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5-5《运输作用》参考教案
第5节
运输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植物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及运输方向,说出茎中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
(2)在实验设计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分析与讨论中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茎对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在以讨论为主的学习过程中,穿插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及讲授等教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使学生树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茎的运输作用,使学生懂得保护树皮的重要意义,并使之产生爱护树木、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设计思路〗
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本节课是“运输作用”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方案的设计中,通过自主选材、合作设计方案,拓宽了探究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尽情展现其新思路、新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人才。通过对“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现象和枝瘤的形成过程的观察,意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研究和评价,加强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迁移思维,学以致用,在掌握茎的运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演示
/ 8
树木被伤害和破坏的现象,意在激发学生爱护树木、保卫家园的深切感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常识,并对生物学科有强烈的求知欲,本学期学过有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导管和筛管的输导作用、根吸收水分、植物体的构成”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前提和铺垫,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通过分析、讨论来完成此课。但学生属于“五-四”制,在初一年级学习七年级的教材过程中,有些知识尚不能表述得很清楚,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补充。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看到过枝瘤的现象,不太明白其形成原因。
本校具有必要的硬件设施,能够提供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演示枝瘤的形成过程”。新建的实验室宽敞明亮,设备完善。另外,在实验材料采集方面,本地木本植物的枝条很好选取,只是季节原因,没有带叶片的枝条,但用这样的枝条进行实验,现象仍然很明显,只是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教学过程〗
上课伊始,我提出:“夏季的树林里,空气非常湿润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由于植物的叶片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结果。”学生回答。“土壤中的水分又是怎样到达叶片的呢?”我追问道。“应该是根吸收水分,由茎运输到叶的。”
“我们学习过根有吸收的作用,但是茎真的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吗?又是用什么部位来运输的呢?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找到问题的答案呢!”伴随着我的问题,同学们的兴趣很高并开始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了。
课前已经布置了学生采集实验材料,可以自主选择木本植物的枝条,此时,我发现学生收集的材料有杨、柳、榆、丁香、糖槭等常见的种类。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各组基本上有了一些设计思路。
最先要表达看法的是小组1:“将一株植物放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剪断茎的上部就有水分流出来,说明茎有运输作用!”
我还没来得及说话,一位学生立即反驳道:“这样的方法并不能证明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里?”
这时,同学们集思广益,马上想到使水溶液具有颜色,再观察植物的变化。
/ 8
小组1同学接受了同学们的建议,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小组2:“在实验法中常用对照组使实验更有说服力,于是我们参考了教材的做法,将木本植物的两个枝条,一个完整,另一个剥掉树皮作对照组,同时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横、纵切面的变化。”
对于这种做法,同学们认为“简便,易行,也具说服力!”
小组3急切地说:“我们和组2的实验设置一样,但选取对照组的方法恰好相反,我们想将树皮留下,去掉中间部分。但是,因为剪断的方法会伤到树皮,于是我们小组研究用胶类的物质粘住茎底部的中央部分,但还没有最后确定用什么物质。”
“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我启发性地问。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用万能胶,还有的说用油漆,有些同学想到了不溶于水的油脂类,有的想到了凡士林油等等。我也参与了讨论中,介绍了蜡封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思维给予了鼓励,也建议大家对其他物质可以试一试,并及时地向学生渗透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组4:“我们组的想法是用一个木本植物的枝条,将底部纵向劈切一段,分别插入不同颜色的水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上部横、纵切面的颜色变化。不仅可以知道茎是否有运输的作用,还可以观察茎有没有横向运输。”
同学们对组4的新奇想法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还有的同学说,可以给组4发“创意奖”了。我也对他们进行了鼓励和赞赏。
此时,我发现学生设计中的实验材料都是木本植物,于是提示说:“我们可不可以选择草本植物来进行实验呢?”
小组5立即表示有相同的想法:“我们想就地取材,选取天竺葵的带叶枝条(因光合作用实验需要,实验室中有很多的天竺葵)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观察叶的颜色变化。不知道是否可以!”
其他组同学都表示可以试一试。
有同学向组5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可以将两株草本植物在不同时间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然后观察液体在茎内的上升情况,这样是不是使本实验更具说服力呢?”
另一位同学质疑:“怎样能观察到液体在茎内的运输位置呢?”
/ 8
我根据学生们的交流结果,为大家推荐了玻璃翠等茎透明度比较高的草本植物。
在生生、师生的共同交流中,各组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自主选择材料并进行实验操作。我强调了实验应在温暖且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以及定量实验的问题,因本实验需要较长时间,在本节课观察不到实验结果,于是,我叮嘱学生课后定期观察并撰写实验报告。
这时由兴趣小组将课前按照教材的做法准备好的已染红的实物标本(杨树茎的横、纵切面,天竺葵)展示出来,使学生提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观察。
在学生分组观察的时候,“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经过分析和推理,学生判断“我们组观察的天竺葵的叶脉变成了红色,说明茎将红色的水溶液运输到了叶。”
“运输的方向又是怎样的?”我追问道。
“茎运输水分的方向是由下而上的。”学生立即回答。
另一位学生:“我们组观察到两株杨树枝条的现象相同,切面上都可以看到被染红了,不仅说明茎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而且说明树皮不具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
我及时地将新知识渗透进去,“被染色的部位就是茎的木质部,也就是说木质部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学生用肉眼只能观察到木本植物的木质部,于是我展示了草本植物的横切面模式图,使学生对木质部的位置有全面的认识。
随即,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杨树枝条被染色的是木质部而不是树皮呢?”
对这个问题学生表述不太清楚。
我提示:“输导组织中什么结构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呢?”
学生顿时醒悟,“导管可以输导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木质部被染色,说明导管在木质部中!”
这时学生的兴致很高,我又问道:“都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由下而上的呢?”
这次学生很快地回答:“是蒸腾作用的结果!” 我对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而高兴。
/ 8
小结: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在茎木质部的导管里自下而上运输的。“我们食用的甘薯是植物的根,这个根看起来很特别,”我在根的横切面上滴了碘酒,顿时变蓝了,“说明里面含有什么物质呢?”
“淀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甘薯的根是不是能制造淀粉呢?”我试探性地问道。
“根在地下,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在对光合作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一个学生肯定地回答。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部位主要是叶,根里含有的淀粉可能是由于茎的运输作用实现的。”另一位同学补充道。
我对这两位同学的分析给予了赞赏,接着我用多媒体演示了枝瘤的形成过程,请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回答问题:
(1)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2)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
因为学生已有分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的基础,经长时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学生能分析出:
(1)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是由上而下的。(2)枝瘤是有机物在树皮中运输受阻聚积的结果。
我进行补充:“营养物质多的部位细胞生长、分裂旺盛,所以会出现瘤状物。” 根据导管位于木质部中,学生可推出筛管位于树皮中。
小结:叶制造的有机物是在茎树皮内的筛管中运输的,大部分有机物被运输的方向是自上而下的。
“„树怕伤皮,不怕空心‟这句话怎样解释?”
经过思考,一位同学很好地解释了前半句,而对于后半句,学生也有自己的看法:“要看空心的程度,如果只有树皮而空心的树木,不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也不能维持生存!”
我很高兴学生分析问题这样透彻,并能学以致用。接着,我用多媒体表现出实际生活中破坏树木的现象(家畜啃食树皮,人为地在树木上牵拉铁丝、绳子等不文明现象),并通过拟人化的动画形式反映树木的感受。
“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感悟吗?”
/ 8
此时,学生不仅同情树木,更立志保护他们,表示要对不文明现象进行制止,“如果我看见这样的现象,我会告诉人们树皮对树木的重要性,并阻止这样的行为!”
有的同学还发出感人的呼吁与倡议:“树皮不仅是树木的外衣,还是树木的血管,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每一株树木!”“我们可以组成„植物保护小分队‟对人们宣传树木的有关知识,使人们增强保护树木的意识!” 〖教学反思〗
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探究性实验中,本节课不能完成完整的探究过程,而是比较侧重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如选材的多样性,草本植物有天竺葵、玻璃翠等,木本植物有学生课前采集的杨、柳、榆、丁香、糖槭等;在水溶液的颜色选择上有红色、蓝色、黑色等。学生在分组实验设计中更是大胆创新,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突破了教材原有的设计,出现了多种崭新的方案。可见,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植物主要通过叶片蒸腾作用促进水分吸收,没有叶片的杨树枝条为什么还能不断地吸收水分?除了叶片还有哪些部位能进行蒸腾作用?没有蒸腾作用植物会不会吸收水分?”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首先对他较强的推理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行了肯定,然后给他提供了一些途径,建议他自己寻找答案。同时我内心非常高兴,本节课的探究内容虽然结束了,但学生从中又发现了新的探究课题,使探究学习得到了延续。
本节课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在思维的碰撞中,更增强了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对此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但同时我也意识到,新理念、新教材对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及时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状况,并多与他人交流,才能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进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学点评〗
教师实施新课程仅半年的时间,她便能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教学指导思想设计本节课,以《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切入点,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渗透于教学策略中。本节课的教
/ 8
学设计突出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三维目标有机整合,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观价值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是通过学科教育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亲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设计实施方案,选择对照实验,预测实验结果,各小组进行交互评价,在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的相互交流中、辩论中,将五种“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实验方案的设计得以完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在积极主动参与中去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经历探究过程后,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汇报、交流,共享了研究成果,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探究的技能,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构建了知识体系。在学习完有机物运输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多媒体演示现实生活中破坏树木的现象,通过拟人化的动画形式反映树木的感受,使学生产生了爱护树木、热爱生命的情感体验,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使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创设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与想像。探究问题、策略、条件的开放,能够开阔学生探究、设计的空间。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植物蒸腾作用失水为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水分和无机盐运输问题的探究。问题提出后,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小组展开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自我构建中,学生张开了思维与想像的翅膀,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中有常规的思考,也有超常的想法,在放飞思维与想象中寻找创新。如组3设计的对照实验,选择两个杨树枝条,一个枝条底部木质部用胶类物质粘住(教师引导学生可以用蜡封的方法),另一个枝条作对照。组4设计的实验方案,将枝条下端纵向切开一段,分别插入不同颜色的水溶液中,观察茎的横、纵切面上是什么颜色。教师对学生的新奇想法给予赞赏,在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的整合,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和保持。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情境,并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7 / 8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输导作用”一课授课时间在冬季,北方冬季的气温很低,带领学生到室外亲自做枝瘤形成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枝瘤形成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有机物运输的相关知识,同时教师演示了生活中破坏树木的现象,学生谈出了自己的感悟,获得了情感体验。
/ 8
第二篇: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8
12
15
17
39
53
55
59
61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荐生物的分类教案荐高中生物荐初二
生
物荐高中生物全册教案集(全)
(精选范文)
(精选范文)套教案册
教
案[1] 全下
第三篇: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上级教育工作重点为指导,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学工作计划,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坚持面向全体,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针;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与学习氛围,全面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够拥有较高的应试能力,考出好的成绩。
二、工作目标
在新课标下,我们生物要实现的是: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生能将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三、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总体情况,在备课时,知识的难易程度要控制好,应适应大部分的学生。实施教学时,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如:进行课堂比赛等;教学手法灵活、应变,这样既让基础差的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让学习层次较高的协商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注意学生的动手及协作探究能力的培养,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以生物学的角度发现生
活中的问题,并能对之加以解答或寻得答案。
四、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按照学校课时安排,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如下计划。周次 教学内容 1 概要:生物学什么?
第一章 生命的世界 第一节:形形色色的生物 3 第一章 生命的世界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4 第二章 探索生命
第一节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 第二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 国庆放假 6 第三章 细胞
实验:显微镜使用
第一节: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7 第三章 细胞
第二节:细胞生命活动单位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值 8 第四章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节:细胞分化成组织
第二节:生物体的器官,系统 9 期中考试 期中评卷
第五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一节:光合作用 11 第五章 绿色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二节:呼吸作用
第五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吸收作用
第四节:蒸腾作用
第五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五节:运输作用
第六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15 第六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第二节:营养器官的生长 16 第六章 绿色植物的生活 第三节:生殖器官的生长 17 第七 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 第一节: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8 第七 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 第二节:我国的植物资源 第三节: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 19 复习20 复习 21 期末考试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生物《蘑菇》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蘑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观察蘑菇的形态、颜色,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概括真菌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继续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初步建立合理开发利用真菌资源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分析
1.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是因为:
通过学习蘑菇的形态结构及营养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蘑菇与酵母菌、霉菌虽然形态差异显著,但它们细胞基本结构、营养方式都相同,同属于真菌,所以学习这部分重点知识,是了解真菌主要特征所必须的。
2.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之二:
因为真菌是生物界的一大类群。种类很多,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助于认识生物界的全貌。同时真菌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了解这些知识,利于人们合理利用开发真菌资源,对控制其有害的一面十分必要。而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对以后学习生态学知识也是必须的。
3.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观察新鲜蘑菇。如何培养好新鲜蘑菇,以便于学生观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之一,因为在接种过程中很容易被污染。另外,新鲜蘑菇不易保存。
4.如何鉴别毒蘑菇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之二,因为目前很难简单概括毒蘑菇普遍存在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在广口瓶(或罐头瓶)里培养蘑菇,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的观察。
2.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在野外采集一些新鲜的蘑菇。
3.也可以课前到市场上买些新鲜磨菇,放在培养皿中,上课时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
4.还可以课前布置好,让学生上课时从家中带些干、鲜蘑菇来。
(二)教学过程
1.关于蘑菇形态结构方面的教学,采用实验观察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新鲜蘑菇的颜色,外部形态,注意,由于要观察蘑菇的孢子,要把它放在白纸上。另外,最好让学生在放大镜下观察。轻敲一下菌盖,看一下白纸上是否有孢子落下,孢子的颜色如何?接着让学生把菌盖、菌柄分开并观察菌盖下面的菌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指导学生边动手边认识蘑菇子实体的各部分名称。讲清蘑菇的子实体较大,所以是个体较大的真菌。子实体也是由菌丝构成的,蘑菇的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最后教师可通过实物和插图总结出蘑菇的形态像一把张开的伞,其结构包括子实体(地上部分,由菌盖、菌柄构成)和伸进土壤中的菌丝组成。
2.讲述蘑菇的营养方式时,注意让学生与酵母和青霉、曲霉进行比较。相同点是细胞内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腐生生活。在这里要说明蘑菇是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养分的,地下部分的菌丝为营养菌丝。
3.蘑菇的生殖方式。让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菌盖下面的菌褶,并观察成熟蘑菇的孢子。孢子的颜色呈褐色,可随风飘散,落到环境适宜的地方,孢子就可萌发出菌丝,而后从菌丝上生出子实体。
4.关于蘑菇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说出作为健康食品它对人类的益处。另外,蘑菇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对于学生的回答有不全面之处教师给予补充。如蘑菇提取物对肝病、白细胞减少症、诱生干扰素、溶解胆固醇、抗癌、冠心病、高血压等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蘑菇已成为开发天然药物资源的新领域,已被列为当代重要的健康食品之一。在世界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利用废物生产蘑菇开发新的蛋白资源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蘑菇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特别强调有些蘑菇是有毒的,没有统一、简易、确切的鉴别方法。采到的不能识别的蘑菇,不要随便食用。
建议教师在这里补充一些其它食用菌的知识,用谈话法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其它食用菌,并让学生辨认一下书前面的彩图中的食用菌,教师最好准备一些其它食用菌的标本,让学生观察。
5.关于真菌的主要特征和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比较酵母菌、霉菌、蘑菇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而后归纳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1)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2)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
——孢子生殖;(3)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从两个方面归纳总结,既对人有益的一面和对人有害的一面。对学生的回答要做出简单的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回答不全面的地方进行补充。
在本节的教学内容中,由于蘑菇及其它食用菌学生比较熟悉,教师要注意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丰富的教学内容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为示范。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但这节课还得上。只能利用课内十分钟让他们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没找到,这个实验只能通过画图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尽量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寻找,既可以了解到它们生活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鼠妇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写有“e”字的玻片,擦镜纸,纱布。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教学过程
走进新单元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导入的策略和方法
讲授新课
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提问: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回答教师指示部分的名称。
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随机叫学号,进行抽测。
2.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动手观察的欲望。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情况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
认真观看
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练习
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小结: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课后实验室开放。
教学反思: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实验室上的第一节课,到实验室时要先跟学生强调实验室的纪律,让学生明白以后来实验室上课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强调实验室的清洁工作,布置好值日生。安排学生观察的“e”玻片要使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这样更易使理解这些关系,做题的时候也可以想像做实验的过程,记忆更深刻。
制作和观察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教学重点:
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教学难点:
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教学过程:
一、进入实验室先填好记录本,回实验实验过程。
(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二、迅速拿出显微镜,对好光。
三、如果把一根头发、一张厚纸放在物镜下面,看看能否看清楚它们的结构?(不能)必须把玻片弄到薄而透明。
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所观察的材料进行处理,制成玻片标本,然后进行观察。常用的玻片标本有以下三种: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经过涂抹制成。
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有的生物非常微小,也可以直接做成装片)。
这些玻片可以做成永久的(可长期保存)或临时的(不能长期保存)。
四、看书本P42的材料用具,看看哪些材料不明白它们的作用,举手问老师。
(介绍稀碘液的作用是染色,载玻片作用是托载标本的玻璃片,盖玻片的作用是覆盖标本的玻璃片)。
五、P43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方法步骤:(用一个字总结各步骤)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滴)
3、用镊子把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皮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取、展)
4、用镊子夹起盖皮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所泡而影响观察。(盖)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洋葱内表皮上,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
6、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上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实验,要让他们有成就感,其实这实验不难,但要注意的是最好用低倍的目镜和物镜来看,因为本身洋葱细胞比较大,用低镜看更清晰,这实验我是安排他们用10*的目镜和10*物镜观察。但细胞的结构很多人不会画,最主要是把主要形态和主要结构画出。
制作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总结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精神。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观察草履虫
教学目标:
1、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
2、举例说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使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进一步强化显微镜操作技能。
4、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单细胞生物
在你们印象中,哪些生物是最小的?
总结,有些生物是只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称单细胞生物。我们今天就用显微镜观察其中一种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看看它的结构如何?
二、草履虫的形态结构
大家看草履虫的外形像什么?这与它的命名有什么关系?
介绍草履虫的各部分结构:如纤毛的作用:运动。
表膜:呼吸。食物泡:消化…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草履虫是蓝绿色的,椭圆形,因为被染色
三、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
书本上找出草履虫与人类的关系,对人类有利与有害总结。
有利:净化污水,吞食细菌,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有害:寄生虫,造成赤潮
四、复习观察显微镜的过程
显微镜的基本步骤是: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
显微镜的目镜分为:5*,10*,16*
显微镜的物镜为分:10*,40*
观察显微镜时应先用低倍镜,再转用高倍镜,注意观察转用高倍镜后,视野光了还是暗了?
五、自由观察
提出对实验的问题。辅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对于显微镜的使用,之前的课堂上学生也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除了是观察草履虫外,还是一节复习课,让学生更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在这节课上发现了有很多同学分辨不出哪个是高倍镜、低倍镜,所以观察时很容易出错。可能在介绍显微镜时没有强调好,发现了一个技巧,在讨论显微镜的物镜时最好让学生用黄色代表10*,蓝色代表40*,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应先用黄色,再从蓝色。还有草履虫的各部分的作用,我让学生全部都用两个字来概括,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但又怕以后的考试时学生不会写上书本上的完整答案。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让学生真正做上草履虫的实验,不是只是看装片,因为装片上并不能清楚地看到草履虫的运动纤毛。
观察种子的结构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种子的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二、介绍种子植物
三、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
学生小组讨论:
1、两粒种子有什么区别?
2、种子中哪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一棵植物?在种子中指出来。
3、胚在种子的哪里,胚的各部分在种子发芽时将如何变化?
4、种皮的作用?
5、如果在玉米剖面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
四、1、介绍花生种子和菜豆种子的结构
花生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的结构: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菜豆种子的结构:种皮、胚、胚乳。思考:胚乳的作用
2、两种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蚕豆种子
有种皮和
()
玉米种子
有种皮和()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讲起来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种子植物的分类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他们并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好是让他们通过实物来作对比,从而概括出两种植物的不同。但是现在又不是植物结果的时间,很难找到。我又想能否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清楚呢,比如用橙子来作例子,让他们说出它是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但这里又牵涉到果肉,这么多的内容怕学生一时消化不来,所以讲得比较吃力,学生也比较难理解。所以,最后把这些内容作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很重要,让学生理顺这节课的思路,也可以通过练习题来作为巩固。
观察叶片的结构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4、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
5、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介绍叶片的结构
书本P115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说出叶片总的来说能分成几个部分?
1、表皮分为上下表皮,其中上表皮比下表皮的气孔少,表皮主要起保护作用。
2、叶肉是叶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含有叶绿体,还记得叶绿体是进行什么作用的场所吗?
3、叶脉里面含有导管和筛管,主要是起运输作用的组织。
表皮,叶肉,叶脉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的主要“门户”是气孔
气孔是表皮里比较特别的结构,它们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的特点是细胞壁厚薄不均匀。
1、气孔与水的关系:
当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
当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闭合2、气孔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高,气孔打开,加快蒸腾作用
温度低,气孔关闭,减少蒸腾作用
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与安放
2、对光
3、观察
使用显微镜时,物镜与目镜的选择:
先用10*的目镜和5*的物镜,为了找到物体的位置
复习显微镜的构造:
提问: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通光孔
观察叶片的结构和步骤
1、叶片放于木板上
2、两片刀片,迅速切割(找出最薄的一片,用毛笔粘上)
3、把最薄的一片做成临时装片。
(先在载玻片上滴水,再把叶放在水里,盖上盖玻片,如看不清楚,可用稀碘液染色)
4、找出叶脉,表皮,叶肉
5、收拾工具,清洁桌面
布置作业
报告册P34,第四大题拓展练习。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气孔的作用并不是很明白,如果能给他们一些具体的例子可能会更清楚,比如太阳照射时,气孔张开,进行蒸腾作用,当下雨时,周围的湿度比较大,气孔也就不需要进行蒸腾作用,所以这时植物的气孔关闭。关于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植物体不致被灼伤的问题,可以利用夏天洗澡的例子来说明。夏天洗澡后,留在人体体表的水分蒸发时,会带走人体的一部分热量,从而使人感到凉爽。由这类生活实例再引伸到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我觉得书本上第3个步骤可以省略,因为只要在切成的叶片中找出比较细小的就可以完成我们的实验了,而找出这个最细小的叶片并不一定在培养皿中才能找到,在木板上同样可以,找到后用毛笔取出就能观察了。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解实验过程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
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
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氧气和有机物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
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
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于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
书本P128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
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结论:
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植物除了利用氧气供自己使用外,还排出到大气中,维持了两者的相对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的公式:
书本P130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怎样提高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
教学反思:
把两节课合并为一节课,课时比较紧,而且这节课还要做实验,所以很担心课堂上的40分钟不够用。因为前面几个班的同学做过实验,效果并不显著,可能近来天气太冷,见阳光的时间较少,所以叶片没有形成足够的有机物,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先把理论知识说完,把实验原理说清楚,把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所以需要掌握的要点全部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做实验,这样的安排时间上比较容易掌握,而且学生对于实验所应该得到的实验结果比较易估算到,对于失败的原因学生也能自己分析,所以比较过后,发现这样安排还是比较合理的。
观察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目的要求:
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材料用具: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永久切片,显微镜。
学习目标:
通过这次探究,让学生了解这四种组织的特点、作用,以及在人体内的分布情况
重、难点:
人体四种组织的特点、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复习什么叫细胞分化?什么叫组织?
二、学生分组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四种组织的特点,并分六个小组讨论
老师巡视,加以引导:
你们观察到的情况与课本上的彩图相比,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
我们观察的四种基本组织切片与课本上的彩图基本相似。
老师继续加以引导:
你们继续认真观察,并识记每一种组织的特点,小组之间互相提问,在离开课本彩图的情况下,能否在显微镜下辨认出哪是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小组之间并加以提问。
老师继续巡视,并加以指导
三、学生实验完成,讨论结束
活动:让小组之间互相提问,第一小组提问第三小组,第二小组提问第五小组,第四小组提问第六小组,然后再返过来提问,反复识记每种组织的特点
活动:
老师让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回答每种组织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并让学生共同判别回答是否正确
四、教师进行总结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例如皮肤上皮能保护体表,小肠腺上皮能分泌消化液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构成,能产生和传导兴奋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骨组织、血液都属于结缔组织
五、整理显微镜,清理实验台,显微镜放回镜箱,实验结束
六、老师清理显微镜和装片,结束本节内容
七、本节反思
通过本节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对这四种组织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足之处是学生学生观察到的四种基本组织比较抽象,识记起来有一定难度。
—
END
—