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 欣赏作品在景物描绘上表现出来的高超语言艺术,领略作者为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采用的独到的创作技巧。
2. 联系作者的人格特征以及作品创作背景,结合对作品内容的体会,正确理解和把握创作动机和思想意旨。
3. 解构与综合相结合,从整体的高度把握全文的结构脉络,剖析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课文分析及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寄情于景,情随景染,于月下荷塘静谧优美之中衬托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作者抑郁孤寂、欲超脱现实,追求宁静生活而不可得的烦躁心境。
对全文分两个课时进行讲授: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分析课文结构层次从整体上把握思构脉络。第二课时深入介绍文章的语言艺术、创作技巧、统揽全文意旨,把握思想特征。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梳理文章层次结构,理清思想脉络,归纳各部大意
2. 循着作者的行踪,以游荷塘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把握写作思路和抒情结构。教学过程:
一.各自默读(限时5分钟)二.播放课文录音或指名朗诵。(事后校正语音失误及评解朗读情感的技巧把握)三.作者生平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小知识:绍兴是教育家蔡元培、文学家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秋瑾的故乡〉自幼随家迁居扬州,故又自称“我是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主义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而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27岁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1948年拒绝食用美国‘嗟来之食’的救济粮而在贫病交加中倒下了,年仅50岁,“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的气节被毛泽东誉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
四.层次结构梳理与讲读分析:
[教师启发]:在深入理解文章之前我们先来对全文进行一个解构,从层次的角度归纳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大意,以便以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做一个铺垫,全文总共8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抒情体。要了解文章我们就得循着作者的行踪,以其心理情绪的变化为线索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 让学生提取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洁明快、准确扣题)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从‘散’的形式框架下把握‘聚’的主旨思绪。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游荷缘起 第1段:点明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以及缘由。(点明心境:颇不宁静,定文章基调)
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文章的眼,是全文的引子和根由,开篇就点明了此时的心境:‘烦躁、不安’,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为下文的写景和抒情定下了一个忧郁孤寂的基调。要更好的了解颇不宁静,我们还得先说说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此时蒋介石正在发动叛变,大势搜罗革命人士,置原本早已乱成一团糟的中国陷入了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之中,作为一个“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的知识分子,岂有不为祖国的渺茫前途深感忧虑,然而手无寸铁徒手上阵那也只是白耗精力,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怎能不去信步释怀,身于景而情所思,触佳境而感怀,愤然提笔以为枪而成词佳作。
小结:第一部分: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月下抒感 第2段: 描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作者笔下的小路是什么样的?——1.曲折、幽僻、树多,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对景物的描写正是为抒哀愁之情创造情景,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2.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感受——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小结:第二部分〈2-3〉: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荷塘佳境 第4段:刻画荷塘美丽的景色。
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比喻放在下一课时修辞部分讲授)形态美 1.荷叶:弥望的、田田的、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更见风致。
2.荷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动态美 3.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4.荷波: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凝碧的波痕。静态美 5.流水:脉脉的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若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
——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反觉呆板。“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静静地泻下来”突出了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达到意境的高度浓缩的美感。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景物描写上是阴沉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用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小结:三〈4-6〉描写荷塘佳境,由近及远由平面及空间,各方位的展示荷塘美景。追忆旧俗〈 7-8〉: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承接上文拓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猛将作者拉回现实之中,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小结:四〈7-8〉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升华了文章的情感,进一步的表现了作者苦楚下的强乐心境。
行踪: 家 荷塘
(心境颇不宁静)想起荷塘,欲游,排遣(暂时超脱)
寄托愁思
淡淡哀愁 淡淡喜悦
情感回归
现实世界 艺术世界
情感互撞,情景交融
〈正所谓“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金圣叹〉
荷叶:田田的、亭亭的、风致
荷花:袅娜、羞涩、如明珠似星星
荷香:丝丝缕缕、渺茫如歌
荷波:凝碧的波痕
月下 月光如水
荷塘 塘上月色 薄雾似纱 正写月色
花叶若梦
光影似曲
黑影班驳
荷塘四周 杨柳依依 侧写月色
远山隐约
联想采 采莲赋 淡淡的喜悦 踱步回家 心境依旧不宁静
莲佳境 西洲曲 淡淡的哀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着重解析课文第二、三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作者描摹景物的技法。2.深入认识文章对生活话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教学过程规划
一.多角度感受对景物的描摹 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 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脉脉流水 2.动静交替,可见与可想错杂:
静态与动态结合而物物借“动”,“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3.大量运用各种修辞,加强了对景物的立体感,感官互移。
二.高超的修辞艺术 〈一〉 比喻与通感
1.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著名学者 钱钟书先生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如: 1.“晨钟云外湿 ”(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 湿 ”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 湿 ”,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2.比喻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解析:用舞裙与叶子自然舒展时形状的形似进行形象的比喻,将静物化动了。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二〉动词,叠字、修饰语
1.动词:带——“掩、关”〈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
沿着——通往:“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
踱——走:踱,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情景融合的神韵。
泻——“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突出了一种恬静的力度美。浮——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
2.叠字修饰语: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突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
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使用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无穷。曲折、幽僻、寂寞——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
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色调是淡淡,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层层——描其高低有序
两种树影: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
小结:形象美——多样的手法 语言美——新颖别致
生动的比喻 自然传神
鲜明的对比 通俗流畅
强烈的烘托 节奏协调(量词、叠词)
形象的拟人 意境美——融情入景 即景抒情
传神的通感
画面————美丽的 美
荷塘月色 气氛————宁静的 静 三位一体,有机地组构了一幅荷塘佳境
格调————雅致的 雅 结语:“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中国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并交加的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第二篇:《荷塘月色》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第二课时)
执教者:李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材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探寻作者在文中情感变化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师:王羲之的书法享誉天下,对于我们来说也不陌生,我们班上很多同学的书写也颇有王羲之的风范,我们除了刚才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外,现在我们还要来一起欣赏他的一篇佳作<兰亭集序>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带着问题读课文:哪些关键字能体现作者的心
情?
2、朗读过后校正字音
三、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1、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有起伏变化了,找出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关键字。
(明确:乐、痛、悲)
2、在课文中找出作者乐的原因?
(明确:乐的原因—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一种现象:人快乐到极点的时,常常心情会陡转急下,所谓“乐极生悲”,在快乐的宴集上,作者感情产生了怎么的变化?
(由“信可乐”到“岂不痛”)
4、作者的“痛”从何而来?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期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世事变化无常)
5、作者在第四段中,作者发出了深深地“悲叹”,作者的心情为何会从痛变为悲呢?(结
合作者人生经历)
痛是生命之痛,悲是人生之悲。为生命无情的流逝而痛,更为人生有理想却不能实现而悲
四、写一写,我读《兰亭集序》
欣赏歌曲《兰亭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读完《兰亭集序》后的体会,像方文山一样写成歌词,也可写一篇读后感……
第三篇:荷塘月色 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设计人:高莉娜 审核人:魏树胜 使用时间:2009年12月 日
一、导入
你见过荷花吗?见过荷塘吗?南宋诗人杨万里给我们描述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见过月光吗?很常见,所以写的诗句也多,比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朝诗人赵嘏也有诗:“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再问,你见过月色下的荷塘吗?抑或见过荷塘上的月色吗?今天我们跟着朱自清走进北京清华大学近春园去欣赏一下那里的《荷塘月色》吧。
二、所以学习这节课的任务是:(目标)
1、鉴赏景物描写,学习写景手法
2、把握感情脉络,体会情景交融
三、整体感知 迅速浏览全文,题目叫《荷塘月色》,找找哪段文字描写荷塘,哪段文字描写月色? 4、5两段。
四、走进文本
A.大声朗读4、5两段,同时
1、在第4段中,标画作者写了荷塘里的什么?概括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并作解释?思考作者各用了什么修辞来写的? 2、第5段中,概括月色有怎样的特点并作解释?思考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
B.提点要求:这也是以后阅读应该注意的。在鉴赏写景文字时,应充分发挥想象,眼里看到的绝不能仅仅是文字,而应是文字所描画的景物或场景。在此前提下,鉴赏第4段。
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任选一个,说明其特点及使用的修辞。• 补充通感:通感(移觉)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
——《围城》
视觉→听觉 视觉→味觉(乍去还留,乍停还有,若有若无)小结:我们从细处赏析了这片荷塘,要想真正享受其美,还需从整体上把握并沉浸其中。下面闭上眼睛,跟着我的朗读,充分发挥想象,再去享受这月色下荷塘的绿叶田田,荷花朵朵,及清香缕缕。
C.月色下的荷塘美,荷塘上的月色也美。月光虽美,但不好写。伟大诗人李白也只是写其颜色,把它比为“霜”,赵嘏写其状态,把它比为“水”,看朱自清是如何写的? 月色:不仅有对月光的直接正面描写,也有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对它侧面烘托,这叫正侧结合。
小结:作者从多个角度,用多个手法把月光写得可观可感。再一次闭上眼睛,随着朗读,在脑中重现这如梦幻般朦胧、静谧的荷塘上的月色图。
D.朱自清曾说过,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朱自清把一片平日里人们不太关注的荷塘写得意蕴如此丰富,他是见到了人之所常见,却写出了人之所不能写。这片小小的荷塘也因这篇美文而美名远扬。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如让我们写景,我们该如何写呢?(讨论)
可以用各种手法:修辞、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语言的运用:动词的精心选择,叠词的使用,会为你的文字和景物增加美感;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层次;归根要建立在细致的观察和用心的体会之上。这样你才能把“难写之景”,写得“如在眼前”。
E.再次自读两段,边读边揣摩,一揣摩景物之美,二揣摩手法之妙。F.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两段景物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 淡淡的喜悦
但有一句与本部分其他景物的色调不符,“高处丛生„„如归鬼一般。” 浏览其他语段,还有类似特点的景物吗? 2段、6段,暗淡、灰色、孤寂、寥落。这反映作者什么心情? 灰暗、伤感,淡淡的忧愁。
哪种感情是主要的?还有哪些字句可看出? 忧愁。如文眼、“且”“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江南采莲、“可惜我已无福消受了”。
可知作者的心情总体说是苦闷与哀愁的,即使有过短暂的解脱,短暂的喜悦,终究摆脱不掉愁绪。他是被什么困扰呢?
• 背景:作者是追求进步、有爱国心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时时关注南方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而1927年7月,面对蒋介石叛变革命、对共产党人血腥屠杀以及国共分裂的现实,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他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想完全脱离时代又不可能。于是陷入一种不知往“那里走”的“惶惶然”中,充满苦闷与彷徨。
作者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在夜晚去观赏荷塘,想逃离现实,寻求暂时的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那白天的忧愁却总也派遣不了,挥抹不去,李清照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于是朱自清在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苦苦挣扎。G.纵观全文,可知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四、拓展延伸
随着感情的起伏,作者笔下的景物的色调也在不断变化,这是景中融入了作者感情的缘故,这叫情景交融。借景写情、情景交融历来是诗人和作家钟爱的抒情手法。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这一片荷塘中我们窥出了朱自清不平静的内心,你还能从哪些写景的诗句中窥出作者的内心?举例,情景交融的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小结:这节课不仅学会了写景,也学会了抒情,借景物,会使你的文章含蓄隽永,别有一番风味。
五、学以致用,作业: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300字左右。
第四篇:《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投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生找出共同点,教师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1.课前预习的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2.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3.同时争取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找出文眼,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反映这种心情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对于情感的抒发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抒情方式。
联系文本
【文本分析】:第4、5、6段分析情景交融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怎样做到情景交融 【学生议论,相互交流。】 [知识拓展] 不过,有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忽略,那就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
【学生议论,相互交流。】
[知识拓展]
明确:荷花是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
明月也有着她的象征意义。【投影。】
月
杜 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
月 夕
李商隐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妲娥应断肠。
师:在这两首诗中,杜甫这一句“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是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李商隐这一句“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嬗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这里都不是写思乡之情。两位诗人借助“月”的意象意在寄托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人生失意之感。那么,结合作品的背景来看,在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是否也有着这样一种彷徨失意的意味呢?
【学生静默着,沉思着。】
[课堂小结]
师: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和历史上许多追求高洁品格的文人学者一样,也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朱自清先生却一直把真理和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所以,在20年后,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当我们把20年后的朱自清和今晚在这月下、在这荷塘散步的朱自清联系起来时,是不是会对这素淡朦胧的情景有一些新的感受呢?
师:(在学生又一次的静默与沉思中)下课!
[布置作业]
时下正是江南一年之中“淫雨霏霏”的季节,大家在生活中也曾多次经历过雨季,回忆你的这些雨季,借鉴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下一段属于你自己的某一个雨季的故事。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
雅、富有诗意的美。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面对那“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所体现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品位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来领略荷塘的魅力。【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荷塘月色》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不难发现,文章中作者集笔力写的段落在4、5、6自然段。也就是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找同学读这三段,感受写作的技巧。
二、合作探究
1. 理清文章的层次
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 具有很强的层次感
2. 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 3. 体会词语的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分析鉴赏】:
拓展: 【投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总一个、愁字了得!
„师:请大家谈谈你对这两首作品中叠词使用的效果。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荷塘月色》一文写景十分细腻动人,创设了一个素淡艨胧而又优美的意境。同时,作者作为一代语言大师他的写作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下课!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4、5两段。
2.完成一篇2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能考虑使用叠音词或写出一两个通感的句子更好。
第五篇:荷塘月色(教案)
刘星河
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年。
2.师生共同回顾历史: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3.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4.放录音,配乐朗诵《荷塘月色》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5.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4、5、6三段。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