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时间:2019-05-12 23:2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荷塘月色》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荷塘月色》教案》。

第一篇:《荷塘月色》教案

1、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主备:郑启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品味《荷塘月色》细腻、洗练传神的语言。

2、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3、了解体会通感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教学重点】

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教学难点】

1、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讲授法、朗读鉴赏法。【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鉴赏此文必须“披文以入情”,即通过朗读文章,体味文章的语言来感受作品中的形象,从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的教学方式是按照文脉顺序,一开始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情感先行,学生会有突兀感,觉得虚无 飘渺,难以把握。因此,在第一课时,先分析4—5段,那么感情就会有了寄托,教学便会水到渠成的。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6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现代散文的画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十分受人青睐。许多人在文学练习阶段,都沉浸在他的散文意境里,模仿过他的调子,甚至“剽窃”过他的措辞。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荷塘月色》,素来被称为散文中的奇葩。自从它被编进了中学课本以后,它的美誉四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散文创作。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为“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人。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在一封信中表白说:“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他在一个有月光的晚上,独自来到他当时住的地方——清华园的一个荷塘边散步,荷塘月色的美妙及他心中难言的感情促使他挥笔写下了这一美文。

四、听媒体示范朗读,扫清字词障碍,预划重点句,明确学练提示中提出的要点。

1、播放录音,显示生字、要点:

生字:蓊(wěng)蓊郁(yù)郁、弥(mí)望、袅(niǎo)娜(nuó)、脉(mò)脉、梵(fàn)婀(ē)玲

2、学生听录音、划字句、思考要点。

重点句: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抽查并确定重点句的特征。要点:感知语义丰富、蕴有内涵的关键语句,作为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信息依据。

五、分析本文总体架构

1、提问:文章每个自然段写些什么?学生小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回答。

明确: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归纳讲述作者的游览过程。

明确: 游览过程:(不宁静)出门——走在小路上(抒发独处的感受)——欣赏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景色——忆起江南采莲旧俗——回到家

3、本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独游荷塘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第三部分(第4~6段)描写荷塘月色。为全篇重点。第四部分(第7、8段)回忆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

1、反复朗读4——6段。

2、朗读时注意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教学过程:分析第4~6自然段:

第4段:月下荷塘 第5段:荷上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

(一)、分析第4段:(月下荷塘)

1、教师示范朗读第4段,要求用“-”画出它所描写了的景物。

1、这节文字描写月下荷塘的景色,先写荷叶次写 荷花和荷香,最后写荷波和流水,按照上下和静动的顺序来描写的。

2、描写荷叶荷花荷香,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1)、荷叶:

田田:荷叶相连,连绵不绝的样子。

亭亭:而舞女在旋转舞动时,裙摆打开了,就如同这些临风打开的展开的荷叶,把静静铺开的荷叶写活了。(比喻)层层:荷叶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样子(2)荷花:

拟人、比喻(博喻)。写出荷花的千姿百态,楚楚动人。在月光的照射下,白色的荷花显得明艳透亮,闪烁着点点光亮,显得清新自然。

袅娜:用女子的体态轻柔优美写出了荷花盛开的媚态。

羞涩:含苞待放的花儿在等待开放时,它的心肯定在砰砰直跳,羞答答地打着朵儿。

碧天里的星星:朦胧的月光下,在碧绿的田田的荷叶中,零星的荷花闪烁着银色的光辉,就如同碧天里的星星。

刚出浴的美人:出浴的美人肌肤晶莹剔透,丰润而娇嫩,这正如这“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写出了荷花的质感。(3)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表明荷香的缥缈、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修辞方法:通感 —— 两种感觉打通了。

★通感: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官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官上,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例如:(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3)“„„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 6 曲”。(视觉转为听觉);(4)红杏枝头春意闹。(意觉通视觉)②你的笑容真甜。(视觉通味觉)

2、小结:

(1)这里所描写的景物顺序井然有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合乎视觉效果,组成了一幅平面的立体的画面。

(2)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有一个特点:包含深情、物静但情动,花、叶、水流等都被人格化了,包含人类的真切情感,可见,作者心思细腻,感情丰富且真挚。

(3)叠音词、双声叠韵词大量运用。它能够精确地表情达意,而且在音节上给人琅琅上口、回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二)、分析第5段(荷上月色):

1、这段文字细写荷塘上的月色,先写月光美,再写月影美,再次写月光和月影的映衬美,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写。

2、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

明确:“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7 显得不灵泛。“浮”突出静态美,飘逸,“笼”可与之对应。“漂”突出动态美,“笼”不能与之对应。

3、“小睡”一词,写出了月光怎样的景致?用文中原话回答。明确:虽然是满月,但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4、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通感。

5、齐声朗读第5段,细细品味语言之美。用“—”划出描写月光的动词,并说明用这些词语来写的好处。(1)泻:写出月光流动的动感和质感。

(2)浮:自下而上的逐渐扩散,写出那青雾的轻盈融和朦胧,漂浮在空中,泛着白光。

(3)洗:写出花和叶的实感和色调,从侧面反映月光的柔和与洁净。(4)笼:《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在月光下的荷花,轻笼着白纱,飘忽虚幻,如幻似梦。

6、“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对比、比喻)

明确:“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作者更喜欢小睡,表明他不希望过于激烈的行为,喜欢一种平和的心态。

7、“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修辞手法:通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不均匀,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把我们带入一种环境中去。

(三)、分析第6段(荷塘四周):

1、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 山:隐隐约约

灯光:渴睡人的眼 蝉声与蛙声

2、小结:用文字来描写光线、声音是颇有难度的,但朱自清却成功了,而且写得那么好,就是因为他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如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手法、叠音词的运用等,这些写作方法都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3、作业:背诵第4、5、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课时导语:

常言到:“一切情语皆景语。”上节课我们已经进入了荷塘月色的美丽风光中去,领略其优美动人的景色。现在就让我们寻找作者的感情脉络走近作者的心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速读课文,画出作者出游荷塘的路线图,并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绪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文中找出表示作者心绪的句子:

(一)在去荷塘前,作者的心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文眼)。内心独白:第3自然段(齐读品味作者苦闷烦恼,想超脱的心情)淡淡的哀愁。

景物描写: 出门前——月亮、妻(静谧)小煤屑路——树、月光(幽僻、烦闷)

分析: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过渡句)(且:暂且,享受片刻的宁静,片刻的闲适,突出要求得宁静的难得。)

(二)在荷塘中,领略荷塘如梦似幻的美景,心情得到暂时的宁静。

1、景物描写:田田荷叶、朵朵荷花、屡屡清香、溶溶月色——暂时的宁静与快乐。荷塘四周阴森恐怖的景色、无精打采的灯光、令人心烦的蛙声和蝉声——没有超脱,心仍不宁静。

2、情景交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作者会产生如此的孤寂和失落之痛呢?

英国诗人济慈曾说过:“忧郁总是同美丽之事物同在——那种注定要消逝的美丽之物。”短暂的独处之后,作者还是要回到令人愁闷的现实中来,正因为如此,月下荷塘式的暂时之美就会分外的锥心刺骨而令人感伤了。

(三)从荷塘出来,为什么作者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呢?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2、《采莲赋》:少男少女在荷塘那种纯纯的感情,自由自在的生活,是非常有趣而且美好的,然而作者却在叹息:“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西洲曲》:一幅生气盎然的少女采莲图,和风日丽,荷叶盈盈,荷花灼灼,采莲的少女们在这般情景下不由得勾起对心上人如水的思念,这是一种多么幸福的生活图景啊!

3、“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勾起思乡之情,因为作者的家乡就在浙江。

4、“想着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开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归于不宁静了。

三、学习了文章,讨论作者不宁静的原因。

明确: 1、1927年,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他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

2、厌倦了枯燥乏味的生活,对妻子不满,与父亲不和,孩子的学习又令他操心等生活繁琐之事令他心里不宁静。

小结:对于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历来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荷塘月色》是一首耐读的朦胧的诗,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因素而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的。

四、再次听录音,领会作者那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第二篇:《荷塘月色》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第二课时)

执教者:李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材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探寻作者在文中情感变化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师:王羲之的书法享誉天下,对于我们来说也不陌生,我们班上很多同学的书写也颇有王羲之的风范,我们除了刚才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外,现在我们还要来一起欣赏他的一篇佳作<兰亭集序>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带着问题读课文:哪些关键字能体现作者的心

情?

2、朗读过后校正字音

三、理清思路,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1、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是有起伏变化了,找出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关键字。

(明确:乐、痛、悲)

2、在课文中找出作者乐的原因?

(明确:乐的原因—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3、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一种现象:人快乐到极点的时,常常心情会陡转急下,所谓“乐极生悲”,在快乐的宴集上,作者感情产生了怎么的变化?

(由“信可乐”到“岂不痛”)

4、作者的“痛”从何而来?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期化,终期于尽.——人生短暂);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世事变化无常)

5、作者在第四段中,作者发出了深深地“悲叹”,作者的心情为何会从痛变为悲呢?(结

合作者人生经历)

痛是生命之痛,悲是人生之悲。为生命无情的流逝而痛,更为人生有理想却不能实现而悲

四、写一写,我读《兰亭集序》

欣赏歌曲《兰亭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读完《兰亭集序》后的体会,像方文山一样写成歌词,也可写一篇读后感……

第三篇:荷塘月色 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设计人:高莉娜 审核人:魏树胜 使用时间:2009年12月 日

一、导入

你见过荷花吗?见过荷塘吗?南宋诗人杨万里给我们描述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你见过月光吗?很常见,所以写的诗句也多,比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朝诗人赵嘏也有诗:“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再问,你见过月色下的荷塘吗?抑或见过荷塘上的月色吗?今天我们跟着朱自清走进北京清华大学近春园去欣赏一下那里的《荷塘月色》吧。

二、所以学习这节课的任务是:(目标)

1、鉴赏景物描写,学习写景手法

2、把握感情脉络,体会情景交融

三、整体感知 迅速浏览全文,题目叫《荷塘月色》,找找哪段文字描写荷塘,哪段文字描写月色? 4、5两段。

四、走进文本

A.大声朗读4、5两段,同时

1、在第4段中,标画作者写了荷塘里的什么?概括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并作解释?思考作者各用了什么修辞来写的? 2、第5段中,概括月色有怎样的特点并作解释?思考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

B.提点要求:这也是以后阅读应该注意的。在鉴赏写景文字时,应充分发挥想象,眼里看到的绝不能仅仅是文字,而应是文字所描画的景物或场景。在此前提下,鉴赏第4段。

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任选一个,说明其特点及使用的修辞。• 补充通感:通感(移觉)

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

——《围城》

视觉→听觉 视觉→味觉(乍去还留,乍停还有,若有若无)小结:我们从细处赏析了这片荷塘,要想真正享受其美,还需从整体上把握并沉浸其中。下面闭上眼睛,跟着我的朗读,充分发挥想象,再去享受这月色下荷塘的绿叶田田,荷花朵朵,及清香缕缕。

C.月色下的荷塘美,荷塘上的月色也美。月光虽美,但不好写。伟大诗人李白也只是写其颜色,把它比为“霜”,赵嘏写其状态,把它比为“水”,看朱自清是如何写的? 月色:不仅有对月光的直接正面描写,也有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对它侧面烘托,这叫正侧结合。

小结:作者从多个角度,用多个手法把月光写得可观可感。再一次闭上眼睛,随着朗读,在脑中重现这如梦幻般朦胧、静谧的荷塘上的月色图。

D.朱自清曾说过,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朱自清把一片平日里人们不太关注的荷塘写得意蕴如此丰富,他是见到了人之所常见,却写出了人之所不能写。这片小小的荷塘也因这篇美文而美名远扬。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如让我们写景,我们该如何写呢?(讨论)

可以用各种手法:修辞、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语言的运用:动词的精心选择,叠词的使用,会为你的文字和景物增加美感;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层次;归根要建立在细致的观察和用心的体会之上。这样你才能把“难写之景”,写得“如在眼前”。

E.再次自读两段,边读边揣摩,一揣摩景物之美,二揣摩手法之妙。F.王国维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两段景物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 淡淡的喜悦

但有一句与本部分其他景物的色调不符,“高处丛生„„如归鬼一般。” 浏览其他语段,还有类似特点的景物吗? 2段、6段,暗淡、灰色、孤寂、寥落。这反映作者什么心情? 灰暗、伤感,淡淡的忧愁。

哪种感情是主要的?还有哪些字句可看出? 忧愁。如文眼、“且”“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江南采莲、“可惜我已无福消受了”。

可知作者的心情总体说是苦闷与哀愁的,即使有过短暂的解脱,短暂的喜悦,终究摆脱不掉愁绪。他是被什么困扰呢?

• 背景:作者是追求进步、有爱国心的自由主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时时关注南方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而1927年7月,面对蒋介石叛变革命、对共产党人血腥屠杀以及国共分裂的现实,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他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想完全脱离时代又不可能。于是陷入一种不知往“那里走”的“惶惶然”中,充满苦闷与彷徨。

作者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在夜晚去观赏荷塘,想逃离现实,寻求暂时的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那白天的忧愁却总也派遣不了,挥抹不去,李清照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于是朱自清在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苦苦挣扎。G.纵观全文,可知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四、拓展延伸

随着感情的起伏,作者笔下的景物的色调也在不断变化,这是景中融入了作者感情的缘故,这叫情景交融。借景写情、情景交融历来是诗人和作家钟爱的抒情手法。佛家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这一片荷塘中我们窥出了朱自清不平静的内心,你还能从哪些写景的诗句中窥出作者的内心?举例,情景交融的诗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

小结:这节课不仅学会了写景,也学会了抒情,借景物,会使你的文章含蓄隽永,别有一番风味。

五、学以致用,作业: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300字左右。

第四篇:《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投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生找出共同点,教师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1.课前预习的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2.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3.同时争取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找出文眼,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反映这种心情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对于情感的抒发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抒情方式。

联系文本

【文本分析】:第4、5、6段分析情景交融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怎样做到情景交融 【学生议论,相互交流。】 [知识拓展] 不过,有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忽略,那就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

【学生议论,相互交流。】

[知识拓展]

明确:荷花是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

明月也有着她的象征意义。【投影。】

杜 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

月 夕

李商隐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妲娥应断肠。

师:在这两首诗中,杜甫这一句“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是借写嫦娥来写自己孤寂悲凉的人生晚境;李商隐这一句“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嬗娥应断肠”,表面看去,诗人是在诉说月中嫦娥的孤寂冷清,实则包含了诗人的顾影自怜。这里都不是写思乡之情。两位诗人借助“月”的意象意在寄托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孤独无依、人生失意之感。那么,结合作品的背景来看,在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是否也有着这样一种彷徨失意的意味呢?

【学生静默着,沉思着。】

[课堂小结]

师: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和历史上许多追求高洁品格的文人学者一样,也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朱自清先生却一直把真理和进步作为自己的追求。所以,在20年后,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当我们把20年后的朱自清和今晚在这月下、在这荷塘散步的朱自清联系起来时,是不是会对这素淡朦胧的情景有一些新的感受呢?

师:(在学生又一次的静默与沉思中)下课!

[布置作业]

时下正是江南一年之中“淫雨霏霏”的季节,大家在生活中也曾多次经历过雨季,回忆你的这些雨季,借鉴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写下一段属于你自己的某一个雨季的故事。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

雅、富有诗意的美。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面对那“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所体现的感情。今天,我们一起品位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来领略荷塘的魅力。【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荷塘月色》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不难发现,文章中作者集笔力写的段落在4、5、6自然段。也就是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找同学读这三段,感受写作的技巧。

二、合作探究

1. 理清文章的层次

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 具有很强的层次感

2. 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 3. 体会词语的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分析鉴赏】:

拓展: 【投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总一个、愁字了得!

„师:请大家谈谈你对这两首作品中叠词使用的效果。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荷塘月色》一文写景十分细腻动人,创设了一个素淡艨胧而又优美的意境。同时,作者作为一代语言大师他的写作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下课!

[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4、5两段。

2.完成一篇20。字左右的写景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能考虑使用叠音词或写出一两个通感的句子更好。

第五篇:荷塘月色(教案)

刘星河

教学目标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一、导语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初中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

明确:1927年。

2.师生共同回顾历史: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3.提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朱自清先生这时的心境如何呢?让我们从他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寻找答案吧!

4.放录音,配乐朗诵《荷塘月色》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进入情景,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

5.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明确:4、5、6三段。

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指明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明确:(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下载《荷塘月色》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荷塘月色》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荷塘月色 经典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语文② 必修 1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案 A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荷塘月色》教案范文

    《荷塘月色》教案 【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

    荷塘月色教案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荷塘月色》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比喻,把全篇文章比做一片树叶,那么,我们来说说看,是文章的哪些因素组成了它的叶脉?(随着学......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荷塘月色》教案

    1.《荷塘月色》 一、课文内容分析: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一,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词语的解释和理解比较容易;但本文的写景抒情都比较细腻和朦......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来自——,我叫——。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也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优......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