时用实物投影仪或数码相机、摄像机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自评、互评,相互取长补短,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路。
(2)教师评价时宜采用整体评价优点、点出存在问题的方法。不直接点评存在不足的作品,而是提些建设性的建议。评价主要放在主题是否明确、构图是否饱满、造型是否夸张、色彩表现是否合理等方面。
(3)课后请学生再次搜寻并选择各种表现假日的图片资料等。
第八课 快乐的假日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用各种方式表现假日的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对假日生活的感性认识。
2.学习运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热烈的色彩来大胆地表现假日愉悦的心情,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3.通过引导学生对假日的回忆、想象与表现,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课前准备
(学生)尽可能多地收集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料,准备好相应的工具
(教师)课件,收集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料,准备好相应的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检查课前准备。
(2)欣赏第一节课的学生作业。从内容的选择、造型的夸张、神情的表现、色彩的运用、场景的安排等方面,让学生讨论、评述其得失,并大胆提出修改建议。
2.引导激创。
(1)审美欣赏:用各种材料表现的作品及图片资料等。
①仔细欣赏《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独特的色彩表现技法、色彩的对比与渐变的排列方式、人物不同动态与前后关系的巧妙表现、场景的衬托与对比等。
②辨析同龄人的作品,从人物动态、表情、前后关系的表现,场景的安排,活动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加以具体分析。
③欣赏其他材料或形式的作品,开阔学生眼界。
(2)讨论:这些作品的表现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准备的材料,谈谈修改完善作品的基本设想。
3.探索表现。
小组互评,提出修改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设想,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加工装饰,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4.展示评价。
(1)分小组展示作品,先小组互评,评出最佳作品,再全班展评。
(2)教师在黑板上划出“开心奖”、“美观奖”、“创作奖”三个展台,学生自评后把自己的作品粘贴在相应的展台上。(开心奖——作品表现出快乐这一主题的均可获此奖;美观奖——主题明确又美观的作品可获此奖;创作奖——既美观又具创意的作品可获此奖。)
第九课 泥娃娃
一 教学目标
1.观察、感受、欣赏泥娃娃的造型、色彩及人物表情的特点。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泥塑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以及对泥塑学习的兴趣。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泥娃娃的图片,准备常用的泥塑工具,收集小豆子、小珠子、纽扣、花边、丝带、花粘纸等多种辅助材料
(教师)收集各种泥娃娃实物或图片、民间泥娃娃制作方法等动画、课件资料,准备泥塑工具一套、各种辅助材料及陶土
教学过程
1.探究式导课。
(1)教师出示一块陶土,让学生直观感受陶土。
(2)教师出示一个泥娃娃,提出问题:一块陶土怎样才能变成一个可爱的泥娃娃?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形成初步结论。
(1)分组讨论:陶土如何变成一个泥娃娃?
(2)学生得出结论:用团、揉、搓、捏、压、挖、堆塑等方法可以做成一个泥娃娃。
(3)欣赏民间泥塑制作过程(图片或课件),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学习民间艺人制作泥娃娃的方法,开拓思维。
(4)再分组讨论:怎么样的泥娃娃才是最可爱的?
(5)形成初步结论:如外形圆圆胖胖的,表情调皮、笑眯眯的,色彩醒目的等等。
(6)教师归纳。
3.欣赏感受,深入探究。
(1)交流欣赏师生收集的泥娃娃实物、图片或课件,开拓学生的思维。
(2)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感受及方法。
(3)出示各种综合材料,如各色小豆子、小珠子、纽扣、花边、丝带、花粘纸等,以及各种如铅笔小棒等辅助工具,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作。
(1)创设情境:如出示展示台,举办“泥娃娃的世界”展卖会。
(2)学生分小组,自由创作自己心中可爱的泥娃娃。教师个别辅导。
(3)学生上台陈列自己的泥娃娃作品,并可“展卖”。
5.游戏、评价、交流,传递友谊。
(1)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2)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交换。
(3)鼓励学生互相赠送作品给好朋友。
6.拓展学习,激发持久学习的兴趣。
观看用泥塑方法制作的动画片片段:如《小鸡快跑》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思考陶土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培养学生对泥塑的兴趣。
第10课 壶的聚会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壶,提高学生对壶文化的感性认识。
2.学习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来表现壶,尝试用各种工具、材料来制作,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
3.通过引导学生对壶的观察、回忆与想象,使他们充分感受壶的造型之美,促进他们对壶文化的热爱 课前准备
(学生)陶泥、彩泥、牙签、小刀等
(教师)课件、有关各种壶造型的图片资料、陶泥、彩泥、牙签、小刀等
教学过程
1.组织纪律。
安定情绪,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2.欣赏激趣。
(1)欣赏壶的图片资料:动画播放古今中外的壶,充分感受壶文化。
(2)让学生谈谈对壶的感受:精致、灵秀、神奇、富有想象力„„
(3)揭示课题:《壶的聚会》。
3.感知引趣。
(1)进一步了解壶文化,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壶的相关图片资料等。
(2)引导观察壶的构造特征,课件由远及近展示壶的特写镜头,充分感知壶的囗、颈、肩、腹、足、底、盖、纽、嘴、把等的主要特征。
4.尝试探趣。
(1)学生试制一把壶。
(2)学生相互评说与小结:设计一把壶,哪几个构件是必不可少的。
(3)学生欣赏书上壶的作品,把它们与自己试制的作品进行对照。分析如何表现壶的主要特征,如何运用夸张造型、想象装饰等来美化壶。
5.完善固趣。
(1)作业要求:设计一把造型别致的壶。
(2)依据心中所构思的壶的形象进行大胆自由的造型表现。教师巡视时给予鼓励与及时提示。对发现的普遍问题,给以及时的点拨、启发,帮助解决。
6.评价延趣。
(1)用数码相机或摄像机把学生的作品摄录,并展示于大屏幕上,让学生即刻获得成就感。让学生自评、互评,相互取长补短,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
(2)教师评价时宜采用整体评价优点、点出存在的问题的方法。不直接点评存在不足的作品,而是提些建设性的建议。评价点主要放在造型是否别致、想象是否奇特、色彩表现是否生动等方面。
(3)课后请学生搜寻并选择有关各种壶的图片资料以及各种可以表现壶的材料等。
第11课 手拉手,好朋友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连续纹样的基本知识。2.通过研究探索,启发学生运用对称的原理,设计、制作出各种有趣的连续纹样。学习正确折叠纸张,运用简便方法设计纹样,以及运用正确的制作方法。
3.通过剪纸制作手拉手的好朋友,使学生感受友情的温暖,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彩纸、彩色水笔、胶水,分成4-6人的小组并选好组长
(教师)课件(事先录制小朋友一起手拉手游戏、舞蹈的场面)、范例、彩色纸、剪刀、彩色水笔、胶水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引入,表达感受。
(1)出示课件:播放和好朋友一起游戏、手拉手快乐舞蹈的录像。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好朋友以及对录像的感受。引出课题《手拉手,好朋友》。
(2)出示课件: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连续纹样的形式美和节奏美,感受拉手纸人的趣味性以及表现方法的多样性。
2.问题研究,小组学习。
(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剪出手拉手的纸人?书中介绍了哪些方法?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吗?
(2)学生小组研究、讨论问题,尝试剪纸。教师巡回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激发创意。
(1)请学生代表示范连续纹样的剪制方法。
(2)教师适当补充示范、讲解。
(3)欣赏作品,讨论:你想表现的好朋友是谁?如何解决拉手的问题?
4.布置作业,创作表现。
(1)作业要求:用折、剪、添画的方法做“手拉手的好朋友”。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作品展示,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品,互评作业。
(2)小组长介绍自己小组的作业情况,全班评,教师小结。
6.课后延伸,启发创新。
(1)教师出示6个大小、造型相同的单个形象,提问:有没有办法让这些好朋友手拉手?
(2)在学生讨论后,出示利用插接组合连续的范例让学生欣赏。
(3)建议学生课余时间尝试做用其他方法组合的手拉手的动物玩具。
第12课 手指玩偶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造型艺术的多样性。
2.学习手指玩偶简单的制作方法,进行添画练习。通过折、剪、画、讲、玩等美术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3.通过玩手指玩偶,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获得乐趣。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剪刀、小画纸等常规用品,分成4-6人的小组并选好组长
(教师)玩偶范例若干、示范用纸、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1)教师展示手指玩偶,并绘声绘色地进行角色表演。学生欣赏、尝试玩耍并说说感受。
(2)教师揭示课题《手指玩偶》。
2.小组讨论,自主研究。
教师将手指玩偶按小组发放,请学生拆一拆、折一折,研究手指玩偶的制作方法。
3.汇报交流,激发创意。
(1)请学生做小老师,结合书本中的步骤图,在实物投影仪下示范手指玩偶的制作方法。
(2)教师适当补充并示范。
(3)比较“兔子”、“老虎”、“狐狸”等范例的不同表现方法,提问:你们还能表现其他的动物吗?
4.布置作业,巡视辅导。
(1)提出作业要求:用合适的纸学折手指玩偶,然后想象、添画成可爱的动物头像纸偶。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作品,游戏表演。
(1)小组内展示作品,合作进行游戏。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全班评价。
(3)教师小结。
6.课后延伸,拓展训练。
教师出示一张50cm×50cm大小的正方形纸,请学生思考:这样的纸用手指玩偶的折纸方法可以折成什么?还能创作出怎样的作品?
第13课
指印的联盟
一 教学目标
1.观察手指纹路的形状与大小,初步了解自然世界各种各样的纹理。
2.能利用手指头压印出各式各样不同的图形,并且在图形上做各种创意的联想,设计、组织画面。
3.引导学生在观察、联想等活动中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感受,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
课前准备
(学生)签字笔、彩色水笔、油画棒、彩色铅笔(可自由选择)
(教师)红、黑、蓝等各色印泥(颜色越多越好)、全开铅画纸、范例、浅色卡纸(32开)、干净的抹布(在印完之后擦掉手上的印泥)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1)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来发现手指纹理,教师用手沾上印泥在纸上印出指印。
(2)在黑板上挂一张全开铅画纸,让学生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上台按印,体验按印的乐趣,并让学生简单描述自己手指纹理的特征及按印的感受。
(3)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指印像什么,全班在一起的指印又像什么。教师板书课题《指印的联想》。
2.小组研究,自主学习。
(1)出示范例,请学生研究:指印变成了什么?
(2)小组内学习书中的图解与提示,研究按印与添画的方法。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适当示范按印的多种方法(如指尖印、指腹印、侧印等)。
3.布置作业,启发联想。
(1)作业要求:用手指的正、侧、反面和指尖按印,并添画成一幅有趣的画。
(2)欣赏指印画,想象你能让指印变成什么。
4.创作联想,大胆表现。
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5.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1)学生介绍按印的方法,小组交流。
(2)集体评和教师评相结合。
6.收拾整理,小结下课。
(1)学生擦干净手,整理课桌。
(2)教师小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并宣布下课。
第14课 刮出来的画
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单色和彩色底版制作的方法,以及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刮画的方法。
2.尝试运用不同纸材、涂色工具创造不同的底版及体会不同材料刮画的技巧。3.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创作习惯,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课前准备
(学生)蜡笔、油画棒等涂色工具、各种刮画工具
(教师)范作、课件、常规及特殊的刮画工具
教学过程
1.引出课题。
出示范画(或者民间艺人制作的有关相近于刮画的作品和有关刮画方面的录像),指名要学生述说看到的这幅画与平时的画有什么异同点,自然地引入课题。
2.学习创作。
(1)出示课件(学生和教师的优秀作品):学生欣赏时,提醒他们注意底版的制作及刮画的技巧。
(2)学习制作方法:观察书本中刮蜡画底版制作以及刮画的方法,请学生说说制作步骤。
(3)师生互动讨论:涂色、刮画的方法以及注意点,特别讨论作品的创意。
(4)提供创作建议:①创意:构思与众不同、材料有自己的特色、涂色有变化、刮画充满热情、整体富有意境;②涂色:涂双色时,先淡后深(或反之),一层盖一层,还要考虑到刮画时的效果(不一定都很均匀);③刮画:可轻可重,刮得轻重不同,效果也不同,特别要注意根据画面的需要,轻重适当;④工具材料:针对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可以利用一些废旧的东西,变废为宝)。
(5)教师示范: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进行示范,着重讲述制作的方法、涂色和刮画的注意点、构思和创意等(要求速度快、精讲和粗演结合、动作到位、抓住要点等)。
3.学生作业。
(1)确定主题:让学生分组说说或独自思考刮画的内容,主要选择自己身边熟悉的题材(教师可以提供如开心一刻等为主题的有意思的内容)。
(2)提醒注意:大胆构图与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人、事、物;利用特殊工具创作;体会用不同材料制作底版和用不同工具刮画的感觉;适度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和创意(可合作完成作品)。
(3)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是否选择了合适的纸材;是否涂了和谐的色彩;是否自如地运用了刮画的技法;是否创造性地刻画了主题等。
4.课外延伸。
(1)尝试合作创作(和家人、同伴、老师一起)巨大的刮画作品,如壁画等。
(2)充分挖掘生活中可以用来刮画的工具和材料,如沙子、木头等,抽空进行刮画练习。
第15课
闪光的星星
一
教学目标
1.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制作表现闪光的星星的玩具。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3.通过动手制作玩具,培养学生对美术设计的兴趣。课前准备
(学生)卡纸(或相应的厚纸、信封)、彩纸、胶水(或双面胶)、小棒(或铅笔)
(教师)范作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1)请学生演唱歌曲《小星星》,同时老师演示范作。
(2)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个玩具转起来后,星星会发光?
(3)老师作补充性小结后,解释视觉暂留原理。
(4)导入新课,提出本课要求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制作一个与别人不同的玩具。
2.分层探究。
(1)组织学生看书讨论“闪光的星星”的制作方法。
(2)讨论后归纳:
①一张对折的纸,一边画上星星,一边画上光芒。(提示:光芒画在星星的外圈。)
②在小棒上贴上双面胶或涂上胶水,把它固定在纸中间,同时把纸的另一边也粘贴好。(注意:胶水别太多,避免溢出弄脏小棒。)
③轻轻转动,星星就会发光啦!
3.赏析解疑。
(1)结合教科书的内容,说一说下面这些闪光的星星该如何设计。
(2)让学生找一找红框框和蓝框框中有联系的图案,想象一下转起来的效果。
(3)讨论、归纳。
4.尝试创作。
学习建议:根据视觉暂留原理制作一个“闪光的星星”玩具,鼓励基础较好的学生用“闪光的星星”这种玩具的制作原理做一个与别人不同的玩具。
5.展评作品。
学生边唱边玩,展示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6.拓展。
回家后请教家人生活中以视觉暂留为基本原理的应用实例(如电影等),也可以再制作一个别的类型的玩具。
第16课
转啊转,纸陀螺
一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学习设计制作纸陀螺及能进行简单的装饰。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使用自己制作的纸陀螺的活动,培养对美术设计制作的兴趣。课前准备
(学生)卡纸(或相应的厚纸)、彩纸(或相应的材料)、双面胶、纸杯、瓶盖、小棒(铅笔或筷子)等必要的工具
(教师)课件、陀螺
教学过程
1.引入。
(1)(课件)出示陀螺,介绍陀螺的历史。
(2)(课件)在陀螺专卖店,如果你是顾客,你最喜欢哪一个陀螺?为什么?
(3)揭示课题。
2.分析。
(1)教师提问:这家陀螺专卖店新近打算开发一批新产品——纸制的陀螺,如果请你们帮忙设计几种产品,该如何做?
(2)小组讨论,归纳纸陀螺的制作方法。
①剪圆形,学生可讨论剪出圆形的方法。
②装饰陀螺,学生可讨论装饰陀螺的方法。
③试一试比较陀螺的图案在旋转与静止时的异同。
④在中心点上固定小棒。
3.欣赏优秀的纸陀螺作品,进一步启发学生。
4.创作。
(1)设计一个漂亮的纸陀螺。
(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对作业中能利用剪贴、卷折等不同方法的同学给予鼓励。
5.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买卖陀螺”的游戏,并让学生说说购买纸陀螺的理由。(提示:从形、色、图案方面阐述,同时转动时要快、稳。)
6.拓展。
根据纸陀螺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其他玩具。
第17课
卷纸动物
一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纸立体造型的方法与动物的有关知识。
2.通过卷纸动物的设计与制作,发展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对小动物的爱心。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胶水、剪刀、各种色卡纸或其他质地较厚的彩色纸
(教师)多媒体课件、卷纸动物范作
教学过程
1.动画激趣,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动画):讲述人类与动物的生存关系,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
(2)出示范作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揭示课题:《卷纸动物》。
2.范作欣赏,学习探究。
(1)课件展示:学生作品。设问: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是由哪些方法卷成的?
(2)让学生说说“卷纸动物”的形体结构特点及基本形体的卷折方法。
3.小组讨论,启发创新。
(1)分学习小组讨论探究“公鸡”的外形变化与表现方法,启发学生想象创新。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小结提示:不管怎样变化,都要抓住表现对象的主要特征。
4.学生练习,体验表现。
参照喜欢的一件范作,尝试卷折一只动物,教师个别指导。
第17课
卷纸动物
一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纸立体造型的方法与动物的有关知识。
2.通过卷纸动物的设计与制作,发展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对小动物的爱心。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胶水、剪刀、各种色卡纸或其他质地较厚的彩色纸
(教师)多媒体课件、卷纸动物范作
教学过程
1.演示激趣,创新训练。
(1)教师演示两种基本形体的卷折,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像什么。
(2)让学生尝试用不同卷法表现不同动物的基本形体,进行创新训练。
2.讲解示范,掌握步骤。
(1)提问:怎样制作一只形象丰富的动物呢?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制作过程。
(2)教师小结补充,让学生了解掌握从整体到局部的基本制作步骤(可借助课件演示)。
3.学生练习,表现创新。
(1)明确作业要求:为自己设计制作一只喜爱的卷纸动物。
(2)学生创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交流,互评互学。
(1)作品展示:在教室(或操场、草地)布置一个动物“王国”。
(2)指导学生互评互学。
第18课
自己做帽子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帽子的基本结构,学习用各种方法设计制作一顶纸帽子。
2.在欣赏、讨论、游戏等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锻炼。
3.让学生在造型、表现的过程中,体验立体造型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彩纸、旧报纸、挂历纸、包装纸、剪刀、胶水(或双面胶)
(教师)有关帽子的图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帽子
教学过程
1.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1)请学生戴上“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帽子进行故事表演。
(2)揭题——《自己做帽子》。
利用神奇梦幻的童话故事表演,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激发兴趣。
2.图片欣赏,感受体验。
(1)展示各种帽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外形特征。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最喜欢哪顶帽子?为什么?
通过欣赏,丰富学生的帽子形象储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帽子的形状、色彩、装饰等。
3.学习步骤,掌握方法。
(1)让学生自己看步骤图,有困难的地方,请组内同学帮忙。
(2)老师讲解制作难点。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新的知识。
4.启发想象,鼓励创新。
(1)提问:你还能创造出其他形状的帽子吗?
(2)提问:你能把自己的帽子打扮一下,使它变得更美吗?你想怎样装饰?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创新精神。
5.作品展示,体验成功。
(1)让学生戴上自己设计制作的帽子进行游戏,体验成功的快乐。
(2)让学生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并在游戏中分析他人作品的优缺点进行借鉴、提高。
第19课
小画框
一 教学目标
1.感受画框对绘画作品及其他平面艺术作品的装饰美感。2.学习应用纸质材料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小画框。
3.通过对小画框的设计制作,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美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情感。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双面胶(或胶水)、彩色卡纸(或质地较厚的挂历纸、彩色纸等)、画笔、自己的绘画作品一幅
(教师)课件、自制小画框范作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1)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不同风格的画框和不同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给作品选配画框。
(2)导入新课,板书:《小画框》。
2.想想、说说、画画,加深感知。
(1)请学生想想、说说生活中见过的画框样式及其特点。
(2)让学生把见过的最喜欢的画框简单地画出来。
3.赏析探究,学习制作方法。
(1)出示教师范作,请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假如让你给这张作品设计一个小画框,你会考虑哪些问题?(提示:可以从框边的形状、色彩搭配来启发学生。)
(2)借助图示了解制作步骤及进行变化创新。
(3)欣赏书中学生作品,拓展制作方法。
4.学生设计、制作小画框。
(1)提示:可以改变外框与内框的形状和颜色搭配来设计与众不同的小画框。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引导学生互评互学。
(1)鼓励学生大胆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同学作品。
6.拓展小结。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作品装饰房间,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兴趣。
第20课
小小建筑师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提高对材料和工具的认识,从体验材料带来的乐趣萌发丰富联想的同时,初步感受造型活动的乐趣。
2.在游戏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工艺制作手法,并通过集体创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习惯。
3.让学生通过游戏发现自己作为主体的价值,培养爱家乡的情感。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胶水、剪刀、大小纸盒5-10个、各种制作材料(如铁丝、橡皮泥、橡皮筋、棉线、牙签、果奶瓶、彩纸等),分成4-6人的小组并选好小组长
(教师)教学课件、剪刀、胶水、大小纸盒、范作
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1)出示课件:播放古今中外优秀建筑的图片。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感受。
(2)揭示课题。课件演示,观看材料、工具,并思考其用途。
(3)提出本课目标:做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以纸盒子为主要材料来设计一幢房子。
2.展开交流。
(1)观察分析。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和纸盒。利用现有的这些东西通过观察、联想,构思出一幢房子的大致造型。
(2)交流表达:把构思和大家交流一下,相互说一说。
(3)观看建筑师设计、建造过程的录像(或课件)。
3.学习方法。
(1)交流制作的方法:接、剪、粘、插、折、弯、包、叠等方法。
(2)教师示范制作方法,与学生合作把纸盒加工成一幢房子的模型。
(3)欣赏教材中学生的建筑作品,借鉴方法,发表看法。
(4)设计房子的广告或房产说明书。可以用绘画、文字或口头表述的方式。
4.表现创意。
(1)设计一个独立的建筑物。
(2)造型别致、有创意,但不一定表现得很复杂。
5.评价。
(1)作品是否合理、巧妙地利用了材料的特性和组合关系。
(2)作品是否有新意和创意,与众不同。
(3)建筑作品的色彩及造型(门、窗、阳台、屋顶)等表现是否统一。
6.课外拓展。
(1)了解古今中外的名建筑及其历史。
(2)收集现代化小区房产的广告及宣传资料。
第20课
小小建筑师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提高对材料和工具的认识,从体验材料带来的乐趣萌发丰富联想的同时,初步感受造型活动的乐趣。
2.在游戏中掌握一些基本的工艺制作手法,并通过集体创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习惯。
3.让学生通过游戏发现自己作为主体的价值,培养爱家乡的情感。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工具及材料
(教师)建筑模型、课件、范作、全开的铅画纸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欣赏评述。
(1)展示自己的建筑模型作品。
(2)观看和欣赏别的同学的建筑作品。
(3)介绍自己的建筑。(提示:可以展示自己的房子广告。)
(4)说说好房子的特点。(提示:坚固、美观、适用等,向学生说明的时候注意语言的浅显易懂。)
2.精心策划,组合构建。
(1)讨论一个规范化小区所要具备的条件和设施。
(2)说说在一个小区内除了住房外其他建筑物的特征。
(3)欣赏课件,并相互交流。
3.精诚合作,共建家园。
把全班学生分成4个大组,把教室的空地划分成4块,每一组组合成一个小区。(提示:教师分发给每一个小组一张全开的铅画纸。)
(1)组建一个生活小区建筑模型。
(2)注意小区的交通、周围的环境及人们的活动。
4.装饰美化,合理布局。
(1)注意建筑物的装饰手法:画、剪贴小饰物、用小东西戳洞等方法。
(2)注意主建筑物的摆放。用对折法表现汽车、人物、树木等风景。
(3)关注在小组中没有参与到活动中去的同学。(提示:这类学生往往性格内向、“基础”较差或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不高,应进行鼓励、引导。)
5.集体展示,共享快乐。
(1)给自己的小区取名。
(2)展示自己的小区,参观别组的作品。
(3)合影留念,保存学生的作品。
第21课
地下的故事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能创作有关地下的事物的想象画。2.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空间概念和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创造的习惯。课前准备
(学生)蜡笔、彩色水笔、画纸等常规用具
(教师)教学课件、范作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乘上通往地下迷宫的地铁,去游览一下地下的风光。”
(1)用课件或教师讲述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地下的情景,并引出课题。
(2)课件或故事里可以出现一些如植物的根、住在地下的动物的家、小动物、地下矿藏、地下隧道、溶洞、人类的地下建筑以及神怪等内容。通过教师的描述或课件的展示,猜一猜那是什么。激起兴趣,引起联想。
(教学建议:可以模拟一些从地下发出的声音或观看有关地下的影片。)
2.启发想象。
创设情境,以个别交流或小组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继续参与故事的创编,想想在地下旅行过程中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和看到的景象。
3.构图练习。
(1)出示教材中的4幅构图,说说这几幅画中哪幅画较好地表现出了地下的故事。为什么?
(2)教师小结:地下的故事应该主要表现地表以下的内容,但也要表现小部分地上的景物,以区分地上和地下。
(3)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进行简单的构图分析和表现内容的讲述。
(4)思考:地下的生物是怎么进出的?地下建筑是横向发展还是向地下纵深发展的?
4.创编故事。
(1)把创编的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景物和事物写下来,把路线标出来。
(2)创作一些活动的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人物或动物。
(3)表现地下的泥土、沙石等。
(4)表现地上的景物、地下的入口处和忙碌的生命。
5.展示评价。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欣赏、关注他人的作品。
6.课后研究。
(1)哪些动物是生活在地下的?
(2)地球的内部世界是怎样的?
(教学建议:本课也可以采用4人小组形式,以“地下探险活动”为主题进行集体创作。)
第22课
下雪天
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剪团花的基本方法和知识。
2.观察雪花和下雪的样子,学习用折、剪、贴的方法表现雪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对下雪天的观察、回忆、思考、想象与讨论,使学生感受雪景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课前准备
(学生)白纸、剪刀、胶水、各色彩纸或旧挂历纸
(教师)教学课件、范作、剪刀、白纸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导谈话。
欣赏课件《下雪了》,引导学生说说下雪天的情景和感受。
(1)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
(2)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评价建议: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
2.引发讨论,加强体验。
(1)天上为什么会下雪?
(2)为什么人们都说“瑞雪兆丰年”?
(3)交流下雪天最想说的一句话和最想干的一件事。
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欣赏雪景图片,比较表现雪景的美术作品。
(2)雪花是六角形的,观察雪花的造型(从天空飘落的样子以及雪花堆积起来的样子来观察)。
(3)学剪雪花:折三折和折六折——剪随意形状——剪趣味造型。
(教学建议:教师通过课件的展示和示范随意撕、剪六角形雪花,传授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表现雪景图。
(2)表现人物、动物等的活动。
(3)表现自己的心情。
(4)4人小组合作完成一幅大作品。
5.展示作品,综合活动。
表演雪中的游戏、舞蹈,说说下雪天的童话、故事,唱唱有关下雪天的歌,朗诵有关下雪天的诗等,保存好学生作品。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学生课外的研究思路:
(1)天上除了下雪还下什么?
(2)雪的种类有多少?
(教学建议:正逢下雪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南方很少下雪的地区,如没下雪,可让学生多欣赏一些雪景的作品。)
2010年第一学期
二年级上册
美术教案
第二篇:美术教案2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教学重点:学生能出不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得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教学用具:课件、图片资料、铅笔、图画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了,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一件事情,你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
生:福娃!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
师:福娃象征着北京欢迎你。今天我们请福娃欢欢来同大家一起学习,高兴吗? 师:仔细看,欢欢从远处到近处,你觉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呢? 生:在近处的大,远处的小。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敏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谁愿意把你知道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站在路中央往远处看,路两边的景物近处的大远处的小;当我站在楼上往远处看,近处的楼房大,远处的楼房小。
师:同学们真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但在观察这些现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像这种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的位置时,在观者眼里出现近大远小的变化在绘画上就叫透视现象。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讲授新课
师:老师把生活中的一个透视现象的画面用相机拍下来。同学们看看道路、树木近处与远处的变化,在小组里说一说他们有哪些透视现象?
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清晰远模糊…… 师:哇,好厉害。同学们发现这么多透视现象,恭喜你们。师:同学们注意看,近处的树向远处延伸发生什么变化?
生:两旁的树木向远方逐渐缩小,最后缩到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消失点。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真是棒极了。道路两旁的树木向远方不断缩小,最终两旁的树木都缩到一个点,这个点就叫消失点,通过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
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在我们就去看看艺术家是怎样处理画面中的透视现象的。
师:这幅作品是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在你看来画家表现了哪些透视现象? 这是一条普通的乡村道路,两边高高的树木通向远方,道路两边是乡村的田园,不远处,教堂和农舍的房子依稀可见。在田间和路上,有二三农夫的影踪。尽管这是一幅普通的乡村景色,但霍贝玛通过巧妙的远近透视,使它具有诗一般的田园情趣,给人一种明朗宁静的美好感受。此画被认为是风景画中的稀世之作。师:这是荷兰画家梵高的《梵高的卧室》。一大一小的椅子、一大一小的两个床头及地板纹理向远处延伸汇集在一起,在平面上表现出了卧室空间的深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透视现象,透视现象有哪几种?什么是消失点、视平线?对于这些知识你们都能理解吗? 生:理解。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视现象的画面,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上人物以及交通工具等,让它变得更美。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拓展
学生互评,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和借鉴,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地观察
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在教学活动中,我首先出示数幅图片(风景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归纳透视现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
后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紧接着我又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图片讨论总结出是由于距离不同,位置不同,我们就会有近大远小、形状改变的感觉。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主点。通过主点的水平线叫视平线,但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师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
接下来出示摄影风景图片,让学生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同桌互相学习讨论看看还会有怎样的新发现。最后老师小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阔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最后通过让学生临摹写生作品,感受各种透视现象。在作画过程中,发现各种容易犯的错误。在此过程中逐一纠正,避免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犯这种错误。同时进行作业的展评。
通过教学,新授的透视知识学生理解比较快,能快速区分和分析画面中、生活中的透视现象。
把一样的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有的理解的不深刻,所以在画作业时,表现物体的前后的尺寸不是很明显。而且学生具体应用透视原理实践创作的能力较弱,作业构图及完整性欠缺。
五年级的学生对这个透视问题,有的理解的不到位,需要慢慢的进行引导,使他们对这一概念更好的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中。当然必须要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
第三篇:美术教案2
大树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树根、树干、树枝、树杈、树叶等)。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种,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难点:画面构思和组织。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蜡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环境,揭示课题。
1、看图片,认识校园里的树。
2、看校外的树,如:松树、柳树等。
3、说说平时见过那些树?
4、每棵树都有各自不同的样子、千姿百态,它们也都有不同的故事。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大树的故事
二、观察树、学画树。
1、让小朋友回忆以前画过的树,怎样画的?在黑板上板示。
2、多媒体出示“各类树木 录象,让小朋友找自己画的是哪些树,让他们发现自己画的树与观察到的树有差距。
3、指导观察树:(1)树的整体外形。(2)树干:主干上粗下细,挺拔或弯曲;树皮光滑或粗糙;树叉排列各异。(3)树叶:形状各不相同。
4、选一棵自己喜欢的树画下来。讨论画树的步骤、运用的材料。
5、学生动手画树,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三、作业交流、评讲,课堂小结。
1、作业交流评讲可分步进行。(1)画树干、树枝中途评讲。(2)画树叶中途评讲。(3)图色中途评讲。(4)画树完成后评讲。
2、表扬鼓励,特别是有特色的作业。
3、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看图编故事。
1、出示书上学生作品以树为主的图画,或课外儿童画中以树为主带有故事性的绘画作品。
2、学生看图编故事讲故事。
3、让学生拿出自己第一课时完成的作业编故事。然后讨论:哪幅画编的故事更生动?怎样使自己的画能编出生动的故事?
二、添画。
1、引导讨论:怎样在上次的基础上添加?(1)、添加内容:花草、房屋、汽车、小鸟、蝴蝶、活动的人……)、(2)、添加方法:可以树为主体添加背景,房屋等可与树重叠。(3)、图色要鲜艳。
三、学生画一幅以树为主的图画。学生练习、教师个别辅导。
四、作业展示、评讲、课堂小结。
二年级上学期美术教案
何元希望小学
杨怡
第四篇:(美术教案2
《大眼睛》教学设计
一年级 赵小锐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创造性地表现“明亮的眼睛”这一主题。
2.通过感受诗歌美丽的意境,使学生萌发大胆表现的愿望。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感受诗歌美丽意境。教师边念诗歌边出示教具。
1.夜晚来了,眼睛要闭上了。一个一个梦会从你的枕边甜甜地升起。假如睡不着,你睁开眼睛望出去,呀!有好多好多的眼睛和你一样睁着!(出示夜晚背景图)你看见了哪些眼睛?„„我看见了星星的眼睛,月亮的眼睛,小朋友躺在床上睁着眼睛。
2.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念首诗歌,诗歌的名称叫“明亮的眼睛”,等会儿听完后,请你告诉大家诗歌中有哪些“明亮的眼睛”。
教师:夜里的风微微地吹着„„
漆黑的大海上,航标灯睁着眼睛,轮船就不会撞上暗礁!
遥远的大森林里,虎妈妈睁着眼睛,虎宝宝就能安心地、甜甜地进入梦乡!
夜里的风微微地吹着„„夜风里还有好多好多的眼睛睁着,但你 看不见它们:
卫星的眼睛睁着,在传送电波;
雷达的眼睛睁着,在保卫和平。
夜里的风微微地吹着„„
你瞧那夜空里,有好多好多星星眨着眼,它们正静静地望着你。
原来,它们也没睡着,正调皮地睁着眼睛。
提问:你听见这首诗歌中有哪些明亮的眼睛?
(二)讨论作画方法
请你想一想,在我们生活四周,在朗朗的星空中,在遥远的大森林里,还有哪些明亮的眼睛也正静静地看着你。教导学生发散思维。(路灯的眼睛,高楼的眼睛,飞机的眼睛,猫头鹰的眼睛,高架桥上的眼睛。)
(三)学生作画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预备了版画,点彩,线描,印画,请你想一想等会儿你画的画选哪种工具材料最方便。
(四)指导
1.指导学生较合理地安排画面。
2.及时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想象,给予鼓励。
3.指导学生用鲜艳的色彩点出明亮的眼睛。
《我 的 太 阳》教学设计
一年级 赵小锐
教学目标:
1、通过体验太阳的温暖,激发学生对太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们提供丰富的资料,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去感受形状、色彩、材质、声音所带来的乐趣,从而使学生们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去感受,使学生们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察学具。
2、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激趣:体会太阳
选一个下了几天雨后放晴的日子,领着学生们来到室外,问,太 阳出来了,你高兴吗?你为什么高兴呀?你喜欢太阳吗?学生们会很兴奋,七嘴八舌地告诉我各种理由,“太阳出来了,可以玩喽!”“太阳带给我们温暖。”“没有太阳,我们不能生存的。”让他们在阳光下自由自在地转圈,蹦跳,体验太阳的温暖,充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
2、探索太阳
①提问:你知道有关太阳的知识吗?你能把课前收集的有关图片、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吗?(太阳是个大火球、太阳有黑子、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星球)
②师:“你们知道得可真多,想不想知道更多的知识?”
③多媒体播放《蓝猫三千问》中有关太阳的动画片,让孩子们交流收获新信息。
3、想象太阳
①播放《种太阳》,播种太阳就是播种希望,每个人心目中的太阳都不一样,请你想象一下你心目中的太阳是怎样的? ②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讨论。
③反馈:“太阳象***脸,很亲切。”“太阳可以象我家的小狗,很可爱。”“太阳应该是个年纪很大的老爷爷,有白白的胡子”。
④从三方面入手,自由地想象属于自己的太阳:(学生说,教师在黑 板上示范)
A、太阳的外形。大胆地想象,太阳可以是你喜欢的人或动物甚至其他物体的形状,然后再想怎样才把太阳的形状画得符合想象,又让别人看得出是太阳。
B、太阳的光芒。太阳的光芒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直线式,火焰式等等。
C、太阳的颜色。你认为哪些颜色最能代表自己想象的太阳,就把它画出来,因为太阳本来就不是一种红色的,它的光其实是彩虹的颜色。
4、布置作业: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太阳。
5、教师巡视辅导,重点放在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上。
6、教学小结: A、展评学生作业。B、总结本课的学习的内容。《七彩飞虹》教学设计
一年级 赵小锐
教学目标:
1、了解彩虹的色彩排序,认识常用色。
2、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画一幅有彩虹的图画。
3、增加学生的自然常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并能准确排序彩虹的七种颜色。
难点:大胆想象并表达自己对彩虹的情感或者关于彩虹的故事。教学准备:
教具:七色色标卡片、混色示范工具、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平台等。学具:水彩笔、蜡笔等。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师:小朋友你知道美丽彩虹是有哪七种颜色组成的吗?教师出示七种颜色的色标卡。
2、学生:红、橙、黄、绿、青、蓝、紫。学生辨认七种不同的色彩。(具体认识表现彩虹的七种色彩的名称。)
二、分析理解
1、师:小朋友,你知道这七种颜色的正确顺序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2、学生根据教材说出七种颜色的正确顺序。
三、混色游戏
1、教师示范将红色水杯和黄色水杯的水相互混合后,引导学生观察变化;
2、再请小朋友把黄、蓝两色和红、黄两色分别混合,观察颜色的变化;
3、从自己的彩色笔盒子中按照顺序找出七种颜色。
学生参与混色游戏活动,并在活动中观察和学习色彩的变化,看一看色彩的变化,说一说观察的结果。
(通过直观的游戏活动进一步认识颜色,增强学生对色彩变化的注意力。)
四、欣赏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范图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看了这些画以后的想法。
1、你能正确并按照顺序表现彩虹的七种颜色吗?
2、你能比其他的小朋友想象的更奇特吗?
学生欣赏教材范图,巩固彩虹的七种颜色以及其顺序印象。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增强体验,在体验中加强知识的记忆并为激发思维做铺垫。)
五、自主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你想把彩虹画成什么?
1、美丽的彩虹是降落伞的伞顶、美丽的空中河道„„;
2、请学生说一说,画一画,教师巡回辅导。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对彩虹的想象。学生绘画活动,表现自己的想象或则表现和彩虹有关的故事。(运用语言激发思维,在绘画活动中锻炼思维能力提高绘画表现能力。)
六、总结评价 《奇妙的撕纸添画》教学设计 一年级 赵小锐
教学目标:
1、了解利用各种纸材进行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
2、能愉快的参加教学活动,从体验各种造型媒材中引发美术兴趣,感受创作的喜悦。
3、能够利用各种纸材进行造型游戏,初步掌握撕纸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用自己构想的方法来表现,感受创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造型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能够合理的运用纸材进行造型游戏,作品具有一定的美感。教学准备;供学生欣赏的示范作品
彩色蜡光纸,固体胶,水彩笔(学生)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察学具。(介绍蜡光纸)
2、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用撕纸添画方法制作的各种形象(动物、人物、汽车、家具„)提供学生欣赏。
2、分组让学生分析作品的制作方法。⑴教师将作品分给各组同学,让学生分析。学生讨论,分析作品的制作方法。⑵教师总结方法:撕纸——添画
3、教师示范
⑴撕纸时动作要慢,要随意变换方向。
⑵撕纸之后要进行想象(教师可多撕几张纸,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4、学生尝试撕纸,并在小组讨论:它像什么?教师反馈。
5、添画游戏:先由学生自己撕纸,再由学生们随着音乐围着课桌(课桌课前摆成长方形或圆形)旋转,音乐停,学生就坐在面前的座位上,将其他同学的作业进行添画。(教师可先作示范)
6、教学小结: A、展评学生作业。
《撕纸添画》教学设计 一年级 赵小锐
教学目标:
1、了解利用各种纸材进行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
2、能愉快的参加教学活动,从体验各种造型媒材中引发美术兴趣,感受创作的喜悦。
3、能够利用各种纸材进行造型游戏,初步掌握撕纸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用自己构想的方法来表现,感受创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造型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能够合理的运用纸材进行造型游戏,作品具有一定的美感。教学准备;供学生欣赏的示范作品
彩色蜡光纸,固体胶,水彩笔(学生)教学过程:
一、出示纸片,教师示范怎样撕纸添画,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撕纸添画》
二、出示色纸卡片,要求学生讲出色纸颜色的名字,并说说哪些东西是这种颜色的。
三、课件演示:各种颜色的物体。
四、学生讨论:你见过的哪些东西,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五、课件演示:家中的生活用品 常见的交通工具 可爱的小动物
六、教师示范撕纸
七、请学生上台示范撕纸
八、学生练习撕纸
方法: 一个人用手蒙着另一个的眼睛,另一个人用手撕纸。介绍: 向别人说说你撕的纸象什么。
思考: 小组一起想想,撕出来的纸可以有多少种变化。
九、学生作业点评。
《我的拼音卡片》教学设计
一年级 赵小锐
教学目标:
1、将纸工与绘画相结合,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做一张拼音卡片。
2、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绘画手段,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3、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注意背景颜色和主体颜色的深浅搭配。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察学具。
2、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激趣:
游戏:给拼音小子‘m’照相。(帮助学生进行深浅颜色搭配的认识)
2、拼音小子需要各种各样的‘家’: SORRY,此处图片无法上传。
3、你能为拼音小子设计一个家,把它画下来吗?
4、展示用剪贴、绘画、泥塑等不同方法制作的拼音卡片让学生找找它们的不同,总结出制作方法的多样性。
5、教师重点示范绘画法:(教师可作提示:这些拼音字母像什么?如:‘S’像蛇;‘е’像蜗牛。但不对每个学生强求)。
⑴剪外形(卡片的外形丰富多彩,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先画再剪)⑵画图案(从图形、颜色考虑)
⑶穿绳(用剪刀尖或者铅笔钻个懂,穿绳,打个漂亮的结)
6、布置作业:用你学到的方法做一张拼音卡片。
7、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8、反馈:说一说:你是怎样做拼音卡片的?
9、游戏:拼音卡片真重要,读书识字少不了。做张拼音小卡片,帮助我们记得牢。游戏规则:将学生分成四组,要求学生在组内自由组合,比比看,哪组组合的音节最多,最快。
10、教学小结: A、展评学生作业。
第五篇:《走近美术》教案2
《走近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绘画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难点: 能独立地、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分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收集美术作品的图片和实物。2.教师的教学准备:相关美术图片及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美术课里你想学到哪些东西? 学生回答:中国画、水彩画、素描、剪纸、设计……
师:大家把在小学学过的内容和你所知道的有关美术的内容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 生:……
师生总结:绘画类、雕塑类、艺术设计类、手工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美术,走进绘画。
2、欣赏油画作品《父亲》、《开国大典》,请学生发表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等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张利、靳尚谊等名家作品,感受油画的不同风格。
学生了解油画工具材料,师生共同总结油画特点:利用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充分地表现对象,达到丰富的色彩效果。
3、请学生说说对中国画的了解?知道有哪些作者,哪些作品,哪些作画技巧等。欣赏作品《粒粒皆辛苦》、《鸳鸯戏水》,分析这两张画的区别,分别是人物画、花鸟画,写意画、工笔画。
师生共同总结中国画的种类、特点。
4、介绍版画、水彩画.先做简单的比较,再介绍版画、水彩画的各自分类及特点。
5、教师将课前准备的图片让学生辨别,也可结合教材中的作品,加强学生对画种特点的掌握。
6、对学生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由同学相互评价。
引导欣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学生活动】学生欣赏,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作品欣赏,发散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明确要求,学生作业
学生感受实物,观察并发言,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艺术材料不是随便选择的。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搜集各种不同美术作品。在指导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活动】动手搜集资料。
总结欣赏,探究拓展
小结:表扬积极发言的同学及表现突出的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